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名言学习(通用12篇)
1.申论名言学习 篇一
申论专题名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
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天下兴行在民趋于正。
3、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天下安。
4、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改革创新
1、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2、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教育人才
1、构大厦者先择匠而后简材,治国家者先择佐而后定民;
2、经世之道,识人为先;举贤荐才,为政之要。
3、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
节约
1、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2、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3、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4、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
5、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6、广厦千间,夜眠七尺;珍馐百味,无非三餐
正确的政绩观
1、利在一己勿谋,利在天下则谋;利在一时勿谋,利在万世则谋。
2、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3、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
4、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
5、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服务型政府
1、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2、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3、居之以强力,发之以果敢,而成之以无私。
4、积力之所举,即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即无不成也。
5、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
社会保障
1、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
2、政纲虽举,必求益其所未至;德泽虽布,必思及其所未周。
忧患意识
1、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2、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防患于未然。
3、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持恒
1、苟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2、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
立志
1、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2、有志则进,必如川流之不已;无志则止,必如为山而弗成。
社会主义荣辱观
1、风俗,天下之大事也。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
2、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
3、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4、士皆知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家大耻。
5、知荣辱、明是非、辨美丑,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线。
诚信
1、言忠信,行笃敬。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3、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必颓。
优缺点
1、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2、荆岫之玉,必含纤瑕;骊龙之珠,亦有微隙。
心忧天下
1、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3、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学习
1、孔子讲:“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意思是:做官了有余力便去学习,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还讲:“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意思是:学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识不足,教书之后才知道自己学识不够。
2、汉代刘向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意思是:人少小时好学,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光明鲜亮;壮年时好学,就像中午的太阳,光线强烈;老年时好学,就像燃烛照明一样,在黑暗中闪光。
3、毛泽东少年即立志:“才不胜今人,不足以为才;学不胜古人,不足以为学。”
4、培根在他的《论学习》中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道德
1、林则徐在《观操守》中讲:“观操守在利害时,观精力在饥疲时,观度量在喜怒时,观存养在纷华时,观镇定在震惊时
廉洁
1、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
2、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
2.申论名言学习 篇二
申论考试大纲中写道:“申论主要通过应试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 测查应试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是考核的最后一种能力, 是其他能力得以体现的媒介, 因为申论成绩的评定方法是阅卷老师通过考生答题的文章给予分数。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总结出申论写作立意需高、视角需广、内容需实、语言需精与用词需专五个核心要素。
一、立意须高
立意, 即确定文章的主旨、中心论点, 重视立意是中国文人写作的传统。“千古文章意为高”, 王夫之先生指出“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 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 无帅之兵, 谓之乌合”。李渔在其《姜斋诗话》中强调“作文一篇, 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 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立意直接关系到文章的选材布局乃至深度, 它制约着文章内容的展开和表达形式的选择, 也决定着申论文章得分的档次。
首先, 申论写作立意高, 要求主题鲜明, 善于升华。通过公务员考试选拔出的人才都要代表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需要考生具有公务人员的“角色”意识, 具有一双“慧眼”, 能通过日常工作中极其普通、极其细小的事物或现象, 揭示事物的本质并升华为主题。如××省招录公务员考试中, 2008年 (甲卷) 给定资料为出租车司机自救基金 (一元基金) 的问题, 2003年 (B卷) 给定资料为治理城市非法小广告的问题, 都是在人们眼中极其普通的事情。出题者希望考生能通过这些细小的事物或现象, 发现并阐述一个深刻的道理。理论联系实际, 把有关政策、理论原则同申论试题所反映的现实和考生自己的工作、生活、思想实际联系起来, 针对要求认识、分析和解决的问题, 提出符合实际且合理可行的见解。
