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

2024-09-19

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通用15篇)

1.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 篇一

六年级数学比和比例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及性质.

2.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学重点

整理比和比例、求比值及比例尺.

教学难点

正、反比例概念和判断及应用.

教学步骤

一、基本训练.

43-27

5.65+0.5 4.8÷0.4 1.25÷ 100×1%

0.25×40 2-

二、归纳整理.

(一)比和比例的意义及性质.

1.回忆所学知识,填写表格【演示课件“比和比例”】

2.分组讨论:

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

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呢?

3.总结几种比的化简方法.【继续演示课件“比和比例”】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除法

分数

(1)整数比化简,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2)小数比化简,一般是把前项、后项的小数点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位数不够补零),使它成为整数比,再用第一种方法化简.

(3)分数比化简,一般先把比的前项、后项同时乘上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使它成为整数比,再用第一种方法化简.

(4)用求比值的方法化简,求出比值后再写成比的形式.

解比例:12 :x=8 :

24.巩固练习.

(1)李师傅昨天6小时做了72个零件,今天8小时做了96个零件.写出李师傅昨天和今天所做零件个数的比和所用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2)甲数除以乙数的商是1.4,甲数和乙数的比是多少?

(3)解比例: ∶ =8∶2

(二)求比值和化简比.【继续演示课件“比和比例”】

1.求比值:4∶

化简比:4∶

2.比较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

一般方法

结果

求比值

根据比值的意义,用前项除以后项

是一个商,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

化简比

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

是一个比,它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

3.巩固练习.

(1)求比值.

45∶72 ∶

3(2)化简比.

∶ 0.7∶0.2

5(三)比例尺.【继续演示课件“比和比例”】

1.出示中国地图.

教师提问:

(1)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比例尺是)

(2)什么叫做比例尺?这个比例尺的含义是什么?(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6000000倍)

(3)比例尺除了写成,以外,还可以怎样表示?

2.巩固练习.

在一幅地图上,用3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900千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在这幅图上量得A、B两地的距离是2.5厘米,A、B两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一条长480千米的高速公路,在这幅地图上是多少厘米?

(四)正比例和反比例.【继续演示课件“比和比例”】

1.回忆正、反比例意义.

2.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①收入一定,支出和结余

②出米率一定,稻谷的重量和大米的重量.

③圆柱的侧面积一定,它的底面周长和高.

(2)木料总量、每件家具的用料和制成家具的件数这三种量

当()一定时,()和()成正比例;

当()一定时,()和()成正比例;

当()一定时,()和()成反比例.

(3)如果 =8,和 成()比例.

如果 =,和 成()比例.

(4)在一幅地图上,比例尺一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清楚的问题?

四、课堂练习.

1.填空.

(l)根据右面的线段图,写出下面的比.

①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甲数:

②乙数与甲数的比是(). 乙数:

③甲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

④乙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

(2)()24= =24 ∶()=()%.

(3)∶6的比值是().如果前项乘上3,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该().如果前项和后项都除以2,比值是().

(4)把(1吨):(250千克)化成最简整数比是(),它的比值是().

(5)与3.6的最简整数比是(),比值是().

(6)如果a×3=b×5,那么a∶b=()∶().

(7)如果a∶4=0.2∶7,那么a=().

(8)把线段比例尺 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是().

(9)甲数乙数的比是4∶5,甲数就是乙数的().

(10)甲数的 等于乙数的,甲乙两数的比是().

2.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里.

(1)1克药放入100克水中,药与药水的比是().

①1∶99 ②1∶100 ③1∶101 ④100∶10

1(2)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要10天,乙队单独做要8天.甲队和乙队工作效率的最简整数比是().

①10∶8 ② 5∶4 ③

4、∶5 ④ ∶

(3)在下面各比中,与 ∶ 能组成比例的是().

①4∶3 ②3∶4 ③ ∶3 ④ ∶

(4)有一无,某班的出勤率是90%,出勤人数和缺勤人数的比是().

①9∶10 ②10∶9 ③1∶9 ④9∶

1(5)在一幅地图上用1厘米的线段表示5千米的实际距离,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①1∶5 ②1∶5000 ③1∶500000

(6)用3、5、9、15这四个数组成的比例式是().

①15∶3=5∶9 ②3∶15 ③15∶9=5∶3 ④9∶3=5∶1

5(7)在比例尺 的地图上,2厘米表示().

①0.4千米 ②4千米 ③40千米

(8)大小两圆半径的比是3∶2,它们的面积的比是().

①3∶2 ②6∶4 ③9∶

4五、布置作业.

1.化简下面各比.

0.12∶56 ∶

2.写出两个比值都是3的比,并组成比例

3.写出一个比例,使它两个内项的积是12.

4.如图是用1∶20的比例尺画的一个机器零件的截面图,量出图中两个圆的半径,并计算这个零件截面的实际面积.

