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建设问题

2024-08-20

交通建设问题(通用8篇)

1.交通建设问题 篇一

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正处于鼎盛时期。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调查分析之后可以看出,一直到年底的时候,我国大陆地区总共有7个轨道交通运营城市。以重庆市为例,根据新一轮《重庆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重庆市在具体规划过程中,与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之后,规划和建设23条轨道交通线路,线网的整个总里程达到了1070km。在这种状态下,重庆市轨道交通工程将会逐渐形成大量的竣工档案,这些档案的内容和准确性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2.交通建设问题 篇二

目前, 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 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莫过于农村公路。在农村经济社会活动和农民生产生活中, 公路交通是农村不可或缺的公共基础设施, 是农村繁荣、农业进步和农民发展最基本的公共产品, 是新农村建设中公共福利设施、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的支撑。“要想富, 先修路”已是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总结, 这是民心共识, 是农民群众的渴望, 尽快解决人们的出行问题, 早日实现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抓好农村公路建设, 提高公路等级建设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期盼。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路网不够完善, 供求矛盾依然突出

目前, 农村公路网统筹规划相对滞后, 县乡公路断头路较多, 县级公路断头路段达95km, 县与县之间、乡与乡之间没有实现全部互联互通, 路网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在整个公路路网框架下, 农村公路还不能充分发挥其作为干线公路的重要支撑和集散作用。除此之外, 村村通工程通达深度还不够, 许多行政村只有l条油 (水泥) 路通到村委会或学校, 没有通到村民聚集区、旅游景区、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涉及农村公路网的乡与村、村与村、行政村与自然村之间没有形成便捷通道。要实现县县互通、乡乡互通、乡村互通、村村互通的“环形网状”农村公路网, 建设任务还相当繁重。

2.2 技术管理跟不上, 导致质量、安全隐患增多

农村公路涉及面广, 作业点多, 县级交通主管部门技术力量相对有限, 部分人员还兼职工作, 缺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农村公路建设, 不能满足当前农村公路大规模建设需要的技术管理力量, 项目存在一定质量和安全隐患。

2.3 农村客货运输的发展距“路站运一体化”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农村客货运输体制和客运网络尚需健全, 发展农村客运还需要政府政策支持, 农民群众对既有运输方式和组织管理系统不适应, 尚未完全实现“路站运一体化”发展目标。

3 改进措施及建议

3.1 增加政府对新农村公路建设的财政投入

农村公路是服务于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公共产品, 应建立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村公路交通投资机制。省 (区、市) 政府在农村公路建设要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建立国家和省 (区、市) 级政府对农村公路建设较为稳定的投资来源。逐步形成公共财政框架下政府为主、农村社区为辅、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渠道农村公路投资新机制。具体就是把农村公路、客运站点建设及公路维护管理投资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作为新农村公共财政支出的经常性项目和重点支持的公共设施, 逐年加大投资支持力度。通过大路带小路、重点路带动农村资源开发。对于公路修建、公路项目地方税费即征即返。根据国家规划和有关政策要求, 制定本省 (区、市) 农村公路建设规划, 开展建设项目前期工作, 筹措、落实建设资金;因地制宜地制定技术标准;加强对农村公路建设的组织管理, 调动各地区的积极性, 加快农村公路建设。

3.2 强化措施, 为农村公路建设管理提供组织和技术保障

农村公路建设大面积铺开, 点多面广线长, 客观上给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增加了难度。建设期间, 通乡公路应严格按照管理规定和基本建设程序, 由县政府组建项目法人;对施工、监理单位实行公开招投标和合同管理制, 对工程实行社会监理制;通村公路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由乡镇政府或村委会担任项目业主, 根据县级交通部门批复的设计图, 从本地区确立的施工单位备选库中, 通过招投标程序择优选择承包商。推选责任心强、为人正派的群众代表监督工程质量, 交通部门提供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 培训工作应覆盖到质量监督人员和现场施工操作手。同时各级政府应加强质量监督, 特别是县级交通部门和乡镇政府应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监督机构, 设专人对工程实施的各环节质量, 进行有效监督, 确保农村公路建设质量安全。路基和路面基层施工完成后, 应分别由质量监督机构委托的检测单位进行现场检测, 要求被检测指标达到规范和设计标准后进入后续项目施工。

公路建成以后, 应强化竣工验收管理。农村公路特别是通村水泥 (沥青) 路, 应由县级交通部门组织业主、监理 (群众代表) 、施工、监督机构、管养单位参加竣工验收。按照技术规范和设计要求, 对主要控制指标现场抽检, 不符合要求的路段要坚决返工处理合格后, 才能交付使用, 切忌验收工作走过场。

3.3 切实加强农村公路的建管养工作

在农村公路建设中往往是重修轻管, 由于自然力和人为的破坏给农村的现有交通建设成果带来极大的损失。必须从农村交通的实际出发强化路政管理, 实行“县管、乡办、群养”的管理体制。探索一条公路建设、公路运输管理、公路养护一体化农村公路管养体制, 使农村公路长久地发挥支农、扶农、惠农的作用, 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公路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对于农村公路建设资金采取“三个一点”的办法筹措。即:上级划拨一点, 地方财政出资一点, 受益群众筹集一点, 地方财政可从土地增值和资源开发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建设, 要加强资金管理使用、监督和审计工作, 对国家和省、市划拨的公路建设专项资金, 要严格按规定投向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对挤占、挪用、贪污等违法行为.必须依法严肃处理。公路养护和管理采取专业养护与群众养护相结合, 常年养护与季节养护相结合, 重点养护与分级养护相结合, 并完善各种形式的养护责任制, 各方协作, 密切配合, 提高公路养护质量。

参考文献

[1]职吴毅洲.史寿山.黎新华.程小飞.农村公路交通发展的系统工程研究-交通标准化, 2007 (12) .

[2]董风华, 修好农村公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实基础—南方论刊, 2006 (8) .

