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道德品行

2024-09-27

党员道德品行(共10篇)

1.党员道德品行 篇一

讲道德有品行,做品德合格的党员

中央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方案提出,做合格党员,就是要着眼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发展对党员的新要求,坚持以知促行,做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党员。其中,“讲道德、有品行”是做合格党员的重要标准之一。俗话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党员领导干部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讲道德、有品行,就是做人要实,光明磊落。对于党员来说,就是要忠诚老实、襟怀坦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一要做老实人。共产党人做老实人,就是要忠实地面对党、面对组织、面对人民、面对同志。二要说老实话。说老实话,就是成绩不夸大,缺点不缩小,错误不隐瞒,坚持真理、尊重事实,切实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三要干老实事。广大党员要抱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以大局为重、以发展为要、以民生为大,对工作尽力,对岗位尽责,对事业尽心,崇实干、用实劲、求实效,以求真务实的作风赢得群众的真心拥戴。

讲道德、有品行,要从慎初、慎小,从小事做起。党员的作风养成,要从日常处着手,从点滴中做起,从小事上破题,从细节上加分。我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带头恪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自觉远离低级趣味,坚决抵制歪风邪气。平时工作中,和学生一起打扫卫生,教育学生要懂文明讲礼貌,爱护校园环境,不乱扔垃圾。

讲道德、有品行,说到底就在于能否正确处理公、私二字。能不能做到严以用权,有没有正确的权力观,是不是真正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十分重要。党员要从思想源头上牢固树立正确权力观,切实处理好公和私、情和法、权和法的关系,时刻要对手中的权力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真正做到为学生着想。

2.党员道德品行 篇二

一、注重把握思想脉搏, 用思想品德知识引领学生成长

初中思想品德兼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于一体。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情感爱好, 教师要走进学生中间, 与学生进行沟通对话、对接联系, 掌握学生的内心动态、情感爱好, 创新教育教学理念, 改进教学方法手段, 让思想品德教学活动助推学生成长进步, 为学生创设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体验中检验所学习的知识, 通过经验升华为学习新知识的动力。在教学中, 教师要在坚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基础上, 注重把思想道德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把道德观和可扶持发展观结合起来, 发掘思想品德的教育功能。把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学生素养的养成之中, 不断创造条件, 注重用思想品德的知识引领学生成长, 促进学生的践行道德修养, 丰富情感体验, 感悟和理解思想道德内力, 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社会, 成长在社会, 克服困难挫折, 不断创新创优, 养成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克服艰难困苦的办法, 做到笑对人生, 适应并服务于社会。在社会的大课堂、大环境学习思想品德知识, 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让学生在思想上、行动上产生震动, 促进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发展提高。如笔者在教学《授人玫瑰手留余香》时, 我组织学生走上街头, 走进社区, 开展公益宣传、便民服务, 让学生尝试与社会的接触。在活动中, 学生的为民服务、便民活动、言行举止得到了群众的赞扬、褒奖。学生付出了自己的辛劳, 收获了参与实践活动的喜悦, 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 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注重做到与时俱进, 让思想品德教学紧跟时代步伐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 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 一方面要着眼于教育教学的目标任务, 另一方面要放眼社会发展, 关心、关注、关切学生的成长进步, 从现代传媒上学习前沿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经验, 及时汲取教育教学的精华, 使教育教学工作与时代同步。在激发学生学习愿望的同时,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 促进学习方式方法的不断优化, 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教学质效。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掌握家事、国事、天下事, 指导学生把握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脉搏, 认真研读《时事与政治》《中学生时事政治报》《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内容, 进一步扩充学生的知识, 鼓励学生关注社会,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进行市场、社会调查过程中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意见, 增强学生的时代观念, 使思想品德知识内化于行。笔者在教学《放飞理想立志成才》内容时, 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 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成长阶段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悦、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学科知识, 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活动之中,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 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成效。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整合教学资源, 运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 催生学生学习情感,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 让教学活动变得丰富多彩, 更能切合教学实际, 让思想品德教学成为引领学生思想、指导学生行为的良师益友。

三、注重整合资源优势, 使思想品德教学放大功能效用

3.党员道德品行 篇三

关键词: 传统美德 德育教育 道德缺失

一、德育教育难以回避的现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重视青少年道德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青少年的道德观念正在逐步形成。然而,无可讳言,目前,部分学生的道德状况令人担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只管自己,不顾别人,缺乏文明举止。

一些青少年无视礼貌,在公共场所无所顾忌地大声喧哗、起哄;缺乏起码的卫生习惯,随地吐痰,随地乱丢废纸杂物;见到长辈和老师不予理睬,不打招呼,乱给师长起外号;以羞辱别人为乐趣,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二)追求高消费、高享受。

青少年比吃、比穿、比阔的怪风在校园中形成,有些学生还出钱让人代自己做作业、代值日、做劳动。

二、导致青少年学生道德缺失的因素

(一)青少年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容易受不良社会环境影响。

当前,纷至沓来的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灵。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思想比较单纯,模仿力强,容易受到外界尤其是大众传媒、互联网的影响,有较强的从众倾向;他们虽能初步辨别是非善恶,但意志的独立性和坚持性还很不够,自制力不强。

