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人教版识字卡

2024-09-06

一年级人教版识字卡(共11篇)

1.一年级人教版识字卡 篇一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识字

(二)3. 菜园里 张菱菱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认识新笔画“卧勾”和新偏旁“风字框”。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认识一些蔬菜,了解它们的特点。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心”字的书写指导 教学准备:

课件、词语卡片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心”,认识新笔画“卧勾”。

2、能正确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认识14个生字,会写“心”,认识新笔画“卧勾”。教学难点:

“心”字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进行说话训练

1、今天咱们先来猜个谜语好吗?

出示幻灯片: “架上开黄花,长出绿的瓜。绿瓜细又长,嫩嫩脆脆味道佳。”

2、对!是黄瓜。黄瓜是张老师爱吃的蔬菜,你爱吃什么蔬菜呀?

出示课件:我喜欢吃绿绿的黄瓜。

我喜欢吃()的()。

提示:你可以从颜色、形状、味道、口感这几方面来介绍蔬菜。(我爱吃脆脆的萝卜。我爱吃紫色的茄子。

我爱吃尖尖嘴的辣椒。我爱吃甜甜的西红柿……)

3、那你们知道这些蔬菜生长在哪里吗?(这些蔬菜生长在菜园里)

4、老师来写写“菜园里”三个字,请你伸出手跟老师一起来写写这三个字。(写完后,指名1人读词)记字:

菜——地上一棵树,树上有棵草,三只鸟儿躲在树叶下。园——四面不通风,元字在当中。

出示课件:3.菜园里 5.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识字二》的第3课,齐读课题。

过渡:菜园里生长着许多蔬菜,我们快随采摘蔬菜的小朋友去菜园里看看吧!

二、看图学习字词(课件显示)

1、看图:

(1)你们看菜园里有好多蔬菜呢!那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把图上的蔬菜看全呢?

(按顺序看图:由远到近、由近到远)

(2)请你先按顺序来看图,再和同桌说一说图上都有哪些蔬菜。(3)借助图画学词:

谁来说说你认识了哪些蔬菜?(要求:你是怎样按顺序看图的就怎按顺序说)

如果他认对了,图的旁边就会出现这种蔬菜的名字。我们就来读一读好吗?

强调轻声:茄子 萝卜

指名领读——全班齐读(按照由远到近、由近到远的顺序说蔬菜的名字)

(4)句子训练:菜园里有(),有(),还有()。

过渡:大家把这些蔬菜的名字都叫对了,你们的本领可真大啊!

出示幻灯片:带音节的词语

这些词语和图上的词语比,你发现多了两个什么词?(豆角、白菜)

3、借助拼音学词:(1)自己读

(2)同桌互读,检查读音是否正确(3)开小火车读——全班跟读(4)出示幻灯片:去掉音节的词语 男生反读——女生跳读——全班齐读(点词出图)

三、读儿歌学习字词

菜园里的蔬菜可真多啊!有一首小儿歌把菜园里的蔬菜写的十分可爱,你们想读读吗?

1、请你先读一读蓝线格中的生字,再读读书上95页的儿歌,把字音读准确。

2、下面请同桌合作先读生字,比比谁读的正确,再读读课文。

3、小组展示读生字

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是怎么读的?(轮流读、齐读)

刚才老师看到有的小组是小老师领读的,还有的小组是你读一遍我读一遍,读得很正确!你们真是会合作学习的好孩子。

4、借助游戏巩固生字 “小兔子找萝卜” 5.认识新偏旁:风字框(课件)带有风字框的字有:风、凤、凰

四、读通课文

1、同桌同学把生字带到儿歌中再读一读,把儿歌读流利。

2、指四名学生分句读 学生评价

3、今天我们认识了那么多蔬菜,你最喜欢哪一种,请介绍一下它的样子。(课件)

4、咱们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读一读儿歌,做到正确流利。(生自读)

生齐读,师指导读好轻声:“衣裳”、“灯笼”。

5.这么多的蔬菜,他们不光外形好看,生长的位置不同,他们的色彩更是五彩缤纷,非常吸引人。你们能说出这些蔬菜的颜色吗?(出示课件,让学生把蔬菜和颜色连上线。)6.这么多色彩都集中在菜园里,这真是——

(出示课件齐读:红绿黄紫真好看,菜园一片好风光)

7.是啊!菜园里的蔬菜不仅种类繁多、而且颜色鲜艳,样子更可爱,真是一片美丽的风景呀!下面让我们带着这美好的感受,再来读读儿歌吧!(打开书)齐读课文

过渡:下面我们来学习写字 出示:心

学生读字

五、学写“心”

1、谁能用“心”字组词?(好心、爱心、热心、心中、心里、中心”)

2、谁知道“心”的第二笔叫什么?(卧勾)

看看老师是怎么写这个笔画:起笔轻,向右下行笔,慢慢用力,顿笔向左上提出尖。

我们一起书空,体会体会。

3.仔细看看“心”字中的3个点,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第一个点方向向左,后两个点方向向右。)

一只锅里炒豆子,一颗向左跳,一颗向上跳,一颗向右跳。4.“心”字怎么写呢?请举起你的小手跟老师写写这个字吧!

书空(左点、卧勾、右点、右点)

5.在生字本上写字头,反馈。再写一个,同桌互评。

六、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14个生字,学写“又”“风”2个字,认识“风字框”。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认识一些蔬菜,了解它们的特点。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课件

学生读词语、读生字

二、学习课文,随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啊?

(1)“感到菜园里很美”从哪里感受到的?读出相应的语句 A、“红绿黄紫真好看,菜园一片好风光。”

菜园的风光真美啊,老师都被迷住了,我也想读读。

老师读清楚菜园里有哪些色彩了吗?你们听出老师夸赞菜园的美了吗?请你照老师的样子再来读读这句话吧!

这句话中有个生字老师在字的下面打了个红三角,一起读读这个生字。

我们大家再来夸夸这美丽的菜园,一起读读吧!

B、“青青”“绿衣裳”“越老皮越黄(图片帮助理解)” 方法同上(2)还给你什么感受啊?“它们的样子很可爱”

“豆角细又长(认‘又’字)”“辣椒尖尖嘴(认‘嘴’字)”“茄子打灯笼”“萝卜捉迷藏(认‘捉迷藏’三个字),你还知道哪些蔬菜和我们捉迷藏呀?”

3、菜园里的蔬菜又漂亮又可爱,让我们带着这美好的感受,再来读读儿歌吧!(1)自己读一读

(2)自选句子指名朗读课文。

三、学写“风”“又”

1、学写“风”

(1)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新偏旁“风字框” 板书

看看老师是怎么写这个笔画:一笔撇,二笔横斜钩。

我们一起用手指在桌面上写写,体会体会。(2)仔细看看“风字框”中的两笔,你发现了什么?(撇在竖中线右起笔,与点交叉在中心点。)

(3)“风”字怎么写呢?请举起你的小手跟老师写写这个字吧!书空(4)在生字本上写字头,反馈。再写一个,同桌互评。

2、观察“又”字

(1)每笔的占格位置,把“又”字写好看。(2)自己独立写,反馈。再写一个,同桌互查。板书:

菜园里

课后实践:

1、背诵儿歌

2、制作“蔬菜卡片”,布置“蔬菜园地”

2.一年级人教版识字卡 篇二

【正式开讲】

第一站:识字苹果园。

1.在识字苹果园里, 有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11个生字宝宝, 请小朋友看好了, 上面可没有标注拼音, 就是要考考你们认不认识它! (黑板上画好几棵苹果树, 师把准备好的生字苹果贴到这些小树上, 提示孩子不可以告诉别人)

2.了解学生课前识字情况。师:苹果挂好啦!全部认识的, 请把小手举起来!只要认识一个字宝宝的, 就可以把小手举起来!

第二站:写字小花园。

1.明确写字任务。师:现在羊羊邀请我们进入第二站。小花园里, 我们要会写8个生字。

2.课件出示8个生字。师:请孩子们观察字形, 看看在结构上你有什么发现, 在田字格里书写时哪些笔画需要注意?先在小组里交流。

3.学生汇报字形观察情况。

4.师指导写字。师:那老师和小朋友来把上下结构和左右结构的字各写一个。先看“琴”字。书写时六根琴弦都在上半格, 注意横与横之间的距离要相等, 两个王字大小也要相等。下边的“今”要把撇和捺拉得特别长, 像把小伞一样。最后点、横折居中线上。老师写完了, 请小朋友动笔吧。注意做到“三个一”。

5.接着我们再写这个“戏”字。作为一个左窄右宽的字, 写的时候要注意把又字的大长腿给收起来, 变成一个大点。右边部分注意笔顺:应该是1笔小横、2笔大斜钩, 3笔撇要穿插到左边, 最后4笔点收尾。好, 你们开始动笔。

6.师巡视, 并选出两份漂亮的作业展示。谁来夸夸这两位小朋友哪里写得好? (师引导从结构、笔画谈)

7.小结:在写字小花园里小朋友们都做到了认真观察、耐心书写, 祝贺你们成功获得了下一站的门票!