其次, 申论写作要站得高、看得远, 着眼长远利益, 透过现象看本质, 抓住问题的关键。当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比较复杂时, 便应审视遴选, 根据身份抓住要害, 抓住关键, 切忌面面俱到或舍本逐末。例如, 2000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中反映的问题很多:企业在环保与生产效益上的两难, 法院在断案时不得不考虑连锁反应, 公安干警对企业生产扰民事件的无能为力等, 但这都不是“本”, 很难针对这些情况提出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案, 只有从加强环保立法、执法和改造城市建设规划入手, 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噪声污染等扰民问题。
二、视角须广
申论考试的材料中往往要涉及某一问题及相关的系列问题, 考生在阅读给定资料时脑袋里要装着问题, 每一段材料都是有用的, 绝不是摆设, 要认真思考这些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 在写作时要有广阔的视角, 尽量全面把握关键的信息点, 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答题的角度、方式应具有灵活性、机动性和多变性, 需要运用发散性的思维来进行答题, 防止以偏概全的思维。构思立意要站在具体政府部门的角度, 分析原因时要想到经济、政治的原因, 还要想到社会、文化的原因, 才能写出顶天 (与宪法、党中央国务院的路线方针政策一致) 立地 (紧密结合材料和地方工作实际) 的文章。如针对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政府与社会全体公民均需参与才能取得实效, 考生在提出保护知识产权的措施时就需要有多角度:一是抓紧制定并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二是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三是要完善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的政策措施;四是要在全社会提高知识产权意识, 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五是要积极参与国际知识产权领域的交流合作;六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 把知识产权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完善和落实责任制。此措施的提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具体性和可行性, 思维缜密, 视角广阔, 能获得较高成绩。
三、内容须实
申论写作要“高”“大”“全”, 绝对不能“假”而“空”, 要实实在在做文章。部分考生不是靠自己思考、论证来提出见解和对策, 而是迷信考前辅导班等总结的申论写作之“万能八条”, 把大段大段的现成的流行的言论和观点塞进文章中, 从而使考官无法从文章中读出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 也无法判断考生是否有能力、会办事, 考生的高分也就无从谈起。
首先内容要“充实”。高大全搭的是骨架, 除了骨架, 还需要血肉来支撑。如针对安全生产问题, 某考生以《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观》为题, 开篇引用给定材料中概括而来的事实材料:
黑龙江七台河矿难教训还在总结, 又闻河北唐山刘官屯矿难, 再传河南寺沟煤矿进水事故;吉林辽源医院大火刚灭不久, 广东中山酒吧火灾援踵而来;震惊全国的松花江水污染仍在处理, 广东北江又出现令人惊忧的污染事件。 (过渡) 血淋淋的矿难、逝者家属的悲痛、城市大停水的不便、火烧医院的惨烈。
用事实材料引申出论点: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观刻不容缓。较之于以空对空的政策提出更能打动人心。
其次内容要“真实”。内容要符合材料的实际和社会的实际。如2006年××省申论试题 (五) 要求:请依据给定材料, 以“证人保护亟须制度跟进”为题, 写一篇不少于1200字的文章。要求“数字对比”“瞬间回眸”“畅想未来”;观点明确, 论述虚实结合, 有说服力, 思路清晰。针对这类有具体、明确要求的题目, 考生绝对不能对策空洞、言辞泛泛, 必须结合真实材料。材料是“根”, 根基不牢, 地动山摇;夯实基础, 方能稳如泰山。
四、语言须精
由论作文要求考生写作的文章篇幅在1000~1200字之间, 要结合给定材料, 提出自己的见解、看法、措施等。显而易见, 是要求考生写作短小精练、观点鲜明的政论文。有个别考生作文时为展示自己较强的文字功底, 爱使用结构复杂、词语较多的长句, 有时反而弄巧成拙。仔细研读党代会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就会发现, 报告喜欢使用结构简单、词语精练的短句, 句子最长不过20个字。因此, 申论写作在通顺的基础上, 切忌啰嗦, 语言需精练。
五、用词须专
申论写作语言要求具有专业性的特点:首先, 是一种工作语言。申论作为一种应用文体, 用于模仿公务员身份来完成工作, 所以其语言表达应符合完成工作任务的需求, 即简洁、实用、冷静、理性。简洁、实用:即语言要言简意赅, 一方面不要说多余的话, 另一方面每一句话都有特定的作用。冷静、理性:即用语不要包含情绪, 不让情绪影响工作。在语言上就是要少用或不用抒情、描写。其次, 是一种公文语言。公务员工作与一般公司、企业不同, 所使用的语言应尽量符合公文语言的要求, 要使用官方、正式的语言, 含义准确不要模糊, 通俗易懂不要生僻, 在写作的过程中不要用方言俚语, 不乱用缩略简化语。第三, 忌用文艺腔, 即不能使用类似于散文、诗歌、杂文、小说等的文学化语言, 而要用议论型、说明型和实用型语体, 文风简洁平实即可。但是公务员也表达感情, 那就是“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 同样表达出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第四, 忌用学生腔。申论考试经常要求考生以某种假定的身份来提出对策, 所以考生应站在具体的政府职能部门的角度写对策。假如有考生作文写到“我妈妈说……”, 这是典型的学生腔。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往往一个词就透露出你的水平。
3.申论名言学习 篇三
一、名言设疑,引入预习
例如初二思想品德第一单元第一课《自尊自爱》的课前预习题:故事热身赛,请任选一个你熟悉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认识自尊自爱的内涵。①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②苏武持节北海牧羊19年;③朱自清饿死不吃美国救济粮;④狼牙山五壮士跳崖壮山河;⑤其他故事。用名人名言和故事比赛这种初中生喜欢的呈载方式设计预习题,可以让学生在讲名人和听故事的过程中轻松愉快地理解概念,符合心理年龄特点,有利于提高学习渴望度,激发学习兴趣。
二、名言开篇,先声夺人
讲授初二《思想品德》第三单元第一课《欣赏与赞美》,一上课我就引用著名雕塑家罗丹的名言:“对于我们的眼睛而言,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然后向学生抛出问题:“罗丹说得对吗?真的是这样吗?大家有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呢?让我们赶快用眼睛找一找身边的美吧!” 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争先恐后列举自己发现的美好事物。顺势利导,教师很容易就将“欣赏”的概念、“学会欣赏”的方法、“能欣赏他人”的意义等知识点传授给了学生。
三、名言情境,突破重难点
在讲授初二思想品德“为什么要学会合作”这个重点内容时,教师可结合2015年度热点人物屠呦呦的名言和事迹设计情境进行探究学习。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事迹和感言有:①坚持亲自证实药物安全,才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②当时科研条件非常艰苦,屠呦呦团队凭借不屈不挠的毅力最终取得突破。③“成绩是集体智慧和努力的结晶。”④“国家需要我们做什么,我就应该努力去做好。”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屠呦呦的事迹和感言给青少年学生什么启示?学生的回答除了要学习屠呦呦增强责任感,磨砺坚强意志,战胜挫折,开拓进取,热爱祖国以外,很容易联系到本课重点知识,就是建立良好合作关系需要确立共同目标,需要理解与宽容,需要奉献精神和团队精神。
四、名言续尾,收获感悟
