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贵阳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2024-06-28

对于贵阳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精选11篇)

1.对于贵阳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篇一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的调查报告

在xxxxx这段时间中,我在xxxxx进行了一次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此次实践主要是关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其原因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调查发现,尽管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果,但是还有部分毕业生尚未实现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仍然十分严峻,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愈加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高校毕业生的供给远远大于社会市场的需求。通过网络和查阅资料发现,2000年高校毕业生为107万;2003年为扩招后的第一届毕业生,人数为212万,接下来几年一路飙升,2005年为338万,2006年为413万,2007年为495万,2008年为532万,至2009年突破600万大关,达到611万,加上历年未就业的人数,需就业的毕业生人数高达700万。

(二)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挤压,要与农民工们抢饭碗。由于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的抢占和挤压,一些低端岗位的竞争也很激烈。

(三)当前我国就业的结构性问题非常突出。主要体现在:

1.地域差异:北京、上海、广州等较为发达地区的高校,一次就业率基本上能达到85%以上;而沈阳、武汉、成都等高校密集的大城市,由于所在省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吸纳毕业生的数量有限,毕业生就业困难;对于贵州、安徽等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

2.专业矛盾:冷热专业的存在导致了人才过剩。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而文秘、计算机、会计等热门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着的市场竞争更为激烈。

3.学历矛盾:由于毕业生人数,特别是硕士和博士大幅度增多,用人单位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与低学历相比,硕士和博士就业率较高,一般可保持在90%以上,但由于硕士、博士扩招速度快,社会需求量增长慢,加之硕博毕业生培养质量出现滑坡等问题,近年来,硕士博士的就业率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四)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善。一些地区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对是本地生源的毕业生大开绿灯,而对一些外地毕业生加以各种条件限制。真正公平、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服务保障体系还未健全,体制性障碍还未真正消除。

(五)用人单位的门槛高。一些用人单位不从实际出发,盲目提高人才标准,追求高学历,造成了人才的浪费。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进一个人才,就能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因此,非常看重个人的工作经验,认为应届毕业生只有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不太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难度。

(六)学校教育与就业市场严重脱轨。高校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操作、重专业轻品德,办学思想和课程设置都偏重学术性,忽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实践能力差,缺乏艰苦创业、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城信的品德,独立、自理能力差,做事缺乏条理,既不清楚自身素质与社会要求存在的差距,又不明白自身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差距,缺乏足够的内在“实力”。而且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都无法及时赶上。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高校教师评职称主要是看有没有发表章,什么级别,而不管教学成绩如何。另外,高校还缺乏一支熟悉职业生涯指导专业教师队伍,学校的投入也十分不足。

(七)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存在问题。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片面追求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八)本身的综合素质问题。一些大学生在校时虚度年华,碌碌无为,不学无术,以为混张大学文凭就能找到好工作,在就业竞岗的洪流中被冲刷出来也就不足为奇。同时,有的学生成绩不错,所学专业的书面理论知识很强,但自身的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也强,但是学习成绩差,专业知识不过关,未能通过英语国家四级和计算机国家二级,与用人单位交之失臂。学历与就业能力不能够划等号。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

1、完善就业市场体制,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

2、加强对高校办学的指导,加强对专业设置的调整,及对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指导高校的改革,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

3、加强经济调控手段,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对去条件艰苦的一些重点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

(二)用人单位:

1、改革用人机制,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置换冗员,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2、积极与高校加强联系,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支持,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三)高校:

1、强化内部改革。根据市场需求,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

2、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开设职业生涯课,给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培训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指导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方向,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根据不同的年级,开设不同内容的就业指导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3、优化学校的教学设施。

4、改革高校教师职称评定方法。从偏重于科研成果到科研成果与教学水平并重。教师注重教学,以保障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同时,学生的评价也应该占到一定的比重。

(三)自身:

1、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2、更新就业观念,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

3、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

综上所述,政府要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和控制高校扩招规模,增加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用人单位要对毕业生眼光放远,脚踏实地;高校学生要珍惜学习时间,做好职业规划,树立大众化就业的观念。只有通过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学生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解决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三、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理性思考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没有真才实学、空凭说话是站不住脚的。如果我们在校期间不抓紧时间学习,不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不努力打好基础,今后的就业难度就会越来越大,在市场竞争中就更加难以立足。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问题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作为先进知识与科学技术的学习者和拥有者——大学生,我们应该振奋精神、立足专业、拓展视野,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充分挖掘自己的最大潜能,找准自己生活的坐标,尽可能的在社会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最佳位置,以便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为社会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切实做好思想和能力准备,为日后踏上工作岗位积累资本,真正成为新世纪的一代骄子!

【参考文献】

[1]文东茅、岳昌君;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中国教育报》;2003/10/08

[2]郭潜深;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2006/6/12

[3]杜存臣;高职学院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需求状况问卷调查情况分析;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54-60.[4]王云峰;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压力研究;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9):224-225.[5]谢学锋;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民建中央网站;2005/12/30

[6]作者系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博士、中国人才研究会办公室副主任;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中国经济报告》;2009/09/01

[7]周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力以赴做好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2008/12/3.

2.对于贵阳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篇二

第一部分基本情况

一、县情分析

靖边、高陵、镇安 (以下简称三县) 分属陕北、关中、陕南三个地理和经济区域。三县总人口90.82万人, 其中, 城镇人口39.17万人, 农村人口51.65万人。社会状况基本反映全省平均水平。2010年三县GDP合计427.87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0.61万元。经济发展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表1)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就业促进处的指导下, 由省、市、县人才交流机构和乡镇劳动保障所共同组织。参与调查服务机构70个, 参与调查人员493人。调查方式主要采取上门入户普查和电话随访两种方法, 对三县当年毕业生进行全覆盖跟踪调查, 入户率达到56.72%。为保证调查质量, 前期对一线调查人员就调查样表和调查方式进行了集中培训, 后期由专业人员进行了电话核实, 核实率超过50%。

三、样本描述

三县2010年共有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4636人, 有效调查 (样本人数) 4258人, 占毕业生总人数的91.85%。调查样本中, 研究生2人, 占0.05%, 本科毕业生1678人, 占39.41%, 专科毕业生2578人, 占60.54%;男性2041人, 占47.93%, 女性2217人, 占52.07%;在省内高校就读毕业生占83.65%, 省外高校占16.35%;农村家庭毕业生占47.15%, 城镇家庭毕业生占52.85%。与全省毕业生情况相比, 女性多1.54个百分点;研究生、本科毕业生分别少7.41、4.06个百分点, 专科毕业生多11.47个百分点, 客观反映出县域毕业生农村家庭较多, 学历水平偏低的特点。 (图1)

第二部分调查情况

一、就业率

本次调查表明, 2011年7月 (2010届毕业生离校一年后) , 调查样本中已实现就业毕业生3283人, 调查就业率为77.1%, 与省教育厅和省人社厅2010年末掌握的应届毕业生就业率相比分别低12.56和16.4个百分点。

分析其中原因:

1、统计口径误差:教育部门统计就业率, 以签订就业协议书为依据, 将升学、入伍、出国等其他流向毕业生视作已就业;人社部门统计的就业率, 是根据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回原籍登记情况推算得出, 实际也把见习、升学、出国、入伍、培训等毕业生视作已就业。本次调查表明, 其他流向暂缓就业毕业生 (见习、升学、出国、入伍、培训) 为7.8%, 如按此口径, 三县毕业生就业率应为84.9%。 (表2)

