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之舞 教 学设计

2024-07-30

大河之舞 教 学设计(共7篇)

1.大河之舞 教 学设计 篇一

大河之舞教学反思

篇一:大河之舞教学反思

《大河之舞》是一部精彩绝伦的舞蹈作品,其结合了踢踏舞、音乐与歌剧的艺术形式,以传统爱尔兰民族特色的踢踏舞为主,融合热情奔放的西班牙佛拉门戈舞,并吸取古典芭蕾与现代舞的精华,共同营造出一场气势如宏、异彩纷呈的佳作。

为了教学节上好这节课,首先由尚老师在五年二班进行了试教。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本着由浅入深的原则,我们把节奏作为本节课学的切入点(X 0 0 0和X X X X,)以节奏做为主线,让学生对踢踏舞节奏的感受和体验、模仿参与进行教学设计。通过节奏的学习让学生聆听音乐、学习音乐、了解音乐。但是由于本班孩子很少有在外面学习舞蹈的,并且音乐的思路很窄,再加上孩子们平时没有和我合作过,所以本节课几乎是失败了。

通过课件的播放,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对踢踏舞有直观的印象。加深对这首乐曲的印象。五年二班孩子们的性格特点属于非常的木讷、启而不发,大部分孩子不能够伴随着音乐进行舞蹈。在老师的带领下,做动作的时候,大部分孩子就是直直的站着,这也给我的上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个部分几乎是以失败告终。

篇二:大河之舞教学反思

今天轮到我们音乐作课,作为教学节的展示课,我们克服了没有音乐教室这一最大的困难。准备了五年级第四单元的《快乐的舞步》一单元。

为了这次教学节,我们进行了多次的备课。并且进行了磨课。第一次是一周前在五年二班进行了试教。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本着由浅入深的原则,我们把节奏作为本节课学习的切入点(X 0 0 0和X X X X,)以节奏做为主线,让学生对踢踏舞节奏的感受和体验、模仿参与进行教学设计。通过节奏的.学习让学生聆听音乐、学习音乐、了解音乐。但是由于本班孩子很少有在外面学习舞蹈的,并且音乐的思路很窄,所以本节课几乎是失败了。

通过课件的播放,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对踢踏舞有直观的印象。加深对这首乐曲的印象。五年二班孩子们的性格特点属于非常的木讷、启而不发,大部分孩子不能够伴随着音乐进行舞蹈。在老师的带领下,做动作的时候,大部分孩子就是直直的站着,这也给我的上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个部分几乎是以失败告终。

今天在五年一班的正式上课,孩子们展现了一定的风采。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本着由浅入深的原则,我们还是把节奏作为本节课学习的切入点(X 0 0 0和X X X X,)以节奏做为主线,让学生对踢踏舞节奏的感受和体验,孩子们兴奋的模仿参与,并且通过节奏的学习让学生从聆听音乐、学习音乐、了解音乐中熟悉记忆音乐。孩子们积极的响应。并且非常快的就熟悉了乐曲的主旋律。在分段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插曲。从我们欣赏乐曲以来都是A B A的形式出现的,有孩子说出了不同的段落。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快孩子们就回到了正轨。

孩子们在快乐之中进行着乐曲的记忆,虽然是五年级的大孩子了,但是在音乐的渲染下,孩子们无拘无束的跟随着音乐在老师的带领下欢快的舞动着,无论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这就已经达到了这节课所需要达到的效果。在孩子们欢快的舞步之中这节课顺利的结束了。

2.大河之舞 教 学设计 篇二

1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

受儒家文化的熏陶, 自春秋战国以来, 大至邦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往来, 小到亲朋好友之间的日常生活交往, 礼都是备受推崇的。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对礼的推崇, 使无数文人墨客吟诗作文, 渐渐地使中国成为屹立于世界的礼仪之邦。随着现代文明的到来, “以‘礼’为中心的传统人际交往模式在当代与以法律、契约为主导的现代交往秩序并存发展”[3]。而与之相对的武力, 除了战争年代用来保家卫国之外, 更多的是作为一种体育技能存在, 如相扑、拳击。作者向读者展示的半岛人的世界活生生就是野蛮人的世界, 尚武好斗是他们闻名三河流域的“法宝”“他们的脾气是微波炉, 插上电就热, 火力键一拧, 就成高温。他们的交谈方式, 不是用嘴而是用拳头。”[4]这是他们祖先遗留下来的交谈方式, 代代相传, 生生不息。“尚武好斗”成为半岛人文化的主要基因, 而由这一特点衍生出了“排外, 不侮辱人, 不干苟且之事, 行事光明磊落, 打架不在于谁有理谁无理, 而在于胜负其他的特点”等品质。半岛人的生存交往方式, 即便在战乱纷飞的春秋战国也是罕见的, 更遑论当今的文明社会。作者描述半岛人的世界对大多数读者来说是陌生的, 毕竟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崇尚武力的民族不多。“刺点, 就是文化‘正常性’的断裂, 就是日常状态的破坏, 刺点就是艺术文本刺激‘读者式’解读, 要求读者介入以求得狂喜的段落。”[5]半岛人尚武好斗的传统这一“刺点”的介入, 拉开了大众接受常规阅读的期待视野。

崇尚武力解决问题的半岛人应是英勇无畏、所向披靡的, 他们的决斗场面也该是惊心动魄、壮观无比的!但出人意料的是, 小说中并没有一场真正的半岛人决斗的场面。小说总共出现过三次“武力”场面。第一次是发生在孩子之间, 罗杰和东娃都是没有任何反抗的机会就被对手打倒, 对手之间无论是实力还是年龄的差距, 都注定了这场角斗的不公平性。第二次是发生在罗疤子与罗建放之间, 两人之间的冲突是由于罗杰与东娃的引起的冲突。第三次则是罗建放带着拿着家伙的村民到回龙中学“收复失地”, 但村民们并没有动手并且在警员到来之前离散而去。这三次冲突, 武力成分一次次减弱。