六、板书设计

比和比例

2.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 篇二

一、调整师生关系,增强学生自信

1. 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首先应当调整自身的观念,改变固有形象,在课堂上增加自由提问时间,也可以利用课间同学生交流,通过交谈了解不同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看法,了解不同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从而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调整课堂内容,做好相关的辅导材料,引导学生克服数学上的难题。

2. 教师需要放低自己,转变自己在六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职能与地位。 一改传统的教育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作用,从情感上做到同学生平等,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将自己看做自己的朋友,教师以此起到指导榜样带头作用,令自己的学生发自内心地崇拜和爱戴自己的老师,让学生们可以更好地融入数学学习,真心喜欢数学。

3. 教师对自己的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数学能力评价不能停留在以前的水平标准。以往常用的阶段性测试反映出的学生学习情况过于片面,不能仅仅以此来对小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程度下结论。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这个阶段的小学生思维处在发展阶段,逐渐具备多元化的思维,这种变化从数学上表现出来的往往是偏科、偏知识点等情况,一些学生可能擅长计算,其他学生可能拥有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力。此时,作为数学教师不可以轻易指责学生在知识掌握上的偏差,应当循循善诱,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弥补薄弱知识点,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挖掘, 提高综合数学能力,同时为高年级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激发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标教材改革的深入,如今的小学数学教学知识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只是数字辨识、加减法计算等内容,数学研究的领域更加广泛。正是在这样的数学教育形势之下,我们意识到有必要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使用先进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说将情境教学应用到小学六年级阶段的教学中去,通过情景教学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下面笔者就以六年级数学课程中的两个教学内容为例进行说明,分别是梯形面积计算和圆角分之间的换算,简要介绍情境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

1. 关于梯形面积计算的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只是照搬教材中的计算公式进行推导,难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建立基本的计算模式。而运用情境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动手剪出两个面积相同的梯形图,随后向学生提问: “各位同学是否可以尝试使用这两个相同的梯形组合成其他图形呢?”通过动手,学生会得到更加直观的感受,辅以这种新型的提问形式,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继而发现通过图形的组合形成的是矩形或平行四边形图案。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考虑新得到图形同单个梯形之间的数量关系,对比相互之间的长宽高关系,最终得出计算梯形面积的公式。 类似于这样的情景化教学模式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除此之外也可以使学生对新知识、新公式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和掌握。

2. 关于圆角分转换关系一课的教授过程中,如果仅仅按照课本中所给的公式进行推导,同样的,难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像这种对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要求比较高的内容应当逐渐将其转移到课堂以外。作为六年级的学生,普遍对自己所处的周边环境建立起了初步的认识,教育工作者不可以忽略社会对他们的影响。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同家长一起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例如去超市购物,买菜,凭借自己的日常观察来认识元角分之间的转换关系,既可以让学生自己掌握这个知识点,也可以让他们掌握在生活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注重学生反馈,积极反思教学效果

通过一定的实践研究结果表明,要想真正实现对数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客观衡量,就必须从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和消化程度两个方面入手,这就让我们认识到,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生听课后反馈的信息,以便及时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接受程度。六年级学生的心智发育较低年级要成熟,可以独立对事物进行评价, 辨别是非,也有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能力。实际操作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数学课堂上,老师可以以多种不同形式的方式来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解,可以是提问或小组讨论等形式,同时要大力支持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及时对不懂的地方提问,以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

2. 课下,教师应当主动同学生交流,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并对反馈的信心进行分析和思考,总结教学中的优势和劣势,选择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针对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四、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在新课标改革的推进下,大体上教学理念的重心慢慢过渡到了学生身上,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削弱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空间的同时,仍旧需要,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全程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中的一些难点和疑问。对于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模式,一定不能流于形式,必须发挥这种学习模式的优势,鼓励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五、结语

总的来说,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教学并不是单纯的知识点教授,而是一项需要众多教育工作者一同努力去完成的具有系统化和复杂化的综合性教学工作。这个阶段的数学教学需要及时进行改进和创新,通过大量有效措施和手段进行尝试,希望能为未来的相关数学教育研究工作的开展带来一些借鉴意义。

摘要:六年级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时期,该时期的小学生的思维逐渐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有必要对六年级学生的数学教学方式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体现转型阶段的教学特点。结合六年级数学教学的特点,研究各种新型教学方法,从而证明教学方法的创新对六年级学生创新思维和数学素养的提升起到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3.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正比例的判断。教具准备:小黑板、投景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根据下面各题,先口答列式及得数,后说数量关系式。1、一列火车2 小时行驶25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一种布,买3米共要27元,平均每米布多少元? 3、某印刷厂5天生产2.5万本练习册,平均每天生产多少万本练习册?