2、统计过程中的误差:在教育部门统计的就业率中, 包括了一部分为了落户等原因, 签订了就业协议书, 但实际上未真正就业的毕业生;在人社部门统计的就业率中, 也包含了毕业生未就业亦未回原籍进行就业登记的毕业生。

3、受就学高校、学历水平和就业渠道等因素的影响, 客观上县域毕业生就业更为困难, 就业率偏低。

二、已就业毕业生状况

本次调查中, 已就业毕业生3283人, 调查就业率为77.1%。其主要特征为:

1、在原籍县域以外就业高达81.23%。其中, 在省外就业占21.03%, 省内就业主要集中在西安占43.61%, 西安以外占16.59%, 只有18.77%的毕业生在原籍县域就业。异地就业, 特别是大中城市就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最主要的特点之一, 但涉及户籍、住房等因素, 生活成本明显高于家庭所在地, 部分毕业生因此蜗居, 成为“蚁族”、“漂一族”, 呈不稳定状态。 (图2)

2、非公有制经济就业占61.99%。已就业毕业生中, 到机关、事业单位就业占19.57%, 国有企业就业占18.44%, 非公有制单位就业占46.84%, 个体经营户就业或灵活就业占15.15%, 非公有制经济是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 (图3) 。总体上, 非公有制经济体规模偏小, 存在人力资源管理不规范、工资偏低、社会保障不完善、企业发展持续性差等问题, 造成毕业生心态不稳定, 调查中, 25%的毕业生不认为到非公有制经济体中工作为就业。他们一方面在“打工”, 一方面又在等待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或其他更好的就业机会。

3、实际工资水平与毕业生心理预期差距不大。调查毕业生实际月工资在2000元以下的占72.05%, 与71%的毕业生心理预期基本吻合。而同期西安地区人才市场用人单位提供2000元以下工资岗位占83%, 毕业生工资待遇略高于用人单位对一般岗位提供的工资水平, 但1500元以下较低工资水平占比过高令毕业生难以接受。 (表3)

4、社会保障很不完善。毕业生就业人群中有38.49%没有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完整享有社会保险 (五险一金) 的仅占7.33%, 享有养老、医疗两项保险的毕业生占35.06%。 (图4) 劳动合同缺失, 社保覆盖面偏小, 反映已就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较差。

三、未就业毕业生状况

有效样本中, 包括其他流向暂缓就业在内未就业毕业生975人, 占总人数的22.9%;其中, 实有未就业毕业生643人, 占总人数的15.1%。从客观上分析:

1、学历层次较低。未就业毕业生以专科学历居多, 占66.4%, 高于样本中的60.54%;本科及以上学历占33.6%。 (图5)

2、专业方向比较泛。在调查中, 有51.01%的毕业生认为专业不对接是导致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未就业毕业生居多的专业, 一类是财会、计算机、法律等通用专业;第二类是英语、汉语言文学、数学、体育等纯文理专业;第三类是物流、国际贸易、工程、旅游等管理专业。三类合计占33.84%。

3、农村家庭比例较高。未就业毕业生53.33%来自农村, 比城镇毕业生多6.66个百分点, 比样本中农村家庭毕业生高6.18个百分点。农村孩子上学不易, 由于缺少推荐和人脉渠道, 就业更难。 (图6)

4、女性就业较为困难。未就业毕业生58.41%为女性, 比男性毕业生高16.82个百分点, 比样本中女性毕业生高6.34个百分点。充分反映出女性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状。 (图7)

部分未就业毕业生的原因为:1、暂无就业意愿。包括备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基层服务项目或研究生, 还有家庭原因暂时不能出去就业;2、没有合适的就业信息。希望或等候有更好就业岗位, 或不愿到外地就业;3、因伤病、残疾等原因难以就业。4、本次调查离校时已经就业因各种原因又转待业状态的毕业生不多。以上未就业毕业生约占24%。

四、公共人才和就业服务覆盖情况

陕西已建立起覆盖全省的四级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高陵、靖边、镇安三县共有公共人才和就业服务机构51个 (包括人才交流中心、劳动就业中心、职业技能鉴定站所、小额担保贷款中心、乡镇、社区劳动保障所等) , 有工作人员180余人。目前, 毕业生离校后所能享受到的公共人才和就业服务主要包括:就失业登记、人事档案委托管理、代办户籍关系 (含集体户和代办落户) 、公益性招聘会、就业推荐 (就业信息提供) 、就业见习、就业指导、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创业培训和创业帮扶 (含政策咨询、创业贷款、创业孵化等) 、公益性岗位。调查表明, 三县毕业生离校后享受公共人才和就业服务状况不尽如人意, 特别是在直接解决毕业生就业的服务方面能力较差, 导致毕业生对公共人才和就业服务不够了解和加以利用的意愿不强。

五、结论

回顾和分析以上调查所得数据, 可以有以下基本结论:

1、亟须对毕业生就业状况有统一完善的统计制度和方法;

2、亟须改善毕业生进入作为就业主渠道的非公有制经济体就业后的社会保障问题, 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3、亟须出台针对农村家庭毕业生、女性毕业生就业的扶持政策;

4、亟须改进现行的公共人才和就业服务。

第三部分政策建议

青年就业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在我国, 作为青年就业主体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更具有特殊性。一是选择性较强, 职业、专业、地域, 甚至体面、尊严和个人偏好都成为选择的依据。这种选择性, 唯有市场方可满足, 而非救济性帮扶所能解决。二是就业跨度大, 背井离乡、走南闯北成为常态, 这对于缺少人脉资源和家庭依赖的农村家庭毕业生、县域毕业生显得更加困难。以户籍为圆心的就业服务往往难以帮到他们, 对他们就业的帮扶, 需要有更广阔的就业平台和网络式的服务体系, 采用现代化信息工具的帮扶形式。三是在职业发展上, 受传统干部人事制度束缚较多, 在就业报到、人事档案、户籍、转正、职称、职业资格、干部身份确认等过程中, 程序复杂, 但这些又是毕业生群体公共人才和就业服务不可或缺的内容。基于这些认识, 结合上述调查结果, 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有针对性地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建设

市场是毕业生充分就业的根本途径, 结合毕业生就业特点, 一是要建立起完善的国家与省两级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发布岗位信息、毕业生信息及毕业生就业相关政策, 实现“一处登录, 全国查询”功能;二是加大建设中等城市招聘市场的力度, 以中等城市带动县域毕业生, 广泛收集岗位, 定期举办公益性招聘活动, 开展就业推荐、就业信息发布等常态化工作, 加强对农村家庭毕业生与女性毕业生的就业扶持力度。

二、以提高毕业生进入非公有制经济体的就业质量为目标, 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

一是可考虑对进入小型非公有制经济体 (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自主创业) 中的高校毕业生, 由政府予以缴纳两年社保金 (养老、医疗) ;二是对吸纳高校毕业生的小微企业在一定期限内给予税收减免。

三、整合职能资源, 更好发挥公共服务作用

目前, 公共人才和就业服务项目繁多, 但力量分散。鉴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特殊性, 在就业服务中可采取“一个窗口, 所有功能”的服务模式, 即整合全部公共人才和就业服务项目, 在一个场所 (网络) 内集中办理, 方便流动中的毕业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办理服务项目。

