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对比研究(共10篇)
1.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对比研究 篇一
浅谈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十九世纪后叶时期的世界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西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的浪潮,英国率先进入工业革命,法国、德国、美国、比利时等西欧及美洲资本主义国家等也紧随其步伐,大力发展工业,并出现了一系列新发明,急于开阔商品销售市场和廉价劳动力、廉价原料市场,于是就把目光放到了中国和日本等一些亚洲国家身上。然而中国和日本对此却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中国选择了闭关锁国,日本选择了积极通商、学习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
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让英国不得不采取其他的方法打开中国市场,于是就有了我们所熟知的鸦片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大量白银外流,林则徐请命南下进行禁烟运动。1840年英国以虎门销烟为由掀起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当时的清王朝统治者还沉浸在“天朝大国,无所不有”的自我满足中,殊不知已经在世界列强的队伍中渐行渐远,大量的鸦片流入中国市场不仅蚕食了中国民众的身体,更是蚕食了他们的精神,看似地广人多的中国,实际上早已不堪一击,军队的整体素质不断下降,由于慈禧太后的一己私利克扣军费,军队的装备远不如英国部队,让带着被蚕食的身体用着刀剑长矛的清军怎么去打败装备精锐用着洋枪洋炮的英军,这个答案貌似很清楚。
中国战败,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赔偿2100万两白银,这是丧国辱权的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从封建社会过渡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从此发生了重大转折。
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割让土地,大量的赔款,开放通商口岸,致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越发的令人担忧中国的危亡。
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展开了统治阶级的救亡图存的洋务运动,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建近代企业,兴办洋务。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进行洋务运动主要从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兴办近代企业。洋务派首先兴办的是军用企业,其中比较大的规模的有5个,分别是:1865年,曾国藩支持、李鸿章筹办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同年,李鸿章在南京建设金陵机器局;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是当时国内最大的造船厂;次年,崇厚在天津建立天津机器局;1890年,张之洞在汉阳创办湖北枪炮厂。同时洋务派还创办了民用企业,其中多数采取官督商办的方式,少数采取官办或商办。最重要的官督商办是由李鸿章筹办或控制的,受官僚控制在发展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但基本上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
第二方面是建立新式海陆军。19世纪60年代,京师和天津、上海、广州、福州等地的军队纷纷改用杨强洋炮,聘用外国教练。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湘军也是用洋枪装备的军队。1874年,日本拍竣侵犯中国台湾,清政府筹办海防、建设海军想法随之兴起。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分别建成福州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其中北洋水师是清政府的海军主力,有舰艇20多艘,其有李鸿章管辖。
第三方面是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新式学堂主要有三种,翻译学堂、工艺学堂、军事学堂,还先后派遣留学生赴美幼童及官费赴欧留学生200多人。
洋务派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优先发展军事工业,但是,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并不是要使中国朝着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洋务派失败的原因有三:首先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本,西学为用”,即在封建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维护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企业,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其目的性决定了它的必然失败的命运。因为新的生产力是同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不相容的,是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桎梏下充分发展起来的。其次对外国具有依赖性洋务运动的进行之时,清政府与西方国家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政治、经济、主权上中国并没有自主决定的能力,所创办的企业还是得依赖与外国,而且外国并不希望中国真正的富强。再次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完全有官方控制,经营不讲效益,造出的枪炮、轮船质量低下。商人没有发言权,还要承担损失,企业内部及其腐败,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受贿、挥霍浪费等恶习。
反观同一时期的日本。1885年3月16日(明治十八年)清国对面的日本一个名叫福泽谕吉的人在日本报章《时事新报》发表了一篇著名文章《脱亚论》这篇文章一经刊登立刻在全日本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无论是日本政府还是民众都从这篇文章中看到了日本未来崛起的希望—引进西洋文明!
1868年,随着江户城的投降统治日本265年之久的德川幕府覆灭,1869年春,明治天皇彻底扫除国内幕府残余势力。同时也预示着明治天皇已然下定决心让日本彻底改头换貌,而不是仅仅做做样子空口白话。
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于1868年4月6日发布具有政治纲领性的《五条誓文》,6月11日公布《政体书》。9月3日天皇下诏将江户改称东京。10月23日改年号为明治。1869年5月9日迁都东京。并颁布一系列改革措施:明治政府颁布《五条誓文》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强制实行“版籍奉还”、“废藩置县”政策,将日本划分为3府72县,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且天皇拥有无限权力。
社会体制方面,废除传统时代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将过去的公卿诸侯等贵族改称为“华族”,大名以下的武士改为“士族”,其他从事农工商职业和贱民一律称为“平民”;为减轻因“版籍奉还”而连带的财政负担,政府通过公债补偿形式,逐步收回华族和士族的封建俸禄;此外亦颁布武士《废刀令》,以及建立户籍制度基础的《户籍法》。社会文化方面,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翻译西方著作。历制上则停用阴历,改用太阳历计日。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原有土地政策,许可土地买卖,实施新的地税政策;废除各藩设立的关卡;统一货币,并于1882年设立日本银行;撤消工商业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推动工商业的发展。
教育方面,发展近代资产阶级性质的义务教育,将全日本划分为8个大学区,各设1所大学,下设32个中学区,各有1间中学,每1中学区下设210小学区,每一所小学区设8所小学,总计全国有8所公立大学,245所中学,53760所小学。教育机关颁布《考育敕语》,灌输考道、忠君爱国等思想。此外亦选派留学生到英、美、法、德等先进国家留学。
军事方面,改革军队编制,陆军参考德国训练,海军参考英国海军编制;并于1872年颁布征兵令,凡年龄达20岁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须服兵役。一般服役3年,及预备役2年,后来一般役及预备役分别增至3年及9年,总计12年。1873年时,作战部队动员可达40万人。此外明治政府亦发展国营军事工业;到了明治时代中、后期,军事预算急剧增加,约占政府经费的30%~45%,实行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
交通方面,改善各地交通,兴筑新式铁路、公路。1872年,第一条铁路——东京至横滨间铁路通车;到了1914年,日本全国铁路总里程已经超过7000公里。司法方面,仿效西方制度,于1882年订立法式刑法,于1898年订立法、德混合式民事法,于1899年订立美式商法。
宗教方面,基于政治理由,政府大力鼓励神道教,因为其宣扬忠于天皇的思想,对天皇统治国家有一定的帮助。同时亦容许其它宗教的存在,1873年日本取消基督徒传教的禁令。
1871年,明治政府派出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首的大型使节团出访欧美,考察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口号下,政府积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以高征地税等手段进行大规模原始积累,建立了一批以军工、矿山、铁路、航运为重点的国营企业。
