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 第二课时设计

2024-08-23

雾凇 第二课时设计(精选10篇)

1.雾凇 第二课时设计 篇一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精读课文,理解课文

课时编号:072 教学目标:

1、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2、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着作者来到吉林欣赏这美丽的雾凇。

读课题(雾凇)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气而美丽的风景。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观察插图,说说你观察到了什么?

如此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

出示第二句话(自读、指名读)

过渡: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

师板书:奇观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我们的自豪心情。(配乐)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读到这里,老师想起了上节课同学们提的问题,这么美丽、奇特的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其他地方出现得很少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仔细地读读第二自然段,拿出笔划划你找到的词语和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自学、同桌交流、指名说(出示投影片)

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师相机板书:水汽——遇冷——凝结

2、出示“从当年12月至„„阵阵雾气。”(这符合一个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

3、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符合条件“遇冷”)

4、出示:“每当夜幕降临,„„银松雪柳了。”

谈谈你的体会,指名说。

a.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与原句比较)指导朗读

(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这三个词说明雾越来越浓,蒸腾的雾气受冷后凝成的冰晶把松针、柳枝裹了一层又一层。)

b.指导“最初„逐渐„最后„”指导朗读。(边读边想,在脑海中浮现出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一幅幅画面来)有感情的朗读。指导背诵。(抓关键词)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这雾气便(),(),笼罩着()。树木()。(),灯光,树影()。这蒸腾的雾气,(),(),()、()。最初像(),逐渐变成(),最后()。

自由背,指名背,齐背。

过渡:美丽的雾凇挂在道路的两旁,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

四、讲读第三自然段

观察插图,让学生形容一下

过渡:十里江堤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银白,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垂柳青枝变成琼枝玉树,一片晶莹洁白,江岸雾气缭绕,人在其中,犹入仙境,你也来赞美一下吧!(指名说)

出示“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

万树梨花开’呀!”(指导朗读)

五、指导赏背

课文虽然很短,但却把雾凇的美丽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大家想不想把它印在脑子里?(那就请大家自练,然后选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段,背给大家听)。

1、自由准备

2、自我推荐

六、评“最佳小导游”

同学们,吉林雾凇的奇特景观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谁愿意当个小导游,带着游客们边游览,边介绍呢?(评一个“最佳导游”,奖励)

七、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大家以后如果有机会,可以去亲身体会一下。

我们祖国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像我们学过的《九寨沟》,老师刚讲的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等,老师布置大家回去阅读一些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下周班队课我们举行”游大山名川,颂美丽祖国"朗诵会。

板书设计: 雾凇

奇观

水汽——遇冷——凝结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雾凇 第二课时设计 篇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匆匆》一文, 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脍炙人口的散文。作者对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作了形象生动的描述, 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这篇文章用长短一致, 节奏整齐, 对仗工整的排比句, 描述了显示季节更替的诗意化景物;用一组长短不一, 节奏跳跃, 口语色彩很浓的设问句, 感叹时光的飞逝无痕。整句与散句的结合, 不但具有音乐的美感, 而且显得典雅朴实。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 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 要珍惜时间, 不能碌碌无为。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领悟作者描写细腻、采用恰当修辞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抓住重点句子, 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 要珍惜时间, 不能碌碌无为。

2.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领悟作者细致描写、采用恰当修辞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 了解了课文作者朱自清, 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进《匆匆》, 走近朱自清, 去欣赏、品味、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

1.指名读生字、词语。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什么。

二、自主学习, 引导感悟

默读课文, 把你感受最深的或者特别喜欢的句子勾画下来, 并在旁边标注你的感受体会。学生小组及全班交流。 (教师按照预设相机用课件出示重点句并引导学生感悟) 。

(一) 课件出示句子:“燕子去了, 有再来的时候……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1. 这句话作者用了几个追问?

为什么这样写? (作者用排比的方法突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 用一连串的追问表达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

2. 体会作者写下这些文字时的心情。

(惋惜、后悔、茫然、痛苦或无奈)

3. 请你反复读两遍, 细细品味作者的情感;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

(二) 出示句子:“在默默里算着,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1. 读句子, 思考:为什么会“头涔涔, 泪潸潸”?你知道“八千多个日子”是作者的哪些日子吗?

2. 从“溜”字你体会到什么?

3. 作者把什么比作“针尖上一滴水”?用这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4. 从这些词语和句子中, 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 教师范读, 再指导学生读, 要读出惋惜、留恋、自责之情。

(三) 出示句子:“于是———洗手的时候……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1. 读句子, 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

2. 这段描述作者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 (1) 作者使用了排比句, 把时间拟人化, “跨、飞、溜、闪”写出了一天的时间很快从身边“溜走”。 (2) 作者通过生活中“吃饭、洗手、睡觉、沉默”等具体细节赋予时间以生命, 生动具体地描写了时间是怎样一点一滴在不知不觉中从我们身边流逝的。)

3. 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日子”是怎样在毫不注意中消逝的吗?

4. 有感情地读这段话, 体会作者对时光的留恋和光阴消逝时的伤感。

(四) 出示句子:“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1. 在这一段话中, 作者有几次追问? (六次) 有几次做出了回答? (两次)

2. 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才是没有虚度, 才算是没有白白地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 (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的事例, 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

3. 出示朱自清资料, 引导学生谈感受:你觉得朱自清先生有没有在这个世界上白白走一遭? (联系朱自清写作本文时的年龄和一生的成就感受体会。)

4.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三、学习写法, 读写结合

1.《匆匆》这篇佳作影响了几代人。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利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 结合小事, 生动地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具体化, 有极为丰富的感情色彩。宜师生共同总结。)

2.朱自清先生感觉时间步履匆匆, 在洗手、吃饭的时候过去了。那么, 同学们, 你们的时间怎样从你的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呢?请大家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 也抓住自己身边的小事, 赋予时间生命, 让我们感觉到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流逝的。

3.学生自由仿写。

4.学生写完后, 朗读交流, 师生及时评价。

四、拓展延伸, 升华情感

1.古今中外, 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名言警句。你知道哪些? (学生组内及班上交流。)

2.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名言警句, 学生朗读。同时朗读课后“阅读链接”《明日歌》。

3.思考:文章第1自然段写到燕子去了还来, 杨柳枯了还青, 桃花谢了还开, 可是燕子还是去年的燕子, 杨柳还是去年的杨柳, 桃花还是去年的桃花吗? (燕子已经不再是去年的燕子, 杨柳也不再是去年的杨柳, 桃花当然也不再是去年的桃花。对于世间万物来说, 时光都是一样的公平, 一样的一去不复返。) 那么, 我们该怎样做呢?

