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督查工作总结

2024-10-27

校园欺凌督查工作总结(共15篇)

1.校园欺凌督查工作总结 篇一

楚雄市三街镇初级中学校园欺凌专项治理

工作总结

为贯彻落实楚雄市教体局《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相关精神,围绕专题教育、制度完善、自检自查、欺凌事件预防和处理四个方面开展了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工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扎实开展行之有效的专题教育

我们坚持把搞好教育、打牢思想基础作为专项治理的首要环节来抓。利用周一升旗、学生集会对全体师生进行以“反对校园欺凌,建设平安校园”的主题教育。并在教职工会上由校领导组织开展品德、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组织教职工集中学习对校园欺凌事件预防和处理的相关政策、措施和方法。

二、明确职责,狠抓落实

为进一步做好校园欺凌事件教育工作,切实加强对安全教育工作的领导,学校把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校长为组长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学校领导、班主任、心理教师和德育教师都具有很强的安全意识。还根据学校安全工作的具体形势,把涉及校园欺凌安全的各项内容进行认真分解落实到人,做到每一项工作都有对应的专(兼)管人员、主管领导和分管安全,防止了工作上的相互推诿。从而形成了学校校长直接抓,分管校长具体抓,政教主任具体分工负责组织实施,全校教职员工齐心协力共抓安全的良好局面。

三、建立安全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与值周教师、后勤处、各室负责人员、班主任等签订防范校园欺凌事件安全责任书,将工作列入教师期末考核内容中,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凡发生安全责任事故和影响恶劣的安全责任事故,或在各级工作检查中,受到批评的,对有关责任人员作如下处理:根据具体情况,分别给予取消评先评优资格、情节和后果严重的,追究法律责任。

四、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处置预案

为了及时快捷地开展工作,学校成立了现场指挥组、协调联络组、后勤保障组等临时性机构。并对可能发生的欺凌事件的处理方法,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流程及应对措施。

今后,我校仍将进一步重视校园安全工作,及时校园欺凌工作中发现的新问题,不断提高我校安全工作水平。

楚雄市三街镇初级中学 2016年12月8日

2.赣州市开展校园安全工作专项督查 篇二

8月16日至18日,赣州市教育局派出8个督查组对全市校园安全工作开展专项督查。此举旨在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以及省、市相关要求,全面掌握全市各级各类学校落实重大安全隐患整治责任制情况,督促重大安全隐患及时整改到位,确保全市校园安全稳定。

据悉,此次专项督查是在各县(市、区)全面自查的基础上,听取情况汇报、查阅相关资料,并采取随机抽查的方法,在每个县(市、区)至少抽查5所中小学校(其中县城学校2所、乡镇学校2所、村小或教学点1所)和2所幼儿园(其中民办幼儿园1所)。督查内容包括:校内有毒、易爆等危险实验物品保管使用情况,校内的锅炉、电梯、压力容器(气瓶)等特种设备的管理使用情况,校园周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整治情况,以及校园安全防范情况、校车安全管理、落实校园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情况等十个方面的内容。

赣州市教育局要求,各地各校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构建好安全管理工作网络,切实抓好重点领域的监管,扎实开展隐患排查整改,对督查中发现的隐患和问题,要以“零容忍”的态度,督促限期整改;要保证信息畅通,妥善处置校园安全事故。(陈小兵)◆

3.校园欺凌教育工作总结 篇三

近日,重庆发生一起伤害事件,一名女子持匕首行凶,导致幼儿伤亡事件。中央领导高度重视,为深刻汲取此案件的沉痛教训,确保我园师生生命安全,我园特在2018年11月2 日开展预防校园欺凌、内外暴力法制安全宣传教育活动。

我园开展这期校园欺凌、内外暴力法制安全专项整治活动。一是制定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加大宣传,增强意识。向小朋友介绍了什么是暴力欺凌,怎样预防暴力欺凌,教育小朋友要珍惜友谊,不以大欺小,不以强欺弱,要与人为善、互相帮助、远离暴力、欺凌、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二是加强教育,共建和谐。各班利用主题班会课开展安全教育;各班进行全面自查、督查和总结,对于发生在小朋友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等手段,实施欺负、造成伤害的欺凌行为一定要加强教育。

通过本次预防欺凌、暴力法制安全教育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小朋友身心健康发展,促使小朋友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增强了孩子的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共同创建和谐文明的校园。

4.校园欺凌,工作方案 篇四

一、治理目的

通过专项治理,加强法制教育,严肃校规校纪,规范学生行为,强化校园及周边治理,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

二、治理时间

本次专项治理分为两个阶段,从即日起到2016年12月底。

第一阶段:2018年4月—5月中旬

1.成立组织。学校成立以杨长文校长为组长,姚树莲、吴文军、李高辉、申惠文同志为副组长,成员有钟芳叶、张世银、张明娟、杨凡、姚春陆、蒲劲松、余凤鸣及各班主任的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吴文军副组长分管学校的欺凌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德育处,由杨凡同专任主任,负责日常事务,各班主任负责对本班学生的教育、治理工作,对存在的问题或苗头及时上报学校。

2.广泛宣传。充分利用学校教育阵地,如电子屏、橱窗、宣传语、校园广播站等,向师生、家长广泛开展校园反欺凌教育宣传。宣传有关法制知识和典型案例,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友善的要求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宣传校园欺凌行为的危害和恶劣影响,形成反校园欺凌的震慑力,积极宣传校园中团结友爱、和谐共进的优秀事例,做好下面引导,建设优良校风、班风。

3.开展教育。集中对学生开展以校园欺凌治理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校纪校规教育、遵纪守法教育、行为规范和安全防范知识教育;召开教职工会议,组织学习对校园欺凌事件预防和处理的相关政策、措施和方法,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绝不允许教师成为校园欺凌的制造者;开展主题班会,通过班会,帮助学生树立纪律观念、法制观念,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与人交往、沟通、交流能力;邀请我校法制副校长来校进行专项讲座,进行宣传教育,让学生了解校园欺凌的危害及后果。

