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质资源(共10篇)
1.旅游地质资源 篇一
区域地质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
基于地质旅游资源的特征以及分类情况,建立了地质旅游资源的评价模型(资源个体价值评价模型和资源外部开发条件评价模型),在评价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分布-综合分析法,即对资源个体价值和资源的外部开发条件进行了先分步后综合的评价;建立了地质旅游资源的评价因子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拟定了资源个体价值评价计算公式、外部开发条件评价计算公式和综合分值的计算公式,形成了一套科学的、严谨的评价体系.
作 者:申燕萍 SHEN Yan-ping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河南,郑州,450052 刊 名: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YA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4(12) 分类号:F590 关键词:地质旅游资源 评价 评价因子 评价体系
2.旅游地质资源 篇二
一、壶瓶山地质地貌资源的形成基础
壶瓶山旅游地质地貌资源的形成不仅受到内、外地质作用影响, 还受到地质构造和岩石性质等多种因素的控制, 形成基础的特征。
1. 地层出露好、分布全。元古代板溪群至新生代第三系, 只有个别地层缺失外, 其他各个时代均有出露。
板溪群五强溪组是灰绿色板岩夹变质粉砂岩。震旦系上统多是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 下统是冰积砾岩。寒武系地层具有三分特征:上部是厚层白云岩及灰岩、中下部是薄层灰岩及白云岩、底部是碎屑岩。奥陶系下部是结晶灰岩、泥质条带灰岩, 中部是页岩夹薄层灰岩, 上部是紫红色、黄绿色龟裂瘤状灰岩。志留系以灰绿、紫红、黄绿色砂页岩、页岩为主。泥盆系中统是石英砂岩, 上统是砂页岩。石炭系是黑色炭质页岩、灰白色块状灰岩及粗晶灰岩。二迭系以燧石结核、团块灰岩为主和厚层块状灰岩为主。三迭系主要是碳酸岩相的灰岩、白云质灰岩。白垩系是紫红色钙质粉砂岩。第四系是砂砾堆积、残破积层。
2. 地质构造分布。
壶瓶山属新华夏系构造第三隆起带南延部分, 同时还受到东西向构造干扰, 构造线由北、北东转为近东西向、构成了保护区内特殊构造型式。东山峰背斜, 核部为震旦系地层, 南翼为泥市—清官渡断裂切割。六里荒—李家坪向斜、轴部由三迭系灰岩构成, 南翼产状较陡, 倾角由45°~75°, 北翼产状平缓, 倾南15°~35°。茶蛊坪—竹根坡背斜, 轴部为志留系下统地层, 产状平缓。壶瓶山向斜, 产状十分平缓 (5°~10°) , 抗风化力很强, 出现地形倒置, 成为区内乃至省内最高峰, 同时向斜被梯儿岩断层切割。区内有四条大断层: (1) 白果园正断层;东西向延伸; (2) 梯儿岩正断层, 呈北东向延伸; (3) 清水湾断层, 呈北东向; (4) 泥市—清官渡大断层, 呈东西向。
3. 地质地貌演化过程。
壶瓶山自雪峰运动阶段形成稳定地台以来, 地壳发展处于较稳定的阶段。早古生代末期加里东运动, 形成沉积间断, 并形成与江南地轴大致平行的东山峰背斜雏形, 因为受到淮阳山字型构造影响, 秦岭东西向构造干扰, 使之与石门———临湘东西向构造带联合。形成泥市———清官渡断裂带。
巴东期后, 由于印支运动影响, 主压力为南北挤压, 产生近东西向的壶瓶山、六里荒向斜及白果园背斜, 随之还出现白果园断层、梯儿岩断层和清水湾断层。泥市———清官渡断层继承活动, 在泥市一带断裂下陷, 沉积了白垩系第三系红层。
燕山及喜山时期, 前期褶皱更进一步强化成型。从溶洞层的分布来看, 形成1400m标高的水平溶洞和2000m标高的垂直岩溶, 另新生代形成夷平面上升到1500m, 这反映晚新生代以来区域地壳运动以垂直正向活动为主而且加剧地貌反差, 使山体持续上升, 其上升量超过1000m。断块抬升对东山峰及壶瓶山隆起也产生一定影响。
由于上述一系列构造运动, 形成了现时区内的构造轮廓, 控制了全区地质地貌的发展。内力和外力长期作用于该区的岩石, 形成了现在壶瓶山的旅游地质地貌资源。
二、壶瓶山旅游地质地貌资源类型
1. 奇特的峰丛和峰林。
壶瓶山峰林奇异多姿、状人状物。在毛竹河东岸, 悬崖顶部分布有圆筒状峰林, 直径25m, 高约40m, 侧壁直立。四蹬溪上游铜人岩上有一“观音”石柱, 其附近有座矮石柱, 形如童子, 构成了“童子拜观音”奇趣景观。棋粱尖一带湘鄂边界的分水山脊如同刀切一样, 形成了一系列耸立于陡峭基底上的峰林, 尖峰连袂而起、形如九迭屏风、山色苍黛斑驳与漓江“九马画山”类似, 又称“七娘尖”。
2. 挺拔俊秀的山峰。
壶瓶山多次褶皱运动和断块抬升, 形成了160多座海拔1000m以上的山峰, 群山峻秀、峰峦迭嶂、云腾雾绕。壶瓶山主峰海拔2098.7m, 是湖南最高处, 特立云表、睥睨群山, 登上此峰, 举目远眺俊秀群山, 耳闻林涛声, 恰似千军万马, 令人心旷神怡、赞叹万千。
3. 飞流倾泻的瀑、泉、涧。
在构造地质作用和流水冲蚀作用下, 断崖、悬谷、峭壁及大涧发育, 流水渲泄直下, 溪泉、瀑布、龙潭、大涧构成了壮观的景象。最著名的是纸栅河的隔人潭及瀑布和深溪河上的香车潭及瀑布, 瀑布落差均在30m以上, 十分壮观, 宛如银屏凌空飞挂, 晶莹璀璨。寒光透肌、美不胜收。壶瓶山有多条大涧, 大涧是流水长期在节理和小断层带、线上作用的结果。例如, 卢家湾阳高有一条大涧。在雨季, 山洪顺涧而下, 水若野马、奔腾咆哮、落花水流、山鸟惊飞, 景象十分有趣。
4. 极富情趣的洞穴。
壶瓶山碳酸盐岩石的分布面积在60%以上, 所以岩溶地貌发育。区内大小溶洞遍布, 溶洞十分奇特, 洞壁构造绚烂多彩, 在似与不似之间。岩洞具有变化多端的空间美, 洞中有洞, 洞下有洞, 且洞中多有洞泉、地下水和瀑布, 水声淙淙。群仙洞是主洞, 洞内石钟乳、石笋琳琅满目, 争奇斗妍, 西北侧无数晶莹的石柱, 耸立如林, 东南侧沿洞壁陡崖通往下层溶洞, 由陡崖上俯视, 可见下层溶洞中石笋、石柱更多, 内瀑布和地下水, 水声淙淙。洞内石钟乳、石笋形象栩栩如生、花团锦簇。
三、壶瓶山旅游地质地貌资源的评价
1. 旅游地质地貌资源特征明显。
挺拔俊秀的山峰、奇异多姿、状人状物的峰林和峰丛, 洞穴点缀、瀑布飞流、泉水叮咚, 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旅游地质地貌资源。本区适合旅游和地质考察相结合, 既具有极强的观赏性, 同时又满足了地学考察和科研的需求。
2. 区位较好、客源充足。
