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第1课时

2024-08-10

藤野先生第1课时(共9篇)

1.藤野先生第1课时 篇一

咸丰县湾田民族小学覃柏洲

一、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内容,找出中心句。

2、明白首尾两段之间关系,精读课文第一段。

3、学习字词,重点点拨“张冠李戴”及“囫囵吞枣”的意思。

二、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提问:谁能说说自己家乡有哪些名人贤士?

2、课件出示鲁迅画像,向画像敬礼,揭题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件出示):

(1)周晔回忆了关于伯父鲁迅的哪几件事?

(2)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用“--”划出中心句。

2、讨论反馈:

(1)周晔回忆了五件事:a、追悼鲁迅b、谈《水浒传》c、笑谈“碰壁”d、救护车夫e、关心女佣随机解释“追悼”以及《水浒传》

(2)鲁迅是位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的人。齐读中心句(投影出示):“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

3、细读第一段:

(1)导入:这一句话(中心句)与第一段中哪句话有联系?指名读第一段。(2)第一段与之关联的句子(投影出示):“那时侯,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

(3)这两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谁能根据句子的意思,用上关联词,说一句话?进行不同因果句式的语言训练。

(4)句中“爱戴”是什么意思?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父受到许多人的爱戴呢?(参加追悼会的人多、情真、挽联多、花圈多)随机解释“挽联”,齐读鲁迅像上挽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5)伯父深受许多人的爱戴,“我”为什么有点惊异了呢?(“我”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没想到伯父是个不寻常的人。)

(6)伯父之所以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是因为他--,再次强化首尾联系。(7)用低沉的语调读第一段。

(三)字词点拨:1、读一读,再组词。课件出示文中生字

2、理解“张冠李戴”及“囫囵吞枣”的词义。

(1)找到成语在课文中的位置,并读读含有该成语的句子。

(2)“囫囵吞枣”原指吃枣子不嚼,整个儿吞入肚中,课文中指什么?找出表明“我”看书“囫囵吞枣”的句子,读一读。

(3)“张冠李戴”原指姓张的帽子戴在姓李的头上。课文指什么?哪里看出“我”看书张冠李戴?

