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适合孩子的教育

2024-11-17

寻找适合孩子的教育(精选8篇)

1.寻找适合孩子的教育 篇一

今天下班回来儿子的作业已经写完了,看我回来了就赶紧把作业拿给我检查,我说:“儿子,今天你表现得很好,妈妈还没有回来你就把作业写完了,等下我给你出几道题,你做题我写日记,然后你检查(阅读)日记,我给你检查作业”,儿子听了很高兴说:“看我们谁先做完”,我说好的,不一会他把题都做完了,我的日记还没有写完,我说:你真厉害,你先把作业放那里,我等下检查,你和你爸爸视频一下,做个游戏,让他给你出题,你口算,然后把答案告诉你爸爸,看看对不对,怎么样?”儿子高兴得说:“好”。

我看他爷俩在手机上视频算题,没想到儿子还挺积极得,他也很认真,比他自己做认真多了,没有想到这个方法效果还挺好,而且错的很少,等他们做完题,我的日记也写完了,我给儿子检查作业,然后他检查(阅读)日记,他还给我指出了几个错别字,希望尝试不同的方法找到适合他的教育方式,能够让他学到东西。

2.寻找适合孩子的教育 篇二

对家长而言,孩子的学习成绩好,是最高兴的事; 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学生考的多,考得好,也是件非常骄傲的事情; 如果是这样,那就达到了双赢。但事情的发展不是事随人愿、想啥就啥那样简单,一个孩子在高中三年成长与学习绝非易事,也绝非想到做到那样简单,期间可能会遇到各种坎坷、曲折、甚至是痛苦。这就需要家长与学校相互合作、共同探讨、共同努力来应对出现的各种问题。现实中的实际案例的确有中考成绩在700分左右的学生在高考时,成绩刚刚上二本线的惨淡景象; 也确有中考成绩没有达到高中录取分数线的学生在高考的时候考入重点大学的案例。所以,不盲目跟风,选择一所适合自己孩子的学校就读,这才是高中教育成功的第一步。

一、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教育必须遵循教育规律

不是所有优秀的父母就一定有优秀的孩子,就像平常的家庭也能走出与此不同的孩子一样,同样,优秀的教师也无能使每位孩子都变的优秀。 教育是一个极其复杂而且艰辛的过程,孩子做不到的有时候不是态度,而是能力,一定要量体裁衣,对自己的孩子先应该有足够的了解、然后准确的定位,这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没有谁因为孩子的身高比不过别人而天天骂孩子,也没有谁因为自己的孩子跑不过刘翔而天天打孩子。因为这些外在的差异大家都看得见,但是唯在学习这件事上,大家咽不下这口气。于是,家长有一种简单的想法, 想着能够进入重点中学会赶超别人,这种想法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家长们还是要按照规律做事,倾一个家族之力让孩子拼入所谓的名校、名班、名班主任后,孩子的学习成绩赶了上来了吗? 并不是这样,有时恰恰事与愿违,这样做的实际效果反而非常差的,我见过一个本来在普通班读书不错的孩子,转到所谓的“尖子班”后,成绩一直下滑而最终一落千丈的案例。 在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中,作为监护人的我们因该了解一些基本的教育规律,名校自然能培养出更多的高材生,那是因为他们在那样的教育环境下会成长的更好,如果孩子不适合那样的教育环境,请慎重选择。孩子的学习成绩考不好,学不好,有时候不是因为态度,就像长不高、跑不快一样,是孩子自己的能力。

对于学习底子薄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更需要教师的耐心教导和悉心指导,制定进步计划,发现不足,弥补提升。所以,不能将教育看成一种简单的做法,认为选择了一所升学率相对高一些的学校就一定能使自己的孩子在学业上有突飞猛进,这不符合教育规律。如果孩子呆在一个学习水平都高于他自己的环境里,长期得不到别人的关注,效果适得其反。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得不到教师的关注,同学的尊重,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所以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学校就读,让孩子在能够在老师以及同学们的关注中健康成长才,这才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做法。

二、所谓的名校教育,也并非立竿见影

不能否认,好的学校必须有好的教育,要不每年有那么多学生考入名牌大学绝非易事,更不是每个学校都能做到的事,一流的学生就应该到一流的学校接受教育才能激发其潜能。但是,这繁华表象的背后,又有多少暗藏的玄机! 比如学生的生源( 中考的分数) ,家庭的支持( 家庭教师) ,以及接受学校优质的管理和师资力量,等等。不能只看结果,还要知道成功后面藏着的付出。假如没有这些,单一认为每一个送到一流学校的孩子都能使其成绩变的一流,是片面的。如果自己的孩子学习底子薄,在二流的学校就读,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因为教师会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缓慢推进的教育策略,授课的难度以及容量都低,一点一滴使其进步,时间长了效果就显现出来。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这个道理。

三、读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成绩,而在于学生的成长

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特别好,但是自我生存能力极差,就是培养成“高分低能”的那种,不知道大家是否愿意。教育遵旨是将孩子既要培养成学业水平优秀的学霸,还将孩子打造成善于沟通、善于接人待物的人精,也就是既要成绩,更要成长,这才是理想的教育。高中毕业时,看到的是一个德智体各方面都得以全面发展,就是一份满意的答卷了,这才是我们教育真正目的和意义所在。

孩子的成长需要家庭、社会、学校这三股力量的方向一致,形成合力, 相互推动孩子的成长。孩子的教育问题,归根到底是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愿不愿”的问题,正如不在地里播下种下,再肥沃的土地也不会长出庄稼。

摘要:选择孩子的高中就读学校,对孩子的高中学业成功与否非常关键。重点中学并不对所有的孩子都有好的教育效果,让孩子努力挤进重点中学的做法是不科学的,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家长应当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和学业水平,选择一所适合于孩子自己的中学,才能使孩子全面发展。

3.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 篇三

“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强调教育以人为本,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不断发展的动机和潜能,都有获得尊重、选择学习、自主发展的权利,让每一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领域获得个性发展,从而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东风23小在课堂模式、管理方式、活动形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实践和创新,逐步走出一条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办学之路。

