财政局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总结

2024-10-31

财政局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总结(共8篇)

1.财政局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总结 篇一

同志们:

两会刚结束,各项工作都在紧张的启动和全面推进的情况下,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这次政治生态优化年活动动员大会,这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这一活动的高度重视,也充分体现了政治生态建设对于明光建设和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这次动员大会,是市委、市政府根据明光建设和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干部队伍出现的新动向、完成目标任务的新要求,决定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关系到全市上下能否振奋精神,进一步凝聚跨越发展的新合力;关系到能否弘扬正气,进一步开创风清气正的新局面;关系到能否夯实责任,进一步夺取今年工作的新胜利。

会上,李书记作了一个深入浅出、语重心长的动员报告,与会人员围绕报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刚才,市几个班子和市直部门、乡镇街道的代表,分别进行了发言。可以说,这次会议的主题十分突出,气氛也十分融洽,收到了预期效果。我想,这些效果集中体现在四个“更加”上:一是认识更加统一。在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政治生态,是一种氛围,是一种环境,对内是凝聚力,对外是吸引力,政治生态直接展示着思想和纪律,直接反映着党风和政风,直接体现着党委和政府的形象,最终决定着人心向背、事业成败。市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体会议和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提出今年为政治生态优化年,非常及时,非常必要,将为推动全盘工作、实现明光的追赶跨越提供强劲的动力和有效的保障。二是问题更加清晰。李书记在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的干部队伍中存在着一些反生态问题,集中表现为:凝聚力不强,个人主义膨胀;执行力不强,工作效率低下;战斗力不强,缺乏创新突破;向心力不强,宗旨意识淡化;影响力不强,不讲诚实守信;生命力不强,法纪观念淡薄。这些问题的提出,切中要害,一针见血,毫不含糊。大家在讨论中也认为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我们的个人身上和部门身上。三是对策更加明确。李书记在报告中要求我们,优化政治生态,必须要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虚心受善、专心求知、潜心明理、真心改过、诚心待人、平心处事、倾心尽责、苦心务实、净心律己、全心为民。要努力做到六个正确对待: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同志、正确对待工作、正确对待现实。大家中讨论中都一致表示赞同。四是精神更加振奋。通过学习讨论,大家认识到,面对困难,必须要知难而不畏难,敢于正视问题,善于战胜困难,在逆境中奋起,要始终保持一种奋发有为的激情,始终保持一种食不甘味的紧迫感,始终保持一种夜不能寐的危机感,努力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全力推进明光各项事业向前发展。

所以,我认为,这次会议,是一个统一认识、改进作风的务虚会,是一个敞开心扉、赤诚相见的谈心会,是一个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讨论会,是一个研究思路、探讨工作的交流会,更是一个振奋精神、排难而进的鼓劲会。

各地、各部门会后要立即分层召开会议,把会议精神迅速传达到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宣传的主渠道作用,开辟专题、专栏,各单位、各部门都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宣传会议精神,使会议精神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要迅速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会议精神上来,通过学习,尽快把全市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市委对形势的分析研判上来,统一到 “四个二”发展思路和“*”追赶目标上来,统一到对今年工作的安排部署上来,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加倍的努力工作,全面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下面,我就贯彻这次会议精神,特别是学习、领会、贯彻李书记动员报告精神,讲几点意见,与大家共勉。

一、要解放思想不守旧。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政治生态方面的问题,表现在发展环境上,根子却深藏在思想深处。解放思想,就是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与时俱进,研究新思路、新举措、新办法。开展政治生态优化年活动,要把改进思想作风摆在第一位,使每个机关、部门、每个干部都把心思和精力用在研究工作、谋划发展上,用在求真务实、狠抓落实上,用在争先进位、争创一流上。要切实加大开拓创新力度。开拓,才有出路;创新,才能发展。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奋力开拓进取,加快发展。具体到每个地方、每个部门、每一位机关干部来说,就是要围绕追赶跨越,立足本职工作,创新工作方法,创新运行机制。这样,才能使原本平平常常的事情做得有声有色,原来看似难以办成的事照样干成。要强化发展是核心的意识。要打破条块分割和部门界限,创新服务理念和管理体制,既不把规范当限制,也不能让搞活成违规;既要贯彻政策规定,又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特别是面对发展的问题,部门工作不能光讲“不能做什么”,而是要认真地研究“能够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怎样做什么”,主动服务,大胆创新。正如李书记所指出,不能“讲不能干事是专家,讲怎么干事是哑巴;讲别人时是行家,讲自己时是哑巴”;要增强“服从发展重于一切、服务经济高于一切”的意识,找准贯彻落实上级政策与明光发展实际的最佳结合点,做好“结合”的文章、做好“试验”的文章、做好“创新”的文章,用足用活政策。要注重把握与时俱进。要积极运用改革的办法、开放的办法、发展的办法、市场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难题和问题,不能工作思路狭窄,凭老经验办事。要坚决克服事事求稳求安、时时患得患失、处处畏首畏尾的消极心态,设身处地的为基层和企业排忧解难,敢于承担责任,敢于承担风险,把该做的事情全力做好,真正为追赶跨越服务。

二、要提振精神不畏难。当前,金融危机正在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经济体传导到新兴市场经济体,从虚拟经济扩散到实体经济,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强度之大,都超出我们预料。从我市来看,工业经济和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困难加剧,财政增收困难,城乡居民增收空间收缩,特别是农民增收难度增加等。明光现在面临的形势是,“前有标兵、后有追兵,标兵越来越多、追兵越来越少,标兵越来越远、追兵越来越近”。我们原先在很多方面还是有优势、有特色、有亮点的。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在竞争中,我们的优势不再优、特色不再特、亮点不再亮的问题日益显现出来。我们的差距,归根结底,是主观努力上的差距,是落实推进上的差距,是发展环境上的差距。面对这些困难,我们必须要加强政治生态建设,进一步提振精神。精神振奋的人,在顺境中能乘势而上、越干越好;在逆境中能排难而进、愈挫愈奋。相反,精神不振的人,在顺境中会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在逆境中会消极萎靡、一事无成。要坚定干事的决心,暂时的落后并不可怕,暂时的困难更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直面差距的豪气、战胜困难的胆气、改变面貌的志气。只要我们拼命干、科学干,敢作敢为、愈难愈进,不断去攻破发展中的一个个难题,不断开拓工作的新局面,不信明光追赶不上。要鼓足克难的勇气,在追赶跨越的道路上,如果遇到困难就退缩,碰到挫折就放弃,听到议论就犹豫,一切目标都将成为泡影。我们要把挑战当作机遇,把难点干成亮点,不断寻求工作上的新突破。尤其要善于在困难大家都有的情况下,率先攻坚克难,发扬“咬定目标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韧精神,不分神,不摇摆,不折腾,不怕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克服千难万险,创造发展机遇,走出符合明光实际的又好又快的发展路子。要充满破局的激情。激情,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理性的张扬,科学的奋进,很多时候,我们缺乏的不是工作能力,而是工作激情。新形势下,明光要追赶跨越,必须有一大批充满激情的干部。有激情就有希望,有激情就有动力,有激情就有了战胜困难的希望。要营造探索的氛围。只要有利于加快发展、只要不违背法律法规,都要放开手脚,大胆实践,积极开拓别人未曾涉足的“盲区”,勇于探索令人望而生畏的“难区”,奋力突破阻碍发展的“禁区”,破解一个个难题,战胜一个个困难,通过探索性的实践,实现明光的破难奋进。

