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中学校本课程汇报

2024-09-25

私立中学校本课程汇报(8篇)

1.私立中学校本课程汇报 篇一

方里中学校本研修汇报材料

一年来,我们依据《淳化县中小学校本研修工作的指导意见》、《淳化县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学时考核细则》,立足我校实际,开展系列的研修活动。

一是健全机构,完善制度,有效实施校本研修。建立领导小组、工作小组、专家小组,健全校本研训相关制度,制定校本研修规划、方案。把考核结果与奖惩、教师评优等挂钩,建立研修工作的长效机制,为教师研修工作搭建激励长效的平台。

二是加强教研组建设。我校努力打造以“反思、研究、合作、互助”为核心特征的教研组文化。领导班子实行教研组负责制,全程跟踪落实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学校的每一名中层以上领导负责一个教研组,日常检查教师教学情况并进行过程跟踪,日常每名领导针对跟踪的教研组深入课堂进行听课评课,和老师们一起发现教学问题并探讨有效的改进策略和措施。

目前我校基本上形成了符合我校实际的校本研修的思路:理论学习——分工说课——同伴研讨——代表上课——观课议课——教学反思——修正重上。

三是加强理论与实践学习。一年来,全校教师参加了不同类型的继续教育近280多人次。开展了多种形式多角度的学习交流活动。利用组长例会、教师集会等机会,加强对教师进行指导和培训。教师还根据学校规划目标制定了个人校本研修计划,使教师从关注自我发展开始,勾画自我发展的未来前景,促进了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

四是加强我校与兄弟学校联系,同时开展与其他学校的校际教研活动,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学习他人先进经验,开拓眼界,更新观念,转变教育教学行为。

五是以科研促教研,围绕县级课题《高效课堂研究》和《探究性学习中教师教学方式的研究》。各教研组备课组围绕这个主题,梳理本学科或者本备课组存在的主要问题,确立了本组内的研究专题。通过课题牵引,很多老师有着不同的体验和收获,发挥骨干教师与名师的辐射作用,尝试教案与学案的整合,以学科典型引路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其中有语文组、化学学科、政治学科、历史学科都在进行有效的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六是骨干引路,全体跟进,开展课例研讨活动。坚持围绕学校的课题开展听、评课课例研究活动,贯彻骨干先上(引领),其他教师跟进改进的研修模式。

七是开展青年教师基本功培训,提高青年教师专业技能。每学期学校都组织青年教师召开座谈会有针对性的引领青年教师树立专业理想和职业信念,并开展“五个一活动”。开展师徒结对子,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

八是积极创新,不断提高办学特色。不断推广高校课堂示范课,通过推广三类示范课(领导示范课、市县级优秀教师示范课、校级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使高效课堂的推广进入常态化。开展“同课异构”活动,语数外全体教师授课,全员参与听课、评课,使教改、研修全员化。

一年来,我校教学质量又获丰收,综合评比又一次居全县中学二类第一,各科成绩整体提升,多数学科平均分、及格率两项指标分别提高了3-8分和7个百分点。学生素质明显提高,教师的职业归属感,幸福感与自信心进一步增强。

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在校本研训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老师积极转变教学方式,改进教学,实践着新课改理念,提高教学效率。但在研讨后发现老师坚持的不够。课堂教学又回到原来的教学状态中去。希望老师们在教研组这个专业发展的基地上,在教研组组长的指导下,以实施高效课堂为切入点,积极开展行动研究,转变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提高专业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虽然学校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教师进行培训,组织教师学习,但在学习过程中,也不难看出老师们的主动学习意识不是很强,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在学习与行动的转变上有一定的差距。

部分缺少学科骨干专业引领,不能很好支持研修工作的进行。总之,尽管在校本研训工作中,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但是和上级教师继续教育的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地加大校本研修的工作力度,把这项工作做好做实,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为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我校的教育教学再上新台阶。

2.私立中学校本课程汇报 篇二

一、历史校本课程选材与开发

2012年5月, 西安曲江一中历史教研组以承担的西安市规划课题“西安市雁塔区陕师大附中大学区政史地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研究”为背景, 通过调查问卷形式了解到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惑, 如课程形式单一、课本内容枯燥、授课形式固定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兴趣, 教研组结合高一、高二年级学生研究性学习选题热点, 展开充分讨论, 最终形成了校本课程的初步思路。

(一) 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

学校希望通过校本课程达到何种目的?这是教研组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也是首先需要明确的问题。在经过多次商讨和学习交流后, 教研组最终明确历史校本课程开发要尽可能满足四个维度的需要:一是学生发展需要——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培养家国情怀;二是学科建设需要——拓展学科体系, 适应课改需要;三是学校特色需求——开发精品课程, 彰显学校特色;四是教师成长需要——提高研修能力, 打造专家教师。

(二) 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类型

内容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 它直接体现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和目的。校本课程是以校本教材为依托, 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资源条件、教师专业兴趣以及学生的实际需要开发的。经过三年努力, 西安曲江一中历史组相继开发了以下类型的校本课程。

1. 核心素养类

核心素养类课程主要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更新, 重在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相关学科素养, 以拓展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创造力为目的。目前, 西安曲江一中已开发出“人文学科能力培养”“核心素养提升策略”“第三只眼看世界——传说与谎言”等核心素养类课程。

2. 传统文化类

面对社会转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外来文化的冲击, 我们民族所蕴含的文化底蕴逐渐趋于“隐蔽”, 作为教书育人的“师者”对这一现象也大多听之任之。对此, 经过讨论, 历史教研组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模块, 提炼传统文化精髓并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构, 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为目的, 开发了传统文化类的历史校本教材。相关校本教材有《锦绣中国——衣冠上国》《论战:出奇制胜》等。

3. 乡土教材类

开发乡土历史资源既有利于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又能激发学生探究和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让乡土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西安 (古长安) 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地理位置, 相关乡土历史像是一部成长的中国历史百科全书。所以, 历史教研组通过搜集乡土历史素材, 整合乡土历史资源, 逐渐形成《长安:中国的“DNA”》《大街小巷》等乡土历史校本教材。

(三) 历史校本课程编写体例与内容

考虑到学生理解和学习的需要, 历史校本教材的编写大多以时间为顺序, 以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为突破口, 并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教材中去, 形成了富有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其中, 校本教材《长安:中国的“DNA”》经过专家和一线教师论证后, 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其编写体例如图1所示。

二、历史校本剧编写思路及过程

校本课程评价是对学校自身课程开发的评价与质量监控过程, 作为保障和改善校本课程质量的重要手段, 校本课程评价应该受到关注。而现实情况却是, 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操作上, 校本课程评价恰恰是最易受忽视和最薄弱的环节。西安曲江一中历史教研组在开设校本课程时就充分考虑到评价方式问题, 对不同的校本课程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如“第三只眼看世界——传说与谎言”可以采用学生主持沙龙的形式、“锦绣中华——衣冠上国”可以用服装展示会的方式等、“长安:中国的‘DNA’”则是以校本剧《拜访丝路》的演出为主。在这些独特的评价形式中, 校本剧得到不少同行的认可。在此, 笔者对校本剧的编写缘由及形成过程作一阐述。