创造适合孩子的课堂模式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如果这块土壤失去了应有的养分,花草就会枯萎。让课堂焕发生命力,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东风23小的教学实践始终坚持“让孩子们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一角色定位,全校教师集思广益,通过分析总结,讨论尝试,最终确立了适合本校校情的“五学”课堂教学模式。

所谓“五学”,即目标导学、自主探学、合作研学、展示赏学、检测评学。五个模块紧紧围绕“学”这个中心,以指导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途径,坚持“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以学为主、教与学统一”的原则,达到学生好学直至学好的目标。

“五学”高效课堂模式的实施过程经历了建模、研讨和创新三个阶段。

建模阶段:构建模块,强调实施,人人过关。每位教师都要按这五个模块开展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完成规定流程。规范,是课改的必经阶段。

研讨阶段:显化问题,合作研讨,改进消化。针对课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学校组建了多个专题性的教学论坛,让教师们在讨论中互相借鉴、互相启发,深化对课改内涵的理解,而问题的改进方向也在一次次研讨中慢慢清晰起来。

小组建设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研讨中,东风23小逐步确立了T型座位编排模式。

在这种座位编排中,小组的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编号,取代了传统的学生顺次编号方式,既不会让学生产生心理差距,又能使小组内的帮扶效果最大化。2号优秀生以帮扶1号帮扶生为主,又可兼顾到3号待优生,而3、4号学生的学习水平相仿,能形成很好的交流。这种小组模式还有利于分层教学的开展,真正实现了适合每一个孩子的课堂教学。

创新阶段:把握核心、创新提升。“五学”模式只是手段,并非课改的目的。为避免教师的教学行为过度规范、僵化,学校鼓励大家在“五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下,形成自己的课堂风格,打造人文性更强、方式更灵活的特色课堂。

创造适合孩子的管理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又是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主体。因此,东风23小大胆改革学生管理模式,创造机会,搭建平台,让广大师生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真正让他们成为学校的主体,成为教育教学乃至学校管理的主人,使学校变成师生共同成长的家园和乐园。

学校在全校师生中实施全员星级化管理,开展了“星级班级”“星级学生”“星级小组”“星级教师”“星级年级组”评选活动,并实行每周班级内一次评比、每月校内一次表扬、每学期末进行一次表彰。每周悬挂在班级门口的“五星班级”“四星班级”等标志牌,使全班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集体的荣誉与无形的约束力。每月“星级学生”的颁奖仪式上,获奖学生站在主席台上,学校领导、班主任、学科教师,更多的是身边的同学为他们佩戴大红花,接受全校师生的祝贺。不管是获奖者还是授奖者,都成为活动的主体,共享荣誉。对于各种活动中产生的明星学生,如书法之星、运动之星、智慧之星、艺术之星、实践之星等,通过精心设计的颁奖词,使其感受成功的快乐,激励他们不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对每学期的“十星学生”,学校会向家长寄送喜报,祝贺他们的孩子,也感谢他们的教育。这样,学生对每一次评价都很期待,并在这种期待中约束自己的言行,在这种期待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这种期待中激发生命的活力。学生的自我规范、自我培养、自主管理愿望被激发出来,产生了德育管理与教学改革相互促进的效果。

少先队是展示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重要平台。学校尽可能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机会还给学生,指导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使学生在校园中一展身手。课堂上,经常有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站上讲台,行使教师的职责。家长会由学生自己导演,他们或是向家长展示自编的课本剧、诗歌朗诵、歌曲表演、乐器演奏等近阶段学习成果,或是向家长提问,表露心声。学生在校内外的文明礼仪、安全行为、班级卫生等由从学生中选拔的“文明礼仪监督员”进行监督检查、提醒纠正,学校秩序井然。

创造适合孩子的活动形式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姚文俊说:“小学应该是孩子成长的天堂,孩子的天性是自尊自信、活泼好动、爱问‘为什么,爱动手、好实践、求知欲望强。孩子想‘翻跟头,总盼有人给他‘搭台子。如果他能翻多大跟头,就有人给他搭多大台子,他就会感受到生活是快乐的,成长是幸福的。”东风23小从实际出发,创新各种适合孩子成长发展的教育活动,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搭建了宽广的舞台。

以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为源头活水,有意识地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体验活动。每年三月,学校不断创新德育“五个一”活动内容,让校园弥漫春的气息、爱的色彩:红色“玫瑰行动”让学生学会了互助和关爱,爱的种子在春天里播种发芽;粉色“亲情作业”让学生学会了感恩与付出,温暖亲情在春雨里舒展滋润;“绿色装扮”“蓝色创意”让学生学会了爱护自然,学会了节俭,绿色生命在春风里轻盈起舞;安全教育、点滴呵护让学生在金色春阳里健康成长。同时还开展“今天我当老师”体验活动、“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爱心捐助活动等,为学生营造了宽松的活动氛围和自由的成长天空。

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如语文学科的全校性书法竞赛、经典诵读展示活动,通过诵、唱、写、画、演等多种形式,让师生沉浸在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里,沉浸在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中,领略中华经典诗文的艺术魅力;数学学科的“数学周”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的独特魅力。此外还有英语学科的口语竞赛、美术学科的优秀作业展示等。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我,获取新知,巩固旧知;在活动中张扬个性,茁壮成长。

开展“科技艺术月”活动。一个月的时间里,激情溢满校园,创造无处不在。学生在活动中有思想的翱翔,有感情的抒发,有技能的展示,有科学的探索,有毅力的体现,有诗意的飞扬……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只要给我一个舞台,我就给你一个惊喜”。

学校还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开展25分钟的大课间活动,进行广播操、跑步、武术操、集体舞等全校性的活动和踢毽子、跳绳等班级活动;举办亲子趣味运动会,亲子配合,体味真情;组织学生参加十堰市东风教育分局的中小学生篮球赛、田径运动会,体会团结的力量、拼搏的力量;开展为期一个月的“阳光体育节”活动,让学生感受体育的魅力,展现自我的风采。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衡,于出头处谋自由。”理想的教育应该是既能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又能够让各类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教育。只有所有学生都得到了发展,才能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

(作者单位:十堰市东风教育分局23小学)

4.适合孩子成长的家庭教育方法 篇四

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适合孩子成长的家庭教育方法,希望有所帮助!