(4)这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根据文中的意思,用上关联词来说一句话。

(四)自由朗读课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2.藤野先生第1课时 篇二

●教材分析并能够甄别信息。3综合利用多种网络老师计划十一假期自驾游,你能帮老师本节课是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信通讯工具深入开展网络合作与交流,做个出行计划吗?有哪些渠道可以获息技术七年级第一单元“走进信息世拓展学习空间,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得这方面的信息?界——信息获取与管理”中的第1课,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将小学生:问旅行社、问做导游的朋友、上材的内容主要从操作层面完成信息的与初中的知识进行衔接,在生理和心理网查……获取和管理。本节课内容比较实用,也上适应新的学习环境。2自觉遵守信息师:我们现在用什么途径最好、最比较重要,因为信息获取是使用信息技社会中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增方便?术的基础,如果学生能养成良好的搜集强技术应用中的责任感,能够合理地引学生齐声说上网。信息的习惯,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则用他人观点或使用他人成果,养成尊重师:今天就一起来学习如何通过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对今后的学习也会他人著作权的习惯。3能综合多种因素网络快速查询信息。我们先分析一下大有益处。来判断信息的可靠性,养成从权威网站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有哪些。●学情分析获取可靠信息的习惯。2.分析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在网●教学重点、难点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如下(如图1)。络中查找信息的能力,但搜索方法单重点:使用搜索引擎搜索网上第一步:定位信息需求(需获取怎一,搜索效率不高,大部分时间都耗费信息。样的信息)——时间、地点、出行方式在筛选信息的过程中,搜集到的有效信难点:全文搜索引擎中关键词的提(十一假期、皖南乡村、自驾)。息不多。炼技巧。第二步:选择信息来源(通过哪些●教学目标●教学过程途径来获取信息)——问旅行社、问做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信息需求1.情境引入,引发思考导游的朋友、上网查……(感官获取、工是获取信息的前提,了解信息来源的多教师播放几张色彩丰富的皖南乡具获取、文献检索、听广播、看电视、浏样性,总结获取信息的一般过程,并培村风景图片,并配上优美的轻音乐。览网络、调查研究等方式)养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2了师:秋天的大自然是绚丽多彩的,第三步:确定信息获取的方法,并解常见的几种搜索引擎的特点,尝试使十一长假马上到了,你们计划好去哪儿获取信息——上网搜索。用搜索引擎的高级搜索功能,并总结提玩了吗?高搜索效率的经验。学生立马兴奋过程与方法目标:1熟悉获取信息起来了。的基本方法和途径。2能根据需要确定师:刚才大家看信息需求,选择合适的途径获取信息,到的是皖南乡村图片,图1第四步:评价信息(获取的信息是在因特网上,各种搜索引不是正确的)。擎的功能、侧重点及排序师:在互联网高速发展和应用的今算法各不相同,从而导致天,大家已经养成了有问题找“度娘”的搜索到的网页往往不尽相习惯,那你们知道为什么“度娘”那么学同。大型搜索引擎的数据识渊博呢?我们先了解一下搜索引擎的库储存了因特网上几亿到工作原理。几十亿的网页索引,数据3.从因特网获取信息量达到几千吉字节,甚至搜索引擎按工作方式可分为全文几万吉字节。即便如此,这搜索和目录搜索。也只占因特网上普通网页图2全文搜索的工作原理:1抓取网的30%,而不同搜索引擎之页。每个独立的搜索引擎都有自己的网好搜http://www.haosou.com间的网页重叠率一般在70%以下,所以,页抓取程序爬虫(spider)。爬虫会顺着搜狗http://www.sogou.com我们应根据需要使用不同搜索引擎来网页中的超链接,从这个网站爬到另一在使用全文搜索引擎时,应该先搜索不同的内容。个网站,通过超链接分析连续访问抓确定所找信息中的关键词,以便快速地2使用搜索引擎搜索到的网页(网取更多网页。被抓取的网页称之为网页搜索到所需信息。站)数目越多,是否意味着该搜索引擎快照。由于互联网中超链接的应用很普4.课堂实践的搜索效率就越高?遍,理论上,从一定范围的网页出发,就活动一:分别打开“百度”和“必搜索到的网页(网站)数目越多,并能搜集到绝大多数的网页。2处理网页。应”搜索引擎,查找有关“手机有哪些污不意味着搜索效率就越高。由于各种搜搜索引擎抓到网页后,还要做大量的预染”“有机污染”的信息,观察搜索结果索引擎使用自动搜索和标引技术还不处理工作,才能提供检索服务。其中最与期望结果是否一致;关键词不同,搜够智能,检索结果常会含有大量的重复重要的就是提取关键词,建立索引和索索结果是不是也不相同。信息。所以,搜索数量不代表搜索质量。引库。其他还包括去除重复网页,分词活动二:在关键词中运用空格和半6.知识拓展:搜索技巧(中文),判断网页类型,分析超链接,计角双引号,分别搜索有关“手机污染”的1关键词提炼。算网页的重要度、丰富度等。3提供检信息。空格和双引号有什么影响?例1:眼皮上落着一只苍蝇谜底索服务。用户输入关键词进行检索,搜学生小组合作探讨,得出结论并例2:下水道盖子圆的回答索引擎从索引数据库中找到匹配该关填写下表。2细化搜索条件。键词的网页;为了便于用户判断,除了网5.深层思考、讨论思考例:数码相机使用指南页标题和URL外,还会提供一段来自网1分别在百度和必应中使用相同3用好逻辑命令(如下页图3)。页的摘要以及其他信息(如图2)。的关键词进行检索,你发现了什么?4强制搜索。添加英文双引号用于全文搜索引擎的搜索对象是因特不同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也不同。精确匹配,如果输入的查询词很长,百网上能够访问的网页,也称网页搜索引“百度”搜索结果“必应”搜索结果度经过分析后,可能关键词(条目数)(条目数)擎。目前常用的全文搜索引擎有:手机有哪些污染给出拆分的查询词。如百度http://www.baidu.com手机污染果想要不拆分查询,手机污染必应http://cn.bing.com“手机污染”就可以给内容加上双引号强制搜索,在搜索诗句、名言警句习兴趣,让其形成学习动机,这是等时格外有效。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和7.目录搜索前提,从学生反应来看,效果很好,目录搜索引擎,顾名思义就是将网导入很成功。最后,再次引用该实站分门别类地存放在相应的目录中,如例,让学生学以致用。新闻、娱乐、科技、财经、教育等。图3选用不同关键词搜索的课堂Hao123和搜狐目录分类都是我们实践,学生做得很好,基本上能总经常用到的目录搜索引擎。目录搜索引结到点上,但在应用练习中,大部擎完全依赖于手工操作,用户提交网站分只找了一个景点的路线、门票、后,目录编辑人员要浏览你的网站,然后吃住等信息,没能形成一个系统根据一套自定的评判标准甚至编辑人的规划安排,也没有考虑到天气员的主观印象,决定是否接纳你的网站。图4和交通的因素,这和他们的年龄有8.两种查询方式的对比(如图4)11.课堂小结关,以后的教学要慢慢加以引导。9.应用练习师: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信息的本课在设计时,尽量按照新课程学生制作一份十一期间去皖南乡获取,在获取信息之前一定要先明确你标准的精神,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村自驾游的出行计划。的信息需求,然后再选择合适的获取信体,教师充当学生学习的伙伴,培养学10.学生作品展示息的途径,在全文搜索时,关键词提取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课堂实践和应教师请几位小组代表说说计划,要准确、简明扼要;在目录搜索时,要对用练习,学生信息搜索能力得到了进一点评后并评出最佳出行计划。查找的信息进行准确归类,否则难以查步的提高。师:在刚才的应用练习中,各小组找到需要的信息。我们还要清楚,因特成员都积极参与,认真讨论,并给出方网不是我们唯一获取信息的途径。案,十一假期老师就要带着你们的最佳●教学反思方案去检测一下。十一假期你也可以回本课上课时刚好要迎接十一长家为你的父母安排一次有意义的旅行。假,所以实例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点评本节教学内容是信息的获取,也是初学案例。作者针对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信实例分析总结出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接中教学的基础环节,只有快速准确地获取息搜索能力,设计了一个凸显学生探究学着拓展了网络搜索引擎的工作原因,知识点所需信息,才能让后续的信息加工和应用习的教学方案,在遵循课标要求和提高学连贯顺畅。教学还安排了学生自主探究学更加高效,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搜索能力两方面达到很好的统一。文章习、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网络搜索能力,但是如何在网络中获取有看似教学实录,实则渗透着尊重学生主体、围中收获知识,增长见识,提高能力;但对效信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等思想。本节课在于关键词的选择,讲解还不够深,不够细,本文是一个成功的初中信息技术教设计时先用生活中的事例导入,接着通过有待改进完善。(点评人: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信息技术教研员史弘文)

3.《研究磁铁》(第1课时)设计 篇三

1.会自己设计实验探究一块磁铁的磁力大小变化规律。

2.认识条形磁铁磁力从两端向中间逐渐变小的规律,知道什么是磁极,知道每一块磁铁都有2个磁极。

3.认识各种形状的磁铁,了解磁铁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认识磁极、探究磁铁磁力变化规律。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出示平底烧杯(掉有回形针在内的、并装有水的):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准备了一些做实验用的回形针,可是一不小心掉在了装有水的烧杯内,谁有办法,在不碰到水的同时又快又好地取出这些回形针。

生:我有办法,用吸铁石吸。生上台用老师提供的大磁铁沿杯子边缘吸出回形针。

师:吸铁石的科学名字又叫“磁铁”(板书磁铁),你怎么想起用磁铁的?

生:因为磁铁能吸铁。

师:你懂得的科学知识真多!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磁铁。(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二)认识磁铁

师:磁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我们可以根据它的形状给它取名称,你认识黑板上的磁铁吗?(师挂出黑板)

生自由发言:条形、马蹄形(U形)、针形、菱形、环形……

(设计意图:拓宽视野、提高认识)

(三)探究性质

师:除了老师带来的,生活中还有其他形状的磁铁,请课后多留心观察。

生1:隔着物体吸铁。生2:指示方向。生3:相互吸引……

师:磁铁主要吸铁,除此还吸铬和镍,像这种吸铁的性质我们把它称之为磁性。(板书画线处)那磁铁各个部位吸铁的力量是不是一样大呢?

