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社会工作调查报告(共8篇)
1.残疾人社会工作调查报告 篇一
关爱残疾人社会调查报告
菏泽学院 专业:学前教育 系别:学前教育 年级:11 级本2 班 学号:201119150 姓名:张艳霞 暑假关于残疾人的调查报告 这个暑假,走出校园,踏足社会,给自己一个充实的假期,去做一些一直想做的事儿。大学给了我太多的时间胡思乱想,给了我太多的时间天马行空,给了我太多把可能实践为现实的机会,可当真正把想法付诸于行动上时,才真正验证了那句流行语——梦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总的来说,我认为我们的暑期实践活动其实是在种种磨难中,由一颗大大的白菜慢慢的被剥蚀、剥蚀,到最后就成了一根菜梗,但谁说这菜梗不是最最精华的部分呢!残疾人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帮助。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是党和 政府关注民生的重要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残疾人过上更好生活的殷 切期待。为了更准确地了解残疾人的生存状况,我开展了这次的调查活动。可是随着活动一天天的开展,与残疾人的一些接触,却让我真的非常想走进他们的生活,真正地了解他们。虽然以前遇到过残疾人,却未曾接触过,没有什么感觉。可是经过这次调查,与他们交谈,我感到了生命的可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我们不能因为某个人有某些的缺陷就否定他们。社会实践活动是我广泛接触社会,增长见识、锻炼成材的有效途径,是学生了解国情,服务社会的必由之路。加强我思想道德修养,培养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广素质拓展,此次活动使我受益匪浅。通过此次活动,我利用专业知识帮助残疾人,发扬爱国热情,积极为社会、人民服务,宏扬“崇得尚能”的精神;让我全方位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努力锻炼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益、对人民有用的当代我。通过这次社会实践,锻炼了我的实践能力,提高我的综合素质,也为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吹了新风。按照“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指导思想,我在服务残疾人实践中真切的认识到我国的社会现状和残疾人的实际情况,促进了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我认真,扎实,深入地学习在求真务实的实践中牢固树立了勤于学习、乐于助人,重视实践的的精神,在求真务实的实践中接受教育,经受考验,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在此期间,我服务残疾老人,聆听他(她)们倾吐心声,服务了其中的四户残疾老人,聆听了老人们心声,带去了老人平时很少听到的新鲜事,并帮助老人做了家务。我采访了先进残疾个人,学习自强精神。残疾人虽然身体残缺或有功能 障碍,但他们却有强烈的参与社会意识,有平等投身社会的愿望,许多的 残疾人不甘沉沦,与厄运抗争,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学习了他们坚强的意志品质,用大学生的眼光发掘了他们的闪光点。这次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我们对残疾人的关注度,更加理解关心、关怀对残疾人的重要性。很好的帮助了参加人,同时也令我获益良多。我国法律充分保护残 疾人的权利。尽管残疾人有种种不同的残疾情况,保护、实现残疾人的权 利我国的一贯政策。我还了解了许多关于残疾人的政策,感受到了他们对于生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这对我说是极大的鼓励。从社区残联处,我们得知了一个很让人忧心的消息,一个市竟有2 万余残疾人,残疾人群该怎样生活残疾人群对社会有怎样的影响,如何才能让残疾人生活的更好,社会能怎样来帮助残疾人群,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去思考的。而残联负责人表示要真正解决残疾人问题,主要还是培养他们的一技之长,让他们能够自力更生,正如他说言——靠别人的救助是不能靠一辈子的。这不也正想我们当代的大学生嘛!现在什么都是靠父母,想寄生虫一样生活过一天算一天,可是靠别人真的可以靠得了一辈子吗?父母总归是要先你离去的。这些都是自己一时思绪的外张。随后,我又走访了几家从残联得到残疾人家庭,我们都想亲眼看看残疾人的现实生活状况,通过面对面的聊天交流感受残疾人的内心渴望及他们对社会、对生活的期待,并且把自己亲眼所见的真实情况反映给社会大众知道。采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是南苑小区的萧阿姨,跨进萧阿姨家时,我们就能感受到萧阿姨家境并不好,聊天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萧阿姨家的月收入只有唯一的900 元月收入(丈夫月工资700 元和自己200 元的残疾人补助),但要支付一家三口人的日常生活所需以及一个儿子的上学费用,每月都捉襟见肘。不过诚如萧阿姨所说:“一家人开开心心的生活在一起,苦点儿也无妨。”后来我们又走访了几家残疾人家庭,我们强烈的感觉到——他们虽不富裕,但都很知足,生活得很开心,看着他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我们也为之动容,就让我们祝愿他们的明天可以更美好吧。除外,我还学到许多东西,这里面主要有强化服务理念,为残疾人服务的意识有了大幅度提升我通过积极开展各式活动,树立了服务意识,把服务理念渗透到活动中,通过活动促进服务理念渗透到每一名残疾人工作者的头脑里。
一、树立“先进服务”意识,开展了先进性教育活动。以开展保持共产党 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深入开展了以“扶贫 济困”为主题的“六个一”党性实践活动。
二、树立“高效服务”意识,开展了“创建和谐效能机关”活动。实行了 首接首问全程服务。根据残疾人工作的特点,确定直接或被电话问询的残 联的第一位工作人员为首接首问责任人,为残疾人办事提供全程服务。实 行了“一站式”服务。针对残疾人大都行走不方便的特点,残联在实行电话预约服务、上门服务的同时,在一楼大厅内,把就业、培训、康复、办 证等所有工作程序和各项优惠政策编成了一套电脑控制、电子大屏幕显示 的自动化办公系统,机关干部在办公室外为残疾人办公,残疾人无须进办公室就可以办事。
三、树立“科学服务”意识,开展了“订单式”系列调研活动。市残联紧 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永恒主题,增强服务的前瞻性和实效性,针对残 疾人生产生活难、教育培训难、就学就业难这三大问题,市残联组织近30 名机关干部包乡包村,开展了 3 个月的大型调研活动,根据残疾人的 “所急、所盼、所求、所愿”,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残疾人事业科学发展的政策和举措。
四、创新服务模式,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根据残疾人事业 3 不断发展的新需要,任丘市残联以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创建四大服务模式,创造性地做好残疾人工作。