壶瓶山位于湘鄂两省的边界。京广铁路、枝柳铁路与本区相连, 交通方便, 南北客源充足。旅游区与武陵源世界地质公园和湘西旅游区相连, 形成“金三角”。通过旅游资源的区域整合可获两大风景区的旅游信息, 还可配合两区的旅游热线, 使壶瓶山的旅游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
3. 生态环境好。
3.旅游地质资源 篇三
关键词:旅游地质资源 开发 天水市及周边地区
天水,作为“陇上小江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气候温和,景色奇秀。在8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民族融合,文化贯通,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里,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精雕细刻,在天水市及周边地区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旅游地质资源。
一、天水市及周边地区旅游地质资源分类
天水市及周边地区旅游地质资源种类丰富,数量众多,根据旅游地质资源的形态特征、自然属性及成因,可分为地貌景观类、水体景观类、地质遗迹类、人文地质类和观赏石。其中,地貌景观类主要包括山岳亚类(石门山、大象山、卦台山、五龙山、神龙山)、峡谷亚类(东柯谷、石莲谷、仙游谷、九门峡、双龙峡等)、洞穴亚类(武山水帘洞、香积山溶洞等)、分水岭(“岭分南北”)、丹霞地貌亚类(麦积山、仙人崖等);水体景观类主要包括江河亚类(曲溪、籍河风情线等)、湖泊亚类(仙人湖、映月湖等 )、泉流亚类(清水温泉、武山洛门温泉、街子温泉等);地质遗迹类主要是古人类遗址(秦安大地湾、清水李崖遗址、三阳川樊家城遗址);人文地质类主要是石窟、岩画(麦积山石窟、仙人崖石窟、武山水帘洞石窟群、大象山石窟等);观赏石主要是庞公石、藉河石。
二、主要景点的地质背景及现状
1、麦积山
麦积山坐落于西秦岭北支东段,是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区,它融地貌景观和人文地质景观于一身,集科学研究、科学普及、旅游观光、文化探秘、环境保护于一体。
从地质构造来讲,麦积山处于中国东西中央山带(昆仑——祁連——秦岭)与贺兰——川滇南北构造带的交汇部位,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的结合部,有其特殊而典型的地质构造意义。同时,又横跨我国南北气候带的秦岭分水岭,其山川地貌既有北方峰峦的雄浑气势,又具江南山水的明媚秀容。在漫长的地质变化中,形成了以砂砾岩为主的多种沉积地层,岩性主要为砖红色——紫红色厚层块状砾岩夹砂砾岩及砂质泥岩,属于白垩系第三纪,形成较宏伟的麦积山丹霞地貌和仙人崖丹霞地貌群景观。正因为麦积山奇特的地质构造及岩性,才使第三纪砂砾岩崖面上构成一种摩崖造像、凌空栈道与苍松翠竹、赤壁丹崖相互映衬的奇绝景象。
2、石门山
石门山以雄奇险峻著称,素有“小黄山”之誉,以石门燕山期花岗岩峰林地貌景观,深切的峡谷地貌为观赏对象。一条小路联接南北两峰,两峰对峙形成一道天然石门,故名石门山。
3、曲溪
曲溪主要是由曲溪之水和冷水河之水在鱼娃娃口,交汇而成的一条较大河流,富有“曲溪十八湾”的天然美姿。流域内为以片岩为主的变质岩地层,有大面积的河滩、草地、奇石和潺潺急流形成曲溪景观,沿途还可观赏多种地质地貌风光。
4、清水温泉
清水温泉位于牛头河支流汤浴河下游,全国十三大名泉之一,“西北第一泉”,水质优良,水温高达54℃,日出水量570吨,为渭河谷地断裂层上的高热矿泉水,从花岗岩与变质岩接触带涌出,主要含水层为花岗岩裂缝,储热层埋深20~30米。泉水中含有放射性元素氡、矿物质及锂、锗、硅、硼、锶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为含氡的硫酸根钠钙型热泉水,有很高的医疗保健和矿泉水开发价值。
三、天水及周边地区旅游地质资源开发的对策
1、加强旅游地质资源的研究和规划工作
首先要开展旅游地质资源的调查研究,有计划的组织编写旅游地质景点或旅游路线的导游指南,积极建立国家级或省、市级的地质公园,使全市旅游地质资源开发有序有节、科学合理。
2、深入挖掘旅游地质资源的旅游价值,打造天水地质旅游精品
旅游地质资源具有地质科普和考察、山水风光观赏、增长文化历史知识、休闲疗养、开展体育运动和探险活动等价值。而目前旅游地质资源的开发, 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旅游地质资源的商业价值开发阶段,对景观的形成原因、形成过程等毫不了解, 造成旅游地质资源科学价值的浪费。因此,在旅游地质资源规划开发的过程中,要全面挖掘旅游地质资源的价值,充分发挥天水及周边地区旅游地质资源与民族文化、区域文化等人文素材相互融合的地域特色优势,努力打造地质旅游精品,让旅游者欣赏到富有地质科学和天水悠久历史文化的旅游景观,以增强地质旅游的文化魅力,促进地质旅游的发展。
3、科学开发国家地质公园,实现地球科学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协调发展
经过地质工作者的进一步工作,全面、清楚地阐述地质公园所蕴涵的地质科学知识,并在评价、规划、开发、保护等各个方面进行科学、系统的深化研究,才能使地质公园真正成为地学科普的乐园。这不仅有利于开发具有地勘行业优势的地球科学文化旅游产品,而且有利于推动天水旅游业的科学发展。
4、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开发是目的,保护是手段,不保护则难以持久利用,不能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开发则难以突出内涵,不能实现旅游业在创新中发展。天水的地质环境十分脆弱,容易发生变化,因此更应该认识到保护旅游地质资源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冯天驷.中国地质旅游资源[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
[2]窦贤.麦积山:砂岩之上高耸佛的世界[J].旅游纵览,2008;10
4.旅游地质资源 篇四
林州市地质旅游资源特点及其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结了林州市太行山区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地质现象,指出了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应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科学效益,使该区成为以科学文化旅游为特色的多功能旅游区.
