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初中历史教材

2024-09-30

华东师大初中历史教材(8篇)

1.华东师大初中历史教材 篇一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分析

一、世界近代史的学习目标

1.依据时间顺序和类别,较好地把握世界近代史中的基本知识,注重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2.在过程与方法上,要求学生在学习世界近代史时遵循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循序渐进的原则,即从了解世界近代史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入手,对世界近代史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体验,然后再去认识和分析历史现象、理解历史概念和历史问题。二是探究式学习的原则。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通过世界近代史的学习,要着重培养和树立以下几个方面的意识和观念:一是要树立旗帜鲜明的历史是非观念。二是要树立历史进步意识。三是要培养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四是要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五是要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一、本册教材概况

九年级上册的内容是世界近代史,共分4个单元,25课,其中包括4节活动课。第一单元是“跨入近代社会的门槛”,该单元共有7课,主要包括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拿破仑帝国等主要内容;第二单元是“近代社会的确立与动荡”,该单元共有6课,主要包括第一次工业革命、民族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巴黎公社等主要内容;第三单元是“近代社会的发展与终结”,该单元共有8课,主要包括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战前的国际关系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等主要内容;第四单元是“构建文化的圣殿”,该单元共有4课,主要包括近代的思想理论、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等主要内容。

第一单元

跨入了近代社会的门槛

一、课标要求(1)知道《神曲》,复述达·芬奇、哥伦布的主要活动,初步认识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2)简述《权利法案》《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影响。(3)讲述华盛顿、拿破仑的主要活动,评价资产阶级政治家的历史作用。

该学习主题的主要内容包括从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到英、美、法等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过程,但在知识点的分布上只选择了但丁的作品──《神曲》和地理探险家哥伦布发现新航路的主要活动,《权利法案》《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三部法律文献,华盛顿和拿破仑两位资产阶级政治家作为认识欧美主要国家从封建社会形态和殖民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转变这一重大历史过程的切入点。

二、单元主线

通过文艺复兴运动、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使欧洲 “跨入了近代社会的门槛”。

第一单元的核心是“过渡”,即从传统的中世纪向近代社会的“过渡”。这一时期也是社会的转型时期,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思想文化的确立看做是一种社会形态完成转型的三大支柱性标志。当然,在这一单元中,我们只看到了欧洲在思想文化(人文主义)、政治制度(代议制度)和市场空间(新航路的开辟)三个领域取得了初步成功,因此我们把它称之为“跨入近代社会的门槛”。上述问题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向学生全部说明,但在教学中应当渗透这样一种观点。

三、单元内容

第1课 向人性扼杀者宣战

第2课

探险者的梦想

第3课 剥夺王权保留王位的革命

第4课

为民族独立而战

第5课 为争取“民主”“ 共和”而战 第6课

拿破仑的文韬武略

第7课

与哥伦布同舟远航

四、单元重点

1.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2.《权利法案》、《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是l7至18世纪三次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献和理论旗帜,正确理解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对世界的影响,3.华盛顿和拿破仑是在资产阶级革命中涌现出来的政治家。

五、单元难点

1.关于世界近代史分期问题。2.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关系。3.资本主义在制度与封建社会相比其先进性的表现。4.世界近代史上的人物评价问题

第二单元近代社会的确立与动荡

一、课标要求

(1)讲述发明珍妮机的故事,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2)知道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3)简述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4)简述“三角贸易”的基本内容,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与残酷性。(5)讲述英国殖民者克莱武在印度疯狂掠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英国最早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重要条件之一。(6)概述玻利瓦尔和章西女王领导反抗殖民统治斗争的主要事迹,体会殖民地国家和人民反抗殖民侵略的正义性。(7)简述宪章运动的基本史实,了解欧洲早期工业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斗争中提出的基本要求。(8)讲述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概述《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9)讲述“五月流血周”和创作国际歌的主要过程,感受巴黎公社的革命精神。

二、单元主线

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矛盾与冲突。

第二单元的重点是讲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的经济标志和矛盾表现,即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外矛盾所引发的各种动荡与斗争。这一单元所涉及的是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70年代的历史。在讲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史实时,请注意编者的这样一个基本观点:工业革命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确立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物质基础,但编者并没有说它是决定性的基础,为什么?因为按照各种因素(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价值观念等)综合转型的观点,我们并不认为这些因素中的哪一种因素的转变是决定性的,而是认为这些因素有序的、协调的、无一缺失的转变本身才是决定性的。这里渗透着一种系统的观念、一种整体变革与发展的观念,而不是为了某种需要而单独强调系统变化中的某一种转变是决定性的。

三、单元内容

第8课

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

第9课

古老印度的抗争

第10课 “解放者”的风采

第11课

开辟新时代的“宣言”

第12课 “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

第13课

工业革命带给人类的“礼物”

四、单元重点

1.为什么通过工业革命会最终确立资本主义制度?2.殖民地人民进行反抗殖民统治与压迫的正义性和合理性。3.《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及巴黎公社的建立。

五、单元难点

1.生产方式的变革引起了人类生活的变化。2.殖民统治对殖民地带来的双重影响。3.《共产党宣言》诞生的历史条件

第三单元

近代社会的发展与终结

一、课标要求

(1)讲述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主要活动,说出《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2)讲述俄国废除农奴制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农奴制改革的历史作用。(3)简述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探讨明治维新在促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所起的作用。(4)列举电力广泛使用的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5)知道本次和莱特兄弟的发明活动,了解汽车和飞机两种交通工具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6)讲述爱迪生发明电器的故事,认识电器的广泛使用对提高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作用。(7)简述“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组成及相关条约的主要事实,了解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8)讲述萨拉热窝事件的主要过程,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9)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二、单元主线

