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新的学习方式

2024-08-16

新课程理念新的学习方式(精选9篇)

1.新课程理念新的学习方式 篇一

论文摘要:文章根据小学英语新课标基本理念,就如何使学生参与并融入到英语教学中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引入体验式学习方式的必要性、途径和方法。通过英语课堂,不仅使孩子们掌握了语言知识,训练了语言技能,更创造条件提供环境让他们潜在的各种能力、需要及兴趣得到发展,最终使学生个体达到自我丰富与完善。

论文关键词:体验;探索;成功;实践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强调英语课程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根据该精神与小学英语的发展现状,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催促我们去思考,那就是如何丰富与拓宽小学英语课堂的内涵与外延,提高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价值取向,以下是笔者就此问题采用体验式教学的几点实践。

1体验式学习的必要性

《英语课程标准》也提出“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的理念,提出要“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传统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过分强调知识的接受,却忽视了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的学习意愿。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与英语学习的主旨背道而驰。因此有必要探索一种能够促使学生和教师在英语课堂中实现多向和多种交往的互动体验式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小学英语教师通过各种互动体验式教学方式将学生被动获取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2体验式学习的途径和方法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开展体验式教学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实践,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2.1体验式学习要拉近教学主题,促进真实交际。

2.1.1活化教学内容,拉近教学主题

活化教学内容,要求教师不能生搬硬套教材、教参,而要结合教学实际、根据教学任务、题材特点、学生水平和自我教学风格,大胆地将教材解析成生活的点滴,拉近教学主题。例如,在进行以天气为主题的教学时,让学生进行“天气预报播报”活动,根据天气情况拟定“出游计划”的活动等。这样既训练了相关的单词,又培养了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

2.1.2尽心设计话题,促进真实交际

英语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真实性原则”,即倡导让学生将真知运用于生活实践,这也是学习的终极目标。如在《Howdoyougothere?》这一课中,就充分地体现了语言的真实性原则。这堂课学习的重点是学习交通方式。在已经学习完新知后,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生理特点,老师设计了两个比较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作业超市”和“给学生2000元钱,让学生自主设计旅游线路”,这两个活动,均是体验式学习的环节,老师为学生了提供一个真实的环境,并让学生亲身介入实践活动,自己选择喜欢的地方,同时根据自己只有2000元钱的实际情况。这两个活动让我们感受到体验式的学习与真实的语言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2.2体验式学习要面向全体学生,确保学生的主体参与地位

课标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要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进来。英语教学是个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在课堂里多练;教师讲得过多就等于把学生请出了学习外语的主阵地。教师应减少“教师问,学生答”的单一操练方式。教师可改用分排、分行、分组等多种操练方式,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不同方式来显示相同的信息,或者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呈现不同的信息。总之,在有组织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把时间还给学生,增加学生的语言实践量,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参与作用。

3体验式学习的成果

3.1学生形成了积极的求知态度

体验式教学以学生的生活和现实问题为载体和背景,以学生的直接体验和最新信息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事实证明,体验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形成了积极的求知态度,受益无穷。

3.2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教学中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还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他们提问权和评价权,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在自主与合作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讨论中形成知识、方法的结论,在交流中产生情感共鸣,在运用中获得成功的满足。

综上所述,体验式学习符合时代的精神,正成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体验式学习让学生真正参与并体验了学习的喜悦,使学生愿意亲身参与和老师一起合作完成教学创作任务。那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英语教师应认真学习、仔细观察、精心设计,这样才能创设出更多符合学生实际与社会实际的体验活动,使体验式学习更好地服务于英语课堂。这也是我们英语教师今后在教学中不断努力和进取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英语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2]《英语教育辅导报小学英语教师版》

[3]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2.新课程理念新的学习方式 篇二

关键词:新课程;学生观;教学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提出在新课程过程中“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 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要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1. 营造主动参与的教学氛围

传统课堂教学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 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 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 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 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因此, 改进课堂教学模式, 营造主动参与的教学氛围,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 (1) 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欲望; (2) 根据教材的内容, 动用实物、挂图、投影、计算机网络等辅助教学手段, 使教学更形象直观、生动活泼, 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能力; (4) 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激励学生提出独特见解和大胆设想; (5) 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 形成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6) 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 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理解, 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2. 引导学生亲历数学学习过程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强调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把教材内容与具体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 让学生体会、领悟数学, 感受乐趣。“一切数学来源于生活, 来源于生活的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处处有问题, 所以从生活入手, 可以使学生很轻松地掌握所学的数学概念。数学学习应强调实践性, 通过探索引导, 能在自己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验、理解已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 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 使探索性得到开拓, 创新性得到发展。如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测量旗杆的高度”, 学生分小组实际进行测量, 在教室外自己选定目标。首先组内交流介绍测量工具、过程和测量结果;然后组间交流不同意见;最后全班交流,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整个实践活动从选物体、选工具、选方法到选单位都让学生充分自主选择, 人人参与, 学生成了活动的主人。学生长了见识, 丰富了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拓宽了使用领域, 更重要

●徐才君

的是在亲身实践过程中实现了自身价值, 尝到了学习的快乐。

3. 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与交流的空间: (1)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进行思考; (2) 提出具有一定跨度的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 (3) 通过“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等语言鼓励学生进行交流; (4) 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知识; (5) 适当提供需要学生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的活动, 如设置探究课题、社会调查等, 使学生经历多角度认识、多种形式表现问题、多种策略思考问题、尝试解释不同答案合理性的活动, 以发展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6) 提出一些问题, 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反思; (7)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并与同学进行交流;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善于选择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 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

4. 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学生的学习客观上存在着个体差异, 不同的学生对同样内容的学习所需要的时间及所需要的帮助不同。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例如, (1) 对于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 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 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 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 (2) 对同一问题情境可以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或开放性问题, 以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3) 提供一定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选择阅读; (4) 课后习题的选择与编排应突出层次性; (5) 在设计课题学习时, 所选择的课题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 不同的学生可以获得不同的体验; (6)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 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发表自已的看法; (7) 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深厚兴趣的学生, 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 指导他们阅读, 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能给学生创造出一个人人都积极探索、主动参与、独立创新的优化环境。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 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共同学习者和领路人, 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 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发现数学, 使学生自觉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张远增.初中数学开放性问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篇三

