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论文

2024-09-30

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论文(精选10篇)

1.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论文 篇一

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

摘要:目的 分析与探讨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并制订相应的防范措施,以达到有效避免手术室护理风险的目的。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1月~12月手术室的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了解手术室护理风险相关因素,根据各因素制订相应的管理与防范措施,并对2013年1月~12月的手术室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了解通过施予有效的防范措施后,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最常见的为工作人员责任心不足、医院管理条例不完善、护理环境因素等,针对上述因素进行防范与整改后,2013年1月~12月的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与2012相比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较多,针对此类风险因素进行针对性防范,能够有效预防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使手术室护理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防范措施

医院的手术室是非常重要的部门,作为承担各类救死扶伤手术的主要场所,该部门具有重要的责任与使命,也具有高风险的特点[1]。手术室具备特殊的工作环境,特殊的工作性质,特殊的工作团队以及特殊的协作性,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造成极大的治疗失误。手术室护理要求严谨、科学的精神与技术操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项医疗法规的逐渐完善,人们对于手术室风险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本文就手术室护理风险的相关因素进行总结,并制订与实施相应的防范措施,旨在为改善护理不良事件提供科学根据,具体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月~12月手术室的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实施手术2018例,其中男性患者1180例,女性患者838例,年龄为10~80岁,平均年龄为(55.0±10.0)岁。另选取本院2013年1月~12月手术室的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实施手术2298例,男性患者1010例,女性患者1288例,年龄为12~92岁,平均年龄为(56.0±12.0)岁。

1.2 方法 对本院2012所有患者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统计与分析,并对引起护理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以了解护理风险因素。

1.3防范措施

1.3.1预防手术对象与部位错误 制订相关的规定,严令禁止手术对象错误、手术部位错误的发生,主要措施如下:①在接患者入手术室前,首先与病区护士进行交接与核对,确认患者的姓名、年龄、病种、手术方式、手术时间等;②进入手术室前,应与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再次查对;③进入手术室后,与麻醉师进行查对,确保麻醉药物与麻醉方式一致;④进行麻醉之后,与主刀医生进行核对,再次确认术式及部位。在进行切肤前,首先由主刀医生、手术护士对手术部位进行核对,确保万无一失后方可进行手术。

1.3.2预防输血、输液、用药错误 在手术过程中,手术护士应对用药情况进行详细的核对,并严格遵守医嘱使用药物,在术前应要求患者接受过敏测试,避免用药过程中的出现过敏现象。用药前与麻醉师共同核对药物是否正确;在输血前,首先与血库工作人员进行严格核对,确保无误后才能签名取血。回到手术室后,护理人员还需和麻醉师、主刀医生进行再次核对,确保血型与血液指标无误后进行输血。在对患者进行输血治疗时,应将输血量、血型等详细记录在患者的病历资料中,以便于日后进行核对。

1.3.3预防手术室物品遗失与缺损 在对患者进行体腔关闭前、关闭后、皮肤缝合前、缝合后,护理人员应对所有手术器具进行清点与查阅,严格禁止出现任何手术器械或相关物品遗留在患者体内的情况发生。特别针对医用纱布、纱垫、缝针等物品,应反复检查,不允许任何工作人员对器具的清点结果进行随意更改。

1.4评价方法 比较2012与2013手术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以了解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后,手术护理不良事件的改善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本文所有数据使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与计算,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本文所有数据由2名专业人员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录入数据库中,以便于日后再次利用。结果

2.1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 对2012年1月~12月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统计可得,共发生护理不良事件65例,其中因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造成共29例(44.6%),由于医院管理条例不完善造成共22例(33.8%),由于护理环境因素造成共14例(21.6%)。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的主要情况为:①患者手术部位错误;②患者的体位安妥不当;③手术过程中发现物品准备不充分;④手术后器械遗留在患者体内。管理条例不完善的主要情况为:①护理人员年轻化,护理经验不足,护理技能掌握不完全;②管理力度不大;③护理培训不到位;④手术物品未定期检测。环境因素的主要情况为:①手术室自身特殊性;②手术操作时设备存在一定损害;③工作人员在手术过程中存在多种意外损伤。

2.2护理不良事件比较 比较2012与2013的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可得,2012年发生65例,发生率为3.25%,2013年发生16例,发生率为0.86%,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

手术室作为执行患者救治、护理的重要场所,原则上不允许有任何疏漏,但由于各种主观或客观的原因,难免发生护理差错或者护理风险[3-4]。在对手术室的日常工作进行管理与护理时,应注意强化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做到依法执行护理操作,并对护理人员的责任感进行培养与提高。在安排人力资源过程中,应注重人性化弹性排班,避免超负荷工作的出现,以降低护理人员对于工作的怨气,提高护理人员对于工作的责任心与耐心[5]。

根据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导致手术室护理风险的主要因素为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环境因素以及医院管理条例不完善等,而对手术室的护理工作进行针对性防范管理后,2013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2012年,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对于手术室护理工作应该采取针对性防范管理,使护理人员更有责任感,并对护理环境进行改善,做好三查八对,保证患者能够接受到最为安全的治疗。

参考文献:

[1]王桂霞.手术室护理风险及防范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1,12(1):114-115.[2]潘星.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临床护理,2010,3(1):125-126.[3]陈莉莉.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的调查分析[J].北方药学,2013,10(8):151-152.[4]魏革.手术室的风险管理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9):833-835.[5]赖存,郑爱英,舒玉花,等.外科手术俯卧位并发症的探讨[J].陕西医药杂志,2012,31(2):155-156.编辑/哈涛

2.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论文 篇二

1 护理风险

1.1 感染

新生儿科危重病人多, 加上新生儿自身免疫力低下, 早产儿气管插管、反复吸痰、建立静脉通道等增加了皮肤黏膜损伤的机会。病房结构和设置不合理、通风不良、消毒不到位、床位之间距离较小、不同疾病患儿混住造成易感人群的高度密集。另外医务人员的手在传播病原体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医疗用品消毒不严, 各种医疗器械, 如暖箱、光疗箱、喉镜、奶具、衣物消毒不严, 造成获得性感染的发生[1]。

1.2 损伤

由于早产儿皮肤薄嫩, 易发生皮肤压伤性红臀。输液时高浓度液体对血管及周围组织有一定的刺激以及外渗致使局部皮肤坏死。洗胃、洗肠、洗澡时水温过高引起烫伤、使用热水袋烫伤、坠床等各类损伤及意外。足月儿指甲过长自行抓伤, 蓝光照射时眼罩脱落。吸氧不当造成的失明、氧中毒、肺不张、呼吸抑制, 因称重、沐浴、摄片、吸痰等使患儿脱离氧环境导致难以逆转的低氧, 严重可引起脑损害。辐射床应用不规范引起烫伤或复温效果不佳[2]。

1.3 胃食管反流

新生儿胃食管反流主要症状是呕吐, 但是大部分患儿 (特别是早产儿) 可无临床呕吐症状, 表现为反射性呼吸暂停、心动过缓, 甚至猝死, 临床上对这种“寂静型”的潜在危险性应给予高度重视。

1.4 护理记录不周

护理记录不及时、漏记、记错、用词不严谨。

1.5 交接班不完善

交接内容不全, 重点不明确。

1.6 其他

调换床位、输错液体、新生儿被偷窃。新生儿肢体小、外貌特征非常相似、手条及脚条及易脱落, 在晨起沐浴、外出检查、入出院时调错婴儿, 入院时写错手条, 出院时抱错婴儿等。

2 防范对策

2.1 增强患儿的抵抗力, 实行保护性隔离

做好病区的清洁卫生工作, 做好空气、物体表面的消毒与监测, 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 确保各项生物学指标符合要求。工作人员必做好新生儿室的物品管理, 床单布类天天更换, 奶具每次使用后及时清洗、高压消毒, 患儿的用物要求一人一用并要求经过消毒后使用, 尤其应留意对暖箱、蓝光箱、呼吸气囊、呼吸机管路等的消毒, 每周更换暖箱1次, 使用后终末消毒。各种穿刺、置管、吸痰应遵守无菌原则。医务人员应自觉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凡是进入新生儿室的人员一律要洗手、更衣、换鞋、戴口罩和帽子, 工作人员应定期健康体检, 必须无传染、感染性疾病。严格执行探视制度, 非本室工作人员不得随意进入。配备足够的手消毒设施, 以提高医护人员洗手的依从性[3]。

