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思维训练

2024-09-01

阅读教学思维训练(精选10篇)

1.阅读教学思维训练 篇一

阅读教学与创新思维训练语文论文

阅读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阅读教学内容中含有大量训练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素材。如何利用这些素材,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当今语文教学中值得探究的课题。本人在阅读教学中着重从以下三方面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激发阅读兴趣,促进积极思维。兴趣是“爱学”的老师,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阅读也不例外。要想在阅读中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促进积极思维的前奏。阅读兴趣的激活,关键在于施教的艺术。教师要竭力探求新颖的教学艺术,摒弃呆板的教法,创设宽松乐学的氛围。细巧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兴趣。如《白杨礼赞》一文结尾就可以这样设疑:作者在第七段完成了白杨树形象的刻画,点破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按理文章可以结束了,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八、九段?这对表达主题有 何作用?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会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促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同时也会带来良 好的教学效果。

二、发挥学生主体,强化发散思维。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首先必须从传统的教学束缚中彻底摆脱出来,变以教师讲为主的阅读教学模式为在教师主导下以学生学为主的阅读教学模式。基于这样的认识,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我创设了这样一种教学结构:质疑导读——理解研读——感悟解读——创新多读,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自主性。其次是改革教法。采用多种方法,强化学生的发散思维,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以激发学生的联想力、想像力和创造性。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写到“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就嘎然而止,此时可让学生对情节发展作适当的变化,编出发展题:于勒叔叔的事情是否被人知晓? 小说并未交代。假如事情终于败露,情节会怎样?假如于勒真的发了财,又会怎样?假如船上的一幕是于勒与船长串演试探兄嫂的戏,情节又该怎样发展?以发展问题教学法组织学生去延续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像力。此外,还有“多角度教学法”、“纵横比较教学法”、“内容不完全教学法”等等,都是通过学生主体参与,实现多向思维训练的有效方法。

三、注重课外阅读,发展创新思维。如果把课内阅读比作“前沿阵地”,那么课外阅读无疑是“主要阵地”。学生课内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向课外延伸迁移运用——反馈拾遗——补偿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能得到培养和发展。因此课外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发展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抓这一环节的训练中,我的具体做法是:1.提出目标要求,制定阅读计划。2.写好读书笔记,定期检查督促。3.传授阅读方法,提高阅读品位。如积累阅读法、比较阅读法、分析阅读法、评价阅读法等。4.总结阅读成果,开展交流活动。由于课外阅读没有多少条条框框的束缚,为学生提供了想像余地和空间,更便于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是可以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这种训练能使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最终达到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言“教是为了不教”的那种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学会自己阅读。

更多文章请访问画室网站

2.阅读教学思维训练 篇二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呢?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本文只在抛砖, 其意在引玉。

一、多角度地阅读

对一篇作品的阅读, 有时要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去解读, 这样更能真正理解作品所包含的多种意义, 更准确地解读作品, 并且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 从而培养思维的创造力。例如《陈奂生上城》一文, 既可从歌颂社会的角度读, 也可从暴露社会问题的角度读.。

(一) 从歌颂的角度读

(1) 歌颂了十大三中全会给农村、农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陈奂生能够上城卖油绳了, 再没有原来那种走“资本主义”的帽子压在农民头上了。

(2) 陈奂生不但不是昔日的“漏斗户主”, 穷得揭不开锅了, 生活有了转机, 而且开始有了精神生活需求了。

(3) 反映了那时干群之间的一种亲密的关系。一个朴实的农民, 居然坐上县委书记的车, 县委书记亲自送他看病, 送他住招待所, 并说陈奂生是他的“朋友”, 从中足见干群关系的亲密, 有这样干部老百姓打心眼里高兴。

(二) 从暴露问题角度读

(1) 一个农民要买一顶帽子都是如此艰难, 连买一顶帽子还是借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东风, 不然在“漏斗户主”时连想都不敢想。可见当时中国农村、中国农民的生活贫困到何等程度。

(2) 农民住了一夜招待所, 引起他如此强烈的精神刺激, 进一次县级招待所比刘姥姥进大观园所引起心理震动还大得多。他的一系列搞笑的行为, 看似在嘲讽人物的心胸狭隘, 其实何况不在暴露社会的落后?五块钱呀, 睡几小时的招待所, 在当时中国农民身上要流一个多星期的黑汗呀!

(3) 陈奂生花了五块钱才在那床上“躺尸”了几个小时, 对于他来说, 明明是出了晦气钱———“譬如买药吃掉”, 这一次上城是倒透了霉, 可是当他回到家后就比原来神气多了。因为从此身份显著提高了, 村上人要听他讲, 连大队干部对他的态度也友好得多。一次亏了本的生意, 五块钱却买了精神的满足, 这反映了当时农民精神生活是多么的匮乏。

老实说, 陈奂生这一切, 都让人发笑, 应该是带泪的笑。从他身上, 我们似乎发现了阿Q的影子, 解放了几十年的中国社会, 居然还未走出阿Q的影子, 因此, 这一系列的问题, 暴露出当时中国农民面貌的改变, 中国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提高的确任重道远呀。

