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宪政历程读后感》

2024-08-22

《美国宪政历程读后感》(精选3篇)

1.《美国宪政历程读后感》 篇一

读《美国宪政历程》有感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上,老师推荐了不少的相关书籍,利用国庆长假的时间,对其中的一本书进行了阅读,即《美国的宪政历程》。对美国的法律、法规,与法制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不得不呈现发自内心的感叹。

众所周知,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两大法系,英美法系相对于我国采用的大陆法系“成文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判例法”。《美国宪政历程》是一本写给中国普通读者的英美法系法律专业书,让我接触到与我国迥异的另一种法律体系。这本书的主体部分由三篇精彩的宪法论文与25个司法大案组成。引人深思的法理分析,令人回味无穷;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案情,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25个判例故事所揭示的,是一以贯之而又不断发展的一种精神。美国人所谓的“法治精神”同我们常说的“依法而治”虽只有一个介词之差,但区别却非同小可,“法治精神”的主语是法,宪法是至高无上,毫不妥协的,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虽然美国历史也充满了腐败、剥削、压榨、垄断、童工、奴隶制、种族歧视,但法治精神造就的一个良好的可伸缩的制度框架加上历代法律精英的努力,最终引领和促进了美国的社会进步。

《美国宪政历程》由三位非法学专业人士所著。主笔者任东来博士系历史学家,陈伟系在美国工作的一位数据库高级技术主管,白雪峰是位历史学博士。搬出作者的“出身”是为了说明,三位“非法”作者所著并非像传统的法学家著作那般因循于法律思维,就法律谈法律。而是用生动的笔触,翔实的史料,将二十五个司法大案背后所村子的社会境况、各种利益的博弈尽相展现出来,以政治的、历史的、多维度的方向描述法治在美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从生根到开花的历程。

联邦最高法院的二十五个故事所揭示的,是一以贯之而不断发展的一种观念,一种精神。美国宪政的酸甜苦辣尽在其中,让读者去细细品味。正如作者所企望的那样“此书能溶学术著作的准确性和通俗读物的可读性于一体”。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只有短短七条,且历经二百年之沧桑,各种政治力量、团体利益间的博弈争斗,却也只通过了二十七条修正案。正是在这一极其简单的宪法,却让美国成为当今世界民主、法治的典范,而反观当下之中国,虽

1制定了一百三十多条的“鸿篇巨制”般的宪法,却无不辛酸地被嘲讽为“有宪法无宪政”,宪政的理想,何其远忽?

由此,不得不让人生发出更大的疑问:美国宪法究竟有何特质,是一个国家如此良好地运行?

“三权分立”为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所创,其渊源则可溯至于洛克的“分权”学说。在《论法的精神》中,孟德斯鸠指出:“如果司法权不与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将司法权与立法权合而为一,则将对公民施行专断的权利,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将司法权与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具有压迫者的力量。”概言之,三权分立即立法、司法、行政三种权力相互分离,而且要相互制约。

这一伟大的学说在1789年的制宪会议中被写入了宪法,其制度构建十分精妙:国会有权弹劾总统;总统有权批准国会所通过的议案;最高法院的法官上任须由总统任命,经参议院批准。但最高法院用以制约国会、总统的具体措施又是什么呢?

事实上,宪法虽然规定了三权分立与制衡的格局,但却并未明文赋予其一锤定音的最终权威,并未赋予其向最高行政当局和国家立法机构指手画脚、发号施令的具体权利。因此,诚如制宪先贤汉密尔顿所评论的那般: “司法部门既无军权,又无财权,不能支配社会力量与财富,不能采取任何主动行动,是分立的三权种最弱的一个。”

但这一事实却在马歇尔,这位被称为“最能干的大法官”入住最高法院后所逐渐改变,缘由就是被奉为宪政史上经典判例的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使最高法院获得了制衡立法权、行政权的利器——司法审查制度。