2.2 新生儿意外损伤的防范

(1) 静脉外渗:输液时加强巡视, 静脉注射部位尽量选择在四肢, 尽量选择使用留置较长的导管, 避免反复穿刺造成损伤或感染, 要求护士严格无菌操作。若外渗应停止输液, 拔掉留置针, 局部用50%硫酸镁纱布湿敷。 (2) 各种仪器探头应定时更换部位, 避免局部受压过久。新生儿置远红外线抢救台, 应密切监测体温变化, 避免烫伤。保持皮肤清洁卫生, 特别留意耳后、皮肤皱褶处及臀部的清洁卫生。勤换尿布, 对已发生尿布性皮炎的患儿, 应暴露出臀部, 保持干燥, 局部可涂红臀软膏。在照蓝光前套好小手套, 以防婴儿指甲抓破皮肤, 眼睛用黑眼罩遮挡, 并妥善固定。确保眼罩不会脱落, 完全遮住眼睛, 又不会堵住鼻孔。睾丸受损尽可能选用小号一次性尿裤遮盖会阴部防止睾丸受损, 但也要注意充分暴露皮肤, 以免影响光疗效果[4]。

2.3 勤巡视, 勤观察

胃食管反流出现以喂奶后1 h居多, 也可发生于睡眠仰卧位及空腹。 (1) 体位疗法:可用30°倾斜的床上俯卧位或50°仰卧。 (2) 密切观察患儿面色、呼吸、心率变化, 及早发现呼吸暂停, 必要时予心电、氧饱和度监护, 床旁备好吸引器、氧源和复苏囊。一旦发生呼吸暂停, 立即取头低侧卧、拍背刺激后在大流量氧气冲吸口鼻下, 迅速用吸引器吸净呕吐物和分泌物, 同时予持续氧饱和度监测, 吸引后无好转则予复苏囊加压呼吸, 必要时配合胸外心脏按压或行气管插管。吸引时动作要轻快, 以免刺激迷走神经再次诱发恶心呕吐。 (3) 胃食管反流早期暂时禁食外, 根据病情及早采取合适的喂养方法, 进行耐心细致的喂养。不适宜奶瓶喂养的早产儿和重症患儿可采用经口胃管或经口十二指肠管喂养。

2.4 护理记录要真实及时完整

护理书写应实事求是地反映新生儿情况, 防止忙于各种常规治疗, 使关键内容漏记。还有为了病历记录完整, 将没有观察到的内容做了记录, 记录的不完整、护理记录缺乏完整性、部分记录缺失, 尤其是关键的护理行为未做记录, 很可能被认为护理过失。记录要有连续性。护理记录的主要内容包括患儿病情、护理措施和效果, 但是护理记录中常发生有病情变化的记录而没有处理措施的记录。护士必须遵守科学性、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 与医疗记录同步性为原则, 遵照医嘱、护理常规认真及时、客观正确地在规定时间内做好各项记录, 禁止错记、漏记、涂改及主观臆造、随意更改等[5]。

2.5交接班程序标准化规范化

明确各班的责任, 避免工作中的遗漏, 可有效防止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从而保证了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新生儿没有表达能力, 护士既是患儿的监护人, 又是其治疗护理的实施者, 任何一个疏忽都可能导致护理缺陷及医疗纠纷的发生。在新生儿床旁交接尤为重要, 每天晨晚交接班时逐步对每个新生儿开包进行全身检查, 手条有无脱落, 信息是否准确, 交班的内容全面, 包括病情、治疗、特殊检查及特殊药物的治疗等及仪器的使用情况。

2.6 其他

给新生儿护理、洗澡、换衣服时严格查对手表带、以防抱错新生儿。患儿入院时检查手条并与家属认真核对姓名与性别, 办理入院手续后, 主班护士根据电脑制作手条及脚条, 系手条时与患儿再核对。住院期间保证新生儿手条完整。外出检查前后核对床头卡及手条是否一致, 浴前检查手条有无丢失, 沐浴应有秩序进行, 沐浴后认真核对手条, 确认无误后方可放回床位。沐浴结束后, 由第二人再次核对手条及床头卡。出院由2名护士一起检查全身并再次核对后交家属检查。严格探视制度, 严禁外人人内, 防止新生儿丢失。

护理风险识别是对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进行连续系统地识别归类, 并分析产生护理风险的原因和过程。护士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及认真的工作态度、敏锐的观察力、熟练的专科技能, 将护理职业的责任心贯穿于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 护理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也是可以防范的。

参考文献

[1]杨婷璇.浅议新生儿护理风险及防范[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8, 2 (8) :102.

[2]李亚洁.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运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12) :918-920.

[3]张燕群.护理风险管理在新生儿科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09, 15 (15) :84-85.

[4]薛惠红.新生儿病房护理风险管理[J].全科护理, 2008, 6 (11B) :2990-2991.

3.儿科护理风险管理与防范措施研究 篇三

【关键词】儿科护理;风险管理;防范措施;研究应用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1-0004-02

前言:

儿科护理关乎到孩子生长发育规律、患儿保健、疾病预防和临床护理的重要工作,当患儿在成长期生病时,医院可通过必要的医疗手段、护理手段,消除孩子的疾病痛苦,让他们摆脱疾病,继续健康成长[1]。但同时由于患儿的身体、心理是不受控制及管理的,所以在护理工作中,儿科护理服务面临的风险因素也成倍出现,为此,笔者从风险管理及预防措施两方面入手,研究提高儿科护理服务质量及水平的办法和对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随机选取某院2013年2月-2015年11月收治的73例儿科患者为研究对象,男51例、女22例,年龄在4个月-10个月不等,平均年龄(6.34±1.21)月。门诊诊断报告显示,73例患儿所患疾病病症不同,主要包括感冒发热、急性肠炎、呼吸道感染、外伤、脑炎等,因患儿在年龄、性别、病情表现及治疗服务等多个方面皆表现出不同,差异无明显意义,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两组患儿均接受常规性综合治疗,接受差异化护理服务,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风险管理,内容包括:①患儿姓名、性别、年龄等基础资料的科学统一管理,在护理中对患儿身份及疾病资料进行统计、记录,接受检查、安排服药、给予特殊照顾时,都要核对姓名,避免错误用药、延误病情等风险问题[2]。②观察及发现风险,患儿的思想和行为难以控制,故需要护理人员时刻注视、观察患儿的一举一动,并与患儿家长一起配合护理,如:始终让患儿在家长或护理人员视线之内活动、接受治疗;将对患儿有身体伤害或存在误食风险的食物隔离、清除出去;患儿在治疗中出现异常表现,异常哭闹、流口水、呕吐、面色潮红等等,需及时与主治医生联系,做进一步检查。③细致护理,围绕医疗工作展开的护理服务需要护理人员进行严格的分析、配比,如:患儿需要输液消炎,整理患儿检查报告,在输液前排除过敏风险;患儿要住院观察,需与家长沟通联系,对患儿一些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进行细致掌控,避免其因错误饮食而加重病情;患儿病情紧急、变化复杂,需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对患儿用药后表现进行严密观察,并留存治疗依据,掌握患儿治疗的有效证据、依据等等;患儿年龄过小,在用药剂量处理上需与医生做密切沟通和反复斟酌,避免用药剂量过大,给患儿造成毒副作用[3]。

对比两组患儿风险事件、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现实病案资料为依据,提出有效防范措施与对策。

1.3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风险事件1例、不良反应3例,发生率分别为2.5%、7.5%,情况优于对照组,风险事件4例、不良反应7例,发生率分别为12.12%、21.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3 讨论

本组研究证明,儿科护理工作中的风险问题很多,儿科护理极易出现因护理人员工作不到位、风险管理意识差、防范能力不足而诱发的风险事件和不良反应。资料中,采用风险管理的观察组40例患儿,依然有风险事件、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事件1例、不良反应3例,发生率分别为2.5%、7.5%。此外,仅进行常规护理的患儿,风险事件4例、不良反应7例,发生率分别为12.12%、21.21%,风险因素及不安全问题更多。上述数据说明,针对于患儿的护理工作,问题比较严重,风险因素种类多、表现形式及内容复杂。

笔者认为,要想预防风险,发挥风险管理作用与效果,需在以下几方面做工作调整,如:了解患儿真实的疾病状态,掌握患儿基础资料,当发生突发病情时,或观察到特殊情况时,应及时与相关医师联系,及时救济、紧急处置;又如:特殊药物的应用注意[4]。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加强对药物应用管理问题的关注,对用药后患儿的病情变化及反应严密观察。同时,还需将所听到的医嘱进行重复,或是根据自身工作经验,反复确认患儿是否处于安全的护理工作环境中。只有不断反复查验、一丝不苟的执行护理工作,拥有风险管理意识,方可从本质上杜绝、消除风险因素的干扰,将防范对策融合到具体的护理行为当中,保护好患儿的健康及安全[5]。

众所周知,各类护理工作都有不同的服务侧重,儿科护理的侧重是与患儿家属沟通好、正确严格按照医生嘱托辅助患儿接受治疗、服药,积极落实风险管理并对风险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防范,给予患儿其他的疾病恢复帮助。虽然工作内容、性质大体相当,但深究护理服务的本质便可以发现,儿科护理要想落实到实处,护理工作还需做诸多努力。

参考文献:

[1]香祝浓,杨菲菲,张旭.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2011,12(19):119-120.

