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流程图中英文版(精选7篇)
1.过程流程图中英文版 篇一
The steps of English salon
1.Warm up 10mins: a blind carrying a blame(2rounds *2teams*6members a team)
2.lead in:15mins Ask 1-2questions about Chinese zodiac.for example :what is your Chinese zodiac sign ? How much you know about Chinese zodiac sign?
3.look at ppt, introduce Chinese zodiac culture ,let them try to remember 2-3good characters of their own birth sign.4.then look at the page of the new words,teaching students to read words,next we paly 2 games to consolidate these new words.15minutesFirst game,enter a circle ,words relay.Steps:1.2teams*4members each team.make a match.2,enter a circle,read the words,word cards on the chair,then go back ,whose time is short ,who will be winner.Another game 15minutes,1 radish down,12students as a team;1.everyone has a card named rat ,rooster and so on.2.then let them make a circle 3,orders ,eg:rat down ,rat down ,after rat is rooster,then it is rooster turn.who dosenot respond quickly,who will be lost.5.then look at ppt,pattern sentences ,15minutesfollow teacher reading these sentences.trying to remember these sentences.then play a game to check them.15minutesThis game is Friendship circle.1,we make two circles,concentric circles, then move in different directions.next ask a classmatewho you are facing,usingthose sentences you have studied.repeat 3-5times.6At last.we read these words and sentences together.classes is over.
2.过程流程图中英文版 篇二
同声传译对时间要求是非常高的,这和笔译远远不同。 因此快速反应则至关重要。一些修辞手法没有直白的表达意思,而是为语言本身罩上一层华丽的外衣,隐喻便是其一。 隐喻过程中并没有明显的比喻词、本体和喻体,如果口译员不能了解语境极易出现一头雾水的情况,无法精准的翻译出来。事实上,隐喻指的是在两个语域之间通过抽象图式类比的方法将一个词从一个语域应用到另一个语域,是一种认知模式,即把熟知的、一致的、具体的范畴概念投射映现于抽象的范畴概念而形成的隐喻性表征,是人类认知和思维的基础。它贯穿于一切自然语言之中,体现了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模式,是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非常明显的一个例子便是一句谚语,“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比如说找工作,我们便可说这句话来表达每个人都有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自己的想法于别人身上。一句隐喻的谚语可以轻松的表达我们所想,尽管没有将本体、喻体直接的说出来,但正是这种含蓄的表达让我们意识到这简单明了的意思。
二、同声传译中的四种隐喻现象及相对应的翻译策略
翻译隐喻的时候语境至关重要。在中英的同声传译和交替口译过程中,翻译隐喻时常常会遇到以下四种情况:
1.喻体相同,含义相同。
2.喻体不同,含义相同。
3.喻体相同,含义不同。
4.喻体空白,我有他无。
第一种情况下,中英两种语言文化中存在直接相似表达,译员处理起来是非常轻松的,直译方法即可。将原文对等翻译到另一语言即可被另一语言背景下的人们所理解。对等翻译并非是字对字死译,而是照字面意思翻译不用再添加注解。比如,中英都擅用头脑一词来表达思想。集思广益就可翻译为put heads together来表达。直译的好处就是可以保留原文的形象和色彩,在没有损失语义的情况下被引入到另一种文化中去。
第二种情况下,问题就出现了。中国人喜欢用老鼠表示一个人胆小,正如我们常说的胆小如鼠,但是在西方人眼里,他们习惯用小鸡(chicken)表示该意;直译法显然已经不适用了,因为两种文化之间已经有喻体本质差别了,这里要采用借用法,即将源语(source language)中的喻意提出加以理解,从目标语(target language)中找到同等意思的喻体进行加工翻译。比如,I think he has butterflies in his stomache。若直译的话,就只能是“我认为他胃里有蝴蝶”。中国听众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若采用借用法,即可译为“我认为他如热锅上蚂蚁一样”。西方人习惯用butterfly来表示我们在中文里热锅上蚂蚁的意思,所以我们必须要服务于目标语中的文化,用目标语文化中的习惯表达将隐喻完美的翻译出来。
第三种情况便是文化问题了。比如狗,英国人对狗有非常友好的情感,常用来比喻人们的生活,比如lucky dog(幸运儿 ),但中国人对狗没有什么好感,比如说狗腿子。在同声传译过程中,直译法和借用法都不再适用,这时就要采用意译法, 即需要了解发言人想要表达的意思,解释说明隐喻现象,可能会牺牲原文隐喻风格。比如说,I guess he is a dark horse.我们就不能直接翻译成我认为他是一匹黑马,尽管喻体相同,但在中文中黑马有着另外的意思即在重大活动中一鸣惊人的获胜者。而英文的常用表达中这意为我认为他是深藏不漏的人,表示充满心机。尽管失去了原文隐喻文采,但可直接明了让听众理解。这需要译员平时积累足够,充分了解两种文化才可。
第四种情况指一国有而另一国没有。比如说,中文有老油条说法,英语中有a frog in the throat说法,这些在两种语言中都是找不到对应翻译的,故需要采用意译和直译结合的方法。比如中文有“豆腐渣工程”,应该这样译,“the beancurd project,so named because they fall apart easily”。英文中没有直接对应词,我们可以把原词先直译过来,加以解释说明,既让听众了解意思也把隐喻色彩表达了出来。
三、结论
3.过程流程图中英文版 篇三
一、问题的提出
这里要讨论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流程”,不是宏观的,也不是中观的,而是微观的——一个课时的,因为不管你清楚不清楚,承认不承认,它们都是影响基础教育的教师备课和上课时最多最深的几个术语。在我们还是一名新手教师的时候,我们最在乎的是“教学流程”;但当我们从一名一线教师变成一名教学管理者的时候,“教学过程”“教学流程”则开始整体地对我们进行“折腾”,原因是,它们太像了,但我们又总是觉得它们是不一样的。
那么,它们是不是同事异名而我们却孤陋寡闻呢?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不是。因为它们彼此不能替代。但它们又确实具有高度关联性和高度依赖性。这可能是它们“折腾”我们的最重要的根源。
张传燧说:“教学同任何事物一样,都有一个由始至终的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经过的程序,表现为具有时间先后和逻辑顺序的一系列步骤、阶段和环节。”在这里,张氏对“教学过程”的描述采用的是“本质”+“形式”的模式。
无独有偶,李臣之在论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过程的实质”之后,接着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过程如何实现?换言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过程有哪些外显形式?其主要环节和核心要素有哪些?”在这里,尽管李氏同所有论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过程本质的人一样,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过程”进行了探究,但他仍显得力不从心,尽管如此,但他还是认为,“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实践深度推进必须回答的问题。”就方法论而言,其探究的路径与张氏们相同。
在这里,我们不想去讨论张氏们和李氏们的表达是否正确,我们要讨论的是,他们为什么会对“教学过程”的本质众说纷纭又莫衷一是?尔后他们又为什么都不约而同地采用“本质”+“形式”的模式来表达他们对“教学过程”的探究呢?