从不同的角度去读作品, 就能开发出作品不同的深意, 如果能选好角度, 对训练学生的思维是大有好处的。

二、比较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 利用比较的方式去分析研究、评价, 这样会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会更深刻、更全面。这种比校的方式运用较为广泛, 既可以是同一篇文章内的比较, 也可以是走出本文外, 与其他文章的比较;既可以是人物之间的比较, 也可以是景物描写之间的比较;既可以是结构的比较, 也可以是写作手法的比较。总之, 通过比较以达到更好的解读作品, 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的目的。

这里就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与普希金的《致大海》两首诗的结尾的比较为例, 作一说明。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普希金的《致大海》都是告别诗。一是告别心中的康桥, 一是告别心中的大海, 同时抒发了一种对精神依恋之乡的浓厚情感。但在感情的表达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别, 特别是在两诗的结尾上尤为明显。

徐志摩在告别康桥时最后写道:“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普希金在告别大海时最后写道:“我将带走你的岩石, 你的港湾, 你的声浪, 你的水影波光”。为什么一个诗人什么也不带走, 一个诗人恨不得把什么都带走呢?要弄懂这一点必须对两位诗人所处的环境与思想感情进行深层地分析和比较才能理解透彻。

徐志摩早年就学于康桥, 康桥是座自然的桥, 也是一座诗人心灵的桥。诗人在这里度过了近两年的美好时光, 他的世界观、艺术观、人生观都在这里形成。诗人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一辈子就只那一春‘不曾虚度’”。所以当诗人告别“那一春”, 失去“那一春”时, 就倍感“那一春”的珍贵和神圣。康桥世界成了诗人依恋的精神家园。他要精心地看护和珍爱它, 使这片心中的美景, 梦中的圣地永远纯洁, 完美无缺。叠起那份记忆, 锁住那份思念, 把一切都封存在那里, 让它成为一个永远不醒的梦——这就是“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深意所在吧。

普希金为什么希望把大海的一切都带走呢?这是因为诗人这个追求自由的人被流放到高加索的大海边而失去了自由。在这人生的逆境中, 是大海这“奔放不羁的元素”, 尤其是安息在大海边的两位英雄, 他们是诗人的精神支柱, “思想的主宰”。当诗人将从这里再次被流放, 人生将面临着更大的遭难的时候, 使他对那威力无比、自由奔放的大海更加羡慕、渴望和向往, 于是诗人要把那能体现大海性格和精神的岩石、港湾、声浪和水影波光等所有一切都带走, 把他们装进心中, 有了大海在胸中的激荡, 有了大海精神的鼓舞, 诗人在往后的艰难的流放生活中才能战胜一切, 才能为自由奋斗不息!

两首诗不同的结尾方式, 细腻而深刻地表现了两位诗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有了这种比较阅读, 学生对两首诗, 对两个诗人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阅读视野开阔了, 更主要的是阅读思维得到了训练。

三、多向性想象

想象是“创造之母”。创造性思维是建立在想象之上的。列宁曾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了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所以, 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激活学生的创新能力, 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 甚至幻想。

例如《警察与赞美诗》的结尾, 就可以让学生去重新设计, 大胆地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然后组织学生对同学们的设计进行分析评论。

以下就是学生中最有代表性的几个设计方案:

学生一:苏比听到了赞美诗, 灵魂起了奇妙的变化, 庄严而甜美的音调使他内心起了一场革命。他决定明天就去找事做, 去餐馆打杂或去皮货进口商那去赶车, 要做一个烜赫的人, 想着想着, 嘴角微带笑意。他迈开了步伐, 离开了古教堂。

让学生将这一结尾与原作进行比较, 指明有何不同。对这个结尾, 同学们有如下评论:有的说, 这样的结尾缺乏深度, 原作不仅在揭示一个流浪汉的生活窘迫, 更在揭露那个畸形社会的黑白颠倒。有的说, 这样一改, 失去“欧亨利”笔法的艺术特征, 原作跌落起伏, 出人意料, 给人余味。还有的说, 这一改失去了讽刺效果, 原作对美国法律的荒唐很有讽刺力。

学生二:苏比被警察带到了布莱克威乐岛, 在岛上的监狱里, 虽不愁吃饱, 但心里仍颇为苦闷, 自己的命运为何这样苦?左思右想, 终于明白, 原来社会的贫富悬殊, 造成相当一部分人只得流浪, 于是他决定出狱后把贫苦流浪汉动员起来游行抗争……对这一结尾, 同学们作了如下评论:有的同学说, 这样结尾不符合苏比这个人物性格, 苏比远没有这样的思想基础, 有的说, 这样损害了原作的思想主题, 消弱了文章幽默讽刺的力度, 同时也不是作者结尾的笔法。

学生三:苏比被赞美诗吸引, 庄严而甜美的音调使他内心起了一场革命, 他进了教堂, 恰好成了该教堂的第100万个整数的祷告者, 神父赐给他一包礼品。苏比打开一看原来是钞票。苏比决定用这钞票去开一奶酪店, 这时警察来了, 以“财产来历不明罪”宣布:“布莱克威尔岛。三个月。”

对这个结尾, 学生讨论后认为这个结尾为警察逮捕苏比找到了一个理由, 看似更合乎常理, 但是作品讽刺的是当时美国社会, 美国的法律是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 所以这一结尾, 就大大消弱了主题的批判力度。

通过这些想象, 这些结尾虽然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 但是调动了学生的思维, 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

