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观察的科学作文

2024-07-15

关于观察的科学作文(通用10篇)

1.关于观察的科学作文 篇一

今天,科学老师给我们上了科学书里的第一课:水滴里的微生物。

我们都十分兴奋,只见科学老师拿了一个杯子,杯子里有土,草,还有两个一大一小的生物,老师说:“烧杯中有一个活的生物和一个死的生物。”老师还让我们先用眼睛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当老师拿着杯子放在我面前时,我仔细地观察着,突然,我发现一堆土里有一个东西在动,我用放大镜观察得更细致了,终于,我看清了它的庐山真面目——是一条蚯蚓,还有一个生物浮在水面,是一只死去的蚂蚁,当时很多同学也都注意到了那条蚯蚓,老师示意他们不要说出来。等同学们都观察完了,老师才揭晓答案。

老师问同学们刚才用放大镜观察到的蚂蚁是什么样子的,大家说出了一个个答案,蚂蚁有六只脚,两个触角……因为当时杯子里水有点浑浊,所以我没看清蚂蚁是什么样子的,只得听同学们说了。”

如果用显微镜来看水里有什么微生物的话,我想里面应该有鼓藻、草履虫、钓钟虫、轮虫、水蚤等,当时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些在显微镜下微生物的照片,我看见草履虫的照片时,吓得我连水都不敢喝了。草履虫是一种用肉眼也看不见的可怕生物,我想我看到这些照片以后,以后再也不敢喝生水了。

当我上完这节课,我知道了生活中的微生物虽然用肉眼看不到,但是不一定都对人体有害,也知道了我们喝水时只要喝有烧开的水,就可以了,因为水烧开的温度就已经把对我们人体有害的一些细菌等微生物杀死了,所以我们就可以放心的喝水了。

科学课,让我懂得很多很多……

2.关于观察的科学作文 篇二

一、多措并举, 激发学生爱观察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动力。有了兴趣, 学生就会主动地、持久地去观察周围的一切, 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知觉等感知器官参与观察活动。因此,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激发和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是现代科学教学中不容忽视的课题。要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就要根据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强的特点, 启发和鼓励他们去观察。教师应把握科学课程以实验教学为主线的特点, 通过学生实验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1. 从学生感兴趣的实验活动着手, 引导他们去观察、去发现新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根据学科知识的内容、原理、规律, 创设一些显而易见和形象直观的小实验、小魔术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例如, 学习物质密度时, 可设计“钢球沉浮”实验;学习酸、碱的化学性质时, 演示“白纸变红字”的实验;学习缓慢氧化和燃烧时, 设计“不点自燃的灯”的实验, 即课前先在一酒精灯芯上滴几滴饱和的白磷与二硫化碳溶液, 然后盖上灯帽, 实验时只要拿开灯帽, 灯芯立即燃烧, 盖住后又熄灭;学习浓硫酸性质时, 可增设“魔棒点灯”的小魔术……通过一个又一个的实验演示, 一次又一次地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2. 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 尽可能地把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自主实验, 给学生更多动手的机会

许多演示实验, 如阿基米德定律、欧姆定律、平面成像、蔗糖在水中的溶解性等实验, 都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分组来完成。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活动, 经历整个实验过程, 真正体验到实验的艰难和探究的乐趣。在实验的观察活动过程中, 提升了学生观察的兴趣, 构建起正确的概念和规律, 积累了参与实验活动的经验。

3. 通过课外实验, 拓展学生的观察兴趣

学生在课堂实验观察的基础上, 已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这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置一些课外实验。如指导学生收集各种废旧玩具、瓶瓶罐罐等, 变废为宝, 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仪器, 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这样把学生的实验观察由课内引向课外, 从而真正起到增强观察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启迪智慧的作用。

二、循序渐进, 培养学生会观察的能力

达尔文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是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仅凭对观察的兴趣, 要从观察现象中获得关于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等多方面的理性认识是不可能的。因此, 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 明确观察的目标, 充分调动眼、鼻、耳、大脑等感官积极参与, 对提高观察的质量、培养观察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和技能。

1. 制定观察计划

观察是一种有计划, 有目的, 有步骤地进行的活动。没有观察计划就没有科学的观察顺序, 会造成顾此失彼。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前, 要让学生知道先观察什么, 后观察什么, 明确观察的顺序和要点。如观察蜡烛燃烧的实验, 就可制订如下观察计划, 写出观察结果。

(1) 点燃前的蜡烛 (形状、颜色、气味、软硬等) 。

(2) 蜡烛燃烧时 (状态变化, 烛焰的颜色与气味等) 。

(3) 烛焰吹灭后 (你在灯芯上方看到什么, 闻到了什么气味)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蜡烛燃烧变短 (请查阅相关资料, 回答它跑到哪儿去了) 。

2. 明确观察目标

心理学的知觉规律表明, 有了明确的目的与任务去感知事物, 注意力就能集中地指向有关的事物, 知觉就会清晰、完整。由于学生的观察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因此观察往往从好奇出发, 容易浮光掠影或者被新奇但非重要的现象所吸引, 从而忽视了观察的重要方向。例如, 在观察鲫鱼的形态特征时, 学生往往只观察到鲫鱼的外形、鳞片、运动和呼吸等, 而很少有学生能观察到鲫鱼身体中感知水流的侧线。原因很简单, 学生在观察鲫鱼的过程中没有明确观察的目的, 因而造成观察的片面性。事实足以说明, 观察目的不明确, 就会走马观花甚至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此, 在学生进行观察活动时, 教师要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 提出观察的具体要求, 这样才会使学生的观察活动井然有序、有条不紊。

3. 拓展观察范围

所谓“观”, 是运用一切感觉器官去接受各种信息, 包括耳闻、目睹、手摸、鼻嗅、舌尝等。“察”就是考察, 了解事物时用脑积极地分析、思考。因此, 观察是多种感觉器官协调参与而完成的一项复杂的活动。实际上, 仅靠感觉器官来实现的观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

两条线段哪条长?

两图中间的圆圈哪个大?