[2]权春艳.小儿科的护理风险管理及防范策略[J].中国实用医药,2013,20(118):267-268.

[3]叶训琴,李晓东,王明飞.儿科护理风险管理与防范措施[J].中外医疗,2013,10(124):163-165.

[4]张天琼,刘玉碧,张甜.基于当前儿科护理理念与服务标准探究小儿科护理风险管理及防范对策[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0(10):168-169.

4.急诊护理风险及防范措施 篇四

急诊科护理工作的特点是工作量大、涉及面广、风险性强。急诊科患者病情危重、复杂、变化快、病死率高,加之患者家属对突发事件难以接受,对病情变化难以理解,易发生各种纠纷。因此,培养急诊科护士必要的应急能力、熟练的抢救技术、敏捷的处事方法、良好的沟通素质,对于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医疗纠纷、提高医护人员的自我防范意识、保障医护人员的自身安全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急诊科存在的护理风险分析

1.1 社会因素所致的风险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要求普遍提高,意识也明显增强。患者要求有良好的医疗环境、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优质的服务态度;对抢救和治疗效果期望值过高,对医疗护理的高风险和不稳定性缺乏了解;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的细化程度不够,卫生资源的分布和匹配的合理性存在某些不足,导致患者家属心理不平衡;社会舆论与媒体对医疗机构服务的特殊性宣传不够,个别不良事件影响了卫生系统的形象,致使部分患者在看病时持怀疑态度,不信任医护人员。故意制造纠纷。

1.2 医院条件欠缺所致的风险急诊科患者多,护士缺编,长期超负荷工作,使工作效率下降;医疗条件差,抢救仪器设备不全,急救物品、药品准备不充分;抢救和留观患者不能及时收住院,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急诊护理队伍的年轻化,技术力量薄弱,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差;这些都是导致纠纷的隐患。

1.3 科室管理因素所致的风险

1.3.1 各项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各级护理人员的职责、抢救工作制度、三查七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危重患者的管理制度、急救设备的管理维护制度等等落实不到位。医务人员医疗行为有章不循,对危重患者抢救不及时,极易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1.3.2 抢救仪器没有处于备用状态抢救仪器在危重患者的抢救中提高了急救护理水平,同时也增加了许多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如抢救仪器无专人管理、摆放凌乱、违反操作规程、设备故障等都是导致护理纠纷的隐患。

1.3.3 抢救记录不规范,缺少自我保护意识主要表现在抢救危重患者时,只注重抢救措施、速度、效果,忽视了抢救记录,有的抢救记录不全面、过于简单、时间有错误、病情变化时未及时记录甚至涂改,一旦发生医疗纠纷,抢救记录不能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

1.4 护理人员因素所致的风险

1.4.1 急救经验不足引发的风险近年来急诊科护士趋于年轻化,素质参差不齐,低年资的护士急救经验不足、病情观察不细致、操作技术不熟练、对患者病情缺乏正确的判断力,容易出现工作上的失误;有的护士对患者的提问不能耐心解答,引起患者及家属的不满.导致护患纠纷。

1.4.2 违反操作规程引发的风险在临床上有很大一部分操作是由护士独立操作来完成的,如:急诊护士的分诊、护送危重患者外出检查、输液、输血、给药、使用抢救仪器等等,这些都是医疗护理过程中必须采取的措施,但是由于违反操作规程,会给患者造成不良的后果。

1.4.3 护理职业损害引发的风险急诊患者病情危重,需要马上救护.不能确定患者是否有传染病,如:肝炎、艾滋病等,在急救过程中接触患者具有传染性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时不注意个人防护,不仅造成自身感染,还会成为传播的主要媒介。

1.4.4 护士心理损伤引发的风险急诊科护士长期处于喧哗紧张的工作环境,面对各种急救患者,精神高度紧张,工作中易产生厌倦情绪;面对不同病种、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素质的人群,护士是暴力发生的最危险人群。这些会对护士的心理、身体、工作质量造成影响。

1.5 患者因素所致的风险急诊患者起病急,病情重,具有突发性、不可预见性,且普通存在急躁、忧虑、恐惧心理;由于患者基础健康水平和机体免疫力不同,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患者和医务人员接触时间短,无法全面了解病情,相同疾病的不同症状、不同疾病的相同症状都会影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有赖于患者的密切配合和支持,患者有冒险行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合作的态度和消极的求生欲望,都会使护理风险上升。

对 策

2.1 医院各部门要支持急诊工作急诊科设一线、二线值班人员,24 h待命,随时处于应急状态。当大批患者来诊时,值班人员应立即通知医务处(院总值班),迅速启动医院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各就各位进行抢救治疗。急诊科制定了突发大批车祸患者的应急预案、突发传染病患者的应急预案、突发集体中毒的应急预案等,在抢救患者时整个科室工作协调、人员互助,可大大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

2.2 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护士要增强法律意识,谨言慎行,做到知法、懂法,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特别是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等与护士有关的法律知识有所掌握,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强化法制观念和证据意识,加强工作责任心。

2.3 健全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2.3.1 健全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是预防差错事故的必要条件,是正常护理操作的保障。护士必须纪律严明,坚守岗位,随时处于应急待命状态,具有团队精神,在护理操作中循章守制做好抢救工作。

2.3.2 及时总结经验护士长和护理业务骨干总结工作经验,针对急诊科的工作特点,我们总结出了科室存在的2O余种护理风险及应对措施,供护士学习和借鉴。如:危重患者外出检查、住院途中发生窒息、心跳骤停;医疗护理文书丢失或记录失误;分诊漏诊;各种抢救操作的损伤;给药错误;抢救仪器不到位;医务人员损伤及感染;医疗护理纠纷;工作人员应急能力低下;服毒患者的再自杀等等,这些都汇编成册以便参考使用。

2.3.3 制定可行措施根据科室特点制定具体措施,使护理安全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对于护理操作中高风险的项目,如吸痰、洗胃等要履行告知义务;要将进行的每项护理操作的目的、风险因素告知患者及家属以达到配合的目的,同时也满足了患者及家属知情的需要,最终目的是降低纠纷和投诉的发生。护送危重患者到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病房后,急诊护士要与接诊护士详细交接并签字。

2.4 强化科室管理意识

2.4.1 抢救仪器的管理急诊科抢救仪器多,全部由护士使用操作,每台仪器要有专人管理,每周检查一次,包括各部件的完整、运转情况以及清洁消毒和保养,发现故障立即通知护士长和设备科。要求全科护士都能熟练使用各种抢救仪器,掌握除颤仪、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吸痰器、洗胃机、头部降温仪的性能及操作规程,并将这些仪器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提供给护士学习。

2.5 加强业务培训,确保护理工作质量

2.5.1 加强基本业务的培训集多专业护理技能于一身是急诊护士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加强护士培训包括:法律意识、服务礼仪、沟通技巧、急救新技术等,提高护士的服务质量和救护水平,通过每月进行的护士业务学习、定期培训和考试,使护士掌握危重疑难病例的观察要点、护理要点及处理方法,培养护士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有计划有目的地将急诊抢救护理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予以总结,认真做好急诊护理的每个环节,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5.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论文 篇五