(一) 校本剧的编写缘由

1.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长期以来, 历史教学一直不能摆脱“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满嘴口水”的僵硬教学模式, 历史学科考试难度逐渐加大, 课堂缺少通过直观和形象的方式再现历史本身的场景和文化。学生喜欢历史却对历史课兴趣不大的现象比较普遍, 学生无法真正参与课堂成为历史课程的一大缺憾。历史校本课程作为历史学习的第二课堂, 既可以补充历史课堂学习的不足, 同时也让学生更好地享受学习过程。校本剧的方式能让学生在参与历史剧演出中更加理解历史本身、在故事情节中体味历史人物的情感、在合作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通过在舞台上的演绎, 学生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增强了自身参与课程的热情和探究历史的兴趣, 强化了自身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

2. 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为完善“长安:中国的‘DNA’”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了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 给予学生多次评价机会, 尽可能通过评价主体的互动形式让学生享受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整个评价过程也呈现动态化趋势。一般简单的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很容易流于程序化和形式化, 尤其是学生自评项目在没有具体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的情况下也容易出现“全是一片A”的非客观结果。校本剧在综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将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能力展示在师生面前, 使得评价更具有客观性、动态性和完整性。

3. 校本课程实践中的教训

校本剧表演需要剧本, 剧本创作成为一大难题。最初, 历史教研组采取以学生为创作主体的路径。在“长安:中国的‘DNA’”校本课程第一次实践校本剧时, 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研组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方式, 由小组讨论后选择某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创造。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充分发挥了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在小组合作中表现得也很出色。学生选取的历史素材主要包括“贵妃醉酒”“吕布戏貂蝉”“西安事变”“花木兰从军”等, 选材上大多以陕西文化为特征, 表演中也突出人物冲突与人物关系, 但在舞台汇报演出时却出现了语言表述不规范、表述事件与历史事件本身有误差、表演有些戏说痕迹等问题。在总结第一次汇报演出的经验教训时, 历史教研组将出现的问题逐一汇总, 最终形成书面总结。在经过集体讨论和研究后, 教研组最终形成了编写历史校本剧的基本思路和想法。

(二) 校本剧编写过程

在厘清校本剧编写价值和第一次实践的误区后, 教研组开始实践第二条校本剧编写路径——以教师创作为主体。校本剧的主题明确后, 首先由单个教师进行剧本创作, 然后在教研组研讨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修订。因为每个人的审美意识和关注角度不一, 教研组成员在讨论中更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以下是《拜访丝路》校本剧的形成过程。

1. 确定校本剧主题

编写校本剧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确定校本剧的主题, 其既要考虑与该校本课程的内容相关, 也要考虑学生实际的知识储备。在与学生交流和内部研讨后, 教研组确定校本剧以“一带一路”为主题。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重要的经济文化交流之路, 十三朝古都的西安不仅浓缩了汉唐的辉煌, 也见证了丝路的沧桑。大多数学生生于斯、长于斯, 对自己生活的城市有一定的了解, 也应该更深入地了解这片土地, 这是一种文化传承的使命和责任, 再加上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逐步推进, 校本剧的主题就逐渐形成并且更加明确了。

2. 明确剧本内容

“丝绸之路”从中国汉代开始, 延续到今天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是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在绵延万里的路上曾发生过许多改变历史进程的事件, 也出现过太多感天动地的人物, 应该把哪些内容编写到剧本中去成为校本剧编写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教研组结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 充分体现“家国情怀、使命担当”的意识, 确定校本剧的具体剧目为:第一幕——张骞出西域;第二幕——悬泉置;第三幕——班超出西域;第四幕——鸠摩罗什译经;第五幕——焉支盛会。这些内容从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宗教生活和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展示了丝绸之路上涌现的人与事。

3. 攻克创作瓶颈

明确了编写方向后, 接下来就是编写具体剧本。对于一个完全没有编剧经验的中学历史教师而言, 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面对一个个零散、干瘪的事件和人物, 常常陷入束手无策的尴尬之中:这件事情发生的时候, 他们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何种表情、何种动作。关于这些内容, 史书中寥寥数语, 教师要把它想象成活灵活现的故事写出来, 不仅要保留古风色彩, 还要尽可能贴近学生实际, 以便于学生表演和观众理解。教师对剧本形式也不熟悉, 怎么写出一个规范的、可供学生直接使用的校本剧呢?教研组教师开始恶补基本的剧本创作知识。在剧本初稿完成后, 教研组积极邀请曲江影视集团的专业人员来进行指导, 由此解决了校本剧基本编写问题。

4. 完善和实践

根据专家和学生的建议, 校本剧进行了多次修改和完善。作为校本课程的组成部分, 历史教研组留出了6个学时进行校本剧的编排和表演。实践汇总面临的第一个现实问题是校本剧的角色不多, 但选择该校本课程的学生却超过了50人。为了不挫伤学生参与演出的积极性, 历史教研组让学生先自主报名选角色, 然后邀请曲江影视集团的专业人员进行选拔和指导, 最终确定参演人员。为了照顾到学生的情绪, 教研组除了在剧本创作时多增加几个角色外, 还给每个学生确定了服务角色, 使报名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整个校本剧的汇报演出中。

(三) 校本剧实施方案

该校本课程与校本剧在实施过程中得益于集体合作的力量。

1. 学校的支持

学校需要有详细的校本课程实施规划, 能定期召开校本课程研修培训会, 给教师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实践表明, “长安:中国的‘DNA’”校本课程大概需要18~20学时的时间安排, 同时需要学校提供两间多媒体教室和多功能报告厅, 以便于课堂教学和校本剧排演。

2. 教师的辅助

在校本剧的软件支持方面, 整个团队需要4~6名教师提供帮助。这些教师需要具备以下条件:首先, 教师要熟悉教材, 能顺利完成教材内容的讲授;其次, 教师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组织协调能力, 因为教师不仅需要设计校本课程宣传海报, 还需要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和校本剧排练的时间;最后, 教师要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 因为后期汇报评价时需要有专人负责课件制作 (PPT) 、服装准备、灯光道具等工作。

3. 乡土资源的开发

在乡土资源开发方面, 教研组充分挖掘和利用身边的教学素材, 如陕西历史博物馆、大明宫博物馆、半坡博物馆等专业场馆。这些乡土历史素材丰富了教学内容, 让学生了解并真正爱上自己生活的城市。

