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警务建设与应用

2024-09-09

移动警务建设与应用(共7篇)

1.移动警务建设与应用 篇一

我国公安信息化工作经过近几年的建设, 目前已建立了覆盖省、市、县公安局以及公安基层单位的公安信息网, 建设了公安专用光缆网和千兆IP网, 实现了数据、语音、图像“三网融合”, 开发了100多个信息系统, 广泛运用于指挥决策、打击防范、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 并在此基础上, 着手推进信息系统整合, 努力实现信息共享和综合应用。

但由于缺乏移动应用的支撑, 公安民警在办理部分业务工作时存在一些不足:如出警时无法实时查询公安网数据, 无法现场完成接报案事件、人口信息等基础信息采集上报工作, 不能利用公安信息资源进行信息综合分析等。

为促进公安机关更加充分、全面地利用现有公安网络和信息资源, 进一步发挥现有公安业务应用系统的作用, 使得街面执勤民警能够安全并实时查询相关业务数据、采集警务基础信息, 在确保公安业务数据安全的前提下, 方便民警日常警务工作, 更有效地开展执法、执勤工作, 并为市民群众提供现场办理的便利, 建设移动警备接入平台及应用系统已势在必行。

1、系统的总体架构

公安信息公网移动接入及应用系统总体架构如下图所示:

第一层是公安信息移动应用的使用者, 所使用移动设备包括PDA、手机、车载移动设备、笔记本电脑等各种移动终端设备。

第二层是移动通信网络, 包括各种公共移动通信网络。

第三层是移动接入服务平台, 它负责移动终端的安全接入, 同时移动终端的访问请求传递到应用服务平台。

第四层是放在移动接入区内的移动应用服务平台。

第五层是网络安全隔离层, 它使得公安信息网与移动接入区在任何一个时刻都不会直接相互连接, 在实现公安信息网和移动接入区隔离的同时, 还负责公安信息网和移动接入区之间的数据传递和转发。

第六层是放在公安信息网内的移动应用服务平台和移动数据同步模块。移动应用服务平台响应并处理来自移动接入平台的移动应用请求, 利用公安信息网内的应用系统、数据库、综合查询平台和应用支撑平台, 满足公安移动应用的需要。移动应用同步系统负责公安信息网与移动接入区的数据同步工作, 移动数据同步模块向外网移动应用数据库提供数据。

第七层是应用支撑平台, 它是面向应用程序的, 是为应用系统提供运行环境。应用支撑平台中的认证系统对用户提供统一认证, 实现一点登录全网漫游。在实现跨地区跨部门的业务处理时应通过应用支撑平台中的请求代理服务系统和公共数据交换系统实现不同地区、不同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互访。

第八层是系统运行环境, 包括计算机网络、主机、数据库、应用中间件环境, 它为公安信息公网移动接入及应用系统提供了物理上的保证。

图中左、右、中三部分分别为安全保障体系、运行管理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 它们始终贯穿于该图的各个层面。对各层面的访问操作、运行管理、开发设计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规范, 保证和维护各个层次正常有序地工作。

2、技术方案

系统平台的建设采用Java EE作为软件开发平台, JBoss或WebLogic作为系统应用中间件、Oracle作为系统数据库软件系统, 部署于Unix或Windows操作系统环境中。

移动警务平台主要由移动终端和移动警务后台支撑系统组成, 利用短信、GSM、GPRS、CDMA、3G、WIFI等无线通信技术, 与公安业务信息系统无缝连接, 实现移动信息查询、采集、业务审批、通知等功能。

从软件体系结构上看, 系统主要包括移动警务管理平台与移动终端2部分。

系统软件整体架构采用多层结构, 对应如图所示的左边第二列, 将用户界面、安全认证、业务逻辑、数据访问、数据存储、网络传输等功能分开, 上层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 各层之间保持相对独立, 只要服务接口不变, 某一层发生变化时不会导致整个系统重写。移动终端上的软件系统也采用类似的分层结构, 如图右边所示。这种分层结构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开放性、灵活性、可扩展性。

移动终端采用先进的技术, 使大多数移动设备均可连接到移动警务后台支撑系统, 查询、采集公安业务数据, 实现公安警务人员的移动办公。普通手机可以通过GSM短信形式查询公安警务信息, 智能手机和PDA可以通过在线实时查询、采集的方式应用。

3、系统业务模块

移动警务系统将打造一个全新的移动应用平台, 将无线通讯、有线通讯、信息网络、移动设备、目标定位、视频监控系统紧密结合起来, 提高对路面防控力量的综合指挥协调能力, 形成高效、快捷、统一、权威的指挥体系和多警种联动的应急反应机制, 实现点线面相结合, 各警种优势互补, 动态性的、立体型的警务运行模式。

公安系统业务众多, 拟需使用移动警务平台的项目也众多, 为了便于公安业务系统从PC平台上移植到移动智能终端上, 我们开发的移动警务系统采用业务配置技术, 可将现有的PC平台业务顺畅的移植到移动智能终端上。同时, 为了尽可能降低系统使用费用, 系统采用Dot.Net和J2EE技术, 让所有移动设备 (包括智能手机、PDA、笔记本等) 均可使用系统, 享受移动警务系统带来的便利。

根据移动警务应用平台的业务需求, 系统应实现以下主要业务模块:

3.1、移动警务短信应用平台

移动警务短信应用依托于移动安全终端系统、安全SIM、安全短信网关等技术, 利用安全SIM卡写卡器将包含公安业务功能的信息烧录入到安全SIM卡, 并装置在手机等移动终端上, 从而完成短信群发、综合查询、系统功能设置等公安业务功能。移动安全终端系统可在普通手机上应用, 也可应用于PDA、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采用口令方式登陆公安业务菜单。

移动警务短信应用主要完成短信群发、综合查询、系统功能设置等功能。

3.2、移动综合查询系统 (实时在线模块)

移动警务实时在线查询功能, 采用智能手机和PDA, 通过GPRS/EDGE/CDMA/3G等无线通信技术, 查询公安网内的各类业务数据。实时在线查询功能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公安信息综合查询功能是公安机关移动警务平台的核心应用, 公安信息综合查询业务数据涵盖了车辆信息、驾驶人信息、交通违法信息、常住人口、暂住人口、交通事故、涉案人员、在逃人员、被盗抢车辆等公安部八大资源数据库的所有信息;对这些信息的些查询不是孤立的单项查询、而是按照人员查询、案/事件查询、物品查询、机构查询和地点查询等五要素关联规则进行的关联综合查询以及异地交叉查询。

3.3、交通违法接入平台

此功能模块是一套功能完善的交通违法处理系统, 系统与综查系统功能紧密结合, 路面执勤民警可以实时从后台系统获得本地机动车、驾驶人、交通违章等交通管理的详细信息及关联信息, 在完成交通违法移动纠章的同时, 可完成与其他有关数据库的自动比对, 对重点管控对象、犯罪在逃人员、盗抢车辆、盗抢枪支、假机动车牌证、逾期年审年检、超分驾驶人、交通违法未处理或超过三个月未缴纳罚款驾驶人、交通事故逃逸人员或涉案车辆等情况进行自动比对和报警。