一、对家庭教育要有新认识

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间在长期相处的家庭生活中彼此的教育和影响。

家庭教育必须回答好四个问题:

(1)为何教育?即明确家庭教育的目的。

(2)教育谁?即教育对象要明确,不仅是孩子,还有家长。

(3)教育什么?即教育的内容,不仅仅是完成作业。

(4)怎样教育?即用什么方法来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有比较大的偏颇,在开展教育时也存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或脱节,或龃龉的现象,所以,提高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以使家庭教育跟得上时代节奏,跟得上学校教育变革的步伐,非常重要。

1.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家庭有学校无法替代的优势和责任。家庭在教育上有三大优势:亲情,时间,生活。亲情是他人都无法替代的,而亲情是最好的无声教育。学生在家的时间远远比在学校长,占每天时间的三分之二以上,家庭教育有充裕的时间;家庭生活远比学校生活无拘束,学生的性格、习惯往往容易自然真实地表露,家长远比教师更了解孩子的状态,更有教育的针对性。也因为如此,家庭教育的责任也必然是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

2.父母是孩子的家长,更是陪伴孩子一路成长的朋友。家长是孩子的朋友,说的是家长与孩子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是不少家长还未意识到的。现在是信息化时代,知识并不被成年人垄断,更不完全由家长来传授,孩子们与家长都可以同时在互联网上获得相同的知识,家长和孩子成了学习的伙伴。研究也早已证明,家庭的气氛越民主、平等,越把孩子当朋友,孩子对父母越亲近,关系越融洽、自然,孩子成长得越快乐、健康。

3.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一个有教养的孩子。教养就是经教育而养成的文化、品德修养。有了高的教养,人的精神样貌就自然显得高贵。西方有贵族传统,但我们曾经错认为那是有钱人叫贵族,以为贵族就是牵着一条穿戴华丽的名犬的派头,其实,贵族并不一定代表金钱地位,而是代表一个阶层高贵的精神和脱俗的教养,由这样一个富于教养的阶层引领社会走向高尚、文雅。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有礼貌、有规矩、有涵养、有风度的谦谦君子,就应该在“教养”上发力。

二、家庭教育的6大误区

目前,家庭教育的误区比较多,或缘于教育认知的偏误,或缘于缺少对孩子的.全面了解,或缘于目的上的完全错位。我这里讲六方面的误区。

1.“我管孩子的衣食住行,其他都是学校的事”。这是责任误区。这是很不利于孩子教育的。家长不明白家庭教育的责任,只养不育,招致的结果就是孩子把家当成教育的“避风港”,在家可以任性、放肆,完全将学校里的教育抵消掉,失去家校教育的合力。家庭是生活的场所,也是教育的场所。

2.“孩子的任务就是读书,其他事不用做。”这是培养误区。在现时代,“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最终会成为废物。学生生涯的主要任务是读书,但不是唯一的任务,我们要培养的不是一个知识容器或一架两脚书橱,而是一个完整的人,他要学习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

3.“成绩好才是硬道理,其他再好有什么用?”这是目的误区。成绩只能判断一个孩子学习上有限度的情况,并不能完全代表孩子的学业水平,因为更多的知识和能力是考试考不出来的。一个人的能力不是由几个僵死的分数所能证明,而手里只有分数单的孩子,进入社会难以立足。美国一项研究表明,最终取得成就的人,品质上是坚毅、自强、阳光、积极,而不是仅有好分数的人。孩子是人,人的一生有多方面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家庭必须引导他鼓励他实现这些需要,也就是成为完整的人。

4.“教育孩子是母亲的事。”这是分工误区。普遍家庭都是母亲承担更多的教育孩子的责任,好像母亲更有教育的天份,其实这不是理想的家庭教育结构。父母都共同负起教育孩子的义务和责任的家庭,教育孩子的效果会更好,并且父亲的教育对孩子的人格成长更为重要。若要避免教育孩子上夫妻观点、手段反差,就要两口子有事先商量,先统一。

5.“父母工作忙不过来,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去管(或交给家教、保姆去管)。”这是错位误区。有些家长的“忙”是因为“玩”,这更不应该。隔代教育已经被证明弊大于利,因为爷爷奶奶只能看孩子,无能力教孩子。家教机构只能督促孩子做作业,也不是具有教育的能力。保姆与孩子之间没有亲情,又受制于地位,不可能有感情和责任去教育孩子。父母再忙也要亲自负责好子女的教育,不然,你的孩子将在情感、知识、社会性、体质等方面不如坚持亲子教育的父母。

6.“孩子学不会,都是老师没教好。”这是认知误区。孩子学会学习是学校和家庭的共同责任。目前,我们的作业基本是留在回家做的,学生在学校学得的知识,要在家庭作业这个环节去巩固,这也是留给家长配合的任务,也是家长了解孩子学习并向老师反馈的机会。学不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关键一是基础,二是理解能力,三是要爱学习,这些都不是单靠学校或家庭可以解决,应该双方合力,方能解决得好些。

三、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好教育

人是有差异性的,教育必须关注孩子的差异性,才可能找到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

1.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而个性鲜明的完整的人。家长们要想想,我们是不是朝这个目的在培养孩子?“全面发展”是指情感、智能、体质等方面都得到协调发展,“个性鲜明”是指思想、性格、言行具有比较突出的个人特点,“完整的人”是指人格健全、人的潜能得到完全自主的发掘,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的结果。适合孩子的教育就必须是全面、个性、完整的教育,而不是片面、同质、缺损的教育。

2.人的生长性决定了教育必须去适合孩子。人具有阶段的生长性,人的一生处在生成变化之中,大脑在人的老年阶段还会有新质生成。小学生是人的相对幼小的阶段,处于生长活跃期,生长性十分明显。每个孩子的生长性又是很独特的,差异性是存在的,因此只有让教育去适合孩子,知道每个阶段孩子需要什么,不能强求孩子去适合千篇一律、差强人意的教育。

