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积累运用一》教学方案设计

2024-09-28

小学语文《积累运用一》教学方案设计(共13篇)

1.小学语文《积累运用一》教学方案设计 篇一

关键词:思维导图,一对一教学环境,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在一对一网络环境下, 语文教学在积极探索着教与学方式转变的最佳模式, 但一直蹒跚前进不尽如人意。其原因之一是, “语文教学难以构建简明易学的可操作性知识和能力体系, 首先是因为没有明确清晰的概念体系作支撑。学生最基本的概念不明, 是语文教学的硬伤”。[1]所以积极探索一对一网络教学环境下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是提高语文教学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

●构建一对一网络教学平台

我校实行一对一网络教学, 是在深圳市福田区政府推动下进行的, 我校参与网络教学实验班的学生使用的是e Class网络平台。

●思维导图在一对一教学环境中的作用与价值

1.有利于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的训练

思维导图有一定的形式, 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每位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 同样的内容、同样的提示, 不同的学生可以做出形式不一的思维导图, 这样, 既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有利于促进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一对一环境下的思维导图教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 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提供平台、提供媒介。学生们针对某思维导图作品进行欣赏、评价, 对作品中出现的缺少知识点或知识层次等问题, 及时提出建议, 作品的作者根据大家的建议修改或订正, 实现了作品时时交流, 打破了传统教学条件下, 学生作品只能由教师评改的限制。

3.有利于形成资源共享的开放空间

登录e Class平台的“互动课堂”, 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完成思维导图后, 点击“提交”, 教师的网络平台就会呈现每位学生所作的思维导图。想查看哪位学生的作品, 只需点开通过“投射”, 全班即能欣赏到这位学生的作品, 大家可以对其作品进行点评、补充。这样, 教学空间实现了开放, 也实现了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和最大化。

4.真正实现个性化学习

e Class网络平台是个性化学习平台, 特别是思维导图功能区, 不仅有文字叙述, 还兼带画板、画笔、橡皮擦、各种颜色、符号、小装饰等功能。学生完成思维导图后, 可以随心所欲, 写上自己喜欢的话语, 如读后感、体会等;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贴图装饰, 满足自己的视觉。

●思维导图在一对一教学环境中的应用

1.教师的设计策略

笔者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人与动物 (单元整合) 为例进行分析与探讨。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 以思维导图为线, 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 使学生的学习方法相互渗透, 有机整合。在分享教材上有关动物的感人故事的同时, 唤起学生热爱动物, 保护动物, 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学习者分析:笔者的班级从五年级上学期便开始充分利用一对一网络平台进行常态教学, 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从五年级下学期开始, 笔者又开始尝试思维导图理解课文、列习作提纲, 升入六年级后, 一直在尝试单元整合教学, 即把整个单元的课文用思维导图贯穿起来, 有了前面几个单元做铺垫, 笔者认为在本单元 (整合) 用思维导图理解课文可行性很强。

导学目标:1继续练习用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2学习作者将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3感受动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引起人们自觉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制作网络教学“互动课堂”:利用网络平台“互动课堂”, 笔者设计了“本单元学习目标、思维导图理解本组课文、朗读录音体会情感、学习内容及时检测、欣赏图片说故事、谈感受、及时上网找相关新闻与故事并交流分享”等学习活动。尤其是针对课文用思维导图理解, 笔者依托e Class网络平台的思维导图功能给出了学习支架。

2.学生的学习过程

课前, 笔者提前进入“互动课堂”, 学生用自己的账号也登录进入。

师:通过老舍先生的笔触我们感受到了猫的可爱, 因为冯骥才先生的细心呵护, 怕人的珍珠鸟能和他和谐相处, 即将葬身大海的人们居然能被海豚挽救生命, 这些发生在人与动物之间的一幕幕, 让我们为之动容。今天我们就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走进第七单元“人与动物”主题阅读。 (生齐读课题, 默读并知晓本组课文学习要求)

(1) 自主学习提素质

要想达到真正的自主学习, 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制定适当的目标。特别对于小学生, 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慢慢形成, 给学生的导学案不能过难, 也不能过于简单, 并且要求一定要具体。目标要能使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 才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本组课文学生根据教师给的导学案, 自己在书上或本子上提前圈点标注, 写体会;有的小组做成了简单的PPT。课堂上, 根据本组课文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笔者给出了做思维导图的三点提示:每篇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每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每篇课文的写作有什么特点?

(2) 小组合作促交流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笔者从四年级接班始, 就积极探讨小组合作学习, 班级现有39人, 6~7人为一组, 每组都有从1~6 (7) 号的编号。这样笔者的班级按异质分为六组, 每组有学习组长、纪律组长、作业组长及成员。针对本组课文, 每个成员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了思维导图。因为“概念图是实现课堂互动、开展协作学习的有力工具”。[2]所以在小组长的带领下, 从1~6 (7) 号逐个交流, 大家对争议的地方进行讨论, 笔者来回巡视, 给予指导与补充。最后各组向全班推荐做得比较好的思维导图, 和全班学生交流、讨论、修正, 在互相质疑中达到学习效果。

(3) 学习效果——迁移学习拓思维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全班质疑、讨论修正, 大部分学生基本掌握了本组课文的基本结构、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及写作特色。这样, 使用一对一教学平台, 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达到了目前各个地方提倡的高效教学。当然, 学生用思维导图理解文章的能力也潜移默化地迁移到了其他学科、其他领域, 如习作、英语课、复习课等, 学生也开始使用思维导图梳理习作提纲、理解概念、梳理课文, 这就大大开拓了学生思维能力。

3.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教师整体把握教材并根据学生实际整合的一节课。课前学生充分预习, 组长分配任务, 组员各司其职进行找句子、说体会、诵感情、制作PPT等。课中, 制作思维导图的环节充分显示出一对一网络教学作品共享的特色。

一对一网络环境下, 思维导图作为教师教学的工具, 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 帮助学习者建立整合的、结构化的知识, 提高教学效率。思维导图作为学习的工具, 把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不管是新授课、复习课或其他学科的课, 最终都能促使学生快乐、高效、有创造、个性化地学习。

参考文献

[1]王迎春.概念图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课改教学·课堂, 2011, (12) :62-64.