4.完善制度。及时制定《工作方案》,指导预防校园欺凌的宣传教育和校园欺凌应急处理,明确相关人员职责,强化责任意识,做到“谁当班谁负责”、“谁首遇谁负责”,杜绝相互推诿现象,做好应急处置和汇报。如情况紧急,可直接向校长汇报,在校长指导下进行应急处置或报警;如情况失控,紧急联系校园保安人员,第一时间进行隔离、疏散,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和恶化;如发生人员伤害,视情况可先报120并组织紧急救护,后汇报。

5.加强预防。加强摸底排查,要全面开展涉校涉生矛盾纠纷隐患排查,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对各种苗头性问题要及时处置,对个别品行不端行为不度君子之腹的学生,要采用教育与矫正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帮扶工作,转化他们的行为方式,必要时联系其监护人共同开展教育。加强心理干预,要充分发挥学校群体组织、心理咨询室和心理辅导教师的作用,特别要针对个别学生心理波动大、易发生心理疾病等特点,针对性开展心理干预。加强校园防控。要加强校园欺凌治理的人防、技防和物防建设,建立完善关于校园欺凌的各项制度,完善校园视频监控设施。

6.排查建档。加强对留守儿童、流动人口子女、困难家庭子女和残疾儿童、女童等的关爱和保护,摸清底细,建档造册;要对与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存在纠纷和积怨的人员、精神异常人员、有暴力倾向或过激行为人员、仇视社会或撰文滋事报复人员等重点对象和人员,进行排查,属于校内人员的要切实做好工作并逐一建档,落实专人加强管控,如涉及校外的应立即向公安等部门报告。对管制刀具和其他可能危及校园安全的物品进行清查。

7.及时处理。及时发现、调查处理校园欺凌事件,对已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各班处应及时调查处置,根据学籍管理有关规定进行处理;涉嫌违法犯罪的,要及时向公安部门报案并配合立案查处。

第二阶段:2018年5月中旬—12月

学校对专项治理第一阶段专题教育情况、规章制度完善情况、加强预防工作情况,排查建档、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和处理情况等,按照要求进行全面自查和总结,于2018年5月下旬形成书面自查报告并报县人导政府督导室。

三、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工作,深刻汲取各地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教训,结合实际,举一反三,严防此类事故再次发生。加强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严防因管理不当而发生的意外。要采取措施,加强安全防范能力建设,进一步增强做好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落实安全工作责任。

2.把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好坏与个人的评先评优、职称评定和绩效工资挂起钩来,严格落实“一票否决制”,使安全教育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3.按照有关规定,全体教职工要及时上报安全工作信息,尤其对重大情况和突发性事件要第一时间上报,发生迟报、漏报、瞒报现象的将追究相关责任人。

4.加强应急值守,完善应急预案,落实领导带班和教师值班制度,保持必要的备勤力量,随时做好应急处置准备。一旦发生突发情况,要迅速启动预案,妥善处置,并按规定及时上报。

5.校园欺凌总结 篇五

为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七五”普法规划,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治教育,有效预防校园欺凌事件和青少年违法犯罪。根据临渭教案发【2017】28号文件精神,我校于12月中旬开展了一系列此类活动,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1.开展校园欺凌主题法制报告会

12月19日下午,邀请陕西省哲制律师事务所的律师王静给全校师生做了一场精彩的法制教育报告会。针对校园欺凌现象多发、暴力化的趋势,应当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多措并举,重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根源上杜绝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

2.4—6年级开展了征文比赛

结合报告会内容和生活中发生的实际“校园欺凌”事件,4—6年级组织学生展开分组讨论,进行全班交流,并把讨论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写学习体会征文,并在全部进行评选,最后选出一篇上交安全处。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明白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如何冷静的去处理问题。学生们并懂得如何使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人身安全。3.开展主题演讲。利用升旗仪式上,六年级五班严诗雨做关于“如何做一个合格学生”的主题演讲,通过演讲呼吁学生们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提高分辨是非、区分善恶的能力,努力去做一名合格的小学生!

4.致家长一份信,通过我校微信平台发放安全教育管理告家长书,告知家长孩子每天上放学时间,提升学生家长安全教育意识,家校联动,齐抓共管,提升家长安全意识。

6.中国校园欺凌现象调查 篇六

“校园欺凌,不是指你和我因为什么矛盾打了一架,而是指一个人或一群人对他人实施的肢体、言语或精神上的伤害和攻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童小军解释,“所以校园欺凌不只是肢体上的暴力行为,有些非肢体的欺凌对孩子的伤害也很大。”

隐秘的、帮派化的成人社会的映射 多位专家表示,媒体所曝光的欺凌事件,通常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长期隐秘进行的,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才进入公众视野。

“隐秘性是校园欺凌的一个突出特点。”童小军分析说,校园欺凌多发生在楼梯拐角、厕所、寝室或上下学路上,这类环境几乎没有外力控制,青少年很容易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做出非理性行为。

校园欺凌还呈现出校园帮派现象。一些帮派仅由在校学生构成,他们出于对社会帮派的好奇和自我保护的需要,自成一派;另一些帮派则极为复杂,不仅有不同年级的学生,还有成人势力等。广州海珠区“青年地带”的调研结果显示,在初一新生中,有4.9%的同学表示,在过去的一个月内,有同学仗着黑社会的势力欺压自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6年针对西部某地级市进行的全市抽样调查发现,学校里“大同学欺负小同学”现象的占51.3%,“有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现象的”占36.3%,有“勒索钱财现象”的占22.5%。

“青年地带”助理社工主任郭欣欣分析说,帮派的存在,为青少年欺凌行为提供了客观条件:帮派成员被欺负,帮派会团结一致,为其“报仇”;帮派成员欺负别人时,其他成员也会尾随。

校园欺凌现象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多位专家表示,除了青少年自身的成长特点,校园状况是外部社会的缩影,是成人世界的映射,更是教育環境的直接反映。