3.适合孩子的教育就是遵循孩子成长方向和教育规律所实施的教育。“孩子的成长方向”,一是与时代发展同向的方向,一是与自己智能发展趋势相一致的方向,两者是并行不悖的。“教育规律”,就是实施教育应该遵循的人的内在秩序,以及教育科学本身的内在秩序。与时代发展相逆,与自身智能发展趋势相逆,与人和教育的内在秩序相逆,就不是适合孩子的教育。

四、如何构建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教育

(一)认识家庭教育三原则:理解孩子;

正己示范;陪伴成长。这是我的见解。家长是不是理解孩子?往往是貌似理解,实际并还不完全理解。理解是教育孩子的前提,没有理解,教育是无法进行的。家长在孩子眼里是偶像,如果你能够正己示范,处处给孩子一个好的样板,你的教育肯定会成功;反之,你要求孩子做好的自己不先做好,甚至你还不让孩子做好,像拉着孩子冲红灯过马路,你的教育是失败的。陪伴成长,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部的孩子,非常重要,但这里说的陪伴,不是整天陪在身旁,不敢放手,而是保持一定距离的观察和引领,依然要保护孩子的自主性。我认为,在陪伴孩子过程,要特别关注孩子的好奇心、独立性和动手能力,这是孩子自主成长的三大力量。

(二)要营造适合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

你是建立了一个物质家庭,还是建立了一个物质与精神共在的家庭。好的物质条件固然对孩子成长有利,但还不是成长可以依赖的根本,好的精神环境才是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根本。家训可以看成家庭精神的本质写照。我的外祖父是一个医者,他给家族的训诫是“宁可三餐无鱼,不可一日无书。”至今依然影响着我。孩子还需要一个融洽的家庭环境,整天争吵的家庭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及其对家庭的态度。家里要有一套好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最好家里有书房,最少也要有书橱,这里孩子成长必须的。

(三)要根据孩子成长的心理特点给予特别的关注。

小学这六年是人生极其重要的奠基阶段。家长要学会从牵手到放手,让孩子渐渐学会独立。还要注意到6——12岁,是孩子感官的关键期,要多采用刺激感官的方式学习;也是孩子语言关键期,要多讲故事给孩子听,多与孩子谈话,多提问,学外语。6——8岁,是想象力关键期,让孩子多看动画片、科幻片,画画,编故事。6——10岁,是文化敏感期,让孩子广泛接触文化知识。8——12岁,是黄金阅读期,要鼓励孩子广泛阅读,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

(四)要观察孩子智能的优势,施以正确的引导。

家长要了解一种理论,叫“多元智能理论”,它的创立者霍华德·加德纳教授经过长期研究,得出结论,每个人起码都有8种智能: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自省智能,但是每个人这8种智能的优势和劣势各不相同,因此构成每个人不同的智能结构,我们说某孩子有音乐天赋,就因为他的音乐智能有优势;某个孩子在一处陌生的地方能够很快记住复杂的路道和方向,就因为他的空间智能有优势。那么知道多元智能理论的常识,就是要在引导孩子发展的过程更倾向于扬长,适当的补短,因为孩子的优势智能充分挖掘之后,可能成为他今后发展的强大力量和正确方向。

(五)要常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或运动,培养他们爱上一项运动。

我们孩子现在户外活动时间太少,每天的运动量也不足,少有孩子爱上一项体育运动项目,跟发达国家的孩子比,体质差异明显。应该从小培养孩子对户外活动和运动的兴趣,让孩子在体质、心理素质上更好,还要让孩子爱上一项运动,乐此不疲。这方面,家长要示范,家长要先改变自己不爱运动的不良习惯。

(六)要带孩子聆听音乐会、看美术展览,培养一门艺术爱好。

艺术素养同样也是受益终生的,必须从小培养。当孩子喜欢上艺术,将大大有利于想象力、节奏感、审美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而这些都是一个优秀孩子的基本素养,内心的美好,离不开这些方面。

(七)要常带孩子上图书馆、书店,给孩子买喜欢的书籍,培养爱阅读的习惯。

虽然我们已经进入电子阅读占据生活时间的时代,但是,手捧一本书进入痴迷的阅读状态,依然是优于电子阅读。

一是绿色环保,相比于电子阅读,长时间阅读对眼睛比较有利;

二是可以“圈点勾划”,读书就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自古而然;

三是更为重要的,与作者对话,让精神成长,纸质书籍的墨香可以消弭彼此的距离。

家长要把阅读放进家庭计划,其乐融融地开展亲子阅读。

(八)要尊重孩子,倾听孩子的声音,与孩子平等对话。

上面我们谈到要和孩子交朋友,就是要站在同一的平台上,平等对话。中国传统家庭往往更注重长辈的“威权”,家长喜欢说一不二,不喜孩子有异议,这是不民主的。现代教育的一个基点,就是师生平等、家长和孩子平等,目的就是让孩子学会做人,人就是讲平等,世界的秩序就是讲平等。只有平等,你才能听到孩子内心真实的声音,才能有有效的沟通,才能长久地实现教育的目的。让孩子屈从的教育都不能改变孩子。有研究证明,在家里常受体罚的孩子,在人生发展上有阴影,内心不快乐,生活、成就都远不如小时候少被体罚的孩子。

各位家长,家庭教育,首先要教育的是家长。家长在家庭教育这辆车上,不能“无证驾驶”,要拿到合格证书,就要多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的知识,以保证家庭教育这辆车能够安全前行。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更是他们自己生命的起步,未来的路是他们自己走出来的,但今天父母为他们创设的和睦家庭、亲子教育、家训家风,将成为他们成长路上不竭的精神食粮。

5.教育叙事:帮孩子寻找快乐 篇五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孩子在实小读书。一直以来不太优秀的她成了我的一块心病。“为什么不写作业,老师把电话打到了我的单位?”嗫嗫嚅嚅的她没有说出什么。当我再次把问题以怒吼的方式表达出来时,她只说了一句话“我看不到黑板,和老师说过两次了,老师始终没给我调座。”

那是半个月前的一个中午,孩子哭着回来了,告诉妈妈说她看不见黑板,前面的同学太高了挡在她前面,而且老师说了找谁也不给调座位。我的母亲非常用不忿,“你在班里算是偏矮的,为什么调到后数第二排?(实小班容量在80人左右)我要问问这是共产党的学校不?”妻子安慰起老人,“我同学在实小上班我找找她吧?”

