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作品观后感

2024-07-27

齐白石作品观后感(共5篇)

1.齐白石作品观后感 篇一

2008年立冬日, 在朋友的引荐下, 我们来到了骆石华老人家, 见到了这位91岁高龄的老人。尽管老人身体不适, 但还是泼墨亲自书写了“诚信和谐”四个大字, 并加盖上了齐白石先生为之亲刻的印, 还有其自刻的印, 捐赠给省档案馆。

骆石华先生, 兰山印社创始人, 精通篆刻、印学、书法和诗文, 早年由邓宝珊将军亲函举荐, 拜师齐白石, 齐白石接纳了这位来自西北的弟子。长时间在齐白石老人的熏陶和耳濡目染下, 骆石华先生深得真旨, 厚悟其要, 时恰遇齐白石高足以篆刻名震京华的刘冰庵先生, 研契印艺。勤奋的学习加上名师的指点, 使得骆石华先生的篆刻书法造诣更深。骆石华先生60年代还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微雕、玉雕, 也刻葫芦、砚、瓷等, 在艺术上兼收并蓄, 互为补充。启功先生题词“人巧天工”。骆石华先生的作品多次在全国以及日本、香港等大展中展出并获奖, 并在不少专业和地方报刊发表书法、篆刻作品与论著, 他的作品还被收入《中国印学年鉴》、《中国印谱》、《当代篆刻家大辞典》、香港《收藏天地》、《墨海遗珠》、《甘肃省书法集》及《兰州书画长卷》等多部书刊。这次征集到的还有骆石华先生捐赠的《石华篆刻选集》、《石华工艺篆刻书法合集》、《石华书法》、《石华篆刻》等。

2.吉博收藏的齐白石作品 篇二

齐白石的画作以写意为主,题材从山水、人物到花卉、鱼虫、鸟兽儿乎无所不画,笔墨雄奇奔放,浑厚质朴,挥洒自如,色彩鲜明强烈,富有变化,给人以清新、明朗、简练、生机蓬勃之感。

尤其是他的山水画,构图奇异不落旧蹊,无常法而又合法,貌似平淡的笔调,大气磅礴,纯净明丽。白石老人曾,五出五归”,远游祖国大江南北,他过黄河、渡长江、抵洞庭、登华山、攀嵩山、上庐山,到达阳朔、桂林、珠江等地,先后跨越河北、江苏、陕西、江西、广西、广东六省,在沿途的游历中,从众多同好中直接学习到石涛、八大、金冬心、罗聘、黄慎、徐渭、陈淳、梅清等大家的真迹,加之名山大川的写生游历,胸中笔墨在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导引下,自然地延伸成为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韵致风神。在他的自述中,白石老人不无感慨:“到此境界,才明白前入画谱选意布局和山的皴法,都不是没有根据的”。白石的山水画追求在似与不似之间,他把山水灵性的本质,或轻或重、或明或暗地表现出来,大开大合中又见细腻、朴素的善良与乐观的坚强,吉林省博物院收藏的这幅《山水图》 (图一)不同时流,独具面目,画面简捷明快,没有古人那些“平铺细抹死工夫”,但每一笔似乎都蕴含着家乡的泥土气息,每一根线条似乎都凝结着大自然的露珠,清新而华滋,深厚而通俗。

齐白石人物画并非是他整体创作中数量最多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然而,其仕女、儿童、历史与传说人物、寿星,铁拐李等人物画作品却具有丰富的内在意义,并与其绘画、生活历程紧密连接。齐白石的人物画作巧妙地将八大山人、石涛、金农的画风融合一体,用笔减省而富有生活情趣。其中特別值得关注的是种种自写性质的人物。以及各式各样的钟馗、罗汉、佛像等,这些作品所表达的精神倾向,如慈爱之心、不平之气、幽默智慧和鞭挞丑恶等等,足以安慰心灵,给人以愉悦和启迪,在形式风格上。则粗犷拙朴,是典型而独特的“齐氏”大写意画。此幅作于1922年的《人物四条屏》 (图二)为齐白石早期人物画作品,图中的人物分别以正面、左侧,右侧,背面四种形象呈现给观众,人物脸部均以赭石平涂,身姿及衣纹用粗笔写就。画中人物形神兼备,生动传神,人物衣纹简劲流利,反映了白石老人早期人物绘画的风貌特征,画中署款:“保生五弟供养,壬戌八月兄璜谨绘,时同在京师”,钤“白石翁” (白文)、“木居士” (白文)、“无相毖” (朱文)八枚印章。