4.小结:同学们, 时光匆匆而逝, 过去的已经过去了, 未来的时日, 我们该如何珍惜呢?让我们来感悟一下吧!课件出示:

3.《学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三

语文课程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课程。在我们的语文课堂里,要把学法的指导与语文的学习紧密结合在一起;语文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个思考的过程,学与思是相互融合的,让我们的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感受语言的精妙,在有趣的朗读中体会文章的韵味。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真正让孩子喜欢的。

教学目的

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学习的好习惯;默读课文,了解默读的方法,初步掌握默读的技巧,养成边读边想的好习惯;背诵课文,学会把心中的感受通过声音、表情形象地表达出来;积累句式和相关句子。

教学过程

一、精读头尾,制造悬念

1.昨天,老师带大家学习了《学棋》这篇课文,谁能给大家简单地说说故事的大概意思。(可稍做提醒:开始怎样,那后来呢?)

边交流边板书:

一个学生 另一个学生

出色的棋手 没有多大长进

2.老师也把故事的主要内容写了出来(出示第一段和最后段),大家读读。老师有个要求:边读边想,读出你的感受。

自由读。

指名读第一段,有不懂之处吗?

“能手”是什么意思?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太多了!(出示表格)

秋是下围棋的能手,所以远近闻名,这样的人,你想对他说什么?

来,再读读这一段,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好!

3.正因为如此,(引读第二段的第一句)

4.可结果呢?(引读第三段)

出色的棋手,也叫________,成了这样的人,心里________。

再读一读。

那另一个学生呢?成了这样的人,心里________。

再读读这句。

就这样边读边想,读书就成了享受,来!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故事的大意。这次没有老师提醒,相信这次会读得更好!

5.读到这儿,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酝酿问题、交流问题并归纳问题:为什么两位学生有这么大的不同呢?

【设计意图:学始于疑,同样的学习产生不同的效果,孩子心中的疑问自然而然地产生,同时,这些问题也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这样的设计,就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教材本身上来,对孩子学好语文的信心起了很大的帮助。】

二、重点突破,掌握学法

1.这问题第二段已告诉我们了。打开书本,自读第二段,不过,老师提个要求:

出示:默读课文

什么叫默读?据学生交流出示相关要求: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

2.默读后交流: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边板书:

专心致志也叫

走神________也叫________

3.我们先来看看专心致志学下棋的学生吧!学生把书合拢,教师出示相关句子。

要求默读:边读边在脑中想象,想想这位学生学棋的样子,好吗?

想好了吗?谁愿意读一读,读出你的想象!

指名读。

我看见了,多认真的孩子呀!

他一边听一边看老师在棋盘上布子。

他还可能:他一边________一边________。

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可多啦!

走路时,一边________一边________,多舒服啊!

________,一边________一边________。

是呀!你看他不明白的地方,还有问上几句。

来,一起来在脑中记一记,记住这位认真的好孩子。

面对这样的同学,你想对他说什么吗?

4.那另一个孩子呢?这一次小朋友还是默读,边读边在脑中想想,行吗?

(巡视时,相机提示:瞧,他的表情在告诉别人,他看到了________!他的眼睛会说话)

大家一起读,把你看到的画面通过声音告诉大家吧!

对不起,打断一下:你看到美丽的天鹅飞来,会是怎样的心情?再试一试。

人总犯错,错了就改才有进步,可那人——这种人你对他有什么看法?来,再试试!

就这样,边读边想象画面,就把不认真孩子的形象记下来。咱们再来想一遍,这次老师不提醒,有信心读好吗?

如果你是那位老师,想对他说什么吗?

【设计意图:默读课文这个要求是第一次出现,因此,既要让孩子明白默读的标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掌握技巧。技巧只能在应用中学会,通过两种画面的想象、体会,孩子就能初步掌握默读这一技巧。】

三、扩展延伸,积累句子

1.来!吸取他的教训,记住他的优点,边读边想,把文章美美地享受一次吧!

2.后来,那位没有多大长进的孩子长大了,也有了一个儿子。一天,他送他的儿子去学校了,他反复地叮嘱孩子:儿子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也想送他几句话。(即练习六中的“读读背背”)

出示: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学生读读、背背。

4.雾凇 第二课时 篇四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初步感受雾凇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并尝试背诵。

3.体味科学小品文用词之精妙,感受语言的生动形象,迁移运用。【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并尝试背诵。

难点:体味科学小品文用词之精妙,感受语言的生动形象,迁移运用。【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应该具备读完两三遍课文,就能感悟到雾凇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玉树琼枝之美。那本节课教学价值是什么?显然,第2自然段“雾凇形成过程”描写极为精彩,值得诵读积累、迁移运用。作者遣词造句之精妙,合理大胆的想象,是值得师生细细品味咀嚼的。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想象体会、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科学小品文《雾凇》。请你用这样的句式说说雾凇的特点。

我看到了、、的雾凇。2.PPT出示:

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千姿百态

琼枝玉树

闻名全国

雾凇奇观

3.这样神奇美妙的大自然之景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做一次浪漫的探索之旅。

【设计意图】

温故知新,雾凇特点引入,激发孩子学文兴趣,让他们脑海里留有深刻印象。

一、读出层次

1.PPT出示:

听老师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思考:用一句话来说明雾凇的形成过程。

小提示:课文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2.交流。(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3.明确:第二自然段的构段方式是总分。【设计意图】

初读课文自然段落,初步感知段落的构段方式。

二、读出变化

PPT出示: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是如何具体描写雾松奇观形成时的美丽姿态的? 1.交流。(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全都是银松雪柳了。)2.指名读,读出变化,谈朗读处理理由。

3.看图片,再读。感受“最初……逐渐……最后……”这一句式之妙。4.训练擂台一:请学生用这一句式造句。PPT给出句式。

天空阴沉沉的,曼妙的雪花最初… …逐渐… …最后… …

春天的暖阳里,校园操场边的香樟树最初… …逐渐… …最后… … 5.学生自由用句式造句,体会关联词之妙。

教师强调:使用恰当的关联词能使行文条理清楚,动态感强,让读者身临其境。不仅是科学小品文如此,我们平时在讲述一件事情的时候,也可以恰当使用关联词,表达的意思更加清楚,也让听众听出事情的一波三折。如果扩写出来,就是一篇好文章。文似看山不喜平!