第二天中午孩子高高兴兴的回家了,“我姨和我们老师讲了,估计这一两天就可以调桌了。”看着高兴的女儿,我赶紧嘱咐她说“孩子你得努力学习啊!”“一定!”女儿高兴的回答着。怀着美好愿望,我们全家等了一周还是没有调桌的消息。

妻子中午抽个空去了学校,老师二话没说就把前面的同学调走了。欢乐的时间总是短暂的,没过一周,老师又在女儿前面放了一座“大山”,女儿又生活在“大山”的阴影里了,本来有些内向的她更是不爱说话了。

“不行就让孩子去我们那个农村小学吧,在这里早晚把孩子耽误了!”不愿意去求老师的我只能出此下策。“你天天那么忙,还得带着她多辛苦啊!况且你们小学能比得上实小吗?”我坚定的说“我们条件不如实小,但我只想给她一个快乐的童年,充满自信的人生。”

孩子和我去小学已经四个星期了,“我再也不想回实小了!”这是她面对校长的回答。“这里有朋友、有快乐、有自由!”

6.如何寻找最适合的职业道路? 篇六

因此,一开始就做好完善的职业规划,这样就可以避免多走弯路,拥有科学的职业规划方法,即使以后遇到其他变化也只须稍作调整,依旧不偏正轨。

那么,如何才能做好职业规划,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呢?

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首先,用户“irene.zheng”认为,在做职业规划之前最重要是知己知彼,其中包括了解自己和理想的公司:

1.了解自己的才干:一个人的才干自己或家人都很难帮忙量化,所以可以通过各种专业的职业规划工具了解自己的事业成就动机或企图心、性格特征、工作特长与兴趣等;

2.了解自己的才干与什么样的公司/岗位相匹配:每个人有自己习惯和喜好的工作习惯、工作环境、办事作风等等,因此不存在某类型行业或企业就是最好的情况,最重要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公司和岗位;

3.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公司,符合成长的企业文化:如果一个企业不具有发展潜力,或是它并不提供员工学习成长的企业机制或文化,那这样的公司也很难是人才孵化基地,具有优秀潜质的人也很有机会被培养。

从大梦想到小目标

在清楚自身条件和理想公司的定位之后――

1.从梦想出发。先开始编织美梦,包括你想拥有的,你想做的,你想成为的,你想体验的。现在,请坐下来,拿一张纸和一枝笔,动手写下你的心愿。在你写的时候,不需要考虑现实因素,尽量写就好了;

2.给梦想定个期限。审视你所写的,预期希望达成的时限。有实现时限的才可能叫目标,没时限的只能叫梦想;

3.定下小目标。从你所列出的目标里选出你最愿意投入的、最令你跃跃欲试的、最能令你满足的四件事,并把它们定为一年内最重要的四个目标。接着明确、扼要地写下实现它们的重要性和真正理由;

4.列出拥有的资源。列出一张自己所拥有的资源清单,里面包括自己的个性、朋友、财物、教育背景、时限、能力、以及其他可假借或依靠的资源,越详尽越好;

5.?回顾成功经验。回顾过去最成功的两三次经验,总结当中成功的原因,以及有哪些你所列的资源会运用得很纯熟;

6.为目标找条件。这一步结合自身拥有的经验和资源以及四个重要目标,找出可以达成目标的条件;

7.预估失败原因。之后要预估有什么因素可能导致无法完成目标。可以从性格、能力、资源和其他客观因素分析欠缺的条件;

8.设定实施步骤。现在针对那四个重要目标,定出实现它们的每一步骤。一定要记得这个计划应包含今天需要做的,千万不要好高骛远,

9.寻找模范。从你周围或从名人当中找出三五位在你目标领域中有杰出成就的人,简单地写下他们成功的特质和事迹。之后,就会发现他们每一个人的事迹都能为你提供一些能达成目标的建议,记下他们建议的方法。

“做你能做的事”

对于职场新人,以上这些方法都是很好的职业规划方法,然而对于已经在职场打滚几年的职场人,面对职业疑惑迷茫,很多用户认为“做你能做的事”,这样才不会白费之前的经验。

用户“silviawj”认为,你真正能做好的事情,其实是你一直在做的事情,而不是你一直在想而没有做的事情。进行职业规划的时候,除了要兼顾兴趣,最重要的还是要关注自己一直在做的行业和职务。你在某个行业和领域里有较长的工作经验,那么你在这个熟悉行业取得成功的几率就比较高,在这个类别的职务上升迁的机会也比较大。

而对于想跳槽甚至转行的职场人,用户“小小青岛”提出了几步建议:

1.?如果刚开始的岗位由于多种因素不太满意,先脚踏实地地干好本分工作;

2.?顺着你现在的岗位,列出你岗位能够涉及到的往上延伸的领导岗位,将每个分支都列清楚,其中可能就有你将来的可选择的升迁途径;

3.?不断在公司内部更换岗位,若不能纵向升迁,那就横向涉及业务内容。这样就将自己的职业生涯面拓宽;

4.?不断创新,通过创新不断为公司创造业绩,那就离升迁不远了。

态度决定一切

最后,除了以上这些具体的职业规划措施,要想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必须树立端正的态度,其中用户们提到几个重要的观点。

态度一:梦想不能丢

用户“苏悟”说,年轻人一定有自己的梦,连梦都不敢想的人就老老实实的当老黄牛吧。怀揣梦想,要学会不“安分”,就是要有活跃的思想,培养自己的兴趣。最后,要持之以恒,坚定自己的信念,连信念都没有的人,只会随波逐流。最重要要常记住“有志着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