五、创建了新的培训模式。针对很多残疾人不能接受培训的现实,在全国率先把贫困残疾家庭健全成员纳入培训范围;针对残疾人就业难现状,把 残疾文体人才作为重点培训对象,使他们有一技之长,为残疾人开辟了一条新的就业途径;针对残疾人工作者服务水平亟待提高的现象,举办了为 期三天的乡镇残联理事长培训班。
六、创建了新的康复模式。积极探索无偿康复和有偿康复新领域,与“福 安康” 残老用品店联合建立了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服务站,建立了残疾人用品用具需求、产品监督检验等信息管理系统,为残疾人提供优先、优质、优价服务。帮助 60 多名贫困残疾人建立了家庭病床,在就医、训练和功能恢复等方面为他们提供上门服务,初步形成了具有任丘特色的康复模 式。
七、创建了“三先”宣传模式。用先进的宣传手段和宣传方式,对在先进 性教育活动和各条战线上涌现的各类残疾人先进典型,进行了高密度、高 强度、高档位的重点宣传,为形成强大的社会扶残助残合力营造了浓厚的 社会氛围。
八、残疾人就业工作继续向纵深发展。推出了残疾人就业“免费套餐”服 务,残疾人可享受六项免费服务,并可以自愿选择培训学校和培训专业;开通了福利企业、个体开业、文体人才培训三条残疾人就业帮扶“绿色通 道”,壮大集中就业阵地,为他们提供各项优惠政策,鼓励残疾人个体开 业,为他们免费提供就业工具,激励文体人才成长,为他们提供生活和训练保障;拓深了服务领域,推出了残疾人就业跟踪问效服务,建立了就业 人才库,在推荐上岗后,继续定期与残疾人、残疾人监护人和用人单位三方见面,掌握残疾人的工作情况、福利保障、思想动态,及时解决问题;认真完成了残疾人就业保障基金征收工作,主动服务、主动协调、主动争取,最大限度地用于残疾人就业开发,积极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在提升自我的同时,我针对残疾人工作的发展现状,自己也思考了许 多,有了一些浅薄的想法和建议。
一、政府应该大力开展残疾人“遵纪守法、自尊自强”教育,树立 残疾人自强典型,宣传残疾人守法模范,引导残疾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二、我个人可以做关于残疾人的宣传工作,动员社会各界人士给予残 疾人更多的关爱。
三、政府应该创新残疾人康复新途径,开展残疾人心理健康咨询,把身体康复和心理康复结合起来,逐步改变残疾人因身体残疾造成的心理缺 陷。
四、政府应该加大残疾人扶贫解困力度,帮助更多的残疾人个体就业,动员鼓励乡、村两级安排残疾人在公益岗位就业。
五、这次在残联的暑期社会实践改变了我以往许多对残疾人的错误认识,也真正让我理解了残疾人的不易与艰辛。虽然在残联做公益工作的时 间并不是很长,但我的收获是颇丰的,对我以后人生的启迪也是立杆见影 的,同时我也要呼吁广大社会大众,在我们面对残疾人的时候,要真正 “攻 三关”,做到“关注,关心,关爱“残疾人,只有我们一起努力,残疾人 的生活才能更加美好,和谐社会才有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我还到我们社区参与了实践,社区残联工作职能:
(一)办公室综合协调区残联党务、政务及事务,协调组织重要会议活动及议定事项的督办,协助 领导组织本会保密、信访、综合治理、档案、残疾人文体活动、残疾人协会活动 等工作。
(二)康复科负责组织全面完成上级残联下达的各项康复工作,协助组 织纪检、精神文明、党务、财务工作及残疾人证办理等工作。
(三)教育就业中 心(负责组织全面完成上级残联下达的各项就业教育工作,协助领导组织残疾人 按比例就业工作。)来到单位的第一天,同事热情接待了我们,为我们解决生活上的问题,然后 带领我们来到工作的办公室。在这里,开始了我们的实习生活。实践期间,我在区残联教育就业中心工作,该部门主要负责组织全面完成上级残联下达的各项就业教育工作,协助领导组织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工作,有 2 名成员。在这儿,我学会了在办公室里工作需要注意的礼节问题,还有一些注意事项。首先是要按时上班,不能迟到,迟到要说明理由。进门之后要和大家打招呼,微笑待人。工作的时候,要对来访的人客气,讲话要有礼貌,做事要有耐性。特 别是我们和残疾人打交道,很多是老人、低智力人士,还有一些是听力或言语有 障碍的人。我们协助那些残疾人填写表格,说话都要注意用词,不能刺激他们。还有,我们作为办公室里最小的,要懂得做事,忙完工作空闲的时候,要主动收 拾一下东西,时间允许的话就要打扫一下办公室的卫生。而离开的时候也要和大 家说一声,最后离开的话要关好门窗和一切电源。在这里同事们教我学会了怎么判定残疾人残疾类型及级别,残疾人分成视力 残疾、言语残疾、听力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和精神残疾,所有残疾类别按 照残疾的程度分成了四级。其实刚开始的时候,自己也很不熟悉怎么评定,看着 表格上的评定标准,仔细考究,很久才能做出判定。而且有一些不懂的问题自己 还是要问经验丰富的同事,我不能自己做决定,因为我毕竟是外行,只是去实习而已。实习的我不熟悉工作,有不懂的问题一定要问清楚其他工作人员,不能冒然草率行事,否则做错了事后果很严重。而同事对我悉心指导,教我怎么盖章、审核表格、输入资料及打印证件,还有整理档案。使我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作为实习生的我们真的有太多的东西不知道。”我曾经以为领导很清闲,其实他们也是要干活的,我们做事的时候他也不会闲着,他也忙着和我们一起做事。社会实践对于我的锻炼真的是很有必要,不仅锻炼了自我的工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接触这个社会,了解社会,了解人们工作和生活的艰辛,从而激发学习和工作 的拼搏精神 我觉得在学校学的知识真的不够用。真正的办公室的工作是非常繁琐和需要 极强的专业知识的。所有残联的文件都有严格的格式和要求。不容许有一点的出错。否则整个区的残疾人就有可能拿不到贫困补助。所以所有的材料输进电脑都需要检查很多遍以确认无误。同时平常我们都学习过 windows office,但是真正到办公室,我发现我学到的东西真是太少了,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工作经验,干起工作真是捉襟见肘。在如此特殊的单位实习,接触的人群都是残疾人及其亲属,心里的体会也甚多。不少智力残疾的人是先天性的,他们一出生就如此,让家长非常的头痛。不少人因为小儿麻痹症导致肢体残疾,给日后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家人也费 尽了苦心。精神残疾多数都是因为离婚、失业或者其他外界刺激而导致的,多数 为精神分裂症。不管是什么类的残疾人都会给家庭带来很多的麻烦与烦恼,来填表的不少家长说着说着都忍不住心酸。我不能帮他们什么,只能默默地倾听他们的诉说。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区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已基本形成,残疾人生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但由于受客观和主观因素的限制,我区广大残疾人生活还普遍比较贫困,残疾人生活保障层次不够高,康复医疗力度不够大等问题还有待解决。农村残疾人生活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一)农村贫困残疾人生活保障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1、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过低,和社会平均消费水平相差太远。今年我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从去年的每人每月130 元,调整到140 元。按现在的物价计算:一个人每月的费用,大米消费计30 元;蔬菜消费计60 元;有线电视费14 元;电话月租费20 元;其它费用:包括生产投入,生活必需品穿衣、药品、交通费等只能是16 元。一个人享受这样的消费标准,能过上什么样的生活呢?