讲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关系时,我运用马克思的一句名言结尾:“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所以我们既要享受权利,又要履行义务。以名言结尾还可首尾响应,水到渠成,例如讲到“平等待人”一课,我导入时出示法国思想家蒙田的名言:“皇帝和鞋匠的灵魂都是用同样的模型铸造的。”结尾时出示林肯和康有为的名言:“所有的人生来都是平等的。”所以我们要创造的社会是“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这样的结尾能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认识能力,帮助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让思想道德意识也上一个新台阶。
五、名言作业,拓展提升
思想品德作业与其它学科作业不同,其目的不仅是要检查学习效果或加深理解记忆,也不单纯为训练应试技巧或积累复习资料,更重要是让学生在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下,善于观察社会,学会独立思考,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道德践行的能力。学习完《珍爱生命》这一课后,我设计的课外作业是:法国哲学家史怀泽曾说过:“伦理不仅与人,而且与动物有关。动物和我们一样渴求幸福,承受痛苦和畏惧死亡。如果我们只关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么我们就不会真正变得文明起来,真正重要的是人与所有生命的关系。”请每位同学回家养5条金鱼,一个月以后结合养金鱼的感受谈谈你对这句名言的理解。养金鱼的活动体验有效地帮助学生认清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当然,教师平时一定要有意识地收集名人名言材料,做好分类整理,上课时才能运用自如。名人名言仅作为教材的“佐证”,教学中必须以讲授正文内容为主,不可喧宾夺主,要注意照顾初中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切忌高深莫测,牵强附会,离题万里。
4.申论名言警句 篇四
一、社会现象的联系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元/无名氏诗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三国/魏/曹植《七步诗》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积薄而为厚,聚少而为多。——《战国策》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吾道亦如此,行之贵日新。——白居易
二、为人处事的德行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明/王骥德《韩夫人题红记》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史记·陈涉世家》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传》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明/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
不可自暴自弃自屈。——陆九渊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太阳之所以伟大,在于它永远消耗自己。——谚语
三、处理问题的方法
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汉书》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班固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谚语
人心齐,泰山移。——谚语
团结就是力量。——谚语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谚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经营企业,是许多环节的共同运作,差一个念头,就决定整个失败。——松下幸之助
文明就是要造成有修养的人。——罗斯金
富裕并不带来文明,而文明产生财富。——比彻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雨果
文明的建立不是机器而是思想。——托尔斯泰
天下作伪是最苦恼的事情,老老实实是最愉快的事情。——《韬奋文集》 一切事物日趋完善,都是来自适当的改革。——巴尔扎克 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鲁迅
四、追求探索的志向
洛阳亲友若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将相本无帅,男儿当自强。——宋/汪洙《神童诗》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战国/楚/屈原《离骚》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焕《登鹳鹊楼》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绝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元/虞韶《日记故事》
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哥白尼
人们常觉得准备的阶段是在浪费时间,只有当真正机会来临,而自己没有能力把握的时候,才能觉悟自己平时没有准备才是浪费了时间。——罗曼·罗兰
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列夫·托尔斯泰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萧楚女
人需要真理,就像瞎子需要明快的引路人一样。——高尔基
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无法可想的事是没有的。——爱迪生
5.申论写作名言警句 篇五
2.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左传)
3. 欲加之罪,何患辞。 (左传)
4.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
5. 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左传)
6. 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 (左传)
7.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8.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9. 曲则全,枉则直。 (老子)
10.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11.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
12.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13. 将欲取之,必先之。 (老子)
14.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
15.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
16.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17.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
18.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19.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
20.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21. 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 (论语微子)