齐白石的绘画艺术,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和时代特征。其花鸟画在题材选择、构图章法、墨色设计、造型提炼、技法创新,创作思想诸方面都取得了开创性成果。他的写意花鸟画上承徐渭、朱茸、扬州八怪以及吴昌硕,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力。与此同时,他把农民的生活和情感也融进他的艺术中。他把传统文人不屑的蔬菜、瓜果,老鼠,油灯,算盘、锄头、柴耙等引进画中,并流露出农民的质朴、孩子般的天真、真诚的爱和恨,远远地打破了传统文入画中画竹即写“虚心”,画兰便写“幽香”的陈套。他又将富有农民生活气息的民间艺术情趣融进文人画中,这不仅扩展了文入画表现的题材,而且也更新了文入画的艺术境界,开创了具有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的写意花鸟画的新篇章。

《荷塘双凫图》 (图三)为白石老人“红花墨叶”之典型作品。该画汲取了吴昌硕的浑厚朴重,而又保留了白石雄强刚劲的特色,整幅作品以泼墨法人手,荷叶墨色淋漓似含水气,这是只有黑白、水墨独有的世界。画中几朵淡红的荷花“色中见笔,笔随色痕”,为画面增加了无限生趣。双凫羽毛的皴擦、浓淡变化,十分巧妙,双凫白眼向上之法,盖取法于八大山人笔意。此幅为白石老人94岁时的作品,画面构图饱满,一派生机,在中国民俗中,赠人以鸭。是表示祈祷该人前程远大。因“甲”“鸭,同音,赠“鸭”寓中“甲”之意。而荷花则不仅寓示赠者品格高尚,更是祝福仕途高升之意,所谓“外官不过九品”,一品即以荷花示之。齐白石以荷与鸭同萃一幅,可见用心。该画署款: “九十四岁白石”,钤“白石”“人长寿”二朱文印。

《老鼠灯台图》 (图四)为白石老人93岁时所作,该画构图简练,主题突出。图中老鼠的造型概括质朴,作者仅用寥寥数笔便把小老鼠抬头仰望灯台的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白石老人的画,俗中见雅,该画把老鼠和灯台引入画中,流露出他农民般的质朴和孩子般的天真,远远打破了传统文人画中画竹即写“虚心”,画兰便写“幽香”的陈套。白石老人把文人艺术讲究的捕捉神韵、追求意境和民间艺术讲究的如实再现物象、引发趣味,巧妙地融合为一体,将富有农民生活气息的民间艺术情趣融人文入画中,这一艺术特点在此幅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不仅扩展了文人画表现的题材,而且也更新了文人画的艺术境界。该画署款:“蜡烛光明如白昼,不愁人见岂为偷。九十三岁白石”,钤“白石” “大匠之门”朱白文印。

《追思图》(图五)是白石老人耄耋之年,追念童年往事的一件乘兴制作,画中猪仔以湿笔而成,渲以浓墨,浓淡相渗,淋漓有致。栅栏用枯笔挥写而成,寥寥数笔劲爽果敢,挺韧的线条老辣而遒韧。此画无论是造型择物,还是布局经营,抑或是笔致墨韵,全然没有刻画雕琢的气息,寓丰富的笔墨变化于简单的景物形象之中,挥洒自如,一任天然其成。画中白石老人题写道:“追思牧豕时,迄今八十年,都似昨朝过了。白石老人”,钤“齐大”“鲁班门下”两枚朱文印。

