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萍

2024-09-11

杨丽萍(精选9篇)

1.杨丽萍 篇一

团圆难得,亲情可贵!

———《团圆》绘本阅读课教学反思

合肥市巢湖路小学

杨丽萍

一、绘本介绍:

《团圆》,中国原创绘本。作者:余丽琼 文,朱成梁 绘。故事讲的是:一个小女孩叫毛毛,她的爸爸常年在外面工作,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回家,那是他们一家人最幸福的时刻,他和爸爸一起包汤圆,他们把一枚代表幸运的硬币包在汤圆里,谁吃着了,就代表这一年会给他带来好运哦!小女孩吃到了,她幸福地把幸运币装在身上,对她来说,这比大春的大红包还要珍贵!

二、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教学中,我的重点是抓住本绘本的情感线索,从而引导学生体会亲情的温暖。那一幕幕看似平静却动人心魄的画面,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幸福而快乐的一幕:女孩帮着爸爸贴对联;爸爸用心地把硬币包在饺子里;跟着爸爸补屋顶;骑在爸爸的脖子上看大街上的舞龙队伍„„处处透出春节的节日气氛,更衬托出浓浓的父女情。从这些画面中,孩子们结合自己的节日经验,仿佛身临其境,能真切感受女孩内心的幸福和愉快。

心酸而动人的一幕:女孩的硬币突然找不到了,她疯狂地寻找着,着急地坐在雪地上嚎啕大哭。无论是寥寥无几的文字还是形象逼真的画面都让人从内到外地感受到小女孩的焦急和绝望,也让读者心里泛酸。此时,引导学生仔细看图,无需教师太多语言,孩子已能从那动人的画面中感受到那枚银币在女孩心中沉甸甸的分量。有的孩子已经哭了,我的眼睛也湿润了。

温馨而不舍的一幕:可是爸爸在家三天就要走了,毛毛把那一枚幸运硬币送给爸爸,让它给爸爸带来好运,还对爸爸说:“下次回来,我们还把它包在汤圆里喔。”

她和妈妈目送着爸爸远去,画面仅仅是女孩和妈妈俩人的背影,形单影只,前方是一辆渐行渐远的长途汽车,给人留下了无尽的回味和思量。我问:看,这幅图一个文字也没有,可我们却从这幅图中看到了很多文字外的东西,你从这副图中看到什么了呢?此时他们已经有很多生成的情感:爸爸,我真的不想让你走!爸爸什么时候你才能再回来呢?爸爸,希望那枚幸运硬币带给你好运?„„

三、结合语文进行小练笔:

接下来我让孩子们设计一个场景:又一年春节到来了,爸爸又回来了,这次的团圆又会发生哪些事呢?我想,这样的练笔不仅有话可说,而且会有不一样的情感。

四、教后反馈:

12月8日我的阅读教学后,孩子们认真进行了小练笔,效果甚佳。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触再次设计了团圆时的场景,有的孩子跟原绘本有所重复,但仍然得到了我的鼓励,因为那样的练笔也是孩子对故事的再次温习和再现,也是情感的再次提升,无可非议。对那些设计了特别场景的孩子给予表扬,鼓励同学们学习他们爱思考的习惯。当然,这部分孩子大多是课外书籍读得很多的孩子,或者在情感教育方面获得更多的孩子。无论怎样,一次绘本阅读,带给孩子些许感受已为满足。如果能让孩子从中受到情感的教育,就更为难得了。如果能让孩子认识到世界上最可贵的是亲情,那就更难能可贵了。

2.杨丽萍 篇二

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既离不开编导别出心裁的设计与创造, 也离不开表演者的精彩演绎。杨丽萍作为一名全能型的艺术家在这两方面都做得十分出色。她从小生活在云南, 在不断的观察、思考与研究下, 本着创新的精神, 在传统民族舞蹈的基础上进行突破性地尝试, 使《雀之灵》不再局限于传统傣族舞蹈所固有的三道弯之中, 而是大胆借用了现代舞的编创元素, 从“孔雀”为基本形象人手, 通过人体的手指、手腕、手臂、肩、胸、胯、腿等部位的不同动作及变化, 以形求神, 活灵活现地展现出了孔雀觅食、展翅、跳跃、戏水等种种形态。纵观傣族舞蹈的发展历程, 我们便可清楚地看到其继承与发展的轨迹。从一代“孔雀舞王”毛相到第一位“孔雀公主”刀美兰, 孔雀舞经历了由再现雄性孔雀的威武阳刚之美到表现雌性孔雀高傲柔媚之美的两次质的飞跃。如果说, 毛相的孔雀舞还只是停留在原始的图腾娱神娱人的层面, 那刀美兰的孔雀舞则是在提炼中演化成更为舞台化的一门艺术。而杨丽萍的孔雀舞是在前两者基础上出现的第三次飞跃, 她在继承傣族舞蹈之美的基础上进行了更高一层次的创新与回归, 而这些新颖而富有特色的动作语汇及舞蹈风格正是《雀之灵》在传统傣族舞蹈基础上所进行的最大突破。其次, 《雀之灵》的创新之处还在于编导选用了一首非常优秀的现代音乐作品, 而非以往傣族孔雀舞中常用的地方特色乐器 (如葫芦丝等) 所伴奏的乐曲。可以说, 编导独具匠心的设计使该作品整体的风格既典型、纯朴而又不失现代气息, 既保留了该民族浓郁的地方特色, 又迎合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这也是《雀之灵》能享誉中外, 至今不被淘汰的因素之一。

《雀之灵》在平凡中孕育着伟大, 全过程没有激昂的节奏, 没有复杂的道具, 有的只是平静中的随心而舞和最真实的肢体演绎。舞蹈家杨丽萍伴随着和谐悠扬的音乐安静地舞动着, 大部分动作并没有太大的空间流动, 也没有让人出乎意料的种种视觉冲击力, 有的只是涓涓溪流般的流畅与柔和, 但这却比那些激烈的甚至技巧过人的舞蹈更能感动观众。

幕起, 在布满孔雀羽毛装饰的白色长裙的衬托下, 伴着皎洁的月光, 一只圣洁高傲的孔雀形象呈现在观众眼前, 舞者凭借手指间的各种变化生动地为观众展现了孔雀的头形, 从一次眨眼、张嘴到一次挠痒与回头, 人们不禁发出感叹:太像了!杨丽萍的双臂始终是美的聚焦点, 小的蠕动似水波、动静结合的造型像翅膀、随风旋转时像羽毛…到了高潮部分, 她更加自信地舞动着, 静止、跳跃、飞舞、旋转, 这一充满着灵性的舞蹈形象紧紧抓住了观众的思绪, 引人人胜, 思绪万千。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舞蹈家是如何平稳地停留在单腿重心之上来灵巧自如地舞动着她那灵活的双臂, 而柔中有刚, 刚中带柔, 静中有动, 运动赋予静止之上的表演仿佛就是摆在我们眼前的一尊活雕塑, 无不让人为其高洁与自信拍手叫好!这使我们不得不思考, 究竟是什么力量让《雀之灵》具有如此的魅力感动了千千万万的观众?归根结底, 还在于《雀之灵》不仅向人们表达出了浓厚的情, 让不论是业内或业外人士都沉醉其中, 更因为它为人们营造出了一种“境”, 一种超然脱俗、不食人间烟火的境界, 从而验证了“有境界自成高格”这句话。的确, 相信大部分鉴赏者在为《雀之灵》高呼喝彩的时候, 决非仅因为舞蹈中的某一个优美的动作, 而更多的必然是为舞蹈所营造与升华出的一种完美境界, 这种境界让人们在短短几分钟的欣赏过程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和谐与宁静, 感受到心灵对美好与纯真的向往, 感受到自由与高贵的品格, 感受到舞蹈作为一门高雅的艺术为人类带来的欢乐!不言而喻, 杨丽萍是用“心”在舞蹈, 她已完全将自身与舞蹈融为一体, 用整个心灵与肢体在与生命对话, 因此, 《雀之灵》才能自始至终渗透着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 这种力量就是舞蹈的“灵魂”, 也正因为这种力量将观众与舞者的距离拉近, 更好地促进鉴赏者进行美的享受。

3.杨丽萍《藏谜》 篇三

一朵精美绝伦的藏族艺术奇葩;

一次净化心灵升华情感的西藏之旅;

一支歌唱民族团结的美丽颂歌……

——《藏迷》

大型藏族原生态歌舞乐《蔵谜》

中国民族舞蹈家杨丽萍最新力作并领衔主演

藏族传奇歌手容中尔甲领衔主唱

2008奥运会前最值得期待的民族歌舞的盛宴!来自雪域高原的灵魂之舞!