师据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路程/时间=速度 总价/数量=单价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二、引新

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如上面这些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的关系等。现在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

第 1 页 关系中的一些特征。如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有什么关系?或者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之间有什么关系?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正比例的意义。(板书)

三、新授

1、教学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时间(时)1 2 3 4 5 6 7 8

路程(千米)90 180 270 360 450 540 630 720(1)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2)边观察边思考下面问题:

(1)表中有哪几种量?这两促量有没有关系?(2)这两种量是怎样设化的?(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页变化。时间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1)从表内找出几组相对应的两个数,求出比值,再比较比值的大小。指名口答,师板书: 90/1=90 360/4=90 540/6=90(2)从下面的比式中,你能不能找出变化规律?这个90实际上就是这列火车的什么?(速度)(3)师: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式子表示 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第 2 页(4)小结。

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2、教学例2

(1)出示例2,在布店的柜台上,有像下面一张写着某种花布的米数和总价的表。

数量(米)1 2 34 5 6 7

总价(元)8.2 16.4 24.6 32.8 41.0 49.2 57.4(2)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的数据。(3)回答下面风个问题:

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有关系吗?为什么? 这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 它们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相对应的总价和米数的比各是多少?比值是多少?比较这些比值的大小,相等吗?这个比值实际上就是花布的什么?(4)小结。

花布的米和总价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是随着米数的变化而变化的。米数扩大,总价也随着扩大;米数缩小,总价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总价和米数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第 3 页 3、概括正比例的意义及关系式。

(1)比较上面的例1和例2,它们有什么共同点?(2)判断成正比例量的方法:是什么?

(3)师:例1中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比的比值,也就是速度保持一定。年以,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大家想一想:在例2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4)概括关系式: Y/X=K(一定)4、教学例3。出示例3

师:大家能不能根据上面的判断成正比例量的方法说说?指名口述、师帮助纠正。关系式是:总重量/袋数=每袋面粉重量(一定)5、小结。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键是看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是否一定,如果比值一定,那么这两种量就是成正比例的量。

四、巩固练习第13页做一做

五、总结。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

第 4 页 2、怎样判断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

六、作业: 完成练习六第1-3题。

4.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 篇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页例2及练习十三4~6题。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反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索反比例应用的学习过程,体会反比例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感受事物的普遍联系,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解决有关反比例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准备

教师先准备好复习题和增加的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复习铺垫

1.运一堆煤

车的载重量(t)

辆数(辆)

根据表格中的.内容,你能写出多少个等量关系式?

2.判断

(1)当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2)当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3)当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教师:运用反比例和以前学过的知识,我们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板书课题:反比例的应用

二、合作学习,探索方法

1?教学例2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找出题中的两种量。

反馈:速度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教师:看到这两种量,你还联想到了哪种量?(路程)

教师:上题中路程是一定的量吗?

着重引导学生明白:“青年突击队”参加泥石流抢险,从出发到目的地的路程是一定的。

教师: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什么关系?为什么?

反馈:速度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速度扩大或缩小几倍,时间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它们的积(路程)一定,所以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2.解答例2

(1)接着出示例2后面的内容:“出发时接到紧急通知要求3时之内必须到达,他们每时至少需行多少千米?”

让学生说出,现在增加的这个条件和问题应该对应在表的哪个位置?突出让学生找准对应关系。

(2)合作学习: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后,再试着用多种方法解答这个问题,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交流要求:把思路和解答方法说给自己小组的成员听,把同组同学认为正确的解答方法,请组长板书在黑板上。如果有其他组长已经写在黑板上了,另一组长就不再板书同样的解决方法。如果你用的解答方法,同组的同学不能准确判断对错,或者引起了争议的解答方法,可以自己上来把它板书在黑板上。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把黑板分成3大块,供学生板书解答方法)

(3)集体交流,结合黑板上的板书,师生共同理解解法:

预设方法1:6×4÷3=8(km)

抽生说出,算式6×4表示什么意思?

预设方法2:解:设他们每时至少行x km。

3x=6×4

x=24÷3

x=8

教师:这样列式的根据是什么?

反馈:根据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它们的路程相等,列出等量关系。

预设方法3:解:设他们每时至少行x km。

6∶x=3∶4或x∶6=4∶3

这种列式的方法有时会在学生中出现,应该由写这种解答方法的同学来说说他的想法。在这里主要还得根据课堂上学生出现的各种解法来引导他们理解解题思路。

三、巩固应用,促进发展

1.基本练习

(1)将例2的最后一句话改编成2道应用题。

如果要想2时到达,他们平均每时需行多少千米?

如果每时行8 km,要几时才能到达目的地?

(2)练习十三第4题,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2.对比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三5题和6题。

教师引导提示: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哪种量是一定的?根据一定的量找出它们的等量关系,再解答。

(2)补充练习:修一条路,原计划每天修400 m,25天完成。实际前4天修200 m,照这样的速度,修完要用多少天?(沟通区别与联系)

小组讨论后反馈:

①每天的米数--天数 ②总米数--天数

反比例知识解答:200÷4×x=400×25

正比例知识解答:200∶4=(400×25)∶x

提问:为什么一道题既能用正比例解答又能用反比例解答呢?

