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2024-08-12

宜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精选8篇)

1.宜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篇一

黄山市屯溪区十二五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

2011至2015年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首善之区”的关键时期,也是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治理、促进人口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时期。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和省、市、区贯彻中央《决定》实施意见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率先走区域协调、生态和谐、经济持续增长的发展新路子,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人口环境。根据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要求,以及我区人口计生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发展情况

(一)主要成绩

“十一五”期间,我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这一主题,以综合改革为动力,以优质服务为手段,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重点突破、系统推进、大胆创新,积极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依法管理制度化、村(居)为主规范化、优质服务亲情化、政策推动多元化、综合改革职责化”为核心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得到健康发展,成效显著。2006年以来,全区人口出生率在7‰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在4.5‰以内,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保持在97%以上,统计准确率在100%,出生人口性别比在108以内。“十一五”期间全区人口计生工作在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考核中,连续五年获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考核第一名;两次在全省城市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考核中获表彰,为黄山市人口计生工作在全省处于领先位次作出了积极贡献。

1.低生育水平继续保持稳定。全区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1‰以内,2006年至2009年全区人口出生率分别为7.4‰、7.33‰、7.11‰、7.1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分别为4.13‰、4.11‰、4.04‰、3.01‰,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保持在95%以上,分别为98.673%、98.40%、98.82%、97.25%,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在108.32以内,长效节育措施落实到位率达90%以上,2010年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在96.97%,人口出生率在6.28‰,人口自然增长率在4.56‰,其他各项指标均能完成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2.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深化。坚持“大宣传、大联合、出精品”的思路,充分利用人口计生宣传阵地和社会新闻媒体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关爱女孩”活动,引导群众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新型婚育观念,群众对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知晓率不断提高,由2005年的80%上升到2009年的85%。

3.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进一步加强。全区计生工作机构和技术服务机构基本达到机构落实、网络健全、人员到位。至“十一五”末,区站和5个服务所均取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区站、镇所技术人员均取得计划生育手术合格证,五个镇所均达到市级示范所标准。计划生育管理和优质服务水平稳步提高,育龄群众普遍享有国家规定的免费技术服务项目和基本生殖健康服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趋于规范。两年一次生殖保健服务率达85%以上,术后产后和药具随访率达95%,节育手术并发症控制在0.35‰以内,有效地维护育龄妇女的身心健康。

4.依法行政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不断加强。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政务、村(居)务公开,严格按照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办事;广泛开展群众评议计生办、所和计生委、计生服务站活动;认真

扎实开展政策外生育社会抚养费征收工作,“十一五”期间,全区政策外生育社会抚养费征收到位率达95%,征收的社会抚养费全部上缴国库;“十一五”期间全区计生工作无重大行政过失和违反计划生育“七不准”现象发生,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在群众中已初具规模,群众计划生育工作的满意率稳步提高。

5.全面推进落实计生“村(居)为主”。全区计生“村(居)为主”“十一五”末达到80%,村(居)民自治达到85%;同时计生协会工作不断加强,区计生协会工作人员参照公务员,区、镇两级协会均落实工作人员,健全了“村协会—会员小组—会员联合户”组织网络。

6.计生干部队伍得到加强。全区计生干部队伍不断壮大。镇、街道计生专干队伍得到充实,村(居)专干通过公开选聘,竞争上岗,队伍素质得到提高;同时育龄妇女小组长、综合信息员队伍的配备,全区、镇、街道、村(居)、组(小区)三级计生工作队伍已逐渐形成;全区计生系统“三支”队伍(行政管理、技术服务,群众工作)、工作能力、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作风有了较大提高,人口计生工作日趋法制化、规范化和民主化,群众的满意率由“十一五”初期的80%提高到“十一五”末90%。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

在充分肯定“十一五”期间我区人口计生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看到,我区人口计生工作还有一些薄弱环节,主要是:基层基础工作还比较薄弱,对人口计生工作的前瞻性研究还不够,习惯于围绕上级工作部署和要求开展工作,工作创新不够;同时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审视我区的人口数量、人口素质和人口结构,以及育龄群众的需求与满意度,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也还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面临许多新挑战,“十二五”期间我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低生育水平存在不稳定因素。受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增长惯性以及独生子女婚配可以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以及再婚家庭想再生育等的影响,今后一段时间,政策内出生人口有所回升;区外流入人口将继续增大我区人口总量,人口流动性进一步加大,增加了计划生育管理难度;群众的生育意愿与国家生育政策依然存在差距;现行生育政策和群众生育意愿的矛盾依然突出。在人口忧患意识淡化、行政手段弱化和利益导向政策滞后的条件下,任何盲目乐观和麻痹松懈的思想情绪,任何政策的偏差和工作的失误及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都可能导致生育水平的回升。

2.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能力面临新形势的挑战。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给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流动人口、下岗人员和人户分离现象明显增多,计划生育管理难度加大,而社会变革带来的负面影响,使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受到很大冲击,一些人的婚姻和生育行为严重扭曲,离婚、再婚、非法同居、富人名人超生人数增加,青少年性行为日益增多,社会抚养费征收难,企业法人计划生育负责制落实难等,都是新形势下亟待解决的难题。

3.人口和计划生育经费投入不足。随着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各种计划生育优先优惠和奖励政策不断出台,加上《省条例》实施办法中明确由财政支出的城镇无业或下岗失业人员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四项手术费,外出、外来计划生育管理费等项目,其人数不断增加,标准也在逐步提高,导致财政压力增加。我区财政体制的特殊性,更使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经费显得明显不足。

二、“十二五”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发展面临的形势、环境和条件

(一)政策分析

预测未来五年全区人口呈人口总数逐年上升,自增率逐年下降的趋势。预计至2015年中心城区人口总量在26万人左右,自然增长率接近1.5‰左右。五年间,出生率在6-7‰左右。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老年人口在整个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死亡人口呈逐年上升趋势。

(二)机遇条件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加大人口计生工作力度,以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和稳定低生育水平为目标,不断完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工作新机制,人口计生工作将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纵观国家、省、市人口计生工作导向,“十二五”五年我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发展的前景十分广阔和美好,全区人口计生工作将有望继续保持全市领先位次和全省前列目标。

(三)困难及挑战

作为黄山市的中心城区,拥有整个城市的全部基本职能,每年的人口净流入量较大,这主要是中心城区的扩大和中心城区的区划调整,以及外来人口的大量迁入,这对人口总量的预测增加了难度,预计“十二五”人口增长比“十一五同期将有所增多。“十二五”期间由于人口大量迁入,政策外生育将明显上升,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将受到严峻挑战;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多给城市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特别是管理与服务、政策兼容和利益导向兑现方面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十二五”期间,我区人口计生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压力与挑战同在。

三、“十二五”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我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围绕人的全面发展,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不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优化人口结构,以完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为主线,以保障和维护育龄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抓紧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各项工作,努力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实现创统筹发展新业,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首善之区”目标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十二五” 我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预期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区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工作预期目标是: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使人口和计划生育各项工作全面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信息化的轨道,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不断提升全区人口与计生工作水平,努力实现继续保持全市领先位次目标,努力达到全国先进地区的水平。

1.低生育水平进一步稳定。计划生育政策符合率继续保持在95%以上,人口出生率预期控制在10‰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预期控制在6.5‰以内。加强优生优育,逐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出生婴儿性别比保持在103——107正常范围。

2.整体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深化综合改革,建立科学、合理且有利于基层工作开展的考核评估体系。计划生育统计误差率、随访率、群众满意率、群众知识知晓率等各项指标均走在全市前列。

3.基层基础进一步加强。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在硬件投入、优质服务、村(居)为主、村(居)民自治、便民维权等各项工作上有明显进步;全面实现信息化管理,推进流动人口综合治理。

4.利益导向机制进一步完善。全面落实计划生育法定奖励政策,整合完善各项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积极构建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全面做好民生工程奖特扶工作,进一步提高群众满意度。

5.加强计划生育干部队伍建设。全面加强基层计生干部队伍建设,建立一支“懂业务、会管理、能服务”热心计划生育工作的基层干部队伍,乡镇(街道)、村(居)计划生育干部基本取得生殖健康咨询师资格。

四、“十二五”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坚持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中心,不断拓展工作,努力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由单一数量控制向全面解决人口问题转变。进一步增强发展意识,抓住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首善之区”的大好机遇,努力拓展工作范围,不断丰富工作内涵,以有效的工作改善人口结构,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力争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十二五”期间再上新台阶。

