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成果的主论文

2024-10-05

课题研究成果的主论文(7篇)

1.课题研究成果的主论文 篇一

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告(范

文)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告——《英文音乐的研究报告》组 长:组员:英文音乐的研究课题报告

一、英文音乐种类的研究与详析研究英文音乐就必然要对其种类进行详尽的了解。现代英文音乐的种类繁多复杂。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各种类型的音乐亦互相交融。本研究小组采用网络等工具,充分对其种类进行研究,归纳、总结出以下几大类型。Rock & Pop 流行摇滚流行摇滚看上去像一个借于两者之间暧昧的名称,毕竟,人们

都认为摇滚比流行更美妙Alternative/Punk 另类 朋克7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摇滚乐,或称“朋克摇滚”,80年代初扩展到Rap/Hip-Hop 说唱 嬉哈R&B的全名是 Rhythm & Blues,一般译作”节奏怨曲”。广义上,R&B可视为“黑人Country 乡村CountryMusic这个名字是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它的源流很广。那时歌曲的内容,除了表现劳动生活之外,厌恶孤寂的流浪生活,向往温暖、安宁的家园,歌唱甜蜜的Jazz 爵士爵士乐,一种起源于非洲的音乐形式。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这种名叫爵士乐的音Latin World/Reggae 拉丁 世界 雷鬼雷鬼教父Bob Marley一种由斯卡和洛克斯代迪音乐演变而来的Blues 布鲁斯布鲁斯是一种基于五声音阶的声乐和乐器音。

其他英文音乐中还有很多不同的音乐种类,如:New Age 新世纪 Christian/Gospel 福音 宗教 Folk 民谣

Vocal/Easy Listening 人声 Soundtracks/Musicals 原声 Children 儿童音乐等。

二、对英文歌曲有影响力的演唱者极其影响的研究现代流行乐的流行与发展也伴随着一定程度的个人崇拜现象。因而具有影响力的演唱者对社会亦有很大的影响。本研究小组以最具影响力的演唱者作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出以下资料。1)MichaelJackson迈克尔 · 杰克逊迈克尔·杰克逊,2)TheHillbilly Cat“猫王”20世纪50年代,猫王的音乐开始风靡世界。他的音乐超越了种族以及文化的疆界,将3)Barbra Streisand 芭芭拉 · 史翠珊4)Sarah Brightman 莎拉·布莱曼5)U2乐队

三、英文音乐对学习英语帮助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人们对悦耳的旋律会产生喜爱的情感。

因此也就会学着唱出自己喜爱的旋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选择的是英文音乐,那么将会对我们的英语学习有很大的帮助。1),对语感的培养经

常听英文歌曲,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感。在任何语言的学习过程中,语感的形成都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比如,我们在看到或听到一个中文句子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它的结构句型或者是句子成分,而是去感觉那个句子通顺与否,与此同时,在脑中形成了对此句的理解。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我们几乎可以用这个方法应付所有的中文句子。事实上,不管是日常交流还是考试时候,我们都是这样做的。2),对口语发音的帮助歌曲时而快时而慢的节奏对发音的要求比较高。而模仿歌词中经常出现的连读、略读、重读等现象,对英语学习者的口语发音会有很大帮助。比如以下一段歌词:You showed meWhen I was young just how to growYou showed meEverything that I should knowYou showed meJust how to walk without your hands’Cause mom you always wereThe perfect fan,听英文歌曲对短期内高效的记忆单词有好处如果说单词是英语的基

础,那么由它构成的句子则更是平时交流,写作,应用的一个必

四、问卷调查与报告总结为了更好的研究课题,我们利用网络技术,发起了一次问卷调查。

以下是我们的调查结果及分析报告与总结。1),调查问卷及结果Q1:会在什么时候选择听英文歌曲A.伤心时 B.愉快时 C.烦恼时D.迷茫时Q2:在听英文歌曲的时候你通常注重的是什么A.曲调B.歌词 C.感觉D.其他2),分析报告与总结:现在由于人们的生活已经很优裕,人们也不止追求物质上的生活,也开始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听歌曲已成为一项很好的精神享受选择。通过这些调查,我们大家都清楚了英文音乐在各方面的影响及所发挥的作用。也从中学习了利用英文音乐更好的学习与生活的方式。它不仅仅是个人的喜好与生活,更是社会的财富与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应积极地面对这一潮流,取之所长,为我所用。英文音乐研究小组·2016寒假

2.课题研究成果的主论文 篇二

关键词:双镜天线,反射镜扩展,天线效率,G/T值

0 引言

双镜天线作为高增益天线,在卫星通信、射电天文、雷达和无线电监测等众多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双镜天线的设计主要基于射线寻迹,其主镜和副镜一般设计为光路完全对应的,即由馈源发出的射线,经副镜反射后,均被主镜截获,再经主镜反射后沿天线轴向射出,该方法设计出的天线能够充分利用主副镜的面积,具有良好的电性能[1]。但该方法未考虑电流在副镜和主镜边缘截断造成的影响,因此当反射镜( 主要是副镜) 电尺寸较小时,难以达到最优的性能。

本文分析了反射镜边缘电流被截断对天线辐射性能造成的影响,据此分别提出了扩展副镜和主镜以提高天线性能的设计方法,仿真结果表明,新的设计方法提高了天线辐射的性能,达到了预期效果。

