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品教学心得体会

2024-09-20

小学思品教学心得体会(精选8篇)

1.小学思品教学心得体会 篇一

教育需要智慧,讲授知识需要智慧,学会尊重学生,接纳学生也需要智慧,这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都明白的道理,然而,在日常的操作中,我们不可避免的要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真是辛辛苦苦干工作,认认真真犯错误,这些都是因为我们不能很好地使用教育的智慧造成的。

在今天的学习中,我明确了许多新认识,如

1、有智慧的教育是对话不是对抗――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引起更多的话题,从教师感兴趣的问题切入导致更多的对抗。

2、有智慧的教育是爱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爱的动机――好的教育不仅能表达爱,而且应该是受教育者感受到爱。

3、有智慧的教育是学会等待而不是迫不及待――学会等待是一种胸怀,学会支持是一种境界,学会引领是一种智慧。而要具备这些智慧要求教师具有,1科学的理念2、变换的视角。

4、更新的方法。

5、有效的实践。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教师一定要认真的学习,不断丰富自己,完善自己,使我们的教育工作更富有智慧。

 

2.小学思品教学心得体会 篇二

一、把握知识结合点激发兴趣

通过实践表明, 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产生于学生认识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 能正确把握知识结合点, 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所以, 在备课的时候要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结合点。因为只有抓紧住这些结合点, 才能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激发兴趣

教材中一些理论比较抽象, 但这不能和枯燥无味画等号。如果我们在注意理论性、科学性的同时, 能讲究一点趣味性, 把阐述理论同形象化叙述融为一体, 就可以使理论增添感情的色彩,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好地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不断提高自己思想认识水平。尤其在讲授中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 可以起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以少胜多的效果。例如“瞎子摸象”讲全面的观点;“刻舟求剑”讲发展的观点;“缘木求鱼”讲规律的客观性;“掩耳盗铃”讲主观唯心主义;“守株待兔”讲偶然性与必然性等。比喻恰当, 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 而且能加深学生理解, 加深印象, 加强巩固。

三、充分利用教材激发兴趣

教材中有大量的漫画、图片和资料, 这些资料都是精心挑选的, 具有较高典型性。教师必须重视这些现成材料, 充分运用这些会使学生情趣盎然, 学习兴趣倍增, 课堂气氛活跃,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生动又形象。运用这种方法达到了既掌握知识, 又用知识理解社会现象的目的, 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愿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达到了素质教育关于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虽然现成的东西似乎没有新意, 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但只要教师认真备课, 善于吸收消化, 灵活运用, 同样也能激发学生兴趣。

四、增强学生参与意识激发兴趣

教学成效往往取决于能否增强学生的认知过程, 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变“要我学”为“我愿学”, 从而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授人以鱼”只能饱餐一顿, “授人以渔”终生受用。教师不试着让学生学会自己走路, 学生就永远不会学习, 永远依赖于老师这一拐杖。因此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教师要从原来的“教”改为“诱”, 从原来的“教”改为“导”。教师的任务是在教学中创造一切条件, 千方百计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家陶行知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这句话说明教学应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统一。在教学中, 科学而又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 并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使学生五官并用, 全身心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政治课不仅有了文字和声音, 而且有了图像和动画, 学生一堂课接受的信息量多了, 而且对知识的理解更透了。教学应是教师诱导学生使之生疑, 导向使之释疑。多设疑,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个问题问下去后, 一定要留有学生思考的时间。有些问题在回答过程中出现偏向, 可以加以引导, 千万不能越俎代庖。

五、把理论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兴趣

理论一般都比较抽象, 从理论到理论, 学生肯定不爱听。为了让同学更好地理解知识, 发展他们的能力和提高他们的觉悟, 我把生活实际, 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拿到教学中来, 并要求学生用学过的理论来解释实际, 运用到实际中去。

1、联系社会实际。

把国内外的重大时事和全国人民普遍关注的热点与焦点问题适时适当地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 依据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例如, 从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东方时空》、《世界报道》这些固定的栏目中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 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好的内容可以录下来或摘下来, 以备后用。学生既学到了知识, 又受到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

思想品德课教学有一个任务, 那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思想上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3.小学《思品与社会》教学浅析 篇三

关键词:生活化;行为;提高;回归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379-01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在现实生活中,好的品德处处体现出价值,会令家庭和睦、邻里互敬、朋友帮扶、同事友爱……可以说,优良品德,是一个人的修养,表现出了无穷魅力。那么如何让在校的孩子也能有好品德,走出门都能体现好素质呢?我觉得这与《品德与社会》课怎么上有着重要关系。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品社课应该生活化。也就是说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只有来自于孩子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不是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正如曾经有人说过的“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才会明白。”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在学后还能将升华后的行为回归到生活中去。