第三站:词语游乐园。

1.瞧, 羊羊给我们带来了好多有意思的词语呢!请小朋友赶快读一读吧!

2.结合词语畅谈生活乐趣。师:自由说说自己喜欢哪一项?师随机点拨两个词语———

(1) 练书法。

(1) 你平时是怎么练书法的?

(2) 书法是我国的一门艺术瑰宝。老师这里就给大家带来了一幅书法作品。瞧, 这是楷书, 这是隶书……它们有的横平竖直, 方方正正;有的却弯弯曲曲, 如同一幅画。据说大书法家王羲之为了练好书法, 足足练了十八缸墨水!所以说“练”是需要时间的, 练是需要努力的。这个练就是我们说的勤学苦练。

(2) 养金鱼。

(1) 你养过什么?怎么养的?

(2) 师小结:爱护它, 照顾它才叫“养”。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就是父母对我们的养育。

A看来这些词语里, 有太多太多生活的乐趣!老师真想和你们再读一读!师生同读。

B观察词语发现构词特点。师:词语读了这么多遍, 大家有没有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生自由谈, 师相机出示词语分解图。每个词的第一个字都表示动作, 叫动词。第二个字表一种东西或者事情, 叫名词。一个动词+一个名词就组成了一种全新的很特别的词语。今天羊羊邀请大家来词语乐园, 就是为了让你们认识这种非常非常特殊的词语! (要板书出来吗?)

C体会动词词意发生的变化。师:这种特别的词语还有更特别的地方呢!请大家到羊羊迷宫里看看这几组词语: (出示迷宫图片, 里面有2组词语:拉二胡/拉起手;下象棋/下楼梯) 这两个“拉”和两个“下”, 意思一样吗?

D学生汇报, 师相机讲解, 辅助出示二胡图片。拉: (1) 指弓与弦的摩擦; (2) 指连接在一起。下: (1) 指方位; (2) 指往下走。

点拨:很多汉字都具有一字多义的现象, 我们的动词宝宝在和名词交朋友的时候, 意思的变化就更丰富啦!

E拓展延伸。瞧, 羊羊迷宫里还有好多这样的动词宝宝呢!请你跟小伙伴讨论讨论下面这些动词的意思一样吗?你还能说出更多吗?

(出示:跳:跳舞, 跳高……

吃:吃水, 吃糖, 吃鸡肉……

打:打球, 打人……你还能说出更多吗?)

F总结过渡:小朋友在词语乐园里的表现太精彩了!今天我们对汉字一字多义的现象有了更深的认识, 小朋友以后说话写作文可要准确运用好动词哦!

第四站:背诵小天地。

1.最后让我们一起快快乐乐地进入到背诵小天地吧!羊羊把这些词语编成了一首好听的小儿歌, 看谁最先把它背下来!准备时间:1分半。

2.师逐步删掉儿歌中的词语, 引导学生一步步背下来。

【总结全课】课件播放羊羊们在乐园里唱京戏、玩滑板、学画画、学烹饪的快乐场景, 师在情境中鼓励小朋友课外多学习本领, 做一个多才多艺, 勇敢活泼的孩子。

3.一年级人教版识字卡 篇三

关键词 低年级;识字教学;兴趣

人教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特点之一就是在低段增加了识字量,这些要认的字,与以前所理解的识字,要求有所不同,学习方法也有所不同。增加认字量是为了提早阅读。所以,只要学生能把所认的字用于阅读就可以了,既不要求书写,也不要求对字形做过细的分析。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环节复习生字,采取活泼有趣的方式让生字反复再现,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字形,使识字得以巩固。下面就是本人在识字教学中的一些心得探究。

一、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小学生有很大的随意性,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尤为重要,所以在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对识感兴趣,逐步积累识字方法,自主识字。创设情景:如在教学一册“操场上”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看图,让他们说说图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你参加过这些活动吗?有的说我打过乒乓球,有的说我们班和二班拔河,有的说我跳过绳,有的说我没踢过足球,很想踢,这样教师就可以乘机进行识字、词教学,让学生的注意力跟上来了,从而使学生兴趣盎然,思维非常活跃,在轻松愉快中记住了这些字词。讲故事: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在识字教学中,若能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演绎活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让他们通过听故事、讲故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记住生字,更能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渗透识字知识和方法

(1)开火车。开火车是课堂上常用的识字方法,让学生像火车一样一个接一个站出来认字,读错了的请全班同学当老师进行纠正,会认后又继续开,让学生在轻松搞笑的氛围中学识字。

(2)做拨萝卜的游戏。将上面有字的萝卜贴在黑板上,让学生随便“拨”出一个萝卜,用上面的字组词或者说一句话,。

(3)找朋友。将生字卡片发到小朋友手中,当出现一个生字时,另一个小朋友马上拿着自己的生字卡片和他合在一起,组成词语,强调不能站错位置,注意顺序。这个游戏同样适用于用偏旁和部件合成新字。

(4)编顺口溜。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或者看图上的事物编儿歌,识记字形。

(5)猜字谜,编字谜。在识字教学中,原原本本把字摆出来,学生没有多大的兴趣,而采用猜字谜游戏就不一样了。

(6)加一加,变一变。如“口”加一笔变成什么字?(中、日)。

(7)过彩虹桥。先小组准备,第一人先读出字,第二人组词,第三、第四人分别从所组的词语中选出一个说一句话。

(8)识字擂台。就以“氵”这个偏旁为例,说出带“氵”的字,看谁说得多。

(9)编故事巧记字形。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构字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去揭示汉字的造字原理和音、形、义的关系。

(10)看图猜字。如“棵”字,左边画一棵树,右边画一些果子。

通过以上的游戏和识字方法反复巩固,做到当堂多次重现,在复习时遵循遗忘规律,新教的多反复巩固几次,早教的复习时间可以间隔得更长些

三、创造平台,让学生自主识字

1.在阅读中识字

根据几份常用字表的对比研究,该教材编写者确定出最常用的、出现频率最高的字要求学生认读。据统计,一年级上册要求认的400个字可以覆盖儿童常用读物的50%以上,整个低年级要求认的1 800个字可以覆盖儿童常用读物的90%以上,这样,儿童可以及早把他们的识字成果运用于阅读,充分发挥了汉字学习的效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一年级新生在入学5~7周左右,便可熟练掌握汉语拼音,并利用音节读一些浅显的儿歌和儿童故事。此时,教师一边教生字,一边引导学生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既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也有效地巩固了汉语拼音,更重要的是学生初学的生字一般都是常用字,这些字在书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

2.在生活中识字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生活中处处用语文。可以说,汉字无处不在。如果能将我们学生的眼睛擦亮,引导学生平时留心观察,随时随地识字,那么生活就是他们识字的大课堂,当识字教学到一定阶段后,引导学生总结自己识字的途径。在学校发作业本时,让学生轮流发,从而认识同学的名字;出门认招牌、路牌、广告牌、商标等。在开展生活识字的活动中,让学生能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入手去识字。当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读出生活环境中的字时,他是多么兴奋啊!因此,学生的课外识字量迅速加大。为了不断激发学生的热情,还可以开展“识字大王”评比活动,识记课外字200个的学生被评为识字大王,并引导他们将收集到的商标、广告等汇集起来,装订成册,便成了一本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识字读本”。下课时,互相考一考,真是“乐在其中”!

识字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和创造带来的快乐,使“苦学”变成了“乐学”。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而且还能在他们不断的“新发现”中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当然,识字不能一刀切,要承认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汉字的学习毕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认字也是一个由生到熟、在复现中巩固的过程。教师只要做到当堂多次见面,特别是多次在语言环境中复现,课后及时复习巩固,学生就一定能很好地完成识字任务。

参考文献:

[1]张轶西. 传统的回归—形训在小学识字教育中的活用[J]. 教学研究,2004(5).

