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的知识点(共9篇)
1.初三化学的知识点 篇一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中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化学反应前后元素都是初三化学重点,本文为大家介绍的就是化学方程式一定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注】①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②只针对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和生成物,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有无遗漏;④只针对“质量”守恒,不涉及体积等其它的守恒;⑤催化剂不能视为反应物。
2、质量守恒定律原因:①宏观: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质量均保持不变
②微观: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宏观:①反应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②元素种类不变③元素质量不变
微观:①原子的种类不变②原子的数目不变③原子的质量不变
一定改变宏观:①物质的种类一定变
微观:②分子种类一定变
可能改变:①分子总数可能变②化学价可能变③物质的状态可能变
二、化学方程式
1、遵循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②以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为准绳
2、书写:
3、含义以2H2+2点燃2H2为例
①宏观意义: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下生成水
②微观意义: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分子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化合生成2
个数比个水分子
③各物质间质量比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化合生成36份质量的水
4、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包括
①哪些物质参加反应;②通过什么条反应:③反应生成了哪些物质;④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⑤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等等。、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三、化学反应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③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④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2.初三化学的知识点 篇二
1. 优化课堂结构,实现知识目标与素质目标的统一
初三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教师组织一堂课,首先要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目的任务是教学的纲,教学目的、任务一要具体明确,二要全面恰当,在知识技能方面明确哪些应该理解,哪些应该掌握;在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哪些内容、活动和练习,培养哪些能力和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堂课,既要有主要的一两个项目,如学习新知识或进行某种技能训练。又要全面考虑发展“双基”和教育的各项任务及能力的培养如何贯穿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例如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做好实验,还要教给学生如何观察实验过程,如何分析实验结果,如何应对实验过程中的突发事件。要培养学生的技能,就要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掌握相当的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以适应实际需要,防止出现教学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 优化基础知识教学,实现知识与能力并举
化学基础知识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在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应突出观点的教育、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优化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
初中化学教材是按义务教育大纲编写的,它的体系是必学与选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为主、阅读和家庭小实验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比较科学体系,使教材延伸到了社会和家庭,使化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生产劳动相联系,是一本进行化学素质教育的好教材。
因此,深刻理解《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并且体现在日常教学中,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化学课的讲授主要目的是在教会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制法和用途;通过一些定性的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及实验分析能力;通过化学计算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定量地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双基知识的同时初步形成用化学观点和化学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例如,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除了以碳、氧、铁等金属和非金属及化合物知识为主,介绍了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外,还介绍了空气、水、煤、石油、环境保护、能源、人体健康与化学的关系等与公民素质教育有关的知识。这部分知识比较零碎,庞杂难记,在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注意归纳和总结。如在学过氧气、氢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之后,可组织学生自己选择仪器进行操作制取三种气体,从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开始,对实验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以及实验中注意事项进行总结、归纳,然后再通过实验复习氢气、氧气、二氧化碳各自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实验现象及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等内容。
3. 优化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
《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化学实验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学中要坚决反对“黑板上画实验,课堂上讲实验,课后照书背实验”的应试模式,要把教材中精选的八十二个演示实验认真做全、做好。课前进行周密的准备,使实验现象明显,实验效果良好,让全班学生都看清楚;实验时操作规范化,并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从具体观察提升到抽象思维。对于分组实验应要求学生提前做好预习,实验中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联想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得出结论,认真做好实验记录,正确填写实验报告,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敢于质疑,不断探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对于八个选做实验和十个家庭小实验,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应指导和鼓励学生亲自设计实验步骤,选择实验仪器,分析实验结果,既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团结协作的能力,也培养他们敢于思考、自主探究的创新意识。
4. 优化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产生持久的学习热情
要将发展性评价方式落实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不同个体身上,教师不仅要转变评价理念,更要有敬业精神和工作责任感,要花大力气和更多的时间去关注自己从事的工作,探索其规律性,找出不同个体中存在的共性和特性,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从而激励每个学生产生持久的学习热情。
3.初三化学的知识点 篇三
一、紧密联系生活实践,使化学成为活生生的科学
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选择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对空气知识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顺利的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