3.新农村建设中房屋建设问题的探讨 篇三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房屋;房屋设计;施工质量;工程质量监管

中图分类号:S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1-0040-3

0 前言

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新农村建设反映一定时期农村以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它包括经济、社会、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交通、人民生活、社会治安和社会保障等方方面面,是社会综合发展程度的标志。

1 文圩镇新农村建设基本情况

1.1 文圩镇总体概况

文圩镇辖12个村委会,30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7万人,是广西商品粮基地之一。桑蚕、甘蔗、生猪是该镇传统农业三大支柱产业,养兔是文圩镇新兴的产业亮点,是实现农民增收的又一重要渠道。大明村是全县乃至全梧州市有名的“两稻一菇”高效农业种植模式的示范村,纯收入已超过万元/亩。

1.2 新农村建设问卷调查基本状况

1.2.1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据调查统计,96%的村民认为新农村建设“相当重要”,能带来好处;只有2%选择了“无所谓”;2%选择了“不重要”。调查显示,对于“新农村建设”这项改革措施,大部分村民持有赞成态度,绝大部分村民盼望着这项施政改革能够带来实实在在的益处,能够切实提高生活水平。

1.2.2 “新农村”的内涵和体现 40%的村民认为“新农村”的内涵和体现是“新村容村貌”;31%的村民认为是“新的思想观念”;21%的村民认为是“完善的生产设施”;8%的村民认为是“新的生活习俗”。改革开放以来,大部分村民摆脱了贫穷的生存状态,村容村貌等生活环境得到一定改善。目前据调查显示,超过51%的农村人口更渴望改变当前农村落后的思想观念和生产设施。

1.2.3 基础配套设施 44%的村民认为首要改造的基础配套设施是道路交通;20%的村民认为自来水系统的改造非常重要;17%的村民认为需要“农田标准化,耕种机械化”;另外分别有4%和3%的村民认为校舍和其他方面也急需改造。由此可见,农村基础配套设施落后,特别是道路交通方面,急需大规模改善。

1.2.4 土地使用规划 45%的村民认为当前农村土地规划布局不合理;39%的村民认为当前土地使用规划可以接受;另外分别有9%和7%的村民认为当前农村的道路和宅基地的配套布局很差。由此可见,农村土地使用规划布局应当科学合理的进行设计。

1.2.5房屋建设施工状况 (1)施工队工作质量 60%的村民认为施工队建筑质量“一般”;23%的村民认为建筑质量“好”;13%的村民认为建筑质量“较好”;4%的村民认为建筑质量“很差”。统计数据表明,施工队的工作质量是制约农村房屋建筑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关监管部门应当严查准入、严审资质、严抓质量。

(2)建筑拌浆方式 62%的村民选择“机械搅拌”,38%的村民选择“人工搅拌”。由此可见,农村房屋建筑正逐步向机械化、标准化、规范化靠拢。

(3)房屋建筑地基检测 仅有26%的村民有意识地对房屋建筑地基进行检测,而58%的村民缺乏对房屋建筑地基进行检测的意识。调查数据表明,村民对房屋建设的安全意识不强。为了节省建房成本,村民大多数情况下未要求施工队在施工前进行地基检测,这是农村房屋安全问题的一大隐患。

(4)建筑材料的选择 85%的村民选择普通实心红砖;8%选择水泥砖;4%选择空心砖。调查数据表明,尽管国家颁布施行建筑墙体“禁实禁黏”政策,在农村的房屋建设中,普通实心红砖使用依旧普遍,新型环保空心砖未能普及到农村,是造成农村房屋安全问题的又一大隐患。

(5)房屋防灾抗灾能力 33%的村民认为新建设的房屋应能防洪;31%的村民认为新建设的房屋应能防风;20%的村民认为新建设的房屋应能防震;16%的村民认为新建设的房屋应能防火。由此可见,村民对新农村房屋建设的关注重点主要集中于“防洪水、防台风、防地震、防火灾”这四个方面。

2 文圩镇新农村房屋建设的现状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重大课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对住房生活条件的需求逐步提高,新农村房屋建设逐渐得到改善。紧跟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的步伐,农村逐步淘汰更换泥瓦房,建成安全系数更高的砖混结构楼房。然而,新农村房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根据梧州市蒙山县文圩镇新农村建设中房屋建设状况的调查研究,进行分析论述。

2.1 房屋设计不科学

广大农村地区普遍持“出资建房纯属个人行为”的观点,无需办理房屋设计与土地规划审批,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和管理更是无从谈起。由此,广大农村地区建造房屋时,既没有进行建房设计申报,又没有经过相关专业机构的质量监督和验收,房屋建造质量和安全隐患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农村建造房屋时,户主除考虑资金方面的因素外,对房屋建筑的基本知识一无所知,单纯模仿他人住宅设计,一味追求占地面积大、楼层高、结实耐用。据此理念建造的房屋,既耗费大量资金又缺乏合理布局,导致修造的房屋造型简单、装修粗俗、缺乏美感、实用功能差,安全事故频发。由于对新生事物缺乏认同,受到沿袭祖制、礼法、风俗等传统观念的桎梏,大部分农村地区在新建和改建房屋时,循规蹈矩,因陋就简,对建筑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缺乏认同感,对优秀房屋设计方案不理解、不采纳。

2.2 建筑施工质量欠佳

调查发现,农村建房以资金成本作为优先考虑因素,针对房屋质量的监察和验收认识模糊。基于节省资金成本的前提,村民多数选择民营组建的“三无”施工队进行房屋建设施工。房屋设计不合理,施工不按标准操作,偷工减料现象严重,造成诸多房屋安全隐患。民营组建的施工队伍,行业准入门槛低,资质审查不严格,施工欠缺操作标准,政府监察和验收存在漏洞,致使从业人员未经正规施工培训就匆忙上岗,技术水平低下,建筑质量何以得到保障。例如砂浆、混凝土无配比技术;搅拌混合时材料任意增减,随意性大,造成砂浆、混凝土强度波动严重;砌砖时,内、外墙转角处不设置马牙槎,上、下层间不错缝搭接;干砖上墙,因砂浆严重失水而导致砌体强度降低。以上种种施工隐患都不同程度的降低了房屋结构的安全性、可靠性,极易导致房屋安全事故。

2.3 施工现场安全措施不到位

广大农村地区建造房屋时,选择施工队伍的标准是“口碑好、低价、快速”。由此选取的施工队伍不但技术资质上难以达到合格标准,而且安全保障设施配套不到位,施工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淡薄,安全事故频发。例如施工人员高空作业无防护装备;施工人员违规乘坐提升机;施工现场“三宝”、“四口”、“临边”无防护;材料堆放不整齐;占道施工等等,都是引发事故的原因,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2.4 建筑材料质量没有保证

