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地图应用的研究及实践”课题研究报告

2024-10-26

“地理教学中地图应用的研究及实践”课题研究报告(共10篇)

1.“地理教学中地图应用的研究及实践”课题研究报告 篇一

《信息化教学资源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下半年工作总结报告

一、课题目前的进展情况:

2014年9月我们申报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实践研究》课题, 经自治区教育厅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审委员会审定批准立项,课题编号为JXKT-ZW-04-040。为了使本课题能正常有序地开展,立项之初,我们组织课题组教师通过上网、查找资料、集中交流等方式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并根据课题组每个成员的特长进行了明确的分工,为课题研究奠定了基础。

根据课题的进程安排,2016年7月至2017年1月,为第三实施阶段。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前两个阶段的研究成果,继续深入课堂,采取行动研究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就是要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自然条件下进行实践,并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进行。进一步明确这一阶段的任务——侧重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有效应用对学生学习方式影响”的研究,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继续进行案例研究,开展课题研讨活动,结合教学案例,开展观课、议课活动,积累资料,总结经验。

为了使2016年下半年的课题研究有条不紊地开展,开学初课题组负责人黄忠老师组织课题组成员讨论会,就本学期的课题研究工作进行了具体的分工,并和大家就课题研究的方法和过程进行了沟通和交流,统一了思想,共同投入到课题的实践研究中。希望通过课例研究,实践、反思,撰写案例、设计微课程等方式积累资料。

二、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下半年中,课题组成员结合全县“高效课堂”推进活动和“国培(2016)——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活动,扎实进行课题研究。本学期中,课题组成员通过网络学习、实地培训,学习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制作课件,特别是电子白板的操作和使用,然后深入课堂积极参加做课、评课教学活动,并把自己的心得及时记录下来,在议课时进行交流讨论,然后对交流讨论的材料进行整理,形成教学札记(小案例),就信息化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谈出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一)信息化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是不容忽视的。

信息化教育资源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效果等)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运用是一种把文本、图像、动画和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在屏幕上将多媒体各个要素有机的组合,来完成一系列随机性交互操作的信息技术。它使传统的说教模式变成了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变为具体形象,为学生尽可能创设一个真实的情景,让学生的认知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因此,在语文学科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根据教材特点和实际需要,运用信息化教育资源精心设计、制作课件,就能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体验情境,并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事物本身,将有助于加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信息,其组织结构是线性的,有顺序的;而人的思维、记忆却成网状结构,可以通过联想选择不同的路径来加工信息。因此传统教育制约了人的智慧与潜能的调动,限制了自由联想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信息化教学资源具备综合处理各种多媒体信息的能力和交互特性,为教学信息组织的非线性化创设了条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数字转换和压缩技术,能够迅速实时的处理和存储图、文、声、像等各种教学信息,既可以方便学习,增加信息容量,又能够提高信息处理和存储的可靠性。多媒体计算机教育系统具有智能模拟教学过程的功能,学生可以通过人机对话,来自主地进行学习、复习、模拟实验、自我测试等,并能够通过实时地反馈,实现交互,从而为探究型学习创设条件。本学期开始,学校开始推荐使用“好分数”平台,并就其操作使用对老师进行了培训,平台对我校班主任老师进行免费开通,班主任可以通过教师端就自己所带学科进行全校的纵向的、横向的比较,同时平台还可以就本班的成绩进行合理的分析,帮助自己查漏补缺,进行较为科学的教学诊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改进的依据,这让课题组成员充分感受到“大数据下的成绩分析”的优势——形象、直观、科学合理、一目了然。

随着教学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现代教育环境系统工程的建立,现代教材体系也逐步成套化、系列化、多媒体化,这使得人们能根据不同的条件、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阶段,自主有效地选用相应的学习资源,为教育社会化、终身化提供了保障。

(二)信息化教学资源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是深远的。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主体教育、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当今教师谈论最多的话题。然而在现实中一些学校,一些老教师只是轰轰烈烈地讲,却没有实实在在地做,老传统、老方法还在用。信息化教育资源的运用使新型的教学模式取代了主要靠教师讲授、板书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知识能力水平与独特的学习方式去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和形式,自主地决定学习进度,主动探寻、发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网络打破了学生原有的学习模式,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练习、设想和讨论问题、发现问题,学习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习兴趣浓厚、热情高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较好地形成了教与学的心理呼应,课堂学习效率大大提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要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培养自己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自己想尽办法获得知识的意识。

(三)11月11日,盐池县师资培训中心邀请课题指导专家莅临我县,就目前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困惑进行现场指导和答疑,使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应注意的问题、结题报告应如何去写及资料的收集应注意的事项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为后期的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

三、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1、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程度地运用了信息化教学资源,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关系并没有因此发生重大改变,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挥,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改革,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

2、一些老教师由于年龄的原因,不能熟练地使用电子白板多功能,只是以PPT呈现方式的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只起到了终端显示功能,而作为信息源的功能,其“双向交互性”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如电子白板多功能的运用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3、由于学校硬件设施及教师自身的原因(学校新配备的电子白板一些功能不齐全),一部分的课堂没有真正形成信息化教学资源融入其中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上学生的认可度、参与度不够,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等方面与预期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目前,课题研究各项工作按照实施方案稳步推进。我们相信,通过课题组成员的齐心协力,一定会以高度的责任心,严格要求自己,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和课堂教学技能,发扬团队的合作精神,重视研究方法的总结和应用,努力将所研究的课题做好。

2.“地理教学中地图应用的研究及实践”课题研究报告 篇二

关键词:Android,SQLite,金字塔式瓦片,输电线路

0 引言

随着基于Android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不断普及, 移动GIS应运而生, 并逐步成为GIS发展的一个热点。Android是基于Linux内核的操作系统, 底层Linux内核只提供基本功能, 其他的应用软件则由各公司自行开发, 部分程序以Java编写。Android具有开放性、自己性、兼容性、拓展性等特点, 使之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智能平台。基于Android移动输电线路GIS的管理平台, 硬件设备采用智能Android平板电脑、手机, 集成有GPS定位、照相等功能, 使用离线数据库SQLite地图, 应用在没有网络覆盖的野外实现输电线路巡视管理和路径导航, 能提高输电线路抢修、线路交叉巡视、管理人员现场管理、人员巡视工作效率。

1 离线地图的特点

离线地图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离线性, 即使不通过网络获取地图数据也不通过调用系统的API就能实现地图显示等功能。其原理是把地图瓦片数据保存在本地, 然后通过编写贴图算法完成贴图、显示地图功能。

2 地图切割原理和规则

瓦片是指将一定范围内的地图按照一定的尺寸和格式, 按缩放级别或者比例尺, 切成若干行和列的正方形栅格图片。瓦片金字塔是一种层次模型结构, 其构建从底层到顶层, 分辨率逐渐降低, 但每一层所表示的地物的地理范围都相同。通常选择“2倍率”像素构建的瓦片大小为256×256的瓦片金字塔, 具有相当高的存取效率。

根据实际地图确定提供给地图服务平台的所需的地图的缩放级别数, 设置地图比例尺最小, 缩放级别最高的地图图片位于金字塔的底层, 并将其定义为第N层, 按照从左到右、从下到上的规则进行切片。从该N层图片的左上角开始进行切割分块, 分割成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地图瓦片, 用Tile表示, 从而得到第N层的瓦片矩阵;在第N层地图瓦片的基础上再次按照分块原则, 以同样的方法进行切割, 同时将该层每2*2像素合成为一个像素, 形成第N-1层地图瓦片, 并对该层图片进行分块切割, 得到与第N层相同大小的正方形地图瓦片, 形成第N-1层瓦片矩阵;依此循环, 应用类似的方法生成第N-2层瓦片矩阵、第N-3层矩阵、直到第0层矩阵, 影像数据就可以采用瓦片金字塔服务模型的结构存储管理。