四、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方式

3.对于贵阳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篇三

关键词:B/S;Web;AJAX;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23-0090-04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重要决策依据,尤其对高校内部管理、专业建设、就业指导工作开展而言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线调查以其巨大优势,越来越多地成为调查的主要手段。本文介绍了利用ASP语言,搭建一个B/S架构的毕业生就业状况在线调查系统的设计思路及实现方法。

一、需求分析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网络在线问卷调查法。所谓在线问卷调查法,即通过互联网把传统的调查、分析方法在线化、智能化。在线问卷调查法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传播与远程交互功能,将交互网页技术和数据库管理技术等有机结合起来,使得研究者能够通过互联网络来发放、收集和处理调查研究的数据及信息,突破了时空限制、减少了数据处理环节,降低了调查成本,提高了科学研究效率,增强了数据准确性和科学性,降低了出现误差的可能性。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间办学竞争越来越激烈,迫于内生动力和外部压力,各高校普遍开始重视办学过程状态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以提高教育教学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很多高校开始委托第三方社会机构(调查公司或数据公司等专业社会调查机构)开展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

第三方组织的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通常采用的方式是抽样调查,调查效率高,报告具有公信力,有利于高校了解毕业生就业总体状况、趋势分析、校际间横向比较。第三方抽样调查,鉴于横向比较,有通用性,调查项目缺乏个性化,也不能了解学校内部各院系办学水平,因而存在一定局限性。客观上,高校内部也需要一个毕业生状况的实时信息库,以满足内部管理、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需要。

需求分析:

(1)基于本校毕业生的内部定向调查,不开放给社会用户答卷:

(2)基于本校毕业生的全面调查,收集全部毕业就业状况数据:

(3)基于本校实际需要的个性化调查问卷:

(4)毕业生就业状况信息的动态更新和调查结果的实时呈现:

(5)实时了解调查总进度及各单位(指学校内部二级教学单位)调查的进度:

(6)实时分析各指标数据,并以图表方式展现,提供给各级管理层、决策层:

(7)系统适用性好,降低维护成本:

(8)界面友好,流程清淅,智能导向:

(9)数据处理便捷,照顾用户Excel使用习惯,信息可与Excel导人和导出:

(10)数据安全性,进行身份识别与控制,可以实现数据备份与还原;

(11)完善的后台管理模块,权限管理。

二、系统构建

1.总体架构

考虑到系统维护方便性,系统采用B/S架构。服务器配置为:MiCrosoft Windows Server 2008+Microsoft-IIS/7.5+Microsft Sql Server 2005。数据库采用MS SQL 2005。客户浏览器IE6.0以上版本。系统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

2.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是信息存贮的载体,数据库设计科学性合理性直接关系到系统运行效率。除常规的数据表之外,核心足问卷指标体在数据库合理体现。有关问卷调查指标体系内容及相互关系的科学合理性不在本文讨论,我们重点关注的是将相关问卷信息描述科学合理的数据结构,并以一套数据表呈现出来。设计以下表:

毕业生表tbl_50student:这是一个毕业信息表,包括字段ID(序号)、xh(学号)、xm(姓名)、yx(系部)、sfzh(身份证号)、zy(专业)、bj(班级)、If(届别)。此表用于毕业登录身份识别,关键字段为sfzh(身份证号)。所有毕业生信息由后台录入或从Excel导入。

问卷表tbl_70dc_wt:此表用于存贮问题的题干内容、包括字段wtid(问题题号)、wt(问题)、wtlx(问题类型、单选或多选)、wtclass_l(第1类问卷序列号)、wtclass_2(第2类问卷序列号)、wtclass_3(第3类问题序列号)。

选项表tbl_71dc_wt_da:此表于存贮所有备选答案项 包括字段daid(答案项1D)、da(答案文字表述)、wtid(对应问题ID)、wtClass(第几类电子问卷)。wtid对应于表t1)1_70(k_wt的问题ID。

调查表:tbl_72dc。包括字段ID(序号)、sfzh(身份证号).AI(第一题答案)……其他需要的采集的毕业生信息宁段、其中 Al-An字段用于存贮被调查者答案选项(daid)、多选题daid之前用“、”隔开。

这几个表的关系。毕业生表SFZH对应于调查表SFZH,问卷表wtid对应于选项表wtid,选项表wtclass值对应问卷表字段名“wtclass_”&wtclass。

由于就业状况主要三类,即就业1、创业2、未就业3三类。所以问卷表中第一个问题即为“您现在是否有工作”,选项表对应答案选项为:

(1)受雇工作、与高职高专专业有关;

(2)受雇工作、与高职高专专业无关;

(3)自主创业;

(4)无工作、继续寻找工作;

(5)无工作、正在继续学业;

(6)无工作、其他。

答案为第1-2项为生成第一类电子问卷、第3项乍成第二类电子问卷、第4-6项生成第三类电子问卷。表中由于问卷表中问题有的专属的,有的是共性的,所以我们通过问卷表wtclass_l、wtclass_2、wtclass_3分别存贮这三类问卷的序号,来解决问题在三类问卷中的排他性。不属于各自类别的问题字段值为0。

根据不同回答,引导被调查者进入电子问卷

3.功能模块

系统主界面设计为一个欢迎贞面,用于说明开展本项调查的必要性、接受调查的对象范围、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和基本要求,以及动态反映当前在线人数、总访问数、已接受调查人数等信息。

被调查的毕业生从首页,通过登录,进入电子问卷区。该区包括查看个人信息,修改登录密码,填写电子问卷,输出个人问卷等功能。

系统管理员从首页,经登录,进入系统后台管理区该区包括账号管理模块,毕业管理模块,调查进度管理模块,数据分析模块,数据备份与还原模块。

作为在线调查Web程序,其核心功能是填写电子问卷模块。功能模块结构如图2所示。

三、主要流程控制模型和实现方法

1.电子问卷流程

毕业生在线填写电子问卷过程是整个系统的关键点。其流程控制如图3所示。

①login.asp页面

毕业生通过login.asp页面登录进入电子问卷模块。

②DCO.asp页面

该页面用于第一道问题的回答。这是整个电子问卷的前导页面。不同回答将生成不同的电子问卷;首先,系统需要判断该生是否参加过调查,通过身份证号匹配查询,了解调查表tbl_72dc是否存在记录,如果没有则添加一条记录,如果有则读出该条记录,以确定使用电子问卷的种类。

如果一个毕业已经完成了第1类全部问卷,当他重新返回第一个问题或重新登录后进第一个问题页面,并在该页修改了答案选项,就会导致第1类问题答案内容部分失效,从而影响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所以,表单提交保存时,系统需要做出判断,如果问卷类型发生变更,则需要清除不相容问题的答案。在填写电子问卷的过程中的任何环节,一旦重新进入DCO.asp页面并进行操作,均须作出这一判断。DCl.asp页面通过链接进入分类电子问卷页面DCl.asp。

③DC l.asp页面

分类电子问卷显示与操作页面,该页面是电子问卷的呈现主体。进入后,需要根据第一题回答,确定电子问卷类型,分别采用tbl_70dc_wt的wtclass_l,wtclass_2,wtclass_3,生成题号控钮,驻留相关信息,需要固定显示在PC前端,直至离开本页面。最初打开时,页面显示该类电子问卷的第1题。