但需要说明的,最高法院这一至高无上的权利不是宪法赋予的,却是最高法院通过判决主动为自己赋予的。这一颇具司法能动主义色彩的行为至今在某些方面也被人质疑当事人之一,理应回避,但他却

当时的总统杰斐逊闻听此案结果,不禁大为光火,他不曾料想到最高法院会如此强硬,他认为:“宪法欲使政府各协作部门之间相互制衡。但是,如果授权法官决定法律是否违反宪法,使法官不仅在司法部门的地盘自行其是,而且还在立法和执政部门的行动范围独断专行,那将使司法部门成为一个专制暴虐的机

构。”虽然此刻带有政党之争的双方看起来剑拔弩张,但政治的奥秘在于妥协,双方均表现出大局为重和超越党派分歧的精神,司法审查制度也就由此确立,恩泽绵远。

由此看来,宪政的实施决非一蹴而就,宪政就是“活的宪法”,它不是对宪法的固执遵守,刻板解释。美国宪法条文极其简单,但正因为它的简单却赋予它一种张力,宪政建设者就拥有足够大的空间用一个个的经典判例来充实、鲜活美国宪法。正如詹姆斯·加菲尔德评价道:“马歇尔找出宪法文件,使它成为一种权力;他找到一幅骨架,赋予它血和肉。”

说到美国的“宪政之友”,还有一股力量是不得不提的,那就是在美国社会中被称为独立于总统、国会和最高法院之外的“第四权”,被誉为“无冕之王”的新闻媒体。

由于有美国宪法第一条修正案的保驾护航,它不仅不是政府的喉舌,反而是监督政府的重要力量。可是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局限,新闻媒体对政府的舆论监督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准确无误。这样,新闻媒体报道一旦有误,常常会引发涉及巨额罚款的诽谤大案。1964年《纽约时报》公司诉萨利文一案,就是因政府官员控告《纽约时报》而引发的一个重大诉讼案。

案件的原委大概就是《纽约时报》于1960年3月29日,时值南方黑人民权运动风起云涌之时,刊登了题为《请倾听他们的呐喊》的政治宣传广告,猛烈地抨击了南方各级政府镇压民权示威的行径。萨利文作为南方一地方政府的警方首脑,自感其名誉被损,愤而起诉。

此案的关键即在于舆论自由与公民权利的价值选择。最高法院最终以9票对0票一致否决了地方法院的判决,即判定《纽约时报》胜诉。他们认为:“美国上下普遍认同的一项原则是,对于公众事务的辩论,语调尖刻,有时甚至令人不愉快的尖锐抨击。”他们指出,“本案涉及的政治广告,就是对当今一个重大的公共问题表示不满和抗议,它显然有权得到宪法保护。”

这一判决向人们昭示着宪法修正案第一条所规定的言论自由神圣不可侵犯。政府官员一挨骂动辄就以诽谤的名义予以起诉,进行打压,那么新闻媒体舆论尖兵,监督喉舌的作用何在?“第四种权利”对于政府的监督、限制岂不消失殆尽?

《纽约时报》案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判决,它实际上是为新闻媒体

批评政府官员的各类新闻报道打开绿灯,为新闻媒体“敢把总统拉下马”式的新闻调查和报道自由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法律保障。越战期间,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电视新闻主播沃尔特对约翰逊总统越战政策的无情抨击和谴责,是美国国内反战运动日益高涨和约翰逊总统被迫放弃总统连任机会的一个重要原因。约翰逊总统悲哀地承认,即使参加竞选,他也不会有任何机会取胜,因为“如果我已经失去沃尔特,意味着我已经失去了普通美国民众的支持”。1972年至1974年,《华盛顿邮报》记者卡尔·伯恩斯坦和鲍勃·伍德沃德对水门丑闻的调查和揭露,在美国国内引起轩然大波,最终导致尼克松总统的辞职。