金字塔式瓦片地图模型结构如图1所示。

切割后的瓦片数量随层级呈金字塔型, 数量和层级关系如表1所示。

对这些瓦片进行编号, 切割后的瓦片的文件命名要能反映出数据所在层数和数据的坐标信息, 如命名规则:Dataset NameLevel of LODFile XFile X_File Y.abc, 其中, Level of LOD为数据所在金字塔模型的层号, File X为块的行号, File Y为块的列号。由于瓦片编号的规律性 (平面直角坐标系, 见图2) , 加上投影也是一种算法 (球形展开成平面) , 所以, 编号和坐标之间就建立了一种索引关系, 利用该规则可以实现文件名与文件坐标之间的换算:

(1) 已知某点坐标X, Y (纬度, 经度) , 其在某层N的文件名:

其中“┏┓”为向下取整符。

(2) 已知文件名File X、File Y以及瓦片所在层号N, 这张图片的左下角坐标:

File X×顶层瓦片分辨率/2的N次方-90=纬度

File Y×顶层瓦片分辨率/2的N次方-180=经度

3 基于SQLite数据库的瓦片管理

对瓦片切割有多种方式, 例如运用Global Mapper软件对卫星遥感影像、污区分布图、输电线路地理平面图等进行切割。

为了对成千上万的地图瓦片进行管理, 并能够被基于Android的地理信息系统快速地读取, 必须使用SQLite数据库对瓦片进行管理。MBTiles是由Map Box制定的一种将瓦片地图数据存储到SQLite数据库中并可快速使用、管理和分享的规范。MBTiles文件支持任意坐标系, 支持任意分辨率, 支持JPG和PNG混合格式的地图瓦片数据。tiles瓦片数据表包括所有的瓦片数据和用于定位瓦片数据的一些值。除MBTiles1.1规范的zoom_level, tile_colum, tile_row, tile_data四个字段外, 瓦片数据增加了resolution字段, 支持任意比例尺、任意分辨率, 其表结构如图3所示。

MBTiles SQLite和其他数据库之间的区别是:每个SQLite数据库只包含在一个文件, 没有外部权限系统、数据库后台进程或配置。每个.sqlite文件是一个独立的数据库, 可以从电脑复制一个.sqlite文件到移动设备中, 它的行、表和索引都可完全使用。MBTiles的读取比通过瓦片文件方式要快很多, 适用Android、I-Phone等智能系统的离线地图存储。同样可利用Global Mapper软件把瓦片地图制成MBTiles数据库格式地图文件。

4 贴图算法

瓦片金字塔技术是管理海量数据的一种新模式, 仅显示用户当前查找部分地图瓦片, 不必加载完整地图数据。所以显示地图时, 根据中心坐标和层级以及bound范围, 就可以确定需要加载那些地图瓦片。贴图算法其核心的思想其实就是把一张地图图片切割成一张张的正方形瓦片图片, 然后根据用户需要显示的区域将部分地图瓦片显示到基于Android操作系统的移动设备 (如手机、平板电脑等) 上。

其粘贴算法可以用伪代码描述如下:

5 结语

地图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支撑, 基于Android输电线路GIS的SQLite离线地图能够应用在自然灾害或其它原因导致基站网络失效的环境中, 能够提高输电线路的导航、抢修、运行管理的工作效率, 具有以下优点:

(1) 便携性。电子地图数据保存在本地移动终端, 大量的数据并不需要用户携带。

(2) 高效性。采用本地地图, 不依靠网络, 并且采用瓦片数据库格式, 大大提高瓦片地图显示速度。

(3) 低成本。地图数据从终端读取, 避免了高额的GPRS流量费用。

(4) 地图多样化。可快速制作高分辨率卫图地图、污区分布图、行政区域图、等高线图、鸟害多发区、树木速长区等SQLite离线地图。

参考文献

[1]公磊, 周聪.基于Android的移动终端应用程序开发与研究[J].计算机与现代化, 2008, 8:85-89

[2]黄梦龙.瓦片地图技术在桌面端GIS中的应用[J].地理空间信息, 2011, 9 (4) :149-151

[3]殷福忠, 孙立民.基于瓦片金字塔技术的地图发布平台开发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0, 33 (5) :16-20

[4]刘冰, 谢轲, 陈小乐, 等.基于GIS的瓦片式地图切图算法的设计与实现[J].科技信息, 2011, 7:60-61

[5]姚慧敏, 崔铁军, 邵世新, 等.基于四叉树的LOD地形模型及其数据组织方法研究[J].地理信息世界, 2007, (6)

[6]姚真凯.瓦片地图技术在水利WEBGIS系统中的开发研究与应用[J].浙江水利科技, 2009, (6) :40-42

[7]苏旭明, 谭建成.Web GIS中瓦片地图关键技术研究[J].北京测绘, 2012, 2:9-12

[8]霍亮, 杨耀东, 刘小勇, 等.瓦片金字塔模型技术的研究与实践[J].测绘科学, 2012, 37 (6) :144-146

[9]寇曼曼, 王勤忠, 谭同德.Google Map数字栅格地图算法及应用[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2, 22 (4) :204-206

3.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篇三

关键词:地图;地理;应用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地图是辅助学生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地图不但可以协助教师丰富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而且有助于学生对基本的地理概念、地理结构的了解和掌握,增进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能力。所以,地图的应用对于初中地理的教学是极其重要的。

一、促进学生理解

随着社会教学需求的不断变革,教育观念的不断变化更新,传统的教与学的傳授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同时也无法应对变化着的实际地理情况,这就要求初中地理教师应该以新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满足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探索。如果教师仅仅依靠地理课本中传统、简单的语言文字描述,很难将复杂的地形和地貌特征形象的详细的讲解给学生,并且抽象的语言文字容易将学生陷入“死读书”的循环当中,增加学生学习中的困难程度,最后导致学生对地理学科失去兴趣。比如教师要对“盆地”和“山地”两个概念进行讲授。教师运用地图对这两个概念进行讲解,通过两图形的颜色对比,再结合相应的文字说明,很容易将两者的区别展现在学生面前。整个过程学生充分参与讨论,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逐步提升学生对概念的熟悉程度,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后期对知识的巩固和记忆。

二、培养学生立体思维能力

地图在初中地理课中的运用,是培养学生形成立体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学生对地图的认识由最初的地图符号到地图的图例认识的过程,就如同在学生的想象世界中逐步的建立起立体模型。教师前期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将学生逐步的引入到正确的思考轨道上来。此时,教师可以抛出一个较为简单的图形模式,要求学生自我动手,逐步从自身的角度将地图应用到地理知识的学习中,避免了文字教学中学生天马行空、毫无边际的想象,为学生找到了一条学习地理的最佳捷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的学会将杂乱无章的事情理出头绪,形成独立的思考方式,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百用而无一害。

三、结合实际地图进行教学

地理自身的实用性表明,地理知识的学习不应该仅限于书本中的几幅简单的图片,而应该学以致用。因此,初中地理知识的学习不应该局限于课堂和课本,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思维能力是发散的,应该适当的利用当地特有的地理资源,带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亲身体验地理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启发学生对地理的进一步探索力。将课堂放置到自然环境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增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领晤。实际的地图应用到学科教学中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

