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作文

2024-07-01

端午的作文(共16篇)

1.端午的作文 篇一

难忘的端午节

两千多年前的五月初五,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汩罗江边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而今,这一天成了传统节日——端午节,大家包粽子、划龙舟、煮鸡蛋,用各种方式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在每年的端午节,家乡人都要包粽子,今年我硬要妈妈教我包,想亲自感受一下节日的气氛。

我家乡用竽叶包粽子,首先要把竽叶洗干净,在热水中泡软。再准备好枣子、糯米做馅,准备好后就可以开工了。先把长长的竽叶折叠,围拢来,做成一个窝,中间放进调配好的糯米馅,再放上几颗红枣,包出棱角。最后把竽叶包着的粽子做成四角的形状。这包粽子的功夫全在最后一道工序,你的粽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个角是不是匀称,是不是有型。我开始学的时候,总是把四个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个角,就是揉成一团球了。妈妈就不止一次看着我的“杰作”发笑:“这,这能叫粽子吗?你让马兰叶系在什么地方啊?” 我就赶紧改,最后经过验收,合格了。

包好的粽子放进锅里用猛火煮,大约1小时后,改文火煮30分钟就可以。在煮粽子的过程中,我总是急不可耐地要揭盖子察看情况。因为从锅里飘出那粽子的香气,馋得我直流口水。

等待的时间总是特别的漫长,看到热气腾腾的粽子终于从锅里“解放”出来的时候,我高兴得手舞足蹈。放在碗里,用筷子剥开,就可以看到里面金黄松软的“粽肉”了,咬一口,美味无比,我差点连筷子都要咬下来了。

今年端午节,我学会了包粽子,品尝到自己劳动的果实,那感觉不是一般的甜蜜,因而特别难忘。

2.端午的作文 篇二

嫩绿的艾草在晨风中轻摆, 细叶上还挂着晶莹的晨露, 乡间湿泥沾满卖艾人的鞋边, 一切都显得那么清新。挑一把鲜嫩的艾草带回家去, 插在门头驱魔辟邪, 这在乡民的生活中举足轻重。年年如此, 久而久之, 便成了一种仪式, 一直沿袭至今。

临街的路旁, 小摊上摆放着一筐筐粽子, 买粽的人络绎不绝, 旁边的包粽人忙得不亦乐乎, 油亮的粽叶舞动在指掌间, 须臾, 一粒有棱有角的粽子跃然手上。吃粽闻粽香, 人们在犒赏自己的同时, 也寄托了对先贤的幽思。

如今, 人们的生活富裕了, 粽子的种类更多了。自己包粽子, 配料、扎包, 工序繁多, 费时费力, 花费其实跟小贩外卖粽子相差无几, 甚至不及超市里可供选择的口味多。亲朋好友常劝买两个算了, 别那么劳神费心年年包。母亲却痴心不改, 其实放不下的, 我想大概还是因为粽子在制作过程中, 全家老少围坐在一起翘首等待的那份愉悦和惬意。

端午节吃粽子是节日的必修课, 而划龙舟则是节日的盛大活动。赛龙舟的日子, 乡人会暂且把农事搁一边, 趁此好风好水好日头, 河上龙舟赛的水上运动便现了端倪。

赛龙舟的日子开始了, 在开阔的河道里, 千百条赤裸的手臂挥动着桨橹, 把一叶窄长的舟划成游龙。大河上下, 龙舟竞逐;大河两岸, 观者驻足在水岸两旁, 敲锣打鼓为各自的船队助威。参与划船的队员火急火燎地摇桨, 吭哧、吭哧地喘着粗气, 龙舟如梭穿行于明净的流水之中, 把人间的喜庆尽情挥洒。

3.姥姥的端午 篇三

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头白头。

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更多地呆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让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汽,简淡、玄远。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4.关于端午节的作文:粽情端午 篇四

日子在书包背起放下间悄然滑落。昨天还是春笋冒尖,柳吐新绿,今天已是小径红稀,绿荫遍野的初夏。端午踮着脚尖悄悄的来了。

她来了,把刚刚吐出芬芳的栀子花带来了,把馨香宜人的马兰草带来了,还牵来了翠绿宽大的粽叶,跟着他们的,还有我们嘴里传唱的歌谣:“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端午前夕,奶奶已经把马兰草,粽叶,糯米,栀子花浸泡好了她们在奶奶的巧手的带领下,在面盆中舞蹈。此时,妈妈把粽叶化了个妆,整了容,变成了个小漏斗。奶奶把跳累了的糯米,栀子花,肉,红枣……放进了小漏斗。小漏斗把门关上,马兰草卫士把门封好,好让她们好好睡一觉。

灶台上,我们几个馋猫已经等待多时了。舔嘴发出的砸砸声、小鬼们吞咽口水的咯噔声、空肚皮发出的咕噜声,此起彼伏。

开锅了,粽子伴着马兰草的清香、粽叶的翠绿、糯米的淡雅苏醒了。小鬼们的口水流到了下巴上。奶奶揭开锅,小鬼们迫不及待的抓起一个个粽子,等不及吹凉,便剥开一个口子,咬了下去。嘴里还含糊地说着:“好吃,好吃。”

端午的脚步又悄然临近,飘然而来的,又是一季肉粽香,又是一段难忘的童年记忆。

作者:巢悦熙

5.端午节作文:难忘的端午节 篇五

走着走着,花开了。

走着走着,走到了端午节。

这个端午节注定不一样,因为我和天成作文学堂的老师、同学们一起去西公园“找夏天”,我们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微笑,都期待着这次“浓情端午”活动的开始。

天刚下完雨,空气无比清新,走着走着,我们来到第一个目的地——植物园,只见一棵棵高大挺拔的树木就像刚洗完澡,一身清清爽爽的。花儿经过一夜的沐浴,显得格外娇艳,那花瓣上的点点雨露,宛如一层透明的外衣。我们走在路上,聚集在树叶上的雨滴不时落在我们头上,引得我们不时抬头往上看。突然,不知谁喊了一声“快看,蜗牛”,顿时所有的人都被那群蜗牛队伍所吸引,由于刚下过雨,它们都迫不及待地从土里爬到嫩绿的草叶上呼吸新鲜空气,它们个个背着小房子,悠闲地在叶子上散步。每当看见它们在路面上慢慢行走时,我的心也不由抽搐一下,担心它们的生命,看见我的小伙伴们有的把它们放在手心揉捏,有的放在纸上让它们爬行,有的装在瓶子里想带回家,甚至有的小朋友不小心踩到了小蜗牛,顿时,小蜗牛就变得粉身碎骨,看见这一幕我非常伤心,它们会多痛啊

走着走着,我们会见了几位神秘嘉宾——十二生肖雕像,我们纷纷跑到自己的属相跟前合影留念,接着听同学们讲述了十二生肖的来历,我知道了猫为什么不在十二生肖里,原来是猫睡懒觉,被小老鼠抢先一步到了终点。