(二)家庭教育不当,学校道德教育缺乏实效。

目前不少青少年是独生子女,家庭过分宠爱、娇生惯养,偏袒、放纵,原谅迁就而不批评教育。致使他们我行我素,自以为是,以我为中心,不顾他人和社会利益,不懂尊重别人,缺乏社会责任感。相反,有些家长对子女过于严厉,致使子女形成了冷酷、不诚实、缺乏自信心等不良性格。另外,学校品德教育工作强调共性有余,注重个性不足,可操作性不强;内容单一,缺乏针对性,理论偏多,养成教育少,理论与实际相脱离;一般化工作多,一体化建设少,致使学校道德教育疲于应付。因此,难于有意识、有目的地塑造学生的道德人格。

三、对青少年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尝试

教育就是培育孩子的善心、善念、善行,纠正他们偏差的观念、错误的言行举止,引导他们有正确的思想理念,进而有宏伟的人生观、宇宙观,以期达到育人的目的。老师更要以身作则,用心体验,教好学生日常生活的礼仪与规范。

(一)继承传统美德,明白做人道理。

我们应将传统伦理道德中处世、修身之道中的精华摆在重要地位,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传统的修身、处世观将“做好人”作为人生的基本坐标。这样,教育者应当经常向青少年介绍古今中外圣贤之人,以他们奋斗的事迹和不畏艰难的感人历程,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的精神,帮助青少年学生确立人生的方向与目标。教育学生做自尊自爱的人,充分挖掘、肯定他们身上的点滴长处,从而培养他们的荣誉感。

(二)教育青少年学生对人、对事、对物应有的正确态度。

从品行人手,以身教、言教启发、濡养学生纯善的心。善心、善念也是应有的为人根本。对人:知道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尊敬师长、关怀体贴他人;教导互助合群的理念、培养宽厚待人的心性;晓谕见贤思齐、知恩报恩的道理。对事:强调“事虽小,勿擅为”的重要;要求“事勿忙,忙多错”的做事方法;注重礼仪、讲求信用,建立威仪与守信的观念;教育“承担责任、知过必改”是善良的品行;培养“面对困难,能冷静学习如何解决问题”的态度;教导是非判断的能力,并培养好学的精神。对物:灌输日常生活必须“节用爱物”,还要晓喻物资来源的艰辛,感恩大自然的赐予。如:长养慈爱心,爱护小动物和植物;物有定位,对物品也要有恭敬爱惜之心,这样才能用得久远,常保如新,而且使用方便。

(三)加强与家庭、社会合作,采取多渠道、多形式进行优良文化传统教育。

4.塔罗牌道德品行规范 篇四

塔罗牌道德品行规范

1.I will serve the best interests of my clients, conducting my professional activities without causing or intending to cause harm.2.I will treat all my clients with equal respect, regardless of their origin, race, religion, gender, age, or sexual preference.3.I will represent honestly my Tarot qualifications, including educational credentials and levels of certification.4.I will keep confidential the names of clients and all information shared or discussed during readings, unless otherwise requested by the client or required by a court of law.5.I will recommend clients consult a licensed professional for advice of a legal, financia免费八字算命(为原文地址,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5.道德品行教育心得体会 篇五

一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目标。

坚定信念、心存目标,不能搞空对空,更不能好高骛远,一定要从实际出发。

二要务本干事、恪尽职守,解决不负责任、不务正业的问题。

现阶段,在干部队伍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因受编制限制,一些同志认为能力再强也是白搭,干得再好也是白干;有的工作不认真不负责不踏实,出了问题找各种借口;有的能力素质不过关,却没有一点紧迫感危机感,还自我感觉良好等。总之,当前干部队伍出现的动力不足、标准不高、能力弱化等问题,说到底就是缺乏务本干事的职业精神和应有的职业道德。在选人用人上要坚决打破论资排辈的`陈规陋习,真正树立起多劳多得、优胜劣汰、奖勤罚懒的鲜明导向,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生动局面。

三要淡泊名利、感恩知足,解决私心过重、个人至上的问题。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是一个牺牲小我、约束自我的过程,没有淡泊名利、感恩知足的心态,是很难守住道德底线的。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少数同志心态不正,把自己看得太高,把个人利益看得过重。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做到“三个正确对待”:一要正确对待自己。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这是人生的智慧,也是成功之道。老子《道德经》有一句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讲得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要多想自己的不足,看到别人的长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向前发展。