2.试析小学语文积累语句的运用 篇二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方法  积累语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3-0135-01

一、在阅读时就要为运用打基础

我们提倡读书时“字字入目”,要把心放到文章里去,作者的喜怒哀乐就是自己的喜怒哀乐,只有把自己置身于作者的描写当中,才能真正地去理解文本,只有入情入境的去读,才能唤起自己生活中某些似曾相识的记忆。这样,在以后的习作中,才能灵活地运用。如果在读书时佐以科学方法的指导,老师作适时的点拨、引导,那么,学生对语句的理解就会更快、更透彻。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有这样的语句:“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可是灵车渐渐地远去了,终于消失在苍茫的夜色中了。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在阅读时,我引导学生讨论:人们为什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为什么灵车远去了,人们还是不愿意离开?引导学生去想象当时的情景,自己觉得是怎样,就想像成什么样,越细致越好,好像事情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语句,还在自己的脑海中留下了当时的情景,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景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运用了。如王辉同学的爸爸要去阿联酋打工了,她在描写车站分别的情景时,就成功地运用了类似的语句,进行了这样的描写:“‘呜……火车拉响了汽笛,要开车了,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一下子抱住了爸爸,趴在他的怀里痛哭,泪水打湿了爸爸的衣衫。爸爸轻轻地拉开我的手,依依不舍地登上了列车。那从车窗里伸出来的手渐渐地远去了,我哭着、喊着爸爸,追着列车奔跑,我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呀,可是列车渐渐地远去了,终于消失在了远方,我和妈妈还是呆呆地站在那儿……”

二、有意识地去引导,在“勤练笔”中灵活运用

在小学生的心目中,老师是权威的评论家,学生动笔作文时就对教师有所期待。如果能得到老师以至于同学热情洋溢的赞许,这种赞许也会成为他们写好作文的驱力。我在每天的日记抽查中,喜欢给学生写一些简炼的评语,对于他们运用的好词佳句,我总是大加赞赏,表扬他们能够活学活用,运用得恰当,并根据具体的表现以得“☆”来表示,如今,有的同学都得到了三颗星、四颗星乃至五颗星。我鼓励他们继续努力,争取六颗、七颗、八颗……可别小看这几颗星,那可成了同学们的奋斗目标。每天缴过日记,办公室门口总有几个人影晃来晃去,只要我一声令下,他们就会飞身入屋,抱了日记本就跑,接着便在教室里引起一场不小的骚动。

有一次,胡奥林同学在描写雪景时,曾写道:“我走进田野,天地间一片雪白,麦子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树木披上了白袍子,电线也变成了一根根银条,啊!好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这一望无际的白色,流进我的眼里,流进我的心胸,我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快慰,从未有过的清爽。”其中,“粉妆玉砌”引用自《第一场雪》,“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从未有过的清爽。”引用自《索溪峪的“野”》“流进我的眼里,流进我的心胸。”引用于《山雨》。我给他得了五颗星,他自己自然欣喜若狂,其他同学也都非常羡慕,有的在日记中写道:“我正欣赏着自己那闪闪发光的四颗星,突然有人叫了一声:‘哇!胡奥林得了五颗星!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忙凑过去一看,果真是五颗,我刚才的激动一下子变得无影无踪了,留下的不知是忌妒,还是羡慕……但我知道他一定有过人的地方。多么希望我的五颗星能早日到来啊。”在讲评课上,我让学生们明白了,胡奥林的这则日记之所以能得到五颗星,关键是在他能活学活用,恰到好处地运用了积累的语句。接着,我们又讨论了怎样才能运用好积累的语句的方法。学生都有一种不服输的心理,他们的积极性自然不用再讲了。

三、运用不等于摘抄

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可也出现了在一篇文章里进行大面积摘抄的不良现象,这其实是对运用的误解。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一)学生的思想懒惰

因为学生的思想懒惰,对待作文敷衍塞责,运用不得法,干脆摘抄了事。为此,在讲评课上,我让学生们明白,不论是日记还是作文,要想有出色的表现,就要通过真人真事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其实作文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要善于观察,要善于抓住人物或事物特点,进行细致地描写,做到内容具体。而运用积累的语句正是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善于总结别人的写作方法,吸取他们的长处。比如,老舍先生笔下的《猫》写得活泼可爱,但不一定所有的猫都是那样,它们各有各的性格、特点,我们学习的正是老舍先生的这种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并非把他的语句大面积引用过来。优美的语句不是不可以引用,但大面积引用,写作时便很难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摘抄

摘抄现象也是由于对文本的理解不透彻,还没有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特别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3.小学语文《积累运用一》教学方案设计 篇三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用“用心看、善思考、读得好、记得牢”的方法自主学习,发现语言特点,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诵读词语、诗歌,积累优美词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2?记记多音字,照样子说词语,加标点,词语接龙,感受汉语形式的多样与有趣,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3?自主识字,巩固本单元会认、会写的字词。

教学重点:

巩固复习会认、会写的字词,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常见的三种标点符号。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或图片(泸沽湖和《风》)、小黑板、孙悟空的面具(图片、泥人、布偶均可)。

教学过程:

一、“你还认识我吗”

1?引入:孩子们,我们一起又学完了一个单元的内容,增长了不少知识,上课前老师想考考大家。

2?出示小黑板或课件,展示“你还认识我吗”,学生自己大声地读一读。

3?指名朗读,评议,做到读准确。

4?多美的词语呀,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词语吧!齐读,男女生比赛读。

二、朗读感悟汉语言形式的灵活多变

1?过渡:呀,孩子们,瞧,孙悟空被你们的朗读所吸引,带着法宝--金箍棒来了(出示孙悟空的图片、面具或泥人)。原来呀,他虽然武艺高强,可学的知识却太少了。汉语灵活多样,既让他喜欢又特别让他头疼。今天,他是来取经,向你们请教学习法宝的。愿意教教他吗?

2?引导了解汉字一字多音的现象。

(1)自由读读“读读记记”,用心看看,好好思考,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板书“用心看、善思考”,然后学生反馈。

(2)能读准这些字吗?请小老师上台示范教大家读,然后请会读的所有孩子都站起来大声朗读。

(3)发散思维:你们还知道哪些多音字呢?

(4)啊,想不到汉字也能像俺孙悟空那样变化呢,简直太奇妙了!顽皮的孙悟空故意把一些多音字放到了句子中想考考你,你还能准确读出来吗?试一试。自己读一读,然后学习小组内互读,最后请学习小组起立示范朗读。

出示课件或小黑板:小朋友,注意根据句子的意思想好带点字的正确读音哟!

①一行行小树种在人行道两旁。

②烈日当空,农民伯伯正在空地上种玉米。

③解放军叔叔用子弹消灭敌人。

④她正在弹琴。

3?孩子们,咱们的汉语言除了有一字多音的现象外,还能像孙悟空那样七十二变呢!(课件或小黑板出示“照样子说一说”和“说说玩玩”。)

(1)运用自学方法独立学习、思考。看谁最先发现它们的特点。

(2)指名,骄傲地告诉孙悟空,咱们的汉语言除了有一字多音的现象外,还有叠词现象。

(3)完成填空练习,交流检查评议,然后齐读。

(4)结合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创设语境,引导学生感悟叠词的美妙。

早上的太阳()的。

田里的禾苗()的。

(5)提示:同学们都选择了叠词,看来使用叠词能使句子更优美呢!其实老师知道你们还掌握了不少这样的词语,把你们知道的这类词语讲出来,让孙悟空目瞪口呆吧!