在两个简单的观察活动中, 学生往往容易产生错误的判断。因此, 在观察活动中, 教师还应让学生掌握一些实验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操作技能。例如, 掌握托盘天平、显微镜、放大镜、电流表、电压表等一些基本仪器的操作和使用方法, 可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只有这样, 才能拓展观察的范围, 增强观察的可靠性、真实性。

4. 做好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是对观察结果的反映, 是知识经验的积累。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的同时, 更要重视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观察记录通常有文字描述、表格记录和图形记录等, 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观察对象选择不同的记录方法。例如, 在观察指纹的活动中, 采用的是描述性记录法;在使用酒精灯的活动中, 用的是表格记录法。因此, 在每一个演示实验中, 教师都要求学生通过观察, 得出结论并记录;在学生的每个实验中, 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的目的、任务, 完成实验报告。同时, 在组织的每一次探究活动中, 教师也要对学生提出观察和记录的具体要求。这样, 把做好观察记录这项工作落实到每一个实验中, 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

三、继承创新, 树立学生善观察的品质

1. 观察要有细心的态度

课堂上我曾经演示“用中指蘸取某种溶液, 而后用舌头去舔食指”的实验, 结果有95%以上的学生没有发现其中的秘密。因此, 观察的成功往往在于能否把握稍纵即逝的机遇, 以及能否从细微处捕捉到事物的本质。例如, 奥斯特是在整理器材时偶然发现电流使磁针发生偏转的现象, 从而进行持续研究, 最终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许多事实告诉我们,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科学事实, 指出研究的问题, 发现与研究问题相关的证据和信息。

2. 观察要有积极的思维

观察被称为“思维的知觉”, 而思维是人脑将观察、实验所得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 上升为理论知识的过程。在观察时思维必须同步进行, 如果忽视观察时的思考, 那么观察到的材料再多也是笼统的、模糊的、杂乱的, 这样既难以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更不可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如牛顿在看到苹果落地时如果只把它看成一种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 就不可能有万有引力理论的形成。又如, 学习“伏安法测电阻”“焦耳定律”“光的反射定律”等内容时,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思考等活动得出现象的原理和规律。在实际教学中, 应使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同步发展, 教师要教会学生在观察中思维和在思维中观察。同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以及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 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去认识事物, 逐步提高观察的实效性。

3. 观察要有持之以恒的意志

著名科学家竺可桢通过24年的观察, 发现了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和植物花开花落等物候之间的关系;哥白尼为了写出《天体运行论》, 整整用了36年时间观察天体运动;“四季形成”则是通过长期的天文观察、记录, 发现地球在绕太阳运转的过程中, 地轴总是倾斜的, 并且倾斜方向保持不变, 地球上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 从而形成四季……事实告诉我们, 学生对许多事物的正确认识不是通过一两次的观察就能实现的, 而是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观察, 才能实现观察的目标。例如, “铁钉生锈”“种子萌发”等许多实验活动的观察都要有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月相变化”的规律认识, 则要一个月乃至几个月的观察活动才能得以验证。“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只要持之以恒的观察、思考, 学生的知识丰富了, 终能掌握其规律, 发现其中的奥妙。

4. 观察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德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用实验观察结论批驳了“腐肉生蛆, 腐草化萤”的说法, 证明了微生物不能自然产生, 更不能由目前地球上的非生命物质产生, 只能通过繁殖产生。由此说明, 科学的结论必须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才能得出。因此,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十分重要。看到什么, 就是什么, 要“相信自己的眼睛, 认真观察;怀疑自己的眼睛, 反复观察;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多角度观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尊重客观事实, 避免先入为主、主观臆断。“求实, 客观”是培养科学技能的基础, 更是培养科学精神的精髓。

3.马路边的科学观察 篇三

马路不平有利排水

仔细看马路,你会发现它不是水平的,而是有一定的坡度。按理说马路应该设计成水平的,方便行走或行车。工程师却故意将马路两侧设计成斜斜的缓坡。下雨的时候,路面的水流就能快速集中到路边的水沟,以免路面积水,影响行车安全。

几乎所有的马路边都有排水沟,如果不是两侧都有,至少一侧有。如果你有机会看到兴建新马路,会发现一定是排水沟设置完成后才开始铺设路面。可以说道路两侧排水沟的距离决定了道路宽度。

排水沟与路基的高度差,则决定柏油的厚度。在施工契约中,通常会规定柏油应该铺多厚。

柏油或混凝土功能不同

虽然我们常说马路是“柏油路”,但并不是所有的马路都铺柏油。柏油路面踩上去硬硬的,却是工程师眼中的柔性铺面,而且温度越高时就越柔软。

相对来说,混凝土的铺面是刚性铺面,例如高速公路接近收费站的路面就采用混凝土的刚性铺面,让接近收费站的车子开起来比较颠簸,来提醒驾驶人减速慢行。

红绿灯顺序有学问

你知道当我们面对红绿灯时,红灯是在左边还是右边?

横排由左至右依序是红黄绿灯,纵排由上至下依序为红黄绿灯。因为红灯是比较重要的,所以将红灯设计在靠左侧或最上方的位置,是为了让路人有更大的角度看到红灯。

灯号控制同亮与递亮

你曾发现过有时候同一条路,每个路口的红绿灯都一起转成相同灯号吗?

这是工程师为了避免让驾驶入在每一个十字路口都遇到红灯而采取的设计。灯号有“同亮”与“递亮”两种方式。同亮是同一个向的灯号同时变换为相灯号。递亮,是在车子到达号志前转换成绿灯,以便能快速通过好几个路口,这通常是上下班有大量车辆通过时的灯号控制。

以后走路或搭车时,你也可以观察下,并想一想马路、水沟、路面、交通号志设计的意义。

撞击的能量哪儿去了

车轮经过柏油路及混凝土路面时,为什么会产生不同反应?一般球形物体在滚动时,球面上的点会连续接触到地面;因为在滚动,连续接触地面可以视为以微小的高度撞击地面,地面越硬,越容易反弹产生跳动。

举例来说,在桌面上滚动一个棒球,我们可以听到滚动的“撞击声”,这表示每个撞击点的动能变成振动的能量传到了桌面、空气与我们的耳朵。如果把棒球放在柔软的塑料地垫上滚动,塑料地垫与棒球接触时,棒球滚动产生的能量会被地垫吸收,使地垫柔软内缩,不会硬碰硬,因此棒球不太会跳动。