一、结合实际,确定目标

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 品德与社会课标也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密切联系。”所以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把握教材的观点,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起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动态生成教学目标。要确立情感目标、行为与习惯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也就说教学最终目标是要指导儿童的实际生活,解决儿童在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导向和归宿,教学要回归儿童生活,必然要求不仅根据教材,而且更需要根据儿童的实际生活状况、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来确定具体教学目标。

二、精心选材,源于生活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现在的新课程教材配有大量富有情趣、童趣的图片等课程资源,但不管怎么说展现在学生面前的还是一些无声无息的材料,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还是喜欢使图中人物、文中的内容变得有血有肉。就要我们教师做个有心人,探寻学生生活中的矛盾或焦点,设计成类似的情境(小品、生活情境剧);把一些小故事拍成录像;一些学生一时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做成flash动画等,供学生探讨、解决,以实现激活学生生活、保证活动的指向性和有效性的目的,并以此充分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性品质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使学生不停地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体验、感悟、成长。

三、活跃课堂,再现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基于案例、基于生活、基于情境、基于问题,适宜开展活动学习。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作为《品德与社会》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实现。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与文本对话。课本剧的角色扮演旨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融入文本之中,让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他们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并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参与辨析。二是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进行价值引导。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

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拓展教学时空。

四、学以致用,回归生活

教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这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而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和科学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贯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回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学校思品教学产生怀疑,薄弱了教育的引导功能。品德与社会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是怎么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怎样的评价?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课上的认识。做到学以致用,回归生活。

4.推荐的小学教师思品培训心得体会 篇四

假期培训的重要一环就是培训团队结合自己日常教学的细节对初一到初三的五本教材思想品德教材进行细致梳理,培训团队全县中学的优秀老师组成,对他们仰慕已久,这次培训实现了我的愿望,从教材的重点、难点突破到知识点的详细点拨,对于我这个整日忙碌在教学第一线,上着八个班教学任务的一线老师,又是一次知识的洗礼。

期间,我发现了自己在处理教材方面的许多不足之处,工作的忙碌,让自己对学科教学缺少了激情,多了些功利。而寨郝中学的年轻的穆老师的两次主动登台“献艺”,教材解析让我汗颜,他身上的对工作的热情、认真、执着不是在自己作为一个老教师身上渐渐消逝的吗?不知从几何起,认真的研读教材、备课、上课已慢慢的远离,生活的忙碌也让自己的工作充满浮躁、喧哗。而年轻教师的激情敬业让我重新找回了自己。

培训之后,由教研室的鲍老师牵头,纯化中学张志浩老师具体负责,筹建了专属于博兴县思品老师的QQ群,群号4515221,进一步充实了博兴中教育星教研平台和博兴县思想品德优秀教学资源库,资源库采取了共建共管的方式,只有主动为该资源库的建设服务者方可得到资源共享。

二、培训方法耳目一新

本次培训采取各单位和个人主动展示、轮流坐庄的主题谈话的方式,不断呈现的主题让交流变得新鲜、宽容与博大。学科教材培训不等于报告。对于思想品德这样的学科,对于教材重难点的认识与把握即使是年轻的教师也能通过对教参的阅读理解能掌握,关键的是如何突破。所以本次的培训不单单是对教材的梳理,而是拿出自己教学中最亮的一点与大家共享。各学校的老师们纷纷争相登台,从不同的侧面、角度对自己几年来的教学心得呈现给大家,无一不竭尽全力,没有保守、没有保留。

初始,鲍老师让我主持八年级上册,心中充满忐忑,不知怎样才能完成好这项艰巨的任务。很快,我便找到了感觉。做好主持并不难,把大家的疑问教给大家,充分发挥老师们的智慧,再难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只要做主持的老师把握好时间,及时做好总结即可。

三、教师奋勇争先,眼界大开。

真是“江山辈有人才出,总有新人换旧人”。这是众多中年教师的感慨。无论是语出惊人的王翠萍、郝丽丽老师,还是扎实奋进的穆俊州老师、张志浩老师,还有一大群老当益壮的中青年教师,他们的活跃、激情也无时不刻的感染和带动着我们,作为乐安实验学校的仅有的两位代表,在培训的最后一天,我和刘学军老师也做好了精心的准备,登台献艺。