四要坚持原则、严格自律,解决党性淡化、要求不严的问题。

6.道德品行不佳的表现 篇六

一 、学生主要课堂不良习惯

1、不遵守纪律,随便,不会同别人合作。具体表现为课堂上自由散漫,不听从指挥,不能与别人进行合作学习,不能接受别人。

2、上课精力不集中,说话,做小动作。即课堂上注意力不能集中在课本上,总爱说话,玩弄一些与教学无关的东西。比如两手总是喜欢放在课桌下面。

3、讨厌学习。对学习没有兴趣,表现出厌烦的态度。

4、课堂作业马虎、应付、拖拉。课堂作业总是马马虎虎,不仔细,经常出现错误,能看出有明显的应付,甚至有时还会出现不完成作业的现象。

5、对待问题不求甚解,得过且过。对待问题不会身如入研究,探其究竟,总是得过且过,没有学习的动力。

6、上课不善于发言。即不回答问题,也不提出问题,不参与讨论学习,不愿意表明自己的观点,总是不自己置身与教学之外。

7、课堂上思想开小差,精力易转移。对教学内容没有兴趣,注意力很容易被课堂外发生的事情所吸引。

二、学生课堂不良习惯的成因

(一)不良的家庭教育和影响

1、家长对学校教育理念的认识上有待深入。许多家长认为,无论从学习和道德品行方面学校的教育方法都是系统全面的,所以在思想上完全依赖于学校教育,而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据调查显示有94%的家长认为无论从学习和道德品行方面学校的教育方法都是系统全面的,有些家长甚至错误地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没有什么好担心,长大了懂事了自然而然就会好好读书,好习惯也就会随之形成。

2 、部分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利于孩子良好课堂习惯的养成。家长教育的误区具体表现为“两过”,即过多责罚,过分溺爱。调查反映有27%的家长会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由于现在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的宠爱,使得大家对孩子同一习惯的评判标准不一,让孩子无所适从,思想上产生混乱。他们不会认为是他们行为习惯不对或不好,只是简单地评判父母哪个对他好哪个对他不好。因此孩子在良好课堂习惯的养成也会在思想上产生混乱,从而形成不良的课堂习惯。家长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很严重。由于考试主要考知识,调查中有47%父母们常常告诫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之类的话.重智育轻德育是行为习惯培养的最大障碍。我们把九年义务教育叫做基础教育,儿童时期既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也是最佳期。但由于家长对德育的轻视,导致小学生不良课堂习惯的养成.

3、 家庭中的其他不良因素影响孩子良好课堂习惯养成。低年级孩子年龄小,模仿能力特别强,而很多习惯都源于模仿,孩子多次简单重复就自然地形成了习惯。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式,对孩子行为习惯和性格的最初形成影响是非常大的,一般孩子出现的不良习惯大多源于父母和其他家长的不良影响。比如一些家长不文明的语言,打牌、玩游戏、睡懒觉、随地吐痰等不良习惯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孩子习惯的养成。而学生在课堂上则表现为:随便,上课不会和别人合作,课堂作业应付拖拉等.

(二)不良的学校教育和影响

1、学校对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认知和培养重视不够。 学校课堂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他们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课堂上度过的,因此学校对他们的课堂习惯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学校教育思想不正确、教育方法不妥当,如只教书不育人、对于以养成不良习惯的学生放任自流、姑息迁就;或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榜样作用欠佳,特别是片面追求升学率,不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极大;学校对学生的行为的培养,个性的发展,生活和社会能力的形成等方面都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平时由于教学任务紧,琐事多,加上教育主管部门仅以考试结果评价老师,家长以分数衡量老师,导致了教师对不可量化为具体指标的日常养成或不考察项目不够重视,导致学生没有一个良好导向而形成课堂上诸多不良习惯。

2、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和关爱。在现实教育中,教师与学生关系更多的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与学生少有课堂教学内容以外的沟通与交流。爱是教育的原动力,没有爱就不成教育。教师只有与学生建立必要的情感纽带,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现行教育本身越来越缺乏爱心,以至不是以爱的活动而是以机械的、冰冷的僵死的方式去从事教育活动。最近有一所学校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90%的教师认为自己热爱学生,而90%的学生却感受不到教师的爱,两个90%,反差却如此之大!以至在课堂上,学生无法与教师沟通,形成讨厌学习;上课不发言;课堂上思想开小差,精力易转移等不良课堂习惯。

三、纠正学生课堂不良习惯的对策

(一)、培养学生良好课堂习惯教师应以身作则

1、对待学生,老师要以宽容之心看待。对于小学生来说,让他们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是容易的,但如果要求他们做得十全十美那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用宽容的眼光去看待,在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渴望得到教师真心的评价和欣赏。当学生课堂出现问题时教师不能使用语言暴力、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而应该做到对学生有爱心和耐心,多与学生谈话沟通对每一个学生都能一视同仁,要求学生课堂习惯在一个阶段达到某个要求就行了,不必过分强求比如课堂纪律要求学生能够安静听讲,不左顾右盼,不交头接耳.能够积极回答问题,会与同学合作学习就可以,学生毕竟是生活中的人而不是机器,在这个好动好奇的年龄让他们做到鸦雀无声是不可能的,时刻端坐也是很困难的.凡此种种只要他们能达到某个要求就行,良好课堂习惯在宽容中逐步完善.比如学生上课精力不集中,说话,做小动作,针对这一不良课堂习惯我们可以采用提问或加强说话语气的同时注视他的方法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而不是用很极端的方式来组织教学。