4.识字(人教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篇四

1.看懂图画内容,能通过观察画面,加深对句子的理解。培养我们热爱新生活的感情。

2.学会生字新词,了解有关形声字的知识。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句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投影(新农村景象)

l.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是什么地方,图上都有什么?(按一定顺序)

2.请学生描述图景,谈谈自己的感受。(农村的变化真大呀)

师:图中的小朋友就生活在新农村里,你们想知道他们家里都有谁?他们是怎样生活的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本课的句子。

二、学习生字新词,读句子

1.复习已学生字(投影出示生字卡片):“马、木、虫、下、土、成、巴、户、方、门”请学生认读生率。

2.认读新生字:“女、寸、父、耳”请学生分析这几个生字,指导书写。了解字义。

重点指导:“女”共3笔,笔顺是:()

过渡语: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识字方法,那就是把我们以前学到的和刚才学到的这些笔画比较少,书写较简单的熟字组合成一个新字。

3.大家仔细观察,老师把“女”和“马”放在一起,稍作改动,就变成了“妈”(出示音节及生字卡片),齐读,这是“妈妈”的“妈”。左边的“女”变成女字旁(),一横不出头。谁来说说“妈”是由什么组成的?你怎么记住“妈”?“妈”还可以和谁组词?你能用“妈妈”说一句话吗?读书上的句子,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并分析生字“母”指导笔顺:“”;指导书写“妈”边写边小结:“妈”由“”字旁加“马”组成的“妈”,左窄右宽,是“妈妈”的“妈”。谁来说说“妈”为什么是“”字旁?(“妈妈”是女性,所以是女字旁),了解部首与字的联系。

4.用老师教给的方法自学“村”、“北”、“虾”、“城”、“市”、“爸”、“房”、“闻”这几个生字及“虫、土、父、户、门”这几个部首。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的组成,认识新部首,学会识记生字的方法。

(2)读熟生字所组成的新词及句子。

(3)了解偏旁与字的关系。

5.小组讨论自学成果。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交流自学成果,教师予以指导

1.指名领读,逐个分析生字的组成,并认识新部首,说出识记生字的方法并读词、读句,练习用生字扩句扩词。

2.齐读句子并说说每句话的意思,着重理解“宽阔”、“整洁”。

3.帮助学生了解“木”与“村”、“虫”与“虾”、“土”与“城”、“父”与“爸”、“户”与“房”、“耳”与“闻”的关系。

4.指导学生书写。

重点指导

“北”的笔顺是:()

“村”是平舌音,“城”是翘舌音。

“村”“虾”“城”要写得左窄右宽。

二、齐读全课字、词、句

三、小结:这两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今后我们就可以用偏旁组字的方法来识记生字)。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2、3题。

5.一年级人教版识字卡 篇五

教学目标:

1、认识“雾、霜”等13个生字,会写“和、语”等6个字。

2、借助拼音和插图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有搜集对子和对对子的兴趣。教学重点:

读准字音,识记字形,学会对对子。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关于大自然景物的图片或课件。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激趣导入

2、用课件引入情景

3、走在大自然中,你看到了什么?想说什么?

4、学生说,教师随机出示词语

二、自主识字

1、展示读词

2、认读词语

3、识记生字

三、读文感悟

1、自由读。

2、引导发现课文是以对对子的形式出现。

3、师生交叉读。

4、生生交叉读。

5、找好朋友交叉读。

6、结合拍手歌一边拍手一边读。

四、指导写字

1、认一认。(观察“描一描,写一写”)

2、说一说。(我会写的字)

3、练一练。(上台展示)

4、评一评。(优秀作业)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巩固练习

1、口头组词语

朝()

蜂()

杨(夕()

蝶()

李(2、归纳:

有雨字头的:雾、霜、霞。有虫字旁的:蝶、蜂。))

3、分小组读“我会读”中的词语。

4、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巩固识字。

5、用熟字“加一加”巩固生字:木—李,木—杨,禾—秀。

6、找朋友,比比谁找到的朋友多。

7、在情境中运用词语。

二、补充学习对字歌。

长对短,方对圆,黑夜对白天。

猫对狗,马对骡,山羊对骆驼。

鸡对鸭,牛对马,白鸽对乌鸦。

蚯蚓爬,蟋蟀唱,蜜蜂嗡嗡叫。

黑对白,红对绿,山川对河流。

梨对桃,杏对枣,苹果对香蕉。

猪对牛,兔对猴,花猫对黄狗。

三、实践活动

1、和你喜欢的朋友做对对子的游戏。

2、每人收集对对子,存放成长记录袋。

课后反思: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最理想的。可是要一年级小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的目标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感觉有效引导显得更为重要。

6.一年级人教版识字卡 篇六

识字三中要求会认“雾、霜、朝、霞、夕、蝶、蜂、碧、紫、千、李、杨、秀”13个生字,其中“霜、朝、蜂、紫”是平翘舌音后鼻音,学生读准字音是重点;朝是多音字;朝、碧、夕、秀,这几个字比较抽象,学生比较难理解。

生活是教学的源泉,也是学生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必须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创设他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他们学习、积累、感悟语言,从而更好地识字,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方式来识字。

一、自主识字,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出示这13个生字,让学生自主在哪里见过这些字,比如电视上,故事书上,商店门面上等等,根据学生发言情况颁发“识字小能手”,无处不识字,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培养学生时时有语文、处处学生字的意识。

二、让学生自主畅谈识字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合一合,换一换等,分别记住了哪几个字。

三、学生自由组词,教师适时纠正指导。

四、教师重点指导。

1.偏旁识字。

“霜、雾”都有雨字头,都和天气有关;这里还有两只可爱的小虫子“蜂、蝶”。

2.谜语识字。

碧--王大娘,白大娘,一起坐在石头上;朝--十月十日。

3.编顺口溜。

木子李,禾乃秀,雨相霜

4.重点字形字音字义的指导。

五、做游戏巩固。默契1+1。

1.一个同学闭上眼睛,另一个同学说字义或字形特点,闭着眼睛的同学猜是哪个字,如:这个子表示颜色--紫;多的一半--夕等。

2.一个同学背对黑板,另一个同学做动作让他猜。

7.一年级人教版识字卡 篇七

In this unit, students learn to talk about how things affect them.

II.Te a ching ke y a nd difficult points:

A.Vocabulary

bright, soft, sad, energetic, stressedout, tense, scientific, lighting

B.Target language

a.Loud music makes me tense.

b.That movie made her sad.

c.Loud music makes me want to dance.

C.Structures

make (s) me+infinitive, make (s) me+adjective

III.Te a ching me thods:audio-lingual methods

IV.Te a ching a ids:a tape, a tape recorder, PPT

V.Te a ching proce dure:

Step 1.Revision

Task 1.Check the homework.

Task 2.Revise the vocabulary.

Step 2.Warming up

Task1.Write the following list of activities on the blackboard:

parties, exams, school vacations, gym class.

Task 2.Ask students how they feel about the activities.

Step 3.Grammar focus

Task 1.Read the three target sentences and try to understand their structure.

Task 2.Students are supposed to make as many sentences with“make (s) me+infinitive”, “make (s) me+adjective”structures as possible.

Step 4.Viewing and saying

Talkaboutthepictureof restaurants on page 102.

Which one would you like to go and why?

◆I like to go to the one on the left because the music there would make me excited.

◆I like to go to the one on the rightbecausethemusicthere wouldmake me quiet.

◆I like to go to the one on the left because the pictures there would make me tense.

◆I like to go to the one on the right because the things there would make me happy.

Step 5.Listening and completing

Task 1.Listen to a conversation between Amy and Tina talking about eating in restaurants.While listening, pay attention to the“make (s) me+infinitive”, “make (s) me+adjective”structures.

Task 3.After listening, complete the unfinished sentences in the chart on page 102.

Step 6.Doing pairwork

Task 1.According to the sample conversation,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Task 2.Then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in class.

P P TCultureba ckground, gra mma r focus a nd pra ctice.

1.Some wonderful slogans of advertisements.

Trust me, you can make it. (美容)

When there is no tomorrow. (快递)

Good to the last drop. (咖啡)

Things go better with coke. (可乐)

Don’t leave home without it. (美国通卡)

Everything we do is driving by you. (汽车)

A diamond is forever. (钻石)

We do chicken right. (炸鸡)

Ford has a better idea. (汽车)

Air France making the sky best place on earth. (航空)

2.make作使役动词及一般行为动词的基本用法结构。

(1) make作使役动词时为“迫使”, “导致” (某人/物怎么样) 之义, 这时常见下面结构形式:

(1) make sb./sth. (+形容词) 使某人/物…… (怎么样) ;导致某人/物…… (怎么样) , 即在make的宾语某人/物后直接用形容词作宾语补足语。

eg Rainy days often make me sad.Mr.Li usually makes his lessons interesting so that we all like to listen to him in class.

(2) make sb./sth.do sth.使某人/物做某事, 一般作使役动词宾语补足语的不定式结构在该使役动词用在主动语态句中时, 要省去不定式符号“to”。

eg Some scientists are trying to make robots look like human beings.

You mustn’t make others wait for you too long.You’d better get there ahead of time.

(3) 注:当make, 包括其他使役动词在被动语态句中运用时, 作其宾语补足语的不定式结构不省去to, 即用成“be made to do sth.”———“被使去做某事”。

eg The boy was made to apologize because he came to school late.

(2) make作一般实义动词用, 意为制作;做。后跟表示金钱的名词等时, 还有“赚取”;后跟有“mistake”等时, 则有“犯错”等意思, 已学相关宾语如下:

make meals做饭

make tea泡茶

make kites制作风筝

make the bed整理床铺

make sentences造句

make noises制造噪音

make mistakes犯错

make money赚钱

make friends with...与……交朋友

另:make作“制作”等含义时, 用在被动语态句中的重要短语结构有:

be made of...被用……制成, 后跟原料, 原料在制成成品后看得出原料;

be made from...被用……制成, 后跟原料, 原料在制成成品后已看不出原料;

be made into...被制成……, 后跟成品, 此时, 做句子主语的是表示原材料的名词或代词;

be made up of...由……构成, 相当于“consist of”。

eg The table is made up of wood, and the bread is made from wheat (小麦) !

Our class is made up of/consists of 28 boys and 26 girls.