广州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

胸外一科

姓名:王彩丽

随着静脉输液的广泛应用,静脉输液实践的风险性也在增加。如何认识和防范静脉输液中存在的护理风险事件、有效降低输液相关的护理差错与纠纷的发生、提高输液安全与质量、已成为护理管理人员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今日我科通过从严格依法行医,完善相关管 理制度,成立静脉输液安全管理小组,加强静脉输液质量管理,建立完善的风险报告、反馈系统等方面加强静脉输液风险与安全管理。随着静脉输液治疗的广泛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的不断出现,静脉输液护士在工作内容、手段、方式、范围等不断得到扩展和深化的同时,静脉输液实践的风险性也在增加。因此应积极加强静脉输液过程中潜在的风险事件与安全的管理,以下我们集体讨论以及进一步学习有关于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风险与安全管理的一些具体措施:

一、严格依法行医

在我科执业的护士均取得护士执业证书,并按要求注册,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明确规定护理学员和实习生必须在带教老师指导下才能进行护理技术操作,护理部和科护士长随时督查,私自单独操作者一经发现,护理学员取消培训资格,实习生辞退回学校,并对带教科室和老师给予相应的处罚。我科执行PICC置管术时,均由取得PICC置管资格认证的护理人员进行此项操作。

二、完善静脉输液相关管理制度,成立静脉输液安全管理小组

1、医院组织各职能部门不断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等五大护理核心制度要求护理人员人人熟知并认真落实,其中查对制度的落实、确保患者安全是关键。针对关键、薄弱环节制定了《护理操作规范手册》,人手一册,其中包括给药错误应急处理流程、药物过敏反应处理流程、药物不良反应应急处理流程等与静脉输液有关的应急预案,要求护理人员熟记内容,提高应急能力,在紧急情况下能有效应对。每个科室均下发了《常见药物配伍禁忌表》,护理人员可快速查找常见药物配伍禁忌。通过以上措施使护理安全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做到有章可循,从制度上保证了静脉输液治疗安全工作的落实。

2、我院于2005年12月以来就成立了静脉输液安全管理小组,科护士长任组长;管理小组由各科派遣护师及护师以上职称的人员参与,管理小组制定了岗位职责和会诊程序,每年安排值班表下发至全院各科室,涉及静脉输液方面的疑难问题或不良事件及时上报管理小组,必要时可扩大会诊。定期召开小组会议,学习静脉输液相关知识并对全院静脉输液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持续改进的安全防范措施。

三、加强静脉输液质量管理

1、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的观念,确保护理安全,持续提高服务质量,将其作为风险管理的一种策略。科室组织经常性的常规制度学习,加强对新上岗人员的培训,从上岗起就规范他们的行为。对于思想松懈、明知故犯、工作责任心差的护理人员实行“零度宽容”,即决不宽容,毫不宽恕,使每位护理人员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加强慎独修养。

2、加强静脉输液和院感管理相关知识的培训。分批派出静脉输液小组成员参加省内外举办的培训班,还要求静脉输液小组成员及时了解国内外有关静脉输液的最新动态。同时由输液组成员对各自科室内的护理人员进行静脉输液相关知识培训,科室出现与静脉输液有关的不良事件及时按程序上报。护理部每年组织一次全院范围内的静脉输液安全管理知识专题讲座,内容包括静脉输液护理现状及展望、静脉输液护理方案决策、药物性质与静脉输液的关系、静脉输液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护士的自我防范措施、外周静脉留置针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等,年终组织专题案例分析,对易发生纠纷的环节与行为进行讨论,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每年还组织1-2次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通过不同层面、不同范围、不同形式的培训增强了护理人员对静脉输液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的意识,从而自觉规范行为。

3、规范操作行为,严格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规定。

(1)护理部申请统一购买了《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基础篇,人手一册,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随时随机对执行情况进行督查,每月随机进行操作考试,规范操作行为。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要求保证查对的严谨性,护理人员必须携带输液卡到床旁进行查对,查对患者时必须采取询问患者姓名的方式进行。对危重、手术、昏迷、意识模糊以及无自主行为能力的人实行腕带识别制,以提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3)加强静脉输液各个环节的院感管理监控。重点是治疗室的管理、操作过程中无菌原则的遵守、操作前后手卫生执行情况、口罩佩戴情况、输液结束后用物的规范处置等。同时加强职业防护教育,采取标准预防,提倡使用安全产品。

(4)强化法律意识,完善各种记录。教育护士在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的同时要加强护理证据的收集与管理。与静脉输液有关的证据主要包括:护理记录、各种同意书、有护士签名的治疗执行单等,对化疗和PICC置管的患者必须实施知情告知和签字制度。各类输液执行单按规定的时间执行,同时签上执行者姓名和执行时间。

四、建立完善的风险报告、反馈系统,持续改进

建立风险事件报告系统,强化内部管理机制,提倡不断提高,不断改正的精神。任何一个人,即使是最谨慎的医务人员也会出差错,即使不让所有出错的人从事医疗活动,也不能防止以后不再发生医疗差错。因此我们对当事人避免单纯的批评责备,而是采取“治病救人”的教育方法,一方面教育护士要积极进行自我归因,鼓励其找出错误的根本原因并加以彻底纠正,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以防止其他人员重犯同样的错误;另一方面,倡导当事人主动报告差错、事故,使之形成风气。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在发现问题中找出工作的薄弱环节,在解决问题中寻找更好的方法才能实现持久的安全。只有这样,我们静脉输液的风险以及安全管理才能取到比较理想的效果,才能做到“三好一满意”的优质护理服务,确保患者的安全。近期我科无静脉输液护理有关的不良事件,无差错发生。我们意识到提供高质量的静脉输液护理是预防静脉输液治疗风险、确保安全的最好方法,同时还需加强对护理人员相关知识的培训,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完善证据系统管理。目前我们医院已构建了静脉输液配置中心,除此,我们还在继续不断地探索、学习管理经验,持续改进工作,计划通过培养静脉输液专科护士、完善静脉输液管理小组职能等途径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快捷的静脉输液治疗。

输液反应的处理报告制度

当输液病人可疑或发生输液反应时,护士应及时报告当值医师,积极配合对症治疗,如寒战者给予保暖、高热者给予冰敷,必要时吸氧,并按医嘱予药物处理,同时做好下列工作:1)立即停止输液,启用新的输液器,改用静脉滴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并通知值班医生。2)配合值班医师,对症治疗、抢救。3)留取标本及抽血培养。

4)检查液体质量,输液瓶是否有裂缝,瓶盖是否有松脱;记下药液、输液器、头皮针及使用的注射器的名称、剂量、厂家、批号,用消毒巾、胶袋,把输液瓶(袋)连滴管、针头包好,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放冰箱保存,与药剂科或检验科联系,药品待药剂科转交相关部门抽样检查,输液器等用具应由检验科细菌实验室做相关的细菌学检验。

5)上述各项均应填写输液反应报告表,上报护理部,感染管理科,医务部,并做好护理记录及交班工作。

6)准确记录病情变化及处理措施。

7)各科设输液及输血反应登记本并及时记录,记录内容包括:①科别、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入院时间、诊断;②输液(血)的名称、批号、生产单位、生产日期、数量、输注方式;③反应的临床表现、处理情况、发生反应的时间;④送检标本名称、检测结果、报告日期。

五、熟悉常见输液反应以及药物外渗的常规护理、加强防范措施、减少并发症

(一)常见输液反应的防治及护理

1、发热反应

(1)发病特点:在输液过程中患者突然畏寒,不自主颤抖,迅速转为高热,严重发绀,面色苍白,重者心率快,脉细速,虚脱,多数经处理后迅速好转。发热反应是输液反应中最常见的一种,较常见的原因有致热原病菌(普通菌和毒菌等)或其他物质污染液体或输液用品,也可能因药物不纯或药物有配伍禁忌所致。

(2)防治和护理:在输液过程中,寒战反应一旦出现,应立即暂停或完全停止输液,并详细检查发生反应的原因。寒战发冷时保暖,立即注射非那根(25~50 mg)或其他抗过敏药物,艾灸百会穴,发生虚脱时可针刺人中,严重时可注射肾上腺素(0.5~1 mg)。留观病人待退热至38℃以下,并无其他不适才可离开。