同理,像我们在地板上翻筋斗时,背部会比较痛,在塑料地垫或床上滚动时就不会痛一样,因为床垫已经通过凹陷内缩,吸收了我们的撞击能量。

4.科学观察日记—铁树作文450字 篇四

“草就是草,难道钢铁树跟铁一样硬吗?”刚开始养它时,我对这个问题疑惑不解。但现在,我已经知道它为什么叫钢铁树。

这棵树不大,只有半米长,但叶子很大,有20~30厘米长。钢铁树叶子的颜色很特别:上面是蓝黑色、往下渐渐变成灰色;从上面看叶柄看不见,但从下面看叶柄清晰可见,因为叶柄是红的,从上面看不清,但下面却可以清晰地看见。

钢铁树刚长出来的叶子是火红的,像尖尖的帽子;当叶子完全伸开时,它呈墨绿色,摸上去滑滑的,很舒服。

钢铁树最大的特点就是坚强。我家楼下也有钢铁树。有一次,下了场暴雨。钢铁树,那可爱的精灵,在狂风暴雨中傲然、威武地挺立着,任凭雨打在身上,它却一动不动。同学们,钢铁树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某天,我做一道数学题时,发现那可恶的题竟要我们列出八个不同的算式!我气愤地吼道:“哪个人出的偏题怪题呀!我不做了!”然而就在这时,我想起了钢铁树:它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中都能生存,我呢?一有困难就知道抱怨。于是,我按下心来,认真地做题,大约过了半小时,我终于做完了那道题。

5.初中生关于科学的满分作文 篇五

是什么让21世纪如此繁荣昌盛?是科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科学”2字。如果你认为科学只是敲敲打打做实验,那你就大错特错了,科学在我们的生活实在是太多了:它大到航天飞机飞上天空,小到鸟儿为什么能自由飞翔。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

科学对人类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呢?如果人类离开了科学会怎么样呢?举几个例子你就明白了:科学家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使人们可以无时无刻见到光明;物理学家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让我们明白了自己为什么不能飞翔……这样的例子真是太多了,多得数都数不清,他们给了人类很大的帮助,这些事情都属于科学,但是不管这些人和事有多么的伟大,也只不过是无边无际的科学大海中的一滴水罢了。如果离开了这条科学大海,那人类的历史恐怕要倒退数千万年了,换句话说推动人类历史的就是科学!

既然科学那么伟大,那它又来源于哪里呢?对!它来源于伟大的科学家,在这里我向所有的科学家致敬!但是,我还想说一句:科学可能被所有人创造,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平等的。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牛顿被苹果砸中,发现了“万有引力”。每天看见苹果落地的人有成千上万个,相信其中也有你,但是为什么只有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呢?对!因为我们对事物的心态不同,有的遇到了机会不知道,不去抓住机会,还成天埋怨命运之神不来关顾他,就这样白白地错过了一个个宝贵的机会;而有的人却恰恰相反,他们珍惜每一个机会,总是细心钻研。结果,前者一世无成,而后者却事业有成,如果我们都向后者一样,那人人应该都是天才了吧。

说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了科学的重要与力量了吧!在这里,我再次向所有对科学有所贡献的人致敬:我们爱科学!

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19个伟大瞬间读后感

这个暑假,我利用课余时间看完了《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19个伟大瞬间》这本书,这本书呈现了20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19个伟大瞬间。在这里。我发现了:原来科学是如此引人入胜,我们所居住的世界是如此充满惊奇和感叹。比如大众消大众爱的人造棉;能让生命之树常青的维生素;将世界连成一家的因特网;计算计之母图灵机;让世界远离饥饿的杂交水稻;人见人爱的小企鹅腾讯QQ……接下来,我就给大家讲几个我比较感兴趣的吧:

激光,激光被称为“最快的刀”、“最准的尺”和“最亮的光”。是20世纪继原子能、计算机、半导体之后,人类有一重大发明。激光的亮度比太阳的亮度还高,而且高出几十亿倍。最早提出激光的是爱因斯坦,他提出来“受激辐射”的概念。人类有史以来获得的第一束激光是在1960年5月15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休斯实验室的科学家梅曼宣布获得了波长为0.6943微米的激光。同年7月7日,休斯公司在纽约隆重宣布:历史上第一台运转的激光器诞生了!时隔一年,即1961年8月,中国第一台激光器——小球照明红宝石激光器,也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诞生了,设计者王之江教授因此被称为“中国激光之父”。1975年,我国第一台激光测距仪研制成功。1980年,我国首创的医用高功率激光气化肿瘤装置,为治疗癌症提供了一个新手段。1994年,世界上第一张立体图像卡拉OK激光视盘在我国问世。目前激光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说已经渗透到生产、国防、科研、医疗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这本书,凝聚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智慧成果;这本书,帮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自己,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这本书,告诉我们:科学无处不在。

奇幻魔术秀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不再只局限于书本上枯燥的文字,而是和跳出书本的科学打一场交道。清晨,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到了凤凰谷大剧院,看到眼前的大舞台,无限遐想在我脑子里一闪而过,到底搞什么名堂呢?

叮铃铃,伴随着优美的乐曲声,三位来自阿尔法星球的外星人空降舞台。由于他们的飞船遭受致使的打击,迫使他们坠落到了最美的星球——地球,第一次踏上地球的他们惊恐万状,但他们善于动脑,发明出了许多有趣的科学实验,最令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液氮瀑布实验。顶着彩色头发的博士故弄玄虚地推来一盆热水,我看着博士的动作,不禁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心里暗自嘀咕:“这博士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啊?是要......”心里还未嘀咕完,只见博士迅速地将事先准备好的液氮倒入热水盆里,刹那间,一条白龙腾空而起,直指苍穹,我们大声尖叫起来,全场掌声雷动。云雾变化莫测,一会儿像洁白优美的锦缎在空中飞舞,一会儿加快速度像一群小精灵般飞涌而出,一会儿又分散开形成了一朵朵洁白的云朵。如同一位技艺高超的魔术师在变着各种各样神奇的魔术,连我也陶醉在其中。过了一会,雾气如仙女散花般飘落下来,洒落在舞台中央,顿时舞台变成了人间仙境,全场发出一片惊叹声。