大部分农村地区在对新建和改建房屋购买材料时,一味注重控制资金成本,给不法商贩可乘之机,容易购买到伪劣不合格的建设材料,使用建材构配件质量低劣,特别是建筑结构材料合格率低。例如砂浆、混凝土标号低;檩条、楼板钢筋配置不足;钢筋设置位置不正确等,留下重大质量安全隐患。有的施工队伍为了降低造价,节省资金,人为去掉圈梁,构造柱等抗震措施,致使房屋建造之初就埋下重大安全隐患。

2.5 建筑材料选择:普遍使用实心红砖,未接受新型环保空心砖

文圩镇建房墙体材料普遍选用本地砖厂生产的实心烧结红砖。这种实心烧结红砖的制造通常因地制宜,采用当地山石加工成的砌块,不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而且实心黏土红砖是一种资源消耗型产品,大量破坏土质土层,消耗能源,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尽管国家颁布施行建筑墙体“禁实禁黏”政策,在城镇住宅建设中已基本落实,但是广大基层农村由于诸多客观因素仍然未能贯彻实施。

建筑红砖的生产方式大多采用就地取土,手工或半机械化成模,高温烧结。统计数字表明,我国每年烧制实心黏土红砖70000亿块,因生产黏土砖毁田50万亩,同时消耗7000多万吨标准煤,极易破坏耕地,浪费能源,污染环境。黏土砖在使用过程中,因保温隔热性能差致使建筑能耗总量增大,不利于可持续性发展。

相对实心黏土红砖而言,新型环保空心砖优势颇多。它主要采用煤矸石、粉煤灰、建筑渣土、冶金和化工废渣等固体废物为原料,混合配比烧结而成。使用新型环保空心砖有利于变废为宝,减少农田被毁和水土流失,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环境,促进经济循环发展。空心砖具有良好的隔音、保温、抗震、砌筑性能,有利于节土、节煤、增产、增值,具备较强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益。根据调查走访,目前市场上销售实心黏土红砖单价约为0.20元,新型环保空心砖的单价较之前者便宜0.03元。价格与性能存在优势,实心黏土红砖依旧普遍使用,原因何在?据业内人士获悉:红砖普遍使用是一种传统旧俗,环保砖作为新生事物还需逐渐得到认同;环保砖表观与质感不及红砖厚实,这是广大农村地区延守“原生态为最佳”而普遍存在的错误观念。

3 对于改善新农村房屋建设质量的建议

通过对梧州市蒙山县文圩镇新农村房屋建设进行实地调研,科学整理调查数据,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归纳出该镇在房屋建设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房屋设计不科学,无需申报审批;土地规划不合理,整体布局欠佳;缺乏相关的房屋建筑监管和验收部门;民营组建的施工队伍,行业准入门槛低,资质审查不严格,施工欠缺操作标准,安全措施不到位,政府监察和验收存在漏洞;建材市场监管缺失,建材质量良莠不齐;新型材料宣传不到位,节能环保意识淡漠;与新农村房屋建设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3.1 设置新农村房屋建设管理机构

建议人民政府设置新农村房屋建设管理机构,并落实该机构的编制、人员和专项工作经费。该机构应认真履行建设市场监察职责,认真做好巡查、回访、验收。对限额以上的工程,未经开工批准擅自施工的项目立即停止施工,并报告本县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处理。对限额以下的工程,未经开工批准擅自施工的项目,应督促其尽快补办相关手续。与此同时,该机构应做好宣传指导,督办农民自身确认建材质量合格情况,对房屋结构和重要工序进行技术指导。只有建立健全新农村房屋建设质量监督机制,才能保障新农村房屋建设质量管理得到全面覆盖。

3.2 加大宣传,提高意识

政府部门应当加大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广大农村人口的房屋建设安全意识,树立房屋科学设计、合理布局的观念,促进广大农村地区自觉地规范化建房,保障自身的生命财产和合法权益。引导建房农民先设计后施工;选择具备专业资质、技术完备、安全措施有保障的施工队伍;在购买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时,应严格审查其合格证及生产日期;不购买劣质产品,鼓励使用优质环保的建筑材料,对采用新型环保空心砖建房的农户进行补贴;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应当通过法律途径坚决处理,不留隐患;友情提醒,房屋竣工后应由质检部门验收合格后,方能投入使用。

3.3 建立健全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规

建议政府相关部门结合全市乡镇实际情况,委托有设计资质的单位,修订建制镇、集镇规划区内的居民和村庄建设范围内的农民自建住宅标准,通用设计图集或标准设计图集。由各村镇建设管理机构免费大量分发宣传,逐步引导农民自建住宅由传统结构形式向符合国家标准规范的结构形式转变。

3.4 规范农村建筑行业

建立专业农村建筑行业协会,配合人民政府建立健全民营施工队伍行业准入、资质审查、施工标准、安全配套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农村民营建筑施工队伍和从业人员的管理,定期培训,进行劳动资格考试,统一颁发劳动资格证书和合格证书,由乡镇建设管理机构统一备案管理,未经备案的建筑施工队伍一律不得从事农村住宅建设及相关业务。从业建筑工匠必须经培训合格,持证上岗;从业建筑工匠施工时,须尊重科学,按图施工,不合格的材料、构件不得使用;从业人员应当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建房户负责,并承担质量和安全责任;凡在建房屋中出现严重质量事故和安全事故的工匠,村镇建设管理部门应坚决查处,予以通报,并取消其施工资格。通过不断提高从业人员和施工队伍的建房水平,确保新农村房屋建设的质量安全。

4 结语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重大系统工程,而新农村房屋建设乃是关键基础工程。由于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和农户自身观念的制约,以及有关政策法规和管理部门的引导等因素的影响,广大农村地区房屋建设的整体水平较低。在加大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和背景下,各级人民政府应该下大力气转变农村建房观念,提高房屋建设质量,加大监管力度,及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规。社会各界与各级人民政府齐心协力,团结协作,才能巩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使规范建房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为,使农村真正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郭久兵 王浩荣.村镇建设工程质量监管的探讨[J].天津建设科技.2006,(18).

[2] 李凤金.对村镇房屋建设的几点建议[J].中国科技信息.2005,(13).