生:实验,用磁铁各部位去吸铁,比比哪头吸得多。

(设计意图:结合常识、顺势引入)

1.实验(一)比较同一块磁铁各部位的磁力大小

师:怎样证明哪种猜测是对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玩一玩磁铁。

实验前先请学生上台分别示范用磁铁两端和中间吸小铁钉的实验,师适当指导。

师请组长上台领取实验材料——装有许多小铁钉的信封和一块大条形磁铁。

生分组实验、填表、汇报(实验时师下位指导,汇报时师用展示台展示,并请其他小组补充)

师结合学生汇报小结:磁铁两端磁性较强的部分,我们称之为磁极。(板书画线处)

师:每块磁铁有几个磁极?生:2个。

(设计意图: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研究相结合,保证实验质量)

2.实验(二)磁铁可以指南北

师:同学们前面说了磁铁除了吸铁的性质,还有指方向的性质。它的两极到底能指哪两个方向呢?

学生猜测,教师板书同时指导学生认识教室中的四方。

师:怎样证明呢?你能根据桌上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吗?

生:用实验证明,把磁铁放入泡沫中,等静止后观察所指方向便知。

师:实验时注意不能在附近放有与实验无关的磁铁,磁铁要放在泡沫中间,泡沫放在水槽中间。(边指导边示范)

生分組实验、填表、汇报(实验时师下位指导,汇报时师用展示台展示,并请其他小组补充)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行根据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思维)

3.实验(三)探究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

师:结合学生汇报小结:磁铁指北的极称为北极、用字母N表示,磁铁指南的极称为南极、用字母S表示。(板书画线处)刚才有个小组实验总是不成功,经过查找原因——原来有位同学故意在桌底藏有一块磁铁,你知道实验前老师说附近不能有其他磁铁的原因了吗?

生:因为两块磁铁靠近会相互产生影响。

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请自行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学生自主实验后汇报,师小结:两块磁铁相互靠近, 同极相斥,异极相吸。(板书画线处)

(设计意图:结合失败的实验,查找原因,结合实际,顺势引入,自然过渡,体现真实课堂的生成。师逐步由扶到放,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实验探究,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掌握实验方法。)

(四)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认识了磁铁的哪些性质?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到了磁铁的性质?

学生小结磁铁的性质——吸铁、两端磁性最强、指南北、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师结合学生回答出示图片司南(同时简介指南针是四大发明之一)进行总结:同学们,磁铁在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课后请做个有心人,用你敏锐的眼睛去观察,用你智慧的大脑去创造,争做小小科学家,好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做“小小科学探索者”,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五)反馈练习

如果有一块磁铁没有标明磁极,你有办法找出磁极吗?

四、反思与重建

指南北实验中所用泡沫的形状如做成圆形,所遇阻力最小,更易于完成此实验。与此同时如能准备较多的实验材料供学生选择效果会更好。

五、附板书

研究磁铁

主要吸铁—磁性 指示方向——N表北极、S表南极

两端较强—磁极 相互靠近——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4.藤野先生第1课时 篇四

——题记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对于老师同样适用。这一次我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课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充分准备所以犯了许多不应该的错误。

之所以决定上一课时,除了因为之前听了很多一二年级的识字课,老师们平常交谈中想知道高年级一课时是怎样上的。也因为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有的老师一、二课时没有明显区分,课时目标不清晰,所以在我们五六年级集体备课的时候,我上一课时的想法得到了认可。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除了进一步明确了一课时的课时目标,还出现了一个问题:我总怕上的`内容少了,所以挖了不少“语文点”。当时就有老师告诉我:“不要怕没内容上,40分钟一晃就过去了。”后来的课证明了这句话是相当正确的。

这节课我采用直接导入的方式引出课题,然后带领学生对比三个题目感受原题目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崇敬。接着安排了三次读,初读识字;再读,整体感知;三读,了解叙述顺序。结果下课铃响了以后,三读还没有开始。

我感觉这节课上,自己的语言多了。另外,虽然留给学生的活动时间很多,但是也有好多是可以节约下来完成第三次读课文。比如,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勾出文中的生字词在指名领读,这个步骤完全可以省略,而当时我居然喊了两个学生来读,这里就花了6分钟左右。还有当堂听写的环节,完全可以听写完后学生两两互改,统计各小组满分人数加分,应该用5分钟左右可以完成,而当时我一一给满分的学生检查,也耽误了4分钟左右的时间。就是由于前面花在初读识字的时间多了,所以后两次读的时间不够。

课结束以后,我一直遗憾于自己没有能完整展示自己的课堂,因为“再读”和“三读”才是这节课的亮点,但是,由于之前的考虑不充分导致课程节奏拖沓啰嗦,课堂效率不高。怎样才能使下一次的课不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想到了以下办法:

1。充分准备。

2。一定要想清楚这节课的目标是什么,重难点是什么,在那个部分花的时间应该多些。上课要有直奔目标的感觉,不能在“路途”中随意耽误。

3。为了保证课堂的高效,有些任务学生能独立完成的应该留到课后完成。

4。如果是这样公开展示的课,还是应该把每个环节要花多少时间计算好,这样才不会出现我这次上课的情况。

5.藤野先生第1课时 篇五

1、会写生字。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等词语。

2、学习生字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通过具体事例来悟出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4、理解五段课文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意思。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了不起的伟人。

【教学相关资源】

小黑板或课件。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救护车夫和关心女佣两部分。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深刻的句子含义。

〖教学过程

一、真情回忆,感受鲁迅对孩子们的关爱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鲁迅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1: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生2:是一个说话含蓄、幽默,教育孩子很讲究方法的人。

2、当小周晔想到再也无法享受伯父的至爱关怀了,怎能不万分悲痛呢!

出示小黑板1: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学生齐读这句话。)

3、站在伯父的灵柩前,小周晔痛哭流涕,她可能会想起些什么呢?