三、要强化责任不推诿。市委全会和人大、政协两会都已召开。可以说,今年的大政方针已经确定,发展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于强化责任、抓好落实。要抓好任务的分解。各地、各部门要把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责任人,一件一件抓落实,一项一项抓推进。对每一项重点工作都要有实施方案,提出明确进度要求,同时要狠抓进度,狠抓督查,确保责任分解到位、措施落实到位、目标实现到位。要强化领导责任,抓住“不落实的事”,追究“不落实的人”,使领导干部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干事业上,把精力集中到干实事上,把功夫下到抓落实上,把本领用在促发展上。要强化守土有责意识。要杜绝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目前,在部门和部门之间,部门和乡镇之间,推诿扯皮问题依然存在。有的部门和单位,对市委、市政府安排的工作不是研究怎样去做,而是相互推诿,来回踢皮球,出了问题相互推脱责任。有些具体工作,没有三番五次督办或领导亲自过问,就抓不到位。有的心思不在事业上,工作不在状态上,遇事“难”字当头,遇难“拖”字当头,不批钱不办事,批了钱办不好事。有的在其位不谋其政,只顾安安稳稳占位子,忙忙碌碌做样子,疲疲沓沓混日子,遇事动辄宣称是“政府的事”,事无巨细一律请示汇报,表面上是尊重领导、争取支持,实质是推脱责任。应当看到,发展不是哪几个部门、哪几个人的事,而是全市上下共同的责任,每个部门、每名机关干部、每个明光人都义不容辞。任何一个部门、任何一个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每个部门、每个科室都是全市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影响大局。特别是明光正处于负重爬坡阶段,发展的困难很大,当前,加快追赶跨越就是大局,为65万人民谋求更大福祉就是大局,对部门来说全市就是大局,对个人来说单位就是大局。部门工作做不好会影响到大局和整体利益。整体利益无法保证,部门利益也必定受到损害。

四、要狠抓落实不松手。为政之要,贵在落实。落实出实绩,落实出竞争力,落实才能取信于民。如果只会说不会干、只挥手不动手,就毫无能力可谈,也毫无水平可言。政治生态是否良好,关键在于把各项决策部署真正贯彻落实到位。第一,要精心谋划抓落实。衡量干部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其破解难题的水平。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必须站得高,看得远,有破解难题之谋。谋划的过程就是对工作的矛盾、困难、问题进行归纳、梳理的过程,就是对具体工作进行任务细化、责任分解的过程,也是抓工作落实的首要环节和基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要把“干”与“谋”很好地统一起来,多谋善断,不断提高领导水平。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突破难点,带动全局;勤于调查研究,避免工作指导上的盲目性;开阔思路,想他人不敢想,善于做无中生有、有中更快的文章。第二,要迅速行动抓落实。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加快明光发展,绝对懒不得、等不得、推不得、笨不得。面对机遇,要行动迅速,牢牢把握;面对矛盾,要主动出击,及时化解;面对问题,要认真梳理,及早解决。凡是认准的事,就要加快运作。现在有些事效率不高,有的一拖再拖,有的推来推去,贻误了事业,耽误了发展。这既有效率问题,更有认识和责任问题。各部门、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必须讲政治顾大局,坚决维护市委、市政府的权威,对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决定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想得通要执行,想不通也要先执行,在执行的过程中慢慢统一思想。必须切实增强时不我待的意识,今天的事不能拖到明天,今年该办的事不能放到明年,事关长远的事要早抓落实,努力形成“说了就干,定了就办,一干到底,分秒必争”的良好风气。第三,要突出重点抓落实。抓重点,是我们一贯坚持的重要工作方法。没有重点的突破,就没有面上工作的推进。抓落实不突出重点,就没有成效,没有特色,没有力度。今年,要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分清轻重缓急,突出工作重点,抓住关键环节,明确主攻方向,花大力气攻坚破难,实现重点突破。从全市来讲,工业经济、招商引资、园区建设、新明城建设、民生工程是我们今年必须紧紧抓在手上的重中之重。各级各部门都要围绕这些重点工作,从本部门本单位实际出发,设计载体和抓手,明确工作举措,狠抓各项工作落实。第四,要脚踏实地抓落实。抓工作、干事业,必须脚踏实地,力戒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切实增强抓落实的实效性。领导干部要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撒手,情况不摸清不放弃,努力使问题发现在一线,矛盾解决在一线,经验总结在一线,业绩创造在一线。必须摒弃那种抓而不紧,时紧时松的不良作风,在抓落实上既要重视开局,更要重视抓过程,绝不能虎头蛇尾,更不能有头无尾;既要抓点,又要抓面,以点带面,推动全局;既要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又要紧盯薄弱环节,查漏补缺,切实做到统筹兼顾,全盘推进。

五、团结协作不折腾。懂团结是大智慧,会团结是大本事。团结是领导班子具有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基础,是我们各项工作取得成绩的根本保证。我曾在几次会议上说过,相互补台,好戏连台;相互拆台,共同垮台。补台而不拆台,成事而不坏事,是党性的起码要求,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共事是缘,在一起工作要有气度胸襟,要讲党性、风格。特别是相互之间要多一些谅解,少一点计较;多一些善意的提醒,少一点背后的非议。千万不能光琢磨人,不琢磨事;自己不干,还看不得别人干;自己不行,还容不得别人行。全市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干部职工一定要精诚团结,顾全大局,大力弘扬团队精神,自觉维护本乡镇、本部门、本单位的团结和统一。各级干部都要有容人容事、不计恩怨的雅量,有相互尊重、坦诚相见的气度,有闻过则改、从谏如流的胸襟,要象爱护眼睛一样维护好本单位的团结和谐。“宰相肚里能撑船”,领导越大脾气越小,当领导就要有肚量、雅量、气量。各乡镇、各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要注意处理好自己与班子成员之间的关系,充分尊重、理解和支持班子其他成员的工作,善于与不同脾气秉性的班子成员和同志合作共事,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班子其他成员的作用,尽力为大家创造施展才干的条件和机会。省委书记王金山在昨天召开的全省领导干部学习研讨班讲话中指出,牛年,我们要甘当踏实苦干的老黄牛,要在诸多挑战中博得一个牛市。要发扬老黄牛精神,不事张扬,勤奋坚韧,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但也不可否认,现在确有少数同志心浮气躁,稍有作为,就要回报。甚至到了“两年不提拔,心里有想法;三年不挪动,就想去活动”的地步。应该说,党员干部追求进步本无可厚非,但进步不仅仅体现在官阶上,更应体现在能力、水平的提高上,升迁提拔总是有限的,事业舞台才是无限的。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在组织和人民提供的舞台上尽施才华,多干实事。要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业务上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培养,充分发挥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坚持原则、公道正派、干事创业的人受到尊重,让自己不干事、别人干事还捣乱的人失去市场,使各级干部自觉把心思放在干事业上,把精力放在促发展上,把真情放在为民谋利上,在全市营造团结协作、共谋发展的浓厚氛围,以团结促发展、靠和谐成大业。要倍加珍惜人心思进、干事创业、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以高效务实的作风推进发展;倍加珍惜各级重视、各方支持、全力突破的发展环境,以亲民爱民的情怀服务发展;倍加珍惜风清气正、心齐气足、团结和谐的大好局面,以良好的党风政风保障发展,努力把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六、要提高效能不懈怠。效率是发展资源,效率是投资环境。办事效率不高,行政能力不强,服务质量不优,追赶跨越就是一句空话,“*”目标必然落空。当前,群众对发展环境反映强烈的问题主要是行政效能问题,审批程序繁杂,手续过多,办事效率不高。我们要最大限度减少行政审批项目,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要大力推行政务公开,涉及项目审批、办证审照以及执法处罚等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在办事程序、办事权限、办事结果、收费依据和标准等方面做出公示,接受社会监督。要转变服务观念,正确处理好法定基本程序与简化操作程序、严格执法与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的关系,做到服务前置、执法后置,先服务后执法,寓执法于服务之中。特别是要做好招商引资的服务帮办工作,就这一工作,我已和万市长研究过,一定要设法提升帮办水平,确保项目引得进、留得住、能发展。对群众反映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要高效快捷“立即办”;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老大难问题,要迎难而上“主动办”;对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或带有普遍性问题,要深入实际“上门办”;对一些条件暂不具备,但对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问题,要创新思维“灵活办”;对一些涉及面较广、政策性较强的问题,要不遮不掩“公开办”。总之,对群众的问题就是要全力以赴“马上就办”。要健全规章制度。各单位要制定出台岗位责任制,完善服务承诺制、落实首问责任制、实行限时办结制、加大责任追究制等制度。以“岗位责任制”落实工作职责,以“服务承诺制”明确服务标准,以办事程序、收费项目、办事结果“公示制”推动政务公开,以“行风评议”“年度测评”强化民主监督,以“责任追究制”严肃工作纪律。在其岗,履其职,更要担其责;言必信,行必果,承诺必须践诺。只有这样,效能才能落到实处,诚信才能真正树起来。

