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物流的几点思考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2024-10-20

关于企业物流的几点思考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共11篇)

1.关于企业物流的几点思考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篇一

2007.09 市场周刊・栏目编辑:浦春鸣 发展现代物流企业文化的几点思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流通的作用越来越重 要,商品流通离不开物流,我国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离不开流通的现代化,而流通的现代化离不开物流 的现代化。我国物流业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而崛 起的新兴产业,而大部分物流业都是从传统的运 输、仓储企业发展起来的,业态新、企业新、人员新, 所以,加强现代物流业企业文化建设,对发展中国 现代物流业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现就物流业企业文 化建设谈几点想法:

一、不断提高管理者素质,加强对企业文化的 正确理解和认识

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的领导者都是从传统企 业发展起来的,并且是靠传统经验的积累来管理企 业,领导者的素质不能适应现代物流业管理的需 要,而企业的领导者又是企业文化的设计者、倡导 者和建设者,对企业文化的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

用,而企业文化又或多或少地体现了企业最高领导 者的价值观、经营哲学和领导风格。因此,企业领导 必须通过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提高自己 的科学管理能力以及深化对企业文化重要性的认 识,全面深刻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及企业文化各部 分内容的关系,这样才能使企业的文化建设步入良 性发展的道路。

二、重视企业文化的创新,推动企业文化的个 性化发展

创新是企业活的灵魂。创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 特点和生命力所在,是企业价值观的内核,它与时 代的发展和环境变化同步。没有创新的文化就没有 创新的企业团队和创新的员工队伍,就没有创新的 技术、创新的管理、创新的产品、创新的服务和市 场,企业就会丧失其社会价值的依据。把创新这个 内核植入企业价值观,全方位融入企业文化诸多要 素和建设企业文化的全过程,培育全体员工的创新 精神,使创新成为企业的品质,这是企业文化建设 必须始终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所有成功企业的共

同经验。创新作为一条成功的共同经验,又存在于 各个企业的个性化实践之中,以本企业特有的表达 方式、实践式和实际效果表现出来。成为富有创新 精神的企业,与企业的发展目标保持一致。要激发 和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同时为其提供创新的外部 环境,大力推进企业的经营理念创新、管理创新、技 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注意发现、总结、提升独具特色的创新内核,无疑是一项十分 重要的工作。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与经营活动的联系,用 文化推动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

企业之所以要进行企业文化的建设,其根本目 的就是要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不是用于宣传和作摆 设,如果不将企业文化建设与经营活动紧密相联, 企业文化的建设也就失去了根基。所以在企业文化 建设时,一定要立足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为企 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服务,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服 务,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提供文化保障。

四、着眼企业文化发展战略,注重培育企业精神 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它是 一个持续发展培育的过程。企业在制定自己的经营 发展战略时,一定要包括文化的发展战略,要把企 业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对企业文化的发 展应该有总体的设计,能够使自己企业的文化发展 有一个不间断、连续的发展过程,这样才能使文化 得到不断的累积,避免企业因为领导者的改变而不 断变化自己的企业文化精神。另外企业在发展的每 一个阶段都需要有适合这个阶段的文化的支撑和 推动。能够为自己企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提供这种 支持,所以一定要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的长远规划。

五、提高员工素质,注重员工对企业文化建设 的参与性,培育团队精神,增强企业凝聚力 在上面的论述中强调了领导者在企业文化建 设上的巨大作用,但不是说企业的文化建设是靠领 导者自己能够完成的,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员 工,所以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有员工的广泛参与, 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位员工了解自己企业的文化,逐步使企业文化深入人心。企业一定要注重培养和 提高员工的素质,而不是任其发展,不管不问,否则 企业文化建设是无法持续推进的。在员工广泛参与 的前提下,不断推进文化建设的深入,通过文化建 设的不断推进,逐渐培育员工的团队精神,增强企 业的凝聚力,使企业文化建设走上“全民参与”与 “全民互动”的良性发展轨道。

六、注重企业文化传播工作,扩大企业文化的 影响力

企业应该重视企业文化的传播工作。企业文化 不只应该被本企业的员工所了解和接受,也应该在 企业文化建设到一定程度时为更多的公众、更多的 服务对象所了解并逐渐被接受和认可,这样通过企 业文化的传播可以加深公众对自己企业及自己企 业产品的了解和认可,这对企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 的。尤其是物流业的文化建设的效果要直接体现在 为用户的服务上,带动和影响整个物流链企业文化 的建设。

(作者单位:南京中诚石化(集团有限公司■

王 为 虎 新物流

2.关于企业物流的几点思考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篇二

加强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 强化内部监控, 事关企业的健康发展与和谐稳定。内部监控是企业深化改革、经营管理链条中的重要环节, 强化监控是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 对企业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内部监控, 不断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力度。本文对此做一个系统的研究和分析。

1 内部监控存在的问题

在加强内部监控方面, 电力企业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对内部监控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式已经有了清楚、客观地认识,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纪检监察部门的权责有限, 功能不足

对于企业纪检监察部门来说, 其职责是对企业进行监察和监督, 其中对企业的执行系统实施监督是重点, 在这一过程中涉及生产计划、经营、技术、环保等多个部门, 监督检查主要包括执行法规、政策、企业决策等情况。通常情况下, 这种检查不是取代某些部门的职责, 而是对他们履行职责的情况从行政角度进行必要的监督和检查, 纠正其违法违纪行为是其侧重的关键, 并向行政领导就有关问题提出相应的工作上建议, 但它不具备独立的依法行使职责的能力, 因此, 对于电力企业纪检监察部门来说, 其监督工作依然处于被动地位, 其作用被自然削弱。另外, 工作队伍配置不科学, 管理制度不完善, 纪检监察部门与其他政工部门合并, 一人多职, 造就了监察工作的不明确性, 只是按照上级文件走形势, 不能认真落实检查。

1.2 企业内部监控发挥不够到位

全局观念淡薄, 有令不行, 有禁不止, 各行其是;不讲原则, 随心所欲, 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精神萎靡, 官僚主义严重。

1.3 利用职务之便, 谋取私利

企业中有些人利用其手中的权力, 为自己谋取私利, 弄虚作假, 牺牲企业的利益, 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所以在治本抓源头上, 在促进企业的党风廉政等监察工作方面, 尚有欠完善之处。

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企业内部监控的思想认识错位、法律制度滞后、权力过分集中、企业内部监控的渠道不畅、内部监控关系不顺。

2 巩固和强化电力企业内部监控的政策建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从源头预防和腐败治理的途径等方面, 企业需要进行积极的探索, 在加强和改进企业内部监控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

2.1 落实责任制, 形成内部监控的合力

(1) 抓住党政齐抓共管的环节, 将组织领导落实到位, 将党风廉政建设、安全生产、资产经营三项责任制进行融合, 使之成为统一的整体, 同时将责任落实到个人。 (2) 抓住目标分解这个环节, 强化责任, 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 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 (3) 抓住动态管理这个环节, 强化跟踪监督, 热点、难点、重点问题是精力的投放点, 并努力发现, 并解决这些问题, 同时对这些问题进行动态管理。 (4) 抓住考核奖励这个环节, 强化责任追究, 恪守制度管人, 搭建内部监控网络。 (5) 不断发挥纪委的监督职能, 对领导干部的述职述廉、收入申报、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进行不断完善, 逐级建立相应的廉政档案, 不断强化超前防范、以及事前、事中监督检查, 对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进行及时遏制和处理。 (6) 加强民主监督, 全面贯彻落实厂务公开、民主评议等制度, 通过职工对党风廉政建设和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开展情况进行评判, 对于领导干部的述职和民主“双评”等公开进行, 将职工代表的监督权利落到实处, 始终坚持领导干部民主评议和民主测评, 在干部述职和年度考核中积极吸纳职工群众的广泛参与, 在干部监督和评议中, 充分发挥厂务公开的突出作用。将干部工作制度和组织部门工作计划进行公开, 使职工群众在深层次上拥有“知情权”, 一方面让职工群众知情, 另一方面让职工群众对组织部门重点计划的完成情况和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 同时又采取多样的厂务公开形式:如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党委扩大会议、厂情发布会、中层干部会、公开栏、告示牌等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等。