22.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23.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2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6.申论名言警句素材 篇六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元/无名氏诗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三国/魏/曹植《七步诗》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积薄而为厚,聚少而为多。——《战国策》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吾道亦如此,行之贵日新。——白居易
二、为人处事的德行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明/王骥德《韩夫人题红记》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史记·陈涉世家》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传》
7.2017国考申论大纲解析 篇七
与201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大纲相比,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大纲的变化程度不大,较为稳定,作答时间依然是180分钟,仍然秉承着“以能力考查为主线、以职位需求为导向”的原则来对试卷进行设计,这充分说明国考申论正在处于日臻成熟的阶段,但是2017国考申论大纲仍然有所创新、有所改变,以此来达到更加科学、系统、全面地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本文就2017国考申论大纲进行解析。
二、从实质看:申论五大能力
基于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大纲来看,主要是通过考生加工给定资料、分析给定资料、提炼给定资料、概括给定资料来测查考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贯彻执行能力等。而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科目从150分钟延长到180分钟,本身就说明申论科目的题目设计更加科学、更加系统、更加全面,能够防止出现考生由于时间紧张而未能够将真实实力展现出来的问题。当然,这也说明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科目的考试难度有所增加。从文字表达能力的考查来看,要求考生能够不要墨守成规,要尽量用生动、连贯、规范、简洁的语言来作答;从贯彻执行能力的考查来看,要求考生能够有较强的应用文写作功底;从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来看,要求考生能够有理有据、端正观点、深入剖析;从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来看,要求考生能够做到“用得上”、“吃得透”、“看得懂”。
此外,国家公务员考试的主要目的在于选择符合要求的、综合素质高的、满足职位要求的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提出解决问题能力,而其考察载体通常是对策题。虽然从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科目开始就没有对策题,转而以论述题、贯彻执行题、综合分析题为考察载体,但是并不排除在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中出现对策题的可能性。针对这种情况,考生务必要引起重视,从两个方面来作答:第一,分析角度正确。若题目对考生所处身份予以明确限定,那么考生应该及时转换身份,从这个身份的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若题目并没有对考生所处身份予以明确限定,那么考生应该站在“政府角度”来回答,以政府工作人员的角度来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第二,对策具体。考生在作答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科目题目时,务必不要出现“空”、“大”、“假”、“套路”等对策,尽量做到对策切合实际、切实可行、具体详细。
三、从题型看:五题常规模式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科目最近几年都连续保持着五题模式,但是201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科目市(地)级以下卷却有所改变,侧重于考查考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将题目与材料进行对应,采用五小题、四大题的模式,这样一来,能够让考生有足够的时间来作答和理清思路。从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大纲来看,应该还是沿袭传统的五题模式,但是在提问方式、题目形式方面或许有所新的变化。
四、从主题看:贴近生活,以小见大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科目省级以上(含副省级)试卷的主题是弘扬黄河精神,市(地)级试卷的主题是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科目省级以上(含副省级)试卷的主题是重建社会道德,市(地)级试卷的主题是加强安全文化教育;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科目省级以上(含副省级)试卷的主题是采取多种措施来保护文化遗产,市(地)级试卷的主题则是保护文化安全,推动社会整体文化市场繁荣;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科目省级以上(含副省级)试卷的主题是倡导慢生活,市(地)级试卷的主题是提倡平和、理性的社会心态;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科目省级以上(含副省级)试卷的主题是科技发展方向——生命化,市(地)级试卷的主题是科学在人文的引导下能够变得更加精彩;201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科目省级以上(含副省级)试卷的主题是大国意识与国民素质与,市(地)级试卷的主题是“好政策”。通过分析对比可以看出,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科目省级以上(含副省级)试卷和市(地)级试卷的主题在2011-2012年完全不一致,2013-2015年渐趋相近,但2016年也再次存在差异。但是相近也好,差异也罢,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科目都侧重于选择“贴近生活、以小见大”的材料,体现时效性,偏重于事实,尤其是对“人”的需求予以重点关注。因此,广大考生在紧密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宏观问题的同时,也要从多细微之处入手去主动、积极地备考、复习。
五、从选材看:事理结合成为主流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科目最近几年都喜欢采用“事实材料+理论材料”的方式,事实材料侧重于阐述具体事件,而理论材料则侧重于提升事实材料的理论高度,但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科目真题中往往是理论分析篇幅偏少、案例材料篇幅较多,这就要求广大考生更要多花时间来分析加工材料,从个案中找出材料的共性。
摘要:2017国考申论大纲在2016年的基础上仍然有所创新、有所改变,以此来达到更加科学、系统、全面地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本文从多个方面深度剖析2017国考申论大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大纲
参考文献
[1]陈祎.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浅析——谈申论科目的考试内容和测评技术[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4(03):100-103.
[2]梁爱清.国家公务员“申论”学习和应考答题的技巧[J].广西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2(02):111-114.
[3]郭五林.如何应对《申论》考试——从虚拟行政行为角度[J].写作.2004,30(17):135-138.
[4]李秀斌.参加公务员申论考试要把握四个“必须”[J].应用写作.2012,27(10):120-124.