培训结束的最后一天,鲍老师搭桥,有缘与博兴思想品德行业的巅峰,高居云端的王云华老师近距离接触,让我再次感觉到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仅仅是天赋所致,厚积才能“厚发”。急功近利的人很容易过分看重眼前的短时间能取得的利益,也很容忽略自己能经过长久的努力所能取得的成就。我的职业的巅峰会在哪里?我的长久的努力方向指向哪里?心中慢慢的有了答案。

5.初二思品教学心得体会 篇五

随着课改的推进,教师角色也在发生很大的转变。为此我认真学习巩固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改进教法,根据新课标要求,以及在新时期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相关学科的文化知识,并把它们融会贯通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充分运用网络教学的优势,丰富了课堂教学效果。特别加强学习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方法,以适应当前的现代化教学。

二、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上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课堂教学中本人尽量讲解做到清晰化、条理化;课堂语言力求准确化、情感化和生动化;教学思路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开展各种学习活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努力实现思想品德课的趣味化。思想品德课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与实际紧密联系,切实解决学生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使学生在日常行为、思想素质等方面有了较大改变。

三、加强课后辅导,提高教学质量。

课后辅导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巩固。因此本人针对中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的特点,经常通过谈心、主题探究等方式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耐心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多与他们谈心,从赞美着手,渗透赏识教育,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在和学生交谈时,对他们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改变教师角色,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让他们敢说话,说真话。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到你与他是平等的,那么他就能很好的去接受你的观点,从而转变自己的思想,改变自己的行为。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

四、积极参与听课,评课及教研活动

为了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自己的教学水平,我虚心的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教法,还深入课堂听其他老师的课,并做好听课纪录,博取众长,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对教师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严格要求自己, 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进取。

五、以一颗平常的心态诚恳的对待工作

6.小学思品教学反思 篇六

在用心参与“山东省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研讨会”的过程中,我收获着,也困惑着。准确地说,每听一节课,我的困惑都会接踵而来。或许我的认识有些偏颇,但是我愿意把它记录下来,因为这字里行间融入了我的思考。

一、“生活化”不应成为水中捞月

品生(品社)教学不仅要从生活中来,还要回归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一理念,我想每一个品生(品社)教师都耳熟能详。可是走进教师的课堂,我却遗憾地发现,不少环节看似用心良苦,实则并不切合实际。

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快乐的六一》中设计了如下环节:“了解战争及贫困地区儿童的不幸—以不同的方式(画一画、写一写、做一做)对不幸的儿童表达关爱之情”。在展示交流时,教师出示了一个非常漂亮的白鸽,让学生把作品贴在上面。

乍一看,这一环节处理得也算合理,可是静心琢磨你就会发现问题。一则,战争及贫困地区的儿童距离孩子的生活还是比较遥远的,不如教师在课中提到的“汶川灾区的孩子”来得真实。二则,学生用心表达的祝愿只是贴在了和平鸽上,课后教师将如何处置这只和平鸽并不知晓。假如,这只和平鸽就此遗弃,那么“服务于生活,实践于生活”就成了空头支票。所以我认为,教师在设计类似活动的时候,一定不能做表面文章,而要注重它的实效性,这样才不会给人水中捞月的虚无感受。

二、“探究性”不应成为走马观花

探究性学习方式,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问题,主动去寻找与问题有关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反思,从而获得新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

在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中,之所以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就是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并在收集、归纳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并创造出新知识的能力。冷眼看我们的品社课堂,你会发现,探究只是浅尝辄止。

如有位教师在教学《我们爱和平》一课时,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关于战争的资料。课堂上,除了教师的提问就是学生读材料中的相关信息。整节课,没有一个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有的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从海量信息中找出某个例证。试问,这样的课堂,探究表现在哪儿?这样乏味的课堂有何情趣?