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鱼米水乡,在那里,我们举行了以端午节为主题的朗诵比赛,同学们积极踊跃地上台朗诵,我也拿出我的最好状态,有感情地朗诵了《浣溪沙·端午》,最终我获得了一等奖,妈妈说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看来真是这样。

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作家王莉老师的签名会,王莉老师给我们分享了她的写作历程,给我们讲述了写作的方法,她还朗诵了她写的关于端午节的文章,我听的都入了迷。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王莉老师居然认识我,哦!原来我的作文曾经和她在同一版发表啊!听完王莉老师的讲座,我牢牢记住了王莉老师在写作路上的三个关键词“感恩,热爱,坚持”。是啊!正是这份感恩的心,这份对写作的热爱和坚持,王莉老师才会写出《风烟俱净·岁月安好》这么好的作品。

6.端午节作文:难忘的端午节 篇六

农历五月初五,是家乡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节。虽然端午节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无论在中国南方还是北方,都有过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是为纪念伟大诗人屈原所定的节日。每到端午节这一天,我们家家户户都会包一种”中山芦兜棕:。圆棒形的粗如手臂,用新鲜的竹叶来缚棕,里面放有配料,分有咸粽子和甜粽子两种口味。甜粽子有莲蓉,豆沙,栗蓉,枣泥:咸的呢,就是咸肉啊,冬菇,绿豆,叉烧等材料。包好的粽子放在一个锅里煮,等粽子熟了以后,会闻到淡淡的竹叶香,清香四溢,弥漫整个厨房......

我已经在这个习俗下渡过了12个春秋了,说实话,我也不太喜欢这样下去了,今年,我期待一个奇特的端午 今年的端午节真的有所不同,因为今天也是中考的第一天,昨天就说好了,我要送我哥哥去十三中锁金分校区考试呢!这一个早上,我醒的特别早,激动的连粽子都没吃,干坐在床边。妈妈笑道:“不知道的还以为你要中考呢。”这一说到启发了我,咱老哥会不会也是这样呢?不行,我得把粽子带上,给他补补。坐在妈妈的车上直奔九龙池,哥哥早已在那等候了,一上车,我把粽子递给他:“老哥你把这吃了,吃了之后保你成功!”他笑笑,也不推脱,利索的吃了。

接下来就是冷场,哥哥看来还是紧张,一直把双手按在腿上,一言不发。妈妈看见此景,也不说什么,打开音乐,一阵美妙的音乐传过来~~~这倒缓解了气氛, …………

不知觉车子进入了锁金分校的小巷,这是最后的路程了,哥哥又安静下来了。不久就到达了。他轻捷的跳下车,我也准备下去,他把我堵在门口,:“好了,别送了,等我胜利归来时,在迎接也不迟啊。”随后跑远了。我看着他书包上的粽子挂饰,摇晃,摇晃……

祝他在这个端午节能够心想事成!

7.《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篇七

1.感知文意, 感受文章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2.咬文嚼字, 品味文章语言的韵味和情致。

3.引文入情,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 珍惜民俗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 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 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2.难点。学会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生活的趣味, 咀嚼生命的美好。

教学方法:自主品读、研讨赏析、质疑探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同学们, 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长廊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我们当地过除夕时, 有什么风俗呢? (学生纷纷发言) 看不出, 我们的风俗还真多!今天, 我们来看看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的家乡是如何过端午的。作者有情有味地写高邮的鸭蛋, 又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呢? (板书《端午的鸭蛋》)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除夕风俗谈起, 激发学生对家乡风俗习惯的回望与兴趣, 让学生带着一丝的亲切感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自读课文, 整体感知

1.积累字词:咂摸、拧成小绳、苋菜、络子、大襟、车胤、囊萤映雪。

2.了解作者信息。汪曾祺 (1920-1997) , 现当代著名作家, 江苏高邮人。小说代表作《受戒》、《大淖记事》, 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汪曾祺散文注重表现“凡人小事”, 能做到“以小见大”。

3.自读课文, 思考以下问题。 (1) 作者写了端午节的哪些习俗? (2) 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学生思考, 小组讨论后明确:端午习俗有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对家乡咸鸭蛋难以忘怀, 实际上是作者难以割舍的怀乡情愫, 因为眷恋, 所以难忘。同时, 鸭蛋也成了作者追忆儿时光阴、缅怀童年生活的载体, 故而会经久难忘。

【设计意图】让学生关注文本, 从文中搜集相关信息, 形成对文本初步的阅读体验。

三、精读课文, 赏鸭蛋, 忆童年

1.精读文中描写鸭蛋的语段, 从用词特点、情感揣摩等角度作好批注。

2.请以“这是_____的鸭蛋, 因为______ (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 ”这样的句式来体会。

3.高邮鸭蛋是这样的让人垂涎、心动, 那有鸭蛋相伴的童年又有哪些情趣呢?请勾画文章中表现童年情趣的文字, 品味之。

【设计意图】让学生咬文嚼字, 在细细的品味中体会作者蕴藏在文字间的情感。

四、细读文章, 赏语言, 知情感

1.高邮鸭蛋之所以令我们心驰神往, 就在于作者写得好, 情深意切。那么本文的语言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呢?下面请同学们采用美读———通过恰当的语气、语速、重音, 读出语句的意蕴和情味。

提示: (1) “筷子头一扎下去, 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造型式的语言生动地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 让人垂涎欲滴。汪曾祺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这种绘声绘色, 这种动感以及快感, 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问题探究:“———”的作用是什么?“一……就……”表明了什么, 能否去掉? (不能。表明了油多, 冒得快, 令人欣喜) 将“冒”改为“挤”、“流”可以吗? (“冒”能更好地表现鸭蛋被扎后红油溢出的情态) 请学生绘声绘色地读出来。 (2) “我走的地方不少, 所食鸭蛋多矣, 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 他乡咸鸭蛋, 我实在瞧不上。”———“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 增强幽默意味。以他乡比故乡, 褒贬之情十分突出。 (3) “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 而且‘与有荣焉’。”———有点爱屋及乌了吧! (4)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 蛋黄是浅黄的, 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 浓浓的深情, 对家乡鸭蛋的偏爱凸显。

2.学生体会完语言蕴含的情感, 再采用与同伴合作的方式, 探究本文语言其他方面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文中多处有代表性的语句, 通过细读、赏析等方式, 探究汪曾祺闲适自然、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在鉴赏语言的同时, 教师顺势引导, 体会、揣摩作者的情感。

五、拓展延伸, 知风俗, 做积累

1.搜集整理当地传统节日的风俗。

2.课下搜集几首有关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春节的古诗词, 记一记, 背一背。

8.北平的端午 篇八

北平的卖粽子的有好几个宗派:“稻香村”卖的是广东粽子,个儿大,馅子种类多,价钱贵。这种粽子并不十分合北平人的口味,因为馅子里面硬放上火腿或脂油;北方人对糯米已经有些胆怯,再放上火腿什么的,就更害怕了。可是,这样的东西并不少卖,一来是北平人认为广东的一切都似乎带着点革命性,所以不敢公然说它不好吃,二来是它的价钱贵,送礼便显着体面——贵总是好的,谁管它好吃与否呢。