主要讲的是19世纪60、70年代至20世纪初的历史,其主线是近代社会的发展与终结。第三单元主要讲的是19世纪60、70年代至20世纪初的历史,其主线是近代社会的发展与终结。近代社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在西欧、北美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完善,并将这一制度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如俄国、日本等。2.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有了重大变化,即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从以蒸汽为主要生产动力、以棉花为主要生产原料的阶段迅速发展到以电力为主要动力,以钢铁为主要生产原料的阶段。3.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也取得了极为辉煌的成就。这些都标志着近代社会已经发展到了顶点,同时也揭开了结束近代社会、迈入现代社会的序幕。这一单元的难点是近代社会结束的主要标志是什么?这里要说明的是,近代社会结束的标志就像它的产生一样,不可能有一个截然分开的历史事件作为它的标志,而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也就是说,它的标志不可能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历史时段。但历史学家为研究的方便,往往又要用一个点来说明这种转变的发生。那么,近代社会的结束都有那些指标呢?我个人认为,一是垄断组织的产生;二是世界体系与分工的基本形成;三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领域和人类社会生活领域的巨变;四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国际关系格局的本质性变化,尤其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所诞生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根本上改变了近代社会的世界格局;五是自然科学领域所取得的突破成果;六是文学艺术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尤其是现实批判主义流派的产生,标志着现代文学艺术的出现。以上六点是近代社会即将结束,现代社会即将来临的主要标志。

三、单元内容

第14课

避免革命的改革 第15课

决定美利坚命运的内战

第16课

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 第17课

电气时代的到来

第18课

叩向现代文明的大门 第19课

缔约结盟的狂潮

第20课

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战火 第21课

追《根》溯园

四、单元重点

1.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进一步扩展2.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有了重大变化。3.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五、单元难点

1.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明治维新对我们的启示。2.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的影响。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第四单元

构建文化的圣殿

课标要求

(1)简述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等人的主要成就,认识科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了解伏尔泰等人的基本主张,初步认识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关系。(3)知道莎士比亚和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4)说出《最后的晚餐》和《向日葵》两幅名画的作者和艺术风格。(5)知道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初步理解作者创作这一作品的历史背景。

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进步与发展,而且也是人类精神的进步与升华的过程。这种精神的进步与升华就集中表现在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上,它包括科学技术、文学和艺术等。因此,人类精神的进步也可以说是文化的进步。文化的进步同经济发展是什么关系呢?从根本上说,人类的进步是在经济领域,即生产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上的进步,因为没有这种物质上的发展,人类连生存也无法保证,因此也就谈不上其他任何领域的进步与发展。但是,仅有经济领域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进步是不够的,人类的终极关怀从本质上说不仅仅是在物质上满足自己生活的需要,而且要在精神上,也就是在文化上表达自己对人生、社会、自然和他人的理解、看法和情感,不断地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不断地追求一切真、善、美的东西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同时,人类也要不断地创造一切美好的精神产品或者是先进的文化成果来体现自己的文化价值和满足整个人类对美的追求。从历史上的发展实践来看,一切有形的、物质的成果都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它的使用价值,只有那些可以表达人类对美的理解、对美的追求而产生的精神产品和文化成果才能永远成为人类历史宝库中的瑰宝。而一些具有文物价值的有形遗产早已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失去了它的使用价值,人们对这些文物、遗迹、遗址的保护与欣赏,只是为了从中获取巨大的文化信息,了解当时人类的审美情趣、聪明智慧、劳动技能和对生活的态度等非物质的精神财富。

二、单元主线

世界近代史中的思想理论、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第四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讲世界近代史中的思想理论、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这一单元的重点是了解人类在这些领域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及其对人类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三、单元内容

第22课 引领时代的思考第23课 构建科学殿堂的巨匠

第24课

文学艺术的大师第25课弹《命运》论《英雄》——贝多芬作品弹奏与欣赏

四、单元重点

了解人类在世界近代史中的思想理论、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领域所取得重要成果及其对人类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五、单元难点

1.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关系。

2.近代科学家和艺术家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启示。使用本册教材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的关系。

二、处理好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关系

这个问题是在教学中准确贯彻课标精神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历史教育中,知识与能力从来是不可分的,要培养能力,就要通过历史知识来培养,而学习历史知识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只是过去为了应试的需要,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削减了能力培养的内容,让学生去死记硬背一些记忆性的知识,而忽视了其中的能力培养。例如在第一课中,当我们讲到新航路开辟时,既要了解和记忆有关地理大发现的某些关键性史实,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时空概念,包括时间和地理方位、航海路线沿途的地理状况等,如果有可能,还要训练学生默绘某些重要的航海路线图。这样才不至于把一些知识仅仅知识化,而是变成一种理解,一种认识,一种能力,也只有这样,学生们所学的历史知识才能真正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了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我们在课文后边设置了“每课一得”和“材料阅读”两个栏目,其中提供了大量的历史知识、历史概念和历史资料,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栏目,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认真阅读,以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和兴趣。如第三课的每课一得,我们介绍了英国的“不成文宪法”,这对学生来说,有些超过他们的理解力,但作为不考试的内容,它正好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即让学生自己阅读,并提出若干问题引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和其他图书去寻找这些疑问的答案。在这种阅读与思考的过程中,就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收集资料和整理有关信息的能力。在第14课的材料阅读栏目中,我们提供了俄国农奴制法令的部分内容,虽然其中有些内容是学生难以理解的,但大部分内容是可以读懂的,用这些资料去训练学生从字里行间寻找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内容属于附设性质而忽视这些栏目对提高学生能力的意义。

三、处理好常规课与活动课的关系。

学习与探究课的要旨之一就是为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提供一种环境、气氛、思路和方法。以第四单元的“学习与探究课”——“‘弹’《命运》论《英雄》”一课为例,我们设计了四项活动目标,归纳起来就是: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探索学习和感悟历史真谛的多种途径;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与综合素质。它们既是这一课的学习目标,同时也是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对《命运》和《英雄》两首曲目的演奏、欣赏、评论和思考,可以引导学生去同已经逝去的贝多芬进行心灵的对话,挖掘这位“乐圣”创作这两首名曲时对“英雄”的理解、期待与失望,感受他对“命运”的诠释和在“命运”面前的抗争与不屈,感受作者在创作这两首名曲时的历史氛围。这一系列的活动都可以使学生从多方面体验历史的丰富内涵,掌握学习历史的多种途径,领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诸多方法。我们知道,要完成这一课的教学任务,对有些学校来说是有难度的,比如,有的学校可能没有演奏这些曲目的乐器,有的学校可能找不到这些曲目的乐谱,有的学校可能没有能够演奏这些曲目的学生或教师,但我们想,这并不会影响实现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这一课所提供的思路和方法,另行设计一套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例如找到一些有关资料,由学生自己介绍两首曲目创作的历史背景、作品内涵和艺术特点等;也可以选择其他的历史名曲来完成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充分理解“学习与探究课”设计的本质,根据本校实际,灵活地运用各种形式、手段和方法,上好这一类型的课程,为达到这类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富有新意的再创造。