艺术总监/总编导/领衔主演:杨丽萍

出品人/总制作/领衔主演:容中尔甲

《藏谜》是杨丽萍继《云南映象》之后又一最新力作

大型藏族原生态歌舞乐《藏谜》是杨丽萍、容中尔甲历经数年的心血之作,是一台涵盖了中国各藏族地区不同风格,丰富多彩的纯藏族大型歌舞乐,更是国内首部全景式展现藏民族文化的歌舞乐诗篇。《藏谜》的出现,是对中国原生态舞台作品的全新创作和发展。它不仅仅是藏族原生态的全面展示,更重要的是,她将在浓郁的宗教氛围中带您思索生命的本质……

《藏谜》的情节以一位藏族老阿妈朝圣路上的所见所闻构成并展开;以不同地区藏族风格的歌、舞、器乐,大型情景式的藏族生活、民间民俗以及宗教仪式情景为艺术表现主体,完整地再现了藏族地区独有的藏族文化精髓。《藏谜》涵盖了几乎所有中国藏族地区最典型的民间歌曲、乐器及民间舞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些来自乡间地头的藏族男人,手上弹奏着六弦琴,嘴里唱着歌,而脚上又要跳踢踏舞,这种独特的表演方式堪称藏族人的绝技。

杨丽萍调动了她多年对藏文化及藏族舞蹈的体验和积累,所编排的节目内容丰富绚丽、震撼人心,并以全新的扮相和舞蹈语汇亮相。它通过歌、舞、乐描绘了一幅神秘而博大、远久而灿烂的藏族风情画。《藏谜》节奏时而高亢强烈、时而缠绵悱恻,场面宏大而壮观。《藏谜》共分四场,第一场展示着神秘和风情;第二场描绘着浪漫和多彩;第三场充满了遐想和欢悦;第四场颂扬着神圣和向往。

剧中“荷花度母”的扮演者杨丽萍无疑是一位灵魂人物,她的首次出场是在《荷花度母》舞中,一朵巨大的莲花徐徐绽放,身着五彩华服的杨丽萍缓缓现身,用融合了佛教手印和“雀之灵”标志性的柔软舞姿为观众淋漓展现。第二次她出现在《赛装节》中,袭一身黑装领着五名藏族帅哥,狂野地跳起夏拉舞,向观众展示她率性的一面。

“藏族歌王”在剧中演唱《朝圣者》和《格萨尔王》两首歌曲。其中《格萨尔王》这首世界上最长的传奇史诗,现在整个西藏只有20多人会唱。他背着六弦琴,伴随着甩动长发的敲鼓者激越的鼓点,用歌声唱出朝圣之路的艰辛与苦难。

在《藏谜》中,编导者还特意加入一些流行元素,如让爱美的母牛戴上鲜艳的红花、时髦的公牛跳起了霹雳舞并走起了模特步等,这些小插曲除了让观众领略独有的藏族风情之外,还将领略到藏族人民幽默的一面,带给观众亲切清新之感。在很多朝圣的藏民背后都会跟着一只驴或者羊,特别具有意味。为了大大增加舞台的真实感,剧组启用了一个非常特殊的“演员”,那就是小羊羔“叉叉”。将真实的动物搬上舞台出演歌舞,这在全国也是非常罕见的。小羊羔“叉叉”不但能听懂音乐,还会与人沟通,它与演员们默契的表演令观众为之感叹。

舞蹈创作上,杨丽萍始终坚持舞蹈的民族性

杨丽萍认为,少数民族地区的舞蹈也是跟生命、生活(比如生病、婚丧嫁娶、谈情说爱)、自然有关系。因为人们生病了,没有医药来医病,所以只能选择跳舞,于是他们戴着面具来驱魔。诸如此类,就产生了很多奇特的舞蹈。跳舞唱歌是少数民族人民生命中的一部分,也是杨丽萍生命中的一部分。

正是因为杨丽萍对生命中的这种态度,在舞蹈创作上,她始终坚持舞蹈的民族性。1986年,她自编、自导、自演的独舞《雀之灵》一举成名,在此后的《云南映象》中,杨丽萍把自己对舞蹈的原生态追求发挥到极致。为了《云南映象》她不惜卖了房子筹集资金,她对艺术的执著和热爱可见一斑。2006年,著名藏族歌手容中尔甲找到杨丽萍,邀她加入歌舞乐《藏谜》,杨丽萍一口答应并为其免费编舞。

《藏谜》的成功,岂是一朝一夕

《藏谜》是杨丽萍经过了五年的采风、精心选编的歌舞乐。慈悲的荷花度母跳起难以用语言形容的舞姿。她的兰花指是那么纤美,她的肢体是那么柔若无骨,她步下莲花台,在光影中凌波漫步,老阿妈虔诚地看着翩然而至的度母,又不敢相信这一切竟然是真的,杨丽萍引领着老阿妈,走向天的深处,那是梦中的仙境……

这台超越舞台局限,给观众心灵带来洗涤与震憾,带来乐观向上精神的《藏谜》获得广泛认可。然而在获得成功的背后,杨丽萍奉献的却是专业、心血、时间和执著。她坦言,藏族的音乐舞蹈很早以前就开始研究了,就好像内心藏了很多这种东西,一拨动它可能就喷发出来。容中尔甲是藏族人,他要把藏族的文化搬上舞台:而杨丽萍是云南人,她要把云南少数民族的东西搬上舞台。在发扬自己民族的文化这一点上两个人的心愿是一致的。当年杨丽萍在做《云南映象》的时候也是一种感情的积淀,发自真情去做,生命中需要这样去做。

为了更好地展示藏族的文化,保证这部舞台作品的原汁原味,杨丽萍和容中尔甲多次去藏区,寻找藏族特有的原生态因素。比如说修缮布达拉宫、修缮寺庙,那些义务参加劳动的人们就是心甘情愿地参加劳动,不计较任何报酬,反而自得其乐。他们用数年的时间,从民间收集了3000余件藏族服饰,神秘的西藏乐器——六弦琴和大法号也将被首次搬上舞台。

轮回

《藏谜》的最后一个节目叫“轮回”。“轮回”的最后,老阿妈在朝圣的途中死去,按照藏族的传说,能夠到达朝圣目的地是一个人活着时候的最大福气。如果死在朝圣的途中,也能得到众神的超度。杨丽萍说,其实自己在舞蹈的追求上,就像朝圣的老阿妈一样,一步一叩首……

藏族人最大的特点是把痛苦转换为祥和,然后又把祥和上升到智慧,同时也有能力把烦恼转换为一种菩提,这是藏族人特殊的一个悟性。杨丽萍觉得人要有智慧,要去明白事情的真相,自然就会不烦恼,就会觉得烦恼能转换成一种菩提,转换成一种精神。

杨丽萍说,舞蹈从某种角度讲是一种宗教、一种信仰。人们要有信仰,而杨丽萍的信仰就是她自己对舞蹈艺术、对肢体的一种最佳精神寄托。当人们做自己想做的事,然后精神和肉体达到极致的、美好的状况,这才是人最幸福的时刻。

4.杨丽萍的经典语录 篇四

1.大家生活中都一样。我们在这个社会上,一定要吃饱了才能做艺术。我不拒绝商业,艺术没那么脆弱!给我再多的钱,我也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

2.该留下来就留下来,不该留下来就留不下来,只能活在当下!