“最直接的原因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没人教他们如何应对、处理孩子之间的冲突,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对待自己情绪的宣泄,最终选择了暴力这种方式。”童小军说。

欺凌者、受欺凌者和旁观者 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寇彧看来,无论是校园欺凌者,还是受欺凌者,多少都有些显性特征。欺负者通常在同龄人中身材较强壮,也更成熟,而受欺凌者则相对弱小,比同龄人略显幼稚。最容易成为受欺凌者的,是班级里“被拒绝的学生”,他们通常课间时也一个人待着,明显缺乏必要的社交能力,或内心有些自卑。

毕业于四川省某重点中学的刘博(化名)说,他曾长期欺凌一个男生,就是因为其身材矮胖,同学们都叫他“小胖墩”。刘博常在午休时把“小胖墩”拉到楼梯拐角,先是骂,接着打,一般持续5至10分钟。此外,他们也会故意扔他的书包,往他课桌上洒水。最终,“小胖墩”转学离开了这所学校。

不过刘博告诉说,外貌、成绩等不是他欺负别人最直接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被欺负者的性格不太合群,或者自己不认同。“一般学生没人欺负,容易被欺负的是那些让我们感觉有点 假 的人。”但他对“假”并没有明确定义,仅仅是“说话方式让我不喜欢”,或“看起来很不顺眼,很欠扁”。

另一个曾参与过口头欺凌行为的女生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她上小学时,班里一位女生学习成绩很好,很受老师喜欢,但在同学间人缘很差,大家认为她很“假”。于是班里多数女生结成一派,对其孤立。“我们故意不带她玩,比如大家一起聊天时,她一过来我们就不说了,或者她经过的时候故意说些不好听的嘲讽的话。”

但也有专家认为,欺凌者虽然多有攻击和伤害的习惯,但不是一无是处,往往具有一定社会技能,在同学中更有号召力和组织力。他们缺少的是获得成就感的机会、处理负面情绪的能力,有的还缺少同理心。

在欺凌者与受欺凌者之间,是旁观者。这个群体庞大而不受注意,却是校园欺凌行为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郭欣欣在广州海珠区的校园工作中发现,如果旁观者对欺凌行为默不作声,或者叫好,就会助长欺凌者的行为,导致欺凌现象越来越多,旁观者本身也可能转变成受欺凌者。如果旁观者能够给予受欺凌的同学以支持,欺凌行为再次发生的概率就会减少。

中国欠缺一整套儿童保护系统 “所有事件显示,我们对家庭和校园里一些常见问题太缺乏意识了。”童小军说,“曝出来一件事,大家便只关心这一个问题,所有的看法都是支离破碎的。事实上,校园欺凌、留守儿童、流浪儿童等问题,都是整个儿童保护系统的一部分,中国目前还没有从制度层面形成一个儿童保护体系。”

7.校园防欺凌活动总结 篇七

校园防欺凌活动总结

为维护学生身心健康,创建平安校园,我校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文教精神,精心筹划,七措并举,做好了预防校园欺凌工作。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制度。

成立预防校园欺凌领导小组,落实岗位职责,强化责任分工,制定工作预案,健全相关制度。由学校校长、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等相关人员组成校园欺凌处置小组,对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进行及时、科学、有效处置。

二是加强教师培训,强化育人目标。

签订班级管理目标表责任书,强化班级管理团队育人目标,关爱每一个学生。做好对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处置学生矛盾、与学生及家长沟通方法策略的培训,增强教师识别和制止校园欺凌的技能,引导教师不歧视学困生,给予每个学生关爱,避免偏差学生滑向问题学生,成为暴力学生;多与家长联系沟通,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关心学生家庭环境,让学生始终感受到“家”的温暖。

三是加强法治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

通过主题班会、道德与法治课等形式普及学生法律知识,提高法制意识。邀请法制校长进校园,举行法制专题报告会,不断完善“法治校长”长效机制建设,实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补充,强化在校学生法治理念和遵纪守法意识,提升青少年法律素质。

四是开展主题,增强守法意识。

通过微信、国旗下讲话、安全教育课、演讲比赛、主题征文、手抄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学生建立融洽的同学关系,不对他人实施欺凌,受到欺凌时正确应对,见到欺凌情况及时报告,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合作意识、规则意识、团队精神,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五是加强隐患排查,做到学生无缝隙管理。

定期对管制刀具等各种危险物品进行清查,对学生间的纠纷及时发现和化解,严防管制刀具等危险物品进入学校。加强校园巡查,发现校园欺凌倾向及时制止。关注学生并引导家长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思想动态,及时化解矛盾。

六是强化家校合作,增强育人效果。

关注学生成长经历和家庭环境,拓宽家校信息互通渠道,及时发现问题苗头,有针对性开展工作。通过班级微信互动等形式,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把做实做好家庭教育作为防范校园欺凌事件的重要途径。

七是强化综合治理,净化周边环境。

加强与派出所沟通和联系,赢得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共同改善学校周边环境,净化学校周边环境,防止社会青年、辍学少年等欺凌或接触在校学生,确保学生安全。

**小学

8.校园欺凌主题班会总结 篇八

两堂示范课各有所长,练卫云老师取点新颖,力图从占多数的“旁观者”角度分析其行为的内在心理,激发其参与管理的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进而敢于与校园欺凌行为做斗争。“预防校园欺凌”对于职业更显任重道远。张步升老师所推之课也是求真务实,力图阐明校园欺凌的危害,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还大家一个阳光、安全的校园。

本次活动是校园安全“五个一”宣传教育活动系列之一,旨在预防校园欺凌,打造平安校园,营造和谐校园环境。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效果明显。正如政教处主任赵有新所说:“这两堂课只是作为‘预防校园欺凌’话题的发起者。教育应像雅斯贝尔斯所说‘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们相信伴随着教师的积极参与和理性思考,我们的德育工作会展现出新的风貌和更深层次的变化。”

校园欺凌主题班会总结三:

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让学生再一次认识到校园暴力的伤害性,让学生明白暴力解决不了问题,只会造成恶果,于人于己都没有好处,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包容理解,发生矛盾时及时找老师解决,让学生懂得从自身做起,拒绝暴力。

总结语:校园暴力是人际冲突的一个极端,对我们来说是双重伤害,同时也体现出人际交往的问题。我们青少年共同生活在一起,就应当互相帮助、互相谅解、互相包容,仇恨的种子长不出和平的芽,暴力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让我们一起大声说“拒绝校园暴力”。这节课后,希望同学们进一步向家长、老师请教自我保护的手段,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希望同学们尽量不看有暴力画面的影视剧,不读有暴力情节的书刊,不玩有暴力色彩的游戏,不做有暴力倾向的人,让我们拒绝暴力,做个健康阳光的学生。

9.校园欺凌现象及其防治 篇九

一、校园欺凌的特点与趋势

1.日益低龄化

据山东师范大学张文新教授的调研显示,目前,校园欺凌事件的高发阶段已由初高中,逐渐转向小学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小学阶段,儿童受欺负的比例随着年级的增长,从二年级的25.1%逐步下降到六年级的17.5%;而到初中三年级则进一步下降到10.4%。

2.日益扩大化

一是欺负者和受欺负者年龄区间的扩大。二是涉及人数不断上涨。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占案件总数的70%以上,而十五六岁的少年犯罪总量占到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相当一部分涉及校园欺凌问题。近几年的调查报道表明,这一比例还在持续扩大中。三是单一欺凌事件中欺凌者的人数有所增加。近年来,校园欺凌的形式多以群体性欺凌发生,往往是数名欺凌者对被欺凌者进行侵害。实施欺凌的人员除与被欺凌者有直接矛盾冲突外,有时还包括一些无关人员。

3.日益严重化

校园欺凌的程度日益严重化主要体现在欺凌的手段和造成的后果上。近些年,被各种媒体曝光的校园欺凌事件中,恶性校园欺凌事件有所增加。侵害被欺凌者的手段已经不再止于简单的言语侮辱或轻度的肢体冲突,手段愈加凶残、程度不断加重,如:下跪、掌掴、殴打、喝尿等,还出现了拍摄被欺负者的裸体照片或视频上传至网络,甚至还有轮奸事件的发生。

欺凌手段的加重,随之带来的是对被欺凌者更大的伤害。首先是身体上的伤害,很多人遭到了欺凌者长时间殴打,造成身体多处软组织挫伤、骨折,严重的导致器官损毁被摘除,甚至危及生命。其次是心理上的创伤,相比于身体,心理上的伤害往往更加长久,并且不易察觉,还会影响到受欺凌者的生活状态和生活质量。经常受欺负会导致出现以下后果: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损害;注意力分散、学习成绩下滑;因害怕受欺负而不愿上学、对学校失去兴趣甚至逃学;出现情绪抑郁、焦虑等相关症状,如头痛、胃痛、失眠、做噩梦,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导致自杀。

二、防治校园欺凌的有效路径

事实上,在校园欺凌的早期干预中,中国一些传统的观念和做法其实是十分可取的。我们不必对孩子之间发生的轻度攻击行为和冲突事件太过大惊小怪,因为通常它和成人世界的欺侮现象有着质的差别。对此,既不能轻视,也无须把它当作洪水猛兽,过分夸大。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转变处理问题的方式

教师在看待和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时,不要急于对事件定性,并采取单一、片面的手段加以处置。要尽量详细了解事件的经过和欺凌背后学生的心理状态。同时,要致力于淡化卷入人际冲突学生的“欺侮”和“受欺侮”意识。有时候,孩子本身对事情的严重性并没有很明确的认识,反而是教师的强调增加了他们的敏感性。通常,教师有意无意间树立的一些反面“榜样”,会对学生产生负面的引导作用。

教师要创设情境,把学生之间发生的攻击和冲突事件转化为教育学生的契机,强化学生相互理解、相互体谅的意识和能力。可以通过设计冲突情境,引导学生围绕情境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通过交流、表演、讨论,启发学生去感知和理解同伴的真实目的、需要和情感。比如说,有的男同学会经常拽某女同学的头发,或者故意触碰某女同学,如果这位女生能够意识到他很有可能是在向自己示好,或只是为了引起自己的注意,那么,她就会体谅对方,不把这种招惹简单地理解为“欺侮”。教师可有意识地让学生获得最直接的交往体验,比如动员组织高年级学生帮助低年级学生打扫卫生、学习功课,适应学校集体生活。这样的体验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风气,也是为了消除高年级学生欺负低年级学生的现象。因为高年级学生“欺侮”小同学,有时仅仅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力量,寻求一种心理优势。在帮助低年级同学的过程中,他们一旦体验到身为哥哥或姐姐的权威感、力量感和自豪感,就会逐渐放弃“攻击”“欺侮”等做法。

2.改善不良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尤其是同辈关系的恶化,是校园欺凌的一大隐患。要改变这一局面,需要同伴之间相互谅解、互助友爱、和谐共处。具体而言,要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会关心。人与人之间,差异是表面的,相似性是深层的,这种相似性或共性,能够使人相互理解、相互体谅、相互关心。具备关心人和体谅人的品性,是道德的基础和核心内容。有效的教育本身就是学会关心,要让学生接受这种观念,并自己体会到这是一种美好的品格,而我们在关心他人的同时也能够让自己体会到快乐。为此,教师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二是学会尊重。尊重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伦理准则之一,也是处理个体与个体之间关系的首要准则。尊重他人意味着尊重他人的基本人性、尊严、人格特征和需要等,只有让尊重成为一个群体中共同的价值理念,才能带来和谐。三是学会宽容。宽容是对自由价值的尊重,是对他人行为本质上的包容、肯定与支持,是包容他人在言论、人格、选择等基本权利上的自主性特质,允许无人格冲击的对抗与辩护,每个个体都能在法律与社会道德底线许可的范围内,轻松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心声而不被误解和责罚。教师应该通过教育,让学生感悟到自己应具备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宽容意识。