过渡:作者写雾凇,除了按顺序描写,还有其它奥秘呢,我们继续探究!6.PPT出示: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涂上了白银。

镀: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使一种物质附着在别的物体表面。7.文中的“镀”可否改成“涂”?

学生自由朗读讨论,个别发言。(镀在文中是指雾气一层有一层地凝结成霜花附着在松针柳枝上。它有金属的厚重感和光泽感,有厚度,珍贵。涂一般是石灰、水泥等,价值不高。)8.训练擂台二:填词

初冬的中午,灿烂的阳光给美丽的校园镀上了。

童年时代的大量阅读给我的人生镀上了

底色。9.学生用“镀”自由说话,感受“镀”字的厚重感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三、读出动态 PPT出示:

默读雾凇形成的片段,找一找,哪些文字体现了雾凇形成的动态,圈画关键词,写批注。1.根据交流,相机出示教学内容。

(1)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① 生交流。② “涌”在字典中是这样解释的:①水或云气冒出

②像水涌般的出现 ③ 联系旧知,《泉城》这样写道:泉水从地下往上涌,好像一串串珍珠。当中的“涌”体现了——(生答:珍珠泉水少而急,有颗粒感和光泽之美。)④你觉得雾气涌向松花江两岸一幅怎样的画面?

雾气争先恐后,像一个个少年奔向远方;又像海浪,追逐嬉戏,一路向前,拍击岩岸,绽出生命之花;随着雾潮,无数个细小的雾气急着挣脱松花江的温暖怀抱,去书写自己新的美丽人生。

⑤ 这几个动词真是妙!谁来读出雾凇的动态美?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动词的准确运用,把景物描摹得动态十足,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四、读出韵味 PPT出示:

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的,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給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1、生交流叠词之妙。

2、追问:这里的逗号,能否换成顿号?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体会叠词、逗号作用的同时,感受这句话所表现的对仗美、节奏美。

3、探究:零下30摄氏度左右,作者是在松花江畔的长堤上仔细观察雾凇的形成过程后,才写下这篇文章吗? ①带着问题看雾凇图片。②生交流。

4.讲授:PPT出示:

儒勒·凡尔纳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和冒险小说作家,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曾写过《海底两万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地心游记》、《八十天环游地球》等著名科幻小说,其一生信仰科学,是少见的科学作家。

凡尔纳被人们称赞为“科学时代的预言家”。后来,许多科学家都曾谈及,他们是受凡尔纳作品的启迪,才走上了科学之路的。

如:潜水艇发明者之一,美国青年科学家西蒙·莱克在1897年建造了“亚尔古”潜艇。莱克在自传的第一句话便说:“儒勒·凡尔纳是我一生事业的总指导。”

飞跃北极的海军上将伯德、气球及航海探险家奥古斯特·皮卡德、无线电发明者之一的马可尼,在谈到他们的创造发明时,都说是从凡尔纳的科学幻想小说中受到了启发。

法国的利奥台元帅甚至这样说过:“现代科学只不过是将凡尔纳的预言付诸实践的过程而已!”

凡尔纳逝世时,人们对他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他既是科学家中的文学家,又是文学家中的科学家。”

5.看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生交流

4.生动大胆的想象能让科学小品文激发读者想象,对美的追求。5.再指名读,齐读。

6.这么美的雨后景,不仅要停留在眼前,更要永驻心田。根据提示试着背背看!喜欢哪句背哪句。

【设计意图】

通过一读,感受顺序美;二读,感受言语美;三读,感受表达美,这样层层深入地解读,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也使每一次的朗读感悟训练落到实处,进而习得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按顺序,打比方,抓动态,用叠词。

五、当堂训练 PPT出示:

请用“最初… …逐渐… …最后… …”的句式造句。写一段含有“镀”字动态变化的文字。

1.本节课我们重点交流了哪些知识点?请同学来总结一下!(抓住动态描绘景物,学会用恰当的动词和叠词等)。

2.生写,师巡视,提醒写字姿势。3.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

阅读是吸收,习作是倾吐,将作者的描写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文章中来,从而真正做到学语言、用语言。

五、课后擂台赛(布置课后作业)PPT出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第2自然段。2.将写好的语段誊写在家庭作业本上。•

小组交流,看谁写得最棒。

3.推荐阅读:推荐阅读19世纪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和冒险小说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等著名科幻小说,感受想象的魅力。

雾凇之美来自严寒之时的锲而不舍地坚持,要想人前贵,人后必受罪。请大家认真阅读,打开自己的视野,用大胆地想象撑起属于自己的天空。【设计意图】

背诵第2自然段是很好的言语积累的过程,必须落实。阅读儒勒·凡尔纳的作品《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也使得语文教学由课堂向课外延伸。【板书设计】

按顺序

抓动态 雾凇

打比方

5.《雾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五

《雾凇》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竹林关镇中心小学:周苡娴

22.雾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感受美景

1、出示冬天雪景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图片,感受冬天的美。

2、用你学过的词语来描述你所看到的美景。

3、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在我国北方吉林却可以观赏 到全国闻名的奇观,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板书课题:雾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雾凇图片,欣赏图片,感受雾凇的形象美。

①、你看了图片,有什么样的感受?

②、你有些什么问题?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将你所要知道的在文章中画一画。

3、检查自读效果:

(1)、字

①、生字正音:

出示课件:我会认:畔 缀 镀 缭 琼

我会写:雾 堤 俗 凝 摄 氏 幕 零 淹 模

②、指导写字:

凝 雾 零

③、生描红。

④、将这些生字带进文章中读一读,并理解它在文章中的意思。

(2)、词

出示课件:奇观 凝结 弥漫 笼罩 模糊

淹没 逐渐 缭绕 漫步 观赏 洁白晶莹 闻名全国 随风飘荡

千姿百态 琼枝玉树 情不自禁

①、同桌相互读词语。②、指名读词语。

③、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词语。④、选用其中的一个词语来说话。

⑤、将这些词语带进课文中读一读,同桌之间相互合作,联系上下文并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

三、再读课文,把握内容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将课前所提出的问题搞清楚。

2、合作交流:文章围绕着课题《雾凇》讲了哪些内容呢?