七、要扎实推进不敷衍。全市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市委2号文件要求,深入扎实开展“政治生态优化年”活动,努力实现全市发展环境的进一步好转。一要强化学习教育,在提高思想认识上见成效。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使干部达到自我教育、自我警醒、自我完善的目的。要组织好学习讨论,使全体干部更加深刻地理解进行政治生态建设活动的现实意义及深刻内涵,使全体干部自觉投入到这场活动中,把市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逐步变成自觉行动,把全市广大干部的思想统一到市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会精神上来,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上来,努力形成团结和谐、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环境。二要深入查找问题,在找准问题上下功夫。各地、各部门要开好以“优化政治生态建设”为主题的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深入查找并深刻剖析领导班子及自身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整改落实,切实达到提升“六力”的目标要求,也就是提升凝聚力、执行力、战斗力、向心力、影响力、生命力。要认真反省思想解放够不够,是开拓开放、勇争一流,还是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宗旨意识强不强,是勤政为民、兴办实事,还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组织纪律观念强不强,是纪律严明、政令畅通,还是自由散漫、阳奉阴违;政令畅不畅,是令行禁止、创新方法、为民服务,还是死搬教条、吃拿卡要;工作效率高不高,是雷厉风行、勤政高效,还是拖拖拉拉、推诿扯皮;廉洁勤政好不好,是廉洁自律、克己奉公,还是乱用职权、以权谋私。三要切实抓好整改,在解决突出问题上见成效。各单位要于7月底前,对中层以上领导干部进行民主评议和民意测评,帮助找准在政治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查摆出的问题要进行认真细致的梳理,对领导班子存在的问题,要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整改责任人,限期整改;对干部个人存在的问题,要提出具体整改措施,认真整改。8月底前,要组织参学人员紧紧围绕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等五个方面开展自查自纠,副科级以上干部要结合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结合组织生活会查摆出的问题,制定整改方案。整改方案要通过适当形式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布,广泛接受监督。四要注重活动实效,在推动当前各项工作上见成效。开展政治生态优化年活动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政治生态的优化,真正在全市干部中营造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不断健全和完善本单位与科学发展不相适应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效能建设、行风建设和廉政建设,努力在方便群众办事、推进阳光政务、提高审批效率和完善办事制度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为实现我市“*”追赶跨越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政治保证。

同志们,风正民心顺,官贤弊自绝。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我们要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加快发展不动摇、干事创业不分神、改革创新不争论、迎难而上不彷徨,以这次政治生态优化年活动为新的契机,进一步转变作风,提振精神,优化环境,真抓实干,努力推动明光在新起点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财政局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总结 篇二

( 一) 财政补贴相关措施

从2002年起,吉林省正式开展并且实施了“天然林保护”的项目,在一定的大范围内停止了对树木的砍伐,同时将天然林集中的九个县设为绿化保护的重要地点,并且支持提供天然林保护补偿和财政减收支付补助,共计超过10亿元; 自从2007年收支分类措施施行以来,环境保护被作为一个单独的类别得到了多方的重视,对于生态环境的财政资金投入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因此可以通过财政资金的指引来提高产品的绿色化程度,还能进一步扩大绿色商品等节能产品和环保商品的消费。

( 二) 节能专项使用资金的建立

2007年,首先投入2000万资金,逐年递增,重点支持绿色项目,节能减排工程等。二是调节有关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向,主要用来贯彻节能减排的理念。三是设立污水处理系统和排污收费机制。通过对排污费和污水处理费的限定,迫使企业从源头上进行绿色生产。

( 三) 环保支出的增加

如河流的污水治理,2012,吉林省积极争取中央的财政资金扶持,共获得五十多亿元的资金支持,支持河流污染治理; 2012年,吉林环保支出达到90多亿元,和2006年比较增长了约三倍,财政的支持力度能到了显著的增强。

( 四) 辅助措施的完善

由于吉林本就是全国循环经济试点之一,建立相关的财政政策,更新机器设备,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环保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从源头上保护了生态,主动响应循环经济的展开,做好全国循环经济试点的表率作用。

二、财政支持吉林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 一) 建立长效的生态文明财政投入增长机制

第一,制定一个环保投入的中长期目标是非常必要的,用同等眼光看待环保,农业、教育、科技。其次,构建环保费用出与财政方面入的双联动机制,逐渐会达到改善生态环境所需的投入力度。同时行政绩效考核中,该指标应该获得重视,从而使地方政府官员关注生态的行政性动力得到增强。最后,要确保财政投入增长机制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保证财政投入的时效性。统一主管部门,有效的缩短财政投入的程序以及审批的时间,使得财政投入资金能够及时到账,才能更好够实现财政投入对于吉林省生态文明建设增长机制的发展目标。

( 二) 加大对生态环境重点和薄弱领域的支持力度

从财政资源有限的角度来看,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财政支持必须注重结构的优化和重点的突出。在生态领域方面,森林水域和草场的资金投入应该是政府投资的重点。另外,对于其他生态类型,生态环境问题较为严重的有草地水域和碳吸收用地。尽管作为生物资源用地的林地有生态方面的盈余,但碳吸收用地赤字的状况,森林承受着很大的生态压力,政府必须增加对上述各个领域的生态资金投入。从城乡角度来看,需要对农村地区的环境加大资金投入。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财政投入,另一方面,需要清楚哪些领域需要得到财政的重点支持,而往往在农村污水的循环利用,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农村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废物的利用上需要大量资金。

( 三) 加强资金管理,严格规范使用财政节能环保资金

财政资金拨付的不合理和使用监管不到位是生态环境未能得以顺利改善的重要方面。在资金拨付方面,政府未能进行实地考核和准确的数据分析,从而未能明确各个生态领域所需资金的确切数目,使得需要大量资金补给的领域仅获得十分有限的金额,环保工作无法顺利展开。 而对于无需过多资金支持的领域,却莫名的拨给无限的资金,造成了资金的浪费。在资金使用方面,需要针对不同的环境破坏程度进行不同程度的整治工作,有些问题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相应的问题。分配所得资金必须全部用于生态换进的修复与改善,但现实中,却存在的资金挪用,资金乱用等现象,如将资金用于应对工业问题, 但事后却不给予及时的返还; 如将资金用于工作人员的消遣娱乐等。对于资金的管理应该进一步得到加强,严格监控节能环保资金的使用情况,确保财政资金用在确实需要的地方,确保节能环保工作始终处于有效进行之中。

( 四) 加强财政自身管理,提高生态建设支出绩效

在环保、林业、建设、水利、农业、科技方面占用了环保类的部分资金,不易达到全面治理的目的,容易导致“局部之和小于整体”或者“重复投资、重复申报”等众多不足。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大工程,尤其是牵涉到跨行政区域的生态环境项目时,外溢性很强,所以更需要紧密的考核与计划。因而,当务之急是重新整合支持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支持, 推动建立用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专用资金,使得政府的财力资源发挥出应有的效果,进而,让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正常运行,增强节能环保领域在各个投入资金使用情况的严密监督是必要的,杜绝在管理项目资金的进程中出现的误用、乱用等现象,让环境投入高效运行。增加环境治理投资结构的合理安排,提高财政预算资金方面的比重。合理调整管理制度, 提高对专项资金绩效的评估力度,增大绩效评估的圈子,使得资金合理利用。严格按照政府采购方针,改进并且发展绿色采购的方法,并且落实机制,增加政府绿色产物采购含金量,合理资金投入补偿绿色产品,切实落实政策的明塔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月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12).