三、历史校本剧实践反思

从整个教学过程中来看, 可以说校本剧的编排和实践是成功的, 但在后续的教学和与学生的交流探讨, 尤其是参加了创新成果交流会后, 教研组有了更多的反思。

第一,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走向问题。新课程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越来越多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 但学生还是不能真正走进历史课堂。我们应该反思, 在向课堂要效率的同时忽略了什么。学生在校本课程中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 甚至主动要求自己制作道具参与到演出中, 足见学生的参与兴趣。可能正是由于校本剧的形式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特征, 满足了学生表现欲望强、形象思维较强、抽象思维正在形成的特点, 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这启发我们思考日常的课堂教学该如何改变。

第二, 如何合理安排校本剧排演时间。每个成功的校本剧都需要教师和学生付出大量的心血。校本课程的开设总课时一般为每学期18课时左右, 在有限的时间里既要完成“长安:中国的‘DNA’”课程内容的讲解又要给校本剧演出留出充分的时间去排练, 如何进行更合理的规划是教师面临的一大挑战。教研组尝试用12课时完成校本教材主体内容的讲授, 然后用剩余的6课时按照校本剧的剧目和角色进行分小组排练, 以提高课时效率。这就要求教师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组织课堂活动。

3.探索中学地理课程校本化 篇三

一、什么是“山谷化”

“山谷化”即将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校本化、本地化的过程。在这个思路指引下,大峪中学创建了山谷书院,启动了对各学科“山谷化”的实践,将国家课程标准中的知识和案例与本地特色相结合,突出本校的山谷特色,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以“发展每个人的天赋才华”为宗旨,力求为每个学生创造展示才华的机会。总体来说,山谷化课程有以下两个特点。

1.全方位

“山谷书院”系列课程既有地理、历史这样的文史科目,也有生物、化学这样的实践性理科,甚至还有艺术体育类课程。全方位的课程体系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予以充分选择,量身定做的课程 “总有一科适合你”。

2.多层次

为了激发学习兴趣,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差异化的原则,“山谷”系列课程设置了5个层级,即预备体验课程、生涯规划课程、国家基础课程、山谷志趣课程、生涯体验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兴趣选择不同的层级和方向,从而满足每个人的需求,保护和发挥每个学生的灵性,实现“发展每个人的天赋才华”的目标。

具体到地理课程,“山谷化”就是利用大峪中学紧邻永定河峡谷独有的地理优势,将地理课堂搬到山谷中、河岸旁,通过亲身的体验与实践让学生把课本上看似高深的知识拉下来、抓到手、记在心。通过对永定河峡谷的实地考察,点燃学生深藏在心底的徐霞客之梦。

二、为什么要“山谷化”

1.课程性质的需求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实践科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的学科体系,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记录、测量、勘探、绘图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第二,鲜明的地域性。

由于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导致地理学研究有很强的区域性,一种地理要素在一个地区呈现出的变化规律在另一个地区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学习地理贵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与本地特点相结合。

针对地理学实践性和地域性的特征,大峪中学所在的区域可利用开发的资源十分丰富,且地理教学突出的理念是“生活中的地理”、“有用的地理”,因此,把国家课程标准中的教学活动设计在本区域,充分发挥本区域的特色,可以更加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更有效地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

2.课程理念的需求

通过对学生、教师、学校、本区域等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更能体现地理课程“全面培养地理素养,满足差异化地理研究和学习,过程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理念。在这种前提下开发、设计的课程更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通过开展本地的地理观测、考察、实验和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家乡建设,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利用地理知识和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提高了学生热爱家乡的自豪感,从而全方位达到了中学地理课程理念的要求。

3.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师素养的需求

教师时常会困惑:讲了这么多遍的知识,学生怎么就是记不住呢?在开发“山谷化”课程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反思发现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存在典型的问题,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照本宣科,许多教学活动是“纸上谈兵”,严重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忽视了学生学到的、落实的知识。如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壳物质循环》一课,会讲到岩石种类及相互之间的转化,教师在课堂上往往落实的是抽象的“纯文字概念”,如图2所展示的岩石是沉积岩,学生脑海当中是“沉积岩”三个字和抽象的符号(如图1所示),而不是活生生的石头,岩石之间的转化被抽象为不同文字之间的转化。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唯一能调动的就是大脑对抽象文字的理解和记忆功能,根据心理学和生物学的常识,人类大脑对形象的现实物体的理解能力和记忆程度远胜于抽象的文字。如果能带学生实地考察,自己采集岩石标本,通过在野外亲手操作和现场讲解,形成对大脑、手、眼、耳等诸多器官的刺激,使学生容易把握知识,不仅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还能强烈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探究问题的主动性,这种立体、全方位、多角度的知识收获模式,效果远胜于传统的课堂讲授。

就教师自身发展而言,绝大多数一线教师长期专注于课堂教学,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仅在知识爆炸的时代需要更新,甚至由于长期缺乏实践而不断遗忘。如果学生拿着一块石头来问,鲜有教师能轻松识别,更鲜有教师能指导学生查找相关专业资源,引发学生自我探求的兴趣。实际上,判断岩石是地理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的职业技能和素养,自身实践经验缺失的教师很难教育出高素养的学生,也很难使学生对地理学科感兴趣。

因此,无论是出于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还是出于提升教师自身素养的要求,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本地化、“山谷化”是非常必要的。

三、“山谷化”的转换与实践

“山谷化”首先需要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把国家课程标准逐一解读和分析,然后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本地化转换,结合门头沟区山川秀美、山谷诸多的特点进行“山谷化”。过程中,不仅需要对本地风土人情、山川地貌有所了解,还要进一步拓展到历史、文化、军事、政治等诸多领域,从而充分运用广泛资源完成课程的转换。

下面就以中图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三册《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 为例,具体解读“山谷化”的必要性和具体过程。

1.课程标准的分析

【课程标准】: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目标解读】:课程标准的三个关键词是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综合治理,那么对应的流域治理案例就应该以本地的地理环境作为切入点,首先从本地的山川地貌、地质特征、气候特点、动植物资源这些没有人类活动参与的“原生态”讲起,逐步过渡到人类开始为了自身的利益,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逐步改变了该流域的自然形态,并由此引发一系列问题;通过人类科技进步和对大自然的不断认识,人类逐步意识到人与大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在获取人类短期利益的同时,更应该兼顾整体生态的平衡,在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后,逐步恢复了生态和人类利益的再平衡。

实际上,如果认真阅读本节所提供的田纳西河的案例就会发现,上述内容其实就是整个案例的故事主线。在“山谷化”以后,变化的应是本地化的案例故事,而主线依旧未变。

2.“山谷化”的课程改造

改造的第一步是对教材案例的逆向分解,按照上一节所述的故事主线分解田纳西河案例的知识点。如上一节所述,《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这一节的故事主线是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综合治理。那“山谷化”的案例选择也应该符合这一标准,按照这个主线予以展开。

