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琐忆作文及点评

2024-09-28

童年琐忆作文及点评(11篇)

1.童年琐忆作文及点评 篇一

童年是香浓可口的咖啡,童年是五彩斑斓的蝴蝶,童年是自由自在地小鸟。走进时光隧道,童年里一幅幅美丽而纯洁的画面便出现在我的面前……

很小的时候,由于爸爸是当兵的,我就在部队里长大。有一次,我在爸爸食堂里面玩,好奇心驱使我来到了一位军人面前。那位军人正在狼吞虎咽地吃馒头, 我忍不住十分认真地看起来,哦,他先吃馒头外面,再吃里面。我壮着胆子问那位军人:“馒头好吃吗?”那位军人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小朋友,来尝一下!”我 迅速拿起馒头吃起来。那位军人又吃起包子来,我看看那位军人拿着包子,便说:“我没有这个!”军人又把包子给了我。从那以后,我每天都眼巴巴地站在那里等 着吃免费的包子呢!

长大以后,我来到武汉上学。有一回,我听小伙伴说:“告诉你们,说假话鼻子会长长的呢!”我大吃一惊,回家以后赶紧问妈妈:“妈妈,说假话鼻子会长 长吗?”当时妈妈为了哄我,说:“傻孩子,鼻子当然会长长了!”我听了妈妈的话以后,心里一惊,我不久前才说了假话!我赶紧摸了摸自己的鼻子,还好,没长 长。但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说假话了,现在想起来还很好笑,不过妈妈也没错,诚实确实很重要呢!

上小学时,妈妈在江滩给我买了一只可以蘸水在地上写的毛笔,我乐不可支,当天晚上,我便拿出来试毛笔。我们那个小区正好有一个大池塘,水不算深,但 很脏。我因为要把笔打湿,便来到池塘边蘸水。前两次都很顺利,等到第三次蘸水时,我想快点把它打湿,便站在了池塘旁边,因为太慌,便“扑通”掉进了池塘, 裤子全打湿了,上面还有一股骚臭味!妈妈气极了,罚我自己洗裤子,我那次洗裤子是洗得十分干净,可再也不敢随便去蘸水了,那股味道可真是不好闻呢!

童年发生过许多傻事,长大以后想起来还觉得很好笑,但它们却是我内心中最珍贵的回忆!

精彩点评:童年的琐事贤子还记得一清二楚,它们无论是甜还是苦,都是不可磨去的最珍贵的回忆!文章选取了三则材料,突出了童年的天真与傻气,前两则处理得好一些,幼时我的憨模样跃然纸上!第三则需要再加工,可融入自己当时的心情!

2.童年琐忆作文及点评 篇二

衣着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衣着体现着人的个性、爱好、修养、追求……它的背后往往有着生动的故事,有着不同的见解。

请以“这样的衣着”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题材不限,字数600。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思路指导】

2014年河北中考作文是一篇话题作文“这样的衣着”,是一次特点鲜明的作文题设。清代诗人黄遵宪在《杂感》中有言“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摒弃假大空而侧重考生的“独抒性灵”,正切合语文改革的题中之意。本次作文主要有以下特点:

1.宽泛的相关性与灵活的自由度。对于话题作文来说,其考查的一个核心问题便是考生的“发散思维”,即围绕某一材料(或某一触发点)——话题,展开联想和想象,在已占有的实际材料的基础上全面拓展思维空间,而宽泛的相关性与灵活的自由度是话题作文的两大显著特点。“这样的衣着”,衣着,即一个人身上的穿戴,包括服装的式样和穿戴的方式等,而这恰恰是考生最为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之一,这就给了考生非常广阔的选材空间,只要与衣着相关的材料皆可入文。而且从体裁选定上也给了考生更多的选择,围绕“衣着”可叙事、可议论、可说明。

2.隐现的限定性与多样的指向性。闻一多先生曾用“戴着枷锁跳舞”形容自己的写作,其实这句话适用于任何一次写作。“跳舞”自然指的是文思涌动,行云流水的行文,而“枷锁”则指的是写作过程中的主题限定等需重视的约束条件。“这样的衣着”,这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语是“衣着”,前面有一个定语成分——“这样”,这就说明,一方面,当考生在写“衣着”的时候,必须要突显是特定的衣着,即一定是某一时间、某一事件或某一场景中的衣着,绝然不是漫无目的地信马由缰;另一方面,一旦当其被限定在某一时间或事件或场景中时,其指向性也就不能被忽略,通过“这样”的“衣着”,考生要表达什么?一段难忘的时光?一件难忘的事情?一个难忘的场景?……无论是什么,考生首先要明确自己所要叙写的“这样的衣着”到底是什么样的衣着,是一件衣服还是一类衣服?是谁的衣服?为什么要写这样的衣着?等等。同时考生自己的感悟与情感抒发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因此写好本次作文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审题准确。“这样的衣着”,很明显,写作的核心内容必然是“衣着”,而且“这样的”限定也说明一定是特定情境中的衣着。

2.立意独到。在准确审题的基础上确定自己要表达的主题(抒发什么感情或者表达什么感悟等等),力求立意独到,即使选材雷同,也要在立意上写出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吊僧诗》中说道:“不求好句,只求好意。”显然,立意的好坏比辞藻是否华丽更为重要。

3.拟题别致。正所谓“题好一半文”,一个别致新颖的题目无疑具有先声夺人的效果。而且话题作文一般都是自拟题目,对考生来说,这无疑是一次“赚分”的好机会。一个好题目的拟定,通常是使用了恰切的修饰手法,如比喻、借代、双关,等等。

4.选材典型。前文所述,衣着是考生最为常见的生活现象,这样的话,就很容易在选材上出现草率随意的弊病。选材典型,就是要选择很有代表性的或者有特殊意义的衣着进行叙写。