而在初三化学中其他章节如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燃料的燃烧原理探究、灭火器的原理学习、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原理学习、用pH试纸测定一些水果汁和蔬菜汁的pH,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讨论等内容设置,均是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一些身边常见的物质,帮助学生了解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体会科学进步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学生初步认识物质的用途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初步形成科学的物质观和合理利用物质的意识,使学生真正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让学生“学会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
教材安排从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开始,到做仿照实验来测定空气里O2的含量,到介绍空气的详细成分,再到认识空气的主要用途和保护空气,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以后的学习树立一个典型的科学思维方式,让学生重走一遍科学家研究空气成分之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首先介绍了科学家们对空气成分的研究史:17世纪中叶以前,人们对空气和气体的认识还是模糊的。18世纪,通过对燃烧现象和呼吸作用的深入研究,人们才开始认识到气体的多样性和空气的复杂性。英国化学家卢瑟福发现空气中存在氮气。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和瑞典化学家舍勒发现空气中存在氧气,并制得氧气。最后,引入二百多年前,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使学生通过分析、对比不同科学家对空气的研究,初步体会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思想并体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深刻体会科学上的一点进步的取得,都需要无比的艰辛。接下来通过对拉瓦锡定量测定空气的成分的实验中药品的选择、原理的分析,初步让学生建立分析问题基本方法,了解气体含量定量测定的基本方法。最后由教师仿照拉瓦锡实验测定空气里O2的含量,师生共同讨论实验操作过程中的细节,进行误差分析,真正实现让学生“学会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作为科学家们对空气成分的研究史的延续,教师给出了新的资料:英国物理学家雷利于1892年发现从含氮的化合物中制得的氮气每升重1.2505g,而从空气中分离来的氮气在相同情况下每升重1.2572g。这说明从空气中分离出来的氮气中可能还含有尚未被发现的较重的气体。引出英国物理学家雷利.英国化学家拉姆塞在1892年左右,实验都得到一些残余的气体,经过多方面实验断定:它是另一种化学性质极不活泼的物质,定名为氩,引出了空气的详细成分。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家研究物质的严谨的科学精神,同时对化学学习充满兴趣,对科学探究充满向往。
三、让学生“做科学”,增强探究意识,重视实验过程
在进行完《空气》一节通过红磷燃烧定量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后,教师留给学生一个思考题:
“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这个实验中容易产生哪些误差,原因是什么?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让学生增强探究意识,重视实验过程。在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切实重视实验教学,认真落实课程标准关于实验教学的各项要求。不仅要尽可能放手让学生真做实验,而且要引导学生把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结合起来,把亲身体验和内化感悟结合起来,把知识的学习、方法的获得与能力的发展及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
教材在《空气》一节接下来的课题《氧气》和《制取氧气》则安排了的大量的学生实验,让学生在亲自制取氧气,并用制得的氧气进行一系列性质实验,从而对第一单元学习的实验药品取用、加热、仪器的连接、装置的气密性检查等知识有深入的落实。以上这些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提供实验条件和实验时间,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深入探究,积极讨论,让学生在实验与思考的过程中形成结论。总之,让学生在“做中学”,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操作技能、观察能力扣分析问题的能力等,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初三化学教学应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学会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提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初三化学真正成为学生的化学起点和基石。
(作者单位:北京北师大附中)
4.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四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考点要求: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联系
考点一、物质的变化
考点二、物质的性质
考点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考试要求:
1、能记得常用仪器的名称、认识图样、了解用途及使用请注意事项(试管、烧杯、酒精灯、水槽、量筒、托盘天平、锥形瓶、长颈漏斗等)
2、能进行药品的取及(包括物质的称量、液体的量取)、连接仪器、给物质加热等
考点一、常用的仪器(仪器名称不能写错别字)
考点二、药品的取用规则
考点三、固体药品的取用
考点四、液体药品的取用
考点五、固体试剂的称量
考点六、加热
考点七、仪器的装配
考点八、简易装置气密性检查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 气
考试要求:
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了解大气污染的原因及其危害
能从组成上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考点一、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考点二、空气的主要成分
考点三、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
考点四、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考点五、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课题2 氧气
考试要求
知道氧气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能识别化合反应
认识氧气与与常见物质(碳、磷、铁、蜡烛、硫)的氧化反应
考点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考点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考点三、氧气的用途
考点四、反应类型
课题3 实验室制取氧气
考试要求
初步学会在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氧气
能识别分解反应
知道催化剂的重要作用
考点一、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考点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变化)
考点三、催化剂
考点四、分解反应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考试要求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常见的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
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能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认识化学变化
考点一、构成物质的微粒
考点二、分子
考点三、原子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考试要求
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
考点一、原子的构成
课题3 元 素
考试要求
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化学元素
记住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了解元素的分类
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
认识元素符号的意义
注意元素符号周围的数字的意义和区别
考点一、元素
考点二、元素的分类
考点三、元素符号
考点四、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考点五、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
考点一、原子结构图
考点二、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考点三、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
考点四、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的含义
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1 水资源的保护
考试要求
认识废水处理的必要性和一般处理的原则
了解水污染的原因及其危害
理解水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
认识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形成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考点一、节约用水即提高水的利用率。生活中提倡一水多用,使用节水型器具;农业中改大水漫灌为喷灌、滴灌;工业中提倡对水重复利用,循环使用
考点二、水污染
课题2 水的净化
考试要求
知道纯水与矿泉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了解吸附、沉淀、过滤、蒸馏等到常见的净水方法
初步学会使用过滤对混合物的分离