2、培养学生良好课堂习惯教师要学会经营课堂。首先自己要做学生的表率,事事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必须以教师行为规范要求自己,每天穿着整洁,为人师表。比如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学生的回答如果是错的,也不要立刻做出否定评价,让其说出自己的想法,回答不完整可以由此进行引申,最后引出正确答案。教师要敏于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非预设生成,精心引导学生探索交流,将意外化为精彩。在课堂上教师需要用耐心、精心、真心去经营,那课堂就一定充满精彩,使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精力集中在学习上,从而改掉讨厌学习、上课不发言、不喜欢钻研、不会听课的不良课堂习惯。

3、教学中,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讲课过程中挖掘教材的兴趣点,避免枯燥乏味的教育方法,鼓励学生质疑、探究、发现。采用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兴趣,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从不想读书转到喜欢读书上来,精力也会从不良习惯转移到学习上来.当小学生在学习中有进步的时候,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如:上课积极举手,大胆发言。作业认真。自己会做的事自己做等等。当他们做得不好,教师也应给予指正、帮助。帮助他们改正缺点,使他们做到在家里是个好孩子,在课堂上能快快乐乐的学习和生活,从而逐渐形成良好的课堂习惯。

(二)、良好课堂习惯要在循序渐进中养成

1、良好课堂习惯要逐步培养。习惯是在不断重复和练习中逐步形成的,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不能贪多求全,而应有计划地一步一步地实施,一个习惯一个习惯地形成。例:刚入学时就要求学生端正坐姿,认真听讲,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要求学生书写认真,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书写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升级与年龄的增长,要求学生养成会听课会合作会探究的课堂习惯.作为老师要看到学生身上一天一天的进步。进行鼓励。不要稍有不慎,先劈头盖脸一顿批评。逐渐再培养学生良好思考习惯的形成,不要一遇难题就溜之大吉,思考问题不求甚解,得过且过。教会学生良好的课堂习惯都是在循序渐进中形成的。

2、不良课堂习惯要逐步纠正。对于基础不好且已经养成不良课堂习惯的孩子,想要一下转变他们是很难的。因此对于小学生良好课堂习惯的养成不能操之过急,这样做不仅达不到我们所期望的结果,反而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其实很多孩子都很懂事,也希望自己能做好,因此就需要我们对其行为长时间的监督强化巩固,最终自然转化形成良好的课堂习惯。比如在课堂上及时对学生不良课堂习惯进行指正,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转移注意力,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去,从而逐渐改变已经形成的不良课堂习惯。

(三)、良好课堂习惯,家校合作同样重要

1、良好课堂习惯养成,家校应多沟通。小学生的活动范围不外乎学校与家庭,与社会接触机会并不多。因此学校与家庭的互动教育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但目前很多家庭只是单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学校沟通不够。孩子向家长反映在校表现时,常常出于本能会对老师的评价或要求选取对自己鼓励的内容进行扩大,批评的内容进行缩小或隐瞒。因此作为家长应主动及时地与老师沟通,了解老师的要求和孩子的表现,认真听取老师的意见和建议,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共同切磋教育孩子的内容和方法,同时教师也应该多与家长沟通,争取双方对学生的要求和行为评价标准达成一致,形成统一要求,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课堂习惯。家长可以与老师结对子,共同探讨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方法,定期开展座谈会以促进学生良好课堂习惯的养成。

2、良好课堂习惯的养成,家长应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必须首先养成好习惯。家长应做到不随地吐痰,不说脏话,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睡懒觉,等等。这样学生处在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中,必定会养成良好的习惯,而在课堂上上课精力不集中,说话,做小动作;课堂作业马虎、应付、拖拉;课堂上思想开小差,精力易转移;不遵守纪律,随便,不会和别人合作的不良课堂习惯也不会发生了。

3、习惯养成贵在协调一致、持之以恒。首先,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尽可能形成一致性的教育要求,以学校为龙头,制定一个统一、全面、真实的与家长意愿相结合的家校合作计划,共同推进学生良好课堂习惯的养成。其次任何行为习惯都不是说教出来的,而是在反复训练和实践基础上养成的。一般情况下,一个好习惯的形成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好行为坚持的时间越久,好习惯养成的程度就越牢。因此,学校每个学期应重点培养学生养成一两个好习惯,而家庭和社会应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

小学生良好课堂习惯的养成对其成长影响很大,一些习惯甚至可以影响他的一生。良好的课堂习惯是小学生成长中重要的习惯组成部分。小学生良好课堂习惯的形成对于他以后的学习生活都会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于小学生课堂习惯的养成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认真分析研究课堂不良习惯的形成原因,对症下药,从各方面促进小学生良好课堂习惯的养成。

7.党员道德品行 篇七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和谐道德人格,人格危机

大学生党员道德人格是大学生党员人格的道德性规定, 是大学生党员的性格、气质与后天道德实践活动形成的道德品质和情操修养的统一, 是内在道德品质和外在道德实践的综合体现。道德人格的塑造是大学生党员成材、成人的重要基础。大学生党员作为一个特殊的整体,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特殊而巨大的作用, 因此, 需要大学生党员加强自身和谐道德人格的养成, 对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 拓宽德育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 努力探索加强大学生党员道德人格培育的有效途径。