(一)教学生读地图

教育者必须耐心、有条理地教学生读地图。首先让学生看地图的标题,因为地图的标题直接反映了地图实际属性,是对地图阅读过程中需要切实掌握的内容。懂得通过地图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这在新课改中属于重点强调完成的任务。所以要求教育者传授给学生找准地图的技巧,充分认识到各种类型的地图呈现出的具体地形,有意识、有针对性地阅读各种地图。其次让学生学会看图例,学生只有懂得如何看图例,才能够提高对地图的理解度,增进记忆力。另外,充分了解地图内容,让学生学会看地图的主要目的是能够对地图中蕴含的内容加以理解。阅读地图过程中,使学生深入了解地理知识,缓解学习带来的压力,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生画地图

现代化的教学是现代教育中所提倡的,地理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不具备绘画技能,进而削弱了学生对图的感觉,成熟、完善的板图技能是其他教学手段难以比拟的。教师深厚的绘画功底能够感染每位学生,使其积极主动地画图。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地图产生了良好的感知,这对地理知识点的有效教学具有重大的帮助。学生深入细致地了解了地图,不再对地图产生陌生感。教师带领学生画地图,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热情,同时还提高了他们的记忆力。学生画图之前,教师很有必要进行一番辅导,让学生知道地图中的山脉、河流等用何种形象予以表示,当学生了解了所要画的地图知识及具备一定的形象情感体验后,简单地绘画地图,有机综合形象记忆与抽象记忆,发挥显著的效果。

(三)教学生用地图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一味地利用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因为教材将文字作为主要载体,缺乏充分的生动性、形象性。而运用地图便于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活跃课堂氛围,促进师生间积极互动,将课本中抽象的内容变为形象具体的事物,学生学习起来方便,从而全面掌握地理知识点。

结论:目前,我国对教育的改革正从“应试”向“实用”过渡,改革的中心点是对教学方法的不断探究与讨论。将地图应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为教师教学提供了重要的辅助工具,有助于深化教学目标,建立完整的教学架构。另一方面也为开发学生潜在能力奠定了基础,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学科知识,同时又能够真正的将所学应用到现实的工作和学习中。因此,将地图运用到初中地理教学当中是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方法。

4.“地理教学中地图应用的研究及实践”课题研究报告 篇四

【摘要】史料教学一直是历史学的重要教学方式,地图史料则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在教学中能够清楚地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和史学概念,并在教学中升华学生的情感。初步探讨了史料的分类以及地图史料在教材中的地位,进而以三个部分的内容分析了地图史料的三个教学上的应用:战争教学、自然环境、国家意识,最后根据地图史料的应用提出一些建议。希望通过分析地图史料的作用,更好地为历史教学提供经验和服务。

【关键词】地图史料 高中历史教学 应用

历史是人类对于已发生事情的探索,从中寻求借鉴和启示,目的是为了为现在的社会服务。人们依据史料来进行研究,史料本身是客观性质的,不同的历史学家的不同注解造成了史料的主观性。梁启超谈论史料时论述道:“史料何者?过去人类思想形式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流至今日者也。”白寿彝认为史料“亦即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史料教学是一种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宗旨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历史史料教学中,师生将文本和搜集的史料引入学习,通过史料的媒介作用,让学生能更清晰、真实地掌握历史知识,并在对史料的分析归纳理性化的过程中张扬学生的人格个性,发展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正确史观。史料的构成形式也较为复杂,但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文字史料、口述史料、图片史料。在图片史料含有地图史料、文物史料等。

任何历史的研究都不能离开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所以地图史料就是更为重要的构建学生直观想象的史料。“历史人物的活动,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与特定的空间相关,离开了空间的历史事件、历史进程、历史现象就无从谈起,因此,把握历史空间概念显得尤为重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以人教版为例在整本书中应用了大量的地图史料,尤其是在战争中的应用,更能够清楚的使学生了解战争的过程和辅助教学。此外,在教学中,对于地图史料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地图史料的?鹫?教学应用

人教版必修一教科书中包括了12幅地图史料,而其中有5幅都是战争教学应用的。战争也分为古代战争和近现代战争,对于年代久远的古代战争,虽然教科素并没有将其划归为重点学习内容,也没有专门的地图对其进行解释,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其中地图资料的影响。在古代战争中,自然地理环境占大部分的比重。在作战地的地势、地形上可以使学生形成直观印象;在作战双方层面,可以通过各方生活环境地图理解双方实力的差距;在战争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地理环境的构建直接了解作战的过程、战争的走向以及结果;战争结束后,可以了解双方的国家或者地区的走向。古代战争同时以其难以具体形象的教学而限制教师的课堂活动,在补充地图史料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更好的发挥教学的直观性原则。通过展示地理环境地图使学生理解当时的自然环境与现代形成对比,有调查结果表明补充的地图材料在文科和艺术体育类专业普遍反映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所以为了更好的应用于战争的教学,教师还应该加强战争直观地理地图的整合,不要重复教材上已有的内容,应多扩充课外知识。

近现代战争以其史料的翔实作为主要特点,记录角度多样。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将现代战争的庞杂和翔实的历史材料进行去粗取精的选用。首先,在现代战争中时间和地点是一直困扰教师的问题。大量战争的繁杂不便于学生的记忆,地图史料的使用能够将历次战争的基本史实以过程性的方式教授给学生,使其方便记忆。其次,近现代战争中的过程可以利用三维还原的模式,在时间、地点确定的基础上,还原战争的双方、战争过程、导致战争结果的因素,还能够将战争背后的引申情况和作战双方的力量对比更好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地图史料还可以扩大教学规模,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但是还要注意的是战争角度的切,如果说角度切入是定向、主体截取是构筑框架,那么细节的讲授则是为课堂教学输送血与肉,使之完整。在教授两次鸦片战争的过程中,作战双方的势力对比和各国参战的先后顺序使得学生产生了很多的疑惑,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地图史料以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向学生讲授各主要国家的基本形式以及战争过程非常有利于学生的记忆。除了书上的地图史料,教师也可以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根据书上的地图史料制作立体地图,使得学生能够获得更清晰的认识。立体地图的制作、实际地理形势的展出,这些较传统教学要更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能力。对于导致战争结果的因素,在分析比较各国基础的情况下,可以与现今的社会进行相联系,并且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地图史料的自然环境教学应用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中有2幅对于自然环境的描写的地图史料,分别是“古代希腊城邦分布示意图”“罗马扩张示意图”,在这其中能够看到自然地理在学习中的基础作用。历史环境的形成不仅仅是发展过程的展现,同时也是以自然为基础的地域范围的形成。只有在这样的地理范围之下才会出现特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环境,这也是历史地理学的一个展现。自然地理环境利用地图能够更好的讲解具体的知识,并且能够更好的展现自然环境的作用。长久以来,自然地理环境在历史学的发展中占据了较少的地位,但是也是不可或缺的地位。年鉴学派第二代布罗代尔的史学家曾经将自然地理视为历史学的新方向,但是都没有脱离人类作为主体征服自然的地位,到了现代环境史的发展对于自然地理的作用起到了正名的作用。虽然上述的自然地理发展过程与实际教学关系较松散,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自然地理对于史学地位的提升,也会直接影响到历史的基础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跟随历史发展的潮流重视自然地理环境的教学。在讲授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影响因素的课程时,就更应该重视地图史料的重要。根据地图讲解生活状况,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地图上展现的自然环境,推导出自然环境之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随之而确立的经济生活方式,人们在此种环境下选择的政治制度。以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6课的讲授为例,可以发现罗马法之所以从公民法向万民法转变,疆域的扩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决定因素。而疆域扩大这一事实则是从罗马每一个时期疆域的地理范围确定的,可以发现罗马地理环境逐渐扩大。在第5课的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讲解中,可以从地图史料中发现希腊围绕大海,进而分析出人民的生活方式以海为主,结合自然地理能够推导出被大海包围的环境使得人民更倾向于开放的经济活动方式如经商,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政治习惯也是自由和开放的,是向往共治、自由、民主的,最后使学生自主产生希腊民主制度之所以能够产生与它的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的理解。