考点一、水、纯净水、蒸馏水、冰水混合物都是纯净物;自然界的水、矿泉水、盐水、糖水都是混合物。
考点二、净化水的方法
考点三、硬水与软水
课题3 水的组成
考试要求
认识物质的三态变化
认识水的组成
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分单质和氧化物
考点一、水的组成
考点二、物质的分类
课题4 化学式和化合价
考试要求
能用化学式正确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
记住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
要能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及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化合价
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能看懂常见商标中用化学式表示的物质成分及含量
初步学会根据化学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各元素的质量比或根据质量比求化学式、计算指定元素的质量分数。
考点一、化学式的含义
考点二、分子个数的表示方法
考点三、化学式前面的数字的含义
考点四、元素符号右下角数字的含义
考点五、化学式的书写
考点六、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的含义
考点七、小结各种数字的含义
考点八、小结微粒个数的表示方法
考点九、常见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
考点十、必须背熟的离子符号
考点十一、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考试要求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考点一、质量守恒定律
考点二、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考试要求
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考点、书写的步骤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考试要求
能进行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初步学会有关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考点一、依据:利用化学方程式能反映物质间的质量比,且质量比呈正比例关系。
考点二、步骤:①设未知数;②根据题意写出方程式;③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的质量比;④列出比例式,并求出未知数;⑤答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考试要求
初步学会在实验室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等
考点一、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
考点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考试要求
知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认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和水的反应
能区分空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到常见气体
了解自然界中碳循环
考点一、二氧化碳的性质
考点二、用途
考点三、常见气体的鉴别
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考试要求
认识燃烧、缓慢氧化、爆炸的条件及其防火、灭火、防爆炸的措施
考点一、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考点二、爆炸
考点三、常见灭火的方法
课题2 燃料和热量
考试要求
认识燃料燃烧的重要性;
知道石油的组成,了解石油加工厂的产品(液化气、汽油、煤油)
考点一、化石燃料
5.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五
铁的化学性质:
(1)铁跟氧气反应
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既有H2O又有O2时)易生锈,铁锈是混合物,主要成分是氧化铁Fe2 O3
防锈方法:在铁表面涂一层保护膜(如涂漆或油);镀锌等金属或烤蓝
铁在氧气里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热量
(2) 铁可跟酸和排在铁后的金属的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反应后溶液呈浅绿色)
① 铁跟硫酸铜溶液反应(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化学方程式:Fe+CuSO4=Cu+FeSO4
现象:铁丝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的铜, 反应后溶液呈浅绿色
②铁跟硫酸反应Fe+H2 SO4=FeSO4 + H2 ↑ 铁跟盐酸反应Fe+2HCl=FeCl2 + H2 ↑
现象:有气泡生成,反应后溶液呈浅绿色(铁有两种离子:铁离子Fe3+ 亚铁离子Fe2+)
铁元素有三种氧化物:氧化铁Fe2O3 氧化亚铁FeO 四氧化三铁Fe3O4
2.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区别是含碳量不同,生铁的含碳量高,钢含碳量低。
合金:金属与金属(或非金属)熔合而成,具有金属性质的混合物。(纯净物不是合金)
九年级上化学知识: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 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 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 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
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 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 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 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实验仪器和操作
一、药品的取用原则
1.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实验室规定的用量,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
3.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即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到指定的容器里。
4.实验时若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
二、固体药品的取用
1.块状或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一般用镊子夹取。
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用钥匙(或纸槽)。
3.使用过的镊子或钥匙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三、液体药品(存放在细口瓶)的取用
1.少量液体药品的取用---用胶头滴管吸有药液的滴管应悬空垂直在仪器的正上方,将药液滴入接受药液的仪器中,不要让吸有药液的滴管接触仪器壁;不要将滴管平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不能用未清洗的滴管再吸别的试剂(滴瓶上的滴管不能交叉使用,也不需冲洗)
2.从细口瓶里取用试液时,应把瓶塞拿下,倒放在桌上;
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
3.量筒的使用
A:取用一定体积的液体药品可用量筒量取。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俯视读数偏高,仰视读数偏底。
B:量取液体体积操作:先向量筒里倾倒液体至接近所需刻度后用滴管滴加到刻度线。注意:量筒是一种量器,只能用来量取液体,不能长期存放药品,也不能作为反应的容器。不能用来量过冷或过热的液体,不宜加热。
C:读数时,若仰视,读数比实际体积低;若俯视,读数比实际体积高。
四、酒精灯的使用
1.酒精灯火焰:分三层为外焰、内焰、焰心。
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最低,因此加热时应把加热物质放在外焰部分。
2.酒精灯使用注意事项:
A: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容积的2/3;
B: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灭;
C: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D: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以免引起火灾。
E:不用酒精灯时,要盖上灯帽,以防止酒精挥发。
3.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
可以加热的仪器,但必须垫上石棉网的是烧杯、烧瓶;不能加热的仪器有:量筒、玻璃棒、集气瓶。
4.给药品加热时,要把仪器擦干,先进行预热,然后固定在药品的下方加热;加热固体药品,药品要铺平,要把试管口稍向下倾斜,以防止水倒流入试管而使试管破裂;加热液体药品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要把试管向上倾斜45°角,并不能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别人
五、洗涤仪器
1.用试管刷刷洗,刷洗时须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但用力不能过猛,以防止试管损坏
6.初三化学知识点上册 篇六
用CO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
“一通、二点、三灭、四停、五处理”:
“一通”先通氢气;
“二点”后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三灭”实验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
“四停”等到室温时再停止通氢气;
“五处理”处理尾气,防止CO污染环境。
氧气的制取
(1)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法,利用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此变化属于
物理变化.