3.4、交通违法业务处理系统

交通违法处理系统后台负责对终端输入的数据进行汇总, 除完成决定书编号生成、违法信息数据接收、信息录入数据库工作、文书管理、信息分析统计 (包含交巡警个人执法业务统计) 、提交逾期三个月未缴纳罚款驾驶人信息、提交超分驾驶人信息等功能外, 并将强制措施凭证信息镜像到公安外网镜像库中, 通过与指定缴费银行接口程序, 在交通违法当事人缴纳处罚费用后, 接收银行缴纳信息以备核销。

3.5、短信群呼与协查通报系统

短信群呼和协查通报功能利用手机短信, 在可实现信息加密的情况下完成协查通报、通知、通告、邮件到达等信息的群呼服务, 实现“推拉互动”的协查通报。协查与通报信息主要以“推”的形式主动分发给相关民警;民警也可以随时以“拉”的形式, 查找当前最新的协查与通报信息;并支持一人多组的分组管理功能和多级的分组控制功能。

4、系统安全体系

4.1、软硬件平台安全

软硬件平台安全通过公安信息系统公钥基础设施与授权管理体系以及本系统配置的密码算法及其硬件实现, 采用对密码资源的存储加密、对设备使用者的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 保证软硬件平台的安全。

4.2、网络设备安全

通过本系统配置的移动接入安全设备实现移动安全终端的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 通过数据加密机制保证传输数据的机密性。

4.3、移动接入安全

配置网关和网络防火墙, 实现用户终端设备身份认证和接入控制。

4.4、安全控制管理

采用证书管理、授权管理、密码管理、审计管理以及入侵检测管理与控制等安全机制, 实现系统全面的安全管理与控制。

5、总结

移动警务应用平台将打造一个全新的移动应用平台, 将无线通讯、有线通讯、信息网络、移动设备、目标定位、视频监控系统紧密结合起来, 提高对路面防控力量的综合指挥协调能力, 形成高效、快捷、统一、权威的指挥体系和多警种联动的应急反应机制, 实现点线面相结合, 各警种优势互补, 动态性的、立体型的警务运行模式。同时, 借助于警务系统良好的兼容性和扩展性, 实现公安系统内部全面的移动互联和综合业务解决方案, 解决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在移动状态下处理公安业务的需要, 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安机关打击犯罪、服务群众的职能, 进一步推进公安系统信息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公安信息公网移动接入及应用系统建设技术指导书

2.论警务英语课程建设与发展 篇二

【关键词】 专门用途英语(ESP)、警务英语、课程、学科、教材、国际警务

中图分类号:G623.31

引言

专门用途英语(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与学科相关联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在语言学理论框架下,语言学从解释语言特征转向发现语言在实际中真正使用方法(Widdowson,1978;Hutchinson and Waters,1991),语言教学重心转向学习者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在国际犯罪和跨国犯罪现象日益突出的今天,国际警务合作日益呈现出多层次的发展态势,在国际警务合作中越来越需要公安业务和外语能力兼备的复合型警务人才。

一、我国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的发展

当西方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达到繁荣阶段时,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专门用途英语的发展依然处于起步阶段。改革开放推动了专门用途英语的发展,跨入二十一世纪后,不同学科专门用途英语开始呈现繁荣发展的态势。从1994年金融专业英语证书考试制度的确立、2007年商务英语被教育部批准为独立的本科专业、2007法律英语证书全国统一考试推行,到2008年北外专用英语学院的建立,专门用途英语的发展步入了新阶段。

二、加强我校警务英语教学的迫切性

1.国际警务合作、涉外警务工作的迫切需要

在跨国犯罪日益猖獗的形势下,我国公安部门的涉外警务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涉外案事件处置工作急需具备扎实的公安实战能力和英语实战应用能力的复合型警务人才,我校作为公安高等院校中规模最大的综合性院校,有责任把警务英语教学推向更高水平、培养更多优秀的涉外警务人才。

2.我校警务英语教学的发展

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的发展在我校经历了从繁荣、削弱、到重新发展的过程。从1978年起的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外语系时期就已开始招生“专门用途外语(英、俄、日、德、法五个语种)命名的本科生,于1998年与当时的公安大学合并,经历了从法、德、俄、日语专业的被取消到“专门用途英语专业”于2004年为“涉外警务专业”代替的过程。

3. 我校警务英语教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外语系时期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目前很多活跃在公安系统各级涉外警务部门,是国际警务执法交流与合作的中坚力量和警界精英。与其他普通院校毕业生相比,他们因具备良好的公安业务素质和外语实用能力能更快投入到涉外警务业务中。最近十年,因英语课程学时不断减少,大部分学生的基本功逐年下降,这一影响已凸显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在教材建设方面,除了多年前的世界妇女大会安保工作手册、申奥英语培训教材、以及首部《汉英公安词典》,教研室没有再进行教材编写工作,这极大影响了我校警务英语教学的长足发展,远不能满足国际警务交流与合作对警务英语人才的需要。

三、加强警务英语教学的措施

1.警务英语学科定位和范围界定

警务英语需要满足如下条件方可确立学科定位:自身的研究边界的界定;本学科研究的学术规范(研究方法、评价指标等)的规定 ;一批学术成果(尤其是经典著作)的认可等等。它融合了与涉外警务相关的知识。《警务英语四议》一文对警务英语做出了狭义和宽泛的定义(王卫平,2005)做了详细区分,指出狭义和宽泛定义有利于警务英语教师根据不同警种人员的需要选择和编写不同专业内容的教学材料和内容, 宽泛定义可以加大警务英语的研究和教学的包容性和灵活性,有利于最大限度发展警务英语。

2. 教学大纲、教学模式和规模

我校公安类综合性大学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培养的目标是着力培养“忠诚可靠、业务扎实、敢于创新、精于实战、一专多能、作风优良、身心健康”的高素质公安专门人才。“一专多能”包括具备一定的外语特别是英语的实用能力。因此,在遵守教学原理和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可重新制定教学大纲,明确课程教学的目的、基本要求、教学基本内容和学时分配、教学模式和形式等,例如,减少普通英语课程学时、增加警务英语课程学时。

1.教材建设

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材编写都要建立在满足学习者特殊要求的基础上(Cunningworth,2002),因此警务英语教材的编写要以需求分析为基础。要把教学效果和技能的提高放在首位,这要求在教材编写的每个阶段都要充分考虑学习者本身及其语言学习需求。教材可分为普通警务英语和专业警务英语教材,前者是根据各个不同专业而编写的教材,后者内容使用者也可以根据业务类型进行细分。两者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以专业内容为基础(content-based),后者以语言技能为基础(skill-based)。