(6)词语接龙比赛。

①同桌互相说词语,然后反馈,看谁说得多。

②试玩游戏:请几名学生上台参加,老师也可参与其中。“天空空气气体体操操劳劳动……”

③自由组成学习小组,玩词语接龙游戏,老师巡视,适机参与。

4?小结:表扬参加游戏积极主动、词汇丰富、文明互助的小组和个人,给他们送上最灿烂的笑脸。

三、“加标点,读一读”

1?引入:(出示“???”)孩子们,聪明的孙悟空遇到新问题了,你能帮帮他吗?

2?读句子,了解意思,自己完成练习。

3?指名说,然后一起读一读,感受一下是否合理。

4?说一说:为什么填这个标点符号?

(1)按照填好标点后的语气练习朗读。

(2)从教材中找几句句末带有句号、问号、感叹号的句子读一读,也可以试着说几句这样的句子。

(3)小结:指名说一说,告诉孙悟空这几种标点符号分别在什么时候使用。

啊,孙悟空解决了疑问,感激地笑了(边说边把“???”改为“!!!”)。

四、朗读《美丽泸沽湖》

1?引入:孙悟空太高兴了,为了感谢孩子们,他一个跟头带我们来到了美丽的泸沽湖。欣赏课件--《美丽的泸沽湖》,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示范朗读儿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喜欢这首儿歌吗?用心看拼音,试着读一读。

3?指名朗读。如果喜欢他(她)的朗读就把掌声送给他(她),如果不喜欢,就站起来说说自己的见解。再相互练读、赛读。

4?在音乐声中齐读。

5?小结:孩子们,你们刚才用心看了字音,读得那么准确,那么有感情,孙猴子都忍不住笑了。

五、读背《风》

1?孩子们,泸沽湖多美呀!还想跟着孙悟空去领略风的神奇无比和气势吗?好,一起去欣赏一首咏物诗《风》。

2?欣赏图片或课件,同时表演性示范朗读(使学生初步感受到风的神奇无比和力大无穷)。欣赏完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3?自由练习朗读,你认为该怎么读就怎么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4?指名读,评议,然后再练习朗读。

5?表演读,齐读。(可融入回忆朗读14课《风》。)

(1)练习背诵。指名背,在“读得好、背得牢”里单独奖励他一个鲜艳的五星,以此给予他成功的喜悦,同时激励其他学生用心背诵。

(2)小结:我们是学习的主人,我们牢牢掌握了“用心看、善思考、读得好、记得牢”这四大学习法宝。

六、自主识字园地

1?过渡:最后,咱们来进行一个识字比赛,看谁把这四大法宝用得最好。

2?学生自主识字,学习小组的同学互相学习,认读生字。

3?学生反馈,然后互相教认生字。

4?小组内比一比,把自己认识的字读给小伙伴听,并给那只鸟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5?小组派代表进行放飞小鸟的比赛,比比哪组放飞得最多。其他同学做裁判,他读对了就跟着读。

七、总结

孩子们,今天我们不但帮助孙悟空了解了汉语言的一字多音、叠词现象,教给了他学习的四大法宝,还游览了美丽的泸沽湖,欣赏了古诗《风》,记住了那么多的字词,表现得真棒。瞧,孙悟空用他的金箍棒给我们写下了一个巨大的感叹号!(板书:画一个巨大的感叹号在那么多的笑脸旁,结束全文。)

4.小学语文《积累运用一》教学方案设计 篇四

读读背背

教学要求

1、读、背名句。

2、学会阅读短文。

3、进行口语交际。

4、练习写风景作文。

重难点、关键

1、学会阅读短文。

2、练习写风景作文。

课时划分:5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⑻

一、导入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许多写景的文章与诗歌,作者优美的语言你们记住了多少,背一背。

二、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些优美的含义深刻的句子

1、出示幻灯片:(写有对联)

(1) 范读,指读、齐读。

(2) 自由读,想想没句的意思。

(3) 小组交流意思。

(4) 全班交流。

2、引导读、背。

(!)出示前半句引背。

(2)要求学会运用。

三、阅读短文

1、自由读短文。(查字典扫清生字)

2、出示阅读要求。

(1) 说说大理云塔的样子。

(2) 背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3、完成阅读要求。

(1) 看图,用喜欢的方式朗读文章,遇到不认识的生字、不明白的词语可以自己想办法解决,也可以向同学请教。

(2) 小组同学相互交流:大理三塔是什么样子的?

(3) 交流,每组可以推荐一位同学介绍,也可以请三位同学合作介绍,每人介绍一座塔。其他同学同学可以补充、平议。

(4) 有兴起的同学把你喜欢的部分被下来。自由练习后背诵给全班听。

5.积累运用一 教案教学设计 篇五

1、读一读,背一背,积累词语。

2、读诗歌,理解意思,体会诗歌中的“我们”指的是谁,“家”指的是什么?

3、培养仔细观察的能力。

4、观察景物,写出你的感受。

课前准备:

拍摄有关学校和早晨景色的图片;布置学生观察早晨的景色,早晨发生的事。

教学媒体:

实物投影仪,小黑板

教学时数:

五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背一背,了解词义,学习运用。

1、读词语。

2、理解词语的意思。

(1)旭日东升:旭日,早晨的太阳。早晨的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形容充满青春活力、生机勃勃的景象。

(2)夕阳西下:夕阳,傍晚的太阳。傍晚的太阳从西边落下。

(3)晚风习习:习习,形容风轻轻地吹。

(4)霞光万道:阳光穿透云雾射出的彩色光芒。

3、自读词语,并背下来。

二、阅读诗歌,理解意思,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读诗歌,看看有几小节,这首诗讲的是什么?(五小节,讲社会主义建设者以苦为乐,艰苦创业。)

2、理解意思。

(1)读第一小节,说说意思?(帐篷是建设者流动的家。)

(2)建设者为什么要住进流动的家?(哪儿需要我们,就在哪儿住下。)

(3)读第二小节,说说意思? (这个特殊的“家”所处的环境)

(4)这个“家”安在哪里?哪个词用了两遍?说明什么?(在“荒原”,在“野地”。“最早”用了两遍,说明在这以前这些地方荒无人烟的。)

(5)“喧哗”的本义指什么?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

(6)读第三小节,说说“我们”指的是哪些人?

(7)读第四小节,说说“家”指的是什么?

(8)读第五小节,说说讲了什么?

(9)怎样理解“带走的是荒凉,留下的是繁华”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三、作业

1、抄写“读读背背”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阅读”里的诗歌。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口语交际的热情

1、同学们,我们在校园里学习、生活已有三年了,你一定很熟悉校园的环境吧!谁来介绍,这是什么地方?

2、今天有一批客人来到学校参观,如果请你来当导游,你能做好这项工作吗?

二、明确“导游工作要求”

1、作为导游向客人介绍,仪态要大方,要讲普通话。

2、按照参观的顺序讲清楚,可以先介绍学校的概况,选择一两个能反映学校主要特点的内容进行重点介绍。

3、要带着热爱和自豪的感情来讲。

三、合作讨论,丰富话题

1、提出讨论交流注意的问题

(1)你打算怎样给大家介绍自己的学校呢?