崇尚武力的民族, 怎能不用武力解决问题了呢?这不仅是我们读者的疑问, 也是半岛上一直想把罗家坝尚武的传统发扬光大的罗建放的疑惑。罗建放对于罗疤子不敢用刀劈自己的行为看不起他, 并指责他不配做半岛人。罗建放带着村民去“收复失地”时, 村民“既没有进厨房帮忙, 也不在外面压阵!”[6]在他看来, “半岛将要毁了, 半岛将不再是半岛人的半岛了!”[7]半岛人不再以武力解决问题, 难道真的如陈副镇长所言, “绝大部分半岛人现在都变成文明, 不愿意再跟着某些人胡闹了!”[8]此时, 读者也会情不自禁去思考:半岛人文明化到底是好是坏?可以说, 从文本看来, 作者似乎并没有给读者一个明确的答案, 反而在论述中时而显现出矛盾的情绪。半岛人排外, 尤其是对于政府。20世纪30年代初半岛人当天拒绝接受政府战争后武力安置难民到半岛, 把政府吓走后又把难民请回去, 好生招待。作者借叙述者之口, 这样评价此举“只是一种无效的挣扎, 也可能是最后的挣扎。”[9]半岛人看似团结有主见的背后, 其实隐藏着渐渐被外界社会瓦解同化的苗头。这种苗头便是通过“半岛中罗姓两个家庭之间的对峙与仇恨”这一“刺点”引发的一系列事件显现的。

2核心刺点的颠覆是通过分刺点进一步离析与瓦解的

正是通过刺点的层层推进, 文本不再是解释和揭示生活的立体结构, 而是在传统与现代文明之中, 立定一种半岛人的生活图景。罗秀疯子被人强奸怀孕是文本中埋下的一个很大的伏笔。罗疤子的女儿罗秀从三岁开始便患了疯病, 不知从哪天起她怀孕了。这样一个只相过一次亲却以失败告终的黄花大闺女怎么可能怀孕?唯一的解释, 就是被人强奸。半岛上的人行事一向光明磊落, 干偷鸡摸狗之事是为人所不耻的。半岛上怎么可能出现这种人?随着故事的展开, 最后真相大白:竟是一向以“真正的半岛人”自居的罗建放对罗秀做出这等半岛人所不耻的事。

在真相水落石出之前, 作者安排罗建放做了许多能够体现他作为半岛人的事情。第一宗便是上面提及的对罗疤子的侮辱。罗建放与罗疤子之间的冲突由来已久, “文革期间”罗疤子带着众人批斗罗建放的父亲, 使得他的父亲遭受众多苦难。罗建放对罗疤子最怀恨的还不是这些, 而是他扇罗建放父亲耳光, “半岛人从不以侮辱的方式对待对手”[10], 这是半岛人崇尚武力之外的另一不可侵犯之处, 侮辱半岛人比杀了他们还更严重。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罗建放要与罗疤子决斗, 但罗疤子未从, 罗建放要罗疤子喊出“我是脓包”这样自取取辱的事。第二宗便是上面提到的罗建放带人到回龙中学“收复失地”的事。从这次动员半岛人一同前去发动“武力”之事, 半岛人没有积极响应罗建放的号召, 而是罗建放用肉去请他们才勉强答应了这一要求。在罗建放看来, 这是半岛人的耻辱, 以前遇到捍卫半岛人土地这回事, 无须请求, 云聚响应。在这两件事中, 罗建放的儿子东娃也被作者塑造成英勇无畏、血气方刚的少年。换而言之, 似乎罗建放才是半岛上的希望, 是拯救其他人被外界所同化的最后救命稻草。但出人意料的是, 罗建放这一形象刚刚塑造成形, 作者却把罗秀被强奸的事安排在他身上, “真正半岛人”的形象轰然倒塌。

如果说, 罗建放算不上真正的半岛人, 那巴人的精神与灵魂就无人继承了吗?从作者为我们安排的罗杰后来的成长过程与结局, 却似乎并不如此。那么罗杰俨然是冉冉升起的巴人形象?

文中的罗杰从小不喜欢与半岛其他人接触, 而是整日守护在疯子姐姐罗秀的身边。罗秀难产逝世后, 罗杰就一直保护着姐姐的女儿“巴艳”的坟头。到回龙中学读书时, 行为举止怪诞, 不爱学习, 却喜欢上像自己姐姐的夏老师。夏老师因个人私事问题回到故乡重庆后, 因各种原因辍学的罗杰也开始了自己浪迹天涯的苦累生活。历经千辛万苦、人事沧桑的罗杰风光满面地回到故乡。在罗杰还没有荣归故里的时候, 作者安排了一次考古事件。考古队挖出的M22号墓地墓主背部伤痕累累的白骨与罗杰时不时的背痛不谋而合, 罗杰的父母认为被推测为贵族或首领的墓主就是罗杰。这一前一后的安排, 罗杰似乎就成了半岛上的伟人。此外, 在罗疤子与罗建放父辈两代的较量中, 从结局来看, 是罗疤子家取胜。罗建放被自己的儿子弯刀劈死, 东娃也因杀死父亲被处以死刑, 只留下孤苦伶仃的母亲艰难度日。而罗疤子一家却幸福美满地生活于世, 罗杰的腰囊鼓鼓更是为他们家赢得了骄傲。在物质与精神方面, 罗疤子一家都是幸福无比的。但出人意料的是, 罗杰却不这么认为。罗杰原本以为东娃一死, 他就胜利了。但当东娃死之后, 他却陷入了迷茫。“他们的较量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谁败了?谁胜了?”[11]作者借叙述者之口传递的不仅是罗杰的疑惑, 同样也是的疑惑:真正的半岛人是谁?

真正的半岛人是否存在令人疑惑, 而真正的半岛文化是否遗存也引人深思。摆手舞是半岛人的特权, 几千年来已经沉淀为他们的民族文化。“在文化的不同领域中, 文化的‘自我交际’ (autoeorn-munieation) 与‘身份自我追寻’ (identiysearch) 使得文化语言产生了特殊性”。[12]摆手舞这种肢体语言是半岛人交际交往的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模式, 是他们作为半岛人的“文化身份认证”。围绕着摆手舞作者设置了罗秀疯子被强奸、罗建放请大家跳摆手舞、巴艳跳摆手舞三个事件。这三个事件, 让人看到的是曾经作为巴人祖先传下来的艺术也不再是那么纯净了, 而是掺杂着各种复杂人事。罗秀就是在跳舞的当晚被罗建放奸污的, 罗建放请大家跳摆手舞也是为了侮辱罗疤子。罗建放请了所有的人去跳摆手舞, 除了罗疤子之外。“你不来, 并不能证明你有脸面, 恰恰说明你没有脸面, 因为祖先传下来的舞蹈你都不敢跳。”[13]而巴艳以非半岛人身份出现跳摆手舞这事, 罗建放一声不吭。“按照罗建放的原则, 绝不允许一个与半岛不想干的会跳把手舞。”[14]原因在于:罗建放早从巴艳的长相中, 看出她就就是自己强奸罗秀所得的亲生女儿。亲情的力量使罗建放这个一向以真正半岛人自称的硬汉形象放弃了矢志不渝的坚守。罗建放乱伦罗秀之事败露后, 从罗建放的话语中, 读者能够明白:罗建放对罗疤子所做的一切侮辱性事件都是希望罗疤子能够赐自己一死, 赎当年那个晚上奸污罗秀的罪。他以各种方式来证明半岛人的英勇, 却无济于事。“罗疤子几人, 是明明白白地坏规矩, 罗建放却做得偷偷摸摸。”[15]