与此同时,引进缫丝、纺织等近代设备,建立示范工厂,推广先进技术;招聘外国专家,派留学生出国,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由于过重的财政负担曾经引起财政危机,80年代初政府把一批国营企业和矿山廉价出售给与政府勾结因而拥有特权的资本家,以优厚的保护政策鼓励华族、地主、商人及上层士族投资经营银行、铁路及其他企业,培植了一批财阀。80年代中期起,以纺织业为中心,开始出现产业革命的高潮。
明治维新绝对不是某些人心血来潮,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的事,而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与漫长过程的改革。从这里就可以基本清楚的看出相近时期的清国戊戌变法是一个多么不成熟的举动。
由此可以看出,首先二者的目的性不同,洋务运动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明治维新是为了彻底的改变日本落后的现状学习西方文化。其次改革采用的方法不同,洋务运动是统治阶级进行的自救运动,而明治维新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改革的对象不同,洋务运动是针对官督商办,而明治维新是针对全国的人民。再次改革的持久性不同,洋务运动前后经历了30余年,而明治维新前后经历了100多年;改革的积极性不同,洋务运动中掺杂着很多矛盾斗争,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斗争,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之间的斗争,平民和官僚之间的斗争,本国人民和外国侵略势力的斗争等,而明治维新中主要是天皇和幕府之间的斗争,还有部分民众和当权者之间的社会矛盾。最重要的是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由于当时科举制度尚未废除,创办新式学校,社会环境非常不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最后还是培养了不少近代军事人员和科技人才,同时在1868年,经蒲安臣之手签订的《中美增续条约》为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生提供了依据,不过并没有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在1881年分批回国的90余名留美学生中,只有2人取得了学士学位,除了美国,清政府还派出了一些赴英、赴法和赴德的留学生;日本新政权在明治初年就把“重视教育”作为大课题。伊藤博文最先提出兴办近代教育,希望通过教育来谋求国家的“长治久安”。任何文化落后的民族,民智未开的国家,都是难以进入近代社会的。这种积极主张兴办近代教育的思想,为近代日本教育的兴起拉开了战略性的序幕。教育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日本明治维新得以成功的原因,可以说是得力于教育。日本把教育作为国家之本,在发展资本主义的成长提供了必要的人才。一直到现在,日本仍然是一个高度重视国民教育的国家。教育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中国要谋求中国的繁荣昌盛,也应学习日本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沈钧儒在《家庭新论》中说道,“要把十年以后的中国变成什么样子,就看十年前的青年和儿童受的是什么教训。“可以说,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取决于教育。”
日本和中国,只有一水之隔,它从封建、落后的“蕞尔小国”变成了现今令人瞩目的“经济大国”,其过人之处让人佩服。惊叹之余,不仅感慨我们中国也应该放眼世界,汲取先进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借鉴古今中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以谋求国家的强盛。
环境科学与旅游学院 13级4班(地理信息科学专业)
李想
2.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对比研究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进行统计的病例资料来自于2005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58例上眼脸下垂患者的病例资料, 其中包括男性31人, 女性27人, 年龄范围为38~69岁, 平均年龄为 (52.66±14.98) 岁。临床表现有眼肌麻痹性偏头痛者1例, 睑皱折过度或模糊者 (睑板上的眼睑很薄甚至在患者闭睑从此处能看到瞳孔) 17例, 上睑皮肤明显松弛者30例, 临床诊断后确定病因:神经原性上睑下垂者16例, 肌原性上睑下垂22例 (按睑下垂程度可分为轻度下垂者 (1~2mm) 8例、中度下垂者 (3~4mm) 11例, 重度下垂者 (5~6mm) 3例) , 腱膜性睑下垂20例。统计资料入选标准:临床上确诊为上眼脸下垂患者。统计资料排除标准:排除临床上确诊为机械性睑下垂患者 (该类患者行手术或针灸治疗) , 年龄>70岁者, 排除患有严重肝、肾、心、脑疾病以及孕妇和严重血液疾病患者, 精神病疾患, 心理障碍或要求过高或不符合实际者, 明显瘢痕体质者。按照患者自主选择的治疗方法分为两组:用补中益气汤加重参芪剂量治疗的A组32例, 用新司的明治疗的B组26例。统计学方法表明二组患者的一般病例资料 (性别比例, 平均年龄, 平均病程等) 不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二组患者的治疗结果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A组治疗方法:补中益气汤药方包括白术15g、炙甘草5g、当归15g、陈皮10g、升麻10g、柴胡10g、生姜3片、大枣6枚、黄芪60g、人参30g、煎完后吃掉人参, 若效果不佳可加党参泡参枣皮白菊花, 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 补益脾胃为臣, 方中加重参芪剂量, 有助于上眼脸下垂病症的恢复, 符合中医辨证用药的特点。此方每日一剂, 水煎服, 连服2个月。B组治疗方法:口服新司的明:每次15mg, 每日3次 (极量每次20mg) , 每日100mg。对于重度肌原性上睑下垂患者可采用皮下肌注甲基硫酸新斯的明:每次0.25~1.0mg, 每日1~3次。极量, 皮下或肌内注射一次1mg, 一日5mg。
1.3 疗效标准
治疗后2~3d后即可看电视, 无不舒适感, 治疗后7~10d就可以参加一般的社交活动 (或上班) 者记为显效;治疗一周后有舒适感, 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者记为有效;治疗后无明显好转, 临床症状存在者记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根据上眼脸下垂患者治疗后的疗效标准, 计算临床有效率, 计量资料纳入spss16.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 t检验 (双边检验) 结果表明二组治疗手段的治疗效果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所有患者结束治疗疗程后30天内进行随访调查, 统计治疗效果, 根据文中的疗效标准计算各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 治疗结果见表1。
补中益气汤加重参芪剂量治疗的A组显效19例, 有效12例, 无效1例, 有效率96.88%, 新司的明治疗的B组显效8例, 有效15例, 无效3例, 有效率88.5%。统计学结果表明两种治疗手段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其中, 临床上确诊为肌原性上睑下垂的患者用新司的明治疗的有效率为95.22%, 说明新司的明只对肌原性上睑下垂具有显著的疗效。
3 讨论
对于机械性睑下垂患者提上睑肌缩短术和额肌提吊术的方法进行治疗[2,3], 其主要是借助邻近肌肉或植入物加强或替代提上睑肌的作用, 如利用额肌、上直肌牵引提高上睑缘位置等。
提上睑肌缩短术:该类手术方法变化很多, 主要分为经结膜切口 (内切口法) 和经皮肤切口 (外切口法) 两种方法。适应于双侧或单侧轻度或中度先天性上睑下垂, 且提上睑肌仍有部分功能者 (提上睑肌的肌力在5mm或5mm以上) 。亦可用于后天引起的腱膜性上睑下垂。此种手术方法保持了肌肉原有的行走与运动方向, 是比较符合眼睛的生理要求的, 术后效果也比较理想。
额肌提吊术:该手术主要有两种方式[4,5]:一种是利用各种材料或组织的帮助将睑板和额肌联结起来, 间接利用额肌肌力, 矫正上睑下垂。目前应用的材料和组织中以自体宽筋膜较好, 它植入后不会被排斥, 不会延长, 手术后睑裂高度和眼睑形态稳定。缺点是患者上眼睑要多作一切口, 不易被患者接受, 术者也觉麻烦, 而且患者要利用额肌收缩抬眉使睑裂开大, 所以术后患者有不同程度抬眉现象。
摘要:目的 为了比较补中益气汤加重参芪剂量与新司的明治疗上眼脸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58例进入我院治疗的上眼脸下垂患者进行临床分析, 按照患者自主选择的治疗方法分为两组:用补中益气汤加重参芪剂量治疗的A组32例, 用新司的明治疗的B组26例, 患者治疗后30天内进行随访调查, 根据文中疗效标准, 计算治疗有效率, 统计学方法检验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结果 补中益气汤加重参芪剂量治疗的A组显效19例, 有效12例, 无效1例, 有效率96.88%, 新司的明治疗的B组显效8例, 有效15例, 无效3例, 有效率88.5%。统计学结果表明两种治疗手段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 补中益气汤加重参芪剂量对治疗上眼脸下垂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不易复发, 新司的明依有疗效但易复发
关键词:补中益气汤,新司的明,肌原性上睑下垂
参考文献
[1]Ma XW, Yang L, Yang CS.Eye flesh type myasthenia gravis clinicalanalysis[J].J Chin Modern Nerve Dis, 2011, 11 (11) :210-213.
[2]岑业文, 王晓平, 黄翔.补中益气汤对环磷酰胺致骨质疏松小鼠骨生物力学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 11 (6) :112-115.