前一个问题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学过程”似是不可知的;“教学过程”尽管是客观的,可知的,但其“本质”上是无法清楚地被言说的,尽管我们都可以而且已经“直觉”到了、“意识”到了它,但“教学过程”似乎就是希腊神话中的那块石头,而我们就像那个推石头的西西弗斯。
后一个问题给我们的启示是,仅仅从一个维度用一个术语,我们很难精确地表达“教学过程”;我们应该而且可以对“教学过程”剥茧抽丝,分别用不同的词语或术语来命名“本质”与“形式”。
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伯格森的“绵延”理论。李臣之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更是基于过程哲学。”众所周知,过程哲学与伯格森的“绵延”理论有着明显的关联性。因此,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用“绵延”理论来探究“教学过程”,或许我们能够“柳暗花明”,收获一个“世外桃源”。
二、“绵延”理论
柏格森认为世界的本质在于以生命冲动为基础的“绵延”。“绵延”是柏格森在《时间与自由意志》中提出的他的生命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马向东说:“绵延的法文是La DurCe,英文是Duration,翻译成中文就是绵延,就是连绵不断的意思,英文和中文的翻译虽然不很贴切,但似乎也没有其他更好的翻译。”但“绵延”到底指什么,连柏格森自己也说不清楚,他也只是不断的用比喻来描述形容。在他一系列有关“绵延”的著作出版以后,他仍然说:“什么是绵延?要精确地加以确定是不可能的,因为绵延是非常难以捉摸的东西。”
“究其原因,是绵延的理解方式问题,这是一个不可以用语言描述的,不可定义的东西,很大程度上是本体意义上的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由于无法直接描述这个概念,无法直接说明白‘绵延是什么,说不清它的本质,那我们只能通过了解‘绵延的特点来掌握其内涵。”马向东说,根据柏格森的阐述,“绵延”大致有以下五个特点:(1)绵延就是不可测量、陆续出现的时间。(2)绵延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变化。(3)绵延是一种创造和进化,是一种心智的不断涌现。(4)绵延是无法预知的、绝对的、自由的意志。(5)绵延是作为心理意识的纯粹运动。
为了很好地解说他的“绵延”,伯格森把“实在”分为两种。一种是异质性的实在,即种种感觉的性质;一种是同质性的实在,即空间。“很明显,正是由于理智设想出后者,所以才使我们能够运用明确的区分去计算、抽象,甚至是言说。”
以空间为基础,伯格森把“绵延”分为两种。一种是“纯粹的绵延”——异质性的意识状态的纯粹持续,是一种“连续性的、或性质式的,但跟数目丝毫不相像的众多性。”换言之,“纯粹的绵延只不过是一系列陆续出现的性质上的变化,而这些变化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没有清楚的界限,没有在彼此的关系中外化它们自身的倾向,也与数目没有任何关系:它就是纯粹的异质性。”一种是“同质的绵延”——“以空间作为同质媒介来表象时间,并运用这种同质的时间作为媒介来言说意识状态,即按照数量式的、非连续的方式把完全相互渗透和融合的意识状态当作彼此外在的现象来看待。”
根据对“绵延”的划分,伯格森把时间分成两种。一种是与纯粹绵延相对应的纯粹时间或“真实时间”“活时间”(时间并非抽象的形式,而是与生命和自我粘连在一起的实体。时间为“时延”,即绵延。这一概念如同“生命力”一样可以用“活时间”来表示)。它是意识直接感知的对象,是流动和变化的持续本身,是不可逆的和不可测量的。一种是与同质绵延相对应的科学时间或“测量时间”。它是一种可以在空间中被计算的陆续出现,即,“这种先后次序是在空间中被并置出来以后才被排列出来的,它是反思意识所处理的对象,是可逆的和可测量的。”
根据对“绵延”的划分,伯格森把运动分成两种。一种是被投射到空间中的运动:“当我们看到运动是同质的并可分的之时,我们想到的是运动物体所经过的空间,好像这空间和运动自身是两个可以交换代替的项目一样。”一种是纯粹绵延中发生的运动:“运动物体的先后位置确实占据这空间,但是这一物体由一个位置移到另一个位置的过程是空间所捉摸不住的,它是一种在绵延中开展的过程,并且除非是对有意识的观察者而言,它是不存在的。这里所涉及的不是一件物体,而是一种进展:就运动时从一点到另一点的经过而言,它是一种心理综合,是一种心理的和非广延的过程。”
三、“绵延”理论视阈下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流程”
如果我们舍弃伯格森的“唯心主义”,承认“绵延”的客观实在性,从方法论的维度来使用“绵延”,那么,我们就会为“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找到相应的“绵延”。
(一)教学过程
与“纯粹的绵延”相对应的是“教学过程”。它占有的时间是“纯粹时间”。它的运动是纯粹绵延中发生的运动,是可以被当事者直接知觉到的教学生活——它“跟数量无关,是纯粹的性质,它们相互交织,以至于我们无法说清楚它们是一个还是多个,从这种观点来看甚至若不改变它们的本性就无法考察它们。”
比照“纯粹的绵延”,教学过程至少应该有如下特质。(1)客观性。即教学过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有人存在,有教学存在,那么“教学过程”就存在。(2)连续性。即教学过程状态的连续,而在这个连续性中,分不出一个个单独的教学活动,连续出现的每一个状态部包含了过去,但又和另一个状态有质的差异,这是一种时间的状态。因为教学过程是生命化的时间,因此它是时间性的,而不是空间性的过程,是永恒的时间性的过程。(3)进化性。同“绵延”一样,教学过程是一种生命和知识的创造和进化的过程,“通过进化,最复杂的东西能够从最简单的东西里产生出来”,“进化意味着过去被真正地保留在当前,意味着绵延,实际上它是一个连接符,是一个连接环节”。(4)生成性。即教学过程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与永恒的生成之中。这是由“教学过程”的“进化性”所决定的或派生出来的。(5)不可逆性。指的是教学过程是流动和变化的持续本身,而非在空间中被并置出来以后才被排列出来的那些东西,由此,它是不可逆的和不可测量的。(6)难言说性。指的是教学过程的理解方式问题,不是说教学过程不可知,不可言说,不可定义,不是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是指:可以意会,也可以言说,但难以言清、难以言尽。
(二)教学流程
与“同质的绵延”相对应的是“教学流程”。它们占有的时间是“科学时间”。它们的运动是被投射到空间中的运动,是通过空间的投射而被知觉到的意识生活——“它是把各种意识状态空间化,从而使它们变得清楚明白,并且很容易用语言说出来。”