2、血栓性静脉炎:由于长期输注高渗葡萄糖液体、血管内膜药物以及细胞毒性药物所引起病变的静脉内膜发炎并导致静脉管腔内血液凝成血栓。

(1)主要症状:局部沿静脉径路上有红肿、触痛、热痛等,但一般无全身症状或仅有不适感。

(2)防治和护理:安慰病人消除紧张情绪,为病人更换注射部位使患肢休息,局部热敷,严重时局部用95%酒精或50%硫酸镁行热湿敷。

3、急性肺水肿:肺癌术后患者多见

(1)发病特点:输液过量或过快,特别是输入含钠液体过多时,容易发生急性肺水肿,原有心脏病,心功能不全者,肺癌术后肺功能不全者,老年体弱儿童输液应特别注意,发病时患者突然感到呼吸困难、气促、剧烈咳嗽、烦躁不安、口唇发绀,严重时口鼻可喷涌出大量粉红色泡沫样液,听诊两肺出现干湿性啰音,心音弱速。

(2)防治和护理:发现这种情况,应立即停止输液,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立即加压吸氧。湿化瓶给予20%~30%酒精,湿化吸氧,必要时静脉滴注氨茶碱,利尿药液以利尿排水。西地兰0.4 mg加50%葡萄糖40 ml缓慢静注等对症处理。

4、过敏反应(1)主要为药物性过敏性反应为多见:目前,在临床上多见于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氧氟沙星类注射液,静脉输液时10 min~1 h左右病人出现皮肤荨麻疹、有瘙痒、重者胸闷、发热、口唇发绀,此时应注意休克发生。

(2)防治和护理:立即更换药液和输液管,即用5%葡萄糖维持输液,以便抢救用药,立即注射非那根25 mg,地塞米松5 mg,严重者给予吸氧,肌注肾上腺素1 mg,有过敏性休克者按抗休克处理。严密观察病人全身情况,直至症状完全消失才可离院。

5、空气栓塞

(1)发病特点:由于输液管输液时空气未排尽,输液管连接不紧密,加压输液,连续输液接瓶时不及时而又没有注意重排空气,使空气进入静脉,随血流经右心房到右心室内阻塞肺动脉口,使血液不能进入肺内,引起严重缺氧。此时,病人感到胸闷,呼吸困难或严重发绀,听诊心前区可闻及一个响亮的”水泡声”.(2)防治和护理: 立即停止输液,通知医生,积极配合抢救,安慰病人,以减轻恐惧感。立即给予病人至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以减少空气进入肺动脉口。并给予氧气吸入,严密观察病人全身情况,必要时对症处理。

(二)静脉输液外渗性损伤的防治

药物从静脉注入是临床上广泛用于防治疾病及抢救危重病人的一种迅速而有效的给药途径,但是思想上麻痹,技术上不娴熟,病房巡视的忽略和有关药理知识的缺乏等,常常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输液外渗影响给药,尤其我们医院化疗药物的使用,引起组织严重损伤而加重病人的痛苦。护理人员要了解静脉输液外渗的机理。为寻求有效的防治方法,避免和解除静脉渗漏给病人造成的痛苦,同道们进行了诸多的探讨和尝试,本文对静脉输液渗漏性损伤的防治报告如下:

1、外渗性损伤的因素:造成静脉渗漏性损伤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有以下几方面

(1)药物因素:主要是细胞毒性药物、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包括药物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对细胞代谢功能的影响。引起渗漏性损伤的常见药物有抗肿瘤药物,如THP(吡柔比星)、阿霉素、盖诺、健择、择菲等等一些强刺激性化疗药物。血管收缩药,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阿拉明;阳离子溶液,如氧化钙、葡萄糖酸钙;高渗液,如50%葡萄糖,20%甘露醇。

(2)机械因素:机械性损伤多为穿刺技术不熟练,一次给药多次穿刺,选择血管不当,特别是反复化疗的患者,没有做到有计划地选择血管,针头固定不牢,拔针后按压针眼不正确,由于病人长期药液输入化疗,组织缺血缺氧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特别是在肢端末梢循环不良部位如手背、足背内踝等处穿刺所致。

(3)机体与外环境因素:病人本身血小板数量多,静脉注射部位弯曲,血管充盈度差,病人不合作,尤其是长时间化疗的患者,大多血管呈条索性静脉炎、没有弹性、易滑动,不易掌握深浅度,特别是静脉曲张的血管,输注药物后极易引起外渗。

2、静脉外渗的预防

(1)熟练掌握穿刺技术,加强护理人员责任心 经常观察巡视病人,尤其对意识障碍或没有陪护的患者,更要加强巡视病房、经常观察输液情况。输液外渗一旦发生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合理使用静脉,有计划地选择静脉,保护静脉不受损伤。原则上:从小静脉到大静脉,从肢体远端到肢体近端静脉。各条静脉交替使用,使受损的血管有足够的修复时间,一般选择弹性较好、部位适当、较直的静脉有利于穿刺。进针要充分,中途要抽回血,证明针头确实完全在血管内,再将针头固定妥当。

(2)正确掌握静脉输注药物的浓度:静脉应用强烈刺激药物应正确掌握给药的方法、浓度及输液速度,化疗药物使用前先脉冲式用生理盐水、通畅后才给药。如碳酸氢钠给药浓度成人一般选用5%,而新生儿应用浓度即1.25%等渗碳酸氢钠,静滴氯化钾浓度一般为0.3%以下,输液速度每分钟30滴左右,静滴钙剂除严格控制滴速外,还要经常更换输液血管,输液量多时,应先输钙剂组,有把握将药物注入在血管内以防药物外渗造成血管和周围组织坏死。

3、静脉外渗的处理

(1)减少静脉外渗给病人造成的痛苦:我们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换输液管、重新选择输液部位,并积极采取治疗措施,清除组织水肿和药物对细胞毒性作用。

(2)冷敷:冷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局部水肿和药物的扩散,从而减轻局部组织的损害,如化疗药物外渗用20%~40%碳酸氢钠冷敷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

(3)热敷:主要用于血管收缩药,阳离子溶液,高渗液及化疗药物外渗治疗,在药物外渗发生24h后,如葡萄糖酸钙、甘露醇等外渗治疗均收到很好的效果。

6.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论文 篇六

【摘要】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理中潜在的风险因素及针对性防范措施。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2月-2013年7月收治的900例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室护理;同时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8月-2015年1月收治的900例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总结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原因,并对常见的护理风险采取针对性防范措施。比较两组护理风险事件、护理差错、护理纠纷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及护理人员安全隐患意识。结果:2012年2月-2015年1月发生护理风险事件共计61例;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护理差错、护理纠纷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护理人员安全隐患认知、管理、风险意识、工作积极性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常见的手术室护理风险采取针对性防范处理措施可有效降低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手术室; 护理风险; 防范措施; 安全隐患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4-0099-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6.14.052

手术室是治疗与抢救患者的重要场所,相对于其他科室其护理风险性更高。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发生后可对患者的手术效果产生不良影响,严重时可引起医疗事故,导致患者残疾或死亡[1]。可见强化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安全隐患意识,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2]。为进一步探讨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及相应的防范措施,本研究对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

2月-2013年7月收治的手术患者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于2013年8月实施针对性防范措施,旨在减少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2月-2013年7月收治的900例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时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8月-2015年1月收治的900例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男483例,女417例,年龄12~85岁,平均(57.3±6.3)岁;对照组男491例,女409例,年龄12~85岁,平均(57.3±6.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总结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发生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护理对策。

1.2.1 护理风险因素分析(1)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风险意识差,法律意识淡薄,对于手术室护理的重要性与不安全因素引发的危害缺乏深刻的认识,部分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不够认真、仔细,工作态度不严谨。手术室护理本身工作量大,护理人员一旦意识有所松懈,可导致手术标本遗失、错误输血、错误用药等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2)护理人员缺乏扎实的知识储备,职业素养有待提高,低年资护士缺乏护理经验。(3)未按严格操作流程进行护理操作,由于手术室存在新仪器的引入,旧仪器的更换,手术室护理人员如无法及时更新知识,易导致违规操作情况的出现。

1.2.2 护理对策(1)完善手术室管理制度,包括手术前后查对制度、手术室进出制度、无菌操作规范、手术器械与仪器管理制度等等,促使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做到有据可循,规范自身的护理操作行为。(2)加强手术室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及职业道德培训,在专业技能培训中,着重介绍手术室护理中常见的问题与注意事项,新仪器、设备的正确操作方法,并给予示范操作,培训结束后统一考核。与此同时,鼓励护理人员继续深造,进一步丰富其理论知识,并将继续教育学分与绩效挂钩,为护士提供晋升、职称评定平台,以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另外,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增强其责任感,做到手术护理操作时仔细核对医嘱,及时清点医疗用品,并做好记录,防止输血、用药差错等发生。(3)增强法律观念,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法律知识培训,让护士明白护患关系属一种法律关系,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如侵犯患者的合法权益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由此提高护理人员的防范风险的意识,自觉落实各项操作规程与规章制度。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护理差错、护理纠纷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同时采取笔者所在医院自行设计的量表对16名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安全隐患意识进行评价,包括安全隐患认知、安全隐患管理、风险意识、工作积极性4项,每项总分100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1 护理风险统计