(二)坚持推进依法管理,努力实现人口与计生工作由单一行政管理向依法治理转变。进一步增强依法行政观念,认真学习贯彻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建立和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坚持依法管理、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切实维护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加强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的执法力量,提高执法水平,加大对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大力推进“阳光计生”和“诚信计生”工程,认真继续做好政务、村(居)务公开,切实做好便民维权活动,提高群众满意率。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积极推进人口与计生工作由政府要求向群众需求转变。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群众的需求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以依法落实计划生育避孕节育基本项目为抓手,努力构建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体系为主体,社会服务机构和民间组织为补充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推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全面做好基层计生工作人员生殖健康咨询师推进工作,努力打造新时期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复合型人才。

(四)坚持综合协调,努力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由部门管理向综合治理转变。努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以发展的意识、开放的姿态,积极加强和省内、省外以及市内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把人口和计生工作与各部门的社会公共管理与服务职能有机融合,努力形成职责分明、协调配合的工作格局。

五、“十二五”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保障措施

(一)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建设生育文明。坚持宣传教育为主,通过各方联动、载体推动、项目带动和结合互动,逐步形成“协调有序、内容求实、载体创新、资源共享、群众参与、保障到位”的宣传教育工作新机制。以“婚育新风进万家”、“关爱女孩行动”、计生协会“5·29”等活动为抓手,扎实推进“生育文化特色镇(街道)、村(居)”创建工作,并加强网络宣传工作,普及人口和计划生育基础知识,提高群众对计划生育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知晓率。加强青少年青春健康教育,保障青少年青春健康。

(二)进一步改革完善人口与计生工作的考核监督机制。继续坚持科学、简便、分类指导、符合实际的原则,在明确责任的基础上,坚持党政领导、计生部门和综合治理相关部门“三线”考核;在考核指导思想、考核内容、指标设置和考核方式诸方面,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目标考核方法,切实把基层活动与工作重点引导到稳定低生育水平、推进优质服务和提高工作水平上来,引导到抓重点、攻难点和办实事上来,引导到机制创新、开拓进取上来。建立经常性工作信息监测、反馈、调研、分析等制度,实施跟踪督导落实,奖优罚劣,推动整体工作的提高。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成果,改革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工作,提高统计质量,实行统计质量责任制,确保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讲真话、报实情、办实事、务实效。

(三)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落实法定的计划生育奖励政策,保障公民享受权利,完善惠及计划生育家庭的优先优惠政策体系。坚持城乡统筹,进一步推进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参加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倾斜政策,形成奖励、优惠、扶持、救助、保障“五位一体”的计划生育社会保障和利益导向机制。

(四)全面深化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完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体系,形成以区计生服务站为龙头,镇计生服务所、村(居)计生服务室为基础,功能合适、职责明确、协调有序、运行规范高效的技术服务网络和服务机制。2012年区站搬迁重建,确保年底建成投入使用;继续加强镇(所)和村(居)室建设,黎阳镇和新潭镇计生服务所“十二五”期间建成并投入使用,两个服务所全部达到规范服务所要求;全区54个村(居)服务室,“十二五” 期间全部达到规范服务室要求。同时不断完善育龄群众生殖健康需求采集和分析制度,构建以“需求引导、科学管理、分类服务、全程关爱”为主要内容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全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水平。

(五)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法制建设。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制运行体系,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生育审批、征收、处罚等行政行为的工作规范;建设“阳光计生”工程,推进“诚信计生”建设,深化政务、村(居)务公开,健全计划生育监督体系。加强部门协作,联合开展对非法从事B超性别鉴定、非法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行为的治理,形成“权责法定、公开透明、运作规范、监督有力”的计划生育依法管理机制。

(六)强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加强属地化管理,落实属地化管理工作机制,坚持部门协作、资源共享、信息通报、协调配合原则,全面推进流动人口综合治理。完善二孩生育全过程管理,发挥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领导小组领导作用,定期开展加强对B超、终止妊娠术和终止妊娠药品管理,严厉打击非法胎儿性别鉴定和非法终止妊娠行为,认真扎实开展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和联合督查检查,不断提高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水平。

(七)加强城市及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积极探索和建立城市及流动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完善户况管理工作机制,全面落实以房管人;完善人口全员信息管理系统,发挥人口全员信息综合管理服务系统作用;完善属地管理,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发挥机关、企业事单位、物业公司作用,进一步提升城市及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管理水平。按照建立“统筹管理、服务均等、信息共享、区域协作、双向考核”工作机制,确保“十二五”期间全区城市及流动人口计生工作走在全省、全市前列。

(八)加强计生干部队伍建设。改革和完善用人机制,不断提高区、镇(街道)、村(居)三级网络的工作水平,加强镇(街道)和村(居)的人口计生机构建设和干部配备,街道在确保2 名行政专干的基础上,增加1 名具有妇幼医师专业的技术专干,改善基层干部队伍的年龄、知识和专业结构。积极解决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的各项待遇,吸收、引进一批高素质的人才投身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大力加强行风建设,切实搞好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努力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的高素质的管理干部队伍、技术服务队伍和群众工作队伍,为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人力资源。

(九)发挥计划生育协会作用,实现村(居)民自治规范化。实现村(居)民自治规范化。以村(居)党组织为核心,村(居)民自治组织为主体,计划生育协会为依托,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民主管理制度。加强协会队伍建设,使计生协会会员成为村(居)民自治的主力军,发挥带头作用;实现村(居)民计划生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规范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工作,保障群众在计划生育方面的合法权益。

(十)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各项工作落实。严格执行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责任制度,进一步明确各级各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列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个人政绩考评体系;坚持和完善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严格落实“一票否决”制度;加强综合治理,统筹协调人口问题,形成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加强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建设,努力建立适应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财政投入保障新机制。

2.宜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篇二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时期,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兽医事业发展, 加强对兽医工作的领导;各级兽医部门坚持改革创新, 全力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全国兽医工作者奋力拼搏, 辛勤工作, 我国兽医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兽医法规体系和机构队伍不断健全。及时修订《动物防疫法》, 制定《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 颁布实施《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办法》、《执业兽医管理办法》、《兽用生物制品经营管理办法》等配套规章。初步建立起以《动物防疫法》为核心、基本适应兽医工作发展需要的兽医法律法规体系。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 省、市、县三级兽医行政管理、动物卫生监督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三类工作机构建立健全, 基层动物防疫公共服务机构普遍健全, 按照乡镇或者区域设置乡镇畜牧兽医站3.4万多个。新型兽医队伍建设初见成效。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全面实施, 执业兽医资格准入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官方兽医培训全面开展, 官方兽医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兽医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建设取得突破。

兽医事业发展基础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国家实施《全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 累计投入资金83.8亿元 (其中:中央投资64.3亿元, 地方投资19.5亿元) , 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中央、省、县、乡四级防疫网络, 初步建立了动物疫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检疫监督、兽药监察、防疫技术支撑和物资保障等系统。同时, 中央出台动物防疫强制免疫补助、强制扑杀补贴、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补助政策, 中央财政累计投入经费154亿元, 各地财政每年落实工作经费约60亿元, 保证了动物防疫措施的有效落实。

动物疫病防控成效显著。动物疫病防控方针、基本原则、综合防控措施不断完善。有效控制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 通过无牛瘟状态国际认可, 顺利推进无牛肺疫认可, 基本消灭马鼻疽、马传贫, 成功堵截疯牛病、非洲猪瘟等外来动物疫病于国门之外, 家畜血吸虫病疫情降至建国以来最低。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海南免疫无口蹄疫区建成, 广州亚运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区建成并得到国际认可。

动物产品安全监管水平逐步提高。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对生猪定点屠宰场屠宰生猪全面实施检疫。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生猪耳标佩戴率达70%。兽药产业迅速发展, 审批管理不断规范, 兽药监管日趋严格, 兽药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提高到92.7%, 动物产品兽药残留抽检合格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9%以上。

兽医科技进步显著。兽医科研机构功能齐全, 科技决策和咨询机制逐步完善。动物疫病国家参考实验室、各级各类兽医专业实验室分工协作的实验室网络体系初步形成。兽医专家队伍建设明显加强, 领军人才成长迅速。高新技术快速发展, 多个重大动物疫病疫苗相继研制成功, 其中禽流感疫苗研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发布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84项, 取得发明专利154项, 兽医领域有6项成果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

国际交流合作取得新突破。成功恢复我在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OIE) 合法权益, 我OIE代表当选OIE亚太区委员会副主席, 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被指定为OIE参考实验室。与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世界银行 (WB) 在华兽医项目合作日益深入。推动国际社会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交流与合作机制, 积极推进区域联防联控。在国际兽医领域话语权明显增强, 在区域兽医合作中逐步发挥引领作用。

兽医事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 有力地保障了畜牧业生产安全、动物产品消费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 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发展环境