四、正确引导学生对世界近代史中的人物进行评价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历史学习过程中需要培养的一种基本能力,也是学习者通过对历史活动的重要承载者的评判来培养正确认识历史的能力和思维方式的过程。在历史人物评价过程中主要应当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1)要区分历史人物的活动性质,即一个人一生的活动主要分为两种活动:一是历史活动;二是个人活动。前者是指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有意义、有影响的活动,而后者是指仅对其个人生活有意义、有影响的活动。当然,有时这两种活动并不能截然分开,这要根据具体人物的具体情况来处理。一般说来,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当根据其历史活动来对其进行评价。也就是说,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内容和范围不是他一生的全部活动,而主要应限定在对历史进程产生影响的活动范围内。(2)对历史人物评价的主要依据是,看其历史活动是顺应还是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一般说来,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历史人物应当得到肯定的评价,而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历史人物应当得到否定的评价。但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是复杂的,历史人物的活动也是复杂的。有些历史人物的历史活动,一方面在大的方向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另一方面其主观意图却是卑鄙的,使用的手段也是残酷与暴虐的。相反,有些历史人物的主观意图是高尚的,使用的手段也是符合道德的,但其结果却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在对这一类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时,要明确地向学生讲清其矛盾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人物的评价不是简单的“好人” 与“坏人” 的判定,而是许多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矛盾体,理清这一矛盾体的过程,就是使人成熟和睿智起来的过程。(3)历史事实证明,大多数历史人物的历史活动都充满着矛盾与悖论,使现代人对他们的评价充满着种种困难与分歧。这就要求在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时,要掌握分清主流与支流关系的原则,即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时要看其长远影响和后果,也要看其历史活动的主流是什么,最后依据其主流对其做出客观公正的历史评价。

世界近代史中的历史人物评价,可以选择华盛顿、拿破仑、牛顿、托尔斯泰等历史人物来组织教学活动。在这四个历史人物中,两位是政治人物,一位是科学家,另一位是文学家。他们对历史的影响各异,可训练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

2.华东师大初中历史教材 篇二

猜想是数学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纵观数学发展史,很多的问题是从猜想开始的,如歌德巴赫猜想、欧拉猜想等,它是解决数学理论自身矛盾和疑难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大胆地探索、猜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学好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

例如,在学习新教材的“有理数的乘法”时,“甲水库的水位每天升高3厘米,乙水库的水位每天下降3厘米,4天后甲、乙水库水位的总变化量是多少?”学生利用以前学的知识很快知道:如果用正号表示水位上升,用负号表示水位下降,那么4天后甲水库的水位变化量为:3+3+3+3=3×4=12 (厘米);乙水库的水位变化量为:(-3)+(-3)+(-3)+(-3)=(-3)×4=-12(厘米).然后让学生议一议:

(-3)×4=______;(-3)×3=______;

(-3)×2=______;(-3)×1:______;

(-3)×0=______.

他们很快能够利用以前学的知识得到正确的答案.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猜一猜:

(-3)×(-1)=______;

(-3)×(-2)=______;

(-3)×(-3)=______;

(-3)×(-4)=______.

积的正负情况,有的猜积为正,有的猜积为负.这时我引导学生去观察算式的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学生自己发现:当第二个因数减少2时,积增大3,所以他们很快猜出以上各式的结果,从而顺理成章地得出有理数乘法法则.

又如,在教“有理数的乘方”时,让学生拿出一张厚度为0.1 mm的纸,将它对折1次,看一看这时纸张的厚度是多少?对折2次?然后让学生猜猜把这张纸对折20次以后会有多厚呢?极大引起学生的兴趣去猜测.这样既克服了把枯燥的知识介绍给学生,而且也可以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而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一个学生当他对某个学科感兴趣时,他就会积极思考,想方设法地去解决本学科所遇到的所有问题,这样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猜想有时可以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长期这样训练,学生就在不自觉中喜欢学习数学,学习的动力就会提高.当然,猜想也有局限性.特别是初一的学生,较易出现不加思索地乱猜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地引导,逐步培养他们在大胆猜想的同时,养成验证的习惯.总之,猜想是数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学教学应积极提倡的一种教学手段之一,值得我们研究、探讨和运用.

数学被认为是抽象的学科,容易使部分学生“怕学”、“厌学”.但是正如课程标准中指出的那样:“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境,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帮助学生产生兴趣,学生是会喜欢数学、接受“抽象”的.新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扩大知识面,有利于因材施教,又增强了教材的实用性.例如,“教育储蓄”就是来源于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并作一些简单的计息演算,就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使他们感性地认识到学习数学的好处,提高学习兴趣.这样既体现了课程标准中要求“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和生产的实际,包括商品经济的实际中去”的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到数学虽“抽象”也“实在”,有利于克服“怕学”和“厌学”情绪.

不但要指导学生阅读新教材中这样一些内容详实、趣味性强的小知识,也要重视阅读数学课本的概念.首先要教师引导,特别在讲授新课时,应当纠正那种“学生关着书,光听老师讲”的教学方法,在讲解概念时,应让学生翻开课本,教师按课本原文逐字、逐句地阅读.在阅读中,让学生反复琢磨,认真思考,对书中的叙述的概念、定理、定义中有本质特征的关键词句要仔细品味,深刻理解其语意,并不时地提出一些反问:换成其他词语行吗?省略某某字行吗?加上某某字行吗?……如“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这个概念中能不能省略“在同一个平面内”,为什么呢?所以我们要读出书中的要点、难点和疑点,蕴藏的内容,读出从课文中提炼的数学思想、观点和方法.使学生在讨论、阅读中准确地掌握课本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做一做”是新教材中安排的既适合青少年心理特征又具可操作性的内容,增强了教材的弹性.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苦,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萝卜、士豆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这样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所以我在堂上尽量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让他们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开展“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等活动.对于一个问题也爱多问几个“谁还有不同意见或想法?”“谁还能补充?”“再仔细想想还可怎样做?”等等,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例如,“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怎样才能制成一个无盖长方体?怎样才能使制成的无盖长方体的容积尽可能大?”学生通过剪、折引起了解决问题的欲望.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对实物与图形的认识能力,又触及到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如何在材料一定的条件下提高材料的利用效率的问题.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七巧板”时,同学们自己利用七巧板拼出了各种美丽的图案,如“如鱼得水”、“袋鼠的母爱”、“跨越的运动员”、“一帆风顺”、“小兔乖乖”、“狡猾的狐狸”等.并把优秀的作品展示出来.从而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培养,发挥了其想象力,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及满足了表现欲望.所以,在后一节“图案设计”教学中,学生自然把现实生活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又如,教学九年级的“三视图”时,首先让学生利用自己做的立方体摆如图1所示的图形.

