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作文素材关于屈原的作文素材

2024-10-06

端午节作文素材关于屈原的作文素材(精选15篇)

1.端午节作文素材关于屈原的作文素材 篇一

屈原出生于楚国贵族,和楚王一样,芈(mǐ)姓;楚武王熊通之子瑕被封在屈地,屈原是他的后代以地名屈为氏,即芈姓屈氏,有别于国君一族芈姓熊氏。该姓出自黄帝颛顼系统的祝融氏;芈姓族群从商代迁徙至南方楚地,当传到熊绎时,因功受周封于楚,遂居丹阳(也就是现在湖北省秭归县境内)。这就是屈原的故乡。

春秋初期,约公元前7世纪,楚武王熊通的儿子被封在“屈”这个地方,叫做屈瑕,他的後代就以屈为氏了。楚王的本家中,和屈氏家族类似的,还有春秋时代的若敖氏和薳氏;战国时代的昭氏和景氏,昭、屈、景是楚国王族的三大姓,屈氏能够从春秋前期一直延续到战国后期,一直处于楚国的高层,这个家族可谓经久不衰。屈原曾任三闾大夫,据说就是掌管王族三姓的事务。7

屈原是楚王的本家,当时叫作“公族”或“公室”,所以他和楚国的关系,当然也就不同一般。屈氏子孙如屈重、屈完、屈到、屈建等,在楚国都曾担任过要职。屈原的父亲叫伯庸。到了屈原这一代,屈氏当大官的人不多,只有屈原和后来被秦国俘虏的大将屈丐。屈原楚辞《九章·惜诵》:“忽忘身之贱贫”。很可能当时这个贵族家庭已经衰落了。

2.端午节作文素材关于屈原的作文素材 篇二

一、优化积累方式

(一) 学生自主积累

1、善于观察生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表达与交流”中提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叶圣陶说:“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空口念着是没用的, 应该去寻到它的源头, 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由此可知, 观察是积累素材的最重要的方法。

进入高中后, 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生活成了“三点一线” (教室、宿舍、食堂) , 枯躁无味, 没什么可观察可欣赏的了。其实不然, 只要用心留意, 高中生活仍是多姿多彩的。老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物、事。留心身边的同学、老师, 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有独特的面容、鲜明的个性, 背后都有许许多多的故事;孔子教学生“多识草木鸟兽名”, 留心校园的一草一木、一树一花, 你会发现大自然的美丽与奥秘;留心校园的亭台楼阁、励志铭刻, 你会感受到艺术的魅力。这些都可以摄取为鲜活的素材。

2、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出真知, 真实的体验才能产生真实的情感, 写出真实的文章。鼓励学生在家帮助父母做家务, 参加生产劳动, 到社区、敬老院做义工, 到农村慰问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学生把实践活动的过程记录下来, 并写出自己的感受体会。

3、阅读书籍。

据测定:一个人的知识靠亲身实践得来的仅占20%, 而80%的知识是靠阅读得来的。书籍能够突破时空限制, 在人类社会发展和科学文化发展中起着传播文化、传递精神遗产、孕育文明的重要作用。通过阅读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生活, 提高观察、分析和理解生活的能力。阅读给学生展开了广阔的“智力背景”, 能激发学生“对祖国的崇拜、对人的崇拜、对书的崇拜和对祖国语言的崇拜 (苏霍姆林斯基语) 。

阅读的书籍可按高中语文课标附录《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分阶段安排, 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要通过适当的方式指导。通过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为学生作文“引流”, 还可指导学生写作“阅读作文”, 如摘录精彩句段, 根据原文编写故事, 写文章提要, 写心得体会、读书笔记等等。把素材积累和写作练习结合起来。

4、使用信息化手段。

现代社会信息化高度发达, 网络、电视把地球变成了一个“村庄”, 学生通过网络、电视能获取大量有用、新鲜的信息。

(二) 教师精心指导

1、适时点拨。学生参与了学校开展的大型活动, 就要及

时提醒学生做好记录。如学生军训, 对他们来说, 意义重大, 就要引导他们把训练中的情形和感受写下来。再比如观察人。有一次, 学校的卫生检查教师查到我正在上课的班级室外清洁做得不彻底, 需重做, 本不是清洁委员的事, 但他二话没说立即去做了。我就及时启发学生, 这就是我们身边的工作认真负责、热爱班集体的典型人物, 要记录下来。

2、形成序列。素材积累, 不是一时之事, 要长期坚持。按照三年教学周期, 可从以下两方面形成序列。

(1) 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系列。首先明确积累的事件、人物, 再收集相关文字、图片、视频资料, 制作课件。

(2) 文化名人系列。紧扣作品入选教材的作家, 如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鲁迅、巴金等, 收集他们的生平经历, 典型事例, 奇闻趣事等, 采用“百家讲坛”的方式向学生讲授。

3、充分挖掘教材。

教材中很多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 本身就有典型性, 是很好的作文素材, 运用到作文中, 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如《烛之武退秦师》中不计前嫌、临危受命的烛之武, 《纪念刘和珍君》中的追求进步、勇毅爱国的刘和珍。

4、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单一的文字记录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 作文素材积累,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如多媒体, 通过展示图片, 播放视频、课件等,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 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热情。如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让他们观看经过老师精心选择、编辑的“焦点访谈”“新闻周刊”“世界周刊”“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节目, 开拓了他们的视野, 让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变得深刻, 对世界的观察变得细微、独特。

二、恰当储存运用

(一) 书面文字随时记录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时时处处留意聚积, 养成用文字记载素材的习惯。

(二) 学会概括

每一个素材, 要抓住其价值核心, 概括成几十字的简短文字。

(三) 分析事例

高中语文课标说, 要“多想多写, 做到有感而发”。积累的每一个事例, 应及时写一些评论或感想。

高考语文作文评分等级中有“内容充实”“材料丰富, 论据充实”等要求, 如果能从高中阶段就重视作文素材的积累, 并在实际教学中注重推广和实施, 相信学生恐惧作文的心理一定会有所改观, 在高考中作文也能达到较高的层次, 作文水平也必将日益提升。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3.端午节作文素材关于屈原的作文素材 篇三

[课堂缘起]

这天,又是一节阅读课,我给学生发了一些往年高考的优秀作文,希望他们能够通过阅读,从中取得一些“真经”。看完之后,学生发表的意见竟出乎我意料的一致:“这些作文中运用的材料我都知道,但是让我自己写的时候,我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就算想到了也不知怎么用。”我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干脆就挑了几篇进行讨论研究。在阅读了《赤兔之死》、《刺秦》、《宝钗的哭诉》等高考优秀作文之后,我和学生共同总结如下:这些优秀作文中的素材并非凭空臆造,它们大多来源于我们的课文,来源于一些经典名著,或来源于我们耳熟能详的史实,只是它们早已散落在记忆的角角落落,被我们暂时地遗忘或尘封,所以,我们需要一点火星,让记忆之火重燃,让尘封的历史片断重现眼前。

[课堂设计]

为了寻找点燃灵感的火星,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1以话题为触发点,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联想能力与发散性思维能力,每个人都在头脑中搜索与话题有关的素材,每人至少讲一句。

2以上一个步骤为基础,在所搜索到的素材中进行纵深与理性的分析判断,然后对材料进行归纳与挑选。

3进行片断再训练并完成一篇完整的习作。要求在运用素材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所知所学,扬长避短,融入自己的个性思想,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课堂训练一] 搜索经典中的“思念”——

学生:思念是余光中笔下那张破旧的船票,我在这头,故乡在那头。

学生:思念是地坛中史铁生对母亲无声的叹悔。

学生:思念是女词人“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沉吟。

学生:思念就在东坡先生幽梦还乡相顾无言的千行泪中。

学生:思念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无奈,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悲哀。

学生:思念带着摩诘先生每逢佳节“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心境。

[课堂训练二] 搜索经典中的“感动”——

学生:感动是朱自清眼中父亲爬过月台的身影。

学生:感动是刘兰芝“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的坚贞。

学生:感动是虞姬挥剑热血洒的坚毅,是孟姜女恸哭长城倒的震撼。

学生:感动是岳飞“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豪情与信念。

学生:感动是杜子美“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的遥想与牵念。

[教师小结]

果然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小小一个话题打开了记忆大门的重锁,思想驰骋在“经典”广袤的土地上,令同学们浮想联翩,灵机闪现。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围绕以上这两个小话题,我们都联想起了把一些经典著作、诗歌及历史史实作为素材,但这些素材却都缺乏一定的深度,如果将它们组合,也不过是单纯的堆积材料而已。我们可否先勒住思想奔跑的缰绳,好好地驻足留意一番,对我们所搜索出来的经典碎片做一些理性的、纵深的分析呢?同时,我们还应当充分注意到,我们所想的必须是别人没想到的,或别人没想过的。我们不做人云亦云的人形鹦鹉,我们要做富有个性的自己。

随之,一个新的话题抛了出来——经典中的“火”。

[课堂训练三] 纵深分析经典中的“火”——

学生:秦始皇焚书坑儒,一把火烧尽了人民几百年的精神财富,目的是为了雄霸中原,专制独断于天下,这是一把自私、愚昧、偏隘之火。

项羽打败秦军后,又以一把火烧毁了阿房宫,以为自己是彻底毁灭了敌人的根基,哪知阿房宫本无罪,它是千万名能工巧匠几十年心血与智慧的结晶,所以这把火亦属愚昧、鲁莽、无知之火。

学生:邱少云大火焚身,苦不堪言,惟将嘴唇咬破,惟将十指深扎土中,依旧稳如磐石。你是否可以想像,大火由衣服烧到皮肤,由皮肤烧到原本鲜活跳动的经脉、血肉,直至烧到骨髓,这是怎样一种痛不欲生、生不如死的体验?这样的苦痛非钢铁般的意志不能坚持,非群山般厚重的信念不能支撑,非海洋般深邃的灵魂不能承载,非天空般高远的品格不能抒写!