真正北平的正统粽子是:(一)北平旧式满汉饽饽铺卖的,没有任何馅子,而只用顶精美的糯米,包成很小的粽子,吃的时候,只撒上一点白糖。这种粽子也并不怎么好吃,可是它洁白、娇小,摆在彩色美丽的盘子里显着非常的官样。(二)还是这样的小食品,可是由沿街吆喝的卖蜂糕的带卖,而且用冰镇过。(三)也是沿街叫卖的,可是个子稍大,里面有红枣。这是最普通的粽子。

此外,另有一些乡下人,用黄米包成粽子,也许放红枣,也许不放,个儿都包得很大。这,专卖给出下力的人吃,可以与黑面饼子与油条归并在一类去,而内容与形式都不足登大雅之堂的。

小顺儿的妈心中想着的粽子是那种糯米的,里面有红枣子的。她留心的听着门外的“小枣儿大粽子啵!”的呼声。可是,她始终没有听到。

她说不上来什么是文化,和人们只有照着自己的文化方式——像端午节必须吃粽子、樱桃与桑椹——生活着才有乐趣。

为补救吃不上粽子什么的,她想买两束蒲子、艾子,插在门前,并且要买几张神符贴在门楣上,好表示出一点“到底”有点像过节的样子。她喜爱那些神符。每年,她总是买一张大的,黄纸的,印着红的钟馗与五个蝙蝠的,贴在大门口,而外,她要买几张粘在白纸上的剪刻的红色“五毒儿”图案,分贴在各屋的门框上。她也许相信,也许根本不信,这些纸玩艺儿有什么避邪的作用,但是她喜爱它们的色彩与花纹。她觉得它们比春联更美观可爱。

妈妈不能对孩子发气,孩子是过年过节的中心人物,他们应当享受,快活。但是,她又真找不来东西使他们高声的笑。她只好惭愧的说:“初五才用雄黄抹王字呢!别忙,我一定该你抹!”

“还得带葫芦呢!”葫芦是用各色的绒线缠成的樱桃,小老虎,桑椹,小葫芦……联系成一串儿,供女孩子们佩带的。

“你臭小子,带什么葫芦?”妈妈半笑半恼地说。

“给小妹带呀!”小顺儿的理由老是多而充实的。

妞子也不肯落后,“妈!妞妞带!”

妈妈没办法,只好抽出点工夫,给妞子作了一串儿“葫芦”。只缠得了一个小黄老虎,她就把线簸箩推开了。没有旁的过节的东西,只挂一串儿“葫芦”有什么意思呢?假若孩子们肚子里没有一点好东西,而只在头上或身上带一串儿五彩的小玩艺,那简直是欺骗孩子们!她在暗地里落了泪。

(节选自《四世同堂》第三十八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注释】

老舍,原名舒庆春,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擅长描写下层普通民众生活,一生追求艺术作品的大众化、民族化,曾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鉴赏评价】

虽为小说片段,但堪称气息浓郁的旧北京端午风俗图。作者不仅介绍了北京粽子生意火爆、种类繁多、贵贱有别等有关情况,而且介绍了贴神符、抹雄黄等传统民间风俗。作者不紧不慢,对一个又一个画面娓娓道来,有静态叙述,也有动态描写;有面的介绍,也有点的刻画;画面形象鲜明,逼真传神;结构顺应自然,如行云流水,不落人工痕迹。

为与内容描写相一致,增强北京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作者选取淳朴而又自然的北京大众语言,又适当加以提炼,体现精、妙、洁、雅的文学语言特性,使得语言平和柔顺而又短小活泼,语气丰富多变而又风趣幽默,韵味悠长。如“二来是它的价钱贵,送礼便显着体面——贵总是好的”,“这种粽子也并不怎么好吃,可是它洁白、娇小,摆在彩色美丽的盘子里显着非常的官样”,寥寥数语,幽默而又精到地刻画北京市民阶层独有的文化特征和习惯心理:长期生活在天子脚下,浸濡传统文化的熏陶,虽然为民, 生活艰难,也不会忘了礼节和老规矩,要追求体面、排场、精巧的“官样”生活。不能实现,就会“暗地里落了泪”。三言两语,幽默风趣,神采毕现,鲜明体现了作者民族化的语言风格。

【思考练习】

1在作者笔下,旧北京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2在这些风俗中,作者详写哪一个?为什么?

3本文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语言风格?

【参考答案】

1吃粽子、樱桃、桑葚,挂蒲子、艾子,贴神符,抹雄黄,带葫芦等。

2详写了吃粽子,从端午节买粽子生意的火爆,到介绍北平粽子的几个宗派,然后介绍真正北平的正统的粽子四个种类。作者之所以详写,一是为了展现具有浓郁北京特色的风俗图画,更为小说人物的性格塑造制造一个典型环境:北京人谦和、温厚、懦弱、散漫、苟安而又追求体面、排场的性格,恰恰是特定的生活环境造就的。

3语言俗白简练,新鲜活泼,幽默诙谐,具有浓郁的北京韵味儿。

9.关于端午节作文:家乡的端午节 篇九

关于端午节作文:家乡的端午节

对过节的兴趣越来越淡了。春节便春节,在冰箱里多放些东西,坚持几天不去菜市场而已。中秋便中秋,买来月饼也不吃,做做样子罢了。可是今年有些不同了,粽子的香味越飘越浓的时候,我们刚好学到汪曾祺先生《端午的鸭蛋》一文,平淡幽默的语言,侃侃而谈中流露出对故乡和儿时生活的眷恋,这种情愫抓紧了我,让我也深深的陷进了对家乡的怀恋之中。

家乡的端午节是有很多讲究的。包粽子,粽叶有要求,新鲜的芦苇叶,碧绿碧绿的,或者是槲叶,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端午节的前一天下午一切原料准备到位,洁白的糯米浸泡在清水里,饱满的蜜枣,花生仁,葡萄干,都早已泡好,勤劳的女主人用灵巧的双手左折右叠,再用丝线层层缠绕,一个精致的粽子便诞生了。煮粽子不能心急,小火慢慢煮,老年人爱用火炉,前一天晚上把粽子放在炉子上,能焖整整一个晚上。第二天孩子们一起床,揭开锅,就是热腾腾的粽子,屋子里,院子里顿时都弥漫着芦苇叶和粽子的香气。除了吃粽子,还要吃煮熟的大蒜,鸡蛋。这几种食物放在一起,即使不吃只看看就是享受了,扁圆的白玉般的大蒜,肉红色的椭圆的鸡蛋,碧绿的不规则形状的粽子,从颜色的搭配到形状的组合,都煞是好看。熏艾蒿,我们这里离山远,艾蒿都是从集市上买的,在端午节这天挂在门楣上,过几天干透了,取一两只在屋子里点燃熏一下,至于熏的目的是什么,我是不很清楚,有人说是熏蚊子的,我想可能还有更多的东西,比如蜈蚣,蝎子什么的,大概类似其他地方的熏五毒吧。带香包,鲜艳的布料做成各种形状的饰物,里面放上香料,就成了孩子们心爱的饰物,挂在脖子上不时的嗅一下。系五色线,手腕脚腕都要带。但最让我记忆犹新的,却是黎明时分却去田野里拔“圣草”了。这里说的圣草,加引号,是我实在想不出当时大人们怎样说的。