(学生想象。)

生1:周晔会想到曾经和伯父相处的那些美好的日子。

生2:小周晔会想起伯父以前送给她的两本书──《表》和《小约翰》。

师:《表》和《小约翰》这两本书,是鲁迅先生在百忙之中为少年儿童翻译的读物。他时刻想着帮帮孩子、救救孩子、能为孩子做点什么。他把爱给予了每一个需要关爱的孩子。如今,孩子们失掉了一个爱护他们的老人,怎能不伤心落泪呢?在当时,有一名青年,名叫巴金,他为我们记录下了一些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

出示小黑板2:

一群小学生恭敬地排成前后两列,一齐抬起头,痴痴地望着那张放大的照片。忽然一个年纪较大的孩子埋下头低声哭了起来,其余的孩子马上低下头来小声抽噎着。

指名读、体会小声抽噎的意思,齐读这段话。

二、救护车夫,感受鲁迅对劳动人民的爱怜

1、师:是啊,曾经得到过鲁迅先生帮助的孩子们不会忘记他。那么,除了孩子们,还有哪些人也曾经得到过鲁迅先生的爱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救助车夫》这一部分。

2、请把最让你感动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并写出你的感受。

(学生读课文,边读边画。)

3、指生交流:

生:第18段最让我感动。

师:请你读出来。

出示小黑板3:

生读爸爸跑到伯父家里扎好绷带这段。

4、指生谈自己读了这一段的体会:

师: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动?

生:鲁迅先生给车夫包扎好伤口后,还送给他一些钱和剩下没用完的药,也让我很感动。

5、课文中的插图描绘了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那一幕,请看图说说鲁迅先生的哪个动作最能打动你?

生交流。

生:半跪这个动作让我感动,然后引导咀嚼半跪。

师: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画面中半跪着的正是鲁迅先生。

师:鲁迅先生小心翼翼地夹着、一点一点地洗着、轻轻地敷着、一圈一圈地包扎着我们真切地感觉到在这凄风冷雨中,鲁迅先生就这样半跪了很久、很久。请大家快速找一找,课文中的哪些文字中能证明先生就这样半跪了很长一段时间。

生寻找后交流:小周晔手和脚都麻木了。

师:在那个凄冷的傍晚,难道发现这位受伤的车夫的就只有鲁迅先生他们吗?

生:不,不是!

师:其他的人是怎么做的?

生:街上的人,他们都行色匆匆,视而不见,置之不理,归心似箭。

师:而鲁迅先生,就这样半跪着救护这位车夫。这一举动,印证了鲁迅先生的一颗怎样的心?

生1:怜爱之心。

生2:同情之心。

生3:关爱之心。

师:总之,一个字,印证了鲁迅先生对劳苦大众的爱。请大家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再读读这段话。

指名读。

6、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故事确实非常感动我们。如果请你把目光投向小周晔,还有什么地方使你的心为之一颤?请把它读出来吧!

当学生读到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变得那么严肃这段时,

出示小黑板: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7、先让学生说说体会,然后引导弄清两个清清楚楚的含义:

这里连用了两个清清楚楚,小周晔当时清清楚楚的是什么?

生:小周晔当时清清楚楚地看见伯父和爸爸救助车夫的亲情景。

生:小周晔当时清清楚楚地记得伯父严肃的表情。

师:小周晔她清清楚楚的难道仅仅是伯父严肃的表情吗?她清清楚楚的还有什么?

生:她还清清楚楚的感受到了伯父那颗对劳苦人民的怜爱之心,对旧社会的憎恨之心。

指名读、齐读。

8、师:就是这样一位为劳苦大众着想的鲁迅先生走了。从此以后,劳苦人民再也得不到他的爱了,怎能不让人落泪呢?在前来吊唁的人群中,出现了那位似曾相识的饱经风霜的.面庞,他或许就是鲁迅救助过的那位车夫。巴金为我们记录了当时的情景。

出示小黑板4,师读这段文字:

一位拉黄包车的青年人端端正正地立着,抬起他那饱经风霜的脸茫然地望了望前面,又低下头,恭恭敬敬地行三鞠躬,几颗泪珠从他那干涸的眼角滚落下来。

指名读这句话。师引读这句话。

三、关心阿三,感受鲁迅对身边佣人的体贴

1、在关心女佣中,同样有拨动你心弦的句子,谁来读?

生:读阿三说的一段话。

2、显然,女佣是在回味先生在世的时候,想着先生曾经给予她的关怀,她也暗自神伤。

生:读这句话,并体会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品质。

四、拓展延伸,感受鲁迅的高尚品质

1、师:我们要感谢周晔,感谢巴金,他们为我们记下了这些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作为一名热血青年,巴金自己也深情地写到:我的眼睛是不会受骗的,我的耳朵是不会误听的,像这样的哭声我每天至少要听到好多次,我的眼泪也常常被它引出来。正如周晔在课文最后所写: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他才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

2、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6.藤野先生第1课时 篇六

一、说教材

《藤野先生》是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了解社会人生;还要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还要注意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 这篇回忆录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学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一)、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阅读和写作的要求,将本课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1.知识目标

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格,了解鲁迅先生中青年时代的心路历程 2.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的手法 品味文章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3.情感目标

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贵品质;体会鲁迅先生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培养自己使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重点难点

本文篇幅较长,涉及的人和事较多。如果讲课时不分巨细、面面俱到,势必会顾此失彼,给学生“零碎”的感觉。所以我设计的本课重点为:。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的手法 难点为:品味文章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三)、课时安排

这篇课文我设计用两个课时完成教学,第一个课时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格,了解鲁迅先生中青年时代的心路历程,第二课时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的手法,品味文章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并进行比较阅读

二、教法

新课程的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特制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定如下教学与学习的方法: 1.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当今课堂教学一股清新的活水,能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命。采用情境教学,可以较好地扣住教材特点,落实教材因素和学生因素,强化训练目标,引诱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2.朗读感受法

《藤野先生》这篇回忆性散文写的是作者终生难忘的伟大的人,记的是震动作者灵魂的典型的事,因此不管是议论抒情的语言还是写人记事的语言,都包含感情。学习中,指导学生多朗读,运用齐读,精读、默读等阅读方法,让学生与课文进行多次接触,心灵融入浓浓情感之中

3.质疑探究法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看到成功的记录,这种成就感促使学生可持续性地发展。4.讨论分析法

这既是个体的学习,又是团体的学习。讨论是一种双向或多向的活动,当中体现了个体的思维,又有思维的碰撞、磨合、吸纳,是合作学习的体现。

三、学法

学法指导——依据“三有利”原则 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思维。

②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发展。③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体操作模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四、教学过程 一听一段故事