学生:林冲风雪中于山神庙中求一线生机,逆来顺受,忍辱偷生,哪知仇家斩草还要连根拔,一把火一直追烧到草料场,欲置林冲于死地。但天不遂恶人愿,林冲不但没被烧死,相反的,这把火点燃了他内心潜在的愤怒的火苗、复仇的火苗、反抗的火苗。正是这把火重塑了林冲的性格,也正是这把火将他带到了梁山水泊,成为一百单八将中的一个传奇。

[课堂总结]

一、运用联想延展阅读面的宽度

“腹有诗书气自华!”发挥我们的联想能力,将存储在我们头脑中的典型、丰富的文化信息展示出来,既为写作文章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多样化素材,又展示了我们宽广的阅读面与丰富的文化积淀,这正是考场作文受到青睐的有力保证之一。

二、运用辩证法展示对素材理解的深度

“理性阐发可以使文章染上浓烈的思辩色彩”,适当地运用一些辩证法于文章当中,可以展现作者对素材理解的深度,从而展示出你思想的独特之处。如矛盾论、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外因与内因的关系、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等等,都是我们可以用来挖掘文章深度的极好工具。

三、扬长避短,发挥个性,写出特色作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或特长,在考场作文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发挥优势,张扬个性,或反弹琵琶,对古人的说法提出质疑,为经典中的人物翻案辩说,或结合自己的理解,补充完善他人的认识与看法,或联系实际,挖掘出崭新的含义,将自己独特的认识,鲜明的观点与爱憎都融入其中,写出独具特色的创新作文来。

目前,考查考生阅读的宽度与思想的深度,考查文章内容的思辩性与灵动性已成为了高考作文的发展趋势,也是评判一篇考场作文得分高低的关键因素之一。实践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的生活不够丰富,如果我们的素材肤浅而单薄,那么请将目光转向我们的经典著作吧,因为,精彩源于经典!

[教学感悟]

一、注重作文思维方式和能力的训练

本节课试图以多样化的话题为引子,结合学生学过的课文内容,读过的经典名著及所掌握的历史知识,通过回忆与联想、分析与归纳,去开启他们厚重的写作思维的大门。

1建立发散性思维与求同存异的思维品质。学生在话题的启发下,回忆联想之机开始运作,或沿着时间、跨越空间,回溯历史的天空与大地,或寻求逻辑、探索心理,追求不同素材、不同人物身上的异同点,真可谓

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思维的火花向着四面八方喷洒.照亮了一方夜空。

2建立不懈探索和创新性思维品质。为了完整的反映整个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必须多视角、多侧面、多因素、多角度地进行思考,然后经过分析、综合,做出最终的抉择。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求学生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本节课专门针对培养学生探索性思维进行了训练,要求学生运用辩证法对有关素材进行客观、理性、纵深的分析,从而使文章充满思辩的色彩。“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是高考作文创新性的一种体现,而另辟蹊径,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作独到的思考则是文章具有个性化的重要条件之一。本节课要求学生扣紧话题,抓住一个最能体现自己非凡见解的突破口,深入挖掘,“推演”出新的思想闪光点,然后再对学生所得出的结论进行总结与反馈,真正做到让学生有理可依,有法可循,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与写作习惯

经典著作中的内容或史实本身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很强的故事性及可读性,从这些经典中搜集素材并加以运用,无疑为平时“不知道写什么”的学生的作文增添了人文色彩与历史的厚重感,并使其文章富有灵性与新意。同时,他们逐渐会对这些经典产生兴趣,会去阅读,去留意,去积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看到自己的知识面宽了,写的文章也像样了,如此再去引导他们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写作习惯也就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通过这堂课,我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要学生明白写作的意义,要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情感表述的习惯。一味地注重理论的灌输是收不到好的效果的。要做到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解学生之所困,激发兴趣,培养习惯,训练思维,指出方法,这才是作文教学的关键所在。

三、发现不足之处,努力探索作文教学新历程

4.屈原作文素材应用 篇四

一腔爱国情,两行辛酸泪

云南考生

在一个有月的深夜里,我的思想悄悄地起身,开始了历史中的漫游。

穿过世事浮华,走过凄凉无奈,跨过沧海桑田,来到了一望无边的汨罗江畔。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好奇地回过头,见一个身材高大却看似柔弱得弱不禁风的老人,手里端着一杯水酒。杯中酒倒映的是寂寞的表情,还有颗颗的泪滴。

昨日不可留,一个王朝的背景在你朦胧的醉酒中逝去。一个逗号慢慢地缩成了一个句号,但是,我们拥有一个传诵千古的名字——屈原!

我按捺不住心中的疑惑,径直走到他的跟前,望着他那历尽沧桑的脸庞:“你已经被昏庸的怀王放逐汉北,还指望再报效国家吗?你还是安心去隐居吧!”他笑了笑,三分的愉悦七分的苦涩:“你以为我现在不是左徒了,位置不高了,就不能实现价值了吗?就不能报效祖国了?你错了,无论我在哪里,无论我是左徒还是庶民,我那颗心永远不会改变!”

我又飞快地跑到那群得势后无比猖狂的小人身后,看见上官大夫靳尚的身影,那身影正像幽灵般环绕在楚怀王左右。他像一只哈叭狗,在楚王面前摇头摆尾……

瞧,人家靳尚的位置多高啊!自然“价值”也无法估量啊!哪像屈原你啊,只能在心中默默地等待,等待艳丽的桃花再开……

“你说我没有实现价值吗?这要看„位置‟了。”不知何时,屈原站在了我身边。

我激动地说了下面一段话:

您误解了,我无限崇敬您。

您被贬,但您的诗作《离骚》却流芳千古,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您被眨,但您的心一直牵挂着国家社稷、黎民百姓,惦念着国家的存亡。

您在政治上没有实现价值,但在文学上,您留下一座高峰,浸透了人格魅力的文学高峰。

您的诗作是文学上的珠穆朗玛峰,您的精神是文学史上的万里长河。时间飞快地流逝,却带不走您留下的《离骚》,它绵亘千古而不衰,历经百代而不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后人。

您,在政治的位置上,没有实现价值;在文学的位置上,您价值巨大,千古流芳。

梦醒了,枕边湿湿的一片。

【评点】

作者使用了虚拟的梦境笔法,将梦境所见所说统一在2005年高考全国卷二作文话题“位置与价值”之下。立意改换为“不同的位置,不同的价值”。

在政治的位置上,屈原没有实现价值,落了个投江的结局;但是,在诗人的位置上,屈原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在文学史上千古流芳。以话题的要求为标准切入材料,用话题的透境,透视所占有的材料的一角、一面,使材料的一角、一面与话题要求相吻合。

文章中间部分的“这要看„位置‟了”,是出彩之笔,它承上“政治的位置及其价值”的铺垫而来,过渡到“艺术的位置及其价值”写开去。

2005年高考全国卷三作文话题“忘记与铭记”

你好傻啊,屈原

贵州考生

汨罗江畔,冷风凄凄。

一个峨冠博带、腰配长剑的人,缓缓地走着。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但是,他的心在激荡,激荡如这眼前不息的波涛。

你有着贵族的血统,还有出众的才华、挺立的傲骨,更有拯救天下苍生的雄心壮志和不畏强暴、为民做主的高尚情操……你始终铭记着自己的责任,你活得光明磊落,活得心安理得……

但是,你好傻啊,屈原!

怀王重用你,让你起草宪令,这是多么棘手的一个差事啊!你要真的改革,会得罪多少权贵,会结下多少仇敌!你的前途会蒙上多少阴影!但这些你都不顾,你都忘记了。你只铭记自己的理想,铭记国家的富强,你毫无畏惧地说:“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

两次被贬的委屈压不灭你的理想之火,小人的谗言、君王的昏庸不能掩盖你的理想之火。怀王在关键时刻还是想到了你,把你调回……

但是,你好傻啊,屈原!

你明知官场黑暗如昔,你明知怀王会再次听信谗言,你明知上官大夫等人不会善罢甘休,你为何忘记了这些,却执拗地铭记自己的使命呢?

你真的回来了,结果又怎样呢?昏庸的怀王又一次听信了上官大夫一伙人,竟然放走了张仪!你又能怎样?只能徒留叹息!

莫如算了吧,何必那样执着呢?对国家,对怀王,你尽了心尽了力,既然已经不能挽狂澜,何必承受无边的苦痛?扛着锄头,披上蓑衣,回家种地,闲来访友喝酒,明月清风作诗,不是很好吗?

但是,你好傻啊,屈原!

你满怀雄心壮志,要救楚国于水火,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竟以死来证明,为何?为何呀?