(2)实验室制取氧气原理:固固加热:(化学方程式)
2KClO3MnO22KCl+3O2↑、2KMnO4△K2MnO4+MnO2+O2↑
固液不加热:2H2O2MnO22H2O+O2↑
(3)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排水集气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4)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②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③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时再收集;
④实验结束时,先移开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5)氧气的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元素
1.化学元素就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元素符号书写原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3.元素化合价口诀
正一钾钠银氢氨,正二钙铜镁钡锌,
铝三硅四磷正五,氯常负一氧负二,
铁变二三碳二四,硝酸盐酸根负一,
碳酸硫酸根负二,二四六硫均齐全。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燃烧及其利用
课题1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
1、概念: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否则不能燃烧)
如右图所示: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白磷的着火点低,应贮存在装有水的试剂瓶中。
3、燃烧与缓慢氧化的比较
相同点:都是氧化反应、都放热;
不同点:前者发光、反应剧烈,后者不发光、反应缓慢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考点一)
1、燃烧的条件决定着灭火的原理,只要破坏燃烧的任何一个条件,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2、灭火的原理:(1)消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3、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处的失火
4、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利用碳酸钠与浓盐酸迅速反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来灭火
化学反应方程式:Na2CO3+2HCl=2NaCl+H2O+CO2↑
三、爆炸(考点二)
①可能是化学变化(火药爆炸)也可能是物理变化(车胎爆炸)
②化学变化的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急速燃烧,放出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
③可燃性气体(氢气、一氧化碳、甲烷)或粉尘(面粉、煤粉)与空气或氧气混合,遇到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可燃性气体在点燃或加热前都要检验纯度,以防止发生爆炸的危险
④油库、面粉加工厂门口贴有“严禁烟火”的标志: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气体或粉尘,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⑤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常见灭火的方法(考点三)①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②电器着火,先应切断电源
③煤气泄漏,先应关闭阀门,再轻轻打开门窗,切忌产生火花
④酒精在桌面上燃烧,用湿抹布扑盖
⑤扑灭森林火灾,将大火蔓延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其它:A、生煤炉火时,需先引燃纸和木材,因为纸和木材的着火点比煤低,容易点燃
B、室内起火,如果打开门窗,会增加空气的流通,增加氧气的浓度,反应剧烈,燃烧更旺
C、用扇子扇煤炉火:虽然降低了温度,但没有降至着火点以下,反而增加了空气的流通,所以越扇越旺。
用扇子扇蜡烛火焰:虽然增加了空气的流通,但却降低了温度至着火点以下,所以一扇就灭。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一、药品的取用原则
1、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实验室规定的用量,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
3、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即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到指定的容器里。
4、实验时若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二、固体药品的取用
1、块状或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一般用镊子夹取,
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用钥匙(或纸槽)。
3、使用过的镊子或钥匙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二、液体药品(存放在细口瓶)的取用
1、少量液体药品的取用---用胶头滴管
吸有药液的滴管应悬空垂直在仪器的正上方,将药液滴入接受药液的仪器中,不要让吸有药液的滴管接触仪器壁;不要将滴管平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不能用未清洗的滴管再吸别的试剂(滴瓶上的滴管不能交叉使用,也不需冲洗)
2、从细口瓶里取用试液时,应把瓶塞拿下,倒放在桌上;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
3、量筒的使用
A、取用一定体积的液体药品可用量筒量取。
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俯视读数偏高,仰视读数偏底。
B、量取液体体积操作:先向量筒里倾倒液体至接近所需刻度后用滴管滴加到刻度线。
注意:量筒是一种量器,只能用来量取液体,不能长期存放药品,也不能作为反应的容器。不能用来量过冷或过热的液体,不宜加热。
7.对初三化学用语教学原则的认识 篇七
一、化学用语
1. 化学用语简介。
“化学用语”是化学科学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形成的一套简明、严密、国际通用的符号系统。它表征了物质的组成、结构与变化;蕴含了相关的理论与概念,具有简明、确切表达化学知识和科学思维的特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辐射性,是表达工作成果、进行工作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化学思维的加工对象。
2. 教学现状分析。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有限,他们的思维模式中还没有建立恰当的“微观粒子”图式,再加之化学用语部分由于自身学科系统性限制内容安排的相对比较集中,学生在这一部分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不能正确使用物质对应的化学符号,对其中数字的由来理解不到位。(2)对一些相似的化学符号经常混淆。(3)学习方法不科学,对化学学习的认识甚至停留在“背诵记忆”的层面,学习很被动。如果换一种顺序排列以上问题的话,我们不难发现:正是对于化学学习的错误认识,才逐步出现了对化学用语中化学符号理解和应用的障碍。作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教师有责任不断学习探讨教学的基础理论,并结合教学实践进行积极地教学反思,以便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好基础。
二、鉴于化学用语的内容特点和教学实际,我认为在教学中遵循以下三条原则是科学合理的
1. 名实结合,理解涵义。
初三学生的智力和认知水平正处于“形式运算”阶段,这一阶段思维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把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分开,初步具有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化学用语在化学课程学习和思维中的两个重要作用:(1)符号性表征。布鲁纳认为:符号性表征既不是直接的事物,也不是世界的复制,而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间接性和任意性。这一点,在元素符号的由来的相关规定中表现最为典型。(2)符号是规律的反映。化学用语除了具备基本的表征功能外,还蕴含了丰富的规律信息。众所周知“Na”代表钠原子,钠元素,“Na+”表示钠离子。在这一层面上符号仅仅具备了表征的功能,但是二者的符号还蕴含了更深层面的意义:“Na”和“Na+”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当然也只有学生深刻理解了由“Na”与“Na+”的微观结构变化过程并使之上升为规律之后,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才能得到锻炼提高,在学习中才能举一反三,迁移应用,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2. 循序渐进,难点分散。