(2)你怎样确定校园导游的路线?这条路线最好既便于介绍又方便参观。

2、讨论交流

学生组成合作小组,根据课前观察及搜集到的有关学校历史、学校概况、办学特色等图片、文字材料,展开讨论,自主确定选择哪些内容介绍,并画出导游路线。

四、自由组合“导游团进行交流

1、一人担任导游,其他学生充当客人。

2、“导游”介绍时,注意回答其他“客人”的提问。

3、“客人”听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对没讲清楚或自己想了解的问题要提出来或作出补充。

五、全班交流,互相评议

1、请2~3个“导游团”在全班介绍。

2、看看哪个“导游团”介绍得好。评选校园最佳导游。

第三、四、五课时

教学过程:

一、汇报交流

1、小组汇报:早晨观察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归类:事情、晨景、场景、感受。

二、读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1、选择早晨的景色和发生在早晨的事情或某个场景来写。

2、写出自己对早晨的感受。

3、题目自拟。

三、按选材内容分组讨论如何写(记事、写景、写场景三大组)

四、学生习作

1、根据小组讨论自定表达顺序。

2、师生交流评议要写的内容及表达顺序。

3、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五、习作评改

1、提出修改要求

(1)有没有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

(2)句子是否完整、通顺。

(3)有没有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2、自念自改。要求自己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改正。

3、互念互改。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句子推荐给大家。

4、指导评改。选择有代表性的习作,提出评价意见和修改方法,集体评改。

6.小学语文《积累运用一》教学方案设计 篇六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以教材为主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吸取课文中的语言精华, 不断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下面以朱自清的《春》为例, 谈谈笔者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的点滴做法。

一、整体把握, 感受语言

1. 在“读”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美。

要体味作品的语言美, 应从朗读开始, 因为朗读是感知语言的重要方式, 是获取文章美感的途径之一。朱自清的散文《春》一文表现了春草的柔嫩、春花的烂漫、春风的温暖柔和、春雨的细密、人们的喜悦, 而这些特点, 是通过触觉、视觉、听觉、味觉表现出来的。

2. 在“读”中训练学生的语感。

语文的核心是语言, 语言的核心则是语感。《春》一文文质兼美, 十分适合朗读。教学中笔者采用范读、集体读、小组读、学生个体读等方式, 抓住具有感染力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让学生通过比较, 想象理解, 发现其中的意蕴。

3. 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词句的妙用。

学习朱自清的《春》, 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体会到大量叠词、儿化音运用, 短句和长句、整句和散句交错运用所构成的轻松明快、亲切柔和的节奏和韵律。

二、读品结合, 领悟语言

品主要包括品课文中的音乐美, 品语言的生动真切, 品修辞诗意的美感。

1. 品课文中的音乐美。

《春》一文的语言清隽简约, 充满诗意。比如“春花图”中的“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 闭了眼, 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通过让学生听配乐范读, 这种以排比、儿化韵的交错构造的散句, 宛如山间溪流, 清脆悦耳, 会使学生深深陶醉在语句所带来的音乐美中。

2. 品语言的生动真切。

《春》一文, 作者以看似平淡却异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卷春的图画, 谱写了一曲春的赞歌。教学中, 只有让学生去朗读品味, 才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开篇作者盼春的急切心情, 从“盼望着, 盼望着”反复的语句中就可品味到。还如“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 “偷偷的”用拟人的手法, 一个“钻”字活化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雨密密的斜织着”, “斜织”两字把微风吹动雨丝的情景写得精确传神;“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中的“闹”字不仅有形, 似乎还有声, 让人仿佛看到了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竞相采蜜的情景。

3. 品修辞的诗意美。

《春》一文中对比喻、拟人、排比的大量运用, 使文章的语言有了一层光亮的色彩。比如写春花, 用比拟、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各种花的情态色泽, 花朵之多, 花色之艳, 争春比美, 互不相让;写野花, “散在草丛里像眼睛, 像星星, 还眨呀眨的。”品读这些修辞句, 学生会获得诗意的美感。

三、拓宽视野, 积累语言

只有读得多, 记得多, 运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积累语言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 课前搜集资料, 积累语言材料。

教学《春》之前, 笔者让学生搜集有关“春”的资料。课堂上让学生展示所搜集的资料:春字的不同写法, 春天的节气, 春天的物候, 含“春”字的词语, 含“春”字的古诗词及文学作品, 描写春天的优美语句, 等等。学生对资料搜集、介绍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

2. 熟读课文, 积累语言材料。

朱自清的《春》是名家名篇。课堂上, 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笔者引导他们对课文中的佳句、精彩片段有感情、有节奏地反复诵读。笔者还通过播放视频、配乐朗读来创设情境,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在欣赏作者的精彩描述、感悟表情达意的奥妙中, 与作者产生共鸣, 使情感升华, 从而达到语言积累的目的。

四、读写结合, 运用语言

7.小学语文《积累运用一》教学方案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清平乐》,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2、阅读短文,了解短文的内容,并有感情的朗读。

3、进行口语交际,练习有理有据的说明问题,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4、练习把观察到的春天景色写下来,激发学生感受美,热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

1、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有感情的朗读短文。

3、练习有理有据的说明问题,提高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难点:

有理有据的说明问题。写好写作,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

教学准备:

1、课前预习。

2、布置学生“找春天”活动。

课时安排:

四课时

第一课时

读读背背 、阅读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清平乐》,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2、读短文,了解短文的内容,并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重点:

1、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有感情的朗读短文。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词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背诵过不少古诗词了,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背诵跟大家听?

我们祖国的诗词作品浩如烟海,灿若繁星。今天,我们要背的是一首宋词《清平乐》。

二、指导读背《清平乐》

1、复习,让学生说说平时是怎样读背古诗词的。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查阅工具书,读通;反复阅读,读顺;了解大意,读出韵味。)

2、学生按照上述方法或自己的方式自学这首词。

3、自由组合,交流自学所得。

(交流内容:自己解决的生字读音;自己读懂了什么;自学中没有弄懂的问题;课前查阅的有关资料等。)

4、汇报,教师检查学生是否正确、流利的朗读这首词,并相机点拨“吴音”“翁” “亡赖” 的意思,帮助学生了解该词大意。

5、指导朗读。

低矮的茅屋,青青的野草,一对白日对应的老夫妻,几个各有所乐的孩子,构成了一幅农家天伦之乐的风情画。你认为该怎样读这首词呢?(从语气、停顿、重音几方面指导)

6、快速背诵。

三、阅读短文

1、出示阅读要求:

(1)自由阅读,借助工具书扫清障碍。

(2)有自己的话说说“毛遂自荐”的故事。

(3)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

1、学生按照要求自读短文。

2、汇报自学所得。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短文。

4、小组合作,简说“毛遂自荐”的故事。

5、讨论:你赞成“毛遂自荐”吗?为什么?