综合内外部环境分析, “十二五”期间兽医事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全面把握兽医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紧紧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心任务, 全面调动兽医事业发展的积极因素, 充分释放兽医事业发展的强劲活力, 实现兽医事业全面发展。

(一) 外部环境

综合国力增强将为加强兽医公共服务提供坚强保障, 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将为动物疫病防控和产品安全监管提供有利条件, 全社会对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问题的关注将为

改进和支持兽医事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我国兽医工作全面纳入世界兽医体系将为兽医事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国际舞台。同时, 国内外动物疫情形势依然复杂严峻, 动物产品消费数量需求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畜禽小规模养殖占比高、动物和动物产品大流通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 动物和动物产品国际贸易环境日益复杂, 国际社会以动物、人类和自然和谐发展为主题的兽医工作新理念对兽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统筹国际和国内对兽医工作的要求, 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 加快形成有利于兽医事业全面发展的外部环境。

(二) 内部环境

多年的实践为进一步推动兽医事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兽医法规标准体系不断健全为兽医事业发展提供了基本的制度基础, 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为兽医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公共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为兽医事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 兽医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为兽医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 兽医法律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 兽医管理机制尚需完善, 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兽医工作公共财政投入长效机制有待健全, 兽医科技进步基础有待进一步加强, 动物疫病防控机制有待转变, 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机制有待完善, 兽药产业结构和竞争力有待提升。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 统筹当前和长远兽医事业发展需要, 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 充分调动有利于兽医事业全面发展的内部因素。

第二章“十二五”时期兽医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

“十二五”期间兽医事业发展, 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有效控制动物疫病和保障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 着力推动实现重点疫病从有效控制到逐步根除的质的跨越, 着力推动实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 着力推动建成与国际接轨的新型兽医制度, 进一步从政策法规、体制机制、人才队伍和基础保障等方面夯实兽医工作基础, 加快兽医工作方式转变, 促进兽医事业科学发展, 确保动物产品生产供应安全、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贡献。

按照确保畜产品生产供应安全、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 以及到2020年实现重点动物疫病从有效控制向逐步消灭质的转变目标的要求,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 “十二五”时期兽医事业发展基本目标是:兽医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兽医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基本建立;动物疫病防控机制进一步完善, 责任体系进一步明确, 消灭马鼻疽等1~2种动物疫病, 努力实现重大动物疫病免疫临床无病, 祖代以上鸡场、原种猪场重点动物疫病达到净化标准;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能力明显提升, 兽药产品质量稳步提高, 动物产品兽药残留监管能力显著增强, 兽药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0%以上, 畜禽产品兽药残留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兽医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兽医人才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兽医领域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深入。

二、基本原则

--坚持依靠科学, 不断提高兽医工作科学技术水平。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推动兽医事业发展上层次、上水平;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有效防治重大动物疫病、保障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必须进一步提升科学决策水平, 解决制约兽医事业发展的各种问题。

--坚持改革创新, 推进兽医工作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创新兽医工作理念, 进一步健全兽医机构, 加强兽医队伍建设, 继续推进新型兽医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兽医事业发展公共财政投入机制。毫不动摇地落实国务院确定的动物防疫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兽医法律法规体系, 推动行之有效的政策法制化。

--坚持预防为主, 牢牢把握兽医工作主动权。“预防为主”始终是兽医工作方针, 必须围绕这一方针, 牢固树立“防重于治”的观念, 不断完善风险管理、监测预警机制, 提高全社会防治动物疫病、监督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的意识, 有效提高动物卫生和公共卫生安全水平。

3.宜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篇三

一、教育“十二五”规划的背景和基本定位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关键五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在全面分析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等一系列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举措。推进“十二五”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加快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步伐,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对于实现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目标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教育“十二五”规划在编制过程中,着重体现了两个方面的基本定位:

一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子规划与支撑规划。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主题、服务主线是“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根据“十二五”期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规划在分析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总需求和需求结构的基础上,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重点和关键环节,特别是突出了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供给体制与国家的产业结构、区域发展、城镇化战略和对外开放战略紧密协同。

二是教育规划纲要的启动计划和行动计划。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从现在起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所确定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都要在“十二五”期间启动落实。根据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总体要求,“十二五”规划对规划纲要目标任务进行了细化和分解,分步推进,力图在“十二五”期间为实现规划纲要总目标起好步,夯实制度基础、人才基础和条件基础。

二、教育“十二五”规划编制的主要过程

教育“十二五”规划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刘延东国务委员高度重视,亲自听取规划编制工作汇报,并多次对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自2009年10月份开始正式启动教育“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规划编制主要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研究起草阶段。认真学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等一系列重要会议精神,学习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以及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重要讲话精神。组织有关高校及研究机构开展了27项重点课题研究,并开展系统调研,听取经济、社会、教育等各方面专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同志的意见。

二是征求意见阶段。先后三次征求了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5个计划单列市教育行政部门的意见;征求了48个中央部门和国务院部委、解放军四总部、共青团中央、8个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及有关人民团体的意见,对各方面意见和建议都逐条梳理,认真研究吸收。

三、教育“十二五”规划编制的主要特点

教育“十二五”规划的核心是两个词:一是“服务”,二是“落实”。服务就是突出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生和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落实就是要把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总体目标和战略任务落到实处。为此,教育“十二五”规划编制做到了“两个同步”:

一是与国家总体规划和重大专项规划编制同步。一方面认真研究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战略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另一方面做好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项目与国家“十二五”规划的衔接工作,并与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城镇化体系建设等国家重大专项规划、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发展规划和各主体功能区的规划编制紧密结合,及时将各专项规划的精神体现到教育“十二五”规划中,将教育发展的要求反映到上述国家规划中。

二是与教育规划纲要贯彻实施同步。教育“十二五”规划的起草过程也是不断吸纳最新政策成果和实践成果的过程。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后,一系列重大教育政策相继出台,许多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各地在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中也积极探索和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这些政策和实践成果都在规划中予以充分体现。

四、“十二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关键五年。在指导思想上,规划按照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创新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为主线,坚持尊重规律、科学发展和依法治教,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服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规划突出强调了要为全面实现教育规划纲要目标任务奠定三个方面的基础:

一是制度基础。“十二五”时期是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五年。教育规划纲要将改革放在突出位置,提出了六大改革举措,并明确提出组织开展十大改革试点项目。教育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育“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更新教育观念,把推动改革创新、完善重大制度作为战略重点,以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为抓手,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创新国家教育制度,努力为实现教育规划纲要目标奠定制度基础。

二是人才基础。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规划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重要位置,提出以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坚持人才兴教战略,推进教师制度改革,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实现教育强国目标奠定人才基础。

三是条件基础。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离不开办学条件保障。“十二五”时期是推进教育发展重大项目的关键五年,教育规划纲要发布后,十大教育发展重大项目相继启动实施。规划明确提出了要以落实重大工程项目作为战略抓手,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大力推进学校标准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为“十二五”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实的条件保障和物质基础。

五、“十二五”期间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

“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教育服务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为实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按照总体目标的要求,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分目标:

一是教育事业发展目标。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这一目标,并明确了2015年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教育“十二五”规划对规划纲要有关指标进行了分解,提出了分区域、分城乡的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目标,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力求使目标更具有可操作性。在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目标方面,提出到2015年实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又一个重要战略目标。此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考虑到教育规划纲要发布以来,学前教育发展的良好形势和各地的积极性,规划将2015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目标由60%调整为65%,学前一年、两年毛入园率目标也相应做了调整,其他主要指标与教育规划纲要目标衔接一致。

二是教育体系和制度建设目标。在体系建设方面,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的部署和现代教育体系建设的客观要求,提出了初步建成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基本适应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加强社会建设需求的现代教育体系的目标。在制度建设方面,提出教育体制更富活力、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教育制度创新取得重要突破、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投入体制更加完善的目标。

三是教育支撑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目标。教育“十二五”规划从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人才培养结构方面提出了教育支撑经济发展的目标;从高校科研水平、科研成果、发明专利授权数方面提出了高等教育服务科技创新的目标,努力提升教育支撑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能力水平。

四是教育服务社会和文化建设目标。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十二五”规划分别从教育公平、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教育资助政策体系面提出了教育服务社会建设的目标。同时,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出了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目标。

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是对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的进一步细化、实化和量化,充分体现了为规划纲要目标任务奠定基础的这一战略定位。

六、教育“十二五”规划

把体系建设和制度创新放在突出位置

教育规划纲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以终身教育理念系统规划了以国民教育为主体、覆盖人一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教育“十二五”规划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以加强关键和薄弱环节为着力点,从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高等教育体系、推进继续教育体系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现代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这是五年规划第一次对教育体系建设的任务进行系统设计和规划,是对教育规划纲要体系建设目标任务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其中,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关内容与刚刚发布的国家重点专项规划《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保持同步,也是第一次对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完整表述。