2、还存在一大批低保边缘人群,生活不稳定。受政府财政限制,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残疾人没有纳入低保,通过对全区范围的调查,生活相当贫困的低保边缘残疾人有426 人。如残疾人汪素琴一家三人,她本人长期吃药,儿子上学,丈夫务农,一家生活相当困难,但在本村还有3 户比她家困难,因此,没有被纳入低保范围。为此儿子上学的费用减免以及“教育救助”等低保户政策不能享受。一家人的收入在减去儿子的教育费用后,生活就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3、重度残疾人的生活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全区生活在农村的重度残疾人有160 人,其中无家人照顾的有65 人。如大木坑村的王美云四肢严重畸形委缩,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父母都已亡故,又无子女,无兄弟姐妹,独身一人,政府虽然每年给予3360 元的救济金,但她的生活照料还是不能解决。现在只能靠她的一个远房亲戚送来一日三餐,挪动一下身子,看一眼天空,洗一次澡,都成了她很难实现的奢望;又如池如华重度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独身一人,现在只能靠曾让池如华的母亲当过奶妈的,邻居照料生活。
4、遇到突发事件的抗拒、承受力较弱。农村贫困残疾人这一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在文化水平、法律知识、社会信息、社会关系等各方面都很贫乏,遇到一些突出事件,很难实现自我保护,而使贫穷加剧,甚至出现悲观消极的念头。如宁溪镇的残疾人谢连琴,夫妻都是残疾人,两个女儿上学,在一起交通事故中,谢连琴头部受伤,花去药费七千多元,又因此失去在福利企业上班的工作,在交通事故处理中,又没有得到人道、公正的赔偿,谢连琴的治疗费和一家人生活费无着落,一时陷入了极度的绝望之中。
(二)农村残疾人就业困难。
1、福利企业集中就业处于饱和。首先,我区原有的福利企业安置残疾人岗位基本上处于已饱和,现在省民政厅限制新开办福利企业。其次,受年龄限制女40周岁,男45 周岁进不了福利企业。再有,农村残疾人无技术,已就业的工资较低,生活保障困难。
2、个体就业处于弱势。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社会,残疾人受身体条件和资金等限制,市场竞争力弱,现在我区又缺乏对残疾人个体就业的具体有力的保障措施,因而个体就业难度很大。
3、种植、养殖业就业不稳定。农业生产由于本身受自然条件和市场影响较大,同时又缺乏有效的保障措施。
(三)农村残疾人康复缺乏有效措施。
1、残疾人康复工作落后。康复是一项抢救性工作,其实绝大部分的残疾人是可通过各种措施,得到康复。如聋儿可通过语训、配助听器成为一个正常人;脑瘫病人可通过科学的功能康复训练,恢复大部分功能,甚至康复;部分肢体畸形患者,可通手术矫正。但由于没有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我区农村残疾人康复事业几乎还处在“荒漠化”状态,人为的造成了很多“残废人”,留下了很多不可挽回的人间悲剧。
2、精神残疾人就医、康复困难。去年开展精防试点,通过线索调查,精神病患病率占总人口的6‰,仅一个街道需住院治疗的重度患者就有11 个,需服药治疗的有35 个。由于精神病有其特殊性,如:发病年龄大都在青壮年;复发率高;深受社会歧视;治疗费用高;患者大都家庭贫困。因此,工作难度较大,至今还未能开展防治。
3、医保数额小,限制多,不能解决残疾人“因病返贫、因病致贫”问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返保率一般只在30%左右,加上其它一些必要的费用和出院用药开支。再有最高保额为2 万元的限制,农村医疗保险对农村残疾人的保障作用不是很大。
三、在当前新形势下,解决农村残疾人现存问题的对策。根据我区目前农村残疾人现状特点、存在问题以及现有的保障体系,解决对策如下:
(一)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保障贫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第一,随着物价上涨和人民平均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可将各级政府每年在预算中提前列支用于救济的专项资金和慈善总会的资金合并,建立规范“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救助体系。并加强监督力度。做到“应保尽保,应保真保”。第二,各级政府、各部门在出台政策时,对贫困残疾人应有特别的帮扶政策,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保障其基本生活。如实行电费保底免费,设定差额收费标准;免缴有线电视收视费、电话月租费等。以保障贫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提高贫困残疾人的社会参与程度,以缩小广大农村贫困残疾人同社会主流的差距,这是构建平安和谐社会的需要。第三,建立一所集托养、康疗为一体的托养所。可以运用“政府引导,社会操作”的方式,建立一所全区性的规模较大、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管理科学,集托养、功能康复、生活护理为一体的托养所。实行托养收费,以保证经营者的利润。对于分散在社会上的生活不能自理的重度残疾人,由政府为主导发动社会力量给予埋单,以解决生活不能自理,又无家属照顾的贫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
(二)加强就业工作力度,提高残疾人自身的生存能力。第一,依托社会,面对市场需求,免费对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以提高残疾人自身的职业技能。第二,进一步加强分散安置残疾人就业工作力度,将残疾人纳入政府举行的就业供需见面会,为残疾人就业提供平台。
(三)推进残疾人康复医疗工作,减少残疾障碍。第一,政府重视,建立机制。依托现有的卫生系统的组织网络和技术力量,开展医疗康复和功能训练康复。如在防保系统和儿科医生中,建立“残疾儿童首报制度”,实现残疾早发现、早介入、早康复。对于各种不同的残疾类别,通过疾控中心在乡村的基层卫生网络,开展康复需求调查,采取主动引导、介入的方法,开展康复知识宣传、转介、康复训练指导等服务,以提高全民的康复知识和健康水平。第二,投入资金,开展工作。康复工作是一项服务性工作,需要有大量的资金作保障,各级政府要在基础设施、医疗补助方面加大投入,以保障康复工作出实效。如精防工作上,由于对象的特殊性,没有政府资金投入就无法开展。第三,规范机制,促进实效。康复工作是一项讲求实效的民心工程,他关系到广大人民最直接的切身利益。必需要建立规范的管理机制,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开展“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使广大残疾人真正得到康复。减轻残疾人参与社会的障碍。残疾人自我意识不强 更严重的是,残疾人自我意识不强,不愿接受救助或在就业方面 眼高手低,给社区工作造成障碍。我们都明白生理残疾是无法改变的,因为,生理上的残疾会造成心理上的障碍,这种心理上的障碍的形成 实际上仍与他们在参与社会生活时产生的相对剥夺感、自卑感有关。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生理残障者可能会产生自卑感,从而产生逃避心理。所以,只有通过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与其在周围的社会环境的 协调性来帮助他们。因此,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重之又重,残疾人社区服务的权利和 尊重只有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才能得到彻底的保障。因为,心理学对社会工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仅以其对社区工作的影响来反映这种关系。社区工作是从社区低层入手了解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或需要、动员社区内外资源以解决社区问题、满足社区需要、促进社区福利的过程。社区残疾人工作以社区残疾人组织、社区残疾人事业发展为手段,它追求社区助残意识的觉醒、社区凝聚力或共同意识的强化 和社区一致行动的达成。在社区残疾人工作过程中,社区各残疾人的 需求表达及形成是有效推进社区残疾人工作的起点,也是形成残疾人 社区工作之关键,此后才会有社区残疾人发展计划和行动。同时,只有社区助残意识的觉醒和社区扶残、助残凝聚力的形成,社区发展的 动力才是内在的、主动的,这种发展才是扎根于本社区土壤内的,因 而才是有生命力的。街道残联工作者心系残疾人所需,他们实行多种 惠民措施在生活、就业、出行等方面帮助残疾人,很大程度上体现了 党和政府对残疾人的关心,我街残联发动社区专职人员及志愿者利用休息日帮助贫困残疾人,如免费理发、修理自行车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更体现社区对残疾人服务的人性化,加强了社区凝聚力,满足了残疾人士的需要。从个人、群体及社区心理层面上开展工作是社区工作的基础工程,这是社区组织的最深层的基础,社区发展的深层内涵及 其持续发展的依托。改善社会环境、改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调整资源分配格局,改造不相适应的社会文化,以推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公平为己任,残联的出色工作对那些生理机能较差,社会地位较低的残疾人给以特殊的关照,以保证他们的成长和发展,维持了整个社区的 稳定。当然,这也正是社会工作者的社会价值的真正体现。残疾人的致残原因给了我一些警示: 第一,男女双方结婚之前一定要进行婚检,减少遗传疾病影响胎儿的因素。