长辈告诉我们,月宫里的嫦娥,年年不停地捣药,这些药是要在端午节前夜,洒在各种草木上,河水里。在端午这天太阳没出来之前,这些药还停留在草上,如果这时拔回来,熬制成水,用这水来沐浴,可以治好百病的。小孩子当然非常相信,天蒙蒙亮,我们就呼朋引伴的出发了,向着蒙着神秘面纱的田野,我们要替家人完成一件神圣使命。农历五月的黎明是美好的,空气凉凉的,清爽滋润,周围都静悄悄的,你无意的一台眼,也许就逢上邻家来挖野草的孩子。相视一笑里,多少欢悦在其中。早晨的田野在这一天提前被惊醒了,那茁壮的青草上,露珠还在转动,我们需要的草是有讲究的,如猫猫眼,一摸眼就红的那种草,今天不怕它,就采。还有车前草,节节草等,不能磨蹭,一定要在太阳出来之前采回家,这样那些神秘的药才会有效啊。慌慌张张的回家去,抬头看看天空,战胜了太阳般的自豪。现在想来,还觉得那种神秘如格林童话中的哪一篇,太阳一出,万物回复原貌的神秘。

又要端午节了,谁还会去野地挖草呢,给孩子洗澡,有专门的沐浴露了,粽子也懒得包了,吃不了几个,干嘛哪么费劲,买几个就好了嘛。可是,在种

10.关于端午节的作文端午节的习俗 篇十

午节的习俗

关于端午节的作文: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有许多的习俗,如吃棕子、赛龙舟等。在我妈妈的故乡——三明就有一种“插茱萸”的习俗。

茱萸是一种草,它细细长长的,又是绿油油的。每到端午节,当地的老人们就会在自家的每一个门的两旁都插上一秼茱萸,以求神灵保佑平安。

有一次端午节,我们一家人回到了三明。那天,我第一次看到外公、外婆插茱萸。只见外公搬来一节长梯,在门的旁边(门框前)架好,然后小心翼翼地拿出一秼茱萸草,拜了拜天,口里念念有词,然后慢慢地爬上梯子。最后,外公仔细找这门边的裂缝,等到找到了裂缝之后,再把那一秼茱萸草插上去,然后下来。

我们和外公在远处得意洋洋望着大大小小的门上被我们用心插上的茱萸。微风徐徐吹过,门旁的茱萸在微风中轻轻摇摆着身体,好像笑这对我们说“放心吧!我一定回保佑大家平安的!”

这就是我的家乡的端午节习俗之一—插茱萸。但是,随这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少人会要想要插茱了。

11.端午的习俗 篇十一

端午民俗

赛龙舟 传说屈原投江后,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众人划船追赶拯救。这便是端午龙舟竞渡的起源。后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都以划龙舟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龙舟竞渡的习俗,在魏晋时代就已经十分盛行。清朝乾隆年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比赛。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划龙舟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举行龙舟竞赛。

“恶月”躲午 过去的端午节有躲午的习俗。这种习俗起源于一种信仰,即:五月为“恶月”,瘟疮蔓延。重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所以父母都在当天将未满周岁的儿女带往外婆家躲避,以逃脱灾祸,故称躲午。这无疑是因古代科学不发达而产生的观念。因为五月酷暑将至,蚊虫滋生,在没有医疗卫生设备的民间,很容易发生传染病,于是端午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恐惧心理,产生躲午的习俗。如今这一古老的节日习俗已经随着社会变迁而消失了。

挂艾叶菖蒲 端午节时,人们早早地起来,踏着露水,采摘最深最长的艾叶或菖蒲,挂于自家的门口、窗台、门楣等地方。艾叶含有特殊芳香类物质,在端午时节含量最高,可用来驱瘴熏虫。不仅这样,人们认为艾叶也可用来降妖驱魔。

饮雄黄酒 端午节过后,各种虫类活跃起来,瘟疫渐多。雄黄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也因为《白蛇传》的故事里说,那白蛇喝了雄黄酒之后,差点现出蛇形。所以民众群起而仿效,希望收到去邪的功能。另外,传说屈原投江后,百姓怕蛟龙吃掉屈原的尸体,所以往江中倾倒雄黄酒,要醉晕蛟龙,保护屈大夫的尸体。这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很盛行。

悬钟馗像,驱邪魔 挂钟馗像驱邪,是江淮地区的端午节习俗。那里家家都悬挂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据说唐明皇有一次疟疾发作,连御医们都束手无策。夜里明皇睡着后,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着大红开裆裤,偷走了杨贵妃的香囊和明皇的玉笛,正准备逃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了小鬼的眼睛,一口吞下。明皇起身喝问大鬼,大鬼向明皇奏说自己名叫钟馗,屡次武举不第,愿为明皇除妖降魔。次日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的画像,通令天下一律于端午时张贴,以驱邪魔。

系五色丝线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在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的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将五色线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保安康。

南北各异的端午风情

土家族 端午节,土家人习惯称为“端阳”。这天,城乡一片喜气,已出嫁的女儿一家要回娘家过节,连未婚女婿也必须在端午节这天去岳父岳母家共度佳节。女婿得送糖、烟、酒、面条和猪肉这“五色礼”给岳父岳母。岳父岳母则准备好粽子、麻花等款待女儿一家。端午节最重要的是必须准备花伞或草帽。当女儿、女婿回家时父母会各送一把花雨伞,俗称“鸳鸯伞”。花雨伞象征夫妻感情天长地久,经受人生风雨白头到老。过去土家山寨贫穷,送的是“油布伞”或“草帽”。现在,山寨人富了,送的是各式各样的新潮雨伞。土家人送花伞的习俗与时代合拍了,端午“送花伞”也就成为土家族婚俗中约定俗成的习惯。

朝鲜族 朝鲜族在农历五月初五过的也是传统端午节日。这一天,家家要做艾糕和蒸饼,吃小豆包。农家还要做菖蒲酒和浊酒,请人共饮。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举办各种活动,妇女荡秋千,小伙子们进行摔跤比赛。现在端午节的花样越来越多,村寨里组织端午节运动会除了进行秋千、摔跤比赛等传统项目外,还有足球、排球、田径等比赛项目。