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完善现代教育体系的关键是体制机制改革,体制机制改革的目标是国家教育制度建设。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国家设立了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全面展开,一些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对各地在推进教育改革试点中取得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模式,必须加以推广,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教育制度。规划把重大教育制度的改革创新作为着力点,提出了关系教育改革发展全局、教育系统及全社会关心的十一个方面的制度建设任务,包括教育“三个优先”的保障制度、教育公平制度、教育与经济社会结合的制度、民办教育制度、现代学校制度、教育家办学制度、完善政府教育管理制度、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制度、教育标准和绩效评价制度、教育督导制度以及考试招生制度。这些制度建设既是教育改革的重点难点,很多领域也是人们群众关心的热点。规划提出要努力通过改革创新,在一些重大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为“十二五”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七、教育“十二五”规划

推进人才培养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举措

教育规划纲要和人才规划纲要都明确提出了推进人才培养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任务。要提高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能力和支撑能力,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大力推进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是“十二五”期间教育改革发展重大的战略性任务。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推进人才培养结构调整的三个方面的重要举措:

一是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根据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布局,加快相关新兴学科建设和急需人才培养;服务国家产业发展和文化发展、社会建设以及公共服务需要,加快培养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急需人才,面向“三农”的急需紧缺人才,以及文化、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国防等方面的急需人才。

二是扩大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学科专业建设,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拓宽复合型人才培养渠道,扩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比例。

三是建立人才培养与供给结构调整机制。完善人才需求预测与发布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对接。完善政策机制,加强对学科专业结构的宏观调控,促进学校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主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八、“十二五”期间推进教育公平的主要措施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公平。推进教育公平,保障人人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十二五”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规划在两个方面提出了推进教育公平的措施:

一是在制度上,将完善教育公平制度作为一项国家教育制度明确提出,以制度促公平。通过健全法制保障,完善资源配置制度,促进教育资源向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困难地区、薄弱学校和弱势群体倾斜。同时,健全保障教育公平的规则程序,用规范管理维护教育公平。

二是在具体政策上,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和完善资助体系为重点,扩大和保障公平受教育的机会。规划按照基本公共服务普及普惠的要求,提出巩固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点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本建立学前教育体系,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享有更加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同时,完善教育资助政策体系,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残疾儿童少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弱势群体受教育机会。

九、“十二五”期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具体措施

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教育“十二五”规划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目标贯穿全篇,重大制度建设如投入保障制度、教育标准和绩效评价制度、招生考试制度等都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任务来总体设计,一些重大政策措施如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实施教育发展重大项目、推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等都直接服务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规划强调了三个方面的重要举措:

一是建立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评价制度是教育教学的指挥棒,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形成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办法和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抓导向、抓评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是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规划提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能力为重,加强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同时,特别强调了创新人才培养,提出要加强动手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实施卓越工程师、医师、农林和法律等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拓宽创新型人才的成长途径;结合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等具体措施。

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教师。规划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从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鼓励优秀人才终身从教、实行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四个方面提出了“十二五”教师队伍建设的举措,通过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十、教育“十二五”规划把区域发展战略

摆在重要位置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将区域发展战略放在突出位置,提出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并按照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的资源承载能力、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提出了不同的主体功能定位和开发方向。

教育是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规划从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需要出发,提出了对不同类型的主体功能区实行差别化的教育政策,并提出了提升高等教育支撑区域发展的能力,加大对中西部教育发展支持力度,加快缩小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民族地区教育加快发展,优化城乡教育布局和资源配置,加强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等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提高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促进区域教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十一、教育“十二五”规划32个专栏主要内容

规划文本在体例上采取了正文加专栏的形式,共设立了32个专栏。规划正文主要是阐明发展改革思路,专栏集中表述教育改革和发展具体政策措施,是对规划正文部分的补充,突出规划的行动性和可操作性,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主要成就和“十二五”主要目标,各一个专栏。

二是教育发展重大工程计划,共12个专栏,包括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特殊教育工程等“十二五”启动实施的教育发展重大项目,对目标、任务、覆盖范围及实施步骤等进行了具体说明。

三是教育改革试点,共11个专栏。规划纲要明确了十大改革试点任务,专栏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中的专项改革、重点领域综合改革和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的目标任务、具体改革举措、试点范围进行了具体说明。

四是人才培养与新兴学科建设,共3个专栏,根据国家“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和布局,以及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需求,提出了“十二五”新兴学科建设的重点和急需人才培养的方向。

五是体系和标准建设,包括继续教育体系、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国家教育标准体系、国家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四个专栏,提出了“十二五”相关体系和标准的基本架构、建设目标和建设重点。

十二、确保教育“十二五”规划的落实

教育“十二五”规划是指导“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确保规划的贯彻落实,是顺利实现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教育规划纲要目标任务的关键。

一是要落实责任分工。推动各地对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分工,制定实施方案,对“十二五”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制定时间表、路线图。

二是完善规划考核评估机制。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牵头研究制定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考核评价办法,对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指标进行考核和评价。近期我部将组织力量研究制定教育“十二五”规划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对各地教育“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评估,作为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三是加强宣传引导与舆论监督。定期发布教育改革发展动态,及时总结和推广各地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取得的先进经验。同时,扩大全社会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知情权,主动接受家长、社会、媒体参与规划实施的监督。■

4.宜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篇四

局各科室站:

根据3月省人口委在召开的“十二五”人口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精神要求,为做好区“十二五”人口和计生事业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11年至2015年)的编制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深刻认识开展“十二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

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人口问题是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研究和解决的全局性重大问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处于基础性地位,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专业规划。科学编制好“十二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可以为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重要支撑,是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改善民生工程的重要载体,是推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是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争取更大发展空间的难得机遇。

二、“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主要内容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探索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新路子。抓住关键、聚焦突破,控制人口总量与提升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优化人口布局并举,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要求

1、科学发展,战略思维。要紧紧围绕“十二五”时期加快实现发展转型的中心任务,科学确定人口发展目标和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思路,体现人口计生事业规划的战略性、基础性、引导性,注重做好与其它规划的有效衔接。

2、立足大局,把握规律。深刻把握“十二五”时期区经济环境的新变化、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区发展的新特征和新特点,科学判断人口发展变动趋势,把握人口发展规律。

3、聚焦重点,力求突破。坚持发展导向,注重发现、研究和解决影响“十二五”人口计生事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需解决的人口计生民生问题,增强规划编制工作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主要内容

1、回顾总结发展现状和经验。回顾“十一五”期间区人口和人口计生事业的发展情况。分析发展历程、发展方式、发展特征和发展经验。

2、分析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瓶颈。分析“十二五”时期人口计生事业面临的新环境、新条件和新要求,科学判断“十二五”人口发展态势,把握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深入分析原有发展方式是否适应新的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和发展要求,深入分析“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新挑战和发展瓶颈、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深层次矛盾。

3、提出发展目标和主要指标。立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又好又快地建设经济实力更强、城乡环境更美、人民生活更好、社会更加和谐的现代化新区,着眼于人口计生事业可持续发展和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研究提出“十二五”时期的指导方针、发展目标和主要指标,并展望到2020年。发展目标应符合国家要求,符合区的整体战略方向,符合区的总体发展目标。在提出主要指标的同时,要对“十二五”及2020年的指标值进行测算。

4、提出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围绕发展目标,从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角度,提出“十二五”时期的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突出重点,聚焦突破。

(四)主要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末,全区总人口控制在9万人以内,人口出生率11‰,自然增长率6‰,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4%以上,流动育龄人口在流入地服务覆盖率85%,出生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在正常值范围内。

(五)工作要求

1、依法编制。各职能科室要依据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党中央、国务院和区委、区政府有关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文件,结合新形势和新要求,提出目标、主要任务,落实保障措施。

2、科学研究。做好规划编制的基础调查、信息收集、研究分析等前期工作,全面分析发展环境,准确把握本领域所处发展阶段和发展方向,深入研究重大问题。

3、聚焦创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体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注重与本区重大项目建设、重大政策制度、重要民生实事和重点工作安排相结合,创新思路方法,明确工作机制。

4、加强沟通。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加强同上下级部门、相关部门的沟通,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同级规划相互协调。