1多媒体播放小提琴曲《思念》教师饱含情感的讲述:

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好的导语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此导语设计贴近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再配以《思念》,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引出本课内容。)2.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3.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疑问

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说一些感受 1.说一说藤野先生

鲁迅写藤野先生,抓住他的外貌特征、衣着穿戴入手去写他的“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衣着“模糊”,冬天穿一件“旧外套”,有时“忘记带领结”;再写他“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放在讲台上,便用“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作自我介绍。这形象地描绘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再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表现他的精神品质。检查订正“我”所抄的讲义、纠正“我”所绘解剖图中的错误,对“我”肯解剖尸体的高兴和放心及问“我”中国女人裹脚的事,表现了藤野先生对鲁迅的热情关心、耐心帮助和教学工作上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读起来特别亲切感人。

让学生以“从------------中,我感受到藤野先生的--------”这样的句型说话,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引导学生认识藤野先生的形象,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在整体把握和感受文章之后,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进一步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与事件中的人物对话,在提高学生对内容要点概括能力,语言感受能力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2.说一说鲁迅先生

怀念藤野先生是文章的一条明线,本文还有另外的一条线索,就是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许多材料,如写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写仙台医专日本人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写作者的弃医从文,都是围绕着这条内在线索,为了让学生很好的把握这两条线索,体会文章篇幅虽长,却脉络分明,材料虽多却秩序井然,为了让学生把握还双线的脉络。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1.本文是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年后写的,你能不能读出字里行间鲁迅流露出的情感呢?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能体现鲁迅对藤野先生怀念的文字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2.文章这篇课文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却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从这些文字中你能看到一个什么样的鲁迅呢?

在第二个问题的回答中,教师穿插介绍鲁迅弃医从文的经历

仙台学医的动机,在《呐喊》自序中写到“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有促进了国人对维新的信仰。”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思想选择了医学这一职业的。可是,当在学医的过程中,看到了枪毙中国人的影片后,而且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鲁迅受到了极大的刺激,于是促进了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产生。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是做毫无意义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素,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首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3.写藤野先生与爱国是否冲突?二者有无交点?

这三个问题环环相连,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理清文章的脉络

二者并不矛盾,因为爱国而学医、因学医而见藤野先生、因爱国而弃医、因弃医而别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题也水到渠成。写学医弃医,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怀念之情,也更深刻、含蓄地表现出作者的赤诚爱国情。三品一处妙笔

本文带有较多的文学性,这不仅从选材和描写上可以看出来,而且从语言运用上也显示出它的文学性。

本文语言精练准确,耐人寻味,常常在看似平淡无奇的语句中,有力地表现了丰富深刻的含义和复杂深沉的心境。如开头写“清国留学生”和中国留学生会馆的文字。又如:“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再如:“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文中多处运用巧妙的说法进行讽刺,如:“形成一座富士山”“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精通时事的人”日本的“爱国青年”等。而“标致”“正人君子”则是用反语进行讽刺了。

让学生以“我发现文中有这样一处妙笔。----------”的句式说话,品味文章的秒处 自主”和“感悟”是语文新课标中闪亮登场的两个关键词,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学生感悟了,语文能力和水平才能提高,体味个中的妙处,既能使学生再次认真的阅读文本,也是学生个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体独特阅读体验的一次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己品析文章的能力。

四、做一次比较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比较,是人们认识、鉴别事物的一种有效方法。比较阅读是一教高的阅读层次,有利于调动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深刻地理解读物的内容,提高阅读效果。

在这一关键环节中,教师应设计好适合于学生的“台阶”,让学生达到自学的效果。采用探究学习的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7.藤野先生第1课时 篇七

新课改提出课堂教学活动不是老师的单向活动而是师生双边多向活动, 所以老师不是课堂的主宰者, 而是引导者,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因此, 针对基因工程内容的抽象性和复杂性, 采取“引导—互动—探究”模式, 即采用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 并安排学生制作模型活动来切身体会基因工程基本工具的作用和基因工程“剪、拼、接、转”的主要过程, 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做中学”, 体验手脑并用和互动合作的乐趣, 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二、教学分析

(一) 教材分析。

基因工程是现代四大生物工程之一。《基因工程及其应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6章第2节内容。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分两课时讲授。第1课时简要介绍“基因工程的原理”, 第2课时介绍“基因工程的应用”及“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第1课时的内容是“基因工程的原理”。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了解基因工程的基本概念、基因工程的工具、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等基本原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先分别介绍几种“工具”, 再简要介绍基因工程的连续过程。通过图片展示和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入基因工程的概念。由于基因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生物工程, 在高中阶段不可能直接让学生进行相关实验和操作, 所以教师应在备课时作充分准备, 如准备相关的课件通过电脑动画来表现这一动态过程, 并安排掌握制作相关模型的活动来模拟基因工程的“剪、拼、接、转”的主要过程。本节课主要是进行第1课时“基因工程的原理”的教学设计。这课时的侧重点在基因工程的原理和大致过程上, 在教学深度的把握上应定位在学生了解基因工程的过程和方法, 而不必引入过多的专业术语和详细的操作技术, 语言力求形象生动, 避免不适当的扩展, 增加深度和难度。

(二) 学情分析。

对于基因操作的工具和基本步骤, 内容抽象和复杂, 学生接触少, 会出现掌握不好, 甚至理解错误的情况。虽然经过必修1的学习, 学生的生物基础知识较扎实, 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已初步建立。但基因工程一节对学生来说难点较多, 如果处理不好, 会变成简单的死记硬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尽量通过老师生活化打比喻的方式和模型建构活动及采用多媒体动画形象化教学, 并在教师引导下适时加强学生解决问题和运用图解等生物学语言归纳结论等方面的能力。

(三) 教学条件分析。

借助多媒体设备和自备教具 (如环状红硬纸片、透明胶、剪刀、一段含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黄纸片、蓝纸片、蓝杯子、白杯子等) 进行教学。

(四)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概念、工具、操作步骤) 。 (2) 教学难点: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性目标:a.简述基因工程的基本概念;b.简述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c.简述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

(2) 能力性目标: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和动手构建DNA模型,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

(3) 情感目标:a.通过基因工程的简介, 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科学创新;b.通过讨论交流、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体验“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所带来的乐趣。