三、地图史料的国家意识教学应用

地图史料除了上述两种教学应用之外,还有一种展现国家地理范围的直观表达。在实际教学中,地图史料将国家以地理范围的形式表现出来,主要展现的是各民族的融合和国家的统一。这一内容,也可以在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的第一单元体现出来,表达方式上主要是培养学生国家意识。第一课“西周分封示意图”、第二课“秦朝疆域图”、第三课“元朝行省图”均体现了这一原则。在第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分封示意图”虽然是说明分封制的主要作用,向学生讲解西周的政治制度,同时也是向学生讲解中国早期的历史,使学生形成地理范围的概念,培育早期国家意识。第二课的“秦朝疆域图”使得学生能够理解大一统的含义以及对于中国形成的巨大意义,使得学生能够直观的形成对于自身国家范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第三课的“元朝行省图”在教学中通过讲解各省的设置、中书省管理地区、少数民族管理地区,对各区域设置的原因进行分析,能够使学生自动形成元朝是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的国家,并且将元朝对多民族地区进行管理的政治制度提炼出来,升华出对国家的感情。将第一单元的地图史料联合起来展示给学生会使学生产生中国作为一个整体国家的历代发展的整体印象。国土范围的变化、国家变化的原因以及现在国家的制度等等都可以通过地图史料展现出来,不仅辅助了教师的教学,也会增加学生的国家意识,进而可以达到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绪。

除了展现各国家民族融合的过程,教师还可以将各国发展的历史放到世界的大背景下进行讲授,展示各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各国的关系。如第25课的“北约和华约对峙示意图”作为一则政治形势的地图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各国地位和阵营。该则史料能够展现各个国家的地理范围和势力范围,展现了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对比。在教学过程中,国家意识的培养超出了国界,在了解国际环境的基础上还可以与自己国家的发展进行对比,对学生的学习上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上述提到了地图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主要作用,但真正的能够发挥史料教?W尤其是地图史料的作用还需要教师主体的发挥、学生的理解,史料的正确选用等方面。著名历史学家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提出:“任何一种史料,都不是完全可信,里面可能有错误,可能有虚伪,可能有私人的爱憎,可能有地方及民族的成见,不经精密的考证,即笃定不疑,后患实无穷无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作用对于地图史料进行鉴别,还要在书上史料基础上为学生选取课外的地图史料,在去存取精、去伪存真方面做到最好,将地图史料的功能发挥出来,更好地辅助教学,丰富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5.“地理教学中地图应用的研究及实践”课题研究报告 篇五

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实践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黄桥实验小学分校王海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提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心理学研究表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是重要部分。所以,我在语文教学中,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思维,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多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教育教学质量有了较大提高;然而,由于受升学率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以“知识教育”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尚未根本改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仍是耗时多、效率低,严重违背了教育部召开的“减负”工作会议精神。语文课堂教学经常处于“老师问,学生答;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老师考,学生背”的“师授生受”状态,学生往往不堪重负,其学习长期处于被动应付状态,缺乏自主性、创新性。这种状况的延续,既不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也不适应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向。纵观当前教育,“学会学习”、“开发每个人创新潜能”,“培养学习者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向。《学习生存的财富》一书中指出:教育的使命就是使人学会学习。要把着眼点从教育转向学习,从外部的“教”转向内在的“学”,借以充分发掘每个人的所有潜力和才能,以适应未来、创造未来,于是终身学习成为人促进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作为终身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自主创新性学习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灵魂,是未来人才的基本素质。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片面强调认知教育,强调传统的维持性学习,注重教师教的研究,忽视学生开拓创新和自主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的自主创新性学习,忽视学生学习的研究,还不乏存在,结果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负担加重,探索精神萎缩,而且极大地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长此以往,致使学生习惯于奉命而学、模仿而作,习惯于因循守旧,重复别人的思想,缺乏独立思考、探索精神、创造才能。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确立了“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实践研究”的课题。并对“引导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的各种策略进行了为期五年的实践和研究,以教师的教学创新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

变,促使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课题的理论思考

(一)概念的界定

本课题是“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实践研究”主要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自主创新的教与学,培养和发展学生自主创新性意识与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造就有自主创新意识和学习方

式的一代新人。

自主:意味着个体把自己当作自己活动的主体,具有合理地利用自己的权利,选择目标,激发行为,进行自我调整。

创新:英文《韦氏字典》对创新一词诠释为①发明②引入(这个东西并非前所未有的)这里演绎为对学生来讲,主要不是指创造外显的有价值的东西,而是指主动获取新的有价值的知识、经验、体验方式、思想观念等。

自主创新学习:相对于“被动接受学习”而言,指个体在自我需要基础上,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新能力,解决新问题的学习过程。

本课题界定为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在语文教学中探索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自主创新性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及教学模式及其变式。通过研究和实验,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学习潜能,提高学

生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性人格的形成。

(二)理论依据

本课题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以及江泽民同志关于“创新能力”的论

述为指导思想,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创造学、学习论是课题的五大理论基石。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本实验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中指出:劳动创造了人,人是在劳动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化的高级动物,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人具有主动性、自主性、社会性、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高度创造性等基本属性。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分析,突出了人的社会历史性和自觉能动性的基本特点。主体性是人本质的最高表现,而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层次,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和最高目标。自主创新性学习的本质就

是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充分开发人本质力量——创造力。

2、现代脑科学对人的潜能的研究是本实验的生理学依据

现代脑科学认为,人一生中储存的信息量可达1千万亿个信息单位,而人类至今大概只利用了自己的潜能的很少一部分,有的科学家估计仅为十分之一。前苏联《今日生活》曾载文:如果我们迫使自己的大脑达到其一半的工作能力,我们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学会40种语言,也可将一本大百科全书背得滚瓜烂熟,还能学完数十所大学的课程。然而,传统的维持性学习只能在已经得到开发和利用的少量潜能范围和程度上低水平重复进行,效率极其低下,也不利于人脑所拥有的其他潜能的充分挖掘和利用。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进行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实践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有待开发的巨大潜能为自主创新学习提供

了基本的前提和有利的条件。

3、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成果为本实验提供了思想依据。

心理学特别是创造心理学关于创造力的内涵、发展、影响因素及培养途径的研究,为自主创新性学习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心理学基础。创造学、心理学原理的研究表明:创造力并不神秘,每个人都具有创

造能力,个体的创造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得到发展,而由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4、学习论为本实验提供了直接的操作依据。

(1)、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相信95%的学生,给他以适当的学习帮助,充分的学习时间,使他们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增强学习兴趣,每个学生都能很好掌握学习内容。(2)、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与发现教学模式。(3)、马斯洛、罗杰斯的人本主义与非指导性教学理念。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信任学生,课堂气氛宽松融洽是教学的基本条件,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动机是学习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为学生创设可接受的情境,实行学习内容、方式、评价的开放性,学生自由活动、讨论、探索、自我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组织者,管理者,而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4)、合作教育学的理论与方法。师生合作,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优良的个性品质,培

养学生创新性和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期望通过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及相应的实践研究,提高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学生创新人格的形成。提高教师教学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加工教学内容能力,捕捉和加工信息能力,课堂调控能力,与学生沟通能力,自主创新性情境的创设

能力。

找到多条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即策略),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学生乐学、愿学,实现自主学习、创新学习。

(二)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由于时间的限制,因此我们对课题实施方案中的1、发展学生主体性创新性的教学策略研究,作了具体详细的研究,该部分包括以下五点:

①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情景(创设情景策略),鼓励师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策略)。

②采取多种导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创新性学习。(主动参与策略)

③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质疑问难策略)

④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个性发展策略)

四、课题研究方法

使课题的研究具有科学性、规范性、时效性,研究中主要运用的方法是:

(1)行动研究法和案例法。这里的行动研究法具体指联合行动研究法,协作性行动研究法。全体实验教师在专家和理论的指导下,边实践边研究,通过典型课例的计划、研究、反思,总结出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方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适应社会发展人生个体需要和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6.“地理教学中地图应用的研究及实践”课题研究报告 篇六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1.提出背景

小学近两年来,由于生源的急剧增长,面临着师资队伍及教学资源(教室)严重短缺的现状,形成了如今的大班额现状,一个班多则七八十人,少则四五十人,全校小学班平均人数超过了五十人。由于师资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再加上班级人数众多,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为了破解这一难题,真正实现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针对这一现状,倡导小组合作学习尤为重要,为了进一步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的重要理念深入人心,课堂上大家都在尝试或积极准备尝试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其中不乏许多成功的经验与案例,但更多的却是空有其形。由于它的形式简单易学,几个人分成一组,七嘴八舌,便谓之“小组合作学习”,以博取大家的美言;一些竞赛课用之者也不乏其人,以显示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但是明眼人一看便知其中的“奥秘”。究竟是学生问题,还是教师假以“小组合作学习”来搞“包装”?就目前而言,许多课堂中“小组合作”搞得轰轰烈烈、五彩斑斓,但美丽的外表只是一种形式,实在无法掩饰其内在的空虚,不得不令人深感忧虑。因此,本研究拟在这些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了解和掌握现阶段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方法,细化操作过程,明确

操作方法,加大操作的针对性,增强操作的可行性,提高操作的实效性。培养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启发、激趣的教学方式来营造一个开放、平等、融洽的合作学习氛围,构建适合于`本学校特色的新型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2.意义

传统的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教学活动主要在课堂环境里师生间展开,课文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载体。而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与教材之间,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对话与探讨。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按照一定的条件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进行活动。既有学习主体自主学习的成分又有合作的成分。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地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去认识事物。因此,不同的学生看到事物不同的方面,不存在唯一标准的理解。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关键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建立多向交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自我超越性,吸收、理解、内化各种学习内容,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教学活动主要是学生与教材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探讨。小组合作学习采取的是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式。即学生的学习是在“目的和对象”的引导下先进行个体自学、再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个体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与小组的成员协商后得到帮助,或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如果连小组合作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要发挥教师的作用。`这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能力及合作交往能力,形成初步的社会活动能力的有益形式。其意义在于:学习过程中的意义和学生的发展中的意义。合作学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意义体现在学生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并融其他同学的经验为自己所得。具体表现在:学习在本质上是一个小组成员自行组织,个体参与,集中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上的相互作用是“一个整体范围上的智力相互交流的关系,以及道德和理性的合作。”(皮亚杰语)其根本意义在于把学生引向“终身”教育的历程中,让学生在有限的师生、生生交流教学活动中学会怎样获得知识,培养一种对现有知识进行思考、判断、质疑,改造与灵活运用、创造新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在此意义上“教”是为了“不教”。合作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意义体现在教育对每个学生的发展都是持积极的态度,关注学生学习的需要和个性的发展,强调知识的传递、交换与分享,重在教给方法、培养兴趣、发展能力。包括语文能力、数学能力、对他人负责的行为能力,创新与合作交往的能力尤为重要。另外,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合理安排活动能促进学生情商的发展,继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二、课题界定与理论依据

⒈合作学习理论: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活动;合作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是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展开的;合作学习是以各个小组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合作学习是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2.主体教育理论:主体教育关注教育的本质价值。它主张人本教育,反对物本教育;它主张把人培养成为主体,反对把人培养成工具。可以说主体教育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主体地位,其目的在于运用科学和人文知识启发和促进受教育者主动地、创造性地获得发展与提高。

3.交往动机理论: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认为:在教育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当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相互交往的关系,而不是一部分人改造另一部分人的主体改造客体的关系。教育行为是属于主体之间的“交往行为”,而不同于人改造自然“目的合理的行为”。教育活动主体间的关系需要伦理规范来调节,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和相互尊重,应禁止任何人有损人格尊严的违反伦理规范的行为。

三、课题研究目标

(1)改变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动力。

(2)通过实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学会策略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责任感。

(3)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学习环境中进行主动的探索式学习,为学生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机会,使学生学会做学习的主人。

(4)通过实施该课题,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并丰富其理论。

四、研究内容 1.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2.语文课堂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五、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进行。

1.行动研究法。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本课题主要在语文学科教师中开展。

2.调查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后期采用问卷、谈话、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3.经验总结法。广泛总结实验教师以及学生先进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

4.个案研究法。选择个案,跟踪调查分析,了解研究方向及成效。

六、课题实施计划

1.准备阶段: 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建立机构、课题论证、申请立项、拟定方案、制定个人实验计划。

2.实施阶段: 研究理论、个案研究、教学展示、实验研讨、总结评价。

3.整理资料、总结经验、申请结题。

九、课题研究实施措施

1.建立制度,加强研讨。全面落实课题研究活动,深入开展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切实提高教师的理论和实践能力。2.强化管理,互学互进,立足课堂,实现有效教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7.“地理教学中地图应用的研究及实践”课题研究报告 篇七

1 课题研究的设计

1.1 课题的界定

由“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 是人们对教育目的由浅入深的渐进认识过程, 也是职业教育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现代教育技术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的课题研究中, 我们主要从模块式课件的制作及使用、机械制图投影胶片库的制作及使用、机械制图习题库的编制及使用、电子教案库的编制及使用等方面积累资料, 进而从理论到实践步步深入, 研究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方法。

1.2 实验目标

(1) 引进现代教育技术和电教手段, 探讨《机械制图》与相关课程教学的整合。 (2) 探索电化教育新型教学模式, 优化教学过程, 促进《机械制图》教学方法的改进及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3) 加强教学基本资源的有效开发和运用实验研究, 保证充分、合理、高效地利用电化教育信息资源。 (4) 培养具备先进教育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技术手段, 并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

1.3 课题研究内容

(1) 研究现代教学理论和方法, 提高教师的教学思想水平。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对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人才的规格要求已发生了新的变化。学校在教育改革中已将培养能广泛适应就业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综合型人才作为课程改革的目标定位。现代意义上的新教学法则不再局限于教的行为, 而更加注重学生作为人的存在;知识的掌握已不在是教学的唯一目的和意义, 学生的能力培养以及对其因材施教已逐渐成为教学活动更为重要的目标。本课题研究, 首先从教师的教育观念的更新、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手段、方法和技巧的掌握和运用等方面着手, 研究适应新形势要求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2) 调整教学计划, 整合相应课程结构。技术的迅猛发展, 引起劳动的技术内涵日趋丰富、智力成分不断增长。因而, 职教的人才培养方案不能仅着眼于当前上岗职业能力的需要, 更应十分注重学生对职业岗位变动的良好适应性和具有就业弹性。机电专业虽然是基础工业, 但在近几年中发展也相当迅速, 职业学校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调整, 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 要把握好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及教学手段, 研究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及调整。

(3) 运用电教手段, 改进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过程。机械制图课程, 担负着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绘制和阅读机械工程图样的能力等重要任务。其改革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后续课程改革是否成功和人才培养的最终效果。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发展越来越明显, 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增加新的课程和新的内容已是必然的趋势。但学生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时间只有有限的几年。要增加新的课程和新的内容, 必须首先压缩传统课程的学时, 只有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进行全面改革, 才能为培养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新型人才创造条件。通过课题研究, 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来展示抽象的空间概念, 让学生在平面图形中看到立体形状, 快速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和一定的空间分析能力, 从而完成《机械制图》教学中从立体到平面, 再从平面到立体的转换过程。