[3] 王海娃.浅析新农村建设中的建房问题[J].太原科技.2007,164(9).

[4] 李相保.探讨如何抓好新农村房屋建设质量安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6).

4.交通建设问题 篇四

根据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做好交通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整改工作的通知》要求,为认真贯彻落实《xx省交通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结合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际,我局对x年以来规模以上的投资项目进行全面排查,查找突出问题,深刻分析原因,提出治理对策,完善法规制度。特制订本整改方案及措施:

一、规范工程建设项目决策行为

着重解决未批先建、违规审批以及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等问题,促进项目规划和审批公开透明、依法实施。

1、加强项目建设程序的监管。严格执行投资审批、核准、备案管理程序,规范项目决策,科学合理确定项目建设规模、工程造价和标准,认真落实施工许可证制度、开工报告制度。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

2、健全重大项目决策制度。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规划交通建设项目,推行专家评议和论证、公示和责任追究等制度。

3、向社会公示建设信息。及时公布应该公示工程项目信息,并同时公布监督渠道。

二、规范招标投标活动

着重解决招标投标环节存在的规避招标、虚假招标、围标串标、评标不公等突出问题,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工程建设有形市场,促进招标投标活动的公开、公平、公正。

1、依据招标投标有关法律法规,以政府投资项目和使用国有资金项目为重点,严格核准招标范围、招标方式和招标组织形式,确保依法应该公开招标的项目实行公开招标。

2、以建立健全交通建设市场诚信体系为重点,进一步规范交通建设市场行为特别是招标投标活动;以提倡合理标价、保证合理工期、合理划分标段为重点,提升交通建设工程质量;以选择好项目法人、项目经理、项目总监“三个关键人”为重点,推进项目标准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全面提升项目管理水平。

3、继续严格执行《标准施工招标资格预审文件》、《标准施工招标文件》。

4、加强对工程建设项目勘察、设计和工程量变更的管理。以提高交通工程建设项目勘察设计质量为重点,建立健全设计质量责任制,建立桥梁风险评估制度,完善设计质量责任追究办法,打牢建设项目工程质量和安全基础。

5、改革和完善评标活动,积极推行异地远程评标和电子招标投标。逐步实现招标资格预审文件、招标文件、投标文件的无纸化运作和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评标。

6、落实项目法人制、项目合同制、项目监理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项目经理负责制等制度。

7、建立招标投标工作联席会议制,健全招标投标行政监督机制和举报投诉处理机制,严格落实招标投标违法行为记录公告制度。

三、加强工程建设实施和工程质量的管理

着重解决工程建设项目标后监管薄弱、转包和违法分包、偷工减料,施工监理不严格、建设质量低劣,资金管理使用混乱和安全责任不落实等问题,使工程建设规范、高效、廉洁运行。

1、加强工程建设质量的过程监管。推行管理骨干基本固定、职责明确、规范运行的劳务管理模式。积极推进项目标准化、精细化、规范化和扁平化管理。

2、加强对工程监理机构的管理,制定完善监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和法定职责,以打造监理企业品牌、强化监理人员责任意识为重点,全面推动监理行业的职业化进程,促使工程监理机构切实发挥独立专业监督作用。

3、严格合同订立和履约管理,禁止转包和违法分包。

4、完善质量管理法规制度,明确质量标准和管理目标,加强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落实工程质量各方领导责任制。

5、以“不出假数据”为重点,严格规范工程试验检测工作,充分发挥试验检测数据对保障建设、指导施工、控制工程质量的基础性作用。

6、严格执行安全管理法规制度,落实安全生产领导责任制,严格执行新、改、扩建设项目的安全“三同时”制度和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以权责一致为重点,创新和完善质量安全监督工作的体制和机制。大力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细化安全措施,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查处生产安全责任事故,深挖工程质量安全事故背后的腐败问题,严肃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四、加强物资采购和资金安排使用的管理

着重解决工程建设项目物资采购监管薄弱、资金管理使用混乱以及工程质量超概算等突出问题,规范物资采购活动,促进工程建设资金规范、高效、安全、廉洁使用。

1、严格按照《招标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的有关规定,加强对工程建设重要设备、材料采购的监管。

2、加强工程建设项目资金监管,严格概、预算管理,控制建设成本,确保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等项目建设资金的安全。

3、以加强财务管理和对所有交通工程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和对政府投资项目及严重超概算项目进行跟踪审计检查为重点,促进工程建设资金规范、高效、安全、廉洁使用。

五、推进建设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

着重解决工程建设信息公开不规范不透明、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不健全以及工程建设领域信用缺失等问题,积极推进工程项目建设公开透明,初步建立互联互通的工程建设领域诚信体系。

1、认真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项目主管部门公开工程建设审批、核准和监管信息;建设单位提供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信息、招标过程、施工工程管理、合同履约情况、质量检查和竣工验收结果等情况。拓宽信息公开渠道,以政府门户网站和交通网站为主要平台,及时公布工程建设项目信息,逐步形成工程建设项目信息的共建共享。

2、完善工程建设领域信誉评价、项目考核、合同履约、黑名单等市场信用记录,整合有关部门和行业信用信息资源,建立健全全市统一的企业和个人诚信、信用系统。建立健全失信惩戒制度和守信激励制度。

3、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强对专项治理工作的宣传报道,强化对工程建设领域的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

六、加大查办案件力度

着重解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职工利用职权违规干预招标投标、以谋取私利等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的突出问题和失职渎职行为,坚决遏制工程建设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势头。

1、拓宽案源渠道。公布专项治理举报电话(x),受理群众举报和投诉,及时从中发现案件线索。

2、在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工作过程中,重点查处交通系统干部职工插手招投标活动,利用职权以权谋私和行贿受贿案件。

3、健全协调机制。局x科、x科、x科和x局、x处等有工程项目单位等科室、单位要及时向局纪检组进行情况通报、案件线索移送、案件协查、信息共享机制,形成查办案件的合力。