作 者:张吉献 作者单位:安阳师院地理系,河南,安阳,455000 刊 名: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YA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 分类号:F592.99 关键词:太行山 地质旅游资源 岩性 峡谷 断层5.周口店地区旅游地质与野外教学 篇五
周口店地区旅游地质与野外教学
周口店地区地质现象丰富多彩,具有多样且品位较高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中国地质大学目前已开设出多条旅游地质野外教学路线.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教学路线侧重古人类演化及其文化遗存,石花洞旅游路线侧重岩溶地貌与新构造运动,十渡旅游路线侧重岩溶地区河流的侵蚀作用,而东山口石园观察点则侧重岩浆侵入体的风蚀作用.这些旅游地质路线具有引人入胜的地质景观、寓教于游的科学内涵和脍炙人口的文化底蕴.
作 者:龚庆杰 程捷 赵志丹 赵国春 王根厚 GONG Qing-jie CHENG Jie ZHAO Zhi-dan ZHAO Guo-chun WANG Gen-hou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 刊 名:中国地质教育 SCI英文刊名:CHINESE GEOLOGICAL EDUCATION 年,卷(期): 14(2) 分类号:G642.4 P97 关键词:周口店 旅游地质 野外教学6.旅游地质资源 篇六
海螺沟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特征及游览线路规划
海螺沟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十分丰富,分布广泛,类型多样,以世界同纬度最低海拔现代冰川和温泉景观为代表,具有极高的.科学考察价值。根据景点的空间分布特征规划了3个景区、66处景点和4条大众旅游线路、7条专项旅游路线。
作 者:曹俊 郭建强 作者单位:四川省地勘局区域地质调查队生态所,四川双流,610213 刊 名:四川地质学报 英文刊名:ACTA GEOLOGICA SICHUAN 年,卷(期): 22(3) 分类号:F590.3 关键词:现代冰川 温泉 旅游线路 海螺沟7.旅游地质资源 篇七
随着旅游者需求理念日趋成熟,传统的大众旅游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旅游者的个性化旅游需求。现代旅游者越来越注重旅游给他们带来的心理满足感,希望通过旅游扩大视野、开阔眼界、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储备。因此,将休闲娱乐与掌握科学知识融为一体的新型旅游方式——科普旅游受到越来越多旅游者的青睐。地质科普旅游作为科普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旅游景观独特的美学观赏价值、特殊科学研究价值、稀缺的自然属性,对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1 地质科普旅游的内涵及特征
随着旅游需求的日益成熟,科普旅游以其“寓教于乐”的新颖形式对旅游者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地质科普旅游是指开发旅游地质资源(即那些具有旅游价值的地质遗迹和与地质体直接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1]),利用地质遗迹进行旅游活动,大力宣传与之有关的地质科学知识,尤其是地质遗迹的形成、演化和发展规律,以期提高人们的地学知识和保护地质环境的意识[2]。
地质科普旅游作为旅游活动的一种,除了具有旅游活动的一般共性外,还具有一些独特的、有别于传统大众旅游的个性特征。首先,从吸引物上看,地质科普旅游是以具有科学性、教育性的地质景观为主要吸引物,面向休闲旅游者开发的一种新型旅游产品。其次,从目的上看,地质科普旅游是以地学知识的普及为主要目的。旅游者通过导游人员的动态讲解和地质旅游解说牌的静态介绍以及与地质景观的零距离接触,在旅游活动中了解地质科普知识。最后,从形式上看,地质科普旅游采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将地质科普知识传达给旅游者。旅游者在游玩的同时收获了相关的地学知识,将学习过程从被动转为主动。
2 地质科普旅游路线设计原则
科普旅游是旅游业的发展逐渐进入高层次的表现。从需求上看,旅游者希望能从科普旅游中受到显性或隐性的教育,从而实现自我提升的主观愿望。从供给上看,开展地质科普旅游是希望旅游者能够通过旅游活动提高对旅游目的地地质资源价值的认知,进而使旅游者形成保护地质资源的意识。为了使需求与供给之间完成对接,地质科普旅游的路线规划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2.1 教育性原则
开展地质科普旅游的真正目的是要让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能够了解与地质有关的科学知识,激发旅游者对地质科学的热情,引起旅游者的思考,进而使旅游者对所见的地质景观产生兴趣、提出问题并寻求解答,最终达到寓教于乐,实现地质科普旅游的教育功能。因此,在地质科普旅游线路规划过程中对地质景观的介绍要着重从科学的角度进行解说,避免俗套的民间传说。
2.2 参与性原则
在旅游活动中要让旅游者参与其中,使游客自身成为景观的一部分,而非仅仅是旅游景观的看客[3]。旅游者只有参与到科普旅游活动中,融入科普旅游产品中,与科普旅游吸引物零距离接触并产生互动,才能了解科普旅游产品的特色和文化。游客在参与科普旅游活动项目时,会受到各种感官的刺激,从而对地质景观和地质现象产生好奇心理并对其作出反应,产生想要了解和学习的兴趣,进而主动学习地学知识[4]。
2.3 启发性原则
由于地质旅游景观的形成同时受内、外营力作用和影响,因此在旅游活动中可以向旅游者宣传与自然或社会热点问题有关的地学知识,使旅游者了解地质景观的成因、特征、规律及其价值,从而使旅游者形成保护地质资源的意识。只有在游览过程中,通过一步步的启发、引导,激活旅游者的思维,促使旅游者进行深入的思考[4],潜移默化地影响旅游者,才能够实现地质科普旅游的启发性功能。
3 龙虎山旅游栈道
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属江西省鹰潭市和弋阳县管辖,是中国中生代红层集中分布区之一和丹霞地貌景观发育最为典型的地区。1988年,龙虎山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龙虎山、龟峰分别被林业部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2001年,龙虎山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1年,龙虎山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2008年,龙虎山、龟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地质公园;2010年8月1日,龙虎山、龟峰等丹霞地貌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栈道指我国古代先民在峭岩陡壁上凿孔架桥连阁而成的一种通道,也是兵家攻守的交通要道。古人为了在深山峡谷中通行道路,在河水隔绝的悬崖绝壁上用器物开凿一些棱形的孔穴,孔穴内插上石桩或木桩,上面横铺木板或石板,可以行人和通车[5]。2010年2月,龙虎山沿着丹崖修建了一条全线长3180米的旅游栈道,在十一黄金周正式对外开放。栈道将龙虎山大部分的景点串联起来,不仅大大节省了游客的旅游时间,也给旅游者带来全新的旅游体验。
3.1 规划依据