然后再让学生观察它们的三视图并画出来.接着让学生讨论如何摆实物图,使它的主视图如图2.

这时学生发现这样的实物图有无数种摆法.紧接着引入如图3所示的三视图,需要几个立方体呢?

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解决.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摆一摆,很快将实物图转化成几何图形,并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感.

3.华东师大初中历史教材 篇三

第一,内容表达不准确。例如,七年级上册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的第一个子标题是这么写的——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这样的子标题措辞不够严谨,容易使学生误以为只要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就是甲骨文。在教学中,我就遇到学生如此问我。因此,我认为,这样的子标题要是改成“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或“古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的说法会比较准确。

再如,八年级上册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中的第一个子标题第一自然段在描述京师大学堂的开办时有这样一种话:“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百日维新留下的唯一成果。”真是这样吗?教材又有描述,戊戌变法运动(又称“百日维新”)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而且,事实上,它的失败宣告当时中国走君主立宪制的政改之路是行不通的,这也坚定了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爱国志士们走武装反抗的道路,为后来的辛亥革命的爆发和成功准备了条件。所以,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也只是百日维新留下的一个重要成果,它并不是唯一的成果。本句话改为“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百日维新留下的一个重要成果”会更合适。

第二,语句犯逻辑错误。例如,八年级下册第2课《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中的第二个子课题第二自然段是这样描述的: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其中“土地改革的完成”的说法不够准确。因为,本节中第一自然段已清楚地说明新中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是“基本完成”而不是“完成”。“完成”可以理解为全部完成,这是与事实不符合的,因为到1952年底,新中国还有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不是所有地方都完成了土地改革。由此,这句话出现逻辑上的错误。这就造成后面“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所描述的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显得不够准确了。本句描述必须将“彻底”改为“基本上”、“消灭了”改为“基本上消灭了”、“成为”改为“基本成为”、“解放了”改为“基本解放了”才行。

准确性是对历史教学语言最基本的要求,是历史教学的前提条件。特别是对是非价值判断能力欠缺的初中生来说,历史内容的准确性更是重要,不然,我们很容易将错误的历史知识传授给孩子们,对下一代的成长造成种种不应该有的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纠正这个问题,做到历史教学语言的准确性。

一方面,出版社要把控好历史教材编写语言的准确性。我想,准确性的历史教学语言应该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要准确、读音要正确、用词要确切、表述要清晰、逻辑要严密。出版社编写中学历史教科书要依据课程标准,具体、全面、准确、生动地叙述历史。

4.华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目录 篇四

第1章 走进数学世界

§1.1 从实际问题到方程: 1.数学伴我们成长; 2.人类离不开数学; 3.人人都能学会数学; 阅读材料 华罗庚的故事; 视数学为生命的陈景润; 少年高斯的速算;

§1.2 让我们来做数学; 1.跟我学; 2.试试看; 阅读材料 幻方.第2章 有理数

§2.1 正数和负数: 1.相反意义的量; 2.正数与负数; 3.有理数; §2.2 数轴; 1.数轴;

2.在数轴上比较数的大小; §2.3 相反数; §2.4 绝对值;

§2.5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1.数轴;

2.在数轴上比较数的大小; §2.6 有理数的加法; 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2.7 有理数的减法;

§2.8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1.加减法统一成加法;

2.加法运算律在加减混合运算中的应用; 阅读材料 中国人最早使用负数; §2.9 有理数的乘法; 1.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2.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2.10 有理数的除法; §2.11 有理数的乘方; §2.12 科学记数法; 阅读材料 光年和纳米; §2.13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2.14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2.15 用计算器进行数的简单运算; 阅读材料 从结绳记数到计算器;

小结;复习题

第3章 整式的加减 §3.1 列代数式: 1.用字母表示数; 2.代数式; 3.列代数式;

§3.2 代数式的值;

阅读材料 有趣的“3x+1”问题; §3.3 整式; 1.单项式; 2.多项式;

3.升幂排列与降幂排列; §3.4 整式的加减; 1.同类项; 2.合并同类项; 3.去括号与添括号; 4.整式的加减;

阅读材料 用分离系数法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供应站的最佳位置在哪里; 复习题;

课题学习身份证号码与学籍号

第4章 图形的初步认识 §4.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阅读材料 欧拉公式; §4.2 画立体图形; 1.由立体图形到视图; 2.由视图到立体图形;

§4.3 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 §4.4平面图形; 阅读材料 七巧板;

§4.5 最基本的图形-点和线; 1.点和线;

2.线段的长短比较; §4.6 角; 1.角;

2.角的比较和运算; 3.角的特殊关系; §4.7 相交线; 1.垂线;

2.相交线中的角; §4.8平行线; 1.平行线;

2.平行线的识别; 3.平行线的特征;

小结;复习题;

第5章 数据的收集与表示 §5.1 数据的收集; 1.数据有用吗; 2.数据的收集;

阅读材料 赢在哪里; 谁是《红楼梦》的作者; §5.2 数据的表示;

1.利用统计图表传递信息; 2.从统计图表获取信息;

阅读材料 计算机帮我们画统计图 小结;复习题;

课题学习图标的收集与探讨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详细目录:

第6章 一元一次方程; §6.1 从实际问题到方程; §6.2 解一元一次方程; 1.方程的简单变形; 2.解一元一次方程;