4、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剖析大案要案,开展警示教育。查找体制机制制度存在的缺陷和漏洞,提出加强管理的措施。

x市交通运输局

5.新农村建设问题 篇五

一、农村公共产品:边界范围与基本特征

农村公共产品是指满足农村公共需求,市场不能提供或者不能完全由市场提供,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社会产品或服务[1](P89—94)。很显然,这些社会产品或服务会使农村受益,农民受惠,但外部性的存在又使得其中有些社会产品或服务的受益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农村地区。根据农村公共产品的功能和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变化,我们将农村公共产品分为经济发展型、公共服务型、社会保障型和生态保护型四种类型。经济发展型指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起支撑和促进作用的公共产品,如农村基础设施、农田水利设施、农业气象、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信息等;公共服务型指保障农村社区稳定和农村基层政权运转的公共产品,如乡村基层政权组织的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经济发展规则等;社会保障型指为提高农民社会福利水平和基本生活保障的公共产品,如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医疗保险、农村社会救济、农村文化与体育设施等;生态保护型指有助于推进农村经济、社会与生态和谐共存,农业与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公共产品,如农村生态保护、环境建设、村庄绿化、农业灾害防治等。

农村公共产品既具有公共产品的一般属性,还具有特殊性,具体表现为:一是运行成本高与利用效率低并存。农业生产的分散性和村庄布局的松散性,使得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组织成本和运行成本较高;农村人口密度不高且分布不均衡,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较低,公众受益范围较小。二是高依赖性与低供给率并存。由于制度变迁,农村集体经济制度裂变为为数众多的农户,农户的分散经营决定了其生产和生活对农村公共产品的高度依赖;农业生产是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交织,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有限,需要政府支持,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上一直是重城市,轻农村,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三是高外在经济性与低内在经济性并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高低影响到农业外的其他产业,但是农业的弱质性和农户的脆

弱性使得农村公共产品具有较低的内在经济性。农村公共产品能够促进农业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它有较强的外在经济性。

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基本格局与问题透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公共财政框架的逐步形成,特别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新阶段的到来,农村公共产品的覆盖范围不断拓展,公共产品的供给有了长足进步。然而,必须看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不足、结构单

一、区域布局不合理、供给效率低下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并严重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瓶颈。

1.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规模。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规模指经济发展型、公共服务型、社会保障型和生态保护型四类公共产品供给的数量。近几年来,随着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我国各级财政加大了对农村的投入力度,2004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总量达到2626.2亿元。国债资金在总规模减少的情况下,中央农业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达到550亿元。但总体上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仍然严重不足。表现为:(1)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带病运转。据调查,目前全国病险水库约有3万座,占水库总数的36%,其中大中型水库的病险占有率接近30%,小型水库的病险占有率更高,结果是农业抗灾能力下降,大部分地区还是靠天吃饭。(2)农村生活居住环境不容乐观。统计显示,目前全国一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60%以上的农户没有用上卫生厕所,“露天厕、泥水街、压水井、鸡鸭院”是对农民生活居住环境的形象描述。(3)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目前城乡社保覆盖率之比高达22∶1,社会保障体系主要限于城市,基本上没有延伸到农村;占全国总人口60%左右的农村居民仅享用了2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九成左右的农民是无保障的自费医疗群体;农村中学生是城市的4倍,但教育经费只占全部教育经费总额的38%。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既有制度内的原因,也有制度外的原因。一是长期以来,城乡分割、工业优先、城市倾斜的发展战略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我国农业、农村、农民为国家财政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促进工业化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原始积累和资金保证。但由于国家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上长期是重城市,轻农村,实行的是城乡差别政策,农村公共产品主要靠农民自筹解决,国家提供少量补助,造成公共产品供给的巨大差距。二是受分税制影响,基层政府承担了大量事权,但却没有稳定的财源,由于财权和事权分离,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错位现象严重。如义务教育、民兵训练等是典型的公共产品,理应由中央财政承担,而事实上这些事权却下放到了乡镇。由于基层财力有限,长期入不敷出,无力承担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责任。

2.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指经济发展型、公共服务型、社会保障型和生态保护型四类公共产品的数量构成和比例。我国现行社会管理体制是一种自上而下、层层分解指标的行政化体制。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大多由各级政府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提供,农民缺少实质性的参与。这种方式直接导致了供给与需求的脱节,供需结构失衡。据调查,近几年

来,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增幅较快的是交通、通讯支出、医疗卫生支出、基础教育支出,说明农民对交通道路、医疗卫生、基础教育的公共产品需求增长很快,但在实际供给中,乡村道路和医疗卫生服务等严重不足。统计表明,国家教育经费投向农村的不到1/3,农民人均医疗卫生经费仅为城市居民的1/4。相反,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升级达标,倾心于“政绩工程”、“面子工程”、“样板工程”,不仅造成公共资源浪费,而且直接导致地方债务的增加。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失衡的原因主要有:(1)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程序一直是“自上而下”,决策机制沿袭的是以行政手段强制性供给机制,农村社区公共产品的供给主要不是农民需求的表达,没有体现农民意愿,而是由上级的指令决定。在这种决策机制下,中央给地方的转移支付和支出结构容易出现错位。(2)由于县乡财政困难,基层政权的财政收入主要用于保运转,无力进行公共产品供给,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的60%~70%用于人员供养和行政开支,而用于基础建设的支出比重不高。(3)基层政权的目标函数和农民的目标函数并不总是一致。基层政权追求的主要是政绩,农民追求的是农业生产的效益最大化和消费的效用最大化。比如,政府为了政绩工程,可能将更多的财政资金用于大水利,而农民直接受益的是小水利。但是,由于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造成公共产品供给比例不协调。