有些智力残疾的家庭就是一家出现好几 个智力障碍的人,这样的家庭是令人同情的。第二,母亲在怀孕期间一定要好好 照顾自己,减少生育畸形婴儿的可能性。新生儿窒息导致智力障碍,还有先天性 的发育畸形、小儿麻痹证等都是母亲对孩子的影响。第三,工人在工作的时候要 注意保护措施,减少工伤的损害。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保护好自己的眼睛以及 注意安全,避免伤害。第四,要注意交通安全,开车要小心,过马路也要小心,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减少不必要的伤害导致肢体残疾。第五,要保持乐观向上的 精神状态,提高抗压能力和抗刺激能力,减少精神分裂证的可能性。有个言语障 碍的叔叔,他的致残原因就是因为孤独症,所以我们拥有一颗良好的心态是很重要的。我们在调查中看到他们好多人都渴望别人的关心,抱怨社区对他们的关怀不够。其实这不仅仅是社区的问题,我们每个人似乎都会忽略他们的存在,关注残疾人应从你我做起,在爱的路上才能相随。通过了这次调查,我觉得对于残疾人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补救措施: 一. 扎实开展残疾人的康复工作。残疾人康复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根据我县的财政状况,本着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原则开展康复工作。二.鼓励支持残疾人创业就业。大力支持有劳动能力或有部分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创业。政府要在土地调剂、信贷支持、政策优惠等方面予以扶持,鼓励他们自食其力。三.鼓励支持企业、社会各界,关心扶持残疾人事业。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扶持助残活动,发 挥慈善协会的作用,宣传扶残助残的先进典型,在社会上营造关心残疾人、为残疾人献爱心 的良好社会氛围。四.开展为残疾人捐助活动,鼓励社会人士及企业积极伸出援助之手,献出一份爱心,捐款捐物,资助残疾人,让广大残疾人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关爱。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只有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才能实现理论自身 的价值,也只有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才能使理论得以检验。同样,一个人的价值也 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锻炼人的品质,彰现人的意志。从学校走向社会,首要面临的问题便是角色转换的问题。从一个学生转化为一个单位人,在思想的层面上,必须认识到二者的社会角色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生时代只是单纯的学习知识,而社会实践则意味着继续学习,并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学生时代可以自己选择交往的对象,而社会人则更多地被他人所选择。诸此种种的差异。不胜枚举。但仅仅在思想的层面上认识到这一点还是不够的,而是必须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潜心体会,并自觉的进行这种角色的转换。实习期很快过去了,是开端也是结束。展现在自己面前的是一片任自己驰骋的沃土,也分明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将继续学习,深入实践,不断提升自我,努力创造业绩,继续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最后感谢单位领导和同事对我的支持和帮助,我会继续努力的。现在重新回来收拾当时的心情,看看当初自己写的活动计划,想想当初的目的,我们想借着自己的力量走进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内心,把他们的渴望、对社会的期待带来到社会大众的面前,让更多的人重新记起他们,关心他们,关注他们,可是,当暑期实践渐入尾声,我在思考,我们真的做到了吗?我们做的够吗?那天在看《鲁豫有约》采访文章的那集,讲的是一部讲述智障人群的故事,文章说:他们有他们的小世界,我们真的该去打扰吗?我想我们的出现是不是只是一次打扰,一次有始无终的来访!太多的东西我们想做却做不了,我们做的太少。短短的暑期实践,收获的是什么?或许就是懂得吧!懂得把想法带入现实,懂得在思索中前进,懂得如何在困难面前做到在沟通中解决,懂得召唤自己内心对社会的责任对人的爱,懂得,痛并爱着并快乐着,懂得其实还有很多要去懂得。懂得,不要纠结在队员之间的矛盾,懂得在很多事上学会释怀,懂得给心灵留一份宁静,一份净土。
2.残疾人社会工作调查报告 篇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规定: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 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 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2008年7月1日, 我国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 凸显了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平等地位、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的决心。
残疾人社会保障是指国家为了保障残疾的公民在年老、疾病、缺乏劳动能力及退休、待业、失学等情况下, 从国家和社会获得足够物质帮助而建立起来的特定保护性的援助制度之一。残疾人社会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可以细分为残疾人的康复、教育、就业、文化生活、社会服务等方面, 是对残疾人全面、系统的保障。
广州市作为华南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残疾人的基本社会保障服务日臻完善, 并且其宝贵的经验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
为了透视广州市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 调研组分别从广州市残疾人服务机构和医院的建设成果和统计数据, 进行系统的分析, 并且辅之以实地调查的方式, 针对残疾人士及家属展开调查。
二、样本分析情况阐述
调研组选择了广州市残联、广州市越秀区阳光心智障碍服务协会、广州市妇女儿童医院、广州市越秀区儿童医院、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等机构和医院发放调查问卷, 调查对象为接受治疗或者服务的残疾人士 (部分残疾人士由于行为限制, 暂由其家属、医师或服务人员接受调查) 。问卷以“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方式指导受调查者完成调查问卷, 确保问卷的回收率, 保证数据真实有效, 本次调查共发出462份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450份, 有效率为97.40%。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广州市户籍残疾人, 其中249名男性残疾人士 (儿童) 和201名女性残疾人士 (儿童) ;在家庭的经济月总收入方面, 180人在5000元以上, 210人在3000-5000元的区间内, 60人在2000元以下;家庭人口方面, 所有的受调查者均在3-5人的区间内;残疾类型方面, 174人肢体残疾, 36人视力残疾, 69人听力残疾, 54人言语残疾, 75人智力残疾, 其中42人属多重残疾。
三、残疾人社会保障现状的调查分析
(一) 生活保障方面
残疾人由于自身的缺陷而不能与其他公民一样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 政府要创造良好的条件, 使其在事实上成为社会平等的一员, 享有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物质文化成果。
1.在“残疾人士的自理程度”的调查中, 144人 (32%) 表示有些困难, 但基本能自理, 105人 (23%) 表示完全不能自理, 201人 (45%) 表示需要帮助才可以。在“残疾人士的生活由谁照顾问题”的调查中, 全部的受调查者均由父母照料生活。
2.在“是否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和残疾人专项补助”的调查中, 315人 (70%) 表示有领取, 135人 (30%) 表示从未领过。
3.在“最近一年内, 是否领取过捐赠”的调查中, 204人 (45%) 表示从未领取过, 156人 (35%) 表示领取过一次, 90人 (20%) 表示领取过多次。
4.在“家庭生活来源”问题的调查中, 383人 (85%) 表示靠家庭成员打工收入, 67人 (15%) 表示靠政府救济。
5.在“患者治疗康复项目中花费最大的两项” (多项选择) 的调查中, 359人次表示花费在医药费上, 61人次表示花费在购买辅助器具上, 420人次表示花费在康复机构上, 25人次表示花费在家政人员的薪金上。
6.在“参加了何种保险”的调查中, 全部的被调查者都表示参加了广州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二) 康复保障方面
1.在“医药费由谁承担”和“是否接受过康复治疗”的调查中, 受调查者均表示费用由政府给予部分补贴和个人承担部分组成, 接受过相关的康复与治疗。
2.在“选择康复服务的地点”的调查中, 138人 (31%) 表示曾经去过康复机构, 204人 (45%) 表示选择医院接受康复, 108人 (24%) 表示同时选择医院和康复机构。