3.阅读教学中思维方法的训练 篇三

一、阅读中的分析与综合训练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过程中的方法。所谓分析是在思想上把事物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把整体的个别特性、个别方面区分出来;综合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或不同特性、不同方面结合起来。分析与综合是彼此相反又紧密联系的过程。阅读离不开分析与综合。例如学习词语,有的合成词,就需要先分析理解语素含义,再综合语素含义理解全词,这是理解合成词的方法之一。学习句子,有的难句、长句,就需要先分析句子成分,先理解句子中重点词的含义,以及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再综合起来理解全句,这是理解句子的方法之一。学习一段话也不例外,有的段要先分析出层次,理解每层含义,再综合各层理解全段。学习一篇文章更要分段理解,在理解每段的基础上,再综合各段意思,理解全篇内容和中心思想。分析与综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当然,可以根据教材及教学目的不同,侧重于分析或侧重于综合。但是对一篇文章来讲是个整体,是综合性的,它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具有一定的语言美、思想美、整体美。读一篇文章的目的,从理解讲就是要理解全篇的思想内涵,理解字词的目的也是为了读懂全篇。从运用讲,学了语言就要会表达,学会说话、作文,会造词造句,也是为了会作文成章。所以语文学习必须着眼于整篇,不要孤立地分析字、词、句,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当然,也不能只重全篇,而忽略了组成篇的字、词、句、段。如果对字、词、句、段的基础训练不够,往往会影响篇的理解;如果连一句话也表达不清,那很难写出通顺的文章,所以着眼于篇,还要打好字、词、句的基础。最完美的办法,是在思维方法上把分析与综合统一起来运用。

二、阅读中的抽象、概括与比较训练

阅读离不开抽象、概括和比较。 抽象是逻辑思维的基础。通过抽象概括事物或现象中相同或相异的本质特点,从而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如概括段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在抽象、概括过程中,切忌给学生现成的概括结果,而是要通过阅读过程训练学生由具体到概括的能力。要找出事物的异同,必须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方法的运用就更加广泛,词与词比较,句子比较,段的比较,篇章的比较等。通过比较,认识事物的特点。

三、阅读中的思维训练

客观事物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一篇文章反映事物间,人物间,人与事之间的各种联系和关系,是通过一定的词句反映出来的,体现一定的思维逻辑。尤其是篇章结构,段落结构,句子结构的逻辑关系,体现了作者的思维对事物的各种关系的反映。例如,一段话的结构,开头总述、中间分述、结尾总述,这种写法体现了总——分——总关系的思维逻辑;一段话分几层,每层平列叙述,则体现了平行关系的思维逻辑;一段话前后反映的事物是因果关系,则体现了因果关系的思维逻辑;若一段话的后部分比前一部分有进一层的思想,反映了认识的深化,则体现了递进关系的思维逻辑等。复句和篇章的表达,也同样会体现思维逻辑的各种关系。

理解一篇文章、一段内容、一个复句时,只有通过语言把文章或段或句的内容以及内容所反映的事物间、人物间、人与事之间的各种关系搞清楚,才能理解语言表达的方法和结构以及所体现的思维逻辑,把读书方法和逻辑思维方法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学会有效的思维方法。

4.预初班阅读思维训练(五) 篇四

班级:姓名 :

正确辨析和使用多音多义字

【方法点拨】

什么是多音多义字?即一个有多种读音的字叫多音字。如“强”有三种读音:倔强(jiàng)、强大(qiáng)、勉强(qiǎ...ng)。多音字一般有以下两种情况:

①多音多义字,即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示不同的意义。如“乐”字,表示高兴、愉快时读lâ;表示声乐、曲调时读yuâ。

②多音同义字,即有的字表示这个词或语素时是一种读法,表示那个词或语素时又是另一种读法,但字义没有明显差别。如“巷”在一般情况下读xiàng(小巷),在“巷道”一词中则读成hàng。

【单项练习】

请用多音字组词。cáng()()()()zhòng()()重 zàng()()shā()(ng()()

chuán()(()(()()称chèng()zhuàn()(chèn()()()()

dā()()dà()()diào()()调 dá()()dài()()tiáo()()

dàn()()()()的 dì()()当 tán()()de()()ng()()

()()dāng()()ě()dǒu()()

恶 è()()斗 dōu()()wù()()dòu()()

【阅读分析】

(一)陈 嘉 庚

陈嘉庚是福建省(xǐng shěng)同安县集美人,青年时期到南洋经商,成为富.

翁。他热心于祖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从1913年起,他陆续创办和赞助了许多学

校,著名的厦(shà xià)门大学就是他出资兴建的。但他一生却过着极其简朴的生.

活。

1951年,陈嘉庚定居集美后,就立即主持了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的规划、扩建

工作。一天,陈毅到厦门视察(陈毅当时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兼上海市市长),特

意到集美拜望陈嘉庚。

一阵汽车喇叭声后,一辆黑色轿车在一幢年久失修的两层小楼前停住。陈毅从

车里出来,双手反剪在背后,侧着头看着这幢小楼,它和集美座座高楼形成了鲜

明的对比。

陈嘉庚把陈毅请进屋里。屋里陈设极其简单。办公室同时也是卧室,床上挂的蚊帐已经发黄,打了好些补丁,那是抗战时买的,已经用了好些年了。办公桌上

放着一个倒(dǎo dào)扣的破瓷碗。上面立着半根蜡烛,那分明是自制的烛台。屋.