按照教材的要求,通过对贯彻课程标准的案例分析和解读,按照从低到高、从具体技能到抽象思想的初步递进关系,学生应该分别从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有所收获。在案例转换完成以后,教师需要重新站在这三个层次的角度,特别是后两点对教案进行总结和升华,补充新的内容。

3.“山谷化”的实际考察

在“山谷化”的课程设计完成后,为了增加感性认识,学校特意选拔部分师生采用多学校、多学科综合开发、联合考察的方式,从不同的侧重点对永定河峡谷沿岸的琉璃渠、下苇店、落坡岭进行了考察。活动中,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办公室主任、特级教师张毅给师生们讲解水质分析的方法;地理特级教师李宗录讲解永定河的地质构造特点。在琉璃渠,学生们了解到了门头沟做为“皇家特供琉璃,京城燃煤基地”的悠久历史;在下苇店,学生们学习下苇店、灵水举人村、爨底下等京西古道上著名古村落的变迁;在落坡岭,学生为平西抗日英烈们的事迹所感动。

具体到地理考察,学生在整个活动中亲自操作仪器,对不同地点的水质进行采样,采集植物、矿物标本,并对不同地点的水质标本进行对比和初步分析,为返校以后进一步查询资料、分析做了铺垫。

四、“山谷化”的产出和效果

在实地考察之后,参加考察的学生将带回的水质、岩石标本进行了分析,通过自主查询互联网、图书馆的资料,综合了化学、物理分析方法,对永定河水质、植被、环境等编写了相关的论文,汇总成册,命名为《永定河畔山谷风》。参加考察的学生在关于水资源的授课研讨过程中,个个都成为本小组的发言人,用饱满的热情和实际经验向同学们展示了他们的考察结果,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引发了其他同学积极报名参加下次考察的热潮。

“山谷化”的地理课程实践活动,通过以学生身边的案例入手,让学生充分参与,不仅落实了学习目标,而且更突出了课标对知识技能落实中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的培养。通过使用仪器、搜集和整理互联网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过程与方法课标的落实中,学生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的能力都得到了实际的检验;在编写考察报告和论文过程以及之后的课堂交流活动中,明显感觉到学生扩大了知识面,学习的积极性、自学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每一次说起门头沟的山山水水,从学生的表达中能体会到“热爱祖国、热爱家乡”这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已“润物细无声”地扎根在学生的心中。

对教师来说,通过“山谷化”的课程转换和实际考察,在专家的引领下提高了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教师发现自己的短板,为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和综合素养点燃了火种。

总之,通过因地制宜的“山谷化”课程转换和多种多样的师生参与,大峪中学在实践中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校本化,不断寻找国家地理课程和门头沟地理的结合点,不断探索地理课程和历史、政治、生物、物理、化学课程之间的联系,不断分析、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不断看到教师自身的问题和差距,“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从而使师生的发展都进入良性循环,达到师生共赢,发展每个人才华的目的。

(责任编辑 刘 颖)

实际上,如果认真阅读本节所提供的田纳西河的案例就会发现,上述内容其实就是整个案例的故事主线。在“山谷化”以后,变化的应是本地化的案例故事,而主线依旧未变。

2.“山谷化”的课程改造

改造的第一步是对教材案例的逆向分解,按照上一节所述的故事主线分解田纳西河案例的知识点。如上一节所述,《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这一节的故事主线是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综合治理。那“山谷化”的案例选择也应该符合这一标准,按照这个主线予以展开。

按照教材的要求,通过对贯彻课程标准的案例分析和解读,按照从低到高、从具体技能到抽象思想的初步递进关系,学生应该分别从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有所收获。在案例转换完成以后,教师需要重新站在这三个层次的角度,特别是后两点对教案进行总结和升华,补充新的内容。

3.“山谷化”的实际考察

在“山谷化”的课程设计完成后,为了增加感性认识,学校特意选拔部分师生采用多学校、多学科综合开发、联合考察的方式,从不同的侧重点对永定河峡谷沿岸的琉璃渠、下苇店、落坡岭进行了考察。活动中,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办公室主任、特级教师张毅给师生们讲解水质分析的方法;地理特级教师李宗录讲解永定河的地质构造特点。在琉璃渠,学生们了解到了门头沟做为“皇家特供琉璃,京城燃煤基地”的悠久历史;在下苇店,学生们学习下苇店、灵水举人村、爨底下等京西古道上著名古村落的变迁;在落坡岭,学生为平西抗日英烈们的事迹所感动。

具体到地理考察,学生在整个活动中亲自操作仪器,对不同地点的水质进行采样,采集植物、矿物标本,并对不同地点的水质标本进行对比和初步分析,为返校以后进一步查询资料、分析做了铺垫。

四、“山谷化”的产出和效果

在实地考察之后,参加考察的学生将带回的水质、岩石标本进行了分析,通过自主查询互联网、图书馆的资料,综合了化学、物理分析方法,对永定河水质、植被、环境等编写了相关的论文,汇总成册,命名为《永定河畔山谷风》。参加考察的学生在关于水资源的授课研讨过程中,个个都成为本小组的发言人,用饱满的热情和实际经验向同学们展示了他们的考察结果,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引发了其他同学积极报名参加下次考察的热潮。

“山谷化”的地理课程实践活动,通过以学生身边的案例入手,让学生充分参与,不仅落实了学习目标,而且更突出了课标对知识技能落实中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的培养。通过使用仪器、搜集和整理互联网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过程与方法课标的落实中,学生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的能力都得到了实际的检验;在编写考察报告和论文过程以及之后的课堂交流活动中,明显感觉到学生扩大了知识面,学习的积极性、自学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每一次说起门头沟的山山水水,从学生的表达中能体会到“热爱祖国、热爱家乡”这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已“润物细无声”地扎根在学生的心中。

对教师来说,通过“山谷化”的课程转换和实际考察,在专家的引领下提高了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教师发现自己的短板,为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和综合素养点燃了火种。

总之,通过因地制宜的“山谷化”课程转换和多种多样的师生参与,大峪中学在实践中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校本化,不断寻找国家地理课程和门头沟地理的结合点,不断探索地理课程和历史、政治、生物、物理、化学课程之间的联系,不断分析、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不断看到教师自身的问题和差距,“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从而使师生的发展都进入良性循环,达到师生共赢,发展每个人才华的目的。

(责任编辑 刘 颖)

实际上,如果认真阅读本节所提供的田纳西河的案例就会发现,上述内容其实就是整个案例的故事主线。在“山谷化”以后,变化的应是本地化的案例故事,而主线依旧未变。

2.“山谷化”的课程改造

改造的第一步是对教材案例的逆向分解,按照上一节所述的故事主线分解田纳西河案例的知识点。如上一节所述,《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这一节的故事主线是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综合治理。那“山谷化”的案例选择也应该符合这一标准,按照这个主线予以展开。

按照教材的要求,通过对贯彻课程标准的案例分析和解读,按照从低到高、从具体技能到抽象思想的初步递进关系,学生应该分别从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有所收获。在案例转换完成以后,教师需要重新站在这三个层次的角度,特别是后两点对教案进行总结和升华,补充新的内容。