3、反馈:

(一)、三九严寒,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了雾凇奇观。

(二)、雾凇是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三)、人们观赏雾凇,总会情不自禁的赞叹。

4、通过本节课对雾凇的了解,同学们都知道了些什么?生自由谈一谈。

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这个问题就留作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四、拓展延伸

读一读,并选用下列词语中的一个或几个说一段话,描绘一处雾景或雪景。

6.雾凇 第二课时设计 篇六

第一课时

浦贝中心小学

徐晓东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4个生字,其中绿色通道内的五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吉林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感受雾凇形象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吉林雾凇同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为我国的四大自然景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吉林雾凇的美景。

2、板书并齐读课题。让生书空“凇”。

3、观看雾凇景观的幻灯片。

(1)你看了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真实感受。)

(2)你有什么问题要问?(雾凇是什么样子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学效果。(1)检查生字词。

大地冰封

十里长堤

俗称

凝结

摄氏 零下

淹没

模糊

雾凇

缀满

镀上

缭绕

琼枝玉树

A让学生先自由读,再指名读、集体读。B你觉得这些字哪个比较难写。C有重点的描写习字帖。D适当评价。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适当评价。

3、再读课文,要求快速默读,用一两句话说课文写了什么?

二、精读第一自然段,感受雾凇的奇特美丽。

1、过渡: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气而美丽的风景。

2、媒体演示,让学生进行观察,说说你观察到了什么?

3、如此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

4、出示第二句话(自读、指名读)

5、感受雾凇的特点:课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雾凇的特点?

6、讨论交流:洁白晶莹、银光闪烁

(板书)

7、齐读这两个词。

8、过渡: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师板书:奇观)

9、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我们的自豪心情。(配乐)

[通过教师富有情感的语言,通过音乐、图片等生动的各种媒体,营造学生读的情景,从而诱发学生读的热情,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更好的感悟语言,引起感情的共鸣。达到“语语悟其情”的目的。]

10、尝试背诵。

(1)看着画面,边填空边说。

三九严寒,()。松花江畔的()上,()的霜花()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这就是()的吉林雾凇()。(2)看图试背。

[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要求学生从读到背,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体会观赏雾凇的感受。

1、感受雾凇的美景:出示收集的雾凇资料照片。

2、说话训练: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

[这既是一次语言文字的训练,又是一次情感体验的活动。学生将图与文字有机结合,在不由自主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使学生受到了情感的体验。]

3、这么多的姿态,用什么词形容最好?(千姿百态)说千姿百态的意思。

4、谈感受:同学们,此时此刻,如果你站在松花江畔,观赏着这美丽的雾凇奇观,你会如何赞美?

[帮助学生在想象中熏陶,能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5、那么,松花江畔的人们又是怎样赞美的呢?理解“情不自禁”。

6、交流后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①

想象诗句所描写的画面。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延伸文本,引导学生想象,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也使文本得到延续,实现了文本的另一种超越。] ②

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都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样美丽。人们看到这美丽奇特的景观,怎能不由衷地发出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7、指导朗读,再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8、尝试背诵。

(多种形式的读,达到了以读增智,以读悟情,以读悟思,以读代讲的效果。通过学生的全员参与,全面参与,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到知识,学到方法。)

五、拓展训练。

1、其实,像雾凇这样的美景,在我们生活中也有,你见过吗?

2、读一读,并选用其中词语说一段话,描绘一处雾景或雪景。笼罩 凝结 模糊 弥漫 洁白晶莹 蒸腾 缀满 缭绕 淹没 琼枝玉树 让学生写一写,再交流。

[此项练习把写不失时机地挤进课堂,避免了“君子动口不动手”。让学生整合所学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向深度延伸。学生调动了生活经验、语文积累,动手、动脑由课内到课外,丰富了积累,提高了能力,培养了热爱大自然的感情,真正实现了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 板书设计: 雾 凇

洁 白 晶 莹

雾 凇

银 光 闪 烁

7.《狼和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七

1.学会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有理有据、前后连贯地表达清楚一个道理。

3.学会从不同角度理解、重述故事, 进而理解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人类不能从自己的偏见出发把动物区分出贵贱善恶, 从而依据这些标准对自然进行干预, 要从自然的整体来看待动物之间的平衡。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复习词语和语段, 设疑导入。

1.听写词语:葱绿消退

出示答案, 点评, 指导书写, 自己订正。

设计意图:中年级书写教学依然是重点, 把书写指导落在实处。

2.出示第一组词语: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嬉戏

谁能读出这些词语的味道?这些词语描写的是———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的情景。 (出示句子和图) 一百多年以前, 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 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歌唱, 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

谁能读出凯巴伯森林的勃勃生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语感, 要从一个个词语的品味和感受入手, 通过读词语, 产生形象, 在词语和形象之间建立联系, 体会词语的温度和色彩。

出示第二组词语:绿色消退枯黄蔓延疾病

谁能读出这些词语的味道?这些词语描写的是———一百多年以后凯巴伯森林的情景。 (出示句子和图) 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 绿色在消退, 枯黄在蔓延。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

谁能读出凯巴伯森林的衰败景象?指名读, 齐读。

设计意图:对比分明是本文写法上的一处鲜明特点。森林的状态前后发生了鲜明的变化, 让学生把对森林前后不同状态的描写放在一起学习, 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作者这样写的匠心。

3.出示狼和鹿的图片, 课文第一节分别用怎样的词语描写这两种动物?

贪婪而凶残活泼而美丽

可是, 当我们读到课文最后一小节的时候, 却发现有这样的句子———

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 他们捕杀的狼, 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 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 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指名读, 问:这是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狼和鹿异位, 对比鲜明。以此为切入点, 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深入语言文字中寻找答案。

第二板块:细读课文, 寻找依据, 理解课文蕴含的生态平衡的道理。

1.自主学习, 默读课文, 圈画批注, 为什么说鹿是“祸首”, 而狼是“功臣”?

2.组织交流、汇报。

(1) 交流:为什么说鹿是“祸首”?