你始终铭记着自己的责任,正是因为这份铭记,这种看似愚拙不化的铭记,你在滔滔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永放光芒,才使得那条本来很普通的汨罗江散发着品格的幽香。

【评点】

作者将对屈原的无限敬仰之情聚集于“忘记了自身的前途和安危,铭记着自己的责任和抱负”。

写屈原可以有多个角度,如爱国爱民、矢志改革、操守高洁、文学成就等等。作者从众多的角度中选择“操守高洁”来展开2005年高考全国卷三作文以“忘记与铭记”的话题。

5.以屈原为素材的高考作文 篇五

2005年高考全国卷二作文话题“位置与价值”。

一腔爱国情,两行辛酸泪

云南考生

在一个有月的深夜里,我的思想悄悄地起身,开始了历史中的漫游。穿过世事浮华,走过凄凉无奈,跨过沧海桑田,来到了一望无边的汨罗江畔。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好奇地回过头,见一个身材高大却看似柔弱得弱不禁风的老人,手里端着一杯水酒。杯中酒倒映的是寂寞的表情,还有颗颗的泪滴。

昨日不可留,一个王朝的背景在你朦胧的醉酒中逝去。一个逗号慢慢地缩成了一个句号,但是,我们拥有一个传诵千古的名字——屈原!

我按捺不住心中的疑惑,径直走到他的跟前,望着他那历尽沧桑的脸庞:“你已经被昏庸的怀王放逐汉北,还指望再报效国家吗?你还是安心去隐居吧!”他笑了笑,三分的愉悦七分的苦涩:“你以为我现在不是左徒了,位置不高了,就不能实现价值了吗?就不能报效祖国了?你错了,无论我在哪里,无论我是左徒还是庶民,我那颗心永远不会改变!”

我又飞快地跑到那群得势后无比猖狂的小人身后,看见上官大夫靳尚的身影,那身影正像幽灵般环绕在楚怀王左右。他像一只哈叭狗,在楚王面前摇头摆尾„„

瞧,人家靳尚的位置多高啊!自然“价值”也无法估量啊!哪像屈原你啊,只能在心中默默地等待,等待艳丽的桃花再开„„ “你说我没有实现价值吗?这要看‘位置’了。”不知何时,屈原站在了我身边。

我激动地说了下面一段话: 您误解了,我无限崇敬您。

您被贬,但您的诗作《离骚》却流芳千古,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您被眨,但您的心一直牵挂着国家社稷、黎民百姓,惦念着国家的存亡。

您在政治上没有实现价值,但在文学上,您留下一座高峰,浸透了人格魅力的文学高峰。

您的诗作是文学上的珠穆朗玛峰,您的精神是文学史上的万里长河。时间飞快地流逝,却带不走您留下的《离骚》,它绵亘千古而不衰,历经百代而不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后人。

您,在政治的位置上,没有实现价值;在文学的位置上,您价值巨大,千古流芳。

梦醒了,枕边湿湿的一片。【评点】

作者使用了虚拟的梦境笔法,将梦境所见所说统一在2005年高考全国卷二作文话题“位置与价值”之下。立意改换为“不同的位置,不同的价值”。

在政治的位置上,屈原没有实现价值,落了个投江的结局;但是,在诗人的位置上,屈原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在文学史上千古流芳。以话题的要求为标准切入材料,用话题的透境,透视所占有的材料的一角、一面,使材料的一角、一面与话题要求相吻合。文章中间部分的“这要看‘位置’了”,是出彩之笔,它承上“政治的位置及其价值”的铺垫而来,过渡到“艺术的位置及其价值”写开去。

2005年高考全国卷三作文话题“忘记与铭记”

你好傻啊,屈原 贵州考生

汨罗江畔,冷风凄凄。

一个峨冠博带、腰配长剑的人,缓缓地走着。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但是,他的心在激荡,激荡如这眼前不息的波涛。

你有着贵族的血统,还有出众的才华、挺立的傲骨,更有拯救天下苍生的雄心壮志和不畏强暴、为民做主的高尚情操„„你始终铭记着自己的责任,你活得光明磊落,活得心安理得„„

但是,你好傻啊,屈原!

怀王重用你,让你起草宪令,这是多么棘手的一个差事啊!你要真的改革,会得罪多少权贵,会结下多少仇敌!你的前途会蒙上多少阴影!但这些你都不顾,你都忘记了。你只铭记自己的理想,铭记国家的富强,你毫无畏惧地说:“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

两次被贬的委屈压不灭你的理想之火,小人的谗言、君王的昏庸不能掩盖你的理想之火。怀王在关键时刻还是想到了你,把你调回„„

但是,你好傻啊,屈原!你明知官场黑暗如昔,你明知怀王会再次听信谗言,你明知上官大夫等人不会善罢甘休,你为何忘记了这些,却执拗地铭记自己的使命呢?

你真的回来了,结果又怎样呢?昏庸的怀王又一次听信了上官大夫一伙人,竟然放走了张仪!你又能怎样?只能徒留叹息!

莫如算了吧,何必那样执着呢?对国家,对怀王,你尽了心尽了力,既然已经不能挽狂澜,何必承受无边的苦痛?扛着锄头,披上蓑衣,回家种地,闲来访友喝酒,明月清风作诗,不是很好吗?

但是,你好傻啊,屈原!

你满怀雄心壮志,要救楚国于水火,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竟以死来证明,为何?为何呀?

你始终铭记着自己的责任,正是因为这份铭记,这种看似愚拙不化的铭记,你在滔滔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永放光芒,才使得那条本来很普通的汨罗江散发着品格的幽香。

【评点】

作者将对屈原的无限敬仰之情聚集于“忘记了自身的前途和安危,铭记着自己的责任和抱负”。

写屈原可以有多个角度,如爱国爱民、矢志改革、操守高洁、文学成就等等。作者从众多的角度中选择“操守高洁”来展开2005年高考全国卷三作文以“忘记与铭记”的话题。

第三自然段中“责任”二字,全文立骨,它既是“铭记”的对象,还是能“忘记”自身安危的原因。标题和文中的“傻”字和最后自然段中的“愚拙不化”,应加上双引号。

写2005年高考浙江卷作文话题“一枝一叶一世界”。

滴水藏海看屈原 浙江考生

屈原是中华民族心中永远的痛,也是留给世人永远的感动。前事不忘,后世之师,痛定思痛,我们应做的是透过屈原个例,来窥测悲剧的原因。

屈原只是一滴水,但滴水藏海,背后是深广的社会背景和独特的个人性格特征。

屈原有才干,有远见,对楚国忠心耿耿,却被楚怀王流斥,又被顷襄王流放,真到怀石自沉汨罗。悲剧的背后,是朝廷的昏庸。

政治清明的朝廷,应当选贤授能,亲贤臣,远小人。而楚国恰恰相反,君王亲近靳尚、令尹子兰等小人,疏远了忠心耿耿的屈原。上官大夫跟屈原一同在朝为官,想争得楚怀王的宠信,内心嫉妒屈原的才能。上官大夫就在怀王面前讲屈原的坏话:“大王叫屈原起草宪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的。每当一项法令制度定出来,屈原就夸耀他的功劳,认为‘除了我就没有谁能制定得出来’。”怀王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偏信小人谗言,疏远赤胆忠臣,这不是昏庸是什么?

当秦国割让汉中一带的地方给楚国来讲和的时候。楚王说:“不愿意的地方,愿意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了说:“用一个张仪抵汉中的地方,请您让我到楚国去。”到了楚国,又用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让他在怀王的宠姬郑袖的面前编造谎言。怀王居然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念私利而不顾大局,纵虎归山,这是昏庸是什么?

屈原悲剧的另一个原因,是其自我圣化的道德理想主义。屈原总是将自己圣化,圣化成一个操守高洁的君子。他确实操守高洁。他总是以圣人的姿态引导楚王,努力使之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王,从而使楚国的政治走入正道;他总是从高悬而无根基的道德层面去评判现实中的楚王。其结果总是发现现实中的楚王与理想之间存在着距离。当然,屈原的自我圣化,并非为了自作圣王,而是为了以圣人的姿态辅助圣王,从而建立一个人间天国——道德理想国。屈原将自己的理想政治称之为“美政”:“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他愿意以自相殉这个“美政”,可是,现实却击碎了他的理想乌托邦。这种自我圣化,这种在不可能的情况下追逐的道德理想,可以说是他悲剧的重要原因。

滴水藏海看屈原,我们看到了很多,我们也思考了许多。2005年高考全国卷一作文话题“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

一杯清水,一沟泥淖

安徽考生

皎洁的月光下,波潮汹涌。飘飞的花瓣后,杀机四伏。

浮沉乱世中,汨罗江畔的您,身穿白袍,微风中扬起襟袖。腰间的长剑,冰冷如铁。您轻轻地握住剑把,纵身一跃,竟然地跳了下去,激起无边的浪花。岸边,香草上还留着您的颀长的身影和幽幽的泪光,还有您的“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长叹,还有您“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哀愁!

才华超人又曾经身受器重的您离开了那个没有阳光的国度,但是您却是以这样一种方式离开,确实出人意料。从您离开的那一刻到千古之后的今天,多少人的脸上滑过冰凉的泪滴!但是,您的离开又确实在情理之中。

您是一杯清水,清得似山涧小溪,洁白如玉。但是,您所面对的整个朝廷,包括那个您景仰并爱戴的怀王,却是一沟污浊的泥淖。一杯清水,一沟泥淖,相遇是什么结果?