3.童年琐忆作文及点评 篇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某公司车间角落放置了一架工作使用的梯子。为了防止梯子倒下伤着人,工作人员特意在旁边写了条幅“注意安全”。这事谁也没放在心上,几年过去了,也没发生梯子倒下伤人事件。有一次,一位客户前来洽谈合作事宜,他留意到条幅并驻足良久,最后建议将条幅改成“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总体概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高中生要“善于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用自己真实体验来诠释道理,表达对生活的理解”。材料作文“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对指导高中生作文实践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全国17套高考作文题,材料作文就占有半壁江山,足见命题人员对此种文题的重视。命题人员只是将材料客观、冷静地交给学生,没有设置任何带有提示性的话语,由学生发散思维来写,比起有些作文题强加给考生的立意,这就好得多。但是,这在增强开放性的同时,也增加了审题的难度,所以被不少网友评为2012年度“最坑爹”的高考作文题。

不过,这个材料并不是凭空捏造的。青岛啤酒集团某车间的一个角落里放置了一架活动梯子,为了防止其不用时倒下误伤工人,便立牌警示:“请留神梯子,注意安全。”后来,一位外国专家前来洽谈合作,留意到了梯子和旁边的提示牌,建议将提示牌修改为:“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

梯子怎么放,这个材料回避了一些“拒绝平庸”、“彩票中奖530万,奖金应该怎么分”等所谓大的问题,而是以回归生活,选材生活化为其典型特点。应该说,命题立足于生活,这就有效地回避了热点问题,避免了猜题、押题和宿构,降低了套作的可能性。命题人员旨在引导考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本材料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增强思辨性。命题人员试图引导考生立足问题表达、深入思考生活,考查其理性思维能力。梯子如何放的问题是生活现象,由此透过现象看本质,引发思考;或进行迁移发散,由此及彼,补充同类材料等等。

2011年安徽省高考作文题是“时间在流逝”,这不是一个好的题目。试想一下,世间什么不在流逝之中呢?所以,去年的高考作文题基本上没有什么审题立意的限制。而材料“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审题立意的难度明显加大了。其实,高考作文题就应当如此,这才会拉开差距,让作文水平高的同学真正脱颖而出。

【较好立意】

结合《安徽卷高考作文评分细则》以及考场作文的实际,在此总结出以下几种较好的立意。

1. 关爱他人。“注意安全”、“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都是为了防止意外事故发生,但程度上还是有所区别的。“注意安全”几个字经常可见,但语气比较生硬,甚至带有命令的语气。而“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更温馨,更容易让人接受。

2. 注重细节。细节有时决定成败,我们应学会用联系的眼光看待组成事物的每个细节,培养见微知著的洞察能力,在发现、把握细节中认清事物的本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消除隐患。所以,我们切勿忽视细节。

3. 转换思维。我们从小受到众多所谓的标准答案的限制,很多的时候,我们的思维被束缚住了。于是,在某些时候,如果我们能转换思维,就显得非常有必要。跳出所谓的经验和常识的桎梏,从已有的因果关系中,去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根据事物某一状态的其他方面来认识事物,或从原有事物功能相反方面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这些真的是很好的选项。

4. 未雨绸缪。面对“一架工作使用的梯子”,“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是在危机可能到来之前的一种应对策略。材料中尽管表明这架梯子“几年过去了,也没发生梯子倒下伤人事件”,但这并不代表就彻底排除了安全隐患。梯子横着放时,就会减少或杜绝危险的发生。未雨绸缪,在危机到来之前,想好应对的解决策略,实在很有必要。

5. 按科学规律办事。“神舟”系列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蛟龙”成功潜水7000米,这些都是按科学规律办事的典范。可能有的同学会说,这些都是大事。而一架梯子怎能与“神舟”号、“蛟龙”号相提并论?其实,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按科学发展规律办事。梯子在使用的时候,当然要竖着放,但是在不用的时候,如果再竖着放,就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同学们一定要清楚,按科学规律办事,不存在大事、小事之分,任何情况下均适用。

【不妥立意】

不太妥当的立意,本质上是由于只抓住只言片语,没有统筹考虑。这就提醒我们,对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不可片面化、绝对化,而应弄清文字背后的深意。梳理考场作文,发现有以下几种立意不太妥当。

1. 就安全说安全,一味强调安全第一。材料由“注重安全”引出,并进而发散开来。在这里,“安全”只是个引子,有的考生在文中大谈特谈安全,一味强调安全,未免有失偏颇了。

2.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人尽其才。梯子先是竖着放,后来横着放,于是有的考生就联想到既然梯子横竖都可以,那人在不同地方也会实现自己的价值。于是,人尽其才也就进入了这部分考生的“视野”。其实,这种思路是不正确的,牵强附会的成分居多。

3. 要坐得住冷板凳。这个立意从何而来呢?看了考生的文章才明白过来。该考生由第一句“车间角落”就联想到“不被人注意”,再联系“也没发生梯子倒下伤人事件”,就想到了这个梯子真不错,结合人,如果身在“某个角落”,也应如梯子一般。于是,“人要坐得住冷板凳”仿佛也就“顺理成章”了。这是典型的“盲人摸象”的手法,只抓一点,不及其余。

【阅卷心得】

1. 基础等级与发展等级。基础等级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考生根据题意和内容自选的文体的要求。发展等级评分,依据12个评分点,不求全面,以一点突出者按等评分,直至满分。

确认为抄袭的作文,“基础等级”在四等(0分~6分)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基础等级分内容和表达,各20分;发展等级也是20分。

2. 对残篇的处理。如果是残篇,一律在20分以下打分。当然,如果中间正文部分偏少,但是有结尾,就不能轻易判定为残篇。一般情况下,缺题目扣2分;每个错别字扣1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当然,少得太多,就不会是这样的等差数列了。

3. 背靠背的阅卷模式。如果两名评卷员对作文题的分差在规定范围内,就取两者判分的平均值为考生得分;如果分差超出规定范围,试卷就由系统自动转给评卷小组长评判;如果三评分数与其中一位评卷员的分数相近,就取两者平均值为考生分数。如果小组长的判分与两个评卷员的判分都不靠近,则进入四评,由学科组长最终评判。

【佳作呈现】

王熙凤的悔意

安徽一考生

巧姐吾儿:

过惯锦衣玉食生活的你,如今却处在偏僻的乡村,还习惯吗?看见溶溶的月光,想到自己只有孤影相伴,我不禁想起了你。人们常说“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确如此,为母也许以前机关设得太多,也许太过于“聪明”,如今才会落得这样的结局: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远隔千里,只会徒增撕心裂肺的思念,只会让人冷静,徒增无限的悔意。

我深知自己罪孽深重,一想到以前的所作所为,感到可笑亦可叹。

曾几何时,我风光一时,一个二十几岁的女子,掌管着贾府偌大的家事,由于我的运筹帷幄,也把贾府治理得井井有条。隔壁宁国府的叔叔家办丧事,还特意请过我,为此,我还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呢!第一天点卯的时候,就有个老家奴撞到枪口上,我就拿他开刀。虽然得罪了一些人,但我个人的威信却树立起来了。为此,我还高兴过一阵子呢!也正是如此风风火火地干事情,人们送给我一个个带有戏谑性的绰号“泼皮破落户儿”、“凤辣子”。当时我还不自为意,还以为很有人缘呢!哪里知道,如此一来,却让我大失人心。如今想来,要是学学薛宝钗,来个“施小惠得大体”就好了。

我干的坏事的确太多,巧设相思局,害死贾瑞;略施小计,逼得尤二姐吞金而死;还有勾结官府,害死张华……往事一幕幕,弄得人坐卧不宁,更有甚者,已多次在噩梦中被惊醒。即使有时白天想起这些恶事,也让我毛骨悚然,虚汗粘巾。唉!“马悔在先,人悔在后。”今天特意告诉你,希望你在待人处事方面还是多为他人想一想,多关爱他人,“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巧儿,人在这个世上,不是一个人活着。只有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想着如何把事情办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好比当梯子不用的时候,不要竖着放,应当横着放,这样才安全。人们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母亲希望你能洞明世事,练达人情,愉悦心情,和和美美。只有掌握这些能耐,才能如鱼得水地生活。你看咱们偌大一个家业说垮就垮了,落得个“树倒猢狲散”的命运。这又何苦呢?如果人人都为他人着想,会落得这般田地吗?

看着皎月当空,让我想起了你,想起你如皎月般的脸庞。希望你的人生道路越走越舒坦!

巧儿,梯子没有使用的时候,要学会横着放,这是关爱他人的一种具体表现。懂得关爱他人,谨记我人生的教训,要好好地活着,快乐地活着!

娘:熙凤 字

牛年马月寅日

【点评】

全文以王熙凤的悔意为题,具体叙述了她的过错和她对女儿的深情教导,通过自己得到的教训来告诉女儿要关心爱护他人。全文在语言的运用上具体而得当,有韵味而不失哲理。在文章的最后,作者点出文章的中心,即要关心、爱护他人,这样自己快乐,他人也才快乐,社会才会更加和谐,令人回味无穷。

得分:内容19分+表达20分+发展20分=总分59分

心怀关爱 一路前行

安徽一考生

我们是平凡的种子,是土地的希望。有感于“梯子不用时横着放”。

——题记

我是一颗平凡的种子,但我愿意开出不平凡的花朵。虽然身旁也有荆棘,但只要能感受到大地的疼爱,微风的轻抚,雨露的滋润,阳光的亲吻。环境再艰苦,我也能穿越过荆棘,越过障碍,破土而出,展现自己最亮最美的身姿。

没有命令的口气,没有喧哗的环境,仅仅是建议将条幅改成“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其实这就已经足够了。尊重别人,关爱他人,已表露无遗。是的,上帝是最公平的,在给予人苦难的同时,也给人以帮助,让人生不失希望。

曾经的我,求学之路崎岖而酸楚。为了能进入高一级学校读书,父亲求东家借西家,才凑足学杂费。为了不让本就孤独而脆弱的心灵受到伤害,我总是把自己包裹得很严很实。然而,行走的路上,我还是跌跌撞撞,栽得满身是伤。

我也曾抱怨,抱怨命运的不公;我也曾埋怨,埋怨投错了胎;我也曾想过,想过放弃。正在我彷徨之时,改变我命运的“恩人”——“国家助学金”出现了。从此,我不再孤单心伤,不再自怨自艾,一心一意,在求学路上披荆斩棘,只怕自己成绩上不去,只怕辜负了别人对我的关怀,只怕辜负了那许许多多爱心人士的真情付出。现在的我成绩稳步上升,学会了怀着一颗关爱他人的心前行在求学路上。

没有阳光,就没有温馨的日子;没有雨露,就没有丰登的五谷;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的绿洲;没有亲情,就没有家的温暖;没有大爱,就没有人间的温情。渴望甘霖的我,遇到了爱的雨露,我的世界从此明艳亮丽;渴望成才的我,遇到好心人士的提携,备受恩泽,于是,一路关爱,一路前行,我的生活从此美丽多彩。

阳光亲吻了我们,带给我们无限生机;雨露滋润了我们,带给我们生命的绿意;春风抚摸了我们,给予我们心灵的温暖;大地养育了我们,给予我们栖息的家园。

让阳光看到你的奋发向上,让雨露看到你的勃勃生机,让春风看到你的坚持不懈,让大地看到你奉献的足迹。将关爱进行到底,让大爱一代代传递。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诠释了爱的真谛,洋溢着生命的生机。让我们传播爱,将爱的雨露播散人间,让人生这场苦旅,变成一次快乐的旅行。

梯子不用时请横着放!朋友们,现在就行动吧,让我们带着爱上路,心怀关爱,一路前行。

【点评】

本篇文章构思巧妙,用夹议夹叙的写作手法,娓娓道来,有条不紊,突出了党和国家对青少年的关怀以及作者的感激之情。另外,本文语言清新流畅,优美隽永,意蕴丰厚,情味绵长,多用比喻与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文章感情真挚,处处是真情的流露,没有一点矫揉造作。结尾再次点题“心怀关爱,一路前行”,的确具有可读性和感染力。