三、规划编制的任务分解和进度安排

(一)任务分解

1、“十二五”区人口发展形势判断以及宏观调控对策。

责任部门:规统科负责。

2、“十二五”区人口计生综合改革和统筹协调机制建设。

责任部门:办公室负责。

3、“十二五”区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机制和法制化建设。

责任部门:政法科负

责。

4、“十二五”区人口与计划生育规划统计改革与发展。

责任部门:规统科负责。

5、“十二五”区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

责任部门:规统科负责。

6、“十二五”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与公共服务。

责任部门:宣教科负责。

7、“十二五”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机制建设。

责任部门:流管站负责。

8、“十二五”区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服务机制建设。

责任部门:服务站负责。

9、“十二五”区计生协会建设。

责任部门:协会办负责。

10、“十二五”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机构和干部队伍建设。

责任部门:办公室负责。

11、“十二五”区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财力投入保障机制建设。

责任部门:财务室负责。

(二)进度安排1、4月份,全面布置启动区“十二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局机关各科室站及计生协会按照任务分解要求形成本部门“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

2、5月底前,局各科室站及计生协会完成本部门的规划材料,并交规统科。

3、6月底前,形成区“十二五”人口计生事业发展规划初稿。

5.宜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篇五

一、“十一五”永泰档案事业发展情况简要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县档案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从、服务于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大局,紧紧围绕《永泰县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坚持依法治档,加强检查监督指导,夯实工作基础,拓展服务功能,扎实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县档案馆评上省一级档案馆,全县档案事业取得了持续健康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领导重视,认真贯彻省市档案工作会议精神。

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档案工作。在县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为了落实完成上级档案部门部署的任务,通过2010年全县档案工作会议,为档案部门解决很多实际问题。2006年4月、2007年8月及2010年4月召开三场全县档案工作会议,县分管领导都到会并做了重要讲话。乡镇、县直机关单位分管档案工作的领导和档案员都参加了会议,对完成“十一五”规划的任务起了重要作用。2007年9月,县委黄忠勇书记主持召开了县委2007年第18次常委会议研究档案工作,解决了档案信息化二期工程建设、档案馆经费、设备和工作用车等问题为档案工作的开展创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有利条件。

(二)档案法制建设和依法治档水平得到提升。“十一五”期间,我县各乡镇、县直各单位档

案室工作人员把学习、宣传档案法规法律放在重要位置,采取不同形式宣传《档案法》和《福建省档案条例》,增强了社会各界的档案法律意识,2006年4月,以县人大办公室名义发出了《关于开展档案法执法检查的通知》,6月份以县人大副主任带队,县人大有关委、办和县档案局领导组成的执法检查组在各单位自查的基础上,对县直和各乡镇11个单位进行了抽查,检查中发现问题就及时整改,有力地促进了依法治档工作的开展。2007年制定提出了《永泰县档案局行政执法依据》和《永泰县档案行政执法职权分解方案》,2009年,对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和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进行认真的梳理,编制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行政处罚裁量标准,行政处罚权运行流程图及各项规章制度,为档案执法和依法行政打下了基础。

(三)档案资源建设得到加强,档案保护安全有效。

档案资源建设是档案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常抓不懈,努力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不断扩大收集范围,征集接收各门类各种载种的档案进馆,5年来共接收进馆档案8000多卷,资料318册,(其中2009年接收土地清册、房产、契税档案4000多卷)。接收政府公开信息纸质文件3000多份,电子文件4000多份。丰富了馆藏,优化了馆藏结构。增设了两个库房,面积达70平方米,对馆藏全部档案进行调整存放排列,实行重要档案重点保护。档案库房每二年进行一次熏蒸消毒,馆藏档案得到有效安全保护。

(四)档案信息化建设扎实推进。

“十一五”期间,我们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档案馆工作的重点,积极争取资金,2007年、2008年两年,县政府共投入17多万元作为档案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完成了档案信息化“二期”工程项目,并通过验收投入使用,五年间,分三个阶段共录入文件级目录50多万条,已通过省市档

案局审核验收,可供计算机检索,照片200多张也已数字化处理。目前,馆藏档案目录已基本数字化,为档案馆信息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奠定了基础。

(五)档案利用服务成效显著。

档案的利用是档案工作的主要目的,档案馆不断拓展服务领域,简化手续,充分运用档案利用服务中心,政府公开信息查阅场所和现行条件利用中心的平台,想方设法,千方百计满足利用者的需要,最大限度地为了公众获得档案信息和政府公开信息提供便利条件。5年来,共接待利用者7000多人次。调阅档案资料12000多卷(册),出具档案证明4000多份,为领导决策、工作查考、产权确认、解决纠纷等提供了大量翔实的材料,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六)加强档案干部教育,提高了档案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

“十一五”期间,我县各级档案干部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政治和业务培训学习。坚持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理论,特别是2009年通过科学发展观理论的专题学习,局馆领导班子和全体干部达成了新的共识,提出了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档案工作新思路。5年来,共选送3位干部参加福州市委党校大专班学习,2位干部参加科级班学习,1位干部参加中青班学习,专业干部都以不同形式地参加了省、市档案执法和业务以及岗位培训和在职教育,提高了档案人才队伍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

二、永泰县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是我省全面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时期,也是永泰实现“创新创业、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努力推动永泰档案事业又快又好发展,为永泰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提供档案服务,现制定“十二五”全县档案事业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海西建设为契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服务永泰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为主题,以“三个体系”建设为核心,以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加大档案执法力度,加强档案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激活和提升档案服务工作,为永泰县各项事业建设提供优质服务。

二、总体目标

认真贯彻《档案法》和《福建省档案条例》,依法加强对社会各类档案资源的监督管理,加大档案执法力度,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加强机关档案室建设,努力把县档案馆建成“五位一体”的公共服务型档案馆,实现各项社会功能,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全面提升永泰县档案工作整体水平,努力推进永泰县档案事业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

三、主要任务

1、加强“三个体系”建设,发挥档案馆社会功能。

(1)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

“十二五”期间,我县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要把反映党和国家重要工作,反映本单位基本职能和涉及公民,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文件材料列入归档范围并延长其保管期限。依法按期向县档案馆移交符合进馆要求的档案,有条件的要做到电子目录、全文数据与纸质档案同步进馆。县档案馆要转变观念,突破局限,根据国家档案归属和流向的有关规定和历史与现实的需要,确定并扩大档案收集范围,按照以人为本的思想,把涉及人的档案尽可能全面接收进馆,依法接收到期档案进馆,征集散失在境内外部分历史珍贵档案资料,收集有地方特色和名人、专门档案,不断丰富馆藏,优化馆藏结构,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形成以国家综合档案馆为主体,各机关单位和乡镇档案室为基础,其他组织档案为补充的档案资源体系,到”十二五”末,县档案馆永久和长期保管的档案资料数量在现有的基础上要增加30%,馆藏力争达到6万卷(册)。

(2)建立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

各单位档案室和县档案馆要完善保管利用制度,围绕党委和政府工作大局,加大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力度,整合档案资源,充分发挥档案信息资源在推进永泰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县档案馆要努力构建文档查阅平台和网络传播平台。充分利用现行文件利用中心和政府公开信息查阅场所,创新服务机制,提高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为公众获取档案信息和政府公开信息,提供便利条件,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强网站建设,丰富网站内容,把档案馆建成面向社会提供文档信息,传播地方历史文化,档案工作交流和宣传的窗口,通过网络传播平台,主动为社会公众提供已公开的档案信息,现行文件和政府公开信息查阅利用服务,积极筹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办最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品味的档案展览,对公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县情教育。努力把档案馆建设成为“五位一体”的公共服务型档案馆。

(3)建立档案安全管理体系。

档案安全至关重要,要构筑坚固的档案安全思想防线,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强化安全管理,加强安全设施建设,保护档案原件,电子文件安全备份,异地存放。要不断提高档案安全意识,建立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提升档案部门的安全保障能力,确保档案实体安全和信息安全。

2、加强档案法制建设,规范档案行政执法。

(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法律意识。

积极争取把档案法制宣传教育列入我县“六五”普法内容。通过报刊、网站和电视等宣传媒体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宣传档案和档案工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宣传《档案法》和《福建省档案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重要内容,加大宣传的力度,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增强社会各界和全体公民的档案意识和法制观念。

2、强化执法检查,坚持依法行政。

县档案局加强档案行政执法职能建设,成立档案执法监督指导机构,实行档案行政执法责任

制,加大执法力度,以县人大为主、司法机关和档案部门配合的每1—2年开展一次档案执法情况检查活动,把档案业务规范化建设纳入档案行政执法检查的各项工作,要求对各乡镇、县直各单位对本乡镇、本单位档案工作进行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逐步规范,进一步推动档案管理规范化、标准化。

(3)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权力运行。

根据《档案法》和《福建省档案条例》等档案法律法规有关规定,研究制定《永泰县重要会议、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办法》,《永泰县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办法》,建立和完善档案行政许多相关制度,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和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