2.2 强化效能监察, 拓展内部监控领域

围绕生产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开展效能监察, 在节约采购资金的过程中, 明确提前介入, 重点防范, 跟踪监察的思路, 进行监察, 在一定程度上上防止发生腐败问题, 围绕企业的发展做文章, 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 很好地融入效能监察, 将各种可能滋生腐败的漏洞进行有效堵塞。重点对煤炭采购、物资采购部、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临时用工、商务合同签订、资金运转与拨付、转供电、水、热以及职工工资发放等方面的跟踪监督管理。对于煤炭采购来说, 主要的供应部门是燃料部门。其他辅助材料的计划平衡是材料部门是的职责, 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采购供应及库存管理两个部门的影响和制约。从强化人员的政治安全意识、职业素质培养和纪律教育入手, 将廉政和效能监察融进行整合融为一体, 筑起了一道“防火墙”。定期组织干部职工进行政治理论和廉洁自律学习, 对关键岗位的用人加强管理, 将考核评价落实到位, 通过岗轮岗制度对关键岗位进行管理;通过日常监督考核的方式对各项采购工作进行管理, 季度检查考核, 年度评审考核相结合, 严格程序控制, 把好关键环节。

2.3 预防职务犯罪, 深化内部监控工作

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一项治本的重要举措, 是强化企业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 为增强党员干部的法律意识, 强化对关键岗位以及担负重要职责的领导、工作人员的普法教育, 组织党员、中层以上干部、管理人员参加预防职务犯罪知识专题讲座, 对其职务犯罪的具体表现形式, 形成的巨大社会危害以及产生职务犯罪的根源进行了深刻剖析, 并从加强和完善企业管理、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加强法制教育, 提高道德修养, 正确对待权力, 筑牢思想防线等问题, 重点阐述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有效地预防方法措施。通过对党员干部、重要岗位人员开展职务犯罪知识教育, 切实加强内部监控, 使大家对预防职务犯罪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 廉洁自律意识和接受监督的意识进一步加强, 对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切实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各项职责, 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廉洁自律工作, 与干部签定《廉洁自律承诺书》, 通过承诺书明确反腐倡廉方面的责任与义务, 又对干部实行了任中廉洁自律考查, 这些工作的实施, 使干部抓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意识、廉洁自律意识和接受监督的意识进一步增强。

电力企业的内部监控工作任重道远, 我们希望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使我们的企业逐步走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摘要:为了确保电力企业健康发展与和谐稳定, 需要加强内部监控。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电力企业内部监控工作存在的问题, 为改进和完善内部监控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进而为改进电力企业加强内部监控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内部监控,改革,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郑浩, 王欣.我国企业内部治理监督机制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3 (02) .

[2]孙多娇.上市公司内部监控模式创新研究——独立董事制度与监事会相结合[J].价值工程, 2006 (05) .

3.关于企业物流的几点思考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篇三

关键词:企业;思想政治;思考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各企业也在不断进行改革,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逐步提升,企业内部的和谐是促进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而政工工作是为企业创造和谐发展环境的重要手段,因此,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一、现代企业政工人员素质缺失的普遍现状

(一)缺乏奉献精神

现代企业的政工人员大多是简单的工作抢着做、复杂的工作推给别人做、凡事以自身利益为前提,完全没有一个作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者的觉悟,这导致企业内部的政工工作显得毫无说服力。

(二)缺乏创新思维

许多政工人员在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时,都是对传统的工作方法生搬硬套,不能根据时代的要求做出相应的创新。这种不符合实际,又跟不上时代的工作方法使得政工工作效率低下,员工会渐渐失去对政工工作的信心,进而成为企业和谐发展的重大隐患。

(三)缺乏业务能力

缺乏业务能力的政工人员往往无法全面深入的理解上级指示的内在含义,在传到时言辞含糊不清;在撰写报告和假话时,常常脱离实际,内容空泛,缺乏其应有的指导性;在进行员工调查和政工教育时,其调查片面、教学效率低下,缺乏实际意义。这导致企业的政工工作在许多员工眼里看起来只是走个形式,丧失了政工工作应有的权威。

(四)缺乏集体意识

许多政工人员只是为了工作而工作,完全没有意识到政工工作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在实际中作中也只是简单完成上级领导的要求,对政工工作和整个企业缺乏应有的责任感。

二、做好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一)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企业开展各项工作

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应当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等紧密相连,各个单位都十分注重将思想政治工作和单位的生产经营联系在一起。若脱离单位的实际运行情况空谈思想政治,则会让其流于形式,停留在表面。只有将思想政治工作和单位的生产经营等情况联系在一起,才能够稳定员工的思想,增强员工的凝聚力,推进改革稳定进行。反之,则不利于单位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做好员工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企业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企业发展,而其中,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则是贯穿始终的部分。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直接影响着员工队伍的稳定性以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能否高效开展。为此,企业必须转变思想,努力提高政工队伍的建设,为做好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实现企业和员工互利共赢的重要途径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努力,同时,员工也可以通过在企业的工作不断的成长,获取丰富的工作经验,增强工作能力,同时,满足自身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可以说,做好了思想政治工作,就能够实现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长远的统一,在促进单位进步的同时,让员工满足物质与精神方面的需求。

三、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一)加强自身修养是做好政工师的前提条件

1.良好的政治修养是基础

思想政治工作者代表着党的政策和党的形象,因此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一定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同时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工作中始终要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在思想上,要政治立场坚定、政治观点鲜明、模范遵守纪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在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上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为了人民群众。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者才能够赢得人民群众的敬重,进而能使人民群众信服思想政治工作者。

2.优良的思想道德修养是关键

一个合格的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思想素养。世界观作为人的精神世界中的核心思想,是属于最深层次的精神支柱,既是价值观的基础,又是价值观的核心。因此,世界观决定着人的认识和方法论,决定着人生观、价值观等。

3.较强的业务修养是保证

要具有一定的组织才能,即“才干”,既能够调动本部门力量,发挥所有人员的积极性,形成一股凝聚力。同时,又能够协调组织其他部门的力量,共同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还要能够组织群众,运用群众智慧共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能写出文理通顺、生动鲜明的文章,胜任起草各类公文的工作,能适应各个环节的需要。要具有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能成功地组织各种活动。

(二)提升企业政工师素质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1.政工师需要有一颗真诚的心

要知道职工的痛苦,从这里出发,树立、深化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这是对政工师的要求,所以政工师需要有一颗真诚的心。得人心的政策和方法,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奉献给员工一颗真诚的心。

2.要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修养

思想政治工作者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能给人一种智慧的感召力,提高自身的层次。具体表现就是思想政治工作者除了具有扎实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工作业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掌握与思想政治工作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深入了解职工的具体困难,和思想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掌握计算机、互联网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知识,运用于思想政治工作之中。

3.工作方法要区别对待

承认政治思想工作者的工作是一门科学,在具体的工作方法中,就是要做到了解职工的思想。从哲学上说,人的思想是人的头脑对外部客观事物的反映。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全体职工,这决定了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要认真地下功夫去分析掌握每个职工的思想政治状况和变化情况,从而做到真正了解人。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一定要着重加强员工个人素质的提高,充分认识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过程,需要适应新形势,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式、方法,这样才能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卓.浅析如何加强现代企业政工队伍建设[J].活力,2013(6).