龙虎山旅游栈道蜿蜒盘旋在赤壁丹崖之上,全长3180米,宽约1.4米,栏杆高约1.2米,沿途设有观景平台和地质解说牌,将龙虎山地质旅游的路线拓展到原来无法到达的区域。栈道对外开放后,进一步丰富了景区旅游线路,增强了景区吸引力,在旅游高峰期可大大减轻公路运输压力,延长游客的游玩时间。
龙虎山景区管委会宣传部部长童丽芳称,修建栈道综合权衡了地质历史、美学景观、生态生物、人文价值等多方面因素,施工时严格要求施工人员尽可能不破坏植被和山体结构。已经修建栈道的崖壁,属于遗产地三区(禁限区、有限利用区、展示区)之一的展示区,可进行开发利用。栈道项目的规划也是由省建设厅专家主持编写,经专家评审考核后,管委会就栈道项目向鹰潭市政府报批[6]。
3.2 规划方案
龙虎山旅游栈道两侧以经漫长地质历史形成的丹霞地质遗迹为主体,在独特的地质景观旁设置醒目的地质解说牌,对其演变过程、特点、成因等进行科学的解释;对地质景观的结构、形成机理等均有较详细的说明,便利准确地向游客传递地质景观信息,增加游客对地质旅游的兴趣,帮助游客更好地了解专业性较强的地质遗迹资源;引导旅游者欣赏地质景观的美学价值,启发旅游者发现地质景观的科学价值,从而使旅游者形成保护意识。
3.2.1 规划思路
栈道全长3公里,北起浴仙池,南至象鼻山,沿途设置了15块地质解说牌均匀地分布在栈道上。栈道的前两块解说牌分别介绍的是丹霞地貌和世界地质公园,使游客对地质科普旅游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慢慢地将旅游者带入地质科普旅游的氛围当中;然后慢慢加强对旅游者的感官刺激,介绍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地质景观,如正断层、垂直节理、倾斜岩层等,体现科普长廊的科学性。同时,考虑到地质旅游专业性较强,栈道对地质景观的介绍采用了环环相扣的方式,前后呼应。如在栈道的中部先后设置了巷谷、垂直节理、一线天三块地质解说牌,在介绍巷谷的解说牌上提及一线天的成因,为后面一线天景观的介绍作了铺垫;在介绍一线天的解说牌上提及垂直节理和一线天的关系(一线天是发育的垂直节理),强化旅游者对垂直节理成因的理解,这种解说方式有助于旅游者对专业性较强的地学知识的吸收理解,更好地实现地学知识的普及。同时,为了避免使旅游者产生枯燥乏味感,栈道上还设置了一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供旅游者欣赏,如丹霞地貌老年期的孤峰残丘、象形石景观象鼻山、太平天国时期的古墙遗迹等,但这些景观的介绍也是从地质学角度对其进行解说的,体现出普及科学知识与休闲游览并重的理念。
3.2.2 规划原则
(1)突出科学性
龙虎山旅游栈道是以科普长廊的形象面向旅游者的,因此栈道在规划时着重突出其科学性。栈道沿途共设置了15块地质解说牌,每块解说牌都有针对性地介绍一个地学知识点,有的是从整体的角度对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价值进行介绍,如栈道上第一、二块解说牌分别介绍了丹霞地貌和世界地质公园,将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的美学价值和资源价值传达给旅游者;有的是对栈道两旁地质景观的基本物性、构造演变历史、形成过程作深入浅出的解说,如栈道上对正断层、巷谷、垂直节理等地质景观的介绍,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用地学知识作出科学的解释;有的是对地质景观的成因进行解说,如对地层、倾斜岩层、陆源碎屑岩等景观的介绍,在解说牌上还有具体的数据对其进行补充。
(2)突出美学性
丹霞地貌本身就具有极高的美学观赏价值,所以龙虎山旅游栈道在规划时也着重突出其景观的美学观赏性。游走在经数百万年的沧桑变化而形成的地质景观中,不禁会让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奇。栈道两旁的地质景观均具有很高的美学观赏价值,有的气势磅礴,如丹霞崖壁、垂直节理等地质景观;有的惊险震撼,如玻璃桥上穿越一线天;有的美不胜收,如有“天下第一神象”美誉的象鼻山。游走在赤壁丹崖之间,旅游者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栈道上步步是景、处处是景,使游客流连忘返。
4 地质科普旅游前景
4.1 宏观分析
地质科普旅游已成为科普旅游的一种重要形式,尤其是自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创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计划,并在2002年公布了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工作指南后,我国对此作出了积极的响应。截止到2011年,我国已先后申报了26处世界地质公园和183处国家地质公园,地质科普旅游也因此得到迅速发展。建设地质公园不仅为保护地质遗迹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为地质科普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4.2 微观分析
笔者以江西省为例,对江西省的3个以地质资源为主要吸引物的地质公园的接待人数和门票收入情况进行统计(如表一),直观地反映出:在2008—2010年这3年间,3个地质公园的接待人数和门票收入都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由此可见,地质科普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式正处于蓄势待发的状态,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数据来源:江西旅游政务网
5 结束语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需求理念的日益成熟,科普旅游会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追捧。地质科普旅游作为科普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深入挖掘地质景观的科学内涵使地质旅游资源的品位得到提升,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得到增强,进而满足旅游者新的消费理念。地质科普旅游在普及地学知识、提高旅游业科学含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必将会对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产生吸引力。
摘要:本文从地质科普旅游的概念出发,分析了地质科普旅游的内涵及特征;对地质科普旅游线路设计原则进行探讨,提出教育性、参与性、启发性三大原则;以龙虎山旅游栈道为例,分析了其规划依据、规划方案,包括其规划思路、规划原则;最后,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对地质科普旅游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地质科普旅游,旅游栈道,龙虎山
参考文献
[1]李京森,康宏达.中国旅游地质资源分类、分区与编图[J].第四纪研究,1999,(03):246-253.
[2]金利霞,方立刚,范建红.我国地质公园地质科技旅游开发研究——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国家公园科技旅游开发之借鉴[J].热带地理,2007,27(01):66-70.
[3]任远.赤水丹霞科普旅游资源评价及产品设计[J].经济研究导刊,2010(,25):169-170.
[4]王雨昕.科普旅游体验设计研究[D].泉州:华桥大学,2007.
[5]蔡云辉.试论栈道旅游及其开发[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03):30-33.