3.Practice

(1) Why don’t you make your wife_____?

A.sad B.sadly C.happily D.happy

(2) Hard seats also make customers want__eat quickly and leave.

A.of B.to C.in D.for

(3) The children were made___homework first.

A.do B.to do C.did D.doing

(4) They make__clear to the public that they’re doing a necessary job.

A.it B.that C.this D.its

(5) Colorscanchangeour moods and make us____happy or sad, energetic or sleepy.

A.to feel B.feeling C.felt D.feel

(6) —I tried to make Amy____her mind, but I found it hard.

—Well, I saw you___that when I went past.

A.change, do B.changes, doing

8.一年级人教版识字卡 篇八

科目语文

年级一年级

教学时间1课时

学习者分析

1、小学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

2、初步会根据拼音识字。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美丽的山水画,有趣的谜语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诗、字的再现,让学生学习巩固生字。

3、通过配乐朗诵,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图,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3、通过诵读古诗学习生字 ,培养语感。

三、知识与技能:

1、学会11个生字

2、诵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诵读课文,培养语感。

教学资源:

1、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2、上课环境为多媒体大屏幕环境。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动,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小朋友们,我们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秀美,下面我们旅游去啰。(大屏幕展现三幅美丽的山水画)

2、让学生当小导游解说

3、引入教学内容:在这美丽的山水画中,有一首有趣的古诗,谜语古诗,我们来猜猜。

(二)激情诵读,读中获知

1、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读古诗,合作猜谜

2、检查诗朗读情况,交流谜底

3、配乐范读

4、指导朗读(语速、动作)

边读边配上动作进行朗读表演。读“近听水无声”时,做出侧耳听的动作;读“人来鸟不惊”时,做出摆手的样子,“远”和“近”、 “来”和“去”则请学生们通过做动作来理解。

5、诵读大比拼

6、认字大比拼

(三)拓展思维:我会说

引导学生寻找规律,充分说一说

(四)课外延伸

师生说谜语,猜谜语。并让学生回家收集谜语,下星期交流。

教学反思:《画》这篇课文由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组成。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称的美感。课文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我根据学生好动、好玩的最大特点,创设旅游情景,让学生在玩中快乐学习。

我抓住诗句中的着眼点,把精力放在诗句的品析朗读上,借助精美课件在读中让学生感悟诗句的美,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中,我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读者”,通过自由读、分组读、男女生比赛读、教师配乐引读等多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悟诗句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引导学生做到音、意、动融合。读“畫”时眼随手从上到下划过;“远看山有色”时,将手抬高,举目四看;到“近听水无声”时,做出侧耳听的动作;读到“春去花还在”,眼随手送出去又收回;读到“人来鸟不惊”时,做出摆手的样子。通过做动作,学生的表演欲望一下子被点燃,学习兴趣高涨。

对诗中几对意思相反的词的理解,我引导学生边读边做动作。“远”和“近”。“远”右手抬高打出,眼远眺,“近”右手收回在胸前,低头俯视。“去” 和“来”。“去”双手打出,眼随手看,“来”则双手收回,同样眼跟随。动作形象有趣,学生的脸上洋溢着兴奋和快乐。

本课文中句子的节奏感很强,朗读时我十分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利用音乐中陶冶诗情,在读中感悟、体会诗的读法,让学生喜欢诗,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母语的热爱。在朗读的同时,我还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他人,在评价中,学生互相取长补短,语感和口语交际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9.一年级人教版识字卡 篇九

教材简析 1、把识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主动认字的习惯。

2、认识13个生字并会写5个生字

3、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1、把识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主动认字的习惯。

2、认识13个生字并会写5个生字。

3、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重点及落实措施 1、借助短文及生活经验理解词在具体语言环境的意思。(反复读短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书写。(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

难点及突破方法 在反复读短文的同时,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

学习生字时,不但要学生正确书写,还要让学生把学过的生字运用到语言中表达出来。

知识点及训练策略 认识13个生字及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本课有几个笔画较多不容易识记的字,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识记方法,鼓励学生运用自己认为最恰当的方式识记生字。在熟练的掌握生字后,反复朗读课文,既巩固了生字,又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了文中词语的意思。

课时 一课时 教具 多媒体投影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设计人:王玲

课时目标 1、把识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主动认字的习惯。

2、认识13个生字并会写5个生字。

3、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3月5日

教学过程 详案:含时间分配、导入、过渡、结束语、教学预设、板书设计等) 使用者评价(含增减情况)

一、引入课题。

大家知道一年有哪几个季节?我们赶过完新年,新年一般是在那个季节里度过?著名诗人雪莱有句名言:冬天过去了,春天还会远吗?学习新词“春回大地”。

来,我们来听一听春天的歌!播放《春天在哪里》、《小燕子》等歌曲。

来,我们来读一读春天的诗!阅读春天的图画中第一课《春天》,第二课《春天在这里》。

来,让我们走进春天的图画!打开课文第一单元。了解第一单元内容,明确本节课所学内容。

春天来了,快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天吧!

二、看图说话,学习课文

1、看图说话,学习新词。

你看见了什么?从天上到地上,从左边到右边,让学生学会观察。

柳树绿了,花红了。这叫“柳绿花红”。教师边用语言描述,边出示词条,张贴于黑板上。

黄莺飞来了,燕子在跳舞,这叫“莺歌燕舞”。

冰雪在融化,泉水在叮咚叮咚地歌唱。这叫“冰雪融化”、“泉水丁冬”。

许多花在春天里开放,许多鸟在春天里鸣叫!“百花齐放”、“百鸟争鸣”。

春天来了,大地上还会由什么变化?

气候在变化,

植物在变化,

动物在苏醒,

衣着在变少。

……

大地上所有的动物、植物都醒来了,张开眼睛了。这就叫“万物复苏”。

2、朗读这组韵文。

读准音,认清形。

练习说句子:春天来了,。

3、学习13个生字。

带调读,去调读,并给生字找找朋友。

三、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

1、标出前后鼻音,平翘舌音。

2、看图读词语,边读边想象。

四、巩固生字。

1、拼四字词语游戏。

2、开火车认读。

五、写字。

引导学生分清笔画,书空笔顺。教师先范写,学生后学写。

*六、课外作业。

找一找春天,写一写春天。

10.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识字三教学设计 篇十

“识字3”是以对对子的形式识字,对子的内容都与大自然有关。教学本课应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联系大自然实际,采用多种方法识字。

重点:认识“雾、霜”等13个字,会写“和、语”等6个字。

难点:

1、引导学生注意读准前后鼻音和平翘舌音的字:杨、蜂、霜、朝、紫。

2、多种方法识记上下结构和左右结构的字:雾、霜、霞、碧、紫、李;朝、蝶、蜂、杨。

3、理解“朝、碧、秀”的字义。

4、“秀、香、李”的书写。

确定上述四个难点的原因是:

1、前后鼻音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不容易掌握发音位置,而我县地区的人对于z、c、s的发音尤其不准。

2、这些上下结构和左右结构的字笔画都比较多,有些有相同的偏旁和部首,易混淆。

3、这三个字如果在词语中,学生也许能理解,但是单独的字义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就有很大难度。

4、这三个字都属于上下结构,学生容易把“禾”的部的上撇写成斜撇,中竖写得过长,同样的“李”的上“木”。学生容易把上部分写得过长。

例如:“紫”字,可采用实物识字的方法,出示紫颜色的的物品,让学生识记。“碧”字,可采用猜谜语的方法:王子与白雪公主一起坐在石头上。“朝”字,可引导学生联系大自然实际理解“朝霞”在什么时候出现,让学生明白“朝”意思是“早上,清晨”。“秀”可用组词的方法:山()水()来理解。

11.一年级人教版识字卡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3~9单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9-0013-10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整体感知

这部分内容是数概念中基础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根据1~5各数的特点和儿童的生活经验,把1~5集中学习,使时间大大缩短。从“1~5的认识”——“1~5的加减法”——“0的认识和加减法”,分散了写字的难点,便于学生掌握数的概念,使学生在认数的时候,有比较多的时间练习写数字,更好地掌握数字的写法。把加减法计算结合,有利于加深对5以内数的认识,掌握5以内的加减法。

数的概念教学基本结构是:基数(数数)、数的顺序、写数字、比多少、序数(第几)、组成(合与分),在数数、认数、读数、写数的过程中,重视学具和实物操作,使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体会数的含义。

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认识数的过程,不只是单纯认识数字符号,而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教师要综合考虑数、数量、数量关系等要素,结合学生学习的特征设计和组织相关内容的教学。通过数量的感知、数字的认识、数字的大小比较以及数的运算等,逐步抽象出数的概念和数的运算。这个过程是数学基本思想——数学抽象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一个从具体事物和数量抽象为数的过程。

(一)1~5的认识(基数)(在教材中没有出示名称)

第一,引导看图感知数量,说一说图中各种数量(一位老奶奶、一只狗、两只鹅、两个箩筐、三只喜鹊、三盆花、四棵向日葵、四只小鸡、五个南瓜、五个玉米),可以把看到数量尽可能地表达出,建立实物与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了解实物的个数可以用数量表示出时,是用数量刻画事物,把事物的个数与相应的数量建立联系。物化出相应的小棒根数(1根小棒、两根小棒、三根小棒、四根小棒、五根小棒),同时渗透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将数和形适当联系,直观反映出某些图形的特征。通过以上由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使学生感知1~5各数的基数含义,结合儿童的生活实际,用一句完整的话,表示一个数字。如:我有一只铅笔,我有两只手,我家有三口人,我有4个本,我有5元钱……

第二,从数量抽象为数。从一位老奶奶,一只狗,一根小棒,到数字1;从两只鹅、两个箩筐、两根小棒到数字2;……从数量到数的抽象。教学中应当把数量为1的事物放在一起,把数量为2的事物放在一起……引导学生感受这些数量可用数表示1、2、3……

(二)数的顺序

是由数字——动态演示——点子图组成。

学生认识了1~5后,在计数器动态拨珠,着重说明:1就是一颗珠子,2就是先拨1颗珠子,再添上1颗珠子就得到2,……。使学生从实际操作中逐步认识到,后面一个数是由前面一个数添上1得到的。

然后让学生摆点子图,从整体上掌握1~5各数的顺序:1后面一个数是几?2前面一个数是几?3的前面一个数和后面一个数各是几?5的前面有几?