(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师指导、点拨)

教师小结:

古代的毛遂干预自荐,并脱颖而生,为我们留下了一段佳话。作为今天的我们更应该树立自信,用于展示自我,体现我们新一代少年儿童的风采。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进行口语交际,练习有理有据的说明问题,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练习有理有据的说明问题,提高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主题导入

同学们,新一学期又开始了。在这一学期里,你都有哪些打算呢?交流中导入主题。

二、畅谈观点,展开辩论。

1、你认为选自己好不好?

2、汇报,表明自己的观点。

3、将学生按观点的不同划分为两大组,赞成自己选自己的为正方,反对自己选自己的为反方。每组各推出四名主辨人,其余同学为支持者,可以随时对主辨人的发言进行补充。

4、各组讨论,围绕本组选定的观点,从各方面寻找理由。如成功的经验、做法、根据观点做出的推论,有关名言警句等。每个主辨人要认真作记录,以便集中全组同学的意见,做证明观点的材料。

5、教师参与讨论,相机给学生必要的指导。正方学生可能提出这样一些理由:自己选自己是有实力、有自信的表现;当今社会大力提倡展示自我,推销自我;古代的毛遂意“自荐”而一举成名,仅认为和不可效仿?故做谦虚 其实是虚伪的表现。 反方可能会提出一下意见:自己选自己纯属自吹自擂,出风头;自己选自己容易滋生骄傲自满情绪;我们这个国家历来倡导“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自己选自己容易造成同学之间的矛盾……

6、展开辩论,畅所欲言。

三、创设情景,进行口语交际

评议发言,总结、点评。

四、尝试自我推荐

进行新一轮的班位成员的改选,自己推荐自己。课后准备,交推荐书。

五、教师总结

第三、四课时

习作

教学目标

练习把观察到的春天景色写下来,激发学生感受美,热爱美的情趣。

教学准备:

1、观察春天美好景色。

2、课前布置学生“找春天”活动。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有没有发现你身边的环境在发生着那些变化呢?(生自由发言)春天的脚步已经向我们走来了,虽然变化还不是很明显,但我们这的春天都有哪些变化呢?谁能来回忆一下?(生发言)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带着兴趣来感受春天吧!

指导写法:

1、课前,我让你们开展了一项活动--找春天。同学们,你找到春天了吗?在哪找到的?(指名说)

小结过渡:春天在解冻的小溪边,春天在绿色的田野里,春天在摇曳的野花上,春天在绿油油的草丛中……同学们,你们真的找到春天了吗?那么你最喜欢春天的什么景物?请你讲给同学们听。

1、要求在小组内较为细致的描绘春天的景物。

2、指名口述,大家评议。观察是否细致,是否抓住了景物的特点。

3、指导写法。

描写春天的景色,我们可以选择几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比如有的同学就准备以“找春天”为线索,把几种景物串起来写;还可以选一样你喜欢的景物描写,比如有的同学准备写春雨,还有的同学准备写春天的花坛……只要能抓住特点即可。

自主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朗读习作,评议修改:

选典型习作2--3篇,师生共同评议。从观察是否细致,是否抓住了景物特点,顺序是否清楚、用词是否恰当等方面进行评议。结合评议引导口头修改,然后各自修改。

教后记:

8.小学语文《积累运用一》教学方案设计 篇八

教学要求

1.完成积累,背诵古诗。

2.完成阅读,回答问题。

3.口语交际,围绕“小学生能否出门旅游”的话题各抒已见

4.完成习作并予以评讲与修改。

重难点、关键

1.阅读并完成练习。

2.完成习作并修改。

课时划分

4课时。

预习作业

1.搜集李清照的资料。

2.搜集写景的好词好句。

3.看几篇想象作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完成积累,背诵古诗

2.完成阅读后的练习。

教具准备

长江三峡风光片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 学习、背诵古诗。

1.学生自由说或互教。

2.师点拨串讲。

这首诗描写了初夏时节江南农村的景象。树上挂满了金黄色的梅子,枝头的杏子也不小了。田野里,小麦已开花,一片雪白;菜花有的已结籽,显得稀稀落落的;路上的人很少,篱笆边,只有蜻蜓和蛱蝶上下翻飞。诗人笔下的乡村宁静祥和。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在头脑里形成画面,帮助记

亿,再熟读成诵。这首诗押韵的字是“肥”“飞”,朗读时要尽可能

表达出诗人那种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此外,还要注意读出节奏。

二、阅读

(一)自由读短文《巫峡》,读通读顺。

(二)阅读短文《巫峡》,完成练习:

短文通过哪些景物来表现巫峡景色的美?

(三)解答习题,以板书形式归纳学生的回答。

山岩-连绵不断、山势奇绝

巫峡 野草-绿茸茸、红艳艳 壮美

旋涡-大大小小

(四)看板书欣赏巫峡的美后画巫峡。

三、小结。

今天我们又“游览”了荷塘暮色、巫峡风光,感受了大自然的美,以后有机会去出游要记得写下你所看到的、想到的。

四、作业

画一画你去过的一个美丽的地方。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完成口语交际。

教具准备

祖国风光片。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或课件,激发对祖国名山大川的热爱之情。

二、引出话题。

1.山川是这样美,想不想去看看、玩玩,想的举手。

2.大家都想去,可是妈妈不乐意,爸爸不乐意,爷爷奶奶不乐意,怎

么办?

三、围绕话题进行交际。

1.分成两方。一方充当学生,一方充当家长。

2.双方各抒已见,谁能说服对方就获得辩论冠军。

四、总结。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同学们要利用大好光阴陶冶自己的情操,多

游历、多读书。

五、作业。

回家与父母展开辩论:该不该让我去旅游?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完成习作

教具准备

图片:关于沙漠、大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

导语:同学们,在你们的脑海里是不是常常会闪现出某些奇思妙想?你是否感到在这种异想天开的想象中有令人兴奋的愉悦呢?今天,我们就以《假如我是……》为题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篇想象作文。(板书:《假如我是……》)

二、出示图片。

1,沙漠:看见这么荒凉的地方,你想什么?

2.大海:看见这么壮阔的海水,你想什么?

3.水灾:看见这么恐怖的场面,你想什么?

……

海幻想。

1.我想让沙漠变绿洲。

2.我想让海水变淡水。

三、读一篇幻想作文:《假如我是服装设计师》或其他文章。

四、指导写作。

1.大胆想象,确定目标--我想干什么?(或成为什么?)

请看教学提示中的这些假想,想象美丽吗?读一读。

(屏幕显示:假如我是神笔马良……)

2.细心组材,想好内容--我具体怎么做,做了什么?

以例引例,指导选材: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段话都写了谁?(根据学生答,老师在“神笔马良”、“电脑程序员”、“画”、“小草”下面画“ ”线。)

神笔马良是神话中的人物(板书:神话) ,除了可以写神话中的人物,还可以写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生活、大自然)

比如,看到“神笔马良”,会想到他的什么特点?假如你也是神笔马良,不画大堤,要画 什么?做什么用?假如你也是小草呢?孙悟空呢?