里还有两张沙发,不成对了,一张看来已经无法翻修;另一张蒙上了皮面,显然

是新修过的。陈嘉庚请陈毅坐皮面沙发,自己坐破的。

陈毅看了陈嘉庚的住房和屋内陈设,心中颇有感触,脸上浮现出很复杂的表情。

他随手从茶几上的瓷盘里拿起一块糖,一边剥(bōbāo)着包装纸,一边说道:“嘉.

老,您让我又想起了延安!”陈嘉庚说:“比延安好多了。毛主席当年用的桌子比

这还破旧。我这些东西是旧了些,但都能用。”陈毅站起来,踱到窗前,看看窗

外幢幢高楼,不由地赞叹道:“嘉老,您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呀!”“惭愧!不敢当!不敢当!”陈嘉庚说,“我多存一分钱,也就为国家多存一分钱,积少成多,用来兴办学校,多出人才,振兴祖国。这是我一生的心愿啊!”

听了这话以后,陈毅紧紧地握住陈嘉庚的双手,激动地说:“我们的后代会永

远记住您的。”

今天,当你走进厦门大学时,可以看见一座塑像,那就是陈嘉庚。

1、请给文中加点的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正确的读音下划上横线。

2、“嘉老,您让我想起了延安!”联系上下文,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用“‖”给短文分段后并写在下面。

4、用一两句话写出短文的主要内容。

5、读一读短文中画线句子,想一想,此时陈毅心里会想些什么?根据短文的有

关内容,想像一下当时陈毅的心里活动,用几句连贯的话写下来。

6、读了短文后, 你觉得陈老先生哪些方面值得你学习? 你有哪些想法? 用两三

句简要的话写出来。

(二)都江堰的索桥

凡是到都江堰参观的人都要来看看索桥。那天我从山上二王庙下来,在索桥

上来回走了两次。桥身微微摆动,我往前走,桥也好象在往前走。一个乡下人挑

着担子迎面走来,桥一下子动的厉害了。我走过他身边,加快脚步往高处去。忽

然起了一阵笑声,两个小孩子从高处跑下来,桥接着大大动了一会儿。我连忙走

上高处,又继续往下走。

我刚走到一半路程,就停下来,站在栏杆前埋头看下面。我的眼光正落在“分

水鱼嘴”上。我起初看不出来这个光滑的、鱼嘴般的“石头”是什么东西,后来

才知道它是把岷江分为内外两条江的工程。这个“鱼嘴”在都江堰的前端,都江

堰便是两千两百年以前李冰父子在岷江中修筑的一条大堤。二王庙就是为了纪念

李冰和他的儿子二郎修建的。

我看看“鱼嘴”,看看“鱼嘴”两旁数不清的砂石,我又往前走了。回来的时候,我把“鱼嘴”再看了一阵。“鱼嘴”依旧摆在那里,看一百遍也看不出什

么变化,可是在它上面,我好象看到了两千两百多年前的人们的手和心。这个石

头是会说话的。那许多用手建造了这个“鱼嘴”的人,虽然没有留下名字,可是

留下了他们的心。就在离这里九公里的紫坪铺,在将近一公里长的河谷的两岸,上千忙碌工作的年轻人,他们的心不是跟两千两百多年前那些人的心一样么?大的水电站就要在那里动工修建了。

1、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

2、给下列词在文中找个近义词。

修筑-----()繁忙-----()连续-----()

3、说说“鱼嘴”的作用是什么?

5.小学语文阅读提分训练思维方法一 篇五

一、扫清字词障碍,正确理解文章中一些关键词句的含义,为读懂整篇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文一:

后羿射日

很久很久以前,天上并不是一个太阳,而是十个太阳。因为太热,大地都被烤裂了,河流干枯了,庄稼也被晒死了,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种情况一直到后羿出现才有所改变。后羿拿起弓箭,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从此,人们过上了快乐而幸福的新生活。

①联系上下文解释水深火热的意思(结合词语的意思和上下文的内容来理解)

第二段的这种情况是指什么

例文二: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很久以前,在一片河坡上,有一个很漂亮的小村庄。

村里住着几十户人家。家家都有一两把很锋利的斧头。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拿起斧头到山坡上去,把树木一棵棵砍下来。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地减少:变成了各家各户一间间的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来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中了。

不管怎样,河坡上的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都还不错。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停过,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黎明,雨停了。可是,小村庄却被汹涌的洪水卷走了。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题型三:

① 说说你是如何理解最后一段话的。

②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说明了什么?

③ 为什么会“什么都没有了”?