④DC1.asp填写过程

填写过程是答案提交——新题载入——答案提交的不断的交互过程。该所以页面需要借助AJAX异步传输技术,通过页面局部刷新,实现电子问卷问题间的切换。每道题回答时通过控制的单击事件和页面JS脚本代码向服务器发送答案的保存信息;通过题号按钮或切换按钮向服务器申请DC_lest.asp页面,传回新题的内容,并局部更新DCl.asp页面问卷显示区域

中的innerHTML。

请求DC_lest.asp的URL附带参数有三个:SFZH(毕业生身份证),action(导航类型),id (DCl.asp当前题号),发送给服务器。服务器端DC_lest.asp通以下代码,回传浏览端需要的信息:

studentSFZH=request(”studentSFZH”)

id=Cint(request(”id”》

action=request(”action”)

select case action ’确定需要返回的的电子问卷类型和Id号。

case”A”

id=id ’题号安排导航

case”B”

id=id-1’前一题按钮导航

case”C”

id=id+1’后一题按钮导航

end select

Al=CONN.execute (”select Al from tbl_72dc whereA1=1”)(”A1”)

wtclass =CONN.execute

(”select wtclassfromtbL71dc_wt_da where daid=”& Al)(”wtclass”)

zd=”wtclass_”&wtclass

’取得引用tbl_70dc_wt中的字值名

maxid=CONN.execute (”SELECT Max(”&zd&”)ASmaxid FROM tbl_70dc_wt;”)(”maxid”)

7取得最大题号,防止最后一项以后,还在请求下一题。

WT=CONN.execute(”SELECT WT FROMtbl_70dc_wt where”&zd&”=”&id)(”WT”)

’取得目标问题的文字内容。

Wtid=CONN.execute (”SELECT Wtid FROMcbl_70dc_wt where”&zd&”=”&id)(”Wtid”)

’取得目标问题的wtid值。

set rs=server.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

sql=”select*from tbl_71dc_wt_da where wtid=”&wid

rs.open sql,CONN,1,3

if rsTest.eof or rsTest.bof then

Response.Write”出错了!”

Else

试题内容及选项答页面显示,供返回到DC l.asp并更新

end if

⑤DC2.asp页面

其他信息采集,由DC1.asp页面通过链接引导入,通过表单方式获取毕业的省,市,县,工作单位,经历等其他信息。

⑥SH.asp页面

由DC2页面或其他页面引导,在服务器端进行信息完整性进行审核,合格者发回提示,告之毕业生已经完成全部答题。并写入审验合格字段记号SH:true。缺项信息将题号返回给用户页面。

2.数据统计与分析

借助SQL语句,我们可以获得各类统计信息。比较重要的有:

毕业总数:StudentCount =CONN.execute(”SELECT Count(ID) AS recount FROM tbl_50student”)(”recount”)

完成调查总人数:DcCount_sh=CONN,execute(”SE-LECT Count (ID) AS recount FROM tbL72dc where sh=true”)(”recount”)

完成调查总进度百分比:Formatnumber(DcCount_sh/StudentCount*100,2,-1,一1,0)

通过SQL语句的Where子句,可以获取相关数据的统计与检索。

3.OWC控件和CSS样式图表展示统计数据

在线调查系统不仅要求能在线完成电子问卷,更要具备智能化的分析和交互式图表展现,通过饼图、柱形图或XY散点图等形式直观地统计分析数据结果。系统采用了css图表和OWC控制表展示所需的图4所示。

OWC,即Office Web Components。OWC是一种将类似Office的功能扩展到Web的微软技术,一个优秀的服务器端图表引擎,具有与MS Excel同样强大的图表绘制能力。它利用Web服务器上运行的服务器端代码,动态地生成图表,以GIF或JPG图形的形式发送给客户端。效果如图5所示。

由于OWC在服务器端运行生成,生成图片在宽度和高度上被固定化,当数据项较多,图表的显示效果存在很大问题,这时,我们需要采取CSS样式表技术来展现图表。

CSS能够为每个HTML元素定义样式。通过对表格、图片等元素的宽度、高度、背景、字体等属性的定义,从而展示图表效果。这种方式不需要客户特殊设置,表格的高度或宽度可以根据内容放大或缩小,如图5所示。

四、结束语

4.对于贵阳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篇四

关于就业率与起薪的调查

在2010年的8月15到20号,我进行了了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我查阅了许多资料。对于这个调查的进一步研究,走访了几个高校采取了访问形式,经过多方面的调查,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毕业生就业率

随着高校改革和扩大招生,大学已经不是昔日那么高不可攀的学府,人们更多的可以接受高等教育,但是问题也是日益凸显,由于大范围的扩招,人才供过于求,导致大学生就业压力日渐增大,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由2001年的103.4万增加到2005年的338万,年平均增长率高达34.5%。2001年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70%;2002年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64.7%,比上年下降了约5个百分点;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6月的初次就业率仅为50%,比上年又下降了近15个百分点,这是非常非常严峻的事情,人们为了读大学就是为了能够找一份好的、自己喜欢的工作,可是这样的就业形势却让人么事与愿违,高校的扩招带来的并不是许多人的大学梦,而是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据调查,毕业生“待就业”的专科和高职为24.3%,本科为23.0%,硕士和博士分别为12.1%和10.1%。都不是很高,单就这样看来虽然从“待就业”方面来看,专科毕业生就业困难是最大的,但是与本科毕业生只相差1.3个百分点,而从“真正的落实率”来看,专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优于本科毕业生。特别地,专科生在“已经确定单位”、“自由职业”、“自主创业”和“其他灵活就业”方面的比例显著高于本科生,而本科生只是在“升学”和“出国/出境”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因为这一批人也许他们更看重自身的教育水平和层次,但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学历越高,就业状况应该是越好的。

有趣的是,从另一组调查中,不难发现,一半毕业生起薪1500以上,男性是高于女性的,据调查,男性落实率略高于女性,男性比例为73.0%,女性为68.4%,两者相差4.6个百分点。女性继续攻读研究生或出国/出境的比例达到19.3%,比男性高出3.9个百分点。男性毕业生起薪高于女性,男性月起薪为1500元,女性为1300元。

不仅是这样,最重要的起薪比较我们也做了一些调查,大中城市就业四成以上,私企人气渐旺。调查显示,2007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分布情况,按就业地点划分: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工作的毕业生占45.2%,在地级市的占35.0%,在县级市或县城的占14.1%,在乡镇的占4.4%,在农村的为1.4%。与2005年相比,在大中城市工作的毕业生所占的比例略有上升。按按工作单位性质分:私营企业、国有企业和国家机关成为毕业生最主要的就业单位,分别占34.2%、23.5%和12.7%,特别是私营企业一跃成为毕业生就业的最主要单位,2007年所占比例增加了17.9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学校和科研单位所占的比例显著下降。国家机关所占的比例略有增加,上升了3.5个百分点。

另外,从200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类型来看,各类专业技术工作(如工程师、会计师、教师、医生、律师等)依然重中之重,占34.3%,但是与2005年相比较,各类专业技术工作所占的比例显著下降,减少了10.9个百分点,而

各类技术辅助工作(如技术员、护士、秘书、出纳等)、各类行政管理类工作、各类服务工作、一线生产工人所占的比例均有所上升,显示出毕业生就业的工作类型逐渐走向多样化,有更多的毕业生愿意从事服务性质的工作和一线生产工作。体力与脑力兼备的工作也是供不应求。