3.“山谷化”的实际考察

在“山谷化”的课程设计完成后,为了增加感性认识,学校特意选拔部分师生采用多学校、多学科综合开发、联合考察的方式,从不同的侧重点对永定河峡谷沿岸的琉璃渠、下苇店、落坡岭进行了考察。活动中,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办公室主任、特级教师张毅给师生们讲解水质分析的方法;地理特级教师李宗录讲解永定河的地质构造特点。在琉璃渠,学生们了解到了门头沟做为“皇家特供琉璃,京城燃煤基地”的悠久历史;在下苇店,学生们学习下苇店、灵水举人村、爨底下等京西古道上著名古村落的变迁;在落坡岭,学生为平西抗日英烈们的事迹所感动。

具体到地理考察,学生在整个活动中亲自操作仪器,对不同地点的水质进行采样,采集植物、矿物标本,并对不同地点的水质标本进行对比和初步分析,为返校以后进一步查询资料、分析做了铺垫。

四、“山谷化”的产出和效果

在实地考察之后,参加考察的学生将带回的水质、岩石标本进行了分析,通过自主查询互联网、图书馆的资料,综合了化学、物理分析方法,对永定河水质、植被、环境等编写了相关的论文,汇总成册,命名为《永定河畔山谷风》。参加考察的学生在关于水资源的授课研讨过程中,个个都成为本小组的发言人,用饱满的热情和实际经验向同学们展示了他们的考察结果,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引发了其他同学积极报名参加下次考察的热潮。

“山谷化”的地理课程实践活动,通过以学生身边的案例入手,让学生充分参与,不仅落实了学习目标,而且更突出了课标对知识技能落实中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的培养。通过使用仪器、搜集和整理互联网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过程与方法课标的落实中,学生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的能力都得到了实际的检验;在编写考察报告和论文过程以及之后的课堂交流活动中,明显感觉到学生扩大了知识面,学习的积极性、自学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每一次说起门头沟的山山水水,从学生的表达中能体会到“热爱祖国、热爱家乡”这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已“润物细无声”地扎根在学生的心中。

对教师来说,通过“山谷化”的课程转换和实际考察,在专家的引领下提高了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教师发现自己的短板,为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和综合素养点燃了火种。

总之,通过因地制宜的“山谷化”课程转换和多种多样的师生参与,大峪中学在实践中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校本化,不断寻找国家地理课程和门头沟地理的结合点,不断探索地理课程和历史、政治、生物、物理、化学课程之间的联系,不断分析、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不断看到教师自身的问题和差距,“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从而使师生的发展都进入良性循环,达到师生共赢,发展每个人才华的目的。

4.校本课程汇报材料(精选) 篇四

尚庄小学根据实际情况,共开发了《安全校本教材》、《德育校本教材》、乒乓球、篮球、足球、行为习惯、文明礼仪七本校本课程。

课程的开发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由骨干教师组成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组织骨干教师开发编著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由我校的骨干教师担任教材整理编写工作,教师编写好后交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审评并整理成册。通过认真选择和修改确定授课时间。以儿童发展为本,激发儿童探索的兴趣,让儿童了解、体验、参与、创造现实生活,学会沟通与分享,合作与竞争,使师生在课程开发中共同成长”的校本课程开发理念。

课程的实施

校本课程设必修和选修:《安全校本教材》、《德育校本教材》为必修。其余的五门课程为选修课程。

学校首先加强校本教研,对每一科校本教材的实施都制定了实施计划和方案,从实施原则、目标、途径、方法、课时、进度都做了详细计划,明确授课教师及时间,利用地方课程进行授课,必修课1—6年级全开设,选修课根据学生实际有选择的进行,如球类的3—6年级中开设,根据个人兴趣自主选择,并做到与兴趣小组相结合。任课教师做到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做到有计划有备课。

课程评价

我校建立了评价、培训、自学、面授制度和评价标准及办法。分别对课程、教师、学生建立了评价表,把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工作纳入日常管理事务中。在常规管理中校本课程并把这项工作纳入教师的业务检查期末工作考评中。通过考评,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落到实处。

实施效果

5.学校校本课程建设汇报 篇五

莱芜市鲁矿第二小学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新教育同仁:

大家好!

自全市全面推进新教育以来,我们鲁矿二小作为全市首批实验学校,始终坚持‚高标准定位,高强度推进‛的理念,扎实推进新教育的各个项目。特别是在课程建设上,我校从学校实际情况与办学特色出发,贯彻‚三个着眼于‛——即着眼于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全面发展、着眼于促进教师教育实践能力的提高、着眼于促进学校课程整体育人功能的提升,全面推进以‚快乐学习、润泽成长‛为精神实质的‚快乐成长系列课程‛。

一、以快乐成长为出发点,确立适合儿童快乐成长的课程开发观念

2012年10月,在宁波举行的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上,被誉为‚新教育不老的智者‛的成尚荣老先生说:‚课程是跑道,是‘道’,它应该有规定,有目标。课程重在‘跑’,跑是一种经历,是一种机会,而不应是孩子的负担,‘卓越课程’是什么?它是送给孩子们的一件幸福的礼物,是孩子们享受的一种生活状态。所以我们研发构建的课程应该是让孩子在课程的学习中处在一份享受之中。‛以此为出发点,我校充分审视自身条件和办学特色,以‚每一个学生每天都有新进步‛的办学理念为基础,以‚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为目标,以‚让每一个课程都能促进学生快乐成长‛为落脚点,以‚发展性+成长性+拓展性+特色性‛为要求,着力开发了下辖‚快乐英语‛、‚快乐阅读‛、‚快乐艺体‛三个系列,十二个分支的‚鲁矿二小快乐成长系列课程体系‛。

二、快乐英语,实现从“学英语”到“用英语”的质的飞跃

长期以来,小学英语教学由于学生词汇量少、缺乏语言运用环境而走上了孤立、单纯的知识学习道路。这样一条道路使得学生学习缺乏兴趣、教师教学被动反复、家长辅导无从抓起的困难局面。面对这一形式,我校英语教研组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和自身教学特色,着力研发了‚快乐英语‛系列课程。

首先,‚快乐英语‛系列课程把新教育所倡导的‚晨诵、午读、暮省‛的儿童生活方式迁移运用到英语中来,研发了‚英语儿歌‛晨诵、午读课程和‚My happy life ‛英语暮省写作课程。每一个英语晨诵,英语老师都会用一首美妙的英语儿歌开启孩子们快乐的一天。在晨诵课上,学生可以稍加改动将英语儿歌送给身边的老师和同学,在读唱儿歌、赠送儿歌的过程中,学生们体会到的是快乐,增长的是英语运用能力,在快乐的氛围中提升了英语综合能力。‚My happy life ‛英语暮省写作课程是‚快乐英语‛的又一大特色,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词汇量,并掌握了一定的语法,他们每周都会按照英语主题活动,写作多篇短文。为了使自己的写作能更生动,学生会自觉主动的查找运用没有学过的单词。学生在此过程中锻炼了英语运用能力,提升了英语写作能力,激发了主动学习的自觉性,还能体会到能力提升的快乐,可谓一举四得。