神奇的实验一个接一个,让人眼花瞭乱,接下来的“空气大炮”节目也令人啧啧赞叹。一位戴着红色假发的助理推上一门大炮,他在底部轻轻用手一拉,顿时大量的圆形雾团一个接一个喷射出来,那飘渺的雾团,一会像一个个香甜甜诱人的甜甜圈在空中相互碰撞,一会又拼成了一个奥运五环闪耀全场。外星人这样独特的创意,让我们个个都拍手称奇。

再下来,我们还看了许多神奇的魔术表演,如可乐喷水秀、液氮气球魔术表演和传空气气球。

外星人的表演,让我们觉得原本枯燥无味的科学文字变得有趣起来,跳出书本的科学告诉我们,只有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才能发明创造。让我们一起去探索科学无穷的奥秘吧!

看科学小实验

今天,我在电视机前观看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的《啊啊啊啊的科学小实验》,那是大队部布置的作业,平时我都不怎么看这种节目,今天可必须看一看啦!这是一种科学小实验,能传递科学思维,解读科学的奥秘!

这一次是以吸盘的威力来研究。

只见主持人拿出了一辆滑车板,上面吸住了小小的亚力刻板,在它的上面,用几个吸盘,吸住了一个把手。

啊?我坐在电视机前,一时时间还不明白这主持人在搞什么把戏,我不时摸摸头,明明是拿吸盘的威力,拿这有什么用处?

主持人请了一位姐姐和两位叔叔,坐在滑车上,吸盘居然不动,恩?真是太厉害了,小小的吸盘的威力可真大,我不惊拍起了手。

一位黑衣人告诉了我们吸盘的原理,我听了答案,终于知道为什么了。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很快就放完了,以后,我一定要多看这种科学小实验,能让我们科学更有长进。

巧做唇膏 收获喜悦

在科学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翘首以盼的制作唇膏活动终于开始了,整个教室洋溢着沸腾的好奇心。

三脚架、酒精灯、石棉网,我们的制作唇膏之旅启程了。工具们安静地躺在桌面上,科学老师挨个点燃酒精灯。刹那间,白烟袅袅,火焰在熊熊燃烧。老师们忙着配制制作唇膏所用的精油,橄榄油、椰子油、玫瑰香油、蜂蜡、香精,一个个唱着欢歌跃入容器。我们组的精油黄灿灿的,颗粒状的蜂蜡漂浮于水面。

将盛有精油的容器置于三脚架上,隔着石棉网,用酒精灯将其融化成液体。我用一根铁棒沿着容器下底的纹路快速搅拌着,手腕在空中划出一个个圆圈。白烟与香味齐飞,精油与蜂蜡共舞。搅拌一会儿后,蜂蜡在棒下“生花”,像一条条彩带在铁棒下自由飞舞。我们乐此不疲地努力搅拌,蜂蜡渐渐不见了踪影,融化到水中。接着滴入维生素E。

另一名同学负责起将精油倒入唇膏管的工作。他小心翼翼地托起容器,微微倾斜,聚精会神,不敢有丝毫差错。精油在他的控制下,井然有序地一点一点流入唇膏管。他目不转睛地紧盯着管子,渐入佳境,唇膏管内的精油恰到好处。

同学们纷纷为唇膏的外壳贴上了可爱的贴纸,待过几个小时硬化,纯手工制作的唇膏就完成了。同学们都双手捧着自己制作好的唇膏,心里喜滋滋的,格外有成就感。空无一人的教室至今环绕着欢声笑语,弥漫着袭人香味,缭绕着缕缕白烟······

6.关于观察的科学作文 篇六

一、学生“远离”了天文现象

纵观近几年的天文现象,很少有学生满腔热情去关注。不论是日食月食,还是太阳黑子裂变,连满天散花的流星雨都很少有学生去关心和欣赏。作为科学老师,我在每一次天文现象来临之前,都向学生作了广泛的发动与宣传,但从反馈的情况来看,能够认真观察的学生寥寥无几。即便有些学生观察了,也是如过眼烟云,没有太多的留意和惊喜。当然,影响学生对天文物象热情关注的原因很多,包括受应试教育的束缚,社会非主流文化的影响,以及家长的教育观念等。作为科学老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领,帮助学生走进奇幻的天文景观,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有效的做法是,老师首先要关注和珍惜每一次重大的天文景观,全面了解该天文现象,向学生介绍相关情况,让学生有个初步的概念和印象,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观察前,对学生的观察提出建议和相关的要求,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其次,尽可能发动家长督促孩子,并配合孩子做好观察和记录。有条件的,可以就近组织观察小组及时观察,并进行合作探究。观察完毕,老师要做好学生的活动交流与反馈,使每个学生的观察结果都能得到积极的评价。天长日久,定能不断增强学生观察天象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唤起孩子们探究大自然奥秘的浓厚兴趣。

二、学生“远离”了科学实验

如今,学生在科学课堂上的实验和研究缺乏足够的专注和投入,尽管老师设计的实验很丰富,也很精妙,尽管学生也兴致勃勃地参与实验与操作,但是,只要稍加留心,便不难发现,这些“热闹”与“热情”的背后,学生往往缺乏仔细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如“声音的产生”一课,当老师让学生制造声音时,学生便一阵狂敲狂砸,整个教室都“沸腾”了。老师问:“当你手里的东西发出声音时,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纷纷表示,我手里的锣发出的声音很脆;我敲的鼓声很沉闷;我的钗很刺耳……尽管老师给学生很长一段时间制造声音,学生最终还是没有回到主题上来。原因很简单,老师的指导不明确,一上课就让学生制造声音,学生的关注点自然就只落在“制造”上了,尽管老师一再提醒:“制造声音,注意观察!”但当学生已“陶醉”在各种声音中,“观察”的意识也就随之消失了。其实,对于这一课,只需在老师的问话上稍作改变,便会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如,在制造几种有代表性的声音后,老师可以问:“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学生可依据自己的经验试着回答。)老师接着问:“能用实验证明一下你的观点吗?”老师的这两句话,一下子就把学生引向对问题的思索上,接下来的学习活动都将围绕各自的想法进行实验和探究。