题型四:

6.口算教学与思维训练 篇六

姓名:朱秋梅 职称:小学数学一级教师 单位:厦门市东渡第二小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四则运算占很大的比例,学习时间长,进行训练的机会多,练习的份量重,而口算又是笔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通过口算教学,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只要根据口算教学的要求,挖掘口算中的思维因素,同样能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

一、理清算理,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口算教学,不在于单一的算速度训练,而在于算理的明确。在口算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了算理,就能有效地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加快口算的速度。口算方法的灵活运用,又能加深对算理的深刻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比如,教学8+3=11时,我引导学生从实际操作入手,通过操作、思维抽象出两数相加的口算法则,让学生理解,因为8比10少2,所以把3拆成2和1,懂得8+2=10再加1等于11的道理,引导学生画出口算8+3=11的思维过程图。

8+

3在学生进一步熟悉8+3=11这一思维过程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减缩思维过程,抽象概括出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看大数、分小数、凑成10、再加几。”有了这一思维基础,再引导学生想一想“3+8”如何算。当学生掌握了口算的方法时,便加深了对算理的理解,思维能力也相应地得到提高。

二、洞悉整体,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学生善于从整体的观察中,自觉地减缩思维过程,直觉地获得口算结果。敏捷的观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数学特征的整体洞察,作出简捷的判断;二是能对口算式子进行合理组合,发现诀窍,一下子抓住算式的特征,使口算简便。如口算“6×5×14×5×2”,如果不经过整体的观察,把握数字“2”与“5”的特征,一下子说出结果是比较困难的。利用2和5的积为10的特征,运用交换率和数的分解,原式变为6×7×(5×2)×(5×2).这样,思维过程就浓缩为6×7和5×2,答案就显而易见了。

又如,计算78×(0.5+0.213)×(0.75+0.5-1.25)这一题,许多学生从左至右用笔算的方法计算,费时又费力,且容易出错。教学时,我先要求学生不要急于求成,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全题,想一想,从这三个因数中发现了什么?能口算就口算。经点拨,学生从整体上发现了0.75+0.5-1.25=0这一特征,于是不需笔算就知道得数为0。

三、选择算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口算能力包括口算的准确性、敏捷性,口算方法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而口算方法的合理、灵活又是口算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白口算方法的算理,这是思维灵活性的基础。而思维灵活性的核心,则表现在口算方法的最佳选择上。思维的灵活性就是要求学生思维的出发点准确,思维方法多样、方向灵活。教师在口算教学中不仅要求口算的结果准确,速度迅速,方法合理,更重要的要求口算过程灵活,口算方法的最佳化。比如口算125×96时,口算方法有以下几种选择的可能:

(1)125×96=125×8×12(2)125×96=125×100-125×4

(3)125×96=(25×4)×(5×2)×12

(4)125×96=(25×8)×(5×12)

通过比较选择(1)式的方法是最为简便,也更合理。常此训练,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四、寻找联系,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没有一定的广度,就没有一定的深度,更谈不上思维的创造性。口算练习题,看起来简单,但含有许多有趣的智能因素。因此,口算教学,要求学生能够从特殊的算法中寻找联系,使各个零碎的特征互相联系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实现思维的广阔性。如,学生已有125×8=1000,25×4=100等知识后,要求学生很快就说出2.5×4、0.25×4、1.25×8、12.5×8这类的口算题,在完成第一次口算后,又出示2.5×32、0.125×160等口算题与第一次的口算题发生联系,又引出15÷0.124、2.4÷2.5要求利用商不变性质进行口算。有了前面的口算题做基础,学生很快口算这两道题。这样,通过一题的引导,横向发散,学生兴趣盎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了。

五、变换形式,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口算是眼、脑、耳、口等多种感觉器官同时并用、协调的动作,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很好的训练形式。但单一形式的口算练习,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根据儿童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口算练习也应运用多种学具设计好多种形式的习题,采用多种方法,做到口算练习的多样化,促使他们的心里始终保持着渴求与积极状态,确保思维活动的持久与流畅。例如,在2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训练中,可以使用如下几种训练形式。

(1)视算训练。用各种教具出示口算题;让学生眼观,口算得数。(2)口算训练。老师口头读出口算题,让学生耳听题目,口算得数。

(3)抢答口算。可分视算抢答和听算抢答,在口算熟练之后,有时采用抽卡片或利用口算表抢答更为有趣。

(4)口算游戏。例如,教师在出示口算题,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得数卡片举起,或学生用掌声报数,也是有趣的练习。

(5)逆向口算。教师说出得数,让学生说出式子,发散他们的思维。(6)选择练习。教师提出要求,通过口算进行选择,既可选得数,也可选算式。如,选出得数是10的算式:5+4、6+4、15-

5、0+10、9+3。

(7)判断练习。设计判断题,列出算式和得数,让学生通过口算判断正误。如:指出下列口算正确与否,对的打勾,错的打叉。11-3=6()

9+4+2=15()

这样,在口算内容中加强变换练习,加强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训练,确保思维信号的顺利畅通,提高思维的创造性。

六、求异训练,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在口算的教学中,不仅要求有正确的结果,还有讲述口算的过程,从不同的角度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开拓思路、发展思维变通性的良好方法。口算时,要善于创设求异的情景,训练变通性思维。如口算“5+9”学生很快说出得数是14,教师应及时追问:“你是怎样想的?”创设好求异的背景。学生受教师的启发,说出了很多种想法:

(1)因为5可以分成1和4,1+9=10,10+4=149(先拆小数再凑十)(2)因为9可以拆成5和4,5+5=10,10+4=14(先拆大数再凑十)(3)因为10+5=15,9比10少1,所以5+9=14(用推理法)(4)因为5+5=10,9比5多4,所以5+9=14(用推理法)(5)因为5可以分成1和4,所以5+9=14(压缩思维过程)

7.阅读教学思维训练 篇七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们对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反思,很大部分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 语文教育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导致学生个性“发育不良”。 (2) 语文教学目的“近视”、功利,忽视了语文教学所应承载的对学生人生态度和思维方式的锤炼和铸造。 (3) 教师角色错位,越俎代庖,学生缺乏阅读主动权,导致学生思维无法“天马行空”。