(三)写数字

要重视书写,分散难点。先教学1、2、3的书写(一笔),再教学4、5的书写(两笔)。

教师示范数字的写法,从哪起笔,在哪里拐弯,在哪里停笔,并说明每个数字在格中的布局。然后让学生按着笔顺进行书写练习,或在桌子上用手指比划。接着在书上的练习格里描写,注意学生的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寸、一拳、一尺),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最后在空格中独立书写。1~5这5个数字在一节课内大约用25~30分钟的练习时间。

(四)比多少

本单元的“比多少”,将实验教科书中的比大小和书写“>”“<”“=”合并在一起教学。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是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的。比多少按照实物、数量和数的抽象过程,感知数量的多少和数的大小。比较多少要比较数量的多少,比较大小是比较数的大小。比较数量的多少应当是将同样的东西进行比较,不能说3个猴子比2个香蕉多,只能说猴子的只数比香蕉的个数多。只有抽象为数的时候,才能比较大小。无论是3个什么,都抽象为数字3,无论是2个什么,抽象为数字2,这时可以把两个数进行比较,3大于2,2小于3,再用符号表示3>2、2<3。教学中始终把不同层次的抽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不断感悟数量、数及抽象的特点,逐步形成数学抽象思想。

(五)第几(序数)

自然数有两方面的含义,用来表示事物有多少叫基数。用来表示事物的次序时,称为序数。教材通过排队购票图,引入序数的含义。实验教科书是给出第1和第3,填第2、第4、第5,新教材给出第2,充分把基数与序数结合比较,理解序数含义。有5人排队,叔叔排在第5,都用了数字5,其含义不同。还有小孩前面有□人,穿裙子的阿姨排第□,她后面有□人。

教材还设计了从图中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用来发散教学的思想?如阿姨买了票后,小孩排第几……

自觉排队,是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教学时适时向学生进行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教育。

(六)数的组成(合与分)

在实验教科书称为“几和几”,本单元称为“分与合”。

数的组成知识是学习加减法的基础。教材从“4、5”的组成为例,通过实践活动直观了解5以内数的组成。

P21页主题图,教学“4”的组成,4个向日葵放到两个筐里,有几种情况。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用学具把4个向日葵分成两堆,说一说,把4分成几和几。然后引导学生把分的过程和结果归纳总结:○○○○4个向日葵,先往右移1个,○○○ ○,说明3和1组成4(4分成3和1);接着向右再移一个,○○ ○○,说明2和2组成4(4分成2和2),最后再向右移一个,○ ○○○,说明1和3组成4(4分成1和3)。写出分析式,然后再引导学生对比 4 4 ,让学生理解两种分法是一样的。

做一做:1是3的组成,2是2、3、4的组成。

P22页主题图,教学“5”的组成。把5个玉米放在两个盘子里,有几种放法?联系4的组成操作过程,动手操作,然后总结,把5分成两堆的几种不同分法,并把几种分法填在书上。然后将5的分析式进行整理,使学生明白 5 和 5 5 5 是一样

的,只要知道4和1组成5就想到1和4组成5。

做一做:通过操作和实践,以不同的方式表示5的组成,加深对5的组成的理解和记忆。

(七)加减法

这部分内容按加法、减法,分别进行初步认识和计算两部分来编排的,更加突出加减法的含义,计算中呈现不同思维水平的算法。

1.加法。

加法的含义:主题图是一手拿着3个红气球,一手拿着1个蓝气球合在一起,一共是多少个气球?表示把两部分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3个气球用数字3表示,1个气球用数字1表示。把3个气球与1个气球合起来用加法计算,算式是3+1=4,“+”叫加号,算式读作3加1等于4。认识加号及加法算式的读法。然后增加了点子图,利用集合圈,更明确地表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之更抽象。然后通过做一做,在操作中逐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说出加法算式。

加法计算:根据儿童的不同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突出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通过3个学生计算3+2=□,体现不同的学生在计算上存在明显差异,尊重学生的想法,逐步体验哪种计算方法更简便。一是点数:1、2、3、4、5;一是接数:从3接着数4、5;一是想组成:3 2,3和2组成5,所以3+2=5。

做一做: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只要有道理就可以。

2.减法。

减法的含义:教材的编排与加法的初步认识类似。一个小朋友手中拿着4个气球,飞走了一只,手中还剩几只气球?接着出示了点子图 〇〇〇〇

〇〇〇 〇 〇 表示去掉,从4个中去掉1个,用抽象的点子图,把事理表示出来,还剩几个?去掉要用减法计算,4个气球用数字4表示,1个气球用数字1表示,从4个中去掉1个,用减法计算,算式是4-1=3,所以认识“-”减号,读算式:4减1等于3。

减法计算:通过2个小朋友计算5-3=□的思考过程,尊重学生的思考方法,提倡算法多样化,一是倒着数,从5开始,去掉3个,也就是去掉5、4、3,还剩2只;一是想分成 5 逐步体验哪一种算法更简便。

做一做的练习,通过5-1=□、5-4=□,使学生初步感知差和减数的关系。

在学习加减法时,第一要读懂图意,知道图意说的是一件什么事,会用三句话描述图意,也就是注意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训练。如p25页主题图:树上有3只松鼠,又跑来了2只松鼠,一共有几只松鼠?p27页做一做1:地上有5个苹果,拿走1个,还剩几个?第二,要理解图意,也就是分析数量关系,用什么方法计算。如加法:一共有几只松鼠?就是把树上的3只与又跑来的2只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减法:地上有5个苹果,拿走1个,是从5个中去掉1个,还剩几个?用减法计算。第三,用自己理解的算法进行计算。所以在加减法计算时,要注意对学生说理的训练,不要求学生说得完整,但必须要引导学生说。

数学是很讲“道理”的科学。数学为什么是科学,就是它得结论的过程是有逻辑的。不要责怪学生能力太差,要注意从小就培养学生“讲理”。要读懂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题意(分析问题)、抽象出数字进行计算(解决问题),为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八)0的认识和加减法

这部分教材与实验教材相比变化不大。

教材通过三幅画展示小猴逐次把桃吃光的过程:

盘里有2个桃 盘里有1个桃 盘里没有桃

说明“没有”用0来表示,0表示“没有”的含义。

出示直尺,左端的起点是0,说明0表示“起点”的含义。

然后学习0的写法。

教材通过3只小鸟全飞走,两片荷叶上青蛙和小朋友思考5-0=□的图画讲述有关0的加减法,明白其含义。

(九)整理和复习

本单元比实验教科书增加了一个整理和复习。

本单元安排了“整理和复习”,是学生入学来第一次系统整理和复习数学知识。教材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知识的整理,使知识形成结构和网络;另一部分是供练习用的习题。

整理是将教材中所要整理的知识内容设计成一些题目,以这些题目为整理知识的线索,一方面让学生根据这些线索再现“1~5内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所有知识,另一方面根据这些线索将分散学习到的“数和加减法计算”综合起来,沟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整理和复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要明确整理和复习的任务。这是对学过的知识进行重新学习,但不是重讲。这种重新学习并不是对已学知识内容的简单重复,它更多的是一个加深理解,扩大联系,进一步提高掌握水平的过程。

(1)系统整理和复习所学数学知识的过程,感受不同数字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似内容之间的差异。(2)引导学生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高知识掌握水平。(3)在整理和复习过程中弥补知识、技能掌握上的某些缺陷,查缺补漏,全面落实知识技能掌握的教学目标。(4)经历知识的应用过程,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应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创新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5)进一步学习整理和复习的方法,养成自觉整理所学数学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数学知识的复习整理过程,就是对已学过的相关内容,形成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整理和复习”要特别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其次,启发、激活学生头脑里所要整理的知识内容;然后,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和理解方式对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形成知识结构;最后,将重新组织的知识内容,应用于新的情境,进一步发展数学能力。