3.安排顺序,依序写作--我先--其次--最后--

五、自由写作。

六、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写想象作文,大家写这类作文一定要敢想、敢说、敢

写。

板书设计: 假如我是

选材: 神话 生活 大自然

想象: 抓特点 写具体 编故事

第四课时

学生修改誊抄作文。

教学后记:

年 月 日

9.小学语文《积累运用一》教学方案设计 篇九

1 导入

导入部分的处理。首先教师从学生生活中熟知的鸟入手, 请学生说出自己熟知的鸟, 学一学它飞翔的样子。然后再请同学说出自己知道的鸟的生活习性, 引出鸟一般是白天活动, 夜晚休息。这样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一节成功课的保证是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怎样在整节课中如何保持好学生兴趣。最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知道的鸟与其它地方的鸟作比较, 因为学生不知道其它地方的鸟, 从而引出本课的课题———鸟的天堂, 并板书。

2 揭示课题

在揭示课题的同时, 教师出示课件《鸟的天堂》, 让学生看着课件, 引发联想, 产生疑问, 如这一课为什么叫鸟的天堂?鸟的天堂是什么样子的?什么叫鸟的天堂?天堂又是什么样的等等问题?同时教师鼓励学生敢于发问。然后让学生解答自己的问题, 如果不能回答, 教师在讲解。在解答问题的同时交代作者以及这篇文章的简要背景。

3 学生认真观察

教师在出示大榕树的静态视屏时, 学生观察得非常认真, 看完后教师问学生你们发现了什么, 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再把各小组的问题提出来, 教师进行归类。学生共提出三个问题: (1) 有这样大的榕树吗, 是一株还是一林? (2) 课题说鸟的天堂, 为什么不见一只鸟? (3) 为什么这里的榕树会长得这样茂盛?教师再让学生看大榕树的动态视屏, 看完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归纳该组发现了什么问题, 然后学生再一一把各组的问题提交教师, 一共有: (1) 鸟的天堂为什么有这么多鸟? (2) 为什么在这段视屏中会看到那么多的鸟? (3) 鸟的天堂有什么样的鸟? (4) 为什么第一段视屏没有见一只鸟, 而第二段视屏会有这么多鸟?

4 解答问题

学生在提出问题后, 教师并没有回答, 而是叫学生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齐读课文。后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分别从课文中找到了答案。首先解答的是从静态视屏中所发现的问题: (1) 是一株榕树; (2) 因为第一次到鸟的天堂时, 已经是傍晚了, 鸟儿们都休息了 (教师板书:傍晚, 不见一只鸟) ; (3) 因为榕树的枝干不可计数 (shǔ) 枝上又生根 (教师出示树干的树木不可计数的图片并板书———枝干的树木不可计数) 。榕树正在茂盛时期, 好想把他的全部生命里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绿叶, 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 不留一点缝隙。其次解答动态视屏发现的问题: (1) 因为当地的农民不许人去捉小鸟, 教师进一步补充, 他们爱惜环境, 保护环境, 小鸟就喜欢到这里生活; (2) 因为是早晨 (教师板书时间———早晨) , 鸟儿都出来活动了; (3) 有大的、小的、花的、黑的, 课文中用了一个词形容作者叫———应接不暇 (教师板书———鸟多、欢乐、愉快、和谐) ; (4) 因为第一次是傍晚, 鸟休息了, 而第二次是早晨, 鸟出来活动了。

5 再次提出问题

同学们通过朗读课文、又回答了自己提出的问题后, 各个小组在交流一下, 看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各个小组经过交流后, 又提出了新的问题: (1) 课文中有的生字的写法与平时我们所写的字有区别; (2) 课文中所写到的近看大榕树和远看大榕树不一样? (3) 大榕树给我们的整体感觉, 课文中也提到了; (4) 作者两次到鸟的天堂见到的情景有区别? (5) “鸟的天堂”在课文中多次出现, 有的有引号, 有的没有引号?

6 再次解答问题

学生再次提出问题后, 并进行一一回答: (1) 课文中有哪些生字与平时的写法有区别, 学生说, 教师板书。火———灿、烂, 火字在灿、烂中的最后一笔从捺变了点;夫———规, 夫字在规字中的最后一笔也从捺变成了点;木———株、梢, 木字的最后一笔也从捺变成了点;小———隙, 小字在隙字中的第一笔写法从竖提变成了竖;光———耀, 光字在耀字中的最后一笔从竖弯钩变成了竖提;找完后, 学生齐读认识生字; (2) 近看大榕树“真是一棵大树, 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 有许多根直垂到地面上, 伸进泥土里”;远看大榕树“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回答后学生进行朗读, 教师板书近看和远看的情景; (3) 大榕树给我们的整体感觉是———大、茂盛, 教师进行板书, 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分角色朗读; (4) 第一次不见一只鸟, 第二次是随着作者的掌声响起, 鸟从一只、两只……。同学们找出第二次作者见到情景的句子, 全班分为两组, 一组读, 另一组根据前一组所读句子的意思, 做出对应的动作, 然后再交换; (5) “鸟的天堂”在课文中出现了五次, 其中一、二、三、四次加了引号, 而最后一次没有加引号, 原因是前面的四次是听别人说的或引用别人说的, 而最后一次是作者的感受。学生找出对应的句子读一读。

7 练习巩固

教师用图片出示练习题, 学生完成并齐读:当我说 () 株榕树的时候, 朋友马上纠正我的 () 。一个朋友说那里只有 () 榕树;我有机会 () 它的真面目, 真是 () 大树, 枝干的数目 () 。枝上 () 生根, 有许多株 () 到地上, () 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 () 到水面, 从远处看, 就像 () 株大树卧在水面上;那么多 () , 一簇 () 在另一簇的上面, 不留一点 () 。那 () 的颜色, 明亮地 () 着我们的眼睛, 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 () , 学生齐读并进行填空。

8 总结

10.小学语文《积累运用一》教学方案设计 篇十

教学目标:

・・ 一、背诵课外选的歇后语。

・・ 二、阅读练习。

・・ 三、作文。

・・ 教学重点:

・・ 学习缩写。

・・ 教学时间:四课时

・・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回忆背诵谚语和歇后语。

・・ 1、教师点拨,全班背诵。

・・ 2、定时背诵,时间三分钟,看谁背的歇后语最多,同桌相互检查。

・・ 3、统计,评选最优秀的歇后语背诵者。

・・ 二、理解背诵歇后语。

・・ 1、听教师讲解,学生开始自由造句。

・・ 2、学生齐读。

・・ 3、教师讲述与歇后语相关的故事。

・・ 4、学生自由讨论。练习背诵。

・・ 5、检查。

・・ 三、课后背诵有关歇后语。

・・ 第二课时

・・ 一、师生以善良为话题讨论神话故事。

・・ 1、你知道民间流传哪些神话故事?