三、学生“远离”了拓展性作业

为了使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得到巩固与提高,也为了培养学生的拓展实践能力,老师往往会在课尾布置一份作业。从反馈情况看,这些作业大都成了课上的一道花絮,课后几乎没有学生认真完成。究其原因,一是这些拓展性作业很乏味,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二是有些实践性作业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实际,学生很难获得相关的辅助性材料,也就望而却步了。比如“碘酒和淀粉”一课,在结束本课教学后,老师要求学生用碘酒滴试法去鉴别其他食物,看看还有哪些食物里也含有淀粉。显而易见,这道作业题太枯燥乏味,对学生来说毫无兴趣可言。作为一种具体的物质,淀粉本身并不能引发学生的关注,即便与碘酒反应变成蓝色,那也是学生在课上实验过的,已不再具有新鲜感了。我们不妨把作业引申一步,让学生课后小组合作探究:淀粉遇碘酒为什么会变成蓝色?淀粉除了食用外,还有哪些作用?这两个问题有一定深度,很有嚼头,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学生会主动求索,积极探究。同时,借助各种资料和网络媒体,学生也很容易弄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样的作业处理可谓一举两得。

四、学生“远离”了身边的事物

很多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和物象变化漠不关心。网络媒体的发达,虚拟世界的冲击,应试学习的负重,使得现在的学生对周围的物质世界失去了原有的兴致和热情,就是对身边的事物也懒得理会,对生活缺少起码的观察和关注,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受到限制。比如,当学习了“热空气”一课后,我问学生:“冬天,我们教室里空调的挡风片是向下的还是向上的?”多数学生没有把握定论。当问到“挡风片为什么向下吹热气”时,多半学生不知其所以然。这不足为奇,因为学生连空调中的热气吹出的方向都不太清楚,又怎么能引发他们对“为什么往下吹热气”这一问题进一步思考呢?笔者第一次带领五年级的学生做航模时,有很多学生把机翼后面的螺旋桨装反了,可见,他们连扇叶转动时哪边出风都不清楚。更让人费解的是,学生在装配材料时,我是每个小组给出一个做好的样品,即使这样,还是有很多同学装错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需要在科学课上进行系统的训练。具体做法是,对于任何实验,必须做到先观察,后思考,再实验。并且把观察渗透在实验的点点滴滴之中,杜绝实验中学生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就一拥而上“玩”起来,“做”起来的现象。为了保证观察的有效植入,老师对于每一个实验都要准备一份观察记录单,使学生时时处处都必须留心观察,记录观察所得。对一个人而言,有了观察才可能有发现,有了发现,才会引发疑惑和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有创新。

五、学生“远离”了科普读物

据调查,目前小学生所读书目,科普类不到10%,而2000年一份调查资料显示,科普读物在小学生中却占到了65%。短短10年间,学生对科普类读物热情骤减,这意味着学生逐渐远离科学,远离滋养生命最纯最美的东西,这是一个危险的现象。究其原因,科普读物虽能呈现新鲜的物类和奇异现象,但写法上却脱离孩子的心性。学生之所以喜欢郑渊洁、杨红缨的作品,是因为这些作品充满浓郁的童趣,而且接近学生生活,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唤起学生的共鸣。而科普类读物在内容呈现和表述上却是硬邦邦的,就知识讲知识,很少关注孩子的接受心理。要改变这一僵化状态,需要在写作上关注孩子的天性和童趣,或幽默风趣让人兴味盎然,或迂回曲折扣人心弦,或扑朔迷离引人求索……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进而走进科学,学习科学。

7.关于科学的科学 篇七

科学,这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产物,它本身就是客观存在的精神反映,是客观规律性的镜子。自从科学学诞生以后,科学就有了一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镜子,科学真理的镜子。

这一现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

科学本身包含着自我认识的内在要求和能力。但在过去,以欧洲为例来说,科学的这一特征常常受到严重的压抑和歪曲而处于不自觉的水平。因为,当科学家本身还处于无权地位时,科学哪有权利自我认识。正如布鲁诺的肉体被他的衣冠同类用火刑消灭一样,科学的自我认识能力也受到它的精神族类——经院哲学和宗教的思想禁锢。中世纪之所以称为“黑暗的世纪”,从科学学的角度来说,盖源于此。但是,自从欧洲资产阶级凭借科学的力量打倒了封建的教权专制和君权专制之后,科学也就完成了从哲学与神学的奴婢地位解放出来的过程,开始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哲学再不能君临科学,而只能以“民主”的方式从自己的固有本职——方法论的功能出发对科学施加有往有来的影响。这一解放,使得蕴藏在科学内部的自我认识能力相应地自由发展起来。它首先表现为对科技发展史进行描述的兴趣,继而表现为对普通科学学和科学社会学理论的研究兴趣。到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科学的进一步发展,终于使它通过其杰出代表人物的倡导而宣告科学学呱呱坠地。自此以后,科学学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至今方兴未艾的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高潮的哺育,今天已经作为一个拥有众多分支学科的独立科学系统而开始发挥其实际应用的作用了。到此为止,科学学可以算是已经历尽漫漫长夜而开始进入旭日东升普施光明的时期了。如果借用库恩创造的“科学革命”这个词的话,这才是一次真正伟大的“科学革命”,是科学史上一次再接再厉持续奋斗了几百年之久才基本上大功告成的“民主革命”。门捷列夫说,“科学具有人民性”;恩格斯指出,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这些天才的洞察,已经由科学学的产生而得到进一步的体现。

恩格斯在一八九○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曾说,马克思期望把工人阶级事业的胜利同工人阶级的精神发展直接联系起来。今天,他的这个愿望已经进入自觉实现的时期。科学学的确立,同工人阶级的精神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政党自觉地掌握这个强有力的武器是异常重要的。

我国自从一九七九年以来,科学学研究的发展极为迅速。现在已经有十余个省市成立了科学学组织,在一些大学中开设了科学学课程,每年都举行全国性的科学学讨论会,创办了科学学的定期出版物。这些迹象是我国科学与民主定将兴旺发达的好兆头。它的革命化作用要远远超过十年动乱时期喊得震天价响的任何“革命”口号。