3.精心设计练习。整理复习离不开练习,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练习。复习课中的练习不能简单重复新课学习中的习题,避免简单机械重复的无效劳动,既要重视有针对性的单项练习,又要注重综合性的练习。练习要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挑战性,也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特别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使他们通过整理和复习的过程有很大的提高。P32页 (1)是对第一、二、三单元知识、数数、写数、比较大小的整理。(2)是对2、3、4、5的组成整理。(3)是5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系统整理。

教材按照纵、横两个维度对5以内的加减法算式进行有序的排列,要求学生探究、发现算式的排列规律。

提出了“任意指一道算式很快说出得数”的要求,表明在单元学习结束时,对加减法计算速度提出了要求:计算第一列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说明0的加减法的特殊性。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的各数,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以内的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描述5以内的数的大小,会区分基数和序数。能用5以内的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组成。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

3.使学生感悟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兴趣。

本单元教学注意的问题

1.教学中注意数和图形适当联系,一方面结合认数和加、减法计算出现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实物教具(学具);另一方面尽可能直观地反映出某些图形的特征。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符号感。

2.适当渗透集合、对应、统计思想,但不讲集合、统计、基数、序数等名称。

3.重视学生操作和语言表达结合,创设情境,直观教学,通过操作建立表象,使学生“操作——思维——语言表达”有机结合,加强数学意识。

4.在计算过程中,鼓励算法多样化。尊重学生的差异,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5.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鼓励学生根据具体情境提出各种数学问题。

本单元教学时间:10课时。

第四单元 认识图形(一)

整体感知

本单元是在儿童生活中有较多的关于图形感知方面经验的基础上,随着儿童思维能力的提高,感性经验进一步抽象形成初步的几何概念,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一些基本特征:如形状、大小、颜色、材料等,形状是物体的一个主要特征。儿童在认识物体时,首先感知的就是物体的形状。因此,形状知觉在儿童对物体的感知发挥主导作用,它随着儿童年龄增长和知识经验的增加而逐步发展。

本单元主要讲“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比实验教科书降低了难度。儿童生活中直接接触的大多数是立体图形,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本单元只认识立体图形。

立体图形的认识,让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通过动手操作,摸一摸、摆一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和用数学思维、语言交流的能力,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悟立体图形的特征。

教材是按知识引入(创设情境)——知识的教学(探究建模)——知识的应用(解释和应用)编排的。这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由实物——实物图——几何图形,使学生由直观形象形成表象,逐步抽象出概念的认知发展过程,让学生亲自感知,丰富自己的智慧。

本单元适合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合作探究、相互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创新意识。

做一做1:让学生充分动手实践,通过观察、操作,用感观来体验不同立体图形有不同的特点。圆柱、球容易滚动,球在地面上还能转动。长方体、正方体有平平的面,不易滚动,只能推动。圆柱上下两个面都是平面,侧面是曲面,球的表面是曲面。搭物体时,两个平平的面搭在一起不会倒塌;感受平面和曲面的区别。做一做2,通过游戏,按指定形状摸实物,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经历在各种形体中观察、交流、活动的过程,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拼、摆各种实物,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本单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小组活动,在活动中学习知识。

2.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滚一滚,摆一摆,搭一搭,充分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

3.教学中主要通过观察和操作实物(或学具),使学生对这些图形有一些感性认识,建立空间观念,知道他们的名称,能辨认就可以了,不要提高要求。

4.教学中注意图形的形状、大小和颜色。学生的交流表述不一定规范,也可能说出暂时学不到的其它知识,教师要给予肯定,但不要求其他同学都会说。

本单元教学时间建议:2课时。

第五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整体感知

本单元的编排与实验教科书基本相同。

教材结构

将“6~10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有机地结合。数的认识、数的概念形成和学习思路与“1~5数的认识”一样。引导学生数数——认识数字——数的顺序——比较大小——序数的含义——写数字——数的组成,从现实背景中抽象出数的概念,形成数感。加减法计算,直接出现“一图四式”,到“10的加减法”过渡到“一图三式”。随后教学连加、连减、混合运算,充分用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其意义及计算方法。

本单元安排解决问题,是为了巩固“加减法意义”和“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P46页~47页、P57页,第一次接触用加减法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材中用:图里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用图画形式呈现解题的三步过程。在加法和减法中学生已经学了说三句完整的话,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到:图中说的是一件什么事,学生要读懂题,说明题中有几个数学信息,都是什么?(发现问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数量关系,用什么方法解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列式解答并且进行检验(解决问题)。6、7题是用图画呈现故事情节,8、9题用简单的文字呈现情境。但6、7是认识大括号“ ”和问号“?”,用大括号表示总数(或把两部分合起来),用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让学生自己选择恰当的计算方法求出所要求的问题。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怎样在问题情境中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并用语言描述出来,让学生获得解决简单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为今后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基础。到学习了“8、9的加减”后,第二次学习了解决问题。主题图中有三幅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通过小鹿图,我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进一步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根据情境所表示的数量关系,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说明自己是选用什么方法计算和为什么要选用这种方法计算,选出合适的计算方法列出算式并计算。教材还呈现了解决问题的三步过程,更深刻地感受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感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乐趣。

(一) 6和7的认识与加减法

这部分内容包括“6和7的认识”,有关“6和7 的加减法”和“解决问题”三部分,与实验教材基本相同。

1. 6和7的认识。主题图是关于6、7的数数,将人物图用点子图表示并抽象出数,认识6和7,摆小棒,使每一环节对应编排,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发现6和7两个数之间的关系。通过计数器和直尺图,以及点子图直观的说明,5添上1是6,6添上1是7,抽象出6比5大1,7比6大1,直观地发现5和6、6和7之间的联系,以及他们之间的大小关系,还安排了鱼缸和鱼的图,不仅安排了6、7序数意义,同时要求区别6、7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第七缸和7条)这是本节的难点之一。写数字,也是先示范,然后按虚线描数字,最后独立写数字。6和7的组成,与实验教科书相同。先通过涂一涂、填一填,感知6的组成,让学生有序地填出6的组成,帮助学生掌握6的组成。7的组成只出示了三种分法,其余三种分法让学生去联想前面的分法而自己得出。教材还提出了“看到每一组,你还能想到什么?”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联想,去发现另外几种组成。教材还增加了“做一做”的练习。

2.有关6、7的加减法。先学习6的加减法,再学习7的加减法。这部分内容与实验教科书比较,有很大的改变。改变了“一图二式”的过程,直接过渡到“一图四式”(两个加法算式、两个减法算式),注意把数的组成和计算练习紧密结合起来。

练习九中1~4题是数的认识的练习,5~12题是加减法的练习,第12题是一道开放式的练习,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P45页下图内容是生活中的数学,介绍了生活用数字的语言表述,教师要重视这方面的训练,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训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其中包括基数和序数的训练,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我在一年级四班是否是序数的训练?)

3.问题解决。这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初步了解解题的一般步骤。P46页是加法,p47页是减法。每个内容都是用一幅画呈现故事的情境。在加法中,首先要看懂图意,图中说的是有两组小兔,左边有□只,右边有□只,这叫两个数学信息。如果有数字就直接用,如果没有数字,要从图中数一数,用数字表示出来,使学生逐渐明白,从物体个数得到数量,从数量抽象出数字。要说“ ”大括号和“?”问号的作用,用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用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用语言表述就是一共有几只?这样用情境图反映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将所学数学知识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并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把这两部分合起来(把左边的4只兔子和右边的2只兔子合起来),分析数量关系,合起来就用加法计算,把分析的过程写出来,就是4+2=□,想组成,4和2组成6,所以4+2=6(只),通过分析问题而解决问题,这就是第二步,做得是否正确,数字是否写得正确,通过反思和检验,最后回答答话,学习填写答话,把计算的结果写在答话中,这是第三步。这样就把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呈现出来,久而久之,形成了解决问题的技能。例题下面的做一做,引导学生仿照例题:理解题意找出数学信息和问题——分析数量关系,选择计算方法——列式计算,并检验,回答答话。

在减法中,同样呈现解题步骤。所不同的是大括号 表示已经是两部分合起来一共是多少,从7只中跳入水中2只,表示从7只去掉2只后,荷叶上还剩几只,用“?”来表示。因此,学生就能准确用语言表述图意:荷叶上一共有7只青蛙,跳走了2只,荷叶上还剩几只?明白了题意,就会找出两个数学信息和一个问题,表示从7只去掉2只用减法计算,列式为7-2=5(只)通过检验后,回答答话,填写答话。

做一做:还可仿照例题,先理解题意,找出数学信息和问题,然后分析数量关系,选择计算方法,列式解答、检验,填写答话。

在初学加减法解决问题教学中,一定要启发学生说一说“想”的过程,按照解题步骤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体现转化思想。不要求学生说得严密,只要说得有道理就可以,特别是让学生多说一说,启迪他们的思维。注意解决问题,先不要求学生写出单位名称和答话,可以先讲加法,再讲减法,然后再混合练习。