“循序渐进”原则,首先是由化学学科自身严密的系统性所决定;其次,也考虑到学习者自身心理认识的发展水平。从思维操作角度而言:学习是一种建构过程,即新知识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之上,并以有效的方式组织呈现新信息,使二者之间建立一个恰当的切入点,从而建立一个全新的知识图式。但学生学习内容以继承人类的间接经验为主,因此,在认识建构过程中生动形象、富有生命力的信息组织方式对学习尤为重要。在化学用语教学中,专家教师的教学特点之一就是为学生组织最佳的信息呈现方式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热情,逐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微观粒子”图式。“要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的客观规律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将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识顺序,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相结合。
3. 加强练习,达到三会。
练习,即强化。在认识建构过程中,化学用语的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表征符号所代表和蕴含的新信息与学习者原有图式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的过程,即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1)表征学习。表征学习是学习符号的意义,即代表什么。其心理学机制是符号与所代表的事物在学习者知识结构中建立相应的等值关系。元素与元素符号、物质名称与化学式的学习正是这一类型的学习。
(2)概念学习:所谓的概念学习,即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在教学条件下,概念学习主要是同化过程。同化的结果,是学生把新的概念纳入到自己的原有认识结构,将获得的知识、观念与原有概念重新优化组合。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8) :3-90.
8.初三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八
对于每一个人而言,生活的过程就是—个经历与体验的过程。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生活作为一种主要的生活方式,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过程。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接触到许多生活中可以刚到的化学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环境和生活中的作用,使学生不仅能用化学,而且结合自身因素认识到自己在用化学,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认知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化学是初三刚开设的一门新学科,在一开始如果就能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那些已经要放弃的学生重新找同学习的兴趣,然后因势利导,逐步培养起他们的学习习惯,我觉的这样的培养才是有意义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在教学实践中我从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三个大方面入手,对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进行了培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环境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一)通过学习内容对学生的理想与信念的培养
教师要培养学生从长远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鼓励学生多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的时候及时予以关心,帮助学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念。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理想与信念的培养。
1.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在课堂教学中,我紧扣教材内容讲一些化学史实和现代化学成就,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光辉的历史成就,而这些成就都是和现实生活有着直接或间接地联系。比如我们的祖先在化学事业上的卓越贡献,讲燃烧时,可以讲“钻木取火”的故事。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培养,培养学生的民族感与爱国主义的激情,从而坚定他们学习化学的信心与热情。讲化学的发展,与学生谈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他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有了远大理想才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2.帮助学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和决心
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我能学好化学”的信心。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不要退缩,应找出自己的问题所在,是学习方法不对还是刻苦努力程度不够。当今的中学生处在信息时代,在日常生活中很可能用到化学知识,我们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高科技、新材料等及时了解。抓住学生的特点,通过对化学学科前沿知识的介绍,创设一定的情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学生建立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的决心和信心。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1.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情景,不仅是指学习过程中所面对的各种完整、真实、具体的问题背景和心理困境,而且也指学生所获得学习结果的具体形态和气氛,课堂教学情景的创设,能集中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使学生保持持久的认知驱动力,
创设课堂教学情景,还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正迁移。精心创设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的良好教学情景,可以使学生由情入境,情景交融,学习的欲望达到旺盛状态,学生就会自然地回忆起所学知识,并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从而构建新的知识结构,这样学生会很轻松愉快的学到知识,教师的教学过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二氧化碳一节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我家买了很多鸡蛋,一下子吃不了,又没有冰箱,这些生鸡蛋怎样才能较长时间保鲜呢?请大家给我想想办法?(提示: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同学们你—句,我—句,都争着给老师想办法,有的说:“把鸡蛋煮熟了”:有的说:“用盐淹”;有的说:“用酒泡一下”。这时,我提醒学生,鸡蛋也是一个生命体,它也要进行呼吸,而且,鸡蛋壳有很多小孔,通过小孔鸡蛋进行生命活动,同时,一些细菌也趁虚而入,所以鸡蛋会变坏。讲到这里,不少学生恍然大悟,争着说“用石灰水浸泡可以保鲜鸡蛋”,而且可以作出合理的解释。学生们非常兴奋,并说回家一定告诉妈妈。这时再让学生书写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他们已经对这个反应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记忆也就更加深刻长久。
2.采用探究性的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探究是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活动,它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过去把现成的知识直接告诉学生的简单做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进行科学探究的机会,使他们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来培养自己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一般来说学生在对处于自己“最近发展区”的知识最感兴趣。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不仅是体验式成功,而且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可能。化学实验的直观性、生动性和变化性使其自身充满了探究的悬念,利用实验创设探究性教学情景,就是在教学中,利用实验的这—特性引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热情,或根据具体情况,为实现探究的目的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所需要的仪器、药品,使学生拥有可以完成探究任务的实验环境。