比照“同质的绵延”,教学流程至少应该有如下特质。(1)人为性。一是指教学流程是人的而非自然之物的,二是指教学流程是人主观预设的而非自然存在的。(2)合规律性。虽然教学流程具有人为性,但是这不意味着可以想到哪里就干到哪里,更不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它们必须遵循知识的逻辑、师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教学的规律、社会发展的规律,等等。(3)结构性。教学流程是可以在空间中被计算的陆续出现,即,“这种先后次序是在空间中被并置出来以后才被排列出来的”。(4) 指向性。任何教学流程都指向特定的问题情境、特定的教学内容、特定的教学目标,规定着师生的教学行为。不存在适合一切问题和内容的万能的教学流程。(5)操作性。任何教学流程都是针对教学目标的每一具体要求而制定的,具有与之相对应的方法、技术,它要转化为教师与学生的具体行动。这就要求教学流程必须是可操作的。(6)调控性。即教师对教学流程能及时把握和调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教学流程“是反思意识所处理的对象,是可逆的和可测量的。”(7)经济性。由于教学流程是预设的,其目的在于以最少的时间、精力、财力、物力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俞子夷说:“经济云者,以最少之劳力与时间,得最大效果之谓也。”“一味乱做,往往要事倍功半。无论哪一种学习,事前都应该有一个周详的计划,引导学生不乱做,想定了计划再做,这样学习才能经济。事前计划名曰‘设计。这‘设计的原则实在是最重要的。没有设计,往往用‘尝试与错误的方法。这是最浪费的。所以从另一方面说,也可以叫‘经济的原则。”(8)伦理性。一是指教学流程的正当性;二是指教学流程的正义性。
(三)“教学过程”与“教学流程”的关系
“教学流程”都是“教学过程”的反映,即都基于“教学过程”。也就是说,“教学过程”是客观的、自生的、自动的。“教学流程”是人为的、被人执行的。“教学流程”是教学主体和客体——事及其过程有机统一的成果或产物。“教学流程”的客观基础是客观事物及其过程。所谓“教学流程”的客观基础,一是指“教学流程”是由高度完善的物质—人脑所产生的,二是指“教学流程”的内容、“教学流程”的源泉来自客观世界。“教学流程”不仅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过程,而且还受到认识过程的制约。“教学流程”的变化和发展过程,与客观事物及其过程、认识过程的变化、发展过程不能分离。
从发生上看,“教学过程”决定“教学流程”。“教学过程”与“教学流程”是“母子关系”:“教学过程”是“母”,是“根”,是“源”,是里;“教学流程”是“子”,是“叶”,是“流”,是表。但从“教学过程”到“教学流程”需要中介,这些中介有许多,但其中最主要的:过去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教案”,目前是比较流行也比较成熟的“教学设计”。这里的“教学设计”,主要是指“狭义的教学设计”——“教学工作者对教学工作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各种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步骤所作的精心的巧妙的安排。”
在现实生活中,“教学过程”等于“教学流程”是小概率事件。而“教学流程”优于“教学过程”,高于“教学过程”,则是大概率事件,是它们生存的常态。因为“教学过程”中的人是被动的,其职责不明,方向感差。“教学流程”中的人是自主的,目标清晰,方向感强。
“教学过程”是客观的,可知的,但难言,一言便失真:或众说纷纭,或莫衷一是。关于“赫尔巴特教学阶段论”表述的历史便是明证。
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分成四个阶段:“清楚(明了)——联合(联想)——系统——方法”。有德国教育学者指出,赫尔巴特教学阶段论“创造了他的教学理论的科学基础。他的这种教学理论至今基本还是适用的,因为它事实上把握了认识过程的基本规律性,即直觉——抽象——应用的顺序。”
齐勒尔,德国赫尔巴特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认为,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方法含糊不清,应该加以澄清,并使它变成一套能够被人们所理解的形式阶段,于是,他把赫尔巴特的教学阶段变更为:“分析——综合——联合——系统——方法”。在此,赫尔巴特的第一阶段“清楚(明了)”被划分为“分析”和“综合”两个阶段。
而后期的德国赫尔巴特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赖恩则将赫尔巴特的教学阶段变更为:“准备——呈现——联合——概括——应用”。在此,赫尔巴特的第一阶段“清楚(明了)”被划分为“准备”和“呈现”两个阶段。而单中惠认为是“由于赖恩注重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通俗化和简明化,并努力提供为学校教师所理解和应用的教学模式,因此,他的教学过程五段论在世界各国就更为流行,史称‘五段教学法。它后来成为了中小学教师的典型的教学程式。”
通常情况下,我们被状以文字的所谓的“教学过程”,其实很多不是“教学过程”,而是“教学流程”,因为它们已经不再“客观”,而成了“主观”的东西,是人行为的需要,理想的载体或化身。因此,在我们看来,传统的主流的观点所谓的“赫尔巴特教学过程”与“齐勒尔教学过程”“赖恩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流程”,而真正的“赫尔巴特教学过程”不仅赫尔巴特没有说清楚,他的门徒也没有说清楚,只是到后来,才有人指出赫尔巴特教学阶段论“把握了认识过程的基本规律性,即直觉——抽象——应用的顺序。”因此,我们才可以把“赫尔巴特教学之认识过程”和以之相对应的“教学流程”作如下状:
列宁指出:“认识是人对自然界的反映。但是,这并不是简单的、直接的完整的反映,而是一系列的抽象过程,即概念、规律等等的构成、形成过程。”“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无止境的接近。自然界在人的思想中的反映,要理解为不是‘僵死的,不是‘抽象的,不是没有运动的,不是没有矛盾的,而是处在运动的永恒过程中,处在矛盾的发生和解决的永恒过程中。”“教学流程”之所以千差万别,是因为“教学流程”虽然是对“教学过程”的反映,“但这种反映不是机械的绝对的、镜像式反应,而是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近似的相对逼近的反映。”