(二)8、9的认识和加减法

这部分内容包括“8、9的认识”,有关“8、9的加减法”和“解决问题”三部分,和实验教材基本相同。

1. 8、9的认识:主题图是关于8、9的数数,将人物图用点子图表示,并抽象出数字,认识8和9,摆学具,使每一个环节对应编排。通过计数器和直尺图,以及点子图,直观地说明7和8、8和9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然后教材安排了十二生肖中的9种动物图安排了8和9序数的意义,这与实验教科书对比,改变较大。十二生肖应是12种动物,因为现在只学到9,所以只出示了9种动物。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同时又分别将8、9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加以区别(8只和第8只),这也是难点之一。写数是先示范——描虚线数字——独立写数字。8和9的组成也比6、7的要求高一些,编排上与实验教科书相同,要求学生去分、去摆8和9的组成,只给出了一部分,另一部分通过学生联想去推出,特别是9的组成,看到一组组成(如9 )马上想到另一组组成( 9 )。

2. 8、9的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比实验教科书改变较大。先学习“8的加减法”,再学习“9的加减法”。用“一图四式”(两个加法算式两个减法算式)表示算式,注意把组成和计算练习结合起来,经历根据一图写出四个算式的探索过程,使学生感受到“一图四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在练习十一中的9,是抄写算式并计算,引导学生正确、工整地抄写算式,教师要讲抄写的方法:一个数字、一个符号占一个田字格。养成书写的良好习惯。

3.解决问题:这部分教材改变较大。由于学生在6和7中已经了解了解题步骤,本节是根据图画加简单的文字呈现问题,进一步体验解题的过程;知道题中说的是一件什么事,有哪几个数字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

主题图出示三幅情境图。第一幅图中,用文字给出了一个数字信息,用图画表示出第二个数字信息(跑走了3只小鹿),给出了问题。第二幅图中,用文字表示了第一个数字信息,用图画表示出第二个数学信息(大树右边有2个蘑菇),自己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个蘑菇)。第三幅图中,用图画呈现了两个数字信息,给出了问题,这部分教材主要说明:一道解决问题,必须有两个数字信息,和一个数学问题。数学信息有的用简单的文字表示,直接用;有的用图画表示,必须通过数抽象出数字再用;如果没有问题可以提出问题,使之呈现出一道完整的解决问题。所以在主题图下又呈现解题的一般步骤,让学生自己看图提出问题并解答。

(三)10的认识和加减法

这部分教材包括“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比较实验教科书删去了“填未知数”这部分内容。

“10的认识”编排同“8、9的认识”基本相同:数数——点子图——抽象数字——操作学具、摆一摆——计算器(10的产生)——直尺图(顺序)——点子图比较大小——组成——写数字。在p60页下方第一次呈现了数学背景知识——算筹,用“你知道吗”介绍数的产生。

10的加减法:由“一图四式”过渡到“一图三式”。因为一图可以表示两个加法,而两个加法算式,只是变换了两个数的位置,和是一样的,所以写哪个加法算式都可以,因此,今后只写一个加法算式就可以了(实际渗透了加法交换律)。这样大大降低了计算的难度。

关于“解决问题”只在练习十三中10题出现,巩固解题步骤,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解决的问题,并进行解答。

(四)连加连减

连加、连减是本单元的又一难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是两步计算的初步接触,要分两步进行口算,第一步计算结果记在心里,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为加减或被减数进行计算。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的得数,或者由于看不到第一步的得数而想不起来,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在计算前各安排一幅插图(与实验教科书相同),用小鸡的走来和离去的过程反映出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根据直观图意感受连加、连减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因此,在教材中算式用连线的方法标明计算顺序(注意减法带有箭头),并注上得数,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变成看得见的数,从而克服因记不住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而无法连续计算的障碍。这种方法,只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计算顺序而采取的特殊措施,不要求学生计算时这样注明。

教学时可把例题的情景图制成课件或图片,根据画面上的动态过程理解算式的意义和计算顺序。使同学思考:连加中图上的小鸡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要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鸡,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引导学生从左到右的顺序列出算式,算出第一步算式后,提醒学生第二步应是第一步计算的得数和第3个数相加,从而排除学生计算第二步时由于看不到第一步的得数而无法进行的障碍。同样连减也是根据动态的画面理解连减的计算顺序。

(五)加减混合

这部分教材在编排上与连加、连减基本相同,配合例题各安排了一幅情景图,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和计算顺序,同时在算式中用线标明计算顺序和第一步算出的得数。所不同的是第二幅图中的第一步算式的得数没有标明,留给学生自己填写。第一幅图是先加后减,而第二幅图是先减后加。

(六)整理和复习

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既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内容包括本单元所学习的“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一部分是对知识的整理,另一部分是练习题。在知识的整理中将所要整理的知识内容设计成一些题目,以这些题目为整理的线索,再现“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所学的知识,将分散学到的数和加减法计算知识综合起来,沟通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

这部分内容有:“基数和序数的整理”、“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整理”、“解决问题和连加连减的整理”。

练习十六,1题是组成的练习,2题是10以内的计算,3、5题是解决问题,4题是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6、7题是拓展性的练习。

P72页,以“你知道吗”的形式,介绍数学背景知识——象形数字,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P72页下方,呈现了本单元的数学评价,“你想说什么”启发学生自己总结表述学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成绩等。

本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经历数数的过程,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6~10各数。会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各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掌握6~10各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3.比较熟练地运算10以内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

4.运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本单元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发挥主体作用,使学生感受参与观察与操作活动的过程。注意把操作和观察与思考、语言表述结合起来。

2.引导学生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索规律,解决问题,发展数感和符号感。

3.引导学生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自我评价,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4.计算要体现算法多样化的理念,尊重学生的选择,在计算中逐步掌握其它计算方法。

5.教学要把握好教学目标,不要随意增加教学难度。要关注学困生,多给他们练习和表述的机会,使之更快地进步。

本单元教学时间建议:20 课时(6、7 5课时;8、9 5课时;10 4课时 连加 4课时;整理2课时)。

第六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

本单元是在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和减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由一位数扩展到两位数,是学生认识上的飞跃,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学生的学习要通过操作活动,使所要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因此,本单元注重使学生通过操作,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认识十位、个位;能正确迅速地读写11~20各数;并能计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并认识加法,减法中各部分名称,能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

本单元内容结构

数数→数的组成→读数→数的顺序和大小→数位→写数→10加几→和相应加减法→加法;减法各部分名称;解决问题。

(一)11~20各数的认识

教材在p73页展现了一幅图画,图中有水果,一个梨,一个菠萝,一个柿子,两个桃子,两个苹果,两个香蕉,两个石榴。通过数数,复习了10以内的物体个数的数数。然后通过数11个正方形、15个球、20个小棒,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

例一:突出以数单位“10”为基础,认识11~20以内的数。

首先,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10个一就是1个十(也为满十进一做了铺垫),突出把十作为一个计数单位,直观了解到11~20各数都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其次,通过操作,在数的组成的基础上,用小棒摆数时,10根小棒一捆,就是一个十;几根小棒就是几与前面的小捆小棒放在一起就是十几,二捆小棒就是二个十,也就是20。使学生会读11~20各数并了解11~20各数的意义。

例二:数的顺序。把直尺上的数读出来,重点是11~20各数,理解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多练习一些接数。

例三:在计算器上直观地认识数位:十位和个位。利用小棒图和计算器说明计算器的十位和个位上每个珠子的数的不同,初步了解进制。写数时从十位写起,十位上有几个珠表示有几个十,用几表示,抽象出数字十位写几;个位上有几个珠,表示几个一,用几表示,抽象出数字,个位写几。

读数时只要求口头读,不要求用汉字写出读法来。写数时,每两个数之间要适当留开一些不要连在一起,写20时不要把0丢掉。

在p76~77页练习十七中3、4题,丰富了学生数数的经验,数数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两个两个地数(3题),还可以5个5个地数(4题)。7题的三幅图,每幅的左边都是“十”,第一幅图10本,再接着数2本是12本;第二幅图10支铅笔再接着数3支是13支;第三幅图中是10个球,再接着数6个球是16个球。都是加深对“十”作为一个计数单位的体会。

(二)11~20的加减法

本节分两个内容:“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同时介绍加法、减法各部分名称,这部分内容与实验教科书相同,不同的是做一做中1题,不要求学生写“一图四式”,而是“一图三式”。

学习“10加几”,一方面巩固了11~20各数的认识,也为今后的进位加法做了准备。学习“相应减法”,看到了加减法的关系。

学习“十几加几”和“相应减法”,实际上是简单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但帮助学生理解20以内的数,也为今后学习“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做准备。但这不作为基本内容,不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不作为考试内容。主要是认识加法、减法各部分名称。

(三)解决问题

如例6,是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同时体会到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数字比较小,画图比较方便。

如:小丽排第10,小宇排第15。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

可以数(接数)小丽10,11、12、13、14、15是小宇。中间有4人。

可以画图:小丽▲ 小宇▲, ▲ △ △ △ △ ▲,

第 10 第15 10 11 12 13 14 15

中间有4人

如练习十八例5、6题。

例5题:今天星期一,推迟3天星期几?