教师应充分应用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把教材作为师生实践生活,体验情感的媒介;把阅读教学过程看成一种对话过程。巴西教育家弗来雷(P.Freire)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提出对话关系是教学作为自由实践的精髓。只有把教学看做对话的时候人的主体价值才能得以彰显。这里的对话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也包括人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传统教学是“教教科书”,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是“用教科书来教”,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与文本、作者、学生对话,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自主构建。教师以教科书为凭借,精心设计阅读教学课堂,在对话的过程中逐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在阅读教学中逐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朱绍禹先生把阅读教学分为复述性阅读、解释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创造性阅读,其思维水平呈现出由低到高的层次性。阅读教学的思维训练也应为由低到高的阶梯式层次。即“认知性阅读思维—理解性阅读思维—评价性阅读思维—创造性阅读思维”。下面我们结合《种树郭橐驼传》一课的教学进行分析。

(一)培养第一层次阅读思维能力:认知性思维

引入《种树郭橐驼传》课题后,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读课文,完成下列习题

(1)给加点字注音:

病偻 () 豚 () 孳 () 勖 ()

缫丝 () 飧饔 () 蕃 ()

(2)指出下列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现象并释义:

名我固当

驼业种树

早实以蕃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2.朗读课文,概括全文每节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段,介绍人物身世;第二段,道出种树行家;第三段,畅谈种树经验;第四段,在问答中将话题移植到政事上来;第五段,问者的意外收获及作传目的。

这一层次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大致了解文章的内容、结构,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识。这个整体认识决定了在部分理解过程中的思维方向、思维方式和思维的准确度。这是阅读的起点,也是一种近乎直觉感知的体验,要让学生自己去感得、知得、悟得。为此,应把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作为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这些方法就是在勾、画、圈、点的基础上,经过反复思考,将分析总结出来的关于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结构特点、语言特色等方面的感受及时记录下来。这是阅读的整体感知。现代阅读教学论研究专家刘守立先生指出:“阅读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认识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即浏览语言文字、形成整体印象,然后揣摩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最后再回到文章整体上去,获得发展了的整体印象。”这说明语文阅读教学首先必须有一个整体感知的过程,切莫无视文章整体,开头就是架空分析。有了阅读的初感,形成了感性认识之后,到了分析探讨课文阶段,思考文中的形象、概念就会变得真切、生动、具体,原来感知阶段心灵瞬间的感受也会变得更为深刻、准确。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品读鉴赏,就会进入到美好的情境之中,取得综合教学效应。

(二)培养第二层次阅读思维能力:理解性阅读思维

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各个方面,也就是指导学生对课文钻进去。毛泽东同志指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要使学生在初读阶段所获得的感性认识产生质的飞跃,上升到理性认识,就需要理解性阅读。阅读理解,部分深究,扎实训练。这种阅读旨在通过培养一定的阅读技能,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各方面的知识营养。因此,在指导学生精读课文时,首先提出一定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再引导学生如何迅速捕捉文中关键的词、句、段;如何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深究关键词语在文中的作用,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独具匠心;如何理解关键的语句、语段对表达主题的重要作用;理解文章各层次间的关系,用心揣摩作者在谋篇布局方面的独到之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主题思想,领会作者在立意方面的深刻、精妙。如在《种树郭橐驼传》的教学中进行的第二环节:具体研习课文。

提出疑问:文章是如何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的?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他认为种完后应该采取什么态度?他如何评价自己的成绩?其他种树的人往往怎样做?结果如何? (4) “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5) 郭橐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 (6) 养树”与“养民”有什么相同的方法?

(三)发展第三层次阅读思维能力:评价性阅读思维

如果说第二个教学基本环节是指导学生对课文钻进去,那么第三个教学基本环节就是指导学生从课文中跳出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就是说诗人对于宇宙和人生都必须深入到它的内部,又必须站在它的外边。深入到它的内部才能够描写它,站在它的外边,才能够观察它。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既能够进入文本,了解、吃透文本,又不迷信文本,能从文本中跳出来,对文本进行评价。肯定和吸收正确的、美的、好的东西,批判和摒弃错误的、丑的、坏的东西。在课堂上可以训练学生评述课文的思想内容,分析写作特点,评价作者的写作目的及蕴藏于语言文字中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的欣赏水平得以提高,思想情感得以升华,较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在《种树郭橐驼传》的教学中我设置了第三环节:谈谈本文的写作特点。 (1) 语言有什么特点?(简洁而生动) (2) 这篇文章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对比与映衬) (3) 整篇文章中蕴含着一种什么样的风格?(婉约而多讽) (4) 你认为在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上还有值得改进的方向吗?