一、当代大学生党员道德人格现状

在中国社会转型期, 随着社会变迁的加速, 大学生党员的道德人格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可以看出, 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党员的道德人格有良好的发展势头, 其主流是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 他们有成才意识观念开放, 开拓进取, 智力水平较高, 有个性, 不盲从, 他们主张以“开拓进取”、“竞争创新”取代“因循守旧”、“与世无争”。但另一方面, 在传统道德规范受到强烈冲击, 而新道德规范尚未建立的特定转型时期, 大学生党员在信仰、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情操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反差, 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道德困惑和价值失落, 他们道德水平较低, 考虑个人利益多, 讲求实惠, 组织纪律性差, 集体观念不强, 只强调个人奋斗, 不讲协作, 良荞并存, 矛盾交织。由此, 大学生党员道德人格呈现出一系列的危机。

1. 功利意识泛化

受社会上重金钱、重实用等观念的影响, 反映在大学生党员道德人格状况的表现中为重实用、重现实的趋向。很多大学生党员重视追求个人物质利益, 轻视提升精神境界。从计划经济下“君子不言利”的思想束缚转变到“敢于言利”、“善于言利”, 甚至“君子不言义”, 评判事物的标准是“有钱无钱, 钱多钱少;有利无利, 利大利小”。

2. 价值取向错位

价值取向表征着主体生存的目的性和意义向度。受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观影响, 很多大学生党员逐渐形成“主观为自己, 客观为他人”的处世原则。他们重效益, 轻公平;集体主义丢失了, 个人主义抬头了;竞争意识增强了, 合作精神减少了;讲自主的多了, 讲服从的少了;讲报酬的多了, 讲贡献的少了;讲权利的多了, 讲义务的少了;讲自我价值的多了, 讲社会价值的少了。

3. 道德信仰失范

今天的大学生党员群体是“喝牛奶长大的蛋白质一代”, 与以往的大学生党员相比, 当今的一些大学生党员缺少鸿鹄之志, 缺乏青年人应有的进取精神, 道德理想淡漠, 轻视提升精神境界。他们认为“理想理想, 有利就想”、“前途、前途, 有钱就图”, 他们放逐意理、拒绝思想、回避责任、游戏人生, 往往通过猎奇、求怪、扮酷、作秀、搞拙、闹笑等不规则的生活碎片与人生噱头而寻觅卖点和赚取利润。

4. 道德人格形象失落

道德人格形象是人的道德素质的外在的直观的表现形态, 是人们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大学生党员的言行举止和精神风貌。伴随着高校扩招, 当代大学生党员总体素质下降, 一部分大学生党员是非观念淡薄, 或故意忽视是非界限, 对一些基础文明不良现象抱“无所谓”态度的学生占较大比例, 对自身的错误缺乏羞耻感, 没有原则, 缺少诚信, 社会对大学生党员的道德示范期望大大降低。

二、大学生党员道德人格危机的影响因素

这些危机在不少大学生党员身上或多或少的存在着, 使之道德意识淡化, 人格扭曲, 在实践中就容易导致行为失范, 出现违纪违规的行为, 影响学业, 严重地甚至产生一些偏激行为, 导致犯罪。那么, 造成大学生党员道德人格危机的根源是什么?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轨变型期, 新旧体制的交替, 思想观念的转换, 利益格局的重组导致了道德观念的多元化和道德冲突的加剧。不可否认, 大学生接触这些社会问题的机会更多一些, 受到的危害也是首当其冲的“, 八九动乱”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就市场经济而言, 它是一把双刃剑, 积极面是带来了竞争、公平、自主等观念, 但其消极面也是巨大的,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也会随着人们市场利益观念的强化, 对人们特别是青年产生巨大的影响。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 个人主义”“、自我设计”“、个人奋斗”等思想充斥大学校园, 更使得不少大学生的心态发生异化, 一味强调个人利益至上。

2. 教育的误区

中小学传统的应试教育必然导致从学校到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重智育、轻德育”的心理趋势。虽然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都重视德育, 但在很多家长和老师的心目中, 在实际生活中德育的地位并不高。特别是在高考分数面前, 道德修养无足轻重了。进入大学, 这一习惯及心理已经形成, 尽管各类高校“两课”教学都在开展, 也很重视, 但学生的主观认识上不去, 教学内容上又长期存在与学生实际脱节的问题, 侧重于知识的讲授, 而忽视人格的培养。这就出现了一个道德基本素质培养的“断代层”。因此德育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在实际中集中表现为当代大学生知行不一, 即他们知道该怎么做, 但实际中却不那么做。而个别教师不重视自身修养, 素质不高, 也影响了学校德育的效果。