半岛人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生活方式与优良品质的渐趋消失, 除了半岛人自我内部原因外, 也与外部因素的渗透密不可分。外部因素中我们看到“半岛人供他们吃, 供他们住, 贵客一样招待, 直到万源大山平静下来, 难民放心大胆地返乡为止。”[16]半岛人是排外的, 此举为何?这决不是他们的善良本性使然, 而是对当权者的惧怕。“文革”期间, 罗疤子批斗罗建放父亲, 是受当时“牛鬼蛇神”的摆布。这外面来的“牛鬼蛇神”破坏了半岛内部的团结。罗建放以“真正的半岛人”自居, 按理外面的想法对他应是刀枪不入的。但从罗建放对父亲头上的“地主”帽子耿耿于怀, 而当父亲的帽子被摘后, 他请半岛人喝酒跳舞庆祝这一前一后的反应来看, 并非如此。正如罗疤子所说, “我需要半岛外面的想法, 未必罗建放就不需要, 为啥外面摘掉了他爹头上那顶早就无关紧要的帽子, 他就高兴成那样了!”[17]罗传明是半岛上第一个不靠武力走出半岛的知识分子, 是半岛上的第一个“叛徒”, 他不仅接受来了外面的知识, 也接受了外面人的处事方式。“在他眼里, 半岛是血肉之躯, 有呼吸, 有体温, 也有感情, 总之不是由‘传统’留下的遗物, 而是鲜活的生命, 比遗物更珍贵, 也更令人痛惜的生命。每个生命都是唯一, 这是半岛的全部价值。”[18]罗传明却从不承认这欲加之罪, 自己虽不推崇武力, 但想法仍是半岛人的想法。而从去恩人罗建放父亲摘“地主”帽子后上坟的方式由以前的偷偷摸摸到现在大白天去的变化, 也使罗传明承认自己是被“外面的想法”所控制和摆布的人。罗杰作为半岛上的第一个走出半岛的人, 不仅走南闯北的去外面的世界赚过钱, 还帮助政府动员半岛人迁出半岛。半岛上的年轻人, 他们更是走出半岛, 被外面的世界所淹没。“这些年轻人, 离开古老的骄傲, 跟三河流域的年轻人一样, 去了外面的世界。”[19]

尚武、排外、跳摆手舞等半岛人的一些习惯及习俗都渐渐地远去, 伴之而去的是半岛人内部的团结, 淳朴的民风。但半岛人也获得了知识, 获得了与外面世界的接触, 而不是处于与世隔绝的荒芜之地。外面的世界对半岛人的影响是积极还是消极, 引人深思。

总之, 《大河之舞》意味深长, 这离不开罗伟章在小说中核心刺点与分刺点的恰当设置。小说正是通过刺点的不断“节外生枝”, 推动故事意义的发展, 在意义的探寻下, 反思现代文明的价值景观。从而使小说的主题意蕴得以深化, 彰显出作家讲故事的艺术宗旨, 拓展了文本叙事的内在张力。

摘要:“刺点”是符号学中的一个概念。在艺术文本中, “刺点”不仅能够增添文本的艺术魅力, 还能刺激读者的阅读欲望、发人深省。罗伟章的长篇小说《大河之舞》围绕“半岛人尚武、排外”这一核心刺点, 又制造了“半岛中两个家庭之间的对峙与仇恨”这一“刺点”, 并且通过一系列事件与这两个“刺点”搭配和组合, 从而拓展了文本的张力, 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关键词:刺点,符号学,《大河之舞》

参考文献

[1]赵毅衡.符号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169.

[2]赵毅衡.符号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169.

[3]赵星植.论礼物的普遍分类:一个符号学分析[J].符号与传媒, 2014 (1) .

[5]赵毅衡.符号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p.169.

[12]马西莫.莱昂著, 钱亚旭译.从理论到分析:对文化符号学的反思[J].符号与传媒, 2013 (2) .[4]

3.《大河之舞》舞动世界 篇三

[关键词] 内容 音乐 舞蹈 表演 灯光

《大河之舞》(Riverdance)是爱尔兰传统的踢踏舞舞剧,规模宏大,气势磅礴。起源于1994年4月30日,欧洲歌唱大赛节目过场时段的7分钟踢踏舞蹈表演,深受观众喜爱,继而改编为一场约2小时的剧场秀,内容除爱尔兰的踢踏舞外,又融合了西班牙的佛朗明哥舞、俄罗斯的芭蕾舞及美国纽约风格的爵士踢踏舞等。

《大河之舞》在世界各地进行了巡演,除了居高不下的票房纪录,他们卓越的贡献莫过于让爱尔兰舞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得以复活。我们经常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大河之舞》鲜明地印证了这一点。可以说,《大河之舞》不仅是舞台艺术的精品,世界舞蹈的瑰宝,还是整个爱尔兰民族的骄傲。它为世界其它各国在全球化中挣扎的民族艺术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第一,整体内容兼收并蓄。

大多数人认为《大河之舞》是一部反映爱尔兰先民艰苦奋斗的故事,但实际上,《大河之舞》的立意更加国际化,《大河之舞》从一个艺术化的角度,反映了文化之间的竞争和相互学习并实现和谐,使得人们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感受文化。《大河之舞》的魅力不在豪华的包装和道具,演员的服饰极其简洁:一条黑短裙,一件紧身衣,一双硬底鞋或软底鞋,质朴健美,活力盎然。舞蹈表演者均为国际舞蹈大赛冠军获得者,除爱尔兰特色踢踏舞外,俄罗斯、西班牙、美国的优秀舞蹈家展示的多元文化和多种舞蹈元素和谐地融入其间。作曲是最好的作曲,乐队是最有感召力的乐队,连地板也是一丝不苟的特制品,这就是艺术的完美呈现。