态度二:脚踏实地

“无限的天空”认为,把自己当做珍珠的同时,也要到沙土中成长,?不要畏惧从较低的职位做起。从基层做起是一种磨练,是一种必然的经历。一步一个脚印的去走,才能稳健,才能成功。请相信,你的努力不会白白浪费的。是金子的总会发光,切勿好高骛远。

态度三:持之以恒

网友“普天之夏”说,关于职业规划就是要坚持自己的路,除非真的是到了死路,你再重新思考自己的规划,否则你每天都会遇到不同的诱惑,而改变自己的轨迹和行动,这样的职业规划不是健康的规划。结合自身的能力和兴趣爱好,发展自己的路,才是正道。各种诱惑加上道听途说就会造成迷茫,相反,持之以恒加上适当调整才是有效的职业道路规划。

学习科学有效的职业规划,端正态度才能成就清晰成功的职业发展道路。希望来自世界经理人平台的声音能为您解决问题提供更多参考。参与讨论,请进入个人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两个实用有效的创造力自信的培养策略

提升幸福力能够帮助职场新人度过适应期

如何在三个月内获得三年的工作经验

选花测你的职业倾向性

★ 寻找春天里的你美文

★ 测试:最适合你的职场领域在哪里

★ 网络创业时如何寻找本地优势资源

★ 最适合小学生的对联

★ 光驱硬盘共用一条数据线

★ 硬盘出现读写错误怎么办!

★ 电脑硬盘常见的技术指标

★ 寻找作文

★ 最适合送同学的圣诞节祝福语

7.寻找适合孩子的教育 篇七

笔者的观点是教师第一。在一所学校中, 没有教师质量的提升, 就很难有教育质量的提高;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 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 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做校长, 不是要“管”教师, 而是要为教师成长服务, 要帮助每一位教师找到工作的快乐。让老师们明白教师这个岗位不仅是职业, 也不仅是事业, 更是生命的历程;不仅是付出, 不仅是奉献, 同时也是在获取:获取自身的成长, 获取成功的愉悦, 获取生命的价值, 获取人生的快乐。

为此, 我自从担任东湖小学校长后, 一直努力在探寻和追求的就是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在工作中我以教师的发展和成长为根本, 重视教师的自我完善、自我发挥, 让每个教师都有适合自身发展的平台, 让每个教师都感到自己很重要, 从而精心打造“道德自律、工作自励”的东湖小学教师品牌。

所谓“道德自律、工作自励”就是在工作中体现“让每个教师感到自己很重要”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奋斗的自治思想。强调教师在工作中的勤奋和自勉, 利益面前的理智与淡泊, 人际交往中坦诚与合作。强调教师在工作中的量化到位, 注重团队合作, 重视个体效率, 从而让教师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职业的幸福, 最终促进学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真诚打造教师成长的好氛围

环境改造人, 环境影响人, 一所学校中教师是否热爱教学, 是否用心投入, 是否能迅速地成长, 关键要看学校是否营造了一个好的氛围, 而营造这个氛围的关键人物就是校长。因此, 我们在学校中一直努力打造能让教师舒心、开心、宽松的成长和发展的好氛围, 主要是从真心相待、工作第一和换位思考等三个层面去落实。

1.真心相待

一个校长想要把工作做好, 把工作开展起来, 教师的信任和支持无疑是最重要的。因此, 笔者在平时的工作中与老师们的交流, 都是抱着真诚的一颗心, 很真诚地表达自己的真情, 让老师们真切地感受到来自于你的真情。同时, 在工作中就要做一个有心人, 教师有困难全力帮助, 教师为学校做的工作、奉献的工作都记在心上、电脑上, 在合适的场合通过合适的方式真情表达, 让教师真正感受到来自于校长的真情。

2.工作第一

在真诚和透明的基础上, 打造好的工作氛围的另一个基点就是要让教师树立工作第一的基本理念, 一切以工作为重。在工作与其他事情发生矛盾时, 没有可以商量的余地, 没有讨价还价的习惯, 更不允许有任何借口。集体讨论通过的工作思路就是学校中的法律法规, 人人都应该遵守。

如, 东湖小学开办第一学期时, 我们每周五一次教师会, 风雨无阻, 每次一个半小时, 不管明天是否是大假。当时很多人提过这个问题, 认为太残酷, 没有一点换位思考意识, 没有为教师着想。我们的理解是像东湖小学这样一个新办学校, 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断显露, 如果这些问题不及时解决、纠正, 任意让其堆积, 那怎么可能使它迅速度过磨合期, 走上正确的发展轨道, 从而赢得家长和社会的认同呢。

3.换位思考

作为校长, 笔者认为要形成好的氛围还有关键的一点是要注意换位思考, 为教师设身处地考虑。同时, 这种换位思考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校长和老师们能互相换位思考。

作为从最底层的教师开始做起来的校长, 24年的工作经历使笔者很清楚一线的教师所有的工作状态。因此, 每次布置工作时, 首先会想到的是这项工作做的老师们是否能吃得消, 如果这项工作是我自己去做, 我能做好吗?抱着这样的心态, 工作开展时, 教师基本上就没有任何的意见或怨言。大家就会在一种很开心的状态下投入到工作中, 就会有一种“累并快乐着”的幸福感觉。

促进教师成长和发展的举措

在日常工作中, 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促进教师成长和发展的举措, 这些举措在使用中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培养工程

这是一般学校都在采用的师资培训方法, 也是学校教师培养体系的龙头工程。各种各样的名称是很多的, 如, “青蓝工程”“希望工程”等。东湖小学校现在的名称是“成长工程”, 主要包括三个方案:一是师徒结对培训方案, 面向教龄3年内的青年教师, 培训的目的是让教师尽快站稳讲台, 熟悉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情况;二是新秀培训方案, 面向教龄3~8年的青年骨干教师, 培训目的是涌现一批教坛新秀, 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力量;三是骨干教师培训, 面向教坛新秀和高级教师, 培训的目的是使这批已经有一定教学水平的教师能在现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成为学科骨干教师、名教师、特级教师, 或者是成为小学中学高级教师。