引导学生明白:因为题中既有速度(照这样的速度)一定,也有总米数(一条路长度)一定。

小结:在解答时,一定要认真审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反比例来解答。

四、总结

5.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 正比例。【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教学准备】 投影仪。【复习导入】 1.复习引入。

用投影仪逐一出示下面的题目,让学生回答。①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板书:=速度。

②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

板书:=单价。

③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板书:=工作效率。

2.引入课题:这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的一些特征,首先来研究这些数量之间的正比例关系。板书课题:成正比例的量。

【新课讲授】 1.教学例1。

教师用投影仪出示例1的图和表格。

学生观察上表并讨论问题。(1)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有关系吗?

(2)铅笔的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3)铅笔的总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然后交流说一说。

根据观察,学生可能会说出:

①铅笔的总价随着数量变化,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②数量增加,总价也增加;数量降低,总价也减少。③铅笔的总价和数量的比值总是一定的,即单价一定。

教师指出:总价和数量有这样的变化关系,我们就说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总价和数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2.教师出示: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路程和时间有关系吗?路程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路程和时间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汇报: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扩大,时间也跟着扩大;路程缩小,时间也跟着缩小;但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一定,写成关系式是=速度(一定)。

教师小结:所以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路程和时间叫做成正比例的量。3.归纳概括正比例关系。

①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上面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规律? ②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都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 第一:两种相关联的量。

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第三:两个量的比值一定。4.用字母表示正比例的关系。

教师: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例关系可以用这样的式子表示:(一定)5.教师: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举例说明并说出理由如: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每袋牛奶质量一定,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例;衣服的单价一定,购买衣服的数量和应付钱数成正比例。地砖的面积一定,教室地板面积和地砖块数成正比例;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6页的“做一做”(1)~(3)。答案:

(1)。

(2)比值表示每小时行驶多少km。

(3)成正比例。理由: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①时间增加,路程也增加,时间减少,路程也随着减少;②路程和时间的比值(速度)一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1课时 正比例

=速度(一定)

=单价(一定)

=工作效率(一定)

(一定)成正比例的量的三要素: 第一:两种相关联的量。

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第三: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1.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过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

2.正比例关系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数量关系,它也能为学习反比例做铺垫。

6.小学六年级数学复习教学研究 篇六

关键词:小学数学,六年级,数学复习,教学研究

经过小学前五年的学习之后, 在跨越到初中学习前的最后一年,学生需要把之前吸收的知识慢慢消化、好好巩固、系统地理顺, 并且在此过程中提升学习能力,为即将到来的升学做好准备。 数学作为一门主要科目,其在升学考试中所占的比重大,直接影响小学生的升学成绩,下面笔者将列举几条数学复习的教学策略,供教师参考。

一、重视教学大纲和考试范围

学习、复习总是需要一个清晰的思路和一个明确的目标,这样才能把杂乱的知识点串起来,在头脑中形成体系。 教学大纲和考试范围是经过深刻研究和探讨加以确定的,以其为线索来开展复习, 能够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制订复习计划。

二、重视基础性知识

在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甚至高考中,考的大多是基础性的内容,而一些超出课堂范围的难度性较高的题目是用以挑选出特别优秀的学生、学有余力的学生,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此进行研究。 只要把基础性知识掌握好,在考试中大部分的分数都能够拿到。

三、重视检测和反思工作

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形, 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一到做题、考试的时候就犯愁,很多时候知识是要靠“ 实战”来积累的,不做检测,只学不练,永远也不知道自己的水平在哪里。 总结和反思是紧跟检测的工作,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错题进行分析纠错,将做错过的题目收录起来,以保证下次不再犯错。

四、重视学生的思想

毕业班面临的升学压力大,学生容易出现焦躁、紧张、厌学的心理问题,教师要懂得适时地给予其一些帮助,及时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 让优秀的学生更加自信,鼓励尚且落后的学生不要自我放弃,有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

7.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 篇七

展示目标:

1、知道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能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3、:=:

4、2:3.5=6:10

6411111

均分评价

自主学习:

1、什么叫项?什么叫内项?什么叫外项?

举例说明:2.4:1.6=60:402、计算两个外项的积

3、把上述比例改写成分数形式

1、分子分母分别交叉相乘观察所得的积有什么关系?

合作探究: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

训练提升: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列那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

例?

1、6:3和8:

52、1.2:3

4=5

5一、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列面那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9和9:122、1.4:2和28:403、1

:1和5 1

258:44、7.5:1.3和5.7:3.1

二、把下面的等式改写成比例。(提示:把3和40分别看成内项、外项,共有8个)

8.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 篇八

【教学内容】

比例尺(2)(教材第54页内容)。【教学目标】

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重点难点】

1.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2.设未知数时应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尺的求法,有同学能简单说一说吗? 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新课讲授】 教学例2。

出示教材第54页例2。

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学生:已知比例尺和地铁1号线的图上距离,求它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教师启发:因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要求实际距离可以用解比例的方法来求。

学生思考并解答一下问题:

(1)这道题的图上距离是多少?(板书:7.8cm)

(2)实际距离不知道怎么办?(用x表示,在7.8的下面板书x,并在它们中间画上分数线)

(3)因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要统一,所设的x应用什么单位?(应用厘米)