3.建立科学的惩戒机制

目前,我国仍缺乏专门针对校园欺凌事件的法律法规,在面对校园欺凌事件时,学校和教师往往无法可依、无据可循、无所适从。今年5月9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通知指出,各学校要制定完善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制度、措施,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明确相关岗位教职工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职责,要组织教职工集中学习对校园欺凌事件预防和处理的相关政策、措施和方法等。可见,制度建设也是校园欺凌防治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10.小学校园防欺凌工作总结 篇十

一、领会精神,明确目标 我校认真学习文件精神,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通过加强法制教育,严肃校规校纪,规范学生行为,积极主动和扎实认真地做好预防和处置校园欺凌事件,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保障校园安全、维护校园稳定、推进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加强领导,科学部署

1、学校成立了专门的校园欺凌专项治理领导组及具体工作小组,责任分工明确。领导组总指挥:徐凯(校长)副总指挥:张祥富(副校长); 成员:丁树才 刘占英 王超 陈家厚

2、工作职责: 组长:对校园欺凌专项治理负总责。审订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实施方案应急预案,对此次治理活动督查并评定实施情况。副组长:治理过程督促班主任、保安员、宣传员宣传教育到位,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并召开以预防校园欺凌为主题的知识讲座。成员:服从领导,各司其职。主任备好“三防”等相应防范器械;保安员做好门卫出入安全管理工作和校园巡查监督工作;班主任等做好对学生的一日安全教育管理、宣传工作,为学生保驾护航。家委会主任委员通过微信等平台向家长朋友宣传预防校园欺凌方面 知识,确保学生安全无事故。

三、多措并举、专项治理

(一)完善制度。学校制定了完善的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制度、措施,建立了《濠城镇中心小学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实施方案》和《濠城镇中心小学校园欺凌应急处置预案》,明确了相关岗位教职工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职责。

(二)开展活动、加强教育 一是邀请公安干警来我校开展预防校园欺凌法制安全报告会。报告会上,警官从校园暴力欺凌行为特有的欺凌逞强型、恶意斗狠型、蓄意报复型、无故滋事型、模仿暴力型的五种表现形式入手,列举了大量鲜活案例,阐述了校园暴力欺凌行为发生的人群、地点、动机及危害性,分析了校园暴力欺凌行为产生的根源,随后对预防校园暴力欺凌行为提出了五条预防措施。要求学校经常开展法制 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防范能力,预防、避免、抵制校园欺凌暴力行为的发生。警官警还要求各学校师生及家长携起手来,加大校园周边治安环境的专项治理,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奉献爱心和力量,共同营造关爱学生的社会氛围。

二是校长为学生做校园安全专题讲座。校长结合近年来一些校园暴力事件、校园欺凌案例进行了剖析。通过某些学校因学生打架、敲诈事件造成严重后果,让家长承担经济责任的典型案例,警示并教育学生要洁身自好,不通过言语侮辱别人,不与社会闲杂青年交往,不参与学生打架,敢于与来自校园外的欺凌行为进行灵活机智的斗争,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法进行自我防范、保障生命安全的一些方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教育性。并强调学校在在日常教育工作中要及时发现校园欺凌隐患,对有欺凌倾向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从而使校园欺凌事件能够及时消灭在萌芽之中。三是各班召开校园欺凌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各班通过观看视频、案例分析、教师讲解、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校园欺凌及其危害,校园周边哪些地方是校园欺凌的多发地点,知道了如何预防和应对校园暴力欺凌,并懂得了实施校园暴力欺凌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四是加强家校联系及校内外安全环境状况调查。我校在定期的大家访活动中加入校园欺凌家校沟通环节,通过家长意见反映、实地走访摸排校外社会闲杂人群、校内外信息整合收集校园欺凌问题,进行记录和处理,并对外公布校园欺凌镇、校三级举报电话,开展校园管制刀具收缴活动,多方合力、多措并举保障学生校内外安全。

四、制度齐全,措施得力。学校还制定了相应的防校园欺凌制度及措施。具体如下:

1、相关岗位教职工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实行全体教职工一岗双责制,对玩忽职守,对学校安全造成不良后果的,追究其责任。

2、加强校园欺凌治理的人防、物防和技防的建设,如有丢失、损坏、不健全的相关器械要及时配备。

3、班主任要经常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多观察、勤关心,发现学生有异常情绪及时询问调查。

4、当天值班教师要认真负责,对学生厕所、宿舍等容易发生纠纷的地段要做好巡查工作。

5、学校利用主题班会、教育讲座、国旗下讲话等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

6、如发生校园欺凌事件,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保安员要及时到位并严肃处理实施欺凌的学生,涉嫌违法犯罪的,要及时向当地公安部门报案并配合立案查处。今后,我校仍将进一步重视校园安全工作,及时解决安全工作中发现的新问题,不断提高我校安全工作水平。

濠城镇中心小学

11.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工作总结 篇十一

为杜绝校园欺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建设阳光校园,春学期开学以来,我区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等9部门《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精神,各中小学校根据区政府教育督导室统一部署,扎实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工作。

活动中,全区各学校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班(团、队)会、橱窗、板报、手抄报、校园广播、校信通、校园网站等多种形式扩大宣传范围,增强学生和家长对“校园欺凌”的认识,提高学生抵御欺凌的自我保护能力;完善了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制度,建立了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设立了举报投诉箱;加强了对留守儿童、困难家庭子女和残疾儿童的关爱,切实提高学校反欺凌教育工作的实效。

为全面掌握工作开展情况,该区教育督导室组织责任督学对此项工作进行了专项督查。责任督学们走进各自责任区的每一所学校,实地查看学生宿舍、食堂、视频监控室、安保设施、校园欺凌举报电话和邮箱、心理咨询室,通过查阅资料、听取汇报、与师生座谈交流等方式,对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工作进行了再督导、再检查。同时帮助各学校完善了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具体方案以及预防和处理制度、措施,督促学校健全长效工作机制,确保通过专项治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为全区师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12.造成校园欺凌有四大原因 篇十二