[3]米娜, 陈其御, 吴敏毓.补中益气汤中黄芪对脾虚小鼠免疫调节的君药地位[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5, 14 (8) :45-47.
[4]杨翠萍, 万红娇.中药对免疫细胞双向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9, 16 (12) :210-212.
3.近代史论文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篇三
摘要: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通过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1853年的“黑船事件”,美国人佩里率舰队撞开了闭关自守的日本大门,让日本人领教了西方列强的厉害。自此,中日两国都受到了西方列强势力的巨大冲击以及本国国内的局势动荡,而两国也因此意识到了自身的落后,都有了改革进取之心,并作出了一系列改革的措施来改变现状。然而,同样是自救运动,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而洋务运动并未使中国摆脱不幸的命运,甚至让历史上一直学习中国的“撮尔小国”——日本,以一场“甲午战争”将中国推入了屈辱的深渊!其中的反差之大,发人深省。通过研究两者之间的差异,来探究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洋务运动
明治维新
政治
经济
军事
正文:
在十九世纪中叶,中日两国都受到了西方列强势力的巨大冲击以及本国国内时局的动荡。中日两国在被列强以武力打开大门后,都意识到了自身的落后,都有了改革进取之心,中国开始了“洋务运动”,日本则开始了“明治维新”,但结果却大不相同。正如左宗棠所说的“明治维新是‘操舟跨骏’,洋务运动则是‘结筏骑驴’”。
剖析历史,就日本明治维新来分析中国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如下:
1、从两次运动历史背景及目的比较,来探究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日本同中国都是闭关自守的国家,发展水平相差不大,被西方列强打开国门后,又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丧失了很多主权,被西方列强视为不可救药的“劣等民族”!
首先让我介绍一下洋务运动的背景与目的:
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兴起的,当时的清政府的统治已经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国外又有西方列强残酷的侵略与剥削。所以,为了拯救清王朝的垂危统治,清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其目的非常明显,就是“借洋助剿”,正如曾国藩所说:“购外国船炮,访能人巧匠,先演习,后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成为官民通行之物,那是可以剿发(指太平军)、捻(捻军),勤远略,这是救国第一要务。”洋务派认为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入一些西洋先进技术,就可以镇压人民,可以自主自强,封建统治便可长治久安,并认为筹办洋务必定能得到列强的支持。而事实证明,他们的想法是多么的荒谬。
然后,再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日本明治维新时的历史背景及目的:19世纪中期,日本处于德川幕府时代,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有荷兰、中国和朝鲜商人可以在长崎进行通商(这一点同中国是相似的,中国闭关锁国之时只开放了广州,但不同的是只以为地大物博,以天朝自居的中国并不积极地了解西方,不屑于知晓西方世界的情形,而日本锁国后尚还积极了解西方世界,我认为这也是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当时的日本资本主义工商业已经开始发展,由中下级武士发展而成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者却政治地位低下,他们迫切的希望改变自己的地位,手段便只有是武装抗争,由此便产生了“倒幕派”。
另外,几千年来,日本几乎都在向中国学习,鸦片战争中国败给英国以及美国黑船事件对本国的冲击,深深地刺激了日本具有革新思想的人民。他们认为,中国已国体灰坠,不足为法;日本要想成为世界强国,必须“脱亚入欧”,全盘西化。日本维新志士,即各诸侯手下的中下级武士,目睹西方的强大和幕府的无能,产生了强烈的民族危机感和爱国热情,“倒幕派”呼声越来越高。于是,1868年,他们以王政复古的名义推翻了幕府,扶持刚刚登基的明治天皇建立起新政府。天皇一无权,二无兵,属“虚位君主”,所以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实际上是“君主立宪制”。而且,日本维新诸领袖自始就拟定了全盘而富有长远性质的计划,将其政策与近代式的民族精神相结合,全面鼓动起日本整个民族的热情,而以争取日本国际地位的平等为其首要目标,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使日本迅速由落后的农业社会跨越到了资本主义社会。
此外,就国际环境来看,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开始。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而洋务运动之时中国已经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这时帝国主义列强也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2、从两次运动的领导力量的不同,来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2.1、首先,让我们先来看看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力量:
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他们原本属于统治阶级的组成部分,然而幕藩体制下的日本在任命官吏时,都遵循世袭门阀原则,对武士都严格按照上、中、下的高低进行选择。下级武士总是与较高职务无关,许多确有才华的下级武士极为不满。同时在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发展起来之后,物价上涨,幕府中的将军、高官和各藩国的大名,常常感到“国用不足”。于是,他们不时压低甚至停发下级武士的俸禄,这更使下级武士恼怒。不少下级武士生活于贫困之中,只得寻求别的生财之路。搞起了手工业生产,从统治阶级变为小商品生产者。他们日益与资产阶级沟通并日益资产阶级化了。与资产阶级的一致性,决定了下级武士必定要背叛幕府,成为反封建营垒的重要成员并且充当了领导者的角色。而且,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对敌对旧势力清扫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还有一些下级武士接触了“兰学”。即西方启蒙学说。令人振聋发聩,大开眼界。正是在这一势力的领导下,日本推翻了幕府统治,明治天皇掌权,大刀阔斧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
明治维新时期的风云人物有前三杰(高杉晋作、坂本龙马和吉田松阴),后三杰(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和西乡隆盛),首任总理大臣的伊藤博文等等。
2.2、中国洋务运动的领导力量:
洋务运动的领导力量是以奕、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为代表的满清大臣,在封建社会中占有一席之位,封建的思想已在他们心中根深蒂固,况且他们心中皇权至上,如果他们如明治维新一样对中国政治也进行改革维新,那就等同于自己推翻自己,将自己推下台,而这并不是他们心中所想,他们所想的是如何保护皇权,如何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便有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只改经济制度,不改政治制度的换汤不换药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企图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
3、从两次运动具体改革的内容的比较,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3.1、政治制度
在明治维新之时,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于1868年4月6日发布具有政治纲领性的《五条誓文》,次年,明治政府实行“废藩置县”政策,将日本划分为3府72县。这样,日本在改革维新下达成了“废藩置县,四民平等”的目标,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他们还改革身份制度,废除传统时代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然后又依次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召开议会,实行日本国会。这样大刀阔斧的一系列政治改革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明治维新”是一个从上至下的国家政体改革,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君主立宪制,建立了现代的教育制度、军事制度、土地制度、银行制度等等,是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全面的革新,是质变。
较之日本明治维新来说,洋务运动只不过是一种量的变化,不是质变。中国的洋务运动只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和自己的利益,只提倡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而极力避免触及政治改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即在封建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维护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企业,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服务。也就是说中国的洋务运动中国家的政体没有丝毫变化,还是封建主义制度,其落后性根本不能与日本君主立宪制先进性相比。
总的来说,国家政体是变法维新的根本,没有先进的政治制度,图强只是一个实现不了的美梦,而日本则全盘西化,实现了君主立宪制政体,走在了中国的前面,从而走上了振兴之路。
3.2、教育方面
教育方面,日本实行了“文明开化”的政策,其中重点涉及到了教育改革和一系列社会改革。
教育是日本实现现代化的核心,其实明治的变革,始于江户末期掀起的教育热潮,在京都等一些地方很早就开始传授西洋知识,明治期的伟人们都在藩校或私塾接受过教育,明治人充分利用江户时代的教育基盘,明治日本的强大之处,在于拥有大量受过教育的人才,虽然技术是从西洋引进的,人才则是利用了江户的遗产。
教育方面,日本发展近代义务教育,将全国划分为8个大学区,各设1所大学,下设32个中学区„„总计全国有8所公立大学,245所中学,53760所小学。基本上达到了“乡中无不学之户,家中无不学之人”的目标。
在“明治维新”后,许多人出国留学,归国后大都在政府担任要职,开始改组明治政府,基本上形成了推行改革的思想,决定了日本今后发展的大方向。日本的教育在“明治维新”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国民的受教育程度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命运,而在西方影响下的日本教育制度,将日本推上了近代化发展的高速路。