1 副镜散射场的研究

反射面天线的设计主要基于射线寻迹,其假设入射波照射到的反射面电流与入射波强度成正比,而入射波照射不到的地方电流为零[2]。对于副镜边缘,存在电流截断效应,尤其是副镜电尺寸较小时,边缘绕射和电流截断效应更为明显,故导致原有的设计无法实现天线的最优性能。以标准卡式天线副镜为例,针对现有设计方法和本文提出的副镜扩展设计方法,分别计算了副镜散射方向图和天线效率[3]( 包含口面锥销效率、漏失效率和遮挡效率) 。副镜散射方向图如图1 所示,副镜的尺寸为6、10 和20 个波长,照射电平取- 12 d B。2 种设计方法的天线效率如表1 所示。由图1 和表1 可以看出,随着副镜电尺寸缩小,副镜散射方向图主瓣变窄,副瓣升高,降低了主镜的照射效率和截获效率,影响了整个天线的辐射性能[4,5];采用了本文提出的副镜扩展设计方法与原有方法相比,天线效率有明显提高,且随着副镜电尺寸缩小,天线效率提高更为显著。

下面将针对主、副镜扩展的设计方法和扩展后的实际效果进行研究,给出主、副镜扩展的设计方法,并通过计算验证其有效性。

2 副镜扩展研究与设计

2. 1 副镜扩展的概念

双反射镜天线设计时,副镜直径大于最大工作波长的20 倍,才能把副镜绕射影响忽略,但是在工程应用很难做到[6]。当副镜直径波长比小于20 时,副镜就会产生绕射现象,造成了天线性能难以达到预期。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了副镜扩展设计,如图2 所示,该设计缩小了副镜与主镜对应的区域,增加了一个与主镜不对应的区域,保证了副镜边缘电流的连续性,提高了副镜的截获效率,减少了副镜边缘的漏失和绕射。

2. 2 副镜扩展的设计方法

① 根据工程需要选取双镜天线的几何参数:照射角 θm、主镜直径D 、主镜焦径比F /D和副镜尺寸Ds。

② 根据天线最低工作频率,确定副镜扩展的环形区域的宽度0. 5 d ,令:

λ0为双镜天线最低工作频率对应的波长,k为实数。

③ 由副镜直径Ds和副镜扩展的环形区域宽度0. 5 d ,得到副镜与主镜对应区域的直径Dsc,即:

④ 由天线的照射角 θm、主镜焦径比F/D 、副镜与主镜对应区域的尺寸Dsc,按照几何关系,得到副镜与主镜对应区域的母线。对于赋形天线,可以对主镜母线和与主镜对应区域的副镜母线进行赋形。

⑤ 将副镜与主镜对应区域的母线沿垂直于旋转对称轴方向延伸0. 5 d ,得到副镜扩展区域的母线,进而得到扩展后的副镜母线。

2. 3 设计实例与计算结果

根据2. 2 节中给出的副镜扩展方法,对标准卡式天线进行副镜扩展,天线主镜直径30 m,焦径比0. 3,照射角13°,照射电平- 12 d B,副镜直径3 m。k取0 ~ 5,利用GRASP[7]软件进行仿真,分别计算不同频率时天线效率( 包含口面锥销效率、漏失效率和遮挡效率) 如图3 所示。

由图3 可以看到,天线效率随着副镜扩展逐渐增高;但到达一定值以后呈下降趋势这是因为随着副镜的扩展,与主镜对应区域物理尺寸过小造成的。当d = 2. 3 λ0时,副镜扩展对天线效率的提高效果最好,尤其是在电尺寸较小的天线效率提升明显。

计算的副镜截获效率和天线效率如表2 所示。由表2 可知,天线副镜扩展后改善了边缘电流的连续性,增加了副镜的截获效率和天线效率。因此,副镜边缘扩展设计可以提高双反射面天线的增益。

3 主镜扩展研究与设计

3. 1 主镜扩展的概念

在分米波和厘米波段,地面黑体是天线噪声温度最主要的贡献源[8],主反射镜边缘的漏失和绕射提高了天线的远旁瓣,增加了天线吸收的地面辐射噪声[9,10]。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了主镜扩展设计,如图4 所示,该设计缩小了主镜与副镜对应的区域,增加了一个与副镜不对应的区域,保证了主镜边缘电流连续,提高主镜的截获效率,减少主镜边缘漏失,以降低天线噪声温度。

3. 2 主镜扩展的设计方法

双镜天线的主镜扩展方法与副镜扩展方法大致相同,步骤如下:

①根据工程需要选取双镜天线的几何参数: 照射角 θm、主镜直径D 、主镜焦径比F /D和副镜尺寸Ds;

②根据双镜天线的最低工作频率,确定主镜与副镜不对应的环形区域的宽度0. 5d ,令:

式中,λ0为天线最低工作频率对应的波长,k为实数;

③由主镜直径D和主镜扩展的环形区域宽度0. 5d ,得到主镜与副镜对应区域的直径Dc,即:

④由天线的照射角 θm、主镜焦径比F /D 、主镜与副镜对应区域的直径Dc,按照几何关系,得到主镜与副镜对应区域的母线,对于赋形天线,可以对副镜母线和与副镜对应区域的主镜母线进行赋形;

⑤保持馈源与副镜不变,将与副镜对应区域的主镜母线沿垂直于旋转对称轴方向延伸0. 5d ,得到主镜扩展区域的母线,进而得到扩展后主镜母线。

3. 3 设计实例与计算结果

根据3. 2 节中给出的主镜扩展方法,对标准卡氏天线进行主镜扩展,天线主镜直径10 m,焦径比0. 4,照射角13°,照射电平- 12 d B,副镜直径1 m,K取0 ~ 5,利用GRASP软件分别计算不同频率时天线效率( 包含口面锥销效率、漏失效率和遮挡效率)如图5 所示。

由图5 可知虽然主镜扩展牺牲了一定的口径面积,但是由于主镜截获效率的上升,天线效率下降并不明显。当d = 2. 4 λ0时,各个频点天线效率均处于波峰,天线效率略有下降,同时又计算了天线噪声温度与G /T值。假设接收机噪声温度为15 K,天线在各个频点上计算的G /T值如图6 所示。

由图6 可知,主镜扩展后减少了主镜边缘的能量泄露,降低了天线的噪声温度,进而提高了天线的G / T值。

4 结束语

以保证反射面边缘电流连续为出发点,分别对副镜和主镜扩展进行了研究,提出的设计方法简单易行,适用于各型双镜天线。仿真结果表明,副镜扩展设计可以提高天线增益,有效改善天线低频时的性能,尤其适合中小电尺寸副镜的双镜天线; 而主镜扩展设计在略微损失增益情况下降低了噪声温度,提高了天线G /T值。虽然只针对对称型天线进行研究,但是研究结论同样适用于偏置天线,并且在双偏置天线设计时,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选择主、副镜扩展,以减小地面收到的馈源漏失能量,降低天线地面噪声温度[11,12]。

参考文献

[1]林昌禄,陈海,吴为公.近代天线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0.