(4) 根据教学设备的特点, 研究开发有效的电教信息资源。教学软件的设计和开发往往周期较长, 资源的积累也需要有个过程, 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和教学软件的开发既是课题研究的基础和关键, 也是电教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根据课程特点, 课题研究将从课堂教学的不同角度出发, 遵循教育性、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导向性等基本原则, 探讨如何采用多途径并举、广收多积的方法, 丰富教学信息资源。并根据教学要求的多层次性, 既有简单又有复杂, 既有单一媒体信息资源又有多媒体及网络信息资源等, 使课程电教信息资源的广度和深度有大的飞跃。

2 课题研究的实施进程

2.1 加强理论学习, 提高对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

(1) 几年来, 我们坚持进行每月的教育理论的学习, 参阅有关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发挥现代媒体组合优势, 提高教学效率的文章, 为本课题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2) 积极组织课题组成员走出校门, 开展参观交流等活动, 进一步拓宽教师视野, 更新思想观念。 (3) 积极引导有关成员进行多方面的培训和学习, 通过学习增强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信心, 也从中吸取了他人成功的经验。

2.2 加强课题研究信息资料的积累, 并在教学中不断调整、完善

现代科学技术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CAI课件等, 既可以节约时间又可以加大信息量, 同时又能形象直观地加强教学效果, 根据本课程的实际特点及学校现有设备条件, 加强课题研究信息资料的积累, 并在教学中不断调整、完善。

2.3 加强研究课的观摩评议活动, 规范教学研究

加强课题实验的研究, 有针对性地开设一定数量的电教研究课, 是课题研究深化的保证。从《机械制图》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校设备的可能性出发, 我们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研究: (1) 充分利用投影胶片库、习题库及学校现有教学资源, 研究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2) 充分利用现有教学素材库及学校校园网等现代教学技术, 改进多媒体课件制作方法, 促进多媒体课件由框面型向交互型发展。

2.4 实验方法

采用传统的实验法、观察法、问卷法、测试法、资料法等实验手段, 并研究利用计算机与网络等现代化技术手段来采集、分析、处理各种教育信息使实验的数据更具合理性, 并积极撰写教学论文, 著书立撰。

3 课题研究的成果

3.1 有效利用教学资源, 简化《机械制图》课件的制作与修改过程

机械制图是研究绘制和识读机械图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一门学科。多媒体课件制作图形容量较大, 需使用多种图形软件完成, 制作时间长。几年来我们《机械制图》课题组成员组织编写了习题库、电子备课教案库;设计制作了成套的教学投影胶片库;研究开发了重要章节、难度较大课件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采用部分现有教学软件并通过剪接组合, 完成本学科视频点播系统的编制, 修改和《机械制图》可实施性教学大纲, 编写了《机械制图》配套教材, 并制作《机械制图》学习型网站。所有的电教信息资源均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资料管理, 确保教学资料的充分、合理运用, 并为今后进一步开展课堂研究及课程整合工作做物质上的保证。由于多媒体课件、录像和VCD教学片段、图片、例题及习题等都可以通过网络系统不同的功能, 独立的、适时适度播放或打开直接参与教学, 简化了主课件制作的方法, 提高了课件制作的效率。教学内容能根据上课的实际效果进行调整, 使用灵活。

3.2 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在《机械制图》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 优化教学过程

把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机械制图与CAD》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使用网络课程并辅以电子教案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习质量。

由于CAI课件、多媒体素材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计算机三维造型等内容的学习, 和以三维形状与相关位置的空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加强, 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从抽象走向直观, 学生感觉轻松, 效果更佳, 提高更快, 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因“画法几何”内容的削减而受到削弱, 反而得到了加强。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扩大了知识的容量, 节省了教学时间, 因此教学效率得到了提高。

在利用现代教学素材库及学校教学网络系统进行课题教学研究中, 针对学生在学习《机械制图》课程中的空间想象力的发展差距很大的问题, 教师经常与学生实行单机交流, 进行复习提问或个别辅导, 并组织学生在网上对教学中某一特定环节进行分组讨论、研究, 由此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

3.3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教学效率的提高, 不仅在于课堂教学, 而且包括课前、课后学生的预复习和学生的自学, 由于教学研究资料的有效积累, 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妥善保管, 不仅教师之间资源共享, 而且在指导学生业余学习方面也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 还能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方法, 为此2005年开始进行“机械制图学习型网站的构建研究”, 构建了主要面向学生的, 应用型辅助教学网站平台, 在校园网上开通, 受到学生的欢迎。通过学生自主学习,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 切实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思想贯彻到整个《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去。

3.4 调整《机械制图》教学课程结构, 构建新的《机械制图》教学体系

课程组的成员曾多次到企业进行市场和企业调研考察, 使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的能力培养符合企业及市场对职业和技术岗位的要求。我们把课程内容按职业和技术岗位的要求划分为三部分进行设置, 即课程的核心内容———拓展内容———延伸内容。重新构建了《机械制图》教学体系, 确立教学体系相应平台及模块顺序, 确保本课程与其他相关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衔接。特别是利用其中的活动模块与其他平台的结合, 形成不同的教学时数, 及众多的专业接口, 既保证《机械制图》教学体系的完整, 又能与不同专业形成无缝连接。《机械制图》课程与AutoCAD课程教学结合是现代技术发展的需要, 采用计算机绘图与传统教学内容融合并重的形式, 致使绘图方法和技巧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将计算机绘图与制图合并为一门课程, 有利于教学计划的整体优化, 教学内容的去粗取精, 特别是精简几何作图的内容, 让学生掌握传统制图投影概念和投影方法, 同时掌握AutoCAD的绘图技巧, 进一步提高学生看图能力及绘图的速度和效率。

3.5 形成了一支掌握现代电教手段, 具有较高业务能力和先进教育思想的教师队伍

教师在参与课题研究工作中, 主动学习有关教学理论, 钻研教材和教法, 互相交流学习体验, 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 并积极探索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总结经验。几年来, 课题组教师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 我们坚持每节研究课做到“六个一”, 即:有一份完整的电教研究的教案、有一份电教研究课的说课稿、有一份电教研究课的软件或部分投影胶片、有一份研究课的学生反馈调查、有一堂电教研究课的学生反馈调查、有一份电教研究课的实录。

参考文献

[1]朱林林.机械制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8

[2]潘春兰.高职数控.专业机械制图.教学初探.职业教育出版社, 2005.5

8.“地理教学中地图应用的研究及实践”课题研究报告 篇八

为此,我深入进行了课题研究。2009年,我主持泰安市级课题《如何保持学生对地理课的持久学习兴趣》,并获得了一等奖。2012年主持了山东省课题《打造高效地理课堂方法探究》,于2013年5月由山东省研究室审批立项,2015年3月进行了课题结题。

我的课题研究方向主要是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采取的主要办法有:(1)课堂教学贴近生活,要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在地理教学中,形成合理的学生评价机制。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3)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采取形式多样的开放课堂教学。例如,成立地理课外兴趣小组进行野外实践调查;课堂上采用学生自己讲授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全面参与,形成浓厚兴趣。(4)教师创设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巧妙的情境导入、图文结合的直观教学、幽默的语言艺术、合理的地理歌谣、口诀等。(5)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微课、多媒体教学,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6)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7)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地理课题研究最终目的在于指导教学,我把课题研究的成果反哺于课堂,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具体成果如下:(1)学校方面: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我校引发了课题教学研究的新热潮。(2)学生方面:学生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习成绩也有了质的飞跃。在泰安市学业水平考试中,我校地理成绩均名列前茅。更重要的是,通过课题实施,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学以致用能力都得到了提高。(3)教师方面:我通过课题研究,获取了很多的教学新理论,总结发表了很多实用的教学论文和教学反思、教学设计。多次受到市、县领导的嘉奖和表扬。