第二,音乐创作诗情画意。

《大河之舞》剧情是诗化的,神话、传说、历史混合成爱尔兰最初的朦胧而清晰的印象,如泣如诉的爱情、波澜壮阔的战争和永恒不死的自由,让心灵奔腾不息地穿行在爱尔兰如诗的旷野上。在这里,艺术渲染了一个极具纵深感的背景。器乐和人声无比完美地结合起来,使爱尔兰的传统音乐旋律诞生出了新的灵魂。悠扬苍凉的爱尔兰风笛延续着古老的情怀,激扬的小提琴挑动着每一根敏感的心弦,就这样又一次被爱尔兰的文化和历史所感动,让人不可抑制地淹没在爱尔兰式的感伤和悸动之中。还有行云流水般的,如同天籁之音的人声吟唱,就像春寒的清晨发凉的空气,可以涤清一切尘世的芜杂与烦扰。

第三,舞蹈设计文化结合。

如果说剧情和音乐是岸边如画的景致,舞蹈就真的是在那其间川流不息的“大河”。正是在音乐、剧情的烘托下,踢踏舞如同倾泻的河流汇成了这部优美壮观的《大河之舞》。《大河之舞》里的舞蹈继承了爱尔兰民间舞蹈的精华,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同时也包容了踢踏舞的所有流派,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踢踏舞表演的盛会。上身挺拔的爱尔兰踢踏多了一份庄严与凝重,美国黑人的踢踏舞那种随意不恭的幽默以及同样挥洒着自信和洒脱的百老汇踢踏舞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而所有的踢踏舞在《大河之舞》中都同样表现了毫不逊色的复杂的打击技巧,整齐划一的大群舞,气势如虹,像潮水一般冲击着你的视线和心灵。应该说,《大河之舞》的舞蹈并不缺乏高超的技艺,但却摆脱了完全炫耀技巧的浅白,融入了爱尔兰厚重的文化之中。它也是舞蹈在欣赏中被感知认识的又一次升华。在这样单纯的舞蹈和节奏中,你会突然像一个返璞归真的孩童,迷失在一种原始而真实的初始情感中。

第四,表演形式颠覆传统。

《大河之舞》的表演形式是反传统的,它第一次告诉观众,观赏节目的时候不必正襟危坐,不必不苟言笑,你可以欢呼、跺脚,甚至站起来一起舞动,这使得现场的气氛非常热烈。传统的爱尔兰踢踏舞要求舞者上身笔直,面部表情严肃,而《大河之舞》则在保留传统踢踏动作的基础上,更加讲究整齐划一,而演员的面部表情更加丰富。参加《大河之舞》的爱尔兰踢踏舞者,大多数都是各种比赛的获奖者。他们在其它场合都是竞争对手,而一旦进入《大河之舞》,他们则要学会团队合作,用一个姿势、一个声音、一个动作,把这种竞争关系变成了一种协作关系。

第五,灯光设计柔和典雅。

《大河之舞》在灯光的处理上别具一格。舞台上,整场演出中以蓝色的灯光作为基调并具有深浅不同的层次变化,柔和而不失典雅,给观众一种犹如置身于天空或是大海怀抱中的感觉,不仅亲切而且舒适。然后辅之以红、黄、灰等各式灯光,有一种生命气息的跳跃之感。比如剧中第一场第七幕的《火舞》,灯光渐亮,舞台处于一片滚滚燃烧的烈火之中,好像无数个生命在跳动一样。正在这时,有一个红的发黑的影子闪了出来,进行着生命的律动,像是火的精灵,慢慢地从火海中走了出来,而在这时那团火也慢慢逝去,只留下精灵在极尽妖艳的舞动着,这种强烈的视觉对比和冲击在观众的心中一悸一动。

第六,布景体现生命气息。

《大河之舞》的布景将其剧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丝丝入扣。全场采用日月星辰、河流山川、村庄等这样一个个具有鲜活生命气息的实在物质作为布景。不仅将爱尔兰人民热爱自然、崇尚生命的精神表现得尽善尽美,并且使演员和布景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此时的观众更是在布景的提示下,不仅深深地读懂了演员所要表达的理想、内容,并且有一种身临其境、驰骋忘归的深刻的生命体验。

第七,制作要求品质立团。

《大河之舞》一贯坚持品质立团,用执行制作人朱利安的话来讲,质量永远是第一位的,与演出数量或者价格相比,只有质量才会是最终的胜利者。所以《大河之舞》出动的时候,一定是会严格地使用自己的灯光、音响、布景、地板等设备。只要有一个空间给《大河之舞》,你在中国看到的《大河之舞》,就可以保证和伦敦西区、纽约百老汇是一样的。虽然增加了成本和巡演的难度,但是在质量上的不妥协,成为了《大河之舞》能够常演不衰的有力保证。比如道具上,用一种微型麦克风放在演员的踢踏舞鞋和地板上用于收音,演员的头饰上被安装上了微型传感器,通过红外线发射和接收信号,灯光被牢牢地锁定在演员身上,不管他们的动作如何快速变化。甚至服装都设立了专门的管理中心,数据库详细记录每个演员的身材尺寸,演员到哪专属于这个演员的服装就以最快的方式马上送达,而且《大河之舞》的所有服装都是在爱尔兰本地手工制作,质量上乘。

结语

《大河之舞》融合了利落流畅的爱尔兰踢踏舞,热情的西班牙佛朗明哥,高贵优雅的芭蕾和动感的现代舞,狂野的脚步节奏,磅礴的情绪表达,融合多种新式曲风及乐器的演奏,技高一筹的歌曲演绎,丰富精彩的舞台效果,眼花缭乱的服装造型,所有的元素被成功融合重生,碰撞出惊人的艺术火花,《大河之舞》这座连接着过去和未来的巨桥,将爱尔兰祖先与大自然抗争,经历战争,饥荒等种种苦难后流离失所,重建家园的长篇血泪史诗演绎得极其到位。《大河之舞》的每个环节都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如今已然成为当之无愧的舞台艺术精品,世界舞蹈瑰宝!

《大河之舞》让世界舞动起来!

