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11篇)
1.浅析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一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INDE2021
大纲执笔人:杨宏兵 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大纲审稿人:王传洋 英文名称:Prectice Course of Machine Design 课程学时:54
课程设计学时:2周 授课单位:机电学院 指导方式:集中分散相结合 适用专业:工业工程及近机类专业
一、课程设计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工业工程等近机类专业本科生的设计实践必修课,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教学实践环节。通过课程设计,把在机械设计基础及其他有关先修课程(如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材料及成型工艺等)中所获得的理论知识在实践的设计工作中综合地加以运用,使这些知识得到巩固和发展,并使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密切地结合起来。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机械装置与产品的全过程设计训练,激发学生在产品设计中的创新意识,了解机械产品设计的一般步骤,完成从方案构思与方案设计,到技术设计和设计计算说明书的编写的全过程,掌握机械产品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初步具备一个机械设计工程师的能力。
课程设计的进行方式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每个学生都应该明确设计任务和要求,并拟定设计计划,注意掌握进度,按时完成。设计分段进行,每一阶段的设计都要认真检查,没有原则错误时才能继续进行下一段设计,以保证设计质量,循序完成设计任务。设计过程中要独立思考、深入钻研,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设计。要求设计态度严肃认真。在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和设计技能等方面得到良好的训练。
二、课程设计内容及安排
课程设计的内容:设计满足功能要求的常用机构(四杆机构、凸轮机构、或齿轮机构)。
1.设计方法:
应用功能分析与分解、机械运动方案设计、参数设计、结构工艺设计和分析评价,及机构创新方法;机械运动方案的构思与拟定、机械运动方案的评价、简单系统和机械零件的参数设计、结构设计;确定标准零件的工程设计要求,预测可能发生的失效形式,采用正确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根据设计规范设计机械系统和机械零件。
2.设计训练:
对某简单功能机器进行设计,给定一个产品的功能和要求,运用方案设计方法,形成产品设计方案,从功能、制造、设计投入和现有的条件出发,对方案进行评估,然后进行详细设计,收集参考资料(如:产品目录、手册和教科书等资源),来分析其中特殊的机械零件进行失效分析,包括刚度、静强度和疲劳强度,从而确定通用零件的尺寸,如:带传动、滚动轴承、齿轮和轴,决定某个零件是采用标准件还是自己设计、制造。
三、课程设计报告要求
设计成果为课程设计报告,设计报告包括设计说明书和可视化的设计方案。设计训练的最终成果体现为设计说明书打印文本、设计方案的三维视图、装配图、零部件图。通过设计训练,不仅强化学生对设计方法、设计过程、基本机构和零件设计、设计成果表达、设计文档等方面的动手能力,还强化计算机在设计工作中的应用和工具的能力。
设计小组应具有协同合作精神,设计训练采取设计小组的形式,以培养学生在设计活动中的分工、协作的合作精神,以提高对实际设计工作的适应能力。
四、课程设计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
1.提交课程设计报告,报告应包括:方案设计,图纸设计,计算说明书等内容。
2.答辩,回答答辩小组成员的问题。
3.课程设计成绩:成绩由平时成绩(30%)、图纸成绩(30%)、设计说明书成绩(20%)、答辩成绩(20%)综合构成。
五、课程设计时间安排
设计准备(布置任务、看录像,减速器装拆实验,看展览、资料)1天; 1.设计基本计算(传动方案确定,选电机,传动计算)
1天; 2.装配草图设计(完成所选方案的装配草图)
4~5天; 3.绘制装配图
1.5~2天; 4.绘制零件图
1天; 5.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及准备答辩
1天;
6. 答辩
0.5天。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2] 韩莉编著,《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 [3] 吴宗泽等主编,《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4] 邹慧君等主编,《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5] 王连明等编,《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 [6] 路永明等编,《新编机械设计手册》,石油大学出版社,1998年 [7] 李威等编,《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8] 杨可桢等编,《机械设计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
2.浅析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二
一、重新确立培养目标并修订课程标准
我院机械类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工业企业从事机械设备的操作、安装、调试、维修和更新改造, 机械制造工艺规程的编制, 产品质量分析与控制, 生产技术管理及营销等工作。根据就业岗位, 我院对机械类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服务于生产第一线职业岗位群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根据培养目标对原有课程标准进行了全面修订, 重新组织和完善了课程教学内容。课程目标定位为“掌握机械中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及基本设计方法, 具备通用机械正确使用、维护及分析常见故障的能力”。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 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教学工作,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结合人才培养要求, 整合教学内容
授课内容上以“必须、够用”为度, 传统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由《理论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三门课程构成, 内容体系庞大, 本着符合“必须与够用”的原则, 新的课程教学内容, 针对人才培养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要求, 按照重在基础知识, 突出动手能力培养及分析能力的培养的原则。筛选了传统的理论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等课程的内容, 并将这些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优化了教学内容, 突出了高职的特征。全部教学内容分为两个教学情境:
情境一:以典型的加工设备牛头刨床做载体, 以分析各种常见机构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失效形式及使用维护为教学重点。
情境二:以带式输送机为载体, 介绍常用机械零件及传动系统的结构特点、失效形式及使用维护为重点, 会常用机械零件及传动系统的基本设计方法;将力学中的扭转、弯曲强度计算与轴的设计结合, 将剪切和挤压强度计算结合在螺栓联接、键联接当中, 以利于学生将力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去掉复杂的公式推导及验证内容, 直接引用结论;把课程设计融合在课后作业中。通过教学内容整合, 减轻了学生负担, 避免学生对纯理论学习可能产生的厌倦心理, 还可以减少理论课授课时数, 为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强化留出了空间。机器始终贯穿在全部教学过程之中, 使学生感到课程内容清晰, 且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实用性。
三、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内容中涉及到大量的机械传动过程、机械零件构造、机械工作原理等难于用粉笔和语言来描述清楚的内容, 由于课时有限, 教师一般常采用“满堂灌”的方法讲授学习内容, 学生没有实际工作经历, 缺乏与此有关的感性认识。改革后, 教师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尤其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将课程生动、直观、轻松地呈现给学生, 因而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了教学质量。具体做法如下:
1.教学方法
(1) 现场教学。
以牛头刨床这个典型的机械加工设备为载体进行现场教学, 介绍机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以此训练学生分析机械系统的的能力, 为学生学习机械设备类专业课程打基础。
(2) 案例教学法
在进行常用机构的教学时, 以牛头刨床的机构分析为总任务, 再将其分解为若干个常见机构结构分析的子任务, 以此贯穿常用机构部分的内容。每一部分均由教师先从牛头刨床中引出任务, 再介绍相关机构。
(3) 任务驱动法
在通用零件部分教学时, 以带式输送机传动装置的设计为总任务, 再将其分解为若干子任务, 以此贯穿通用零件部分的内容。每一部分教师均先从设计任务中引出问题, 再介绍相关零件的基础知识、选用及基本设计方法, 最后举例讨论。设计任务就是学生的作业, 学生边学边练, 课程结束时完成其主要的设计计算。
这样做, 使机构和零件不离开机器, 在机器中学机构和零件, 使学生对机器形成一个具体的、完整的认识, 从而掌握机械系统分析和设计的一般方法。
2.教学手段
(1) 采用实验室一体化教学。
将课程安排在机械原理实训室进行, 采取多媒体课件讲解、模型演示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法。在机构陈列室学习, 能增强学生对机械、机构、零件、部件的认识, 使深奥的知识、难以看懂的图与图纸与实物联系起来变得通俗易懂, 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讲授时使用电子教案、演示系统 (实物演示、投影仪、CAI课件) 相结合, 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 这种讲课模式受到学生好评,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加强实践环节。
为突出实践环节, 新建两个机械设计实训室、一个机械原理实训室和一个拆装实验室。机械原理实训室和机械设计实训室主要面向《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和实验实训任务。
在机械设计基础实验这个重要的实践环节, 保留了《轴系结构测绘》和《减速器结构装拆实验》, 因为这两个实验均对学生进一步掌握机械结构及设计知识, 了解结构设计的原则, 而且还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了锻炼。增设了《齿轮参数测定》《齿轮范成原理》、《带传动实验》、《轴系结构设计》等实验, 这些重要的实践环节, 加强了学生对常用机构、零件结构知识和对仪器设备的动手操作、机械结构的装拆等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是对理论课程教学不足很好的补充和完善。
(3) 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
采取过程考评 (任务考评) 和期末考评 (课程考评) 相结合的方法。强调过程考核的重要性, 过程考评占60%, 期末考评占40%。在考试方法上采用开卷与闭卷相结合, 笔试、口试与讨论相结合, 以增强考试内容的综合性与灵活应用性, 突出对能力的考核。在考核方法上强调了过程考核,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紧迫感, 注重学习过程, 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殊性,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应瞄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目标, 明确方向, 不断地改革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方法等环节, 从实用出发, 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需要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创新、总结和完善。
摘要:根据目前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 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目标出发, 学院针对机械类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考核方法进行了改革。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郭攀成.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和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4) .