预设:

①“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 很快, 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

凯巴伯森林能承载的鹿的合理的数量应该是? ———4千只。

“十万只”是四千只的25倍, 出示图表比较。

从“十万只”这个词, 你好像看到了森林中怎样的情景?只能养活4千只鹿, 现在却生活着十万只鹿, 这就是———大量繁殖。

设计意图:利用图表的鲜明对比, 让“十万只”这个数据在学生心中建立具体的的表象, 进而想象在原本只能容纳四千只鹿的森林里, 拥挤着这么多的鹿, 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 预示着悲剧的降临。

②可是, 随着鹿群的大量繁殖, 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灌木、小树、嫩枝、树皮……一切能吃得到的绿色植物, 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

用心读这段话, 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从“饥饿”一词好像听到了鹿们在说什么?

自由读, 把你看到的情景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这几句话形象地描述了鹿群大量繁殖后由于食物短缺而造成的饥荒, 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词语和句子展开想象, 还原画面。

③“紧接着, 更大的灾难降临了。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仅仅两个冬天, 鹿就死去了六万只。到了1942年, 凯巴伯森林只剩下八千只病鹿。”

从“仅仅”“六万只”你好像看到了什么?从“只剩下”“八千只病鹿”你又看到了怎样的一群鹿?

设计意图:本文通过鹿群前后数量和状态的对比揭示道理。凯巴伯森林原有4000多只“活泼而美丽”的鹿, 后来超过十万只。不久饥荒、疾病降临, 鹿群骤然死亡, 剩下八千只“病鹿”。前后对比, 说明了生态失衡悲剧的产生是必然的。

④现在来概括一下, 鹿是怎样一步步沦为“祸首”的?

由于没有了天敌———狼, 鹿群、、由于没有了天敌———狼, 鹿群、、 , 结果造成了的后果。

(2) 交流:为什么说狼是“功臣”呢?

“狼吃掉一些鹿, 使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 森林也就不会被糟蹋得这么惨;同时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 反倒解除了传染病对鹿群的威胁。”

结合上文的学习, 你否读懂了这句话?

狼之所以被称为森林和鹿群的“功臣”, 是因为___, 还因为___。

设计意图:本课语言简洁明了, 前后语句的内在联系相当严密, 应该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怎样有根据、有条理地揭示一种自然规律。这里借用课文内容来练习语言表达能力, 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看到林毁鹿亡的悲惨后果, 当地居民终于明白了:

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 他们捕杀的狼, 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 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 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自由读, 男女声分角色读, 齐读, 背诵。

结合课文内容, 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要求: 有理有据, 表达层次清晰。

设计意图:这里是狼、鹿易位的对比。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 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 要求有理有据, 表达层次清晰, 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同时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板块:学会从不同角度理解、重述故事, 进而理解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1.通过上文的学习, 我们知道造成森林毁掉的“祸首”是鹿, 那么, 鹿是真正的“祸首“吗?真正的祸首到底是谁?快到文中找证据。

出示:“当地居民恨透了狼。他们组成了狩猎队, 到森林中捕杀狼。枪声打破了大森林的宁静。在青烟袅袅的枪口下, 狼一只跟着一只, 哀嚎着倒在血泊中。凯巴伯森林的枪声响了二十多年, 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 总共被杀掉六千多只。”

用心读读这段文字, 哪些词语让你的心为之一紧?把这些词圈出来。从这些词语和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

交流:“枪声打破了大森林的宁静”的同时, 还打破了什么——— (狼和鹿之间的数量平衡) 还打破了什么——— (森林的生态平衡)

真正的罪魁祸首是谁———人类。所有动物, 包括人类, 都是大自然中的平等一员, 每一种动物都有存在的理由, 人类不应该把动物区分出贵、贱、善、恶, 也没有权利对大自然的活动进行干预。

把你的感受带进去读这段话。

设计意图:到底谁是这场生态灾难的真正“祸首”?用这个问题, 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把目光投向“人类”。正是由于人类根据自己的好恶对大自然的无端干预才产生了这场灾难。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界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 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

2.从不同角度重述故事, 同桌各选一个:

(1) 从鹿的角度重新讲述这个故事, 并以鹿的口气对当地居民说几句话。

(2) 从一只幸存的狼的角度重新讲述这个故事, 并以狼的口气对当地居民说几句话。

设计意图:在复述故事的时候有必要修改一下叙事人称和顺序, 以免被人类叙事所遮蔽。变换叙述的人称和角度, 分别以鹿和狼的口气, 重新讲述这个故事, 一是对文本内容进行创造性复述, 二是更深刻地认识到悲剧产生的根源, 既积累、内化了文本语言, 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举多得。

3.你还知道哪些人为因素造成的生态灾难?

4.拓展阅读:

(1) “引狼入室”计划:美国政府在30多年前就准备实施“引狼入室”计划, 但因为一些人的阻挠没能实施。后来,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 在1995年, “引狼入室”的计划终于成功实施, 他们从加拿大运了一批野狼放入了凯巴伯森林。现在凯巴伯森林又恢复了生机。

(2) 《道德经》选句:“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人们依据大地而生活劳作, 繁衍生息;大地依据上天而寒暑交替, 化育万物;上天依据大道而运行变化, 排列时序;大道则依据自然之性, 顺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 也就是让万物以它们自己的方式成长、存在、消失。)

8.《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八

1. (板书课题)——水,今天,我们跟随作者马朝虎到缺水严重的村子里看一看。齐读第1自然段。

2. 你从一系列的数字感受到了什么?(板书——苦)

3. 默读课文的第二、三部分,分别写的是什么呢?(雨天洗澡的痛快,一勺水解暑的快乐。板书——乐)

4. 针对板书,自由质疑。在这样严重缺水的村子,人们生活是多么的艰苦,而文章花大量的笔墨写了有水之乐,到底是苦还是乐,为什么这样写呢?

【设计意图】课堂一开始创设矛盾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 关注过程,解决问题

1. 默读课文2~6自然段,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把对你触动最深的语句找出来,认真读一读,并在旁边写上一两句内心感受。(学生自主阅读并批注)

2. 体会缺水之苦

(1) 下雨天是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的日子。就像过节一样,这样美好的日子在我们那里毕竟太少了,更多的是干燥和炎热。

(2) 那把钥匙象征着权威、幸福……

(3) 风干的感觉、晒干的狗尾巴草。

(4) 在这种极度缺水的情况下,怪不得母亲会说:“你们真是饿坏了!”“饿”的仅仅是弟兄四人吗? 从这些语句中体会缺水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指导感情朗读。

3. 体会有水之乐

(1) 雨天洗澡乐

① (出示:“只有在……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仔细读读这段文字,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 所以作者说:下雨天,是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的日子。

③ 同学们,多少双期盼的眼睛,多少个期盼的日子,人们凝望天空,祈求天公作美,普降甘霖,可是多少次,让我们失望难过。终于,一声炸雷,雨哗哗而下,我们都——(学生想象) 因为,“只有在下雨……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

④ 让我们一起加入他们痛快洗澡的行列中去吧!(出示第2自然段:先是……然后……)你觉得此时大家的心情怎样?你认为,这时大家感受到的幸福是什么?