・・ 2、为什么会流传民间故事?讲解。

11.小学语文《积累运用一》教学方案设计 篇十一

训练要求

・・ 1、指导学生大体了解谚语的意思。诵读、背诵谚语,不断积累语言。

・・ 2、辅导学生自读,理解短文内容,教育学生要关爱他人。

・・ 3、辅导学生进行听、说、评的训练,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 训练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 训练要求 完成总要求1、2。

・・ 训练过程

・・ 一、导入课题

・・ 二、完成读读背背

・・ 1、学生自读:

・・ (1)正确朗读下面的谚语。

・・ (2)在熟读的`基础上能背诵下来。

・・ (3)边读边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 2、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 3、学生讨论,相机点拨。

・・火要空心,人要实心。--火心空,有氧气,才能烧得旺。人心实,信得过,才能办成事。

・・不怕有错,就怕不改过。--人偶尔犯个小错并不可怕,怕的是不知悔过,小错不断,酿成大祸。

・・好事多做,恶事莫为。--好事要多做,坏事千万不要干。

・・树直用处多,人直朋友多。--树干直,做什么都能用得上,人正直,到哪里都能得到信任。

・・茄子不开虚花,真人不说假话。--茄子开的花,个个会结果,没有虚花。真诚的人说的都是真话,没有假话。

12.小学语文《积累运用一》教学方案设计 篇十二

教学目标:

1、巩固生字的音形义,丰富学生的词汇,激发主动识字的兴趣

2、初步感知形生字的构字规律,比较同音字的不同用法

3、背诵古诗,熟读儿歌

教学准备:

偏旁卡片,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你还认识我吗

小朋友通过四单元的学习,我们又与好多的汉字娃娃交上了朋友,今天他们来到我的中间,我们大声的叫出他们的名字,好吗?出示卡片齐读生字

1、学生自渎这些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词读音,

3、理解不易理解的词语:晴空万里   柳暗花明又一村

4、老师鼓励学生用这些词语说话,写话

二、读一度,想一想

1、出示带有口字旁的字,想想这些字有什么特点?

2、讨论这些字为什么都有“口‘

3、出示带有提手旁的字,这些字的意思你能用手作动作表示吗?

4、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的这两个偏旁所表示的意义,初步感知形声字的规律

三、选字填空

1、请学生仔细观察每一组字,比较他们的音形义

2、试着选字填空,再集体订正,最后读读句子。

四、背一背

1、根据拼音自渎,注意读准字音

2、同桌读,纠正读音

3、抽生读、师随时纠正读音,齐读

4、说说古诗的意思并背诵下来。

五、读读背背

1、学生自读儿歌,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朗读情况,

3、引导学生思考:世界上还有哪些“眼睛”?

六、自组识字园地

1、自己认识这些字,把认识的字做上记号

2、同桌互认这些字,不会的教一教

3、数数自己认识多少个,填在括号里。

4、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认识这些字,

5、作业:抄写1题词语两片

在本子上作三题

13.小学语文《积累运用一》教学方案设计 篇十三

在五光十色的词汇大观园中,盛开着一朵绚丽的语林奇葩——优美词语,它是汉语言文化的精华,其中蕴藏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加入《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研究后,结合我所教学生年龄的实际,我选择了优美词语积累作为切入点,利用中华传统语言精华,逐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优美词语是人们长期以来相沿习用、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固定短语。如果我们能准确地使用优美词语,一定会增强语言表达效果,使文章更加生动凝练。而通过优美词语积累,可以使学生了解优美词语的一般常识,开阔眼界,增加知识,为提高认识水平和阅读、写作能力打下基础。然而,在指导学生进行优美词语积累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不少问题,并不断改进,终于找到了一些适合低年级学生积累优美词语的有效方法。

词语教学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是阅读教学和写话教学的基础。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词语教学往往处于“鸡肋”地位,它的教学过程还是“三步曲”——认读、理解、巩固,教学目标还停留在扫清阅读中的认读障碍,能正确地朗读课文而已。即便在公开课中,也是很难听到词语教学这一块的,原因很简单,词语教学很难出“彩”,既无彩,何用之!然而在阅读、作文课上,老师煽足了情,学生铆足了劲,可是却千呼万唤不出来,即使憋出来了,也是干巴巴的词语,短短的句子,毫无味道可言。我们该如何进行词语教学,让孩子们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让教学也能做到有声有色呢?

一、重视课内积累与运用。

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老师不仅要让学生会读会认会写,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通过学习能够运用这些词语,让词语成为自己表情达意的工具,成为自己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要想做到这一点,老师就需要带领孩子们沉入到词语的感性世界,在汉语中“出生入死”!

1、创设语境,潜心涵咏

同一个词语,有人教得“冰冰凉,透心凉”,而有人则会教得“农夫山泉有点甜”!究其原因,前者脱离语境,为教词语而教词语,以词解词,解得学生茫茫然不知所以然,说过了读过了也就 “过”了,并没有在头脑中留下多少词语教学的痕迹,下次遇见了还是茫然。后者则能把一个个看起来冷冰冰毫无联系的词语赋予它情感的色彩,当然,这也是作者在文中抒发情感的色彩。这些词在具体的语境中就会鲜亮起来,飞扬起来,它们不再是单个的词语了,它们以自己独特的意象进入到孩子们的世界。孩子们在这个有了感情色彩的语境中反复涵咏,用心体会,他们的脑海里浮现出来的已经不再是那单调枯燥的词语而是是一幅幅鲜活的画面,甚至电影了!有了这个过程,孩子们自然能感悟到这些个词语的温度、高度与深度。如在《丑小鸭》中“啄”字的教学,窦桂梅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师:鸭子、公鸡们欺负丑小鸭有一个“啄”,课文里还有个“啄”,哪个“啄”让你感受更深刻?