(4)比例尺是多少?写成什么形式?(分数形式)教师板书解答过程。解:设苹果园站到四惠东站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指定一名学生板演x的值,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师强调单位互化的时候,注意0的个数不能写掉了。

师问:这道题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学生思考后回答。(可以用算术方法:7.8÷)

(5)巩固应用:做教材第54页“做一做”。先让学生说出图中的比例尺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再用直尺量出图中河西村与汽车站的距离,然后计算出实际距离。集体订正时,要注意检查学生是否把实际距离化成了米。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他们用两种方法。

答案:

教材54页“做一做”: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cm∶600m=1∶60000,量得图中河西村与汽车站的距离是2cm。

解:设河西村与汽车站两地的实际距离大约是xcm。2∶x=1∶60000 x=120000 120000cm=1200m(求两地的实际距离也可以根据线段比例尺,直接用600×2=1200(m)

【课堂作业】 教材第57页第5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答案:

设上海到杭州的实际距离是x厘米。

x=17000000 17000000=17km 答:上海到杭州的实际距离是17km。【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2课时比例尺(2)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未知数→统一单位

9.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 篇九

一、研读教材, 系统整理, 理清教材体系

针对六年级复习课的内容, 教师需要通过研读复习课教材的活动, 结合12册数学的教材内容, 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体系、脉络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把握课程整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在此基础上, 能够对教材进行灵活的加工处理。

案例:以《立体图形的表面积》这课为例, 在教材的呈现上是有关立体图形表面积的知识只是两句话。在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75页的第8题中提到:举例说明什么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说一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我们通过研读整个数学教材体系之后发现, 这部分的内容可以安排一课时来学习。我们将有关的内容以表格的形式列出来。

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对立体图形建立了初步的概念, 然后学习了平面图形相关的知识了解了什么是面积,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圆, 到六年级的时候学习了圆柱和圆锥。从初步认识立体图形—平面图形—立体图形建立模型, 明白立体图形表面积, 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通过一系列的研读教材的活动, 六年级的数学教师在针对复习板块的教材的理解上更进了一步。

二、解读教材, 细化知识, 把握重难点

1.细分小知识点, 读懂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确定了总的知识框架, 教师需要将每一部分的复习内容进行细化, 同时要读懂每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数的认识这部分的复习内容中, 教材先将数分成整数和分数, 再把整数分类成正整数、零和负整数, 接着把正整数和零归类成自然数, 并且以知识网络图的形式呈现。如果我们也用知识网络图的形式去呈现数的整除, 小数、分数和百分数, 常见的量, 那么整个内容就可以细化到每一个知识点。

案例:空间与图形部分课时安排《图形的认识》是6课时, 这只是一个总的课时建议, 具体的图形认识这部分的内容需要教师自己去划分课时。课题组讨论之后, 课时安排如下:第一课时线与角, 第二课时平面图形的周长, 第三课时平面图形的面积, 第四课时立体图形的面积, 第五课时立体图形的体积, 第六课时整理巩固图形的认识。

细分课时后, 复习课的目标具体化, 操作起来更加简单。然后在每一个课时的内容具体化, 就能更好地实现复习的目标。

2.解读教材中的练习题, 关注与知识点的匹配

习题是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通过练习巩固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容。通过初读和细读教材的方式, 结合课程标准, 结合教学目标, 结合复习教材的知识点来确定教学内容中习题的部分。

案例:我们还是以常见的量的习题为参考, 教材中只有3道习题, 练习的角度、层次性以及练习的重点明显不具有个体性的特点, 所以教师通过研读教材可以加入其他形式的练习题, 例如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和相应的有关常见的量的解决问题。

补充的习题要涉及到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容积单位、时间单位、质量单位和人民币, 在改写的过程中形式也要多样, 有高级单位改成低级单位的也要有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在时间的单位复习中, 也要加入平年、闰年, 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知识练习。

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 对一些练习不以量为主, 而以质为主, 哪些复习题中重复了, 我们进行整合, 哪些习题的知识面窄了, 我们加以拓宽。让习题的设置更加符合复习课的要求。

三、梳理知识, 满足学生需要, 促进自主认知

从学生角度解读教材, 梳理知识, 考虑学生知识形成线索和学生认知线索, 针对性的利用教材。

在研读教材梳理知识的时候,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梳理知识的时间和空间, 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学生良好的认识结构可以是个人思考形成的, 也可以是小组合作班级交流, 教师指导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的。

案例:在教学《平面图形的面积》这节复习课时, 我们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是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教材的编排是先在三年级下册学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到了5年级下册再学习其他的平面图形的面积, 六年级上册的时候学习圆面积的计算。根据学生认知结构, 他们虽然会计算各种平面图形的面积, 但是对平面图形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每个计算公式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 却不是非常清楚。

我们在梳理知识的时候将这些平面图形的计算公式和对应的图出示出来以后, 就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去寻找他们之间的联系, 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这些公式是怎么转化来的。在梳理好知识的联系之后, 再用课件动态的演示出来, 这对部分后进生就能更加形象具体的展现出来, 也能更清楚地领会了。那对于部分优等生而言, 再让他们自己去联系圆面积的推导公式和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公式的联系。

从学生方面来说, 我们每一节复习课都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不同的需要。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 将学生分成了三类, 对后进生以基础题为主, 对中等生以提高题为主, 对尖子生以拓展思维为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10.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 篇十

中寨乡九年一贯制学校 马旋

一、教学内容:解比例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计算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养成验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带未知数的比例改写成方程。

五、教学要素:

1、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方程的知识经验。

2、原型:由埃菲尔铁塔图引出的比例。

3、探究的问题:①运用转化的思想可以将比例转化为以前学过哪部分的知识?