在此基础上,英语教研组四位教师继续深化研究,开发出了‚快乐英语——低年级唱诵‛课程、‚快乐英语——中年级音乐剧‛课程、‚快乐英语——高年级英语故事、英语表演剧‛课程。这套课程着眼于学生五年的小学英语能力提升,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英语运用,感受童年快乐。为确保实际效果,我校为本套英语课程划定了专门的课时,并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标准。学校领导会同课程开发组成员不定期深入课堂,感受课程实施的切实效果,体验课程对学生快乐成长的促进效能。

学校还千方百计为英语打造展示、运用的舞台。每周升旗仪式都会组织全体同学学习‚每周一句‛,每月组织一次‚英语特色活动‛,每学期组织一次‚英语展示活动‛,每年组织一次‚双语联欢会‛,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们在快乐的英语运用中学到了活生生的英语,感受到了快乐的英语。

三、快乐阅读,让书籍照亮学生的童年

营造书香校园被列为‚十大行动‛之首,我校在这个方面有着良好的基础和丰厚的经验。学校组织全体语文教师,研发了‚快乐阅读——小学语文全程大阅读‛课程体系,该体系下设以字词认读和儿歌谜语记诵为主的‚快乐阅读——一年级认读记诵‛课程、以成语积累、故事朗读为主的‚快乐阅读——二年级阅读积累‛课程、以美文赏析、阅读技能教育为主的‚快乐阅读——三年级阅读技能教育‛课程和以整本书共读推进为主的‚快乐阅读——高年级整本书阅读‛课程。该课程力求通过五年的全程大阅读,让学生达到至少500万字的阅读量。通过海量阅读,让学生在童年阶段能形成广博的知识面,在阅读过程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为使‚快乐阅读‛系列课程更加规范化、实效化地开展起来,学校对照先后编印了五本‚快乐阅读‛校本教材和五本《晨诵读本》,以此作为小学语文阅读的路线图,指引学生通过阅读去探索知识的奥秘,去体会成长的快乐。为了使教师上好各类阅读课程,学校要求教师首先要积极深入研究阅读,通过读书沙龙、读书交流会、阅读教学经验报告等活动提升教师阅读教学能力,通过各阶段阅读教学示范课引领阅读教学,使全校阅读教学得到切实提高。

活动是检验和推进阅读的有效手段。我校先后开展了‚图书漂流活动‛、‚故事大王讲故事比赛‛、‚我的一本课外书——书香达人评选活动‛、‚鲁矿二小读书节系列活动‛、‚鲁矿二小书香家庭评选活动‛等。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检验了学生的阅读效果,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激情。扎实有效地读书活动取得了累累硕果,我校推选的两位选手包揽‚莱芜市读书达人‛评选活动前两名,我校先后有五名选手进入山东省读书达人总决赛。

四、快乐艺体,让学生在快乐中提升综合素质

我校面对艺体教育全方位、多角度、重素质的时代特点和素质教育精神,以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健康发展为本,开发出以沙包操、绳操、少年武术操为主的‚快乐体操‛课程,以校园集体舞、少儿健身舞为主的‚快乐体育舞蹈‛课程,以乒乓球、少年篮球、软式排球为主的‚快乐球类‛课程;艺术教育方面,主要开发出以笛子、葫芦丝、电子琴、古筝为主的‚乐器演奏类‛课程,以舞蹈表演为主的‚快乐舞蹈‛课程以及以演唱技巧提升为主的‚快乐合唱‛课程,从而整合形成了‚鲁矿二小快乐艺体‛课程体系。并以此为龙头带动各项艺体门类的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培养学生体验美、欣赏美、再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重视艺体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提升综合素质。

每年一届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和体育节是我校对艺体教育的一次综合检阅。我们本着‚为所有的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让所有的学生展示自己的风采‛的宗旨,尽可能地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站在舞台和赛场上,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演讲跳舞、展示技能……每次演出以及比赛,学校均邀请家长参加观看。孩子们在舞台上的精彩表现和赛场上的飒爽英姿坚定了家长们培养孩子学习的决心,更使学校对艺体教育的发展充满信心。

6.小学语文课程校本化工作汇报 篇六

“点”“实”成金是“北小”语文课程建设的策略,由学科主任组织语 文老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自主地组织课程内容,对国家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所谓的“点”,指向课时安排(每天早上二十分钟诵读,每节语文课前五分钟积累,每天中午十五分钟练字,每周四十分钟荐书课,每学期一周读书节);所谓的“实”,指向课程开设要求,每一个“点”上的课时都有目标、有内容、有评价,保证课程的实效性。

根据2011版小学语文课标,我校提出了“补给——厚积薄发”的语文课程校本化建设目标,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大量阅读、大量积累的语言实践中得以提升。利用“点”的时间,把积累纳入课程,使教师拥有了规范开发与实施课程的能力。学生与好书为伴、与经典为友,既能培养良好的习惯,也可以为语文素养的提升奠基。学校以“语文课程校本化”的建设为课程建设的龙头工作,充分有效整合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利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语文师资团队、打造书香校园文化、建好用好图书馆、调动家长参与热情等措施,保证了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有效实施。

下面我就结合我的工作具体谈一谈经典诵读的教学。

国学经典文化的韵律、美妙的意境和精炼的词句,对培养孩子的语感、发展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有独到的作用。引导学生在记忆力最佳的时候,通过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和背诵,可以提高学生记忆力、想象力、逻辑分析能力、文章排布能力、遣词造句能力。

在学生上三年级时,我就开始带着他们诵读《论语》中的内容。在和学生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仅仅带着他们背诵是不够的,我还会对每一句进行必要的讲解。讲解时仅仅说说字面的意思也是不够的,我还会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让他们有更深刻的了解。在讲解《论语》时,我们会发现《论语》的许多思想都能在班级每位同学身上有所体现。我不得不感叹,真理往往是最简单和朴素的,它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哪怕是小孩子的世界也同样适用。比如,在讲“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时,我给学生举例说:“看看我们班的一些同学,他们只是尽心尽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你很少听到他们指责别人,所以我们大家都很喜欢他们,没人会怨恨他们。这就是孔子所说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这句话反过来的意思就是说你总是指责别人,却从不严格要求自己,那么大家就会讨厌你。看看我们班那些经常打人骂人的同学,他们对自己要求很低,却总是苛求指责别人,所以我们同学都不会喜欢他们。”