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人既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又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也是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统一。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学习 ,从而达到培养他们各种能力的目的。那么,自主学习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学习呢?自主学习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含义。

一、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

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它对应于学习的被动性,两者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兴趣有直接和间接之分,直接兴趣指向过程本身,间接兴趣指向活动结果。学生有了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情况就大相径庭了,“强扭的瓜不甜”,学生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地学习,学习的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学习是谁的事情,谁应当对学生的学习承担责任?教师当然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负责,但是,如果学生意识不到学习的责任,不能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这种学习就不是自主学习,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自主学习。

二、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学习

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品质。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除有特殊原因外,每个学生都有相当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不仅如此,每个学生同时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他们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这是独立学习立论的基本依据,由于低估或漠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忽视或压制学生的独立要求,从而导致学生独立性的不断丧失,这是传统教学需要克服的地方。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值得强调的是,对待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要有一种动态发展的观点,从教与学的关系来说,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也即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不断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使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由弱到强。

三、自主学习是一种元认知监控的学习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它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即在学习活动之前,学生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作好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之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并养成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

转变学习方式究竟意味着什么?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这是学习观

的根本变革,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基于此,本次课程改革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从而在实践中

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

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即典型),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因此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习方式的转变,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的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4.浅谈生本教育理念下新的学习方式 篇四

发表日期:2011年11月23日 来源:十堰市张湾区红卫炉子小学 作者:鲍隆敏 查看次数:

159

3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是生本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把学习任务交给学生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探究、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生本教育体系下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很常见也很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个体进行前置性小研究后,在小组里面畅所欲言,交流各自的思想,分享自己的发现,思维的火花在这里碰撞,学生的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得到发展······这是我们所追求的小组学习的理想状态!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有目的的编排小组。在编排小组时考虑学生的性格、学习能力、是不是好朋友等多种因素后形成小组。在这个小组里有一个会组织的,有一个会思考的,有一个会表达的,带着一个在学习上弱势一些的同学。这样的安排可以让小组成为一个独立运作的小团队,好的学生有发展,弱的学生有进步。

(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每个人都会有一种自我表现的欲望。特别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中,其他同学的帮助和他自己的努力会产生明显的成就感,表达愿望会更强烈,这时只要你给他一个平台,附以适当的激励可能会使其对下一步的学习产生更强烈的渴望,从而走向学习中的良性循环。对于一个教学班来说,就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而对于一个人来说可能是一生学习的动力。

(三)突出“以人为本”的生本教育教学思想。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从根本上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设计一些带有竞争性质的活动,如编对话、作调查、猜谜语、记者采访等等,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课堂气氛充满激情和自由。激发学生求真、向善、爱美的潜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合理有效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四)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没有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课堂虽然活跃,但显现的是无序,低效。良好的课堂秩序和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都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探究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进行交流。这既能发现与自己不同观点的解决问题方式,也为学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真正发挥团体的合作精神。由于长期受教知识习惯的影响,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他们不习惯也不会主动思考,不知从何像,更不知从何说,难以用语言表达,教师要耐心扶助,除教给他们一步一步的思考的方法,还可努力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感想,敢做,敢说。在交流时,教师要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引导学生体味别人的闪光点,为什么我没有想到,这样学生就会明白倾听别人的发言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既可以学习别人优点,又可以找到与别人的差距,同时开展教育,使学生明确不听取别人的意见是一种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逐步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五)小组合作自主学习要与其他多种方式科学结合。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是一种学生学习的方式,是针对某个问题而采取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是课堂上的一个教学手段,它不能脱离一些基本的教学方法、手段、模式,否则将毫无价值。像目标教学模式那样开头展示目标,学生的学习讨论都会有的放矢;对于一些学生很少接触的知识,设置案例引导探究,甚至阅读讲解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是有一点我们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热情,否则其优势又会泯灭在学生的惰性中。

(六)、小组的评价与激励。为增强学生的合作动力和兴趣,评价是必不可少的。当小组在台上进行班级交流时,与台下进行互动,可以请台下的学生来点评,“你说得很正确”、“你们组的方法很好”等等,侧重肯定、欣赏别人的优点,进行激励性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小组间也进行评比,每节课评出最棒的小组,两周总评,并进行奖励。

(七)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指导者”作用。要指导学生确立好共同的小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和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5.新课程理念新的学习方式 篇五

按评价基准不同:相对评价绝对评价自身评价

按评价功能不同: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按分析方法不同: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教学评价的作用

教学评价对教师的教学具有导向、激励、调节和促进反思等功能,其根本目的是促进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必须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因为传统的评价方式给教师投下了浓重的心理阴影,使教师不敢直面评价,甚至回避评价,压抑教师教学个性的自由发挥,阻碍教师的进步。、新课程的评价理念

新课程改革评价的目的是“三促进”:

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

概括起来,就是“以发展为本”。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指出的:“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三促进中,“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因此,我们可以提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样的口号。这既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归宿。学校的存在是为了培养人才,由此,又可以把新课程改革评价的核心理念概括为一句话: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的发展、促进学校发展—→以发展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学生发展为本,具体体现在:

1、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包括知识、能力、个性、创造性等)为出发点来确定教什么和怎样教,教学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而不是使学生的发展适应教学。

2、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得到生动活泼、创造性的锻炼。

3、把学生的发展情况作为衡量教学成败的主要标准,以此来衡量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形成性评价的方式与方法

1)自我评价

这主要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策略,努力程度和学习效果等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的评价和认识。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评价是形成性学习责任感,形成个人独特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在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过程中,教师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上课是否认真听讲,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是否积极;是否能大声、有节奏、流利地说出所学的单词及句子,语音语调基本正确主要是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学以致用”,和培养及提高学生对自我评价的能力。