4.关于创建和谐企业的几点思考 篇四

专业论文

关于创建和谐企业的几点思考

关于创建和谐企业的几点思考

摘要: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十七大提出的总体要求。企业是社会的细胞,创建和谐企业就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单元和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和谐企业;特征及意义;矛盾和问题;对策措施;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democracy and the rule of law, fairness and justice, honesty and friendship, full of vitality, stability and order,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of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is the 17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proposed the general requirements.Enterprise is the cell of society, creating a harmonious enterprise is the basic unit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an important part.Key words: harmonious enterprise;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 of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V223.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创建和谐企业的基本特征及重要意义

1.1和谐企业的基本特征

和谐企业是企业结构合理的企业。所谓企业结构,是指企业的治理结构、文化结构、员工结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以及各种资源要素结构等等。所谓合理,是指企业结构的各个子系统处于一个均衡、稳定的状态,企业内外部的张力很小。因此,企业内部资源要素的整合以及对企业的控制难度相对较小,成本较低,企业处于一种和谐稳定的状态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很强。

和谐企业是行为规范的企业。一个和谐企业在处理与社会的关系时,应该是一个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照章纳税、诚信经营的企业;一个和谐企业在把握企业内部关系时,应该是一个秩序井然的企业,有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有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有清晰的发展思路和战略方向,有透明公正的晋级和薪酬规则等等。

和谐企业是运筹得当的企业。有了合理的企业结构和良好的企业规范,还要有优异的企业运筹能力,企业才能最终得以和谐。这就是所谓的企业家和优秀的管理团队在企业中的作用。

1.2创建和谐企业的重要意义

首先,和谐企业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财富源泉,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基本物质载体、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就业载体,同时也是人们安居乐业的基本生活载体、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生产载体。只有企业持续、稳定和谐发展,才能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建设和谐企业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致力于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国企取得长足进步,不仅形成了自己的主导产业,而且培育了自己的管理和技术队伍,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这种背景下,改变粗放性、高耗能、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实现企业与社会、企业与环境以及企业内部的和谐发展就显得更为必要。

第三,建设和谐企业是解决各种不和谐因素的必然要求。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利益在不断调整;就企业来说,市场竞争无序化,劳资关系白热化,利益相关者关系紧张化,企业内外部的各种不和谐现象频现。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在理性发展中寻求妥善化解矛盾与企业冲突的理想方案,只有化解了诸种社会和企业矛盾,才能避免冲突与对抗,企业才能顺利地提升到更高的发展平台,使整个企业得以持续健康发展。

2当前影响企业和谐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2.1对构建和谐企业的认识不深。国有企业虽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别是构建和谐企业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实践,但整体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企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不足,构建和谐企业的目标和具体措施不够明确。一些企业强调投资环境,注重招商引资,对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协调劳动关系,创建和谐企业重视不够。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2.2部分企业重企业发展。轻职工权益,劳动保护不到位,劳动合同签订率和社保参保率“双低”。一些企业领导和经营者仅仅把职工看成是“打工者”和管理对象,“以人为本”的和谐双赢理念不强。某些分配不公平造成贫富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尽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均可按贡献参与分配,但实际情况是各要素参与分配的权利是不公平的,作为最重要的劳动要素,在分配中处于弱势地位,而资本和管理等要素却处于强势地位。职工收入偏低,职工工资增长与经济增长不同步成为当前劳动关系矛盾中的主要问题。经营者、管理者与职工的分配差距不断拉大,不少企业还存在着拖欠和克扣职工工资的现象,由此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相应增加。

2.3增长方式没有完全转变。企业片面追求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必然对资源利用、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近年来,一些企业盲目强调做大,片面追求规模,忽视对先进、成熟技术及清洁工艺的开发应用,对新建项目安全环保“三同时”把关不严、审核不力、措施落实不够,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形成了新的浪费和污染。

2.4企业内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一方面,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国有企业形成了多个不同的利益群体,包括在岗职工、有偿解除劳动合同人员、内部退养人员、离退休人员、家属工、待业子女等,不同的利益群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加之历史与现实的问题互相交织,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维护企业内部稳定的压力很大。另一方面,市场开放程度加大,竞争日益激烈;能源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对企业发展的制约性较强;国家对安全、环保等方面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对企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上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给企业维护和谐稳定增加了新的难度。

3创建和谐企业的主要对策措施

3.1创建和谐企业必须正确处理企业内部各种关系

①要处理好依法治企与加强民主管理之间的关系。和谐社会的核心是公平公正。为此,要进一步加强企业法制宣传教育,严格遵守《合同法》、《劳动法》、《工会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全面贯彻落实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依靠”方针,依法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坚持依法治企、依法管理,推动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建设,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群众参与和谐企业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②要处理好科学发展与合理分配之间的关系。创建和谐企业,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企业要和谐,根本地讲主要取决于两条:其一是要把“蛋糕”做大,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其二是要把“蛋糕”切好,坚持走共同富裕之路,用分配原理的合理化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③要处理好企业稳定与安全生产之间的关系。和谐企业首先是一个稳定的企业,是一个有能力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企业。要严格落实维护稳定工作责任制,着力发挥维护稳定网络的作用,及时沟通、及时收集、及时报告、及时处理;要主动超前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建立可靠的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要进一步严格企业各项规章制度,从远着眼建立起防范和处理突发事件的长效机制;要下大力抓好安全生产,从根本上说,没有安全就没有稳定。

④要处理好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关系。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就是强调发展要全面、协调、可持续,要统筹兼顾。一是在企业内部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使一切有利于企业进步的愿望得到尊重,活动得到支持,才能得到发挥,成果得到肯定;二是高度重视培训工作,引导员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三是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为那些“想干事、肯干事、能干事”的员工提供发展平台和上升通道。同时,要始终坚持抓好队伍建设,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要以强化执行力为主线,保证企业各项制度的落实;要正确处理在岗职工与离岗职工、主体单位职工与改制单位职工,干部与职工等群体之间的关系,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和承受能力;要通过适当的活动和形式,为员工创造更多的沟通思想、增进感情的机会,融洽员工关系。

3.2创建和谐企业必须营造一个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①注重抓好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和谐。要尊重和服从地方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积极了解国家法律和地方法规,遵守法律、法规,调节企业和国家、地方的各种关系。要严格依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法纳税,履行应尽的义务;要加强与地方政府沟通与合作,多向地方政府传递企业有关的信息和情况,协调好企业与地方政府中各部门的关系,争取他们对企业的理解、支持和指导。

②注重抓好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和谐。要坚持把施工所在地当作自己的家园,时刻注意企业形象,积极参加当地公益活动,加强与地方组织以及当地群众的沟通,并为当地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和帮助。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施工安全,强化环保意识,坚持安全文明施工、绿色环保施工,减少工程施工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促成企业与环境和谐相融。

③注重抓好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单元,是社会的“经济细胞”。因此,企业在营造自身“小环境”的和谐氛围时,还应该促进企业与社会的“大环境”相和谐。要十分注重加强与新闻媒介的沟通联系,既要通过新闻媒介了解社会动态和经营环境,获得更多的有利于企业生产的信息,更要注意通过新闻媒介,将企业介绍给社会,帮助树立企业形象,提高知名度,以利于企业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人民需要和谐,企业需要和谐,社会需要和谐,只有在和谐中才能发展,只有在和谐中才能创造国家的繁荣昌盛。党的十七大发出了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号召,成为人心向往的时代最强音。我们要高举旗帜,与时俱进,在企业发展、生产经营工作中,唱响和谐发展的主旋律,把和谐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握机遇,练好内功,加快企业做强做大做优的步伐,实现又好又快又安全地发展。

5.关于大企业税收管理的几点思考 篇五

在不久前完成的国家税务总局机构改革中,新组建的大企业税收管理司备受社会关注。大企业缴纳税收所占比例举足轻重,如何根据其特点,科学确定税收管理目标,构建系统的税收管理体系,一直都是各级税务机关努力探索的重要课题。根据此课题,笔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有以下几点思考,仅供参考。