3.既要能赚到钱,买到孔雀裙!也要让那条孔雀裙充满灵性、充满空灵,而且没有任何的铜臭味,这是很难的一件事!

4.民族的东西虽然很土,但只要有生命感知的人都会去感知的!

5.能用舞蹈为自己做表达,让我觉得非常幸福!

6.你想,我是跳孔雀舞的人,就把孔雀当成是一种最美好的学习的对象。孔雀它给我了很多,感悟 从气质到外形到神态 整个的这种带给我们的这种美,都是我的一个学习的(对象)。少数民族喜欢观察大自然,然后用很多这种..,比如我就喜欢向日葵,向日葵是一种非常有气质的一种植物,你知道她长的这么美。她知道是怎么向着光明运动,你一个植物都知道什么是光明,什么是美好,怎么能够随着太阳移动。所以我就是说,就是自然里面给我的学习的机会太多,得到的益处太多,所以我的这种气质啊 我就是向自然学习的,希望你经常去观察大自然,找到一个自己的做人气质方面的一个陶冶。

7.恰恰很纯净、很单纯、很宁静的时候,你的智慧才会觉醒,你就会感受到它。

8.人人都说杨丽萍很勤奋,很苦,可我从来没有这个感觉,因为舞蹈是我的一部分,是我的天然的兴趣,并不是觉得我多辛苦,付出才有收获。就像我去拍戏也是,虽然是很苦,但是我没有觉得它苦,我只是觉得,有责任去承受这种东西,因为生活的过程、生命的过程就是来解决所有的问题,所有的难。我比较喜欢对事情处之泰然,并包容所有的事物,包括欢乐和痛苦,这是我母亲教我的。

9.如果哪一个人他要热爱一个东西,他把它当成一种信仰,当成他生活的一部分,在这种纷乱的世界里,就是各种干扰当中,坚信一点,我们民族属性感强的东西,一定是我们的个性,是我们的得天独厚的东西,就从始到终我没有把它丢掉,事实证明了,它就是我的法宝,是我成功的一个法宝。

10.所有的人都应该去承受和包容所有的东西,去感受所有的东西,你就不会觉得郁闷,或者忧愁,或者痛苦,都不会。

11.跳舞很难成名,如果你把跳舞当成功利性的.东西,只会很失落!--

12.跳舞是一个演员的天职,没听说过有谁跳舞跳死的。

13.我不是因为舞蹈才很晚结婚,现在很多不跳舞的人不也单身一辈子、不生孩子吗!那是因为我是观察生活的,又不是来传宗接代的!

14.我从来不相信农民就是英雄,我也不相信英雄就不是农民!

15.我对家庭生活的理解、对儿女的理解,和你们不一样!一只小蚂蚁可以是自己的儿子,一个舞蹈更是自己最心疼的孩子!

16.我对人性是很悲观的,所以我喜欢跳舞,我觉得跳舞要单纯一点!

17.我觉得人不要去抱怨,所有的人都应该去承受和包容所有的东西,去感受所有的东西,你就不会觉得郁闷,或者忧愁,或者痛苦。

18.我觉得要有一定的审美和品位,有这方面能力的人才能去讲保护讲传承。如果搞得不好,还有可能传承了很糟糕的东西。

19.我来到这世上,就是为了看一棵树怎么生长,河水怎么流,白云怎么飘,甘露怎么凝结!

20.我们也不可能去跟民间的人说:哎呀,你怎么不穿绣花鞋呀,绣花鞋多漂亮,又好走路又漂亮。啊,你怎么穿牛仔裤啊,你怎么房子上要贴瓷砖哪?人家不一定理解你。有的人他穿着皮鞋下去跟人家说这个事,人家就会很反感,噢,你倒是可以穿皮鞋,你可以住高楼大厦,你可以开汽车,我们就要骑马,我们就要过这样的生活,然后你们像看动物一样来看我们,他们还觉得有他们的道理呢。

21.我热爱生活,喜欢清晨起来听鸟叫,喜欢用舞蹈表达自己的生活!

22.我要跟你说的真实情况是,《云南映象》,包括像孔雀舞,都不是我的作品,它根本就是民间的,只不过我是它的代言人,我是传递者。我不是以一种编导的姿态去编孔雀舞,我是在传承我们的民族舞,只是我不限于某一个民族。

23.我永远觉得舞蹈是人的一种,人生需要的一种东西,她需要感激,需要用舞蹈来抒发,需要用舞蹈来传递,需要用舞蹈来感激,我可以在小河边上去跳,可以再树林里面跳,这都是舞蹈的一种方式,那最终人是不可能抗拒自然的一个规律。

24.我有个主张是人要觉醒,有智慧,觉醒是一种感悟了的东西。我不是自信,要用智慧,自信某些程度上有盲目的成分。

25.我这种人是喜欢开另外一扇窗户,大家开过的窗户我可能不想去开启!

26.舞蹈,你可以永远在舞台上去跳,但不一定,因为 你看民间里面当中,我的奶奶80多岁了,她照样在那跳,她的腰是那样(弯)的,但是她也在跳,对吧。没有人要求说你的腰是这样。。因为她直不起来了,没有人会要求说,你那么老了,怎么还在跳,但是舞台不同,我永远觉得舞蹈是人的一种,人生需要的一种东西,她需要感激,需要用舞蹈来抒发,需要用舞蹈来传递,需要用舞蹈来感激,我可以在小河边上去跳,可以再树林里面跳,这都是舞蹈的一种方式,那最终人是不可能抗拒自然的一个规律。非常清醒到的,我就意识到这些方面的很多问题。自己将来不一定非得在舞台上,我可以有很多空间,让我跳舞,舞蹈是我最佳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我最好的一种语言,我会永不休止地去跳,但不一定是在舞台上。

27.舞蹈在电视上也好看,但要看谁拍,陈凯歌、张艺谋在《黄土地》里拍过安塞腰鼓,我觉得那是拍得最好的,后来就没有人再拍好过,真的!

28.演出总会有结束的时候,但我生命中的舞蹈永不谢幕。

29.一个人要走多少路,才能停泊下来过一种自省的生活,从而体会生命的从容与闲适,人生需要拿出大把的光阴虚掷,从而寻找出一种属于自我的方式,体会一下,一缕阳光,千仞山峰,万顷波涛!灵犀的心更像荷花上的露珠晶莹透亮!

30.艺术要有根系, 它像一棵大树一样,绝对不是一个盆景!

31.有些人的生命是为了传宗接代,有些是享受,有些是体验,有些是旁观。我是生命的旁观者,我来世上,就是看一棵树怎么生长,河水怎么流,白云怎么飘,甘露怎么凝结。

32.在这纷乱的世界里,坚信一点,我们民族属性感强的东西,是我们的得天独厚的东西,我从始到终没有把它丢掉,事实证明了,它就是我的法宝,是我成功的一个法宝!

33.只有很纯净、很单纯、很宁静的时候,你的智慧才会觉醒,你就会感受到它!