[2]韦林, 李小红.机械结构分析与设计[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
3.浅析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三
关键词:非机械专业;机械设计基础;教学研究
TH122-4
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技术基础课。随着机械化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除机械制造部门外,在能源动力、石油化工、冶金、采矿、轻纺、食品等诸多生产部门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都会经常接触各种类型的通用机械和专用机械。这要求他们必须对机械的基础知识,如机构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零件的受力和失效形式、设备的选购、正确使用和维护及故障分析等具有一定的了解。
机械化生产对国民经济进步和社主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发挥的作用也愈来愈大[1]。对原有的机械设备进行全面的改造和技术升级,能够充分发挥企业的潜力,为企业带来更多利润;设计各种高质量、先进的成套设备来装备新兴的生产部门,促进经济的多元化;研究、设计高度智能化的机械设备,实现空间探索、海底开发和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同时,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自身也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一、非机械专业本课程的教学特点及现状分析
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是机械类的专业必修课,同时也是工程学科非机械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国内许多高校中具有工程性质的非机械专业都开设有本门课程,比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动力与工程、自动化工程、航空宇航工程等。本门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是基础理论与工程实际的结合,学习本门课程要用到物理、数学、力学、机械制图和工程材料以及机械制造基础等先修课程的知识,尤其是理论力学课程的知识。但并不是这些课程的简单重复,而是要引导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工程实际中所遇到的问题。
由于非机械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机械类专业有所不同,因此本门课程对非机械专业的教学具有一定的独特性。首先是教学目的,本课程不是研究某种具体的机械,而是着重研究一般机械的共性问题,即机构的结构分析和综合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这些基本理论和方法是紧密为工程服务的,为进一步学习专业机械的课程打下理论基础,为从事工艺、运行和管理工作的技术人员提供一定的基础知识。其次是教学内容,非机械专业与机械类专业学生对本门课程内容的要求不同,非机械专业注重对内容的一般了解,因此削减了大量的公式推导与证明等内容,添加了部分工程实际的案例。但是具体的教学知识点并无明显差别,都包含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如结构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等;常用机构及其传动设计,如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和齿轮机构等;通用零部件设计,如机械连接、机械传动和轴系零件等。最后是教学过程,由于知识背景不同,对非机械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需要简单引入机械类的专业基础知识,如在讲授机械设计的工艺性要求时需要简单介绍机械加工的基本知识,以便于学生理解工艺性的含义。然而,由于许多任课教师没有注意到非机械专业和机械类专业的教学特点的异同,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不区别对待,导致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学生在理解教學内容上有一定的困难,感觉枯燥、抽象,进而厌学甚至弃学,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二、非机械专业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1.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是以多门先修课程为基础的[2],而由于种种原因,非机械专业学生并没有学习过某一门或某几门先修课程,这给本门课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根据教学要求和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非机械专业注重对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的一般了解,是为了学习专门机械奠定基础,而并不注重设计机器,因此教学内容应删减难度较大的公式推导和定理证明等,而是直接给出实用性的公式或定理,重点讲授它们的工程应用及使用方法。如在校核机械零件的接触强度时用到赫兹公式,它属于弹性力学的知识,在讲授时直接给出赫兹公式的具体形式,讲明其中各个参数的含义,重点讲述该公式在校核计算零件的接触强度,如齿轮传动的齿面接触强度计算中的应用和注意事项,而不必要介绍该公式的推导过程。如果强制讲授,则学生会觉得枯燥、难以理解,且占用宝贵的课时,教学效果差。
2.以工程需求为导向,加强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紧密为工程服务的,以工程需求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必然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快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按部就班地讲、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以工程需求引出教学内容,如以汽车后桥差速器为例讲授差动轮系的分解运动,由于汽车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机器,而大部分学生对汽车转弯过程中机构的运动原理并不了解,这就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乐趣。在课堂之外,当他们看到汽车时,仍能主动回忆起所学内容,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教学过程多引入工程案例或日常案例,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如在讲授平面四杆机构的死点位置时,以家庭常用的缝纫机的踏板机构为例进行讲解。
3.与知识背景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许多名词和符号是机械类专业中学习过的,对于非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导致他们对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不清楚,觉得学习本门课的意义不大,因而厌学甚至弃学。若能将该课程与他们的专业知识背景相结合,必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针对航空航天类学校的学生,将机械设计基础知识与航空航天应用相结合,教学过程中引入航空航天应用案例,如在讲授齿轮的失效形式和设计计算准则时,以航空发动机用齿轮为例进行讲解,由于航空发动机用齿轮的特殊工作环境及应力状态,设计时应选取合适的材料、加工精度,并注意校核强度等参数。
4.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增强直观性教学
机械设计基础所研究的对象多为运动的机构和机械,而多媒体能够将文字、图像、动画和声音等教学素材进行合理编排,使原本枯燥难懂的知识点形象化、趣味化,因此多媒体技术在本门课的教学中非常重要。但是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时,由于信息量增大,教学速度加快,易导致学生的思路难以跟上教师的讲解进度,学生没有思考时间,不利于对知识点的掌握。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则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由于非机械专业学生的理论基础薄弱,缺乏实践经验和空间想象力,因此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变静为动,帮助学生理解。如使用动画演示机构的运动过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各构件间的相对运动,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同时在黑板上对输出构件进行受力分析,使学生将力与运动结合起来,激发他们主动思考。
5.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以致用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在讲授机械设计基础理论内容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工程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实践教学包括多种形式,首先是实验教学,这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深化,实验教学过程能够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消化课堂上所学知识,动手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比如齿轮参数测定实验和减速器拆装实验,使学生产生对齿轮及轮系、轴类零件等的直观认识,同时学习和掌握了具体的测量技术和方法。其次是参观实习,带学生进入生产企业参观,现场讲解所看到的机构、零件等,扩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加深对课堂知識的印象。最后是创新比赛,如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学以致用。
三、结束语
本文对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对非机械专业的教学特点和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研究。由于本课程内容多,涉及先修课程多,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郭攀成,穆玺清.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4:129-130.
[2]黄小龙,杨洋,刘相权.“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04:112-114.