4. 测试与评估手段

警务英语课程教学的发展与测试与评估制度的建立密不可分。建立一个科学的考核指标以衡量警察特别是涉外警务部门警察的英语水平,可大力推动警务英语教学的发展,提高公安院校在校生和公安战线在职警察英语实用能力。

结束语

公安一级学科在我校的设立和创建国际一流警察大学目标的确立,迫切需要从警务英语着手,针对目前警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根据培养目标的需要,制定实际、具体而有效的整改措施。以全校规划教材的编写、公安一级学科的设立和国际一流警察大学的目标的确立为契机,根据不同专业特点,重新修订警务英语教学大纲、修改课程设置、加强教材建设,以快速促进警务英语的教学和发展、推动我校国际化进程、尽早实现我校跻身国际一流警察大学行列的目标,培养出更多符合国际警务合作需要、既有过硬的警务实战能力、又有较高的英语实用水平的复合型警务人才。

1秦秀白,2010,外语院校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ESP研究》(1):

2朱梅萍,2010,外语院校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ESP研究》(1): (88-98)

3.移动警务建设与应用 篇三

关键词:LTE无线移动警务系统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流动人口增加, 各个大中型城市机动车的保有量年年急剧增加, 公安交警的现场执法, 公共安全保障任务十分繁重, 同时公安交警行业突发紧急事故发生越来越密集, 在外执勤的民警经常单兵作战, 信息查询、信息比较、信息共享、信息录入和现场办公信息处理等大量警务工作需要及时处理。无线移动警务系统是利用手机、平板、掌声电脑、车载移动设备、PDA或者便携式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对公安交警信息系统进行访问来完成警务执法工作的信息化平台。

目前公安政法信息网是一个专用局域网络, 它与互联网完全隔离开来, 完全无法满足现今公安交警的灵活性、及时性和移动性要求, 虽然公安交警部门加大了移动警务系统的研究, 例如基于短消息SMS的第一代无线警务系统, 基于GPRS技术的第二代无线警务系统, 但是由于上述技术信息的传输速率不大、信息量不大, 兼容性不强等缺点, 目前逐渐无法满足公安交警“科技强警”战略与公安交警信息化发展的需求[1]。

二、LTE技术

LTE (Long Term Evolution, 长期演进) 是由3GPP组织制定的UMTS技术标准的长期演进, 于2004年12月在3GPP多伦多会议上正式立项并启动。LTE系统引入了OFDM和MIMO等关键技术, 显著增加了频谱效率和数据传输速率, 根据实际组网以及终端能力限制, 下行峰值速率为100Mbps, 上行为50Mbps, 并支持多种带宽分配:1.4MHz, 3MHz, 5MHz, 10MHz, 15MHz和20MHz等, 且支持全球主流2G/3G频段和一些新增频段, 因而频谱分配更加灵活, 系统容量和覆盖也显著提升。LTE系统网络架构更加扁平化简单化, 减少了网络节点和系统复杂度, 从而减小了系统时延, 也降低了网络部署和维护成本[2]。

2.1 LTE无线协议架构

LTE的无线协议架构中可以分离到控制平面的架构和用户平面的架构中, 如图1所示。

在用户层面, 应用程序创建被处理的数据包的协议, 如TCP, UDP和IP, 而在控制平面中, 无线资源控制 (RRC) 协议之间的基站和交换的信令消息写入移动。在这两种情况下, 信息处理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 (PDCP) , 无线链路控制 (RLC) 协议和媒体接入控制 (MAC) 协议, 然后被传递到用于传输的物理层。

2.2 LTE承载无线移动警务业务的优势

LTE项目是近几年年来3GPP启动的最大的新技术研发项目, 这种以OFDM/FDMA为核心的技术已经被列为4G技术。与3G相比, LTE更具技术优势, 具体体现在:高数据速率、分组传送、延迟降低、广域覆盖和向下兼容。与3G相比, LTE具有如下技术特征[3]:

(1) 通信速率显著提高, 在实际商用中, 下行速率能达到100Mbps、上行能到达50Mbps。

(2) 频谱效率明显提高, 下行链路5 (bit/s) /Hz, 上行链路2.5 (bit/s) /Hz。

(3) 在LTE整体系统架构上将基于分组交换, 以分组域业务为主要目标, 分组交换技术成熟稳定。

(4) 较高的Qo S保障机制, 保证实时业务的服务质量。

(5) 系统部署灵活, 能够支持1.25MHz-20MHz间的多种系统带宽, 保证了将来在系统部署上的灵活性。

(6) 网络时延显著降低:子帧长为0.5ms和0.675ms, 解决了向下兼容的问题并降低了网络时延。

(7) 保密性:支持安全输出, 并提供鉴权与数字加密等功能。

LTE的这些显著特点, 完全能满足无线移动警务业务在带宽、QOS、安全等方面的需求, 也使其应用到无线移动警务系统成为可能。

三、基于LTE无线移动警务系统架构

3.1基于LTE无线移动警务系统架构

基于LTE无线移动警务系统架构如图2所示, 分为三层:

(1) 无线移动警务接入层

手机、PDA、便携式终端等设备内置LTE模块, 插入SIM卡即可使用, 可以实现SIM卡、移动终端和使用者绑定, 内置指纹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 安全性与保密性等到保证。

移动通信网络是无线移动警务系统的承载网络, 其中网络安全、网络速率、网络覆盖率等关键指标要满足无线移动警务系统需求, 目前国内三家移动通信运营商都在大力推进LTE网络的建设, 同时LTE网络又能满足大容量、高速度、高安全、高覆盖率的移动警务系统需求。

由于公安部网络安全的特殊性, 互联网不能直接接入到公安内网, 必须提供VPN专用通道, VPN组网后连接到公安网的专用节点, 而APN是移动通信运营商提供的采用VPN技术的专线接入服务, 适用于安全级别较高有特殊要求的企事业单位[4]。

(2) 内外网中间服务层

其中APN接入服务器专门处理无线终端的接入。基于安全与保密要求, 公安内部网络与互联网是物理隔离, 因此无线移动警务接入层要与公安内部网络通信, 必须通过内外网物理隔离平台来切换网络。该平台由软件与硬件组成, 通过软硬件相结合保证任一时刻只与其中一个网络连接, 读取等待发送的数据, 然后推送到另外一个网络。

由于公安内网的高安全性, 采用PKI/PMI系统的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平台要完成应用保护、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数据加密、责任认定等功能, 确保公安内网的安全与保密。

当移动接入终端完成鉴权与认证后, 业务处理平台处理来自移动终端具体的业务处理, 比如Web访问等。

(3) 公安交警信息系统层

该层主要包括公安内部信息网, 应用系统, 资源库, 响应来自无线警务移动终端的业务请求。

3.2无线移动警务终端访问工作流程

四、结束语

基于LTE的无线移动警务系统依靠成熟商用的LTE移动网络, 通过APN专线接入技术、内外网物理隔离技术和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技术来实现无线警务终端大速率、大信息、大数据、强兼容、强安全的访问, 从而满足公安交警“科技强警”战略与公安交警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龚建国.基于公用3G网的移动警务系统研究与开发[D].西安:长安大学, 2013:2-4.