[2]杨群,常海洲,杜帅,赵月峰,王璐,余治昊.五彩湾煤镜质组与惰质组在热解中的相互作用[J].燃料化学学报,2015(11).

3.“财政生态”说 篇三

如同自然界中的生态总是在一定自然环境中形成一样,财政生态也是在一定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制度)及国家层面中形成的,具有特色鲜明的制度结构特征。因此,本文所提出的财政生态可表述为:通过各制度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使这个为特定阶级服务的政府行为始终遵循于一个能动的动态平衡系统,作用和反作用于经济、支撑和服务于文明社会,最终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

改善财政生态的紧迫性

当前我国财政发展改革尚不能说是步入财政生态体系的良性运行轨道,财政平稳健康发展的生态系统正在或已经在逐步失去平衡。影响财政生态平衡循环的阻抗因素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

(一)从财政的生态体系来看,财政生态各因素间存在着无序博弈。

1994年实施分税制改革,税源稳定、税基宽广 ,且易于征收的税种大部分划归中央,而那些收入不够稳定、征收较难的税种留给了地方。中央集中了主要收入,虽然大大增强了中央调控的力度,为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提供了保障,却没有同步集中事权和支出责任。于是,在分税制与现行主体财政框架中,形成中央和地方财力呈倒金字塔结构,也使中央与地方在分权体制上产生冲突。于是,地方承受着越来越重的支出压力,特别是原本积弱的县、乡财政。

(二)从财政“收”与“支”来看,财政生态呈现多元化的不平衡。

在财政收入方面。由于较大程度上存在非科学的政绩观,加之考评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地方政府重收轻支、重收入增幅轻收入质量,“抓收入为纲”成为常态。于是,不少地区出现了财政收入“跨越式”和超常规增长,增幅动辄高达30%至40%,甚至有50%至60%。

在财政支出方面。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加之结构性减税等因素,财政收入高幅增长的态势难以为继。而在这样的背景中,从中央到地方均强调民生保障,各种刚性支出较以往时期更加突出,并且,由于近年来的收入高幅增长,更赋予了财政支出“财政万能论”和“财政支出责任无限化”色彩,直接导致地方政府强烈的支出冲动,使得市及以下财政、特别是县乡财政运行陷入捉襟见肘的困境。另一方面是,我国各级财政普遍存在重支出、轻绩效现象,支出绩效不高、浪费严重。

上述收支主体的扭曲,直接形成了实质性的财政赤字,年度收支无法实现平衡。这当中,有不少地区在年初编制预算时就是赤字预算,但均以“拟通过调入资金寻求财政平衡”在同级人代会上予以通过。

(三)从财政的外部环境来看,财政生态的平衡和优化乏力。

一方面,政府债务。已引起中央高度重视的政府性债务,将愈来愈影响财政生态的平衡与优化。令人担心的是现实中的债务大量存在,隐性债务无法可知。无论是显性债务,还是隐性债务,最后都将由财政兜底。

另一方面,财政人员。相当多区域的财政系统人员老化、结构不合理、严重缺编。这一现象在经济薄弱地区显得尤为严重。大部分财政所无法真正实行岗位间的制约与制衡,从而使既有的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无法很好地执行,形成监管空白,影响财政资金的安全运行。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不顺,基层财政所的隶属关系模糊,有的县是乡镇财政所人员和隶属关系均在县级财政局;也有的是乡镇财政所人员编制在乡镇,只受县级财政业务指导。没能完全理顺的行政关系影响了基层财政所的职能发挥,尤其是无法真正实施财政财务就近就地监管。

另外,作为财政平衡自我调节机制手段之一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有其不够完善的方面,突出表现为专项转移支付比重偏大、一般转移支付比例偏低。同时,中央、省级财政掌握着诸多专项资金,数额巨大、项目繁多,上级财政遵循“遍洒杨柳水”的所谓的“普惠”意识,加之基层“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于是专项资金成了“遍撒胡椒粉”,整体效率不高。

如何改善

第一,完善税制与体制的顶层设计,逐步构建现代财政制度,加快建立与财政协调发展的生态机制。

要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着力为财政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机制。首先,深化中央与地方财政体制改革。按照多予少取、取予适度的原则,真正建立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分配体制。其次,深化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要依据省情实际,尽可能下划省级部分收入;建立统一规范的省市(县)税收增量分享机制,包括递增上解措施。当前,要围绕扩权强县为重点,引入扁平化管理理念,扩大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范围。第三,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要加大专项转移支付清理整合力度,同时一并完善专项资金设立、审批、拨付、监管意见;抓紧进行零散的专项资金清理、归并,减少专项资金分散、名目繁多、整体效益不高的现象;分类出台专项资金整合使用办法,使有限资金最大限度发挥效益。另外,国家和省出台各类惠民政策时要考虑县乡财力的承受能力,尽可能减少县级配套额度,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县应该降低甚至取消配套。

第二,坚持标本兼治,促进财政收入和谐增长,加快财政外部生态体系的自我修复。

一方面,从国家层面来说,要坚持“放水养鱼”,以进一步涵养税源。这当中,要依照主体功能区定位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谋划好县域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要整合要素、强化监管,维护财政收入真实性。特别是要完善考评激励机制,淡化地方政府“抓收入为纲”,缓解和抑制地方政府寻求税收收入以外的增收冲动,真正杜绝虚增财政收入现象。同时,要加快财税信息化建设,财、税、库、行相关信息的适时共享,实现对财政收入的实时监控。

第三,实现支出理性回归,全面提升支出绩效,努力为财政生态的稳固平衡提供良好的内部秩序。

要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建立“全口径”政府预算制度,稳步推进预算决算公开,构建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预算体系。要实行结余结转资金管理与预算编制有机结合,消化压缩结余结转资金,在盘活闲置和沉淀资金的同时,激活和释放存量资金内部动力。坚持量力而行,在正确处理好政府、市场和社会关系,均等公共服务与财政可持续能力的关系的基础上,实现“有限政府”背景中的理性财政的回归。

在调优支出结构的同时,强化预算绩效管理,稳妥推进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并强化评价结果的运用,将预算绩效管理融入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监督的各个环节,发挥其正向激励作用。建立健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公示制度,接受各方监督。笔者建议,加快全国基本统一的绩效指标体系的顶层设计,大力推进第三方评价财政支出绩效的试点。

第四,严控政府债务,防范风险转嫁,促进财政生态平稳运行、和谐发展。

当前,要充分利用全国性政府债务审计结果,将其与此前的债务审计结果进行比对,开展政府债务结构分析和风险评估,对相关部分债务过高区域给予警示。要强化债务规范化管理,财政部要抓好顶层设计,尽快制定全国统一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规模控制、预算管理和风险预警机制,健全债务管理、评价、预警和偿还机制,全面动态监控地方政府债务情况。地方政府要层层实施举债申报审批和使用审计制度,规范举债融资行为,努力形成债务可控格局,确保不出现系统性、区域性债务风险。与此同时,按照“分清责任、分类指导、分层要求、分步偿还”的原则,立即着手启动债务偿还,倡导偿债也是政绩的理念,实施偿债以奖代补。同时,要全面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监管,开展清理整治,规范其运作和运营。

遏制各级政府强烈的投资冲动应当是当前构建财政生态的重中之重。切实防止地方政府借“新型城镇化”之名、行新一轮投资冲动之实的现象发生,包括将积极财政政策过分解读为大力增加财政投入的片面认识。