[3]田君,韩立发.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3,20:100-104.
作者简介:
4.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篇四
课程代码:030103 学时数:80 理论环节学时数:80 学分:6 开课单位:基础教研室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连接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桥梁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解决机械设计问题打下一定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和新的科学技术提供必需的预备知识。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研究机械分析与设计方面的有关基础问题, 学生学完课程后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对一般机械中的平面机构能绘出其运动简图,计算其自由度,判断其运动确定性;
2、具有按已知的几何条件和运动条件对几种主要的平面机构进行运动设计的某些基本知识和能力;
3、具有按某些已知的动力条件分析和设计机械的初步知识,基本技能训练方面:(1)具有与本课程有关的解题、运算、作图、使用技术资料和使用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2)了解一些有关的最基本的机械实验方法;
(3)对其它常用机械,有关的工程常识及新技术成果和发展方向,有一般性的了解;
4、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通用零件设计所需的基本知识;
5、学生在机械零件设计方面得到必要的基础理论训练;包括:重要零件的工作情况分析、失效形式研究、工作能力准则判定、以及主要计算公式的推导等;
6、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基本技能训练。包括:机械零件的设计步骤的确定、参数选择、结构设计、图算结合、编制技术文件、实验等技能的训练。
三.本课程的相关课程
(1)本课程安排在高等数学、工程力学、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课程之后;
(2)高等数学应为本课程提供下列个别基础:曲率半径、曲率中心的求法、渐开线、摆线、抛物线等的议程和性质;
(3)工程力学应为本课程提供下列个别基础:摩擦力计算、摩擦角与自锁现象、滚动摩擦、刚体平面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绝对瞬心、动能定理、惯性力的主矢和主矩、达朗伯原理、自由度等。
(4)机械制图是机械设计的工程语言,是表达机械设计的必要手段。(5)金属工艺学为本课程建立金属材料基本知识及机械零件的材料选用。四.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4学时(3)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特性。(4)简单四杆机构的设计。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平面连杆机构的工作特性,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设计。
(8)
圆柱齿轮传动的重合度。
(9)齿廓切削方法、渐开线标准齿轮无根切现象的最少齿数。(10)齿轮传动失效形式及防止失效的相应措施。(11)齿轮常用材料及热处理。
(12)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计算:载荷分析、齿根弯曲强度与齿面接触强度计算,各种参数及系数的选择和设计步骤。
(13)斜齿圆柱齿轮传动。
(14)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计算:当量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几何要素计算及相应强度计算。(15)直齿圆锥齿轮传动。
(16)直齿圆锥齿轮传动的计算:当量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几何要素计算及相应强度计算。(17)齿轮传动的结构设计与传动的润滑。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轮齿主要失效形式,载荷系数,材料与热处理(2)齿面接触疲劳强度和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计算
(3)斜齿轮和锯齿轮受力分析和强度计算的特点,当量齿轮(4)变位齿轮强度计算的特点
(3)周转轮系的传动比计算。(4)混合轮系的传动比计算。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定轴轮系转向判别,转化轮系法求解周转轮系传动比方法(2)轮系的组成分析
(6)组合设计:配合、游隙、预紧、调整和装诉。(7)润滑和密封。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滚动轴承的类型、特点、代号,滚动轴承的疲劳点蚀(2)寿命计算、当量动、静载荷,滚动轴承的组合结构设计
2、主要参考书
孙桓,机械原理: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黄锡恺,机械原理:高教出版社 张世民,机械原理:中央电大出版社 黎庶慰,机械原理:高教出版社 申永胜,机械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
5.浅析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五
(多学时)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机械设计能力的技术基础课。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应着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应着重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
1.掌握机构的结构原理、运动特性和机械动力学的基本知识,初步具有分析和设计基本机构的能力,并对机械运动方案的确定有所了解。
2.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选用和设计计算的基本知识,并初步具有设计简单的机械及普通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
3.具有运用标准、规范、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4.能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并巩固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
1.教学基本内容
机械设计基础的主要内容,机械设计的一般原则和程序。
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轮系,其它常用机构。
机械运动方案的选择。机械调速,刚性回转件平衡。
机械零件的工作能力和计算准则,机械零件常用材料选择原则。机械零件工艺性、标准化。
联接件设计:螺纹联接,键、花键联接等。
传动件设计: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螺旋传动等。
轴系零部件设计:轴,滑动轴承,滚动轴承,联轴器,离合器等。其它零部件设计:弹簧,减速器等。2.教学基本要求
(1)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 机械设计的一般知识。
机构和机械零件的主要类型、性能、特点、应用。机械零件的常用材料、标准。结构工艺性。
摩擦、磨损、润滑和密封的一般知识。(2)要求掌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机构的组成、工作原理和运动特性。机械动力学的基本原理,防振、减振的途径。
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受力分析、应力状态、失效形式等。机械零件的设计计算准则:强度,刚度,耐磨性,寿命,热平衡等。
简化计算,当量法,试算法等。
改善载荷和应力分布不均匀的方法,提高零件疲劳强度的措施,改善摩擦学性能的途径。
(3)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
绘制机构简图,零部件的设计计算及其工作图的绘制,查阅技术资料,编写技术文件等。
三、习题课、课外习题、设计作业
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安排习题课、课外习题和设计作业。
每个学生要完成1~2个设计作业。每个作业的份量一般为装配图1张,设计计算说明书1份。
学生必须独立、按时完成课外习题和设计作业。习题和作业完成情况应作为评定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四、课程设计
设计能力的培养要求包括下列内客:能根据设计任务拟定总体方案,按机器工作状况分析、计算作用在零件上的力,合理选择材料,计算和确定零件的主要尺寸,考虑制造、使用和维修等问题,进行结构设计,绘制机器的装配图和零件图等。
设计题目为机械传动装置、简单的机械或机构设计。设计工作量的最低要求应相当于单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为主体的机械传动装置。设计完成后,每个学生应完成:部件装配图1张,零件工作图1张,设计说明书1份。
课程设计完成后,每个学生应进行答辩,成绩应单独记分。
五、实 验
1~○4本课程要求开设实验3~4个,共4~6学时。实验内容在下列○ 3 5~○7项中各选1~2项:①平面机构运动简图测绘;②渐开线齿廓和○范成和齿轮参数测定;③回转体平衡;④机械传动效率测定;⑤带传动实验;⑥滑动轴承性能实验;⑦传动装置或简单的机械装拆和结构分析等。
实验成绩应作为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六、几点说明
1.本基本要求适用于对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有一定要求,但课程时数有限的一类专业,例如热加工工艺类专业和动力运行类专业。
2.各校要处理好本课程与有关先修课程如: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金工实习、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课程的衔接和配合。
3、本基本要求所列内容应通过讲课、习题课、课外习题、设计作业、课程设计、实验等教学环节进行教学。各校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安排各环节和学时比例,但应注意相互配合,力求符合学生认识规律。
4、各校应根据具体条件,注意结合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5、习题内容要多样化,习题中应含有结构和工艺性方面的内容。习题作业要能起到巩固理论、掌握计算方法和技巧,加强结构和工艺性方面的训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悉标准、规范等的作用。
习题课应按小班进行,每次内容要有所侧重。
6、设计作业和课程设计都是培养学生设计能力的重要环节。设计作业的题目要灵活多样。教师要加强指导和考核,注意培养和发挥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7、实验要严格要求。同一实验台上同时操作的人数不宜过多,以保证学生都能动手操作。实验后,每个学生要写出实验报告。
6.浅析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六
课程编码:
时间:3周 学分:3学分
开课学期:第六学期
课程类别:实践性教学环节 课程性质:课程设计
课程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适用专业:机械类