(四)发展第四层次阅读思维能力:创造性阅读思维

创造性阅读思维是以解决科学或艺术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为前题,用新颖独特的思维方法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新观点、理论、知识、方法的心理过程。阅读中的创造性思维指源自文本又超出文本地去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是高级的、复杂的心理过程,是阅读思维的最高层次。

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文本本身所蕴含的创新思维因素,进行思维创新。鼓励学生在文本的阅读和学习过程中敢于对文本提出挑战,提出全新的见解。并且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与体验,仔细揣摩,潜心思考,在几乎没有任何提示与参考的情况下,独立获得关于文本的较为准确的理解。在《种树郭橐驼传》教学的第四环节:结合“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谈谈儿童教育。

提问: (1) 以你现在学生的身份,你想就教育问题对老师们说些什么? (2) 如果你是今日之教师,你会怎样让学生们健康而快乐地成长? (3) 把郭橐驼种树的原则用于今天的育人,就能满足教育的需要了吗? (4) 你能否围绕想“素质教育”“身心健康教育”发表你的育人观?

8.以思维训练为抓手,点亮阅读教学 篇八

[关键词]阅读教学 思维 训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6-026

美国教育家赫钦斯认为:“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思考,作出独立的判断,并作为一个独立的公民参加工作。”可见,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很重要。那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才能更有效呢?

一、注重透视学生思维

学生思维的训练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多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然后教师进行简单而又直接的是非评价,导致思维训练的苍白无力,收效甚微。其实,从课堂提问到回答问题之间是有一个较长的思维的过程的,教师要善于透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发现学生思维的方向、特点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予以正确的诊断。如,在教学苏教版课文《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时,在学生找到中心句“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并反复朗读以后,我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在集体交流环节,有的学生说:“李时珍就是因为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所以最后取得了成功。”在学生发言完毕以后,我看着学生说:“老师觉得你还有话要说,能把你所想的说完整吗?”在我的鼓励下,学生对自己的思考重新进行梳理,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具体的回答。

随着教学的深入,教师的一句“你应该还有话要说”,就像能够透视学生心灵的利器一样,引导学生逐渐把自己思维的过程展示出来。学生学习是具有惰性的,如果教师不追问,他们也懒得思考。这种透视,有利于学生思考习惯的养成,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和流畅性。

二、及时矫正学生思维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一个不能确定的过程。有时候,他们的思维难免会步入误区。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体现出自己的引导者、参与者、组织者、管理者的作用,在透视学生思维的基础上,切中要害,相机诱导、点拨,进而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如,在教学苏教版课文《爱之链》一课时,在学生学完课文以后,我让学生就自己不理解或者困惑的地方进行质疑问难。这时,有一个学生提出:“我感到不能理解的是乔治的所作所为:他的工厂倒闭了,他失业了,家里还有怀孕的妻子等着他照顾。在这种情况下,帮助别人修车,这是助人为乐,我可以理解;但是不要钱我就不能理解了,他就是不替自己考虑,也应该为妻子考虑,为未出生的孩子着想啊!”毋庸置疑,这位学生的发言是精彩的,是在深入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的,但是他明显步入了一个思维的误区,对乔治的行为产生误解。怎样扭转这种局势,使学生的思维驶向正确的航向呢?我是这样引导的:“在乔治心里,是如何看待帮助老妇人这件事的?是商人的互相利用,是一桩买卖,还是真正的想帮助别人?”在学生得出想帮助人的结论以后,我又继续追问:“帮助人需要报酬吗?”在教师步步为营的精心引导下,学生逐渐对乔治产生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当学生仅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回答问题,致使对人物的理解看法有所偏差时,教师及时针对学生的思维缺陷进行了调整,使学生的思维及时回到了正确的方向上来。

三、合理延展学生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在通往正确理解的道路上往往是不平坦的。一些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看法过于肤浅,回答过于随意,有的甚至缺乏思考的过程,导致思维不深,学习效果不理想。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拓展延伸。如,教学苏教版《螳螂捕蝉》一课时,教学的重难点是感受少年的聪明智慧。怎样才能达到这个教学目标呢?首先,我让学生找出大臣们在劝谏吴王时的有关描写;然后再让学生找出描写少年的有关语句。通过大臣与少年处理事情的对比,学生的思维开阔了起来,这有助突破课文的难点。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是充分运用了比较阅读的优势,将少年与大臣们劝谏的方式进行比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一方面,学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另一方面,在比较阅读中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的层次,有效地避免了阅读肤浅现象的发生,延展了学生的思维。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找准思维训练点,发展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真正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9.作文教学的求异思维训练 篇九

提要在作文教学中,成功的求异思维训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逆向发散思维品质,激发其创新意识,提高其写作能力。根据作者教学实践,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训练:挣脱习惯思维束缚,确立转换角度思维的意识;从观察和立意入手,启发学生求异思维心理;创设求异思维氛围,使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提供求异思维情境,训练必须与学生知识、能力基础与心理素质相适应。

***

写文章要不落俗套,另辟蹊径,体现时代精神,就要在立意或选材上下功夫。俗话说:“文章最忌随人后。”如何使文章避免千人一面而独具特色呢?成功的求异思维训练,会使学生笔下生花,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

所谓求异思维,就是指思维的逆向发散,让思维形成对立面,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多方探索,导致新的认识。

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一些求异思维训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写作能力,使他们在有所发现、有所发展的同时,养成不囿成见,不唯书不唯上,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良好思想素质、思维品质和心理品质。