阅读材料 丢番图的墓志铭与方程; §6.3 实践与探索; 阅读材料 2=3吗; 小结;复习题

第7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7.1二元次方程组和它的解; §7.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7.3实践与探索; 阅读材料 鸡兔同笼; 小结;复习题;

第8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 §8.1认识不等式;

§8.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1.不等式的解集;

2.不等式的简单变形; 3.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8.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小结;复习题;

第9章 多边形 §9.1三角形; 1.认识三角形;

2.三角形的外角和;

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9.2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 §9.3用正多边形拼地板; 1.用相同的正多边形拼地板; 2.用多种正多边形拼地板; 阅读材料 多姿多彩的图案; 小结;复习题;

课题学习图形的镶嵌

第10章 轴对称

§10.1生活中的轴对称; 阅读材料 剪正五角星; §10.2轴对称的认识; 1.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画图形的对称轴; 3.设计轴对称图案; 阅读材料 对称拼图游戏; §10.3等腰三角形; 1.等腰三角形;

2.等腰三角形的识别;

阅读材料 Times and dates; 小结;复习题;

第11章 体验不确定现象 §11.1可能还是确定;

1.不可能发生、可能发生和必然发生;2.不太可能是不可能吗; §11.2机会的均等与不等; 1.成功与失败;

2.游戏的公平与不公平;

阅读材料 搅匀对保证公平很重要; §11.3在反复实验中观察不确定现象;阅读材料 计算机帮我们处理数据; 小结;复习题;

课题学习红灯与绿灯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详细目录 第12章 数的开方

§12.1平方根与立方根; 1.平方根; 2.立方根;

§12.2 实数与数轴;

阅读材料 为什么根号5不是有理数 根号5的算法;

第13章 整式的乘除 §13.1 幂的运算; 1.同底数幂的乘法; 2.幂的乘方; 3.积的乘方;

4.同底数幂的除法; §13.2 整式的乘法; 1.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 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3.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13.3 乘法公式;

1.两数和乘以这两数差; 2.两数和的平方; 阅读材料 贾宪三角; §13.4 整式的除法; 1.单项式除以单项式; 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13.5 因式分解; 阅读材料 你会读吗;

课题学习面积与代数恒等式

第14章 勾股定理 §14.1 勾股定理;

1.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2.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阅读材料 勾股定理史话; 美丽的勾股树;

§14.2 勾股定理的应用; 课题学习勾股定理的无字证明

第15章平移与旋转 §15.1平移; 1.图形的平移; 2.平移的特征; §15.2 旋转; 1.图形的旋转; 2.旋转的特征; 3.旋转对称图形; §15.3 中心对称; §15.4 图形的全等;

阅读材料 古建筑中的旋转对称;-从敦煌洞窟到欧洲教堂

课题学习图案设计;

第16章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16.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16.2 矩形、菱形与正方形的性质;

1.矩形; 2.菱形; 3.正方形;

阅读材料 黄金矩形; §16.3 梯形的性质; 阅读材料 四边形的变身术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详细目录

第17章 分式

17.1 分式及其基本性质; 17.2 分式的运算;

阅读材料 历史上的分数运算法则; 17.3 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17.4 零指数幂与负整指数幂; 小结;复习题

第18章 函数及其图象 18.1 变量与函数; 18.2 函数的图象;

阅读材料 笛卡儿的故事; 18.3 一次函数;

阅读材料 小明算得正确吗?; 18.4 反比例函数; 18.5 实践与探索;

阅读材料 The Graph of Function 小结;复习题

第19章 全等三角形 19.1 命题与定理;

19.2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阅读材料 图形中的“裂缝”; 19.3 尺规作图

阅读材料 由尺规作图产生的三大难题;19.4 逆命题与逆定理; 小结;复习题

第20章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20.1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20.2 矩形的判定; 20.3 菱形的判定; 20.3 正方形的判定; 阅读材料 完全正方形; 20.4 等腰梯形的判定; 小结;复习题;

课题学习中点四边形

第21章 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 21.1 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 阅读材料 均贫富;

21.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

阅读材料 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说长道短;

21.3 极差、方差和标准差;

阅读材料 借助计算机求方差与标准差;

早穿皮袄午穿纱;标准分; 小结;复习题;

课题学习心率与年龄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上详细目录

第22章 二次根式

22.1 二次根式的概念;

阅读材料 蚂蚁和大象一样重吗?; 22.2 二次根式的乘除法; 22.3 二次根式的加减法; 小结;复习题;

第23章 一元二次方程 23.1 一元二次方程;

23.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阅读材料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23.3 实践与探索; 小结;复习题

第24章 图形的相似 24.1 相似的图形; 24.2 相似图形的特征; 阅读材料 黄金分割; 24.3 相似三角形

阅读材料 线段的等分; 24.4 画相似图形;

阅读材料 数学与艺术的美妙结合-分形 24.5 图形与坐标; 小结;复习题

第25章 解直角三角形 25.1 测量; 25.2 三角函数;

25.3 解直角三角形; 阅读材料 葭生池中; 小结;复习题

课题学习高度的测量;

第26章 随机事件的概率 26.1 概率的含义;

阅读材料 电脑键盘上的字母为何不按顺序排列;

26.2 概率的预测 26.3 模拟实验; 小结;复习题;

课题学习通讯录的设计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下详细目录

第27章 二次函数 27.1 二次函数;

27.2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阅读材料 生活中的抛物线; 27.3 实践与探索 小结;复习题

第28章 圆

28.1 圆的认识;

28.2 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 阅读材料 你能画吗; 28.3 圆中的计算问题

阅读材料 古希腊人对大地的测量;圆周率;小结;复习题

第29章 几何的回顾

29.1 几何问题的处理方法; 29.2 反证法;

阅读材料 几何原本; 小结;复习题;

课题学习图形中的趣题

第30章 样本与总体 30.1 统计的意义; 30.2 简单的随机抽样; 阅读材料 空气污染指数; 30.3 用样本估计总体 30.4 数据分析与决策; 阅读材料 漫谈收视率; 小结;复习题;

5.华东师大初中历史教材 篇五

第一章 丰富的图形世界(New)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展开与折叠

截一个几何体 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 第二章 有理数及其运算(New)