②怎样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成方程?

③如何解比例?

六、教学过程:

(一)唤起与生成

1、什么叫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2、如果已知比例中的3项,而有一项未知,求比例中的未知项

就是解比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解比例。板书课题。

(二)探究与解决

1、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出示例2,让学生读取数学信息,列出算式。X:320=1:10 这个比例你会解吗?

2、尝试计算:

提出问题,启示学生分析:比例的内项、外项分别是什么?哪项未知?能否利用转化的思想,将解比例转化为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转化转化为以前学过哪部分的知识?怎样把比例转化成方程?

学生尝试计算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启发,交流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明确算理:

交流时,重点让学生明白可以将比例转化为方程来解,其依据是比例的基本性质。要让学生说明怎样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成方程。

4、举一反三:

①板书0.8:4=X:6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计算过程。②出示例3,分数形式的比例,我们该怎样计算呢?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明确同样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先把比例转换成方程,再解方程。

通过独立计算并讲述算理,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为归纳算法做准备。

5、总结算法

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然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解比例关键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成方程,再解方程就行了。

(三)训练与应用

1、做一做,独立完成,全班订正。

(四)小结与提高

11.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 篇十一

比例的意义

审核人:

审核日期:

授课人:

授课日期:

教学内容

教材P40页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探究、概括归纳、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不断变化发展的。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法学法

教法: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从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自主学习掌握比

例各部分名称。

学法: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讨论学习本科知识。

教学准备

PPT课件国旗图片和学生课前量出不同大小国旗的长与宽

课型与课时

新授课

1课时

教学过程

群备修改

二次修改

课前三分钟

1、学生独立完成。[来源:Zxxk.Com]

2、学生举例子,并注明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2、如何求比值

1.(1)这几幅图中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不同之处是这几面国旗的长、宽各不相等。

(2)这三幅图中国旗长

和宽的比都是3∶2。国旗不是想做多大就做多大。

(3)学生写出长和宽的比,发现比都是3∶2。

2.师生共同研讨,发现其中的规律。

[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3.学生认真听教师谈话,进入新课学习。

(1)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

(2)学生在纸上试写。

(3)学生写出其他的比例。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

(4)比例是由两个比组成。这两个比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它们比值相等。

1.出示教材第40页的三幅国旗图片。

(1)提出问题:这几幅国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这三幅国旗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关系?是不是国旗想做多大就做多大呢?

(3)提出探究要求: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出的数据,写一写,算一算,看看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

学生独立探究,教师巡视。

2.组织研讨:通过研究,你发现了什么?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4∶1.6=

60∶40=

5∶=

师:这些比中任意两个比,我们都可以用等号连接。(课件展示:“2.4∶1.6”和“60∶40”同时闪烁,接着两个比后面的比值隐去,再用等号连接起来。)你知道像这样的式子叫什么吗?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例。

(1)师:这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板书:2.4∶1.6=60∶40

(2)比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那么,比例也能写成分数的形式吗?怎么写例?

教师指名板演。

(3)结合黑板上的比,你还能说出其他的比例吗?

汇报交流学生所写的比例。

(4))探究比和比例的区别。

学生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

教师小结: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是一个等式。

[来源:学|科|网Z|X|X|K]

反馈矫正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间互相检查,集体订正。

1.完成教材第40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43页第1题。

拓展运用

学生认真审题后做题,然后在组内进行交流。

比例的两个外项是6和0.3,两个内项是1.2和1.5,组成的比例是():()=():()

[来源:学科网]

作业布置

教材第43页1、2、3题。

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

2.4:1.6=3:2

60:40=3:2

2.4:1.6=60:40或2.4:1.6=60:40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12.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 篇十二

关键词:六年级数学,活动课,自主参与

数学活动课和以往数学教师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活动课是通过教师的各种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到知识,且活动课的课堂气氛是轻松的。

一、吃透教材,找准关联点

首先,教师要明确一点,活动课不是单纯地让学生活动,而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本知识,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因此,活动课首先给教师设置的一个任务就是:了解教材,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教师只有做到对教材熟练、透彻的掌握,才能明确教材中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给学生带来有既有想象空间、灵活机动,又能落到实际、比较“接地气”的活动课程体验。