近年来,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频频发生,不仅严重威胁到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为深入了解校园欺凌现象,笔者择取了天津市中小學校的60位教师作为调查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从中试图归纳和总结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形成的原因。

一、国家缺乏惩戒机制

目前我国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立法主要有《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但从实施效果来看,似乎并未对未成年欺凌者形成明显的威慑力。特别是在与教师的访谈中,我们发现,大家对于我国《刑法》中规定14周岁以下的人犯罪不承担刑事责任颇有异议。因为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现在的孩子们心智早熟,有很多犯罪行为是在其有清醒认识的情况下做出的,甚至是有预谋的。如果没有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惩戒,不足以威慑其犯罪行为。

在是否赞成加大对低龄犯罪人员的打击力度调查中,教师表示赞成的比例达到83%。他们认为,在实践中,教师和学校没有相应的处罚权和惩戒权,单纯依靠说服教育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对学生缺乏威慑力。《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更多地强调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和犯罪的预防,多是正面保护措施,缺少惩戒性规定。我国目前也没有专门针对校园欺凌的法律,校园欺凌干预机制的滞后和犯罪成本低,使得国内校园欺凌问题长期以来停留在道德层面,而没有上升为法律问题,形成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人人有责,一旦出了问题却人人无责”的局面。

二、家庭教育存在缺失

我们在关于“您认为导致学生实施欺凌行为的原因是什么”提问中,教师一致认为“家庭环境影响,家庭教育缺失”是主要原因。同时,我们发现,导致低龄欺凌事件发生的家庭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见图1)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家庭教育缺失作为导致校园欺凌犯罪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一是家长对孩子缺乏关爱和教育。有的家长忙于自己的工作,常常对孩子疏于管理;还有的家庭由于父母离异或早逝,致使孩子缺乏来自于家庭的关爱和教育。二是家长过度溺爱孩子,对孩子的管教以顺从为主,面对孩子犯错不及时纠正,养成了孩子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态度,一旦遇到事情就可能以暴力解决。三是家长自身素质不高,法制意识不强,教育孩子能力有限。同时,我们也发现,家庭经济原因在家庭因素中并不占主导作用,家庭贫困并不是孩子是否实施暴力行为的直接影响因素。

三、学校教育缺乏实效性

在关于“学校在预防低龄暴力犯罪事件方面存在哪些问题”的调研中,27%的教师认为“学校单纯重视教学,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你认为目前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加大哪方面内容”调查中,教师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道德教育都应当加强。(见图2)

可见,目前学校已经认识到学校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但在实践中,心理健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实效却并不好。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学校普遍重视应试科目,像法治和心理这样的非应试科目还没有得到有效重视。很多学校都把该类教育的内容放在思想政治课或者是班会课上简单讲讲,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教育课程体系。二是教育形式比较单一,以说教式教学为主,学生掌握和理解的程度有限。在什么样的教育形式更有利于预防低龄暴力犯罪调研中,教师认为像去法院旁听、参观监狱、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法庭等更具形象生动的形式非常重要。(见图3)三是中小学校的心理与法治教育资源有限。这两类教育都是专业性比较强的学科教育,在目前的中小学校中,没有专门针对这类课程专业教师设编定岗,也没有针对他们的职称评定体系。另一方面,具有实践性、生动性、形象化的教育形式需要公安司法机关的支持,目前各校在组织类似活动中普遍存在资源匮乏问题。

另外,学校的安全保卫是防止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在“学校安全保障方面存在哪些问题或困难”调研中,教师认为“学校管理权力有限,无法完全控制外来人员扰乱治安”是主要困难。“学校周边治安较差,缺乏民警配合管理”和“缺乏资金完善安全保护措施”也成为限制学校安保工作的原因。(见图4)

四、社会不良文化影响

造成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原因,教师认为“社会环境中不良文化引诱,社区教育匮乏”是主要原因。在对教师访谈中了解到,目前社会大环境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造成很大影响,成人社会所存在的拜金、权钱交易、贪污腐败、缺乏正义、黄赌毒等现象严重影响和腐蚀青少年的心理。

在关于导致低龄学生发生校园欺凌行为的社会影响因素调研中,教师认为,“网络、电影、电视等传媒中色情与暴力内容的不良影响”最为重要,比例达到47%。其次是“社会中出现的拜金、腐败、黄赌毒等不良思想”,比例占40%。(见图5)这说明,网络、电视等传媒力量以及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非常巨大,单纯依靠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显然乏力。

通过调研,笔者了解到,造成中小学校园欺凌的原因不是单一的,而是涉及到国家立法、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影响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只有深入了解校园欺凌事件背后的原因,才能真正寻求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方芳,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法制研究所,副研究员】

13.校园欺凌工作实施方案 篇十三

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工作实施方案

为严肃校纪校规,规范学生行为,避免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事件,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经学校研究决定,在我镇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活动,落实有效措施,加强对此类事件的预防和整治,从而切实维护文明和谐的校园秩序,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人身及财产安全。

一、治理内容及目的

通过专项治理,加强法制教育,严肃校规校纪,规范学生行为,强化校园及周边治理,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

二、工作安排

本次专项治理分为两个阶段,从期初到期末。第一阶段:9月(3月)

1、成立组织。学校成立以周康校长为组长,陈戈、陈敏、覃东为副组长,成员有田术、冯孝强、田维强、各校(园)长的专项治理领导小组。覃东副组长负责本全校的欺凌治理工作,下设办公室在镇中心完小,负责日常事务,各校(园)成立新的组织机构,负责对本校学生的教育、治理工作,对存在的问题或苗头及时治理和上报。

2、广泛宣传。充分利用学校教育阵地,如电子屏、橱窗、宣传语、校园广播等,向师生、家长广泛开展校园反欺凌教育宣传。宣传有关法制知识和典型案例,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友善的要求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宣传校园欺凌行为的危害和恶劣影响,形成反校园欺凌的震慑力,积极宣传校园中团结友爱、和谐共进的优秀事例,做好下面引导,建设优良校风、班风。