[2]杨可忠,杨智友,章日容.现代面天线新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3.

[3]魏文元,宫德明,陈必森.天线原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5.

[4]Stutzman W L,Thiele G A.天线理论与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5]银秋华,周建寨.反射面天线增益的快速估算[J].无线电通信技术,2013,39(4):50-52.

[6]Miyahara N,Makino S,Urasaki S.Beam Steerable Dual Reflector Antennas with Minimum Aberration by Subreflector Drive[J]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Society International Symposium,IEEE,1998,3:1103-1106.

[7]TICRA,GRASP9,Version 9.8.02,Copenhagen,Denmark[EB/OL].[Online].Available:http:∥www.ticra.com.

[8]Otoshi T Y.Noise Temperature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for Deep Space Communications Antenna Systems[M].USA:Artech House,2008.[9][美]Imbriale W A.深空网大天线技术[M].李海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0]杨可忠.深空探测天线[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11]Dirk I L,de Villiers,Robert Lehmensiek.Sub-reflector extension Shapes for Reduced Far-out Side-lobes in Offset Gregorian Antennas[C]∥Antennas,Propagation&EM Theory(ISAPE),10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2012:55-58.

3.体能训练是幼儿教育的主课题 篇三

幼儿园的教育是把促进幼儿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目的是促进幼儿身体健康成长、增强幼儿体质。我园很重视幼儿的体能训练,详细制定了“幼儿体能发展评价”。在体能训练的组织、安排和实施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园从小班到学前班都实施了《依托主题教育,开展幼儿体能训练研究》实验课题,各班还设立了符合自己班年龄特点的子课题,投放了多品种的活动器械,如:呼啦圈、可乐瓶等,全园上下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及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同时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

我们在实现体能训练后,我园幼儿出现了“三个明显”,即发病率、服药率明显减少,出勤率明显提高,动作发展明显加快。事实充分说明,体能训练在幼儿身心发展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究竟如何对体弱幼儿实施体能训练呢?

1 尊重差异,关注体弱幼儿的体育活动

体弱幼儿是指那些身体抵抗能力弱,运动素质差的幼儿。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应做到“一个也不能落下”,要关注体弱幼儿的体育活动,制定科学、全面的体育目标,有针对性地引导体弱幼儿参加体育活动,发展动作、增强体质,使他们也能凭借健康之躯面对未来的挑战。

2 展现趣味,用游戏化的体育活动吸引体弱幼儿

一部分体弱幼儿平日参加体育活动的机会很少,他们比较胆小,且依赖性较强,对体育活动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基于“游戏是儿童生命”这一说我们应以趣味性强的体育游戏来吸引体弱幼儿参加体育活动。一方面,以游戏本身的趣味性,带动体弱幼儿参与活动,并在游戏化的活动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另一方面,通过游戏能将幼儿难以理解、掌握的动作,变成具体的游戏情节,使体弱幼儿愿意努力完成动作,并在游戏中获得动作的发展。

3 因材施教,确保体弱幼儿得到适度的锻炼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体弱幼儿也丝毫不例外,在参加有趣的体育活动时,他们也会玩的很尽兴,甚至大汗淋漓。然而,体弱幼儿由于本身体质问题,机体极易疲劳,若体育活动量直线上升或强度增大都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健康。因此,我们要遵循个体的差异性,了解体弱幼儿的体质特征,适宜适量的组织体弱幼儿的体育活动,建立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增强体质的功用,反之会“欲速则不达”。

4 保教结合,重视体弱幼儿的保健工作

首先,教师要加强对体弱幼儿的保育指导工作。

体弱幼儿的抵抗能力较差,易生病,在体育活动锻炼前后,穿脱衣服稍有不甚就会生病。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的根据体弱幼儿的体质情况,做好体弱幼儿的保育指导工作。

其次,通过培养体弱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做好保育工作。

“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进行安全、营养和保健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这是《纲要》中健康教育的一项要求。体弱幼儿动作发展相对比较差,在体育活动中易造成不安全因素,容易受到意外伤害,因此,加强他们的安全教育,培养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甚为重要。

5 家园合作,延伸体弱幼儿的体育活动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对于体弱幼儿来说轻松、自由的教育环境和父母针对性、指导性的教育是非常可贵的资源,如果家园共同配合,帮助体弱幼儿科学的参与体育活动,则会事半功倍。教师应向家长表明科学的观念、传授正确的方法,争取有效的家庭教育资源。

4.生态课题研究课题方案 篇四

一、研究背景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的生态结构方面,包括教育生态的锥体结构、宏观生态(学校、家庭、社区等生存环境)、微观生态(课程、教学、评价)、以及教育的行为生态(个体行为生态和集群行为生态)等。我国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意识、生态哲学、生态价值、生态伦理、生态文明、生态文化等方面。

教育生态学(Educational Ecology)这一术语最早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Lawrence Cremin)在1976年刊布的《公共教育》一书中提出来的。教育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的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等原理与机制,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教育发展的

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概括地说,教育生态学就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的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的、心理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