[2]彭岳峰.LTE_Advanced系统中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13:2-4.

[3]包东智.LTE的优势及其运营发展[J].电信快报, 2008, (8) :20-23.

4.移动警务建设与应用 篇四

关键词:防火监督;困境;对策

0 前言

现代警务指挥机制建设,正在朝着一个全新的发展思路进行着。根据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实际需要,围绕警务指挥的总体目标,转变警务指挥的方式、过程和手段,提升警务指挥执行效力,进而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解决警务指挥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针对现代警务工作当中的难点,开展有效的应对措施,将警务指挥水平提升至新的高度,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1 现代警务指挥机制建设要点

1.1 信息为本

对于现代警务指挥工作来说,保持信息的通畅是十分关键的。信息化是现代警务指挥机制建设的重要方向。信息转换的高效与迅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警务指挥执行效力。对于警务指挥部门而言,掌握信息资源即为掌握指挥活动的主动权,这就需要提升对于情报信息的高度重视,做到信息为本,进而保证警务指挥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1.2 集中统一

警务指挥部门具有统一调度警员力量,指挥各部门作战的重要职能。在现代警务指挥机制建设的过程中,以集中统一作为原则,高效进行指挥,集结和分配力量,将指令有效传达给下级部门,并得到坚决的服从和贯彻。在集中统一指挥的过程中,能够做到令行禁止,达到思想、目标和计划的整齐划一,对提升公安机关整体实战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1.3 快速反应

针对扰乱社会治安和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犯罪行为,警务指挥系统能够快速反应,迅速出击,高效破案,及时制止犯罪行为,避免灾害事故的发展和蔓延。做到防患于未然,提升处理案件的效率果断决策和组织、快速的开展行动。

1.4 遇急先断

对于突发性和案件,无论是处于哪一级别的警务指挥人员,在接警后应该果断采取决策,随机应变,及时控制事态的发展,可事后报告给上级部门。当控制住局面后,将指挥权移交给管辖范围内的更高级别的警务指挥机构,并做到善始善终[1]。

2 当前警务指挥机制建设的新思路

2.1 指挥权的合理分配及运行

指挥者需要充分发挥其指挥权利,属于一种暂时性的岗位权利,根据所执行任务的大小来决定权责的高低。在现代警务指挥机制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对指挥权予以明确,包括权利的获得、行使、转移和消失,明确其实际的条件和情形,灵活指挥警务活动。确定指挥关系,避免从保护线职权交叉、越权行事的现象发生。警务指挥关系务必要做到简洁、流畅,保持和战时一样的状态。在紧急事态;来临时,能够迅速由执法管理转换为战斗准备。公安机关的行政领导和經授权的指挥机构以及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都具有对重大警务活动指挥的权利,掌握指挥权和决策权。单一警种警务行动、联合行动以及合作行动,对于指挥权分配及运行有着不同的要求。单一警种警务行动的指挥权由行政隶属关系的本级职能业务机关领导负责;联合行动则是由两个以上不同行政辖区公安机关共同组成的联合指挥机构来掌握;合作行动指挥权则是由当地公安机关掌握,其他行政辖区公安机关作为配合和支援,服从当地公安机关指挥机构当地领导。明确权责,是为了更好的保证警员力量的合理协调与控制,保证警务活动高效、有序的开展[2]。

另外,在突发性紧急警情发生时,最初受理警情的一线处警单位,掌握先期处置权。随着警情被逐渐控制,其他部门警力到达援助,此时将将指挥权移交给管辖范围内的更高级别的警务指挥机构,先期处置权也随之消失。

2.2 指挥部的设置及运行

指挥部的主要职能是对针对重大或紧急警务行动,践行处置方案的制定,合理部署和调控警力,具有明确的角色定位,根据其自身权利和职责,集中统一指挥各部门作战。根据警情的大小来设置指挥部。阶段性重大警务行动和突发案(事)件应急处置是现代警务指挥机制下的指挥部类型。阶段性重大警务行动指挥部具有多层次的指挥体系。最高级指挥层为总指挥部,分级成立地方指挥部,根据不同警种的职能来分配任务,高效进行协同作战。

突发案(事)件应急处置指挥部是随着突发案(事)件的发生,迅速启动和成立的负责处理和控制突发案(事)件,利用信息化系统,全方位、立体化的进行指挥,必要时则需要现场指挥和处置,简化指挥程序,以迅速应对突如其来的案(事)件,充分发挥警务指挥机制的重要功能和作用[3]。

2.3 联动机制的建立

建立联动网络组织体系,保障其平稳有序的运行。由政府指挥协调和处置,统一组织指挥。建立各部门专业指挥层的联动机制,建立110、119、122联动报警和指挥系统,联合医疗、抢险救援、交通个多个个社会部门。加强现场指挥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全天候、全方位的调用资源和装备[4]。

3 结论

加强现代警务指挥机制建设,以信息为本,集中统一指挥,面对警情能够快速反应,提升责任意识,提升警务工作的执行力。结合现代警务指挥机制建设要点,开拓全新的思路,促进警务指挥改革,合理分配及运行警力,提升公安机关的战斗力,对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剑.电子警务视野下信息化引领警务机制创新的思考[J].公安研究,2009,07:54-60.

[2]张学兵.“科技+合作”在现代警务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J]. 公安研究,2012,12:5-10+73.

[3]秦剑平,殷建国. 现代警务的规范演进与质态提升——现代警务机制南通模式研究[J].公安研究,2013,08:21-28.

5.移动警务建设与应用 篇五

[提要] 社区和驻村警务室的建设对缩短警民之间距离,促进和谐警民关系,更好地方便服务群众起着重要作用。文章从自身实践的角度分析了目前社区和驻村警务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形成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社区和驻村警务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 警务室;社区和驻村民警;群众工作

[作者简介]盛华平(1985—),男,星子县公安局南康镇派出所社区民警;洪圣泉(1976—),男,星子县公安局南康镇派出所内勤。(江西星子332800)

继“三基”(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工程建设后,在全国公安机关又一次掀起开展“三项建设”(执法规范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热潮,基层公安机关通过三年的“三基”工程建设,硬软件得到了质的提升,特别是社区和驻村警务室的建设,缩短了警民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和谐警民关系,更好地方便服务了群众。如何更好地发挥社区和驻村警务室作用,进一步加强和谐警民关系建设,在“三项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社区和驻村警务战略实施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公安机关的共同努力下,虽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当前社区和驻村警务建设中依然存在不少突出问题。