只有一个结果,就是清水被泥淖吞噬!

那个王朝,封建昏庸的王朝,充斥着一群小人,一群善于拍马逢迎的小人,他们对上阿谀谄媚献笑脸,对下横眉立目使绊子,残酷无情,更容忍不了您这个眼中钉肉中刺。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大肆排除异己,哪管江山社稷之重。您两次被贬,就是小人们精心设计的杰作。这虽然没有浇灭您心中的斗志之火,但您却无法在浑浊的官场上施展才华。

您总希望在阴云密布的楚国,能射来一束阳光,给您施展抱负的空间。但是,这是无法实现的。只要那一沟泥淖没有变化,您这杯清水就只能淹没在泥淖之中。

一杯清水,面对的却是一沟泥淖,您的离去,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您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又精于国家治乱之道。您一身正气,一身傲骨,欲使国家内则民安,外可御敌。但是,这恰恰预示了您的失败,预示了您的理想和抱负不能实现。因为,您的一杯之“清”面对的是整个官场广阔无边的“浊”。

尽管横遭贬谪,您还是寄希望于楚王。当希望破灭时,您用结束生命来告诫世人,您的离去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1.山风啸啸迂回,河水涓涓流淌。你身佩长剑,低声吟唱,是在怀念故国,还是在质问上苍?山清水秀之间,你为何满脸忧伤?纵身一跃,你是何等悲怆!汨罗江边,你不屈高贵的灵魂依在徘徊,滚滚逝水,你傲岸忠贞的生命依在澎湃!屈原,水底是否有你理想的天堂?你虽已去,但你不屈的精神万世流芳!

2.“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子从长长的历史甬道中走出,带着一身正气凛然,带着满腹诗书才华,然而个性的棱角在世故的社会中又何以保全?于是,为了皓皓之白,为了独醒于世,屈子选择了“悲壮”之路。在滔滔的汨罗江水中,他将自己洗刷地如此透彻清澄。

3.披发行吟河畔的是屈子。楚国的落日染红眼前的汨罗江,子兰谗言,郑袖内惑,人民如涸辙之鲋,喘息挣扎。屈子的坚持有用吗?恐怕他自己也不得不摇头叹息。楚国灭亡之时,也是他命尽之刻。

4.屈子就如同晚霞的余赭,如淡淡的虹,如黄昏里的暮霭。历史存留下的时间与空间,并不慷慨地赐予他。尔后,倏忽,白影,一闪,他的壮举——“纵身汨罗江”!

屈子虽去,其魂不朽!

屈子之魂,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民魂!

他喝尽了杯中酒,却挥不尽忧民泪,对于黎民百姓,他只有选择淹涕,是的只有淹涕。他的忧民魂,如北风的声声马嘶,南风的嗷嗷虎啸,东风的凄凄龙吟;他的忧民魂,更如那孱孱流动的汨罗江水,滚滚东流,永不停息!。

屈子之魂,是“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的高洁魂!

他食花饮露,清眼洗耳,“恐俗之污兮”,他新沐弹冠,新浴振衣,“恐尘之染兮”,朝搴木兰,夕揽宿莽,“恐年岁之不与”,他的高洁之魂,如那连天而去的烈雁,丝毫不愿久驻于凡,他的高洁之魂,更如那绿绿的清莲,出淤泥而不染。于是,肃然成诗:“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屈子之魂,是“亦于心之所善兮,虽九死而犹未悔“的爱国魂!

他重视人才,栽培芳草,却造出了一片荒秽——势力小人。他一心辅佐君王,君王却 听信奸吝 将他放逐。他实施美政,联齐抗秦,革新政治,却遭到亲秦派的猛烈迫害。君王闭目塞听将他放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么?孤帐,烛光殉烂,酒令人消魂。他却吟出了“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的诗句!

陆游曾吟颂:“阮湘流不尽,屈原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郢破,国破,人亡,家亡!一幕幕的悲剧,是一曲曲的悲魂曲,竦竦的寒风,让人不寒而栗,残阳照着江面,幕蔼笼罩着江身。孰知,寒风过去不是温暖,残阳之后不是满日,幕蔼之后不是黎明?

余光中新诗《汨罗江神》

汨罗江神,烈士的终站就是诗人的起点?

昔日你问天,今日我问河

而河不答,只悲风吹来水面,悠悠西去依然是汨罗。

所有的河水,滔滔,都向东

你的清波却反向而行

举世皆合流,唯你患了洁癖;

众人皆酣睡,唯你独醒。

逆风而飞是高昂的令旗,逆流而泳是矫健的龙舟。

急鼓齐催,千桨竞发,两千年后,你仍然待救吗?

不,你已成江神,不再是水鬼,不仅李白与苏轼的后人,更有惠特曼与雪莱的子孙。

待救的是岸上沦落的我们;

百舸争渡,追踪你的英烈,要找回失传已久的清芬,旗号纷纷,追你的不仅是

三湘的子弟,九洲的选手,青史上你流下一片洁白,朝朝幕幕你行吟在楚泽。

江鱼吞食了两千多年,吞不下你的一根傲骨!

太史公为你的投水太息,怪你为什么不游宦他国?

他怎知你若是做了张仪,你不过流为先秦一说客!

但丁荷马和魏吉的史诗,怎撼动你那悲壮的楚辞?

你的死就是你的不死:

你一直活到千秋万世!

有水的地方就有龙舟 有龙舟的竞渡就有人击鼓 你恒在鼓声的前方引路 哀丽的水鬼啊你的漂魂 从上游追你到下游那鼓声 从上个端午到下个端午

投江的烈士,抱恨的诗人,长发飘风的渺渺背影,回一回头吧,挥一挥手,在浪间等一等我们。

余光中

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拥如潮;

那浅浅的一湾汩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

子兰的衣冠已化做尘土,郑袖的舞袖在何处飘舞?

听!

急鼓!可爱的三闾大夫!

滩滩的龙舟在为你竞渡!

我遥立在春晚的淡水河上,我仿佛嗅到湘草的芬芳;

我怅然俯吻那悠悠的碧水,它依稀流着楚泽的寒凉。

漂给屈原

(余光中)

湘水悠悠无数的水鬼 冤缠荇藻怎洗涤得清? 千年的水鬼惟你成江神 非湘水净你,是你净湘水 你奋身一跃,所有的波涛 汀芷浦兰流芳到现今

《淡水河边吊屈原》亦何须招魂招亡魂归去 你流浪的诗族诗裔 涉沅济湘,渡更远的海峡

6.端午节作文素材关于屈原的作文素材 篇六

Chinese calendar.People always eat rice dumplings and watch dragon boat races to celebrate it.[来源:学科网]

The festival is best known for its dragon-boat races,especially in the southern places where there are many rivers and lakes.Ití?s

very popular.[来源:学+科+网]The rice dumpling is made of glutinous rice,meat and so on.You can eat different kinds of rice dumplings.They are very delicious.And Dragon Boat Festival is for Qu Yuan.He is an honest minister who is said to have committed suicide by drowning himself in a

river.Overall,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s very interesting!

7.作文素材积累与运用的艺术 篇七

一.作文素材的积累

(一) 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和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 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源泉。叶圣陶在《文章例话》中说:“生活就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因此, 要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生活中去, 观察社会、体验生活、体味人生, 多角度多侧面地捕捉生活中的写作素材, 学会在社会生活中积累素材。

(二) 从教材中积累素材

语文教材是一座作文素材库, 里面的文章可谓“无山不含玉, 无水不藏珠”, 其中的人、事、景、物可为我们写作提供大量的素材。当然, 这里说的教材不仅仅指我们的语文教材, 我们还可从思想政治教材中去积累经典论据材料, 从物理化学教材中去感受科学家的魅力, 从历史、地理教材中去积淀人文知识, 以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总之, 教材是写作素材的宝库, 从教材中积累素材当为妙招。

(三) 从课外阅读中积累素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 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 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由于学生生活阅历浅、视野窄, 教师还可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积累素材。课外读物内容广博、知识丰富, 是获取知识、开阔眼界、积累素材的重要渠道。积累课外素材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 那就是经典的高考题和贴近高考的一些优美的语段训练材料, 这些训练材料大多文质兼美, 教育意义非常深刻。只要我们留意, 可从课外读物中积累到数量可观的写作素材。

(四) 从学生的相互交流中积累素材

由于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 阅读习惯和价值取向就会有异。让学生相互交流积累的写作素材, 资源共享, 素材共用, 这是笔者从长期的作文教学中摸索出来的经验。这也拓宽了素材积累的渠道, 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合作。

写作素材积累的途径是多方面的, 但在写作中仅有素材“量”的积累仍然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我们对积累的素材进行“理智”的分析, 合理的变通, 灵活的运用。

二.作文素材的运用

有了素材不一定能写出好文章, 就像有了砖不一定成楼, 有了米不一定成炊一样。因此, 要写好文章, 还应指导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素材。

(一) 素材的有机整合

要使素材充实, 应对占有的写作素材进行必要的整合。对占有的写作素材, 要精读细思, 目注神入, 多思考, 善揣摩, 分类整合。如按照主观与客观、原因与结果、主流与支流、内因与外因、量变与质变、现象与本质等方式来整合素材。或按素材反映的中心、蕴涵的哲理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角度进行整合,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新, 人新我变”。