四、教学策略与手段

根据激趣原则, 通过展示色彩绚丽的转基因生物图片和“蓝色妖姬”视频入手, 引出基因工程的概念, 采取“引导—互动—探究”模式, 即采用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 借助老师生活化打比喻和多媒体动画并安排学生制作模型活动从而使抽象的课程内容具体化, 直观化和形象化。

五、教学设计流程图第1课时“基因工程的原理”

六、教学过程

七、作业设计及板书设计 (略)

点评:《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第1课时) 教学设计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制定明确合理, 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根据学情设计教学内容、程序和方法,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投入, 很好地体现了学生为主体, 老师为主导的理念, 达成了三维目标。

1.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处理方面, 能根据学情适当拓展相关内容, 使学生对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认识得更加到位。

2.在导课环节, 通过学生欣赏图片和观看视频, 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 自然引入新课。

3.在新课教学环节,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采取“引导—互动—探究”模式, 充分利用课件、图片、视频和自备教具等多种教学手段, 使课堂教学直观形象、生动、内容丰富而不乏味。例如:

(1) 结合视频案例“如何培育蓝色妖姬”的探讨引导学生分析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和关键步骤, 并通过学生分组合作动手构建重组DNA分子模型来理解工具酶的作用, 体验手脑并用和互动合作的乐趣, 从而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合作精神。

(2) 利用动画课件展示基因工程的四步曲, 并引导学生分析“如何获得发光老鼠”, 突出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理念, 同时培养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4.本节课的教学环节紧紧相扣, 层次分明, 思路清晰, 教学流程顺畅,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8.细胞的增殖第1课时教学设计 篇八

“细胞增殖”是人教版生物(必修1)第6章第1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包括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细胞通过分裂方式进行增殖、有丝分裂、无丝分裂。本节内容与前几章所学的细胞器功能联系紧密,既是学习细胞分化、细胞的衰老和死亡的基础,也是学习减数分裂和遗传规律的基础,故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节内容从微观上解释了生物的生长现象,对学生理解生命的来之不易起到重要作用,对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也起到重要作用。

其中无丝分裂、细胞通过分裂方式进行增殖比较简单,学生自己经过阅读便能掌握。细胞不能无限长大这部分内容有一点难度,教师稍微指点一下学生,学生也能掌握。而有丝分裂的过程比较抽象且很复杂,是学生最难理解和掌握的,需要多花时间和精力在这个内容的教学上。而当年科学家在研究有丝分裂过程的时候,将细胞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绘出多个分裂过程的图像,接着将这些图像进行分类和排序,最后才了解细胞分裂的真实过程。故可以提供一系列有丝分裂过程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亲手进行分类和排序,主动探究有丝分裂的过程,在分类和排序中潜移默化地学习染色体、细胞核等的变化,理解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主动建构有丝分裂的过程。学生在进行排序后,对有丝分裂的过程有了一个大体的认识,此时再进行细胞周期的学习,便于学生的理解。教材中没有提供染色体的计数依据以及DNA和染色体等的数量关系,故在教学中应提供,便于学生建构有丝分裂染色体、DNA等的变化曲线。

二、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分类能力、比较能力和归纳能力不强,需提供一定的素材给学生,锻炼学生的分类能力、比较能力和归纳能力。在学习各个时期特点的时候,其实就是将各个时期图像进行对比,总结、归纳出各个时期的区别和联系。学生在做练习的时候,往往不能准确地写出各个时期的全部特点,这跟学生的分类思维有关。此外,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有待提高。数学建模一般是先收集数据,接着处理数据,然后利用数据作图。学生往往不懂得如何处理收集到的数据,这需要教师加以指导。

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发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具有一定的主动探究能力,课堂上应创造机会给学生交流和表达。根据教材、学情和课标要求,确定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简述细胞周期的概念,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并概述其过程。

(二)能力目标

尝试将各时期图形进行排序,比较分析各时期特点,进行科学探究;制作各时期染色体、DNA等变化曲线。

(三)情感目标

体验有丝分裂过程的奇妙,养成质疑、求实、辩证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点

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五、教学难点

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DNA数量的变化。

六、教学设计理念(依据)

以学生为主体,建构主义,核心知识高效教学理论,过程决定结果(哲学)。

七、教法(学法)

教师:多媒体直观教学法、指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对比观察法)

八、教学设计过程

(一)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教师打印有丝分裂过程示意图(见附件1)并剪下来用信封包好,上面写着:高等植物有丝分裂过程图,讨论:1、将下列的图形分类 2、按时间先后排序。待上课时候用。

(二)导入

(上课前将有丝分裂过程图分发给学生,2人一份)

投影:科学家的来信。同学们:你们好,我们是科学家,正在研究有丝分裂的过程,我们将细胞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并绘出多个分裂过程的图像。但是我们遇到一个难题:这些图像的先后顺序是什么?现将有丝分裂过程图寄给你们,诚邀你们一起探讨。请你们以科学家的身份,将手上的图进行分类,你想怎么分就怎么分,但是要有自己的分类依据,分好类之后再将这些图按时间先后进行排序。我们静候你们的回信,谢谢!

科学家

2015-1-19

短短的一封信,道出了科学家的谦虚和求实的科学态度。那我们不能让科学家们等得太久,现在就开始行动,同桌2人一组,将手上的图进行分类,分类好之后再进行排序,看谁分得又快又好。

(教学意图:吸引学生;培养学生求实和谦虚的科学精神)

(三)指导学生探究

投影:细胞部分结构

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倾听学生的讨论,了解他们是根据什么进行分类的。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并指导学生进行分类和排序。在指导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哪些组的学生是根据有无核仁进行分类、哪些组的学生是根据有无纺锤丝进行分类、哪些组的学生根据有无染色体进行分类等等,便于请学生上讲台展示和学生的交流。

如果大多数学生不懂得怎么去分,教师应该加以指导,可以根据细胞核的有无、纺锤丝的有无、染色体的有无等进行分类。学生在分类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教师要注意给学生解答和提供适当的帮助。

(教学意图:为分类图像和排序做好铺垫;给学生适当的指导,便于进行分类和理解各个结构的变化,进而建构有丝分裂的过程。

(四)展示探究成果

组织:请4个不同分类的组把自己的分类结果写在黑板上

分别提问:你是依据什么来进行划分的?对于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学生要适当加表扬(比如,这位同学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老师非常佩服你),对于分得不好的学生要加以鼓励。其他同学还有什么疑问?你们赞同不赞同这组同学的分法,为什么?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可以提示其他学生帮助回答,如果都没有学生回答得出来,最后教师才帮助解答学生的疑问)

教师作为主持人,主持学生的展示活动。学生在展示过程中会提及纺锤丝、染色质、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核膜核仁、细胞板、赤道板等。对于学生说得不清楚的概念、过程等,教师要加以纠正、补充和说明。学生一边展示,教师和全体学生一起分类、排序,最后经过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慢慢形成正确的分类和排列顺序。

总结: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完成了分类和排序。可见科学探究路上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冷静思考,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大胆地质疑和推理。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大胆质疑的精神。)

(五)各时期特点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有丝分裂的模拟动画过程,比较一下我们的分类是否和动画过程相符合。

播放:有丝分裂模拟动画。

设疑:各个时期有什么特点呢?