在社会改革中,要特别指出的是,日本着力对国民进行资产阶级社会启蒙运动的开展,使得国民也意识到了资本主义对强国的重要性,这也是明治维新之所以成功的一项重要原因。
反观当时的中国,自古以来的优越感,使得中国国民不易发现或警觉于自己社会体制的缺失,总以为地大物博,无所不有,无所不能。所以几千年来一直居于输出者地位的中国,实不易承认近代西方文化在某些方面或整体上优越性的事实。以封建领导者为首的国人瞧不起外来文化,以之为小儿玩物。
而且,洋务运动中,还坚持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落后的教育思想,即以中国文化为主,西方文化仅供参考。就是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海国图志》,在中国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反倒是日本,拿回去认真学习和研究。国人麻木至此,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也就不足为奇了。
总体来说,从日本明治维新中教育方面与洋务运动的比较可看出,洋务运动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人自以为无所不能,瞧不起外来文化,而并不是积极地学习并吸收西方先进文化。教育的落后,国民素质低下,承担不了国家发展的重任,不了解外部世界,落后于日本成为了必然。
3.3、经济方面
在经济方面,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都着力进行了工业建设,我将其分为了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两大方面。
3.3.1、军事工业方面
明治维新最重要的内容,无疑是目的坚定且数十年如一日的“殖产兴业”和“富国强兵”运动。尤其是军工产业的发展壮大。后期,日本对军事的预算也急剧增加,约占政府经费的30%-45%,先后建造并发展了东京炮兵工厂、横须贺海军工厂等。
其实洋务运动也建设了江南制造总局、马尾船政局等,建造了一大批军事器械,为中国军事改革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其中北洋水师在一段时间内配备精良,居于世界第四位。中军强大,但军事不能孤立于政治之外,政府的腐败,导致了军事成果化为乌有,甲午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大力引进技术、设备而不是资本和商品,或许是日本明治维新与清朝后期洋务运动之间的最主要区别。
3.3.2、民用工业
日本的明治维新与清朝的洋务运动在兴办实业方面做法大相径庭。日本的近代工业起步时间和情形,与清朝大体相同(时间略早),但发展势头明显强劲。这与列强对日本的竞争和扶持,以及幕府时代各藩各自为阵、对内对外自由竞争的局面密切相关。而李鸿章等却严重抑制了国内竞争,从而不利于中国民用工业方面的发展。此外,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也是洋务运动失败的一项重要原因。
通过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洋务运动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环境下,洋务运动失败的命运是不可避免的。在不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时,洋务运动还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此外,洋务派本身的封建性、对外国的依赖性、对企业管理的腐朽性最终导致了失败。正因为如此,洋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摆脱贫困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局面,也不可能避免最终失败的命运。
参考文献: [1] 《中国近代史纲要》(2010年修订版)
2010.6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明治维新》
1988.4
求实出版社
[3] 《洋务运动史》
1996.8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 《日本近代史》
1978.10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抉择的理论与实践》(2008年4月第1版)
吉林大学出版社
[6] 《盛世之毁:甲午战争110年祭》
2008.3
4.维新运动分析 篇四
开了改革的头,虽然最终失败,但让人们知道了有这样一条路可行。让人们初次体会到变法所包括的新鲜事物,为后来的社会进步打下基础,起到了投石问路之功。它为身处迷雾之中的帝国指出了一个可行的方向,即使一时不被人接受,日后也必然有人沿着他们的足迹继续探索。同时他们的行动唤醒了麻木且惯于被剥削的民众,在他们的心中埋下革新的念头,否则即使有人成功变法,百姓也很难接受,十有八九会阳奉阴违,而不予响应。但经过此次变法,人民切身感受到改革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日后会更容易接受,也会引导一些人自发参与其中,为社会的进步发展出更多火种,只待时机来临便可烽火燎原。
维新运动失败原因:
没准备好就兴冲冲地开始行动,事前没有周全考虑实行变法的具体细节与如何应对旧势力的反弹。他们有着年轻人的满腔热血,却欠缺了老年人的老谋深算,何况他们做为新兴势力力量薄弱,只有区区数个文人,而对抗的却是千年积累下的盘根纠结的旧势力。旧势力初始没有发作只是暂时按捺不动,待到他们准备完全就是对维新派发出致命一击。识人不明也是一大问题,己方人倒戈对整个运动有着毁灭性的打击,将维新派的布置和参与人员都暴露出来,损失惨重,数年内难以再举事,并且上层阶级势必会对此类事情严加防范,令后人难做。他们选择皇帝看起来很合理,天子在名义上也确实有着最高权力,但问题是光绪不过是一个光杆司令,手中没有实权,下达命令有名义没权利,只要太后等实权派出手,就如纸糊的招牌一碰就烂,失败是毫无疑问的。
维新运动教训:
5.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教案 篇五
生: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总结一下内容:
《时务报》 上海 梁启超
《国闻报》 天津 严 复
时务学堂 长沙 谭嗣同
师:维新派在各地办学会、学堂、报刊,积极宣传变法思想,他们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推动维新变法运动高潮的到来。这部分内容我们将在下节课中学习。
小结: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第三张幻灯片。
板书设计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二、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三、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北京: 强学会成立
《万国公报》 《中外纪闻》
全国:《时务报》 上海 梁启超
《国闻报》 天津 严 复
6.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对比研究 篇六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2年6月~2009年12月在我院心内科收治的拟诊为冠心病的中青年女性患者216例为研究对象。年龄35~60岁,平均(47.2±8.1)岁。除外急性或陈旧性心肌梗死。所有患者在入院第1~10天内均进行平板运动试验与CAG检查。
1.2方法
1.2.1平板运动试验采用美国Maquette系列2000平板机,按Bruce方案进行次极量运动试验。运动终点:(1)心率达预计心率(心率=220—年龄);(2)出现典型心绞痛;(3)心电图出现阳性结果;(4)出现严重心律失常;(5)收缩压较运动前下降10mmHg或收缩压上升至200mmHg;(6)体力不能耐受继续运动。阳性诊断标准:(1)运动中发生典型心绞痛;(2)运动中或运动后心电图(J点后80ms)出现ST段水平或下斜型下移≥0.1mv,持续时间≥2min;(3)出现ST段弓背向上抬高≥0.2mv;(4)出现各种严重心律失常;(5)运动中血压下降>1 0mmHg。
1.2.2 CAG采用Judkins或Sones法,穿刺右股动脉或右桡动脉,多体位、多角度选择性左、右CAG。冠脉病变程度由心内科和放射科医师共同采用目测直径法和计算机密度测定法判断。冠状动脉管径直径狭窄≥50%为阳性,50%~74%为轻度狭窄;≥75%为重度狭窄。
1.2.3统计学方法采用PEMS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敏感性=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100%;特异性=真阴性/(真阴性+假阳性)×100%。
2结果
2.1 TET检查
216例患者中阳性153例(70.8%),阴性63例(29.2%),153例TET阳性患者CAG检查阳性107例(69.9%),其中冠脉轻度狭窄64例(59.8%),重度狭窄43例(40.2%);单支病变57例,双支病变37例,三支病变11例,左主干病变2例。TET阴性63例患者中,CAG检查阳性19例(30.2%),均为轻度狭窄,单支病变16例,双支病变3例
2.2 CAG检查
216例患者,阳性114例(52.8%),其中轻度狭窄71例(62.3%),重度狭窄43例(37.7%);单支病变63例,双支病变38例,三支病变11例,左主干病变2例。
2.3结果比较
C A G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优于TET,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冠心病在女性较男性平均迟发10~15年,女性冠心病的发病率在绝经前仅为男性的1/10~3/10,绝经后则迅速增高,55~70岁逐渐达到高峰[2],为此众多的人认为,冠心病较少影响到中青年女性的健康和生命。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高血压病、糖尿病、肥胖症及高脂血症的发病率明显升高,中青年女性冠心病的发病也日趋升高[3]。2002年美国对不同性别及年龄冠心病发病情况进行对比,发现45~54岁女性冠心病发病率增加幅度最大。对女性冠心病的防治,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4]。
目前,静息心电图是诊断冠心病最简单的方法,对于中青年女性,临床上怀疑冠心病伴心电图ST-T异常的发生率高于男性(32%比23%),但诊断意义不大。平板运动试验是通过一定负荷量的生理运动增加心肌的耗氧量及心脏做功,使冠状动脉在原来狭窄基础上血供急剧减少,诱发和加重心肌缺血,从而出现异常心电图改变或心绞痛等心肌缺血表现,能明显提冠心病诊断的准确率。但本研究显示TET对中青年女性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高,均低于不分性别、年龄对平板运动试验与CAG诊断CHD的对比分析的文献报道[5]。分析原因:(1)中青年女性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较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以轻度狭窄为主,CAG也显示中年女性冠脉以单支病变和轻度狭窄为主。(2)女性雌激素的类洋地黄作用,Jaffe曾报道口服雌激素会使运动后的S-T段压低增加,给予雄激素则会减轻这种影响,而雌激素和洋地黄有着相似的化学结构[6]。(3)女性更年期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女性运动反应不充分、运动量及运动极限较低等等都会影响TET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CAG对中青年女性冠心病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很高,但风险大、费用高,对冠状动脉痉挛和X综合征不易检出[7]。但本研究同时显示:TET对女性冠心病诊断的假阴性率较低,阴性结果患者基本可以排除冠心病,无须进行CAG检查。