齐白石一生绘画题材广泛,包罗万象,尤以画虾最负盛名,广为人知。他一生画虾,如他66岁时写的一则题记中所说:“余之画虾已经数变,初只略似,一变逼真,再变色分深淡。”《群虾图》(图六),虾身有明显的墨色变化,外硬内软,有透明感;虾头壳薄且有一定硬度,双钳笔法夸张,劲健有力。虾须弯曲有变化,此乃白石老人成熟期之虾作。画之墨法高超,齐白石老人以自创的“以水兑墨,墨中点水”的

方法,使画中之虾通体透明,晶莹逼真,令人称叹。画之局部夸张,适度变形,为了突出虾的动感,对虾须、虾钳进行适度夸张放大,超长的虾须与虾钳明显增强了虾的灵动与动势。在布局上聚散有法,画虾之难在于如何巧妙地处理肢体的穿插、叠加和呼应,齐白石老人在这一点上有精深的研究,画中之虾疏密安排恰当,拥而不挤,密而不乱,以书入画,绵中带刚。尽管在画虾中以墨法表现为主,不见了白石老人在其他花鸟画中常见的高超的“飞白”表现,但非凡的书法功力使图中之虾处处软中含硬,润中有刚,八只长臂青虾,个个形神兼备,姿态各异,活力四射,跃然纸上,该画署款:“白石山翁作”,钤“白石翁”白文印。

齐白石所画的虾蟹早被国人传为美谈,几乎妇孺皆知。《虾蟹图轴》(图七)构图严谨,布局讲究,虾蟹画得皆精。白石画虾凡数十年,历经数变,晚年画虾,墨色较淡,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虾体半透明的质感。图中三只虾,水墨精致,脱略形迹,离形得似,神完气足。中年以后白石多借画蟹感时讽世,如1932年的《鱼蟹图》,题曰:“三百石印富翁齐璜无处投足时作”。借题画以表达处境心事,又如1944年的题句曰:“处处草泥乡,行到何方好,去岁多见君,今年见君少。”帝国主义侵略者的穷途末路,于短短二十字中尽显,此画署年94岁,当是作于1958年,时社会平稳,人心安定,老人身逢盛世,心情愉快,佳作频出,而笔下亦多呈祥和之气,此画中的三蟹,体态饱满,墨色浓重,处处透出空灵,耐人欣赏玩味。

齐白石的书法与他的绘画、篆刻一样,饱满酣畅,意气纵横,捭阖之中别具大美深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他的书法由最初学馆阁体到学何绍基体,转而受到盛行的北碑书风的感染,又学习魏碑、爨龙颜碑,尤其是对《三公山碑》的崇爱,及对金冬心体的模拟,逐步增强了书法的力度、厚度和金石味,最终创立了个人大气磅礴的篆书、浑朴老练的行楷和题画中经常出现的具有倾斜笔致的行草。尤其篆书。以方笔造势,方中有圆,苍古处若碑,痛快处若治印奏刀,极具特色。《五言篆书联》(图八)联文为:“保民德乃大,道国行维艰。”此篆书吸取周、秦、两汉精华,得力于《三公山碑》及《天发神谶碑》,结体开合有度,下笔稳健苍劲,极其老辣,作品充溢着深沉坚实的金石趣味。署款“铁衡仁弟尝从余游,余喜其画笔超雅,篆刻亦古硬,惜不相见,忽忽五年。虽有书来,惯迟作客。写此聊寄远怀,时已巳夏四月二十又四日晨兴。小兄齐璜白石山翁井记于旧京寄萍堂。”钤“白石翁” (白文)、“甄屋”(朱文)。

3.齐白石画鉴赏观后感 篇三

一、齐白石与虾

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祖籍安徽宿州砀山,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人。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还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齐白石与虾有着特殊的情感,他喜爱虾的生命力,经常为它们作画,描绘它们灵动、游动的形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齐白石甚至经常与他们对话,这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毋庸置疑。然而,齐白石的.画虾过程却经过一番艰苦的历练,从现实的角度来讲,是越来越不像的过程,但从艺术的角度来讲,却是越来越像的过程。