成功运用求异思维,学生中出现的好文章比比皆是。“开卷有益”是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卷六中引宋太宗赵光义的话:“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原意鼓励读书,今天也用来规劝学习,认为开卷必有好处。然而有位学生却采用求异思维方法,想到了开卷的另一面。他认为在阶级社会中,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不能笼统地说“开卷有益”,应该对所接触的书刊进行分析和鉴别。那些引导人们振奋精神,增进修养,积累知识的书刊,的确“开卷有益”;而那些诱惑人们思想颓废,寻求刺激,意志消沉的书刊,非但无益,而且有害。正如意大利谚语所言,没有比一本坏书更坏的强盗了。因此,我们不可不加分析地说“开卷有益”,而应该说,开“好卷”有益,开“坏卷”有害。另一个学生则进一步提出:“仅能辨别好书坏书,读书也未必有益,要使读书受益,还必须学会善于读书。”这是学生求异思维向深层次的发展。他举例说,《红楼梦》是世界文学名著,有人读后了解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及其必然灭亡的规律,有人却因一味欣赏并模仿宝黛之间的卿卿我我而误入歧途。同是读马列著作,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从中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因而用它指导革命节节胜利;有的人只背诵马列著作中的若干词句,因而长了教条主义的“毒瘤”,既害了自己,又害了革命。所以读书要确立正确的目的,要为学习知识,吸取营养,提高素质,振兴中华而读,要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实现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而读。

成功的求异思维使这些学生笔下的文章,完全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不乏真知灼见,读来不无启迪。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求异思维在作文教学中的显著作用。

那么,怎样在作文教学中进行求异思维训练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认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挣脱习惯思维束缚

要使学生的习作不囿于套路、老路,有刻意求新之意,必须引导他们挣脱习惯思维的束缚,帮助他们确立换角度(特别是相反的角度)意识。我曾设计了这样一道作文题:《我真想发火》。许多学生按习惯思维写了以下一些内容:某人在背后说我的坏话,我知道后,真想发火;乘车或买东西时,服务员态度极差,我真想发火;有人骑车碰了我,不打招呼,却扬长而去等等。但有个学生写了这样一件事:晚上,我正在自修,隔壁不时发出阵阵笑声。我暗示了几次都没用,敲门进去,正想发火,她们却把我请进了屋,要我一道欣赏她们为瘫痪在床的奶奶快乐快乐而举行的家庭晚会。这样,“火”不但未发出来,而且从欢声笑语中我渐渐悟出了一些道理:要多给人欢乐,少给人烦恼;为别人谋幸福,自己才会幸福。事情虽小,但新鲜独特,有不同凡响之妙见。我请该生谈思维过程,她说:“我原先的想法和大家一样,只觉得这样写太一般化,没有新鲜感。后来,我转换角度,并进行多角度思考,特别是从问题的相反方面去思考,尽量避开很容易就能想到的观点,增强对比度,才想到现在的材料。”的确,“凡作文者,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之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之不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戴师初语)。我们有目的地做一些以上这样的练习,给学生以启示,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对于某个问题,从某个角度想不通,或者想通了,但仍然感到缺乏新意,这时就要注意换个角度特别是相反的角度去思考,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在学生认识了习惯思维的局限性,初步确立了换角度意识后,我就有目的地设计一系列作文题,让学生进行求异思维训练(不一定成文),并归类总结,进行评比,看谁的观点新,谁的角度新。我试着这样去做,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明显提高,作文观点辩证,见解深刻,内容丰富,构思新颖,雷同的题材大大减少了。

二、启发求异思维心理

10.小学语文教学思维训练方法 篇十

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因此,他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使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要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我们要自学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多方引导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俗话说,“学问学问,要学要问”。学习生疑,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表现,学生提问是他们深入钻研的标志。通过学生的提问,老师才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同学们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程度,才能逐步地诱导他们巧妙地越过耸立他们认知道路上的高山峻岭,有效地防止学生不懂装懂,从而使他们一开始就直接获得真知灼见。作为语文教师就应当创设和谐愉快的学习气氛,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用兴趣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生疑,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如《找骆驼》,老人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如果根据漏落在地上的米和蜜、骆驼啃过的树叶,能不能找到骆驼为什么这些可以质疑的问题在不少课文里都有,如果学生一时难以想明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语言材料,采用定向的`形式,使学生围绕课文中心,有一定的目的,循着一定的线索,教他们究竟怎么问。由于学生知识有限,学习中难免会产生一叶障目不识泰山的困惑,提出的问题也往往不假思索便能回答或幼稚可笑。首先要保护他们提问的积极性,并及时进行引导使之更易准确深入,必要时要进一步追问提问的过程,以使全体学生从中学习良好的提问方法。

思维训练的目的是开启学生的智慧。智慧又是高明意识的外现,而高明意识的标志是较强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只有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暴露出来,教师才能把握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和特点。“人云亦云不云,老生常谈不谈。”在一个班级中,往往有几个思维敏捷、发言踊跃、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经常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久而久之,在其他学生的心目中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这几个人的回答总是对的。这样势必影响了其他学生的独立思考。所以教师要告诉学生,任何回答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开动脑筋深入思考,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在教师所创设的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让学生消除紧张感,消除戒备心态暴露思考过程,有不足的,可让教师对症下药,有创造性的可让大家效仿,起到示范作用。

教师需要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在组织教学时要尽可能暴露自我思维过程。把一些语文思维活动“拉长”,通过“拉长”产生慢镜头。其目的是为了强调思维重要性,充分展示思维过程,让学生看得见、想得清。

上一篇:辽宁省信息安全员试题下一篇:侯营联校教科研工作汇报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