(二) 素材的灵活运用

对写作素材有了必要的整合, 还应该指导学生灵活运用, 这样就可以做到“以少胜多”。如运用仿拟的手法, 改动语段中一个关键性的词语, 这个词语可能是几个分句中共有的一个词语, 这段话可用于另一个方面, 表达另一层意思, 阐述另一个话题。如:“友谊是雨季里的小伞, 撑起一片晴天;友谊是一阵温馨的风, 把潮湿的心吹暖;友谊是寒夜里的一盏灯, 燃着热情的火焰;友谊是一块洁白的手帕, 拭干你腮边伤心的泪痕。”这段话中的“友谊”一词可以根据情况换成“亲情”“关爱”“奉献”等词语。

灵活运用素材的另一种办法是学会变通素材。“任何事物或事理都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去观察、去分析, 便会获得不同的发现。”说明素材包含的意义是多元的, 其功能也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将事物或事理的某个角度、某个侧面跟特定的话题或主题建立联系, 使之构成证明与被证明、阐释与被阐释的关系。据此, 根据话题或主题的需要, 我们可以对典型人物的优秀品质或事迹围绕写作的主旨进行迁移叙述并将其放大, 也可以选择素材的某一情节或者某个重要的生活片段加以叙述或分析, 还可以把素材中的关键语句加以拓展。通过这些方式, 我们可以实现灵活运用素材的目的。

写作素材的积累与运用的指导, 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师长期以来致力于提高作文教学水平而不懈探究的重要课题。“积累”是要让学生有话可说, “运用”则是要让学生机智地处理素材信息, 从而艺术地架构文章, 让自己的文章材料丰富, 以理服人, 用情感人。

8.漫谈作文素材的积累 篇八

关键词 漫谈 作文 素材

一、向生活中的小事情要素材

我们生活在一个急剧变迁的时代,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本身就是时代的缩影,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和挖掘,就能成为我们作文中的好素材。应该来说在自己的生活圈内每天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作为观察者应该对这些事、这些人进行近距离的接触,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这些人的思想状况;对这些事和人作出自我的判断和评价。

典型的成功例子就是在09江苏《品味时尚》这一高考作文中,有同学写到“在下今日又出糗了,当我漫步在样园的林荫大道,独自一人孤独惘怅之时,忽有一身影从眼前掠过,抬头,一双特步板鞋,一条嘻哈运动裤,一件宽松T恤衫外加一头飘逸长发,不正是我同宿舍的好姐妹吗?于是我用光速飞奔到她身后,照准后脑勺就猛地把她的头摁了下去,结果,那人一脸惊愕,转过头来,我被霹雳到了:认错人了,真是糗大了……”用身边朋友亲人发型的变化,穿着的变化,观念的变化深刻挖掘出时尚的内涵,新颖而且很有深度,给人带来全新的感觉,一扫高考中作文必称屈原的现象。又比如在09湖南高考作文《踮起脚尖》中,有同学聪明写到“想起母亲,便想起她很多个画面。每一个画面里,母亲的姿势都是踮起脚尖。她踮起脚尖卖力地踩着打禾机;她踮起脚尖把一筐筐的稻谷放进高高的谷仓里;她踮起脚尖摘下树上的桃儿、桔子,挑到几里外的集市上卖;在集市的人堆里,她高声叫卖,那姿势仍是踮起脚尖……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选取生活场景来写,显得真切动人。

二、向社会中的大事件要素材

高三学生只要注意关心社会关心现实,自然就会有许多材料可用。近年高考作文亦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比如江西08高考作文是有关当年一大环保事件“洞庭湖鼠患”的,江西09年高考作文是有关“兽首拍卖事件”的。此外像2004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忙》, 2006年上海卷:《我想握住你的手》,2006年北京卷:《北京的符号》,2006年全国卷II:关于“目前中国人读书的人越来越少”的话题作文,都与社会密切相关。

许多不关心社会的同学看到这样的作文就愁眉不展,更谈不上应用社会素材了。而有的同学却能巧用社会大事件,为自己的作文增色。比如上海高考作文《他们》,有同学巧妙的使用农民工二代这一重大社会现象作为素材,并巧加使用,获得高分。又如09年广东高考作文”谈谈你对常识的理解”,有同学利用“许多人懂得核原理却不知道白菜长多少钱一斤”这一社会现象,深入挖掘写出好文章。像这样应用社会重大事件和现象应该是一种趋势,使用这些素材可以扩大我们的视野,加深文章的内涵。

在社会大事件中我特别要求学生关注“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事迹,因为这些事迹新颖而且内涵丰富,便于操作。学生对这些社会话题的关注在提升他们奋进、诚信、勇敢等精神的同时,作为作文素材会自然流淌在他们的笔下。

三、向万能的网络要素材

当代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谁快速有效的占有信息谁就是赢家。从网络媒体快捷有效地获取语言文字信息是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的主要途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对古代读书人的褒奖,是对当代高中生疲于应试压力,缺乏热情和素养的讽刺。学生作文素材提笔就是李白、杜甫、屈原,是走进狭隘古代文化经典胡同的表现。网络作为现代生活的重要因素,已经深深的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许多重大的网络事件,本身就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只要我们加以利用,同样可以成为我们积累素材的绝妙选择。

比如在作文教学中,我曾鼓励学生使用网络现象作为素材。结果惊讶的发现,同学对这写网络现象有深刻的理解,写起来得心应手。他们用到了网络中的“打酱油”现象,“偷菜”现象,“犀利哥”事件……许多同学反映,用这些素材让他们觉得更有话说,运用起来更顺手,没有做作别扭的感觉。而鼓励学生使用网络现象做素材,必然会让他们更有兴趣去积累这些方面的材料,写出来的作文也必然是更新颖的。更何况,网络事件层出不穷,只要稍加留意,我们的作文素材库里不就多了许多可用的东西么。而且,近几年高考作文对这种关心网络事件的作文给予了充分肯定。当我们能在作文中娴熟使用这些事件时,给阅卷老师带来的是何等的惊喜呢!

9.家乡的端午节作文素材 篇九

端午节是个传统的节日,在我们老家农历的五月五日,童谣一响,端午节就到了。

端午节的早晨我一醒过来,妈妈就给我在双手上戴上了五条五彩缤纷的丝线编成的丝带,说可以辟邪,保佑平安的。

一大早我就要和爸爸爬到山上去拉露水了。在山上,我看见老人们用花草上的露水珠洗眼睛,原来,传说端午节早上晶莹的的露水珠能把眼睛洗得又明又亮。了解了这一秘密,我马上学着老人的样子,也认认真真的捧起猫眼睛一样明亮的露珠洗了自己的眼睛。

在山上,能看到许多漂亮的小花,开的漫山遍野,当然了我们还要带回许多的艾草,把他们插在门上,说是为了避邪,其实艾草香香的,我很喜欢。

一提端午节,最先想到的就是粽子了,粽子是纪念屈原的,屈原是我们国家伟大的诗人,他是楚国的大臣,受奸臣陷害,为了唤起楚国百姓的爱国之心,屈原就跳进大江里以死来抗争。楚国的老百姓害怕江里的大鱼吃屈原,就包了好多大大的粽子,想让大鱼一吃把大鱼的嘴粘住,这样它就吃不成屈原了。以后,人们就以吃粽子来纪念屈原。家里自己做的粽子总是包的大大的,粽子里有大米、花生、大栆、红豆。蘸上白糖,咬一口,含在嘴里,啊!又甜又香。

10.端午节见闻作文素材 篇十

端午节的传统文化有很多:纪念屈原、赛龙舟、吃粽子……说起粽子我最喜欢吃了,又香又甜非常美味,唯一不好的就是博起来太麻烦,非常粘。

还有赛龙舟,这个需要的是团队精神。划得动作和时间要一致这样才能又稳又快。在我6岁时过端午节,我爸爸要带我们去看赛龙舟,我很开心,因为之前只在电视上看见过,而这次是近距离观看!