8.浅析公务员培训之申论写作 篇八
关键词:申论;客观性命题;理性表述
中图分类号:D6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128-1
笔者处于“申论”教学研究第一线,深切地认为,作为一种测试、选拔国家公务员综合素质的新型文体,“申论”更能体现写作学科内在的务实、创新本质。没有多写多练固然不可能写出规范的申论,但如果没有搞清楚“申论”这个文体的本质特征,则无法有针对性地写、练。
一、申论是什么
严格地说,“申论”一词,取自《论语》的“申而论之”。从字面上理解,“申”,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表明、申述、引申,二是根据给定材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开拓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论”的含义较多,主要有二。一是议、议论。《说文》:“论,议也。”段玉裁注:“凡言语循其理,得其宜,谓之论。”二是含有深思、谋虑的意思。《周礼.考工记.序》:“或坐而论道。郑玄注:“论道,谓谋虑治国之政令也。”合起来,“申’,可以理解成申述、申辩、申明,“论”则是议论、论说、论证,“申论”也就是对某个问题阐述观点、论述理由,合理地推论材料与材料、观点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此,“申论”说到底就是根据公务员工作的实际需要,适当借鉴我国古代“对策”(策论)的某些特点,专门用于公务员考试的一种应试文体。
二、申论蕴含的写作规律
(一)客观性命题及其要求与意图。
1.命题要求。
客观性命题与考察的目标相一致。“申论”的命题是客观的,但其背后潜藏着出题者的主观要求,即“申论”考察的目标是什么?对此,《考试大纲》有明确规定:“申论,主要是通过应考者对给定资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试应考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由此可见,申论考察的目标是明确的,针对性很强。
它主要考察考生阅读、分析、概括、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主要是通过应考者对背景材料的分析、概括和提供的可行性方案来体现的。从这一角度看,考察的目标与测试的命题是一个密切相关的有机整体,也就是说,目标与试题二者都有具体的针对性。
2.命题意图。
命题意图是作答的依据和切入点。在“申论”的客观性命题背后不仅潜藏着主观要求,也潜藏着出题者或隐或显的意图。命题角度不同,答题也应有不同的针对性。综观几年来的“申论”试题,其主体部分无一例外,全部都是“供料写作”,而所供材料又都是涉及國计民生、带有普遍性、为来自各方面的考生所熟悉的情况。可见,从命题意图的角度看,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二)应考者的知识储备和能力训练。
1.思考性的评判阅读。
面对“申论”所给定的材料,有人阅读后奋笔疾书,有人心中茫然,半天写不出一个字。这的确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阅读缺乏思考与评判。其表现是,阅读时要么简单地就事论事,因而把握不住各类材料之间的联系、类别、性质、主次。那么如何进行思考性的评判阅读呢?笔者提供如下具体方法:、
一是理清材料内在的组合方式。纵观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申论考试的材料,其组合方式大致有两种:第一种,材料是按照所反映事件(或案例、社会现象)的性质来摘录、组装的,其中各个子材料之间是一种并列的关系。第二种,材料是按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即按事件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来组织的。其中各个子材料环环相扣,共同讲述某一社会事件。它具有案例的某些特点。
二是理清材料的逻辑关系。阅读纵式组合的材料,可按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来梳理材料内容。阅读横式组合的材料,可采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把讲述“相同”内容的材料归口合并在一起,来理清其逻辑关系。
三是区分材料的主次关系。1 500 ~ 3 000字左右的材料,文字较多,内容复杂,这就需要筛选。筛选必须根据客观性命题所潜藏的要求与意图来进行。思考性评判阅读的重点是那些与客观性命题所潜藏的要求与意图关系紧密的子材料,对不很紧密的、次要的材料,作一般了解即可。
最后,就是对重点子材料的圈点与精读、归纳与概括。
2.理性化的文字表述。
“申论”作答时,无论是概括内容、提出方案,还是进行论证,都应当统筹考虑,前后衔接。概括的过程,既是熟悉资料的过程,也是分析、判断的过程;提出方案的过程,既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进行思辨的过程。必须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并彼此印证。
第一,概括问题。首先,要充分注意题干的指令性要求。“概括主要内容”与“概括主要问题”,其区别是明显的。而字数规定,或是150字,或是350字,也不可忽略。当然,还有说话的“身份”要求等,也要注意。其次,要学会抓关键问题。
第二,提出方案。首先,个人定位要准确。仔细审定客观性材料为考生设定的身份—虚拟身份,否则,身份定位错了,提出的问题一定“走偏”。其次,善于针对问题提出意见或办法。尤其是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比较复杂时,一定要用“自我”设定的“身份”去抓住要害,逐步展开,切忌面面俱到,舍本求末。第三,所提出的意见、建议或办法(措施)要有可操作性。
第三,论述问题。首先,要抓住给定材料中一个应该“申而论之”的大问题,发表见解;其次,要有一个明确的题目和鲜明的观点。确定什么题目,与背景材料提供的空间和“申论”所要求的字数限制都有关系。由于时间和字数的限制,一二千字的申论,只能紧抓要害问题,阐述清楚。鲜明的观点是“申论”的灵魂。一篇“申论”意义的大小,价值的高低,主要在这里体现。第三,就是详实的阐述和论证。事实与道理的有机结合,是增强“申论”说服力的一项最基本的原则、要求和方法。事实是说理的依托、由头或论据,说理则是对事实本质的理性的开掘、分析、推理、引申和发挥。理从事出,虚实结合,是增强申论的理论色彩与说服力的奥妙所在。
参考文献:
[1]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教材编委会.申论[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4.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李学勤.周礼注疏: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刘姗.文心雕龙·论说[M].周振甫,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9.申论写作的名言 篇九
1、人生照例是一场值得一搏的争衡,然而它的奖品是拼斗。——拉尔夫·詹
2、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
3、人生就像奕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弗洛伊德
4、人生的价值,即以其人对于当代所做的工作为尺度。——徐玮
5、天下犹人之体,腹心充实,四支虽病,终无大患。——《三国志·魏书·杜畿传》
6、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管子·正世》
7、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吴兢《贞观政要·君道》
8、人生意义的.大小,不在乎外界的变迁,而在乎内心的经验。人生的意义就在这个过程上。你要细细体认和玩味这个过程中的每节,无论它是一节黄金或一节铁;你要认识每节的充分价值。——周庄
9、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子》
10、人生是伟大的宝藏,我晓得从这个宝藏里选取最珍贵的珠宝。人生不售来回票,一旦动身,绝不能复返。人生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列夫托尔斯泰
11、构大厦者先择匠而后简材,治国家者先择佐而后定民。——《意林》
12、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树烈
13、召远在修近,闭祸在除怨——《管子·版法》
10.申论名言警句 篇十
2. 要从事伟大的工作,一个人必须既非常勤劳又非常空闲。
3.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4. 一盎司的忠诚抵得上一磅重的聪明。
5. 一个有真正大才能的人却在工作过程中感到最高度的快乐。
6. 一切从智障儿童的需要出发。
7. 以德为本,敬业奉献。
8. 以忠诚之德,固南顺之基;立服务之本,铸南顺之魂;尽心智之力,创南顺之业。
9. 用爱心浇灌,让每个智障儿童都能在爱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10. 用飞舞的汗珠奏响青春的旋律,用闪耀的浪花炫出自己的风采。
11. 用热心、细心、诚心、恒心沟通,在平凡、平淡、真诚、真切中服务。
12. 用信任之心换取学生自信之心。
13.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14. 与时俱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5. 月儿把她的光明遍照在天上,却留着她的黑斑给它自己。
16. 在体验中使学生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17. 在五彩缤纷的选择中,我选择了你,把热烈的钟爱奉献给特殊教育事业。
18. 扎根特教,甘于清贫,奉献爱心一片。
19. 这块土地虽不会结出丰盛的硕果,但我们仍用爱心来滋润,让这里的果实更加饱满。
20. 忠诚不是空洞的口号,应是每个员工的工作箴言。
21. 忠诚满怀,永不言弃,奋勇拼搏,驰骋未来。
22. 忠诚企业,服务组织,敬业岗位,奉献交通。
23. 忠诚企业,既是境界也是行动。爱岗敬业,一份付出一份回报。
24. 忠诚是人们心目中最神圣的美德。
25. 忠诚是做人之本,更是成功之基。
26. 忠诚重于才华,忠诚贵于敬业。
27. 忠心献给党,热心献教育,真心献同仁,诚心献社会,信心留自己。
28. 终其平凡的一生,默默地奉献给人民大众。
29. 抓安全、保质量、提进度、塑忠诚。
11.申论名言学习 篇十一
【关键词】 申论;基础;阅读
申论考试首先一个考验是阅读材料,如同在工作中的了解情况。因为在这类考试中写作的目的就在于解决问题,落实工作,这样的文章要求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其前提保证就是准确、完整地阅读理解材料,或者说是准确地判断情况、认识问题。为此,我们准备公考,应该用更多的时间精力练习读解材料,也就是要更注重提高我们的社会认知能力,这是我们参加公考,使得申论考试取得好成绩的基础。而要训练我们的阅读能力,应该做到下面几点要求。
1.建立一种社会学视角,注意从国家、社会,从一个地区、行业、部门的角度去审读材料,建立一种职业、职位、职务主体的自居心理,而不是一个自然而独立的生命个体,不能过于个人化的视角,带着浓厚个人的感情选择、价值判断去理解材料。只有这样,才能发现材料所反映问题的社会实质,才能正确开展写作构思。某种意义上说,申论考试就是一种模拟性的公务员工作,不论我们实际上有没有工作经验,一旦进入申论考试现场了,那么我们的身份已然不是学生,而是一名国家公务员、甚至是某一部门的负责人了。而作为一名国家公务员,他观察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背景、论证问题的动机等,和一名大学生是有很多区别的。因而,我们在练习读解材料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这一个角色身份轉换的问题。
2.积累思考的思想资源,要懂得基本的人情物理,世态民心。这样一种积累,根本说是一个人的生活阅历、工作经验的不断丰富和累加。对于大多数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而言,因为都是在同样的应试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这种来自于实际生活阅历工作经验的人情物理世态民心都是远远不够的,不足以成为我们思考社会问题的有力支持。要想在短时间内弥补这一不足,只能通过大量有效的读解材料练习。这里所谓的人情,是人性的基本内涵;物理:是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世态:是当下社会的基本状况;民心:是现在百姓的关注方向,等等。这表面看似不过常识而已,却是我们思考很多事情最根本的出发点,而我们很多大学生恰恰缺乏这种常识,你再很难和他(她)深入讨论问题了。