我的课题研究成果已根植于课堂,构建起了适合我校教学实际的主体性课堂教学结构,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兴趣,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同时,在研究过程中转变了我的教育观念,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提升了科研素养。真正处理好了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的关系,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受到了学生、社会和家长的认可。

9.“地理教学中地图应用的研究及实践”课题研究报告 篇九

(1)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体系

三大纲领、十五条主张、十七条教学原则、学习的四个步骤、活教育五指活动单元教育课程遵循陈先生的教育理论,为幼儿创设开放式的环境,让幼儿在自然和社会全面教育的大课堂中,逐步建立起独立的认知结构,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3)学前心理学及学前卫生学理论

学前心理学是儿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解决3-6岁幼儿心理与意识的起源、早期教育、心理发展关键期、儿童入学心理准备等。

学前卫生学主要解决儿童解剖生理特点及生长发育规律、外界环境和教育对儿童机体的影响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规律,如何采取合理的卫生措施和教育,防止和消除不利于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4)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第一种水平称为儿童的现实发展水平,第二种水平指儿童在成年人指导和帮助下所能完成任务的水平,这两者之间存在的差距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所有有效的教学都是跑到发展前面,处于最近发展区的教学。

(5)多元智能理论

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每个人或多或少具有8种智力,只是其组合发挥不同。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因此,我们应创设多种多样的情景,给每个学生多样化的选择,从而激发每个人潜在的智能。多元智能理论使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理解学生的发展,审视对学生的评价。

(6)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诠释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及发展趋势,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产生的重要影响及变革。

(7)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务的意义;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而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知识的建构并不是任意的和随心所欲的;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化的。

五、研究假设

如果能根据单元教育课程开发出幼儿园多媒体教学资源,必将为幼儿园教学带来重大变革:不仅使单元教育课程顺应时代的发展,也为幼儿园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不仅改变幼儿园传统教学模式,也为个体化教学提供可能;不仅使幼儿园教学资源扩大化,也实现幼儿园教学资源的共享,从而全面促进幼儿园课程的发展与改革。

六、研究变量及其控制方法

(1)自变量:单元教育课程与多媒体教学的有效结合。

(2)因变量:幼儿园日常教学。

(3)干扰变量:教师对单元教育课程的理解及实际操作水平与计算机应用水平(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使用等)都会对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开发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可能会干扰课题研究的过程和结论。

七、研究对象、学科范围

研究对象为我园3-―6岁幼儿。

幼儿园单元教育课程(语言、数学、美术)

八、研究目标:

1、证实多媒体教学能调动幼儿各种感官,激发幼儿主动参与学习,呈现较佳学习状态。

2、筛选多媒体教学软件,为幼儿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各门学科教学提供合适的、丰富的教学素材。

3、探索多媒体教学的本质特征,探索幼儿教学适用的多媒体教材,编辑的原则、方法和合成技术。

4、进行教材教法研究,开发多媒体教学软件中的可教育(教学)因素,进行多媒体教学,传统教学和其它教学的手段。探索幼儿多媒体教学中幼儿、教师和教学媒体三者的互动,达到教学效果;积累一些有效的多媒体教学活动组织实例。

5、结合新《纲要》中提出的“创设一个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的独特的审美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等,以求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中,从根本上落实这一核心目标。

语言研究目标为:

小班:

(1)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的直观形象性(即演示课件),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参与意识,给幼儿营造一个充满情趣的学习空间。

(2)利用多媒体提供的形象画面。逼真的声响,充分调动幼儿视、听觉,丰富词汇,纠正发音,学说短句,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尝试使用电脑游戏型课件,使其达到既活跃活动气氛,又能增强活动趣味性的教育效果。

中班:

(1)了解计算机的简单构造,优化多媒体的教育功能,帮助幼儿理解画面展示的顺序,学会围绕一定主题谈话,连贯表达自己的意愿。

(2)利用电脑演示模式,进一步培养幼儿欣赏文学作品的兴趣,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并能运用较恰当的语言、动作、绘画等形式表现自己的理解。

大班:

(1)利用操作与练习型模式,在幼儿自己的简单操作下,计算提出问题,幼儿学习主动和计算机进行对话或朗诵,培养幼儿熟练地讲述。

(2)发挥计算机的动感性、活动性、使幼儿根据现有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没有的情节,充分发挥幼儿创造性思维,培养幼儿的灵活性。

10.“地理教学中地图应用的研究及实践”课题研究报告 篇十

课题研究方案

武进区南塘桥小学 执笔:陆静

一、研究背景

1、现实背景。

(1)国际社会的信息化背景使学校教学背景产生了质的变化。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时代,高新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正在越来越深入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样也正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的观念和行为。世界各国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的政策和措施,以加快推进本国教育改革的步伐,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

美国联邦教育部部长理查德·赖利在1996年发表了题为《让美国学生为21世纪做好准备:迎接技术能力的挑战》的第一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展示了一个通过在中小学教学中有效利用技术,帮助下一代学校儿童得到更好的教育,做好更好的准备,以适应新的美国经济的新要求。1999年,美国联邦教育部对国家教育技术计划进行了修改,提出了5个新的目标:所有教师和学生都要使用信息技术;所有的教师都将有效地运用技术帮助学生达到较高的学业标准;所有的学生都要具备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与技能;通过研究与评估,促进下一代技术在教与学中的应用;通过数字化的内容和网络的应用改革教与学。

我国也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旨在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深化教育改革,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政策措施。2001年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改变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不高的现状,教育部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计划,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新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教育部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的通知》中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中小学信息技术的焦点之一。全国各地教研部门和学校都在研究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摘自《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给语文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和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相比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给语文教学和学生学习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使语文课堂具有了

鲜明的时代特征,语文课堂信息含量增多,学生学习内容日趋丰富,学生亲自体验、亲手操作的实践机会大大增加,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真正实现了自主学习。在信息技术的时代,我们的语文教学搭上了时代的快车。

(3)我校语文课堂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我校原来一直是村小,自05年,学校原地重建添置了多媒体教室和电脑房之后,近几年来,由于资金等方面的局限,学校在信息化技术的硬件配备方面的缺乏制约了新技术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学校除教材外,可视化资源匮乏,影响了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呈现,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学生与资源之间的互动受教师设计能力的限制,互动停留于表面,深层次互动不够。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程度地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关系并没有因此发生重大改变,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大多数教师以PPT呈现方式的应用,只起到了终端显示功能,它更象是录像,只能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东西,以此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作为信息源的功能,其“双向交互性”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认可度、参与度不够,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等方面与预期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并没有形成现代信息技术真正融入其中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失去了其本质的意义。因此,在“十二五”期间,我校把《教育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的研究》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旨在解决信息技术在应用中的一些问题,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课堂效率。

2、国内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的综述。

为了了解本课题在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把握其发展趋势,我们查阅了大量资料,并加以整理与思考如下: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信息技术(计算机)广泛应用到各学科教学中,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率先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CAl),不断研制计算机软件并应用到教学中去。