广义的科学当然应该包括社会科学在内(我国还把人文科学置于社会科学范畴之内),广义科学学当然也应该包括社会科学的科学学在内。因此,科学学的诞生和科学社会学的建立有同步现象,这绝非偶然。科学的许多方面或属性都是由社会科学来加以研究的。自从科学明显地变为直接生产力之后,自然科学就从现实的根本上与社会科学挂上了不解之钩。这是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强大潮流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化的首要内容,具体地说,就是自然科学已成为社会科学的广泛研究对象,或如列宁所说的,社会科学要研究社会现象中的自然规律。

在社会科学各学科中,首先要在这个问题上研究自然科学的是政治经济学。科学,作为生产力的一部分,是一种物化了的精神生产力,是一种精神产品。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它也是商品,与其他商品一样,要服从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支配。它同样有价值与剩余价值范畴,要经历生产、分配、流通与消费的经济环节。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新出现的“思想库”、“思想工厂”及其“知识商品”,为这方面提供了一个很典型的可视形象,是科学政治经济学的一种具体研究对象,更不必说存在于发达资本主义经济的资本有机构成、商品价值构成、劳动力价格结构、国民总产值结构和社会职业人口构成或劳动力结构等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科学技术脑力劳动对于单纯体力劳动的相对增长和绝对增长的普遍趋势了。根据这种方兴未艾的趋势来看,现代社会的经济机制已与往昔大有区别,复杂多了。政治经济学势必有一天要研究精神劳动、知识生产的问题,要在传统的再生产理论之外讨论一种新的两大部类的再生产理论,即物质生产部类与知识生产部类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与传统两大部类的错综关系问题,以及其他许多远非传统政治经济学感兴趣的经济机制问题。本文集虽然收录了一篇关于科学经济学的论文,但可惜只讨论了科学部门经济学的问题,而没有讨论科学政治经济学的问题。例如,由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高潮迭起,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唯物主义已经不能回避关于资本对于科技脑力劳动的剥削(马克思曾经涉及这一问题),科技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的变化和未来社会革命等问题的研究了。

不言而喻,自然科学及其社会应用不仅要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加以研究,还应该从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的角度加以研究。这就是具体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等学科的科学学课题。例如,贝尔纳在一九五五年以十分沉痛的语调指出,“现在研究机关的教授们、所长们还在精疲力尽、低声下气地为争取研究条件而斗争。已经到了最后解放他们的时候了。”这种现象至今还没有完全消除。这个问题就需要科学政治学、科学经济学、科学具体社会学等来加以解答。

不仅科学的外部联系(作为一种社会设施与其他社会设施的关系)有待社会科学方面的各种科学学去发掘其规律,而且科学的内部结构、内在逻辑和发展模式的问题,也等待社会科学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去进行科学学的研究。例如,库恩关于“科学革命”的理论,有其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和贡献,但是,他对革命突变的过分强调,未免有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危险。不应忘记,一切质变都不是突然从无到有地发生的,而是量变和微小质变的积累蜕化而成。量变是任何质变的基础。在“科学革命”的辩证过程中,被推翻的旧规范不能不是新规范这个合题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科学发展的辩证法中,曾经占有一个量的地位的质,即使是魔鬼也不应无端地加以抛弃。应该抛弃的只是魔鬼企图超越真理的层次打扮成天使的奢望和达到这种奢望的反科学手段。任何科学,包括科学学在内,只有发达到能够应用数学分析的程度,才是完善的科学。本文集有不少作者主张质与量的综合方法和系统方法,这才是趋向完善的方法论。根据这种方法论,笔者认为,科学发展模式的图示更象一种来自不同中心的震波的交织,形成力的叠加的地方有可能是新的边缘科学的生长点,新的真理的形成、发展与激发更新的真理的起点。因此,科学的发展固然永远有偶然性,但预测和规划科学发展的可能性则将越来越大。

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强大潮流必然有一个反馈作用,这就是社会科学也发生奔向自然科学的潮流,或社会科学也在自然科学化,社会科学已成为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本来,从宏观方面看,人、社会和思维作为自然史的一个现实部分,当然地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过去自然科学家自身犹处于无权地位,他不能不小心地回避这方面的许多问题。今天,随着自然科学的解放与变为直接的生产力,并且影响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诸领域,它就自然而必然地要从科学学的角度去研究社会科学了。而首先要研究的,就是社会科学的哲学方法论问题。今后,社会科学不但向自然科学提供方法论,也要从自然科学吸收方法论的营养(数学方法,系统方法等),使社会科学具有更高的精密性与预见性,从而反过来可以更好地帮助自然科学的发展与应用。不应忘记,在科学变为直接生产力的过程中也包括社会科学在内,这就加强了对社会科学的严格要求,特别是方法论方面的要求。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科学,更不用说科学学了。这里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不承认自己是知识分子的知识分子,或现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官僚主义者,他们对科学又恨又怕,这是不足为奇的。例如,国外有一位不同凡响的大员,写了厚厚一本书,其中包括大量确实言之有物的反对官僚主义的内容,可是此人居然数典忘祖,在谈到科学界、教育界和知识分子问题时,却完全是一股冷嘲热讽的敌意。他认为要医治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根深蒂固的痼疾,首先“应从知识分子中的精华身上开始”,这显然是本末倒置,实际上在为大垄断资产阶级说话。

第二种情况,有一部分科学家虽然赞成科学学,但却顾虑有了科学学之后,国家对科学更要加强管理,从而妨碍个人的自由研究。

第三种情况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一部分人盲目地把科学学的应用同专家治国、技术统治、技术官僚等联系起来而加以反对。

这三种情况搅在一起,的确是很复杂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应用马克思主义来加以剖析,我们就不难理解发展的辩证法,辨认出历史的主流。