2.课堂助教

这是一个特殊情况下的特殊培训产物, 2007年9月学校开办时只有一年级3个班级, 12名教师, 每名教师平均课时量是6.5节, 如果按正常的学校那样开展教研活动、培训教师的话肯定收不到好的效果, 因为学校的教研组最多就3名教师 (语文学科) , 基本上都是1名教师。这样的工作环境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尤其不利, 为此, 学校推出了课堂助教培训模式。

所谓课堂助教, 就是让新教师在完成自己教学任务的前提下, 在一个相对固定的班级中蹲点, 担任该班各科任课教师的助教, 目的是让他们既对各科教学有一个初步认识, 又能使他们学到其他教师的教学长处, 为己所用。

3.教师讲坛

从实际情况来看, 目前教师的口才和文笔是有所欠缺的, 为此, 我们推出了“教师讲坛”活动, 这个活动分成两块, 一块是每月底的教师会议, 由一名青年教师为全体教师演讲, 时间为3~5分钟, 要求脱稿, 内容必须自己亲自撰写, 不得从网上抄袭。演讲的主题每学年确定一次, 演讲顺序抽签决定。

另一块是已评上高级教师的那一部分教师, 要给全体教师开一个讲座。我要求他们每人准备一个主题, 可以是本学科的, 可以是班主任工作, 也可以是其他方面, 但材料必须是自己撰写的, 而且尽量讲自己亲身感受的, 要偏重于教学实践经验的提炼, 绝对不能网上摘抄、无病呻吟。

4.与名家教学面对面

这是一个经实践检验后效果很好的“请进来”培训方式, 主要的操作步骤是这样的:

第一步:预约好特级教师、名教师或市学科骨干教师来校上课, 并约请另一位特级教师或名教师届时来校听课、点评。

第二步:要求前来送教的特级教师或名教师先告诉我们上课的教材内容。

第三步:请校内的一名青年教师 (一般是自愿报名产生) 在不参考任何资料的情况下自己单独备课, 必须强调独自备课、独立思考、独自消化。

第四步:请校内的青年教师在名教师来的前一天在校内上公开课, 并录像, 课后听课教师全体参与评课并录像。

第五步:特级教师或名教师来校上课, 并听另一位特级教师评课。

第六步:请青年教师谈教后和听课后的感受, 其他教师再沙龙式反思, 结合录像。

第七步:撰写反思。

这样的活动结束后, 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感觉到这样活动的收获非常大, 上课的那位青年教师更是自感受益匪浅。

5.团队合作

为了使老师们在教学中能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 我们要求教研组的教师在日常教学的各个步骤中都要依靠集体的力量, 教研组长发挥带头、指挥、协调等作用。各年级组做到作业统一, 复习计划统一, 测试题目统一等, 测试后的反思也要求大家一起共享。

再如, 规范化的校本教研活动, 我校现在规定二周搞一次教研活动, 每次活动都有明确的主题。对教研活动我总的要求是不许补材料, 要求老师们每一步都扎扎实实地完成, 不走过场, 使每一位教师都积极参与, 每一位教师都是活动的主人, 从而在参与中无形地提升了业务水平。

6.外出学习

为了让教师能拓宽视野, 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学校每年都会组织一部分教师外出学习, 这种学习一般分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种:普及型。这是针对区内各个教学机构或兄弟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 各学科的教师基本上是每学期有一次以上的外出听课的机会, 听课后要求他们做好相应的记录, 在教研组业务学习时做一个简单的主题发言。

第二种:发展型。这是针对各学科在教学中已开始冒尖、有培养前途的, 或已进入到教坛新秀培养系列的青年教师。这些教师每学期都有一次以上的去外校听课或学习机会。听课或学习后要求他们在教研组业务学习时作主题发言, 并在教研组上一堂移植课、模仿课, 强化先进经验的消化和运用。

第三种:奖励型。这是针对各学科中有突出表现的教师, 或在工作中对学校有重大贡献的教师, 真所谓“最好的福利就是培训”。这些教师有机会走出省外, 去全国著名的高校或著名小学去参观、学习或听课。回来后要求他们在做好教研组主题发言、上好移植课的基础上, 写好一份学习报告, 把自己的反思能提炼出来让全体教师共享。还有一点就是这样出去的教师能拓宽视野, 开阔眼界, 更新理念, 从而为今后的工作带来更大的动力。

这个外出的三个层次, 虽然我没有给老师们明确讲过, 但跟教导部门提出过类似的要求, 老师们都是很聪明的, 他们从学校的安排中就已悟出了其中的玄机, 现在很多教师都很努力地工作, 就是因为有这样的激励机制在那里放着。

为教师个性发展创设“特区”

上述的第二点是我们为老师们铺设的成长和发展的平台, 但这些平台都是普遍性的, 几乎适用于校内的所有教师, 虽然比较有成效, 但并不具有个性。要想实现、达到“让每个教师都有适合自身发展的平台”这样的状态, 光靠这些平台是远远不够的。因此, 我们还针对某些教师的情况充分给予个性化的平台, 在教师发展中设立“特区”。

1.设定目标

这是针对一部分已经达到一定目标, 自我感觉已无发展前途的教师专门采用的策略。这部分教师往往已评上小学高级教师或已评上教坛新秀, 在学校中也已有了自己认为还满意的位置, 年龄一般也已过了三十岁, 他们已很乐意接受目前相对较为安逸的工作、生活状态, 不想再折腾自己。

对这样一部分教师, 一般是借助各种机会与他们聊天, 通过聊天潜移默化地渗透他们可以达到的目标, 如, 小高老师鼓励他们去申报小中高, 并告诉他们小中高应具备的硬杠子条件。已评上教坛新秀的教师则向他们提出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 如, 向区学科骨干教师努力。在为这些教师设定目标的同时, 学校还专门就某些情况为这些教师铺设平台和创造条件, 如, 像上面所说的外出学习, 引进名师加以指点等。