一、课程设计目的与任务: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是在学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以后,进行的一项综合性设计,是机械类专业重要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本课程设计一方面使学生获得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工艺设计和夹具设计的基本能力,另一方面能巩固与扩大学生的工艺知识、结构设计知识,为综合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做准备,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工作打下较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设计,学生能运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正确地解决一个零件在加工中的定位、夹紧以及工艺路线安排、工艺尺寸确定等问题。通过夹具设计的训练,提高结构设计能力,学会使用相关的手册及图册资料。
二、课程设计时间:3周
三、课程设计的教学要求:
1.掌握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的基本方法
能够正确选择定位基准;能够根据工件各加工表面的技术要求和规定的生产条件合理选择表面加工方案并且确定工艺路线;能够为各加工表面确定加工余量;能够运用尺寸链理论解工序尺寸及公差;能够运用规定的定位夹紧符号,正确绘制工序图,并能正确标注工序尺寸、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
2.掌握机床夹具设计的基本方法
能够根据工序卡片规定的定位夹紧方法,正确选择夹具元件;能正确进行定位误差和夹紧力计算,合理布置夹紧力作用点和作用方向并进行夹具精度校核;能够根据国家制图标准,运用必要的视图完整地表达一个夹具结构,能正确标注设计尺寸,合理标注技术要求。
3.课程设计答辩要求
课程设计完成后,要进行课程设计的答辩,其目的是进一步检查和总结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对所用有关的理论、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的情况了解情况,进一步掌握学生独立完成课程设计的程度和能力。根据学生回答指导教师提出的问题,以期达到更准确了解学生对设计的态度、创新意识及独立完成的能力。
4.成绩评定
本课程设计的成绩是独立的,单独记载。课程设计成绩实行百分制,成绩不及格应重新设计。根据学生的设计态度、设计质量及答辩情况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
四、课程设计的内容:
0.设计题目为:设计××××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和夹具(生产纲领为中批或大批生产)设计工作要求提交:(1)零件图一张
(2)毛坯图一张(可以不画)
(3)机械加工工艺卡片一套(在说明书内)(4)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综合卡片一张(在说明书内)(5)专用夹具设计图:一张装配图,一张零件图(6)设计说明书一份 设计进度安排参考
1.对零件进行工艺分析画零件图(1天)对零件的作用及零件图上的技术要求进行分析;
对零件主要加工表面的尺寸、形状及位置精度、表面粗糙以及设计基准等进行分析; 对零件的材质、热处理及机械加工的工艺性进行分析。2.选择毛坯的制造方式,绘制毛坯简图(1天)毛坯的选择和绘制,应该以生产批量的大小、零件的复杂程度,加工表面及非加工表面的技术要求等方面综合考虑。
3.制订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路线(4天)
制订工艺路线:在对零件进行工艺分析的基础上,制订零件的工艺路线和划分粗、精加工阶段,对于比较复杂的零件可先考虑几个加工方案,分析比较后再从中选择比较合理的加工方案;
选择定位基准:进行必要的工序尺寸计算,根据粗、精基准选择原则合理选定各工序的定位基准,当某工序的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时,需对它的工序尺寸进行换算;
选择机床及工、夹、量、刀具; 加工余量及工序间尺寸与公差的确定; 切削用量和时间定额的确定; 填写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和工序卡。4.机床夹具设计计算和结构设计(6天)结合某道工序设计一套专用夹具:
确定夹具设计方案,绘制结构原理示意图; 选择定位元件,计算定位误差; 计算夹紧力;
画夹具装配图和零件图。
5.编写设计说明书、准备答辩(2天)6.答辩、评定成绩(1天)
五、课程设计参考资料:
7.浅析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七
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中,碰到很多公式和函数图形、碰到很多实际的机械运动过程、还会碰到很多复杂的机械结构需要想象。要正确理解这些机械现象,需要学习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足够的见识和丰富的想象力来构造这些现象的平面或者空间模型。作者在教学中通过采用动画技术,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对于非机械类学生,他们的制图水平比不上机械类学生;对机械现象的认知能力也比不上机械类学生。因而在教学中,通过采用动画技术实现以下三大功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逐步有序地演示教学内容。(2)、演示事件的变化过程。(3)、演示三维物体的不同侧面,以展示机构(或机器)的全貌,揭示其本质特征。
通过做到以上几点,学生们反映普遍良好,认为对教学内容理解得更快更透彻。
1. 演示力学公式的变化规律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在讲述螺纹连接一章中关于单个承受预紧力和工作拉力联合作用的紧螺栓连接的受力分析时,涉及螺栓和被连接件的弹性变形,以及在变形条件下预紧力、工作拉力、残余预紧力等多个物理量及其变化规律。以前,为了讲清楚这些变量的物理意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老师在黑板上反复写反复擦,复杂的线图始终难以表达清楚。在作者的学习经历中,发现很多老师把这一部分内容简单地一带而过。
如果现在采用动画技术,就能很方便地解决这一难题。以单个紧螺栓联结[1,2,3]为例:
(1)、在图1中,首先分别建立螺栓和被连接件的受力变形线图(分别见图1中的子图1.1和1.2)。
(2)、然后,寻找两图中的公共量,即预紧力F0。并按预紧力F0相等这一条件将图1.1和图1.2)合二为一,见图1.3。至此为止,完成演示动画1、2、3、4、5、6步(见图1.8),形成基本的刚度坐标图线,演示结果形成图1.3所示结构。
(3)、其次,在图1.3的基础上,按连接所承受的工作载荷F生成x轴的垂直线CD。直线CD与直线ObA相交于C点;与直线OmA相交于D点;与x轴相交于E点,在图1.8)中完成第7步动画,演示结果见图1.4所示结构。正因为引入了这样一根关键的垂线,后面的动画就可以逐步有序地演示出来了。通过演示图1.4即出现F (工作载荷)线及其尺寸界线。
(4)、再次,生成F2 (螺栓所受的总拉力)线,但是它的尺寸界限不再重复。相应螺栓的总伸长量为λb+Δλ。从而完成图1.8中第8步动画,演示结果如图1.5所示结构。
(5)、接着,生成F1(被连接件的残余预紧力)线。同样地,它的尺寸界限不再重复。相应地,被连接件的总压缩量为λ·Δλ。从而完成图1.8中第9步动画,m演示结果见图1.6所示。
(6)、最后,完成对整个刚度图的分析。即生成ΔF线,及其尺寸界线,从而完成图1.8中第10步动画。演示结果见图1.7所示。
通过上面的演示,各个物理量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展示了一种连贯性的思维过程。在图1中:
(1)、Cb和Cm分别为螺栓的刚度和被连接件的刚度。
(2)、λb和λm分别为在预紧力作用下,螺栓的变形量和被连接件的变形量。
(3)、A和B分别为预紧力作用点及其在x轴上的投影点。
(4)、Ob和Om分别为两个坐标原点。从图1.7和图1.8上很直观地就可以得出以下关系
通过分析上式中螺栓上的总拉力F2,可以得出螺栓的刚度与被连接件的刚度对连接的承载能力的影响。
上述这一组关系正是本章关于单个螺栓连接受力分析所需要推导的结论。
2. 演示事件的变化过程
在讲述渐开线齿轮机构[4]中齿廓啮合过程时,有些学生对啮合线(即啮合点的轨迹)始终有误解。认为啮合点的轨迹就是齿廓上给定点的运动轨迹。为了给学生讲清正确的啮合线概念,在课件中采用了动画形式来演示齿廓啮合的全过程。用动画的形式把一对齿廓从开始啮合到脱离啮合的全过程用Flash软件制作成一组连续的动画。见图2所示。
图2中选择了一对渐开线齿廓啮合过程中4个有代表性的位置。分别见图2.1中的A点、图2.2中的B点、图2.3中的C点和图2.4中的D点。图2中的子图2.1显示了一对齿轮在啮合的起始点处,主动轮的齿根部分与从动轮齿顶部分首先进入啮合。在主动轮和从动轮转动过程中,主动轮上的啮合点逐渐向齿顶部分转移,而从动轮上的啮合点则逐渐向齿根部分转移,移动过程见图2.1中的点A转移至图2.2中的点B;然后转移至图2.3中的点C;最后在图2.4中的点D处两齿廓脱离啮合。
学生在认真观看这一组动画后,恍然大悟:原来啮合线N1N2是齿廓瞬时啮合点的包络线,而不是某个点的运动轨迹。这一过程通过图2所代表的动画表现得清清楚楚。
3. 演示三维物体的不同侧面,揭示物体的全貌
在讲述平面机构的自由度一章时,需要学生能根据机器实物画出该机器的机构运动简图。这是一件困难相当大的工作。因为非机械类学生,留心观察的机械现象比较少,理论知识也不够丰富,因而对机器的内部结构认识不充分,对机器的空间结构也缺乏想象力。所以,在教学中需要仔细讲解机器的内部结构和布置方案。关键的时候需要制作模型,甚至需要带领学生下工厂看实物。
在采用动画技术后,这些困难迎刃而解。比如,要求学生绘制图3中的子图3.1所示缝纫机下针机构的机构运动简图时,起初学生面对图3.1无从下手。因为在图3.1中,曲柄1 (对照图3和图4)布置在竖直方向,与缝纫针的导路3重合,看不清机构的内部结构,画不出正确的机构运动简图。按照图3.1计算机构自由度时,很多学生将活动构件数数成2个。这是不正确的。显然,图3.1不是一个好的观察角度。
接下来,让曲柄1顺时针方向转过90度,成为图3.2所示的布置形式。这时,曲柄与滑块的导路又重合。按照图3.2计算机构自由度时,在机构运动简图中不能分清曲柄1、滑块2和滑块导路3的空间位置关系。因此有的学生将该机构的活动构件数错误地数成2;有的学生将滑块错误地判断成局部自由度。显然,图3.2也不是一个好的观察角度。
最后,采用了缝纫机下针机构的三维动画进行教学。让曲柄1作连续的回转运动,使学生对机构的整个运动过程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选取了曲柄1在图3中子图3.3所示的角度位置作为基础,来绘制该机构的机构运动简图。结果如图4所示。从图4中可以看出,各个构件的位置、构件之间的空间关系都表达得相当清楚。学生在数活动构件数、运动副数,和判断各个运动副的类型时再也没有出现错误。
在图4中:1为曲柄;2为滑块;3为导路;4为机架。
4. 动画演示功能的使用技巧
当前,在课堂上通常使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课件。PowerPoint软件具有强大的集成功能。可以用它制作幻灯片、制作动画、制作图表等丰富的演示性媒体文件;也可以调用多种其它软件制作的文本、图表和动画等。比如:
(1)、可以直接在PowerPoint软件上制作动画。用动画的形式来演示图形图像,并适时地插入文字说明。在这类动画中,常常以线条图形为主,通过自定义动画的方式来排列图形元素的播放次序。比如本文图1的子图1.8中所定义的播放次序就属于这一类。
(2)、可以事先利用Flash、3DSMAX、UG、PRO/ENGINEER或MasterCAM等多种图形图像软件制作课程所需要的动画或者动画片段。通过文件或者对象的方式直接插入到PowerPoint软件指定的幻灯片中,在演示该幻灯片页面时,经过响应鼠标敲击,直接演示相应的动画。比如本文中图2所示示例,就是在课件中插入动画文件“齿轮传动啮合过程.avi”实现的。
(3)、利用Flash、3DSMAX、PRO/ENGINEER、UG或MasterCAM等多种图形图像软件制作动画文件,然后在PowerPoint课件上插入动作按钮,并为该动作按钮指定超链接,指向已经制作好的动画文件。在演示课件时,通过鼠标敲击该动作按钮就可以调用暴风影音等媒体软件来播放已经制作好的动画。比如本文中图3所示示例,就是在课件中通过超链接调用文件“缝纫机下针机构.avi”实现的。