8.旅游地质资源 篇八
关键词:地质工程;地质资源勘查;作用;发展
在现代工业化进程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各行业领域对能源开发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地址找矿仍然是现阶段地质资源勘查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任务。现阶段地质工程一方面需要加大对矿体的勘察力度,实现对新能源勘察开发,另一方面还应为矿体保护提供指导,降低地质工程中相关灾害、事故的发生率。在地质资源勘查实践中,地质工程始终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促进地质工程的进一步发展是提高地质资源勘查质量与效率的重要内容。
1 地质资源勘查中地质工程的作用
工业化发展背景下,诸如天然气一类传统能源供应量与占有量已经难以满足各行业领域对能源的需求,新能源的勘查与开发成为地质工程领域高度重要的一项课题。在地质资源勘查中,地质工程相关技术的应用能够为深部找矿以及复杂地层条件下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与此同时,新时期的地质资源勘查工作不单单是对能源的勘察,还应当充分考虑在能源勘查与开发过程中如何对环境进行保护,避免各种在自然灾害的发生,在多学科知识相互交叉与结合的背景下,将地质工程相关技术的应用价值在地质资源勘查工作实践中充分体现并发挥出来。
2 地质资源勘查中地质工程的发展
第一,以针对复杂坚硬地层的钻探技术为研究重点。随着油田、矿井、建筑等工程项目改扩建工程的深入发展,钻探施工所面临的地质条件将更为复杂,工程钻探中常常面临着断层破碎带、岩溶、海洋、湖泊等客观不良条件的影响,当前的钻进技术应用中常常出现卡钻、埋钻、钻孔弯曲等问题。因此,地质工程中必须针对复杂坚硬地层条件所适用的钻探技术措施进行深入研究,以提高钻探效率,提高钻探施工安全性。如针对岩石破碎程度高、破碎带以及裂隙带发育明显,掉块严重的区域,为减少钻探过程中发生坍塌、掉块事故的危險性,提高岩芯采取率,可应用绳索取芯技术进行钻进,隔离上部破碎带,提高钻探安全性(如下图1所示)。该技术的应用大大减少了提钻次数,孔壁裸露时间短,受升降钻具破坏的可能性小,更加适用于复杂地层的钻进以及测斜工作开展。
第二,促进探矿工程技术的智能化、自动化、精确化、以及便捷化发展。为适应地质资源勘查工作复杂化、多元化的发展特点,应进一步加大对地质工程领域中定位测量、定向钻探等相关数字化系统技术的研究力度,将变频电机以及其他相关智能化设备在地质资源勘查领域中推广开来,并重视对定向技术装置的研究开发,以确保地质资源勘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三,加强对超深钻探技术的研究开发。目前一些地质工程实践中,受地形、水力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影响,常常会涉及到250.0m甚至300.0m以上超深孔钻探问题。钻探深度过高会导致钻探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遭遇破碎层,增加钻进成孔难度,钻头、钻芯管等消耗量巨大,并且对钻孔孔斜度的控制存在较大难度。为适应超深地质资源勘察要求,应结合相关工程实践中的地质条件与特点,组织进行钻探技术攻关,加大对超深钻探技术的研发力度,尝试将单动双管钻具与跟管钻进工艺相结合,对配套钻探工艺进行优化,在避免卡钻、埋钻等孔内事故发生率的同时,确保超深破碎层钻进期间的孔壁稳定性,为地质资源勘察以及地质分析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
结束语:在现代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我国地质资源勘查工作实践中探矿工程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应用价值也不断凸显。地质工程作为一项具有极强专业性的综合学科,在地质资源勘察与新能源开发中的应用价值非常突出。促进地质工程相关技术的多元化发展对提高地质资源勘察工作质量与效率有重要意义与价值,值得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 陈成.讨论地球物理勘查方法在水文地质工程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1):2984-2985.
[2] 常铮.地球物理勘查方法在水文地质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广东科技,2014,(8):137-137,133.
[3] 杨宝林.基础地质工程与地质勘察应用论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3):57-57.
[4] 葛灵生.浅谈综合地质勘探方法在隧道勘察中的应用[J].地球,2015,(7):161-162.
9.矿井地质及资源储量规程实施细则 篇九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集团公司矿井地质及煤炭资源管理,规范集团公司矿井地质工作,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矿井地质规程》、《生产矿井储量管理规程》等有关规定,结合集团公司实际,制定本管理规定。
第二条、矿井地质工作计划
一、集团公司及矿地测部门必须认真制定矿井地质工作计划,并确保计划的实施。
二、各矿地测部门每年向集团公司上报工作总结的同时,上报下工作计划。无工作计划的,地测工作质量标准化按检查标准降一级。
三、集团公司地测处要定期经常检查各矿地测部门的计划执行情况和工作效果,负责重点工作的协调平衡,确保重点工作的实现。
第二章 生产矿井地质工作联系及预报制度
第三条、地测部门与设计、开拓掘进、回采、安监等部门应互相协作、互相监督、互相配合。有关业务联系必须通过书面形式(委托书)进行。第四条、设计部门需要地质资料时,必须事先联系,提交委托书,并由总工程师签字。地测部门应按以下规定时间提交:
一、矿井技术改造、扩建、水平延伸等设计所需地质资料,应在接到设计部门委托后半年内交付。
二、采区地质说明书应在接到设计部门委托后三个月内提出。特殊情况或需要进行补充勘探者,可同有关部门具体商量提供资料时间。
三、采区地质说明书、综采工作面的回采地质说明书经矿总工程师组织审查,报集团公司批准后,作为采区设计、综采工作面回采的地质依据。
四、开拓、掘进地质说明书应在接到通知后十五天提出。
五、回采地质说明书在工作面贯通后5天内提出。由矿总工程师批准后,交生产部门使用。零星或局部地质资料,提交期限按矿总工程师签署意见执行。
第五条、地质部门应加强与掘进单位的业务联系
一、地质部门提交采区或掘进地质说明书以后,应紧密配合施工单位及时进行调查编录,及时掌握地质变化,不断进行修改与补充,作出地质预报,与施工部门保持紧密联系。