高校是为社会输送人才的,但是由于扩招范围增大,导致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高校的不断增加和专业的迅速扩增为高校扩大招生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使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攀升。受教育经费的影响,部分高校新办的学院和新增的专业多为对设备、技术要求不高的非工程技术类学院和专业,人文专业居多,缺少技术性,这些高校的盲目扩招,致使一些学习成绩一般的生源进入高校,加之扩招后师资力量分配不均,缺少师资,给学生培养增加了难度,造成学生综合素质下降。使毕业生在毕业后在找工作方面的综合素质能力下降,远远达不到企业所要求的条件,这样下来,就有更多的毕业生游荡于社会上,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许还会为社会造成巨大负担,搞不好这部分学生还会走上一条不正确的道路,致使他们的人生走向偏差。

另外,很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没有破解也是就业难的一大原因。在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座谈会上,绝大多数毕业生没有就业的原因,主要是对岗位、薪酬、工作环境要求过高,期望做“白领”,对从事“蓝领”工作心有不甘。而在调查中,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对高校毕业生吃苦耐劳精神评价不高。高校毕业生适应艰苦条件、高强度工作的能力薄弱,但企业从培养高校毕业生考虑,往往需要他们从基层、从生产一线做起。适应能力差、怕苦怕累怕压力的思想,使一些高校毕业生难以通过这样的磨炼和考验。

二、毕业生起薪调查

对于毕业生的起薪,另外一组调查数据显示:

第一,学历越高起薪越高。从中位数平均看,专科毕业生月起薪为1100元,本科生为1500元,硕士和博士均为3000元。从数学平均值看,专科生为1410元,比2005年的1333元增加了77元;本科毕业生为1788元,比2005年的1549元增加了239元;硕士为3469元,比2005年的2674元增加了795元;博士为3252元,比2005年的2917元增加了335元。

第二,性别之间存在差异:从科学平均数上平均来看,男性月起薪为1500元,女性为1300元,两者相差为200元。从算术平均值看,男性为1871元,女性为1696元,两者相差175元。同2005年的算术平均值比较,2007年男性和女性的月起薪分别增加了240元和189元。

第三,工作单位性质之间存在差异:科研单位、三资企业和国家机关的平均月起薪较高,分别为2411元、2346元和2249元;高等教育单位、部队、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居中,分别为2231元、1908元、1724元和1536元;中初教育单位、医疗卫生单位和乡镇企业最低,分别为1448元、1201元和1162元。

第四,工作类型之间存在差异:行政管理工作、企业管理工作和专业技术工作的收入位居前三甲,分别为2128元、1998元和1959元;技术辅助工作、服务工作和一线农业从业人员居中,分别为1537元、1440元和1300元;最低的是生产第一线的工人,收入只有1165元。

第五,就业地点之间存在差异:省会城市或直辖市的平均收入最高,为2074元;地级市的平均收入为1635元;县级市或县城的收入平均为1507元;乡镇和农村的收入分别为1332元和1567元。

5.对于贵阳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篇五

业状况统计报告工作的通知

教学厅〔2004〕7号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4〕35号)要求,建立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报告、公布、督查和评估制度,建立高校布局结构、发展规划、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办学评估、经费投入、领导班子考核等工作与毕业生就业状况挂钩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现就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报告工作通知如下:

一、根据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式的发展变化,在系统研究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决定于2004年6月启用重新修订的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办法,统计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待就业率(见附件一)。经完善、修订后的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代码库将于近日下发。

二、将灵活就业纳入毕业生就业统计范畴。以灵活方式就业的毕业生在毕业离校时应填写《普通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登记表》(基本信息要求参照附件二),登记表由所在高校备案。

三、对待就业毕业生进行登记和统计。凡在离校时有就业愿望但未就业的毕业生,均应在本校进行待就业登记,填写《普通高校毕业生待就业登记表》(基本信息要求参照附件三)。高校在内要继续对这部分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就业信息、短期培训等服务,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就业。

四、完善毕业生就业状况定期报告制度。确定每年9月1日、12月30日为毕业生就业率和待就业率定期报告时间;4月1日、7月1日为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展情况定期报告时间。如有特殊需要,各地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和高校要按要求随时上报有关情况和信息。

五、为确保今年就业统计工作平稳、顺利进行,我部将于6月初组织对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及教育部直属高校有关人员的培训,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也要尽快组织本地高校就业工作有关人员的专项培训工作,确保这些人员能够准确理解和掌握每一项工作要求。

六、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时效性强、政策性强,各地各高校要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等法律法规,按照统计标准、报表格式、数据库结构,及时准确地报送数据信息。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

七、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和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各地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和各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建立和完善就业统计工作领导责任制和工作责任制。要切实加强监督检查,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要建立对就业统计工作的评估审查和抽样检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为便于广大毕业生和社会公众对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的监督,我部将公布监督电话。各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也要设立监督电话并在媒体上公布。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待就业率统计方法

一、毕业生就业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毕业生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签定就业协议书,领取就业报到证,到用人单位就业。

2.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已签定劳动合同,或用人单位出具接收函,不需要就业报到证,到用人单位工作。

3.定向、委培毕业生回原定向、委培单位就业。

4.毕业生以灵活方式就业,其中包括自主创业、自由职业等。

自主创业指创立企业(包括参与创立企业),或是新企业的所有者、管理者。包括个体经营和合伙经营两种类型。

自由职业指以个体劳动为主的一类职业,如作家、自由撰稿人、翻译工作者、中介服务工作者、某些艺术工作者等。

5.升学:包括专科毕业生升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考取第二学士学位(考虑到统计口径的连续性,暂列入就业统计范围)。

6.毕业生出国、出境留学、工作等。

7.毕业生参加国家、地方项目就业。

二、毕业生待就业

指毕业生有就业愿望,但尚未就业。

三、毕业生暂时不就业

包括暂无就业愿望、拟升学、身体健康原因及其他原因暂不就业。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待就业率计算公式:

1.毕业生就业率 =(已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

2.毕业生待就业率 =(待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说明:

6.对于贵阳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篇六

关键词:音乐专业,就业问题,对策分析,高等教育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以及高校扩招的发展,音乐专业的学生群体不断扩大,高校的音乐专业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以往音乐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的社会局面已转变,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供大于求”局面,音乐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竞争日益激烈。高校音乐专业具有较强的艺术性,与其他的传统专业存在较大的不同。为了促进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顺利就业,下面对当前的毕业生就业问题做出分析,并为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提出对策。

一、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分析

当前,我国的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正处于瓶颈阶段,高校的音乐专业毕业生数量增多,需要社会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音乐专业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需要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岗位。这就导致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较低,就业的质量也有待提高。当前我国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首先,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有限。在高校音乐专业教学方面,缺乏具备较高专业素质和较强教学能力的音乐教师,教师的教学水平有限,有限的教师与教学资源,难以满足教学的需求。同时,音乐专业是一门具有较强艺术性的独特性专业,在教学授课的形式方面,以传统的专业存在较大的不同,特别是对于钢琴、声乐等专业,需要教师采用一对一授课的方式,才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此情况下,高校的师资力量因素就成为制约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能力提升的一项因素。当前的高校音乐专业教学以大众化的教学方式为主,对于理论知识的教学比较注重,而由于设备以及师资力量的限制,难以有效展开大规模的实践教学,因而学生的综合能力有限,而用人单位在招聘音乐专业毕业生的时候,对于他们的实践能力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难以满足单位的用人要求时,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也难以得到提升。