(4)、如果课件中的某些重要概念或例证需要用动画来加深理解,可以在该概念或例证的文字说明与相应动画之间建立超链接。演示课件时,只须在建有超链接的文字上敲击鼠标。通过超链接功能,课件就能自动播放已经制作好的动画。这种功能在各种应用软件的帮助系统中常常使用。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说明其用途了。
5. 小结
要使课堂活泼生动,在用PowerPoint软件演播动画时,需要掌握几项重要技术。
(1)、要学会使用PowerPoint软件的各项功能,特别要学会运用PowerPoint软件直接制作动画。
(2)、要掌握2到3种平面或者三维动画软件的使用方法。然后将自己制作的动画通过超链接等形式链入PowerPoint课件中,使课件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3)、有可能的话,可以为动画配上解说词和音乐。尽可能地发挥多媒体的各项功能。
摘要:《机械设计基础》是针对非机械类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根据教学对象对机械现象的感性不丰富,理论欠缺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采用各种动画软件和技术,将书本上难以理解的内容制作成多种直观形象的动画,帮助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将丰富的示例也作成各种形式的动画,帮助学生加深对机械现象的认识。教学收到良好效果。
关键词:动画,教学研究,机械设计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可桢,程光蕴,李仲生.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2]濮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3]Robert L.M..Machine Elements in Mechanical Design[M].Beijing: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2007.5
8.浅析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八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课题;课程设计;问题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机电类专业学生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机械设计能力的重要环节。课程设计是一项实践性教学,是基础课与专业课知识学习的交接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课程设计,可以把《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工程材料》、《力学》等所修课程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在课程设计时需要查阅大量的国家标准、企业标准手册等相关资料,通过课程设计,可以掌握一套完整的设计原则、步骤和方法。
通过机械设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做到:(1)掌握机械运动方案设计、通用零件的结构设计。(2)根据机器的结构和使用要求能够进行外观造型设计。(3)使学生通过绘图及运用设计资料等方面的训练,达到提高基本技能的目的。
课题的选用和课程设计的内容
课程设计课题的选用必须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着手,课题应具有普遍性和实践性。所谓普遍性是指能够充分反映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即通过课题的完成能够将课程大部分知识加以应用;实践性是指课题的选择要符合生产实际和尽可能与专业相结合。此外,设计工作量应当适合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学时。鉴于上述要求,以常规减速器为主的机械传动装置的设计课题符合上述两个条件,所以此设计课题是一个较为理想的课题,可以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巩固、提高和拓展所学内容。然而经常采用这样的课题无法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课程设计的选题上既要科学,切合实际,又要具有多样性。
课程设计的学时安排为两周。对于整体的设计内容,以齿轮减速器的设计为例,通常采用“带式运输机”,设计输入为运输机所输出的基本数据,要求学生完成以下工作:(1)拟定、分析传动设置的设计方案。(2)选择电动机、计算传动装置的运动参数和动力参数。(3)进行传动的设计计算,即带传动、齿轮传动的计算;两根轴的结构设计、校核以及选用轴承、键和联轴器的计算;减速器的润滑和密封等。关于设计输出的内容有:装配图(A1);轴或齿轮零件图(A3);技术和使用维护说明书(大约20页)。最后环节为学生的设计答辩,陈述课题设计的目的和意义,讲清整体的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设计的质量
以往的程序是这样的:在设计任务下达之后,前三天的计算工作量相当大,教师和学生需要加班赶任务,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十分劳累。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和余地,随之会出现应付心态,出现问题马上就问,过分依赖指导教师。也有一部分学生急于求成,做事马虎,设计计算时喜欢照搬照抄,一错都错,问题成堆。这对学生的设计质量和学习成绩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教师来讲,课程设计的前三天,几十位学生争相提问,教师要不停地答疑讲解,疲惫不堪。如此以往,学生的设计质量和工作进度都难有太大的进展。为此,我们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进行课程设计,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所谓“化整为零”就是根据教学大纲,在不减少学生设计任务的前提下,把课程设计和课程的讲授结合在一起,即在学期初就将设计任务书下达给学生,让学生带着任务,有针对性地学。可以将课程设计的部分计算内容(如带传动、齿轮传动、轴的强度计算,轴承的选择和键的强度校核,还有联轴器的选择和校核等)放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作为课后的作业,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同时教师在日常授课期间,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适时发现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并敦促他们及时纠正。课程设计的结构部分可以放在学生“装拆减速器试验”一节中同步进行。在装拆试验中,让学生仔细观察剖分式减速器的结构,轴的结构,轴承的安装和固定方法,为以后对轴和箱体的结构设计和画装配图打下基础,并要求学生在完成试验报告的同时,完成轴和箱体的结构设计。课程设计采用这种方法,使得大部分工作都是在学生的课后时间完成的。周期长,学生和教师都有了很大的回旋余地,学生遇到困难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教师也可以从容不迫地指导学生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和学生一起解决设计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发现、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循序渐进地进行设计、绘制装配图和编制设计说明书,对于装配图的绘制通常用AutoCAD软件,可以帮助提高学生计算机绘图的能力。这里应当注意的是,软件有拷贝性特点,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鼓励、监督学生自觉、独立地完成设计任务,防止个别学生的拷贝行为。
(二)多样化的设计内容
几十年来,课程设计的选题千篇一律,都是以减速器为题,这是因为减速器作为机器中的一个独立部件所包含的零件覆盖了机械设计课程中的绝大部分内容,便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去,适合学生学习。另外,减速器的类型和原始数据的不同,便于学生设计出不同的结果。因此,选择减速器是可行的。然而,减速器只是一个部件,每届学生都重复同样的设计内容,会影响教师的创新精神。另外,有些学校关于制图课的测绘练习也选择减速器,这就使得课程设计的题目过于重复。鉴于此,笔者认为必须拓宽课程设计的选题。比如带领学生到建筑工地参观,观察卷扬机的结构和功能,将其作为设计课题;还可以把起吊重量分成多个参数供学生分组设计,这样就把带式输送机构改为提升机构,增加减速器以外的如卷筒、钢丝绳等零件的设计。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尽管做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适当延长一些时间,并辅以教师的精心指导,可以收到好的效果。对于数控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普通机床的传动系统,例如,给出电动机的转速和功率,通过皮带传动到主轴箱,在这样的传动中,可以让学生练习带传动和减速器传动的设计,内容拓宽了,效果也提高了。实践证明,适当拓宽课程设计的选题不仅能够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工程设计训练,而且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开拓设计思维,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重要内容,课程设计也不例外。就传统设计题目减速器而言,在设计之前必须让学生有一次装拆减速器实物(不是模型)的机会,条件允许的,还可以让学生去减速器生产厂家参观或观看录像。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减速器内部零部件的形状、结构和装配关系,对加工制造的工艺过程形成初步的认识。装拆的重点是轴系零部件的结构及装配关系,便于学生在设计中结合实际,选择合适的结构和尺寸。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凡是没有认真参加这一过程的学生在结构设计方面遇到问题就会束手无策。
总言,课程设计的改革方向应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出发点。在学生获得一定的理论知识之后,到生产实际现场进行教学,选取现场中的机器典型机构作为设计课题,然后再回到课堂教学中来。课程设计就是要将理论知识和实际设计密切结合,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加深,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立德.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张建中,黄达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8.
[3]陈立德.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黄瑷昶(1952—),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与现代制造技术。
9.浅析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九