2)互相评价

互相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以独立的学习小组为单位,依据评价标准,同伴之间对学习条件、过程及效果所做的评价。我们可以让四五个学生评一个学生,每一个评价者为某一个学生的学习行为写出评语,重点在优点以及改进建议。反过来,被评的学生根据同学和老师的评语写一个总结,确定自己的改进方案。学生互评的成功和自评成功一样,需要教师提供榜样,展示优秀的互评范例。通过评议,学生可以充分理解评价的标准,树立“我也能做!”的信心。同时,让他们学会信任他人、诚实、公正地对待他人。同伴评价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了解对方的学习,包括学习经验,让学生意识到同伴合作的力量及友好气氛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互评鼓励学生合作和与他人学习。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可以消除他们的忧虑和困扰,吸取他人的优点,从而确立自己努力的方向。

3)教师评价

学生的自评和互评,都必须与老师的评价结合起来,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的作用是展示,展示学习的方法和评价的方法,帮助学生自评。当学生制定和应用评价标准时,他还必须给予指导和支持,与学生一起反思学习,确定目标,收集和编辑档案材料,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与学生一起讨论学习的目的,定期评价学生的进步,抽查,自评和互评,仔细检查他们自定的改进目标,给学生提出反馈意见,教师的评价语应该具体,有针对性,评价应包括优点和缺点,教师评价还可适当运用日常记录的方式或采用学生行为评价表等。

教师对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做出及时评价是非常必要的。教师的一句不经意的表扬会化为他不断进取的动力。为此,教师设臵即兴评价表格,以记录课堂即兴评价案例,注意收集不同教学活动中的评价方式,如学生发言,回答问题,合作学习等。相互交流与探讨,从而找到更好的评价方法,使教学质量更优化。

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标志,及时鼓励学生,得到奖励的学生将自己设计的标志贴到黑板上。使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当学生一旦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必然会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重新找回失去的自信,从而让自己保持在最佳的学习状态中。这样做,尽管不一定会得到全班第一,但绝对能达到自我的第一。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给予学生展示他们的英语才能,从而成为其他同学学习的榜样,鼓舞着他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4)合作评价

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和学生共同面对学生的问题,各种评价方式不仅给学生,也给教师提供了教与学的信息。学生得到个人反馈,明确努力方向,教师得到个人反馈,以便改进教学,提供给学生更有意义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家长也是教育评价的主体,家长是教育的直接参与者也是教育结果的重要责任者,家长对学生,教师及整个教育都会经常使用自己的价值判断。

“过程性教学评价”的方法

1、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相对于其它课程,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差异更大,有的家庭拥有机器设备,经常使用,有的甚至只在电视中见过,从未接触过。经过一个学习阶段的学习,以“了解、掌握和熟练操作”程度为标准,评价学习者个体的发展水平。对有的学生,每分钟打20—30个字,我们可以评价为“优”;有的学生能在网上找到资料,虽然不熟练,速度也很慢,但相对于他个人来说,我们也可给个“优”。只要他有所进步,就值得表扬。不求最好,只求更好。若采用传统的评价方式,显然会打击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2、在学习过程中评价

信息技术的评价内容可以是自主性学习的能力、问题意识、创新思维、协作意识等。这种评价应经常使用,逐渐成为学习环节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应成为师生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在做学期(学年)的总评时应兼顾两者,平时评价和阶段性评测上,以平时的评价为主,比分上可占到60%。

3、多角度综合评价

信息技术学习中,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操作及技巧好,有的学生思维敏捷,有的同学组织协调能力强。个人有强弱项,老师在摸清学生的具体情况后,注意促进学生改进个体的智能弱项,促进其优势智能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力领域迁移,实现优势互补,从而真正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

4、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评价的主体可以是学生、教师、也可以是其它人员。

学生的自我评价,在整个评价体系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介绍、评价本人(本组)的学生研究进程、创作(研究)思路、作品的优缺点,通过自我评价,达到认识上的深化,进而分析、调整自己(本组)的学习(研究)行为。

学生的互评应以叙述自己观点、介绍自己的设计(修改、研究)思路为主。既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接纳他人的观点,对自我反思,同时又要引导学生欣赏他人,肯定他人的长处。而教师的评价要注意引导性,任何一件作品、一项研究进程允许有所不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来观察,不要以一个

标准来衡量,对于一项学习研究课题,允许有不同的结论,引导学生去认识其结论的正确性,引导学生去分析。

按照“过程性教学评价”的思路,我进行了两年多的实践,教学评价的工作量比传统的评价方式增大了几倍,但是由于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其评价结果基本接近真实情况。经这样的训练,不少学生的信息技术的学习,经历了“兴趣―关注―钻研”的过程,其学习效果肯定是较佳的。

评价的设计方式

1.检测原则:

2.激励原则:

3.发展性原则;

6.学习新理念 走进新课程 篇六

新课标理念下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本,还课堂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脑、勤于动手,教师应着力构建自主的课堂,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状态中高效率地学习。新课程的改革强调:要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变,课堂教学方式转变是前提,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有什么样的教学,就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作为一名长期处于农村的英语教师,反思过去的自己,我觉得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主动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为切入点,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充分运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方法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全面提高。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求,提高课堂效率,我认为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师讲”转变为“学生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当前新课改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些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尽管“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学生主体发展”已经提了很多年了,但在课堂上还是教师在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下面被动的听,教学效果并没有得到有效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新课改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没有完全转换。因此,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活动中,必须要真正理解并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让给学生,我们英语教师的课堂角色就是引导学生去主动积极地学习,让学生自主实践、自我发展,提出问题,在教师引领下解决问题;提倡课堂的民主性,充分地尊重学生,教师成为课堂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提倡教学的开放性,尤其是开放学生的活动与思维空间,开放对学生的素质培养的思路,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倡教学的综合性,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注重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予以高度的关注。着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发展,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真正达到让学生“自求得之”的目的。