师:鸭妈妈的“啄”和别的鸭子的“啄”一样吗?怎么不同?读课文,体会体会。

生:鸭妈妈的的“啄”表现了对丑小鸭的疼爱。

师:是怎样的“啄”?(是疼爱的“啄”,是轻轻地“啄”。)

师:鸭子、公鸡欺负小鸭的“啄”是怎样的“啄”?(狠狠的,无情的,讨厌的)

一个“啄”字被窦老师置于具体的语境中,引领孩子们回到文本中联系上下文细细品味,从简单重复中发现其丰富的内涵,从而让孩子们入情入境地读出了词语的味道。

2、想象画面,生动描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在词语教学中,让孩子们通过想象来读词语,让词语和孩子们的精神世界联系起来,这样词语才不会被忘记,才容易被提取,被运用。在《两只鸟蛋》中“焦急不安”是重点词语,孩子们要真正从内心去体会鸟妈妈的焦急不安是比较难的。在我校杨子丹老师的课堂上她是这样处理的:让孩子们想象鸟妈妈回家不见了它的宝贝——两只鸟蛋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有孩子说:鸟妈妈会扇着翅膀到处寻找自己的宝贝,它会边飞边喊自己宝贝的名字;有孩子说:鸟妈妈会用向自己周围的邻居打听自己孩子的下落,没有消息时鸟妈妈是多么的焦急难过啊;还有孩子说:鸟妈妈会一边飞一边伤心地喊:“孩子!孩子!我的孩子!你在哪里?谁抱走了我的孩子,快还给我!”一句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让孩子们感受到了鸟妈妈的“焦急不安”,连老师也不禁皱起眉头替鸟妈妈焦急起来。孩子们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感受到什么叫做焦急不安。孩子们在课堂上尽情地想,入境地读,既读出了词语的内涵又读出了自己的情感。这时候,从他们口中读出的词语不再是一个个冰冷的文字,而是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了。

3、找准美词,反复诵读

国学大师南怀谨先生曾说: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诵读。尤其是诗词,更是高声诵读,读得多了,自然就懂得言语与文字的音韵了。入选教材的课文大都语言优美,句段精彩,非常适合孩子们诵读。而诵读是积累词语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因为诵读是眼、耳、口、脑同时并用的一种思维和语言的综合活动,具有其他学习手段不可比拟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课文中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最优美的词语,自己反复地读,认真体会、感悟这些词,把他们读成一幅画、一首诗,一个场面、一个故事。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有所获,读有所乐。如在《北京亮起来了》一课中,有一些描写灯光色彩的词语,孩子们在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这些描写灯光色彩的词通过自己想象画面诵读,和同桌分享读,小组比赛读、全班表演读,通过这种形式把这些词语积攒起来。经常进行这样的诵读积累,孩子们积累的词语就会越来越多,日后孩子们日记还是作文里遇到描写灯光及其色彩的场面,孩子们就有话可说了。

4、说话中积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离开运用的积累终究是无水之鱼,无根之花。没有运用,积累再多的词汇是“死”的,并没有真正让这些词鲜亮起来、飞扬起来。哪怕孩子们读得再多,抄得再好,如果没有在实际的语言环境中加以运用,积累再多词汇也是徒劳的。在教学实践中,积累是基础是前提,运用则是积累的强化和发展。从孩子们入学开始,老师要有意识地对孩子们进行词句训练,即使在刚入学的拼音教学阶段都是有“话”可说的,课文中每一幅插图都是一个很好的语言训练点,即使是同一种事物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既可以说它的颜色、形状和味道还可以说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让孩子们由词语到句子,由句子到段落,慢慢地说,一点一点地说。“口语交际”、“课前三分钟”“小小故事会”等为孩子们创造了更多的积累和运用的机会。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可以说说自己积累的词语,读到的成语故事,收集到的名言警句,还可以说说自己在积累词语中的心得体会甚至是一些有趣的语言游戏活动。这说的过程就是孩子们运用的过程也是孩子们积累内化的过程。

5、写话中积累

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好词佳句,名家名篇。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积累运用词语,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可以让孩子们模仿课文中的句型想象画面写一句话或一段话;可以续写;还可以创设新的情景写一段话。不管是练笔还是续写,不管是模仿还是创新,都是为了让学生通过积极有效的方式进行词语的积累和运用。学习了《花钟》一课后,孩子们知道了同样是写花开了,却有很多种表达方式。在积累了“吹起喇叭、绽开笑脸、梦中醒来、欣然怒放、含笑一现”等好词之后,孩子们笔下的花不再是单调的某某花开了,而是“金秋十月,桂花绽开了笑脸,一朵朵桂花你挤我碰,争着让人们欣赏呢!”“清晨,月季花舒展开娇嫩的花瓣从梦中醒来。”“一朵朵牵牛花在晨雾中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一个个小喇叭仿佛在催着人们起床呢!”有了积累的沉淀,孩子们的语言表达也生动、形象起来了。

二、拓展课外积累与运用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说他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新课标》中规定小学阶段的阅读量要达到不少于145万字,光靠语文教材的内容是远远达不到的,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孩子们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让孩子们从各种课外书中获取丰富的知识。

1、以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遨游书海、采珠拾贝呢?可以利用名人名言激发兴趣。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不可胜数,它们就像撒落在文学百花园中的颗颗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从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到高尔基的“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我扑在书上就像饿汉扑在面包上一样”到“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用一句句关于读书的名言激发孩子们读书的热情。要想孩子们真的如“饿汉扑在面包上一样”的读书,光从精神层面激励是不够的,还要组织孩子们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竞赛活动,如好书推荐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等活动,为孩子们的课外阅读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与热情,让所有参与课外阅读的孩子充分享受阅读带来的成功和喜悦。

2、以实践为载体,传授学生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年级的孩子在课外阅读积累运用中需要老师教给他们积累的方法。

(1)画画写写:把自己读过的故事用一幅或几幅图画下来,把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写在旁边做装饰。可以接着故事往下画,在旁边或下面写上一段文字说明。还可以直接把一些好的词语和好看的图画剪下来,拼成一幅有图有字的“新”图画。孩子们写写画画的过程就是积累运用的过程。

(2)读读背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和背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还能让学生吸收和积累语言材料。读和背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让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就像唱歌一样,积累的过程就是他们享受愉悦的过程。

(3)勾勾画画: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勾一勾画一画读一读,这需要老师在课内指导中教孩子们养成一边读一边圈点、勾画的习惯。

(4)抄抄写写:让孩子们准备“采蜜集”“采蜜本”等进行读书摘录,摘录文中的优美词语、名言警句等。抄好了词句再用自己最喜欢的颜色、图案来装饰装饰。这也是一个比较愉悦的积累过程。

(5)讲讲演演: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可以讲给家长听,可以讲给同桌或好朋友听,还可以在班级故事会上讲给老师和同学年听;当然还可以和同学合作把故事表演给大家看。讲解、表演的过程就是孩子们积累词语、消化词语、运用词语的过程。

三、加强生活中积累运用

孩子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除了学校生活还有五彩斑斓的社会生活。

1、广告、宣传积累。生活中,广告招牌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不管是商店的名字还是广告词、招贴画等都有丰富多彩的语言,而积累这些语言,对孩子们来讲是没有什么困难的。小朋友们爱吃的东西,爱玩的玩具,商家通过广告的形式,对自己的商品进行推销,这其中的广告词,一般都是诗词般精练简洁、含义深刻、琅琅上口、悠悠入耳的优美语句。连三岁小孩儿一进超市都会指着“爽歪歪”三个字奶声奶气地嚷着要爸爸妈妈买,已经上学的孩子们对诸如此类的东西就不用说了。那些比较难的字词,只要在孩子们喜欢的物品广告或招牌中出现过,他们绝对能记住。教师如能充分利用好这些学习机会,对孩子们而言也是一笔不小的积累。

上一篇:小学语文新课程如何备课下一篇:发声亮剑学生代表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