⑤ 教师小结:久旱逢甘霖,真是酣畅淋漓。我们生活中平平常常的水,却成了村里人幸福的源泉。(读第2自然段,感受下雨天洗澡的痛快)

(2) 感受夏天一勺水之乐

① 一勺水的快乐就从“母亲轻轻一笑,从……打开了水窖”开始。

② (出示第4自然段:一缕……“啊啊”大叫起来。)读文,如果你就是四兄弟中的一员,你从这一句话中,体会到的幸福是什么?

③ 让我们随着作者的回忆,一起来慢慢分享这一勺水带来的快乐。(课件分行映示: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水,它不多不少,在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后,刚好能润滑脚板,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配乐朗诵小诗。你认为这里的幸福是什么?

④ 连读3~5自然段,还感受到了什么?

4. 有苦有乐——明写乐,实则以乐衬苦

(1) 雨天洗澡多么舒服痛快!这可是一等再等,难得倾泻的雨啊。这段文字把雨给人们带来的痛快、舒服、幸福充分地表达出来了,而这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在这短暂的快乐之前,是什么?在这短暂的快乐之后,又是什么?得水之乐,更衬出了缺水之苦。怪不得文中会说:“水,成了村里最珍贵的东西。”“下雨天,是村里人最期盼的日子。”母亲会说:“你们真是饿坏了。”

(2) 一勺水,四个人,人多水少,可幸福不减,怪不得母亲说……一勺水,四个人,人多水少,幸福的短暂,不正告诉我们等待的苦吗?

(3) 缺水给村里带来了苦,文中生动描述了有水之乐,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愈是写用雨水“洗澡”的痛快、快乐,就愈能反衬出平时不能“洗澡”之苦,愈是写一勺水洗浴之乐,愈能反衬出无水补充时身体缺水时的苦。在乐中包含着缺水的苦涩,更让人体会到水的珍贵。

5. 看似苦,实则乐,这是一种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

(1) 本文以孩子的口吻记述,通篇洋溢着快乐的氛围。

(2) 村里人长期生活在这里,已经习惯了缺水的生活,一场雨、一勺水给大家带来的是发自内心的快乐。

(3) 点拨: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能如此快乐地生活,又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在生活中遇到困境就要像村里人一样,乐观积极地面对。)

【设计意图】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阅读后产生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教学中更要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答案是开放的,从不统一的答案中最后也形成了一些看法,文章中既体会到了苦,也享受到了乐,更多的是洋溢着的在艰苦环境中快乐生活的乐观精神,这不正是一种人生观的体现吗?

三、 适度拓展,总结提升

1. (出示课件——图片及资料:全国共有669个城市,400个城市缺水,110个严重缺水。特别是在辽阔的西部,还有近千万的母亲在与严重缺水苦苦搏斗,他们在想水、盼水、哭水、梦水,向五湖四海唤水。孩子们上不起学,为了水,从小就加入了取水的行列。为了水,有多少人仍在艰难地跋涉。可喜的是,“大地之爱,母亲水窖”工程在2000年正式启动,解决了数以万计的灾民饮水问题,给人们带来了希望。)

2. 读了课文,看了图片资料,你有什么想法呢?

【设计意图】拓展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图片资料,把课文内容与当今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让生活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长江下游的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严重缺水的地方很多,绝不仅仅是课文中的这一个村子。从课文延伸到现实生活,让学生学会关心生活,提高节水意识。

四、 强化意识,有效练习

1. 你能为节约用水设计精彩的广告语吗?(发小纸条)

广而告之:

2. 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关于水资源的小报,报头自拟,内容自由选择:可以介绍水资源的现状;也可以谈谈如何节水;形式多样:可以剪报,也可以摘抄,更鼓励原创文章;体裁鼓励多样,除说明性文字外还可以有诗歌、散文、读后感等。一周后交流展示。

【设计意图】迁移运用,练习表达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设计公益广告强化节水意识,练习表达。小组合作制作小报,引导学生去搜集、阅讀更多的水资源资料,围绕节水主题,课内延伸课外,引领学生在更广阔的阅读实践中合作探究,迁移运用,促进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9.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九

1、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华老栓、夏瑜、康大叔等。

2、引导学生研究性分析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抽查三位同学,朗诵分别以《华老栓一家》《夏瑜的故事》《康大叔其人》为题改写的故事。

二、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形象

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明确:华老栓是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底层的贫苦人民的形象。他具有勤劳、善良、俭朴的本质,又有着在长期封建统治下所形成的愚昧、落后、麻木的一面。用人血馒头治病,本是一种荒唐可笑的迷信传说,然而他却信以为真,为了买到它来为儿子小栓治痨病,他便不顾深秋黎明后的寒冷,走在黑沉沉的街口“倒觉爽快”,少年似的“跨步格外高远”。当他交出了辛苦积蓄起来的几个钱,在恐惧和屈辱里得到人血馒头往家走时,竟然激动得“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由此可见,华老栓的愚昧无知达到了令人颤栗的程度。

作品中的夏瑜未露一面,作者全从侧面措笔。他出身贫寒,生活困苦,但敢于造封建统治的反,具有革命热忱和顽强斗志,即使被投入监狱,也丝毫没有丧失信心,在狱中继续坚持斗争,宣传“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甚至就义前还要“劝牢头造反”。当阿义打了他,他反而说阿义“可怜”,对其愚昧深表哀痛。最后终于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作者在对血腥屠杀革命者的反动统治表示强烈抗议及对革命志士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表示赞扬的同时,更深刻地表达了革命者的牺牲是多么寂寞、多么可悲啊!