2.量身定做

对教师个性化的培养, 量身定做是最好的策略之一。这个量身定做在教坛新秀级和骨干级的培养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的一般做法是先与教师沟通、交流, 了解教师的工作苦恼和期待解决的问题, 然后再制定相应的策略, 如, 邀请相关的专家或同行对他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甚至是带徒式的培养。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指导后, 这些教师就会有比较明显的起色, 对薄弱项目的畏惧感就会明显减轻。

3.错位发展

在一所学校中, 语文教师少则十几位, 多则几十位, 数学教师也一样, 就是音体美教师、电脑教师、英语教师有时候也有五六个, 在这种状态下, 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如何有自己的特色, 我认为错位发展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培训策略。

8.寻找适合孩子的教育 篇八

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除了地区与地区、校与校之间的优质均衡发展,其本源应该是所有孩子都能优质均衡地发展。可是现实是同龄孩子间发展的差异非常大,这个差异造成的原因之一是孩子与孩子间的先天差异。就某一个孩子而言,其发展水平达不到优质,甚至个别孩子在学校教育中被忽视,遭放任,而智力超群的孩子发展受限制,他们“吃不饱”。“因材施教”落实很不理想。

随着形势的发展,部分学校生源减少,而师资充裕,办学条件又比较优越,故教育行政部门启动了小班化教育改革的试点。其根本目的在与实现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即“让每个适龄学生享受到高质量的义务教育,让每一个适龄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这是小班化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亦可称之为核心价值取向。也正好与我校的办学理念“为每一个孩子播种希望”吻合。

因此,小班化教育改革的策略便是“创造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即重视“扬长”,适当“补短”,让每个孩子在原有基础上都获得尽可能大发展、提高或进步。

具体策略一:全员关注,全员参与。

全员关注,是指教师无论在课上还是课间要关注每一位学生,了解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老师们时刻关注着自己在学校学习、生活的。

全员参与,是指在课堂上还是在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要参与,不能让任何一个学生、任何一个时段游离在任何一个活动之外,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教学或活动中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从而确保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或活动。

具体策略二:因材施教,个别辅导。

因为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是客观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承认这种客观差异,然后在主观上要充分利用这个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对学有余力或学有所困的学生应该“开小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应该增加学习内容与难度,适当拔高学习要求,让他们在富有挑战性的情况下学习,在攀登知识高峰中体验快乐。而学有所困的学生应该加强个别辅导,让他们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形成基本的学习经验与思想方法,感受成功学习的喜悦。当然“中间”学生也不能忽视,要鼓励他们朝着更加优秀的方向而努力。

因材施教另一个很重要的思想与策略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扬学生之长上,而不是补短。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就一个孩子而言,其各种智能是有差异的,智障儿童舟舟成长为乐队指挥的个案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可是我个人以为,如果舟舟在学校教育的环境下,无论如何也不会成为乐队指挥,他的父亲是他成长为乐队指挥的伯乐与导师。再比如有的孩子先天的“五音不全”,如果老师硬是要辅导他把歌唱好,这绝对是徒劳。而古今中外的名家在成长道路上数学差劲而文学或艺术突出的事例更多了:朱自清考北大时数学0分而被破格录取;钱钟书19岁考清华时,数学仅得15分,但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其中英文更是获得满分,于1929年被清华大学外文系录取;伟大领袖毛泽东,也是文史功底深厚而理科糟糕;大家熟悉的青年作家韩寒也是偏科的,他酷爱写作、赛车与音乐,而高一时因七科不及格留级后主动辍学。

更加奇特是的十九世纪最伟大的代数几何學家厄而米特(Charles Hermite),他无疑是一个天才,一个奇特的天才。一方面能够以非凡的洞察力给出五次方程式的通解,一方面在数学的考场上似乎永远也考不及格。

大学入学考试重考了五次,每次失败的原因都是一样的——数学考不好。他的大学读到几乎毕不了业,原因也还是一样——数学这一科拖了后腿。大学毕业后考不上任何研究所,因为考不好的科目还是数学。

数学是他一生的至爱,但是数学考试是他一生的恶梦。不过这无法改变他的伟大:课本上“厄尔米特矩阵”是他先提出来的,这对于海森堡(Heisenberg)1925 年创建的量子力学关系重大;而厄而米特多项式和厄而米特函数在求解薛定谔(chrodinger)波动方程也特别有用。这都是他在研究数论问题时搞出来的,谁也不会想到许多年后会在物理上得到如此意想不到的应用。这大概只能又归之于数学在自然科学上那种“不可思议的有效性”(unreasonnable effectiveness)了。

人类一千多年来解不出“五次方程式的通解”,是他先解出来的。大家知道,阿贝尔(Abel)在此前很多年就已经证明,一般的五次方程不能用只包含四则运算和根式运算的函数求解。厄而米特却惊人地证明五次方程可以用椭圆函数来求解。对数的“超越数性质”,全世界,他是第一个证明出来的人。

我们基础教育为什么不能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呢?关键是我们对学生的“短”补得多,从而一次又一次地揭学生的“伤疤”,让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学校和老师非常失望。这个深层次原因还在于我们的升学制度:硬是要看每门功课的成绩,合格甚至于优秀才行,归根到底是我国人口众多而优质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资源的不足。尽管如此,我们实施小班化教育,还是应该重点指向“扬每个学生之长”,适当地“补短”。

具体策略三:同伴互助,共同进步。

除了老师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扬长补短外,发挥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也是有效的策略。所以在小班化的情况下,我们要有意识地将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分在一个小组内,经常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因为组数比较少,所以教师按组辅导的机会与时间就比较多,尽快地让组内的学生之间把握互助学习,以求共同进步。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好差同学帮扶结对,自觉性强、善于督促别人的学生帮助自觉性差的学生;善于表达的、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帮助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等等。

具体策略四:家校合作,无人掉队。

上一篇:中国的大学英语教育(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下一篇:关于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精选总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