(三)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一名教师能博得学生的喜欢,这需要教师不但要具有很好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很好的道德修养,很好的亲和力,以及一颗理解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心。教师的亲和力表现在教师能够走进学生。特别是课下和学生能够经常在一起,这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师生感情。教师要经常地走在学生中间,让学生感到老师不是高高在上的,这样学生有问题肯定会及时请教。这样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以便很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指出,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例如,对于—些演示实验,老师在前面做或让同学做,后面的学生都看得不是很清楚,所性就不看了。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或讲完课之后,可以将仪器拿到学生中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并对其操作进行点评,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且学生体会到化学教师对他的关爱,学生就会喜欢亲近化学老师,因而喜欢学习化学了。
我们常听—句话:“亲其师,信其道”。初中学生正处在心理和生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好动。逆反心理特别严重。学生的共同的体验就是哪位老师对我好,我就愿意学哪一科。我们的学生也如此,只要你真正用爱心去关注他们,他们就会跟你交心,成为朋友,这样你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心中,你的培养才会成为可能,他们才会对你所教的知识感兴趣。
化学老师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换位思考,体会学生的思想动态,从知识、技能、方法和价值观等方面给予止确引导,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可见化学教师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与提高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关系非常密切。
二、学生自身的因素对学习兴趣培养
(一)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的好坏所采取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生到了初三这个阶段,学习基础相差甚远,那么在此阶段的培养就不能一概而论一定要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设立不同的成功目标,也就是要符合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教师应树立较高目标,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的要求就不能太高,即使他们提出的问题很简单,教师也不能流露出鄙视的目光,应该认真对待,认真解答。
(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刚刚学习化学时,对神奇的化学现象非常感兴趣。他们对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发光、放热以及出现沉淀的现象非常入迷,对未知变化的期待和探寻,是探索的动力。可惜,好景不长,学生的热情日益消失。面对此现象,教师在化学教学中,怎样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并使之转化为问题意识、探索欲望,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呢?
1.教师讲课时多说问号,少说句号。启发学生动脑思考,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保持好学的心态,形成对每件事感到好奇的习惯。学而知不足,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尝试学习自己原来—无所知的课程,使自己尽可能的了解什么可以引起自己的兴趣,什么是自己真正想做的。
2.据观察,初中阶段男同学对于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比女同学强,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帮助学生珍惜和保护自己的好奇心,并对自己的好奇心进行选择,以确定探索的方向。不要因为一时缺乏好奇心而苦恼,要使自己摆脱被动角色,充分注意自己周围的世界,引发自己的好奇心。
3.鼓励学生勇于坚持,不断的完善自我。当学生的探索没有取得预期结果,好奇心受到挫折时,要善于鼓励和肯定学生,用自己的创造力实现突破。
4.帮助学生把对事物的好奇心转化为敏锐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以问题的形式呈现,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教学中要促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用各种手段唤起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热情。化学教师应当应用实际生产、生活中新鲜生动的事物等创设问题情景,以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帮助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化学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必须变革,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它要求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进而能够自主学习;鼓励独立而有个性的学习,更倡导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倡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亲历并体验探究过程,在深入思考和交流讨论中获得感悟与理解。学生只有感觉到别人在关心自己;对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反馈;看到了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两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那么新的学习方式就能满足以上的要求。
三、借助生活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青少年的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轻松而充实的,他们在这一时期渴望接触新知和探索新鲜事物,渴望了解关于自然与社会更多的东西。教师应该重视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教学丰富他们的生活,使他们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从而使学生逐渐形成止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前的初中化学教材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人与环境、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内容,如新增了“海底可燃冰”、“车用乙醇汽油”等内容,在教材中运用了大量的精美插图,涉及到与化学相关的安全知识、工农业生产、古代化学的发展状况、日常生活中化学知识的应用等。这有利于学生了解化学在人类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情况,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课后,同学们对保护水资源发表了不少新想法和新的建议。看到学生不再是对社会漠不关心,不再是只知读书为自己,我作为教师从内心感到欣慰。
总之,只要方法得当,教师借助环境,生活,结合学生自身的因素。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能够培养起来的。
[1]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王云华.教师的人格在化学教育中的影响[J].化学教育,2000(6).