一般而言,“教学过程”表现为受盲目必然性支配,本身无所谓目的与价值。而作为认识过程的“教学流程”则不同。其主体是人,“人的认识总带有目的指向性,主体需要是认识的原动力,表现为认识中的好奇心、求知欲、猜测、假设等,主体又具有知、情、意的主体性,认识过程中伴杂着人的目的、方案、意志、意向、了悟、毅力、审美、情感、认知方式等主观因素,它们内化为一定的价值取向。”因此,作为认识过程的“教学流程”“既要遵循客观物质过程的规律,又要遵循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人们所知道的或描述的“教学过程”是已经过去的过程,而非现在或当下的“教学过程”,因为当下或现在的“教学过程”,还在进行中,是不完整的,不确定的。因此,我们所设计的“教学过程”,必定也不是我们所说的“教学过程”,而是另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如前所述,我们称之为“教学流程”。“教学流程”源于“教学过程”,但只有变为现实,才有意义和价值。否则就是一个虚拟的“教学过程”。当“教学流程”被“现实”或实践以后,基于“教学过程”的“教学流程”便被“教学过程”了,即一个新的可以被认知被评说的“教学过程”就诞生了。“教学过程”和“教学流程”的关系,至少可能有这样几种状态:
1. 表里关系。“教学过程”是“里”,“教学流程”是表。“教学过程”是基础,“教学流程”受制于“教学过程”,是对“教学过程”的反映。但在实践中,二者常常被异化为“两张皮”,在表面上的关系为:过程—流程—过程。在一般人看来,应该是一个“教学过程”与“教学流程”的循环。但,我们的看法则相反。因为这里的“教学流程”只出现了一次,虽然“教学过程”出现了两次,但是,第一个“教学过程”,经过“教学流程”之后,依旧如故,没有变化或发展,因此,第二个“教学过程”仍然是第一个“教学过程”,也就是说,第一个“教学过程”虽然“经过”“教学流程”的“作用”,但仍然没有发生明显的量变和质变,由此可以判定,这里的“教学流程”是有问题的。问题在于“教学流程”不是“教学过程”的“教学流程”。这就是说,这个“教学流程”不是基于“教学过程”的;不是为了“教学过程”的;不在“教学过程”中。“两张皮状态”实际上是:从“教学过程”到“教学过程”;从“教学流程”到“教学流程”。这就是说,“教学过程”还是那个“教学过程”;“教学流程”还是那个“教学流程”,它们“井水不犯河水”,是“两张皮”,恰似“水中油”或“油中水”,关系为过程—过程,以及流程—流程。这种状况在实践中会时不时地出现,在处在新手阶段的教师那里甚至是常态,所以,我们也会时不时地听说:“这堂课,没有进入状态!”从“教学过程”和“教学流程”的关系来看,这句话的背后意义可以意译或演绎为:教师拟定或设计的“教学流程”与“教学过程”不配套;教师拟定或设计的“教学流程”没有和学生或教育教学的或知识发展的“教学过程”“并轨”,因此,这是一个失败的“教学流程”,一次失败的教育教学活动。因此,这个“教学流程”就没有转变成“教学过程”。
2. 因果累进关系:过程—流程—过程1。这里的“教学过程”发生了变化,有了发展,产生出来新的“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是:基于“教学过程”的;为了“教学过程”的;在“教学过程”中的。这种状态,在教育教学中是作为熟手的教师的常态。因此,他们的教学基本不会出什么大的问题,但也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它是一种非积极的、非创新的行为图式或模式。久而久之,它可能会演化为这样的图式或模式:过程—流程—过程1—流程—过程2。这里变化的是“教学过程”:由“过程”变成了“过程1”与“过程2”。但必须指出的是,这里的“过程”只是“过程1”的基础,而非“过程2”的基础。这里的“过程1”亦非“过程2”的基础。这就是说,“过程2”是一个新的过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原因就在于这里的“流程”。
尽管“教学流程”出现了两次,但却是没有变化的“教学流程”,它是用一个相同的“教学流程”对两个不同的“教学过程”。是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制动,这样的结果就是:教育教学千遍一律,教育教学效果的低效或负效,教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毫无个性。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教师们这样的感慨:“我以前都是这样教的,现在怎么就不灵了呢?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啊!”
毋容置疑,就一个独立的或孤立的教学活动来说,其结构无疑是“环状结构”,如图所示:
但是,教学活动从来就不是孤立的,而是联系的、生成的或建构的。因此,这些“环状结构”不是静止的,是运动的,形成一个“链索结构”。所以,“过程—流程—过程1”也有可能会演化为“过程—流程—过程1—流程1—过程2……”。而怀特海又提醒我们:“每一节课应该以其自身的方式构成一种涡式的循环,引导出它的下一个过程。”因此,“过程—流程—过程1”还可以演化为这样的图式或模式:在这里,“过程”是“过程1”和“过程2”的基础,“过程1”和“过程2”是“过程”的升华。师生不再重复“那过去的故事”,而是演绎着一部“连续剧”。其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流程”衍生出了“流程1”,而且“流程1”又衍生出了“过程2”。在优秀教师那里,这是常态。
在这里,教育教学行为是变动的,而非静止的,它比较好地演绎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原则,比较好地诠释了“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等哲学理念,因为就整体性或复杂性而言,从创造性来看,一个线性的行为似乎不是作用于客观世界的最佳模式或图式,因为世界从来都不是线性的,从来就是非线性的,因此,这样的教育教学一般都是高效的,至少是有效的。一旦这个行为模式成为教育教学的常态,那么,在我国所谓的“钱学森之问”就有可能不复存在,所谓的“高分低能儿”就有可能大幅度地减少。
3. 相互转化关系。“过程—流程—过程1—流程1—过程2……”在这里,“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学流程”的基础,“教学流程”是对“教学过程”的升华,而且到一定阶段,“教学流程”与“教学过程”又呈“相互转化状态”——它们互为因果,相互转化,相互优化,共同促进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
4.过程流程图中英文版 篇四
看到董璞的办理流程和大家所说的办理耗费时间,我感到极度绝望,竟然要6天,我星期一才开始办理,星期五申请就要截止了,必须保证星期四上午12点以前把申请材料送到DHL,否则一切都是白搭,也就是说我最多只有3天的办理时间,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我开始了我的办理历程。