3. 现代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以来, 从社会到家庭, 从工作到生活, 中国大地无一不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增强了,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 环境也不同了, 很多变化对大学生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例如独生子女问题, 作为家庭的“小皇帝”“、小公主”, 长辈的溺爱和纵容, 家庭教育的失当, 很容易会导致其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目中无人、自私自利, 并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好逸恶劳。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提高, 独生子女的比重越来越大, 这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 大学生接触社会的几率远远超过中小学生, 社会上的腐败现象、贫富差距都冲击着大学生的观念, 导致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特别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我国已进入大众传播的新时代, 一些非良性大众传媒内容如黄色网站、不良书刊也误导了大学生道德品质、道德人格的形成。

当代大学生党员道德人格危机的产生, 向我们发出了警告:加强大学生党员道德人格的塑造与完善迫在眉睫。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危机问题的思考

三、大学生党员和谐道德人格的养成途径

1. 加强主观能动性的培养

道德意识从本质上讲是由人的内在需要所启动的, 是自主、自为、自觉、自愿的, 是体现人的本质的一种需要, 每个人都需要社会道德的承认与尊重, 并从中看到自我存在的价值。[2]大学生党员道德人格培养所追求的是人格力量的强化, 道德教育必须通过自觉的修养, 把外部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道德榜样转化为道德良心、道德信念、道德需要。在道德人格培养教育中, 通过不断唤起人们的道德良知, 强化道德责任感, 增强自我道德评价能力, 从而做出自我判断、自我选择。因此, 大学生党员道德人格的养成必须以人为本, 加强自育模式探索, 使大学生党员在道德需要的驱动下, 学会判断和选择。

(1) 加强优良传统的感染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就有大量关于理想人格内容与塑造的论述。强调“忧道不忧贫”的道德境界, 宣扬“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公而忘私精神, “苟利国家生以死、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精神。这些优良传统对于塑造大学生党员道德人格是很有裨益的。

(2) 增加社会责任感

道德与责任感紧密相连。社会实践活动是道德人格的外化,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提高, 是个人道德人格的发育成熟过程, 是对祖国、对民族、对社会深厚情感的融入升华过程。

(3) 增强自律意识

在社会转型期, 社会上各种道德观念、价值准则良莠并存,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代大学生党员的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在这种情况下, 只有具备自律意识, 才能充分发挥人格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保持清醒的头脑, 正确选择, 向着更高的道德境界迈进。

2. 优化外部环境

(1) 发挥家庭教育的导向作用

家庭是大学生党员道德人格养成的基础环境。家庭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深刻影响着大学生党员道德观念的形成和人格的塑造。因此, 一方面, 要注意发挥家庭教育的导向作用, 多给孩子灌输正面的积极的东西;另一方面, 家长也要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以高尚的品行教育感染大学生党员, 使大学生党员自觉养成高尚的道德人格。

(2) 加强校园教育的引导作用

第一, 注重“两课”教学的引导。大学生党员的道德人格养成, 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引导, “两课”教育应从大学生党员心理成长的特殊需要出发, 采取多种方式, 开展生动活泼、主题健康的思想教育活动, 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道德选择, 将人格理论和人格文化内化为大学生党员的人格特质。

第二, 强化校园文化的引导。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校园环境的群体意识, 它是学校精神的体现和外化。校园文化所特有的教育引导功能、价值导向功能、人格塑造功能、智力开发功能、身心调节功能和对不良风气的抑制功能, 决定了它在满足大学生党员文化需求、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品质和对大学生党员价值观的影响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 加强教育理念的引导。大学生党员的道德认识是道德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力。高校应加强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教育, 帮助学生分析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各种思潮和观点, 辨别多元化的道德现象和道德观念, 帮助和引导学生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 这离不开高校教育理念的不断创新和改进。

(3) 提高社会效应的促进作用

一是通过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党员道德人格养成。二是通过多方合力实现大学生党员的道德人格养成。三是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风气, 形成正面舆论的引导机制。大学生党员的道德人格构建应由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来抓, 使大学生党员拥有一个完整的道德人格环境。社会应与学校、家庭联动, 共建和谐的大学生党员思想道德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朱建平.从失范到和谐:当代大学生道德重构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5) :69-71.

[2]时红兵.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危机问题的思考[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5, (6) :54-56

8.讲道德、有品行,做合格党员 篇八

道德和品行是一个人的灵魂。讲道德有品行要成为日常学习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作为一名党员讲道德、有品行应该有党员的标准要求,在学习中,要认真吸取传统思想精华,大力弘扬修身立德、风正行远、艰苦创业的历史智慧,充分发扬廉政思想和优良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此来深化学习效果。

共产党员“讲道德、有品行”彰显了我们党发挥以德治党软实力的重要作用。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指出,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刚,要同向发力、同时发力。制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邓小平同志早就总结过,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但制度建设是不是万能的呢?事实证明,党规党纪再健全、体系再完备,最终还要落在人身上,靠人来执行。面对利益诱惑,道德修养高的人能够心无旁骛不为所动,而道德低下的人则极容易被捕获。也就是说,在同样的制度漏洞下,有的人犯了错误,而大多数人却没犯错误,这是因为什么?就是因为大多数没犯错误的人对制度心有敬畏,虽然没人监督,但自己知道有的事不能做,这就是个人道德修养的作用。从制度的角度来讲,制度最大的作用就是不让人干坏事,但是要让人自觉地做好事,光靠制度也是不够的。