例如,在即将学习“统计”的相关知识时,笔者把学生带到了学校图书馆,让学生试着将图书馆B区所有书籍按照种类、层数、新旧程度等统计出来,列个表格,或者通过自己的方法展现出来。由于没有科学的方法,很多学生的数据重复了,还有学生抓耳挠腮做不出来。笔者在图书馆里讲解了统计的知识和方法,并教给学生条形统计图的制作。而后,又让学生做了一遍,这下学生思路清晰,方法得当,且通过之后的亲身实践,巩固了所学知识。

二、学生自主参与,事半功倍

教学课堂大部分时间的“主角”是教师,而活动课上,教师应该退位让贤,把“主角”让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参与,积极体验,发散智慧,收获成果。有了学生自主参与的活动课,才是“活”了的活动课,才能距离素质教育这一教育目标更进一步。这一点,可以和笔者上述第一点相融合。

三、点燃活动课的气氛

数学的学习并不是让学生埋头在大量的数字、运算中。在快乐刺激的小活动、小竞赛、小互动中,学生也能学到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而这要靠教师营造课堂气氛,设置好玩的小游戏。数学活动课能很好地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笔者经常设置一些快速计算竞赛、比比谁更大、抢救小鱼等游戏,来点燃活动课的气氛。

总之,在活动课上,除了巩固课本知识,学生还能积累生活知识,锻炼数学思维,增强应用意识。所以说活动课是每个数学教师都应该探索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3.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 篇十三

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反比例”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和比例”和“正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机会。

1.借助定义、实例,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伊始,借助正比例的意义和生活实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函数思想,充分理解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的比值不变的特点,为学生探究成反比例关系的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和特点奠定良好的基础。2.借助具体情境,在观察、讨论中发现规律。

教学中,通过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讨论中发现“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中,水面的高度不同”及“杯子的底面积×水的高度=水的体积”这一规律,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归纳、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及特点。3.借助已有的学习经验总结反比例关系式。

因为正、反比例体现的都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且正比例关系表达式学生已经掌握,所以在总结反比例关系表达式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自己总结出反比例关系表达式,体验成功的喜悦。

第 1 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玻璃杯 直尺 水 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复习。

课件出示:一个圆柱形水箱,底面积是0.78平方米,高是1.2米,这个水箱能装水多少立方米?(1)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2)提问:你是根据什么公式进行计算的? 预设

生: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3)师追问:圆柱的体积、底面积和高之间还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在什么情况下其中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 预设

生1:底面积=圆柱的体积÷高,高=圆柱的体积÷底面积。生2:如果底面积一定,圆柱的体积与高就成正比例;如果高一定,圆柱的体积与底面积就成正比例。2.引入课题。

如果圆柱的体积一定,那么底面积与高又成怎样的关系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反比例)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有关圆柱的体积问题以及列举圆柱的体

第 2 页 积、底面积和高之间的关系,在培养学生思维完整性的同时,为新知的学习作铺垫。⊙探究新知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感知成反比例关系的量。

(1)课件出示教材47页例2,引导学生结合问题进行观察。师:观察情境图,理解图意后,观察下表,先一行一行地观察,再一列一列地观察,并思考下面的问题。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变化情况如下表。杯子的底面积/cm2 10 15 20 30 60 水的高度/cm 30 20 15 10 5 ①表中有哪两种量?

②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杯子底面积的大小变化而变化的?

第 3 页 ③相对应的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乘积分别是多少?(2)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3)全班交流。预设

生1:有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这两种量。

生2:杯子的底面积增大,水的高度降低;杯子的底面积减小,水的高度升高。

生3:相对应的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乘积都是300,是一定的,也就是杯子的底面积×水的高度=水的体积(一定)。

(4)明确什么是成反比例的量。

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杯子的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杯子的底面积增大,水的高度反而降低;杯子的底面积减小,水的高度反而升高。但是无论怎样变化,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的乘积总是一定的,所以我们就把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这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14.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 篇十四

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完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后进行的,主要引导学生应用比的意义解答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本节内容是平均分的延伸,跟分数乘法有密切联系,也是学习第十二册教材比例的基础。

2、本节内容设计比较灵活,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的方法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学情分析

1、经课前了解学生对于比的意义理解得比较透彻,也非常理解、喜欢比的多种表现方法,而分东西时他们都喜欢用平均分,认为平均分最合理,也非常喜欢帮助别人分东西。

2、小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比较强,凡事都喜欢刨根问底,喜欢挑战各种难题,所以本人设计了由平均分向按一定比分配的策略,让他们的认知由平衡向不平衡发展。并一步步引导他们运用旧知识解决新知识,最终真正学到知识。

3、学生可能会认为为什么平均分分东西会不公平,为什么要按一定的比分才合理。

教学目标

1、在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使学生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分配的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确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

15.如何使六年级数学教学行之有效 篇十五

一、日常的小学数学教学中,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 通过促使小学生自主亲身体验激发发现解决问题的意识