3.培养一种敏锐的文字读解力,起码是有对一种文字语言的亲和力。这样才能够提高阅读材料的速度,大略浏览一下就能知道事情的大致情况;又能敏锐地发现材料的细节,好像一些关键词语自己跳出来了一样,读懂材料反映问题的特殊性,往往也就是问题实质所在。再复杂的材料,总有几个词语是关键、焦点、症结、矛盾所在,只要发现到这几个词语,作为理解掌握全部事实的线索,提纲挈领,所有的材料就可以捋顺了。
4.要有一些形式逻辑常识,懂得基本的思维技术。读解材料是一个理性思维的过程,还应该掌握理性思维的基本方法:分析,比较,分类,抽象,演绎等等。简单说,分析是把事物按其组成要素、部分、方面、环节等进行分解,然后对这些要素、部分、方面、环节分别进行认识和研究。比较是把事物分解之后,对分解所得的各种信息比较其异同,确定事物的变与不变、一般性与特殊性之所在。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将一大类事物分解组合成若干小类,相异的分开,相同的归到一起以便于更概括地认识它们。归纳是从个别的事物概括出一般的特质、规律,是一种高级求同分类的过程。抽象就是对比较与分类的结果有选择地抽取与舍弃,从而抓住事物的共性或个性的单个方面来认识它。演绎就是由事物概括出的一般特质、规律出发,去分析、说明特殊的、个别的事物或现象。等等,这是一些理性思维最基本的方式方法,是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在阅读理解材料时肯定要用到的。那么,能自觉掌握它们一定会提高我们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
5.通过这样一个理性思维过程,审读材料的理想结果应该是,能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枝取干,由表及里地概述材料,即是用自己的语言更简练地讲述材料,却又准确不走样,不改变材料反映问题的实质。这是考验是否理解掌握了材料的标识。做到了这一点,也为下一步写作做好了必要的准备。因为,到我们写论说文时,对材料必然要有所选择、概括,不可能把材料原样不动地用到文章里去。
6.刚开始练习阅读材料在时间上不要吝啬,最好分三步:泛读,把握资料的总体情况并将其分类,找出重点段落,次重点段落,排除干扰性材料;细读,集中精力读重点段落与次重点段落,归纳出段意,标出关键词句;精读,对自己划定的重点段落、关键词句进一步整理组合,透过材料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归纳出主要问题。
可以先建立起下面这样的纲目:问题、原因、背景、性质、后果、意义,对策等。然后将材料分门别类整理好。做到这一步了,也就表明我们理解掌握材料了。具体说所谓问题,是归纳主要事实情况;性质是归类后的异同比较;意义是针对不同群体的利益权衡;原因是向前追溯事实情况;背景是当下的社会主流;影响是根据事物发展规律的推导;对策是对我们可能行动的推导。
7.审读材料的最终目标是确立主题,就是确定自己在文章中针对什么性质、范畴的事情表达什么见解、主张。前面读解材料的过程,其实也是这样一个构思主题的过程。如果读解材料的过程科学合理的话,那么,主题的形成应该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经过前面分析、比较、分类、抽象、归纳、演绎的过程之后,我们应能抓住事情的主干,问题的关键所在了。然后,把它放到当下社会状况的大背景下,并将它与类似情况、事实比较异同,由此比衬出的问题实质,联系目前社会的主流意识,民众心声,也就应该能确定下来,我们要对什么问题表达怎样的意见、主张了。
12.申论考试论述命题审题方略摭谈 篇十二
一、对策申论型
申论考试是通过对处理某种问题的对策措施的必要性、合理性进行引申论证,测查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选拔各级行政工作人员,借鉴于我国古代科举考试中的“策论”取士。对对策的引申论证是申论考试的本质特征。申论考试是一个连环、综合式能力测试工程,其测查程序由三个环节构成:第一,阅读概括资料提出问题(怎么样);第二,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怎么办);第三,引申论述对策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为何这样办)。对策申论型命题看重的是“为何这样办”的真知灼见,是最基本、最普遍的题型。
对策申论题的表现有明、暗两种形式。如2002年国考题:就所提出的对策建议进行论证,既可全面论证,又可就某一方面重点论证。这是明确提出的,典型的对策申论题。在实际考题中,明的不多见,多见的是暗的,如2001年国考题:根据上述材料,自述某一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2006年国考题:请你就我国政府如何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写一篇文章,谈出自己的看法;2006年湘考题:就给定资料反映的问题,自拟题目进行论述。这类题型的特点是,很少有限制条件和立意信息,往往要求考生自选角度、自己立意、自拟标题作文论述,也往往会使考生茫然不知所措。根据申论考试的本质特征,将此类命题定格于对策申论题,对前面提出的对策的必要性、合理性,或原因、原理、原则等进行论证,不会偏题。
二、论点比较辩证型
这类题型明确要求考生对给定的论点进行辩证论述,从中测查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2005年川考题:比较三种垃圾处理方式的利弊;2007年四川法检系统考题:在“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上,给定资料中存在截然不同的意见,请谈谈你的看法;2005年国考题:请以“评解决我国农村问题的两种思路”为题,写一篇800—1000字的文章。这些都是典型的论点比较辩证型命题。应对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读给定资料,透彻弄清题目要求分析辩证的概念,如什么是“三种垃圾处理方式”;“截然不同的意见”是哪些;“两种思路”是什么。然后,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分析这些概念之间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剖析它们各自的利、弊、正、反方面,从这些分析比较之中,统筹兼顾、综合思考、取众之长、避众之短发表自已的独到观点。要注意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多元化的,必须明确辩证,方可立意正确。例如2005年国考题要解决的农村问题的两种思路,实质就是农民的“民生”和“民权”问题,两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并列关系,并不矛盾,都要正确处理,不可偏废。又如2007年鲁考题要求对大学女生陈某网上“卖身救母”风波作出点评,此事中形成一种是看重“卖身”,一种是看重“救母”的两个矛盾对立观点,这就须通过对两种观点进行对比辩析入手进行论述。