3.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指经济发展型、公共服务型、社会保障型和生态保护型四类公共产品配置不存在帕累托改进。总体上看,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和农村居住的分散性,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关系到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从水利投资看,“十五”期间,计划的农村饮水解困任务提前一年完成,全国5700多万群众告别饮水困难;对213个大型灌区和23个重点中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全国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2亿亩,可以说是成绩斐然[2]。但是国家对农村小水利建设、人畜饮水、灌区节水、水土保持、农村水电等农村小型水利建设的财政支农机制尚未建立。部分地区不顾农村的客观条件,热衷于投资一些见效快,易出政绩的短期公共项目,而不愿提供一些见效慢、期限长且具有战略性的纯公共产品。一些贫困落后地区大力修建农贸市场、休闲广场、歌舞剧院、高档宾馆等,还冠之为建设新农村、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美名,而实际上这些公共设施的利用效率并不高,公共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低下的原因:(1)信息不对称造成了供给效率低下。一方面,农民由于受信息渠道和手段的限制,获取和拥有的信息不充分、不对称;另一方面,政府在没有充分的市场调查情况下,又不能提供真实准确的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因而,常常出现一哄而上和一哄而下的进入和退出现象,造成资源浪费,供给效率低下。(2)逆向选择导致了供给效率低下。在政府有限问责制度下,项目申请人的收益不可能小于零,并可以通过项目寻租,却不需要承担项目风险。假定项目的收益一定,只有那些成功时收益较高的项目才会申请;但是,给定期望收益相同,较高的成功收益意味着较低的成功概率(较大的风险)。这样,高风险项目驱走了低风险项目,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出现逆向选择,财政支农资金得不到高效率利用。(3)长期博弈下的低水平均衡。政府的公共投资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一期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而农户居住的分散性和低水平的组织化程度,使得农村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于平均水平,这势必会在下期降低公共投资在公共财政中所占比例,进一步降低公共投资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农村公共投资将收敛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带来供给效率的低下.三、增加和改善公共产品供给,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思路

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出发,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真正赋予农民国民待遇,这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集中表现。单一的政策选择、制度变革或资本注入并不能完全改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结构失衡、效率低下的现实,必须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创新机制、完善政策。

1.建立各级政府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共同承担机制。一是各级政府应明确职责。农村公共产品的基础性、外溢性特征和供给的现状迫切要求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加大有效供给力度。各级政府作为公共产品供给的主体,应着眼于全体公民、全部社区,尽快改变公共产品供给上的“重城市、轻农村”的政策倾向,真正承担起农村社会最起码的公共产品供给[3]。二是重新界定各级政府的财政职能,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明确县、乡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责任。农村公共产品构成上的层次性决定了各级政府间责任划分的原则:属于全国性的农村公共产品由中央政府承担,属于地方性的农村公共产品由地方政府承担,一些跨地区的公共项目和工程可由地方政府承担为主,中央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和协调。三是加大对农村基层的转移支付力度,建立政府间合理的转移支付制度,将农村公共产品的制度外供给转变为制度内供给,使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有足够的资金来源。要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理顺公共分配关系,加大对农村基层的转移支付力度。对于应有中央政府提供的农村公共产品,中央政府必须提供必要的转移支付。

2.明确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优先序。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公共财政不可能覆盖到农村所有领域,也不可在短期内大规模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有研究者依据公共产品供给的回报率,了解农民最需要的公共产品。从研究结果看,对全国而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优先序依次是科研、教育、道路、通讯、电力和灌溉。国家财政部农业司在实际调研中设计了相关问卷[4],结合对浙江、四川、陕西、河南四省的调查,财政部农业司认为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基本优先序,对东部地区而言,第一,建立农村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和农村大病医疗救助制度;第二,加强农村义务教育,重点是农村中小学必要设备的配置和师资队伍的培训;第三,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第四,农村文化建设。而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优先序主要是:

(1)保障基层机构的正常运转,主要是编制内的人员工资支出和公用经费支出;(2)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重点是中小学危房改造、必要教学设备的配置和师资队伍的培训;(3)支持乡村道路建设和清洁饮水主要设施建设;(4)

支持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防疫体系建设,重点是农村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建设、农村大病医疗救助;

(5)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支持弱势群体发展,主要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农村扶贫开发;(6)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进步,重点放在中部粮食主产区。

在符合WTO规则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国家财政的实力,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以及农民的关注度,笔者认为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优先序是,经济发展型:农田水利设施、农业技术推广与农民培训、乡村道路建设、农产品市场信息;公共服务型:乡村债务化解、乡村规划、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型: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农村养老保险、农村社会救助;生态保护型:农业灾害防治、生态建设、村庄绿化、环境保护。

3.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筹资机制。各类农村公共产品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受益范围,因而其适应性的供给机制和制度安排也就有所不同。诚然,政府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主体,但政府供给并不意味着完全由政府提供,我们认为,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既要考虑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又要保证社会公众的福利最大化[5](P224—228)。根据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上,应广辟渠道,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新机制。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主要应是政府,政府不能推卸责任,但政府绝不是惟一的供给主体。政府在目前有限的财力下,不可能在短期内提供充足的公共产品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在明晰产权关系的条件下,积极引进民间投资,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动员社会资源来提供农村公共产品,这样一方面可减轻财政供给公共产品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实际上我国目前已出现了农村公共产品的诱致性变迁现象,如村级医疗卫生服务的民间供给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或大中型农机具的私人化等。政府应创造条件诱导和促进这些创新行为,以充分利用民间资本,拓宽公共产品筹资渠道,形成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多元化格局。一是采用许可证经营的方法,吸引市场资金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如学校、农资供应、小型水利设施、乡村卫生院等公共产品,以发放许可证的方式,吸引私营企业进入经营领域,让农民代表监督。今后,在明晰产权、加强管理的前提下,要有多元化投资的思路,多渠道融资,按照“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逐步扩大范围和增加内容。二是实行政府与市场共同分担的筹资机制。改变过去单一的政府投入机制和“以农为本”的筹资机制,逐步建立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新机制,政府可以对不同类型的公共产品分别采用委托代理、公开招标等方式为农村公共产品筹集资金。

4.建立“由下而上”的需求表达机制。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必

6.城市的交通问题 篇六

调查报告

题目城市的交通问题完成人姓名xx系别xx系专业班级级 班指导教师完成日期XXXX年X月

城市的交通问题

XX

(渤海大学文理学院XX系)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和汽车的增加,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在许多大城市,由于过量的汽车,经常导致交通阻塞,交通事故频繁,大气遭到污染等。交通问题已经给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借此机会对本市的交通情况做一个调查。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收集相关的数据,相关交通新闻信息,并向交警询问平时的情况,查阅相关资料。

二、本次调查涉及的主要内容

本次调查的问题涉及城市的一些交通问题,如交通阻塞,交通事故等相关内容。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交通阻塞

相对于道路网的承载力来说,汽车数量过多,诱发了交通阻塞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交通阻塞是汽车社会的产物。在人们上下班的高峰期,交通阻塞现象尤为明显,在很多大城市中心区,高峰期交通速度仅有每小时16km。交通阻塞导致时间和能源的严重浪费,影响城市经济的效率。大城市圈内的汽车道路还在继续建设,汽车数量也进一步增加,道路的建设和汽车的增加有可能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更为严重的交通阻塞。