舟山群岛 舟山的民间粽子以箬叶包裹,用线缚之,为三角锥形。舟山粽子以糯米粽为主,剥去箬壳后粽体白莹如玉,清香扑鼻。端午节的乌馒头是舟山别具海岛特色的风味饮食。自民国时期开始,舟山城里就有一家“姚顺兴糕团店”,这家店铺以制作花色点心为专长。每逢端午节前后,糕团店就有乌馒头上市,除了卖给城里居民外,还由商贩销到附近渔村,深受顾客欢迎。

湖南省 在湖南,一年有两个端午节。农历的五月初五是第一个端午,叫小端午。这一天女儿要回娘家送粽子,并和娘家人一块过端午。而农历的五月十五就是第二个端午,又叫大端午,是做母亲的给出嫁的女儿送粽子,一般就是母亲一人去女儿家送粽子,不像小端午那么隆重。以前,在湖南的一些地区,每逢端午节来临,虽然人们要包很多粽子,但是这些粽子全不能吃,而是要把它们投到河里给鱼吃。相传这是为了纪念屈原。因为人们害怕水里的鱼儿们没有饵就吃掉屈原的身体,所以每年投大量的粽子到河里,鱼儿们就会放过屈原了。

特色粽子大推荐

由于各地的饮食习惯不同,粽子也形成了迥异的南北风味。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南方的粽子则甜少咸多。

北方的粽子大约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纯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蒸熟以后蘸糖吃;另一种是小枣粽,馅心以小枣、果脯为主;第三种是豆沙粽,比较少见。

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质香软,分为咸甜两种。咸粽以新鲜猪肉为料,浸泡上等酱油,每个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馅。甜粽以枣泥或豆沙为馅,上面加一块猪板油。蒸熟后,猪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適口。

四川的椒盐豆粽也别具特色。先将糯米、红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盐及少许腊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以大火煮三个小时,煮熟后放在铁丝网上用木炭烤黄,吃起来外焦里嫩,颇具风味。

闽南的粽子分碱粽、肉粽和豆粽三种。碱粽是在糯米中加入碱液蒸熟而成的,兼具黏、软、滑的特色。碱粽冰透后加上蜂蜜或糖浆尤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卤肉、香菇、蛋黄、虾米、笋干等,以厦门的肉粽最为出名。豆粽则盛行于泉州一带,用九月豆混合少许盐,配上糯米裹成。蒸熟后,豆香扑鼻,也可以沾上白糖来吃。 (摘自《初中生·二年级》)

12.中日端午节的比较研究 篇十二

一、中国的端午节

1. 中国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其由来与传说大概有以下几种:源于纪念屈原, 源于恶月恶日驱避说, 源于纪念伍子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这其中比较令人信服的就是“源于纪念屈原”这一说法。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 屈原, 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 富国强兵, 力主联齐抗秦, 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 屈原遭馋去职, 被赶出都城, 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 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 独具风貌, 影响深远 (因而, 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 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 心如刀割, 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 于五月初五, 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 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从此以后, 每年的五月初五, 人们就会有一系列的活动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这就是端午节的由来。

2. 中国端午节的庆祝活动

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五月节、午日节、天中节、浴兰节、诗人节、龙日等等, 过节的习俗大同小异。有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 还有佩香囊、悬艾叶菖蒲等等。

(1) 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吃粽子还有喝雄黄酒据说都源于纪念屈原大夫。传说屈原死后, 楚国百姓哀痛异常, 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 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寻至洞庭湖而不得踪迹。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 “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 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 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 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 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 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 外缠彩丝, 发展成棕子。以后, 在每年的五月初五, 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

(2) 悬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 端午插艾。”在端午节, 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 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 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 制成人形或虎形, 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 美丽芬芳, 妇人争相佩戴, 用以驱瘴。艾, 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 可驱蚊蝇、虫蚁, 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 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 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 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 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可见, 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 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 挂艾枝, 悬菖蒲, 洒雄黄水, 饮雄黄酒, 激浊除腐, 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 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二、日本的端午节

1. 日本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传入日本的确切时间, 现在已经无从考证。日本的“六国史” (《日本书纪》《续日本纪》《日本后纪》《续日本后纪》《文德天皇实录》《三代实录》, 所记史事至9世纪末为止) 中可以找到相关的记载。他们把端午节称作“端午の莭句”。从节日名称上来看, 还保留着中国文化的痕迹。端午节是由遣唐使传入日本的, 而遣唐使大多是由贵族子弟当中挑选, 所以一开始端午节带有浓厚的贵族气息, 一般也只是在皇宫之中搞一些庆祝活动。进入江户时代之后, 端午节逐渐演变成为了一个大众化的节日, 而且端午节还可以叫做“男儿节”。在日本有一个“女儿节”, “女儿节”也叫“桃花节”, 源自中国古代的“上巳节”, 于平安时代传至日本, 并流传至今。与“女儿节”相对应, 与端午节融合的“男儿节”也就应运而生。在明治维新之后, 日本主张全盘西化, 废除农历, 改用公历, 因此日本的端午节也从农历的五月初五变更为公立的5月5日。昭和23年 (1948年) 7月, 日本制定了《关于国民节日的法律》, 将端午节的名字改为“子供の日” (儿童节) , 成为现代日本的11个法定节日之一, 全国放假一天。

2. 日本端午节的庆祝活动

(1) 在门口插菖蒲和艾蒿。在中国, 人们插菖蒲和艾蒿是为了防蚊驱虫, 祈愿不受病魔邪气的侵害。但是在日本, 这一习俗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祛除火灾。因为日本的住宅多为木板房, 极易发生火灾, 所以防火就显得尤为重要。

(2) 饮菖蒲酒和洗菖蒲浴。端午时节, 正是日本的梅雨季节, 气候潮湿闷热, 容易引发传染病。人们在端午节时, 会割下菖蒲的根和叶子浸泡成菖蒲酒饮用, 并将菖蒲浸泡于热水中入浴。日本民间认为, 菖蒲有解毒的作用。以菖蒲水入浴, 可缓解疲劳, 强身健体。

(3) 供奉粽子和柏饼。日本的粽子是奈良时代之后的平安时代从中国传入的, 当时的粽子只在皇宫中举行端午节时作为供品的, 后来才得以普及。日本的粽子皮也是多种多样, 有白茅、竹叶、蒿叶等等。所以, 日语里又称粽子为“茅卷”。在日本, 人们包粽子不是用糯米, 而是用磨碎的米粉, 其粽子的形状也与中国的不同, 他们习惯于包锤形粽子。所谓柏饼, 是用柏树叶包的一种带馅的年糕, 也是日本端午节不可缺少的食品。柏树在新叶长出之时, 枯叶就会落下, 被认为有“去旧迎新”的美好寓意, 象征着新旧交替、绵延不断。制作柏饼的目的也是祈愿孩子能够茁壮成长。