再如:有位教师在教学《电视里看世界》时,设计了《制作电视菜单》的环节。因为不少学生并没有准确掌握自己喜欢的节目的播出时间,所以制作时,内容大多雷同,并没有凸显学生自身的个性,当然也就缺少了探究的深度。

因此,我认为,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既要敢于把探究的时间下放给学生,又要做到巧妙点拨、收放自如。而要达到这种和谐的境界就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真正了解学情,使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保证课堂上的有效探究,避免走马观花。

三、信息技术不应狂轰滥炸

信息技术的使用的确能让教学情境生动具体,让课堂教学动感十足。但是如果视频资料和音乐渲染太多,就会给人眼花缭乱之感。

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同在蓝天下》一课时,就多次播放视频。为了让学生体验“耳朵失聪的人”的感受,教师播放了《让我们荡起双桨》的视频。在“关爱残疾人”环节中,她播放了《最可爱的女交警》的视频。在“感受残疾人自强不息”环节中,她播放了残疾人舞蹈家马丽的故事。应该说,整节课,大量的视频资料、音乐、图片等充斥着学生的视线,挤占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的时间。

所以我认为,视频、音乐等的使用不是越多越好,而一定要精、短,注重实效。否则一味狂轰滥炸,学生就成了配角,就成了接收信息的容器。

7.小学思品教学心得体会 篇七

误区一:在教学目标上割裂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知识等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与标准。前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曾指出:“教学最优化的第一步就是用综合的观点选择和决定教学任务。”可见, 教学目标的设计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小学思品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合格小公民, 然而由这一总体目标出发, 现实的情况仍不容乐观,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课堂教学目标过于倚重认知目标或能力目标, 普遍忽视情感目标的培养与引导。比如有教师在执教《千年不衰的汉字》时, 出示了“马”的不同字体让学生认, 学生一时之间认不全, 就花了十多分钟时间讲解隶书、草书、行书、小篆等各种字体笔画的区别。且不说课堂时间的延宕, 单说教学目标就出现了偏差, 过于强调知识, 忽视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是有些老师过多强调情感目标的落实, 而弱化知识、能力目标的达成。有教师在执教《大好河山任我洲游》一课时, 分别以视频和图片展示了布达拉宫、龙门石窟、北京故宫等众多中国的名胜古迹, 整堂课就在学生不断的惊叹和赞美声中度过, 这样的课堂表面看起来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情感, 实则缺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 他们只是被动的情感接受者。而另一位教师在执教这一课时, 首先让学生带上旅游时拍的照片讲讲见闻, 接着让学生把搜集的“最向往的名胜”的资料介绍介绍, 最后还举行了“祖国名胜知多少”的知识竞赛, 同样在不断的惊叹和赞美声中, 情感、知识和能力目标得到了平衡。如何进一步有效整合三维教学目标?首先, 要辩证看待、整体把握和落实。三维目标不是截然分离的三个目标, 而是一个整体, 是一节课中需要同时贯彻落实的一个整体教学目标。但落实到具体每节课, 则应视课标要求、教材内容等实际情况, 有所侧重, 如有些课侧重于情感目标的落实, 有些课则侧重于能力的提高或知识的传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首位, 我们更应重视和落实情感目标。为此, 在教学设计中, 教师要不断创造条件, 用鲜活真实的内容、真挚动人的情感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 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 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

其次, 要实现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 将三维目标落到实处。有的时候根据地区、学校实际可开放性选择教材, 增加教育资源。如我校开发了《爱我盐城》《四色文化》的校本教材, 我校的思品教师在教授“家乡”这一主题时, 就会把这些资源纳入到设计中来, 不拘泥于教材, 收到很好的效果。

误区二:在活动设计上注重热闹与新奇, 缺乏教学实效。

新课程实施以来, “活动化”的思品课堂欣欣向荣。活动有利于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加深学生的内心体验, 增强思品课教学的感染力, 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然而,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课堂活动固然优点很多, 但设计不当, 同样会产生各种问题。如脱离教学目标, 为活动而活动;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不能有机整合;活动频繁, 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有些课有小品, 有辩论, 有才艺表演, 还有接连不断的讨论等, 老师好比导演, 学生忙得不亦乐乎, 但收效甚微。我们还发现, 现在课堂讨论存在次数太多、时间过长、任务不明确、问题不够开放等突出问题。

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活动无疑是课堂上达成这一目标的有效载体, 但活动设计必须依据教学内容, 有利于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化解疑点;还必须研究和把握学情, 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发展能力、感悟人生、健全人格。同时, 活动还必须注意适度, 切忌过多过滥, 为形式而形式, 教师在设计活动时, 需考虑活动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及活动开展的有序性。

误区三:在教学方法上形式单一、成人化倾向严重。

教学方法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正确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实现课标要求、完成教学任务的关健所在。

目前思品课教学方法主要存在两种倾向:

第一, 单一化倾向。老师在教学方法设计上形式单一, 缺乏变化。相当一部分教师仍采用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方法, 也有部分老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出现“满堂问”现象。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可以把配套的光碟运用起来, 还可以让学生事先准备一些简单的相应材料等。