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课题组从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改革、教师培训、信息技术硬件、软件及评价五方面提出进一步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建议。并在现有课程标准和教材情况下,制定有关信息技术的教学要求和建立新的课程标准,引入信息技术的有关课程目标,以及开发新的学科教材,教学内容引入信息技术的要求方面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盲目应用信息技术的现象,尤其是随着电子白板等新技术的出现,教学中,特别是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为了技术而技术,为了白板而白板,教师对新技术的应用停留在较浅的层次,先进技术的优势未能很好地凸显,巨大的功能和作用远还未被开发,过度和滥用、拒绝和被动的应用都不利于现代教学和时代的要求。

同时,将教育信息技术引入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多媒体的运用,而是要开拓更广的教学平台,扩大语文的课堂范围。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储存的大量信息,做到资源共享,有助于培养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信息及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提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入语文教学,改变现有语文教学理念

落后,教学方式陈旧的局面。从以教师教为主转向以学生学为主,从线性的记忆性学习转到非线性的发现、探索和构建性学习,从通用的标准化“生产”转换为量身定做的个性化教学,从教师单向灌输转换为交互性、协作性学习,从学生被动接受转换为主动学习。将真正有助于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提高。这些,是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所在。

二、理论思考

1、概念界定

教育信息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语文教学:即具有语文学科特点的教学活动。包括语文课堂教学和与之相关的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的一切实践活动。

有效应用:本课题研究的应用,是一个行动研究的范围。是指结合学校现有软硬件条件和师资水平,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原理,运用最佳教学策略(包括媒体技术的选择),借鉴有价值的教育软件(课件、光盘、网络资料等),辅助小学语文的教学。有效应用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教育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其主体是语文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应以追求有效为目标,切勿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

2、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这里之所以要特别强调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作指导,并非因为建构主义十全十美,而是因为它对于我国教育界的现状特别有针对性――它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对于多年来统治我国各级各类学校课堂的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是极大的冲击。除此以外,还因为建构主义理论本身是在九十年代初期,伴随着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日渐普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它可以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也就是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由于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建构主义,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学理论。如上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

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因而必然要对传统的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提出挑战,从而在形成新一代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新一代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

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课件应用于课堂教学,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手段。然而也必须承认一种现状,由于制作出发点及制作技术等方面的局限,现有的一些多媒体课件在内容上还受教材的限制,不能将知识面拓展开来,甚至存在“为用而用”,盲目“拿来”,“以辅代主,忽视文本”等弊端;在网络环境下,学生面对五花八门、包罗万象的海量的知识资源,无从着手,在学习中也存在着交互性不强等倾向,因此,要高扬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就要努力克服信息技术的弊端保证教学效果。

三、研究目标

1、通过计算机教师和语文教师的携手,探索出教师教学资源和学生学习资源有效存储和应用的方式。

2、通过研究,寻找教育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的最佳结合点与有效点,探索总结出教育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的有效应用的策略,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

3、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提高教学效率的能力,进一步改变教师的语文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教学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从而促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4、通过课题研究,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究、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具有较高的对语文信息进行处理与应用的能力,使语文实践能力得到充分提高。

四、研究内容

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信息技术科学理论指导下,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有效途径等进行研究,以求更加科学地认识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现象、总结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经验、分析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特点、探索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规律。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资源库建设的研究。发挥教师群体优势,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通过前拓后展和适度补充,形成厚重的教师教学资源和学生学习资源,逐步建立和完善语文教学资源库,达到资源共享。

2、研究教育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从而抽析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策略。如:了解技术应用的必要性,选择合适的技术;研究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时间应用长短、应用时机,以选择最佳应用点;信息技术有效应用内容的研究;信息技术有效应用环节的研究。

3、教师的教学方式的研究。

(1)主要研究新技术、新媒体的功能。如:应用电子白板改变语文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利用课件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拓展性资源;利用视频资源提供可视化材料的支撑;利用互动练习提高语文学习活动的交互性。

(2)信息技术有效应用教学设计的研究。

4、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

(1)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优势进行项目化学习方式的研究。

(2)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优势进行探索性学习方式的研究。探索性学习方式,即教师先设计一些语文的探索性的问题,让学生先做猜测或假设,学生借助计算机引导自己去发现、验证、总结出规律。

(3)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优势进行研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4)网络环境下的学生阅读与习作的研究。

五、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并辅以实验总结法、文献法、调查法。

行动研究法:充分调动广大干部教师的积极性,将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使研究工作更符合实际。

六、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1年2 月——2011年4月)(1)选好课题,进行课题方案的撰写和方案论证。(2)建立课题研究的相关制度,保证课题的顺利开展。

(3)抓好培训。挑选那些热心教改、有扎实教学基本功、较高理论修养和甘于奉献的教师参加研究工作。要随着实验的进展,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和自学等多种形式,按需求搞好不同层次的培训。

(4)搞好硬件建设。硬件建设是本课题研究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都要认真规划,根据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不断改善学校信息技术的环境。除添置必要的设备设施外,要着力组建课题研究专题网站,为资源的学习和共享提供条件。

2、全面推进阶段(2011年4月——2012年6月)

(1)请有关教育行政领导、专家、学者莅临指导,对课题进行论证,提高全体教师研究的有效性,扩大课题的影响。

(2)学习理论、问卷调查、应用研究,确立各阶段研究专题,并不断总结、提炼,为中期报告的撰写提供依据。

(3)案例研究,每学期开展课题研讨活动,结合教学案例,开展听课、说课、评课,探讨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4)举行一次中期研究成果报告会。

(5)撰写论文,每学期根据研究专题撰写课题论文,不断充实专题论文集,择优参加各类论文评比。

(6)分析数据、收集阶段性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总结推广活动。(7)撰写中期报告,并争取有一系列论文发表或获奖。

3、总结提高阶段(2012年6月——2013年1月)

(1)各成员进行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的全面整理,进行分析、总结,并在全校加以推广,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撰写结题报告,结题汇报,进行研究结论的最终论证,组织专家鉴定。(3)做好课题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工作。

七、研究组织

1、成员分工

(1)课题指导组:戚伯萍(课题研究学术指导)吴霄锋(信息技术指导)(2)课题实施组:课题组长:陆静 朱艳 副 组 长:梁黎丽 蒋银慧

主研人员:杨莉萍 许亚萍 叶慧虹 沈亚娟

2、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1)组织保障

本课题所研究的有效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因而,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重视、支持。

本课题主要研究人员由本校教务人员、骨干教师组成,有助于课题按时保质地完成任务。

(2)制度保障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学校要进一步完善教科研制度。①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奖励对课题研究有贡献者。

②建立和完善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课题研究工作会议制度。

③建立教师反思性学习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反思意识,规范教学反思行为。④专家指导制度。(3)经费保障

学校在课题开展的几年中,将为教师开展本课题研究提供充分的时间、政策及其它条件的保证。保证所需的各项经费,包括专家咨询费、资料费、印刷费、上网费、研讨会议费等,提供所需的各种设备,确保课题研究顺利实施。

八、预期成果

1、总结出较高水平的研究报告。

2、积累优秀课、优秀课件、个案研究和讲座、学习的录像资料。设计出一批具有典型意义和创新价值的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示范课,并进行拍摄与录制,制作成综合课例;编辑学校教师优秀论文,教学设计方案;收集整理出一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作的作品,包括小论文,小课件,报告的PPT文件,网页,创作的其它作品等。

3、建立起相对完善的语文教学资源库和学生学生学习资源库。

九、参考文献

李 坚 《课程整合,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 选自《中国教育报》2001年1月22日。

唐文和、刘向永、徐万胥 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王 跃 《数字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八大障碍与对策》选自《中国电化教育》。孙级友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语文素质》。牛庆云 《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曹 勤

上一篇:广东高考语文历年试题分类-8写作下一篇:少先队学年度第二学期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