3.在“康复服务中的最大的不足之处”的调查中, 129人 (29%) 表示康复补助不够, 51人 (11%) 表示康复技术有待加强、效果不明显, 102人 (23%) 表示康复训练持续不够, 138人 (31%) 表示康复费用高。
4.在“残疾辅助器具是否符合需求”的调查中, 114人 (25%) 表示符合, 162人 (36%) 表示不符合, 138人 (31%) 表示没有用辅助器具, 36人 (8%) 表示不需要辅助器具。
(三) 教育保障方面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明确规定了“国家扶持和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 “国家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特殊教育是这些平等权利的体现, 是残疾人走向平等与充分参与社会的途径。从短期看, 面向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 提高了残疾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 改善了残疾人的生存状态。从长远看, 特殊教育概念的不断拓展, 有助于人们转变观念, 全社会都来关注有特殊困难的儿童,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客观上能为残疾人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利于稳定和谐社会的构建。
1.在“当地是否有特殊教育机构”的调查中, 354人 (79%) 表示有, 54人 (12%) 表示没有, 42人 (9%) 表示不清楚。
2.在“就读期间缴纳的费用”的调查中, 9人 (2%) 表示缴纳过设备教育费。
3.在“是否享受过专门为残疾人设计的远程教育”的调查中, 32人 (7%) 表示没有, 418人 (93%) 表示从未接触过。
4.在“对本市现行的残疾人教育状况满意程度”的调查中, 205人 (46%) 表示基本满意, 245人 (54%) 表示不满意。
(四) 就业保障方面
残疾人就业保障, 即国家和社会为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就业, 为残疾人提供就业保障, 这是保障残疾人生活的根本途径。残疾人就业保障不仅为其创造收入来源, 缓解家庭生活困难, 而且也为残疾人提供了为社会做贡献的机会。这是残疾人社会保障的首要任务和基石。
目前, 广州市实行两种基本的残疾人就业保障形式:一是集中安排残疾人到社会福利企业就业;二是将残疾人按企事业单位人数的一定比例分散安排到各企事业单位。
在“受调查者是否具有劳动能力”、“是否了解残疾人就业单位”等问题的调查中, 调研小组发现, 受调查的大部分样本均不具备劳动能力, 并且对本市的残疾人就业单位不甚了解。
(五) 社会服务保障方面
残疾人社会服务的保障, 指社会为残疾人参与社会活动, 从事文体宣事业提供应有的硬件和软件上的保障, 方便其在身体康复和医疗方面得到帮助, 同时在精神文明上得到相应的满足与提高。
1.在“享受过哪些优先服务”的调查中, 96人 (21%) 表示在购票和房屋维修方面得到优先, 354人 (79%) 表示在医疗和搭乘交通工具方面得到优先。
2.在“所在地是否有慈善组织为残疾人服务”的调查中, 129人 (29%) 表示有, 321人 (71%) 表示没有或者不清楚。
3.在“社区是否有针对残疾人的无障碍设施问题”的调查中, 105人 (23%) 表示有, 345人 (77%) 表示没有或者不清楚。
4.在“所在地是否有为残疾人进行心理疏导的部门”的调查中, 39人 (9%) 表示有, 411人 (91%) 表示没有或者不清楚。
5.在“社区是否有无障碍公共设施”的调查中, 9人 (2%) 表示有盲道, 42人 (9%) 表示有坡道、扶手、无障碍电梯及无障碍厕所, 45人 (10%) 表示有自动门, 354人 (79%) 表示没有无障碍公共设施。
6.在“当前残疾人出行困难的原因”的调查中, 114人 (25%) 表示存在无障碍通道建设和管理不到位, 138人 (31%) 表示存在配备的残疾人专用车辆少, 没有专用车位, 198人 (44%) 表示存在公交车没有配备无障碍设施、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配套不齐全。
7.在“了解残疾人相关政策的渠道”的调查中, 99人 (22%) 表示通过电视相关报道, 138人 (31%) 表示通过网络信息, 69人 (15%) 通过相关工作人员传达, 有144人 (32%) 表示从未了解过残疾人政策的渠道。
8.在“对团体活动的积极性”的调查中, 78人 (17%) 表示主动并积极, 57人 (13%) 表示经常, 72人 (16%) 表示偶尔, 243人 (54%) 表示从不。
9.在“是否遭受过周围人的不友善对待”的调查中, 129人 (29%) 表示经常, 168人 (37%) 表示偶尔, 153人 (34%) 表示从未。
(六) 总体评价
1.在“最希望得到何种保障”的调查中, 228人 (51%) 表示希望提高社会保障标准和生活水平, 159人 (35%) 表示希望得到康复医疗的保障, 63人 (14%) 表示希望设置社会托养机构。
2.在“对自己社会保障状况的评价”调查中, 63人 (14%) 表示非常满意, 201人 (45%) 表示一般满意, 186人 (41%) 表示不满意。
本次调研的对象集中于智力和肢体残疾的残疾人士, 受调查者在行动上受到残疾的限制, 急切需求社会的关照和医疗技术上的支持。受调查者还普遍反映以下问题:
1.需要更多的关于残障儿童的教育指引、教育机构及配套设施, 特别是针对个体康复的专业指导及康复进程跟进式指引。
2.在就近社区设置多点康复中心, 方便重度残疾人士进行康复, 尽量减少远途上的困难。
3.增加残疾人士就医及生活补贴。
4.希望政府加强康复管理及扶持工作, 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
5.借鉴港澳台地区成熟的融合教育, 辅之以特殊学校的形式。
6.创造和谐的社会气氛, 鼓励残疾人士和健全人士均可以参加的社会公益团体活动。
四、完善广州市残疾人社会保障建设的建议
(一) 落实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社会救助政策、社会保险补贴和各项待遇
一是将残疾人的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纳入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 确保残疾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等得到保证, 避免因未能就业等原因导致无法享受基本社会保障。例如在住房问题上, 可考虑将城区残疾人特困户优先安排廉租房, 加大对其住房设施的维护和升级, 为其提供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 同时节约其生活的成本。在调研中, 我们发现, 城区残疾人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表示未领取过专项补助金, 专项补助金的发放也需要进行跟进式的管理, 广州市对市内一级重度残疾人在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基础上, 一直在提高其专项补助金的额度, 但考虑到政府预算有限, 仍然需要其他途径的有力配合。
二是残疾人一样需要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障、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 与健全人群比较起来, 对于社会福利和其他社会扶持有着其特殊需求, 我们应该针对他们的特殊需求提供专门的社会福利保障。在调研中显示, 广州市对残疾人的社会补助主要以补助金和辅助器具的发放为主, 例如对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燃油进行一次性补贴, 对聋哑残疾人发放助听器, 为肢体残疾人配装假肢等实施方案, 这些措施具有针对性, 对残疾人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升和保障, 同时也应该根据各辖区内残疾人实际的需求, 科学地调配补助资源以实现充分利用。
(二) 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
康复是残疾人群顺利融入社会, 参与社会活动的前提。即使很大部分残疾都不太可能通过康复服务达到完全复原的状态, 但是部分的康复也能缓解残疾人群生理、心理上的痛苦, 身体机能上的部分康复也能帮助其更好地参与到社会中去。
康复服务应包括两方面: (1) 医疗康复。将残疾人的康复治疗纳入医疗保障体系中, 将残疾人基本的康复服务需要纳入医疗卫生服务中, 使得残疾人的一些必需康复能得到政府的扶持, 降低残疾人接受康复的费用, 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 提高其接受康复治疗的积极性。这也要求相关部门加强对对公营康复服务的管理和监督。 (2) 社区康复, 在完善医疗康复的基础上, 加大社区康复服务点的覆盖, 在残疾人密度较大的社区设立综合康复中心, 在密度不大的社区设置小型的康复中心, 根据当地的残疾类型, 重点设置对应的康复服务。这样可以使残疾人能够更方便快捷地得到康复服务。同时, 广州市康复机构可以利用地理优势, 多与港澳台地区的康复机构交流联系, 学习他们的成熟做法, 引进他们的先进疗法以及器械, 进一步提高市内康复机构的技术和服务水平。
(三) 加强残疾人生活服务体系建设
对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的照料与对年迈老年人的照料有着相似之处, 所以可以考虑将这些残疾人的生活照料服务, 与老年人生活服务与护理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体系照顾两种人群的制度。这样不仅能整合资源, 还有利于规范这类服务行业的标准。另外, 政府也可以适当放开市场, 在这种类型的服务业中适度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让非政府组织也参与到这类特殊人群的服务业中, 形成行业准则, 做到优胜劣汰, 提高这类型生活服务的效率。