第二, 成人化倾向。归纳教学法是老师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面对较高的教学目标, 有些老师缺少循序渐进的方法引导, 直接用成人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 代替学生探求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在学习中意识和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 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因此, 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激情的学习和思考、发挥创造力的空间。这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抓焦点、疑点问题, 引导学生围绕问题, 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讨论, 多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见解, 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质疑是求新的前提, 有疑才有思, 有思才有创造。当然, 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 有的也许幼稚得可笑, 但却是学生独特的发现、创新的苗头所在, 教师应加以正确的引导, 不应扼杀学生思考的动机。

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目的, 是为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效地运用。有效运用教学方法, 必须注意:一是要综合并灵活使用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 选择多种教学方法, 使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接受能力。特别要选择使用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 将抽象概念和道德观点具体化, 创设明理与激情和谐统一的教学氛围,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活动。老师还应注意教学活动中的突发因素, 做到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激发和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此外, 还要注意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相结合, 将教法落实到学法之中, 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觉悟和行为能力。三是要贯彻启发式教学的指导思想。启发式教学不仅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而且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因而我们在选择、确立和具体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时, 都要贯彻这一指导思想。老师要注意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 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培养和提高各方面能力。

课堂是预设和生成的统一体。作为思品课教师, 我们一方面要注意研究课程标准和教学资源, 有效把握学情, 精心设计教学预案, 并使教学设计为学生留出主动参与、积极互动、创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还要历练教学智慧, 运用教学机智, 时刻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过程反应, 有效利用课堂中学生的各种生成性资源, 以弥补教学预设中的不足。惟其如此, 预设和生成才能相得益彰, 课堂也才会焕发出蓬勃的活力。

摘要:优化教学设计是提高思品课堂实效性的关键所在。本文针对当前小学思品教学设计中存在的种种误区, 结合课堂实践, 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矫正策略, 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8.我的小学思品与社会教学 篇八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贴近生活、注重体验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走进社会,知行合一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思想品德课的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促进儿童由“知”向“行”的转化,从而知行统一。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组织儿童到现场观察与当事人交流,使儿童对所关注的问题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强调再调查活动中,“要指导儿童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记录,对调查进行总结、归纳并相互交流”。因此,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空间也不应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走进自然、社会,走进沸腾的生活,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人格不断臻于完善。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中的第二单元《追根寻源》的主题活动时,组织学生从生活周围,书报、杂志、互联网、电视、广播中,了解并收集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探究历史,探究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事物的来龙去脉,同时体验和感悟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在尽可能地通过建立现实和历史的结合点,让学生拉近现实和历史距离的同时,我们也通过中外比较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较与联系中认识到我国的文化特色,从而进一步产生对文明古国的认同. 活动前,我向学生提出调查活动的目标:①查找有关反映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的故事、传说、资料。②以“走进远古时代”为主题,全班将收集和整理的资料、故事进行表演、交流。③出示图片,刀更火种,人拉犁,车拉犁——让学生观察人们的耕作时怎样一步一步进步的,也可以以此为研讨主题,让学生进一步查找资料,进行探究。④让学生结合本地情况,了解本地人们还有那些有关种植和养殖方面的经验总结。⑤学生以小组或自由结合组为单位,结合自己所调查和查找的资料,共同研讨应怎样向世界介绍中国的试四食文化,推荐哪些食品,讲解那些食品中的事故等。⑥查找中西方食文化进行比较;活动中,学生置身与具体的场景,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兴趣。有的学生试着用石块敲打制作石器工具;用木棍试着模仿古人钻木取火;用一些旧牛皮纸,报纸等试着做远古人类穿的衣服等;有的当“小记者”与周边居民进行“焦点访谈”;有的当“摄影记者”,拍下了一张张照片,进行分析。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缩短了大社会与小课堂的距离,缩短了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认识的距离。活动后,学生们纷纷就自己的调查活动进行了汇报,展示交流自己经过实践探索所取得的收获,既与同学分享,也让大家互相学习。

三、换位体验 内化认识

换位体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鸣的一种情感体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方式,以促成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例如在《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中,有一组名为‘你能为他们想一想吗?的漫画。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还有哪些只图自己方便,给他人添乱的事;然后让学生设身处地想想:假如这些劳动者是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态度会怎样?假如自己是这些劳动者,会有什么感受?从而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劳动者的态度,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使学生懂得凡事不要只为自己着想,只图自己痛快,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接受道德知识,进一步指导行为实践。

上一篇:三抓五治整改方案下一篇:继教培训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