一、当前社区和驻村警务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形成原因

(一)社区和驻村警务室作用发挥不明显。警务前移机制推出以来,基层所根据上级公安机关的布置安排都建立了社区和驻村警务室,确定了专门的社区和驻村民警,而事实上,部分社区和驻村民警没有真正地深入到警务区开展工作,一些警务室经常空无一人,形同虚设。产生的原因:一是部分基层所领导及社区和驻村民警重打击、轻管理,服务意识、警务前移认识不到位。由于城区派出所治安复杂,行业、娱乐场所众多,出租房屋、暂住人口管理,大量的案件、纠纷,各类安全保卫工作等等牵扯大量的警力;农村派出所管辖区域范围大且偏僻,交通不方便,生活设施落后,条件比较艰苦,很容易造成驻村民警的工作热情不高;二是派出所警力配备标准不足。按照公安部派出所正规化建设规定,城区所(含县城所)警力不得少于20人,建制镇所(含农村中心所)警力不得少于10人,农村乡所警力不得少于5人。而社区民警配备是城区按实有人口每3000人左右配备一名社区民警;农村派出所最少建有2个警务室和“一室一警”的要求,农村派出所警力明显严重不足。驻村民警就占2名,一个派出所仅剩下所长、教导员和户籍内勤3人很难应对派出所日常的接处警、值班备勤和繁重安全保卫工作;三是社区及驻村民警往往一人身兼数职,力不从心。从现有的社区和驻村警务建设情况来看,一来群众对警务室的功能还不够了解,二来警务室的六种台帐,事实上与民警的日常管理档案存在着很多相似,无形中增加了社区和驻村民警的工作量。

(二)后勤保障已成为社区和驻村警务建设的“瓶颈”。大多数社区和驻村警务室都挂靠在社区、单位、村委会内,没有达到“六有四统一”的基本要求。派出所在警务室建设上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难有大的作为。

(三)部分社区和驻村民警群众工作水平不高。一部分社区和驻村民警存在不善做、不会做群众工作的问题,许多群众反映“当前交通工具发达了,民警与群众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了;通信工具先进了,民警与群众交流沟通却困难了;民警文化学历提高了,群众工作水平反而下降了。”一些社区和驻村民警不愿下基层,不愿进村入户,沉不下去,走过场;不会说群众话,不能与群众很好地沟通交流;不会化解矛盾纠纷,有的民警介入调查后,因为言语不当、方法不妥,不但不能平息事态,反而激化矛盾。直接影响了社区和驻村警务建设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影响了“三项建设”的顺利开展。存在的原因:一是对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近四年来,江西星子县新招录警力70余人,绝大部分都是刚毕业的年轻人,实践能力不强,对群众工作的作用感受不深,对群众工作的重要性也没有深刻认识,工作中片面认为公安工作是警察自己的事,不愿意发动群众,对警察工作片面理解为打击、破案是“正事”,而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办好事是“闲事”。忽视了群众工作,也就没有坚实的群众基础,造成工作效率低、工作开展难。二是接触群众时有畏难情绪。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与过去相比,现在群众工作的难度确实增大许多。因此,部分民警在工作中反映“群众难接触,不讲理,不配合等”,时间长了和群众的距离就拉大了,开展工作的难度更大了。三是开展群众工作方法简单。有些民警反映在深入辖区开展群众工作时,不知怎样去做,不能做到把群众当亲人、当朋友,不能俯下身子沟通交流,开展工作的水平较低,有时心里设想的方案很好,而执行起来却得不到群众的认可。

二、进一步建设好社区和驻村警务建设的对策

(一)强化思想认识,深入推进社区和驻村警务建设。思想是根基,充分认识到思想认识的重要性,深化推进社区和驻村警务建设必须从解决思想认识入手,使每一位公安民警都充分认识到,加强社区和驻村警务建设既是改革传统警务模式、夯实公安根基的重要举措,又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打造平安社会的重要途径,进而把社区和驻村警务建设战略摆上重中之重的位置。工作积极性高涨,工作由被动应付转为主动干实事,社区和驻村民警充分看到警务室是公安机关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第一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不仅“有所作为”,而且“大有作为”,从而积极地投身到社区和驻村警务建设中去,在这个广阔的“舞台”上展示才干,实现自我价值。

(二)充实基层警力,进一步把警力前移。基层基础工作是公安工作的根基,在现有警力状况下,建议精减机关警力或将机关民警轮流下派到警务室锻炼,让更多的警力前移,充实到基层一线,真正做到“一室一警”,使警务室不成摆设,社区和驻村民警能更好地专心、安心社区和驻村警务工作,全面掌握社区信息,提高群众见警率和公众安全感,更好地营造和谐警民关系。

(三)勤学苦练,进一步提升警务室民警的综合素质。公安部党委提出公安机关要加强“三项建设”,其中加强信息化建设、执法规范化建设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对公安民警的切实要求。新时期,公安机关面对复杂的社会治安环境,特别是信息化高速发展,法治理念不断强化,每位公安民警都要适应社会发展,跟紧时代的步伐。一方面通过开展各种公安业务和技能培训,组织社区和驻村民警到先进单位进行观摩学习;一方面召开社区和驻村民警工作交流会等方法,切实提高警务室民警工作水平和工作技能,全面提升警务室民警的综合素质。熟练掌握“三懂四会”(懂群众心理、懂群众语言、懂沟通技巧;会化解矛盾、会调处纠纷、会主动服务、会宣传法律),着力提高社区和驻村民警的群众工作能力,增强警务室民警进村入户工作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使警务室民警有信心、有能力干好警务室工作,切实成为辖区群众普及法律知识的宣传员;成为洞察社情民意的信息员;成为化解矛盾纠纷的调解员;成为推进基层治保工作的指导员。

(四)想方设法,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星子县近几年新招70余名警力,90%以上是外县人员,占在职在岗的40%,怎样让他们安心工作,发挥他们的聪慧才智,更好地服务于二十五万星子人民,为建设平安星子做出应有的贡献。一是地方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多方面关心和爱护他们,让他们时刻感受到家的温暖,一心一意、脚踏实地在星子公安工作。二是从政治、经济待遇上向社区和驻村警务室工作的民警倾斜,让民警感到在警务室工作有盼头有奔头,真实地让他们实现岗位成才。三是大力加强警务室硬件设施建设。基层派出所一方面要始终依靠乡镇党委政府,积极主动地报告工作,进一步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的联系和沟通,在警务室用房建设、硬件设施建设、经费保障等方面,争取得到更多支持,及时解决社区和驻村警务工作中的重大疑难问题,为深入推进农村警务工作提供支撑,增添后劲。

(五)建立健全考核机制,落实责任倒查制度。县局最近出台的民警绩效考核办法,根据不同的警种,实行全面的动态考核,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对社区和驻村民警的考核注重参照《江西省社区民警考核办法》(试行)和辖区群众评议监督制度。强化对社区和驻村警务工作的检查落实;要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激发警务室民警的工作热情;对社区和驻村民警工作实行责任倒查制度,对辖区发生案件和群众举报投诉,要逐案进行责任倒查,对确属社区和驻村民警工作履职不到位造成的,要依法依纪严肃追究社区民警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王世卿.社区警务室建设实证分析[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2]王春敬.浅议驻村警务与新农村建设[J].公安研究,2008,(7).