第五,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发展财政生产力,为构建财政生态提供智力支撑。以省为单位,出台基层财政系统人员配备、管理方案,切实加强财政部门基层建设。此外,还要塑创财政文化以及开展学习培训教育活动。

4.财政局文明创建工作总结 篇四

我局现有在职干部职工80人,其中党员57人,内设15个职能科室、4个直属单位。多年来,在大丰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区文明委的具体指导下,区财政局始终把创建文明单位活动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以“创建文明单位、构建和谐财政”为目标,通过争创一流的班子、一流的队伍、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一流的形象,不断推进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全区财政事业的改革发展。区财政局连续多年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盐城市文明单位”,下属单位会计核算中心还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和江苏省“青年文明号”等称号。财政工作也得到上级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的肯定,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财政收入增收表彰单位”和“财政收入质量提升表彰单位”,被盐城市人民政府表彰为“盐城财税工作先进集体”,被江苏省财政厅表彰为“全省财政系统先进集体”、“全省法治财政标准化建设示范点”。在大丰部委办局综合测评、区直机关政风行风民主评议中,一直名列前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做法:

一、高度重视,携手共建,牢牢把握文明创建的方向

全局上下以高度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全面推进创建工作扎实开展,文明创建工作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有计划、有步骤的良好态势。一是组织领导到位。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定期听取创建工作情况汇报,及时协调解决创建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健全了创建工作机制,制订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将创建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科室,具体到个人。同时,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在文明创建方面的优势和职能,形成了“人人参与、齐抓共管”的创建氛围。二是目标措施到位。制定了工作考核体系,将创建工作纳入综合考核范畴,做到文明创建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建立了定期检查和信息反馈制度,及时掌握文明创建活动的全貌和动态,做到情况随时掌握、经验马上推广、问题及时解决、管理尽快到位,推动文明创建工作深入有序开展。三是争取支持指导到位。注重加强与区文明办的沟通,主动汇报创建情况,积极争取帮助和支持,按照规范化要求开展创建工作,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认真抓好整改落实。区文明办领导多次莅临我局指导工作,从创建氛围、活动载体、台账资料、环境卫生等多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保证了我局文明创建活动取得实效。

二、创新载体,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创建活动的开展

联系单位实际,结合财政特点,按照“巩固、提高、发展、创新”的创建思路,突出用好道德讲堂、志愿服务、财政文化建设等载体,坚持把创建做“活”,让全局干部职工在潜移默化中深受感染和触动,得到教育和熏陶。

1.开设道德讲堂,崇德向善传递社会正能量。按照“有固定场所、有统一标识、有组织架构、有活动制度”的要求设立了道德讲堂。以“道德讲堂”为重要学习教育阵地,突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内容,造浓向上向善的学习氛围。精心设计“道德讲堂”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吸引职工参与。开展 “三观四德”教育,邀请南京大学潘知常教授作《国学经典与现代社会》的专题报告,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举办“学雷锋,乐助人”、“晒家规家训·讲家风故事”、“坚持知行合一,践行“两学一做””等主题道德讲堂活动。积极参加“我眼中的最美家规家训”演讲比赛,我局柏泓林和陈文婷分别取得一等奖和三等奖的好成绩,柏泓林代表大丰区参加盐城市演讲比赛荣获三等奖。积极培树道德典型,围绕“爱、敬、诚、善”主题,发现并推选“大丰好人”。开展向模范人物及身边典型学习活动,通过QQ工作群、微信、门户网站等渠道,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激励全体干部职工学先进、转作风、强服务、争优秀,提升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道德情操,树立明理诚信、遵纪守法、奉献社会的良好风气。

2.开展志愿服务,互助友爱树立文明新风尚。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成立“爱心财政”志愿者队伍,注册志愿者人数达30多人。制定财政局志愿服务活动计划,认真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志愿服务开展“厚德迎春”志愿活动,走进挂钩社区和镇村,走访慰问困难家庭,送去米、油等生活用品和慰问金。组织“爱心财政”志愿队,到建东社会帮助清洁社区环境,到区特殊教育学校为残障儿童捐献各类图书300多本,到朝阳社区关爱慰问留守儿童。积极参与文明交通“周周行”志愿服务,开展文明劝导活动,宣传普及交通法规。利用5.18法制广场,组织志愿者上街进行财政普法宣传。认真做好爱心助学活动,为西部贫困小学捐助“爱心包裹”,参加“众人携手、爱心助学、共建和谐”关爱贫困大学生活动,资助贫困大学生。积极参加义务献血和其他公益募捐等活动。一方有难,八方援助,组织捐款向受灾的阜宁人民伸出援助之手,支持阜宁灾区灾后重建。

3.培育财政文化,凝心聚力弘扬和谐主旋律。围绕财政机关文化建设,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开展一系列健康有益的活动,处处彰显对干部职工的人文关怀,增强大家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局里建了文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配备了文化娱乐设施和体育健身器材,添置各类实用书籍,引导职工“多读书、读好书”,并积极发挥工会、总支、妇联的牵头作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利用春节、端午、重阳等中国传统节日,与职工和离退休老同志开展专项活动,感受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气息。开展“说青春、谈感悟、思财政、看未来”主题演讲比赛,激发向上、向善、向美的正能量,提升财政干部综合素质。举办“共叙财政情 携手迎国庆”文艺联欢活动,展示大家的文艺才能和精神面貌,营造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组织机关干部开展“快乐运动、精彩人生”趣味运动会,增强机关的凝聚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参加区里组织的太极拳比赛和全民健身活动,展示大丰财政人的风采,荣获区第二届太极拳团体比赛特等奖。加强财政文化宣传,举办“美丽大丰,阳光财政”专题摄影书画展,积极参加财政部、省财政厅组织开展的摄影、征文等比赛。

4.关注民生保障,科学理财倾力为民办实事。集中财力补齐民生“短板”,全力支持城乡供水一体化、川东港拓浚、通榆河取水口整治提升等区委、区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组织实施农村小型桥梁建设工程,每年新建或修建农桥200多座。全力支持教育优先发展,提升教育均衡化和现代化水平。落实各项社会保障政策,建稳定增长机制,不断提高社会保障补助标准,逐年提高城镇居民和新农合筹资标准,各项保险发放标准均高于周边县(市、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调整和撤市设区同城待遇等各项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加大卫生事业投入,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进程,全区村卫生室已基本达到省定标准,全力推进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积极落实农村“3+1”工程等财政奖补政策,支持镇村项目和两化建设。全面落实财政支农惠农政策,通过“一折通”累计发放各类涉农补贴资金,农业政策性保险惠及面不断扩大,农业现代化、秸秆综合利用等奖补政策全面落实。2015年和2016年,全区民生支出达121.12亿元,民生重点领域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每年新增财力用于民生支出比重超过80%,切实增强了广大基层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5.优化服务环境,勤政为民塑造财政好形象。树立勤政为民、办事快捷、服务优良的工作作风,对基层遇到困难不推诿、不扯皮,想方设法为群众排忧解难。认真开展“优质服务”活动,树立服务至上和“窗口无小事”的工作理念,坚决避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不良习气。推行服务前移,编印《财政服务指南》、《财政支持企业项目申报指南》、《干部群众关心的财政热点一百问》、《农村财政服务手册》等,送发给基层和服务单位,受到了群众一致好评。深化服务企业,深入挂钩服务企业,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帮助企业协调资金等要求,助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积极推进党务、政务公开,不断加大财政预决算信息公开力度,提高财政工作公开透明度。加强廉政教育,组织参观区廉政教育基地,收看电教片《永远在路上》和《红包·炸药包》,收看话剧《桥》和电影《打开天窗说亮话》。开展会计诚信建设,以“诚信为本、坚持准则、不做假账、服务优质”为目标要求,夯实会计基础工作,加强会计服务管理,提升财政服务质量。下属单位会计核算中心被评为“人民满意基层服务单位”。