DAY1:早上先去自己学院的教务处找老师开出学院的中文成绩单,就是找工作的同学人手几份的那种成绩单,成绩单上要盖3个章。弄好以后搭校车转战老校区。老校区的办公时间是早上8点到12点,下午不太清楚是2点开始上班还是2:30开始上班。找到档案馆,不清楚在哪可以在老校区拉个人问问,大家都是同学,还是挺热心的。在档案馆复印室找一个40多岁的女老师。老师会给你一张纸把所有留下的课按学年学期填好,需要中文名字,分数,学分。填好后交还给老师,她会告诉你一共复印费多少钱。一组是6份,价格是175。一个学期只能填15门课,也就是说有些分数比较低的课可以不出现在你的成绩单上,大家可以好好利用这个规则。但要注意,如果一个学年两个学期都开了这门课,这门课只能算一门课,而不是该学年的两门课。例如高数,一二学期都有这门课,在填成绩单时,只能算一门,然后填写第一学期成绩,第二学期成绩。但对于大物,就可以算两门课,因为大物一是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的课,大物二是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开的课,因此大物会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各占一个位置,算作两门课。填好成绩单后,交给老师,对于新校区的同学第一天的任务就完成了。
TIPS: 我因为以前就把院的成绩单开出来了,所以去档案馆开成绩单以前,我干了另外一项活,把自己想要登记在成绩单上的课都挑出来,自己做了一个表格,按学年排好,每个科目要记录科目的中英文名称,学分数,你的成绩,同时记住同一学年上下学期都开的课只能算作一门课,每学年挑出15门,去档案馆开成绩单时带上这个,会给你节省不少时间。第三天去核对成绩单时也会节省很多时间。但这个表格一定要反复核对,不能有错,不然就亏大了。
DAY2:对于新校区的同学,今天就没什么可以干的了,因为官方答复都是要你星期三去,你跟她说你很急也没用。但对于老校区的同学,因为离档案馆近,可以在今天再去催催她,早上,下午都可以去,显得你真心很急着用。我在校车上碰到一个老校区的伙计就是这样,他跟我一样星期一早上去申请的,无视那老师说的星期三才能来拿,星期二就去催,结果星期二就拿到了。DAY3:今天早点起吧,争取可以一天把事情全部办完。我早上是6:30起的床,7点搭916,8点多一点到的档案馆,校对中英文成绩单。因为我自己本来列了那么一个表格所以校对起来速度
还是很快的。9点钟左右,6份中英文成绩单开出来了,拿到对面办公室找老师给6份中文成绩单盖章(这是中文成绩单上的第一个章,共两个章),然后出门去研究生东馆二楼教务处(貌似是224),找宋克茹老师,她会再核对一遍你的成绩,然后要你交100元的教务处处长签字费。(如果签一组6份是100,不知道多签是不是要加钱)。同时会给你个收据。这个收据很重要,后面盖章什么的都要用到,不要弄丢了!同时,别忘了把在读证明的样本拿给她看,验收合格后她会在这份在读证明上签字盖章。剩下的就是找处长签字英文成绩单(英文成绩单上一共要有一个dean签字,一个校公章,我们不是院长签,全由教务处处长或者副处长在dean一栏签字)。注意签字,可以找任何一个教务处副处长或者处长签字,他们的办公室都在224旁边,如果你运气真的很背,4个人都同时不在,你还有一线希望。因为在老校区耗下去没意义了,转战回新校区,新校区的星A二楼偶数号还有教务处处长办公室,可以去碰碰运气他们其中有没有人在新校区。
如果一切顺利,处长签字到手,搭车转战新校区(不管你大三,大四是在新校区还是老校区上课,都得回新校区办后面的手续。),争取在上午把章全部改完。我是赶上了10点的校车,11点回到新校区。首先去星A214(注意不是我们常去的那个教东的管选课补考什么的地方,是校医院所在的星A的214),找老师,出示收据,给你盖中文成绩单上的章。(这是中文成绩单上的第二
个章,中文成绩单到此办理完毕),再跑到数字化一楼的党政办盖英文成绩单上的一个章(英文成绩单手续至此办完)。拿出你又打印的崭新的在读证明和那份签过字的在读证明模板给老师,盖你的在读证明的章,然后在读证明模板和收据上交,不再退回。所有的成绩单和在读证明手续完成!
还没完,中午搭12:30的校车再转战老校区,如果要吃饭的话,可能赶不上校车,就再坐916了,回到老校区档案馆,在你盖中文成绩单第一个章的办公室找老师给你的成绩单和在读证明装入航空信封,贴上西工大的封条,封口处加盖西工大的公章。这时所有流程走完!一共3天就行!如果你在老校区2天也有希望。整个算下来,如果你在新校区,你得新老校区来回跑4趟,如果你在老校区你也得来回跑2趟。
TIPS:1.装成绩单和在读证明的航空信封是免费的,如果你想单独再买,用来装老师的推荐信,一个是7毛钱。
2.如果她告诉你星期三下午要学习,要你星期四早上再来封装,你可以直接无视。因为学习的时间是下午的7,8节课,5,6节课还是要在岗办公的。我星期三下午2:20左右到的,仍然在办公,贴好封条也不过2:40左右。
所有的手续走完是下午2:40了,然后我又去找DHL快递西安公司,这个旅途艰辛啊,他们公司自己的人都说不清楚自己在哪,出租车司机也不知道那个地方。
5.护理质量管理关键过程流程 篇五
一、出入院流程
(一)入院手续
1.门诊医生开住院证。
2.诊室护士将住院患者送至导医台,由导医护士陪同患者办理住院手续;将交费收据交还患者,嘱其妥善保存。
3.介绍医院环境,将患者送到病房。
(二)患者到病房后
1.病房值班护士主动、热情接待患者,及时安排床位、建立住院病历;须加床时协助办理有关手续。
2.责任护士将患者送到床旁,妥善安置后请患者及家属详细阅读《双向协议书》并签字。
3.带患者或家属熟悉病室环境并做好入院宣教,如病室内不准吸烟、饮酒,住院期间不准外出等;详细介绍入院须知,包括病室环境、作息时间、饮食制度、探视、陪护制度、医生查房时间、呼叫器的使用、物品保管、防火防盗、主管医生及责任护士等。
4.告知家属住院所须物品,将多余物品带回,保持病室整洁。
5.通知医生为患者做进一步检查(如为急危重患者,到病房后立即通知医生)。
6.责任护士对新入院患者做入院评估,提出护理问题,制定护理措施。
7.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认真履行告知程序,取得患者主动配合。
8.遵医嘱为患者进行治疗护理。
(三)出院手续
1.患者出院由主管医生决定,提前一日告知患者,介绍办理出院手续的方法。
2.为患者做出院宣教,包括病情观察、饮食、休息、睡眠、运动、正确用药、复查时间等。
3.将出院后用的药物核对、整理后,写清用法及请注意事项,交患者或家属妥善保存。
4.向患者征求意见或建议,不断改进护理工作。
5.整理病历,撤床头牌及各种治疗卡。
6.为患者办理出院手续,向患者或家属交待清楚结帐单据和余款。
7.责任护士帮患者整理携带物品,并送出病房。必要时协助联系车辆。
8.床单元做终末消毒处理后,铺备用床迎接新患者。
二、患者转出、转入流程
(一)由病房主管医生确定转入或转出。
(二)责任护士遵医嘱通知患者或家属收拾用物。
(三)转出前,责任护士评估患者的一般情况、生命体征,危重患者由医护人员陪送。
(四)值班护士交转出患者的病历按转出要求书写,并交于新病房值班护士。
(五)转至新病房后,为患者安置床位,由医生交代病情,护士交代患者皮肤、输液、引流、用药、护理记录等。
(六)交接病历、患者皮肤状态,病情、生命体征、输液、引流等;患者的客观情况记录在护理单上;特殊问题做好交接班。
(七)责任护士向患者介绍新病房的有关规定、环境、医生及责任护士等情况,取得患者配合。
6.公路工程变更与过程控制流程分析 篇六
1 变更设计范围
1) 设计图纸有明显错误、遗漏, 违反技术标准、规范的违规设计, 可变更;
2) 设计踏勘、调查不详或施工中因自然条件 (水文、地质、地形) 发生变化与施工图不符, 可以变更;
3) 推广应用先进技术, 优化减少工程成本, 节约投资, 减少占地、拆迁, 提高标准, 缩短工期, 确保安全, 有利环保, 改变施工难易程度等, 可以变更;
4) 因农田、水利、工矿、学校、村镇规划, 对局部工程进行调整和修改的, 可以变更;