一、大企业的特点及税收征管现状

在长期的税收征管过程中,基层总结出大企业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一是巨大的资产规模和庞大的机构设置,税源结构具有复杂性;二是生产经营流程长,税源结构具有跨度性;三是购销业务量大、市场覆盖面广,进销核算具有规模性;四是企业管理结构较为完备,资金、物流的管理十分规范,内控机制较为健全,特别是上市公司,一般都聘请专门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定期审计,并向社会公布年报信息,财务人员数量多而且比较精干;五是具有较强的纳税意识,自身财务税收专业化水平较高;六是经济地位重要,税源举足轻重。山东青岛烟草有限公司,2008年入库税收5.3亿元,约占重点税源收入72%,占市北收入的43%。

二、大企业税收管理的难点和问题

(一)组织机构不匹配。大企业多数是中直企业,级别较高,一些副部、正厅级单位屡见不鲜,其办理涉税业务的财务资产部往往为正处级单位,而主管税务机关仅为科级单位,或者由驻厂处进行管理,行政级别不对等,给日常工作联系和协调带来诸多不便。

(二)人员素质不适应。大企业组织机构复杂,管理环节多,业务量大,涉及多个行业且跨地域经营,专业化分工细致,信息化程度很高。为了提高竞争力,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大企业还培养和引进了一批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与之相比,税务机关的管理力量明显不足,精通法律、财会、计算机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匮乏,无论是人员数量还是人员素质都存在差距,对大企业的管理力不从心。

(三)税收制度不完善。目前,一些大企业的税收政策还不完善,随意性比较大。在税收管理方面,到目前为止全国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大企业税收征管办法,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摸索前行,导致税收管理的盲目性,制约大企业税收监控和管理向深层次、多角度、专业化方向发展。

(四)信息平台不对称。大企业目前普遍使用财务软件,财务核算高度集中和规范统一,数据质量也很高。国税系统虽然实现了全国联网,但征管软件在税源分析方面还存在很大缺陷,如:综合征管软件只能记录日常征管业务操作,无税源分析、纳税评估的功能;没有登记总、分、子公司、关联企业之间的关系,因此也无法对关联企业进行监控;企业的财务数据无法读取,企业的海量信息无法充分运用等。

(五)信息渠道不畅通。对于大企业的管理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企业信息资源的掌握,虽然《征管法》中对纳税人报送的资料有明确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却经常遇到一些困难。大企业出于保密等方面考虑,在对外披露信息时十分谨慎,税务机关需要掌握的资产、核算等信息不予提供或需要经过一定的内部审批程序方可提供,信息的及时性难以保证。一些大企业能够出具的财务报表达几百种,但只给税务机关提供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另外,企业的所有核算单位并非都在一个税务部门管理,无法掌握整个企业财务核算的全部情况。目前税务机关获取信息的唯一途径就是企业自行申报,这些经过加工的“二手”信息,还存在是否真实准确的问题,依据这些信息开展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难以保证工作质量。

三、加强对大企业税源管理的建议

(一)转变税源管理理念。大企业作为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或是上市公司,企业内、外部都有很强的监控机制,既受到审计署、证监会等外部执法部门的监督检查,也接受集团内部审计的日常监督,建立了一整套依托信息化平台的科学管理机制,其主观上不具备主动

偷税的意识,为了规避税收风险,维护上市公司的形象和股民的利益,其纳税遵从度是很高的。但站在企业的角度,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对税收政策的理解可能与税务机关不一致,需要加强征纳双方的沟通和理解。税务机关应转变管理理念,对大企业采取与其他中小企业有别的管理办法。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结合大企业的特点,应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纳税评估为主要手段,在全面掌握企业基本信息的情况下,强化物流、资金流等动态信息的监控分析,综合评价企业经营能力和纳税能力,防范关联企业税收转移,科学预测税收收入,提高纳税申报质量,堵塞税收征管漏洞。对大企业的管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通过对某一企业某类业务长期的跟踪调查,查找管理的问题和不足,研究改进措施,通过持续改进,建立起某一行业的纳税评估模型和管理办法,达到规范一类企业的目的。

(二)设立专业管理部门。由于大企业具有数量少、经营活动复杂、税收收入比重大、需要提供专业性较强的纳税服务等特征,建议成立大企业服务管理专门机构,专门负责研究制定对大企业实行专业化管理的政策法规以及管理的方式方法,按行业划分客户管理范围,对大企业进行垂直管理,负责对大企业的纳税服务、税款征收、纳税评估、税务检查等各项工作。

(三)充实税源管理力量。一些综合类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复杂,要求税收管理人员必须精通税收政策,掌握企业财务、金融、资本运作、生产经营等方面知识,具备不断学习、吸收和运用国家相关税收法规的能力。因此,在人员配备上,应增加人员编制,通过调配、培养、引进等方式,配备全方位、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提升整体队伍素质。同时,要立足现实,大力开展专业技能岗位培训,针对大企业的特点,重点培训财务分析、会计电算化等方面的内容,特别是要熟悉大企业财务软件的操作,掌握财务软件中设置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核算规则,找出重点监控的会计科目及相关凭证,从而提高电子查账的能力。另外,应面向社会,以合同形式聘用专业人员,如执业注册会计师、审计师、律师、计算机财务分析专家、金融证券专家等,针对大企业管理中的某一课题开展深入研究分析。

(四)调整机构岗责设置。在现有机构模式下,可以通过内设机构的整合,调整岗责,实现税源管理资源的最大化。一是通过推行网上认证、网上报税和网上申报,将申报征收环节前移至企业端,压缩办税服务厅和行政管理人员。二是将办税服务厅、税政综合部门、计统部门、税源管理部门等进行整合,按照信息采集、审核评析、调查核实等三个环节设置部门或岗位,从而建立起税源监控、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的良性互动机制。

(五)疏通税源信息渠道。税源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是大企业税源管理的重要突破口,应立足于开展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的需要,全面采集涉及企业组织机构、生产经营、关联交易、物流、资金流等方面的信息,同时要拓宽采集渠道,建立与审计、工商、海关、银行、证监会等相关管理部门的联系和信息沟通制度,利用相关部门的管理信息资源,丰富税源管理信息库。要建立与大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沟通和协调机制,增进理解,加强联系,保证信息的畅通。

(六)创新税源管理模式。大企业分布范围广,跨县、市甚至跨省经营,机构层级多,但财务核算集中统一,不适合属地管理;而且涉及行业较多,缺少行业可比对象,也不适合行业分类管理。但大企业组织形式十分固定,内部管理规范,因此,可以根据其主营业务进行分类,对某类业务的某一个企业进行深入剖析,理清工艺流程,发现可能存在问题的关键环节,然后进行重点调查,采集相关数据,进行审核分析,从而以点带面,总结分析方法,建立分析模型,有针对性地对其重点环节实施分类管理。

(七)开发税源管理平台。面对企业高度的信息化,没有相应管理信息平台的支持是难以实现有效管理的。目前,综合征管软件中缺乏对大型企业组织结构、关联业务的记录,更缺乏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的支持,因此,建立大企业税源管理和分析平台是十分必要的。该系统应实现以下主要功能:一是建立大企业组织机构、关联企业的基础资料库;二是建立大

6.关于现代企业理财的几点新思考 篇六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企业已全面参与了国际竞争,而传统意义上的时务管理机制已不能完全与之相适应,所以有必要对支持现代企业运作的财务管理机制进行相应改革,建立适应新形势下的新的时务管理机制。

1理财目标要以企业的长远发展为根本

首先,理财目标应代表企业所有相关者的利益。近几年来,不少已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已认识到理财目标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的重要性。企业财务目标的制订,既要符合企业财务活动的客观规律,又要充分考虑企业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使之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衡量指标应该以相关者的利益为出发点,不少企业已注意了这点。企业要长远发展离不开相关人,仅以不损害相关人的利益为前提是不够的。如今,资本的范围、结构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以前的物质资本占绝对比重了,而是知识、信息、观念等也占了相当的比重,这一变化将会日益改善所有者的地位。众所周知,企业要发展离不开债权人、员工、政府、顾客等相关利益人,他们共同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贡献,理应分享企业盈余。债权人要求企业保持良好的资金结构和适当的偿债能力,以及按合约规定的用途使用资金;职工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提供人力资本必然要求合理的报酬;政府为企业提供了公共服务,也要通过税收分享收益。正是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构成了企业利益制衡机制,如果试图通过损害一方面利益而使另一方获利,结果就会导致矛盾冲突,出现诸如股东抛售股票、债权人拒绝贷款、职工怠工、政府罚款等不利现象,从而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损害了企业的价值。所以企业在理财中必须兼顾和均衡各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利益要求,使包括股东的所有相关利益主体均能得到满意的回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利益最大化”。