其次,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有限。由于高校音乐专业自身的特殊性,导致该专业的毕业生难以在现有的社会条件下找到满意的工作,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往往十分有限。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虽然有部分单位向音乐专业的毕业生提供职位,但主要以艺术教师或艺术团体为主,毕业生面临的选择较少。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型的艺术团体对音乐专业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且所接收的毕业生数量十分有限,缺乏工作的稳定性,导致音乐专业毕业生在该行业的就业率下降。而艺术教师的职位往往需要毕业生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这就促进了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化。

二、促进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解决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需要在分析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的基础上,为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提出对策。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解决当前的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需要从提高音乐专业毕业生的素质、拓宽就业路径两大方面入手。

首先,不断提高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是解决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首要对策。

当前,我国的现代化教育体质改革正在进行,随着人们对音乐教育的认识与认可的增加,高校音乐专业的生源素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高校具备更高水平的音乐教育教学水平。教师应注重因材施教,增强教学的专业性和针对性,注重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在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方面,教师应当从之前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轻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中转变过来。教师需要对当前的社会变化和社会对音乐专业人才的需求做出分析,以社会的需要为导向,进行音乐专业课程的教学。增加对音乐专业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在注重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对学生的音乐专业能力做出针对性培养。

同时,高校的音乐专业教师应当不断转变教学的方式,以满足当前社会对高素质音乐专业人才的需求。高校的音乐专业教学改革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项内容,学校应当为音乐专业的培养提供必要的器材、人才的支持,促进高校音乐教学的搞个,教师应当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并以合作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训机会,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以满足社会发展对音乐专业人才的需要,从容应对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

其次,不断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当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和自身素质得到提高以后,还应当不断开拓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分散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当前社会的信息化程度空前提高,信息网络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毕业生获取信息的效率。利用网络这一工具,学校可以对所需要的就业信息进行搜集,为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专业的指导,帮助毕业生缓解就业压力。

高校应当从指定规范合理的招生计划开始,为他们的就业问题做出考虑。同时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机构,为学生做好职业分析与职业规划。在分析指导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在就业之前了解社会对音乐专业人才的需要,准确认识自身的能力,不断调整自身的就业观念。学校可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了解单位对音乐人才的需要,并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路径。鼓励学生在校期间,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努力获取各类的职业资格证书,以便为自身就业提供更多的资格与机会。

同时,不断转变音乐专业学生的就业的思想观念,毕业生的就业实现除了北上广深等发达城市以外,还可以考虑其他的城市和地区,就业的职位可以不是单一的艺术团体或艺术教师,也可以考虑去国家的文化系统、企事业单位、艺术馆等,为自身就业的提供更多的选择,从而增加音乐专业学生就业的渠道,进一步分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提高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三、小结

综上所述,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正处于瓶颈时期,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竞争十分激烈。这主要是因为音乐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有限,难以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对音乐人才的要求,而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单一则进一步加剧了就业竞争。解决当前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需要以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根本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不断开拓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增加他们的就业的机会,从而全面改善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参考文献

[1]张宁,董旭,黄静.新形势下音乐专业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J].通俗歌曲,2015,11:200-201.

[2]姚剑婷.从社会需求反思音乐类专业的人才培养[J].学理论,2016,07:177-178.

7.对于贵阳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篇七

【关键词】农科院校;毕业生;研究

1 前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自高校扩招以来,大量毕业生流向社会,毕业生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党的十八大中,明确提出了努力实现充分就业,推动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做好青年就业工作,尤其是高校毕业生为重点。为及时了解毕业生就业状况及思想动态,以便更加深入有效地开展各项就业指导帮助与服务工作,并抽取2015届部分本科毕业生班级中就就业等相关事宜开展定点定时就业状况抽样跟踪调查工作,为学校、学院及时了解毕业生就业动态,实现就业预警、就业困难群体帮扶、个性化就业指导等项具体就业工作提供可靠、真实的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的抽样规模为本科毕业生总数的15%,全校共设立25个观测点,涉及21个学院的25个专业班级的799名毕业生。

2.2 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按时完成,并对观测结果进行统计汇总,同时,中心将就观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学院。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整体样本就业进展情况统计如下

通过统计分类:223人升学,197人协议签约,94人打工就业,4人考取公务员,40人继续考研,199人正在择业,其他情况34人。如图1所示。

3.2 离职情况统计

统计分析表明:导致离职占前三位的是薪水低占41.2%;变换工作地域占29.3%;压力大占11.8。据有关部门统计,应届毕业生第一年的离职率在20%左右,主要原因是适应性差、待遇不丰厚、工作不对口、离职成本低。如图2所示

3.3 就业地域分布

统计分析表明:在省内就业的毕业生所占比例最大,达到了63%,大部分毕业生把目光投向了省内,这与我校生源以省内为主,加之在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里,工作地域在家庭居住地附近最为合适,而不愿意去去中、东部沿海地区就业,这种地域就业流向无疑会加大就业压力,导致就业形势更趋严峻。省内就业地域前三名依次是保定、石家庄、唐山,这与我校所在地为保定,保定籍毕业生居多,加之招聘单位来自保定的较多,导致毕业生在本地域就业比例加大。

3.4 满意度统计

就业满意度一般是指求职者在工作找寻过程中感知的就业质量的高低,它取决于求职者的感知与就业期望之间的差异程度,可以反映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通过统计分析表明:毕业生对自己目前的工作非常满意占11%,较为满意的占71%,不满意的占18%,观测样本中已就业毕业生认为自己目前的工作感觉满意的达到了82%,这样的结果对于找到第一份工作的应届毕业生很重要,因为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不仅有利于职业发展,也有利于今后工作流动。如图3所示。

3.5 未就业情况

通过数据表明:目前没有就业的毕业生当中,一直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毕业生占50.7%,接近总数的一半;准备第二年继续报考研究生、公务员的毕业生占32.4;目前处于离职状态的毕业生占12.5;其他情况占4.4%。这说明很多学生都处在一个观望的位置,总觉得再等等之后会有更好的选择,他们不愿意很快就把自己和现有的“选择”绑定在一起,这些都是典型的无法准确自我定位的表现。另外,部分学生期望值过高,不愿意到中小企业就业,就业期望值与就业实际情况的强烈反差,就业意向模糊不清,不能够正确定位自己,对就业去向不明确,对岗位选择挑剔,导致就业实际情况和理想差距较大,长时间内没有就业。

3.6 社会保障情况统计

“五险一金”是指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现在也出现了“六险二金”,多出补充医疗保险和企业年金。因为生育保险不是每个劳动者都会涉及的,因此许多人用“四险一金”的说法代替“五险一金”。“五险一金”是用人单位必须给予劳动者的保障性待遇,与大学生就业后的利益有密切关系。然而,许多大学生却知之甚少,甚至根本就不知道,从而严重影响了自身权利的实现。数据显示:单位给毕业生缴纳“五险”、“五险一金”及以上的占67.3%;“四险一金”占3.8%;“三险”及其他占12.3%;无任何保险的占16.6.%。今后在就业指导课上要加大对社会保障的的宣讲力度,进而维护大学生的个人权利。如图4所示。