作者简介

4.《大河之舞》反思 篇四

在低年级的音乐课堂上,前几十分钟,同学们的配合还是相当不错,但是很快课堂就出现难以收拾的“热闹”。

反思:

本学期,我主要是从事低年级的教学。记得在第一节音乐课的时候,因为我并没有很好了解8-10岁儿童的心理特征,在上课前15分钟还没有进入主题,使课堂出现闹哄哄的情况,当时我只会发脾气,所以最后使得学生和教师也出现比较僵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老师的好感也消失,同时也影响到老师的教学质量。后来我查阅了相关书籍,知道6-8岁儿童的心理特征,他们都是集中力时间比较短,因此必须把握好课堂的前15分钟,提高课堂的效率。为此我对自己的教学安排做了相关的调整,我通常把师生问候,练声及复习前一首曲目的时间把握在前5分钟。通过简短的导入然后直奔主题,这样一来学生能很好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知识。而导入的方式也必须引起学生的兴趣,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于动画视频导入,故事导入或者聊天的方式导入都是相当感兴趣。因此说,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征,课堂的效率已经可以提高一半。

二、用先唱歌后识谱的方法强化听觉。

情况:

学生们对于唱谱从来不感兴趣,反而感觉到乏味。刚开始我对这情况并没有摸着头脑,还以为是他们偷懒。

反思:

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到听觉的作用,审美主体对于音乐的各种听觉感受能力,是审美能力的基础。因此先唱歌、后识谱与先识谱、后唱歌在教学目的上并不矛盾。而在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先识谱、后唱歌,通常情况下,针对有一定识谱能力的学生,使用这种教学方式,可起到良好的效果。但是我却发现,其实很多同学对简谱并没有了解,如果采取先识谱后唱歌的方式进行学习,不但学生没有对该曲目起到兴趣,也把课堂前15分钟的宝贵时间也白白浪费掉。对此我作出以下的改善,在教唱新歌前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以听领先。并让学生和着音乐做简单的律动,使学生对音乐有了听觉上的印象,为下一步学好歌曲作好铺垫。然后让学生欣赏歌曲、感受音乐,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再通过让学生唱歌,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歌谱中的难点,使学生在识谱时降低难度,让学生感觉识谱并不太难,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加深对音乐的热爱。

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

情况:

只是我一味地在讲,根本没有留意到学生究竟明白了没有。

反思:

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舍弃一切单调、枯燥、令学生感到厌烦的内容和模式,使受教育者在良好的心态、轻松的气氛和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教师应当更新观念,在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为此,教师如何更新观念,转变思路显得尤其重要,这样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提问方式,通过何种有效的途径来使学生通过自己动脑想出答案。比如:音乐课本经常出现的创编歌词,这是一个很好锻炼学生自主能力的练习。它要求学生通过本身的歌词,再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再出别的有意思的歌词套到歌曲里面。每当学生们唱起自己编创的歌词,也显得特别兴奋。因此在音乐课上,老师应该不断创造更大的空间让学生们自主发挥。

四、让乐器和舞蹈走进课堂。

情况:

每逢课上接触到乐器或者舞蹈,学生们都十分感兴趣,但却是老跟不上节奏。

反思:

乐器和舞蹈在课堂的恰当运用,是可以把课堂的气氛变得最活跃。而且乐器和舞蹈是很好地培训学生的节奏感。对于刚刚接触接触音乐的同学,他们会觉得学习节奏是一大难点,如果只是简简单单叫他们跟着老师来拍掌,这样枯燥的学习是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某些节奏性强的歌曲中,我会尝试多用乐器来在辅导,先让学生跟着我有嘴和手同时打节奏,并强调嘴和手要一致。然后我再作乐器示范,最后每组学生中挑选几位出来表演。通过他们的表演和我的引导,下面的学生很清晰看到台上哪位学生打的是正确,那些是错误的。反复地练习多几遍,学生便很快把节奏和乐器配合起来。而且这样学习节奏,会让他们感到趣味性增强了,学习起来就变得简单。而在某些民族歌曲的学习中,我就会简单介绍该民族的舞蹈手型或脚位,也上按照乐器的方式进行,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跟着歌曲跳动起来。

所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自我反思,都是建立在自身的基础上。而许多事情都是旁观者清,所以应该多观摩其他老师的课,学习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管理班集体的能力等等。并反思自己如果这课是自己上,又将会是如何,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这是帮助自己在教学道路成长的一种肥料。在这学期里,我收获了很多。音乐课上并不是简单的弹,唱,跳。它想一个工程,先要规划好如何去建造,然后去架一个框架,再从每个细节去着手,这样才可以使得它变得牢固。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责任重大,要善于经常总结经验与不足,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音乐教师,首先应该明确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和推进新课程改革,我认为,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先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逐渐喜欢音乐,从而才能对音乐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要积极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因此在音乐课教学上,我会从下列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

一、根据音乐教室现有的乐器,通过音乐欣赏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各种乐器,并且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实践,讲解各种乐器基本的演奏方法,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对乐器有了进一步的接触,而且还对我国的各种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2、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活跃空气,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可调节情绪,有利于其他课的学习。

二、用多种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针对本校特点,配合新课程改革,在学习音乐教材的同时运用钢琴进行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具体为:

1、在音乐欣赏课上,有些乐曲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乐器,结合大纲要求,给学生示范演奏,改变以往放录音让学生单纯欣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既开拓了视野,有提高审美能力。

2、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方面,为避免单纯学理论的枯燥,利用情境联想教学,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例如音符实值的学习,通过模仿动物叫声的长短来辨别不同的音符,这样一来,学生会比较容易掌握。

3、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不同教学设备,欣赏大型的交响乐和民族管弦乐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音乐。

4、课堂上,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

《小红帽》是童话故事这一课中的一首歌曲,曲调流畅、活跃。是儿童比较喜欢的一首歌曲。本次课“以情景为中心”进行教学,以“情感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乐中学”,在生动、形象的情境过程中感受音乐,获得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我制作了生动的课件,利用一系列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为低年级学生有好奇、爱动、模仿能力强等特点,我就运用多媒体展示童话王国,通过在童话王国的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动画、闯关,看故事、模仿动作等教学环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受音乐,并在看故事的过程中以边听音乐边讲故事的方式,即知道了故事的梗概又听音乐,在潜移默化中为学习歌曲做了铺垫。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因为之前多次听了旋律,所以能较快的学会歌曲。在学会歌曲后我设计了给歌曲做舞蹈表演的教学环节,但在表演时,我发现这样一个现象:班里音乐成绩好的同学总是抢着作“主角”, 而一些表演能力一般的同学却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可是他们的小眼睛里却分明流露出无限向往,于是我先让踊跃的学生上台表演,而对于没有勇气的同学我让全班同学一起做,这样同学们都很快乐的参与到活动中,能用简单的动作去感受音乐,用自己的动作愉快的表演舞蹈。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我会给予积极,鼓励的评价,在听音乐和个别同学表演时能引导学生用拍手等动作配合,同时培养了合作意识。以学生为主体,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课堂中充满音乐。通过综合运用欣赏、歌唱、表演等各种手段,培养学生音乐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教学中隐含有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自我保护意识。