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减轻学生学习英语的恐惧心理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应该认真备好课,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努力把每堂课上好,上活,上得有趣,让学生回味无穷,从心底里喜欢上英语课,这样,才能激起高昂而持久的学习兴趣。现在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来说弱一些,特别是在口语、听力方面。一些意志薄弱的学生,一旦遇到一点困难,就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信心不足或放弃学习英语。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方面,我们应对所教学生有全面的了解,如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学习风气等,以便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的起点、难点、深度和广度,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个别差异来因材施教;另一方面是情感交流,就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通过语言、表情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产生一种感染力、吸引力;学生都有一个重要的心理特点,就是希望多获得教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赞许,通过表扬和赞许产生心理上的补偿和满足感。因此教学中的激励机制是不容忽视的。教师不仅对于课堂中的个体积极分子予以夸奖,更应多采用集体性奖励方式,也可排除竞争气氛,带给他们的压力,而更加退缩的现象,进一步树立起集体合作意识,认识到自己在集体活动中的作用。对学生的评价,教师要适时、恰当,抓住每一个闪光点,捕捉每一点小进步,哪怕一个简单的“Good”、“Well done”、“You are very clever”都能让他们心里兴奋,从而达到课堂上参与问答活动的兴奋。再一方面,我们还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兴奋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步步引导,步步深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其不再对学习英语感到恐惧,而感到学习英语是一件有趣而轻松的活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参与能力

新课程倡导“面对学生全体,全面进行教学”的教学理念,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班额普遍较大,无法兼顾全体,大部分学生因此而无法得到语言实践的机会;而课堂环境几乎是外语学习的唯一场所。因此,能否采用先进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活动模式,是英语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之一。英语知识的把握和能力的培养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练”出来的。组织课堂小组活动的目的是要让全体学生在小组中积极、充分地进行各种言语表达活动,从而达到学生个体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加快教学的节奏,加强练习密度和广度。这样无论学生成绩好、坏,人人都能参与。学生在活动时都被一种积极的情感所支配,将大大激发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调动积极性。这样课堂教学模式将真正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他们在一个近似自然的语言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以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小组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成为新课改必不可少的教学形式。因此,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应从学生的学习爱好、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改变学生学习英语的方式,也要调整评价的方式、手段以及内容。教师应当坚持鼓励性教学原则,不断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小组活动的积极性。小组互动合作学习活动一旦出现“同学互励、教学相长”的局面,便会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爱好和学习积极性,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性。

四 充分运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方法

1、利用角色扮演,模拟生活进行语言实践。有人说过:“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是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使用自己已学到的语言材料”。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时,我事先精心准备了一些有“Christmas”的挂图、圣诞树及一个装满礼物的大袋子等物品。然后让学生们分别扮演圣诞老人,给每位同学发放礼品,这样一个比较陌生的西方“圣诞节”真实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完成了英语学习,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语言交际能力。

2、把学生带进实地去演练。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Unit 1.Topic 1.What’s your favorite sport?时,把课堂搬到操场,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体验high jump(跳高),long jump(跳远),running(跑步),play football(踢足球),play basketball(打篮球)„„学生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很容易就掌握了课本知识,连一向不爱开口的同学,也情不自禁地用英语交谈,抽象的教学内容一下子在这样的生活化课堂教学环境中就轻轻松松地掌握了。

3、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随着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多媒体也走进了英语课堂。它能使学生的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幅视听立体英语画面,营造出各种不同的情境,模拟各种各样比较真实的情景。比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unit 7时,我从网上下载了关于pigsheepcowchickencatmonkeybird等动物的图片,并配有各种动物的声音,图文并茂,同时还给小鸟加上了动画效果,利用多媒体形象性、再现性的特点,拉近了时空距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体验。

7.新课程理念新的学习方式 篇七

一、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中,教与学的关系是以“先学后教,超前断后”为基本特征的,即课前让学生超前于老师的教学进度进行独立自主学习,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应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摸索,探究学习数学的方式方法,从而找到打开数学知识的大门钥匙,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设置预习提纲,在“学什么”和“怎样学”两方面加以指导,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自学。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数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多加以分析、思考,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教师设置问题要有启发性,概括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充分体现课本教材的重点、难点及关键点。设计形式应多样,可以是表格式、填表式、问答式、调查式、实验式和提纲式等。例如:在教学“小数性质”时出示以下预习提纲:1通过预习你学会了什么内容?2.你想和同学交流什么内容?3.你想在课堂教学中向教师提出哪些问题?这样安排预习主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从课本中自主探索,获得知识,也为今后发展自我质疑、自我思考的能力,以及自我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营造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的课堂教学氛围

营造和谐、愉悦、宽松的课堂氛围,是改善学习方式的首要条件。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强调学生合作,小组合作。这里的小组合作就是课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有组织、有指导的互教、互学、互帮活动。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质疑问难,开展讨论、学会倾听,并根据别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这样做有许多好处:1.营造了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也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学的时间和空间。2.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3.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助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及时质疑并进行小组讨论,便于老师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能够及时调控。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不仅智力因素参与,而且非智力因素参与;不仅思维参与,而且其他感官参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而且课堂讨论创造了多方交流的机会,满足了各种学习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培养了学生主体意识、民主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以及自学能力。提供学生展示的机会,使学生在合作活动中活泼主动地发展,同时也满足了同学互相关心的需要,这种学习习惯形成能大大促进同学间友谊的发展,增强班级内在的凝聚力。