齐白石画虾,可谓逼真生动,栩栩如生。那么,他是怎样取得这样高超的艺术成就的呢,他在一篇随笔中写道:“我住在朋友家,门前碧水一泓,其中鱼虾甚多,我偶然取出钓竿来,钓钩上戏缀棉花球一团,原意不在钓鱼,钓得与否,非所计也。不料鱼乖不上钩,只有一个愚而贪食的虾,把棉花球当做米饭,被我钓了上来。”在一首画虾的诗中,他写道:“塘里无鱼虾自奇,也从叶底戏东西;写生我懒求形似,不厌声名到老低。”从这些话语以及诗句中,我们可以窥见齐白石画虾的奥秘了,即观察与体验:缺少了对虾的观察,是画不出那些多彩多姿的虾的。

齐白石从少年时代起,就对虾的形体、外貌、生活习性有细致入微的观察,他甚至和虾玩在一起,和虾成了“朋友”,他家门口,有一个池塘,里面有很多虾,小时候齐白石就经常到那里捉虾玩,为他青年时候开始画虾奠定了一定基础;在齐白石四十岁后,他开始临摹以前画家画的虾;在他六十三岁的时候,他画虾已经很像了,但总是看着少了点灵气,于是便在碗里养了几只虾,放在桌子上,每天拿来观察,这样,齐白石画虾的方法也因此发生了改变,他的虾也成为他代表性的艺术符号之一。

在齐白石六十岁之前,是他的模仿时期,那时候的特点是:没有层次感,虾身的颜色都是一样的,虾身很直,没有动感,并且没有出现群虾等。当齐白石六十二岁时,为了更好地按照原样画出游动的虾,齐白石特意在院子里养了虾,并且放在桌子上对虾进行仔细的观察。但这一时期,齐白石的作品大都以写实为主,形似而神不足,但是出现了群虾和游动的虾,并且虾身有了变化。

六十六岁时,齐白石对虾的绘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增强了虾身的透明感,虾身也不是直的了,而是有了一定的拱起,虾的长臂钳最前面的一段变粗壮,增强了力量感。虾腿和虾身的个数也发生了改变等。齐白石在六十八岁时对虾的形象进行了很大的改变――原本对虾头和虾身都是用的淡墨,现在用重重的一点浓墨点缀,齐白石说“这是画虾十年最成功的艺术创造”。

这一点改变既增加了虾的中两个,又突出了虾头的坚硬感,根据齐白石长期的观察,虾在游动时眼睛是外横的,所以他将眼睛的两个原定改为两个横,同时虾腿的数量又一次减少。1934年齐白石完成了对虾最为成熟的改造――为了使虾图达到简约唯美的效果,虾的后腿由六对减为五对。八十三岁时,齐白石画虾的代表作――《游虾图》出现了,他画出了“似与不似之间”的虾,齐白石得意地说:“白石山翁写生十年,方得如生”,“余画虾数十年始得其神”。齐白石画虾的境界无人能敌,回看历史长河,纵观古今,至今还未出现能与齐白石老人画虾可匹敌之人。

本幅是白石89岁时的作品。此时白石画虾已入化境,在简括的笔墨中表现了游弋水中的群虾。粗壮、浓厚的茨菇,与群虾的透明、轻灵纤细形成对比,体现出晚年的齐白石画艺的成熟。此图表现虾的形态,活泼、灵敏、机警,有生命力。因为掌握了虾的特征,所以画起来得心应手。就以画面上的虾为例:虾头上的三笔,有墨色的深浅浓淡,表现出一种动感。

左右一对浓墨眼睛,脑袋中间用一点焦墨,左右二笔淡墨,于是使虾的头部变化多端。硬壳透明,由深到浅。而虾的腰部,一笔一节,连续数笔,形成了虾腰节奏的由粗渐细。用笔的变化,使虾的腰部呈现各种异态,有躬腰向前的,有直腰游荡的。也有弯腰爬行的。虾的尾部也是三笔,既有弹力,又有透明感。虾的一对前爪,由细而粗,数节之间直到两螯,形似钳子,有开有合。虾的触须用数条淡墨线画出。看似容易,实则极难:画得活,则虾之生命自出;画僵了,也就失去了生命。虾须的线条似柔实刚,似断实连,直中有曲,乱小有序,纸上之虾似在水中嬉戏游动,触须也像似动非动。