美国另外一位教育学家克来因在谈到教育生态的重要性时曾指出:我们是不是与莎士比亚、牛顿和甘地有一样的潜能?如果是,那么莎士比亚们只是有比较多的机会来发展自己的潜能罢了。也许正好没有发生什么事情阻挡他们学习的能力的发展。克来因在这里谈的其实就是适合学习者的教育的或学习的生态问题。

总之,教育生态理论源自自然生态,融合生态学的精髓,立足于“生命观”,终极目标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发展、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旨在探索符合学校和社会发展要求,与生态文明时代相适应的教育存在和持续发展的方法体系,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实施策略。它符合教育规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符合国内、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

从我们的视野所及,目前关于教育生态的研究只是处于理论研究状态,还没有进行具体的实践层面的研究,实践层面缺少必要的探讨,更没有初级学校生态的要研究的领域。我校是一所国家级绿色学校,长期以来我们对绿色课堂教学进行一系列发开发研究,形成我们关于绿色教育经验和基础,深化绿色教育研究突出绿色教育特色,因此我们的研究有特殊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从绿色教育的理念出发,对学校生态建设进行重新认识和思考,形成学校生态整体优化的校本理解,可以丰富学校素质教育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结合学校绿色教育经验,将绿色教育融入到课程开发,教学改革和文化建设等实践活动中,探索学校生态整体优化的实践模式,为学校素质教育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借助学校生态研究这一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改进教育教学行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 发展,最终实现学校办学水平的总体提升。课题研究对于我校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绿色教育理念: 绿色教育理念是指绿色教育的核心价值和基本思想,绿色教育原意是保护生态、节约资源,强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环保教育、生态教育。实践中将绿色作为隐喻,引申为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具体指向德智体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和谐、自由、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重视问题解决的创新性教育,因此,绿色教育理念具体包括以人为本的绿色价值取向,促进人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促进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终身教育理念。

学校生态:

1、“生态”一词源于希腊语,原意为“住所”或“栖息地”,生态学研究重点主要指栖息地各要素的平衡、和谐发展。

2、在上个世纪末许多教育研究者用生态学原理来解决教育问题,解释教育现象,一所学校就是复杂的生态教育系统。

3、所谓学校生态是指学校社区环境,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师、学生制度环境及其校园文化等诸多要素相互制约,相互调控所构成的结构体系。

4、学校内部各要素的和谐关系是学校关系的核心,但也包括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和谐关系;以及学校内部各要素自身所构成的生态子系统内部的和谐关系。

5、学校生态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变化的过程,教育效能的提升关键在于整体优化学校生态。

绿色教育理念下学校生态整体优化:

“学校教育理念下学校生态整体优化的研究”意指以绿色教育理念的价值引领下,从学校生态整体入手,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能为目标,通过学校内部各个要素的优化来实现学校生态系统的要素和谐与结构优化,是学校校本探索绿色教育的行动研究。

三、研究的目标

1、在绿色教育理念下通过对学校生态建设的文献研究和理性思考,提高对素质教育和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2、总结我校绿色教育的经验,在学校生态整体优化新的研究视角下,深化绿色教育实践,进一步彰显学校绿色教育特色。

3、从学校生态的各要素的研究入手,明确自然成长的绿色理念,优化课程结构,完善绿色课堂教学模式,落实资源节约的思想,探索学校生态整体优化的实践模式。

4、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合理互动中,探索学校生态有效的开放体系,实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生态和谐。

5、在学校生态的整体优化过程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自然成长,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四、研究的内容

1、我校绿色教育经验与教育生态现状的研究。

对我校绿色教育与教育生态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座谈会、学生问卷和教育生态案例分析等方法,调查教师的绿色教育理念、绿色教育行为、学校教育生态(课程、教学、评价)现状等。

2、绿色教育理念下学校教育生态的理性思考。

主要研究新课程的理念,新课程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要求,新课程对教师教学行为评价的内在要求,教师教学行为评价的内涵、特征及实施策略。

3、绿色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生态的研究。

在绿色教育理念指导下,对教学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资源,师生互动、课堂生成等方面,研制评价量表,设计分析框架。

4、教师自我发展的学校生态环境营造策略的研究。

研究的内容从四个层面进行:一是学校生态环境对教师的自我成长的功能以及现状调查与分析;二是研制不同层次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三是构建教师自我发展的成长目标;四是教师自我提升与发展平台的构建。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以适应课程改革与学校发展的需要。

5、绿色教育校本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研究。

在绿色教育理念指导下,从校本出发,对目前正在实施的各类活动内容进行整理。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方法、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研制棋类校本课程和兴趣活动校本课程。

6、基于学生自然成长、和谐发展的评价方式的研究。“和谐”,“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可归纳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地发展状态。“和谐”既是一个古老的教育内容,也是一个常新的教育话题。要使每个学生能够和谐发展,在清凉小学教育的过程中,整体规划每个孩子的六年学习生活与成长目标,让每个孩子有自己的价值追求。因此,研究的内容主要从从学生生活领域入手研制“七彩少年”的评价方式,把评价的内容作为学生学习生活中追求的目标,拓展学生生命质量的长度和宽度,促进学生自然成长、和谐发展。

7、以学校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制度生态优化的研究。

制度生态是影响学校教育行为、决定资源配置与办学效益的最重要的环境变量,对学校教育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的研究试图用生态学原理对学校教育制度环境进行分析,并通过学校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制度创新来促进学校发展。研究的内容从三个层面: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

8、学校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教育网络整合与优化的研究。

对目前学校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环境和社会教育环境进行调查与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研究学校教育与学生个体发展的关系;研究学校教育环境和家庭教育环境的关系;研究学校教育环境和社会教育环境的关系。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整合。

9、网络虚拟教育环境与现实教育环境的统整与优化的研究。

研究的内容从三个层面进行:一是研究任何拉近网络虚拟环境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二是研究任何拉近虚拟的教学环境与文本环境之间的距离;三是研究任何拉近学生校园生活与网络平台之间的距离。

五、实施的方法步骤

(一)课题研究组织: 课题组长:

下设子课题组组长: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实验法、统计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

(三)实验步骤:

1、课题准备与申报阶段(2009年5月——2009年6月)

研究任务: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并对课题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

研究内容:对绿色教育理念下学校生态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形成调查报告。进行有关绿色教育理念下学校生态文献研究,从理论上为课题组研究建立资料库。

研究方法:调查分析法,文献研究法。

研究成果:确定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完成研究报告初稿,完成论文《绿色教育理念下学校生态整体优化的理性思考》。

2、课题方案制定和论证阶段(2009年6月——2009年8月)

研究任务:研制“绿色教育理念下学校生态整体优化的研究”实施方案。

研究内容:根据我校绿色教育经验与教育生态现状确定子课题的研究方向,并且进行方案论证。

研究方法:文献研究、经验总结。

研究成果:形成“绿色教育理念下学校生态整体优化的研究”的研究报告。

3、课题研究与实施阶段(2009年8月——2012年8月)研究任务:分子课题进行实践研究,完成阶段性成果。研究内容:

①我校绿色教育经验与教育生态现状的研究。②绿色教育理念下学校教育生态的理性思考。③绿色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生态的研究。

④教师自我发展的学校生态环境营造策略的研究。⑤绿色教育校本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研究。

⑥基于学生自然成长、和谐发展的评价方式的研究。⑦以学校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制度生态优化的研究。

⑧、学校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教育网络整合与优化的研究。⑨、网络虚拟教育环境与现实教育环境的统整与优化的研究。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

研究成果:形成调查报告《我校绿色教育经验与教育生态现状的研究》;制定校内文件《学校教育生态建设实施纲要》;完成学校制度、学生评价、校本课程方案等资料汇编和课堂教学生态研究案例集。

4、课题总结与成果鉴定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2月)研究任务:形成研究报告,请专家进行鉴定。研究内容:撰写子课题和课题总结。研究方法:经验总结法。

研究成果:完成《绿色教育理念下学校教育生态整体优化的研究结题报告》;汇编《绿色教育理念下学校教育生态整体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和《绿色教育理念下课程教学案例集》。

六、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1、研究人员及其硬件设施的保障

①我校是一所省级实验小学,教育硬件设施配备比较齐全,师资及校园文化方面的软件设施较为优化。学校领导、教师心理状态良好,人际关系平等,青年教师知识水平较高,科研能力强。学校始终把教科研工作放在首位,校领导不仅重视教育科研工作,而且带头。校长主持省“十五”立项课题“构建适合于师生发展的校园文化的研究”,于2009年3月已圆满结题,其成果继续在校推广。领导的率先垂范使学校科研氛围日益浓厚。②课题组成员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在教育教学中都是学科教学骨干。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把问题当着课题进行研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有多篇文章在省、市、区各类论文评比中获奖或发表。

2、课题的前期准备工作

我校承担的十一五省级立项课题《亲近绿色:特色课程校本开发的研究》,形成了“相拥清凉绿色,开启未来无限可能”的办学理念,我小决定从学校基础出发进行有特色的课题研究,也是校本课程开发模式的一种新探索。这样能够促进了学校文化的重构,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在我校十一五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新一轮课题研究的讨论,做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调研工作,在“学校生态”的研究方面,学校不仅搜集了大量的电子信息,还聘请相关专家来校指导研究工作,找出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现状收集相关的资料,确立研究的主题,研究的内容和研究的方法。

3、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①组织保障:建立研究小组,形成研究队伍,不断提高研究者的能力和研究的水平。②理论支撑:学习《教育生态学》等相关的教育理论,按照课题的进展需要,为课题组成员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为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并聘请相关专家指导课题研究工作。

③制度保障:围绕课题研究,做到研究活动经常化、制度化。

5.生物研究性课题课题实验报告 篇五

候庄中学综合组

2012年9月,我校综合组的两位教师申报的《新课标下义务教育生物知识呈现顺序的探究》通过县教育局的评审立项成功,经过几年的实践和研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的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国不少学者提出,新基础教育需要新的理念、新的教育目标和新的培养模式,并对学生发展的潜能和多样性以及新基础教育活动的双边共时性、灵活结构性、动态生成性、综合渗透性等进行了研究。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为新基础教育课程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基础,新基础教育课程的开发早已呈现新的态势,一个好的教材应体现在知识呈现顺序先后性应能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发展水平,体现出其合理性和科学性。

目前,义务教育使用的生物教材主要有人教版、苏教版和浙教版等。侯庄中学自2005年以来一直使用人教版教材,我们生物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对人教版教材知识呈现顺序进行了探究,主要观察分析各知识呈现顺序在使用中是否顺畅,学生是否利于接受,还存在那些问题等对于不同的章节采用怎样的教学模式才较为适合,进而总结如何安排教材中的知识呈现顺序才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和学习成长的过程,有利于教材的改编等。这对于我县生物教材的选择和使用,提高教材的使用价值,为教材的改编提供宝贵的意见提供了良好的依据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因此,2012年我们提出的《新课标下义务教育生物知识呈现顺序的探究》顺利通过县教育局的评审而立项成功。

二、研究基础

1、学生的认知水平

学生在初中阶段认知水平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具体如下:(1)记忆的发展

初中生以有意识记忆为主,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对于一些无意义的材料,他们还能通过谐音、编顺口溜等方式赋予其意义进行识记,且在初中阶段,抽象记忆已开始占有优势。

(2)思维的发展

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有一定的程度,他们能够初步运用概念、判断等思维形式进行一定思维活动,并能按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高假设、验证假设的步骤去初步解决问题。

1、教材的使用

侯庄中学自2012年以来一直使用人教版的生物教材,我们生物组教师对该版教材已进行深入研究并形成系统性的教学体系,并根据《义务教育初中生物课程标准》、《陕西省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及初中学业水平测试等把握教学重、难点,梳理知识的呈现顺序的合理性。