三、激发动力,真抓实干,推动财政事业迈上新台阶

坚持文明创建和财政工作并重,围绕财政抓创建,抓好创建促财政,通过丰富多彩的文明创建活动,增强财政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激发干部职工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积极性,在全局形成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干事创业氛围,实现了财政工作的全面进步。准确研判形势,精心组织收入,保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2015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69.33亿元,总量在全省排名第12位。2016年受全面“营改增”和财力体制调整的影响,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9.26亿元,财政收入质量明显提升,税收同口径增幅盐城前列,可用财力占一般收入预算比重较上年大幅提高。充分发挥职能,推动经济转型,服务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服务发展上的激励作用和保障民生上的兜底作用。安排促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在盐城率先设立中小企业过桥资金,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了一批纳税超千万元甚至超亿元的企业。立足管理创新,推进财政改革,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财政各项改革不断深入,构建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制度,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规范政府债务管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强绩效评价和财政监督检查,切实提高了财政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能力和水平,财政各项工作盐城领先、苏北前列、全省有位次。

5.财政局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总结 篇五

一、加强领导,精心安排一是建立组织机构。为加强对机关效能建设的领导,切实把效能建设工作抓紧、抓好、落到实处,成立免费公文网版权所有!了由局长任组长,副局长、纪检组长任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局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效能建设的组织领导、督促检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专人负责日常工作。形成了“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负全责,业务部门各负其责,职工参与和监督”的工作机制,为效能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精心安排部署。召开了机关效能建设动员会,学习传达了市、县机关效能建设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明确了工作重点、工作措施、工作要求和工作步骤,落实了人员,明确了责任。三是完善制度方案。制定了《青川县财政局XX年机关效能建设实施意见》、《青川县财政局机关效能建设“七项制度”》等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

二、注重学习,强化素质以学习为抓手,促进机关干部素质的全面提高。召开专题会议2次,组织全体职工学习4次,同时利用各种会议、集体活动等机会加强学习,开展会计等业务培训,机关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明显提高,心齐、气顺、劲足、实干的良好氛围基本形成。一是以党组中心组学习为核心,营造机关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心组成员带头学习了邓小平理论、xx届(提醒您:请根据实际修改)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市、县机关效能建设文件精神,学习各项财政法规和业务知识,认真做好学习笔记,撰写心得体会,做到一季度一检查。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研究财政投资政策,牢固树立了为民理财、务求实效的观念,切实把财政工作体现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落实在为项目、企业、群众服务的具体行动上。二是开展宗旨观、效率观教育,牢固树立人民利益至上的理念,不断增强求真务实的自觉性和加快发展的紧迫感,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三是开展改革观、发展观教育,认真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以财政改革为抓手推进财政各项工作,加快青川县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四是开展民主观、法制观教育,牢固树立行政必须依法、用权必须监督的理念,做到诚信理政、依法理财、依法监管。坚持充分发扬民主,重视群众参与,重大事项集体研究决定。

三、建章立制,加强管理按照“创新改革、转变职能、从严管理”的要求,以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为目标,推行和完善制度,实现以制度管人管事,把制度建设贯穿于机关效能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注重系统性,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规范从政行为,切实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规范机关干部的行为。全面推行机关公开办事制度、工作人员佩证或座牌上岗制度、首问责任制告知制度、限时办事制度、告诫制度、效能投诉受理制度等七项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公开办事制度、岗位责任制、限时办事制度、首问负责制度等制度,实现以制度管人管事。

四、改进作风,优化服务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建议,查找存在问题等方式,努力转变机关职能和作风,着力解决各科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各股室增强大局意识,对县委、县政府和局机关交办的事项,速决速行,雷厉风行,推动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改进工作方法。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二是转变工作作风。切实做到热情服务、微笑服务、主动服务、耐心服务、文明服务,推行首问负责制,按照制度规定的程序,对来接待访者态度和蔼、热情周到,杜绝了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不良作风,加强机关作风整顿,杜绝了上班时间打游戏、聊天和迟到、早退等现象。三是提高服务效率。推行限时办结制度,凡承办县委、政府领导批示、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划拨资金都严格程序、明确办理时限。局办公室对办理件落实专人做好登记,全程跟踪督办,做到按时按量、优质高效地完成。推行政务公开,对“三服务”通过广播电视向社会公开承诺,接受社会监督。四是方便群众办事。全面推行党务、政务公开,建立了政务公开栏,对各股室职能职责、股室负责人、办事流程等进行上墙公示。通过上述制度的完善和实施,机关工作作风出现了可喜变化,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机关工作机制基本形成。

五、围绕目标,狠抓落实一是以抓好收入为重点,确保全年目标完成。1-10月,我县县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283万元,占预算数1539万元的83.4,增长20.5,其中:税收收入完成925万元,占预算的85.3,增长26;非税收入完成免费公文网版权所有!358万元,占预算的78.7,增长8.2;上划中央收入完成1187万元,增长13.4。上划省级收入完成570万元,增长30.1。截止9月底,全县财政支出实现14607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5。二是以推进财政改革为重点,促进财政工作规范化。进一步加大财政改革的力度,继续深化部门综合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加大政府采购力度,推进乡财乡用县管。三是以加强财政监督为重点,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对财政机关内部业务程序、预算安排、资金分配拨付、帐户设置管理的监督控制,财政政策透明,财政政务公开。建立健全各种财务管理制度,完善内控机制,严格财经纪律。认真开展内部监督检查,将可能发生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四是扎实开展专项资金和机关私设“小金库”清理工作。认真对局各股室和各部门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全面、认真清理,组成了7个检查小组30余人分赴全县36个乡镇全面开展清理检查和入户调查。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切实整改,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6.财政局政风行风建设总结 篇六

加强政风行风建设、树立行业新风是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政府部门改进作风、转变职能的根本要求。财政部门直接服务于政权建设和经济发展,与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建设密切相关。因此,扎实搞好行风建设尤为重要。2005年,太谷县财政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行评办、市局行评办的监督指导下,全局干部职工齐心协力、奋力拼搏,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以“建一流班子,带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为好范文版权所有目标,在做好财政日常工作,推进各项财政改革的同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集中精力狠抓行风建设,经过一年的努力,我局在干部职工精神面貌、服务意识、工作效率、工作氛围、工作环境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绩。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市级精神文明单位称号,被县劳动竞赛委员会荣记集体一等功;行风建设在县本级和全市财政系统名列前茅;党风廉政建设连续四年受到县委表彰;连续多年荣获全市财政系统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一等奖。现将我局行风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深入开展思想动员虽然我局在去年的行风评议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差距和不足,特别是针对部分同志对行风建设存有的骄傲自满、厌战畏难情绪,我局及时召开政风行风评议动员会,局长程建国做了动员讲话,他要求全局干部职工一定要统一思想、端正态度,在去年的基础上,常抓不懈,在行风政风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上取得新成绩。同时对每名干部职工提出了“三个到位、四个进一步”的具体要求,“三到位”即:认识到位、措施制度到位、落实到位,“四个进一步”即:机关环境进一步改善、工作氛围进一步优化、服务意识进一步强化、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通过广泛深入地思想动员,全局干部职工的心齐了,劲足了。政风行风建设得以顺利开展。

二、力宣传财政工作由于财政服务对象主要是各行政事业单位,社会群众对财政工作了解不是太深。鉴此,我局继续加力度宣传财政工作,特别是结合《会计法》颁布实施20周年,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宣传。

1、8月初,××,!注:去掉中间符号在百度搜索第一个在财政局门前,由县领导武正贵、尹晓明和局领导有关股室30多人,进行现场咨询宣传,散发宣传单千余份,现场解答群众咨询40余人次。