三、留有思维时空,回归学生的生活

新课标强调:“加强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及客观世界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因而教师不能只强调教材单元体系化书本知识,而应向学生呈现孩子眼中的生活经验。首先,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学生总是被老师牵着走,教师思维代替了学生思维,没有留给学生独立创造思考的时间。其次是教师讲得太多,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太小,抑制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尽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并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放手让学生探索、研究、发现规律,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如:教学第七课“两步计算应用题”例题时,在出示题目后,让学生默读并思考讲些什么?再看图,看要求些什么?接着提问:应该怎样算?你又是怎样想的?通过层层设疑,不断提问,激励学生探索。这样,通过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更深入地挖掘此类应用题的价值,使学生在思考、叙述、讨论、交流中掌握了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又使学生明白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的本质。

四、引入教学开放题,激活发散思维

教学开放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索,力求创造的心理态势,从而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拓宽学生的视野,拓展知识,增长才干。开放题的特点:1.条件与问题的变化,如8个正方形可以摆哪些长方形?2.呈现方法不拘一格。如48×□>288方框可以填哪些数?最大能填几?3.解题方法力求多样。如:走迷宫游戏。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创造性。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生活情境,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进行积极的自我探究和小组合作;通过有价值的提问,启发学生思考,自我领悟,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我才能的舞台。

8.新课程理念新的学习方式 篇八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思想品德;学习方式;变革策略

G633.2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教导学生学习基本道德观念、社会生活法则、为人处世原则、政治思想的基本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除了需要做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的变革外,还需要将增加学生社会经验、增强理论知识的应用、提高理论知识的凝练与升华等方面的内容分纳入到学习方式变革的内容中,全面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爱恩斯坦说过: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1]。有了学习兴趣,就算没有外界压力和老师、家长的督促,学生也会自主地去进行学习,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学习方式变革的第一步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和牵引者,学生总是围绕着教师在转,教师说什么学生就做什么,缺乏对学生主观性和基本思想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就失去了学习兴趣。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想的培养和思维方式的激发,利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游戏、生活常识、多媒体、创设情景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做情绪的主人》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将各种情绪列举出来,然后请同学在课堂上用表情表现出来,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课堂注意力,然后再通过教导情绪的由来和控制方式来提高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吸收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将“我不能学”转变为“我能学”

学习是应该是学生自主控制的过程,但是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总是面面俱到,小到问题的产生、大到未来发展和重要性的研究,都是由教师进行一一讲解的,学生甚至不要提前预习知识,更不需要额外补充内容,教师自成一体的教学内容已经足以让学生进行系统的构建[2]。但是在新课程理念下,这种教学方法是不适宜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让学生从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形成一套完整的学习系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面对任何学习内容时都能够自信地说出“我能学”。例如在学习《学会拒绝不良诱惑》这节课时,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自学——讨论——质疑——演讲”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反思和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形成基本的内容认识,然后在不断的交流与思维碰撞中完善和改正自身学习的不足,再总结出这一系列学习过程的内容和精华进行演讲。这中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总结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对学生独立性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三、发展教学的独特性,将“普遍教”转变为“因材施教”

那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其个性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区别,因此,不可能存在一种教学方法是适合所有人的[3]。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间的这种差异性,改变教学方式,将“普遍教”转变为“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根据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不断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自主学习的效果就会不同,面对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其产生的效果也会不相同;学生个性不停,其适宜的学习方式不同,对生活总结和提炼的能力及看问题的重心不同。这时,教师就要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制定多种学习方案,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和学习兴趣来进行选择,教师在最后进行总结和归纳,将几种学习方式的内容进行融合,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达到殊途同归的目的。例如在学习《法律护我成长》这节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将自主学习的内容分为法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法律在不同成长阶段的保护方法、“法律与成长”主题的演讲、生活中问题法律的应用等模块,让学生根据学习兴趣和擅长内容进行选择,尽量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强化学生的体验性,将“间接经验”转变为“直接经验”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和生活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各种案例分析、理论应用的问题。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叫为成熟和广泛流传的案例来让学生进行学习。但是这种“间接经验”的学习并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也不能促使学生加强记忆,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可以将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引入到课堂中,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学习、增长“直接经验”的方式来提高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网络上的人际关系》这节课时,虽然新闻上常有网友见面变抢劫或杀害的案例,但是学生们会普遍存在“那都是新闻、生活中不可能有”的心理,这时,教师可以将平时学生或者自己上网的实际案例引入到课堂中,增加学生对这一问题的重视;更可以通过模拟实际情景,让学生对这种关系进行判断,再分析各种处理方法和应用手段,提高学生的“直接经验”,增加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记忆深度和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教师教学方式要以学生的发展和需求为基本目标,对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进行全新的改革。因此,在對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方式进行改革时,首先要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作为主要改革内容和改革方式,然后再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课程教学的特点及学生发展的需求进行其他方面的改革,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方法形成全面、深化的改革,有助于其教学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邵胜新,藏振梅,李朝辉.地理课程标准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其实施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2014(12):145-147.

[2]葛春,温恒福.学习方式的转变:理论与现实——兼论学习方式转变的困境[J].当代教育科学,2015(15):316-319.

9.小学新课程理念学习制度 篇九

学习材料

心得体会

新课程标准基本理论学习材料之一《以人为本,育人为本》 推进素质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要求根本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旧的思想观念。我国改革开放的经验表明:解放思想,带来了国家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推动了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近年来,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素质教育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影响教育工作者行为模式的新教育观念层出不穷。宣传与学习以下这些好的思想、好的观念以及好的做法,对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实际上,课程方案一旦确定,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就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课程教材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而教学改革将是一场更持久的、更复杂的攻坚战。

21世纪首先是人的世纪,是努力使人的个性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世纪。学校教育工作的着眼点,应当聚焦在未来人类社会的生存需要和未来社会创造者的发展需要,而不能仅仅考虑着学生的分数、大学的入门要求,甚至教师的名与利。

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入的成长与发展,素质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要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认真思考,我们学校的活动,我们教师的行为,是否做到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保护学生,究竟是否遵循着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是否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服务。

教育的一切改革,最终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为指导思想。“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应当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要把这种为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贯穿于教育改革的始终。教育不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捧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优秀率、合格率,而是追求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教育不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时的数据,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