如数学应用题的题目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兴趣点, 鼓励学生进行亲身体验, 从而能够更加容易理解题意, 并且准确分析出应用题中隐含的“条件”和“问题”, 并弄清楚未知条件和已知条件的关系, 锻炼学生自身解决应用题的思维方式, 通过想象和思考清晰地把握问题的本质。例如, 数学题:“体育课上, 跳绳的每5人一组, 扔沙包的每3人一组, 全班42名学生全班参加活动, 那么参加跳绳和扔沙包的各有多少人?”解决这样的应用题时,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由组织这样的课外或者课堂活动, 让学生轻松地进行亲身体验, 在体验的同时, 他们要解决分组的问题, 必然会先弄清楚题目的已知条件, 然后整理解决问题的思路, 并且解决问题后能够自由活动, 自然也会积极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中来。这样的教学实践不仅仅在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而且能够使得学生学习轻松起来。

(二) 通过鼓励学生分组合作讨论, 培养学生的团队学习意识, 启发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百分数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几组, 然后鼓励学生对本组同学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类和进行百分比计算统计。在活动进行时, 教师应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和多种角度思考问题, 拓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思维能力, 从而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解题方式的现状和弊端。在活动结束后, 教师应当针对各组不同的表现给予不同的评价和表扬。也许有的小组是采用挨个统计计数的方法进行计算, 有的小组是采用互相沟通然后统一计数的方法, 有的小组做出了统计表格, 有的小组做出了统计图形等等这些都是学生集体智慧的结晶和活跃的思维能力的体现。教师应当及时给予表扬, 并且激励学生互相学习各组的优点和长处, 从而间接拓展了学生的解题思路,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性。

(三) 鼓励学生在自身实践的同时, 学习反思与总结, 弄清条件和问题的关系, 这对解题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小学六年级学生解题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 往往弄不明白条件和问题的关系, 尤其是条件和条件之间的逻辑联系, 从而理不顺解题思路, 进而解题思路特别混乱, 导致解题时无从下手。因此, 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 加深对数学认知和思维方法的基础的理解, 尤其是对于问题本身实质性的理解。例如, 在应用题“一箱货物, 先拿出168件, 又拿出剩下的2/3, 这时箱里剩下的正好是货物总数的1/7, 这箱货物共有多少件”的解答中, 学生特别容易弄混总量和部分的关系, 从而解题思路容易混乱, 对于条件和条件之间的关系理解也一团糟, 从而导致解题思路混乱。而题目并不是特别难, 只要整理好解题思路, 能够弄清楚条件之间的逻辑关系, 就很容易解对此题答案是294件。因此, 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进行反思,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六年级数学总复习中, 系统地分析问题和抓好基础问题

(一) 系统地分析问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复习阶段, 学生压力大, 而教师的教学任务也是相当的繁重。因此, 教师应当认真把握好教学的目标, 努力完成教学任务, 扩展学生的数学知识范围的同时, 把握好数学的教学顺序, 将教学结构设计最佳化, 促使学生充分了解数学基础知识和教学重难点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素养。另一方面, 教师应当做好课堂观察和课堂课后作业的评价, 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针对每个学生学习中的长处和短处, 进行有针对性的补习, 有针对性地根据他们的心理和学习特点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对数学知识做出符合自己自身特点的复习目标计划。

(二) 抓好基础问题

数学基础问题在于四个方面, 即概念、逻辑思维、方程的推导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一是概念。教师应当改变学生容易将内容和关系混淆的现状, 让学生理解各个知识点的本质内涵和特征。例如, 判断两个圆柱体积关系, 就是要看圆柱体的底面积是否相等, 而且还要比较圆柱体的高, 且其关键是比较底面积和高的最终乘积大小。二是要培养和拓展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数学复习中, 对于同一个题目, 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 并且引导学生对各种解答方法进行比较, 了解教学方法的各种效果。三是方程式推导过程。比如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的体积, 这些计算公式的推导, 比较繁琐, 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亲自实践, 进行合作讨论, 自己进行推导。这样, 学生就会清楚地了解公式推导的过程以及本质内涵, 用这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 就不会生搬硬套一些公式, 而是不管题型怎么变化, 学生都能够理顺逻辑关系, 能够顺利得解答题目。四是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关系。公式、应用题、计算题、方程式、尤其是应用题, 方程式的综合利用, 学生容易糊涂, 这些学习弊端源起于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 因此教师应当促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方法论, 督促学生学习好数学基础知识, 这样才能为提高应用题的解题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注重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提升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方式手段, 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可以使得数学教学更加具有灵活性和创新性, 从而促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到数学思想和方法, 提高自学能力和数学素养, 使得学生终生受益, 教师教学效率提高。

摘要:数学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课和必修课, 学好数学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而小学六年级阶段正是学生学习数学很关键的阶段, 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思维能力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特征较为复杂, 承受学习的压力也极其有限。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每个学习学习数学的状态和情况, 引导他们成为爱学习、会学习的主人。因此, 本文针对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实践的实际情况, 并且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小学六年级,思维能力,小学数学,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兴.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六年级数学的教学质量[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47) .

上一篇:武汉市房屋租赁合同书下一篇:校园招聘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