9.初三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九
润禾教育 2011.11.23
(一)知识点概述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以实验为基础自然科学。
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一些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3.物理性质——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4.化学性质——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5.空气
(1)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等代替)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冷却后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最后水占集气瓶中空气体积的1╱5。(2)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3)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氧气。(4)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78%、氧气为21%、稀有气体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
(5)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SO2、CO、NO2,O3。SO2、CO、NO2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6.氧气的性质
(1)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氧是淡蓝色的(2)氧气是一种比较活泼的气体,具有氧化性、助燃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7.分子和原子、元素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离子也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2)分子的特点: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分子间有间隔,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大。
(3)物质三态的改变是分子间隔变化的结果,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
8.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1)原子间有间隔,温度越高原子间隔越大。水银温度计遇热汞柱升高,就是因为温度升高时汞原子间间隔变大,汞的体积变大。例如: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保持CO2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CO2分子;保持水银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汞原子。在电解水这一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2)原子中:核电荷数(带正电)=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3)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4)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5)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是: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荷)。一切(6)原子都有质子、中子和电子吗?(错!有一种氢原子无中子)。
(6)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原子的质量/C原子质量的1/12。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它是一个比值。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一般不写。
(7)原子核电量和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即电中性)。9.纯净物、混合物、化学式
(1)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但一定不可能是化合物。)
(2)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纯净物不一定是由一种分子构成的。
(3)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但化合物一定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
(4)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是物质的种类不同(区分时可写出分子式,判断是一种还是多种)。(5)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是元素的种类不同。
(6)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但含氧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7)元素符号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C表示C元素,表示一个C原子
(8)化学式的意义:表示一种物质,表示这种物质的元素组成,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原子构成。CO2表示 1二氧化碳这种物质○2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3表示二氧化碳由C元素和O元素组成○4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9)○子。
(10)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由原子直接构成的: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硅和碳。注意稀有气体单质的写法 He(11)由分子直接构成的:非金属气体单质如H2、O2、N2、Cl2等,一些氧化物,如水、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由离子直接构成的:如NaCl。
10.决定元素的种类是核电荷数(或质子数),(即一种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或者核电荷数不同);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类别的也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同种元素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如Fe、Fe2+、Fe3+因核电荷数相同,都称为铁元素,但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所以他们的化学性质也不同,核电荷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Ne、HF、H2O、NH3、CH4。11.质量守恒定律
(1)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①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②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③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2)在化学反应中:一定不变的是:①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②元素的种类 ③元素的质量 ④原子的种类 ⑤原子的数目 ⑥原子的质量;一定改变的是:①物质的种类 ②分子的种类; 可能改变的是 ①分子的数目 ②物质的状态
(3)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两个原则: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等号”表示两边各原子的数目必须相等。12.气体的实验室制取
(1)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氯酸钾加热制O2的发生装置。(2)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CO2的发生装置。
(3)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可用向上排空气法,难或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可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小且不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可用向下排空气法。
(4)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O2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也可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 CO、N2
注意NO只能用排水法收集。
13.实验室制O2的方法是:①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②加热高锰酸钾,③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化学方程式:
①2KClO3==== 2KClO3+3O2 ↑
②2KMnO4====K2 MnO4+MnO2 +O2↑ ③2H2O2====2H2O+O2↑
注意事项
(1)用第一种药品制取时要注意
a.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凝结在试管口的小水珠倒流入试管底部使试管破裂)b.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再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
c.排水法收集完氧气后,先撤导管后撤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使试管炸裂)(2)用第二种药品制取时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未进入导管)(3)用第三种药品制取有长颈漏斗时,长颈漏斗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 工业上制制O2的方法是: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