得分:内容19分+表达19分+发展19分=总分57分

与关爱同行

安徽一考生

“梯子不用时横着放”,我认为这是对别人的一种关心和爱护,有助于问题的彻底解决。是的,关爱,是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关爱,是一种甘甜而不燥舌的美味;关爱,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与关爱同行,我们享受生活的阴晴霜雪,感知世间的人情美善,用信念铸造未来的辉煌。

关爱生育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体验生命。

记得父母时常教导我们说:“我们吃的盐比你们吃的饭还多。我们过的桥比你们走的路还要长。”而我们总是那般年少轻狂,不以为然。我们忽略了当岁月无声溜走时在他们面庞和两鬓留下的印记,自然也忽略了许多无价的在他们心田积淀的智慧经验。我们像初生牛犊乱闯乱撞,直至遍体鳞伤,犄角流血,然后奔向他们,头枕着他们的胳膊,舔舔伤口,继续前行。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颗星星永远闪亮,那便是亲情。我们离不开它。为了不让亲情在熙熙攘攘的生活中变得脆弱,不让自己留下无尽的遗憾与悔恨,让我们及时为自己的双亲送上一句不够奢侈的温馨问候。

关爱教育你的人,因为他们开化你的蒙昧。

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行走在漫漫的求学路上,在多少温暖的手扶携我们走过坎坷的岁月,有多少良师站在路的两旁,时时关注着我们的成长。一句改变一生的教诲,一次刻骨铭心的谈心,一通醍醐灌顶的批评,我们都会终生难忘。忘不了,春风化雨的笑容,荡涤了我们心灵上的尘泥;忘不了,细密牵挂的叮嘱,鼓起了我们前进的勇气。就这样背负着沉甸甸的希望上路,我们的肩头更重,步伐更稳,人生的下一站就在不远的前方。为了未来的花朵,老师已付出了太多太多。关爱老师,用我们的心灵和行动铸造美好的未来,在跋涉的道路上,走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辉煌。

关爱生活,因为我们从中品味到人生的喜怒哀乐。

如果日子是黯淡难熬的,我感激的是,我竟有那么完好健康的身体可以承受这一切。是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直线上升。在生命高潮的波峰,享受它;在生命低潮的波谷,忍受它。享受生命,使得我们感到自己的幸运,忍受生命,使得我们了解到自己的韧度,感谢生活带给我无尽的喜悦与感动。

梯子不用时横着放,体现的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是一种人生哲学。与关爱同行,我们体味世间的真善美,用真心抒写美丽的华章,把关爱的歌唱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点评】

本篇文章构思精巧,立意新颖,可谓别具匠心。从“关爱生育你的人”、“关爱教育你的人”、“关爱关怀你的人”、“关爱生活”四方面对文章进行描述,整篇文章结构错落有致,详略得当。开篇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文章语言凝练优美,清丽婉转,笔墨饱含深情,描写生动形象,情感细腻真挚。首尾呼应的表达方式更加突出了主题,使文章主旨得以升华,令人回味无穷。

4.童年琐忆作文 篇四

小时候,当我第一次回到老家,一眼看见了一只老母鸡在鸡窝里孵鸡蛋,这令我非常的惊奇,我想:“既然母鸡能孵出小鸡,那么我是不是也能孵出小鸡呢?”于是我进屋,找出三个鸡蛋放在奶奶床上,然后坐在上面,等待奇迹的发生。十几分钟过去了,我累了,起来一看,几个鸡蛋仍在那儿纹丝不动。我很纳闷,跑去问奶奶,奶奶听了哈哈大笑,说:“傻孩子,人是孵不出小鸡的。”

小时候我不光孵鸡蛋,还用洗衣粉洗白菜呢!那天我看见妈妈正在用洗衣粉洗衣服,我一看衣服上的污渍都被洗掉了,我又惊又喜,原来洗衣粉这么神奇呀,一下这里面想到厨房新买的小白菜根上都是泥巴,是不是也能用洗衣粉洗干净呢?于是马上去厨房拿出一捆小白菜,跑进厕所,倒了一些洗衣粉在白菜上面,然后打开水龙头,把白菜泡在水里,我兴致勃勃地洗着白菜。不一会,妈妈走过来,看见我吓了一跳,说:“儿子,你脸上怎么那么多泡沫?还有你在洗什么?”我把事情的经过都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妈妈,妈妈听了之后就笑,又说:“儿子洗衣粉只是用来洗衣服的,不能洗菜。”

童年无知的我,不仅闹了不少笑话,还留下了一些痛苦的记忆。记得四岁左右的时候,妈妈送我去学游泳。一来到游泳馆,好多小朋友啊!我穿上泳衣,跳进泳池,教练在旁边教我。过了一个小时,我觉得自己基本都学会了,于是兴奋地推开教练,打算自己畅快的潜水。可是我忘记了屏住呼吸,结果很自然,我吸了一大口水,然后就被呛住了,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教练救起来的。刚上岸,就一直在吐,吐的都是水,还一直在咳嗽,没过几天就感冒了,我太难了!

5.童年琐忆作文 篇五

黄发垂髫之时,我独自一人在院中奔跑。突然有一只烤鸡悬浮在眼前,我两眼顿时冒出红心,跑了过去,就当快要够到烤鸡时,我突然觉得身体快速向下坠落。哎呦!我睁开眼睛,发现我躺在冰凉的地板上。哎,原来是做了一场黄粱美梦呀!但是谁把我推到地上的?我站起来,拍拍身上的灰尘,愤怒地看向周围,随即用恶狠狠的眼光,瞪向那只被我压死的蜘蛛,说:“肯定是你把我推下来的。”老爸老妈哭笑不得地说:“蜘蛛是推不动你的。”我却一点儿都不相信,一定是这只蜘蛛干的,打断了我的美梦,哼!差一点就能吃到鸡腿了。

还有一天,我趁老妈不注意,偷偷地把桌子上角落里的一小半西瓜给吃了,老妈回来一看西瓜没了,慌忙说:“那个西瓜是放了老鼠药,是我用来引老鼠的。”我吃了一惊,赶紧跑进了厕所,开始呕吐,结果吐了半天,生怕自己被老鼠药毒死了,出来发现老妈在偷笑,我这才知道被骗了,真是可恶的老妈。