四年级时,我又带着学生诵读了《道德经》中的内容。老子的思想更高远一些,学生们理解起来有难度,我尽量也会从学生实际出发,让他们有更直观的感受。比如在讲“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时,我对他们说:“我们班有一些同学他从不和别人争抢什么,他总是心胸开阔,帮助别人,不奢望得到什么,但是实际上他得到的却很多,比如同学们的友谊,老师的信任,困难时别人的帮助,天天快乐的心情,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这句话和我们学的‘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以及‘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的意思都是相近的。相反,有的同学自私自利,总是和别人争抢,发脾气,害怕自己失去什么,担心自己会吃亏,其实正是他的狭隘使他失去的最多,同学们讨厌他,老师会批评他,有困难了没人愿意帮助他,他自己也天天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顺眼的,最终失去一份好心情。”

为了加深学生对经典的理解,我还引导学生去运用。我想只有我能灵活运用了,学生才有可能去尝试使用,所以我无论是在学生日记批改还是在学习交流中,都注意引经据典。比如我班的硕硕同学因为不写作业写过三次心理病历了,当我看到他写的第三次心理病历后,我给他的评语是:“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告诉他不能总是向老师表决心,却一次次食言,不讲信用。田田同学也比较懒,在写心理病历时总是夸夸其谈,说的比唱的还好听,好高骛远,行动上却远远达不到,我给他的评语是:“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告诫他应该拿出行动来。对于经常好告状自己却做得很不好的同学,我会送给他一句:“躬自厚而薄则于人,则远怨矣。”或“常思己过,莫论人非”。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能力,不轻视每一次作业,我对学生们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同学们要认真对待每一次作业,不要小看它。”为了劝同学们趁着年龄小改掉一些坏毛病,养成好习惯,我对他们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这时候你们的可塑性最强,坏毛病最容易改,所以要趁机改掉,否则等长大了你想改都不好改了。”另外,学生不仅能在回答问题时在我的引导下调动阅读积累,大部分学生在习作中都能引用经典语句,只是水平有差异而已。

五年级时,我和学生一起诵读了《大学》《中庸》的全部内容,六年级又诵读了《孟子》《庄子》中的部分内容。几年下来,学生积累了不少经典语句。在一次次的诵读展示中,全班学生长达15分钟的背诵让领导和老师们受到深深的震撼。

另外,经过这几年的国学经典诵读,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判断能力、领悟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他们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养成了良好的思想品德,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用圣人的言行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学会做人的道理,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修养,热心为学校、班级做事情。学生们不仅语文学习能力提高,其他科目的学习成绩也有所上升。他们在学校的很多活动中表现突出。

7.私立中学校本课程汇报 篇七

关键词:中学语文,校本课程,实践反思

一、校本与校本课程

所谓校本, 一是为了学校, 二是在学校中, 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 是指要以学校实践的改进, 学校所面临的问题的解决为指向;在学校中, 是指要树立“学校自身的问题, 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这样一种观念。学校自身的问题的解决, 必须由学校的校长、教师共同进行探讨、分析, 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 而且方案要在学校中予以有效的实施;校本课程 (school-based curriculum) 即坚持学校本位、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 它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构成三级课程。

二、中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计划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 还能够进一步激活和丰富语文课堂, 使学生的多方面素质和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也能够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搭建一个广阔的平台。语文校本课程的载体是语文知识, 其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使学生更加热爱语文这门学科, 进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开发语文校本课程能够为中学语文课程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但是在其开发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

1. 很多学校不够重视开发语文校本课程, 往往流于形式

表面上看, 很多学校的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 但实际上只是浮于表面, 没能予以足够的重视。一些学校领导为了应付检查, 往往把其他学校的模式照搬过来, 没能做到基于对本校学生的个性需求与本地资源特色的评估, 而制定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内容, 从而与开发校本课程的本质产生了严重的违背, 开发校本课程成为了空谈, 进而使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在内容上存在两个不良趋势:一是为了单纯地迎合学生的兴趣, 部分教师一般不够重视语文学科的学术性;二是有些教师单纯地考虑了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水平, 对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校的特色视而不见, 使开发的校本课程学术性过强。前一种校本课程学生普遍感兴趣, 而供不应求;后一种校本课程因为学术性太强, 枯燥乏味, 对学生有很高的要求, 而往往无人问津。从而使开发校本课程成了学校为了应付上级检查的一种门面, 在很多老师的理念中, 与开发校本课程相比, 学生的考试成绩、升学率更重要。

2. 广大语文教师没有形成较强的课程意识, 对于知识技能的准备不充分

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的主体是教师, 但是多数语文教师受传统角色的束缚, 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 对于国家的课程计划, 往往是被动地执行, 忠实地执行学科专家编写的教材及教学要求, 安于做一个“教书匠”的角色, 在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的压力下, 深入开发校本课程, 很多语文教师基本不想、也不愿意, 或者根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因为承担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 就一定会加重工作负担, 同时也没有相应的报酬。更有的教师错误地认为, 开发校本课程那是国家或者教育管理部门的事情, 而与学校没有关系, 即使与学校有关系, 那也应该由极少数骨干、权威教师负责, 普通教师不必参与。一直以来, 教师教学的观念较强, 课程的观念淡薄;对于教育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论较多, 课程论较少, 既很少参加校本课程的开发活动, 对于校本课程的有关培训活动也不积极参加。因此, 绝大多数的语文教师, 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知识不够丰富, 开发校本课程的技能不强。

3.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在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 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作为保障。目前, 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是, 各地、各校普遍不够重视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相关的资金投入不足, 教学资源短缺, 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语文教师, 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 还要面对严峻的升学压力, 同时,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 缺乏相关的政策支持, 在时间、经费、资源准备等方面没有创造充分的条件, 致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受到种种限制。

三、解决中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存在问题的对策

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 那么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势必会受到影响, 进而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就无法真正得到实现。基于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 中学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实现预期的目标, 必须在以下几方面加以努力:

1. 学校要对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予以高度重视, 坚持对管理体制进行创新

学校领导要坚持全面树立“科研兴校”的意识, 在学校的重点工作中, 将校本课程开发置于重要的位置, 坚持创新内部机制, 紧紧围绕新课程, 制定完善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计划或方案, 突出课程开发研究的主体地位, 深入挖掘课程开发研究的潜力, 全力创造条件支持课程开发, 通过建立课程开发的激励机制, 从而充分调动教师开发课程的积极性, 使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得以不断增强。具体说, 对于在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中认真负责, 并取得优秀成果的老师, 学校要及时在精神及物质上予以表彰和奖励, 也可以把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与职称评定相挂钩, 从而把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部需要逐步激发出来。同时, 积极开展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各项教研活动, 而且要指派专人负责, 切实保障时间和地点, 并且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注意减轻他们过重的教学负担, 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 在时间和精力上为他们提供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 全面加强相关的资料建设, 全力予以相关的经费支持, 努力创造各种机会促进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 如与各层次专家对话、开展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等。坚持创新管理体制, 以确保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顺利推进。