5) 上级主管部门对工程建设提出新的方案和要求, 可以变更。
2 变更设计审批权限
1) 下列变更设计建设单位、总监办审查, 省级交通厅审批, 设计部门完善施工图纸, 费用由工程预备费中支出
(1) 公路技术等级、路线起点及中间控制点的改变或改变设计任务书中规定的主要技术指标;
(2) 连线2km以上路线调坡和平面移线;
(3) 路面结构类型、宽度的改变, 设计荷载标准的改变;
(4) 大桥桥位、桥型、跨径、净宽和主要结构的改变, 大、中桥座数的增减;
(5) 沿线主要设施及特殊工程, 如互通、半互通立交桥、隧道等的增减和重大变更, 交通设施原则的改变;
(6) 突破批准的设计总概算或确定投资控制总金额。
2) 下列变更设计建设单位审批, 施工单位完善施工图纸, 报省级交通主管部门备案, 费用由工程预备费中支出
(1) 连线2km以下路线平纵坡调整;
(2) 路面基层厚度的调整;
(3) 大桥基础深度或非主要结构的改变, 中桥桥位、桥型、跨径和主要结构的改变;
(4) 小桥桥位的变动, 座数的增减;3m以上涵洞、通道座数的增减, 位置的调整;
(5) 特殊防护工程及调治构筑物结构和位置的改变;
(6) 交通工程的重大改变;
(7) 单项变更工程费用增加不超过50万元, 各项变更费用累计增加不超过该合同段总价的10%。
3) 下列变更设计由高级驻地监理工程师审批, 报建设单位核备, 施工单位完善施工图纸, 费用由工程预备费中支出
(1) 本着优化的目的对个别地段的平、竖曲线半径和一般路基边坡的合理调整;
(2) 工程数量的据实确定和增减, 路基工程个别不良地段换土、砂砾、碎石垫层的处理;
(3) 涵洞位置、长度的调整, 迎送水口调治工程的改变和完善;
(4) 小桥基础深度或非主要结构的改变, 涵洞、挡土墙、防护工程基础深度或为确保工程质量进行的工程处理和调整;
(5) 排水工程长度、位置、结构类型的一般改变;
(6) 非重大结构同一项变更累计增加费用不得超过5万元;
(7) 对于桥梁、隧道工程主要结构的变更, 须经过建设单位审核, 逐级上报批准后方可实施。
3 变更设计申报手续
1) 现场处理卡;2) 试验证明资料;3) 变更设计图纸;4) 工程量计算清单;5) 工程变更令;6) 工程变更申报表;7) 工程变更数量及价值汇总表;8) 变更设计审批卡。
4 申报填写中几种现象
1) 现场处理卡现状或存在问题填写不真实, 描述不清, 问题不突出, 不明确。处理意见含糊, 不肯定, 未明确处理范围, 起止里程和桩号, 处理方案不合理, 与相关规范、技术标准、招标文件相违背。处理意见大多由施工单位填写只等有关人员签字认可。“四方会签”签字手续不是现场签署, 多为代签或事后补签, 未注明签字日期。有会议纪要未附与会人员签到表;
2) 试验资料不可信, 未签盖中心实验室资质等级章。填写内容未注明里程、桩号、点位, 未附检测试验平面图加以说明。检测数据有涂改, 或以此段资料充作另一段资料现象。计算、复核、审核人签字不全;
3) 设计图纸不规范, 图框图标签字不完善, 平、纵、剖面图不全, 位置不正确, 投影比例不相符, 工程数量表, 附注说明不清楚。未用电脑出图, 套用通用图不准确, 各部尺寸未经验算随意加大截面面积, 违规设计。有在原设计图上进行修改、添加数据充做变更设计图纸, 未附原设计图进行比对;
4) 计算式、计算过程不正确, 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化, 未附计算简图逐个计算, 而是一个计算式计算到底, 是否正确让审查人员难以确定;
5) 变更令、工程变更申报表填写内容与现场处理卡不一致, 随意延长桩号, 增加变更内容。处理方案、意见不肯定, 有推卸责任之言词。如:“同意按某个文件方案执行”或“同意按某次会议纪要变更”等等;
6) 工程变更数量价值汇总表实际与核定数量不符, 只计增加部分, 不计减少部分数量。套用单价不合理, 未按招标文件或补充单价认真套用定额。数据不正确, 有涂改, 有增加与减少位置颠倒错误;
7) 工程变更审批卡, 各业务部门填写内容不规范, 专业术语使用不当, 文言措辞词不达意。
5 重点防范内容
1) 超越审批权限。个别业务部门, 驻地监理人员在签署工程变更时, 利用“工程变更管理办法”有关条款不严密, 有漏洞而钻空子, 故意不填写里程桩号, 标注变更范围。一旦变更金额超越审批权限, 就推脱说“没想到”“某某领导”或“某次会议”决定的, 把责任推卸得一干二净;
2) 先斩后奏。仅凭一张现场处理卡或某个监理、业务部门一句话强行施工, 后办手续。待有关部门或人员现场核查时, 隐蔽工程已做完, 被覆盖或掩埋, 造成“死后验尸”现象, 往往使核查人员被动签字;
3) 拆分变更。把一段连续桩号的软基、构造物拆分开来多次上报, 前后错开时间上报, 以达到降低审批权限之目的;
4) 涂改里程桩号。把施工项目类同, 地质情况不同的软基、构造物, 经过添加涂改, 然后附上现场处理卡或“四方会审”处理意见, 堂而皇之地充做另一段软基、构造物的变更处Theoretical Research理论研究理方案, 糊弄有关人员;
5) 行贿受贿。个别施工单位为了达到增加工程投资之目的, 不择手段, 不惜重金收买相关业务部门人员, 以达到加大工程变更设计的目的。
6 防范措施
1) 认真编写和执行《变更设计管理办法》, 熟悉掌握各种规范, 技术标准, 招标文件, 施工图纸;
2) 建立严格的工程变更审查登记制度, 组织相关业务部门和人员进行经常性的实地核查工作;
3) 对工程重大变更进行优化设计方案比较, 减少工程投资费用;
4) 对滥用职权, 徇私舞弊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 决不心慈手软, 姑息迁就。
7 结论
工程变更设计的申报与管理, 是公路工程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控制过程, 它关系到公路工程的建设质量、标准和使用年限, 也关系到投资是否突破概算的关键。所以, 工程变更设计从申报到审批过程控制得好, 管理有序, 就能提高工效, 加快工程进度, 就能节约资金成本, 就能拒腐防变, 提高公路人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7.过程流程图中英文版 篇七
摘要:战略性业务转型作为企业谋求持续成长的一种重要战略行为,其实施过程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高风险和一次性等典型项目特征。因此,其过程管理也就不能采用企业针对常规性经营活动的职能式管理方式,而必须采用项目化管理。为此,文章在简要回顾项目管理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的基础上,结合战略性业务转型特点,提出了对其过程实施项目化管理的一般流程。
关键词:项目管理;业务转型;过程模型;流程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新经济浪潮和全球化浪潮的掀起和不断扩散,竞争的不断加剧,尤其是技术创新和扩散的速度正日趋加快。使得产品、技术的生命周期日渐缩短。为实现持续生存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要么主动或被动走上了变革、转型之路(如:Gig、IBM、诺基亚、格兰仕、联想、首钢等)。而在这场越演越烈的“变革、转型旋风”中,“业务转型”日渐成为“主角”。因此:如何科学、高效实施业务转型也就成了理论界和企业界广泛关注的课题。由于企业实施业务转型尤其是战略性业务转型是一项涉及多个因素的复杂系统工程,为顺利实现转型目标,企业必须加强对转型过程的领导和管理。而缘于业务转型是企业发展历程中实施的一种重大战略行为,其不同于一般的企业经营活动。具有典型的复杂性项目特征,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管理艺术和方法。为此,本文引入项目管理理念和方法,结合企业业务转型特点。探讨了企业战略性业务转型过程实施项目化管理的一般流程。