3、开展教育。集中对学生开展以校园欺凌治理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校纪校规教育、遵纪守法教育、行为规范和安全防范知识教育;召开教职工会议,组织学习对校园欺凌事件预防和处理的相关政策、措施和方法,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绝不允许教师成为校园欺凌的制造者;开展主题班会,通过班会,帮助学生树立纪律观念、法制观念,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与人交往、沟通、交流能力;邀请我校法制副校长来校进行专项讲座,进行宣传教育,让学生了解校园欺凌的危害及后果。

4、完善制度。及时制定《工作方案》,指导预防校园欺凌的宣传教育和校园欺凌应急处理,明确相关人员职责,强化责任意识,做到“谁当班谁负责”、“谁首接谁负责”,杜绝相互推诿现象,做好应急处置和汇报。如情况紧急,可直接向校长汇报,在校长指导下进行应急处置或报警;如情况失控,紧急安排人员,第一时间进行隔离、疏散,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和恶化;如发生人员伤害,视情况可先报120并组织紧急救护,后汇报。

5、加强预防。加强摸底排查,要全面开展涉校涉生矛盾纠纷隐患排查,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对各种苗头性问题要及时处置,对个别品行不端行为不度君子之腹的学生,要采用教育与矫正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帮扶工作,转化他们的行为方式,必要时联系其监护人共同开展教育。加强心理干预,要充分发挥学校群体组织、心理咨询室和心理辅导教师的作用,特别要针对个别学生心理波动大、易发生心理疾病等特点,针对性开展心理干预。加强校园防控。要加强校园欺凌治理的人防、技防和物防建设,建立完善关于校园欺凌的各项制度,完善校园视频监控设施。

6、排查建档。加强对留守儿童、流动人口子女、困难家庭子女和残疾儿童、女童等的关爱和保护,摸清底细,建档造册;要对与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存在纠纷和积怨的人员、精神异常人员、有暴力倾向或过激行为人员、仇视社会或撰文滋事报复人员等重点对象和人员,进行排查,属于校内人员的要切实做好工作并逐一建档,落实专人加强管控,如涉及校外的应立即向公安等部门报告。对管制刀具和其他可能危及校园安全的物品进行清查。

7、及时处理。及时发现、调查处理校园欺凌事件,对已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各校应及时调查处置,根据学籍管理有关规定进行处理;涉嫌违法犯罪的,要及时向公安部门报案并配合立案查处。第二阶段:10—12月(4—6月)

学校对专项治理第一阶段专题教育情况、规章制度完善情况、加强预防工作情况,排查建档、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和处理情况等,按照要求进行全面自查和总结,于2016年9月10日前形成书面自查报告并报镇教育管理中心。

三、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工作,深刻汲取各地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教训,结合实际,举一反三,严防此类事故再次发生。加强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严防因管理不当而发生的意外。要采取措施,加强安全防范能力建设,进一步增强做好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落实安全工作责任。

2、把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好坏与个人的评先评优、职称评定和绩效工资挂起钩来,严格落实“一票否决制”,使安全教育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3、按照有关规定,全体教职工要及时上报安全工作信息,尤其对重大情况和突发性事件要第一时间上报,发生迟报、漏报、瞒报现象的将追究相关责任人。

4、加强应急值守,拟定应急预案,落实领导带班和教师值班制度,保持必要的备勤力量,随时做好应急处置准备。一旦发生突发情况,要迅速启动预案,妥善处置,并按规定及时上报。

14.反校园欺凌活动总结 篇十四

反校园欺凌活动总结

为贯彻落实稷山县教科局《关于开展反校园欺凌活动的通知》相关精神,根据通知要求,我们学校采取了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主动探索德育工作新路径,突出班级管理重要性,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现将此次工作总结如下:

1、扎实开展行之有效的专题教育。我们坚持把搞好教育、打牢思想基础作为专项治理的首要环节来抓。我校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学生集会对全体师生进行以“反校园欺凌,建平安校园”的主题教育。在学生集会时由校领导组织开展品德、心理健康和组织全体教师集中学习对校园欺凌事件预防和处理的相关政策、措施和方法。

2、做好校园欺凌事件教育工作,切实加强对安全教育工作的领导,学校把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校长为组长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学校领导、班主任和科任教师都具有很强的安全意识。还根据学校安全工作的具体形势,把涉及校园欺凌安全的各项内容进行认真分解落实到人,防止了工作上的相互推诿,从而形成了学校领导、教师齐心协力共抓安全的良好局面。

3、建立安全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4、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台帐。为了及时快捷地开展工作,学校成立相关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安全台帐,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及时处理,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今后,我们坑东学校仍将进一步重视校园安全工作,及时解决安全工作中发现的新问题,促进我校校园和谐发展。

15.面对校园欺凌,怎么办? 篇十五

近年来,校园欺凌案件层出不穷。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的报告显示,从2013年到2015年,有关校园欺凌事件的公开报道呈上升趋势,仅2015年1月至5月媒体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就达40起。

如今的校园欺凌,

带有更强烈的侮辱性

“校园欺凌,不是指两个学生因为什么矛盾打了一架,而是指一个人或一群人对他人实施的肢体、言语或精神上的伤害和攻击,多发生在中小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童小军说。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方奕说,校园欺凌并不是近些年才出现的现象,但当前校园欺凌在手段和方式上,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是暴力发生地有远离校园的趋势,校方难以察觉并实施监管;二是校园暴力案件通常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和预谋,突发性低;三是校园暴力出现了阴盛阳衰的新趋势,女性积极参与并成为“主角”;四是团伙化倾向严重。

“此外,如今的校园欺凌还带有更强烈的侮辱性,由普通的打架斗殴索要财物向以折磨为目的的凌虐发展。同时,把暴行拍成图片、视频,借助网络等新媒体扩散,这些行为会加大受害人的痛苦,给受害者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方奕说。