6.移动警务建设与应用 篇六

一、建立警务区管理使用相关制度

(一) 建立明确的警务区办案安全以法警为主办案干警为辅的责任制。

主要内容包括:以法警队为单位与办案小组指定一名责任人 (科室负责人) , 以“点对点”的方式, 对本组办案期间的安全工作负责。法警负责如何安排各项办案区里的安全防范工作, 办案部门对其有要求的, 要办案小组负责人与当班法警沟通后由法警执行。法警与下一组干警交接班时应填写交接班日志, 写明交接班时间、犯罪嫌疑人状况 (包括身体和心理) 、下一组干警需要注意的事项, 交接的上下两班法警与办案干警各自的负责人应在日志上签名。这样不仅使办案安全的责任落到了实处, 也使法警与办案干警联系工作也比较明确, 避免当班法警在安排安全人员上岗时出现差错影响了整个讯问过程能够有序、高效进行。如讯问女犯罪嫌疑人, 则至少要有一名女法警或女办案干警参与。

(二) 建立警务区管理使用申请制度, 约束进入警务区人员的行为规范, 维护警务区工作秩序规范警务区使用申请制度, 做到合理安排, 高效运行。

警务区必须由法警队独立管理, 作为警务区管理和使用的总体性规范, 制定相对完备的规章制度对进入警务区的所有人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这不但是警务区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要求, 也是文明办案、保障安全的基本保证。警务区作为由法警队负责管理的场所, 为保障高效、安全的使用原则, 有必要针对办案部门制定相应的申请制度, 这一方面有利于合理调配警力, 确保办案安全, 另一方面也规范了警务区的使用, 便于领导掌握案件办理情况, 杜绝了以往办案场所使用无序化的状况。对此, 我院应建立申请制度, 以“申请表”的形式下发到各办案部门, 由案件承办人事前填写, 并分别交部门负责人和分管检察长签字同意, 后交由法警队负责人依据案件具体情况安排使用场所, 并派遣司法警察参与履职。

(三) 建立警务区日常定期检查登记管理制度, 确保办案场所安全、卫生。

办案警务区一般为一相对封闭的场所, 只在特定、有限的时间使用, 加之集中办案时连续数日的加班加点, 一旦出现设备或水、电 (检查设备和水、电请技术和后勤部门配合) 等故障, 必然会给有着严格时间性要求的办案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 以一定的时间为周期进行检查登记, 分别以环境卫生、监控设备运行、供电供水、温度湿度等内容分别逐一检查登记不失为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有效措施。如当月办案部门未使用警务区, 以一个月为周期检查一次较为适宜;如使用, 则应在使用前检查。检查记录应由法警大队长签名审核。

二、检警人员规范使用使用警务区相关制度

(一) 合理调配警力, 坚持执行派警令制度。

派警令作为司法警察履职的凭证, 在实际工作中应严格按要求认真登记填写, 明确人员、任务和职责, 切忌以口头、打电话等形式安排落实, 做到警力合理配置, 令行禁止。

(二) 建立警务区人员进出登记制度, 防止无关人员进入办案区域。

按照规定, 警务区不仅担负着提供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还有询问证人、接待来访场所的职责, 还要保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证人在警务区期间人生安全等, 因此, 针对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外的外来人员, 经分管检察长同意进入警务区的非检察人员有必要进行登记, 并依法告知其应遵守的相关规定。警务区制定了“进出人员登记表”, 由负责履职的司法警察填写, 任务执行完毕后交由法警大队内勤存档保管。

(三) 逐步探索建立检警技协调配合制约机制。

毫无疑问, 建立警务区的主要目的是为自侦部门办案工作服务, 但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司法警察在办案安全工作中履行职责的通知》精神, 司法警察全面负责警务区的安全、警戒等诸多事宜。此外, 全程同步录音录像设备的正常运转有赖于技术部门同志的大力协作。因此, 除了要抓好检察官、司法警察和检察技术干部正规化建设外, 要逐步探索建立检警技协调配合制约机制, 以充分发挥他们在执法办案和安全、技术保障等方面的协作配合、相互制约作用, 发挥检警技合力效能。

三、办案期间各项检查常规化相关制度

(一) 建立办案期间安全检查制度, 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为保障办案安全, 有必要对进入警务工作区的非检察人员进行安全检查, 由执行任务的司法警察对其随身携带的物品根据需要进行登记并以封存的形式予以暂时扣留保管, 在调查取证等工作结束后当面清点并及时办理移交。此项工作以“登记表”的形式由参与履职的司法警察填写, 将暂予保管的物品当场封存锁入保险柜或文件柜中, 物品所有人离开时当面开封清点, 确认无误后签字退还。

(二) 建立对犯罪嫌疑人定时身体检查制度。

与医院联系选聘政治素质高、医术精湛的一至两名医生与检察院建立长期的业务合作, 在犯罪嫌疑人被传唤或拘传到检察院之初即对其进行一次身体状况的检查, 主要侧重于血压和心脏状况, 并询问其自我感觉及病史。此后每隔一定时间检查一次, 必要时还可开出一定的药物辅助治疗。这样做的好处有三:一来可以体现检察机关的人性化办案, 消除犯罪嫌疑人的抵触情绪, 有利于促使其主动如实交代问题;二来对一些以谎称身体不舒服企图拖延时间逃避侦查的犯罪嫌疑人, 此举使其谎言不攻自破;最后, 也是最为重要的, 检察机关密切关注犯罪嫌疑人的身体状况, 意味着在办案安全工作上掌握了主动权, 对于保障犯罪嫌疑人在检察机关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四、关于软硬件的细节处理

“细节决定成败”, 对于办案安全来说尤其如此。因此, 我们不应只满足于高屋建瓴的制度化建设, 同时也要把安全的意识落实到办案工作的细微处。如:讯问室的桌子应是圆角的;犯罪嫌疑人被讯问时所坐的椅子是底端固定在地面上且上端带锁, 以使其不能有较大范围的自由活动空间;监视的摄像头不留死角;犯罪嫌疑人的餐具不能用快子, 食物里不能有骨头、鱼刺;犯罪嫌疑人去洗手间时应有两名以上干警贴身陪护;犯罪嫌疑人在进入检察机关接受讯问时应在第一时间法警对其搜身, 对于一切可能被用来当作自杀、自残工具的硬物如眼镜、钥匙、钢笔, 及女犯罪嫌疑人头上所戴的发卡、身上佩戴的饰物等一律清点暂由检察机关代为保管;犯罪嫌疑人所用的签字笔应是特制的:将一支通常的笔去掉外壳, 只留笔芯, 将笔芯用纸张包裹起来, 以仅能握住为限, 用透明胶布将笔芯缠绕, 重点是将笔尖裹住一半, 仅留少许在外面可以写字即可, 等等。只有在每一个细节上都竭尽所能并一一落实相关工作, 才能够切实保障办案过程的安全。

结语:

7.移动警务建设与应用 篇七

电网企业固定资产规模庞大,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难点,也是实现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在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财务资产部的指导下,国网自贡市供电公司(以下简称“自贡公司”)根据国家电网公司相关管理要求,以及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思想,引进软件服务商的专业技术支持,依托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固定资产的高效、智能、标准化清查盘点,为资产价值与实物的统一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新的盘点系统有效提升了资产管理工作的效率、效果,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等资源投入,满足了资产数据的实时更新、实时管控要求,实现真实、准确的“资产—设备”对应、统一管理。

1 项目建设背景

1.1 固定资产的管理现状

固定资产管理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许多企业的一个管理难点。电网企业是固定资产规模庞大的资产密集型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存在较多局限性[1],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1)管理对象复杂,管理难度高、工作量大,时常出现固定资产账、卡、物不符,“前清后乱”的现象,并随着电网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问题日益突出;(2)管理方式简单,管理效率低、效果差,传统的管理方式管理效率低,准确率没有保障,原来广泛采用条形码标签作为各类资产实物管理与账目记录的依据,但其包含信息较少,不能满足现代资产管理对信息种类、信息读写与存储等方面的要求[2]。

1.2 国家电网公司的管理要求

国家电网公司《关于电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中提出了具体的管理要求,“三集五大”中的财务集约化也体现出对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的重视。由此,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思想也被延伸、应用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形成一个从设备、系统或项目的长期经济效益出发,对投资的规划、设计、制造、购置、安装、运行、维修、改造直至报废全过程实施系统性资产管理的新理念[3,4]。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从控制总成本出发,促进生产设备的合理运维,有力推动电网坚强、资产优良、服务优质、业绩优秀等战略目标的实现。

1.3 物联网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发展,相关技术应用不断普及,为电网企业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及其信息化落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5]。物联网智能化识别的功能主要由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电子标签来实现。射频识别技术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基础应用是移动盘点,这种方式具有大批量数据实时采集能力,便于对实物资产进行快速准确清查盘点,有效减少环境条件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局限,提高资产管理的自动化程度,提高整体工作效率[6],还可以借助行业标准和信息共享,实现对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各环节的跟踪,全面提升资产管理水平[7]。基于RFID技术的资产移动盘点系统现已经在一些高校、电视台、医院、酒店、油田等行业企业中得到推广应用[8]。国家电网公司也制订了物联网技术研究规划,推动通信和电力系统基础设施的资源整合,提高电力系统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改善资产运营效率。

1.4 项目建设的目的与意义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及四川省电力公司关于财务集约化、固定资产管理相关管理制度、办法和要求,以及信息化规划与建设相关要求,结合自贡公司固定资产管理的实际需要,在现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应用物联网技术建立固定资产移动盘点系统,从而达到对现有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智能化升级和深化应用,为实施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提供技术工具支撑。

目前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目标基本实现,正在大力发展智能电网、特高压电网,积极参与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构建,企业规模化发展迅速,智能电网是物联网的重要应用[9]。面对日益庞大的电网资产,传统资产管理方式、管理技术存在较多局限,难以实现资产实物、账目与价值的联动及统一管理。应用物联网技术构建固定资产智能化管理信息系统,可以通过管理手段和工具的技术升级,实现固定资产智能化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的资产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应对经济环境波动的能力。同时,也直接促进了电网企业的有效资产管理,符合电力体制改革后新的盈利模式要求,对今后争取输配电准许收入最大化具有战略意义。

2 系统方案设计

2.1 项目建设目标与业务流程

项目整体建设目标分为3个阶段:实现资产实物的快速识别、智能清查盘点,解决资产账卡物动态一致性管理问题;实现移动仓库存储管理、在线管理和过程控制,同时结合GIS的应用,对管理区域的资产实施在线分类、统计、异动监控和处理;把固定资产信息系统和其他信息系统的信息数据资源共享,资产与相关业务联动管理,辅助生产运维的决策分析。

通过移动盘点系统的建设与运行,使现有的资产管理系统及相关业务管理系统功能得到深化应用,推动资产的使用部门、设备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各个环节协同作业,实现更为高效的资产盘盈、盘亏、新增、转移、报废的流程管理。通过与财务资产核算系统的集成,可提高财务人员资产核算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工作效率,实现资产实物流与价值流的统一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的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

2.2 系统组成与技术架构

物联网具有感知、传输(通信)、应用3个层次[10],其技术特点和系统要求具有数据采集、传递,信息分析、处理,分析结果应用几方面的功能[11]。由远光软件设计的移动盘点管理系统主要采用了现代移动计算技术、嵌入式开发技术、手持端资产技术,利用RFID信息介质,对固定资产管理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组成与技术架构如图2所示。

2.3 系统的应用架构

参照物联网系统的功能要求,设计移动盘点系统的核心功能,主要包括计划管理、任务管理、位置管理和盘点报表/报告管理。移动盘点系统为资产盘点工作提供准确、可靠的基础数据,而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提供数据交互与维护的平台,支持财务资产变化、检修、缺陷维护的动态变化与更新,为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提供数据管理支撑。系统应用架构如图3所示。

3 系统开发与实施

3.1 开发信息化系统

项目采用增量原型法进行系统设计和交互式迭代开发,遵从“确定需求→分析方案→系统设计(或项目备忘)→实施设计→用户评价”的循环迭代过程。从创建一个主要子系统的初始模型开始,使用户能够及时试用每个部分的系统原型,及时发现问题、反馈信息,不断改进优化,直到整个系统开发完毕。

系统开发阶段完成的主要工作有:分析营销、生产、调度等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接口,建立一套统一的编码规范;依据自贡公司调度线路图进行输变电设备的关系梳理,确定电网运行的数据模型,首先对原有业务系统进行概念建模,然后再进行数据的逻辑建模,最后再进行物理建模;完成管理系统界面的初步开发,再到自贡公司本部及所辖单位进行补充调研,解决系统线路图中数据与营销用户接口数据匹配差异问题;分析并网运行对树形结构的影响,确定数据模型与实际需求的符合情况;电网运行方式网状数据结构设计,改进原有的运行方式数据模型。

3.2 系统实施与硬件准备

1)资产数据清查。制定基础数据收集标准规范及模板,成立资产台账清查核对小组,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并按模板收集整理基础数据,由各专业部门签字确认后,提交财务部门。由财务部门对资产数据进行最终审核,确保基础数据准确完整。

2)数据核实与存量数据处理。从ERP系统或远光GRIS系统、生产系统中将存量资产与设备台账信息数据导出,进行现场实物核对,逐条完善、确认数据信息,通过数据梳理整合后导入资产盘点管理系统中形成智能盘点系统基础数据。

3)硬件配置。完成硬件环境安装以及打印机、手持PDA、RFID电子标签射频卡的采购工作,针对资产盘点模块的设计功能制定详细的测试用例进行测试,以确保系统功能与需求匹配。