作品中的康大叔是封建统治阶级的爪牙,是一个十足的刽子手。进茶馆时,他是突然“闯”进来的,而且进门便“嚷”,显得粗野无礼,目中无人;他的穿着打扮,是披着布衫,“散”着纽扣,腰带胡乱“捆”在腰间,流氓相十足;讲到小栓的病,他说,“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丝毫不顾及别人对“痨病”的忌讳,丑恶卑劣,毫无人性。

三、研究性阅读

研究课题:关于小说《药》的主题

研究方法:1、阅览室查阅相关资料。2、在网上搜索查阅相关资料。

切入角度:1、从分析写作背景入手。2、从分析小说的双线结构入手。3、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

研究形式:分小组讨论并形成观点,然后自由发言。

研究成果:

学生甲:小说主题表现亲子之爱和革命者的悲哀。华老栓和华大妈都将整个的心放在小栓的身上,放在小栓的病上。不惜“一包洋钱”买来“人血馒头”,并神秘地烧制,这足见出老栓夫妇爱儿子的心专到怎样程度。革命者的血也只是为群众增加了微乎其微的“福利”,他们是寂寞的,难以得到愚昧群众的理解和同情。

学生乙:小说的主题在于反映革命者脱离群众的弱点,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小说通过用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在揭露反动统治阶级残酷镇压革命的罪行,热情赞扬夏瑜大义凛然的革命精神的同时,着重对辛亥革命不发动群众和不依靠群众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贫苦群众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下所形成的严重的精神痼疾,表示了深切的悲愤,提出了只有唤起群众的觉悟,才能进行彻底的社会革命这一重大问题。

学生丙:小说的主题在于表现群众的愚昧落后,暴露国民性的弱点。

学生丁:小说的主题在于歌颂革命先烈的牺牲精神,号召人民不要让烈士的鲜血白流。

学生戊:鲁迅对友人说过:“《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为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药〉》)鲁迅还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因此小说的主题可表述为: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因群众的愚昧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革命者为群众而牺牲了,群众却因为愚昧而吃革命者的血。

学生己:小说《药》直接表现了鲁迅“弃医从文”的主旨。这从小说的艺术结构中可以看出。小说取自生活的素材主要是:仙台学医时看到的关于许多中国人在“鉴赏”日本军人杀害同胞的幻灯片;秋瑾被杀;关于人血馒头治痨病的传统迷信。鲁迅把三者糅合在一起加以艺术概括,设计了一个“城里杀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血舐”(《狂人日记》)的故事。这故事本身就表现了国民的冷漠冷酷和愚昧麻木。因为作品述及的革命者是辛亥革命家,势必要以辛亥革命作为大背景。而且小说的结构,以华老栓买革命者的血为主线,并正面描写刑场上麻木不仁的人们“鉴赏”屠杀革命者的场面,无疑是为了突出主题。由此可以说,《药》从“死者的悲凉和生者的麻木”中表现人们的麻木不仁和冷漠冷酷,表明了鲁迅“弃医从文”的宗旨:革命的“第一要著”是要改变“愚弱的国民”的精神。

学生讨论后,教师点拨。

明确:甲生说的“表现亲子之爱”是错的。这是只看表面现象,没看到问题的本质。表现“革命者的悲哀”是对的。乙生的说法,可以说在客观上,“揭露革命者脱离群众的弱点”。至于“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不合作品实际和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丙生说法对,但只讲了一个方面。丁生说法也对,但只讲了次要方面。戊生的说法相对客观而全面。学生己的观点很有新意,且言之有理,应当鼓励。

四、学生思考并讨论

小说以“药”为题,有何作用?

明确:作用如下:第一,概括情节。小说围绕“药”展开情节:买药―吃药―谈药―吃药后的结果。第二,连接线索。作为“药”的人血馒头,连接了华、夏两家的故事,使明暗两条线索互相连接。第三,揭示主题。落后、麻木的群众享用的革命者的鲜血,不是医治病苦的良药;革命者严重脱离群众的革命,不能疗救中国社会;要医治群众的痛苦,疗救中国社会,必须启发群众觉悟,动员群众起来革命,这才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一剂良药。

五、布置作业

10.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

1、正确认读生字,会写“旗”字,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在读中想想画面、体会欢乐、喜庆的气氛。

3、愿意通过朗读表达对祖国的爱,加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正确读写生字词,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 在读中想象画面,体会欢乐、喜庆的气氛。

2 读出感情,读出层次。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 直入课题,复习旧知

1、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九课——欢庆。

师:大家把右手举起来,和老师一起写题目,师板书

“欢”字注意“又”字的捺变成了一个长点。

“庆”字最后一捺写出笔锋。

生:书空

师:欢庆的心情是怎样?

生:快乐,高兴的

师:带着快乐、高兴的心情再读一遍课题。

师:上节课同学们都和生字词交上了朋友,还认识它们吗?(认识)

自己读读,准备开火车。

(自由读)

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

“我的火车就要开……”

出示词语:献上 洁白 祖国 奏起乐曲 欢乐 旗帜 十三亿

师:大家发现没有,有个字是多音字,是———乐。

出示词卡:欢乐 读。乐还可以组什么词?(欢乐、快乐……)

乐曲 读。乐可以组哪些词?(音乐、乐章……)

师:孩子们把词语读得真准,字也一定能读准。是不是?(是)

每个字读两遍。(齐读)上节课我们写了七个生字,这节课我们学写——“旗”

课件把“旗”字变色。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注意“方”的笔顺,怎么写?让生说。“其”是两横、卧人不要写掉。)

现在看看老师是怎么写这个字的,右手食指竖起来,和老师一起写。

师板书。师说笔顺,生跟说。

生:书空

师:现在大家翻开课堂本。把字写两遍,注上拼音。写字的时候做到“三个一”。

生:书写。

师:巡视,注意学生坐姿、写字姿势是否正确。

评价语:这个同学写完了,手举得端端正正。

展示学生作业。

评价语:字迹清晰、工整、写到田字格的正中。

师:还有哪些同学也这么好?暗示举手。

这么多同学都写得好,你们的进步真大!

相信你们也能把课文读好。

2、看图片,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从1949年十月一日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十一就成了祖国妈妈的生日。59年来,每年的这一天,祖国妈妈的孩子,都会共同欢庆这个美好的日子,现在,让我们共同去重温一下这普天同庆的幸福时刻。

多媒体展示:仪仗队、礼花、老百姓载歌载舞的场面。

师:人们扭起秧歌、舞起长龙,迎接祖国妈妈的生日。

天安门前人如潮、花如海,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北京的夜晚灯火辉煌、流光溢彩。

全国人民共同欢庆祖国妈妈的生日。

师:这些图片怎么样?