总之,本研究显示TET对中青年女性冠心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低,均低于同龄男性和老年女性;假阳性率较高,易造成误诊,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和思想负担。但较低的假阴性率,却明显减少漏诊,对疑诊冠心病的中青年女性行CAG之前先行TET检查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 黄宛临床心电图[M].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0-92
[2] 王士雯妇女心脏病学[M].第一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3-4
[3] 胡大一,马长生.心脏病学实践2004-规范化治疗[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27
[4] Celik T,Iyisoy A,Kursaklioglu H,et al.ST elevation during treadmill exercise test in a yong patient with slow coronary flow: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sf litetatur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2006;112(2) :E1-E4
[5] 李保,刘卓敏,李运乾.冠状动脉造影与三种无创性检查诊断冠心病的对比分析[J].中华心血管杂志,1999;27(2) :105-106
[6] 王士雯.妇女心脏病学[M]第一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221-222
7.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对比研究 篇七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早期改良思潮的主要代表和主张。
2、康有为变法思想的特点和维新变法活动的影响。
3、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思想特点,维新派活动的历史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归纳总结:分析维新思想形成的背景,总结维新思想的形成过程。
2、历史比较:比较思想家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的维新思想特点。
3、问题探究:探究维新活动的深远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早期改良思潮的出现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认识时代的局限性和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性;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尤其是成功的实践更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
3、一批批爱国的仁人志士为中华的崛起而不懈努力。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维新变法活动。
难点: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维新运动的兴起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采用谈话导入法:
甲午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维新变法主张迅速传播。爱国知识分子为了挽救严重的民族危机,展开了维新变法活动,积极思考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寻求新的救亡图存的方法和道路。他们痛感封建专制制度的腐败,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认为只有进行社会改革,变法维新,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使中国富强起来,才能避免迫在眉睫的被瓜分危机。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一、早期改良思潮:
1、维新派的出现:19世纪70年代,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同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进程逐渐深入有关。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先进的中国人,就提出学习西方的长处,改革内政的主张。洋务运动期间派出国的留学生和外交使节回国后,扩大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它促使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更加迫切地向西方寻找真理,挽救民族危机,使中国富强起来。同时这也是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反映。这些人成为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
2、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
3、思想主张:
(1)经济上,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
(2)政治上,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从政治上保障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
王韬介绍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有君主、民主和君民共主(即君主立宪)三种类型,他认为君民共主最优越。郑观应说:“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
4、影响: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起承上启下作用。
早期维新派的思想主张,明显地属于资产阶级的性质,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它不仅比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前进了一大步,而且与洋务派划清了界线,同时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上的准备,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
1、生平简介: 【人物介绍4】康有为
康有为(1859~1927),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祖父康赞修是道光年间的举人,父亲康达初做过江西补用知县。康有为自幼学习儒家思想,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没有考取。南归时途经上海,购买了大量西方书籍,吸取了西方传来的进化论和政治观点,初步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
1888年,康有为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1891年后,他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弟子有梁启超、陈千秋等人。
1895年,他到北京参加会试,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又未上达。当年5月底,他第三次上书,得到了光绪帝的赞许。7月,他和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不久又在北京组织强学会。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请求变法。次年1月,光绪皇帝下令康有为条陈变法意见,他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又进呈所著《日本明治变政考》、《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二书。4月,他和梁启超组织保国会,号召救国图强。6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勤政殿召见康有为,任命他为总理衙门章京,准其专折奏事,筹备变法事宜,史称戊戌变法。后因慈禧太后的干预,维新运动失败,其具体细节目前尚有较大争议。
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软禁,康有为之弟康广仁被杀,康有为逃往日本,自称持有皇帝的衣带诏,组织保皇会,鼓吹开明专制,反对革命。为获得国际支持,他曾游历列国,会见欧洲各国君主。
辛亥革命后,康有为于1913年回国,主编“不忍”杂志,宣扬尊孔复辟。同时在袁世凯提出祭孔的时候,康有为致电黎元洪、段祺瑞,提出祭孔要行跪拜礼,叫嚣“中国人不拜天,又不拜孔,留此膝何为?”作为保皇党领袖,他反对共和制,一直谋划清废帝溥仪复位。1917年,康有为和效忠前清的北洋军阀张勋发动复辟,拥离溥仪登基,不久即在当时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的讨伐下宣告失败。
康有为晚年始终宣称忠于清朝,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后,他曾亲往天津,到溥仪居住的张园觐见探望。1927年,康有为病死于青岛
2、主要著作和思想:(1)思想:从儒家思想中寻找变法理论依据,提出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要经过“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和“太平世(大同)”三个发展阶段的理论。康有为的早期思想强调“变”,认为“变”是“天道”,是“物之理”,提倡“托古改制”,他将公羊“三世”之说和《礼运》“大同”思想结合,推演为“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太平世”(大同),并认为只有变法,才能使中国富强,最后达到“大同”的境界。这一思想理论在同洋务派、顽固派斗争中起到进步作用,但其“变”,只是 “渐进”,而不是 “骤变”,这是他后来思想蜕变的根源。
(2)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新学伪经考》于1891年刊行,康有为怀着对“祖宗之法,莫敢言变”的强烈不满,详细论证了古文经《左氏春秋》、《周礼》等书都是“伪经”,完全湮没了孔子的“微言大义”。尽管康有为的论断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但却引起人们的思考:既然传统的经典是假的,那么从中引出的信条就不足为训了。这就打击了正统思想赖以立论的基础,为变法维新开拓了思路。
《孔子改制考》于1898年刊行,康有为把孔子打扮成一位社会改革家,同时推孔子为“万世教主”。康有为曾将《孔子改制考》进呈御览,并说明:“臣今所作编撰,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经过康有为的装扮,孔子成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先师,以此来抵制封建顽固派对变法维新的阻扰和压力。
(3)特点:康有为的“公羊三世说”、“大同”思想和“托古改制”的理论,是他借用传统的儒学,来阐发自己的维新思想,以瓦解封建主义思想体系。【合作探究】材料参见教材“学思之窗”,回答:康有为借助诠释儒家经典来宣传维新主张的利弊得失各是什么?