因此怎样细心地为群众服务,更好地解决群众的困难,提高工作效率,而如果仅仅依靠制度,而没有工作人员的热情参与是达不到理想效果的。这是个人的道德修养对制度的重要性。从严治党要兼具道德感召力和制度约束力,才能达到内外兼修、标本兼治的效果。2015年10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办公厅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增加了廉洁修身、廉洁齐家的内容,就为共产党员划出了一条道德高线,就是要发挥党以德治党这种软实力的作用。

9.党员讲党性重品行学习体会 篇九

二要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模范。新时期组织工作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干部选拔调整、基层党组织建设等方面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同时制定科学有效的干部考核办法,在注重gdp、工业利税等体现发展指标的同时,更要强化环境保护、社会稳定、社会保障等密切关系民生的内容。

三要做开拓创新的模范。建立高效务实、充满活力的组织工作新机制;主动适应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在提高领导班子驾驭科学发展的能力、健全完善科学的干部考核体系等方面实现创新突破,与时俱进。

党员讲党性重品行学习体会三

领导干部的作风是党的作风的重要体现,关系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反映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影响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要求,为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加强作风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领导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是政治原则和行为准则,也是人生追求和道德规范;是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迫切需要,也是个人健康成长和不断进步的重要保证。

讲党性,就是始终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心系群众、服务人民。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党员干部无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的公仆,必须始终牢记党的根本宗旨,真心诚意地为人民谋利益,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领导干部作为党的事业的骨干力量,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忘记自己的身份和职责,都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站在人

民的角度分析问题、认识问题,按照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制定政策、开展工作,努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讲党性,心系群众、服务人民,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政绩。

重品行,就是注重思想道德修养,生活正派、情趣健康。做“官”先做人。一个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的领导干部,必然是一个明辨是非、严于律己的干部,一个品德高尚、情趣健康的干部。切不可陷入认识上的误区,以为只要工作上有能力、有成绩,道德情操上有点问题没关系。许多事实表明,一些领导干部蜕化变质,一步步坠入违法乱纪的深渊,往往是从思想道德滑坡开始的。由于自身所处的位置和具有的影响等因素,领导干部的言行举止对一个地方和部门的风气具有明显的示范引导作用。如果领导干部忽视了做人,品行不端,情趣低下,不仅败坏社会风气,而且影响工作开展,损害党的形象和威信。因此,领导干部必须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切实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注意防微杜渐,拒绝灯红酒绿,坚持择善而交,坚决抵御腐朽没落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蚀,积极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和生活作风,以高尚追求树立良好形象,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和谐。

作表率,就是时刻不忘肩上重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所谓领导,就是引领和指导。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工作中,无论是正常情况下还是遇到危难时,领导干部都应当努力走在前面,为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作出榜样。应做勤奋学习、学以致用的表率,少一些应酬,多一些读书,认真学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各种有用的知识,为更加有效地开展工作、推动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做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表率,深入实际、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民意,直面困难、正视矛盾,以卓有成效的工作破解发展难题、维护群众利益;做发扬民主、团结共事的表率,带头增强民主意识,善于听取各种意见,不搞“一言堂”,以自己的模范行动促进领导班子的团结和谐,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做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的表率,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慎独、慎微、慎初,抵制诱惑,经受考验,始终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

谋发展,首先党员干部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自觉向更高的目标看齐,追求一流的业绩;就是要集中精力抓大事、抓发展,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把主要精力用在抓好工作落实上,以只争朝夕的精神、雷厉风行的作风,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其次,必须强化抓工作落实的具体措施,就是要突出重点、明确责任、扑下身子,强力推进,实行严格的责任制,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党员干部必须带好头,身体力行,深入到一线、深入到基层,真抓实干。

10.党员道德品行 篇十

一个时期以来,过分注重对经济建设方面的考核,而忽视了对社会、文化、道德品行等领域的考核。考核的“一手硬、一手软”,造成了干部选拔任用上的畸重畸轻。选拔任用干部既要看才、更要重德。德与才,如同干部素质的两根“支柱”,互为依托,缺一不可。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相比而言,才不够,可以学;德不行,很难补。可见加强对领导干部“德”的考核,是很有必要,尤为重要的。

中国有句古语说得好:“民无德不立,政无德不威”,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2011年3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了要健全和改进考核机制,积极引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加强德的考核,全面客观准确考核评价领导科学发展的工作实绩,注重了解群众公认度,支持和鼓励干部踏实干事。为此,以科学发展观要求为出发点来设计干部考核内容,建立健全领导干部道德品行考核评价体系,正向测评、讲求综合“评德”,反向调查、突出于民“问德”,双向选择、建档全程“记德”,在“全面客观准确”上深入思考、狠下功夫、大做文章,让德才兼备的人有机会、有平台、有地位。

一、在领导干部道德品行评价标准方面,要用好“十把标尺”,以德量才。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有才是毒品,无德无才是废品,要以德量才、选才。一是“忠”。把心放在当中谓之“忠”,忠就是忠于党、忠于组织、忠于事业,这是一个领导干部最起码的政治品德。忠于党,就是拥护党的领导、维护党的形象;忠于组织,就是遵从组织决议、服从组织安排;忠于事业,就是看好自己的门、干好自己的事。