6.童年琐忆之给雪人穿衣作文 篇六

童年是欢乐的,童年是无稽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我的童年是幼稚无知的,欢乐可笑的。每当我站在窗外,看着那随风飘扬的雪花,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在童年时发生的一件可笑的傻事。

幼儿园中班的寒假,那是一个白雪皑皑的寒假,一切都是白色的。我家阳台有一片空地,空地上堆满了雪。爸爸觉得雪太碍事,便用雪堆了几个可爱的小雪人,他们站成一排,看起来真像一个个穿着雪白衣服的小孩。就在那天,刚刚4岁半的我正好把老师布置的寒假作业写完。在屋子里闲得没事干,便出来到空地上,刚推开门,便看到了那几个可爱的小雪人。

我马上跑过去,站在雪人的面前,我想:这些小雪人可真可怜呀,天还在下雪,可它们却什么也没穿,这么站在这里,我穿这么多还有点冷呢!我摸了摸雪人的“身体”,“呀!这么凉!”我自言自语道“老师教我们要助人为乐,那我就把我自己的衣服给雪人穿吧。”这个幼稚的想法对于当时只有4岁半的我可能相当于伟大的发现,我手舞足蹈的跑进了屋子里,抱了一大堆衣服。刚给一个雪人套上了衣服后,妈妈就回来了。我听见了开门的声音,赶紧扔下衣服,躲了起来。妈妈见屋子里没有我,便来到了阳台的空地上。

妈妈的.眼睛尖,一眼就发现了躲起来的我和被套上衣服的雪人,妈妈先是一愣,然后就全明白了。为了教育我,妈妈假装惊奇的跑到雪人面前,说:“哟,我的晓瑜怎么变成了一个雪人了?”我看了,赶紧跑过去,说:“妈妈,我在这里,我看雪人太冷了,给他穿了一件衣服,我做了好事,您应该奖励我呀!”妈妈蹲下来,语重心长地对我说:“雪人是不怕冷的,她怕热,热可以把它融化了,你懂吗?”我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事后,我还是会经常忘记妈妈的话,给雪人穿衣服,直到上一年级。

7.童年琐忆作文及点评 篇七

I never used to enjoy English. From my point of view, learning English is was the most boring thing in the world. If possible, I would try my best to avoid reading English. I only looked at the pictures in English books, not the essays in them. Every time my parents told me "You should practise speaking English out loud", I always pretended that I didn't hear what they said.

With time goes As time went by, I fell behind other students. Even the basic grammar and words are were a big problem for me. Under the pressure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 was gradually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learning English. But I still told myself that I could get good grades and enter the university I dreamed∧of, even though my English was very bad.

However, one thing changed my mind.

Once, when I was taking a walk alone in the street, I saw a girl, who looked like an academic, working as a tour guide for foreigners. When she was introducing our hometown to a foreigner with in fluent English, a sense of confidence appeared on her face. When I compared myself to her, I felt embarrassed. I stood there silently, hearing their conversation and recalling my previous attitude towards English.

After getting home, I couldn't stop thinking. The girl's confident smile appeared in my mind. A sense of loss and sadness attacked my heart, which made me nearly couldn't breathe. I burst into crying tears, regarding myself as because I felt like a loser—the most stupid person in the world. Hearing me cry, my mother came and said something which had deep effect on me. She said, "No one can beat you except yourself. So the only thing you should do is try your best to beat the devil in your heart. Don't care what the ending will be. If you put your heart into it, you will succeed in one day. I do believe you can do it."

Now, I am different from what I used to be. Reading English in the morning is my basic task for me every day. And I have gradually realized that these "dull" words are interesting in fact. Although access to the final victory is difficult for me, I will never give up, because I will remember one sentence forever: The only one who can defeat you is yourself.

作者在這句话中用了used to do sth.这个句型,表示“过去常常做某事,过去习惯于做某事”。该句型有三种否定形式。在书面语中,used to do sth.的否定形式一般为never used to do sth.或者used not to do sth.,而在口语中,最常用的是didn't used to do sth.。这句话还可以换成肯定句,表述成:I used to hate English.

nlc202309081513

作者在这里摆脱了千篇一律的I think,而用了from my point of view来表达“我认为”。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I hold the idea that ...、I cling to the idea that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等短语来表示“我认为”。在建议类作文中阐述观点时经常会用到以上表达。

该句用了虚拟语气,if possible是省略句,可以还原为if it were possible。Try one's best to do sth.是初中基本短语,表示“尽力做某事”。此处我们可以进行升级,使用make every effort to do sth.、spare no effort to do sth.来替代。

本句中,look at有两个宾语,即pictures和essays。很明显,这里look at与essays搭配不太合适,可以换成read。此外,英语中表达“做……而不做……”时,可以使用instead of或rather than。因此这句话可以改为:I only looked at the pictures in English books, instead of/rather than reading the essays in them.

本句使用了伴随状语结构,值得肯定,但这里hear的使用有点问题。Hear表示“(无意中)听到”,假如作者想表达“无意中听到”的意思,那么这句话的逻辑就有问题了,可以改成:Hearing their conversation, I stood there silently, recalling my previous attitude towards English. 假如作者想要表达“认真听”的含义,那么应该使用listen to,将原句改为:I stood there silently, listening to their conversation and recalling my previous attitude towards English.