2012年2月-2015年1月发生护理风险事件共计61例,详见表1。

2.2 手术室护理各项指标

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护理差错、护理纠纷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2。

2.3 安全隐患意识

观察组护理人员安全隐患认知、管理、风险意识、工作积极性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3。讨论

手术室作为治疗与抢救患者的重要场所,护理工作中的任一环节出现差错都可威胁到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导致医疗纠纷的产生[3]。故对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产生的常见原因进行归纳总结,并给予针对性防护具有重要意义[4]。本研究通过对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2月-2015年1月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出,护理技术风险、操作流程不规范、护理风险意识不强、缺乏责任心、法律意识淡薄是引发护理风险事件的重要原因。

护理技术风险与操作流程不规范都与手术室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掌握不够有关,手术室护理操作本身就具有复杂性,要求护理人员不仅熟知医护基础理论,包括护理基础知识、护理操作技能、仪器设备的操作与保养,此外还应了解各类手术治疗的相关知识,以便更好地与手术医师进行配合[5]。故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培训意义重大,可选择理论知识扎实且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定期教学计划的实施,可帮助手术室护理人员提高专业知识储备与护理操作技能[6]。另外,在培训工作中还应重视对护士的职业素养的培训,培养护士严格审慎的工作态度,增强其责任感,促使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以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7]。另外,完善手术室各项管理制度可促使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做到有据可循,严格实施各项护理风险防范措施,包括严格查对,规范手卫生,复用手术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等。如此可有效降低护士因不规范操作而引发的护理风险[8]。由于手术室接收的患者有其特殊性,一旦护理操作失误可产生严重影响,增加护患纠纷,故增强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中,通过分析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产生的原因,并采取针对性防范措施后,2013年8月-2015年1月1年半的时间里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护理差错、护理纠纷发生率分别为1.56%、1.44%、1.22%,均较防范措施实施前有了显著下降,而患者满意度则有显著上升。另外,观察组护理人员的安全隐患认知、管理、风险意识、工作积极性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针对性防范措施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安全隐患意识,规范护理操作,减少护理差错,进而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对常见的手术室护理风险采取针对性防范处理措施可有效降低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隐患意识,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7.儿科护理风险管理与防范措施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选择的对象为在该院儿科进行治疗的524例患儿, 随机平均分成两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62例患儿。其中男286例, 女238例。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儿应用常规护理模式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加强风险管理并采取防范措施。风险管理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确定儿科患儿护理的风险因素。第一, 识别患儿发生错误。儿科护理对患儿胸卡的管理应格外重视, 当患儿的胸卡发生丢失的情况时, 护士没有对床头卡进行严谨细致的核对, 混淆患儿之间的胸卡等, 这种现象的发生直接导致抱错患儿做儿科检查。第二, 患儿治疗的导管发生脱落。儿科患儿由于其年龄较小极易发生胃管、鼻导管等导管由于护士护理管理不够严谨发生脱离的状况。第三, 患儿治疗时发生不当用药的现象。护士护理时对所用药的种类和剂量等没有按照医嘱发生了用药上的偏差。第四, 儿科医疗对患儿应用的治疗仪器存在问题。例如, 儿科治疗仪器安检不达标, 治疗仪器缺乏定期及时的保养等。第五, 患儿在护理时发生物理性伤害。一些患儿由于其自身特点, 针对注射类治疗无法做到情绪稳定, 特别是进行头皮注射时, 由于护士护理不当, 会造成头皮的损伤。第六, 儿科护理没有对患儿进行严密的护理, 工作的疏忽会造成患儿出现严重异常状况, 针对患儿的突发病情没有及时准确的报告给主治医生。第七, 儿科护理发生医院内部感染现象。一些护士在护理患儿的过程中, 没有严格按照洗手制度执行, 或者对使用的医疗器械缺乏有效消毒, 进而造成了患儿之间的交叉感染等。其次, 儿科护理要建立一个护理风险管理组。这个护理管理组主要由医生与护士组成, 针对进入该院儿科治疗的患儿进行风险评估, 针对患儿的实际情况分析现有和将会发生的护理风险的原因以及防患措施, 有效避免儿科护理风险。此外, 还应针对一些可能出现的急性病症统计出相应的急救措施, 当患儿发生急性病症时能将风险降至最低。再次, 医院儿科护理工作要预先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制度, 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完善合理患儿护理流程。一是患儿护理工作量的调配与规划, 制定科学合理的医护人员交班表, 避免在交班时医护人员出现漏报问题。二是针对不同的患儿制定一个紧急风险防护计划, 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防护技能训练, 同时要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责任心。三是建立一个风险发生的应急预案, 明确风险上报机制, 在儿科护理过程中曾经存在风险的患儿应采取上报护理详细记录的制度, 针对可能会出现的风险的患儿, 在上报情况的同时还应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和防范措施。最后, 提高儿科护理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预防风险的能力。儿科医护人员不仅应具有常规护理的能力, 还需要掌握更多的医学精密仪器操作。医院应定期安排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技能以及风险管理培训, 有效提高儿科医护人员的专业护理素养。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技术, 针对有情绪波动的患儿进行注射时, 要认真观察和引导患儿, 有效避免针头的对患儿造成的意外伤害, 此外, 患儿在进行仪器检查时要特别注意防止患儿从仪器上跌落等。儿科护理还要加强护士交接班时对患儿的探视和核查, 有效预防患儿胸卡身份错误的发生。

1.2.2 观察项目

对观察组与对照组一共发生5例风险问题的数量比例进行观察研究, 风险状况包括导管脱落现象、用药不当现象、物理性损失现象、患儿护理不严谨细致现象、医院内部感染等。

1.3 统计方法

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

2 结果

实验组中发生导管脱落问题1例, 物理性损失问题的有3例, 用药不当问题2例, 患儿护理不细致问题3例, 医院内部感染0例。对照组发生导管脱落问题3例, 物理性损失问题的有8例, 用药不当问题5例, 患儿护理不细致问题4例, 医院内部感染1例。

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的风险发生率为3.44%, 对照组的风险发生率为12.48%, 经风险管理采取防范措施的观察组其风险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讨论

医院的儿科治疗不仅具有普通的临床护理风险, 同时还具有其科室中所存在的特有风险, 怎样有效提高儿科患儿的护理质量, 保障儿科患儿的生命健康, 医生与护士应对儿科临床护理过程中存在的常见儿科护理风险因素进行深入认识和了解, 针对儿科护理风险内容设计和实施风险管理。该院通过随机平均分组儿科收录患儿, 对照组采取常规化护理工作, 观察组采取风险管理和防范措施。该院通过对儿科护理护士进行风险管理培训, 应用结果显示风险管理的患儿护理其风险发生率显著较低。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与儿科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和预防可能发生的风险能力有着极大关系, 儿科医护人员只有不断增强对患儿护理风险的防范意识, 才能在儿科患儿护理的临床中及时发现儿科护理的临床潜在风险, 同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成功处理患儿护理隐患, 有效降低患儿护理的风险发生率。儿科护理的风险管理在提高儿科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同时加强了对护士法律与责任意识教育。

5 结论

儿科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不仅能提高儿科护理质量, 同时有效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 从而成功保住了入院治疗患儿的生命安全, 应大力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仵晓娟.儿科护理风险管理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1上旬刊) :82.

[2]孙晓平, 王艳艳.儿科护理风险管理与防范措施[J].吉林医学, 2010 (29) :5206-5207.

[3]王洪梅.新生儿科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体会[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1 (12) :148.

[4]邹惠祥.儿科护理风险管理[J].内蒙古中医药, 2010 (4) :58-59.

[5]杨祖群, 冉茂群.PDCA理论在儿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 2007, 7 (12) :39-40.