5.杨丽萍雀之灵观后感 篇五

忽然,舞台被清冷的月光徐徐笼罩着,带着一股恬静柔和的气息,一个窈窕的身影出现在我的眼前。她穿着白色的、及地的长裙,裙褶上绣着一片一片青绿色的亮片,犹如孔雀屏上艳丽的花纹。她开始翩翩起舞,牵着层层的衣裙便如陀螺一般凌空飞起,而后又缓缓趴下。倏忽,她轻轻抬起兰蔻小指,比作孔雀头上的羽翎,骄傲地抬起尖尖的下巴,恍如一只美丽骄傲的孔雀一般翻飞着,接着又抬起自己的双臂,好似波浪一样翻腾着,汹涌又宁静地涌向岸边,带着一颗坚韧的心,纤细的手指似柳絮一般若有若无的流动着,一波又一波地拍击着海岸的礁石,无言的诉说着心中的孤独与悲伤。

她突然又站了起来,腾空跳了起来,脚步焦急地在地板上来回踱步,好像身下的烈火已经熊熊燃烧到了她的双脚。过了半晌,她又恢复了平静,只是紧紧地抱住自己,尔后又轻盈地抬起自己的一只脚,孤傲地站立着。几个来回,她身上散发着的淡淡的哀愁便萦绕在我的身边,一点一点弥漫着我的思绪。

白色的裙边又开始旋转了。这一次,她转得更加的激烈,双脚不停地在地面上绕着小小的圆圈,交替着,宛如翥凤翔鸾,萦尘集羽,折腰翘袖。眼前浮现的好似不再是一名女子,而是一只风华绝代的孔雀!渐渐的,渐渐的,她又举起了自己的手臂,在空中悬浮着,落到了耳边,又转向了自己笔直的身后。淡雅的装束衬托着她苗条的身姿,这时的她,灵动得无法让我用语言描述。

夜色昏沉了,最后只剩下一点点的月光笼罩着,万籁静寂,她只是静静地等待着生命最后的`一刻,用手拎起裙子的一角,再次抬起她的手指,舒展着,伸向朦胧的远方……

落幕。

6.杨丽萍的《雀之灵》观后感 篇六

实际上,舞出神韵来的,不只是《雀之灵》,邰丽华表演的每一个舞蹈,都是这样。这正是她的舞蹈成功之处,也是最为感人之处。同是少女角色,却能巧妙地通过一颦一笑、举手投足的细微不同,把握住不同身份的典型特征,展示出不同的风采。

在《雨林》中,她演活了傣族姑娘的率真可爱、活泼奔放,任长发飘洒,欢跃山林,展示着勃发的青春;在《踏歌》中,她仿佛是走出历史画卷的窈窕仕女,长袖轻舒,绿裙款摆,任春风拂面,尽拾野趣;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在《黄土黄》中,邰丽华全然一副乡村小妞的模样,红头巾、小花袄,扭扭捏捏、羞羞怯怯,几分俗气,几分喜兴,悄然一瞥中,流露出火辣辣的情怀,令人忍俊不禁;而在《千手观音》中,12位女孩、24只手,融成一尊金光闪闪的吉祥观音,所有的意境,似乎都凝结在邰丽华那颇带禅意的含蓄表情之中……

邰丽华之所以舞得入神、传神,源于她对舞蹈事业的投入和敬业,对每一部舞蹈作品的钻研和得当把握,更得益于她美好的内心世界。她爱美,着意传播美,善于表现美,加上她的学识和修养,融为一体,构成了她独到的舞蹈风格。

邰丽华的舞蹈如诗如画,讴歌着生命的尊严、价值和伟大的人类精神,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对于弘扬华夏文化、人道主义和文明友爱,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无国界文明艺术节”上,她被誉为“美与友谊的使者”。尽管她还很年轻,但还是因其杰出的才华与贡献,被业内人士推选为中国特殊艺术协会副主席。

7.养猪女状元楚丽萍 篇七

今年40岁的楚丽萍,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头。1997年,已为人妻、为人母的楚丽萍,不再满足小两口仅靠种地来维持全家人生活的状况,毅然买下了农场闲置的旧猪舍,专心养起猪来。

机会总是给有心人准备的。楚丽萍从当猪倌的第一天起,完全摆脱了传统粗放的养猪模式。首先从猪舍的修缮上,注重保温>通风、光照,安装了“鸭嘴式”自主吸水阀门,保持圈舍清洁卫生。其次,她在选择原种种猪品种时毫不马虎,多次前往科研良种基地,挑选了“杜洛克”,“三江长白2号”等几个抗病强,体质好、生长快、适宜本地成长的优良种猪,回来后精心侍弄,并从疾病防疫,饲料的配比等方面完全形成了自己的饲养套路。

如今,楚丽萍的养猪事业已发展成集种地养猪、养猪肥地.加工业辅助养猪的一条龙良性循环新型养殖模式,每年纯盈利20余万元。

热心的楚丽萍养猪致富后最大的心愿是帮助乡邻,凭她养猪积累的经验,谁家猪有病,她都主动上门义诊帮助排忧解困,她的身影时常出现在养猪户家中。

8.灵魂的舞者 杨丽萍 篇八

灼灼莲花瑞,亭亭出水中——至美至真的舞蹈作品

采访约在下午6点整。

“孔雀公主”杨丽萍就在对面,静静地坐着。

民族风格着装,典雅温婉、谦虚可亲。岁月掩饰不住的美丽,使她看起来,就像一棵芭蕉,让人怀疑,此时只需一阵微风,她就会翩翩地舞动起来。特意留意了一下她的手,干净细腻,指甲洁白修长。笔者知道,这是一双神奇的手,它可以变成一只孔雀的翎毛,可以变成一片树叶,可以变成丝丝点点的春雨,也可以变成令天下英雄闻风丧胆的九阴白骨爪。

也许是因为与生俱来的舞蹈家的气质吧,张纪中版的《射雕英雄传》中,唯一让人感觉惊艳的人物,就是她饰演的梅超风。然而,如果我们总结她的艺术生涯,这部电视剧却不需要一提。她只是一个舞者。只不过,别人跳舞,用的是身躯,用的是眼神,用的是面部表情,而她,用的是灵魂。

随着言谈的深入,渐渐地透过她的美丽,看到了她的博大精深。

我们谈论一个艺人,还得从其作品说起。

《雀之灵》、《两棵树》、《火》、《拉萨河》、《女儿国》、《雨丝》、《绿色》、《月光》、《岁寒三友一一松、竹、梅》,大型歌舞集《云南映象》、《藏谜》、《云南的响声》等等,几乎每一部作品拿出来,都是经典;每一部作品拿出来,都可以探讨半天。这里,我们只简要地说说比较有代表性的三部。

《雀之灵》是杨丽萍的成名作,这部作品里,已不是以前孔雀舞那种简单的人对孔雀形态的模仿,而是舞者将自己的灵魂付与了孔雀这个形象,一动一静,举手投足,甚至连指尖,连裙边,都在淋漓尽致地展示自己的个性与追求。

这种舞蹈,离繁华很远,离心灵很近。

不可否认,在晚会节目中,舞者,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大多是给歌星伴伴舞,烘托一下气氛而已。只有她的出场,可以令切黯然失色,包括主持人,包括刘德华,包括灯光。笔者无法忘记,那年演出《雀之灵》,她出场时,全家所有的人,不管是男的,还是女的,不管是爱好舞蹈的,还是不爱好舞蹈的,都静了下来。

那种震撼人心的唯美,足以让人失语。

现在,人们一提到杨丽萍,就会想到孔雀,想到云南,想到大自然,想到那些让人震撼的神奇与美丽。就凭着这一阶段美轮美奂的舞蹈《两棵树》、《火》、《雨丝》、《月光》等作品,杨丽萍就足以进入一个优秀的舞蹈家的行列。然而,这仅仅只是开始。

2003年,创作的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是杨丽萍对民族传统的完全继承,是她艺术生涯的一次成功突破。这是一部大型原生态歌舞作品,没有用故事结构,却包容了所有故事内容。全剧共分为“混沌初开”、“太阳”、“土地”、“家园”、“火祭”、“朝圣”以及“雀之灵”七个部分,像一座活动的民间歌舞艺术博物馆,整体展现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

身在其中,你会明白,云南美丽动人之处,远远不止是蓝天白云,苍山洱海。

时任云南省省委副书记的丹增同志看完演出后,将它定调为继《五朵金花》、《阿诗玛》之后云南文化的又一力作。

杨丽萍并没有停止自己艺术的步伐。2009年,《云南的响声》的问世,是她在艺术的道路上迈出了更难能可贵的探索的一步。与《云南映象》以歌舞为主不同,《云南的响声》是以声音为主,通过各种道具来模拟云南自然中、生活里所发出的各种声音。全剧分为八个部分“序”“胎音”、“催生”、“太阳雨”、“公老虎和母老虎”、“雀神怪鸟”、“最后的马帮”、“喝醉了的鼓”、“尾声”。演员们用原生态的形式充分表达了所想衍生的内容。仿佛云南的每一片叶子都会跳舞,每一块石头都会唱歌,连蝴蝶拍翅膀的声音都是节奏,谷子拔节的声音都是旋律。无论是信手拈来的烟盒、树叶、麦子,还是劳作用的锄头钉耙、水车石磨,以及云南的民族民间乐器,都被搬上舞台。

置身其中,你会理解,什么叫“天籁”。

如今,杨丽萍已经成了舞蹈和美丽的代名词,成了云南民族文化的一张名片,而且拥有了各种各样的头衔和名誉。然而,她却认为自己只是个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的农民。“我就是那个一心一意耕种的农民。我们好好跳舞,很有感觉地跳,很有感情地跳,用我们的灵魂跳,我们自然会感动观众,让他们买票来看我们的演出。跳舞的人和看舞的人同时得到心灵的愉悦和享受,何乐而不为呢?”