新课程标准基本理论学习材料之二《树立开放的大课程观》 课程体制是由课程观决定的,有怎样的课程观就有怎样的课程体制。因此要实现课程体系的现代化,首先要实现课程观念的现代化。如果从孔子办私学算起,我国学校课程已有二千多年的发展史,经历了古代社会、近代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历史变革。我国封建社会的课程体系是适应科举制度要求的“五经”和“四书”,这是以封建文化为中心的课程体系。鸦片战争

东伏小学

姓名:

新课程理念学习笔记

学习材料

心得体会

之后,特别是清朝末期,我国逐渐确立起近代的课程体系。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是我国近代学制的开始。该章程所规定的普通学校课程结构是以“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为教育宗旨,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主体的学科中心体系。

在二十年代,杜威的经验为本的课程观已经在我国广泛流行,并以此为实验宗旨在某些学校进行了课程改革实验,也曾有一定影响,但赫尔巴特的学科中心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观一直处于主宰地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深受苏联教育理论的影响,长期没有形成自己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和课程体系。按照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原理,一直把课程论作为教学论的一部分,“所谓教养和教学的内容,我们理解为知识、技能、熟练技巧三者的连环,为了适应共产主义教育的目的,使青年参加社会主义社会各种关系复杂的体系,必须把知识、技能、熟练技巧三者传授给他们。教学内容具体表现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苏联只有教学论而没有课程论,但他们所说的教学内容概念所包括的内涵和我们所说的课程论概念所包括的内涵,基本是相同的。这就是说,凯洛夫所说的教学内容即课程论,是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这是一种课程即教学科目的观点,是知识为本的课程观。这种课程至今还在我国处主宰地位,因此台湾学者说:“大陆人士对‘课程’的概念,有所谓‘三教’,即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尽管我们也曾批判过凯洛夫的教育学并进行过多次课程改革,但对凯洛夫的课程观即教学科目的观点却从没有进行过反思,对于课程的本质没有进行过专门的探讨。缺乏强有力的课程理论专业队伍,课程理论研究落后,对课程的本质缺乏深入探讨,是我们课程观念陈旧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这不是根本原因,根本的原因应当从社会需要去寻找,形势要求才是课程观念变革的最终源泉。

从近一二百年世界各国教育普及和课程改革的历史来看,普及教育与课程观念密切相关,凡是普及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实施早的国家和地区,课程理论的研究就深入,人们的课程观也变革快。从课程发展历史来看,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课程论之所以能够形成独立的学科分支,就是由于这一时期欧洲大多数国家已普及义务教育。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后的事情,至今适合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还没有后建立起来,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课程观是滞后的。这些年来各地进行的大量问卷调查就是佐证。

1997年北京市为了制订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改革方案,进行了有关课程方面的调查,在教师队伍中,持学科知识为本课程观的约80%,持经验为本课程观的约20%,如果说,课程即学科知识的观点是一种较为古老传统的观点(其重要代表人物是十九世纪的赫尔巴特),课程即学习经验的观点是一种较为现代的观点(这是二十世纪初期由杜威提出的)那么,可以说,大部分教育工作者的课程观

东伏小学

姓名:

新课程理念学习笔记

学习材料

心得体会

都相对滞后。如果说,课程即育人媒体的观点是我国学者于九十年代提出的适合素质教育的现代课程观,那么,从现阶段来说,这种课程观及课程理论还没有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和认可。如果说,对课程本质由从知识发展到经验的认识,这在课程体制和课程理论的发展史上是完成一次重要的变革,实现了一场革命,那么同样,把课程看作是育人的媒体,进而构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素质教育课程体制,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次重要的历史性的课程观念和课程体制的大变革。

因为,从课程体制来看,具有普及功能的素质教育课程体制和具有筛选功能的”应试教育“课程体制是两种根本不同的体制。前者”以学习者特性、社会变化和需要、学科内容为设计基础,课程组织以综合为原则“;后看”以学科结构为课程组织的原则,实行分科设计“,强调学科体制。从课程体制本身来看,我国课程改革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从教育观念和课程观念来看,我们这个有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由于”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为了科举应试、跳龙门、谋高官的思想观念已根深蒂固,因此改革传统的课程观尤为困难。所以直至今日,作为适宜”应试教育“的学科知识为本的课程,在教育界和课程观念领域依然严重存在,课程即教学科目的观念似乎成为一种没有必要改革的公理。

因此,要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现代化,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课程体制,就必须进行”课程概念再变革“,树立开放的大课程观,构建一个开放的大课程体制。这个课程体制共包括四大类课程:学科课程和综合化课程,实践活动类课程和潜隐形课程。

1、摒弃学科本位主义,重视课程的创新价值

学科本位主义就是片面地强调自己所从事研究或施教学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贬低或忽视其他科目的作用,为自己的本门学科争取过大课时比重的片面观点和行为。学科本位主义是课程变革活动中的”大敌“,从课程发展史来看,在中外历次重大课程改革运动中都难以避免。著名专家学者由于对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儿童的年龄特征缺乏了解,在主持课程编订时就会加大某门学科的难度和比重,使课程体系失去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原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在总结苏联近半个世纪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时说:对于大专家的话不能不听,但也不能全听,如果全听就会出现大的改革偏差,造成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这是原苏联从历次课程教材改革中总结出的一条规律。我国近十几年的课程教材当中,学科本位主义的问题也严重存在,搞物理的认为物理学科重要,搞数学的认为数学重要,都希望自己所施教的科目在课程体系中占有较多的课时,这种观点对制订新的课程方案和实施新的课程方案都是不利的。

事实也确实如此。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某些省市和某些学校所设计并推行的新型课程改革新方案之所以难以坚持下去,其原因

东伏小学

姓名:

新课程理念学习笔记

学习材料

心得体会

固然是多方面的,但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遭到具有学科本位主义者的反对。持有学科本位主义观点的人,往往指责新课程方案削弱了系统知识的传授,课程教材改革降低了教学质量。浙江省的综合课程改革虽然有诸多不尽完善之处,有待进一步修订,但反对者从学科本位主义的立场出发对新型课程方案缺乏整体的理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课程改革必须倡导整体的全局的课程观,不论课程编订者或课程实施者都要摒弃学科本位主义。为此,课程的编订队伍要有各方成员参加,既要有学科专家,又要有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新课程方案的实施者既要熟悉本门学科的知识,又要了解教育教学的全局。摒弃学科本位主义是编订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和实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只有摒弃了学科本位主义才能树立科学的课程观。

课程问题在任何国家教育体系中都是居于中心地位,它集中具体地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教育要求。因此,在知识经济这种新背景下,为了克服学科课程的缺点,一方面要加强学科课程内部有关科目之间的横向联系;另一方面应加强新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树立必修课、选修课、综合实践课都是培养学生的主渠道的新观念。

2、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和谐发展的基础

人类积累的文化财富浩如烟海,教科书中的知识信息不过是沧海一粟。21世纪,知识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和淘汰、人类社会现有的知识,只代表过去的认识水平,可能陈旧,可能将由于新的发现而更新。教育必须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益、更大限度地开发人的学习潜能与创新活力。

教师要为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提供有效服务,而不是让学习者为自己完成上级规定的教学任务服务。在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应该读什么、看什么、做什么却没有读、没有看、没有做,这是终生的缺失、终生的遗憾。而我们的教育代替学生学习的东西太多,导致学 生没有了自己的感悟,也很难有震撼心灵而刻骨铭心的东西。于是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复习旧东西,而不是学习新知识。

教材、教室、学校并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很好的教科书。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正在成为教学改革实践的新观念。学校教育应当使学生广泛了解有关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丰富知识,比较全面地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跳出学科看教学“,应避免学科的分类割裂了知识的广泛联系,造成学生认识的僵化和局限,妨碍学生知识、能力、态度、情感的协调发展。课程结构、教材系统、教学内容的调整,都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让必修课、选修课和研究性课程的建设,努力做到“面向日新月异的社会”,“面向瞬息万变的世界”,“面向迅速发展的高新科技域”。

东伏小学

姓名:

新课程理念学习笔记

学习材料

心得体会

23、强调教学与课程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

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是这场教学改革首先必须摆正和处理好的一对关系。在这对关系中,课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课程观是主导因素。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因此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在传统的教学论概念系统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而这种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是按学科编制的,故”课程“又被界定为学科或各门学科的总和。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更动课程,也无须思考课程问题,教师的任务是教学,课程和教学成为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实体或内容,它规定学校”教什么“,教学是学校教育的过程或手段,它规定学校”怎么教“;课程是教学的方向或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规定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课程做出任何变革。课程是”专制“的一方,而教学则成为被控制的一方。二者机械地、单向地、线性地发生关系。这样,课程不断走向孤立、走向封闭、走向萎缩,走向繁、难、偏、旧,而教学也不断变得死板、机械、沉闷,这种背景下的所谓教学改革只能是打外围战,”戴着镣铐跳舞“,师生的生命力、主体性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

这种改革最多只能造就教学法专家。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由学科走向学生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的课程)即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并作为相互作用的主体,教师即课程,教师不是孤立于课程之外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学生同样是课程的有机构成,同样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这样教学就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 与提升的过程。这样,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

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这意味着课程现的重大变革。在这种背景下,教学改革才能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很解放与自由的过程。这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呼唤的教学改革,这种改革是需要教育家也是能够造就教育家的改革。

新课程标准基本理论学习材料之三《树立师生交往互动的平等观》

1、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

东伏小学

姓名:

新课程理念学习笔记

学习材料

心得体会

教学关系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不仅在理论上超越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现实中的“学生特殊客体论”和“主导主体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交往是活动的最基本形式,亦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交往不是静态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是动态地表现出来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简而言之,所谓交往,就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是人基本的存在方式。在教学中,交往存在着师生间的交往和生生间的交往之分。

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征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便是交往,离开了交往,师生关系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甚至反倒成了教育的阻力。当前师生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严重地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改变师生关系因此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焦点。可以说,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相信,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 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

东伏小学

姓名:

新课程理念学习笔记

学习材料

心得体会

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也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2、注重开放和生成,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开放对应于封闭,生成对应于预设。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并因此表现出相对的封闭性。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封闭导致僵化,只有开放,才有可能搞活。开放,从内容角度讲,意味着科学世界(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是科学世界的意义之源,教育也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回归儿童的生活,教育是人的教育,是科学与生活教育的融合。

从课程角度讲,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挥”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从教学角度讲,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开放,从过程角度讲,人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存在,教育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人,否则就会限定和束缚人的自由发展。人是未完成的非终级的存在,教育不应该把培养中的中点当作终点,以目标取代目的,否则就会阻隔人的发展。人是不可限定的,教育不能限定人,只能引导人全面、自由、积极地生成。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不是作家笔下被动的小说,不是画家笔下波动的图画,也不是电视电影面前无可奈何的观众,更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总之,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 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份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布鲁姆)。过程的开放也许会影响某些课时的教学进度或教学任务,但是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个问题,首先,课堂教学改革,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一个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有序的过程;其次,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这是学生发展进而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

东伏小学

姓名:

新课程理念学习笔记

学习材料

心得体会

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对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的成全。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也是不具有生成性的。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

新课程标准基本理论学习材料之四《强调整合构建新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各学科课程目标的共同框架,如何把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和目标框架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