本句中既有伴随状语hearing sth.,又有which引导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句子十分流畅,反映出了作者较为扎实的写作功底。需要注意的是,“对……有影响”正确的说法是have an effect on sth.。尽管原句漏掉了冠词,但该短语的使用仍旧凸显了作者丰富的词汇量和灵活驾驭语言的能力。

本句中的my basic task和for me都包含了“我”的意思,略有重复。同时此处basic的使用受到了汉语思维的影响,建议改为essential。Basic强调组成某事物最基础的、最根本的,而essential侧重于对某人、某事或某种活动等最重要的、最必不可少的。可以将此处的my basic task改为an essential task。

总评

从内容上来说,作者在这篇作文中阐述了自己因为一次经历而改变了对英语的态度,最后妈妈的一段话重新燃起了作者对英语学习的信心,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了作者对于英语的热爱。英语对作者来说不仅仅是一门有趣的语言,还让作者重新找回了丢失的信心。“唯一能打败你的人只有你自己”,这是作者最深的感悟,也是英語带给作者的人生哲理。

从行文结构上来看,作文中故事的叙述十分流畅,前后连接紧密,丝丝入扣,而且还使用了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读来丝毫没有突兀之感。另外,作文的一开头就通过“过去不喜欢英语”这句话设置了悬念,吸引了读者的兴趣,然后又通过对故事的叙述进行了“剧情”的大反转,最后用一句话进行了升华,从而极大地引起读者的共鸣。

从语言上可以看出,作者对英语语法和词汇掌握得不错。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分词结构、插入语结构等等穿插于文章之中。尽管有些表达还能看出汉语的影响,有点瑕疵,也存在些许语法上的问题,但总体来看作者的表现已经十分优秀了。

总的来说,这篇作文有故事,有感悟,有转折,有升华,是一篇立意明确、主旨积极向上、语言流畅丰富的好文。

8.《十三岁的际遇》资料:童年琐忆 篇八

那时候,就是在白天我也不怎么出去玩,经常在破旧的家里着迷地捧着一本本厚书。什么《水浒传》《三国演义》《红岩》《李自成》,大多是在那小小抗震棚里看过的。尽管一个比我大两岁的男孩给我起绰号,叫我“小书呆子”,可我才不在乎呢!随他叫去好了,一百单八将,三国争天下,可比跳皮筋、抱娃娃有趣得多了。而且因为地震,哥哥有一年多没能上学,他在家陪伴着我,给我讲故事、画画,回答我提出的各种问题,成了我最好的启蒙老师。

一年多之后,我们又搬到爸爸所在单位的大院里。我对新居非常满意。倒不是因为它比过去的住处宽敞了些,而是因为我看书更方便了。文联资料室里有大量藏书和各类杂志。资料室里的叔叔阿姨们都待我很好,不仅借书给我,有时还允许我到书库里去。我成了资料室的特殊读者。

我们的窗前有两三棵高大粗壮的槐树,每到夏日,绿阴满窗,更兼槐花盛开如雪,浓烈的香气沁人心脾。记得一天晚上临睡前,妈妈提议说,菲菲和你爸爸赛一首诗怎么样啊?就以槐花为题吧!这时,槐花淡雅的香味和朦胧的月光一起弥漫在室内,我兴冲冲地拍手赞成,不一会儿,便将一首五言诗《槐花》吟诵了出来:“槐花开满树,朵朵飘芳香。蜜蜂来采蜜,酿给众人尝。”妈妈笑眯眯地表扬我:“好,这次你爸输给你啦!”爸爸也笑着夸我,这使我挺快活。现在回想起来,不免要怀疑爸爸是真的“甘拜下风”,还是为了鼓励我,可当时我却傻乎乎地确实蛮得意呢!

1980年,我参加了世界儿童诗歌比赛,以《迎接美好的明天》一诗荣获了国内奖。打那时起,我写诗的兴趣更浓了。巧得很,就在同一年的夏末秋初,我们再次乔迁,搬到了与郊区相近的新住宅区、一个名叫“小海地”的地方。刚来时,那坑坑洼洼的黄土路和半里地之外没多少货物的一个小店铺,使我暗暗诅咒这个偏僻的地方,可在我脑海里占据更多画面的,还是这儿双林农场那一大片一大片绿色的田野,和小路旁静静流淌的`小河。有多少次我在学习疲倦的时候,来到这充满诗情画意的田野,在半尺多高的草丛中捉蜻蜓,捕蝴蝶,在春风抹着淡绿的嫩草中逮蚂蚱,寻找七星瓢虫。夏天的夜晚,露水清凉,繁星闪烁,似远又近、似密又疏的蛙声给了我多少幻想与遐思!啊,就连田间一座小小的、朴素的农舍,也使我联想起无数迷人的故事……

往往是正在田垄上散步,一首诗的构思一下子跳入脑海,于是我急急忙忙捕捉住它,打好腹稿,然后回到我的斗室里,把它写下来。收在我的第一本诗集里的许多诗,就是这样“创作”出来的。

9.童年琐忆作文及点评 篇九

江西命题作文《找回童年》点评

天利考试信息网特邀:三河二中 崔亚荣

童年应是一首歌,童年应是一份美好的回忆,童年应该充满快乐、自在、纯真。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孩子的童年更多的充斥的却是繁重的作业压力,还有各种补习班、各式各样的特长班,孩子的童年被“篡改”了,再加上受信息社会的影响,各种信息不加选择地灌入孩子的大脑,他们的童年也被污染了。所以,“找回童年”这道作文题目,能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说出自己的心声。但审题时需注意,本作文题目的侧重点是“找回”,在作文时一定要围绕这个方面来写。

10.文学启蒙琐忆 篇十

我从小爱好文学,跟我外公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关。外公以种田为生,也精通中草药制作、木工、捕鱼,还会拉二胡、唱戏、绘彩画、说传(讲古代的故事传说)。他风趣幽默,总能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榜》等古典小说中的故事讲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那时,我虽家在南昌城里,大多数时间却是在距城三十余里的小兰乡西巷村度过的。

村前有一个水塘,塘面平滑如镜,水中安安静静地躺着一片荷叶,偶尔会有几条小鱼跃出水面。乡下的孩子胆子大,一到夏天就一个个打着赤膊,光着屁股,“扑通扑通”地跳进水塘,蹬腿划水,捕鱼捉虾。我是个名副其实的“秤砣”(形容水性不好),眼看着伙伴们在水塘里闹得欢,心里也痒痒的,很想下水尝试一下。那几个“赤膊小水鬼”也冲我喊道:“下来吧,下来吧!”那一只只小手在水面挥动着,一张张沾满泥巴的黝黑脸蛋冲着我晃动,真像我外公笔下戏文里的孙悟空或大花脸,有趣极了!于是,我脱了红肚兜、短裤衩,怯怯地移动着脚步,向水塘边走去。可当我把一只脚伸进塘面,猛一踏下去,便落入了水塘。瞬间,我心惊胆颤,连呼救命。当有人把我从水塘里救起时,我已经连喝了四五口水。