和每个农民一样,杨丽萍始终对生育自己的那方红土地保持着深深的爱。

杨丽萍很欣赏一句话“生命就像一朵荷花”。

她就是这样一朵荷花,扎根于红土地,向人间绽开的,除了苦的莲心之外,都是美丽。

我思故我在,妙参造化功——独到创新的艺术理念

能在艺术之路上走这么远,能创作出这些有新意有重量的作品,绝不会是偶然。

同所有杰出的艺术家一样,杨丽萍做到了这两条:一是对艺术的热爱:二是对艺术的独到而正确的理解。因为热爱,才会让坚持变得容易做到:因为独到的理解,才会有艺术的创新,因为正确的理解,创新,才会有重量。

杨丽萍对舞蹈的热爱,是勿庸置疑的。舞蹈对于她而言,是一种语言,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信仰,是她生命的意义。“我就是要把生命的意义跳出来。”正因为如此,她才会不顾艰辛地跋涉十几万公里,去了解云南各民族的舞蹈:正因为如此,她才会看到云南民族歌舞在濒临绝境的时候,感到痛心疾首:正因为如此,她才会在投资方撤出的时候,冒着经济破产的风险,想尽办法,毅然地创作《云南映象》;也正因为如此,如今本可以坐享其成的她,还成天奔波在各种舞蹈的排练现场。

一句话,她就是为舞蹈而生的。

和大多数舞者最大的不同,就是杨丽萍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理论,有自己对舞蹈独特而正确的理解。很多都是前人没有表述过的。或许,她没有把其完整地整理出来阐述,以后估计也不会出书(虽然她的文字功夫看起来还不错)。不过从她的片言只语中,从她的作品中,从她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其清晰的脉络。

首先,她提出,舞蹈要表现自我的精神世界。

她的《雀之灵》、《火》、《月光》无一不是自己内心的表达,那些唯美的意境,分明就是一首首抒情诗。“舞蹈是精神的,而不是物质的,好的舞蹈是人类灵魂的再现和与自然灵性的沟通。我们看见孔雀开屏很美丽,就去模仿它:看见蚂蚁搬家很有趣,就用肢体动作将它还原出来。丰收了,我们很高兴,就要跳舞恋爱了,我们很愉悦,也要跳舞。这些都是人们有感而发的,就像呼吸空气一样平常。”

其次,她崇尚自然,珍视传统,提出了原生态的概念。

“少数民族很早就知道,用舞蹈来交换他们需要的东西,舞跳得越好,交换来的东西越丰厚。丰收了,我们庆祝的时候要跳舞,它寄托了一个美好的心愿:来年我们再种地,仍然会得到丰收。天旱了,我们要跳求雨的舞蹈,祈求天降甘霖;生病了,我们要跳戴面具的舞蹈,用来驱赶病魔;想要多子多孙,我们就击鼓,祈祷生殖繁衍。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原貌。”

“我们不能阻挡熊猫的减少、消失,我能做的唯一办法只有行动起来……用舞台表演的办法将这些珍贵的民间歌舞记载下来,而她就叫《云南映象》。”

“创作这样一台充满人性和民族特色与人文精神的原生态歌舞……启用什么样的演员至关重要,而我坚持用那些土生土长的农民,只有这些朴实憨厚的、为了生命而起舞的人,他们在跳舞时的那种狂欢状态,最能表现这台原生态歌舞的精神。我的工作只是怎么选择他们身上的东西,再把宝石上的灰尘擦干净,让它重放异彩。”

“把自己的本质表现出来”,她的学生说她就是这么要求他们的。多么简单的一句话。她一说破,谁都会说,有的人甚至还会用英语说。问题是你是否首先这么说,你是否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你是否能应用到实践中去。其实,真理,大都这么简单。她不仅这么说了,而且这么做了,并且做得坚决、彻底。

于是,人们从她的《云南映象》里,看到了让人耳目一新的,人类最本质的舞蹈。

“我感到痛苦的是,一个多小时的表演太短,使我不能容纳更多的东西,而这一个多小时的表演里,我们能让你明白什么呢?也许是:大山般的厚重、红土的热烈、太阳的光辉、月亮的透明、苦竹般的甘苦、以及对理想的执着…希望您能通过这台充满活力人类智慧结晶的表演,闻到云南人的气息,产生一些印象……更希望您能通过这台原生态歌舞,和我们一起去寻找艺术的精神,以及对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发展民族文化的再思考。”

我们可以看出她所站之高,所看之远,所思之深,已超出了一个单纯舞者的范畴。

第三,她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提出了衍生态舞蹈的概念。

在中缅边境的原始部落里,杨丽萍看到了一种鼓,三米多高,四个汉子也抬不动。她知道,这是鼓的祖先,鼓的化石,于是,不惜一切代价,经过牛拖马拉,经过千辛万苦,把几十面这样的鼓拉回来,放在一起。在鼓的森林里,她有了创作《云南的响声》的灵感。

在《云南的响声》里,她首次提出了衍生态的说法。一个衍字,准确地概括了她那经过许多年沉淀的思想结晶。这个概念,不唯在舞蹈界,在歌唱界,在文学界,在所有的艺术界其实都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它(《云南的响声》)有很多东西先前没有。比如长着叶子的笛子,6米长,全世界都没见过,它特别自然、民间,但又是创造性的。”

正如她所言,《云南的响声》,是一部前无古人的作品。然而这种创新,因为在其崇尚自然的艺术原则下,并没有脱离传统而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在《云南的响声》中,她个人献上三段全新的舞蹈,其中一段就是“催生”。“我扮演的是一个孕妇。因为生孩子的女人一直让我很感动。要知道,在曾经的岁月里,女人生孩子就如同过鬼门关。”但是,杨丽萍却强调,这段表现女人走“鬼门关”的舞蹈并不恐怖,相反,它能给人充满希望的感觉。杨丽萍诗意地描述那意境:“女人在生产中,透过浓雾的阳光,看到远方隐约走来一群牛,牛脖子上的牛铃叮咚叮咚响成一片,多美啊!”

这么美的孕妇的形象,也许只有她能想得出来。

这里,想提一件小事。今年六月份,在《云南的响声》的排练现场。

“这两天我的心情很沉重,我最崇拜的迈克尔·杰克逊去世了,他和我年纪一样大,我今天还在舞台上跳着,他却已经离去,”杨丽萍感慨万千。有人追问,杰克逊跳的是现代舞,而您跳的是民族舞,您喜欢他有什么特别的理由’杨丽萍的回答让人惊讶,她说:“他不是现代的。他是外国的少数民族,他是黑人,他跳的是外国的民间舞蹈,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还有很多发明创造。和很多舞蹈家不一样的是,杰克逊是一个创造者,这是和学孔雀跳舞完全不一样的,他是从一无所有中创造出来,在跳到极致的时候还能创造就非常了不起了,杰克逊就有这种本事。他在舞台上不是炫技,很有身体的感觉,而且,他会乐器、会作曲,又能唱又能跳,太像《云南的响声》的演员了!”