三、研究目标

(1)通过问卷调查和测试评价,了解我县初中生物教材使用的现状以及新教材实施以来教师在初中生物苏教版使用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2)根据调查的结果,有针对性的构建义务教育生物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知识呈现的科学体系

(3)通过实验研究,进一步论证知识呈现合理顺序和科学体系的适用性。

四、研究内容

(1)选择我县两种类型的初中(农村初中与县城初中)进行抽样调查与测试,以了解义务教育生物教材的现状(主要包括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呈现顺序、学生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等)。

(2)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和知识呈现顺序体系,总结新旧版本的教材的差别,人教版知识点与学生水平测试的联系。发现人教版教材的亮点及不足,为教材的进一步改变提供合理的依据,进而对我省教材的开发和应用做出应有的贡献。

(3)对实验研究获得的数据,进行推断统计和分析比较,以检验相关策略的实用性、适用性和有效性。

五、研究方法

1、分班教学对照分析法

(1)对教材前后章节内容进行联系归纳,使知识呈现前后有个合理的顺序,并能正确抓住重、难点。

(2)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合理安排教学过程。(3)针对不同层次的班级将知识呈现顺序进行相应的调整。(4)根据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接受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2、问卷调查法

(1)对不同年级的生物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如下:

① 教材中知识呈现顺序是否符合多数教师的认知水平和思维习惯。② 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安排知识的呈现顺序。③ 对所使用的教材总结其优点和存在哪些不足,并写出好的建议(2)对不同层次的班级学生进行相应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如下:

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呈现顺序是否与教材相同,哪一个更适合学生的接受。② 学生在学习中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还存在哪些问题。

③ 学生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呈现顺序的安排有何意见和建议。

通过调查发现,多数教师对教材中的知识呈现合理性还比较满意,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于一些内容的安排教师也会根据不同层次学生进行相应的调整。

3、案例分析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对每一章节进行分析,对一些好的调整会以总结方式记录下来,如教学案例等。如在讲细胞种类和结构时,教材是先安排讲解细胞的种类后分析细胞的结构,我们发现这样会使学生在接受该部分知识过程中有些吃力,不利于他们的理解,于是我们把该部分知识顺序进行了调整,先讲细胞的结构再讲细胞的类型,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接受。课后我们把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形成公案供大家参考。

六、研究的成果

我们认为,现行的义务教育生物教材几经修改完善,基本形成体系完整,内容全面,覆盖生物科学各方面的知识体系,而且选取的基础知识很有科学性和代表性,和已往的教材有很大的变化:

1、选修为主要体现的“生物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生物科学(特别是生命科学)本身就与医学、农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生物科学与技术的结合,转化为生产力,不仅已经体现在理论上,更有利于人们更好的利用、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现在,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步,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开辟了生物工程新领域。例如:转基因技术、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细胞融合技术、核移植技术等,促进了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组织工程、胚胎工程等的诞生和发展,已经在工业、农业、医疗和卫生等方面有了广泛的应用,已经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

2、用“生物圈”知识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在,生态学的研究已经成为生命科学中最为活跃的研究方向之一,它已经不局限于传统生态学的范畴,而是扩展到对整个生物圈的研究。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须爱护地球,关爱生物,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这些意识的树立,正是现行教材的目的和要求。

3、《生物(人教版)》以“积极思维”活动为主要的学习栏目,辅以“边做边学”、“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的栏目.促使学生在更高水平上“改变学习方式”。《生物(人教版)》设置了“积极思维”、“边做边学”、“课题研究”、“放眼社会”、“评价指南”等数量有限而功能独特的栏目.希望学生通过栏目不仅获得知识,也获得能力和形成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个不断探究的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些就是现行教材力求达到的。

当然,在使用这套教材的过程中,我们也觉得它也有一些不足之处。这些,可能会影响上述目的的达到。我们在此提出,一方面是与大家交流与探讨,相互提高,共同进步;另一方面是总结我们的一些做法,并把此推荐介绍给大家。因此,很希望在这方面有研究和探讨的专家及同仁批评指正,提出宝贵意见,这样我们将能更好的提高水平、改进工作。

下面介绍我们的总结。

1、现行教材比较缺乏科学家生平事迹及成就方面的知识。科学家们的成就,虽然属于某一领域,但更是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的不朽贡献,特别科学家们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不仅应该被记住和传颂,更应是启迪和激励后人的力量源泉,所以应该“大书特书”;

2、现行教材应加大科学素养教学的内容与力度。这不仅是生物的学科特点,更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除了已有的基本技能等实验素养的培养外,科学素养方面的培养更应该加强,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态度和科学世界观,掌握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

3、现行教材在知识的衔接上还有待改进与加强。我们认为,可补充的内容有:动物和人体解剖和生理的一些基本知识(运动、呼吸、消化、循环、泌尿、神经、生殖的知识);植物形态、分类的知识(如花、果实的结构);生物分类的知识;进化的知识等等。这样,可以弥补有些知识的缺陷,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而补充这些知识,既作为教材的正文内容,也可安排为课外阅读的内容。

4、对重要的知识的更多的诠释。由于学生现有的知识的局限,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的差异,使学生觉得一些知识深奥难懂,学起来很吃力,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因此,应该增加对相关知识的解释,更可以通过增加图解、资料等多种形式,详细分解,化难为简,化抽象为直观。

5、对有疑问的知识的准确处理。由于知识的发展与更新,新旧知识之间的差异使得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疑问,给教学带来困难,所以,我们认为应对这方面进行修改。

6、建议增加与教材相关的教辅用品。现行的教材几经修改,内容已有很大修改,而与之配套的教学挂图、模型、音像制品等大多不能使用。另外,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虽已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但也是参差不齐,各有所长,不能随心所用。因此,我们很希望能有与教材完全配套的、全面、科学、系统的相关的教辅用品,更好的指导教学。