二、巷道掘进前方遇有老巷、大断层、老空区时,或接近积水、高瓦斯煤层以及进入其他危险区前,必须按规定的安全距离,用书面形式通知施工单位。涉及重大安全问题时必须立即向分管领导汇报。
其中岩巷揭煤安全距离如下:一般距煤层10米(垂距)前,发 揭煤预报;地质构造复杂、岩石破碎的区域,在岩巷掘至煤层20米(垂距),发揭煤预报。
三、遇有重大地质变化或地质疑难问题,或者存在严重不安全因素,地质上判断根据又不足时,地质部门必须立即通知施工单位停止作业。并提出巷探、钻探、物探等准备性意见。
第六条、加强与回采单位的业务联系
一、在回采期间,地质部门按规定及时进行工作面调查,及时填绘工作面图纸,标明工作面的进度。工作面进度的原始资料地质部门应长期保存。
二、工作面调查时,必须认真测定采高,浮煤厚、顶底煤厚以及其他煤量损失的数据。发现不符合设计规定时或工作面严重丢煤时,应及时通知回采单位,指明回采中的问题,并向总工程师汇报后对回采单位进行罚款。
三、工作面内部发生变化时如煤层突然变薄或增厚,出现隐伏断层等,应及时与回采部门联系,并向总工程师汇报。
四、工作面停采线位置由地质测量部门根据设计规定要求确定,并预先在现场标定出来。停采线处如遇有地质变化或其他因素,不能达到预定位置时,回采部门应事先向地测部门提出,经共同鉴定认为 需要变更时,由地质测量部门变更现场标记,其他人不得擅自更改。
第七条、地质预报
一、包括临时性预报、月报、年报,并以年为单位装订成册。
二、各种预报必须有文字和图纸;预报内容应包括地点、范围、对生产的影响、应采取的措施等;预报结果应保证矿井正常、安全生产,无因预报错误造成工程事故。
第三章 矿区勘探
第八条、矿区勘探方案、设计由地测处根据矿区规划组织编制,经总工程师批准后由地测处根据要求组织实施;生产矿井补勘方案、设计由各生产矿井根据矿井接替计划编制,编制后报地测处汇总、平衡,经总工程师批准后列入当年维简。
第九条、凡是重大地质勘探工程,如资源勘探,补充勘探,防治水工程,供水工程等,其勘探方案、设计报集团公司批准后施工。专门瓦斯勘探工程,井筒检查孔、冻结孔等专项工程,其勘探方案、设计报地测处审查后施工。勘探公司施工工程结束后,必须按期提交竣工报告、技术总结报告等成果资料,并将原始资料完好保存;其他勘探单位施工工程结束后除按期提交竣工竣工报告、技术总结报告等成果资料外,还必须提交原始资料;各项勘探工程必须经过集团公司有关人员现场验收和成果资料验收,重大地质勘探工程必须由施工单位组织相关专家评审验收。各项勘探工程验收合格后进行财务决算。
一、凡深部或外围井田范围的资源地质勘探的设计、施工与资料 的编制内容和要求,一律按《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0215-2002)的规定执行,由资料编制单位向生产单位和集团公司档案管理部门移交全套资料。
二、矿区范围内除地质补勘孔外,其余单个水文孔、灭火孔、供水、专门瓦斯勘探等工程,其设计由集团公司、矿、勘探施工单位共 同审定,勘探施工单位具体设计报地测处审查后,由勘探施工单位组织施工。施工完毕后,由勘探施工单位编制竣工勘探报告。
三、井筒检查孔由设计单位或矿方提出井筒检查孔技术要求与方案,交勘探施工单位施工,钻孔竣工后,由集团公司、矿方(或设计单位)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后,由勘探施工单位按有关规定要求及时提交成果资料。如果验收不合格则必须采取补救措施。
四、外委地质工程,无论维简、国补或自筹资金,建设单位必须将工程合同复印件报集团公司备案,建设单位对工程进度、质量负责,集团公司地测处随时进行抽查。工程验收由建设单位提前1-2天通知集团公司地测处,由集团公司地测处按有关程序牵头组织或参加验收。
五、各项勘探工程报告资料内容的编制要求,参照有关规定与细则执行。移交成果资料份数6份,其中建设单位2份、集团公司地测 处4份(年终由地测处负责向集团公司档案室移交资料2份)。
第十条、维简计划是勘探单位施工的依据,列入维简计划的勘探单位必须保证完成计划,未列入维简计划的工程不允 许施工,调整计划需经集团公司总工程师签字同意。
第十一条、资源勘探设计、报告,必须按有关规程规定程序审批。
第四章 资源储量管理
第一节、资源储量计算
第十二条、资源储量计算时,煤层厚度利用真厚度,面积利用斜面积;计算应在1/5000或1/2000储量计算图上进行;储量计算时,面积以平方米,厚度以米,容重以吨每立方米,储量以吨为单位;储量汇总时以万吨为单位,取小数点后一位,小数点后第二位四舍五入。
第二节、储量动态及损失
第十三条、储量增减中由于补充勘探、采勘对比或井界变动、重算等原因,引起储量数字上的变化,经过审查批准后,即可按一般增 减处理。
第十四条、在储量增减量中,根据不同情况,可分别按转入、转出和注销处理。转入、转出只能在能利用储量和暂不能利用储量之间进行;注销处理只在已开拓区域内进行。
第十五条、采出量可用统计产量代替,但必须进行水分、灰分、和矸石量改正。
第十六条、申请转入、转出、注销、报损、地质及水文地质损失等,必须实事求是,并有足够的工程证实。凡应一次处理的,不准化整为零分次处理。由于违反开采程序、乱采乱掘等原因,煤层被破坏,或无充分理由丢弃并不能回采的煤层或块段,一律按不合理损失处理,不能报损。
第十七条、转入、转出、注销、地质及水文地质损失的储量,经上级批准后,应在地测原图上注明批准文号、日期、储量核减的范围及数字,并将其批准文件和原始资料一并妥善保存,在矿井报废时,上交集团公司。
第十八条、各生产矿井必须随时掌握矿井、采区、工作面的储量、损失量、采出量等情况,对损失及损失率的动态、各项损失所占的比重及造成的原因等,定期进行分析,以便有针对性采取措施,减少损失。每半年应进行一次全矿井回收率分析总结。
第十九条、储量调查的内容及要求:
一、工作面调查与丈量,应每推进不超过30米一次,遇到煤层突然变化或构造复杂时,要适当缩短丈量距离,工作面沿倾斜方向每不超过10-15米丈量一点,并要求:
(一)、工作面丈量的内容必须包括: ①工作面实际进尺、长度、采高;
②工作面煤层产状要素、煤层厚度、夹矸的层数及厚度; ③工作面丢失的顶底煤及浮煤厚度;
④工作面、采区内出现的地质构造、出水、自燃等地质现象。
(二)、工作面丈量煤厚、采高、丢顶底煤及浮煤厚度时,一般应选在同一测点上进行。
二、各生产矿必须按规定探测煤厚,煤厚由各施工连队负责探测,地测部门负责监督并做好记录。探测点距:沿走向10—30米一个点,沿倾向10—30米一个点。每个探煤厚点要取得煤层厚度、夹矸层数及厚度等数据。
三、调查掌握工作面外丢失的各种煤柱储量、三角煤储量及其它储量地段情况等。
四、及时填写储量计算台帐、损失量台帐、“三下”压煤量等台帐,及时填绘相应图纸。
第三节、合理开发煤炭资源,提高资源回收率
第二十条、新矿井、采区、工作面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矿井地质条件,选择合理的开拓方式和采煤方法,充分利用煤炭资源。
在开采过程中,必须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任何个人或部门不得随意变更设计,违反开采程序,吃肥丢瘦,或任意扩大煤柱边界。必 须按设计规定的矿井、采区、工作面回收率要求指标进行。
第二十一条、各有关人员及部门,对提高资源回收率,合理开采煤炭资源分别负责。