3天

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

例6题:从10页读到14页,读了几页?

10页、11页、12页、13页、14页

5页

P81页下方,呈现了本单元的数学评价,“你想说些什么”,启发学生自己总结表述学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四)数学乐园

数学乐园是教学实践活动。

“课标”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主要途径。针对问题情境,学生借助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及其它学科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

“课标”还指出:这种类型的课程应当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

教材p82~83页的“数学乐园”,是将学过的数学知识,以问题的方式串起来,以游戏的形式呈现出来。

教师可以事先做成卡片①2个②3个③4个④5个⑤4个⑥3个⑦2个,分组活动。

这种类型的课程对教师是一种挑战,教师应努力把握住问题的本质,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同时,教师又应努力帮助学生整理清楚自己的思路,指导学生以不同形式展示自己的成果或报告自己的工作。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 通过学生经历正确数出在11~20的物体各数的过程,感知这些数是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2.使学生初步感知“十位”“个位”,初步了解进制,能正确迅速地读、写11~20各数。

3.能熟练地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本单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加强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加强表达能力,加强对数的理解。

2.增强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加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3.读数只要求口头读,不要求用汉字写出来。初步了解进制,引导学生感悟,不是讲解十进制关系。

4.写数时要求整齐均匀,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本单元教学时间建议: 5 课时。

第七单元 认识钟表

整体感知

本单元是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学会看钟表,认、读、写整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本单元比实验教材降低了难度,只讲“认识整时”。

本单元的内容结构

认识钟面:时针、分针、12个数字;认识整时(钟表和电子表)概括认识整时的方法;练习巩固中渗透一些知识,介绍了钟表的背景资料。

P84页主题图,介绍钟表表面有12个数,长针是分针,短针是时针。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数字几,就是几时;电子表,表面上有两个点,点的左边是几,点的右边是“00”就是几时。

P85页通过小明的一天生活,说出每幅图的内容,写出相应的时间。同时使学生初步了解一天钟表上的时针要转两圈,一天有早晨、上午、下午、晚上等,用“小明9时在做什么?”说明有上午9时,还有晚上9时。通过一天的作息时间,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安排自己每天的生活和学习,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在p87页6题中快8时了,快12时了;10时过一点,8时过一点,渗透看时间不但要看时针,还要看分针,怎样表述。练习的设计体现了一定的弹性,给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除了基本练习外,8题稍难一点,要求学生根据前4个时间排列的规律,判断第5个钟表的时刻是几时,并画出时针和分针,填写时针、分针指向几。

P85页下图介绍了我国古代的计时工具日晷和铜漏壶的钟表背景资料。

P87页下图是本单元的教学评价,用“我会什么”?“我知道什么”?启发学生自己总结表述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本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经历和操作过程,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概括认识整时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本单元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时间比较抽象,教学时结合操作学具,亲身经历、亲自实践,摸一摸、拨一拨,建立时间观念。

2.结合教学渗透思想教育,珍惜时间。

本单元教学时间建议: 2 课时。

第八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整体感知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11~20各数”的基础上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两个一位数相加得数超过10的加法,简述为20以内的进位加减。本单元编排与实验教科书相比有些变化。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将对今后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20以内的进位加法”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

本单元知识结构

20以内进位加法

“凑十法”是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方法,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做一做”中专门安排了练习题。“凑十法”具有规律性强,易于理解和过程简捷等特点。在以后学习中经常会用到。“凑十法”本身包括了多种方法,如“拆小数,凑大数”“拆大数,凑小数”等,其中“拆小数,凑大数”比较简单,因此, 先教学这种方法,在掌握了此种方法的基础上,再教学其它方法。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为了使计算达到熟练,掌握计算方法,教材中适当安排了练习题。注意变换形式,以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通过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一)9加几

通过一共有多少盒的情境图,用对话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接着数”:箱内有9盒,从9起接着数,数出结果。“凑十法”:箱内有9盒,先放进1盒凑成10,10加3得13,画面上“你是怎样算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算法进行计算。

为了强化凑十法,“做一做”1题通过摆一摆,操作学具,感悟凑十的过程,配合图在算式下面注出了凑十的过程,把具体的操作过程与抽象的计算过程对应起来。这样,便于学生理解算理和掌握“凑十法”,也为学生脱离实物通过思考算出得数打下基础。

教材增加了一组对比练习题,“做一做”2,沟通两个算式的联系:9+1+2= ;9+3= ,进一步强化了凑十的过程。练习二十四的1、4题,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9加几”的数学问题。

(二)8、7、6加几

如例2,从主题图中取出一幅情境图,在上节教材的基础上学习的,计算加法的方法与上节相同。在情境图下方出现了点子图,渗透了集合的思想,从物体抽象到点子图,由物体个数抽象出数字计算,给出了算式,把凑十的过程留给了学生,学生不依靠实物,自己想一想 ,及时抽象用凑十法计算8加几的方法,加深对凑十法的算理的掌握,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做一做”1,类推7加几、6加几的凑十法,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完成凑十的过程,再算出得数。“做一做”2,是8加几、7加几、6加几的对比练习,进一步沟通两个算式的联系,强化了凑十的过程。

再如例3,教材编排与实验教材相同,只是在三种算法下,加了一句“你喜欢哪一种算法?”体现算法多样化的理念。

“做一做”的练习,比以前更抽象了。学生用哪种计算方法都可以。“做一做”的3题,练习二十八的8题,启发学生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练习二十一的6题,从图和算式都是填未知数的形式,这里不是讲填未知数,可以用数的组成填写算式,既巩固已学的“20以内进位加法”,又为学习减法做准备。

(三)5、4、3、2加几

通过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本节“5、4、3、2加几”,都是与前两节内容相关的小数加大数的题,都可以用交换加数的方法来算。教材要求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完成这些计算。从编排上看,与实验教科书相同。只是在练习二十二2题,渗透了统计思想。4题是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解决问题

本节教材注意呈现形式是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设计情境图,为学生学习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资源。要求学生经历观察发现数学问题,收集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数据,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求得问题解决的全过程。由于寻找信息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运用数学知识,体会加法的含义。

例5,教材还是呈现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用“知道了什么”提出信息和问题;用“怎样解答”分析数量关系,用什么方法计算,列式解答;用“解答正确吗?”检验计算结果,填写答话。并启发学生“他们的解答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1)按群计数(前排7人,后排8人);(2)按性别计数(男生9人,女生6人)等等,体验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使学生真正理解算理。

例6用画图的方法和对话表示领走的7个和还剩下5个,要求原来有多少个?就是把领走的7个和剩下的5个合起来,用加法计算。通过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进一步掌握解题的方法。

(五)整理和复习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用加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掌握解题步骤。

3.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本单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应该把培养计算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培养计算能力要从一年级开始做起。在正确的基础上,提高计算速度。

2.教学中要创设生动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开展丰富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

3.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密切联系学生实际,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4.根据教学实际,选择效果好的练习方法,讲究实效,以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

本单元教学时间建议:14 课时(9加几 3课时;8、7、6加几 4课时;5、4、3、2加几 2课时;解决问题 3课时;整理2课时)。

第九单元 总复习

整体感知

本单元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小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总复习,就是引导学生将学过的知识系统化,建立知识网络。回顾学习的过程,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拓展。通过集中复习,使学生掌握知识间的联系,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如把概念、计算和解决问题分别集中起来复习,便于从整体上把握本学期分散学习的各部分知识。

本单元重点复习“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以及根据加、减的含义和算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的编排与实验教材有很大改变。教材以学生自我回顾为出发点,对“20以内的数”的一些基本知识,“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的口算,“认识钟表”,知道整时,“认识图形”建立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为主线,通过一些多形式的练习题目,把复习串起来。最后又通过“学习中最有趣的事情是什么”?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图形变化以及图形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P105页1题,由填写图表引发问题:数的大小比较——基数、序数、数的组成——数的顺序——数位——数的排列特点——结合认数,认识钟表。

P106页2题,“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3题认识图形。

P107页练习二十五中,1、2、3题是数的概念练习;4、5、6题是数的计算、比较大小练习;其中3题结合钟表对钟表整时的认识。6、7、10、11,是解决问题。11~14题是认识图形。9题以填未知数的形式,更好地理解和掌握“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也为今后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做了思维策略和思维方法的准备。如用“凑十法”计算进行加法,还可以用“接数”和数的组成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一种重要的思维策略。这种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想加算减的过程。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个数,会读写20以内各数。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会区分几个或第几个。掌握20以内各数的组成。

2.知道加法和减法各部分名称,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含义及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比较熟练地计算10以内的减法和20以内的加法。能根据数量关系和算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直观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钟表中的整时。

4.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习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单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整理与复习,以学生为主,多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不要做为新知识来讲授。

2.整理和复习,可以对教材进行加工、再创造,以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不要机械、枯燥、重复地抄写,以免加重学生学习的过重负担。

3.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使知识进一步掌握,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自觉性。

上一篇:1员工手册下一篇:牢记人生20条哲理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