除了暴行本身,涉事学生的态度及心理也很让人担心。通过梳理发现,近年来网络上流传的校园暴力视频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方面是施暴者肆意地虐待受害者,并将其视为炫耀的资本;另一方面是受害者不还手,任施暴者打骂。

遭受欺凌后,

超三成受害者患上心理疾病

“我从小就胆小软弱,自尊心非常强。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受到很多同学欺辱,我尝试反抗,但每次都受到更严重的欺负。后来,我甚至经常想象别人欺负我。最后我不得不辍学,连高考都没参加。”回想起10年前的情景,小伙儿刘意(化名)依旧心有余悸。

今年19岁的女孩王思雨(化名)也是一名校园欺凌的受害者。她说,在小学的6年时间里她遭受了同学的孤立以及殴打与辱骂。

“虽然这件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我总是没有办法释怀。只要想到这些事情,我就要崩溃,像有什么压在心里一样。因为这些不好的经历,当然也有我本身性格的关系,我在人际交往上可能有一定障碍,更习惯于一个人待着。”王思雨说。

中国政法大学青少年犯罪与少年司法研究中心主任皮艺军表示,心理学上将校园欺凌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其中直接欺凌包括肢体欺凌和言语欺凌,间接欺凌则指通过散播谣言、利用人际关系、煽动他人恶意对待等方式,将受欺凌者排除在某个团体之外。

由中国传媒大学三名学生2016年3月联合撰写的《校园欺凌受害者生存状况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精神暴力在调查中的比例高达94.32%,这意味着绝大部分校园欺凌的受害者都遭受过不同程度的精神伤害。

《报告》显示,校园欺凌事件对受害者都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影响,将近一半的受访者至今仍旧受到消极的心理影响。首先,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多数受害者遭受欺凌后的主要心理危机,有54.6%的受害者有较严重的回避症状,他们会刻意回避有关校园欺凌事件的场合,试图从生理和情感上远离创伤。其次,校园欺凌事件发生至今,自卑、抑郁、恐慌等情绪仍旧伴随着部分受害者。另外,32.95%的受害者在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后被确诊患有心理疾病。

精神医学专家、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杨甫德对记者表示,不同的孩子被欺负后可能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有的孩子会生气、闷闷不乐。有的孩子可能会对施暴者产生怨恨,出现明显的报复心理,而且可能长期存在这种报复心理。他最初不能够这么做或者没有能力这么做,但这种报复心理如果长期存在下去,最后会形成反社会人格障碍。还有少部分人遇事总是忍着,但是心里并没有释然,长时间的压抑会导致其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遭受同学欺负导致的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一定要及早治疗。心理医生会帮他做心理分析、心理辅导,帮助他去做心理调整,从而找到突破口,帮助他跳出这个心理阴影。只要接受专业的心理辅导或者药物治疗,还是能够治愈的。”杨甫德说。

校园欺凌背后,

戾气从何而来

通过分析2015年1月至5月媒体曝光的40起校园欺凌事件,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分析指出,校园欺凌事件的成因中,“日常摩擦”以55%的比例居首位。值得注意的是,有7.5%的暴力事件由“偏激心理”引发。

而《报告》则指出,同学关系不合、施暴者看对方不顺眼、言语冲突等是欺凌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日常摩擦、同学关系不和、言语冲突、穿同款衣服等简单的小事,又如何会演变成为校园暴力事件?

“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孩子的父母疏于管教,学校的教育缺失、监管缺失,青春期的孩子过分叛逆,频现的社会暴力现象,某些音像制品、网络游戏等宣扬的暴力文化,都是校园暴力产生的背后原因。”方奕说。

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受害者都曾在事件发生后默默忍受。沉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告诉家长或老师后不能得到应有的关爱。《报告》通过对这一群体分析发现,60名受害者中,有23人在受害后未采取任何措施,从始至终忍气吞声,而剩下的37人向老师或家长报告后无果,最终依然不得不独自忍受。

对此,杨甫德表示,对于家长来说,平时首先要多关心孩子的情绪变化,孩子情绪反应一定是有原因的。其次,要注意观察孩子的食欲和睡眠,如果没有特别的原因,孩子不想吃饭不想睡觉一定是心情不好。最后还要注意孩子的言语,特别是孩子说“不想上学了”“某某真讨厌”时,家长应多留心。

专家提醒,一旦发现孩子有受欺负的迹象,千万不要用大人的思维去解决孩子之间的纠纷,应积极与学校联系,并与专业人士交流。告诉孩子“别惹他”“躲着他”是消极的应对方式,因为逃避、退缩恰恰强化了欺负者的欺负行为。

应对校园欺凌,

事前预防更重要

据了解,我国至今还没有一部反校园欺凌法,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处理明显过轻。在媒体报道的近百起校园欺凌事件中,受到刑事处罚的寥寥无几。

专家建议,应对校园欺凌,应参照西方国家,制定相应法律,加大惩戒力度。

除了法律的兜底作用,多位专家更强调建立事前预防机制。童小军认为,预防校园欺凌,目前可行的方法是建立一个专门做儿童保护工作的驻校社工队伍。“社工将致力于在学生智力与学习之外,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行为。驻校社工的工作还包括帮助召开主题班会,个案辅导,召集由欺凌行为双方参与的会议以了解其背后的根源,以小组形式培养孩子们处理压力、应对矛盾的社交技巧,培养自尊感等。”童小军说。

“若能在早期就发现欺凌问题,对其加以解决,那对受害者和施暴者双方都是一种保护,但中国现在缺乏早期监督和干预机制。”方奕说。

方奕建议,大数据时代,我国可以由教育管理部门或司法部门建立全国校园违纪数据库,并且根据全国的暴力数据统计,按照学校暴力的发生率进行安全分层,或者根据学校中的施暴学生比例进行学校安全分层。通过分层,对校园暴力行为严重的学校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编辑:潘金瑞】

上一篇:描写秋天的作文摘选下一篇:小学社会实践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