3.7 收入情况统计

2015年河北省职工月工资收入平均为4267元,保定为3706元。通过数据表明:观测样本收入在1501至2500元的占54%;2501至3500元占24%;多余3500的占15%;少于1500元的占6%;收入不固定的占1.6%。由于工作地点大多在省内,新入职员工的收入基本在2500元左右,这与统计结果基本吻合。如图5所示。

3.8 合同签订情况统计

劳动关系的存在一般来说是以劳动合同为标志的。大学毕业生被录用到用人单位后,必然会涉及到劳动合同的签订问题。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用人单位在和大学生签订劳动合同时,往往利用自身在劳动关系中的强势地位,使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数据表明:样本中与工作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的毕业生占74%;仍有17%的毕业生未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一旦出现劳动纠纷,学生自身合法权益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今后在就业指导课中应加大对劳动合同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讲解力度,教育广大毕业生在签订劳动合同时要运用掌握的劳动法律知识,增强风险意识,注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图6所示。

4 建议

(1) 加强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就业指导工作,特别是利用大学生组织,在学生群体中开展各种就业政策宣传工作,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就业市场举办质量,增加市场服务内容。

(2) 全力开展就业帮扶工作,特别是对于就业困难学生的全面帮扶工作。帮扶工作既包括经济支持,也包括心理辅导、就业信息提供及其他各种指导,力争使他们在离校前成功就业。

(3) 大力开展就业心理辅导活动。作为毕业生要在努力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乐观自信的思想品德,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能力,能够经受住各种挫折和压力,以适应未来的社会环境。

(4) 充分应用就业平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通过网站、微信等平台及时发布各类就业信息,同时也可以开展网上职业评估,帮助高校毕业生正确地评价自己,认识自己,正确定位。

(5) 积极开展职业辅导系列活动。 就业部门应以帮助广高校毕业生看清就业形势、找好职业定位、了解和掌握新的求职技能、不断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顺利就业为目的,合理开展有效的职业规划、组织高校毕业生职业辅导系列活动。

参考文献

[1]姚利,杨雪红.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10(21).

[2]张文海,牧小霞.河北省大学生就业状况与趋向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03).

[3]李建成等.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和对策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4]齐子玉.时期河北省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01).

[5]陈延娜.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及指導对策研究[J].才智.2010(02).

作者单位

8.对于贵阳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篇八

辽宁省政府近日下发文件,要求省教育厅建立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预警机制,把就业状况作为制定招生计划和专业设置的重要依据。坚持年度招生计划安排与毕业生就业率挂钩的原则,对连续3年本专科初次就业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高校,严格控制其招生规模。

据介绍,辽宁今年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22.9万人。由于受诸多因素,特别是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用人需求明显减少,毕业生总量矛盾和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大,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为此,辽宁省政府要求全省各部门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要求各高校对社会需求少、缺乏竞争力的专业,适时调整学科方向;对就业率低、就业质量差、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坚决减招或停招,并相应减少教育经费的投入。

9.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 篇九

沈阳大学09级人力资源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

本问卷旨在深入了解人力资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寻找影响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生更真实的了解自己,明确就业时需要努力的方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并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完善,为今后在学生培养、专业设置、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提供参考与依据,同时利于分析研究人力资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并进一步提出解决方案。请您认真如实填写,谢谢您的合作!

一、基本情况

1、政治面貌:

2、在校曾担任职务:

3、您来自于

A 大城市B 中小城市C 农村

二、就业期望与求职经历

1.在求职过程中,您优先考虑的因素是(可选一项或两项)

A 地域B 薪酬与福利C 个人发展机会D 单位性质E 家庭期望

F 工作是否轻松G上级领导方式和才能H 工作是否稳定

I 能否发挥专业特长J 合不合自己兴趣

2.您能接受的工资起点是

A 零工资B 500-1000元 C 1000-1500元D 1500-2000元 E 2000元以上

3.您期望选择的就业单位

A民营企业B国营企业C 外资企业D 事业单位

4.您的就业方向

A先就业后择业B先择业后就业C继续深造

5.您觉得自己在择业中最大的优势是

A 学历B 专业C 经验D 能力E 社会关系

6.您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哪些方面(可多选)

A 专业成绩B综合能力C学校名气D学历E社会实践

F 性别G专业技能H 品德修养I其它

7.在求职过程中最困扰您的问题是(可多选)

A 个人能力不足B 学校就业指导不够(包括就业信息不足)

C 求职方法技巧欠缺D 缺乏工作经验

E 缺乏社会关系F 用人单位选拔不公正

G对企业岗位缺乏了解H 对企业用人标准缺乏了解

I没有及时的求职信息来源J其他

8.您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与自身能力相关的主要问题是

A专业能力B自我表达能力C外语、计算机能力

D人际交往能力E环境适应能力F文字表达能力

G实际工作能力

9.您认为最有效的求职途径是(可选一项或两项)

A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B通过学校提供信息和推荐

C人才招聘会和人才市场D人才招聘网络E其他

10.您现在的工作单位让您最满意的地方(可选一项或两项)

A、单位性质和规模B、地理位置和周边经济环境

C、单位文化及激励机制D、薪酬与福利

E、培训及提职、晋级机会F、单位效益与发展潜力

G、专业对口H、领导重视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

I、人际关系融洽J、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11您目前的工作与所学的专业:。

A. 完全对口B.比较对口C.不太对口D.完全不对口

12.您目前的月收入总额在。

A.500—1000元B.1000—2000元C.2000—3000元

D.3000--4000元E.4000元以上

三、就业指导与咨询情况

1.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您认为能提供最大帮助的是:

A.亲属或朋友B.就业指导中心老师

C.学院教授或辅导员D.校友

2.您觉得毕业后第一份工作会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取

A.校园招聘会B.学校推荐C.家人或朋友介绍

D.社会人才中介E.网络媒体

3.您会选择的求职途径是

A、招聘会B、网络

C、参加特定企业的招聘考试D、学校推荐

4.您认为通过学校的培养,自己对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得

A、很好B、较好C、不好D、很不好

5.您认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以下哪方面最重要?

A、就业形势与政策B、职业生涯规划C、面试技巧

D、自主创业E、就业流程F、就业心理调适

四、相关促进就业政策和措施的认识与评价

1.在你看来,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包括职业规划方面的教育)对于就业的作用

A.非常大B.比较大C.一般D.没有什么作用

2.对于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与鼓励措施,你

A.非常了解B.比较了解C.不太了解D.不了解

3.你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及近年一些地方出台的大学生到农村基层担任“村官”的计划等举措的态度是

A.赞成,也愿意去B.赞成,但不愿意去C.不赞成4.如果你不赞成或不愿意到基层工作,你所考虑或担心的主要问题是(可选一项或两项)

A.个人未来发展受到限制B.待遇比较差 C.地方偏远,生活条件艰苦

D.对与相关计划和措施配套的优惠政策的落实缺乏信心

E.其他

五、你的观点和建议

1、你认为大学生的就业与社会其他人群的就业存在怎样的差异,以及大学生与其他人群相比有什么优势和劣势。

2、结合你的求职经历,你认为现在用人单位需求与学校教育模式(包括专业培养如课程设置和其他能力培养)之间存在怎样的差距。

10.对于贵阳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篇十

【关键词】体育专业 毕业生 就业状况

大学生就业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对我国企业产生距离动荡,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极大负面影响。同时,中国经济持续科学发展阻碍重重,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问题更加严峻。、国内学者也对就业问题进行了研究,普遍认为体育专业要培养符合就业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增强就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业精神,探索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题的新途径。