提示:利在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弊在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该题的答案可呈开放性。康有为借助诠释儒家经典来宣传维新主张,究竟是有利,还是有弊,还是利弊兼有?主张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均可成一家之言。以此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
(4)评价:一方面有利于减少变法阻力,促进维新思想的传播;另一方面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敢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三、公车上书和强学会:
1、公车上书:政治运动(1)时间:1895年
(2)内容:提出“拒和、迁都、变法”三项主张;(3)影响: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1895年4月(光绪二十一年三月),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奋。当时康有为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立即联合各省应试举人,讨论上书请愿。由康有为起草“万言书”(即《上清帝第二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和变法图强三项建议,并详论“富国”、“养民”、“教民”等变法图强的具体措施。经康有为、梁启超等奔走联络,“万言书”征集到一千三百余名举人的签名,并于5月2日呈递都察院。虽然都察院拒绝代呈,但“万言书”已广为流传。因汉代以公家车马送应举之人赴京,后世遂以“公车”为举人赴京应试的代称,故史称此举为“公车上书”。它是资产阶级改良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的起点,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第一次以社会政治力量表现出的群众性的爱国行动。
2、《中外纪闻》:舆论宣传
为了扩大变法维新的影响,1895年8月17日,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了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由梁启超等人编辑撰稿,宣传西学,鼓吹变法。初印一千份,后增至三千份,随《邸报》免费赠给京官,以便开通风气,由是在官员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强学会:政治团体
(1)时间、地点:1895年8月,北京→上海分会(2)宗旨:研习西学,交流变法思想。
(3)参与阶层:康有为等维新派发起,翁同龢、张之洞等中央和地方官员的支持,外国传教士加入。
1895年8月,在康有为、梁启超奔走推动下,由翰林院侍读学士文廷式出面组织了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强学会,并得到翁同龢、张之洞等中央和地方官员的支持。康有为亲自撰写《强学会叙》,提出中国正处在“俄北瞰,英西睒,法南瞬,日洞眈,处四强邻之中而为中国,岌岌哉!”的危急之中,呼吁挽救民族危机。强学会每十日集会一次,每次均有人演讲“中国自强之学”,团结和影响了不少爱国官吏和知识分子,一些外国传教士也加入了强学会。不久,康有为又赴上海创立强学分会,并出版了《强学报》,倡导维新变法,提出开议院的政治主张,形成了南北呼应。
维新派的活动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御史杨崇伊于1896年1月20日奏劾强学会结党营私,贩卖西学书籍,刊印《中外纪闻》,勒索外省大员。强学会和《中外纪闻》遭封禁。但无论是公车上书、《中外纪闻》,还是南北强学会,已使维新之风渐开且再难遏抑。
四、梁启超与《时务报》:
1、梁启超:(1)生平简介: 【人物介绍5】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别署饮冰子、饮冰室主人、哀时客、中国之新民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梁启超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
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
1898年,回京参加“百日维新”。7月,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
同年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
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民国初年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
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袁世凯称帝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
1915年底,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参加反袁斗争。袁世凯死后,梁启超出任段祺瑞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
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1927年,离开清华研究院。1929年病逝。
梁启超一生勤奋,各种著述达一千四百万字,在将近三十六年而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他每年平均写作达三十九万字之多,这体现了多么惊人的勤奋和才华啊!(2)维新活动:
①创办《时务报》,担任主笔:时间——1896年;地点——上海。②发表《变法通议》,宣传维新变法:
内容: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a.政治制度:主张“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B.文教制度:主张改革科举制度,培养有用人才,大力发展近代工业。影响:深受社会各阶层人士欢迎,大大推动了编发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2、谭嗣同:(1)生平简介: 【人物介绍6】谭嗣同
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廖天一阁主等。汉族,湖南浏阳人,清末巡抚谭继洵之子,善文章,好任侠,长于剑术。著名维新派人物。在北京半截胡同14号是他在朝为官时的故居,也是在这里被清政府逮捕。5岁读书,15岁学诗,20岁学文。钻研儒家典籍,广泛涉猎文史百科,对中国旧学有较深造诣。同时其又致力自然科学之探讨,鄙视科举,喜好今文经学。后往来于直隶、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数省,察视风土,结交名士,有“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郭犹是,人民复非”的感慨。1896年2月入京,结交梁启超、翁同和等人。旋奉父命,入赀为江苏候补知府,供职南京。
曾游历天津、湖南、湖北等地。1896年底重抵南京,闭户养心读书,成《仁学》2卷。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等人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筑铁路等新政。1898年,创建南学会、主办《湘报》,积极宣传变法,成为维新运动的激进派。同年4月,得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推荐,被征入京,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林旭、杨锐等人参与新政,时号“军机四卿”。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代表著作《仁学》,后人将其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其候刑时,据说曾题诗“望门投趾思张俭,直谏陈书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2)维新活动:
①发表《仁学》,提出“冲决君主之网罗”。(1897年)
②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创办时务学堂,为变法维新培养人才,推动湖南维新运动的蓬勃开展。(1897年)
3、严复:
(2)活动与主张:
①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1897年)
1897年10月26日,严复在天津创立《国闻报》,社址设在天津租界紫竹林海大道。严复虽然持有激进的思想,但处事谨小慎微,从不参加实际维新政治活动,也从不去报馆,而且找了个福建人李志成充当馆主,所著文章也不署名,但严复是该报最主要的创办者和主编者。这份报纸,贯穿着严复个人的思想倾向与对中国社会变革的理想。
在《〈国闻报〉缘起》一文中,严复称该报“略仿英国《泰晤士报》之例”。在阐述该报的宗旨和目的时说:“《国闻报》何为而设也?曰:将以求通焉耳。夫通之道有二:一曰通上下之情,一曰通中外之故。为一国自立之国,则以通下情为要义;塞其下情,则有利而不知兴,有弊而不知去,若是者国必弱。”。《国闻报》在创立之初,每天销售1500张。从创刊后就面临顽固势力及保守势力的威胁,不得不于1898年3月27日对外称盘给日本人西村博,实际上编辑人员基本没有变动,1898年5月3日,直隶总督王文韶奉谕饬查《国闻报》,而且警告严复及《国闻报》。而刊登谭嗣同等戊戌政变六君子被害消息、对维新派表示支持等文章,成为《国闻报》于1899年正月真正卖给日本人的导火索。维新派办《国闻报》前后有一年多时间,售于日本人后,一直办到1901年改名为《天津日日新闻》,以汉奸方若为主编,彻底变成了日本侵略中国的文化工具。
②介绍西方社会进化论名著《天演论》,阐明维新变法主张:
内容:借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只要实行变法,就会“自强保种”,符合“天演”和进化,否则将会走向灭亡。意义:《天演论》传播的进化论解构了中国传统的历史循环论,对“公羊三世”为核心的历史进化论也是有力的冲击。《天演论》的发表促进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也对行将到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起到影响。
4、维新活动的影响:
(1)方式:立学会、办报纸、兴学堂、上书等(2)作用:
①启发民智:如严复的《天演论》进化思想的启蒙作用; ②组织力量:如成立强学会等;
③制造舆论:如“公车上书”、《中外纪闻》、《时务报》、《国闻报》等创办。
④形成局面: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所学习的是维新变法兴起的背景。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实际上是维新变法活动兴起的历史根源之一,学习时要注意理清早期维新思想与康梁维新思想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公车上书是维新运动兴起的标志,它使维新思潮开始付诸实际的政治运动。维新派通过办报纸、立学会、兴学堂等活动,传播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起到了启发民智的作用;在各项维新活动的过程中,一批维新派的领袖人物应运而生,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并由他们组织起了维新运动的主要力量,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基础;学会、学堂、报纸、著述是宣传维新思想的主要渠道,为维新运动作了舆论准备。在此基础上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维新运动勃然兴起。
课后习题 ⊙本课测评:
1、康有为为什么要改造传统儒学思想为变法活动服务?