(二)交通事故

交通事故是许多大城市存在的日趋严重的问题。不同国家部分特大城市地区道路交通事故数字都较大。表中仅统计了死亡人数,实际上,还有大量非致命交通事故。交通事故不但导致了对贵重医疗设施需求的增加,而且使受伤者痛苦不堪。据统计,仅1978年,美国就有52 653人死于机动车事故。

(三)公共交通问题

公共交通问题主要表现在:①由于对公共交通投资不足,致使峰值期人们对公共交通的需求大于供给,造成交通拥挤;②由于对公共交通的需求波动大,高峰期过于拥挤,而非高峰期使用又不充分,收入锐减。高峰时间和非高峰时间公共交通是一对难以解决的矛盾。如果增加投资来满足高峰期人们对公共交通的需求,那么,在非高峰时间,这些公共交通设施大部分将处于闲置状态,造成浪费。近年来,许多国家出现严重的财政赤字,因而无能力对公共交通进行大规模投资,致使公共交通设施陈旧,公共交通工具数量减少,服务质量降低。其结果,在发达国家,一方面对公共交通工具依赖性较大的低收入阶层是一个打击,另一方面又促进了中产阶级甚至低收入阶层对小汽车的依赖性。这又使公共交通进一步萎缩,形成恶性循环。在发展中国家,则使公共交通高峰时间的拥挤现象更为严重,从而加剧了城市交通问题。

(四)步行者问题

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城市,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步行或骑自

行车仍是一种重要的交通方式,步行交通量仍很大。据调查,在伦敦南部,人们上下班之外的行程中,50%以上的人是靠步行。贫穷城市的人们常常步行是因为公共交通的票价太昂贵。现在很多城市都在为改善道路交通进行规划,如加宽机动车道,但却很少考虑步行者的需求,因此步行者的易达性很差,步行者设施缺乏,如在一些城市,人行道变窄了,交通安全岛取消了,不设置穿越马路的绿灯信号,机动车辆被允许停放在人行道上或道旁,这些都给步行者带来麻烦和危险。步行者还必须忍受噪声、烟雾、汽油味等。现在,很多大城市已开始着手解决步行者问题,如在中心商业区一些重要街道上禁止车辆通行,设为步行街或步行区;在市中心除公共汽车外,其他车辆白天均不得通过等。但解决的步伐还迈得很小。

(五)停车问题

汽车并非总处于运动之中。当它们处于静止状态时,就要占据一定空间。汽车越多,占据的空间越大。在城市中心区,人多车多空间少,停车场与汽车数量很不相称,停车也最困难。尽管近十多年来在市区建了许多多层停车场,但仍满足不了停车需求。很多城市颁布了法令,限制在市中心区停车,以控制进入市中心区汽车的数量。有一些城市制定了“停车一乘车”计划,在市中心区外围建若干处停车场,汽车司机只能将车停在这些车场内,然后乘公共汽车进入市中心区。但这些措施并没有解决停车问题。有学者提出,应重新认识大型公共交通工具的价值。美国政府曾在70年代中期制定过一个方案,迫使个人使用公共汽车来代替小汽车。但很多人认为,这个方案的实施会减

少家庭小汽车的数量,从而改变消费模式,减少就业机会。于是,失业、福利、职业培训和贫困等问题随之出现。发展公共交通还需要政府大量补贴,其结果将限制解决其它问题资金的流动,或者被迫增加税率。高税率将使货币从个人手中分配到政府手里,从而可能造成社会经济体系变化,也增加了政治不稳定性。因此,如何有效地解决停车问题仍在探讨中。

四、采取建议与意见

在本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城市建设进入到一个迅猛发展的新阶段。城市道路交通网系统是调整城市空间布局,科学划分城市功能分区的重要手段。为此,城市本着老城改造与新城建设相结合、城市建设与农村建设相统一、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相配套、域内交通与域外交通相统筹、地上交通与地下交通同步推进、鞍海城市一体化的原则,全力打造鞍山城市交通大格局。调整后全市新增主次干道60条,新增道路总里程600公里。形成了“十横八纵五环十射”的道路交通系统。调整后的鞍山道路交通系统有效的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城市面积由154平方公里扩展为近800平方公里,极大的改善了城市交通条件,彻底改变了“十字加环路”的单一道路形态,有效的促进了全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依据《鞍山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城市道路交通网络要打破原有的“十字加环”结构模式,“化环为轴”呈放射状发展,最终形成“十横八纵五环十射”的道路交通系统。

五、总结

经过这次调查,我对城市交通的问题又了解了许多,我觉得一个城市交通的好坏与否除了有一个合理的城市交通规划,更要有广大司机的配合,遵守交通法规,只有这样我们的城市才会更加完美。最后,再次感谢老师的指导和同学们的帮助与合作。

7.论加强团队建设问题 篇七

其一是目标问题。一个团队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而且团队中每一个人在内心深处都认同团队的愿景、使命以及价值观, 因“对共同理想的承诺”, 而建立起了牢不可破的团队情谊。这样才能做到目标上同向、工作中同干、责任上共担。没有明确的目标, 这个组织就不能称之为团队。因此, 作为一个团队的“带头大哥”必须要为团队设定明确的目标, 并为这个团队迸发正能量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在很多时候, 大家都会感觉到团队建设中目标设定这个难题。很多成员都会认为那是团队建设者一个人的事情, 跟自己无关, 在团队目标设定时把自己排除在外, 在后期的团队建设中就会感觉到分歧越来越大, 由此引发的结果就是“你选择抛弃了团队, 团队不得不舍弃你”这样一种尴尬的境地。作为团队建设者, 按照书中所述, 可采用“饮水机旁的谈心”等方式, 分享信息, 交换观点, 将团队的目标与每一个成员分享, 实现团队成员满腔热情的认同团队的目标, 而且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团队的目标如何与自己的愿景、使命以及价值观相连。