8.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论文 篇八

【关键词】消化内科;老年患者;护理安全;风险;

【中图分类号】R19 F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417-02

消化内化是研究食管、大肠、肝、胆、胰腺、胃等疾病为主要内容的临床三级学科,涵盖医学知识面广,操作复杂而精细。近年来老年人来消化内科方面的发病率也逐渐攀升,各项机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退化,就医也越来越频繁,在住院事件经常会存在一些护理安全风险,种种因素都影响着老年人的病情是否能尽快康复【1】。为此,我院特选消化内科2012年11月~2013年6月收治的老年患者403例,分析其中护理安全风险,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消化内科2012年11月~2013年6月收治的老年患者403例,男214例,女189例,年龄55~92岁,平均年龄73.5岁。403例患者中的平均病程在4年左右,最长的已被疾病困扰8年,最短数天,甚至数小时,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及患病历程上对比无差异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分析403例患者在住院期间存在的护理安全风险因素,并对安全风险因素进行总结,做好各项防范措施。

1.3 安全风险因素

1.3.1 护理人员自身因素:护理人员主要负责生病、受伤病人的安全与健康及宣教工作,也是护理过程的操作主体,因自身态度和专业水平等原因,也使其成为护理安全风险中的一项。首先技术水平,导致护理安全风险的主要因素则是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低和经验不足,通常表现在:一般消化内科的老年患者因受疾病折磨,身材都较为消瘦,在护理方面难度也比其他科室大,有些护理人员在对老年患者进行静脉穿刺和放置胃管时,因技术水平较低,无法一次性完成技术操作,给患者身心都带来极大的伤害。其次,缺乏护理经验;有些医院的护理人员大多为刚迈出校门的学生,因缺乏护理经验,在处理临床突发情况时常常手忙脚乱,操作失误,影响临床急救时间,严重导致患者病情恶化。第三护理态度方面;护理人员有时在面对繁忙的护理操作时使,为了节省时间常常不按正规流程操作,忽略患者需求,极易引发患者不满情绪和出现操作失误现象。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身体康复方面不如年轻人,而护理人员也不能站在老年患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对其冷漠,没有同情心,当患者提出疑问和需求时,通常以冷漠的态度回绝,一度使护患关系恶化【2】。

1.3.2 用药因素;消化内科的用药程序较为复杂,有些药物需饭前服用,有些则需饭后服用,再加上老年患者除了已有疾病之外还伴随多种并发症,服药的种类和数量都较多,安全风险也因此产生。如老年患者经常服用降压药或强心药物,如果给药不及时或错误,后果不堪设想,严重也引发死亡。

1.3.3 陪护因素;由于消化内科的老年患者需要在医院接受系统的治疗,陪护人员则避免不了,通常这些人员的组成是患者家属或雇佣外来者,没有护理经验,常常在护理期间出现不科学合理的饮食和运动现象发生,从而加重患者病情。

1.4 防范措施

1.4.1 重视护理人员专业培训;针对护理人员专业水平,医院要定期开展对其业务培训和考核,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水平。此外,在培训过程中,还应适当的引入人性化護理概念,教导护理人员要用一颗真心来对待患者,解患者所忧愁,和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1.4.2 规范患者用药;护理人员在想向患者发放药物时要做好分门别类工作,妥善分开不同服用时间的药物,要亲手将药递到患者手中并叮嘱其按时服用,针对一些有资质的护理人员,可开展药物知识培训,以此来带动整个科室对药物的认识。

1.4.3 加强陪护人员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宣教的同时,也要对陪护人员进行健康教育,提高陪护人员健康护理意识,尤其在饮食和休息方面要重点宣教,避免出现因饮食或其他因素而引发病情恶化。

2 结果

通过对403例消化内科的老年住院患者护理情况分析,所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护理人员自身因素、用药因素;陪护因素、专科因素及健康告知因素等内容。针对上述风险因素所采取的防范措施有:提高护理人员业务水平素质,有针对性的培训护理人员,及时告知患者及家属健康因素等。

3 讨论

消化内科中的老年患者是一群较为特殊的群体,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个各项机能都逐渐退化,在出现疾病时他们需要系统和全面的护理,如用药方面、护理人员专业水平和态度等方面,如有操作不慎,都会带来护理安全风险【3】。还有一些护理人员在实际护理过程中忽略患者的某种反应或状态,延误患者就医时间,从而给患者身体和心理上带来严重的影响。本文上述中已经概括了几点防范措施,除此之外,以下几点在护理工作中也应留意:①在对消化内科老年患者进行日常护理时,对医院所指定的控制感染制度要严格贯彻,定期给工作人员提供技术支持和业务培训,促进其正确掌握各项操作程序。②做好老年患者皮肤压疮的发生,所以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要保证老年患者皮肤干燥清洁,室内温度适宜,定期更换患者床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其康复。

综上所述,提高消化内科老年患者护理质量,为老年患者创造安全舒适的就医环境,能有效降低危险因素的发生率,有利于增强护患关系,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家香,陈宇.消化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护理风险评价与安全护理[C].//第14届全国老年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2011:266-268.

[2]谢敏华.消化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安全隐患及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33):149-150.

9.儿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及对策论文 篇九

1一般资料

调出20xx年1月~20xx年4月123例儿童患者家属关于护理满意度的问卷调查结果、问题反馈及投诉结果,对儿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并选择8月~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58例儿童患者,男童76例,女童82例,平均年龄(7±2.25)岁。

2不安全因素分析

2.1护理人员综合素质较低:技术不到位,工作责任心不强,不讲求与患者沟通,法律意识薄弱等都是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低下的表现。通过纠纷原因统计发现,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会出现以下严重违背护理人员工作观念的现象:用药种类和数量不准确,护理患者时出现不耐烦情绪,不懂克制忍耐与患者争吵,自身合法权益被侵害时不懂用法律保护自己等。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院的护理工作质量,给医院和患者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2.2医院制度不够精简全面:医院看病程序繁杂,既耽误了孩子病情,还影响了孩子陪护家属的日常工作,严重消耗了患者和陪护家属的看病耐心。

2.3护理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较差:护理人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不够,容易错过发现突发病情的第一时间和错失过敏等突发病情的最佳治疗时间,不仅损害了孩子的健康,给予孩子更多的疾病痛苦,还容易引发医护人员和陪护家属的纠纷。

3关于政策的实施

3.1规范医院制度

好制度成就好管理,好管理造就好关系。一个好的护理管理制度不仅可以规范护理人员日常行为,细化护理人员工作流程,还可增强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升护理人员工作效率,缓和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的关系。完善护理工作制度表现形式有:严格践行对护理人员“三查八对”举措的检查制度,争取简化患者治疗程序,制定护理人员工作奖惩制度等。各项制度以鼓励护理工作人员规范工作,提升工作能力,给予患者更多的便利为主要原则。

3.2提升护理人员综合素质

3.2.1提升护理人员护理技术素质:护理人员护理技术包括基础护理技术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技术两方面内容,医院可根据本院实际情况对护理人员护理技术进行培训。如定期开展护理技术讲座,鼓励护理人员跟踪时代护理信息,时刻吸收最新护理知识。培养护理人员自学能力,制定按期考核制度,并根据护理人员自学成绩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定期开展突发事件演练,增强护理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此外还可在业余时间或者是节目排演时增加些表现应对突发事件的话剧等,培养护理人员以积极乐观负责的态度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3.2.2护理人员形成良好服务态度:良好的服务态度是缓解矛盾,加强沟通,提升工作效率的前提。其主要包括工作细致,服务耐心和主动替家长承担安抚孩子任务等三方面内容。儿科患者因为年龄幼小,不懂克制自身不适行为,面对药物治疗、穿刺治疗等造成身体不适的治疗方式有抗拒心理,经常会在治疗期间出现哭闹、撒泼、拒不配合的情况,护理人员在此时一定要以充足的耐心哄好孩子,尽量以细致快速的动作完成治疗,争取给孩子造成最小的疼痛。在孩子打点滴期间需要不时注意是否出现因为孩子多动引发滚针现象,一旦发生,及时处理。此外,因为孩子容易哭闹,陪护家长的情绪往往也不稳定,极易引发烦躁情绪,护理人员要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并向家长讲解治疗期间疼痛的必要性,配合家长安抚孩子,争取最大限度减少冲突。

4结果

满意度≧95%患者家属为147例,满意度≥85%的`患者家属为11例,平均满意度为93.21%。

5讨论

改善护理人员服务理念主要是迎合了现代服务管理理念中的“以人为本”观念,是体现人性化管理,增强人与人了解的有效方式。在医院护理服务中增加“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可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有效减少摩擦和纠纷。