有理数

数轴

绝对值

有理数的加法

有理数的减法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有理数的乘法

有理数的除法

有理数的乘方

科学记数法

有理数的混和运算

用计算器进行运算 第三章 整式及其加减(New)

字母表示数

代数式

整式

整式的加减

探索与表达规律

第四章 基本平面图形(New)线段、射线、直线

比较线段的长短

角的比较 多边形和圆的初步认识 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New)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

求解一元一次方程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水箱变高了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打折销售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希望工程”义演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第六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New)

数据的收集

普查和抽样调查

数据的表示

统计图的选择

综合与实践(New)

⊙探寻神奇的幻方

⊙关注人口老龄化

⊙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形盒子

课题学习(New)

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形盒七

年级下册

第一章 整式的乘除

同底数幂的乘法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同底数幂的除法

整式的乘法

平方差公式

完全平方公式

整式的除法 第二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平行线的性质

用尺规作角 第三章 三角形

认识三角形

图形的全等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用尺规作三角形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 第四章 变量之间的关系

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

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用图象表示的变量间关系 第五章 生活中的轴对称

轴对称现象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利用轴对称进行设计 第六章 概率初步

感受可能性

频率的稳定性

等可能事件的概率 综合与实践

⊙ 设计自己的运算程序综合与实践

⊙ 七巧板

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勾股定理

1.探索勾股定理

2.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吗

3.勾股定理的应用 第二章 实数

1.认识无理数

2.平方根

3.立方根

4.估算

5.用计算器开方

6.实数

7.二次根式

第三章 位置与坐标

1.确定位置

2.平面直角坐标系

3.轴对称与坐标变化 第四章 一次函数

1.函数

2.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

3.一次函数的图象

4.一次函数的应用 第五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1.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

2.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3.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鸡兔同笼

4.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增收节支

5.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里程碑上的数

6.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

7.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

*8.三元一次方程组 第六章 数据的分析

1.平均数

2.中位数与众数

3.从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

4.数据的离散程度

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

1.为什么要证明

2.定义与命题

3.平行线的判定

4.平行线的性质

5.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综合与实践

⊙ 计算器运用与功能探索 综合与实践

⊙ 哪一款手机资费套餐更合适 综合与实践

⊙ 哪个城市夏天更热

八年级下册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1.等腰三角形

2.直角三角形

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4.角平分线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第二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不等关系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3.不等式的解集

4.一元一次不等式

5.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

6.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三章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1.图形的平移

2.图形的旋转

3.中心对称

4.简单的图案设计 第四章 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

2.提公因式法

3.公式法

第五章 分式与分式方程

1.认识分式

2.分式的乘除法

3.分式的加减法

4.分式方程 第六章平行四边形

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3.三角形的中位线

4.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 综合与实践

⊙ 生活中的“一次模型”

综合与实践

⊙平面图形的镶嵌

九年级上册

第一章 特殊平行四边形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

矩形的性质与判定

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认识一元二次方程

用配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用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用分解因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5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应用一元二次方程 第三章 概率的进一步认识

用树状图或表格求概率

用频率估计概率 第四章 图形的相似

成比例线段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相似多边形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5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

利用相似三角形测高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图形的位似 第五章 投影与视图

投影

视图 第六章 反比例函数

反比例函数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综合与实践

制作视力表 综合与实践

猜想、证明与拓广 综合与实践

池塘里有多少条鱼

九年级下册

第一章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锐角三角函数 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三角函数的计算

解直角三角形

三角函数的应用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

第二章 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二次函数的应用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第三章 圆

圆的对称性

*3 垂径定理 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

确定圆的条件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7 切线长定理

圆内接正多边形

弧长及扇形的面积 综合与实践

视力的变化 综合与实践

哪种方式更合算 综合与实践

6.华东师大初中历史教材 篇六

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勾股定理

1.探索勾股定理 2.能得到直角三角形吗 3.蚂蚁怎样走最近

第二章 实数

1.数不够用了 2.平方根 3.立方根 4.公园有多宽 5.用计算器开方 6.实数

7.二次根式

第三章 位置的确定

1.确定位置 2.平面直角坐标系 3.坐标与轴对称

第四章 一次函数

1.函数 2.一次函数 3.一次函数的图象 4.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

5.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

第五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1.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 2.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3.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鸡免同笼

4.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增收节支 5.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里程碑上的数

6.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次函数 7.三元一次方程组

第六章 数据的分析

1.平均数 2.中位数与众数 3.从统计图估计数据的代表4.数据的波动

第七章 证明

(一)1.你能肯定吗 2.定义与命题 3.直线平行的判定 4.平行线的性质

7.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图片教学探析 篇七

一、初中教材中历史图片在教学中的作用

初中教材中的历史图片不仅仅是是教材和历史教学中的辅助部分, 也是初中历史教材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同时, 它也对初中学生历史的学习带来了新颖而活泼的学习模式。

1.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活动努力为学生建立有效的学习模式、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 而枯燥的文字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也难以建立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图片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呈现历史事件, 从而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图片使教材表达生动形象, 历史事件表现形式更为活泼灵动, 并且能有效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好奇和学习兴趣, 能促进学生建立有效的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 如果在教材文字表达以及教师解释的基础上, 再让学生观察历史教学相关图片, 就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鲜明而形象的历史表象。例如, 初中历史教材文字描述北京人的头部特征:"前额低平, 眉骨突出, 嘴巴前伸, 牙齿粗大, 与现代人有明显区别。"仅凭历史教材中的文字叙述和教师语言描述, 不同的初中学生由于认知水平和结构的不同, 将形成不同的北京人的头部形象。而历史教材中附上根据化石复原的北京人头部形象图, 就为初中学生提供了一个具体而生动的北京人形象, 从而为其理解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3.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叙述, 通过教师的合理利用和组织, 使学生形成了对相关历史事件的正确认识,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历史认识。通过对相应历史事件的学习, 学生能在对相应事件的认识和学习中实现自身能力的提高和发展。通过对历史教材中的图片赏析, 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图片教学