一、项目管理的发展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概述
1,项目管理的发展历程简介。尽管人类与各种项目打交道已经有近二千多年的历程,如:著名的埃及金字塔、中国的万里长城等。但是项目管理的突破性成就出现却是在20世纪50年代,并首先在国防领域和基础设施工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步拓展到企业、政府及社会其它组织的活动领域。于1965年以欧洲国家为主成立的“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NI)和1969年美国成立的“项目管理协会”(PMI)。极大地推动了项目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因此,可以说现代项目与项目管理的产生可以说是大型国防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产物,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逐步实现由传统项目管理阶段发展到较为完善的现代项目管理阶段,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尤其是现代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浪潮及新经济浪潮的日渐掀起和扩散,项目的复杂性、动态性、跨区域化等特征日趋突出。可以说,项目管理无论是理论和实践上都呈现出来了一些新的特点和变化趋势,即:项目管理的全球化发展、项目管理的多元化发展、项目管理的专业化发展和项目管理应用领域日趋普遍化。
2,项目管理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的应用及发展概述。企业中有组织的活动可分为两种类型,即项目和作业。如上所述,项目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和方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才发展起来的,并逐渐形成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项目管理最初主要是在航空、航天、国防和建筑工业被采用,20世纪70年代初项目管理开始在大型企业的新产品开发领域中得到应用并逐步推广到质量管理、市场营销等领域。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20世纪80年代,愈来愈多的中小企业也开始注目项目管理,将其灵活地运用于企业活动的管理中,项目管理技术及其方法本身也在此过程中逐步发展和完善。到了20世纪80年代,项目管理已经被公认为是一种有生命力并能实现复杂的企业目标的良好方法。
同时,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战略管理在企业实践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尝试着把项目管理引入到企业战略实施过程管理中来,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而自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各种“企业变革”浪潮(重组、再造、转型等)的掀起和扩散,项目管理更受到广泛关注和实践。
二、企业战略性业务转型含义及其过程模型
1,企业战略性业务转型含义及表象。企业作为一种有生命的有机组织和经济组织。不同于一般的生命型组织,其追求的终极目标应为实现持续生存和不断发展。而由于任何产品、产业都具有相应的生命周期,企业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只依靠在某一固定领域经营而实现长期生存和发展,其必须依据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突变以及自身的情况伺机实施业务转型。以开辟新的发展平台和成长空间。也即是实施战略性业务转型既是企业“自组织”特征的一种体现,其动机不仅是要促使企业可实现持续生存和不断发展,还包括实现企业未来价值增值的最大化和谋求更快、更好的成长。因此,可以说业务转型既是企业成长历程中的必经“阶段”,同时也是一段特殊的“过程”,如同于4x100米接力赛的“交接棒”。与被迫转型不同,战略性业务转型属于企业战略转型范畴,是企业战略转型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目标之一,也即是在企业总体战略导向下通过企业经营方向改变进而实现企业持续成长的一种重要战略行为,具有主动性和一定前瞻性特征,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企业核心经营领域和核心经营地域的转移,表现为企业核心经营业务的变更,如:格兰仕由羽绒服转向微波炉生产,英特尔由存储器转向微处理器生产。
2,企业战略性业务转型过程模型。由上述对企业战略性业务转型的含义、本质及表象的分析可知,企业实施战略性业务转型,面临着三个基本问题,即:(1)为什么要转型?(2)朝哪里转?(3)怎么转?因此,作为一个理性企业都得遵循一定的规律并按照相应程序实施转型,也即是应按照流程进行。具体来讲,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转型机会识别阶段:该阶段主要是通过一套环境扫描系统对企业内、外环境进行扫描。并结合企业总体发展战略(战略意图尤其是转型意图),以发掘可能的转型机会。
(2)转型机会评估及决策阶段: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阶段,将直接决定企业的转型方向。若上一阶段发掘到存在可能的转型机会,则应综合内、外环境分析并结合企业转型意图对每个可能的转型机会进行综合评估(含价值评估、可行性评估等),以选择能够促使企业未来价值增值最大化的转型机会。
(3)转型机会利用和控制阶段:这一阶段对企业来说是难度最大且历时最长的一个阶段。在上一阶段完成后,企业首先应制定并选择相应转型方案,进而依据方案中已确定的转型时机进行准备和启动,鉴于转型具有较大程度的不可逆性,转型一旦启动,就应该立即启用“转型过程控制系统”对实施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并依据监控情况伺机进行调整,以确保转型顺利进行。