讲解:间期主要特点为完成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指导:请观察、对比间期和前期两个图,间期哪些结构消失了?哪些结构出现了?由此可以总结间期的特点是什么?

指导:请用观察对比法,总结中期的特点、总结后期的特点、总结末期的特点。

小结:在学习各个时期特点的时候我们用观察对比法,找出它们的不同点。接下来我们再用观察对比法,学习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和高等植物有丝分裂有何不同。它们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总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有丝分裂的结果是产生两个子细胞,这两个子细胞和原来的那个细胞染色体数目、DNA数目是一样的,这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我们在学习各个时期图像特点的时候,用的是观察比较法,细心观察各个结构发生哪些变化,我们会得到很多信息。可见留心图形细处,处处皆学问。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运用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有丝分裂[间期:合成DNA、蛋白质分裂期M前期染色质→染色体核膜核仁解体出现纺锤体中期:“排队”后期:“分家”末期:反前]

9.藤野先生第1课时 篇九

这是鲁迅于1926年10月12日写的一篇回忆录,后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1926年“3.18”惨案发生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受到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离开北京到了厦门,此时他整理、撰写了10篇回忆性的散文,以针砭时弊,抨击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本文即写于此时。

1902年鲁迅去日本学医,目的是想将来以行医来救国救民,在《自题小像》中发出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后来,他的这种美好愿望被现实粉碎,特别是在仙台医学校学医期间(1904—1906年)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他以很大的刺激,他决定弃医从文,用文艺来唤醒民众。藤野先生就是鲁迅在仙台学医时的先生。【字词综合运用】 1.生字

绯红fēi 发髻jì 驿yì站 畸jī形 不逊xùn 瞥piē见 深恶wù痛疾 抑yì扬顿挫cuò 2.生词

绯红:鲜红。

油光可鉴:鉴,原意是镜子,这里作动词用,是指头发上擦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不逊:没有礼貌,骄傲、蛮横。

匿名:匿,隐藏,不具名或不写真名。诘责:质问并责备。

杳无消息:远得不见踪影,毫无消息。瞥见:一眼看见。

深恶痛疾:也作“深恶痛绝”,指厌恶、痛恨到了极点。3.词义辨析 疑惑 疑问

都有怀疑、不明白的意思。“疑惑”是表心理活动的动词,是心里不明白,不相信;“疑问”是名词,指有怀疑的问题,或指不能确定、不能解释的事情。教诲 教导 都是动词,都有通过语言或其他手段,使人懂得某种道理,获得某种知识或技能的意思。“教诲”着重指耐心、亲切地开导、启发,常用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教导”着重指指导、引导,指明方向,带尊敬色彩。“教导”也可作名词,指教育指导的内容。瞥见 看见

都含有看到的意思。“瞥见”指一眼看到,“看见”则可以时间较长。【重点难点讲解】 重点

本课学习的重点是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方法以及用感情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难点

难点是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及体味语言表达出来的感情色彩。

作者巧妙运用反语、引用等修辞方式,并恰当地使用了副词,通过这些方法,表达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如“精通时事的人”“标致极了”等反语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是引用了帝国主义对弱国人的一种轻蔑的说法,在本无因果关系的“弱国”和“低能儿”之间加上“所以”,再加上“当然”强调,深刻揭露了这种逻辑的荒谬,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中,副词“也”、“何尝”“不”等充分加以肯定,强烈地表达了对反动统治下人们精神麻木的悲哀和痛恨。

【知识延伸检索】 白描手法的运用

“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纯用线条勾画,不加彩色渲染。文学上的白描则是指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风格。

课文采用白描用法,抓住人物的特征,大笔勾勒,十分传神。如写藤野先生,一是抓住他的外貌特征,写他的“黑瘦”,“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糊,冬天穿旧外套等,几句话勾勒出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二是写他对“我”的关心,只抓住了他对“我”的讲义的修订一事,就表现了藤野先生工作的认真负责。【课文阅读指导】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上面一段文字中,作者使用了三种修辞方法。盛开的樱花像“绯红的轻云”,这一比喻方法,形象地描绘出樱花烂漫的美。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的辫子顶着高高的帽子,“形成一座富士山”,这里既有比喻,也有夸张。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达了作者的厌恶、鄙夷之情。

文中“标致”一词,原义是漂亮,这里用来描写清国留学生,当然不是说他们漂亮,这是运用反语的修辞方法。反语就是反话,实际上表达的意思和字面上的意思是完全相反。“标致”实际是“丑陋”,加上前面副词“实在”,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厌恶之极。作者厌恶、痛恨清国留学生,不直接表达,而用反语来表达,其作用在于讽刺,使它原形毕露。【课文结构分析】 1.分段及段落大意。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这一部分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从“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到“将走的前几天”这一部分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这一部分,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品德,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到“大概是物以稀为贵吧”,写往仙台途中所见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第二个层次到“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记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的几件事,写出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第三个层次到“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写弃医从文的原因。第四个层次到“将走的前几天”,写与藤野先生告别。

第三部分,从“我离开仙台之后”到结束,这一部分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2.结构示意图

【课文主要内容】

这篇回忆录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的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学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课文写作特色】