参考答案提示:中国历史上的知识分子,无论在政治上或思想文化上,长期受着封建主义正统思想的支配,压在他们头上的是一整套以孔子为偶像的正统的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进入近代以来,旧的一套已不能应付新局面,国家的危亡,时代的苦难,驱使人们去寻求思想上的新方向,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中去寻求真理。但是,封建主义的经典不允许他们“离经叛道”,资产阶级又不具有革命的彻底性,于是,康有为不得不披起孔圣人的外衣,举起“托古改制”的大旗。
2、为什么说梁启超是维新运动时期最重要的宣传家之一?
提示:梁启超作为《时务报》的主笔,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如《变法通议》《论中国积弱由于利弊》等。在这些文章中,梁启超大声呼吁中国要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要学习西方的文化教育制度,培养有用之才;要大力发展近代工业。梁启超文笔流畅,言辞锐利,富有感情,动人心弦,大大地推动了维新思想的传播。所以说,梁启超是维新运动时期最重要的宣传家之一。
8.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对比研究 篇八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日本是亚洲国家中的异类!就目前来看,日本是唯一一个亚洲的经济强国,当年的军事大国!
翻开日本的近代史,有着近乎和中国相类似的遭遇!她也被西方的列强侵占过,也签订过诸多不平等的条约!日本的民族,是一个尊敬强者的民族!所以,在承认自己不足的同时,将西方的一套东西快速地搬到了本国,使国力迅速地得到了提高!
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在美国打开日本门户的仅仅二十年后,日本就用同样的方法打开了邻国朝鲜的门户,成为其殖民国!
不得不承认,日本创造了很多的奇迹!且不说,她脱颖于亚洲诸国,一枝独秀,位于世界强国之林。单看看,日本在二战失败后,仅仅用了20多年,从一片废墟,又迅速崛起,就可以看到日本是多么的可怕!
日本的两次奇迹般地崛起,深深地吸引着我们这些做着强国之梦的人去探究其成功的原因。毫无疑问,一个大国的兴起是个多方面的因素。这包括:软实力与硬实力的结合;文化的因素;内部变革与外部环境的协调;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发展方向等等。
日本之所以可以在二战后20多年间迅速崛起,和明治维新留下的基础(即软实力)脱不了关系,像科学、技术、人才和西方的一些制度。
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软实力是硬实力无形的延伸。强盛的软实力,恰是一种硬形象。
在日本改革过程中,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置产兴业和文明开化的维新目标,日本政府采取了强硬的简单的拿来主义方式推行改革。文明开化的过火行为使得日本的传统文化面临崩溃,不可避免地引发了现在文明与本土传统的激烈冲突。面对如此激烈的冲突,社会各阶层展开了自由民权运动,伊藤博文顺应潮流立宪并在《宪法》中结合了本国的传统。一生创办过500多家企业的涩泽荣一号召日本人做一手拿《论语》一手拿算盘的企业家。然而,在民族传统得到恢复的同时,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也随之被召唤和强化。《帝国宪法》在确立了近似宗教性天皇绝对权力的条款的同时,也使得军国主义抬头。但是,日本人民的精神却得到了统一,解决了尖锐的社会问题。
日本人将本国传统与现在文明完美地融合。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作为最华丽和最具民族特征的服饰流传下来并流行着。西方的酒吧流行起来,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和能剧、歌舞伎同时走向繁荣。在吸收了西方油画的同时,浮世绘也成为世界绘画的一大流派。
有的史学家将日本文化比喻成洋葱头文化,一篇一篇地剥开,你找不到日本文化的核,因为她的每部分都含有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日本文化的一种结合。
我们每天都在做着强国之梦,也每天铭记着日本给予我们的痛苦国难。但是,我们要知道,只有我们真正的强大,才能让他们对我们俯首称臣!
9.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对比研究 篇九
一、全钢三明治板的结构组成及类型
(一) 全钢三明治板的类型。三明治板结构主要由上下面层及中间芯层组成, 芯层结构一般有连续芯层和离散芯层两种。激光焊接全刚三明治板便是离散芯层的典型结构形式, 其面板一般的钢板或铝板, 芯板以一个方向布置, 在一个方向连续, 在一个方向离散。根据不同的芯板类型及使用功能的要求, 激光焊接全钢三明治板的形式也有多种, 如图1所示。
(二) 全钢I型三明治板的结构组成。全钢I型三明治板的结构组成如图2所示, 芯板在一个方向连续布置, 提供横向的连续支撑, 在纵向方向离散布置, 提供离散的支撑。力学特点主要表现在:主要的承载层为上下面板, 芯板将上下面板支撑开来, 主要承担剪力。面板与芯板承担的角色与工字梁的翼缘板和腹板类似。这使得三明治板表现出各项异性性能, 根据Romanoff[4]的理论研究结果, I型三明治板离散芯层方向的受力特性表现出周期性特点。文献[5]利用有限元方法及实验方法对其周期性受力特点进行了有效验证。
二、全钢三明治板的研究方法
(一) 理论分析方法。由于弯曲性能是三明治板的主要性能指标, 所以对于三明治板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弯曲性能上, 文献[6]中系统讲解了夹层板的弯曲稳定和振动问题的各种理论分析方法, 主要的二维模型理论有Reissne理论、Hoff理论和JIpycakcb-杜庆华理论, 讲述了三种理论模型的理论分析方法。文献[7~8]中对这三种理论方法的使用条件进行了系统的描述。
(二) 有限元及其他数值法。有限元法及其它数值法用于对作用任意荷载与边界条件的三明治板的问题求解。在文献[4]中提出了I型三明治板的有限元模拟方法, 前处理和后处理由FEMAP8.1软件进行, 分析由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 面板及腹板使用三维壳单元及实体单元进行模拟对比。文献[5]中利用ABAQUS软件对特定尺寸的I型三明治板的整体弯曲性能进行了模拟, 得出了三明治板的最大承载力及在加载过程中面板及芯板的应力发展变化过程, 从微观上分析了板的弯曲变形形式及破坏机理, 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
(三) 试验方法。目前三明治板弯曲性能的实验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三点弯曲及四点弯曲方法。国内三明治板的三点弯曲方法以GB/T 1456-2005《夹层结构弯曲性能试验方法》为依据。文献[9]论述了复合材料蜂窝夹层板刚度分离实验法, 此方法可用于全钢三明治板刚度试验。
三、全钢I型三明治板整体受力性能及失效破坏机理
由于I型三明治板结构形式单一, 易于加工操作, 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目前国内对于全钢三明治板的研究大多集中于I型三明治板, 由于该板芯层是离散的, 结构形式复杂, 其力学特性已成为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
Romanoff[4]等提出了分析计算I型激光焊接三明治板四点弯曲响应理论的方法, 将三明治板由本来离散的芯层转变为等效的均质连续的芯层, 给出了三明治板的等效刚度计算方法及弯曲响应的总体理论分析方法。
注: (a) 比例极限; (b) 最大承载力点点; (c) 屈曲阶段1; (d) 屈曲阶段2; (e) A区域正面放大图; (f) A区域背面放大图。
注: (a) 比例极限; (b) 最大承载力点点; (c) 屈曲阶段1; (d) 屈曲阶段2。