可以说正是新闻媒体的这一特殊力量的存在,使美国的政治力量不再是三权分立的简单态势。北大贺卫方教授认为:“一国确立了宪政体制的主要标志是国家权力是否受到来自国民的有效制约以及是否存在真正的分权。”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媒体算是为美国的宪政建设填上了生动的注脚。

可以说,美国宪法从一开始,就是一部旨在限制政府权力与行为的宪法。既然政府是“必要之恶”,那就把利维坦关在笼子里,以免伤人。具体方法则是在政府部门之间横向平衡,中央与各州之间纵向平衡,并且以宪法形式保护公民个人的权利与自由。既不能寄望于英明的领导者,也不能依赖人性的善良,一切都得遵从宪法所体现和宣扬的契约精神与程序正义。这便是美国国父们的初衷。

2.美国黑人报刊的成长历程 篇二

本文所说的黑人报刊,特指在美国现有领土上由美国黑人主办的、内容面向黑人读者的报纸、杂志。

在美国的殖民地历史上,黑人长期没有文字,口头传播成为他们主要的传播手段,形式也主要是传道、灵歌、逃离南方种植园、获得自由的黑人的叙述。1860年以前,90%的黑人生活在南方种植园中,基本权利都没有,就更谈不上受教育和读报的权利了。10%生活在北方的自由黑人中也仅有1/3的人识字。

1827年,为了反击《纽约调查者》(New York Enquirer)编辑莫迪凯・M・诺亚对黑人的攻击,美国历史上第一个黑人大学生――约翰・拉斯沃姆(Hohn Russwurm)与塞缪尔・科尼什一道创办了《新闻自由报》(Freedom Journal),成为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份黑人报纸。它被称作“彻底废奴的报纸”,它要让“公正遍及全球”。其内容主要是或自创的诗歌、黑奴新闻。?

遗憾的是拉斯沃姆与科尼什在是否应在非洲设殖民地遣返黑奴问题上发生了争执,结果在头六个月中起主要作用的科尼什退出该报。1829年拉斯沃姆远走他乡,去利比里亚一边做官,一边办《利比里亚先驱报》(Liberia Herald)。科尼什则重新掌握了《新闻自由报》,并把它改名为《人人权力报》(Rights of All),承诺为黑人争取公民权。但终因资金不足而于1829年10月停刊。?

此后,黑人报刊再度出现就是19世纪30年代中期的事了。1835年出现了《时代精神》(Spirit of Times)。1837年,菲利浦・A・贝尔创办了《鼓吹周刊》(Weekly Advocate),后改名《有色美国人》(Colored Americans),由科尼什任编辑。它关注普通受众,为人权、正义疾呼,反殖民制,发行量最多时达2000份。1842年,它也没逃脱因资金短缺而关门的结局。?

如果说二三十年代黑人的著名报人是拉斯沃姆和科尼什的话,那40年代出现了一位真正的黑人报业英雄弗来德里克・道格拉斯。直到20世纪70年代他还有极大的影响力。?

道格拉斯系白人种植园主与黑人女奴所生,但他的身份仍是黑奴。1838年他逃出种植园,在威廉・劳埃德・加里森鼓励下受教育,此后开始为报刊撰稿。为逃避再次被捕沦为奴隶,他逃往英国,直至1847年朋友集资为他赎身才重归美国。回到美国后,他写了第一部自传――《道格拉斯一生自述》。由于他的作品,1847年被威利斯・A・霍奇斯任命为《牡羊角报》(Ram’s Horn)编辑。1847年通过该报,道格拉斯宣布他自办报纸《北极星》(North Star)诞生。?

在《北极星》的报头上写着“权力不分性别――真理不分肤色――上帝是我们大家的父亲,我们都是兄弟。”它主张“普遍解放,提高公众的道德标准,促进有色人种在道德、智力上的发展,以及加快我等三千万被奴役黑人同胞自由日的到来”。?