应优先建设残疾人迫切需求的服务项目, 并在事前做好可行性方案以保障资源能较充分利用, 做到保质保量。目前, 很多为残障人士使用的设施设计并不科学, 导致使用率低, 公共资源浪费。笔者建议在公交车上靠近下车处设置一块专门放置轮椅的区域以及增加一个可收缩的坡面方便轮椅乘坐者上下车, 在没有安装报站系统的公交线路安装语音报站系统, 提高广州市内无障碍出租车的数量和服务质量。及时修复已损坏的盲人过街音响装置, 明令禁止侵占无障碍盲道, 科学设计坡道的角度、扶手和休息台。这些细节都是体现生活服务的质量。
(四) 健全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
对于具有工作能力的成人, 则需要更多地考虑完善就业相关政策。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让这些具有工作能力的成人通过自身劳动维持生活, 不仅减轻社会负担, 而且能够使其自身价值得到体现。
在缺乏积极可行的保障残疾人就业体系的约束下, 很多用人单位很自然地会选择雇用健全人而不是残疾人。残疾人不仅难以从工作中得到稳定的收入, 而且在整个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的情况下, 因没能就业导致无法被纳入社会保险中。这将会为整个社会保障架构的完善增添难度。
所以, 笔者认为对于适龄务工且具有工作能力的残疾人群, 政府要为他们提供职业教育或培训。通过职业教育培训, 这部分残疾人能提高其自身的劳动素质和工作能力, 使他们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因此, 政府应大力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 从而增加就业机会。
另一方面, 政府还应积极鼓励用人单位雇用具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士, 例如给予税收的优惠等政策, 以促进更多的具备劳动能力、技能的残疾人走上职业岗位。其次, 政府可通过出台法律法规、加大监督力度, 以保证已参加工作的企业残疾职工和健全人一样平等参加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 以及享有同等的权利。再者, 政府可采取适当措施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可通过在创业初期优惠地或有补贴地为残疾人提供创业所需的经营场所, 适当放宽残疾人经营所需的注册要求, 与银行加强沟通以为残疾人提供优惠贷款或降低贷款要求, 减免税费等措施来提高残疾人的创业能力和效果。
(五) 加强残疾人教育服务体系
针对适龄入学的儿童、青少年, 政策的重点还应关注他们的受教育权利。教育的机会能使其在未来获得更公平的对待, 拥有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对于残疾儿童及青少年, 则应优先保证他们的基础教育, 以确保他们能获得公平的受教育机会。但是, 广州市内特殊学校教学质量、师资质量参差不齐, 而且面对特殊儿童的教学观念比较滞后。对此, 市政府、残联可多与高校合作, 使得特殊学校的老师们在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有理论的更新。另外, 还可利用财政支出, 选派一部分特殊学校教师到港澳台或特殊教育成熟发达的地区学习其经验, 以有所借鉴, 提高特殊教育师资的质量水平。
然而, 由于这部分残疾人和一般的健全儿童相比, 会有不一样的地方, 因此, 面向他们的教育服务不应该用一般的义务教育标准去实施, 而应因材施教或进行辅助治疗式教育。在面向幼儿园、小学年龄段残疾人群时, 除了必要的文化知识的教授以外, 还可以通过特定的体育、音乐和美术课程对精神残疾、智力残疾和言语残疾类的残疾人进行辅助治疗式教育。另外, 对于一些初高中年龄段的残疾人, 则应该尽可能地发现他们的特长, 分类培养, 因材施教, 以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 为将来的就业谋生打下基础。
广州市还可以利用地域优势, 多和港澳台地区的特殊教育机构交流合作, 特别是学习他们关于融合教育的做法。不能把特殊教育完全“隔离”起来, 要有意识地和一般的普通义务教育有所联系, 毕竟让特殊儿童能融入社会也是特殊教育的目的之一。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2003-2010年广东省残疾人事业统计分析报告》
[2]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广州市残联2012年工作总结和2013年工作要点》
[3]高圆圆.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研究综述.湖北社会科学, 2009.8
[4]王雪梅.残疾人就业问题与就业保障政策思考[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2
[5]陶健婷等.残疾人照顾模式和生存质量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7.10
[6]李文琦.和谐社会背景下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浅析[J].西安社会科学, 2008.12
3.西安市残疾人就业情况调查 篇三
【关键词】残疾人就业;特点;问题;对策
就业是民生之本。残疾人就业问题关系到公民权利的实现和生产力的解放。残疾人拥有平等的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和能力。促进残疾人就业既是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和目标。近期,我们对西安市残疾人就业情况作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残疾人数量及各类残疾人数量情况
西安市残疾人总数为57.8万人,其中城镇残疾人17.8万人,占30.80%;农村残疾人40万人,占69.20%。在残疾人中,视力残疾8.59万人,占14.84%;听力言语残疾14.84万人,占25.69%;肢体残疾16.8万人,占29.07%;智力残疾3.86万人,占6. 68%;精神残疾4.28万人,占7.40%;多重残疾9.42万人,占16.30%。在各类残疾人中,中、重度残疾人28.8万人,占49.8%。
(二)在就业年龄段有劳动能力残疾人数量及就业情况
在就业年龄段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约有20.34万人,约占就业年龄段残疾人的83.6%。目前己就业残疾人18.23万人,约占就业年龄段有劳动能力残疾人的89.6%。
(三)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情况
1997年,“西安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经市编委批准成立,处级建制,财政全额拨款,编制13名,现有12人。2008年,“西安市盲人按摩指导中心”经市编委批准成立,牌子挂在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挂牌后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机构规格、经费形式等维持不变。西安市13个区县都有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沣东新城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尚在组建之中。
二、主要特点
(一)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
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是残疾人就业的主渠道。为加快推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工作,西安市于2000年以市政府9号令形式发布了《西安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实施办法》。市残联与市财政局联合出台了《关于市级财政部门代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有关问题的通知》、与市地税局联合出台了《关于地税部门代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有关问题的通知》,形成了多部门联手推进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格局。2001年到2011年,年审单位由1万余家增加到6万余家,残保金征收由1700万元提高到2.4亿元,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由6000余人提高到2.3万人。2002年到2011年,每年新增就业1000余人。实现了残疾人按比例就业人数和残保金征收额的双增长。
(二)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
以安置残疾人和规范用工制度为重点,扩大社会福利企业规模,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在全市115户社会福利企业中,集中安排残疾人职工2918人,残疾人职工占到职工总数7682人的38%。陕西长城建筑制品有限公司2003年安置23名残疾人,到2011年底安置残疾人总数达到了104人,残疾职工年平均收入在2.6万元以上。
(三)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