二是“正”。孔子说:“政者,正也”。“正”是一个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处世之基、为官之魂。从政的人,要心正、身正、言正、行正,坚持公正,主持公道,提倡公平, 强调公开。领到干部只有做到“其身正”,才能“不令而行”,如果“其身不正”,就会“虽令不从”,更会失去威信,丢掉威望。

三是“诚”。诚为天之道、人之道,是一切道德的出发点。领导干部必须做人诚恳,做事诚信,做官诚实。不论大事、小事,都要实事求是、有一是一,不做秀、不做假。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领导干部对工作、对他人,更不能欺上瞒下、左右逢源,要敢讲真话、实话,不说假话、虚话。

四是“勤”。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勤奋敬业是衡量一个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不仅要“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且要把“钟”撞得很响、很亮,对工作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力求尽善尽美。领导干部要勤想事、多谋事,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带头谋创新,领头干实事,以勤养德,以勤立信,以勤求绩。

五是“孝”。“百善孝为先”。孝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德,一个对父母不“孝”、对兄弟不“悌”的人,决不能做为好朋友,更不会成为好干部。领导干部带头倡树孝德,恪守孝道,这就是重孝之行。

六是“廉”。古人曰:“公生明,廉生威”。马克思说过:“不可收买是最崇高的政治美德”。领导干部要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除非分之念,常修为官之德,做到自重、自警、自省、自励,管好自己的嘴、自己的手、自己的腿、管好亲属子女,管好身边人,是非之地不去,不正之风不染,不法之事不干,不良之友不交,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堂堂正正为官。

七是“明”。光明磊落,心底坦荡,表里如一,这是做人底线、为官标杆。领导干部对己要自知自明,对人要豁达开明,办事不任人唯亲,处罚不因己好恶,奖励不厚此薄彼,提升不暗箱操作。

八是“仁”。领导干部要有宽容之德、厚道之品、仁爱之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推己及人,自己不愿干的事,也不让别人做。“授人玫瑰,手留余香”,与人相交、与人为善,常怀爱心、乐施善举、扶危济困。

九是“俭”。古语说“历览古今家与国,盛由勤俭败由奢。”胡锦涛总书记在八荣八耻中提倡“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领导干部必须崇尚节俭,树立节约意识,倡导低碳工作,处处精打细算,把节约的资金用到刀刃上、关键处。

十是“和”。同心石变玉,协力土成金。领导干部必须懂团结、会团结、真团结,既要坚持原则、把握大局,又要集思广益、集众之长。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步、事业上同干,形成“和而不同、和合而生”的良好氛围。

二、在领导干部道德品行考察办法方面,要把好“六个关口”,以德选才。

对于选用干部来说:有德有才必用,有德无才可用,有才无德者慎用,无德无才者不用,要以德用才、驭才。一是把好“人品关”。德具有隐蔽性、内在性等特点,对领导干部人品考核要综合测评,从不同侧面和层次检验领导干部品德的优劣。有的领导干部圈内圈外两种表现、台上台下两个形象,八小时之内表现好之外表现不好。为此,要强化领导干部的“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等“三圈”考察,实行领导干部360°全方位考评,确保考核领导干部人品的真实性,真正让人品好的干部受器重、有前途。

二是把好“能力关”。能力考核是衡量一个干部的重要指标。不但要对一个干部的创新实干能力、把握全局能力、应变处事能力等方面综合考察,还要对其“内在”的发展能力进行发掘、挖潜,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积极探索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为主要内容的“比能力、比创新、比发展”为平台的选人用人工作新机制。

三是把好“群众关”。“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要把领导干部的“德”放在历史的空间进行检验,开展溯源式、回返式考核,把考核维度从现任岗位延伸到前任岗位,深入考核领导干部在前一岗位调离后的各类反映,与领导干部在现岗位的德才表现相互比较、互为印证。加大群众评价的权重,采取民意调查、个别走访、谈话考察、网络评价等方式方法,让与被考察干部熟悉的人、工作内部的人广泛参与,进行综合汇总。

四是把好“业绩关”。考察领导干部的业绩要采取纵横比较法,从单纯注重GDP转向以人为本、注重民生,既重统计数据又重群众评价,既重增长速度又要发展质量,既重纵向比较又要横向比较,既要看“底数”,更要看“变数”,既要看“数量”,更要看“变量”,让领导干部业绩考核成为干部选拔的“指挥棒”,真正收到“选对一个人,激励一批人”的效果。

五是把好“生活关”。领导干部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情操,更多、更直接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出来。实干精神、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可以反映领导干部德才素质状况。考核领导干部的品德,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要改变不提拔不考核、“一考定终身”的现象,建立领导干部日常行为考核评价体系,考核领导干部一贯性的行为倾向和行为方式,以便更加有效地进行甄别分析。

上一篇:新疆节日习俗礼仪下一篇:背影电视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