这句话里,我们听到的不仅仅是睿智,不仅仅是语言艺术,还有独到的见识。

或许,这就是她成功的最重要最本质的因素吧。

纯朴山之女,自由雀之灵——曲折坚韧的人生之路

杨丽萍从小养成的坚韧的性格,是她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杨丽萍出生在云南大理一个叫文强村的白族小村落。

就和云南许多山村一样,那里贫穷,落后,纯真,质朴。

小时候,杨丽萍四姐弟与母亲生活在一起。那时,母亲只有27块钱的工资。排行老大的杨丽萍自然要担负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插秧、打柴、做饭、喂猪、织布、绣花……基本上全部农活她都会干。正是这些经历,成了她以后创作的深厚的生活基础。

“我6岁时,母亲总把小四背到我后背上,而我最怕背的就是她,因为她比别的弟妹要胖得多,害我在喂猪和做饭时,常常东倒西歪站不稳,村里人见到后说:‘哎呀,这是蚕豆背豌豆嘛’。”

然而,杨丽萍回忆的童年时候,却认为其情趣多于艰辛。

她常与小伙伴在山林中采蘑菇,在河边上放牛放马,尽情感受大自然的点点滴滴。她跑到河里感受小鱼从双腿间穿过的惬意;躺在开满向日葵的河边栖息;抬头看云彩无穷无尽的变化:站在大树底下欣赏树影的婆娑。每日清晨,她都要到家门口的河边洗脸、打水,在荡漾的水波中翩然起舞。

13岁那年,天生丽质又有舞蹈天赋的杨丽萍,被选入西双版纳州歌舞团。可是,习惯了和大自然打交道的杨丽萍,很长一段时间都感到不适应。在歌舞团时,别人都在打闹,她不爱与人接触,一个人埋头练基本功。一体化的纪律也让杨丽萍感觉受到了很大的束缚,在表演时根本释放不出自己自然纯真的状态,加上对环境的陌生,那时的杨丽萍曾一度想回到那个生她养她的土地,回到自己童年的环境中去。在不断地自我磨合和思考过程中,杨丽萍学会了生活上顺其自然,但在艺术的追求上,却始终坚持自己的个性,绝不妥协。

1980年,表现优异的杨丽萍分别被中央民族歌舞团和中国歌剧舞剧院录取。出于对民族舞蹈的热爱,杨丽萍最终选择了中央民族歌舞团。

和所有的天才一样,她是孤独的。

进入中央民族歌舞团后,杨丽萍遇到了同样的问题:那些被认为“科学”的传统的基本功练习,让杨丽萍感觉渐渐支配不了自己的身体。“团里曾让我练一套类似‘芭蕾舞‘的动作,不久,我发现身体完全僵住了。”她开始拒绝团里安排的所有舞蹈练习。

她决心按照自己的方式训练。这样做,在当时的体制下,足够的勇气和足够的自信,缺一不可。

团里连练功服都不发给她。她白天睡觉,看各种录影带,等到晚上,教室空出来她再去,一跳就是个通宵。那段时期,远离了喧嚣,远离了荣耀,甚至远离了人群。

那是她人生中最艰难的时期之一。

“一朵花会祈求得到人们的赞美吗?没有,它开得自然而惬意。但是,花会因为我们的赞美而开得更美。”

和所有成功的天才一样,她坚持了下来。

在杨丽萍眼里,孔雀是舞蹈的最佳题材,1986年,她开始创作独舞《雀之灵》。没有团里的支持,创作过程中首先遇到了资金问题,舞蹈用的服装就要700多块钱,加上制作音乐的1000多块钱,当时杨丽萍每月的100多块工资无异于杯水车薪。杨丽萍变卖了心爱的手表,然后又向朋友借了些钱,终于制成了录像带。

但这时,比赛报名的截止时间已经过了。

拿到录像带的那天中午,北京下着瓢泼大雨,杨丽萍骑上自行车,跑到了总政歌舞团评委会,但被告知不能接收。天无绝人之路,一位值班老师答应在休息时想办法把它送进去,让评委看到。我们都应该感谢,这位值班老师,让这朵人间的奇葩有了绽开的机会。只是,如今杨丽萍自己也记不清他的名字了。

那年杨丽萍得了表演和创作两个金奖,成绩是9.73分。

从此,杨丽萍成了人们熟知的孔雀公主。

从此,一系列优美绝伦的舞蹈形象陆续展现在世人面前:滋润万物的雨丝、热情奔放的火焰、婀娜多姿的树、宁静优美的月光……

杨丽萍是个感恩的人。

她知道,云南这块生她养她的红土地,是她绽放的根本。

这种厚重的感恩之情,使她30多年来的心灵一直不能安宁。于是就有了她长达一年多走村串寨的采风行动。她走遍了云南,历程10万多公里。各种各样的困难都没有让她退缩。那是次精神之旅。有一天傍晚,夕阳西下,她看见一座巨大的山坡上一个像蚂蚁一样小的人影,仔细一看那是个女人,身上还背着孩子,太阳在她的身后,使她披了一身的金光。她在挖地,应该说是在挖一座山。当时,杨丽萍就哭了。一个美丽而坚强的女性,被另一个美丽而坚强的女性深深地打动了。

在这些采风的日子里,杨丽萍一方面陶醉在歌舞的海洋里,一方面又产生了深深的忧虑,许许多多少数民族的文化歌舞濒临消失,当时杨丽萍唯一的想法就是行动起来。在没有更多外来资金的情况下,她拿出自己仅有的钱来创作排练,于是就有了后来的,《云南映象》、《藏谜》、《云南的响声》等足以惊世骇俗的舞蹈作品。

春风第一枝,也甘做春泥——充满爱心的“家长”老师

杨丽萍多次强调,成功,不是她个人的事。

她有个支持她理解她的强有力的团队。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她和她的团队,我们来到了《云南映象》的后台,采访了演员们。

这些演员中,有70%来自农村。这固然是艺术的需要,也是杨丽萍对农村的一种回馈。

她知道农村的苦。“……还有一个布朗族小女孩叫阿秀,她说要跟我一起跳舞,我见她实在太矮小不能要她,但得知她们寨子年均收入150元,她跟我跳舞只是为了实现她最大的愿望,为家里买头牛时,我哭了,我留下了她。——那时,一头牛才400元。”

黄晓东,一个秀气的哈尼族大男孩,当年他跟着杨丽萍从村寨里走出来参演《云南映象》时才17岁,如今一晃已经过去将近十个年头了。“当时我们村寨里的猪都是放养的,杨老师看到我的时候,我正提个小竹篮在路上清理猪粪呢,后来村寨里过节的时候我们都去跳舞,杨老师就说让我上昆明跳舞,我就来了。”这来,人生就彻底地改变了。

黄晓东有点不好意思地笑着告诉记者:“我当初年龄还小,就开始谈恋爱,当时杨老师就跟我说‘你现在太小了,不准谈恋爱啊,等以后长大了再谈。’”曹林旭忍不住插嘴道:“杨老师会用心地去关注每一个演员,像谁生病了,即使是小小的感冒,只要她知道了,都会拿药过去,把这件事过问到底。”当被要求用一个词描述杨丽萍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时,大家不约而同的用了“家长”这个词。