课题主持人:刘文奇 报告执笔人:刘文奇

6.课题研究成果的主论文 篇六

要求各校每位在职体育教师必须交一篇论文。市论文不收评审费。

学校体育重点研究课题指南:

1、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专题研究;

2、学校体育与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智育、美育的关系研究;

3、贯彻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4、“保证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5、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与加强学校体育的研究;

6、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加强学校体育的研究;

7、学校体育工作专项督导、检查、评估体系与标准的研究;

8、通过体育锻炼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研究;

9、新世纪学校体育发展战略的研究;

10.学校体育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

11.学校体育管理模式的实践研究;

12.学校课外体育运动、课余训练与竞赛、小型竞赛活动的研究;

13.城市、农村体育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4.开展九年一贯制学校体育工作实践研究;

15.新世纪创新型体育教师的培养与培训策略研究;

16.提升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17.创建体育特色教育学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8.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及高中毕业学业考试中增加体育考试的研究;

19.实施体育与艺术“2+1”工程项目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0.体育教科研工作有效开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1.“体教结合”与体育特长生的训练管理研究;

22.体育科学训练方法的实践研究;

23.学校田径运动会与趣味运动会改革与创新研究;

24.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研究;

25.贯彻实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⑴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⑵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⑶课程目标(运动参与目标、只是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里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⑷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三结合课程)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⑸地方体育课程实施方案与学校体育教学实施计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⑹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体能的实践研究;

⑺体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⑻体育教学中教学与学法的实践研究;

⑼体育与健康校本教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⑽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⑾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12)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选项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3)“选项教学”教学组织形式的实践研究;

(14)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体能的实践研究;

7.课题研究成果的主论文 篇七

关于高校奖学金的理论研究, 最早源于Schultz的人力资本理论, 他在《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一书中指出“对教育的投资是向未来的报酬投资”, 这一观点在20世纪70年代被西方经济学家广泛接受。在此基础上, Johnstone (1986) 系统提出了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认为高等教育成本应该由政府、学生、家庭、高校和捐赠人共同承担, 他们可以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收入分担成本。

现实中, 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了学费上涨, 根据成本分担理论, 与学费配套的奖学金制度改革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美国的需求功绩制、英国的大学决定制、澳大利亚的专业成绩制以及日本的免收制都在做法上各具特色。经过学费和奖学金制度配套改革, 这些国家的高等教育费用负担从免费向有偿化转移、从学费上涨和供给奖学金向贷学金转移、从公共负担向私人负担转移 (李大伟, 2010) 。然而在改革的进程中, 收入阶层及地区差异引起了高等教育公平的危机, 这也成为日后理论和实务界争论的焦点。

其实早在1973年, 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Trow就在其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中提出过教育公平的观点。学费和奖学金制度配套改革过程中, 低收入阶层的高等教育机会选择成为一大问题。在此背景下, Husen (1989) 对教育公平的历史发展进行了研究, 认为教育公平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并详细阐述了高等教育机会均等观念的历史发展过程, 它包括了教育起点、过程和结果的均等。此后, 教育公平理论研究得到了长足发展:Parsons (1991) 认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 社会公平的实质是社会整合问题;Rawls (1999) 将补偿教育视为实现社会平等的前提条件;Noddings (2003) 则强调尊重个体独特性, 培养平等关系中的个体;Green等 (2003) 据此提出了“平等与最善”的教育机会均等原理。

在解决高等教育公平这一问题上, 学费及奖学金配套的多样化是增加选择的一种观点, 这就需要对奖学金这一机会均等教育费用的公共负担进行研究, 对此理论研究多集中于奖学金的激励功能。经典激励理论包括内容型激励理论 (如Maslow的“需要层次论”、Herzberg的“双因素论”等) 、过程型激励理论 (如Fromm的“期望理论”、House的“激励力量理论”等) 和行为修正型激励理论 (如Skinner的“强化理论”和“挫折理论”等) 。将这些激励理论的基本原理应用于高校奖学金的评定过程, 完善了奖学金的评定机制, 充分发挥了奖学金的育人功能 (唐丽珍, 2003) 。

高校奖学金综合评定指标的现状与问题

基本沿袭理论研究的路径, 在追求教育成本合理分担, 以达到教育公平价值目标的道路上, 我国高校奖学金体系也经历了从单一的“人民奖学金”到“优秀学生奖学金、专业奖学金、定向奖学金”并存, 直到如今“政府类奖学金、校外冠名奖学金、校内奖学金”这一较完整体系的发展过程。同时, 我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中奖学金制度的真正形成源于2002年国家奖学金的设立。2007年,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及其配套办法颁布实施后, 我国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包括国家奖学金在内的多种形式并存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至此, 对奖学金的研究也转入实务层面, 即对奖学金设立、评定及发放的研究。

对于高校奖学金评定指标的研究是近年来比较集中的研究方向。最早的评价指标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单一依据, 之后渐渐转变为德、智、体全面考核的综合评定指标 (魏长松、郑东方, 1993) 。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要求的提高, 很多学者建议将创新能力 (薛丽, 2004) 、拓展素质 (濮晓龙、刘婕, 2004) 、社会工作 (廖志丹, 2009) 等纳入综合评定指标。另一方面, 在奖学金评定过程中, 越来越强调运用数学理论 (冯变英、李霞, 2004;彭永利, 2005) 和计算机技术 (杨卫明、代琴, 2004) 来促进综合评定指标的科学化。

目前的奖学金评价指标在向多元化价值导向目标靠拢的同时, 也存在着操作上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注重结果评价和定性评价、忽略过程评价和定量评价两方面。以国家奖学金为例, 其基本申请要求包含四方面的内容: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宪法和法律, 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诚实守信, 道德品质优良;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 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特别突出。