摘 要:针对当前技工院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中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改革思路,即采用项目教学法,整合本专业多门学科,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教学项目和工作任务。文章以减速器直齿圆柱齿轮设计项目为例,介绍了工作子任务确定方法、教学手段的安排以及评价体系建立。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 技工院校 项目教学法
机械设计基础是技工院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该门课程具有综合性强、应用性高等特点,逻辑推理强,存在较多公式和原理。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法组织教学,对于技工院校学生来说,较难以接受,久而久之而就会失去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更加严重的是,传统教学法组织教学,学生获得的知识理论性强,难以应用于生产实践,导致培养的学生并不适应企业的需求。为此,笔者在教学该门课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项目教学法应用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要求以实践为原则,教学内容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为基础,形成以解决生产实践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框架,这样有助于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际,为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设计综合型人才。
一、科学整合教学内容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机械零件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该课程的教学课时又偏少,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关键在于科学整合教学内容。笔者学校的机械工程系领导以及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后,在与专家学者以及企业技术人员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将工程力学、机械原理以及三维设计软件等课程知识渗透整合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以促进就业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原则,将这些学科知识整合设计成不同项目。具体而言,机械设计基础可以设计出机械运动简图绘制及自由度计算、平面四杆机构设计、凸轮设计、减速器中轴设计以及减速器中直齿圆柱齿轮设计等十一个具体项目。
二、合理确定工作任务
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也就是说,项目教学法主要是学生围绕工作任务而展开,教师只能发挥引导和组织的作用,不能代替学生完成主体教学任务。然而,技工院校学生基础比较差、学习意志力不强,一旦碰到困难就会畏缩不前。因此,在确定工作任务的时候,应该适应学生学情,坚持低起点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的原则,采用多层次反复训练的办法安排工作任务。以减速器中直齿圆柱齿轮设计项目为例,根据低起点循序渐进原则,先后安排确定直齿圆柱齿轮渐开线参数方程、根据齿轮几何尺寸确定渐开线参数、直齿圆柱齿轮设计、利用Pro/E软件建立直齿圆柱齿轮结构模型等任务。采用这种低起点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原则安排工作任务,能够有效降低项目教学的难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后续学习“三维设计软件”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
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操作场所,促进学生操作能力提高,培?B和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学校应该与企业实现无缝接轨,充分利用企业生产资源,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同时,学校应该充分利用自身实训室、实验室以及校内实习工厂等场地设施建立多元化校内实训教学场所对学生进行项目化教学。还以减速器中直齿圆柱齿轮设计项目为例:教学现场测定齿轮尺寸确定设计参数,对齿轮进行力学分析,完成直齿圆柱齿轮三维设计等;然后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或者校内实训车间,亲自加工齿轮,实现理论与实践无缝对接,同时加工生成的齿轮又能为作为学生机械制图课程测绘零件,实现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多课程无缝衔接。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的科学合理,要求将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重视每位学生的个体发展,评价体系应该着重于过程评价。比如评价学生完成减速器中直齿圆柱齿轮设计项目,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确定参数方程和参数值、齿轮设计、齿轮三维模型建立等环节的完成评分比例各占25%。这四个环节着重于考核评价学生对工程力学、数据处理能力、任务设计能力、三维软件运用能力等方面进行了重点考核,考核方式可以是笔试、动手操作、口试、撰写试验报告等多种方式。
10.浅析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十
一、项目驱动法概述
(一)理论基础
项目驱动法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杜威(JohnDewey)的“做中学”与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杜威指出,学校即社会,学习就是经验的连续不断的连接。也就是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应该重视其学习兴趣与爱好,让其参与活动,从活动、实践中学习。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结合中国教育实践提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教学的具体行为应该是一体的,我们需要将三者统一起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实践能力。项目驱动法正是在这两个理论的基础上诞生的。
(二)内涵
项目驱动法是一种以学生学习兴趣为基础,将课程教学目标与项目任务相结合,师生共同完成项目,使教材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技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与其他教学法相比,项目驱动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实践项目既是激发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第二,以学生的“做”为主,以教师的“教”为辅,“教”与“做”统一于学生的实践行动中;第三,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给学生提供实践方法和思路,而具体的项目操作则由学生自己完成;第四,明确的学习目标和项目任务,一切行动以完成目标和任务为导向。
二、项目驱动法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培养目标是通过专业理论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熟练掌握生产技术,并根据生产实践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经济、社会效益。随着企业集约化的不断深化,产品生产周期不断缩短,项目生产就成为了众多企业的主旋律,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大量储备专业基础过硬、项目生产能力强、项目生产理念新的技术人员。所以,在高职教育教学中推行项目驱动法,既是顺应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吻合了高职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
(二)有助于重新定位机械设计基础课程
作为机械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应用性与理论性兼备的课程。现有的教材仍然只设计了原理的解释、运动分析和技能训练等模块,而忽视了具体项目的学习,这严重违反了高职教育的原则。而项目驱动法的引入则解决了这一问题,重新确立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这有利于应用性教学的开展,也有利于降低理论难度,从而使学生在项目操练中学习专业知识与专业理论,并提高自身专业技能。
(三)有助于实现学生“最近发展”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LevVygotsky)指出,学生的发展关键看两个因素:一个是学生的现有基础,一个是通过指导或努力所能达到的发展。这两者之间的差距被维果茨基称为“最近发展区”。由此看来,高职教育教学中,学生的最近发展尤为重要,它可能直接决定着教育目标的实现。
从高中和中等学校分流到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存在思维能力较差、理论感不强、学习热情不高等现象。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引起这些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问题越来越突出。所以,我们必须引入项目驱动法,使学生在项目制作中重获信心,以实践形式强化理论知识,做到学会学习、快乐学习。
三、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一)没有形成三维教学目标
随着课程理念、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作为机械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而首先需要改革的则是教学目标。所谓三维教学目标,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时应该既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获得,也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学习态度与学习情感的培养。从现有的教育教学情况看,许多教师只注意高职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获得,而忽视学生学习动力的维持,以致许多学生学习热情不高、主动性难以发挥。
(二)缺乏可行性操作
许多教师已经注意到实践项目的重要性,也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实践性的教学。但是,受众多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实践性教学缺乏可行性操作,不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项目。一方面,教师还没有多媒体教学的意识,仍然采用板书教学,并以简单的二维图形式呈现机械原理;另一方面,抽象的讲解使制图基础较弱的学生看不懂原理图,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实践项目的有效开展。同时,许多教师设计的实践项目没有可探讨性,只是简单地验证前人的研究成果,这使整个实践项目变得浅显和简单,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开发。例如,教师在讲解牛头刨床时,许多学生没有看到真正的实物,仅仅靠黑板上的二维图,学生不能完全理解刨床的内部结构。又如,长期的一级圆柱齿轮减速器的相关实验大大降低了学生对实践项目的兴趣度。