这幅画表现了虾的形态,活泼、灵敏、机警,有生命力。为了熟悉虾的各种变化,白石老人在水缸里养了几只大虾,闲时常常仔细地观察虾的游动、跃进、觅食以及体态的各种变化。因为他掌握了虾的特征,所以画起来得心应手。

4.九年级齐白石老人自传读后感 篇四

首先说齐白石的人品。齐白石一生靠卖画为生,没有巴结任何权力阶层,也不靠近当官的,虽有几次当官的机会也断然拒绝了。这在当时卖官买官横行的时期,甘愿做一个纯粹的艺术家是多么的可贵。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北京城期间,齐白石闭门谢客,拒绝把画卖给日本军人和日本投机画商,与当时众多汉奸文人投靠洋人、献媚逢迎侵略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出其崇高的爱国情操,怎能说见利忘义呢。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当选美协主席、人大代表,那也是群团组织,没有工资的,他还是以画画为生,养活全家。

在《齐白石自述》里面有这样一段话,涉及朋友劝他到日本卖画、挣钱时说“我定居北京快过九个年头啦!近年在国内卖画所得,够我过活的,不比初到京时的门可罗雀了。我现在饿了,有米可吃,冷了有煤可烧。人生贵知足,糊上嘴,就得了,何必要那么多钱。反而自受其累呢”.从此可以看出齐白石并不是一个贪财的人。还有一件事,齐白石父亲去世,他请好朋友樊樊山为父母写墓碑,按照樊樊山当时的润格费,悉数给了樊樊山一百二十多元的笔资,足以看出齐白石不是爱占小便宜的人。虽然和樊樊山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但还是尊重朋友的劳动成果。

1937年“七七事变”后,齐白石不愿参加日伪举办的什么盛典和饭局,懒得跟日伪汉奸废话,干脆在大门上贴上一张纸条,写了十二个大字“白石老人心病复作,停止见客”.其“心病”二字齐白石觉得用得非常恰当,后来又在门上贴上“画不卖与官,窃恐不祥”,意思是画不卖给当官的,当官进家对卖画的人不吉利。后来又声明“绝止减画价,绝止吃饭馆,绝止照相”,可见齐白石在大是大非上立场鲜明,经济上舍小利取大义。绝非有些人说的,齐白石是多么在乎蝇头小利的人。

5.齐白石作品观后感 篇五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王白石

感受:  你是否想过,用仿佛明天就会死去来度过每一天?这样的态度将会强烈地突出生命的价值。然而,我们大多数人将生命视为当然。我们知道自己有一天将要死去,但是一般把这一天想象成在遥远的将来。当我们活泼健康的时候,死亡几乎是无法想象的。我们很少去想它。无尽展望的日子伸展在面前。于是我们做着些琐碎的事,很少真正意识到我们对生命的态度。   我们常说:“失去后才会珍惜。”这一句话。是啊,只有盲人才能意识到视力所具有的多重优惠;只有聋子才能意识到听力的宝贵。但是,我们这些正常人的.眼睛和耳朵却迷茫地沉浸在朦胧中,不专注也不重视。 失去后才会珍惜,就好比直到生病才意识到健康一样。你是否留心的去观察每一件事物?如果没有那你就要更加去用心了。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们的青春时光是短暂的,所以我们必须要抓紧时间去做一些对我们有意义,有帮助的事,不要松懈。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退缩,就像海伦・凯勒一样面对黑暗,她在她的老师沙利文的帮助下一起度过了难关,她就这样掌握了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   假设你也只有三天的时间看东西,你会怎样利用你的眼睛?怎样度过其间的三天?

上一篇:歪歪的网上银行如何开通和使用下一篇:初三毕业聚会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