3、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

按照福建省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县档案馆要在“十一五”完成分布式档案基础数据库建设项目(二期)和馆藏档案文件目录数据库建设任务的基础上,积极争取资金,实现档案馆信息管理所需要的软件等各项配套设施。努力完成永久保存的重要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建设任务,做好电子档案接收的各项准备工作,积极开展电子档案接收试点活动。加强存量档案数字化,增强档案电子化工作。做好档案网络建设,加强网站管理,丰富网站内容,确保档案信息安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各乡镇、县直机关各单位要做好档案信息化的基础工作,把档案事业列入本级本部门的发展计划,每年安排一定的档案经费,加大对档案的投入,争取在“十二五”初期全面实现计算机管理档案,配套档案管理软件与档案馆衔接,尽快实现档案的在线接收、在线管理、在线指导。

4、强化监督指导,服务工作大局。

我县各级档案部门要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创新创业,跨越发展”工作大局做好各类档案的指导服务工作。

(1)加强重要会议、重大活动和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的管理工作。

县党代会、人代会、政协全体会议等重要会议,在政治、经济、外事等重大活动中形成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各种裁体档案材料,各主办部门、单位要收集齐全归档,及时向县档案馆移交。县政府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各相关部门单位都要及时做好项目档案的登记验收工作,及时收集归档,确保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的齐全完整。

(2)加强农业农村档案工作。

各乡镇要强化管理,发挥本乡镇档案职能作用,加强对本地区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建立农业农村档案工作联系示范点,加强对土地承包,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等方面的建档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3)加强民生档案工作。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做好劳动就业、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业务档案工作的规范建设,按照《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做好各险种业务文件材料的归档工作。民政部门要按照《婚姻登记管理办法》及时做好婚姻登记材料的归档工作,公安部门要做好户籍档案的管理工作。县档案局积极与相关部门配合,做好民生档案的业务指导工作。

(4)加强民营企业档案工作。

积极开展新颁布的国家行业标准《企业档案工作规范》的宣传贯彻工作,主动与经济部门配合,加强引导、指导和帮助民营企业做好档案工作,为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有效服务。

4、加强档案人才队伍建设。

6.宜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篇六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扩大综合改革示范市成果,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统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与分布,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人口长期稳定和均衡发展,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结合国际合作项目先进理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处理好人口与发展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解决人口问题的过程中,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家庭发展能力。

(二)坚持统筹协调。强化人口的基础地位,注意把握人口各要素之间、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及资源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形成有利于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政策体系。

(三)坚持科学指导。把握好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适时完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政策,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四)坚持创新发展。以综合改革、婚育新风进万家、创建文明幸福家庭等示范活动为契机,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不断推进人口工作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科技创新,着力解决人口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三、主要控制指标

(一)人口自然增长:“十二五”期间,我区人口自然增长幅度趋于缓和,年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10‰以内;

(二)人口总量 :“十二五”期间,我区人口总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到2015年人口总量控制在42.75万人以内;

(三)人口出生:“十二五”期间,由于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20-29岁)总数逐步回升和政策性二孩出生数量增加,人口出生总量将呈缓慢上升趋势。未来五年的人口出生总量控制在2万人左右。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5‰左右;

(四)符合政策生育: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十二五”期间将符合政策生育率控制在98 %以上。

四、主要目标

(一)人口素质目标。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提高,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在职人员培训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扩大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实施范围,出生缺陷发生率降低。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3岁以上。

(二)人口结构目标。出生人口性别结构得到有效改善,全区出生人口性别比正常。人口老龄化应对能力继续提高,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三)人口分布目标。城镇化率继续提高。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引导人口合理流迁,人口空间分布更加趋于合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四)民生保障目标。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城镇登记失业率继续下降。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生活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贫困人口进一步减少。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

五、“十二五”时期人口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

1.大力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坚持现行生育政策,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坚持依法行政,更加注重利益引导,更加注重服务关怀,更加注重宣传倡导。深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着力创新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工作机制和方法,解决影响和制约人口计生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2.进一步深化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改革,将以人为本、优质服务、生殖健康以及重视计划生育领域的人权等一系列先进理念引入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通过分阶段、分步骤的系统性改革,构建“统筹协调、科学管理、优质服务、利益导向、群众自治、人财保障”等六大机制,努力实现全区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

3.完善稳定低生育水平相关经济社会政策。制定有利于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有关政策, 着重解决计划生育家庭优生优育、子女成才、抵御风险、生殖健康、家庭致富、养老保障等方面问题,形成奖励、优惠、扶持、救助、保障“五位一体”的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加强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与社会保障体系的衔接,将计划生育群众优先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相关社会保障制度同步提高的联动机制。

4.大力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计划生育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示范性计划生育服务站、所。配备、更新优生检测和生殖健康服务相应技术设备。实施人口和计划生育职业体系建设工程,建立职业标准、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城市社区计划生育服务指导中心,提高社区计划生育服务水平。积极争取9个乡镇服务所纳入国债建设项目。

5.构建人口科学决策体系。不断完善全员人口数据库,依托全区电子政务专网,建设覆盖全区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的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全员人口数据库实时更新。与相关部门之间实现人口基础数据比对、互通和共享。开发决策支持系统,加强人口信息分析、研究,提高决策支持能力。提高人口信息应用水平,以信息化手段规范、促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

(二)提高人口素质,为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1.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按照部门职责,加强协作,积极落实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加大出生缺陷预防的力度。加强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知识宣传,倡导科学、文明、有利于优生的生活方

式,积极推广婚前免费健康检查,全面开展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和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加强孕前优生检查实验室建设,科学指导孕产期保健,大力推广叶酸补服技术,努力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2.提高人口健康素质。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扩大农村和基层公共卫生资源比重。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积极稳妥地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继续加强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

3.提升国民受教育水平。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加快构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加强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加强婴幼儿早期启蒙教育、青少年健康人格教育、独生子女社会行为教育。

4.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依托支柱产业、重点行业、重大项目和重点学科,以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健全完善人才培训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使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开发投入等方面的政策机制。加强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

(三)引导人口有序流动,促进人口合理布局

1.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完善城市功能布局。完善城镇化的政策措施,促进城市的人口和产业聚集,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2.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机制。积极探索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在流动人口较为集中的地方建立流动人口综合服务中心,为流动人口提供“一站式”服务。增加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多渠道、多形式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保证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并做好与高中阶段教育的衔接。扎实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一盘棋”工作,建立促进流动人口和移民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保障机制。

(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以混合所有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扩大社会基本保险覆盖面。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农村进城居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制度的统一。落实社会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办法,制定完善城乡相关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办法。

2.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老龄产业,加强社区养老服务,加快面向老年人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社会的老龄服务功能。弘扬敬老风尚,营造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社会氛围。

(五)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促进社会性别平等

1.营造有利于女性发展的社会环境。加强宣传倡导,提高社会性别平等意识。指导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修订完善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在村集体收益分配方面保障计划生育家庭女儿户的合法权益。在扶贫济困、慈善救助、贴息贷款、就业服务、项目扶持等方面对计划生育家庭女儿户予

以倾斜。深入推进关爱女孩行动,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贫困母亲救助和女童健康成长帮助中的重要作用。严厉打击暴力侵害妇女、拐卖妇女儿童、弃婴等违法犯罪行为。促进妇女就业创业,提高妇女参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能力。

2.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建立健全部门协调机制和责任制,把促进社会性别平等、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列入各级统筹解决人口问题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职责范围。严格执行《甘肃省关于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规定》,依法监管B超等医疗监测设备和监测性别技术的应用情况。完善出生统计监测体系,以出生医学证明和住院分娩为切入点,全面实施出生实名登记制度,建立部门间出生人口信息收集和共享机制。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组织领导

坚持人口问题综合施治,不断完善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等联席会议制度;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部署,落实“一票否决”制度和重大责任追究制度。

(二)构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监测评估体系

建立健全科学的人口发展指标体系和人口动态监测评估机制。建立动态采集和更新机制,科学监测和评估人口发展状况。按照优势互补、有效衔接、信息共享的原则,打破部门界限,规范人口统计口径,采取信息交换、比对、通报等多种形式,建立完善部门间人口信息共享制度和人口统计信息协商制度。科学预测人口发展趋势,及时发布人口总量、结构、分布预测和安全预警信息,为科学决策、加强人口综合服务管理提供信息支撑。

(三)建立健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投入保障机制

坚持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战略。建立稳定增长的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履行好工作职责。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职业化建设、群众自治等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四)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考核评估工作

7.宜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篇七

一、公共图书馆事业要坚持科学发展

“十二五”时期的公共图书馆发展建设, 继续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原则, 并将其全面贯彻到实践中去, 使图书馆由传统型图书馆向研究服务型图书馆转化, 实现公共图书馆事业的科学发展。