到了赛龙舟的地方,虽然太阳很凶猛,但还是有很多人。看到龙舟了,颜色各异,头千姿百态,张着犄角,睁着双眼,栩栩如生,犹如一条条真龙在戏水。

龙舟上的人都是彪形大汉,穿着红背心,头上用白毛布扎着英雄结,各各如同出征的战士,显得格外精神。

比赛开始了,龙舟们你追我赶,谁也不甘落后,每条龙舟的指挥员站在船头,像去打仗的战士一样冲在最前面。划桨的壮士用尽气力,木浆上下飞舞,动作快而齐。敲锣打鼓的人也在一旁加油助威,大家配合得非常好。快看,有一条龙舟遥遥领先,成了龙群之首,夺得了冠军!就这样比赛结束了。

11.从作文考试看作文素材的积累 篇十一

一、探析高考,体味导向

探析高考作文题的导向,我们不难发现设题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的良苦用心。这是高考作文题的现实性导向。我们不妨回顾一下2015年全国卷高考作文题。

材料中涉及的相关人物都可以说是现实社会的折射,“矢志创新”的大李不正是十八大后国家倡导“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的代表吗?“爱岗敬业”的老王不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吗?“酷爱摄影”的小刘不正是个性时代,开放时代、网络时代的缩影吗?材料的导向显然是引导学生对现实加以关注和思索,是《新课标》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理念的体现。既然如此,我们的高考作文备考为什么不从现实出发,把学生的视界从历史拉回,将学生的心扉在“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封闭中打开,回归现实、关照现实、感悟现实、书写现实,而非要到历史的故纸堆里寻找陈旧的满是尘封的事例作为高考作文的救命稻草呢?这实在是误人子弟、危害教育的愚笨之举。

二、关注现实,积累素材

现实是一座丰富的宝藏。可以说,它可以让作文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又有强烈的时代感、鲜活感。善于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积累素材,革除事例陈旧、脱离现实的写作弊端应是每一个写作教学者的责任。当然,社会纷繁复杂,不免令人眼花缭乱,我们又该如何去粗取精,有所取舍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的分门别类,通过不同的系列,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透视现实。

(一)关注人类家园。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地球的变化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地震、海啸、火山爆发、大干旱、大洪灾、冰冻、风暴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核泄漏、土地沙漠化、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非典、手足口病、禽流感、埃博拉等瘟疫此起彼伏;艾滋病泛滥;恐怖事件常有,战争威胁不断……地球的这些现状不应游离在学生的视线之外,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地球、关注自然、关注生态,在积累素材的同时,渗透德育。

(二)关注国家民族。这一系列收集国家民族大事、发展成就等新闻,引导学生深化对国家的认识和对民族的认同,进行作文素材积累的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国家公祭、抗战胜利日大阅兵、反腐、军改、亚投行的成立、中国科学家首获诺贝尔奖等。

(三)关注社会万象。社会万象,百态横生,聚焦现实,触目当思。在纷繁缭乱的社会万象中,我还这一系列分为“道德观察”“感动中国”“安全审视”“教育追踪”“体育看台”等不同的版块,通过范围的细化引导学生思考的旨归。

(四)关注人生命题。社会中,总有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诠释着不同的生命内涵。他们身上,或展示坚强的内质,或传承着奉献的精神,或秉承职业的操守,或彰显高尚的灵魂……总之,体现着人生命题的方方面面。

有了不同系列的导引,学生便能在“半封闭”的管理中关注现实,了解外界。关注日久,积累日丰,学生虽非巧妇,也不用担无米之忧,更加避免了作文素材陈旧而令人作呕的弊病。而且,关注日多,学生的视界得以拓宽,感悟得以深化,思想得以升华,心中有了沟壑,笔下必起波澜,必能“我手写我心”,叙关照现实生活得知之事,抒从现实生活体会得来之理,不必生搬硬套、无病呻吟、人云亦云,作文必定少了一分套作,多了一分“原创”;少了一分陈旧,多了一分鲜活;少了一分单调,多了一分丰富!而我们也就实践了《新课标》“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的要求而从分数至上、机械教学的歧途中回归正途,给材料一份鲜活,还写作一份本真了。

12.提升高考作文素材运用的策略 篇十二

一、点面勾连彰显广度

点面勾连,其实就是由一个素材引申到多个类似素材的运用方法。这种方法目的在于由个别现象到普遍现象,对于论证来说更有说服力,同时也增加了材料的广度。例如以“困难磨砺人生”为主题的作文,很多同学会自主地运用史铁生、司马迁等素材,往往在素材的使用上只是干瘪的讲述事例,最后总结一下他们就是困难磨砺人生。这样的素材使用只是材料的堆砌,没有任何深度。往往写这类主题的作文学生在运用素材的时候,只要写一个史铁生或者是司马迁的详细的例子就可以,然后在举简略的例子相互勾连,例如“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做到由点到面、点面结合来彰显广度。

二、层层渐进凸显深度

层层渐进,其实就是一个素材的深入挖掘的过程。这样运用素材对于学生的知识储备有要求较高。学生必须对使用素材有深入的了解,并能从多个层次深度挖掘材料的内涵,把握素材的外延。从而恰到好处的使用素材,做到有的放矢。例如以“个性与创新”为例,很多学生会写很多的特色事物、物件、传统工艺等,有的学生写昆曲,有的学生写茶道,有的学生写京剧,有的学生写手工艺,有的学生写蓝印花布等等。如若用这些素材去构建填充作文,学生必须弄清这一事物、物件、传统工艺等的历史变迁,每个时期的特点,文化的传承,革新的影响,当下的现状等等。不然只是简单地介绍这些事物,胡乱地堆砌字数,这样就不会把这些素材用的“活”起来,反而就会显得材料生搬硬套,论证干瘪乏力,最终弄巧成拙。

三、中西合璧提升厚度

在高考作文上,素材的选择有很大学问,好的素材可以成就一篇好的考场作文。很多同学在素材的搭配上没有任何考虑,想到什么素材就写什么,不考虑素材之间的黏合度。很多同类素材反复出现,让人感到乏味枯燥,就好比是文字的堆砌,缺少灵魂的思考。例如以“智慧”为题的作文,学生在素材的选择上要层现出自己的学识与素养,往往可以选择“三顾茅庐”“太公钓鱼”“田忌赛马”“司马光砸缸”等中国典型的事例,同时搭配一些外国的事例,例如“爱因斯坦的智慧”“基督教信徒”“爱迪生让助手量量灯泡的容量”等素材,把所有的中外素材高度粘合起来,彰显出作文的厚度。

四、古今连接拔升高度

横向素材是考生运用比较多的,纵向素材使用相对比较少。纵向素材的连接往往能让作文曾现出立体感并拔升作文的高度与厚度。古今素材的连接在作文中是有必要的,尤其现在这个社会又是会有“厚古薄今”的态度,古人的事例也许更具有说服力。一篇好的作文首先要让素材古今相连,以史为鉴。例如以“沉静”为话题,有些同学就选择了近代的林徽因说过:“内心真正的宁静不是远离车马喧嚣而是在内心修篱种菊。”还有清代的叶燮有言:“功名之士,不能为清泉淡泊之音,轻浮之子,不能为敦庞大雅之响。”最后是古人所说的《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些素材层层递进先后勾连,把好像在诉说历史的长河里必须要选择“沉静”,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有这样的特质。所以说古今连接的素材才是立体的素材,才是能使得作文拔升高度的素材。

总之,素材的运用要有一定的策略,绝对不能在自己的作文中盲目的使用和拼凑,更不能把鲜活的素材使用的没有活力。“素材”虽然不是作文的灵魂,也不作文的骨架,但没有鲜活的素材作文就不会丰满。在作文教学中,我试图从点面勾连、层层渐进、中西合璧、古今连接等方面进行尝试,同时也得到了些许收获。我想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打开一点点素材运用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加以灵活的运用,让作文“立”起来,“活”起来。

摘要:作文教学一直以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甚至关系到学生高考的“生死”,社会关注度较高,可以说是语文学科走在“风口浪尖”的部分。长期以来一直期待着有所改进,并取得长足的进步。然而事实却完全相反,作文教学一直徘徊不前。无论是构思、语言,还是思想、素材,似乎都要有所指导。本文就从素材使用角度略谈作文教学,试图找到一些突破口,从而提升学生作文写作的高度与厚度。

13.以端午节为主题的作文素材 篇十三

1、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国南方十分流行,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2、端午是个美好的节日,在这并不美好的现实中可以寄寓一些幽思,让凡尘蒙蔽的心,在青色的古意间得到片刻的回归,认取生命中的真意,可以让生命更加真实一些。

3、端午是传统节日,在莆田就有这么一首不和谐的童谣,五月初一便拉开了端午节的序幕。从初一开始,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碌起来,准备端午节的用品,虽然不是很多,其中最让人眼馋的自然要属端午中的美食了。

4、端午节早晨,起床后,母亲在我们的手腕和脚踝上缠上五彩的丝线,今后一直带着,据说可以去病除邪。其实在我心里,这些五彩的丝线在我心里是那些精美手镯的替代品。有些人家也会花些钱给自己的小孩买香荷包带在身上,我的母亲是自己亲手用些小布头做的,里面塞些棉花,放些香草,即便是这样我们也很高兴。

5、端午节那天,妈妈都会用根根细绳细致地编成筐,按以往的习俗,编8个层,奶奶煮好蛋后就拿出3个最光滑的。底层放一个,接着是桃子。每种都是3个,用了6层。第2层就是一个步老虎,是看护这些东西的。最后挂在门口,按照长辈说的,纪念屈原。取下来时,就把筐整理好,放在一个盒子里,与比她早出生的姐妹团聚。

6、当我们面对别人的灾难,日渐麻木时;当我们遇到挫折,愤世嫉俗时,不要让敌意遮住了双眼。去相信世界还有爱。也许曾经被伤害,曾经被欺骗,可是为什么要宁可相信让人痛苦的东西,而拒绝去接受美好呢。

7、“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诗人,忧国忧民。“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史官,信念坚强。“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勇士,斗志昂扬。“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不畏强暴。

8、不管历史如何嬗变,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自从屈原投入汩罗江的那一刻起,他在楚国百姓心中就牢牢凝固和沉淀了,就注定他的灵魂将得到洗练和超度,割之不断、挥之不去,进而升华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精神。

9、被忽略的端午,我已过了好几个。竟也习惯了没有彩绳的节日。只是当看到同学手上带着五颜六色的彩绳时,我虽然会不屑一顾,说那是小孩子的东西罢了。但心中,还是会想起奶奶,想起那童年用爱编织的端午的彩绳。