1847年11月1日该报发行时的销量便达到3000份,除在美国发行外,还在欧洲、西印度群岛发行。为了办报,道格拉斯房子被烧,与朋友加里森闹翻,但勇气和文字水平使报纸生存下来。1851年,《北极星》兼并其他报纸改名为《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报》。1860年由于经济原因周报暂停。1863年他又出版了名为《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月报》的杂志。1870年他受聘并投资《新时代》周刊,将其更名为《新国民时代》,此后一直是道格拉斯自行垫付资金维持该刊物的发行。

1843年因为匹兹堡的正规日报拒绝刊登黑人来稿,哈佛大学的第一位黑人毕业生马丁・R・德莱尼一气之下办《神秘报》。1848年它被非洲人卫理公会主教派教会购买,改名为《基督教先驱者报》。1852年迁至费城,改名为《基督教纪录报》,成为最老的一家黑人宗教周刊。?

1856年南方和西部才出现黑人所有的报纸。南方出现了《新奥尔良克里奥耳人日报》,这也是美国第一家黑人日报。1855年在萨克拉门托召开了加州第一届有色人种大会,结果决定在旧金山办西海岸第一家黑人报纸《时代镜报》。它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反对法律禁止黑人作证的规定。1858年因其主编搬离旧金山,报纸也随之中断。

与大众报纸发展趋势相同,在“新式新闻”时代,黑人报纸数量也一下从1865年的40家增加到1187家。

3.试述美国政党政治的演变历程 篇三

美国是美国的党派之争是从建国以来就开始有的,但是政党几乎是在政治家尚未充分意识到的情况下就产生了的。美国的政党政治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加强,美国的政治结构发生了变化,一方面表现为社会政治力量的升降起伏;另一方面是政治结构的自身演变。

18世纪末期,联邦党和反联邦党展开唇枪舌战。联邦党以汉密尔顿为首,主张对宪法从宽解释,加强联邦权利,建立国家银行,实行提高关税,加强与英国的联系。反联邦党是以杰斐逊为首的共和党,于1794年改称为民主共和党,它主张从严解释宪法,保留各州的主要全力,反对建立中央银行及实力高关税发展与法国的外交。这两党的政治斗争推动着美国政党政治的形成。1801 年,杰斐逊依靠该党的力量战胜约翰·亚当斯当选为美国总统,开启了美国政党政治的先河。从18世纪90年代初到1824年是美国政党政治发展的第一个重要时期,也是美国两党政治兴起的历史时期,对以后美国两党政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二

美国两党政治的格局奠定于1824年到1856年民主党与辉格党两大政党对峙的历史时期。民主党和辉格党都是由民主共和党内的不同派系发展而来的。民主党是在1828年总统竞选时创立的,它是以民主共和党内固守民主共和党原来维护州权、从严解释宪法的原则的“老共和党人”为核心组成的,1840年后至内战前,它已经演变为一个奴隶主阶级的政党。辉格党的前身是以1824年当选的总统亚当斯为领袖的国民共和党,19世纪30年代辉格党为反对总统杰克逊建立。从1824到内战时期是美国两党制度的形成时期,主要表现为民主党与共和党轮流执政的局面。内战为美国的两党制度扫清了南方奴隶制度的障碍,为它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内战结束后,美国的两党政治开始进入民主党与共和党长期垄断国家政权的历史时期。

从1832年至1992年,比较重要的第三党运动(包括独立派)屡屡兴起,但都以失败告终。这种第三党并不否定两党制,只是在具体政策上对两大政党不满。他们想要取代两大政党的其中之一,所以它算是资产阶级的“候补”党。但为什么第三党从来没有成功过呢?从立法上来看小党就难以取得胜利。一是美国的选举制度实行“胜者得全票”,即每州的全部选票归获多数票党所有。二是有些州对新成立的政党候选人有特殊要求,比如在上次大选中得到一定数量的选票。这些规定都给新的党派带来的障碍。但是第三党的存在对美国两党政治仍具有重要意义,第三党运动调节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调节了资产阶级与其他劳动群众的矛盾。

上一篇:资产处置请示下一篇:xpon装维试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