具体评定过程中, 由于上述标准很难进行量化, 且只能以简单的结果定量, 造成评定结果无法客观反映学生真实情况, 引起奖学金评定结果的偏差。因此, 如何构造合理的奖学金综合评定指标, 结合定性与定量方法进行科学化处理, 既如实反映学生的情况, 又符合奖学金评定的育人导向, 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据此进一步探讨。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奖学金综合评定指标

1.主成分分析法简介

主成分分析法 (简称PCA) 最先由Pearson针对非随机变量提出, 尔后Hotelling (1933) 将此方法推广到随机向量。PCA的基本思想是降维, 它将原来具有一定相关性的多指标, 转化为重新组合而成的互相无关的综合指标, 同时简化了变量系统的统计数字特征。目前, PCA作为最重要的多元统计方法之一, 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企业管理、生物化学等领域。

PCA的简单步骤可以概括为:根据研究问题选取指标与数据、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进行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判定并确定主成分个数m、确定主成分Fi和综合指标F的表达式。

2.实例分析

(1) 奖学金综合评定指标体系的建立

目前各高校奖学金评定主要采取“学校-院系-班级”的三级评定方式, 即学校根据制定奖学金总体评定标准, 院系据此制定评定制度与细则, 最后班级制定具体的评定细则并进行打分排序。本文以复旦大学2011级本科生某班级为例, 其奖学金综合评定指标体系建立如表1所示。

(2) 数据来源

基于上述评定指标体系, 应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 最终计算出奖学金综合得分并排序。该班37位同学的评定指标原始数据按照学校奖学金条例及细则规定的标准, 由个人及班级奖学金评定小组成员进行打分, 学院和学校奖学金评定委员会进行审核, 如表2所示。

(3) 主成分分析

(1) 为消除量纲的影响以及各指标在数量级上的差别, 首先对评价指标原始数据C1, C2, ……, C13进行标准化处理, 得到评价指标标准化数据ZC1, ZC2, ……, ZC13。

(2) 建立标准化数据的相关矩阵, 并进一步计算相关矩阵的特征值及其累计方差贡献率, 如表3所示。

(3) 综合累计方差贡献率准则 (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80%) 和特征根均值准则 (主成分对应特征值﹥1) , 本文提取前7个主成分, 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0.577%。因子载荷矩阵如表4所示。

(4) 由相关矩阵特征值计算其对应特征向量, 从而得到7个主成分表达式如下:

F1=0.31*ZC1++0.37*ZC2+0.22*ZC3-0.06*ZC4+0.41*ZC5+0.07*ZC6+0.04*ZC7-0.01*ZC8+0.47*ZC9+0.47*ZC10+0.29*ZC11-0.11*ZC12-0.03*ZC13

F2=-0.09*ZC1+0.02*ZC2+0.05*ZC3+0.46*ZC4+0.12*ZC5-0.60*ZC6-0.27*ZC7-0.21*ZC8+0.02*ZC9-0.08*ZC10+0.36*ZC11+0.39*ZC12-0.02*ZC13

F3=0.47*ZC1+0.19*ZC2-0.46*ZC3+0.19*ZC4-0.18*ZC5+0.06*ZC6-0.35*ZC7+0.08*ZC8-0.08*ZC9+0.03*ZC10+0.05*ZC11-0.12*ZC12+0.56*ZC13

F4=0.13*ZC1+0.16*ZC2+0.11*ZC3+0.38*ZC4-0.06*ZC5-0.16*ZC6-0.03*ZC7+0.73*ZC8-0.01*ZC9+0.11*ZC10-0.37*ZC11+0.06*ZC12-0.29*ZC13

F5=0.32*ZC1-0.28*ZC2+0.56*ZC3-0.09*ZC4+0.24*ZC5-0.05*ZC6+0.08*ZC7+0.11*ZC8-0.04*ZC9-0.23*ZC10-0.19*ZC11+0.25*ZC12+0.52*ZC13

F6=0.10*ZC1-0.07*ZC2-0.02*ZC3+0.47*ZC4-0.05*ZC5-0.11*ZC6+0.69*ZC7-0.04*ZC8+0.03*ZC9-0.20*ZC10+0.19*ZC11-0.43*ZC12+0.10*ZC13

F7=0.29*ZC1+0.06*ZC2-0.35*ZC3+0.04*ZC4+0.18*ZC5+0.19*ZC6+0.44*ZC7-0.12*ZC8-0.29*ZC9+0.17*ZC10-0.04*ZC11+0.62*ZC12-0.13*ZC13

(5) 以每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权数, 构造奖学金综合评定指数F:

F=0.283*F1+0.175*F2+0.140*F3+0.134*F4+0.099*F5+0.087*F6+0.082*F7

由此, 根据上式计算班上上37名学生奖学金综合评定的主成分综合得分及排名, 如表5所示 (由于篇幅所限, 各项主成分得分并未列示) 。

结论

高校奖学金综合评定是一种典型的多指标问题, 涉及因素繁多。多指标带来了分析上的复杂性和指标间的多重相关性两大问题。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指标约简和削弱指标间多重相关性的优化工具。为此, 本文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构造高校奖学金综合评定指标, 具有如下优点:

(1) 基于原始数据本身, 评价结果符合客观实际。

(2) 将多指标进行降维处理, 降低了评价的复杂度, 削弱了指标间的多重相关性。

(3) 可以多方位地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 既可以为高校奖学金评定提供翔实依据, 也可以了解学生各方面的优劣势, 针对性指导学生取长补短、不断进步。

摘要:我国高校奖学金的发展基本沿袭了理论研究的路径, 在追求教育成本合理分担的同时, 达到教育公平的价值目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由于忽略了过程评价和定量评价, 现有评价指标往往无法客观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 引起奖学金评定结果的偏差。本文结合定性与定量方法,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构造奖学金综合评定指标, 既能如实反映学生情况, 又符合奖学金评定的育人导向。

上一篇:小小三班班务计划下一篇:创新食品安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