那天晚些时候,外公给我讲了一个关于水怪的故事:“话说一天晌午时分,猪八戒来到西巷村前的水塘边,正想在水塘里洗个澡,突然,水塘中跃出了一个大水怪,要把猪八戒拉下水。正在这危急的时刻,观音菩萨来了,她对着水怪念了一通经文后,猪八戒才得以脱身。”

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敢下水塘玩水了。可到了秋天,当村里人踩着龙盘似的水车,把水塘里的水抽掉大半,然后在浅水塘捕鱼、捉虾、挖莲藕时,我才恍然大悟:《水怪的故事》是外公随口编来哄我玩的,可以称作“口头文学”吧。这段记忆,至今还深深地印在我心里。

可见,文学启蒙的大课堂,不仅在城里,还在乡下,在我们周围的每一个角落。

作者简介:

11.林中路——王炜先生琐忆 篇十一

我与王炜先生的交往并不长,机缘是他大病多年后,重新在北大外哲所开课。那是我攻博期间,在哲学系的课表上随意翻到一门“德国哲学研究”课程,授课教师是副教授王炜。我不知道王炜是何许人,只因为这门课的时间与其他课不冲突,就选上了。上课地点在北大“四教”一个极小的教室,难以置信的是,里面竟还摆着一排排的长条凳。坐在细细的木条上,前后没着没落,上这门三小时的课,也不知能撑多久。终于熬到上课了,一位五十多岁的高个子进到讲台,一身西服套装,打着颜色鲜艳的领带。虽然气色很不好,略显老态龙钟,但还能看出年轻时曾是位“帅哥”。记得他开场时语速很慢,还透出些紧张来,后来才知道他已近十年没有开课了。大概是先介绍了一下这门课的内容,记得好像说很多人认为海德格尔与现象学无关,他的著作是存在主义的,而他认为海氏与导师胡塞尔确有传承关系,应该归入现象学。又说他并不是什么现象学专家,只不过比在座诸位早读了几本书而已。特别强调无意传授什么哲学知识,知识都写在书本上了,他只想指点一下做学问的路径。虽然这路径很迂回、漫长,像林中的小路,但有心人会循着它找到自己的方向。海德格尔正是借鉴了老师的现象学方法,开拓出一片全新的天地,或用他挂在嘴边的海德格尔翻译体:“一片澄明之地。”“林中路”在他含蓄内敛的语调里,似乎是个玩味无穷的意境。

王先生环顾一下教室,觉得实在憋屈,坦言自己站在这儿很不自在,学生也受累不浅,不如换到自己的办公室上课。那里有开水,环境也舒适。于是整个班的十几个学生循着他“指点的路径”,凌乱地向外哲所走去。九月北京的秋老虎很厉害,不远的几步路,在烈日炎炎下也嫌漫长。前面王老师与熟悉的学生谈兴正浓,后面却早有人掉队了。到办公室时,数数不过七八个人了。大家围着一张长方桌子坐下。王先生一杯清茗,促狭全无,显得怡然自得。学生们也纷纷倒水沏茶,俨然一个圆桌聚会。这时先生打开手提电脑,我侧目看去屏幕上满满的讲义。后来知道,他上课前总要花大力气准备要讲的东西,但实际用上的却很少。他讲孙周兴编译的《海德格尔选集》,常常一篇文章刚开个头,大家热烈地讨论下去,结果不长的文章,要很久也讲不完。本来一次课三个小时,却经常拖到四个半小时才下课。一次课下来,王先生精疲力竭,气色更加难看。学生们也昏头晕脑地离开了,他却瘫坐在椅子上,吸烟解乏个把小时,才骑车回蓝旗营的家。

开始一段时间,我们几个学生总摸不到门,一讨论就跑题,不着边际。王老师一次次把大家拉回到文本上来,却从不用学术权威的口吻评价对错。即使某位问出极不上道的问题,在座诸君早露出一脸不屑,而先生沉思片刻,把问题分解展开,分门别类归入哲学研究的问题框架,再细致梳理概念源流,抽离剥去种种因袭、偏见,反问回问题的真实本意。这时,冒失鬼发现自己还没有弄清楚问题是什么,我们在座的其他人也深感惭愧,意识到挥舞专业术语或大概念夸夸其谈,不过是掩饰自己的无知而已。一个最“不专业”的问题,却往往掀开知识的遮羞布,让人看到与自己最切身而又堂而皇之、草率敷衍的难题。在王先生这里,哲学不只是一套系统知识,更关乎生存的困境。虽然海德格尔研究是他学术生涯的核心部分,但是海德格尔哲学从来不是一套专业知识系统,更不是真理话语。触动他的是海氏思想中的批判性和否定性,王炜喜欢用“打开”、“去蔽”等陌生化的中文,来描述这种批判性和否定性。因为语言常被教条和流行话语所征用,赋予了过多的歧义。他希望借助一种“非肯定性”思维,颠覆哲学话语中系统化的偏执和真理意志。