(4) 悬挂鲤鱼旗。我们知道端午节也是日本的“男儿节”。在“男儿节”悬挂鲤鱼旗也成为日本特有的民间习俗, 一般仅限于有男孩子的家庭。所谓鲤鱼旗, 是以布料缝制成夹层的鲤鱼模样的长筒状旗幡, 长两三米, 上面会有彩色鱼鳞状图案, 鲜艳夺目。鲤鱼有黑、红、青蓝三种颜色。黑色代表父亲, 红色代表母亲, 青蓝色代表男孩, 一般家里有几个男孩子就挂几条青蓝色的鲤鱼。鲤鱼的嘴部被缝成一个大大的进风口, 当有微风吹过时, 鲤鱼旗就变成了一条条鲜活的鲤鱼迎风摇摆。这样的做法取自于中国“鲤鱼跃龙门”的说法。

三、差异的表现以及形成原因

1. 中国的端午节和日本的端午节的共同点

说到中国的端午节和日本的端午节的共同点, 首先不得不说的就是“端午节”的名称和五月五日这个日期。日本的端午节是从中国传来, 因为最初仪式和文化都是全盘照搬, 所以名称和日期相同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明治维新以后, 日本提倡废除旧历, 采用新历, 所以日本的端午节就变成了新历的5月5日。第二个共同点是, 中国的端午节和日本的端午节最初都是以祈求健康和长寿为目的的。但是这种祈愿传入日本之后, 为了响应社会的变化和需求, 日本的端午节逐渐演变成男孩节, 随后又确定为儿童节, 逐渐与本意祈愿健康长寿的中国端午节产生了差异。最后必须要说的一点是, 两个国家的端午节都与农耕有关。中国的端午节代表性的一个仪式龙舟竞渡的本意就是为了向水神求雨。而日本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稻作生产为主的农耕民族, 一切生产、生活、祭祀活动都围绕着农耕活动展开。五月正值日本的插秧季节, 而在古代日本, 女人是插秧、忌神活动中的重要角色, 插秧的女人在古代日语中是“女の天下”即“在插秧的祭祀活动中祭田神的神圣女性”。

2. 中国的端午节和日本的端午节的不同点

首先, 中国的端午节主要是为了祭祀水神和纪念屈原。而日本的端午节过去虽然都是全盘吸收中国的仪式和习俗, 但是并没有延续祭祀水神和纪念屈原的思想。其次, 中国的端午节的仪式和风俗经过数千年的时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 但是日本的端午节的仪式和习俗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最后, 端午节在日本的演变深刻反映了日本的民族性, 由以女性为中心的祭神日变成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男孩节, 迎神祭神的招幡演变成了鲤鱼旗, 笔者认为这是统治日本长达600年之久的武士阶级按照自己的伦理道德观念为之加的新意。

摘要:端午节在中国和日本都是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中国的端午节作为本土节日长久以来保留着其传统的风貌。而日本的端午节虽然起源于中国, 但是随着日本社会的发展, 逐渐发生了变化, 最终形成了一个具有日本特色的传统节日。考察中国和日本的端午节的起源和风俗习惯比较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对于认识中日民族的不同特点和文化发展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端午节,起源,风俗习惯,差异,形成原因

参考文献

[1]大林太良他.日中文化研究:1[M].东京:勉程社, 1991.

[2]闻一多.端午节的历史教育[C]//闻一多全集.上海:开明书店, 1948.

13.关于端午节作文:一个人的端午节 篇十三

一个人的端午节,也可以让自己过得开心快乐,是不是?

但不会很轻松,因为给自己安排了很重的任务,要在这三天里写出两篇文章,答应了别人的一篇,还有自己的一篇任务,必须是要完成的,所以,也许轻松的时刻并不多,但我想这样的过节方式对我也许更好吧?一个人的节日,唯有工作才会填补空虚和孤独吧?

14.端午的作文 篇十四

听奶奶说端午节的背后还有一个令人感动的传说,在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诗人屈原被驱赶出都城,流放在外,当得知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心如刀割,仰天长叹,抱石投江而死。楚国的百姓听闻后哀痛异常,连夜赶制竹舟,雕上龙头,抛下饭团等食物,这样就不会有鱼虾去咬屈原的身体了。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以免伤害屈原。人们见后纷纷效仿,于是,端午节吃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的习俗就这样形成了。

端午节中必不可少的就是粽子,妈妈一大早就请来外公外婆包制粽子,幼小的我踮着脚在一旁看着,时不时还偷吃几颗大枣,几块肉。有的时候还会拿着荷叶胡乱地洒上米、肉、枣、豆等一大堆东西,然后做个小记号,偷偷地放进盘里,可就算我再怎么小心,还是逃不过妈妈的火眼晶晶,每一次我包的“零七八落”的粽总会被准确地放进我的盘里。

当我陶醉在粽子的世界里时,又有一阵阵奇特的气味飘进鼻中,睁眼一看,原来是外公和爸爸喝起了一杯又一杯醇香的雄黄酒。

每次妈妈和奶奶都要把雄黄酒洒抹在我的额头,每一次看见我一脸不情愿的样子总会吓我说:“不抹雄黄酒的话,晚上大海怪就来咬你了哦。”小时候的我都会被吓得心惊胆颤,只好乖乖地就范了,任由他们摆布,洒上着雄黄酒。而赛“小龙舟”是我和爸爸这天的固定节目,用硬纸板做成龙舟来比一比谁的好看,谁的划得远。

夜幕降临,多姿多彩的端午节,在一声声欢声笑语,一阵阵浓郁香气中远去了。

作者:陈麒楷

15.探析端午节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篇十五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 是中国比较大的节日之一,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传承下来的民族节日, 体现了人民对屈原这样至死不渝的热爱祖国的民族认同。有其深刻的节日内涵, 他主要是让人民牢记爱国精神, 直到今天, 端午节仍然是中国人最熟悉和喜爱的节日。端午节中, 包含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内涵。

在端午节中, 人民举行了很多节目, 主要的节目有赛龙舟和吃粽子, 在两千年的中国历史长河中, 赛龙舟和吃粽子都有它独特的历史内涵, 我国的赛龙舟是为了打捞屈原的尸体而进行的活动, 为了纪念爱国主义者屈原而流传下来, 而粽子主要是用来喂养河里的鱼儿, 以便让屈原的尸体不被他们伤害, 祈祷而用的食物。我们在端午节的历史内涵中也深刻的体会道路人们群众这些行为的内在含义, 反映了人们群众对社会的期待, 祈祷自己生活的环境中能多一些屈原来保卫自己的祖国, 这个节日也体会到了社会对爱国者的歌颂, 对这样的人物形象的追求, 想通过纪念他们来祈求国家的安定繁荣, 自己的生活富足安康, 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 历史环境也发生着翻天伏地的变化, 端午节这样的传统节日也随着时代变化不断调整, 因为目前的社会的安定和繁荣, 人们逐渐吧对爱国者屈原的纪念追悼之情转变为对现实社会的期待, 在端午节的节目表现形式中, 体现出的更强力的是对现实生活的具体感悟, 以及节日带来的团聚和喜悦之情。