生活中,杨丽萍对演员们很关心、很随和,排练中,她就成了一个极其严格的老师,她会把每个演员具体的表演要求一一和他们说明,并一个一个地亲自指导。杨丽萍从来不会在专业方面去苛求演员,但是,演员们必须要把民族的粗犷豪放表现出来,不能为了表演而失去了少数民族原有的味道。年龄稍大的曹林旭告诉笔者,杨丽萍挑人并不只是单纯的看他跳舞怎么样,而更注重的是一个人整体的精气神,“她会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曹林旭回忆有一次他们和杨丽萍开玩笑,当时他在舞台上学别的演员走路问杨丽萍:“杨老师,你看我,走得帅不帅?”杨丽萍的反应就是:“咳,不行,你该怎么走就怎么走嘛!”“她要的就是我们原来身上的感觉和优点,她会去发现每个演员的个性,不死抠你,会给你发挥的空间。在排练的时候,杨老师突然发现我们做的某个动作不错,就采用了。”曹林旭还当场表演了一个他自己创新的舞步。

杨丽萍至今给演员们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每天排练就像人每天要洗脸刷牙一样。”《云南映象》大多数演员已经演了7、8年了,但是他们每天都会很认真的排练,即使是周末,也不例外。每天排练的过程中都会改进一些细节,加进一些新的东西。

杨丽萍对舞蹈的执着,是演员们最大的感动,他们希望自己能帮助她把事情做完美。“有时候她可以2天2夜不睡觉地排舞。”曹林旭说,“看她那么辛苦地去做一件事,我们也都想做好。不然觉得自己蛮对不起她的。”

经过多年的相处,这个团队已经不仅仅是个家,更是演员们心灵的归宿。当谈到这点的时候,在场的演员眼中都透出一种深沉,嬉笑声也停止了。

“我们的感情已经很深了,不管什么困难,我都希望它一直演下去,哪怕将来我演不动了,我也要转到幕后,不离开这个团队。”黄晓东深深地道,“我要用我的一生,报答杨老师。”

翩翩风荷举,依依碧无穷——不会停息的灵魂舞者

如果写一部中国的舞蹈史。杨丽萍,无疑会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笔者愿意把她和京剧大师梅兰芳相提并论。因为他们都把中国的美,演绎到了极致。至于民间对她的“舞神”“舞后”等尊称,留待时间去下结论吧。

本文采写过程中,恰逢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在胡锦涛主席欢迎奥巴马的晚宴上,杨丽萍献上了她的《雀之灵》。“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这是一个美好的夜晚”……看起来,年轻帅气的美国总统,也被这种从灵魂里散发出来的美征服了。

“小时候我的奶奶告诉我,跳舞是为了和神对话:许多年后,我明白了她的话。每当我在心里的场地里伸开双臂起舞时,我感觉到臂膀无限延伸、延伸,这时神会握住我的手,我能感觉到我的灵魂从我的身体里飘荡开来,这种美妙的感觉使我的灵魂得到了清净的安抚”

写到这里,如同与一个孤独的天才,完成了一次灵魂的交流,笔者也感到了一种解脱和慰藉。即将搁笔的时候,又想起了杨丽萍不经意说的一句话,是在汽车里对记者说的:不一定要在舞台上,那个空间太小,我在这儿也能跳(她在车内用手做了几个动作),你能阻止我跳么?

——呵呵,谁能呢?

事实证明,风雨不能,风雪不能,权势不能,金钱也不能。

也许上帝能够。

9.杨丽萍 篇九

--节目策划文案

一、嘉宾介绍:

杨丽萍一个宛如传递着天地自然生息的神秘使者,一个美丽动人的轻盈身影流泄出丝丝入扣的生命律动,感觉颇为惊人。从小酷爱舞蹈的她,没有进过任何舞蹈学校,然而凭借着惊人的舞蹈天赋,在1971年从村寨进入西双版纳州歌舞团。1980年后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以“孔雀舞”闻名,被誉为继毛相、刀美兰之后的“中国第二代孔雀王”,是国内第一个举办个人舞蹈晚会的青年舞蹈家。1987年被聘1986年她创作并表演了独舞《雀之灵》,一举成名。1988年被《北京日报》评为当年十大新闻人物之一。1989年电视片《杨丽萍的舞蹈艺术》面世。多年来她出访世界很多国家进行艺术交流,相继在菲律宾、新加坡、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台湾、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举行专场舞蹈晚会。多才多艺的她还自编自导自演了电影《太阳鸟》,并在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上荣获评委会大奖。杨丽萍式的舞蹈风格,最大胆和成功之处在于她将舞蹈中原本动态的艺术表现形式,转化为静态的,而且她的舞蹈风格又大多源于自然和真实的生活。她的艺术感悟力也极强,独到的艺术思维方式和真实的生活体验,造就了这位个性独特的舞蹈家。在杨丽萍的意识中,大自然是最美、最真实、最深刻的体现,通过感悟,她力争用自己朴实的语言去构架人类最美的梦想。所有看杨丽萍舞蹈的人,都会进入她构架的如诗如画的意境,都会情不自禁被她所表现出来的美所动容。一直以来,人们将这位从深山里走出来的神秘舞蹈家称为“巫女”——一位善于用肢体说话的人。台湾及东南亚的观众更称她为“舞神”。杨丽萍所舞出的纯净柔美的舞蹈,是特殊的艺术形象、特殊的灵慧气质、在自然原始的人文风貌里孕育出的艺术瑰宝。初看,令人赞叹她的指尖细腕的微妙语言;续看,你会领悟到其舞蹈神韵中含有一份灵气;而再三欣赏时,便可沉淀出一股隽永的心灵之美——在云南遥远的深山里,生活着她和她的族人们,她们依附在大自然里。从天地交合阴阳协调中获取灵性,致使她对于生命、爱情与死亡具有一种本能而浪漫的意识,从而使她的舞蹈艺术独辟蹊径,自成风格。她是真正的艺术家、创作者、实践者,真正独一无二至情至性的舞者。

二、关键词:

《艺术人生》节目中,这位将孔雀舞跳上世界舞台的舞蹈家——杨丽萍,不仅首次向大家披露一段尘封已久,充满了坎坷和浪漫的童年往事,而且她还娓娓地向观众道出自己成名舞蹈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以及奋斗的心路历程,让大家看到从一个山村小姑娘到一只美誉全球的绚丽孔雀的艰辛而美丽的人生道路„„

三、节目结构:

本期节目在主要结构上分为四个部分。

在这里,您将会随同我们剧组人员一起,远赴万水之隔的云南省洱源县——杨丽萍童年生活的地方,走进这只孔雀的内心世界,共同探寻杨丽萍的艺术创作之源。和她一起从大山的深处走近西双版纳州歌舞团,从西双版纳走进中央民族歌舞团„„就这样,杨丽萍从《孔雀公主》到《雀之灵》,从《冻僵的蛇》到《两棵树》,她将在此向观众们讲述每一段舞蹈背后的欢笑和泪水。

第一部分:童年生活窘迫

童年的少数民族生活给予了杨丽萍舞蹈的灵感和源泉,同时父母离异,生活窘迫的童年回忆也和现在风光无限的都市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我妈妈生活在二元县的山村,半山腰的。我的母亲她本身是白族人,她从山上嫁到所谓的坝子里„„我们自己丰衣足食,只是一些外来的日用品缺,比如说根本没有糖。也根本没有衣服,买不起。没有鞋,什么都没有„„因为我在家里排行老大,下面有三个弟弟妹妹都需要我照顾,我母亲也忙,我就要去承担所有的这些事,给大家做饭。”

第二部分:不依附别人

1986年杨丽萍被招到中央民族歌舞团,从此开始了她艺术创作的高峰期。但作为一个独舞演员她不愿和别人一起练功。“到中央民族歌舞团以后,他们就是需要我跟练芭蕾舞,练那些他们所谓的科学的、很成套的一些基本功。我开始去练过一段时间,后来觉得练完了以后就僵了,我的身体被束缚,好像支配不了我自己,我就提出来不练了,自己发明了一套练法„„后来我编《雀之灵》,我一直觉得孔雀是舞蹈的最佳题材,没有任何一个题材可以胜过,所以我就琢磨孔雀这个形象。我一般不去依附别人,不去强求别人给予我什么。比如说像我参加舞蹈比赛的时候,我的舞蹈服装,我的音乐全都是我自己做的,当时我们的薪水