1.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

图书馆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宗旨。以往图书馆管理中的以人为本较多注重于服务客体 (读者) 的层面, 实际上以人为本所指的“人”包括两个方面, 即作为服务主体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和作为服务客体的读者。在内部管理上, 应以工作人员为本。要大力发掘其潜能, 充分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引导他们把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追求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 以图书馆的发展带动自身的发展, 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图书馆的持续发展。在对外服务上, 要以读者为本。实现读者第一, 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提供一种以读者为中心的, 全方位、多元化、个性化、深层次的服务, 让读者充分享受图书馆服务带给他们的便利和满足。

2. 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

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 是由图书馆发展的内因和外因所决定的。从内部环境来看, 图书馆作为一个整体, 只有全面综合考虑, 实现图书馆的部门设置、职能划分、人员安排、资源配置等业务的优化链接, 才能充分发挥其整体功能和效益。从外部环境来看, 大力发展图书馆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基础, 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关键组成部分, 这是由图书馆作为收集知识、传播文化、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促进人的素质全面提高的基本职能所决定的。坚持图书馆的全面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全局性, 确立图书馆在社会中的价值以及针对这种存在价值作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既要统筹兼顾、把握全局, 又要因地制宜、有所侧重;二是全体性, 图书馆建设作为公益性文化的基础工程, 需要政府、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力量, 协同体现“共建共享”的现代思想;三是全方位性, 图书馆的发展要适应知识经济和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全方位地拓展其服务功能, 不断满足人们对知识信息广泛与精深的需求。

3.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实现图书馆发展的可持续性, 在图书馆的规划上, 要关注当前需要, 还要着眼未来发展;在资源采集上, 要处理好当前需要与潜在需要的关系;在资源管理上, 要处理好现在处理方式与未来处理方式的衔接;在资源利用上, 要处理好当前利用与未来利用的关系, 避免短期行为, 延长资源寿命, 保证可持续利用。除此之外, 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 转变观念, 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特别是要树立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品牌意识。其次, 搞好馆藏, 积累可持续发展资源。馆藏建设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文献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而文献的可持续发展又直接关系到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要切实抓好馆藏, 要实现文献资源收藏重点转移, 逐步从印刷型向非印刷型转移, 并逐步扩大非印刷型的收藏比例。再次, 加强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一方面可实行馆际书目信息共享, 协作收藏;另一方面加快网络建设, 实现网络资源共享, 要注重特色收藏, 做到既突出馆藏特色, 又保证文献资源的可持续发展[3]。

二、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继续推进标准化建设

建立一部完善的图书馆法, 能够监督和规范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保证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对图书馆的正确领导, 保证图书馆事业发展能够保持正确方向, 使广大群众享有使用图书馆的权利和对图书馆的监督, 保障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和发展图书馆事业所必需的经费、人力、建筑设备及其合法权益, 保护图书馆收藏民族文化遗产的完整性的工作职能, 调节图书馆的内外关系, 促进图书馆网络建设, 加强图书馆的统一管理, 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为适应“十二五”发展的要求, 建立、健全与图书馆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的标准化建设, 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体系、法规监督体系和标准评估体系, 仍然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项重大问题。图书馆事业需要有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 它的发展也需要相关法律法规作为依托。但目前我国仍缺少一部相对完善和成熟的图书馆法, 没有调节国家与图书馆之间、图书馆与其他组织之间以及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等等在图书馆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关系的法律法规, 使图书馆的发展缺少了相应的法律基础。

公共图书馆的工作必须保证标准化, 按照相应标准进行。对于公共图书馆资源的利用, 从整体角度看, 国际范围内的必须通过国际标准来加以规范和实行, 全国范围内的必须通过国家标准来实现。而国家标准应本着向国际标准靠拢的原则, 力求与国际接轨。但当前我国许多公共图书馆对国际、国家标准的相关内容和要求仍然是一知半解, 缺乏有效的领悟和执行, 制度上和程序上的模糊、混乱, 直接导致了资源配置不合理现象的产生和存在。实现图书馆资源优化配置, 标准化工作是前提, 必须全面推进和贯彻执行标准化, 确保每项工作都在各项标准的要求下开展。

三、进一步丰富、整合各类资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图书馆目前的资源条件与社会需求有着相当大的差距。根据人民网2010年关于“图书馆的认知和使用情况”读者问卷调查, “不去图书馆最主要的原因”中“馆藏不够丰富”成为最大阻碍, 近七成 (66.9%) 的读者选择了此项。由此可见, “十二五”发展时期, 继续丰富、整合各类资源仍然是公共图书馆工作的重中之重。

继续丰富、整合馆藏各类资源是搞好读者服务的物质基础, 必须切实做好文献资源和数据资源建设工作。文献资源和数据资源的建设和发展必须适应人民群众的现实要求, 保持馆藏规模和质量均衡稳定的增长。要解决图书馆经费不足的问题, 建立科学、方便、快捷的采购系统和渠道, 通过加强信息沟通和情报收集, 定期开展社会调查, 第一时间按读者需求收集最新书籍及数据出版资料, 建立相关信息库, 从质量、数量及时效上完全满足读者需要。

四、继续坚决贯彻免费开放的政策

公共图书馆免费对人民群众开放之后, 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 加强管理。

加强对内和对外两方面的管理, 对内通过科学管理, 领导和要求图书馆员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完成自身工作, 同时积极调动其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做到能够根据不同时间和实际情况对工作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对外通过对读者宣传图书馆相关制度, 开展诚信教育, 让读者充分认识到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并能遵循这些制度, 使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2. 拓宽服务。

拓宽服务主要是从服务范围、服务方式方面进行。图书馆免费开放后, 面临着的一个实际趋势就是随着人民群众的利用人数和频率的增加, 由于社会地位、知识层次和阅读动机的不同, 读者对图书馆具体需求方式必然会相应增加, 这就要求公共图书馆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拓展自身的服务范围, 增加服务方式, 提高服务水平, 以做到对读者有求必应。

3. 积极引导。

通过各种方式的宣传和咨询, 使更为广大的读者了解和认知图书馆的作用, 开发和提高到馆读者对图书馆的使用率, 改变其原有的相对单一和传统的使用方式, 同时吸引社会潜在的读者, 使图书馆能够吸引更多的读者, 发挥图书馆传播文化知识的职能作用。“十二五”时期国家对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提出了全新的目标和任务, 这需要所有图书馆人的努力, 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理解和支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面临的形势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发展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对未来的发展前景我们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对所出现的问题也应给予高度重视。实现公共图书馆的科学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规划战略性目标, 这个目标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面对困难与挑战, 我们要抱着积极向上的心态, 保持科学理性的思维, 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 用实际行动去实现公共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蓝图。

摘要: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对文化建设方面的要求, 尤其是对公共图书馆事业应在文化建设中起到的作用, 分析目前图书馆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关键词:“十二五”规划,文化建设,公共图书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 2011—3—17.

[2]王艾.试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图书馆工作[J].黑龙江史志, 2009 (17) .

[3]李海鹰图书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构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17 (12) .

8.宜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篇八

一、关于社会事业面临的形势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国家行政学院丁元竹教授认为,从国内看,“十二五”时期将是经济发展的拐点和结构转型的机遇期,而转型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社会稳定十分重要。因此,国家发展战略目标要超越经济,打开视野,以低增长、高就业为目标,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并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改善民生要侧重加强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处理好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关系,多启动建设一些富民工程。同时,还应注意,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着发达国家的福利模式与发展中国家的扶贫模式之间的抉择。我国既要树立新时期大扶贫的理念,进一步创新扶贫方式,又要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需求,逐步拓展社会服务的内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葛延风教授认为,当前我国面临增长方式转型、社会体制转型、需求结构转型,这对社会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不会太长,“十二五”社会事业发展仍将具有坚实的基础。

丁元竹教授分析认为,当前,我国现行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与民生需求扁平化的趋势还不相适应,面向企业和城市的管理体制与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需求还不相适应。加速民生事业发展,特别是惠及全民的民生事业发展,给社会发展管理模式、行政管理体制、基层社会组织带来挑战。探索和完善社会体制是社会发展的核心。

专家指出,过去30年内,与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速度相比,中国在改善公共服务及社会发展方面的步伐相对较慢。魏英瑛博士提出,“十二五”时期,中国政府应制定一个定义明确、内容明晰、资金充裕、实施良好的全民基本公共服务包,并按照服务种类、成本效益和社会价值而非民众的支付能力分配基本公共服务。同时,建立良好的公共部门治理框架及机制,使政策在部门内和部门间协调一致,确保社会政策的实施效果,并对其进行监测和评估,保证优质公共服务覆盖最弱势的人群。