其次,理财目标的实现应以履行社会责任为前提。企业是社会的,社会是由各个不同的人构成的,企业的价值不仅表现在对企业本身增值的作用上,而且表现在对社会的贡献上,表现在对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的贡献。前些年,为了追求企业理财目标(如企业利润最大化),造成了一些与社会目的相背离的情况如:酸雨、臭氧空洞、物种灭绝、绿洲沙化、全球变暖等。新形势下.国际竞争相当激烈,已不仅表现为经济利益方面的较量,还表现为生态、大众利益等社会利益。所以在追求自身及相关人利益的同时还要维持社会公众利益,保护生态平衡、防止公害污染,支持发展社区的文化、卫生、福利事业,才能在实现经营目标的同时,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有助于提高公众和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程度。这样企业才能长远发。

2理财内容要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在新的时代,企业在筹资活动中所筹措的资本,应当既有财务资本,又有知识资本,因为知识和掌握知识的员工将比资本和土地等自然资源更重要。知识将成为创造财富的最重要的资本。一个企业能否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对知识和新技术的拥有和掌握程度。在新的资产结构中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商誉、计算机软件、人力资本、产品创新等所占比重将会不断加大,作用不断增强。拥有知识的专业化人才可用知识投资,取的股份,把个人的报酬与企业紧密联系起来,促使其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最大的努力。现代企业的员工也是知识的拥有者,他们给企业带来的是人力资本,而物资本的增值来源于人力资本,他们也应参与税后利润的分配,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它是知识经济时代决定企业在竞争中能否取胜的关键因素,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树立知识效益和人才价值的观念。所以,现代企业的收益分配应以知识为导向,由于人力资本是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成败的关键,这就要求企业理财的分配形式应充分体现知识资本的价值,使员工的资产积累和增长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紧密联系,更有利于强化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理财内容要向广度发展,也就是国际化方向发展。加人WTO后,我国企业一方面不出国门就要面临世界顶尖企业的竞争,另一方面,我国企业也应主动走向世界,开展跨国经营,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国际企业理财活动包括境外筹资上市、跨国兼并、国际长短期证券及金融衍生产品投资、跨国资本流动、国际结算、国际税收筹划等一系列内容。

3理财的地位应进一步得到提高和加强

多年来,企业的理财,实际上只是“理帐”,理财的作用被束缚在核算、统计及一般的价值核算管理上。在社会范畴中,企业是追求经济效益的经济组织,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什么经济成份组建的企业,不论从事何种行业的企业,除高度重视市场,重视产品的CI形象外,还要高度重视企业财务管理,把财务管理放在企业管理中心位置上,并对其进行再认识。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公司理财的重要性已被认识,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负责人作为高级管理人员之一,由公司经理提名,董事会任免,标志着公司理财地位的上升。要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发挥更好的作用这涉及商业运转的各个方面,从销售目标到销售计划,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及战略计划,销售渠道,与公众的关系等对企业的财务负责人而言,创造价值与以往的节约同等重要,他们通过财务部门实施有效的财务管理来创造价值的能力受到技术、资源、公司规模、企业文化等的影响,这些因素又反过来一起影响公司的领先地位。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环境复杂多变,风险越来越大,要确保利润最大化,必须确立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发挥财务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考核等方面的作用,这

7.关于企业物流的几点思考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篇七

一、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来说,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一方面,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这是对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企业文化建设也包括在这“一切工作”之中, 当然,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企业中得以贯彻执行的保证。企业文化建设能否符合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要求, 要靠思想政治工作的监督保证。第二, 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企业文化虽然是广大职工思想意识和言行及企业各方面的综合反映。但它不是自发形成的, 它需经企业领导的引导和概括总结, 再加上广大职工和积极参与配合形成的。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 每一个环节都必须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得以实现。企业文化, 从总体上说, 职工的心理接受程度往往处于服从、认同、内化并存的状态。建设企业文化, 就是促使这种转化, 要真正实现这种转变, 最重要的是在职工心理方面下功夫, 思想政治工作是作用于职工心理的最好形式和手段。因此,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

二、从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来说, 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第一, 企业文化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路子和新方法。一些领域践踏道德规范现象比较严重,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时有发生;假冒伪劣、欺诈活动成为社会公害;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蔓延。这些现象, 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很大的冲击, 思想政治工作如何才能适应新的环境条件?成了思想政治工作者和企业领导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企业文化建设给思想政治工作打开了新思想, 给企业政工人员提供了从文化这一角度去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现在的职工, 特别是青年职工, 他们很容易接受新思想、新观念, 那种旧式的填鸭式的灌输方式越来越不符合他们的要求。他们要求企业的文化娱乐生活的提高, 这就要求企业领导特别重视职工的文化娱乐生活设施的建设。比如各种竞赛, 文体活动可向广大职工潜移默化地灌输正能量, 从而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实践证明, 通过企业文化建设, 可以达到思想政治工作所要做的效果。

第二, 企业文化关于如何做人的工作, 对思想政治工作有一定的启发。企业文化建设重视形成职工的凝聚力、向心力。因此, 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 非常注重感情投资, 建立企业领导与职工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关系。而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 往往只是读读报纸、念念文件, 方法简单。职工谨小慎微, 敬而远之, 也很难达到效果。思想政治工作要想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产生凝聚力和战斗力, 就必须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入手。

企业文化建设十分重视企业内部人际关系, 认为企业内部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工作, 不但要协调好职工与职工之间的关系, 而且要协调好职工与领导之间的关系。只有协调好企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消除职工的心理障碍, 工作起来才会心情舒畅, 工作效率才会提高。

第三, 企业文化建设给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一种文化氛围。通过企业文化建设, 在企业内部的小环境里, 就会产生一种文化氛围。文化氛围对于职工的精神风貌、一言一行都起着约束的作用。思想政治工作要想取得深入人心的效果。就必须在建设企业文化的基础上, 创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在这种文化氛围中, 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潜移默化地就实现了。

通过以上对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关系的阐述分析, 我主张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但是我们对两者不能简单地作等同处理, 尤其是在企业转换经营机制, 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后, 不能用企业文化建设代替思想政治工作, 应承认它们在层次上还有一定的区别。企业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 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文化的导向。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是推进企业改革逐步走向深化, 使企业活力进一步加强的有效途径。

那么如何使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找准把二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结合点。这个结合点, 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说, 就是立足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二是从本单位实际出发, 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入手, 注意培养职工新的价值观念, 培育符合本企业特点, 能激励职工奋发向上的企业精神。它是一种无形的“纽带”能把广大职工与企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从而使企业充满活力。三是完善企业的管理, 强化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加强行业职业道德规范, 促进企业的生产、文化、体育、卫生福利等环境, 全面活跃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结语

加大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力度, 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步发展, 使企业在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赵建平.企业文化—管理的灵魂[M].北京:中国石油出版社, 2002.