(三)实践项目的局限性较大
许多高职院校还没有相对完备的实践设施,即使在实验课中,许多学生也没有机会动手实验。同时,学校的设备设施破损较为严重,实验的精准度不足,学校的相关设备与工厂的设施相差较远,型号、规格等都存在较大差距。另外,校企合作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大部分实践项目只能在校内进行,而具体的实践效果却没有得到检验,所以,实践项目还没有从学校的小范围实践拓展到工厂企业的一线生产实践中,其局限性较大。
(四)教学评估体系不健全
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许多教师习惯性地通过闭卷考试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致学生机械记忆书本中的理论知识,甚至直接背诵教师事先制定的考试内容。许多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或直接以固定的一级圆柱齿轮减速器设计作为唯一的实践项目。这种评估方式大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创造性,不利于学生机械设计能力的培养。所以,高职院校有必要建立健全教学评估体系,让学生注意实践项目,使其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
四、运用项目驱动法的基本原则
(一)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是指教师应该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与其他课程相互融合,从而达到突出重点和难点的目的,使学生从做中学、在学中做。项目驱动法不是让学生盲目地操练项目,而是让学生在具体项目中理解和体会机械基础的专业理论,并以理论指导项目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理论的过程。为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矛盾冲突,我们可以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与三维软件课程相结合,整合成一门新的课程,实现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融通,提高综合课程的比例,这样既可以缩短课时,使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还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二)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就是教师以实践项目引出课题,以实践项目为理论知识讲解的基础和条件,在实践操练中反观专业理论知识,并以实践项目为主要评估方式。首先,教师在引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相关理论时,应该以实际项目作为切入口,这样可以降低理论知识的难度,也有助于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灵活而生动。其次,在具体讲授专业理论知识之前,应该将相关课程项目化、模块化,这样既可以降低讲授内容的重复率,也有利于树立实践性的指导思想。再次,具体操作项目时,可以通过学生拆卸和装配相关机械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最后,以实践项目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将每一个模块的相关知识运用于一个具体项目中,使学生完全掌握机械设计的相关技能。总之,从引出理论知识、讲授专业理论、具体操作实践项目到以实践项目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都应该以项目为中心,突出项目实践的重要性,实现实践与理论的高度融合。
(三)探索性原则
探索性原则,就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项目操练的过程中,要启发学生,让其全面认识现有的机械设计知识与技能,并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在具体的实践项目中,学生会对某些零部件的参数选择、数据处理等产生不同观点,而这些观点和疑问正是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合理的自我探讨,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逐一推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基于项目驱动法的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改革途径与方法
(一)树立正确的培养目标
第一,树立好三维教学目标观。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过程与方法、学习情感和态度同等重要,都不可偏废。既要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理论知识,也要让学生获得专业技能,同时还要让学生具备持续学习和探索的动力。
第二,树立项目驱动教学观。在开展机械设计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实际项目为中心,使学生在做中学,以做带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合理设计实践项目
第一,教师应该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应该体现学生的现有水平和能力,使学生能在真实的环境中合理迁移相关知识与技能。例如,在设计齿轮传动这一模块时,教师可设计制作一个齿轮传动机构,使其包含直齿圆柱齿轮传动、圆锥齿轮传动和齿轮齿条传动三个部分,学生通过拆卸和装配了解传动的本质,学会齿轮参数的计算方法、齿侧间隙的测量,从而实现这一模块的教学目标。
第二,设计项目应该实用而明确。高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在同一时间解决许多问题。所以,教师在设计实践项目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设计项目,使其在实践中提高机械设计能力。
第三,项目的设计应该围绕着学生创造力而展开。随着机械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原有的机械就面临着淘汰的趋势。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机械行业的前沿动态,以最新的工艺和设备操作实践项目。
(三)合理开展实践项目
第一,合理设计实践项目。在进行项目操作之前,教师应该合理设计好实践项目,介绍本实践项目的相关内容,提前涉及相关理论知识,使学生明确项目操作内容和实施步骤,从整体上了解实践项目;指导学生阅读操作指导书,让学生提前查阅相关资料,准备好项目操作时所需的工具;引导学生按照操作指导书进行合理操作,使其形成正确的职业技能;引导学生根据实践项目完成相应的书面作业,使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知识,教师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验收,完成本模块的教学。
第二,合理实施实践项目。一方面,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实践项目的具体操作步骤,使其严格按照项目指导书的相关规定熟悉整个项目的运行;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其共同讨论和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探究项目实施的其他途径与方法。
(四)建立健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评估体系
第一,树立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评估观念。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包含了许多前人的研究成果,而这些成果往往以理论的方式呈现于教材中,而单纯的理论学习并不能提高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所以,教师应该树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评估观念,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中获得发展。
11.浅析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十一
摘 要: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工科院校的重要技术基础课,本文通过对各教学环节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实践环节,实现课堂开放、实验室开放,引导大学生参加机械设计创新大赛,并借助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关键词: 机械设计基础 资源优化与共享 机械创新设计 网络平台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包括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实验及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基础是工科院校中机械类、近机类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在本科教学工作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培养学生的“工程综合”和“工程应用实践”能力[1,2]。近年来,随着普通高校的扩招,学生的个性差异较大,许多高校本科生为多批次录取,虽为本科,但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在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针指导下,以学生为本,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把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借助多媒体网络平台的实用性和时效性等特点实现资源共享。
1.课程教学资源的优化与共享