本次课有些地方我觉得应该注意一下:如在教学中注意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要合理。用有趣的方式(如击鼓传红帽等)对歌曲的演唱进行验收,让个别同学唱一唱,看看掌握的情况怎么样!识谱唱谱并不是二年级的掌握范围内的,我在教唱整个歌谱时,学生唱的不太理想,如果我只选择一两句来教的话,学生可能会掌握的更好。对这节课想的不够全面的地方,望领导指导、包涵

音乐课《小乌鸦爱妈妈》唤起了学生心灵深处最真挚、最纯洁的爱。上这一课时,我首先从学生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如果你的妈妈病了,你会怎样做?”有的学生以自己平时的真实行动回答:“我帮妈妈倒水”、“我帮妈妈扫地”、“我喂妈妈吃药”,也有的孩子以间接经验或想象来回答:“我给妈妈做饭”、“我给妈妈洗衣服”„„从他们的语言中,我知道妈妈是他们最爱的人,也是这节课中我教学的主线。

接着从学唱歌曲就开始带入情感,其实这首歌在幼儿园时孩子们就已经会唱了,为了熟悉一下旋律,我请大家轻声用“ lu ”音随琴哼唱歌曲的旋律,这种轻声哼唱可以让学生的音唱得准一些,气息平稳些,还可以创设出这首歌曲“爱”的感觉。由于孩子们在幼儿园学习时不够细,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利用情感学习歌曲还可以及时更正错误,避免学生学习时枯燥无味。我是这样对孩子们说的:“你对**的爱很深很长,所以这个地方的音唱的深情悠长,要唱 4 拍。”同时,我用手势辅助,将一字多音的“花”“鸦”等字,保持 4 拍。在这样启发引导下,学生学得很快,虽然不是一次成功的,但对渲染情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最后,在以小组形式来表现歌曲时,孩子的眼睛里都是饱含着深情,动作轻而缓,符合歌曲中速、深情的要求。

在这节课中,正是抓住学生纯洁质朴的爱,抓住了学生的动情之处,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演唱歌曲达到情感共鸣,我认为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是教材给了学生能够抒发情感的机会,给了学生创设情感的空间,丰富了音乐课堂,让过去只唱不感受,重技能轻情感的音乐课,变得有血有肉,生动活泼。

【在线生日祝福网页——带有你名字的个性祝福】

【推荐】下载本网的快捷方式到桌面,以便下次使用。

下载本文

音乐活动《柳树姑娘》教学反思

音乐《柳树姑娘》是一首活泼轻快,优美动听的三拍子歌曲。作品以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风吹来,柳枝甩进池塘轻歌曼舞的这一景象,向人们展现一幅春意盎然的美丽图画。第一环节,我先以谈话导入:说说现在是什么季节,然后讨论春天的景色,引出柳树这一事物。第二环节,我先出示了各种柳树的图片,请他们来观察柳树的形态,让他们对柳树进行一下描述。幼儿的说法很多,有的幼儿说他看到柳树发芽了;有的幼儿说看到柳树的枝条很长的;有的幼儿还用手来比划了一下柳树是怎么样在风里飘动的„„。我通过幼儿的讨论,最后总结了一下柳树的特点,并把柳树这种优美的身姿比作了漂亮的柳树姑娘:柳树姑娘静静地坐在河边,她那长长的辫子随风飘动着,一阵微风吹过,她的头发就被甩进了池塘,不停地摇摆着,好像是要把自己的秀发清洗地干干净净似的,引起了幼儿的共鸣,再通过对歌曲的欣赏,让幼儿先感受《柳树姑娘》这首歌旋律的美。第三环节,那就是学习歌曲了,幼儿在欣赏了歌曲之后,被歌曲活泼轻快、优美动听的旋律所吸引,在老师的带领下,他们认真地学习歌曲。在教授歌曲过程中,我发现幼儿对其中的一句掌握起来有一点难度:后半部分中的一个字唱几个音,幼儿容易拖拍或者是抢拍,造成了歌声不整齐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经过了多次的范唱,并带领幼儿一起练习,提醒幼儿可以在长音的时候在心里默数三拍,这样的话就不会拖拍或是抢拍了。经过幼儿的多次练习后,难点就解决了。

《赶海的小姑娘》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小学四年级上学期的歌曲教学,本课以“赶海”为主题,通过学生“说大海,听海浪的声音,学唱歌曲,表现赶海”等几个环节的落实,让学生通过说说、唱唱、演演等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自觉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情绪,引领学生一步步的走进欢乐的音乐世界。可以说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回头细想,仍有很多有待改进之处。首先,也是最为关键的,音乐课堂要关注音乐本位,运用音乐语言的手段来促成音乐教学,即通过旋律、节奏、音程、和声、力度、速度、调式等表现来丰富教学内容。发声练习中我应该指导学生把这些声音升华为音乐,有节奏有强弱的表现这些声音,将自然的声音提升到音乐,并注重音乐的美感,这样音乐的课堂将更丰富、更美。其次,音乐课堂要注重声音美感训练和表现,从音乐要素出发,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并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声音美感训练,就如上面所述声音模仿环节,再如学生表演环节,学生动作的美感教师要进行相应有效的指导;还有在念歌词中也要体现歌词美(有强弱、节奏的变化)。

第三,教师要关注课堂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应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有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并且要将评价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而这点正是我欠缺的。教师评价可以从音乐的角度以描述性、鼓励性语言为主,尊重学生纵向的发展。学生自主评价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尽量让学生行使自评、互评的权利,尤其是在学生表演环节,针对表演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学生都有自己的看法,不妨给他们这个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构成真实、民主的课堂,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每一次上完课都会有很大的收获,因为总有那么些关心我的老师们时刻在指导我、帮助我,感觉很幸福,也很幸运啊!