(很美、很热闹)

师:从你们的欢呼声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对国庆的热情,现在,大家把这热情带到课文里去,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比比谁读得最流利。

二、理解、朗读课文。

1初步感知,质疑问难

师:抽学生读,检测朗读情况。(评价,正音)

师:想听老师读吗?

生:想。

师:好,请大家一边听一边思考,诗中都写了谁在欢庆祖国妈妈的生日?师朗读。

生:田野 枫林 蓝天 大海 孩子

师:相机板书

师:对,她们都在欢庆祖国妈妈的生日。现在请你们齐读课文,看看你还能读懂些什么?

(生齐读)

师:孩子们,你们又读懂了什么?

模拟回答:

(1) 我读懂了十三亿孩子在欢庆十月一日——国庆节。

(2) 我读懂了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

(3) 我读懂了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这是一个比喻句。

(4) 我读懂了旗帜就是旗子。

(5) 我读懂十月一日是国庆节。

(6) 我读懂了十三亿孩子是指全国人民。

2、理解第一句,指导朗读

A师:你们说得真好!孩子们,诗的第一句写了田野、枫林、蓝天、大海欢庆祖国妈妈生日的场景。老师还找了些图片呢,想看吗?(想)这些图片怎样?(很美)

请大家一边看图一边美美的读一读,把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多读几遍。(自由读)

B模拟教学:

a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

师:哪些孩子喜欢第一句?(举手)请一个孩子来读一读,展示展示他朗读的本领。

师:你读的时候眼中仿佛看到了什么?

(看到了丰收的果实,看到了稻谷、高粱、梨子……)

师:能用我们学过的诗句来描述一下吗?

(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

师:听到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也来到了这丰收的田野,老师都想和你们一起读了,好吗?(好)

老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

师:孩子们,你们读得真好!能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还联想到以前学过的诗句,读得非常有感情!老师相信你们能用这种方法朗读好后面的诗句。

b枫叶举起火红的旗帜。

师:哪个孩子想来读第二句诗?

(生读)

师:你读这句诗看到了什么?

(火红的枫叶)

读这一句你们想到了哪句古诗?

(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被霜打过的枫叶漫山遍野,火红火红的,这就是枫林举起的——(旗帜)

师:一起读读这句诗。起——

c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

师:谁愿意来读读第三句?

(生读)

师:蓝天里白鸽自由地飞翔,像一支动人的舞蹈,白鸽象征着什么?

生:和平

师:这和平的使者在蓝天里自由飞翔,它们会给祖国妈妈送上什么祝福呢?

预设一:生直接说出来。

(祝福祖国妈妈生日快乐。

祝福国庆节快乐。

祝妈妈繁荣昌盛,更加美丽。

……)

预设二:生说不出来。

教师引导:祝福妈妈生日快乐……

师:祝福的话要读得亲切一些,带着对祖国的祝福齐读这句诗,可以加上动作。

女生准备——

读得太有感情了。

男生读——

读得很棒!

d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

师:谁愿意向第四句发出挑战?

(多抽几名生读)

评价语:声音真洪亮!

读得真流利!

师:听,大海正弹奏着欢乐的乐曲。——

课件:短暂的波浪声

师:你说说大海可能弹奏什么乐曲呢?

生:欢乐的歌。

师:祖国妈妈的生日他会唱什么歌?

生:《生日快乐》歌。

《国歌》。

……

师:大海在祖国妈妈的生日献上这么多欢乐的乐曲,我们小朋友也来快乐地读一读。四个大组比赛,看哪组读得最有感情。

一大组准备,大海奏起——(师手示意二 三四大组轮读)

D师:大家读得真有感情,把诗句连起来读还能读得这么好吗?(能)

试一试,抬头挺胸,坐端正,声音才好听。

(生读)

3。第二句理解、朗读。

师:同学们,这几句诗描写了金秋十月,果实累累、红枫似火、白鸽齐飞、海涛阵阵的欢快和喜悦场景,是因为什么节日的到来?(国庆)

齐读课文最后一句。

课件出示:十三亿孩子

欢庆这美好的日子,

十月一日——

祖国妈妈的生日。

师:祖国妈妈的十三亿孩子是怎样欢庆这美好的日子呢?

生说。

预设一:只有小孩

师:十三亿孩子仅仅指我们小朋友吗?来看一看。

预设二:孩子们说得真好,我们一起来看看祖国妈妈的孩子是怎么欢庆的?

课件:小朋友 叔叔阿姨 爷爷奶奶 的欢庆图片

师:你们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生说)

师:对。同学们,不管是老人、青年、还是小朋友,不管是工人、农民、还是解放军,不管在大陆、香港、还是国外,所有的中国人都是祖国妈妈的孩子,都在欢庆祖国妈妈的生日。

师:带着欢庆、喜悦的心情,齐读最后一句。

(生齐读)

4。全诗背诵,情感升华。

师:孩子们,你们今年几岁了?

(七岁、八岁)

对,你们有的七岁有的八岁。我们的祖国妈妈已经59岁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祖国妈妈这59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出示幻灯片:开国、香港回归、神州6号、奥运、神州7号

注:每幅配上时间,解说。

师:看到亲爱的祖国妈妈取得的辉煌成就,你们高不高兴?

生:高兴!

师:自豪不自豪?

生:自豪!

师:那我们带着这种高兴自豪的语气齐读全文。配乐朗读。

生:看书齐读。

师:大家读得真有感情,谁能来背背这首诗?

(生个别背)

评价语:背得真流利。

真有感情,还带上了动作。

师:谁还愿意来?(生举手)全班起立一起来!

三 拓展提升

师:背得真投入!孩子们,田野献出果实、枫林举起旗帜、蓝天飞着白鸽、大海奏起乐曲,我们应该献出什么呢?让我们献出一首最美的诗给祖国妈妈。

一二大组读1、3、5、7行,三四大组读2、4、6、8行。最后两行全班齐读。

起——

我爱 祖 国

我爱万里长城,

我爱小河;

我爱五星红旗,

我爱白鸽;

我爱红领巾,

我爱花朵;

我爱爸爸妈妈,

我爱老师同学。

你要问我最爱什么,

我最爱我的祖国!

上一篇:教师的梦想演讲稿下一篇:多余的提醒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