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心与劳力的对抗已达到全面的、登峰造极的地步。但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由于自身的法则,不能不在剥削工人的同时越来越要求剥削脑力劳动者。它一方面使局部工人变为多面发展的脑力体力劳动者,另方面使教育与科学工厂化,大批培养知识分子,使越来越多的学术中心、科学研究所、实验室、情报资料库等成为物化的生产力,以便使脑力劳动成为其猎取超额利润的主要来源。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与一切劳动对立的局面就开始出现,它的末日也就不会太远了。技术统治论不过是从劳心与劳力的全面对抗过渡到资本与一切劳动全面对抗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是资本主义官僚政治对科学技术最高也是最后的利用阶段(尽管为期很可能会相当长)。当然,资产阶级也会让一小部分专家学者分享一部分统治权(其形态即技术统治主义),以便利用集中的大知识来统治分散的小知识,用一批知识部门来统治另一批知识部门等等。这当然不是知识、科学的过错。更不能因噎废食反对科学。而且,当科学不断向深广发展积累以后,知识统治知识的差别和领域将日益消失。当资本主义面临汪洋大海一般的知识劳动大军的时候,就必然要陷于灭顶之灾了。

我们已经有了一本这样的介绍科学学的书,这是必要的。我们更希望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我国实际的中国科学学著作,来促进、推动四化建设,使我国的科学的发展更加自觉,更加符合客观实际!

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二日于中国社会科学院

8.关于科学与梦想的高三优秀作文 篇八

现在的我喜欢看《发现号》《我们爱科学》等杂志,更喜欢做一些科学小实验。我知道了小小的肥皂泡爆裂时的温度竟然高于太阳表面的温度;我知道了油、水、蜂蜜混合在一起会神奇的分层。我身边的东西都成了我试验的对象:把彩泥放入墨水瓶会发生什么?把香水里加入饮料会有什么变化?……妈妈觉得不能这样继续下去,于是为我买了科学工具箱,按照书上正确的指导我第一次用显微镜看到了蝴蝶翅膀上密密的绒毛,洋葱表皮的一个个细胞,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微观世界。爸爸还为我报了“小牛顿科学实验班”,我接触到了更多有趣的实验,收获了更多有趣的知识。

看到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的太空授课,让我激动不已。太空里的生活是如此的奇妙!我越来越向往太空,想去欣赏美丽的星球,去遨游浩渺的宇宙。

现在,你知道我的梦想是什么了吧?对了,我想当一名科学家。与自然界的生物亲密接触,研究它们,保护它们,让消失的物种重回我们的怀抱;通过发明创造,服务大家,造福社会,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投身祖国航天事业,探访火星,遨游宇宙,探寻神奇的世界。

9.关于观察的科学作文 篇九

实验活动开始了,老师拿出了火柴、蜡烛和玻璃杯,然后,用火柴点燃了蜡烛,开始,火苗很小,接着,越烧越旺了,老师把玻璃杯盖上去之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火苗慢慢地变小了,最后熄灭。还冒出一缕笔直的灰白色的烟雾,像过年放的烟花。我们看得很投入,有的同学惊讶得一动不动,有的同学不相信似的揉了揉眼睛,同学们都看呆了,不相信自己看到的是真实的。老师告诉我们,蜡烛燃烧是需要氧气的,玻璃杯里氧气没了,所以蜡烛就熄灭了。我们明白了这个原理。

今天这个活动很有趣,我知道了蜡烛熄灭的原理。

10.关于观察的科学作文 篇十

[关键词] 观察能力 观察方法 培养途径

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人的智力活动是从观察开始的。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开端,是一种有目的地通过各种感觉器官主动摄取感知材料的活动。

伟大的科学家巴甫洛夫把“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谈及他为什么能作出如此大的贡献的原因时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发觉那些在时间上极易消逝的事物,并对它们进行仔细观察能力上,我是超过中等水平人的。”从无数科学家成功的例子中,可以发现观察是科学家研究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理性思维形成的基础。中学生具备敏锐、精细的观察力是学好科学知识必备的良好素质。观察不仅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本来不易掌握的知识,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有观察能力的学生,绝对不会是一个成绩落后或文理不通的学生。因此,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提高科学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

一、 明确观察目的

观察是带有指向性的,观察目的明确,目标清楚,观察才能抓住重点,注意力才能集中到有关的观察对象,获得丰富的感知材料,从而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由于青少年的知觉常常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因此观察往往从好奇心出发,容易浮光掠影或者被新奇的但不是重点的现象所吸引,从而忽略实验的主要方面。所以必须对学生的观察加以引导,明确观察目的,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主要事物或事物的重要方面,排除次要事物的干扰,从而收到理想的观察效果。例如: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在讲氧气的化学性质时,要求学生观察的是磷和氧气反应的条件、反应的现象和生成物的性质及状态。而在讲质量守恒定律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观察的是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是否变化。同一个实验在不同的观察要求下会有不同的观察重点,因此在观察时要教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以尽量达到预想的观察效果。

二、激发观察兴趣,培养观察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乐意接受观察的具体要求。激发兴趣可以通过设疑、引入竞争 、趣化知识等方法去实施。激发兴趣的同时,还要对学生的观察加以引导,明确观察目的。如学习“叶的形态”时,教师取出盆栽的夹竹桃、大叶黄杨、天竺葵,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三盆植物叶片的生长情况,然后指出夹竹桃叶是轮生,大叶黄杨的叶是对生,天竺葵的叶是互生。再要求学生观察夹竹桃上下两轮叶片生长的特点,并分析这种生长特点对植物生长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可引导学生观察户外植物叶片的着生情况。这样会引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根据学习心理特点分析,各种直观材料和教具对学生有很大吸引力,如观察树上的节瘤、叶片结构等。久而久之还会养成对周围事物与环境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激发兴趣,引导观察,不但使学生明确观察目的,而且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掌握观察要点,学会观察方法

古人说:“授之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之以渔,可解一生之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关键是在观察活动中,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1.比较观察法

比较就是在观察中区分客体,确定客体的异同、从而促进思维活动。观察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比较观察。由于事物与事物之间,现象与现象之间总是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因此总有可比之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将各种现象分析比较,要善于在相同事物和现象中通过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在不同事物和现象中通过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如将近似的同一属性的生物进行比较,就能从相同中探微殊。人们平时往往把杨柳相提并论,习惯把柳树叫杨树,实际上杨和柳是同科异属的两类植物。杨的花苞尖端,雄蕊众多;柳的花苞全绿,雄蕊仅2~3枚。另外,杨枝硬挺,柳枝细且垂,这就是两者之间的差异。再如观察用电流表测电流,用电压表测电压以及比较两表的构造、最小刻度及实验操作的异同点,通过这样比较后就能让学生获得更直观明了的认识。比较观察能较为容易地找出事物间的差异。