本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有如下特点。

一、脉络分明,记叙有序。

二、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品质。

三、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词句品味鉴赏】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是什么意思?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起句劈空而来,将文意引入东京,“无非”,“只不过”的意思,表露了对东京的失望之情。作者满怀热望来到东京,抱着“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救国救民的志向、抱负来到东京,而东京只不过是这样,叫人大失所望。其次,引出下文的描写。第三,与第三段“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呼应,埋下伏笔。因此,这一句是寓新奇于平淡的传神之笔,具有劈空抓来,就势掷去的艺术力量。

△如何理解句子“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这是对藤野先生的最高评价,说明藤野先生在作者心目中占有崇高地位。然而,作者并没有把这种崇高的感情,看作是藤野对作者个人的恩德,在作者看来,藤野先生的行动“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这在当时,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医学作为一门科学,一门学问,应该用于造福人类,这种精神是伟大的。这段议论表明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热爱、对人类的热爱融汇在一起了。这样既突出了藤野先生精神境界的高尚,又使藤野先生的形象在前文叙述的基础上得到了升华,臻于完美。

【学科渗透训练】

仔细观察下面九个圆点,试着用一笔画将几个点连接起来,然后用一句话概括连接九个点的经过。(“一笔画”指将比较复杂的图形用一笔画出,中间不提笔。)· · · · · · · · ·

【课本难题解答】

课后习题七:试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语句中加线的副词对表达意思的作用。1.实在标致极了。

2.大概是物以稀为贵吧。3.„„居然睡安稳了。

4.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5.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6.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副词在句中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是本课的难点,真正理解并掌握了这些副词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用词造句的能力很有好处。1.“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标致”在这里是反语,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了这一反语的讽刺力量,这就更强烈地表达了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

2.“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这是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

3.“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说明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地睡安稳了,表露了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居然”一词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4.“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5.“似乎”表明事实并未真的出现,不过是作者想像中的情景,而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这就强烈地表现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6.“无非”表示“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造成恶浊气氛的厌恶,为后文“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埋下伏笔。

【同步达纲练习】

1.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发髻jì 驿站yì 深恶痛疾wù 匿名nì B.陌生muò 诘责jié 抑扬顿挫cuò 教诲huì C.烂漫màn 解剖pōu 烟尘斗乱dǒu 畸形jī D.芦荟huì 仿佛fó 油光可鉴jiàn 杳yǎo 2.给下列加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油光可鉴()A.镜子 B.借鉴 C.当镜子照 D.审查(2)深恶痛疾()A.疾病 B.痛苦 C.痛恨 D.急速(3)出言不逊()A.避让 B.谦虚 C.恭敬 D.差(4)托辞()A.委托 B.推托 C.依赖 D.给

3.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B.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C.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凉,似乎想说话。

D.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4.下列句子如果不用反语应该怎么说? 请写出来。(1)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2)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5.按要求变换句式。(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改为肯定句:。

(2)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改为一般语序:

(3)拿来我看!改为疑问句:

(4)这在母亲的心里是多少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改为陈述句:

6.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①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②不幸在7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③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④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⑤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①这个语段选自 先生所写的《 》,而这篇文章出自散文集《 》。②给加线字注音。A.“寂无”的“寂”,注音。B.“瞥见”的“瞥”,注音。

③结合上下文,解释加横线的词语。A.抑扬顿挫:

B.深恶痛疾:

④文中“良心发现”的具体含义是

⑤“我”怀念藤野先生的具体行动表现在: a.b.c.⑥作者对丢失藤野先生的讲义感到不幸,其原因是()。A.因为讲义中所记载的内容是很重要的。

B.讲义被藤野先生用红笔添改过,有极大的收藏价值。C.讲义凝聚着先生的心血,寄托着先生的希望。D.因为讲义凝聚着先生对中国新医学的希望。⑦这段文字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⑧本段的段意可概括为

【创新能力训练】 我认识的鲁迅先生 巴金

①像先生这样懂得所谓“人情世故”而且知道旧社会很深的上了年纪的人,怎么能够跟青年人做朋友而且有亲密的关系呢? ②也许有人不了解,其实先生跟别人一样,在年纪轻的时候喜欢跟年轻人做朋友,不同的是他由壮年到老年,还是喜欢跟年轻人做朋友,跟年轻人在一起,他也显得年轻,而且跟年轻人一样地纯真。

③对付敌人他可以利用他那些关于旧社会的知识,可以利用他那些“人情世故”;对待青年他却非常天真而且善良。

④以前,他同他的学生孙伏园一起旅行陕西、厦门、广州,他看见孙伏园体弱,便常常自动地替孙伏园打铺盖卷。这一类帮助年轻朋友的事,在先生的一生中,其实是很多的。⑤很少有人像他那样地爱护青年,我记得有一回有人请先生吃饭,几个有地位的人在席上一致指责一个青年编辑的缺点,先生不满意这种缺席裁判,有待席终便拂袖而去。这个青年编辑就是《译文》期刊的编辑黄源。

⑥这以后《译文》停刊了,黄源也失了业。他为了《译文》复刊的事情四处奔走。他常常去看先生,有一回先生对他说:“看见你瘦了,我觉得很难过。”这是很自然地说出来的。⑦正因为先生对每一个青年朋友这样深切地关心,所以在柔石等五位烈士牺牲以后,他会写出像《为了忘记的记念》那样充满悲愤的文章。1.本文开头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2.概括这几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3.第③段在本文的作用是,这段话运用 的写法,目的是突出鲁迅对 的态度。

4.第⑤段“先生不满意这种缺席裁判,不待席终便拂袖而去”一句中“拂袖而去”写出了鲁迅 的心里,这句话的含义是,作用是。5.对第⑥段中“很自然地”应如何理解? 6.第⑥段中开头两句话删掉行不行? 为什么?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1.A 2.C、C、B、B 3.C 4.(1)将“标致”改为“难看”(2)将“正人君子”改为“反动文人”5.(1)东京也就是这样(2)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但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3)怎么不拿来给我看?(4)这在母亲的心里是非常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6.①鲁迅 藤野先生 朝花夕拾②A.jì B.piē③A(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B.厌恶、痛恨到了极点④指爱国思想和斗争精神受到了触动⑤a.装订收藏讲义b.悬挂先生的照相c.多写文章⑥C⑦A⑧写“我”从先生的精神品格中受到鼓舞以及对先生的深切怀念。【创新能力训练】

上一篇:2016年11月思想汇报:不断完善自己下一篇:广告影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