1.利用历史图片导入新课

初中历史教学应建立在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积极性的调动基础之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充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利用历史教材中的图片, 通过对图片的认识和提问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并注重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水平。通过建立在学生学习基础和能力之上的历史教学能充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建立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历史图片实现教学内容的深入发展, 并通过历史图片的直观感受, 强烈激发学生想要了解图片背后发生的历史事件的浓厚兴趣。

2.利用图片重现历史事件

历史事件尤其是历史时间的复杂和枯燥给初中的历史教学带来了相应的障碍, 而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历史图片, 实现历史事件中历史图片的合理穿插和利用。实现历史图片和相关提问联系的历史教学, 从而建立有效的历史教学课堂。通过图片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发展, 从而对相应的历史事件留下深刻的印象, 由此建立课堂的有效教学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模式。

3.利用图片实现创新教学

初中历史教学应追求教学的创新和发展。初中学生的好奇心较强, 喜欢在初中课本上乱填乱画, 并以此形成兴趣。历史教师可关注学生的这种"小兴趣", 从而建立创新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历史图片的临摹, 实现师生间的互动和历史知识、历史事件的复习和巩固。同时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高审美能力。并在临摹结束后展出较好的作品, 加深初中学生对与历史图片相关历史知识和历史事件的印象, 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读图、画图等灵活的历史教学实践, 能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图片的能力, 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4.运用历史图片建立有效复习课堂

在初中历史复习课堂教学过程中, 应适当选择内容典型、画面清晰并且能准确反映历史事件和历史知识的历史地图或插图。学生能从中感受到历史人物强烈的精神意识体现和鲜明的人格魅力, 从而建立自主创新和发展的教学体验。初中历史在复习课中使用图片, 从而使相应的历史图片贯穿历史课堂的教学, 起到穿针引线、举一反三的作用, 能让初中学生围绕教学重点进行推测和回忆, 建立起历史知识的相互联系, 建立历史事件的发展体系。通过几幅图片实现历史事件的串联发展, 并且能有效巩固学生所学, 为历史的教学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通过历史图片的运用, 建立了有效的初中历史的学习和记忆模式, 从而为学生的历史学习和记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建立了事半功倍的历史教学课堂。

8.华东师大初中历史教材 篇八

一、 内容欠妥当

1.知识错误

众所周知,星期日是每一个周的开始,而不是每一个周的结束,然而,《教材·七年级上册》§2·7《水位的变化》(p72页)中却把星期日作为周末,建议更正。

2.标点错误

《教材·八年级上册》第4页把勾股定理叙述为“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如果用a,b和c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a2+b2=c2,在“a”和“b”之间应该使用顿号,然而却使用了逗号。此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20页习题1.4中的第1题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建议一并改为顿号。

3.用词不当

(1)《教材·八年级上册》第24页习题1.5第2小题中护城河的量词“条”和梯子的量词“架”都写成了“个”。(2)《教材·八年级上册》第74页习题3.2第4小题将“一滴墨汁”写成“一团墨汁”。(3)建议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88页例1中的“爬虫”改为“壁虎”、“蜥蜴”或者“娃娃鱼”,更形象直观些。(4)整套《教材》“空间与图形”部分都把“连结两点上的线段”的连结”全部写成“连接”是不恰当的。“连接”的含义是:①事物相互衔接,如山岭连接:②使……连接,如连接线路;而“连结”的含义是:画一条直线把两点连结起来。可见“连接两点上的线段”的“连接”改为“连结”更恰当些。(5)建议将《教材·七年级下册》P239页“读一读”中的“其实,镜子是画家进行创作时的素材”的语句中的“素材”二字改为“工具”二字。

4.产生歧义

(1)《教材·八年级上册》P217页把“二元一次方程组”定义为“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的一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在教学时,就有学生向我提出:

2x+3y=153a+2b=9

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因此,建议在“个”和“未”两个字之间加上“相同”二字,以免再让学生产生相同的歧义;(2)我们知道,分式方程产生增根的原因是我们在解分式方程去分母时,在分式方程的两边同时乘了一个使分母为零的整式。可是,《教材·八年级下册》P90页却说:“产生增根的原因是,我们在方程的两边同乘了一个可能使分母为零的整式”,多了“可能”二字,容易让学生产生“除了两边同时乘以了一个使分母为零的整式外,还有产生增根的其他原因”的歧义。因此,建议将“可能”二字删掉。

二、 删减欠妥当

《教材·七年级上册》将§2·7《代数式》中的代数式的书写规则删去是不妥当的。没有代数式的书写规则作为约束、指导,学生在作业中书写代数式时胡乱书写,该省略的不省略,不该省略的乱省略,一会儿字母在前,一会儿字母在后,总之乱七八糟之处,难以一一列举。因此,建议在该节之中增加代数式书写规则的内容;

《教材·八年级上册》§2·2《平方根》的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中将介绍根指数“2”省略的说明删去,给后面将要学习的立方根以及高中阶段学习分数根指数带来极大的不便,建议将该说明恢复;

《教材·八年级上册》§2·6《实数》删减了最简二次根式和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然而例题和习题中却大量出现了同类二次根式的计算,由于缺少基本概念的指导,教师教起来和学生学起来都非常困难,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效果还相当得差。看来,在《教材》中增加最简二次根式和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是有益而无弊的。

《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章《分解因式》中删减了“十字相乘法”的内容,给学生的继续学习增加了困难,因为在九年级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时,因式分解法特别是“十字相乘法”应该是首选方法,因为“十字相乘法”的计算过程非常简单易懂,学生学习时很容易理解接受,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学校的初中数学教师都补充了“十字相乘法”的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建议在《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章《分解因式》中增加 “十字相乘法”的内容。

《教材·八年级下册》§5·1《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删减了样本容量及其相关内容。我们知道,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样本容量越大,样本的代表性就越大。因此,离开了样本容量只谈样本是毫无意义的,学生在学习时也感觉到很迷茫。所以,建议在这一节中增加样本容量及其相关内容。

《教材·九年级下册》P70页在“议一议”中讲解利用二次函数图像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时,用图2-24中的三幅图表示了一元二次方程根的三种情况:有两个根、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和没有实数根,并且在问题(2)中提出“一元二次方程x2+2x=0,X2-2x+1=0。有几个根?解方程验证一下:方程-2x+1=0。有根吗?”,由于《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删减了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及其相关内容,因此学生在学习此处知识时无法理解。所以,教师不得不给学生补充讲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的内容。况且,《标准》只是把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作为弱化的内容,并没有作为删减的内容。因而,建议在《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中恢复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及其相关内容。