4)系统编码、标签码与PM设备编码对应处理。根据ERP设备编码规则预先设定电子标签唯一标识。待ERP系统数据切换工作开始后,采用外部给号的方式,在ERP系统建立设备台账,保证电子标签、盘点系统与ERP系统设备的信息保持一致。

5)标签制作与粘贴。参考电力行业《固定资产分类目录》,结合国家电网公司相关要求,制订操作规范,制作资产设备身份证标签RFID卡片和PET条形码后,通过现场实物粘贴,完成资产价值形态与设备实物形态的统一管理。

3.3 操作培训、系统测试与试运行

为保障系统上线后的平稳运行,项目组采取集中式与分散式多种培训策略,多次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包括资产智能化管理理念、系统管理员、用户操作3个培训层面,使业务人员及操作人员不仅能够熟练掌握相关专业技术知识,也能够对资产智能化管理的新理念有深刻认识。操作培训完成后,系统开发人员与自贡公司及所辖单位各业务专工核对接口数据的动态一致性进行系统上线测试,测试系统的功能、性能和稳定性,形成系统测试报告。同时开展调试及信息初始化工作,接入系统数据正式上线试运行。项目组安排系统开发人员、业务专家与公司领导,相关部门的业务和管理人员,共同对系统运行效果进行分析评价,不断优化与完善,达到稳定运行。

4 系统运行与实践应用

4.1 启动资产移动盘点与智能化管理

系统测试、试运行后,正式开展资产移动盘点与智能化管理。一是登录资产盘点系统,根据盘点计划生成盘点任务。二是把盘点任务下载到移动盘点仪PDA设备中,现场盘点操作、完成现场盘点及信息收集,并在PDA中进行远程的资产盘点状态维护和数据更新。三是盘点任务完成后,把PDA设备与电脑连接,上传盘点数据到信息系统服务器中进行数据更新。在系统中输入对应资产编号即可查看变更后的资产信息,还可以自动生成盘点报表,并可穿透查询到各类资产的详细信息。四是通过资产盘点管理系统与SAP系统或远光GRIS系统、生产系统的集成接口,把盘点数据回传到相应的资产管理模块,更新资产卡片信息。

4.2 推进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与过程管控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相关要求,统筹协调相关业务或管理部门,以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为依托,对固定资产投资规划、设计、制造、购置、安装、运行、维修、改造直至报废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管理,合理控制资产设备的总成本。按照业财融合的管理思路,建立前端业务与后端资产管理的数据关联关系,以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数据的完整、准确、及时更新为目标,建立资产管理的过程监控机制,保持账卡物的动态一致性。

由运检、营销、后勤等部门牵头负责资产实物清查盘点,并根据盘点结果规范调整实物管理系统中的设备台账、设备卡片数据信息;财务部门进行审核后,对资产卡片数据信息做出相应调整,并按规范相应做好盘盈盘亏、资产报废等账务处理和纳税调整等工作。同时,根据资产新增、使用运行、退出等业务关系,构建账卡物与实际业务的关联检索、检查规则,实现资产信息数据的在线跟踪、查询、异动发现与分析,从而维护资产卡片与主设备信息的对应与实时同步,避免前清后乱,规范处理好资产新增、使用运行和退出管理,及时更新维护对应的账卡物信息数据。

4.3 强化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

自贡供电公司利用资产盘点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集成后数据共享的条件,积极扩大资产管理业务协同的作用和价值。在打破信息孤岛的基础上,对共享的数据信息进行挖掘分析,在及时更新资产清查盘点后的设备台账、设备卡片数据基础上,重视对盘盈、盘亏异常情况的深入分析,通过关联关系把对应业务管理活动的控制点前移,辅助生产、运维决策分析。其中,通过资产管理系统与财务管理系统的信息集成,牵动资产价值账务处理、纳税调整;通过与ERP系统中采购管理的信息集成,牵动资产购置新增、资产维修等账务处理;通过与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信息集成,牵动设备前期管理、后期转资管理;通过与ERP系统中资产运行检修管理的信息集成,牵动资产异动分析与管理、资产状态管理[12];通过与生产运营相关系统的信息集成,为电力生产运营提供决策分析依据。

5 结语

资产移动盘点系统的应用,通过管理方式、管理技术升级,帮助企业实现了高效的精细化、智能化资产管理,取得了降本、提升、增效的管理成果。首先是利用物联网技术,提高信息数据更新、设备资产配置、运检维修、资产核算等相关工作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工作效率,节省了大量的清查费用和人力、物力等资源投入。其次是融合业务管理流程,强化了部门间的管理沟通和业务协同,解决了生产运行与财务资产管理流程脱节、资产管理前清后乱等难题,实现了账、卡、物的动态一致性管理。第三是实现资产智能管控,为真实准确的“资产—设备”对应、统一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可根据需要对资产信息数据进行挖掘分析,辅助企业的资源调配、项目投资决策、资产预算管理、生产运维等运营决策。

根据电力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电网企业今后的主要收入来源于输配电准许总收入,主要取决于监管期有效资产规模、电网运营成本和准许收益。通过实现高效的精细化、智能化资产管理,可强化资产信息流和实物流的统一管理,进一步夯实存量资产和增量资产的管理基础,有效降低运营成本,为今后争取输配电准许总收入最大化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建新.企业资产管理系统发展趋势研究[J].冶金设备管理与维修,2015,33(4):65-67.WANG Jian-xin.Study on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enterprise assets management system[J].Metallurgical Equipment Management and Maintenance,2015,33(4):65-67.

[2]王占峰,沈晖,熊文伟.基于RFID技术的资产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物联网技术,2012,2(3):73-75.

[3]姚洪林,方靖宇.基于物联网的电网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策略[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28-33.

[4]毛焱.基于物联网的电网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研究[J].决策信息,2013(10):208.

[5]艾欣,乐小江,孙英云.基于物联网的未来电网资产管理形态[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11,26(4):57-62.AI Xin,LE Xiao-jiang,SUN Ying-yun.Asset management study for future power grids based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J].Journal of Electric Pow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26(4):57-62.

[6]陈文琴,黄珣,钟磊.基于RFID的IT资产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J].网络新媒体技术,2014,3(6):48-56.

[7]王波,张晖,王浩光.RFID技术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应用研究[J].物联网技术,2015(2):29-31.

[8]韩培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矿井资产管理系统中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设计工程,2014,22(22):60-62.HAN Pei-qiang.Min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asset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networking technology[J].Electronic Design Engineering,2014,22(22):60-62.

[9]邹胜,钟丽.输变电设备物联网及其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2(17):104.

[10]贾林,冯锐涛.物联网技术在电力资产管理中的应用[J].微型电脑应用,2013,29(8):56-58.JIALin,FENG Rui-tao.The application of equipment power asset management in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J].Microcomputer Applications,2013,29(8):56-58.

[11]耿壮.基于物联网和JSP技术的资产管理系统构架与实现[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2(8):36-37.

上一篇:房屋买卖协议书范本下一篇:安全、环保、职业健康管理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