二、关于“十二五”社会事业发展目标、原则与战略重点选择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孙长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洪大用教授分析了“十二五”社会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十二五”社会事业发展应重点关注四粪目标:构建全面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缩小社会差距,关注社会公平;发展社会服务产业;建立适应新形势的社会管理体制。

洪大用教授认为,“十二五”社会事业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改进社会事业的发展规划,深化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事业的基础运营机制,统筹城乡发展,增强基本公共服务的公平性、有效性、可及性、可生产性,逐步迈向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十二五”推进社会事业发展需要妥善处理五人关系:一是处理好社会事业发展和经济发展全局的关系,社会事业及社会服务产业在扩大内需、形成服务经济新的增长点,以及引导要素、产业和人口布局上将发挥更大作用;二是处理好基本和非基本的关系,基本公共服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三是处理好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要使有限的投入发挥更大的作用,就要更加重视社会事业领域的投入产出评价;四是处理好供给与需求的关系,紧紧抓住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五是处理好社会事业发展与避免“福利国家陷阱”和“中等收入陷阱”的关系。葛延风教授也指出,发展社会事业必须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三个方面的关系。在政府与市场关系上,他认为,在绝大多数社会事业领域,应该坚持政府主导,政府主导主要体现在规划、监管等方面。同时在合适的领域也可以利用市场机制,但社会事业总体上应坚持政府主导。政府与社会关系上,要思考为什么要动员民间力量参与。民间力量参与哪些领域,以什么方式参与等。当前要培育鼓励民间参与的社会基础。在中央与地方(即不同层级政府)关系上,要明确规划、投入、执行和监督四个责任,不同社会事业领域这些责任划分是不一样的。

“十二五”社会事业发展应着重建立健全七项体制机制:推动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本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支撑作用;推动社会服务产业发展,满足居民多样化的社会服务需求;积极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建立新型的社会事业单位运行与治理机制;稳步提高社会事业财政支出比重,多方筹集社会事业发展资金;加强社会事业资金使用绩效监管,对社会事业投入与产出进行综合监测和评价;推进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公共服务决策机制,畅通公共服务需求反馈渠道。葛延风教授指出,“十二五”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两个关键点是:一是必须明确不同社会事业领域的属性,同时完善定价机制;二是推动公共服务机构的组织管理(也即事业单位改革)。

三、关于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与监测评价

(一)关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概念

世界银行张春霖博士阐述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由。他认为除了促进经济发展、人力资本积累等原因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理由:一是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同收入之间没有关系;二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涉及机会均等,体现了代际公平。黄云鹏博士认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包含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机会均等,即一国全体公民不分民族、性别、身份、地位、收入均应该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二是最低标准的均等化,均等化不可能是全国城乡无差异化,而应该是满足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需要的最低标准应该都能达到;三是什么服务可以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这个最低标准是什么,应该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动态调整提高。财科所副所长刘尚希强调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在权利上的平等,而不是结果上的均等。他指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目的并不仅是“物”的公平,应该落到人的能力的均等化。Bill Bikales博士则认为基本公共服务并没有标准的答案,而取决于政府的行动和责任。他也认为均等化的涵义应该是确保最基本的标准都能达到。

(二)关于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黄云鹏博士认为,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可以作三大判断:一是改善农村公共服务的战略地位明显提升;二是部分领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持续扩大的趋势有所减缓;三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仍然较为明显,主要体现在投入力度不均等、供给水平不均等、服务可及性不

均等、供给质量不均等及成本负担不均等。

儿基会社会政策处处长白海娜详细介绍了公共服务民意调查的实证结果。她指出。通过调研可以发现现阶段中国社会政策领域的各种不均等,主要包括结果上的不均等、产出的不均等和公共资源配给上的不均等。她强调了公告服务提供的筹资和治理不足的后果,将导致基服务提供不足、非基本服务的提供过程中各机构竞争消费者、非基本服务的提供能力过剩和富人从政府支出中获益最大。

(三)关于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中的角色和作用

黄云鹏博士指出,基本公共服务的属性特征决定了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中应发挥主导地位,其主要职责包括:立法、规划、直接举办基本公共服务、政策支持和监管。政府有职责有义务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但政府不一定是生产者。不同的政府干预工具有着不同的适用性。政府在履行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供应责任时,究竟采用哪种方式安排生产,既有基本公共服务本身特性的考虑,也有政治、文化传统的考虑。

(四)关于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框架

黄云鹏博士提出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健全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全国和省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科学划分各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事权、深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配套的财税体制改革、消除不利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障碍、创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问责机制和强化公共服务监管体系建设。

白海娜处长强调了服务提供问责机制的重要性,一是政府内部的问责,包括不同政府部门以及不同政府层级间的责任分配与政策协调、激励机制、对省/市/县/乡内部服务提供情况的监督。二是政府、服务提供机构与市民之间的问责,包括地方层面的规制、监测、绩效评价等是否有效、透明度与公共知晓度、对市民需求的反应机制等。

四、关于“十二五”社会事业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郑杭生教授、世界银行张春霖教授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李培林研究员分别从社会安全理念、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社会事业与收入分配三个视角出发,就“十二五”社会事业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第一,转变“社会安全”理念,以社会弱势群体为重点制定“十二五”社会政策。现有对“社会安全”的反向定义使社会政策趋于消极化,即更多关注对社会风险的回避。现阶段,我国个体安全越来越突出,社会政策需要从保障生存的基本安全向保障发展的更高的安全转变。社会政策应适应这个趋势,把个体安全放在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适度扩展社会事业的内容。同时,仍要将重点放在社会弱势群体上,使他们进入有保证的状态,这不仅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更是使人民共享改革成果,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社会政策必须在这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二,改革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促进城乡社会事业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研究表明,我国公共服务分配格局与收入分配格局高度相关,财政转移支付效果不明显。要尽快改革现有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否则。在“十二五”时期,各级政府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时,可能会导致地区间公共服务差距迅速拉大。目前,这种趋势已经出现且不断增强,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第三,限制社会服务产业的垄断,形成开放竞争的市场体系,推进公立事业单位改革。教育、文化、公共事业、体育和医疗等行业大都由国有资本高度垄断,缺乏竞争导致供给效率低下。质量不高,长期抑制社会服务业的发展。“十二五”时期,要加快政资分开、政企分开和政事分开,开放竞争,包括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建议把从事公共服务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统一称为民办事业单位。推进公立事业单位改革,收缩行政性事业单位的行政职能,或者将其直接纳入行政管理体系,赋予医院和学校独立的人事权,探索理事会治理结构。通过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规范事业单位的行为,避免利益目标冲突。

第四,强化社会事业发展调节收入分配和扩大内需的功能。近年来,居民间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降低了居民的消费倾向,造成内需不足。由于受教育、医疗、养老等预期消费支出增加的影响,居民对现有经济收入与未来生活的不安全感使他们降低了对非必需品现期消费的需求,普遍持谨慎消费态度,妨碍了消费结构升级。同时,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了消费差距,使潜在市场需求难以充分扩张。“十二五”时期要进一步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加快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积极培育社会工作人员、发展老年服务业,强化社会事业调节收入分配差距、改善居民消费预期、提高居民消费倾向的作用。

第五,明确社会事业发展目标,规划重点领域的预期性和约束性指标。经济活动主要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经济发展规划中有些详细指标很难与市场相适应。与经济规划不同,社会事业的发展以政府为主导,规划目标必须明确,需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提出预期性和约束性指标。

五、关于部分重点领域的发展思路

为深入掌握社会事业各个领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讨会特邀请来自教育、卫生、文化、民政等部门的代表,介绍了各自领域“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考。

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学上的问题初步得到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十二五”时期,要在促进教育公平的基础上,适度超前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以农村为重点加快教育服务支撑能力建设,提升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考虑到中低收人家庭子女更多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要不断增加对中等职业教育投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尤其是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保障教育起点和过程的公平。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扩大学校自主权,鼓励基层探索创新。

卫生事业。按照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贯彻落实各项重点工作。到2015年,初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使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和保健水平居于发展中国家前列。

文化事业。“十二五”时期我国“文化软实力”将日益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居民文化消费和需求旺盛,文化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凸显了比较优势。要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实施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强与科技的融合,积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对外文化交流质量和水平。大力推进经营性和公益性文化单位体制机制改革,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建设一批新型行业组织和市场中介机构,提高适应市场和服务群众的能力。立法保障文化市场的发展,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管理和综合执法。

民政事业。民政事业要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城乡民政管理制度和政策措施的衔接,逐步扩大民政公共服务的领域和范围。实行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不断壮大民政事业发展的力量和资源。促进民政与卫生、教育、住房和人力资源等部门相关政策的配套衔接,形成大社保的格局。

上一篇:读永远讲不完的故事有感下一篇:第三次督查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