原理:利用N2、O2的沸点不同,N2先被蒸发,余下的是液氧(贮存在天蓝色钢瓶中)。14.实验室制取CO2
(1)药品:石灰石和稀盐酸或大理石和稀盐酸(不用碳酸钙,因为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太剧烈,不容易收集;不用浓盐酸,因为浓盐酸易挥发,产生的氯化氢混在二氧化碳里,使二氧化碳不纯)(2)反应原理:CaCO3+2HCl===CaCl+CO2+H2O(3)发生装置:固+液 不加热型
(4)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 15.水
(1)电解水:正氧气;负氢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2:1 电解水的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
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b.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原子不可以分。(2)水的组成的正确表述: 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水由水分子构成;
c.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都不讲个数);
d.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都讲个数)(3)水的净化:
a.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取水-沉淀-过滤-吸附-消毒-配水(没有蒸馏)
b.净化水的方法:蒸馏、吸附、过滤、沉淀四种,净化程度由低到高的顺序:蒸馏、吸附、过滤、沉淀(4)硬水和软水
a.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硬水;
b.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软水; c.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
①向盛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等量的两种水,搅拌,浮渣少,泡沫多是软水;浮渣多,泡沫少是硬水(蒸馏水泡沫多,无浮渣)
②把适量水放在蒸发皿中,加热蒸干,有固体剩余物是硬水,没有纯水。d.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①煮沸水;②蒸馏(过滤和吸附不能降低水的硬度)(5)蒸馏:获取纯净水的一种方法。注意: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在圆底烧瓶中加入沸石,防止暴沸。16.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1)二氧化碳的性质
a.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在一定条件下能变成固体,二氧化碳固体叫干冰 b.化学性质:
①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②能和水反应 CO2+H2O 生成的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H2CO3 ③能和石灰水反应:CO2+Ca(OH)2 ④能和碳反应:CO2+C(2)CO2的检验:
①把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如果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是二氧化碳; ②把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木条熄灭,证明是二氧化碳;
③把产生的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如果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证明是二氧化碳。(3)证明CO2验满的方法
①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证明CO2集满
②将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放在集气瓶口,若液滴变混浊,证明CO2集满(4)二氧化碳的用途
a.灭火(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b.气体肥料(在叶绿素作用下,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有机物,放出氧气)
c.制汽水等饮料(能溶于水,与反应生成碳酸)
d.干冰作制冷剂、人工降雨(干冰升华吸热,使环境温度降低)(5)CO的性质:
①可燃性:CO+O2
②还原性:CO+CuO;CO+Fe2O3;CO+Fe3O4(6)一氧化碳的用途
①作燃料,是水煤气的主要成分(利用CO的可燃性)②冶炼金属 用于炼铁(利用CO的还原性)(7)二氧化碳对人类不利的一面
①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时,人便神志不清,最后死亡。②导致温室效应
注意:臭气(O3)、甲烷(CH4)、CO2都能产生温室效应,叫温室气体。(8)温室效应的可能后果:
①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淹没沿海城市;②土地沙漠化;③农业减产。(9)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的原因:
(10)①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②人和动植物的呼吸;③森林火灾;(11)怎样控制温室:①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②开发和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新能源;③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
(12)CO有毒,原因是CO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生物体缺氧,最后死亡。
燃烧含碳燃烧要注意通风,防止CO中毒;以煤等含碳物质作燃烧时,一定要装烟囱,并且保持通风 17.碳单质
(1)金刚石、石墨、活泩炭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它们的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2)金刚石的性质:最硬 不导电 熔点高
(3)金刚石的用途:自然界存在的最硬的物质,切割玻璃、大理石、加工坚硬的金属,装在钻探机的钻头上钻凿坚硬的岩层。
(4)石墨的性质 深灰色、有金属色泽,细鳞片状固体质软导电很高
(5)石墨的用途①润滑剂 ②铅笔芯 ③作电极木炭、活性炭具吸附性(物理变化)(6)活性炭的用途:
①防毒面具中滤毒罐利用活性炭吸附毒气 ②冰箱的除味剂 ③制糖工业的脱色剂
(二)药口与仪器概述
18.药品的取用原则
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 ①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
②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 ③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19.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20.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即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到指定的容器里。21.实验时若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22.固体药品的取用
1、块状或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一般用镊子夹取,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用钥匙(或纸槽)。23.使用过的镊子或钥匙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24.液体药品(存放在细口瓶)的取用
(1)少量液体药品的取用---用胶头滴管吸有药液的滴管应悬空垂直在仪器的正上方,将药液滴入接受药液的仪器中,不要让吸有药液的滴管接触仪器壁;不要将滴管平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不能用未清洗的滴管再吸别的试剂(滴瓶上的滴管不能交叉使用,也不需冲洗)
(2)从细口瓶里取用试液时,应把瓶塞拿下,倒放在桌上;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25.量筒的使用
(1)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俯视读数偏高,仰视读数偏底。(2)量取液体体积操作:先向量筒里倾倒液体至接近所需刻度后用滴管滴加到刻度线。
(3)量筒是一种量器,只能用来量取液体,不能长期存放药品,也不能作为反应的容器。不能用来量过冷或过热的液体,不宜加热。26.酒精灯的使用
(1)酒精灯火焰:分三层为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最低,因此加热时应把加热物质放在外焰部分。
(2)酒精灯使用注意事项:A、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容积的2/3;B、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灭;C、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D、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以免引起火灾。E、不用酒精灯时,要盖上灯帽,以防止酒精挥发。
27.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可以加热的仪器,但必须垫上石棉网的是烧杯、烧瓶;不能加热的仪器有:量筒、玻璃棒、集气瓶。
28.给药品加热时要把仪器擦干,先进行预热,然后固定在药品的下方加热;加热固体药品,药品要铺平,要把试管口稍向下倾斜,以防止水倒流入试管而使试管破裂;加热液体药品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要把试管向上倾斜45°角,不能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别人 29.洗涤仪器:
【初三化学的知识点】推荐阅读:
初三化学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知识点总结10-26
初三化学《酸碱盐》知识点总结06-28
初三化学复习,初三化学冲刺复习计划10-12
初三中考化学复习06-23
初三化学复习计划06-28
初三化学怎么学习07-26
初三化学化学与生活单元测试及答案07-23
初三化学寒假作业习题06-16
初三化学教研活动06-21
初三化学校本课程案例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