2.顺序观察法

顺序观察是指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要按顺序观察。一般的观察顺序为,从上到下,从外到内,从前到后、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等,应按照一定排列顺序进行观察。如对动物体的观察,应先看外部形态,再看内部结构。观察外部形态时应先看上后看下,先看前再看后。观察内部结构时应按每个系统的顺序进行。有条理地观察便于输入信息的加工与贮存,提高感知效率。例如测定小灯泡额定功率实验观察顺序为:①先观察小灯泡的额定电压再确定电源电压,电源电压应略高于小灯泡的额定电压;②观察电流表,电压表的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线及它们的量程和最小刻度③观察滑动变阻器的最大电流和最大阻值;④按要求连接电路前电键是否断开,滑动变阻器是否滑在阻值最大位置;⑤电压表是否并联小灯泡,两端量程是否选得合适;⑥电流表是否串联在电路中,量程是否选得合适;⑦实验开始时,闭合电键调节滑动变阻器,重点观察电压表示数同时观察电流表示数。这样全面有序地观察,既明了实验顺序,又达到了观察的目的。

3.分步观察法

对于一些复杂的物理现象,应按照所制定的观察计划,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实验步骤一步一步地仔细观察。如研究阿基米德定律实验,即可按以下步骤进行:①在弹簧下面挂上金属筒,筒下面吊上金属块,指出弹簧伸长后指针的位置调节金属块部分浸入水中再逐步增加浸入体积.观察弹簧长度的变化和溢出水的多少;③将金属块全部没入,溢水杯中的水流入小杯中;④将小杯里的水慢慢倒入小量筒里观察液面所示的位置。按照实验的步骤一步一步进行观察以获得实验数据,达到观察的目的,最后得到实验的结果。

4.整体观察法

整体观察的程序为先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即先对整体有一个初步的、一般的、粗略的认识后再分出对象的各部分,对这些部分细致地观察,从而对整体对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整体观察法强调学生综合运用眼、耳、手、鼻、舌等各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不遗漏重要的“细节”;在观察对象的各个部分时注意跟对象整体联系,在整体观点指导下观察各个部分时重点观察主要部分,但又不放弃对次要部分的观察。

5. 重点观察法

重点观察的主要任务就是抓住事物本质的核心的关键部分或现象进行观察,培养学生观察的选择性,引导学生注意收集反映物理现象的本质特点的信息。依据观察的目的区别哪些是该观察的,哪些是不必要观察的。在观察物质时,引导学生根据观察提纲确定观察的重点项目。在观察装置时,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的目的确定优先观察核心部分。在观察实验操作时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对关键性的、重要的、以及不易观察的操作进行重点观察。在观察物理现象和图表模型时, 引导学生观察能反映事物本质的现象而不受部分无关现象的干扰。如托里拆利实验,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使竖直管中水银柱高出槽中水银面,管内、外水银面有一定的高度差,则部分学生可能认为:大气压强的大小与水银柱的长度有关。此时应该进一步观察当玻璃管倾斜一个角度,管中水银多了一些,水银柱长度增加,但水银柱的竖直高度仍然不变。这表明与管的直立或倾斜无关。还有的同学可能认为大气压的大小与玻璃管的粗细有关那就换用两只内径不同的装满水银的玻璃管重复上述实验,可观察到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都是同一个数值,这表明与管的内径无关。可见这个现象的本质是水或柱的竖直高度与大气压有关。此实验表明作用在管外水银面上的大气压强支持着管内的水银,于是得到这段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因此在观察时明确重点也是至关重要的。

6.归纳观察法

归纳法是在获得许多个别事物的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事物的一般原理的方法,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形式和思维方法。这个方法也可以运用到物理实验观察中。即从一个个的现象观察中先得出一个个结论,然后归纳出一般的规律,是一种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如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中,首先观察各种细胞器,其中有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叶绿体和液泡,而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却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由此指出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而植物细胞却具有以上细胞器。那么学生在下面的观察中会刻意寻找被观察细胞的特征细胞器,这样就能对细胞的观察和细胞器的认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细心观察,持之以恒

观察的目的在于通过事物的现象及其特征的分析深刻的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掌握它的发展规律。如观察青蛙的生长过程,有利于掌握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变态的发育情况。有的学生对十八星瓢虫进行为期两年的观察和记录,从而弄清楚了十八星瓢虫的形态、生活习性及变化过程。

五.观察中学会思考、分析,发展寓意联想和求异联想

观察是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的知觉过程,所以要学会边观察,边思考,启发引导,扩展联想,寓思想教育在观察中。例如,有老师在带领学生观察柳树活动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结果,描述并归纳柳树的特点,同时,联想做人的品格。结果有学生说:“柳枝接骨,伤科早有妙用,柳叶代茶而饮,不愧是人类的好朋友。”有的说:“柳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极易成活,到处生根发芽,不需要优越条件,我们长大后也应该像柳树那样,哪里艰苦哪里安家。”就这样教师启发学生在同一事物的观察上,让学生各自抓住了事物的不同特征,产生了不同的联想,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六.开阔观察途径,注意观察结果的记录、整理和总结

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进行观察,能使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丰富的知识。例如,野外调查、室内观察、解剖标本、声像展示、演示实验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使学生能更好的进行观察,理解知识。在观察过程中做好记录,并及时分析、统计、整理分类,也可绘成图表,最后归纳总结,写出观察报告或小论文,这对观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观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理解、掌握知识和提高其学习兴趣起着重要作用,并且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观察越丰富,越准确,认识就越深刻,思维也就愈加活跃、广阔。科学课程是一门以观察为主的学科,所以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正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于浩.中学化学创新教法之实验改革指导.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6:125

[2] 范杰.化学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9:112-113

[3] 周美珍.生物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9:66-67

上一篇:石油化工装置实习报告下一篇:我最爱玩的地方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