一、矿长、矿总工程师对认真贯彻国家和上级部门有关政策规定,正确开采,保证全矿井各类损失率指标达到要求,负直接责任。
二、设计部门对矿井、水平、采区、工作面开采设计的先进性和合理性负责;因设计不当造成的损失,由设计和审查批准者负责。
三、在采、掘当中,未按设计或作业规程作业,擅自提前拐切巷、提前停采、随意迁巷、超出设计规定的顶底煤、浮煤以及各类煤柱损失,由回采、开拓、掘进区(队)长、有关技术人员、当事班组长和生产技术部门负责人负责。
四、地测部门对所提地质资料负责。因地测工作错误,情况不明,数字不准造成的不合理损失,由地测部门负责人负责。
第二十二条、煤矿在开拓、掘进和回采各个阶段,储量管理人员都应了解并掌握有关情况,当发现有违反技术政策和规定时,应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在开拓阶段,储量管理人员应深入现场,认真调查了解各种煤柱尺寸、薄煤层、构造复杂区掘进施工情况等,发现不符合设计规 定的,应及时向上级和有关部门反映。
二、在回采阶段,储量管理人员应按照采煤作业规程的规定,对采高、煤柱回收、顶底煤厚度等,按规定进行调查丈量,绘制分采区、分工作面损失量图,真实反映损失情况,如发现不符合规程要求或即 将丢煤时,应及时指出,并填写“预防丢煤通知单”报有关领导及部 门。
三、采掘工作面结束前,储量管理人员应参加矿组织的现场检查验收工作,参与确定其停采和搬迁问题的处理意见。
第四节、各种储量报表的填报要求
第二十三条、各生产矿井每季度初月5日前将“三量”报表报集 团公司;每年底应提前着手年终储量图表的编制工作,次年元月二十日前必须将合格的各种储量图表报集团公司。储量报表其它要求,按“生产矿井储量管理规程”附录四执行。
第五节、各类煤柱管理
第二十四条、集团公司各生产矿井应根据矿井、采区、工作面设 计和规定留设各类煤柱。一要保证矿井安全生产,二要尽可能减少资源损失。
一、工作面内留设小块煤柱要按工作面设计规定留设。煤柱实 际尺寸超过设计规定部分的损失按不合理损失处理。
二、采区巷道保护煤柱要按采区设计规定留设。煤柱实际尺寸 超过设计规定部分的损失按不合理损失处理。采区内巷道保护煤柱原 则上必须采出。
三、采区内阶段之间煤柱、采区之间隔离煤柱要按设计规定留 设。煤柱实际尺寸超过设计规定部分的损失按不合理损失处理。原则上应采用沿空送巷、沿空留巷方法,尽量减小阶段之间煤柱尺寸。在保证安全情况下可不留设采区之间隔离煤柱。
四、全矿性的工业广场煤柱、井筒保护煤柱、大巷保护煤柱、永久性“三下” 煤柱、井田边界等安全隔离煤柱、含水层或积水老窑防水煤柱、断层防水煤柱、钻孔防水煤柱等要按设计规定留设。煤柱实际尺寸超过设计规定部分的损失按不合理损失处理。准备全部或 部分回收的全矿性煤柱要按设计规定回收,因开采影响或自然条件变化而无法采出部分损失按实际损失处理。回收的设计规定允许全部丢失的全矿性煤柱资源储量按复采处理。
第二十五条、设计规定的全矿性煤柱范围需要变动或需要留设新的全矿性煤柱时,生产矿井要行文上报集团公司审核,集团公司审核后根据实际情况予以批复或上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复。
一、变动或新增各类防隔水煤柱按《矿井水文地质规程》附录八 之规定执行。
二、变动或新增建筑物、水体、铁路等各类保护煤柱与压煤开 采参照《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规定执行。
第五章 资料定期分析、总结、保管、提供
第二十六条、每完成一项工程,地质人员都要将获得的资料进行一次系统的分析、整理和总结,并分门别类归档。
第二十七条、有关地质图纸建立、填绘和修改补充制度
一、1/2000、1/5000原图上的各种地质资料和采掘工程资料,每半年由专职绘图人员清绘一次。
二、日常地质用图,一般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填绘。第二十八条、各类地质资料的定期分析、总结制度
一、矿井地质报告(修改)或延深水平地质报告必须提前2~3 年编制,矿井地质报告8~10年修编一次,由矿总工程师负责。报河南省煤炭工业局审批,并由集团公司、矿档案室存档。
二、矿井(采区)补充勘探必须提前两年进行,勘探竣工3~6个月内提出补充勘探地质报告,报集团公司批准。
零星补勘由勘探单位于终孔后一个月提交最终成果资料,并移交有关部门。
三、采区内最后一个工作面结束后三个月内提出采区地质总结,矿总工程师审查,矿档案室存档。
四、回采工作面回采结束后30天,提出工作面采后总结,经矿总工程师审查,由矿地质部门保存。
第二十九条、严格执行保密制度,所有地测资料的发放,借阅须经有关领导批准,并履行登记、发放、回执手续。
一、地测部门向外提供地质资料、报表等,必须由技术负责人严格把关,经有关领导批准后才能提供或报出。
二、集团公司向上级部门报送的各种报表,需经处长审查、集团公司总工程师签阅后才能报出;矿(队)向集团公司上报的各种报表,需经地测科长和矿总工程师审查后才能上报。
三、对外提供的矿区地质图纸,其索取单位必须持有关单位介 绍信,经矿总工程师或处长批准后才能提供。
第三十条、建井地质资料:
一、立井与斜井施工前,原则上必须打井筒检查孔。在井田内已 掌握了地质、水文地质情况及其变化规律时,不打井筒检查孔的,须 经集团公司审查批准。
二、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及时收集资料,认真编录,对地质资料不断进行修改和补充。所在矿应给予协助,遇到问题共同研究解决。
三、工程竣工后,由集团公司按有关程序组织验收。施工期间的地质资料和最终成果,两个月内移交所在矿,所在矿负责向集团公司档案室移交资料。
第六章 科学研究
第三十一条、科学研究
一、为了适应煤炭工业发展,促进矿井地质手段的改革,不断丰富本学科的理论,必须加强矿井地质的科学研究。
二、矿井地质的科学研究工作,应以解决生产中存在的技术关键问题为主,如改革矿井地质工作方法的研究;提高地质成果资料精度 和可靠性方面的研究等。
三、有关地质、水文地质等方面的科研课题,各矿地测部门要在每年年底报集团公司有关科研管理单位,并得到集团公司领导审定后 填写科学技术项目计划任务书,确定负责单位,协作单位和项目负责人,以便取得科研经费,按计划开展科研工作;课题结束应写出专题 总结,由集团公司科研管理单位组织鉴定,有推广价值者应予推广。
四、地质部门要加强科技情报工作,注意积累资料,积极开展群 众性的科研活动;鼓励撰写学术论文,积极参加专业学术讨论;要组织学习,交流工作经验,不断提高矿井地质专业人员业务素质。
第七章 罚则
第三十二条、地质部门未按规定时间提交各类说明书或采区地质说明书、综采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未报集团公司审批的罚款2000元。
第三十三条、地质部门揭煤前未按规定发揭煤预报的罚款1000元。
第三十四条、检查地质预报每缺一份罚款1000元,预报错误造成工程事故罚款5000元。
第三十五条、资源储量管理一次造成不合理损失2000吨以下由矿方负责追查处理,处理结果报集团公司备案,2000吨以上,由公司有关领导及地测处负责追查处理并按1元/吨罚款。
第三十六条、集团公司各生产矿井在煤柱留设方面要根据以上条款执行,如有违背按以下条款进行处罚。