都很低,做那条孔雀裙我记得是700块钱,不可能我自己能够支付得了这笔钱。包括那个音乐需要一千块钱,当时都是非常困难,但是我没有去求领导,你给我做。我喜欢自己去完成它,去实现它,然后就想很多办法。比如这套孔雀裙就是找别人借钱去做的。”

第三部分:出演梅超风缘于盛情难却

《射雕英雄传》的制片人张纪中选中杨丽萍演梅超风的原因是,杨丽萍跳舞时手臂动作的感染力极强,与苦练“九阴白骨爪”的梅超风非常吻合。用她的舞蹈动作加上音响效果的配合,刚好能渲染出梅超风出场时的气氛。而杨丽萍出演梅超风则是出于朋友的盛情难却。“演这个角色,开始的时候很多观众都反对,我自己也觉得,因为我个人不太喜欢用影视这种形式来表现自己。但是我觉得张纪中是我的朋友,他一再劝说我,我觉得有时候为朋友做点事还是必要的„„既然我接了这个角色,就一定认真去对待。整个拍摄大家也知道非常辛苦。因为我们在草原上,零下多少度,我穿得很薄,五个鼓风机吹我;我们又到了桃花岛,一路拍下来很辛苦。晚上出去,因为我的戏都是晚上的,有时拍摄连续一个星期,我基本上白天睡觉,晚上拍戏,整个都乱了„„”

第四部分:向往觉醒过的爱

在杨丽萍的感情世界里,她是一个非常向往自由自在生活的人,这一点是母亲从小就教育她的。“我向往的爱情是觉醒过的爱。因为没有觉醒的爱,你会太激情了,太狂妄。这种爱是会伤害人的,如果我要爱一个人,没有觉醒的这种,没有一种感知的爱,它是一种狂乱的,太汹涌,太澎湃,太激情,会给对方带来伤害,其实你仔细去想一想,肯定是这样的问题„„我觉得婚姻是一种关系,或者是一种缘分。就是两个人相爱,就结合在一起,觉得没有关爱了,缘分尽了就解散了。我说这种直接就是觉醒,它不需要很多东西来规范。我觉得我不会选择一个很糟糕的男人作为丈夫,比如说他酗酒或者他肆无忌惮,整个就是一个恶棍,这种人绝对不会选择,我会按照自己的审美标准和我的品位去选择。”

四、节目宗旨:

用艺术点亮生命,用情感温暖人心,周五之夜,探讨人生真谛,感悟艺术精神。

五、节目理念:

以“正直品质、极端制作”作为核心理念,以人文关怀的精神,关注中国文化艺术界的重大事件,以强大的制作班底制作完美节目。

六、节目定位:

《艺术人生》一直把自己定位在时代前沿,关注公众话题,以引领大众文化,树立文化榜样为目的。

七、市场理念:

1、栏目团队化,团队公司化,与先进的电视制作与推广方式接轨

2、传媒品牌打造 《艺术人生》叙事特征

八、节目特点:

1、聚集国内外演艺明星

2、谈话与表演实况再现

3、观众与嘉宾倾情交流

4、运用全新电视传播理念塑造周末名牌栏目

5、创造中央电视台综艺节目收视新热点

九、节目主持人:

朱军,曾经成功主持过《东西南北中》、《中国音乐电视》,开创和见证了节目的辉煌,但是观众只记住了节目而没有记住朱军。在没有自我发挥的空间中,朱军还在一个鲜为人知的栏目《音乐直播厅》里沉默了三年,这三年朱军学会了思考,磨炼了自己。一次灵感的碰撞使朱军走进了《艺术人生》,朱军说自己这时才真正拥有了自己的言语权,找到自己情感释放的空间,“感受着人与人情感碰撞中带来的快感”。策划和主持《艺术人生》的经历使朱军深刻感受到主持人不能游离在节目之外,必须介入,而且必须深入地介入。《艺术人生》的成功来源于一个优秀制作团队的集体智慧,但主持人朱军在节目中所体现的作用,在节目中与艺术家们的情感碰撞,无疑是《艺术人生》最大的看点,也是《艺术人生》打动观众的魅力所在。用心去倾听,用情感去打动,朱军正是在这种与节目的充分融入中,实现了《艺术人生》的升华,也实现了自己主持艺术的升华。他的主持风格就是“用真情者支持”。

十、目标受众:

《艺术人生》讲究高雅,但并不是以高姿态出现在观众面前的,它不是某一部分人的节目,而是整个社会大众的节目。出现在《艺术人生》舞台上的嘉宾都是人们熟知的公众人物和文化名人。不仅仅有泰斗级的艺术大家,还有大众喜爱的影视明星,甚至还有不平凡的普通人,如刘仁喜、马广福、杨光等民间歌手也走上了《艺术人生》的舞台。更重要的是《艺术人生》作为电视媒体始终保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为广大的电视观众服务。

十一、节目形态 :

1.多种叙事视角的交叉使用,将电视媒体的现场感、灵活性、真实性发挥到极致 首先《艺术人生》是以第一人称主人公叙事为主,采用全知全觉的方式,让主人公边回忆边讲述自己的故事和情感,相当于“自叙传”的方式。在《原来的我 》这集中有很多鲜为人知的关于少年叛逆齐秦的非正面素材,齐秦出场直面观众讲述自己当年不务正业、加入不良组织、多次进感化院、后来的转变、脸上伤疤的来历、如何从一个小酒吧歌手转向知名艺人的全过程,使解说具备充足的感官化和体验化,这种叙事方式比单纯主持人讲解、解密占多数更具有真实性和吸引力。其次是第一人称目击者叙事,老狼的讲述、齐秦哥哥的视频录像电话都属于限知叙事。这种叙述者以超然的心态讲故事,很少掺杂叙事者个人感情色彩,是对主人公讲述的有益补充和纠正,在某些条件下可以激起矛盾冲突,可以挖掘出意想不到的事情,制造兴奋,制造悬念、刺激节目高潮的出现,是叙事的一种技巧。《原来的我》中对哥哥话的纠正调动了现场观众的气氛,大家哄笑、鼓掌,节目更加活跃有看头,也可缓解长期的紧张气氛。再次是第三人称限知叙事,主持人朱军的串联词和提问,现场观众的质疑,形成了谈话场,使主持人、现场观众和嘉宾之间进行沟通,这种叙事方式是目前最为普遍的叙事类型,这种叙事往往并不全面,但是往往能够一针见血抓住问题的关键,有利于有价值、观众未知素材的挖掘。主持人朱军在节目中委婉地提到“听说你曾经是个问题少年,进过感化院,”这一句话就引导了整个谈话的主题是齐秦如何从一个问题少年找回自我走向成功,排开了无味的闲聊。

2、板块化的叙事结构,使人物形象生动完满 好的叙事结构通常是展现着故事内在冲突的戏剧化过程,《原来的我》一共由15个小标题故事板块构成,其中“昨日重现--装扮的来历”是引子,引出故事的主题即讲叙过去叛逆不羁的齐

秦,“神秘嘉宾--超级模仿秀--一匹来自北方的狼”是铺垫,隐隐暗示过去的齐秦的模样和性格,“青春故事--疗伤良药--叛逆少年--青春有悔”是高潮,在这一阶段齐秦向观众全面透露了自己曾经误入歧途、不务正业一月多次进入感化院后坐牢一年的苦涩经历,观众的情绪也达到了一个高潮,听到了从未了解的齐秦的另一面,“寻找回来的世界--伤疤的由来--我和明星姐姐齐豫--父亲的改变--艰难的求职--特殊歌迷”是故事的结尾,讲述齐秦由堕落走向成功的艰难经历,观众激动、矛盾的情绪有所缓解。这15个平行式板块把齐秦各个时期的特点和转变完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给观众带来的不是“神化”的人物,而是人物自身真实的本我。

【杨丽萍】推荐阅读:

上一篇:星辰的初中作文550字下一篇:表达爱恋的一些经典语句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