6小结

10.主要风险及防范措施 篇十

(一)技术与环境方面的风险

公司千辛万苦中标,按业主要求进场后,存在以下风险,且会给企业带来很大损失。

一是征地拆迁不落实,许多建设项目仓促上马,大量的征地拆迁未解决,施工准备不充分,不具备开工条件,施工单位陷入夹板之中;

二是施工图纸不到位,原设计与实际不符变更多,图纸不配套,甚至有的项目边施工边设计; 三是人为干扰多,有的建设单位强行要求指定分包方,划走部分工程搞协调平衡,有的强行指定供应商,或指派租赁设备,有的当地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原因,搞摊派、拉赞助、乱收费、乱罚款,把建设项目视为当地的致富工程"。动不动以断水、限电、挡道相威协,集体闹事,把施工企业视为唐僧肉。严重影响施工生产进度,延误工期,停窝工损失大,加重了企业经营的风险。除了以上所述风险,还存在以下风险因素:

1.地质地基条件。工程发包人一般应提供相应的地质资料和地基技术要求,但这些资料有时与实际出入很大,处理异常地质情况或遇到其他障碍物都会增加工作量和延长工期,从而增加施工成本。

2.气象条件。主要表现在异常天气的出现,如台风、暴风雨、雪、洪水、泥石流、坍方等不可抗力的自然现象和其它影响施工的自然条件,都会造成工期的拖延和财产的损失。

3.施工准备。由于业主提供的施工现场存在周边环境等方面自然与人为的障碍或“三通——平等”准备工作不足,导致建筑企业不能做好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给工程施工正常运行带来困难。

4.设计变更或图纸供应不及时。设计变更会影响施工安排,从而带来一系列问题;设计图纸供应不及时,会导致施工进度延误,造成承包人工期推延和经济损失。

5.技术规范。尤其是技术规范以外的特殊工艺,由于发包人没有明确采用的标准、规范,在工序过程中又没有较好地进行协调和统一,影响以后工程的验收和结算。

6.施工技术协调。工程施工过程出现与自身技术专业能力不相适应的工程技术问题,各专业间又存在不能及时协调的困难等;由于发包人管理工程的技术水平差,对承包人提出需要发包人解决的技术问题,而又没有作出及时答复。

(二)经济方面的风险

1.招投标。根据国家规定,建筑行业实行投招标制。施工企业的任务以竞标的方式获取。当前施工企业僧多粥少,一个招标项目,动辄上百家参与竞争。手续繁杂且中标概率低。投标花销费用大,企业重不堪负。建筑市场的不规范是施工企业投标揽活的最大风险。首先表现在建设单位压级压价,大大超出了施工企业的承受能力,有的工程项目压级压价达到国家定额预设造价的30%多。许多施工企业为了眼前的生存也不得不承接。投资行为的不规范,导致了最低价中标而非最合理价中标的现状。其结果一方面使得施工单位以巨额亏损暗贴建设单位的投资额,另一方面某些施工单位不得不以偷工减料降低成本求生存,必然导致豆腐渣工程。还有一些工程开工不拨动员予付款垫资司空见惯,一批无资金或资金不到位的项目,有的项目施工单位中标后垫资5%--10%的现金保证至工程结束后迟迟不予返还。多数垫资项目属空手套白狼工程,把风险接嫁给施工单位。建设单位挖空心思争着上、抢着上、骗着上、赖着上。到头来很多只能是半拉子工程。造成施工企业亏损严重,资金紧张,信誉受损,陷入进退两难,骑虎难下的尴尬局面。

2.要素市场价格。要素市场包括劳动力市场、材料市场、设备市场等,这些市场价格的变化,特别是价格的上涨,直接影响着工程承包价格。施工材料往往占到整个工程造价70%左右。当各种资源的实际价格在中标报价的范围之内,企业将会获取利润。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投标报价中的静态价与实际价相差甚远,生产资料的价格波动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尤其是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地材价格变动更出人意料,如砂子、石子、片石、水泥等,由于当地资源产量的限制,地材供不应求,价格成倍上涨,远距离供应加大了成本负担。有的采取集中垄断供应的方式,人为抬高料价,且不许施工单位自行采购。地材价差大都不在调概范围内,巨大地材料差,由施工单位自行消化,而料费对工程成本的影响举足轻重。价格上涨是施工企业重要的经营风险。

3.金融市场因素。金融市场因素包括存贷款利率变动、货币贬值等。

4.资金、材料、设备供应。主要表现为发包人供应的资金、材料或设备质量不合格或供应不及时。

5.国家政策调整。国家对工资、税种和税率等进行宏观调控,都会给建筑企业带来一定风险。6.财务危机。施工企业项目建设周期长,耗资数额大,一个企业的施工项目少则几十个,覆盖面广高度分散,由于建筑市场的不规范,建设单位款项的长期拖欠,投标押金的置留、完工项目的尾工扣款,许多项目竣工多年,工程款和保证金难以及时清回和返还。企业的债权债务逐年增长,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资金紧张的矛盾日益突出,增加了财务的风险。项目赊购的各种材料、应付的设量的限制,地材供不应求,价格成倍上涨,远距离供应加大了成本负担。

(三)防范风险的具体措施:

1、强化成本管理,完善内控制度,严格按国家规范进行施工管理。

2.悉和掌握工程施工阶段的有关法律法规。涉及施工阶段的法律法规是保护工程承发包双方利益的法定根据,建筑企业只有熟悉和掌握这些法律法规,依据法律法规办事,才能增强用法律保护自己利益的意识,有效地依法控制工程风险。

3.深入研究和全面分析招标文件。取得招标文件后,应当深入研究和分析,正确理解招标文件,吃透业主意图及要求;全面分析招标人须知,详细审查图纸,复核工程量,分析合同文本,研究招标策略,以减少合同签订后的风险。

4.订完善的施工合同。基于“利益原则”的承包人应当综合分析、慎重决策,不能签订不利的、独立承担过多风险的合同。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很多风险,必须搞清楚由谁来承担。减少或避免风险是谈判施工合同的重点。通过合同谈判,对合同条款拾遗补缺,尽量完善,防止不必要的风险;通过合同谈判,使合同能体现双方责权利关系的平衡和公平,对不可避免的风险,应有相应的策划和对策。使用合同示范文本(或称标准文本)从而签订合同是使施工合同趋于完善的有效途径。鉴于中国已经入世,合同的签订也要与国际惯例接轨,国际工程合同必须符合FIDIC合同条件。

5.把握要素市场价格动态。要素市场价格变动是经常遇到的风险,在招标报价时,必须及时掌握要素市场价格,使报价准确合理,减少风险的潜在因素。但在招标报价时往往对要素市场价格变化预测不周、考虑不全,特别是可调价格合同,控制风险必须随时掌握要素市场价格变化,及时按照合同约定调整合同价格,以减少风险。

6.加强履约管理,分析工程风险。在合同谈判和签订过程中,虽然已经发现了风险,但合同中还会存在词语含糊,约定不具体、不全面、责任不明确甚至矛盾的条款。因此,任何施工合同履行过程都要加强合同管理,分析不可避免的风险。如果不能及时透彻地分析出风险,就不可能对风险有充分的准备,在合同履行中就很难有效控制,特别是对风险较大的工程项目更要强化合同分析,及时进行工程结(决)算。

7.找好分包商,减少风险事件。分包给分包商的工程,总包商负有质量、安全、工期等协调和管理的责任,并承担由此造成的损失。所以对分包商的承包工程和其工作,要严格进行管理,督促分包商认真履行分包合同,把总分包之间可能发生的风险,减少到最低程度。

8.转移风险。包括向对方转移风险和向第三方转移风险。转移工程风险主要有如下几种措施: a.行索赔制度。由于不可预测的某些风险总是存在,风险事件的发生是造成经济损失或时间损失的根源,合同双方都期望转嫁风险。所以在合同履行中,推行索赔制度是向对方转移风险。但工程索赔制度在我国尚未普遍推行,建筑企业对索赔的认识还很不足,对索赔的具体作法也还十分生疏。因此,必须了解索 赔制度转移风险的意义,学会索赔方法,使转移工程风险的合法、合理的索赔制度健康地开展起来,逐步向国际工程惯例接轨。

b.第三方转移风险。包括推行担保制度和进行工程保险(具体咨询法律顾问)。

编制:

审批:

上一篇:下半年工作计划和安排怎么写下一篇:篮球的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