一、就业市场分析

由近三年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和用人单位提供的就业岗位信息比较分析可知,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情日趋高涨,健身休闲运动正在成为新的消费点和生活时尚,社区体育馆、大众健身房等各种体育场馆设施日益完善,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社会需求量较多,就业渠道较广,就业对口率也较高。

二、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高职院校体育专业设置稳定,开设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等专业,招生规模根据就业市场人才需求变化适当调整。表1显示,43.02%的学生在企业工作(包括自主创业),而选择在中小学任教的比例也达到33.17%,毕业后选择入伍的比例有所增长,达到4.22%,最少的为在行政单位任职,只有2.17%。本科院校毕业生从事体育工作的百分比要低于专科院校毕业生。分别为59.5%和64.2%。自此得出,毕业生选择稳定工作的意向比较大,因为这些大型的单位虽然工资不是很高,但是包括五金一险等其他福利比较有潜力。而入伍当兵,进入行政单位的人则不较少,前者是因为大多数人觉得入伍没什么前途,后者则是因为用人单位的要求比较高。

从表二可以看出体育专业毕业生因为体育专业的局限性导致存在较大的就业困扰, 从就业因素来看专业知识不好运用占大多比例,一般如果体育专业没有从事相关体育工作专业知识是很难得到运用的,其他因素像与人沟通、人际关系处理都是体育专业的局限性。工作经验不足也在其他工作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三、对策与建议

就业是每一位大学毕业生都需要面对和慎重考虑的问题,但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就业问题更加复杂多样,因此需要通过必要措施和对策来尽力化解就业难题。

1、面向就业市场,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应当积极调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坚持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设置体育专业,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专业课程设置,逐步走上以需定产,以社会需求定培养方向的道路,增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

2、教育引领,指导毕业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毕业生教育工作是学校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高校和谐稳定大局。高校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宣讲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鼓励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调整就业心态,调整就业期望值,准确定位,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针对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呈现多样化形势,引导毕业生珍惜就业机会,实现踏实做普通劳动者的观念转变。鼓励毕业生深入基层,服务农村教育和民办教育。除传统体育岗位和相对集中的竞技体育工作外,积极引导毕业生参与全民健身领域,积极实现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研制及其主要特征[J].体育学刊.2003(2).

[2]潘家武,杜鹏,王天明.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近3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与思考[J].安徽体育科技.2007(3).

[3]谢欢.体育社团活动在提高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中的作用[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轩辕学报.2011(3).

[4]毛振明.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方针中的学校体育人物(上)[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2).

[5]张玉琴.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几点思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2).

[6]吴正中.浅析2005年沈阳体育学院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及对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6).

[7]张建军,谢远飞.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调查与展望[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6.26(6)

[8]张孟红,王军,关新技.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和社会需求现状调查分析[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3).

11.对于贵阳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篇十一

1. 新形势下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1) 就业率出现逐年下降现象。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新统计显示, 自2006年至2012年,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维持在68%的水平线上。但是这不能掩盖扩招政策引起的其他问题, 比如, 高学历就业难、热门专业就业趋冷等问题, 这些现实问题的存在使得高校毕业生与企业同时面临两难境地, 一方无法满足现在的工作环境, 另一方无法招到能够贡献自己力量、促进本企业发展的人才。

(2) 就业环境相对比较严峻。众所周知, 中国虽然地大物博, 但是一谈到人均资源问题, 其在世界某些方面的排名往往处于中下游位置,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不例外, 有限的工作职位无法满足日益涌入市场的求职者需求, 出现严重的“僧多粥少”现象。面对现如今的经济形势, 国内外的经济环境持续保持低迷状态, 另外, 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并未消除, 以致于国内的就业形势面临着以上多种压力的影响。中国社科院报告称, 城镇失业率已经达到9.4%, 约有700万就业岗位蒸发, 使失业人数远高于官方统计的830万。

(3) 就业流向处于不均衡状态。对于我国来说, 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比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差距问题、经济发展造成的分配问题等, 都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造成一定影响, 尤其直接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流向。就业的地域范围呈现相对集中的现象, 例如高校毕业生的理想就业志愿首选往往集中于发达地区及东南沿海城市, 例如,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虽然现在经济发展处于放缓状态,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依然倾向于这些经济发达地区。这样就使得相对落后地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吸引力处于劣势。

2. 新形势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产生的根源分析

(1) 产业结构调整与人才供给之间出现的不平衡状况。由于计划经济造成的影响, 以致于我国的经济产业结构依然处于不合理状态, 进而使得人才结构的矛盾十分突出, 无法进行合理分配, 其表现主要是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短缺、人才流通性依然不顺畅、涉及专业技术领域的人才所占比例偏少等。许多高校为了建设综合性大学, 没有根据自身实力和社会需求设置学科, 与社会的实际发展状况处于脱节状态。

(2)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与自身能力不适应。高校毕业生由于重心放在学业上, 造成与社会接触时间短, 以致于其在校园所形成的模糊就业观念与现实情况存在一定的偏差, 使其本身能力无法及时适应社会。另外, 他们对社会竞争机制缺乏正确认识, 经历和经验依然停留在在书本和理论上, 自身竞争能力不强, 缺少重视实干精神与意识, 并且对于职业规划表现出很高的期望值, 当高校毕业生难以适应企业的用人要求或者本身缺乏竞争素质时, 将无法及时调整好心态, 不能很好地把握社会的需求。

(3) 国内高校人才的培养模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为了迎合市场, 很多高校增开潮流性专业课, 这就造成很多高校的部分专业出现重复和扎堆现象, 这种课程设置加剧了不同高校相同专业的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关系。这些现象也反应出我国在高等教育方面调整教育结构和资源滞后性, 使高校毕业生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错位。

3. 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 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方法和途径

(1) 鼓励创业, 增加工作岗位。政府相关部门出台扶持政策, 比如简化审批手续、减免多项行政性收费、建设高校毕业生创业园和人才培养基地、享受职业培训补贴和公共服务等, 用以鼓励高校毕业生利用自身才能和技术进行自主创业, 并且完善小额贷款担保程序, 这样的创业平台不仅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兴趣和积极性, 而且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2)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 加强教育体制改革。为了适应市场需求, 高校在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综合素质的同时, 还要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 根据市场实际不断更新教学形式和内容, 进行实践性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 使其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对接。

(3) 转变就业观念, 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在现今疲软的经济形势下, 作为高校毕业生自身来说, 就要认清形势, 及时校正就业观念, 做到自身观念能够与市场实际与时俱进。另外, 高校毕业生还应以此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提高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自身价值。

总结

虽然疲软的经济形势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变得更加严峻, 但是笔者以为在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和推动下, 国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依然健康有序的发展。

摘要:最近几年以来, 国民经济发展面临的下行压力, 再加上教育扩招政策, 使大量高校毕业生集中涌入市场, 这就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更加困难, 遭遇了更艰难的形势。鉴于此, 笔者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和数据, 简要分析了当前形势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其产生根源, 最后提出了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一些方法和途径, 以此希望对提高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帮助。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根源分析,方法途径

参考文献

[1]肖克奇.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程[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8年版:175-182.

[2]关进礼.目前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社科纵横, 2010, (1) .

[3]颜舒.大学生就业心理及就业倾向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宁德师专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2) .

上一篇:11月末总结下一篇: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