2、继续与太谷报社合作,在《太谷报》开辟《财苑之窗》专栏,宣传财政法律、法规,现行的财政政策。

3、装备宣传车在城乡进行20余天的巡回宣传。

4、7月下旬,召开了由局主要业务负责人和部分单位(乡镇)财务分管领导和主管会计参加的座谈会,就如何进一步贯彻执行财政法律法规进行座谈。

5、积极参加各类法律、法规知识竞赛和考试。

三、认真开展行风调查工作根据县行评办安排和我局实施方案的计划,我局于七、八月份进行了多层次的政风行风调查工作。首先,是在局机关内部,同干部职工进行谈话,了解掌握对政风行风的看法和意见,部分人有厌烦情绪,但多数人表示要认真做好政风行风建设。其次,在各乡镇由各财政所向乡镇、村征求意见,共收回意见表150份。多数对财政系统行风工作认可,希望减少中间环节,加支农力度等。第三,由我局聘请的监督员带征求意见表到社会上征求意见,收回意见表近百份。既对我局行风建设做了肯定,又指出存在问题。由于采用无记名方式,监督员们各自征求的对象不同,能听到我们平时听不到的意见,能了解我们平时忽视或不注意的问题。同时,于8月12日召开了政风行风听证对话会,包括局聘请的7名监督员,15名服务对象代表在内的50多人参加了对话会,针对家提出的问题,局主要领导和业务负责人进行的详细解答。

四、针对问题认真整改通过多层次行风调查和召开听证对话会,我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认为我局在报账制、国库支付等财政改革中,相关的拨款程序较繁杂;对票据管理(预算外收费收据)的力度有欠缺;深入企业、基层调查研究不足;对个别人的作风、服务态度、工作效率提出意见;对银行代发工资、工资变动情况不能及时掌握有意见;宣传力度需加。针对以上问题,经过分析研究,我局制定了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深化财政改革,依法行政、规范操作、坚持文明服务、改进作风、加宣传力度等整改措施,并建立了整改责任制,针对问题,落实到人,明确期限,限期整改。如有部分同志提出工资代发银行不能打印工资清单,工资变动情况不清楚的问题,我局责成行财股负责人与工资代发银行协商,确定由代发银行向各单位提供职工工资清单两份,一份用于财务报账,一份用于职工查询。因代发点的设施和软件程序等原因,暂时不能实现随时打印工资清单,对工资变动不清楚的,可向本单位财务人员查询。如针对票据管理力度欠缺的问题,我局进一步加强凭证购领票据、验旧领新、票据使用核销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在完善强化手续、制度的同时,由综合股组织专人对重点单位的票据使用情况进行检查,使全县的票据

使用和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

五、扎扎实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开展政风行风建设主旨就是要提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今年我局充分发挥财政职能积极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1、认真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好范文版权所有做好粮食直补工作,发放小麦直补资金82.6万元,涉及全县九个乡镇,9.86万人,受益群众占全县农业人口的46.95。

2、积极落实农村中小学“两免一补”政策,在县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安排60余万元用于“两免一补”工作。享受免教科学生6216人,享受免杂费学生5246人,享受寄宿生活补贴学生1101人。

7.财政局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总结 篇七

财政信息化是指财政部门在财政收支的各个环节推广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和利用财政系统内外的信息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等相关因素,并建立与此相适应的组织模式,从而提高财政收支管理能力和效率的过程。财政部长谢旭人同志在湖北省考察时指出:“大力推进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手段,也是管理本身的一个重要内容。财政管理提出精细化的要求,就不能单纯依靠手工处理,必须加强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的建设,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公共财政体制下,加强财政信息化建设,建立全面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掌握全面的、准确的财政信息,是保证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和财政管理的公开、公正、透明,保证部门预算的合理性及其执行效果,保证政府采购成本的公允性,实现财政资金使用实施有效监控的重要手段。通过财政信息化,可以进一步优化财政管理,提高财政服务效率。可以说,财政信息化已经不仅仅是信息手段,财政信息化已经是财政管理改革中的重要内容。[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发展,必须依赖于科学的现代化财政管理,信息化是财政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财政信息化建设现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财政信息化建设在区域范围上涉及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级财政部门,在财政业务上涉及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财政监督等多项业务工作。目前该区域的财政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2.1 缺乏系统的财政信息化建设规划

一方面,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一个区域整体,尚未进行系统的财政信息化建设规划,各地在财政信息化建设方面各自为营,缺乏统筹管理,信息孤岛严重。另一方面,各个县(市、区)自身的财政信息化建设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先进的建设理念,往往认为引进几套设备、购置几个应用软件就是财政信息化,导致被动地引进“信息化形式”,而没有将财政信息化纳入到整个财政管理体系中来进行统筹规划。

2.2 缺乏高端的财政信息化建设人才

财政信息化建设是预算编制、财政监督等各个财政业务的信息化,涉及信息技术学、财政学、会计学、管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目前,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同时具备以上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极少,严重制约了该区域的财政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

2.3 缺乏完备的财政信息化基础设施

拥有必要的基础设施和硬件设备是财政信息化建设与实施的必要条件,而信息化基础设施典型的特点是设备购置价格高、维护成本高、更新换代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域内各县(市、区)原本财力有限,使得财政信息化建设往往限于一些简单的财政办公自动化设备,其他配套的网络基础设施、管理制度、安全体系等尚未有效推进。

2.4 缺乏必要的财政应用软件

当前,大部分财政部门基本上将财政网站建设视为财政信息化建设主体内容,缺乏必要的财政应用软件。即便拥有相应的软件,也往往是购买软件企业开发的标准化软件。这些软件一方面价格昂贵,成本过高;另一方面由于企业面临客户的多样性,开发出来的功能过多,操作繁琐,往往与实际工作需求不相适应,造成软件资源浪费。

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财政信息化体系构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财政信息化体系构建,总体上按照统筹规划、分层实现、逐步实施的原则进行,见图一。

3.1 建立统一的管理、业务、技术标准体系

标准是衡量财政信息化水平的重要尺度,标准化工作是财政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和应用的基础,也是推动财政管理一体化、业务一体化和技术一体化建设的前提。根据各县(市、区)现有的财政信息化建设现状,由省级政府主导,各县(市、区)政府积极推进,召集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制订统一的管理标准、业务标准、技术标准,为后续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奠定基础。必须强调的是,标准体系的制订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完善的过程,特别是管理标准、业务标准的制订,直接影响了未来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一线财政人员工作,有必要从不同角度、不同部门、不同层面进行广泛的调研,从而保证标准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3.2 构建基于区域一体化的网络基础体系

没有区域一体化的网络基础,就没有区域一体化的财政信息化体系。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网络基础,应立足于区域财政一体化,为实现区域内财政核心业务系统资源的充分共享、应用连贯和信息流畅奠定基础。在宏观上,以南昌为中心,以景德镇、鹰潭、九江、上饶等地级市为主结点,进行网络拓扑与集成,实现38个县(市、区)财政部门的网络互联;在微观上,设立专项资金,按照制订的统一标准,对各县(市、区)财政部门、乡镇财政所网络设备等基础设施进行更新、升级,保障部门内网的完备性和健壮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政、企、校三方合作方式,带动区域内企业发展和高校相关专业建设。

3.3 开发基于区域共享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

财政管理信息系统是财政管理和应用支撑平台,其功能的完善性、网络的可靠性、操作的简易性的强弱是其能否成功应用并迅速推广的重要影响因素。系统必须能够覆盖所有财政性资金、辐射各级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同时能实现各业务环节的无缝衔接、协同工作以及财政数据的统一交换和集中共享,为提高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切实提供技术保障。[2]考虑到各地财政部门财政信息化基础水平不同,可在当前各财政部门网站基础上,构建基于Web Service的区域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一方面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另一方面,形成一体化应用与操作平台,以便实时查询到当前财政运行情况的所有真实数据,从而增强人大、监察、审计等部门对财政运行情况的监督力度,保证财政运行质量。