二、中国传统文化端午节的文化价值

端午节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它诠释了人生的意义、表达了民族的情感、体现了民族的精神。对端午节这样的传统文化的继承, 便是对民族精神的继承, 从端午节的文化中, 反映了中华儿女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和审美的标准, 体现了华夏儿女对文化的认知,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思想, 也体现了人们对国家团结和谐发展, 家庭和谐的追求, 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生活的热爱, 也说明了社会进步。端午节的文化是中华几千年人们对生活美好和国家富强的一致追求, 现在端午节已经作为一种国家文化和民族文化与我们的民族紧密的融合在一起, 成为了中华儿女团结统一、积极向上的文化体现。在端午节的起源中, 人们通过屈原的爱国精神感受着人们对祖国的热爱, 今天透过端午继承和学习屈原爱国忧民的政治情怀, 让爱国的传统通过节日发扬光大。和民间小调中, 以表现情感为主的多属委婉用情类, 兼具抒情性与叙述性, 此类歌曲一般来说曲调进行平稳, 曲调构成多以三度以内平滑进行为主, 音阶五声、六声、七声都会使用, 如《两地相思》《双蝴蝶》《闻唱思家》等。从曲式结构上看, 很多六句体的淄博民歌一般只有三句不同的旋律, 其余三句则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 第三、四句往往重复, 形成情感表达上的强调和递进, 如《哭长城》《赶牛山》等。淄博民歌注重方言、语气词的使用, 风格鲜明, 地方色彩浓郁, 让人感到朴实、亲切, 巧妙运用装饰音、滑音等, 与当地人的语言习惯贴合, 如《换香油》《山高遮不住南来雁》等。

民歌, 是一面镜子。它传达人们的心声, 展现人们的生活, 反映民族的特色。从故事孟姜女传说到民歌《哭长城》, 两种不同的艺术载体用不同的方式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传达出人民心底向往和平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民歌不仅使我们的生活更加而且我们在发展端午节的文化价值的时候, 其实我们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和发展, 传统文化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历史。对传统文化的推广换个角度便是对民族文化的推广, 随着我国步入了改革开放的大潮, 中国的经济实力、人们的生活水平都逐渐改善、世界各国已经开始擦亮眼睛注视这个东方的巨龙, 世界各国学习中国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发扬这种文化的精神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 是民族特色的具体体现。

三、中国传统文化端午节的文化意义

一方面, 端午节文化体现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体现了人们在提倡科学发展的同时也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前进, 在端午节的文化体现中反应了人们的民族感召力和道德追求, 今天人们通过端午节的节日形式, 回顾这历史, 警醒着后人中国两千年的历史长河的文化, 通过节日的形式, 也能发挥人类的机敏, 把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等民族情感充分的表达出来。另一方面, 在端午节的文化中, 我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便是充分发挥就人民群众的力量, 把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最为总体利益, 形成一切依靠群众, 一切为了群众的价值追求。端午节的文化节目中, 人们可以通过节日加强人与人之间交往, 在节日的气氛下, 家庭团聚、亲人拜访、男女相会, 社会积极发扬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的良好社会风气, 使得社会大家庭其乐融融, 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使得社会向着和谐的发展目标前进。而且透过端午节的文化, 也体现了人们自我的理想和追求, 在节日到来之际, 赛龙舟、包粽子等节日项目都蕴含在端午节的节日文化中, 也体现了人们对道德理念的弘扬。所以深入的发掘民族优秀的文化资源, 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只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节日文化, 才能引导人们建立法制社会、和谐家庭。所以法制端午节的文化价值对我国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端午节的文化价值是我们国家的民族文化价值的体现, 是民族的灵魂与国家繁荣昌盛的象征, 也是人们精神文明建设的提升, 在现代化发展的今天, 继承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 发扬端午节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是民族的使命, 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杜宁.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文史杂志, 2004 (4) :12-13.

[2]保昌.四型屈原论.武汉教育学院学报, 2000 (1) :12-23.

[3]刘玉琴.亚洲某国准备向联合国中申报端午为本国文化遗产.人民日报, 2004 (3) :12-14.

16.童年的端午节 篇十六

生我的那个小镇是洪湖岸边的一颗珍珠,楚国的心脏地带,端午之风尤盛,其隆重与热烈仅次子过大年。端午节在时令上也尽如人意,因为此时,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麦子、油菜已经收割完毕,水稻、玉米等大秋作物也已播种结束,这对于占中国人口90%以上的农民来说,是一个相对的小农闲。从过了年到现在,已经又有4个多月没有好好玩一玩了,加上麦子、菜籽刚卖了,手上又有了活钱,在这个时候,轻轻松松、欢欢喜喜,热热闹闹过个端午节真是天顺人愿,再好不过了。

一进农历五月,家家户户就像忙年一样准备过端午节了。淘小麦、磨面粉准备做包子;剪粽叶、泡糯米准备包粽子;杀鸡宰鹅、买鱼买肉准备端午节家宴;咸鸭蛋早已腌好,雄黄酒、艾蒿也是少不了的,否则,就少了端午节的氛围。

被大人称作“小把戏”的我们更是特别喜欢过节,而且端午节也像过年一样,过得特别长,初五为小端午,十五为大端午,二十五为末端午,吃粽子、吃咸蛋,吃包子、打鼓泅(游泳),看龙船,快活极了。当然,大人们也吩咐我们做一些事情,剪粽叶啦,洗咸蛋啦、割艾蒿啦,上姑母家去接客啦,这些都是我们最乐意干的事情。

粽叶,各地有各地的,就地取材,在我们洪湖是用一种长在湖边的芦苇叶做的,叫寮叶。寮者,茅也。嫩叶可包粽子,老叶用来打斗笠,杆子用来打芦席或做柴烧。端午节前两天,我们就相约去到几里外的芦苇荡去剪寮叶,一会儿就剪一竹篮,自家用不完就拿到街上去卖。初夏的芦苇,一眼望不尽的青纱帐,齐刷刷、青幽幽,和风过处,苇浪千叠,一浪未平,一浪又起,起伏一致,整齐划一,像天安门前的万人团体操表演一样美丽壮观。芦苇荡里还藏着许多麂子,野鸡、野鸭,运气好,还可以捡几个野鸡蛋或野鸭蛋呢。寮叶剪回来后,用开水煮一下,一是消毒,二是使寮叶变软。大叶子一片包一个粽子,小叶子两片包一个粽子,要的就是寮叶的那个清香味。包粽子是一门技术活,一要包得紧,二要包得快,三要包得好看,包成一个漂亮的三角形。我母亲一分钟可以包一个,五个一连,每次包几百个。粽子包好后,全部煮熟,放到一个大木盆里用冷水浸着,可以几天不变馊。冷粽子特别甜,清香味更浓。粽子的花样也很多,有纯糯米的、掺红枣的、掺红豆的、掺香肠的等等,根据人的口味而定。包子也是家家户户都要蒸的,有肉馅的、有菜馅的、有豆沙的。艾蒿到处有,拿把镰刀,一会儿就割一捆。几根一扎,插在大门上避邪驱蚊,端午节过后,艾篙干枯了,用来泡水洗澡可以止痒疗疹。洗咸鸭蛋也是一个轻松有趣的活。咸鸭蛋早在两个月前就腌好了,母亲平日舍不得拿出来吃,非要等到过端午才拿出来吃不可。洪湖的鸭子放场大,食水充足,多以小鱼小虾为食,产的蛋个大、壳坚,80%是绿壳,20%是双黄,腌蛋时先将蛋壳洗净,有破损的不要。再把洗干净的蛋放到黄泥浆里打个滚,两头蘸点盐,再用稻草灰裹一遍放在陶坛中保管。这样腌出来的蛋,咸味适中,蛋清如玉,蛋黄红润油亮,吃时蛋香扑鼻,个分可口,洗蛋时必须小心翼翼,用一个小毛刷慢慢刷,直到刷洗得晶莹透亮。咸鸭蛋煮熟后,用凉水浸泡冷却,这样好剥壳。母亲给我们每人两个绿莹莹的大鸭蛋,我们舍不得吃。就用花线打一千蛋袋装着玩,几天后才舍得吃。