文献[10]采用结构优化设计方法, 根据I型激光焊接三明治板的等效弯曲刚度、剪切刚度和质量, 得到三重因素下的截面优化值。文献[11]测定了文献[9]中优化尺寸下的I型三明治板沿芯板离散方向的最大承载力, 弯曲刚度, 剪切刚度及失效破坏形式, 从实验中得出结论, 利用等效刚度模型所计算的刚度与实验刚度值比较接近, 但前者值较大, 因在理论计算中将T型结构看成全刚性结构, 未充分考虑焊接缺陷及扭转刚度。三明治板破坏失效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T型接头焊缝的屈服破坏, 面板的屈曲破坏和芯板的剪切破坏, 图3、图4所示为有焊接缺陷的板1和焊接质量相对较好的板2在弯曲试验中的加载过程及破坏形式。
文献[12]利用三维有限元方法, 分析了焊缝材性对三明治板总体弯曲性能的影响。文献[13]利用双剪切试验模型和T形接头的弯矩试验模型, 测定了焊缝及接头在不工作应力状态下的不均匀变形和失效过程, 并利用有限元计算对接头中焊缝变形及应力状态进行分析。文献[14]利用试验和有限元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焊缝宽度对激光焊接全钢三明治板强度的影响。
四、全钢三明治板的发展前景
全钢三明治板凭借其独特的结构组成特点, 具有一系列的优异性能, 如自重轻, 刚度高, 刚性大, 适用于大跨度及大空间结构。然而由于其芯板之间是中空形式, 其隔热性能相对较弱, 可采用中间填充泡沫的形式增强其隔热性能。
对于全钢三明治板的应用研究, 如文中所述已进行了许多, 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尚待深入研究。由于I型三明治板结构形式相对V型, O型, Z型, X型等结构形式简单,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I型上, 对于其他结构形式的全钢三明治板的受力机理研究也是鲜有报道。根据研究结果, 对I型三明治板的整体受力特性及失效破坏机理有了宏观及微观的认识, 但目前的分析研究主要为静力情况, 对于动力荷载, 冲击荷载和爆炸荷载作用下的板的受力情况研究甚少, 因此全钢三明治板有待进一步作出研究。
摘要:全钢三明治板作为一种新型结构, 在船舰、运输、建筑等工程中得到了愈来愈广泛的应用。本文阐述了I型三明治板的结构组成, 回顾了目前对于三明治板的研究方法及国内外对全钢三明治板的研究现状, 特别是I型三明治板的失效破坏形式, 使工程研究人员更清楚了解到全钢I型三明治板的各种受力性能及研究方法, 使全钢I型三明治板更好地应用于工程实际中及得到更好的研究发展。
10.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对比研究 篇十
健美操是一项普及性极强, 集体操、舞蹈、音乐于一体的体育项目。起源于1968年, 它的目的在于增进健康, 可为社会不同年龄的人所采用。通过健美操的锻炼达到改善体质、增进健康、塑造体型等目的。对于南川区各中学来说, 健美操的引入, 不仅可以推动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而且也有利于这个地区的信息、经济、文化的发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南川区两所城市中学 (南川中学道南中学) 和三所乡镇中学 (大有中学大观中学南平中学) 的部分学生和部分体育教师作为调查对象, 研究南川区健美操课程开展情况。
1.2、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相关著作以及翻查CNKI全文数据库, 并利用Internet广泛收集各省市相关政策和研究成果。
(2) 逻辑分析法。
对所收集、查阅的文献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归纳和总结, 对重要文献进行多次逻辑分析, 提出一些思考。
(3) 问卷调查法。
通过向南川区2所城市中学和3所乡镇中学发放问卷220份, 其中学生问卷200份, 城市、乡镇中学各100份, 回收率均为95%;教师问卷共20份, 城市中学8份, 乡镇中学12份, 回收率100%。分别对部分学生和体育教师进行调查, 问卷及时收回供分析论证。
2、南川区城区和乡镇中学健美操运动开展比较
2.1、南川区城乡中学健美操课开展比较
通过对南川区城乡中学健美操课在体育课中所占的课时数比较和南川区城乡中学健美操课在课余体育活动所占次数比较的调查, 我们发现在2所城市中学中, 年度开展健美操课均数为16.8和14节, 同时开设的健美操课余体育活动均数为9.5和10.5次。在3所乡村中学中并没有任何学校开设健美操课, 并且也没有开展任何的健美操课外活动。
2.2、南川区城乡中学学生对健美操的认知情况比较
通过对南川区城乡中学学生对健美操感兴趣程度调查比较我们发现在2所城市中学中, 喜欢健美操的学生占所调查学生的58%, 一般喜欢占22%, 而不喜欢的学生只占很小比例, 由此可以得出南川区城市中学学生对健美操的感兴趣程度很高;而乡镇中学学生对健美操感兴趣程度处于相对偏低的水平, 非常喜欢健美操的学生比率占所调查总数的9%, 而不喜欢的比率却占了所调查人数的47%, 由此也可以得出健美操在南川区乡镇中学的开展存在很多问题。
2.3、南川区城乡中学体育教师对开展健美操课的认知程度比较
通过对南川区城乡中学体育教师对开设健美操课态度比较调查发现, 南川区城市中学的体育教师对健美操课的开展与否态度各占一半, 由此可以得出健美操在城市中学的开设很有发展空间。而乡镇中学体育教师对健美操开展抱持很模糊的态度, 认为健美操在乡镇中学开设没必要的教师比率达所调查人数的66.7%;而认为很有必要和不确定的教师比率则各25%。由此也可以得出健美操在南川区乡镇中学的开设还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和阻碍, 其中教师的态度就很消极。
3、结论
从调查结果来看, 南川区各中学有开展健美操课, 城市中学学校有开设健美操课外兴趣活动。同时健美操在乡镇中学的认知相当低, 和城市中学开展情况有一定差距。城市中学学生对健美操的兴趣比乡镇中学学生要高, 各中学专业师资力量缺乏导致学生们对于健美操的认识比较浅薄, 同时在学校以及南川区各项运动活动中举办健美操的比赛也没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南川区健美操运动的普及和推广。
4、对策与建议
4.1、增强对学校健美操的宣传, 减小城乡中学健美操运动差距
对在校学生进行健美操学习和锻炼的兴趣的培养也是对以健美操在学校开展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 首先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宣传, 可以是体育教师的讲授;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展健美操的专题讲座, 让学生更系统的了解健美操的很多方面的情况。
4.2、加大健美操专项教师的培训和引进力度缩小城乡差距
在我针对南川区城乡中学教师进行的专业方面的调查中看出, 只有很少的教师接触过健美操, 但都不专业。针对健美操专业教师缺乏的问题, 我认为南川区各级教育部门应该有针对性的对体育教师进行健美操专业方面的培训, 以此同时引进健美操专业的教师, 做好硬件的准备, 这对于学校健美操的开展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5、结束语
健美操应该作为教学内容而被广泛运用到中学体育课堂。但是对于南川区现阶段来说, 城乡中学在开展健美操中存在的差距, 必须加强宣传力度和倡导意识, 并通过有效办法减小城乡教学中的差距, 使得健美操运动在城乡中学开展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光来.健美操[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
[2]单亚萍.健美操教学与素质教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3.
[3]刘娜.高校健美操课的分析与研究, 池州师专学报[J].2004.
[4]陈婷.兴趣在学校健美操教学中的作用[J].体育科学研究, 2002.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对比研究】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