其二是人的问题。团队是由人构成的, 人是团队中最活跃的因素, 一个团队中的成员可能存在年龄、学历、知识、工作能力等差异, 团队建设就是结合实际开展。要打造正能量团队, 团队的领导者必须了解面对不同的环境时人们将做出何种反应。他必须知道什么样的条件可以深深地吸引人们, 并让他们变得活跃。也就是说, 什么让人们迫切地想要参与进来, 什么让人们反感, 导致人们离开或者不再参与任何事情。一是要对团队成员的尊重和肯定。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 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 都要在团队内部进行表扬;允许成员犯错, 对存在问题的团队成员, 可采用私下交换意见的方式。要经常关心成员的担忧, 耐心聆听成员的诉求, 了解成员的需求让成员感受到团队的温暖。二是要“知人善任”。作为一个团队的建设者, 必须清楚的了解掌握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的情况, 安排合适的人做适合的事情, 这样才能激发团队成员的工作干劲和自信心, 从而达到团队成员工作负责, 并相信自己能够完成任何摆在面前的任务的目的。一个正能量团队, 在工作中拥有毫不动摇的决心。

8.交通建设问题 篇八

【摘要】本文立足于南京市公共交通,调查总结了现存问题,从文化的角度提出了文化与公共交通相结合的建议。

【关键词】南京;公共交通;问题;历史文化;建议

一、南京公共交通问题及文化建设建议

南京作为历史文化十分深厚历史遗迹,随着公共交通的不断发展,一个城市的公共交通成为了城市景观的一部分,通过融合当地的文化与公共交通不仅能吸引更多的人乘坐公共交通,也能将一个城市的文化传播出去,避免“千城一面”的城市化窘境。

1.站点名称。很多市民也提出了他们的乘坐公交中遇到的问题主要存在几个方面,一是公交站点与实际景区过远,市民仍需要步行将近一站的距离才能到达,对一些老年人来说不是十分便利。第二个问题是公交站点命名不够准确,长白街很长但只有一个公交站点,长白街上有一个公交站位于南端,而长白街较长,乘车人不知道具体公交站在长白街哪个位置。

第三方面问题是,有部分公交站点与周围历史文化坐标的联系不够,无法展现南京的城市文化,距离南京淮海路东公交站车站最近就有一个名为“金陵刻经处”的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但出于文物保护等的原因,并没有对外开放,因此很多人对金陵刻经处了解的不多,倘若能以金陵刻经处来命名此公交站点,相信不仅便于公交站点的找寻和记忆,而且也能让更多人记住这个地方,从某种层面上来说也能让更多人了解南京城与佛法传播方面的联系。

2.站点站台。对于公交站台的看法,市民意见集中在一些更为实际的问题,比如挡雨棚过小指示牌的颜色不够清晰,指示牌上广告所占篇幅较大,被很多居民反感,认为广告过多有喧宾夺主的意味。

在公交站台的设计过程中,我们虽然要考虑站台的经济实用性,但又要考虑南京城市文化的体现,目前的公交站台设计加入了民国文化巴洛克建筑风格,很好的向外展现了南京特有的城市符号,体现了南京城市品牌形象,但是让整个城市公交站台都为一种样式难免过于单一,南京每个区域都有各自的特点和文化,就像地铁站的壁画,每个站点都有符合该区域各特点,不会让人有审美疲倦感,这方面可以借鉴地铁艺术墙创作的理念,就地取材,融合当地特有的文化,比如河西区周围,由于是新区,该区域周围的公交站台设计可以考虑体现现代、快速发展等元素;鼓楼、夫子庙等南京历史景点则可以体现“六朝古都”等历史底蕴,中山陵、总统府、颐和公馆、大行宫等具有鲜明民国文化特色的区域,则可以采用能体现民国历史文化的设计。

至于由谁设计的问题,我门认为各个区域的公交站点都请专家来设计的话,成本会比较高,因此我们一方面可以汇集民力,让该区域市民自己设计,评选出满意的设计方案,最后再通过专家验证其可行性,对于一个区域的文化,当地的市民肯定有较多的感受的体会,最有发言权,设计出的设计方案也可以更多的体现民意。

此外,公交公司还可以与当地艺术院校进行合作,让院校的毕业生设计公交站台,并将其中优秀的设计方案付诸实践,通过公共交通公司与院校的合作,大学生也可以得到实践的锻炼,公交站台的设计也能融入新思想、新理念,也可以降低设计成本。通过这些方式让南京不同区域的公交站台都各具特色,成为城市文化展示一部分。

3.交通线路。对于公交线路,比较实际的问题主要是公交站台距离过短,线路的重复,交通拥堵,需要相关部门提出更有效的解决办法,比如设立公交专用道。

除了更多的考虑公交線路设计的实用主义原则外,我们应该建设更多像“博爱线”这样具有地域和城市独特文化个性的公交线路,但34路博爱线虽然体现了孙中山博爱的思想,对才来南京旅游,或者对历史了解不多人而言,但从字面上会不自主的将“博爱”与老人专线产生联系,因此我认为将34路名称改为“民国线”更符合大部分群众的认知习惯。此外,游1至游4线虽然将很多经典都串联了起来,但没有一个特定的主题,无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且相类似的命名方式也容易让乘客迷惑。网络上曾根据现有公交途径的站点,将一些具有共性的公交站点总结为几个主题公交线路,例如由于43路途径市第一医院、市妇幼等6家三甲医院,3路从随家仓出发,旁边就是脑科医院,沿途一路经过超过10家医院,这两条线路于是被网友称为“健康线”。

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想法,何不利用这一想法将站点具有共性的公交线路总结为各个主题线路,不仅方便了到南京旅游的人乘坐公交,而且也独具特色,让人印象深刻,除了以上网友总结的几条主题公交线,我认为还可以利用南京大学多的特点总结建立“大学线”,利用举办了青奥会的契机建立“青奥线”,利用南京六朝古都的历史文化建立“古都线”等等。

二、其他建议

城市文化的体现还可以通过公交车来体现,虽然现在大部分公交车现在都使用商业广告装饰车身,来获得一些经济效益,但我们还是可以在公交中增加一些民国元素。此外,我们也可以在公交车播报到站信息的同时加入一些有关那个地方或者景点,比较简短的历史介绍,比如说D2线路在上长江大桥的时候就会介绍说“南京长江大桥全长6772米......”等与南京长江大桥有关的历史信息,通过加入这些介绍,一方面可以增强南京本地人对南京文化的了解和文化认同感,同时也可以让外地人在搭乘南京的公共交通工具时,也能感受到南京文化。

【参考文献】

上一篇:张家口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及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