一、因煤柱留设造成资源储量不合理损失2000吨以下者由矿方负责追查处理,处理结果报集团公司备案,2000吨以上者由集团公司负责追查处理并按1元/吨罚款。
二、各种煤柱的范围、名称、批准机关、文号、日期、煤柱的资源储量、摊销计算基础和摊销的资源储量数据未标示在煤层损失量估 算图上者,限期整改,超期未整改结束根据情况罚款2000~5000元。
三、变动设计规定的全矿性煤柱范围或留设新的全矿性煤柱未 经审批者,罚款5000~10000元。
四、擅自动用断层、水体、老窑、矿井边界、钻孔等各类防隔 水煤柱者,罚款20000~50000元。
第八章 附则
10.旅游地质资源 篇十
加强地质探矿以及资源回收
丰田坑口刘东标
铁山垅钨矿黄沙矿区从民采至今已有八十六年的开采历史,其矿产资源已日渐枯竭,到2007年底黄沙矿区保有地质储量还有14984吨(WO3金属量),而可回收资源只有11256吨。加大地质探矿力度,寻找新的接替资源,在如今有色金属市场行情看涨的大好环境下,已显得尤为迫切。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过去的一年,我矿黄沙矿区地质探矿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生探工程共计完成4355.1米,采准工程1473.2米。从而在深部中段重新探出矿脉八条, 这些矿脉分别是芭组的117、118、121、122、128和北组的331、329以及南组的002等(自编)。共计勘探增加WO3金属量1477吨,其工业价值达1个多亿,而伴生元素中Cu金属量增加1540吨, Bi金属量增加324吨,Zn金属量增加1688吨,Ag金属量增加33吨,这些付产品所创造的企业经济效益也相当可观。黄沙矿区总的探矿效果达到了0.339吨/米,这些新矿脉主要分布在芭组东南部和北组F3B断层以东区域,这在两个大区域里,仍将是我们下一步的主要找矿靶区。
经过一年来全矿地质、测量以及采矿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2006年全矿地质、测量和采矿工作,并
能够认真指导井下生产探矿、采矿工作,严把工程质量验收关,合理编排好每月及全年采掘作业计划,尽量使有限的矿产资源得到充分回收。今后我们要加大各脉组在深部的探矿力度,基本探清其在深部矿脉赋存情况以及花岗岩岩体与变质岩在矿区中部的分界,F3B断层在下部中段的变化及其对矿脉的影响等。再者就是重新论证矿区深部的成矿理论和成矿模式,以及赣南钨矿五层楼模式在矿区深部的延伸。明确找矿方向和找矿目标,合理安排好勘探方法和勘探手段,尽量减少探矿成本。
进一步加强矿区深部的探边摸底扫盲工作。在深部中段,F3B断层以东芭组以南和F3B断层以东北组以北区域,在最近几年里仍然是我们黄沙矿区深部找矿的重点。其勘探方法可以通过坑探和钻探相结合,适当地加密勘探网度,并要考虑好探矿巷道和沿脉巷道对今后生产中的利用。现在十五中段脉外巷南北花岗岩体内,其探矿效果比较明显,在其北面探明有三条矿脉具有工业价值,南面有四条矿脉具有工业价值,其走向都在100—150米以上。且111脉南面尚有较大的潜力,这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工作。目前的问题是要尽快解决水平钻探矿,以衔接好下一步的矿区深部探矿工作。其次是上部中段(十中段以上至七中段)的盲脉组、南组、北组和樟木林组的重新找矿探矿及其论证工作,这其间同样还有很大的文章可作,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特别是还有相当
一部分低品位矿块,因为受当时市场价格的影响,没有进行回采,虽然后来受打砂的影响部分进路已经破坏,但现在仍然可以通过做一部分工作,还能够回收到不少品位低而其付产矿较好的矿块。同时也要加强矿区外围的找矿探矿工作,比如铁山垅花岗岩岩株:即杨坑山选厂至二坑一带,陈家山至牛角山成矿带,二坑砂矿区,包括许多民窿、民洞都是我们很好的找矿切入点。建议矿里加强这方面的技术力量以及资金的投入,同时,还可以借助科研院所和地质勘探队的力量。而且奖励机制方面要加大倾斜力度,重奖有功之臣。
另外,低品位矿块回收工作,这两年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而存在的问题是有些采矿品位在低于0.10%以下的矿块,但其付产矿较好,特别是细脉带矿脉,利用面积法取样又不好取,也就不好计算其各项经济指标。在此建议矿重新启动刻槽取样工作,配备一名刻槽取样工,对部分沿脉巷和穿脉巷的矿脉进行刻槽取样,化验其付产指标,便于指导矿产资源的综合回收。同时,也可在大采和小采的出矿过程中,对其进行取样化验从而鉴定其为矿石还是废石,便能更好地指导帐外矿的清理工作。
矿产资源的回收,关键在于降低采矿和出矿过程中的贫化和损失,提高其矿房回采率以及选矿实收率。特别是对于脉带型采场,要加强采幅的圈定和控制工作,严禁挂脉丢脉上采,对于采幅较宽、岩石条件较差的采场,并且要及时预
留好保护墩,做到防患于未然。对应上部中段的底柱能够回收的要尽量做到及时回收,而且要确保质量。对于地质品位较好的间柱和顶柱也要做到充分回收,尤其是在矿块设计过程中要一并考虑好。另外,一些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的矿块以及边角、三角、倒三角矿块,应采取不同的采矿方法,改进其采矿工艺,尽最大可能进行矿产资源的回收,从而延长其矿山服务年限,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另外,本人在此向矿领导提出三条建议:
一是现在各基层单位生产技术组的技术力量相当薄弱,建议矿里要加大对这方面人员的培养,并且要解决现在的燃眉之急是,给我们丰田坑口配备一名从事地质管理的人员,以便于日常的生产管理,同时这也是我矿今后发展的需要。
二是建议矿里给我们基层单位生产技术组配备一台电脑,以方便于我们处理日常的业务工作,减少劳动强度,节约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三是目前我矿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待遇普遍较低,加上现在外面市场比较活跃,而这方面的人才又相对缺少,所以,无形中对工程技术人员增加了不稳定的因素。在此,建议矿里增加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收入,并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政治待遇,从而起到稳定人心而且留住矿山技术人才的作用。
【旅游地质资源】推荐阅读:
旅游资源保护论文旅游保护措施论文08-24
中国文化旅游资源09-25
山东旅游资源开发现状07-14
黄山景区旅游资源分析09-27
旅游资源调查报告作文09-15
政和县旅游资源评价09-18
自然旅游资源开发研究10-01
旅游景区人力资源管理10-02
《旅游人力资源管理》名词解释07-22
绵山旅游资源调查报告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