渐渐的,这门课成了我的课表中最重要的。每周我都会拿出大量时间准备下次课的内容,整天扎在图书馆里查阅资料。王炜先生强调文本细读,逐字逐句对照德文原本与中文译本,每个概念斤斤考究。有时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上会讨论个把小时,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他心目中有个读书的境界,就像伽达默尔当年那样,带几个学生精读巨典,十年不辍,但今天生活的节奏怎能容人如此的奢侈。人常为王先生惋惜,他著作不多,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王炜先生常提起老师熊伟当年从师海德格尔,回国后专注于编译海氏著作,一生很少著书立说,并引为佳话。他也步导师后尘,呕心沥血研究海德格尔,苦心孤考究语言,以期能言人所难言。但文字一落纸面,意思总出意表之外。语言乖性无常,所谓一说就错,一说就俗。他追求语言的澄明境界,也就常觉得下笔艰难。记得有一次准备到香港参加一个哲学研讨会,一篇短短的发言稿,他足足写了四个月,反复修改,仍不满意。如果没有开会的期限,估计永远也不会拿出来发表。这就是为什么他虽曾校对几百万字的书稿,翻译、重译若干西学经典,却发表文章不多,只因太看重铅字的信誉。在当下的学术环境中,这种学风当然很不合时宜,所以大家觉得他不得志,而他却处之淡然。

王先生的课一学期接一学期地开下去,我也一次不落地跟着上。从一般性的师生关系,慢慢就有了私交。在课上讨论还不够,我还常在私下请教。天气好时一起出外散步,天气差时随便找个地方坐下,海阔天空,常聊到深夜还不尽兴。这个时候,我对王炜先生有了不同的认识。他很怀旧,一回忆起往事,就神气活现起来。他不到二十岁就当了兵,在北海舰队某基地服役。因为是机要通信兵,所以有特权随身带枪出入兵营。他高高的个子,一身戎装,骑在挎斗摩托上(用他的京片子说法就是“挎子”),腰里别着五四手枪,疾驰在蓬莱的湖光山色之间,好个风流美少年。恢复高考后,他第一批考进北大,就赶上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之后,又经历几次风风雨雨,交到了不少“过心的朋友”。看着他那么虚弱的体态,我怎么也想象不出这位曾是“什刹海体校”的体育健将,总觉得有自吹自擂的成分。但一次去清华大学新建的游泳馆游泳,让我领教了他的身手不凡。我开始还觉得自己是行家,要与他一试高低。哪曾想,我前面一路拼命紧游,他却不紧不慢,如鱼儿戏水,身轻似箭,划几下水,就超到前面去了。虽因心脏不好,他不敢长游,但就这几下子,已让人侧目。

他的课也越来越带有“cult”的色彩,课上的学生个个成了“死党”,年复一年地跟着先生上课。虽然每学期都是海德格尔,但是读本各不相同,从《形而上学导论》到海德格尔著的《尼采》,却单不讲那本最重要的《存在与时间》。我私下问缘故,他只说后半部是关于时间的,不好把握,虽然一直在思考时间问题,可到现在也没有理清楚。这时,他把话题转向了自己不寻常的经历。按王炜先生的话说,他已经死过一回了。当年心梗和脑梗同时爆发,医院两次下了病危通知,能活过来真算个奇迹。在大病中他体验了时间和人存在的意义。身强力壮时,死亡只是他人的死亡,一个事件而已,没有关己切身的体验。当死亡突然不期而至,生死一线的时候,死才成为生命中最极端又最切肤的经验,对生命与时间也才有真正不同的领悟。从这一刻起,死亡就在日常生活中挥之不去,但并不是恐惧,而是清醒、本真地面对生命。死亡是理解时间的基本前提,只有先行到死这一极端的生存可能性之中,才有可能真正自由地面对一个脱俗、独立的自我,也才能整体地领悟时间与生命意义。当你追问时间问题时,并不是“时间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而是我们存在的“如何”的问题。所以,企图用“知”的方式去分析、认识时间概念时,却总发现不得要领。生命中有那么多东西无法从书本里学习,而“做”也许才是理解我们时间性存在的一条通途。“知”与“行”和“信”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一直困扰着王炜的思考。他还有个八十年代的一直未圆的梦:走出书斋,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影响更多的人。他要筹建一个学人俱乐部,取名“林中路”。人们可以在里面舒适地读书、饮茶、讨论、交流。这样,知识分子有了一个自己的去处,在一个有归属感的空间相会。

但是此时王先生的身体每况愈下,出现腹泻,气色也越来越差。校医院开始诊断为痢疾,打一周的点滴消炎。我几次陪先生去校医,一边打点滴,他一边谈“林中路”的种种设想,眼中闪着憧憬,也透出一丝困惑。突然间,病情急转直下,送到北医三院才查出是种不寻常的梗塞,于二○○五年四月十一日骤然病逝,还不满五十七岁。在铺天盖地的悼念文章中,让我最有感触的是说先生有“性情”,那种学院体制里久违的文人气质。哲学是先生的治学方向,但似乎从来都不是职业特长。学术专业也不是他的社会身份,更不是生计、饭碗。他不愿在“技”的层面为学,总爱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人处世性情与学问互为表里。在体制内授课不能满足他的意趣,于是又搞了个读书会。组织起哲学、文学、艺术、社会学、国际关系、公共关系等专业不同却兴趣相投学人一起读书。先从汉娜·阿伦特的《耶路撒冷的艾希曼》读起,然后再根据大家愿望选择新文本。记得当时读书会的条件比较差,外面是风雪交加的寒夜,王炜小办公室里面挤得满满当当,一人手里捧着个热水杯取暖,杯里的水很快就凉了,可争论却越发热烈了。在这间小屋里,没有老师,没有学生,没有长辈和晚辈,大家完全平等,都是来读书的人。来去自由,没有学分更没有课时费,大家凭兴趣聚到一起。朴素清淡,坐而论道,这方净土让人暂时逃离了现实的营营扰扰。以心传心,大家彼此间的疏离感没有了,日后结下深厚的友谊。王炜先生常坐在一边微笑不语,也许正在此时,他“林中路”的设想慢慢成形了。

王先生去世后,读书会面临一个抉择,是解散还是继续。经过再三商量,大家决定继续读下去,于是从康德、尼采到福柯,然后又读回到奥古斯丁。在读书过程中,不断有人退出,出国了,有新工作了,去其他城市了,兴趣转移了。又不断有人加入进来,地点也不断变换。但有某种氛围似乎没有变,它一直伴随着读书活动。

上一篇:讲英雄事迹活动总结下一篇:现代仪表礼仪小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