8.关于企业物流的几点思考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篇八

[关键词] 西部边境 防反作战 装备物流

新时期新阶段的历史使命,对军队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时代要求,提升我军尤其是西部边境地区防反作战装备保障能力是我军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西部地区防反作战,由于受气候、地理和社会环境以及作战样式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装备保障能力尤其是装备物流能力就更为特殊、更为困难。针对高原、高寒、山地地区的特点和防反作战的突发性、不确定性,战时装备物流的紧迫性和多样性以及弱经济性和非常规性,如何采取有效对策,确保装备及时有效的补给保障,是提高部队作战能力的关键所在。

一、防反作战对装备物流提出的新要求

1.符合国家总体战略

祖国统一的大业尚未最后完成,两岸的统一将是21世纪中国人民最大的心愿;中国和周边国家领土领海的权益之争,不能完全避免,也难以彻底解决;少数国外势力依然插手中国内部事务尤其是指使、援助分裂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和所谓的人权问题煽动骚乱,妄想将新疆和西藏从祖国分裂出去。因此,在争取和平发展的前提下,相应的军事斗争准备也必不可少。在东南沿海要充分做好反台独军事斗争作战准备,同时在西部地区也必须努力做好反恐维稳作战的准备。

2.紧跟军事变革发展步伐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世界军事快速的变革,迫使我军必须迅速、严格地按照军委新时期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一场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来的战略方针思想,努力做好军队装备建设工作,推动我军的现代化变革。近年来,高新技术在我军装备的应用和信息化、网络化的管理,使得我军现代化建设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对部队的反应速度和装备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装备物流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保障部队作战能力将产生明显的影响,尤其是在西部边远地区,能否做好装备物流建设,关乎着边境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3.结合西部区域特点和作战特点

(1)地域特点:高原、高寒、山地、经济欠发达。

①西部边境地区气候恶劣、地形复杂,可用道路少、路况差。由战区到达预定作战地域,可依靠的铁路、公路少,且除国道外的大部分公路,多为简易、沙石路面,坡度大、曲半径小,沿途地形险要,多数作战地域车辆难以通行,磨损加大,故障增多,运力下降。②高原缺氧、天气寒冷,保障人员容易出现高原反应:呼吸困难,头晕、体力下降,造成非战斗减员。③因为历史、环境和交通等多方面的影响,西部边境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缓慢,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高,没有形成成规模、成体系的物流服务。

(2)作战特点:防反结合,以防为主。西部地区的作战任务就是维护祖国统一、反恐维稳,作战初期要求部队充分利用平时战场即设工事、掩体来防御或挫败敌人的进攻,牵制敌人,稳定战争态势,掩护反击主力的前线支援、左右协防、机动展开。第二阶段,快速组织防守,铺开战线,积极配合主力增援部队进行有效的反击,驱敌出境,收回国土。

二、防反作战装备物流建设的重点

1.建立一体化装备物流体系

作为一个综合的整体,一体化装备物流体系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能够通过优化整合各要素、各部分的功能服务于整个体系,一体化装备物流体系又可分为三军装备物流一体化体系和军地一体化的装备物流体系。

(1)建立三军装备物流一体化体系,根据目前的保障模式,充分做好三军联勤和军地一体保障是建立装备物流体系的关键所在和核心内容。在军委和总部的统一领导下,优化整合现有装备保障体制、机构、供应模式,把陆、海、空三军所有的通用装备和其它便于统供的装备统一起来,按照统一的制度和标准进行装备物流保障。构成陆海空天一体的保障空间,从根本上改变诸军兵种装备保障上各自为战的局面,彻底突破三军分块供应的模式,真正意义上实现三军装备物流一体化.

(2)建立军地一体化的装备物流体系, 统一协调控制军队装备保障力量和地方动员保障力量,为战时、战事保障,并做好分工。根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思想,近年来西部地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大型物流基地的建立,可以考虑由地方物流企业贮备保障通用设备和生产周期短的物资,部队则主要储备保障军队专用装备和生产周期长的战备物资,深入做好量化、细化、具体的工作。达到军地结合、兵民结合,寓军于民、以民促军,军地一体、协调发展的目的。

2.建立战时装备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围绕边界防反部队可能遂行的作战装备物流任务,结合作战与物流,三军装备物流一体化,军地装备物流一体化的特点,建立多点采集、逐级备份、实时更新、按权共享的装备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以便各级装备保障指挥人员针对作战部队不断变化的装备需求情况,作出快速、准确的反应,制订合理、有效的计划,组织力量进行精确保障。

三、防反作战装备物流建设的实现途径和手段

1.根据需求、合理保障

一旦发生战事,要充分考虑在装备物流信息化条件下边界地区作战装备物流的特点,尤其是在边界特殊的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等给装备物流带来不利影响的情况下,科学合理的制定装备物流的方式、方法、手段,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更好地为装备、为部队服务,提高综合装备物流效率。

(1)预备、独立保障。针对现代战争快速度、高消耗的特点,通过仿真技术推算、预测未来作战的规模,做好装备储备,按实战化要求,加强物流设施和各级物流指挥中心的建设。还要搞好预设战场规划,利用边防反应部队及道路沿线兵站按方向、成梯次沿主要道路合理修建地下、半地下永久装备物流中心,建立装备预存仓库。根据战场需求建模,科学合理的加大装备的预储预备量,逐步完善边境相对独立的装备物流能力,实施独立保障来确保在突发战争时,能够作好装备物流,取得防反作战的胜利。

(2)定点、随时保障。预先在部队机动路线上装备损害率高、消耗量大的地点,设置小型保障供应点,在部队到达后或修整时,对部队装备进行全方位、综合的消耗补给,维护保养等。在部队到达的同时要迅速进行及时有效的装备保障,这种保障模式对保障勤务人员和保障点提出更高的要求:素质过硬、技术精湛、分工明确、部署合理、保障有力。 同时要求物流分队具有良好的机动性和极快的反应速度,使之在部队得到充分保障、补充后能够迅速安全的退出战场。

(3)伴随、跟进保障。这就要求保障力量,主要是物流小组,技术力量精干、装备齐全,能够随时随地的对部队在机动或战斗中的装备消耗、损失进行有力、有效的补充。还要准确掌握地方物流力量的具体情况,在适当的情况下相互协调,充分利用地方物流力量和资源为部队远程机动和作战进行有效的保障和补给。保障人员在前进、转移途中配合机动运输人员对车辆等装备进行必要的技术检查,针对发生的故障迅速作出反应,对不能现场解决的问题进行记录备案,以便后续保障支援分队赶到后,加以排除。

(4)灵活机动,越级直供。由于边境地区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复杂的地理环境,直接影响我物流分队的快速保障支援,这就要求运用可靠性高、机动性强的多类型机动保障力量,诸如全天候直升机、越野性能好的保障车辆等,根据一线防反作战部队的编配武器装备种类,以及作战部队所需装备数量,按照合理比例,科学搭配各种装备,进行集装化包装,由后方装备物流中心、军械仓库或野战仓库直接送达团、营一级作战部队,尽量减少中间环节,缩短装备供应流程和时间,提高装备保障效率和精确保障能力。及早形成及时、高效、精确的立体化装备物流体系。

2.综合一体,联勤保障

在防反作战中,为了取得战事的胜利,我们必须采用及时、有效的装备物流活动,迅速补充装备,恢复战斗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必要时打破军、兵种建制的限制,采用就近、重点保障,充分合理地利用装备。当然,在综合一体,联勤保障中,要充分利用战时装备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及时了解部队装备消耗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供给保障,避免物流供应不平衡现象的出现。

四、结论

综上所述,只有根据我军装备系统的现代化建设总体要求和发展趋势,引进先进的装备物流理论,逐步实现集成化的装备物流体系,对全面提高我军装备保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装备物流体系将进一步发展,它的建立将在我军装备保障和军事物流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边境地区防范连锁反应机动作战弹药保障特点及对策.西北装备,2007,(1),22

[2]远程机动装备保障地几点思考,西北装备,2007,(1),24

9.关于企业物流的几点思考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篇九

一、项目工程建设艰辛,但浪费严重。

虽然我们的技改项目工程建设快,投产快,但这并不能说明我们的管理水平有多高,事实上我们的工程管理中存在着很多显性的和隐性的问题。比如,工地上施工材料到处乱扔,造成了财产的浪费;设计中有些没有必要建的设施建了,造成了不必要的投资;建设中该监督检查的没有检查到,造成了劳民伤财的返工,其中1#焦炉推焦车轨道的返工就是最大的教训。不可否认,所有这些对我们一个刚刚起步、资金紧张的企业来说,造成的浪费是非常惊人的。