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为技术基础课程,属于本科生的必修课程,该课程与工程应用联系紧密,具有公式多、图表多、图形多等特点,由于学生学习能力差异的存在,过去单一的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培养需求[3],因此,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方式应由过去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堂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教材为主导、课程资源为中心转变。新时期的大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实现自主、自助学习。为此,课程组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及兄弟院校的优良经验,从教学方法、教材建设、课件设计等方面进行资源的优化整合。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深入发展,教学方法要改革,要综合分析运用。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心与心的碰撞与情感交流,是任何媒体不及的;借助多媒体,可以节省时间,信息量大,利用动画功能,形象、直观地反映机构的运动关系,较静态图片易于理解,使不便于描述的难点有所突破。为此,课程组进行大量调研,借助课程研讨会与兄弟院校交流经验,合理制定教学大纲,编写教学要求,制作多媒体课件,为适应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同时考虑不同教师的教学特点,教学课件以求大同存小异为原则。同时,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使学生在学习中便于理解和掌握,制作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教学需要的教学课件,提高资源共享率。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刺激学生的感官,动画部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突出的是连杆机构和凸轮机构和轮系等。如果整个授课过程全部采用多媒体课件,时间长了,学生容易产生视觉疲劳,产生教学形式过于单一的感觉,可采取例题用黑板讲述,或讲课过程中增加实例讨论,实践证明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会产生良好的效果。总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多媒体课件与板书有机的结合运用,将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良好互动,使得学习气氛和谐,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大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学习,尤其是每年有许多学生要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机械基础课程作为专业技术基础课是所考科目之一,学生需要课下学习和巩固所学知识。为此,课程组编写了相应的教材,有《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和《机械设计基础》,教材中增加了实践环节的内容,即在每章后附加实践环节练习,此练习通过学生动手、动脑熟悉和应用所学知识的一个过程练习,比如在学完“链传动”一章之后,设计的一个实践环节为:“观察一辆变速自行车的滚子链传动,分析有几种传动比,松紧边的位置,链接头形式,并观察张紧轮的位置,如何调整链条的松紧程度。”这个环节可以由老师带着做,也可以由学生课下自己做。同时,为方便学生自学,课程组专门为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该课件模拟教师课堂教学流程,深入浅出地详细讲解,例题量大且题型多,并附加基础知识测试,重点、难点明确,放置于我校网络平台上“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精品课中,学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的辅助学习功用实现自主、自助学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通过教学资源的优化与共享,学生方便灵活地广泛涉猎知识,提高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以便更好地服务社会。
2.改革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实现资源的优化与共享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重要环节,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我国的某些理工科重点高等院校如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针对“重实践”提出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方法及教学内容的改革已经全面展开。因此,应针对我校特点对实践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实现共享,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2.1对实验资源整合优化,加快实验室建设。
我校是由几所学校合并而成的,许多实验资源重复,如机构动态演示台就有多套、同类减速器若干台、动平衡机多台、齿轮范成仪多台等,并且多而杂的教学模型占据大量的实验室空间,为此,对实验室进行整合,淘汰落后和多余的模型和仪器,改进现有设备,对“机器与机构陈列柜”研发配置声控装置,并与机构的测绘实验实现互补,使实验内容更翔实、有趣。为丰富实验内容,加强实践训练,购置一些新型的实践教学设备,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开设出能够培养工程意识和综合能力的实验。购置了QM-ZXI型组合式轴系结构设计与分析实验箱,通过此套设备学生可以自主设计拆装轴系。通过购进HK2B-Ⅱ型机构组合创新实验台,开设了“机构系统创新综合实验”,利用此平台,学生可以进行创新设计,再到实验平台上搭接组装,然后对机构进行分析改进,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实验课程增强了自选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增强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学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素质。
实验室向全校师生开放,鼓励学生学而优则创,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研发设计的“高压电线除冰装置”获得2010年河北省首届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河北省一等奖,“火灾逃生地震避险多用桌”、“救援千金顶”获得2010年河北省首届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河北省三等奖,“社区太阳能路灯电池板清洁装置”获得2012年河北省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三等奖;“自行车一体化链式充气筒”获得2012年河北省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二等奖。
2.2建立网络实践教学系统。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网络实践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利用计算机技术、三维造型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技术等创建虚拟实验室,进一步丰富精品课网络实践教学的内容。如“杆机构动态分析”可以改变构件尺寸观察运动轨迹变化,“轴系装配工艺”可以清楚说明零件间的相互位置关系、零件装配工艺等,“轴系结构改错”指出尺寸的合理性及如何修正错误结构。将大量的实例分门别类,不但在不增加教学设备的情况下加大了实践教学比重,而且实现了学习环境的灵活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3完善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内容。
课程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以往课程设计安排在课程教学结束后进行,现在将课程设计任务安排在相应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任务书下发给每一位学生,教师以课程设计为主线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利用课外时间收集资料和考虑各种复杂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创新思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设计方案,利用实验室资源,不断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通过课程设计主线,使学生感受到本课程各部分内容的有机联系。同时,将学生合理的设计方案补充到实践教学中,使课堂教学不再停留在课本上。根据我校的实践教学特点,结合国内外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编写《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材,并将有关内容置于网络平台上,方便学生自主学习,也为毕业设计提供有益的帮助,深受学生的好评。
3.结语
通过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资源优化与共享的研究,提高教学信息资源收藏质量,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和深加工,丰富教学内容,完成网络平台建设,多手段、多方法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实现教学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与共享的目的。今后将不断地总结经验,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为人才的培养提供更优质的资源,进行交流与共享。
参考文献:
[1]于雷.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机械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制造业自动化,2010,32(3):90-92.
[2]高慧琴.机械原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3]濮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毛平淮.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5]郑数琴,常艳红.《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体系与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实践[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4(10):036-037.
[6]李霞,宋海棠,曹杰.加强实践教学,探索创新教育——机械设计基础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0,(1):50-51.
【浅析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论文11-12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作业要求06-21
《精密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06-30
高校文秘专业档案课程教学改革浅析论文11-04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导论课程论文10-12
面向控制论思维方式培养的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索10-05
浅析新课程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10-26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