10、杯酒过汨罗这个耐人寻味的已然离我们远去,可以探寻的足迹唯有盘中微微泛黄的粽叶,婉转西流的汨罗江和江边那一缕亘古不变的。

11、包粽子也是端午的保留节目之一。妈妈和阿姨总会买了好多的粽叶,用水少泡着,洗干净码好。粽子的馅一般是糯米,配上绿豆、红枣等,煮熟。然后在妈妈和阿姨的一阵灵巧的忙碌之后,我们小孩便馋猫般围着蒸笼转,等待粽子出笼的时刻的到来„„

12、“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极其隆重的节日,她是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而诞生的。可以说,在人类的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像我们中华民族一样二千多年来,每年都以一个隆重的节日来纪念一个诗人的逝世。

13、端午节是个非常热闹的节日,家家包粽子、吃粽子,这是端午节必定的习俗,各式各样的粽子都有形状多多,在农村,我们还会包个书包形状的送给弟弟妹妹们挎在腰边带回学校边走边吃。味道多多,有甜的、咸的、香的、辣的,甚至连苦的都有。不过好像因为地方不一样,包出来的粽子各味不相同,每个地方的人基本上只习惯于自家包的,对于其他地方包出来的味道些许人都不太习惯的。比如说我就不习惯,因为馅料不一样,我还是喜欢吃自家包的粽子。

14、故乡的端午节哟,你给了我多少喜悦和欢乐啊!端午粽飘香,龙舟响当当,好事成双双!端午节流露出的是地道故乡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是对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一种钦佩,赞颂。吃着正宗的家乡粽子,看着精彩的家乡龙舟赛,心里头别有一番滋味。

15、解开扎藤,剥开粽子叶,甜粽子里藏着红红的粽肉,咸粽子里白白的粽肉都升腾着蒸汽,散发着一种特有的蒸棕香。两粽子用盘子放在一起,活塞两颗亮晶晶的红白宝石,糯米在灯光下晶莹透亮散发着撩人扑鼻的浓郁糯米香,是帮极了!最最令爱吃甜食的我深爱的还是枣红般的甜粽子。端午时节,家里包了一大把粽子,总要送亲戚朋友一大包,一大包的。其他人也用自家包的粽子作为谢意送给我们。因此,在端午哪天,我家总有从姨妈,外婆家带来的吃不完的粽子。

16、农历五月初五,是家乡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节。虽然端午节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无论在中国南方还是北方,都有过端午节的习俗。但我感觉,南方的端午节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气氛更浓郁,更能表现端午节特色。

14.端午节800字高三作文素材 篇十四

快到端午的前几天,已有许多亲朋好友送来粽子,一袋一袋的,都快把冰箱塞满了。若还有别人来送,我一定会笑着说:“天天送粽子,都快把我吃成个粽子喽!”奶奶也亲手包了几个粽子送给我,还一边祝愿我:“学习进步,好事接粽(踵)而来!”我乐呵呵也收下了奶奶的祝愿,希望真能像奶奶所说的那样!

提到端午节,大家自然而然会想到赛龙舟这个传统项目。离我家最近的南塘桥的河岸里,也将举行划龙舟比赛。到了正式比赛的那天,在家中的我,隔着大老远就听见了划龙舟时敲锣打鼓的响声了。

接着,我和妈妈就被这响声吸引去观看比赛了,我俩是步行过去的,只听见那声音越来越响,朝着我们慢慢逼近。到了那儿,才发现桥两边的人已经成群结队地拥挤在一起,汇成了人的海洋。只见一个小孩子正爬在他爸爸的肩膀上,兴奋地指着河面说:“爸爸,快看快的看,赛龙舟呀!”我在密密麻麻的人群中穿梭,好不容易挤到一个空隙中去观看。

龙舟上的一个个队员穿着各自队的队服,有红的、白的、紫的、蓝色的各种颜色,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亮眼鲜艳,更为南塘河的美景添色不少。划手们个个都身强力壮,龙其是那手臂显得特别有力。瞧!有两支队伍划船的速度一直不相上下,浙浙地由慢变快,站在船中间的鼓手,在不停地用力地敲着鼓,鼓舞着整支队伍的士气。划手们听着鼓声,双手紧紧地握着桨,身子向前一倾,手再使劲地朝后一拨,于是身后拨开了一道道水花。水花又飞溅到他们的身上,看上去气势磅礴、壮观极了。每一支队的每个人动作都那么有规律,那么地整齐如一。他们异口同声地喊着“嘿哟……嘿哟……嘿哟……”声音气壮山河,响彻整个南塘河的两岸。旗手们也不时地挥舞着彩旗,增强气势,随着两支队伍的你追我赶着中,也离我们愈来愈远……原来我们都全神贯注在这气势上,早已不在意哪方输赢了。

15.作文素材库 篇十五

【运用点睛】这则材料要求我们要辩证分析, 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要善于从“此事”联想到社会与人生。价值取向要符合时代主流价值观和传统文化, 要展现自身的眼界与胸怀;联想与发掘要有现实针对性。可以选取以下几个立意:①让规则约束人的行为, 规则面前人人平等。②诚信是无价之宝。③要追求公平, 更要呼唤正义。④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商家自身犯错固然应该付出代价, 买家利用他人过失恶意购买也不值得肯定。双方换位思考才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另外, 从方法论的角度, 写“要一分为二地分析和评价, 不可一味地否定或肯定”亦可。

两只狼来到草原, 面对一望无际的草原, 一只狼很失落, 他看到的只有草, 因为他看不见肉;而另一只狼却很兴奋, 因为他知道有草的地方就会有羊, 有羊就会有肉。

【运用点睛】这则材料, 我们可以从视力和视野的角度去写, 写视力和视野的区别, 以及这种区别下的结果。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有眼睛, 但不是都有眼光, 每个人都有脑袋, 但不一定都有智慧;从人生角度可以这样来立意, 人生, 是一个不断修炼的过程, 不同角度看问题, 结果也是天壤之别;也可以从态度与高度等来立意, 高度决定远见, 角度改变观念。眼睛只能看到当下, 眼光才能看到未来。

中国人一向认为自己是一个勤劳的民族, 全世界也都知道中国人勤劳, 工作辛苦。但中国人民大学著名学者张鸣教授最近撰文披露, 据权威的盖洛普公司的一份调查, 全球雇员的敬业度, 中国籍雇员最低。敬业即专心致力于学业或工作, 是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及学习负责的态度。

【运用点睛】立意一定要从正面与积极方面去构思, 希望我们的民族能够在自我反思中前进, 既看到自身“勤劳”的优点, 正视评价, 又能扬长避短, 汲取日耳曼民族的严谨、大和民族的善学、美利坚民族的包容、犹太民族的创新,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这个前提下可以这样来立意:从“敬业”角度立意, 内因有———大多数中国员工都是兢兢业业, 孜孜以求的, 怠工者只是少数;中国籍员工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精神在亚洲首屈一指。外因有———这份调查说中国人敬业度“最”低, 恐有失偏颇, 不排除西方人仍带有色眼镜看中国人;中国无人机, 中国高铁等铁证, 无可辩驳地表明, 中国已经由 “made in China” 逐渐转型为“Created in China”。从“不敬业”角度立意, 内因有———中国人做不求完美性、创造性、主动性、持久性、合作性, 以及中国人的心态与秉性。外因有———中国籍雇员长期在国内成长, 没有受到系统而完善的职业培训。

2015 年底, 淮阴师范学院女大学生刘缇萦在骑车不小心刮蹭到了一辆私家车, 虽然没人看到, 可她仍留下了“诚信纸条”, 上面写着:“对不起, 我不小心刮到了您的车门, 我是淮师的学生, 十分抱歉, 如果需要赔钱, 请联系×××”。半小时后, 车主丁女士发现车被刮后, 与维修店取得联系, 得知车门划痕的修补费用为600 元, 由于事发路段没有监控设备, 丁女士只好自认倒霉。可就在她快到家时, 她发现雨刮器的上面夹了一张纸条, 看完纸条她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试探打了电话, 刘缇萦主动提出自己将承担全部责任, 主动给付600 元赔偿金。事后丁女士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在与家人商量后, 她最终决定将这600 元现金退还给刘缇萦。

【运用点睛】人无信不立,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大学生刘缇萦的“诚信纸条”就是这种美德的具体体现。而车主在看到“诚信纸条”和收到赔偿金后退还的宽容、善意之举, 同样令人感动。在现实生活中, 如果每个人在人际交往中, 都能做到真诚、宽容, 那么我们的世界将会变得更加和谐与美好。适用立意有:诚信、担当、宽容、真诚等。

有新闻报道说, 北京大学学生周浩从小喜欢拆分机械, 进入北大后, 他发现自己对理论研究并无兴趣。在先后旁听、转专业都没有解决问题的情况下, 最终, 他从北大转入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学习机械制造。

【运用点睛】 这则材料体现了一定的思辨意味, 材料并未明确给出观点, 要求学生仔细审读材料, 理性分析周浩转校的原因, 然后亮出自己的个性化观点。对于新闻事件, 我们既可以有正面的肯定, 也可以有反面的意见。不管从哪个方面立意都可以, 但是一定要有自己的个性化观点和理性色彩。立意观点有:遵从内心的可贵;人不能过于任性;率性做事, 也需考虑周全;遵从内心, 切不可过于任性。