(4)转型成果评估及巩固阶段:这是转型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企业进入到一个相对稳定时期,同时也是下一周期的前奏期。企业实施战略性业务转型是一项涉及到多个层面的复杂系统工程,且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性,而鉴
于企业组织惯例尤其是企业文化的特征,往往会使转型前一些组织惯例及企业文化发生“回流”,从而影响企业新业务体系的正常运行。为此,在那些显性转型目标实现后,还得对那些隐性目标进行测试,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巩固。
另外,虚线框部分为转型的“隐过程”,主要是体现在企业组织惯例、企业文化上的变化,且往往以人为载体表现出来(如:观念、行为方式等)。具体来讲:观念震荡阶段往往发生在企业转型意图形成及转型机会识别、评估阶段;冲突(含有目标冲突、情感冲突、认识冲突等)常贯穿于转型全过程,尤其在转型机会利用与控制阶段体现得十分明显,且对转型过程影响较大:而一旦转型目标顺利实现且转型成果已得到较好巩固,则“隐过程”先前的观念震荡、冲突得以协调解决并转入稳定阶段。
三、企业战略性业务转型过程实现项目化管理的一般流程和策略
1,企业战略性业务转型过程实施项目化管理的必要性。从上面对企业战略性业务转型的内涵及其转型过程模型等的分析可知,实施战略性业务转型作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大变革活动,是一项涉及到许多因素且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风险性、不确定性、动态性、一次性、受约束性等特征,因此,是一类典型的复杂性项目。为此,对于转型过程,也就不能采用企业常规性管理方法来管理。必须采用项目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下面笔者引入现代项目管理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并结合企业战略性业务转型过程的特点和企业转型实践,提出实现企业战略性业务转型过程项目化管理的一般流程。
2,企业战略性业务转型过程实施项目化管理的一般流程。
(1)项目组织(项目确立):转型机会识别、评估及决策。如上所分析,企业战略性业务转型不同于危机驱动下的被迫转型(无须识别转型机会),其具有主动性和一定前瞻性的特点,因此,首先要明确企业为什么要转型和该不该转型,进而明晰朝哪里转和怎么转。而这一系列过程也即是一个“项目识别和确立”的过程,为此,应用项目管理思想和方法,在该阶段应重点对以下事项进行管理:首先是转型机会识别(项目识别),主要通过对企业内外环境进行扫描和诊断,识别可能的转型机会;进而对可能的转型机会进行综合评估和决策,也即是通过科学分析和决策判定该不该转型以及朝哪里转、进行多大程度的转型(也即是转型目标),在此基础上选择对应的转型策略。
(2)项目计划:转型实施计划。通过项目组织阶段,也即已经明确项目目标和相应转型策略,从项目管理视角来讲,项目背景、目标、范围等基本要素已经明确,接下来就应将转型策略具体细化(制定转型实施计划)。如上所分析,企业实施战略性业务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历一个涉及到企业核心业务变更、组织结构重构和企业文化重塑等多个要素变化的较长时间过程,因此,如何在一定资源和时间约束下最大限度的实现转型目标是一项极为艰巨的系统工程。为此,需要在该阶段采用项目管理思想并利用系统方法对其实施过程进行科学规划,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实施过程的风险,指导企业科学正确实施转型。在该阶段主要解决以下问题:首先依据项目目标、项目范围、面临的资源约束、实施方案等编制进度计划,具体来讲就是如何分阶段去实现项目目标,明晰各阶段的工作重点和里程碑是什么:进而依据进度计划编制相应资源需求计划,再此基础上编制预算。
(3)项目启动:准备并启动转型。经过前面两个阶段,已经基本明晰了项目目标及其实施规划,但正如前面所述,企业实施战略性业务转型作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大战略行动,将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尽管前期诊断、规划等工作做得很好,但若选择了错误的转型实施时机,将严重影响转型目标的顺利实现甚至是完全失败。因此,如何正确选择转型实施时机是企业实施战略性业务转型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为此,在项目实施规划工作完成后,还得依据企业所处内外情况尤其是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拟将实施的转型活动的态度等,在基于转型阻力最小化和实现转型成效最大化的标准下,选择转型时机并启动转型。
(4)项目实施:转型实施及过程监控。项目一旦启动,除非遇到意外情况且企业不可控制,就应该让其持续进行直到最终实现项目目标。业务转型作为企业一项重大的变革活动,具有较大程度的不可逆性,一旦转型中途终止或失败,将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甚至会让企业全面走向衰亡。因此。转型实施过程的管理也就尤为重要。在该阶段,必须依据实施规划科学推进转型并监控内、外环境的变化和转型实施效果,采用权变管理思想伺机对转型实施计划进行调整,以最大限度降低转型风险,使转型过程平滑进行。
(5)项目后评价:转型后评估及成果巩固。企业成长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性,对于企业实施战略性业务转型这样重大的变革活动,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企业先前的成长路径。因此,同其它项目活动一样,经过了前面四个阶段,也需要对企业实施战略性转型活动的成效进行综合评估和评价,同时还涉及到转型成果巩固管理等问题。在该阶段,一方面是全面检测转型目标是否实现以及转型的综合成效。同时企业转型过程也是一个学习过程,因此,应对转型实施过程所经历的重大事件进行分析并加以提升,以积累经验和教训并逐步转换为企业知识。另外,企业实施战略性业务转型不是一次性事件,而是企业成长历程中需多次经历的一个“特殊过程”,加之企业有些要素具有一定可逆性,每一次转型的结束也可能是下一次转型周期孕育的起点,为此,还需要对转型成果进行巩固以确保企业在一定时间段内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期。
四、结束语
【过程流程图中英文版】推荐阅读:
教学过程结构的流程图08-30
护理质量管理关键过程流程08-06
手机生产流程图中英文07-30
本科生出具中英文成绩单、中英文在读证明 及翻译毕业证和学位证的办理流程10-05
创新驱动过程07-19
校车检查过程08-18
校本研修过程08-30
考研准备过程09-15
船闸工作过程09-21
质量过程计划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