2005年,西安市启动了“残疾人创业行动”,引导和扶持残疾人开办小商店、小摊位、小餐馆、盲人按摩店,开展修理自行车、配钥匙、补衣服等便民服务,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增加残疾人收入,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对符合条件的,政府给予每名残疾人1000到2000元的资助,7年来共投入扶持资金197.4万元,扶持1787名残疾人自主创业。
(四)扶持农村残疾人就业
2000年,西安市开始引导和扶持农村贫困残疾人“庭院绿色行动”、“自强绿色行动”、“退耕还林绿色行动”和“千人万树绿色行动”,发展种植、养殖业和多种经营。2009年,西安市开始对农村残疾人种养殖户连续三年扶持,户年扶持资金1000元,2011年提高到1200元。10年来,全市共投入扶持资金708.83多万元,扶持7640多名残疾人开展种植和养殖业。2009年以来,西安市投放资金171万元创建市级就业扶贫基地17、区县级40个,为残疾人提供项目咨询、技术培训、病虫害防治、农产品销售等服务。
灞桥区洪庆街道办吴肖亚村三组胡虎子,二级肢体残疾。2006年,在区残联的帮助下,带领村里5名残疾人养鸡。2009年,被列为区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市残联、财政局社保处深入现场确定给予资金扶持。目前,已建成3个温室大棚,4个养鸡场,存栏近10000只,安置残疾人10余名。周至县周一村猕猴桃种植基地是帮扶残疾人发展猕猴桃的基地。基地现扶持残疾人213人种植猕猴桃560亩,其它杂果100余亩,2008年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基地扶持七组肢体残疾人李争民2200元购买生产资料,其2亩猕猴桃成品果园连续两年大丰收,还建起了冷库,收入达六七万元,现已脱贫。临潼区相桥残疾人奶牛养殖基地根据残疾人实际情况,为残疾人送岗位、送技术、送资金、送奶牛的多种帮扶模式。共帮扶残疾人185人,残疾人平均年增收1800元。为西安市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建设创造了一个“公司+基地+残疾人户”的扶贫模式。
(五)培训残疾人职业技能
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以实现就业为目的,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多层次、多元化的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加强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和定岗培训,结合市场和残疾人需求,适时开设和及时调整培训专业,强化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提高残疾人就业竞争力和培训后的就业率。职业技能培训专业有电脑操作、手机维修、家电维修、电脑维修、液晶显示器维修、插花、茶艺、盲人保健按摩、会计、兵马俑仿制技术、串珠、手工艺制作等二十余项。十年来,西安市共培训城镇残疾人17000余人,培训农村残疾人16000余人,培训盲人500余人。
nlc202309011118
(六)举办残疾人就业洽谈会
2003年起,西安市己连续举办了10届残疾人就业洽谈会和洽谈周活动,为残疾人实现就业的搭建了广阔平台。“十一五”期间,仅市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就接待各类就业咨询4万余人次,单位用工登记1200余家,残疾人求职登记4000余人次,向用人单位推荐残疾人就业8000余人次,有2500余人通过推荐上岗就业。
三、存在问题
(一)观念性问题
传统的残疾人就业观制约了残疾人就业。政府一些部门把残疾人就业局限于物质保障,对残疾人就业以“扶残助残”为主,忽视了残疾人通过就业、创业实现自强、自立的愿望;救济色彩严重,对残疾人重物质救济,轻社会参与;重同情恩赐,轻权利尊严,不能满足残疾人全面发展的需要。一些部门把残疾人就业看作是政府的事情,是残疾人工作部门的事情,认为“与己无关”,工作中带有明显的随意性和冲动性,难以形成促进残疾人就业的长效机制。
(二)保障性问题
在社会保险方面,残疾人就业后,部分用人单位不能按照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与残疾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不为残疾职工缴纳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即使缴纳也不是全部险种。这种情况在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尤为突出。在最低生活保障方面,现行的低保政策规定家庭成员一旦就业其不再享受低保补贴,如家庭人均收入超过低保人均标准其家庭将不再享受低保补贴。残疾人作为特殊困难的群体,就业难,稳定就业更难。残疾人临时性、不稳定性地就业直接导致家庭原先享受的低保补贴减少甚至取消。残疾人即便就业,工资水平也不高,甚至会出现就业拿到的工资低于原家庭享受的低保补贴。各级残联费劲周折为残疾人找到了工作岗位,但是残疾人不是不愿意去,就是干了没几天就不干了,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原先享受低保补贴的残疾人就业后其个人、甚至家庭将不再享受低保补贴,较之就业前家庭收入增加不多、甚至减少,与低保关联的如住房、教育、救助等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也不再享受。这极大地影响了部分残疾人的就业积极性。
(三)投入性问题
重视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而用于残疾人就业的经费投入不足。西安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金额逐年大幅增长,残疾人就业人数、比例并未同步增长;直接用于残疾人就业方面的资金未实现同步增长。2011年西安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入2.4亿,直接用于残疾人就业和培训的资金仅600万,占征收比例2.5%。
四、几点建议
(一)坚持将残疾人就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充分发挥政府在残疾人事业中的主导作用,真正形成政府主导、残联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特别是人社、财政、税务、工商、城管执法、宣传、残联等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扎实工作,坚持把残疾人就业需求放在首位,急残疾人所急,想残疾人所想,为残疾人就业办实事、做好事、提供一切周到便捷的服务,使残疾人通过就业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二)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
对已就业的残疾人要监督用人单位依法为其办理各种社会保险,充分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逐步健全教育培训、劳动就业、法律援助等领域的专项救助制度。加强残疾人扶贫和指导贫困残疾人就业。对于享受低保补贴的临时性就业残疾人要给予其一定的就业适应期,待其完全适应工作岗位,稳定就业后,逐步减少、取消其低保补贴。
(三)坚持加大资金投入
各级财政要将残疾人就业工作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并实现逐年增长。加大残疾人多种就业形式的扶持力度,逐步扩大扶持面。要合理使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确保就业经费及时划拨到位,为加快促进残疾人就业提供财力保障。
(四)提高服务水平
各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要牢固树立公共服务意识,坚持将残疾人就业工作融入公共就业全局之中。提高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质量,完善职业指导、职业心理咨询、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能力评估等服务环节。加强对残疾人用人单位的服务意识,积极协调解决用人单位的残疾人相关事宜,提高各单位安置残疾人的积极性。
(五)机关带头
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控股企业中为残疾人预留岗位,并定向招录残疾人。此前有公益组织的调查报告显示,全国30个大中城市中,国家机关招录残疾人比例最高的仅为0.39%,远低于1.5%的法定比例。吸纳残疾人就业,企业行动固然重要,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更要带头示范。北京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
【作者简介】
高奇峰,供职于西安市委政研室。
4.残疾人工作报告 篇四
在刚刚跨入20XX年新春之际,自治州党委、政府25日召开了20XX年社会口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了20XX年社会口各部门工作,安排部署了20XX年各项目标任务。今天下午,我们继续召开的残联系统业务会议一直开到乡(镇、街道)残联,目的是让基层残联的同志进一步了解自治区残联工作会议和自治州社会口工作会议精神,提振做好20XX年残疾人各项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下面,我受自治州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主任的委托,总结自治州20XX年残疾人工作,安排部署20XX年各项目标任务。
一、20XX年残疾人工作情况