从普遍意义上来说,申论所涉及的问题大多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关系,如若题旨不作明确规定,审题时都可以作为分析辩证题型来思考。如2006年浙考题:请对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加以概述并谈谈看法。“公平”与“效率”就是一对矛盾。2008年国考二题要求以“人与自然”为题作文。这里的“人”指人类的经济发展,“自然”指自然生态保护,这两者往往就存在矛盾,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都是错误的,但两者并非根本对立,如能从注重“人与自然”双赢,探索一条既能发展经济,又能保护生态的对策这个角度去思考,就是一个很好的论述立意。再如2009年国考题针对世界粮食问题提出:联系“给定资料”,整理自己的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题旨提得很宽泛,完全可以根据世界粮食问题中的种种矛盾辩证思考,提出自已的观点。
三、命题论述型
这类题目的特点是明确规定论述主题,不可偏移,这是近年来比较常见的题型。如2004年湘考题:请以“对公车改革的思考”为题,写一篇议论文;鲁考题:请依据给定资料,以“证人保护亟待制度跟进”为题,写一篇不少于1200字的文章;2007年国考题:请以“命脉”为题,写一篇关于土地问题的文章。这类题目往往只指定了论述的立意和方向,其他可供理解和参考的有用信息提供得很少,审题时必须对所给资料和所提要求进行反复、透彻地审读,尽可能捕捉更多的有用信息,才能定位正确的论述方案。如吉考题“当前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但又存在许多的问题,请你就‘户籍制度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作文”。认真审读此题可见,主论题前后都有限制条件。后面,形势所迫,必行改革,不容置疑;前面,“又存在许多的问题”,均须逐一解决,方可缓而行之。鉴于这种情况,论述的方案应是:首论“势在必行”,次论“存在许多的问题”,结论“所以户籍改革制度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有的题目不仅信息少,而且含义深,以考查考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敏感性。如2007年国考题要求以“命脉”为题作文,“命脉”指什么?外延少,内涵大,题旨难以把握,论述难以切入。这就需要在原题的基础上添加一些新的因素,题意才明白。其实“命脉”是一个比喻,潜台词是“土地是农民的命脉”、“土地是国家的命脉”。只要朝着“要将土地当人的生命一样去珍爱、保护和使用”的主题方向去进行论述,就不会偏题。值得注意的是,此法叫“因素还原法”,所添加的因素必须与原题目的本原因素保持一致性,否则就会偏题。
四、材料引申型
此类命题也较多见,如2007年京考题要求:从我国听证会制度的发展说开去;2007年京外生源考题要求写:由黑车整治所想到的;2008年国考题要求:从“怒江水电开发”说开去。此类命题的第一个特点是明确规定了所要申论的材料———“听证会制度”、“黑车整治”、“怒江水电开发”;第二个特点是明确限定了申论的指向———“说开去”、“想到的”。就是说,考生首先要掌握所给材料的本质特征,然后依据这个特征,运用类比的或发散的思维方法,由此及彼地将问题引申到与材料相关或材料之外的其他类似问题去进行思考和论述,提出其他问题的解决对策方案。这是命题的意图和考点,考查应试者思维的应变能力、发散维度,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感应广度、思考深度。应对此类命题,思路必须大胆地“打开去”,不能只局限于所给资料。例如“怒江水电开发”问题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这是当今我国普遍存在的问题,应以此问题为例证立足点,朝“城市发展与土地保护之间的关系”、“矿山开采与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这一类问题引申“说开去”,着重论述此类问题的对策和解决办法,如果只论“怒江水电开发”问题,那就是审题的失误。
五、文体限定型
这是一种从特殊角度对考生进行考查的命题,特点是着重强调情境和文章体裁。如2003年国考题,提供两种讲话情境,要求为设定的发言人拟写讲话稿。情境之一:给定资料B中,烟花厂爆炸事故发生三天后的现场,作为当地政府派出的事故调查处理的负责人,面对职工、死伤人员家属和有关干部的讲话。情境之二:给定资料B (1—6)中某个事故调查和善后处理期间,作为上一级安全生产监督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在当地电视台专题节目中的讲话。审读此类命题的关键在于,必须首先对给定情境的每一个因素,如时间、地点、身份、场合、背景、目的等进行精确认定,然后把这些因素进行综合,在综合的基础上确定发言立意。发言稿的情调要有现场感,语言要求口语化,格式要符合规范。
另一种文体限定型命题是写情况报告,如2004年国考题:假设你作为交通主管部门的负责人,请根据给定资料,写一份“关于我市交通拥堵情况的报告”,要求:简要介绍情况,恰当分析原因,提出全面、明确、可行的对策。这个要求已经将立意规定明白,无须再去提炼,只须注意按报告的文体格式写作即可。
六、结语
审题过程必须根据具体材料具体审定,不可生搬硬套以上方法。一般来说,命题有明确规定的,按规定立意论述;命题没有明确规定的,从对策申论型或比较辩证型角度去思考,这样就可以很快切入。
参考文献
[1]刘德斌.申论论证作文的题型及审题要略[J].应用写作, 2009, (1) :51.
[2]张冠英, 宋涛.申论考试核心性写作刍议[J].应用写作, 2007, (12) :47.
【申论名言学习】推荐阅读:
申论常用名言08-27
申论中常用的名言警句08-27
2018年国家公务员申论名言之【民生篇】09-20
学习名言-坚持学习名言08-11
鼓励学习名言08-16
终身学习名言11-13
古人学习名言警句07-11
古代勤奋学习的名言06-17
古代关于学习的名言07-25
关于勤奋学习的名言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