三、 内容重复累赘

《教材》在以下几处出现了重复的内容,既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又增加了教材的内容,显的重复累赘,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经济负担,因此建议将重复的内容删除。

《教材·七年级上册》P45页有理数大小的比较的内容和同册P49页内容重复,建议在学生学习了绝对值的知识后在统一安排学生学习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的知识。

《教材·八年级上册》§4.6和《教材·七年级上册》51.5的多边形的内容重复。

《教材·七年级上册》P30页弧的定义和《教材·九年级下册》P96页的圆弧的定义重复,被绳子栓着的狗围绕着桩旋转的图重复。

《教材·九年级上册》P19页“读一读”——勾股定理的证明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勾股定理》的内容重复。

《教材·九年级上册》P110~120页《视图》和《教材·七年级上册》P20~27页《从不同的方向看》内容重复。

《教材·八年级上册》P106页“做一做”“在图49中,AC=BD=16,AB=CD=EF=15,CE=DF=9.图中有哪些互相平行的线段?”中没有“16”、 “13”和“9”等三个数字,并不影响问题的求解,属于多余的条件,建议删除。

四、 叙述欠妥当

数学中的运算法则和计算公式的叙述,要力求顺口,顺口了,读起来易于上口,也易于理解和记忆。然而《教材》中的许多运算法则和运算公式的叙述较为咬口,建议本着顺口易读的原则加以修改。现笔者略举几例说明问题。

《教材·七年级上册》P75页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零相乘,积仍为零”,如果在“绝对值”之前加上“并把”两个字,读起来就顺口多了,语气也强烈多了。

《教材·七年级下册》P35页把平方差公式叙述为“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等于它们的平方差”,如果加以改变叙述为“两数的和乘以两数的差,等于它们的平方差”,既押韵,又通俗易懂,读起来既琅琅上口,又便于记忆。

《教材·八年级下册》P127页把相似三角形叙述为“三角对应相等、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如在“三”和“角”、“三”和“边”之间分别加上“个”和“条”两个字,既利于学生理解,读起来也顺口多了。

五、 关于章节问题

由于初一的学生理解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比较弱,学习立体图形和图形三视图的知识非常困难。因此,把《丰富的图形世界》作为学生进入初中数学的入门内容,使学生产生了对数学学习的畏难情绪,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且,如前所叙,该章内容和后面章节的内容有重复之处。所以,建议将该章删除,将所含内容放入后面的相关章节学习,另选一章内容较简单的章节作为入门章节。

《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计算》中的运算律和公式使用了大量的字母,但用字母表示数却在第三章才学习,而有理数的计算是整个初中数学计算的基础,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有理数的计算,建议把第三章的内容放在第二章内容之前学习。

《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章《位置的确定》的内容主要是用平面直角坐标系来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但第一节《确定位置》却用了9页的篇幅讲述了在生活中怎样去确定一个事物的位置,既浪费了学生学习时间,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因此,建议将第一节《确定位置》的内容缩减为一个问题情境,作为第二节《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探索案例,而将第二节编排为第一节。

六、 其他问题

《教材》使用彩色的插图比较直观、形象和生动,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广大农村由于使用的是黑白版的《教材》,如果插图使用相近的颜色,在黑白版里就很难分辨出来了。那么,插图不但起不到直观、形象、生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反而会给教学带来较大的困难。如黑白版的《教材·八年级上册》P85页插图3~19中的红色部分,笔者就没有分辨出来,因而也无法进行教学。目前,农村中小学的教科书都是由国家财政免费提供的,国家还不富裕,还无力给农村中小学免费提供彩色版的教材。因此,建议在《教材》中尽量少使用相近的颜色,以免产生混淆,难以分辨,给教学带来不必要的困难。

《教材》特别注重让学生通过探索来获取知识,因此,创设大量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探索,但有部分问题情境却要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才能完成探索任务。由于广大农村中学缺少先进的教学设备,因而无法利用这些问题情境,使得这些问题情境形同虚设。如《教材·八年级上册》§5.3《变化的鱼》,如果不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而用手来作图,那么短短的45分钟的时间还不够画图,更不要说上课了。因此,建议尽量地不要创设必须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才能派上用场的问题情境。

《教材》使用“阅读材料”的目的是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而不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但整套《教材》六册书共使用了78篇“阅读材料”,其中就有25篇“阅读材料”和操作计算机有关,偏离了编排“阅读材料”的目的,因此,建议作必要的修改。

初中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而且,《标准》强调证明的过程要步步有据。但是,《教材》在八年级下册证明(一)之前都采用段落式的“说明”来代替因果式的“证明”,目的是降低学习证明的难度,在写说明步骤时,不要求说出每一步的理由,使得学生在学习《证明》时,很难适应“证明”严密的逻辑关系,反而增加了学习《证明》的难度。而且,《教材》把在《证明》(一)前所学过的定理都重新放在《证明》(一)(二)(三)中证明一遍,由于都是以前所学过的,笔者第一轮使用《教材》教学时,就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教学,既浪费了时间,教学效果又很差,学生学习时总是无精打采的。而且,学生所做的证明题逻辑非常不严密。因此,笔者在第二轮使用《教材》教学时,吸取了第一轮的经验教训,在学生刚一接触《几何》知识,就要求学生用证明的解题方式,用较长的学习时间来降低学生学习“证明”的难度,既节省大量的学习时间,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建议《教材》也采用相同的方式进行编排上的处理。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题眼或内容总结,具有指导读者阅读文章内容的作用。《教材》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用很多如“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等问题情景的题目来作为章节的题目。但笔者认为,章节的题目还是用能概括小结的内容的语句较好,因为这样的标题更加能指引学生去阅读章节的内容,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况且,物极必反,数学毕竟不是语文,偶尔使用问题情境的题目作为章节的题目,可能会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如果大量使用,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参考文献

[1] 马复.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九年级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李宜红.使用湘版初中新教材的若干感受.中小学教学:2008(12):79.

上一篇:花的作文700字下一篇:运用管理信息系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