二、生产系统努力生产,但职工管理松散。

同其它同类厂家相比我们厂的生产可以说是投产快、达产早、问题少,在试产期间生产系统的干部职工确实付出了巨大的艰辛,成绩是可以看见的,但同时也存在着重生产、轻管理的弊端,生产工人普遍工作作风散漫,劳动纪律执行意识差,屡次出现打架斗殴甚至偷盗的现象。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滞后,职工没有自豪感,企业尚未形成凝聚力。

三、制度建设亦步亦趋,但尚不健全。

现在我们有些制度还没有,有些制度虽然出台了但还不够健全,所以一方面存在着无法可依的现象,另一方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奖罚不明的情况也客观存在,一些部门的主管领导忽视了对公司文件精神的传达,忽视了对职工的遵规守纪教育,导致了职工对公司的制度不了解,执行起来变了样,国有国法,厂有厂规,淡化了制度的约束,就会种下事故的隐患,我们的企业刚刚起步,可塑性很大,如果不及时选择合理的管理模式,将各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照现状发展下去,我们的企业是谈不到什么前途的,庆幸的是我们已认识到了这一点,亡羊补牢,尚不为晚。

四、领导层任劳任怨,但对公司制度不能带头执行。

对某些公司领导来说,本身思想上就存在误区,潜意识里总认为自己永远是正确的,认为制度是给普通职工制定的,没有把自己放在制度的约束范围内。有些职工亲眼看到个别领导有违反公司制度的行为,所以他们也就对制度的执行漫不经心,如果有人批评他,他会振振有词地说:这叫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这是对我们公司领导层的莫大讽刺,传出去是要被人笑话的,我们的领导层作为制度的制定者,应该是执行制度的表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领导的权威性、制度的严肃性。

五、拥有人才,但缺乏“人本战略”意识。

我们公司大门上“以人为本,科学规范”的标语决不是单纯写着看的,它代表的我们公司的经营理念,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大公司之所以腾飞,一个关键因素就在于善于利用人才,因为人是生产力所有因素中最主动的因素,作企业必须先作人,“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我们不能只顾生产建设,只顾管理设备、资金而忽视了重才、惜才、爱才,企业应从关心自身利益的角度密切关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应把人才的流失视为财产的损失。西方发达国家在用人制度上唯一坚持的原则是“任人唯贤”而我国的一些企业制别是个体企业则普遍存在着严重的家族色彩,关系用人,亲情用人现象依然很严重,真正的人才因为这种用人制度而大量埋没。对人才我们不能求全责备,毕竟人无完人,企业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潜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以人才创造钱财,要形成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培养人、激励人的良好氛围,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六、员工有一定的战斗力,但地方主义严重,中层干部难以管理。

我们公司的绝大部分一线职工是当地村民,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差,对外地职工,甚至中层干部动辄以武力相威胁,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秩序,一些干部职工敢怒不敢言,对国家而言“国无法则亡;对企业而言“制度不立则不存”这种纯粹的流氓作风危害是巨大的,是企业发展的毒瘤,必须深挖痛打,坚决根除。

七、从管理层到职工普遍存在素质低下的问题。

10.关于企业物流的几点思考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篇十

摘要:为了扩大或是维持原有市场份额、消化库存,企业通常会采用信用赊销来销售商品。通过赊销增加了企业营业额的同时也加大了应收账款到期后无法按期收回,形成呆账、坏账,企业再生产资金短缺的风险。如何在保证产销供应链稳定有效运转的前提下,加强应收账款全程管控,对一个企业来说,显的尤为重要。

关键词:管控;信用赊销;保理业务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0-000-01

一、应收账款管控现状分析

1.企业职能部门管理脱节

企业财务部门定期会根据应收账款明细账对应收账款账龄进行分析,按照一定的坏账计提方法,计提坏账准备。销售部门根据对客户的发货、退货等口径来登记应收账款,由于财务部门和销售部门工作衔接不到位,经常会出现销售部门应收账款与财务部门应收账款账面不一致情形,或是由于部门内部人员流失过程中交接不透彻,导致出现公司人员对某项应收账款一知半解,无人全权负责的现象。另外很多公司没有法务部门,即使设立了法务部门但是由于内部职能部门管理脱节,不能实现资源的及时共享,出现销售合同不完整或是财务挂账应收账款的公司已更名等现象,导致法务部门无法通过有效的诉讼收回应收账款。

2.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

企业进行正常的赊销前提是对客户的资信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对客户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审查。而很多企业没有建立完整的赊销制度,或是赊销审批流程存在缺陷,导致赊销后应收账款无法收回,形成呆账、坏账。例如笔者所在国内某大型家电A公司曾有一案例:A公司的销售流程为客户引入→客户建户→合同签订→订单下达→回款核销。B公司是家电行业中占有较大比重的终端零售渠道企业。B公司欲通过赊销方式从A公司采购商品,A公司销售人员为了完成当月销售指标,在B公司业务人员只提供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销售合同等扫描件的情况下就在销售系统中建立了客户信息,销售主管未再次复核就在系统中进行了审批,然后订单下达,仓库发货。应收账款到期后未收回,销售人员催款时无法联系上客户,随后A公司通过法律进行起诉,才得知B公司未和A公司签订过销售合同,B公司被冒名进行和A公司交易。本案例造成应收账款无法收回形成坏账的原因在于赊销内部控制流程不严密,销售人员对客户资料收集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没有深入调查,对初次合作客户没有制定赊销额度、赊销期限等限制,领导对赊销申请复核不严谨,内部控制出现了漏洞。

二、加强应收账款管控的对策

1.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进行赊销收益与风险分析

信用赊销固然能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抢占市场份额,但另一方面也给企业带来了资金回收难、经营风险大的困扰。在赊销之前公司应对收益和成本进行权衡分析,即将赊销给企业带来的销售增加额与资金的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坏账成本之和进行比较,并针对不同账期设定不同的收益率,账期越长收益率也应该越高。财务部门也应编制资金预算,避免出现因赊销金额大或是账期长造成企业资金缺口,影响企业正常运营的现象。

2.成立内控小组,建立有效的内控管理制度

为了实现应收账款的及时有效收回,企业应在销售部门、财务部门、法务部门等职能部门选拨人员成立内控小组,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对应收账款进行全程封闭管理。赊销前,销售部门应对客户的资信、客户提供的资料进行全面评估和调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借助行业监管力度,从源头上对应收账款的回笼起到积极促进作用。财务部门应及时的对应收账款进行账龄分析,并定期签发对账函,和客户进行对账,将账龄分析表和对账函的回函情况及时反馈至销售部门,销售部门在制定每月回款计划的同时应加大对超期、未回函客户应收账款的催收力度。对于信用品质恶劣,有意拖欠的客户应当通过公司的法务部门,采取法律手段保障公司的合法权益。企业只有建立有效的内控机制,各职能部门之间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才能保证应收账款的回收,减少坏账风险。

3.采用多种方式融通资金,加速资金周转

(1)应收账款质押

应收账款质押是一种权利质押,是指债权人将其对债务人的应收账款之债权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质押担保来获取贷款的行为。尤其对中小企业来讲,应收账款在其资产中占据较大比例时,其它可供担保的财产较少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应收账款质押方式获得融通资金,有利于打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

(2)应收账款保理

应收账款保理是企业将赊销形成的未到期应收账款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转让给商业银行,以获得银行的流动资金支持,加快资金周转。这是一项以应收账款转让为核心,并兼具管理、收款、坏账担保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服务业务。通过开展应收账款保理业务,一方面可提高企业收款的能力和及时性,减少坏账数量,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现状,有利于企业稳健经营,另一方面企业的融资渠道扩大,融资结构得到优化,解决了企业短期流动资金瓶颈的问题。