2. 重视强化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 积极打造出一支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队伍

学校领导应该利用学校发展的有利契机, 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工作, 组织教师对学校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进行认真分析, 努力挖掘校内外教育资源, 促进全体教师树立“校兴我荣, 校衰我耻”的荣辱观和责任感。同时, 学校还应该对于校本教研的形式予以不断丰富和完善, 促进校本培训和教研相互配合, 使每一位负责开发校本课程的教师, 都可以立足于个人的条件, 适合自身的兴趣, 在某些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从而从传统的“教书匠”角色转化为研究型的学习型的教师。同时, 全面在学校内部创设和谐的、民主的文化氛围, 营造既民主又务实, 既严谨又宽松的校本教研环境, 为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搭建的广阔的平台。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 使不同学术观点的教师能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相互交流、沟通和激励, 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 进而真正构建起学习型组织。

3. 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开发语文校本课程, 使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得到满足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要针对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 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宗旨, 多渠道、多侧面地开发、开设校本课程。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 设置的活动课程在涉及听、说、读、写各个方面, 全面体现“大语文观”, 从而构建一种切实有效的语文学习环境。同时, 在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 应积极吸引学生的广泛参与, 这样才能在推进新课程改革, 以及学校特色的创建中更好地发挥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作用, 从而实现校本课程与新课程的共生共荣, 实现与学生的共同成长。而且开发语文校本课程应该坚持动态性的原则, 使之能够始终随着本校的特色发展而发展。

总之, 开发语文校本课程是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教师专业的发展、学校社会功能的全面发挥和教育理想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 是学校和广大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 语文教师必须端正态度、提高认识、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积极参与, 从而开发出高质量的语文校本课程。

8.中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 篇八

【关键词】中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2-0040-02

【作者简介】黄侃,南京市第一中学(江苏南京,210001)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由于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校本课程开发逐渐进入到人们的视野。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很多学校都根据自身的情况开发了相应的校本课程,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几年来,我们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不懈探索,在认识层面和操作层面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尤其在英语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明确课程定位,精心设计内容,完善课程评价,使英语校本课程在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体现学校教育特色等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一、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独特意蕴

中学英语校本课程是依据英语课程标准,基于学校办学思想,由本校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个性化、特色化的英语课程。中学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能促进各种层次、各种特长学生的发展,有助于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整体发展,对于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学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在满足学生个性化英语学习的需求、促进英语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和形成学校教育教学特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还有其独特的实际价值,是完成中学英语教学任务的强大武器。

教育部《关于过选修(Ⅱ)课程引领教师文化的实施意见》(中教字〔2011〕一号文件)指出,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学生在高中阶段必须修满144个学分。其中,必修占116分,选修(I)即“必修中的选修”占22分,选修(II)占6分。在这三块中,必修和选修(I)属于国家课程,选修(II)属于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换言之,各校之间的差别,今后主要会体现在选修(II)即校本课程上。而且,随着高考在命题和招生政策上的改革,今后应试教育的取向会逐渐转变,各校的同质化竞争迟早会走到尽头,对分数的重视程度会有所降低,更强调个性化和创新方面的能力,而选修(II)——校本课程则可以担负起这个任务。高考的改革也意味着,各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会逐渐依赖自身的办学特色,而不是单纯的升学率。

二、中学英语校本课程的定位和分类

(一)中学英语校本课程的定位

校本课程的特点是校本化,旨在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彰显教师能力特长,强化学校办学特色,最终达成育人目标。因此,我们将英语校本课程主要定位在以下四个方面。

1.趣味性。所谓趣味性,就是能让学习者感到有兴趣,能引起愉快的情绪,并从中获得教益。通过英语校本课程,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到愉快。

2.实践性。实践性是指学科教学生活化、情景化、社会化。知识源于实践,在实践中运用,从生活走进课堂,从课堂走向生活,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生活实践、探究实践的平台,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实践中发展能力,在体验中积累经验。

3.探索性。探索性是指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操作实践、同伴合作去探求活动,解决问题。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4.综合性。把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结合,并借助各科优势帮助学生从多学科和多媒体中收集信息,汲取知识,为学生多种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多种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中学英语校本课程的分类

英语校本课程主要包括英语限时听力训练、英语视听、英语会话、英语阅读、英文歌曲欣赏等内容。具体见下表。

其中,AP课程是我们移植国际高中课程开发的校本课程。AP课程的全称为“美国大学先修课程”(Advanced Placement Course,AP),是自1955年以来,由大学委员会(college board)负责管理实施,在美国与加拿大国内为高中生提供的标准化的大学程度的课程。如果学生通过AP课程相关考试,则可以提前获得大学学分。这些学分一方面是学生学业水平的证明,在申请大学时可以作为高校的录取依据;另一方面,由于这些学分获得高等院校承认,可以免于修读重复的课程,大大缩减了在大学阶段修课的时间,也为学生节省了一大笔费用。

三、中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

案例(一)对“影视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

1. 选择贴合学生年龄、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的优秀英语原版影视片,如《Pride And Prejudice》《Growing Pains》《The Sound of Music》等。材料真实,语言地道,贴近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供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介绍影片的主演、导演、制片公司和故事情节,为学生提供该影片的相关背景知识,为观看和理解影片做好准备。同时,也为学生加深理解、扩展知识、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异同、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英语提供机会,搭建平台。

3. 围绕影片,设置问题,或针对影片内容细节展开广泛讨论,旨在为学生提供口语训练的话题,使学生在口语训练的同时加深对影片的理解。还可以精选影片中出现的口语表达法,帮助学生提高口语会话能力。

4. 以影片中的经典对白为素材,通过设置形式多样的听力练习,对学生进行高强度、大容量的听力训练。

5. 收集该片的原版影评、背景介绍、同名小说等,帮助学生通过阅读进一步加深对影片的主旨、人物、艺术特色等方面的理解,达到真正看懂影片、欣赏影片的高级层面。

6. 课后作业可安排电影配音、分角色表演、小组比赛,还可安排影片内容缩写、观后感、句子翻译或对某一专题的独立研究等。练习和作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融听、说、读、写为一体,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批判性思维,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交际能力。

案例(二)“英美时文赏析”校本课程开发

课程简介:简单介绍本课程所属的领域、课程开发的设想、开发的可行性分析等。

课程目标:分析课程开设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学习目标)。

课程内容:具体介绍本课程每一讲的内容,包括如何阅读商标类、广告类、人物类、科普类等英美时文。

课程实施:介绍课程的课时安排、课程开设的方式(讲座、实验、授课、活动),等等。

课程评价:说明本课程评价的方式,如,试卷考查、实验报告、活动报告、小论文,等等。评价方法有阅读竞赛、演讲比赛等。

四、 结束语

上一篇:保育工作总结下一篇:巧算(2) 教学设计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