二年级音乐课后反思点点

用多种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针对本校特点,配合新课程改革,在学习音乐教材的同时运用电子琴进行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具体为:

1、在音乐欣赏课上,有些乐曲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乐器,结合大纲要求,给学生示范演奏,改变以往放录音让学生单纯欣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既开拓了视野,有提高审美能力。

2、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方面,为避免单纯学理论的枯燥,利用情境联想教学,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例如音符实值的学习,通过模仿动物叫声的长短来辨别不同的音符,这样一来,学生会比较容易掌握。

3、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不同教学设备,欣赏大型的交响乐和民族管弦乐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音乐。

4、课堂上,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

小学音乐第一册《过新年》是由《小拜年》、《龙咚锵》、《新年好》、《平安夜》四部分组成,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过新年是热闹、喜气的氛围,同时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感受到学生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真情、真爱!

记得上《小拜年》和《龙咚锵》这一课时,在设计教案之前,我认真聆听了这两首音乐,说实话我以为上好这节课是很容易的事,因为,当我在听这两首音乐的时候,自己就深深的被音乐浓郁的“过年”气氛给激动了,尤其是《龙咚锵》,非常好听,也非常亲切,不禁使我忆起了自己小时侯在农村老家过年时的点点滴滴。我想,小孩子嘛最喜欢过年了,所以他们一定会被我感染、会被音乐所感动!于是,我大概构思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导入部分

让学生谈谈一年之中你最喜欢的节日,我想肯定有许多孩子会说到春节。然后引出春节,再让学生说说春节的趣事。

二、情景表演

让学生听着《小拜年》进行情景表演,营造一幅过年图,接着让学生在初步感受“过年”喜悦氛围的同时,进一步学唱《龙咚锵》。

三、歌曲学唱

指导学生用饱满而有激情的音色演唱《龙咚锵》。我认为在学唱的过程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困难,重点是要让学生用锣、鼓、镲等打击乐器歌曲伴奏。

这就是我整节课的教学思路,我以为我会轻而易举的上好这节课,但我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很快就被学生打败了„„在我进行本课的导入提问时,我问学生:“小朋友,我们的祖国一年之中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但你们知道最隆重、最喜庆的是哪一个呢?”不出我所料,几乎每一个孩子都举起了小手,“我知道!”、“我知道!”,可我没想到的是学生回答中没有一个说到“春节”,却有将近一大半的同学说到了“圣诞节”,还有的说是“国庆节”和“劳动节”。我愣住了,学生的这种回答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没办法,我只能告诉他们是“春节”,于是又有几个小朋友跟着我说:“对!对!最隆重、最喜庆的应该是春节!”。我又问:“那么说说在春节里有什么让你们高兴的事,好吗?”,我再一次的期待着孩子们的回答,孩子们又“唰”的一下举起了小手,“老师,我最高兴的事是我们全家去大饭店吃饭!”,有一个小朋友这样站起来回答之后,下面的小朋友全都议论开了,有的说是他们家是到“新晶都大酒店”,有的说是到“开元大酒店”„„,我又问没有去过饭店吃饭的同学,他站起来想了一会儿说:“老师,我最喜欢的事是可以天天看电视。”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可我这节课在起步时就已经令我感到走不下去了。在失败之后我总结了原因,应该说如果我能拥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我相信我们就会拥有一堂令彼此难忘的音乐课。我之所以失败是我不了解学生情况。另外,学生只知圣诞节而不知春节,实在令我们所以中国人感到悲哀!新课标指出要弘扬民族音乐和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这是我们的责任!总结原因之后,我觉得自己以后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⑴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人们的文化观念、生活习性等也发生着不断的变化,所以学生的情况也会随之改变,要上好课就得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情况。

⑵一年级学生也是学习的主人,我不该忽视他们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不能小看他们的能力,其实他们也具有学习功能,即具有主动向课外搜集相关信息的能力。⑶过年在孩子们心中的分量越来越轻了,我如果仅靠教材中的两部作品是难以感染学生的,所以,我应该寻找更多、更生动的资料,让学生对“过年”有更深的感情!

⑷尽力创设教室环境,渲染过年的气氛。

根据以上几点,我从学生实际出发重新设计了教案:

一、激趣

从民族打击乐器入手,通过让学生探索音响、人声模仿、多声部演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热闹的节日氛围。

二、激情

指导学生用饱满而有激情的音色演唱《龙咚锵》,并用刚刚认识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三、让学生交流课外收集到的有关过年的各种资料,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

四、让学生在充分感受春节热闹、喜气的氛围基础上进行《小拜年》的情景表演,营造一幅过年图。

5.大河之舞观后感 篇五

先从踢踏舞说起吧,踢踏舞来源自美国百老汇,但主要成型是爱尔兰和美国,这部《大河之舞》中,主要是爱尔兰的踢踏舞,但又融合了西班牙弗朗明哥舞、俄罗斯的芭蕾舞和美国纽约风格的爵士舞。舞剧中,导演是借爱尔兰人的历史运动,将不同地区的风格和自己国家的踢踏舞融合在一起,给人全新的感受,尤其是在美国百老汇街头三个爱尔兰人与三个美国小伙的冲突与融合,很幽默地展现了两种风格的踢踏舞,先是双方的格格不入,最后拥在一起成为朋友。我想,导演也是通过这一代表着爱尔兰民族的舞种,来展现爱尔兰的民族和文化。

再来看看《大河之舞》是怎么反映爱尔兰民族的。整个演出分二幕十三场,从与太阳共舞到雷电、神话,春天、收获,再到梦醒、新世界,无一不是在讲述爱尔兰的历史,一个重建家园的血泪史,这不是一个人的表演,是一群人共同铸造的大河。演出中多次出现群舞场景,这也是整个舞剧的高潮,在春天之后的大河之舞。一排人并伴随着节奏强有力的踢踏,这一刻震撼了我的内心,正如一条长河,汹涌澎湃,气势如虹,这一刻不仅厚重的民族文化得以升华,我的内心也融入到群舞中,认识又一次升华。爱尔兰民族犹如一条大河充满生机,川流不息。一个优秀的舞剧能在艺术上能打动人心,单靠舞蹈本身是不行的,还在于音乐和布景该舞剧的音乐也很出众,特别是管弦乐团和合唱团。在悠扬的爱尔兰风琴声和激扬的小提琴生中,能感受到爱尔兰民族的波澜壮阔、生命不息。