3.4 形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财政决策中心

以核心业务环节为中心,分别建立预算编制、集中支付、工资统发、预算执行分析等基础数据库,以产业基地为中心,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分别建立光电产业、新能源产业、生物产业、铜冶炼及精深加工产业、炼油及化工产业、航空产业、汽车及零部件生产等基地数据库。同时立足于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目标,开发生态与低碳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生态、低碳经济专门数据库,从整体上实现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在此基础上,依托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建立财政经济统计综合数据中心,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开展财政经济预测分析和政策研究提供支撑,同时也为区域内建立财政信息化相关专业、培养财政信息化专业人才、形成财政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长效机制提供资源支持。

4 结束语

需要强调的是,对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财政信息化体系构建,应把握财政信息化内在要素之间的关系,以服务财政管理与财政业务为核心,以促进区域一体化、优化区域资源配置为目标,统筹规划,整体推进,逐步实施,从而实现财政信息化与财政管理、财政信息化与财政业务、财政信息化与区域发展的相互促进与深度融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江西省3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省近50%的人口,创造了60%以上的经济总量。[3]从这一层面上讲,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归根结底是区域财政管理质量建设。财政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机关财务人员办事效率、增强干部理财能力、提升财政管理与决策水平,带动财政改革,从而为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学、健康、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毕瑞祥.财政信息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刘祝余.加快推进财政信息化建设[EB/OL].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20090727/09296531354.shtml,2009,7.27.

8.财政局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总结 篇八

关键词 生态文明;森林资源;管理监督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4-0-02

森林资源是林业发展的命脉,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也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今后国家建设的着力点,并强调了森林生态系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安徽省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总体规划》(2012-2016年),这是安徽建设良好生态、实现绿色发展的迫切需要。而要实现这些,就必须强化森林资源管理监督,完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提升森林生态建设,促进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发展。

1 安徽省歙县徽城镇森林资源建设现状

徽城镇,是歙县人民政府驻地,位于歙县中部,东经118°23′20″—118°33′45″,北纬29°49′20″—29°54′20″,总面积61.5 km2,人口近10万,辖14个行政村,9个社区居委会。徽城镇地处中亚热带北缘,水热及土壤条件适合杉、松、阔叶树及竹林、茶叶等多种树种生长需要。林业用地面积5.3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4.6万亩(其中竹林0.6万亩),灌木林地0.7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2万立方米,毛竹140万株,森林覆盖率60%。人均林业收入1300元。徽城镇城镇建成区总面积11平方公里,城镇常住人口8.6万人,绿化覆盖面积396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6%,园林绿地面积385万平方米,绿地率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平方米。城镇道路绿化率达95%,已建歙州大道、练江路、七花路、紫荆大道、紫阳路、百花路、新安路等。该镇道路两侧、沿河两岸、休闲广场及庭院等规划、绿化都较为完善,已建成张曙音乐广场及新洲、紫阳、古关、黄宾虹、行知、多景园、新安等公园,基本能满足居民日常休闲游憩的需要。近年来,通过政府主导、全民参与;改革创新、统筹推进;突出重点、分片实施;因地制宜、科学造林,徽城镇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在森林生态体系建设、森林生态文化建设、森林生态保护建设、义务植树及生态科普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成就,为森林城镇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徽城镇的经济、社会、环境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和整治,但不可否认,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离上面的目标、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任务还十分艰巨,我们必须要坚定信心和决心,深入贯彻实施森林城镇生态战略,加快发展步伐,加强森林资源的管理与监督,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全面发展。

2 生态文明建设条件下做好森林资源监督的方法

2.1 充分提高对森林资源管理监督的认识

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主题,森林在人类的社会生产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党和政府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森林的发展,从1999年开始,全面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 2011年10月,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做出了打造生态强省、建设美好安徽的战略决策。2012年10月7日,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推进生态强省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创建森林城镇、森林村庄、森林长廊等三项创建活动,计划到2016年,全省要新增森林面积67万hm2,森林覆盖率由27.53%提升到33%。因此,从现在开始,我们必须提高对森林资源管理监督的认识,要加大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力度,下决心、花力气,从思想、认识、行动等多方面来增强自身的生态文明建设意识。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要求,围绕创建省级森林城镇建设目标,以中心城镇建设为核心,镇村联动进行森林生态建设,加强森林资源的管理监督工作,保障植树增绿,美化环境,打造城镇森林景观,塑造城镇形象,提升城镇品味,为全镇居民创造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美好环境,推进徽城镇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2 充分提高森林资源的监测工作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当中,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被纳入到了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当中,这与森林资源管理监测工作息息相关。在国家的“十二五”规划当中,森林覆盖率、森林储蓄量这个指标也被列为到约束性指标当中,这都对森林资源的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建设森林资源建设体系,统一技术标准,整合检测成果,加大高新技术的研发,使国家与地方森林资源结合在一起,大范围地提高清查监测的效率和质量。林业信息化作为传统林业管理转向现代林业管理的桥梁,从2009年《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纲要》和《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技术指南》这两份文件正式颁发后,在我国的森林资源管理监督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不仅提高了森林资源的监测精度,也增加了监测信息的丰富度,包括了森林蓄积量和面积、森林资源消耗量和消耗结构、森林采伐限额的执行情况、造林成活率和新成林面积、 森林资源消长变化及发展趋势预测等等。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对林业信息化的资金投入,建立科学高效的森林资源信息通讯与管理系统 将自上而下的资源监测体系联系在一起,及时准确地监测森林资源的变化和经营情况。

2.3 充分提高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

生态效益是从生态平衡的角度上来衡量效益,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环境联系在一起,关系到人类发展和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森林资源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生态效益的最有效方式,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森林资源建设,建立健全政府主导投入、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大力推进可持续经营,提高林业生态建设质量,实现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徽城镇森林城镇建设总投资为2 966万元,其中:城镇绿化936万元,交通干线绿化1 130万元,河流绿化180万元。森林公园、广场建设720万元。从2012年以来,通过这些资金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城镇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构建以森林和林木为主体的城镇生态保护屏障,通过乔、灌、花、草合理配置,实行乔灌结合、常绿树与落叶树结合、生态效益与景观效果结合,不仅改善城镇生态环境,还增加了城镇生物多样性和景观丰富性。今后,政府应进一步,全面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加强生态森林补偿基金的建设,扩大森林可持续经营示范试点范围,调动全镇居民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为徽城镇森林城镇建设尽最大的努力。

2.4 加强森林资源管理监督机制建设

要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加强森林资源管理监督机制建设。首先,必须要建立健全森林资源监督机构,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森林监督队伍,提高监督工作执行力、增强监督实效。其次充分落实监督责任制,严格落实到负责人,防治出现工作懈怠和事后无法追究责任的现象。然后是做好预防性保障措施,对于督查过程中隐藏的对森林资源建设不利的因素及时进行排查,及时进行处理,防止出现更大的损失。最后是加强对于林地的综合稽查,对于恶意占用林地、超过采伐限额、甚至破坏森林资源等恶劣现象进行严肃处理,特别严重的要扭送公安机关进行处理。对于徽城镇而言,在推进区域生态建设的整体工程过程中,镇各相关部门要把创建森林城镇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镇政府将成立森林城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镇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统一指挥、组织协调、监督检查等工作,建立健全责任体系,加强目标管理,落实创建方案、创建措施。加强考核奖惩,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没有按期完成目标任务的,予以通报批评。

3 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森林资源的管理监督工作对森林资源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但有效保护了森林资源,也使森林资源实现了生态效益,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发展。这给林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因此每一个森林资源管理监督工作者,一定要肩负自己的使命,刻苦努力,为实现生态文明的大战略而奋斗。

上一篇:XX新春百货商场促销方案下一篇:小班主题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我会排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