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知识的价值是本位的、首位的,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其他方面的价值都是附属的,可有可无的,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课堂教学因此丧失了素质教育的功能。改革课堂教学必须要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教学目标要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从而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1、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对一门学科而言,过程表征该学科的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结论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概念原理的体系),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什么样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论必然对应着什么样的探究结论或结果;概念原理体系的获得依赖于特定的探究过程与方法论。任何概念原理体系,不论暂时看起来多么完备,它总是一种过程性、生成性、开放性的存在,总是一种需要进一步检验的假设体系,总是需要进一步发展为更完善、合理的概念框架。另一方面,探究过程和方法论又内在于概念原理体系之中,并随着概念原理体系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不同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不同,其探究过程和方法论也存在区别。但无论对哪一门学科而言,学科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论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利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论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整个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如果学生所接触到的只是一些看似确定无疑的。风平浪静的、一帆风顺的、不存在任何对立与冲突的”客观真理“,学生在经历了教育过程后,只是熟悉了一些现成结论并形成对这些结论确信无疑的心向,那么这种教育的功能就不是对个性的发展与解放,而是对个性的控制与压抑。

从教学的角度讲,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

东伏小学

姓名:

新课程理念学习笔记

学习材料

心得体会

知识、洁问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

正因为如此,我们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当然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2、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活动施予重大影响。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同样如果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传统的教学论研究忽视了教学中的情感问题,把生动、复杂的教学活动因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框框之中。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现代教学要求摆脱唯知主义的框框,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

当前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教学中的情意因素和过程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

首先,内涵变得丰富了,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是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从横向角度看,这三个要素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们构成了人的感性世界或非理性世界的相对完整的画面;从纵向角度看,这三个要素具有层次递进性,它们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心灵连续体。

其次,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身成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是附属的,而是具有独立意义的,正如不同学科,其探究过程和方法论存在区别一样,不同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和指向也有所区别。但就其共性而言,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以人为教育对象,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东伏小学

姓名:

新课程理念学习笔记

学习材料

心得体会

第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新课程标准基本理论学习材料之五《树立学生自主发展的活动观》

1、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学得会

江总书记特别强调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的指导思想。我们的教育一直注重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也的确造就了一大批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的人才。但以往的教育不大关注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明显不足。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陶行知先生就曾经批评过,”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正切中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忽视实践体验的弊端。学习者通过不断”学“的实践,才能学会学习。把老师的感受告诉学生,不如让学生获取自己的体验。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是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书本里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才能变得丰满、深刻。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也表明:听和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和学识,但远远不如动手操作给人的印象那样深刻,不如动手操作掌握得那样牢固,不如动手操作更能将有关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和能力。

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未来文明的创造者,只有今天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明天才能善于创新、善于超越;只有今天勤于动手、经常实践,明天才能大胆变革、开拓进取。

2、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只有在学生自主的活动中才能进行。

“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重要观点。社会进步为每个人的充分发展提供着机会与空间,而个人的充分发展又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基础与条件。个性是创造的前提,千人一面的教育模式,难以培养创造性人才。在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上要把多样性作为一种有价值的东西、一种财富来加以接受。教育工作者要善于使学生在多样性教育中学会选择、学生自主选择的愿望是强烈的,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主动选择带来主动的学习,提供学生选择的教育,才能是有效和成功的教育。教育应当为学生创造选择的范围,扩大选择的范围,发展选择的能力。给孩子一些权力,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

东伏小学

姓名:

新课程理念学习笔记

学习材料

心得体会

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教师应当体会儿童生命的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要让更多的孩子有所表现、让更多的孩子能够获奖,让更多的孩子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让更多的孩子拥有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培养学生的爱好与特长,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方面;但并不是个性发展的全部。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就是要承认并且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形成每个学生的独特性。教师应当学会: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3、能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成长无法代替,发展必须主动。培养健全人格、保护学生个性前提,是促进学生自身积极主动的发展。素质的形成是一个持续不断内化的过程,内化的不可代替性决定了教育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我们应当寻找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适合教育的儿童。传统的”注入式“、”填鸭式“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教师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思维空间与自我体验权力。在教师眼中,认真听讲、遵守纪律的学生就是好学生;那些大胆质疑、经常提问的孩子有时甚至会受到斥责。结果,本应生动活泼的教育变得死气沉沉,原来充满想象和创造热望的儿童变得墨守成规、孤陋寡闻。

“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教师不要做学生思维的保姆,要让知识成为学生自己思考的果实。教学仅仅留给学生时间是不够的,重要的是给他们提供思维的过程。把已经还给学生的时间再按教师的要求安排得满满当当,学生依然是“愧倔”。

研究表明,责任心和自主选择有着密切联系,”要我做“与”我要做"的主动程度,表现在学生身上大不一样。主动选择带来主动的学习,提供学生选择的教育才可能是有效和成功的教育。要保证学生的自主选择、全面发展,就要提供可供学生选择的内容。除了必修课程之外,还要有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和活动课。有条件的学校,允许学生在选修课范围内选择课程,允许学生在必修课范围内选择老师、选择进度。学校应当让学生自主选择,家长参与选择,教师指导选择,管理保障选择一一最终使学生在主动选择中学会选择,在主动选择中形成个性,在主动选择中富有创新。

4、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生存

杨振宁博士指出,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的话,那么,进入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在经济一体化与专业分工日趋精细的大趋势之下,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

东伏小学

姓名:

新课程理念学习笔记

学习材料

心得体会

要通过参与式的交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能够为自己行为负责的人。教师的角色作用在于引导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营造师生共同学习、探索和研究问题的环境氛围,建立对话式、交互式、融合式的教学模式,正在成为教师从业的必备素质。

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要在学习中培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努力创设合作式学习的情境,为学生合作意识的养成与交往能力的发展搭建舞台。课堂上,应该更多地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共同切磋;活动中,应该更多地让学生相互协作,共同参与;生活中,应该更多地让学生互相帮助、共同分享。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理解他人、欣赏他人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使自己得到他人的理解与欣赏。现代教育理念认为,一个人今天在校的学习方式,应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保持内在的一致性;而合作学习正是这种一致性的切入点之一。教师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与学生合作,让同学之间互相合作;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的教育作用,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使之完成合作意识的内化与能力的提高,这是现代教学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重大课题。

东伏小学

上一篇:中小企业税务管理现状下一篇:有关公司合同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