(3)进行债务重组

债务重组是指债权人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者法院的裁定作出让步的事项。债务重组的方式有以资产清偿债务、将债务转化为资本、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减少偿还本金、降低偿还利率、免除应付未付的利息等)或者可以是以上几点的任意组合。在客户因陷入财务困境无法偿还应收账款时,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债务重组。尽管债权人需承担一定的重组损失,但同时可以活化呆滞资金,避免部分应收账款坏账损失、部分潜在损失,提高企业损益的真实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只有采用有效的应收账款风险管理措施,提高应收账款财务管理水平,健全应收账款内控机制,扩大应收账款回收渠道,及时收回资金,降低坏账损失,才能享有赊销所带来的收益。

参考文献:

11.关于人文学术出版现状的几点思考 篇十一

首先,我认为当下人文学术出版存在内容“泡沫化”的倾向,整体质量有待提高。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国家的科研经费主要投向了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研究领域,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很少有国家研究经费的支持。近些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家不仅继续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研究领域投入了大量研究经费,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同样投入了越来越多的“资金”。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最主要的体现形式就是“出书”。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高校还是各地各级社科研究机构,现在都有大量的研究经费“要花”,都有大量的著作、成果“需要”出版。同时,各高校和研究机构,对于学术研究人员也有着各种各样的考核指标来推动他们“报项目”“出成果”;另外,人文学术研究人员自身同样有着无穷的“写书、出书”的动力,因为他们的职称晋升、待遇提高,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出成果也就是出书的数量密切相关。于是乎全国上下,人文学术研究似乎便呈现出了一派“空前”的繁荣景象。事实上,冷静下来思考,只要稍具有一定的科学理性与学术素养的人士就知道,做学术研究,尤其是做人文学术研究主要靠的是学者个人的天分加勤奋,并不是钱多就可以出成果。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连生存都面临着危机的一大批专家、学者、大师,照样有许许多多令世界瞩目的学术研究成果问世。还有沈从文先生,在“十年动乱”挨整的岁月里,居然创作出了令海内外学界震惊的《中国古代服饰史》。当代著名社会学家郑也夫教授就曾经坦言,搞人文学术研究根本就不需要花多少钱。郑先生自己研究广泛,著述丰富,在多个人文学科领域都取得了不俗成绩,但他从未申请过一分国家研究经费;而且他的著作出版后都具有很好的销量,受到读者的追捧。相反,我们看到近年来,靠“项目经费”和“评职称”而繁荣起来的人文学术出版所推出的“成果”“著作”,又有多少具有创新性、开拓性,具有真正的学术价值,又有多少可以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当然,我们不能一概认为现在出版的人文学术著作(图书)内容都是垃圾,但有相当数量确实是内容重复、陈旧,质量低劣、粗糙,没有学术价值,更没有传播价值,这不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吗?对于学术出版内容“泡沫化”问题,我相信学者们和出版企业其实也是某种意义上的体制受害者,尽管参与制造者都似乎获得了眼前的现实利益,但从长远来说,学术界和历史不会尊敬一个没有任何创见的“学者”;读者早晚更会对出学术垃圾的出版机构产生厌倦和鄙夷,进而毁掉其品牌。

第二,我认为当下国内出版机构在执行学术出版规范方面既存在着与国际接轨,也存在着继承中国学术出版传统的问题。我们知道,尽管全国大部分出版机构似乎都参与到了人文学术出版当中;而事实上,有相当数量的出版机构,不具有学术编辑力量,对于学术出版规范也没有认真加以执行。导致的结果便是,他们出版的所谓学术作品,其本应当具有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参考价值也都失去了。目前,能够认真执行学术出版规范的出版机构,可谓凤毛麟角。我个人的印象,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中央编译出版社和北京大学出版社等知名出版机构拥有很好的人文学术编辑力量,常常能出版一些国内一流的学术作品。仅以我服务的中央编译出版社为例,我们专门成立了社科学术分社和中央编译局文库编辑中心两个学术编辑部门。我们所经手出版的每部学术作品,都会执行严格的编辑流程和规范。2013年,我们所出版的《吴敬琏文集》,由于所收作者文章时间跨度大,初始发表媒体不同,体例风格不统一;为此我们专门对所有文章进行补充,完善了注释;并且邀请专业人士编撰了全书索引(包括中国人名、外国人名、专有名词等)。本书出版后受到了海内外学术界的好评。我个人以为,我们在执行学术出版规范时,既要考虑与国际接轨的问题,如“匿名评审制度”便是国际上通行的保证高水平学术著作出版的重要制度保障;同时,也应当注意学习继承中国学术出版传统。民国时代的商务、中华书局都探索出了自己的一套保证高水平学术著作出版的传统做法。比如,商务印书馆最早创建了自己的编译所,所聘编辑许多都是国内响当当的一流大学者,而且编辑同时也是自己的作者和译者。总经理张元济先生为商务主编了《百衲本二十四史》;陶希圣先生作为商务的编辑同时为商务写了多部学术著作,这都是中国出版史上的佳话。而今天我们的出版机构,几乎没有一家具有这样的创造能力。试想,没有一流的作者,何来一流的成果;没有一流的编辑,何来一流的图书?由此看来,我们人文学术出版的未来道路还很遥远。

第三,我认为当下的市场渠道不足也制约了人文学术出版的持续发展。现在许多人愿意回顾20世纪80年代。的确,20世纪80年不仅是中国思想解放的年代,而且也是学术繁荣、学术出版繁荣的年代。最有影响力的出版物便是金观涛、包遵信先生主编的“走向未来”丛书。那时人文学术出版繁荣,很重要的一个有利条件便是图书发行市场的放开,民营书店、民营图书批发市场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尽管那时,以风入松书店为代表的民营学术书店还没有创办,但西方人文学术著作、国内原创学术著作仍然可以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新华书店和街头的小书摊儿中淘到。我清楚地记得20世纪80-90年代,自己不少好书是在北京美术馆、甘家口的书摊儿上购买的。当然,今天已经有了发达的网络书店,购买各类书籍都已经十分便捷,但随着实体书店的衰落,我们还是发现那些高水平的人文学术著作,在许多书店难觅足迹。各类书店都是在追逐热门的大众图书、商业图书、休闲图书,而严肃的学术作品越来越不受欢迎。我的发行同事告诉我,我们中央编译出版社一些高水平的学术著作甚至连在书店上架的机会都难以争取。固然在当下中国经济增速下降的大背景下,所有商业零售业都面临着不景气的现实困境,图书零售业自然无法幸免。可是由于我们的城市管理过于强调统一规划,同时又实行行业准入政策,几乎扼制了我们所有的小微商业服务业,包括以书摊儿为代表的商业摊点。我个人曾经设想过,如果允许书摊儿经营,允许杂货店卖图书,我们的图书零售业或许还会出现新一轮繁荣景象。依此逻辑,出版,甚至学术出版也可能会迎来新的黄金时代。

最后,我个人认为解决人文学术出版困境最根本的出路是营造宽松、自由、民主的学术研究氛围和制度环境。国学大师汤一介先生曾讲过这样一段话:“学术研究是没有止境的,一个真正的学术问题,往往可以不断地探讨下去。然而,学术问题必须是在自由的气氛中进行探讨,才可能真正取得进展。当前,我们的学术研究条件与理想的学术研究环境还有一定距离,还不能做到什么都可以拿来讨论,这对学术的发展并非有利,希望能有所改进。”(汤一介:《瞩望新轴心时代》,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显然,汤先生讲话很委婉、很客气,却指出了中国学术研究背后最根本的问题所在。人文学术出版何时重现繁荣,何时能出版出真正为世界所认可的一流学术著作,恐怕也有赖于这一根本问题的逐步解决。

人类历史的经验表明,民族的崛起首先是经济的崛起,最终离不开文化的崛起。而文化崛起中,人文学术崛起、人文学术出版崛起必是应有之义。作为出版业界中人,我们没有理由不抱以乐观的期待。

(作者系中央编译出版社总编辑兼常务副社长)

上一篇:人大代表提出意见建议下一篇:戴维南实验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