陈寅恪是怪才。他在海外留学20 年, 潜心读书, 对学位淡然处之, 连大学文凭也没有拿到。1925 年回国, 梁启超了解陈寅恪, 知道陈寅恪有才, 向清华国学院推荐陈寅恪。清华校长曹云祥曾问梁启超:“陈先生是哪一国的博士?”梁答:“既不是博士, 也不是硕士。”曹校长又问:“有没有著作?”梁又答:“没有著作。”曹校长为难起来:“既不是博士, 又没有著作, 那怎么行呢?”梁说:“我也算是著作等身了, 却没有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最终曹校长同意聘用陈寅恪。后来, 陈寅恪被称为清华四大国学大师之一。

【运用点睛】这则材料来看, 放在今天更有警醒意义, 因为当下文凭泛滥, 各种证书泛滥, 其运用立意可以从陈寅恪的角度看:可谈怪才对“文凭”的态度, 也可谈文凭与才能的关系。从梁启超的角度看, 可谈知音或伯乐的重要。从曹云祥的角度看, 可谈任用人才的胆识。

在一个热闹非凡的广场上, 一位老人用拖把沾水在水泥地上写字, 龙飞凤舞。很多市民驻足观看, 纷纷掏出手机拍照留念。有人感叹, 这么好的字, 很快就干了, 看不见了, 太可惜了。这也是一种文化, 应该留下来给后人看看, 不能说没就没了。老人却说:“写字就是图开心, 何必要留痕迹, 让我把字留下来, 反而写不好了。字迹干了, 我没有前面的压力, 会写得更好。”

【运用点睛】这则材料运用的角度是很多的, 理解的方向也是多向, 可以从不同的人物来分析, 也可以就某个语意来提炼。从老人的角度:看淡结果, 享受过程;忘却已有成绩 (成功) , 可以赢得新的进步。从市民的角度:民族文化应留存、传承等。

一只木桶想盛满水, 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 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 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 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 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大文豪马克·吐温曾经经商投资, 然而他第一次就被骗了十九万元, 欠了一屁股债。还是夫人深知马克·吐温的“宝藏”所在, 鼓励他继续写作, 最终他在文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运用点睛】我们在运用材料时, 一般会用到这种相近相似的材料, 第一则是说人的短板 (不足) 决定 (影响) 着人的成就;材料二是说人要勇于扬长避短。因此可确定如下立意:弥补不足, 提升自我能力 (成就自我) ;扬长避短, 发挥所长;既要扬长, 又要弥补不足, 发挥自我最大价值等等。

户外真人秀是目前电视台追捧的娱乐热点, 情感、游戏、旅游等各种玩法让明星们忙得不亦乐乎。面对荧屏上的“真人秀热”, 河南卫视却剑走偏锋, 首次将“文学”这个抽象名词与电视娱乐结合在一起, 从5月15 日起推出一档真人秀节目《文学英雄》, 节目将作家蒋方舟、蔡崇达、张晓晗、陈谌等人, 与演员张晓龙、吴樾、柯蓝、李乃文等人混搭一处, 让这些作家和演员一起在电视上秀文学, 用电视真人秀形式来表现文学写作。

【运用点睛】这道材料主要讲河南卫视推出一档真人秀节目 《文学英雄》 引发热议, 有人为河南卫视的创新点赞, 也有人质疑担忧。考生可联系社会生活, 根据自己的看法, 从以下角度立意:要敢于创新, 将文学与娱乐活动结合不失为一种睿智之举, 可以促进文学的传播, 无形之中提高公民的文学素养;文学是严肃的, 娱乐化的文学是对文学的亵渎。虽然以真人秀的形式能在一定程度上传播文学, 但这里的文学已经丧失纯洁性, 成为了娱乐的附属品;以真人秀的形式传播文化应当慎重。

院子里有两棵榆树, 一棵直榆, 一棵弯榆。为了建房, 父亲带着两个儿子砍掉那棵直的, 留下了弯的, 一个儿子看着倒在地上的直榆想了一会儿说:“长得直的遭到砍伐, 长大了我得学做一棵弯榆。”另一个儿子看着身旁的那棵弯榆说:“长成一棵没用的树, 长到千年也是白活, 即便要受刀斧之刑, 我也愿做一棵直树。”听了两个儿子的话, 父亲深思了一会说:“弯有弯的活法, 直有直的道理, 该弯时弯, 该直时直, 不可泥于一理。”

【运用点睛】材料涉及的对象有三个, 事件只有一个, 就是对同事件的三种不同理解与看法。可以就每个人的观点来立意, 也可以综合三个人的观点来立意, 比如从第一个儿子的观点可以写为人处世要灵活;从第二个儿子的观点可以写做人做事要有原则性;从父亲的观点可以写统一性, 办事做人要内方外圆。

不要去追一匹马, 用追马的时间种草, 待到春暖花开时, 会有一群骏马任你挑选;不要去刻意讨好一个人, 用讨好别人的时间, 提升自己的能力, 会有一大批的朋友与你同行。所以, 丰富自己比取悦别人更有力量。

【运用点睛】材料的第一段话, 其关键句就是“丰富自己比取悦他人更有力量”, 据此可以确定立意角度为“丰富自己”“提升自己”“充实自己”等;还可立意为“实干才能成功”“提升自己”“机遇垂青有准备的头脑”等。再从整体来看可立意为“透过现象看实质”“人们渴望正能量”等。

一位小康家庭的上海女孩, 跟江西男友回农村。路上交通很不便利, 辗转颠簸才来到男友家中。男友家为她精心准备了第一顿饭。饭菜简单, 餐具粗陋。用餐时, 她是因破例才上餐桌的唯一女性。面对此情此景, 她决定和男友分手并立即回上海。

【运用点睛】这是一则热点材料, 也是一则大众化话题的材料, 根据材料我们可以这样来立意:追求纯洁爱情, 不应受其它因素干扰;纯洁的爱情固然美好, 但也应顾及现实因素;城乡物质和文化的巨大差异引人深思;根据实际各方都要改变, 在适应中改进等等。

材料一:《咬文嚼字》发布的2015 年度“十大流行语”中, “颜值”一词位居榜单第三名。搜狐百科解释, “颜值, 表示人物颜容英俊或靓丽的数值”。

材料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著名节目主持人的华裔女子陈茱莉在回忆职业生涯时说:“节目导演曾因为我的眼睛小而讽刺我:永远不可能成为观众接受的主播。正是因为他的讽刺, 我才决定去整容。虽然很多亚裔指责我去整容, 但我至今都不后悔自己的决定。”

材料三:黄渤从戏剧学院毕业之后, 先是找不到工作, 后被冠以“丑星”的名号。他经过自己的努力, 从一个一个小角色演到了“金马影帝”。他在各种场合的幽默应对, 让我们刮目相看。

【运用点睛】这样的材料必须综合阅读后整体提炼, 可以立意为:一个人的内在素质才是长久且值得别人尊崇的;容颜虽好却短暂, 素质资质最重要;容貌漂亮、外部形象佳可以助力生活、事业的成功;应该对人们为追求美和事业成功而采取整容或修饰自己的行为予以理解。

台湾爱乐乐团到大陆某市演出, 场地两侧不断打出“演出中请勿摄影录音”字幕。演出中, 不少观众被精彩表演所感染而猛拍猛录。在场地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 发现谁违规, 就用镭射光笔直接照谁, 被照观众有的自觉理亏, 有的恼羞成怒, 现场秩序时好时坏。演出后, 爱乐乐团官方微博发出帖子, 表明不欢迎那些不尊重艺术的观众。

【运用点睛】从事件的叙述来分析, 材料至少提供三个主要争议点:一是怎么看待观众不文明现象;二是怎么看待工作人员处理这种不文明现象的方式;三是怎么看待乐团拒绝不文明观众入场的态度。围绕这三个争议点以及不同的思考角度, 可以延伸出不同的立场态度。立意参考:从观众角度, “文明聆听, 乐声更美妙”;“文明之花需要大家的栽培”;“文明, 从我开始”;“文明, 始于细节”等。从工作人员角度, “建设文明社会, 从敬业开始”;“用文明的方式来建设文明的社会”等。从爱乐乐团角度, “艺术尊严高于一切”;“建设文明和谐社会, 乃艺术之责”;“传播艺术的种子, 更应该传播文明的种子”;“温馨引领的力量胜过冰凉的拒绝”等。

1985 年, 人们发现牛津大学有着350年历史的建筑物大礼堂出现了严重的安全问题。经检查, 大礼堂的20 根横梁已经风化腐蚀, 必须立即更换。这每一根横梁, 都是用巨大的橡木做的。而为了保持大礼堂350 年的历史风貌不变, 必须用这种橡木更换。这是一个难题:要找到20 根巨大的橡木已属十分不容易;或者有可能找到, 但是每一根橡木要花费25 万美元。这令牛津大学的领导者一筹莫展。就在此时, 校园艺所的人来报告, 大礼堂的建筑师早已考虑到后人将会面临的困境, 所以当年就请园艺工人在闲置的土地上种了一大批橡树。如今, 这批橡树, 每一棵的尺寸都已远远超过了做横梁的需要。

上一篇:村党总支三年工作总结报告下一篇:社区年度人口计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