特别记得有一场景是只有乐团的演奏,没有踢踏,没有炫美的身姿,有的只是动人的琴弦和沉醉的演奏和吟唱。每次的欣赏都是一种艺术感官上的冲击,每一次重音都像是舞者强力的踏地,那旋律一直在心中荡漾,让人不可抑止地沉醉在爱尔兰式的感伤和悸动中。如此精心打造的荡气回肠的音乐给这舞剧增添了不少艺术魅力。《大河之舞》的布景也独具特色。可以对比下古典芭蕾、现代芭蕾的场景设置,大河之舞更体现了现代的气息,为剧情的发展做了很好的展现,如日月星辰、雷鸣闪电、河流山川、村庄等,这些场景将演员的服装和动作很好的融合在一起,不但渲染了气氛,还恰如其分的展现了演员所要表达的内容,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其实最早接触这一舞种还是在前些年的一次春节联欢晚会上,大河之舞的群舞阶段,配合摄影师镜头的拉伸,以及整齐的重音击打地板的声音当时给了我很大的震撼。这次在课堂上听老师的介绍,比较正确的了解了踢踏舞,了解了大河之舞,今天有完整的看了整部舞剧,在这里写下对其的感受。更多的还是一“帅”字,无论是男演员还是女演员,都将那种动感、热烈又不失美感和风度的艺术形象完美地展现了出,怎一个帅字了得啊,那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

每当看踢踏舞的时候,自己也不由自主的想动起脚来,包括电影中的那企鹅仔,虽然自己具有很少这方面的天赋,但就对音乐对舞蹈艺术的感知,我觉得艺术要吸引人要长盛不衰,在于与感受着产生共鸣。《大河之舞》就是成功的典范,为什么他能流行世界,能走进电影走进春晚?

在于它首先突破了现代的传统,被一群热爱它的人传扬了出去,其次,整个舞蹈都联系着民族,让人联系到爱尔兰的血泪史,引起人们的共鸣,再者就是这种踢踏舞重在舞台的形式,高度的一致和极端的整齐,给人很大的视觉冲击。整个舞蹈,将想要表达的`善恶主题,民族历史、大自然的抗争重建家园的艰难完美的柔和在舞蹈剧中,其舞蹈动作和情感是真真正正的舞蹈长河!总之,《大河之舞》舞出了一条长河,滔滔不绝地传承着智慧、勇气、生命与爱,一直激荡着我的内心。

6.《小鸡之舞》教学反思 篇六

在前往五指山市的送教下乡活动中,我组织了一堂奥尔夫音乐活动——《小鸡之舞》。在活动的设计中,我们秉着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享受、感知音乐的理念,将这一首轻快、紧张的乐曲通过“小鸡吃虫——老鹰来了——小鸡吃虫”这一游戏的设计来呈现它的曲式结构及音乐情绪。

课前与孩子们的熟悉、互动时,发现孩子们在造型的模仿及创造方面经验较少。因此调整了教案,加入一个造型创造的环节,并在暖身活动就进行造型铺垫,为解决活动难点“听辨特定音效“打下基础。整个活动组织下来,有亮点也有遗憾,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二,欢迎指导。

活动亮点:

1、 整个活动设计把握住该年龄段孩子的现有能力。

从第一稿教案设计到今天呈现的活动,我们不断地试教、调整,再试教,再调整。最后完全颠覆了第一次的教案,而出现了今天活动的教案。从我园到五指山市机关园的孩子都能在游戏中完成目标,可见活动的设计是成功的。

2、 目标凸显,游戏性强。

整个活动中,随着情境的推进,充分调动孩子的情绪反应——感受到A段的愉悦和B的紧张。老鹰的出现时设计的“挠痒痒”将游戏推向高潮,让孩子们的.紧张并期待情绪中完成。

3、 层层递进,解决难点

从暖身活动的造型游戏,到老师示范时的肢体暗示;从口令练习降低难度到配音乐游戏。一步一个提升引导孩子听辨特定音效,并创造木头人造型表现出来。从而解决了难点。

不足:

1、由于孩子们的坐位是圆形,要求传递虫虫时,老师的指导语:请伸出你的右手,指指你右边的朋友。孩子们不能准切表达。

调整策略:每位孩子右手带一个小鸡腕偶,直观暗示传递的方向。

2、两拍传递的动作练习需加强。

调整策略:多次练习,让孩子形成2拍传递的肢体动作惯性。

3、木头人造型刺激不够。

7.《大河》教学设计 篇七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知识,理解并积累生字词。

2.理清文章写作顺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思想主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赏析文章优美的语言,感悟作者对《我是祖国》这首歌曲的独特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我的祖国》”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语言的精练形象,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理解《一条大河》如何使音乐在文字上也有了生动的感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录音《我的祖国》。这首旋律优美、韵味浓厚的歌曲,曾经在一代人的心中掀起波澜,引起人们心灵的震撼;今天,我们作为祖国新的一代,再来听这首老歌,仍然能够感受到它的美无所不在。现在,我们来走进另一个人的心灵,看看他对这首歌有什么独特的情感?

二、作者简介。

刘元举,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鸭绿江文学月刊社主编、社长。主要作品:小说集《人情》、散文集《西部生命》、《上帝广场》、《表述空间》、《没有初恋》;纪实文学集《黄河悲歌》;纪实长篇《中国钢琴梦》、《钢琴时代》等。

三、字、词学习。

1、生字:铆(mǎo)偌(ruò)大蓦(mò)地

简陋(lòu)浸淫(jìnyín)

2、生词:

缠绵:婉转动人。

惬意:满意;称心;舒服。

戛然:形容声音突然终止。

荡气回肠: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

潸然:流泪的样子。

四、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记叙了自己几次听“一条大河”?分别有什么感受?

五、再读课文,体会情感,提炼主旨

1.第一次听了“一条大河”给作者的影响深不深呢?从文章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2.作者听了郎朗的演奏,对“一条大河”有了什么更深的感受?

3.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本文以朴实、真挚的语言,记叙了在不同的时空听到“一条大河”这首歌的真切感受,赞扬了《我的祖国》这首歌曲不朽的艺术魅力,抒发了对祖国的无比的热爱、依恋之情。

六、品读课文,体会语言之美

1.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试作分析。

2.找出描写音乐的语句,说说作者是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的,写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

3.小结:作者如何使音乐在文字上也有了生动的感觉?

①采用通感的手法,将音乐旋律转化为某些动作、画面等具体可感并与旋律相协调的视觉形象。②通过间接描写,强调“效果”的办法使读者感受到音乐的动人力量。③以贴切、精确、生动的比喻传达对音乐的感受。

七、总结

上一篇:一件后悔的事400字作文下一篇:国人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