接姑妈回来过节,也是我最高兴的一件事,一是好玩,二是可以得些打发(钱或物)。每年一进五月,不等大人吩咐我就主动请缨,去接姑妈。先到姑妈家玩一天,再和她们一起到我家过端午。我家与姑妈家相距十来里,一条大河相连。姑父是个渔民, 自己有船,每次来我家过年都是驾着自己的小船而来,鱼网随船带着,看到哪个河段好下网,姑父就撒上几网,网网不空,等船行至我家时已是半舱活蹦乱跳的鲜鱼了。

端年节的家宴十分丰富。洪湖兴吃蒸菜,蒸鱼、蒸肉、蒸蔬菜,谓之“三蒸”。用一个大杉木甑子蒸饭菜,底层是饭,上面是豇豆、洋芋(马铃薯)、苋菜等各种时鲜蔬菜,再上面是猪肉,最上一层是鱼。一熟俱熟,省柴省时,十分便当。用大海碗堆成山尖端上桌,此外还少不了黄母鸡红枣粉丝汤……雄黄酒是人人都要喝酌,这是端午节的象征之一。雄黄酒是用生雄黄做的,不能多喝,大人喝一两口,小孩用筷子头蘸一下,应应景而已,取驱毒避邪之意。剩下的留作外敷药,如蚊虫叮咬,就用雄黄酒涂一下。

酒足饭饱之后去看龙舟竞渡。河上千几条龙船鼓浪而进,岸上人头攒动,呐喊助威。花伞、草帽连成两条人龙,热闹非凡。胜者,每条龙船赏粽子、肉包子各一筐,龙头系红绸以资鼓励。

我父亲在当时是小镇上小有名气的小知识分子。每年过端午节。他都要对我们讲端午节的来历和许多传说故事,记得他还写过这样四句诗:“年年过端年,纪念屈大夫,遥祭汩罗江,忠魂知道无?”诗虽写得不怎么样,但使我们从小就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神秘的红豆杉

翁鹏宇

十多年前,笔者参加世界专家委员会考察小组前往中缅边境的高黎贡山脉,考察生物多样性,在云南省恕江洲府六库市的一间饭店用晚餐的时候,当地政府陪同人员提议我们喝他们当地最出名的药酒——红豆杉酒,并告诉我们此酒制作的工艺已有上百年历史,同时也介绍了此酒的好处和红豆杉的药用价值。

在往后考察中我们考察和见识了野生红豆杉,也经常在边民家中喝到被他们称为“神酒”的红豆杉酒。此酒功效确为显著,我们喝后都感到不易疲劳,精神较好,在这一段时间中我们常服用这种酒,不容易感冒,从此令我对红豆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执着的探索。

红豆杉,又名紫杉,是第三冰川纪的植物.继第四冰川纪后,是地球上仅存的56种珍稀植物中最为珍贵的药用树种。红豆杉在世界上有5属23种,除一种产于南半球外其余均产于北半球。中国有4属12-种(1变种和1栽培种)主要有:西南红豆杉,东北红豆杉、南方红豆杉(变种)西藏红豆杉、曼地亚红豆杉(栽培种,此种只有20多年历史,系杂交品种,但含紫杉醇量较其它品种高)。

在西藏,红豆杉被称为“神树”,受到藏族人顶礼膜拜;在福建、广东等地人们也当为“风水树”。有一群日本人去云南西部旅游,在回程时,发现队员中有一人失踪,通过各方支援和到处寻找,晕后在云南北部原始森林的一户少数民族家中发现了失踪者。这一户人家中,四代同堂,老者一百多岁,儿子都已80多岁,而且个个精神抖擞,仍然可以下地劳动,他发现这户人家所使用的餐具为一种紫红色的木制品,后来这位日本人将其家中的碗筷带回日本化验,结果发现该木制品为红豆杉,该木质中含有多种珍贵的药用成份。在广东北部乳源瑶族自治县红云镇张家村,这里的村民经常在8月中秋季节采摘周围的红豆杉果吃,张家村的村医生告诉广州日报记者,张家村几百年来从未发现患癌症的病人.

更有趣的是曾有一队科研小组到喜马拉雅山考察当地的动植物资源,当时,小组饲养的一只猴子患上了无法医治的恶性肿瘤,估计活不了多久,科研人员将其放生,希望它能自由地生活,度过余下的日子。后来,科研人员偶然又碰见这只猴子,出乎意料的是,曾被诊断患有不治之症的猴子居然恢复了健康,这令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经过仔细的观察,他们发现这只猴子在放归喜马拉雅山后也和当地猴子一样,以红豆杉的果实和枝叶为食。

经过多次的实验,科研人员证实在红豆杉植物中存在着一种具有神奇抗癌功效的物质,这种物质就是紫杉醇。美国FDA(食品、药品管理局)曾公布,紫杉醇的发现是人类医药史的最重大贡献之一,紫杉醇也被称为人类癌症的最后一道防线。1992年12月29日美国FDA正式批准紫杉醇药物上市,该药从申报到批准只用了5个月时间,创美国新药审批时间最短纪录,仅美国“紫杉醇”针剂,年销售额就达60亿美元。

在中国医学名典《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红豆杉可治疗霍乱、伤寒、排毒。在现代《中药辞典》、《东北药植志》《吉林草药》、《本草推新》等医学药书中有进一步记载:红豆杉又名为紫杉、赤柏松。1、可入肾经:利尿消肿、治疗肾脏病、糖尿病、肾炎浮肿.小便不利、淋病等症;2、温肾通经:治疗月经不调、产后瘀血、痛经等;同时对高血压、高血糖、血粘度高、减少尿蛋白流失、胃炎、肠炎、上呼吸道、痔疮、附件炎、子宫肌腺症、类风湿等都有显著疗效。另外,科学家还发现天然红豆杉所排放的生物碱能净化空气、杀菌消毒。

上一篇:孙红雷和母亲的故事下一篇:坚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