20XX年,自治州残疾人工作在州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自治区残联的关心指导和各级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州广大残疾人工作者的努力,比较圆满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一年来,自治州残联系统始终坚持发展残疾人事业这一要务,积极面对残疾人事业新的发展形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7号、国发19号、自治区3号、自治州3号文件精神,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新一轮援疆工作为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残疾人为本,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残疾人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营造了我州残疾人事业快速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及时召开了残联工作会议。
3月1日,自治州党政领导出席了由州人民政府残工委召开的20XX年残疾人工作会议。会议由州政府秘书长奥努力特主持,州残工委副主任、残联理事长代表残工委作了工作报告,安排部署了20XX年残疾人事业重点工作;会议隆重表彰了博州十一五期间涌现出的自强模范、残疾人之家、扶残助残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奖励了参加全国第四届特奥会获两项金奖、获全国第三届盲人歌手大赛第一名、自治区第五届残运会的获奖教练员和运动员;兑现了20XX年残疾人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对考核第一、二、三名的单位分别给予了5000元、3000元、1000元的奖励;签定了20XX年残疾人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
自治州党委副书记帕尔哈提.艾孜木重点从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残疾人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在解放思想、创新发展,为推进残疾人事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把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大力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要强化领导,密切配合,努力开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的新局面作了重要讲话。并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出发,切实把残疾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精心指导,整体推进;各级残联组织要根据新时期、新阶段残疾人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认真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发挥更大作用;残工委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作配合,增强工作合力,共同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为自治州改革发展稳定做出应有贡献提出了新要求。为20XX年自治州残疾人工作各项目标的顺利实现奠定了基础,统一了思想。
(二)康复工作有了新发展。
圆满完成了康复需求调查。为了摸清各类残疾人的康复需求,确保到2015年如期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在自治区残联的统一安排下,全州从4月至6月,开展了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工作。经调查统计分析,全州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为7268人,占总人口的2.03%。其中城镇2796人,农村4472人。有医疗与训练需求的4072人,占有康复需求的56.02%,有辅助器具适配需求的2952人,占有康复需求的40.06%,有其他需求的244人,占3.02%。这些数据表明,目前我州残疾人康复服务面于20XX年全国城乡残疾人状况监测数据残疾人接受过各项康复服务城镇14.1%、农村13.3%的比例还有一定差距。但以上数据可以为我们今后开展医疗救助、心理疏导、辅助器具适配、康复知识普及、日间照料与托养、培训等服务提供了依据。
认真开展了康复救助关爱工程。协同州侨联、卫生等部门,完成了111例白内障复明手术,超额自治区残联下达100例的任务;对248名听力患者接受免费检测和听力评估,超额完成验配助听器57部;假肢、矫形器装配21例;投入14万元,对24名精神病人进行住院治疗,免费服药120人;用9.2万元,对23名脑瘫儿童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康复训练;完成国家和自治区贫困聋儿助听救助3人、脑瘫儿童康复训练5人的抢救性项目;投入1.65万元,为20名残疾人家庭进行了生活起居的无障碍改造;投入14万元,为各类贫困残疾人免费发放辅助器具280件;投入20万元,为康复机构和社区配备康复器材5套120件;投入培训经费20余万元,相继对医疗机构、康复干部、康复协调员、语训教师、残疾人技能人才9批45人次,在全国和自治区各类培训班和机构进行了学习培训,康复技术人员和干部的业务素质和工作理念得到进一步提升。20XX年区、州两级残联投入关爱工程康复项目资金80余万元,服务于500名贫困残疾人,人均1600元。
(三)教育就业有了新成效。
特殊教育学校建成并投入使用,填补了自治州特殊教育的空白。20XX年9月新学期招收聋哑班学生8名,培训特教教师5名。区州两级残联为特教学校从就业保障金中改善办学条件补助经费12万元。目前,特教学校正在筹划扩大招生规模,增加招收班次的准备工作。
聋儿语训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在州残联的努力下,积极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特教学校协调,投入10余万元将聋儿语训部搬迁至特殊教育学校,语训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全年安置残疾人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和个体就业229人,在温泉县鑫洋农业合作社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创建经验的基础上,挂牌验收了博乐市两个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12万基地扶持资金均已拨付到位。先后组织了20余名残疾人技能人才参加了中残联、自治区残联组织的技能大赛,我州有1人在广州举办的全国第二届推拿按摩比赛中获得金奖,有1人获得自治区家电器维修大赛第一名的好成绩,州残联获自治区第三届残疾人技能大赛精神文明奖。
5.残疾人社会实践报告 篇五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又困难的群体,残疾人占全国人口总数5% 其中:视力残疾人877万,占残疾人总数的14.6%;听力语言残疾人2057万,占残疾人总数的34.3%;肢体残疾人877万,古残疾人总数的14.6%;智力残疾人1182,占残疾人总数的19.7%;精神残疾人225万,占残疾人总数的3.8%;多重残疾人782万,占残疾人总数的13%。
二、调查意义
我国目前有残疾人6000多万,关联到大约2亿家庭人口。残疾人是最需要关心、扶持和帮助的特殊困难群体。我通过参加“关注身边的残疾人”暑期社会调查活动,了解到了我家乡关于残疾人的情况。通过这次活动我认识到关注残疾人的重要意义,残疾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关爱残疾人,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
三、调查方式
活动中我们采用了多种调查方式:文献调研(资料查阅)、实地调研(走村入户)、抽样调查、重点调查、现场采访、个别交谈。
四、东营市关于残疾人的有关政策
1.东营市残联出台的关于残疾人的政策:
11月25日,东营市以东政办发〔〕76号文件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详细规划全市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目标、内容、推进方略,正式公布有关领导机构人员名单,为全市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提供坚强政策保障。
利用5-8年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确保残疾人享受普惠政策,着力加强特惠保障力度。通过健全残疾人专项救济金制度、实施“残疾群众温馨安居工程”“扶残助学工程”逐步健全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通过政府补贴,扩大保障范围等改善残疾人社会保险状况;通过免费提供辅助器具、抢救性康复服务,补助托管安养费用,改善孤残儿童生存、发展状况等提高残疾人社会福利水平。
据了解,20东营市在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活动中,各级各部门累计投入资金12.5亿元,残疾人得实惠5.6亿元,人均得实惠4650元,发放调查问卷1万份,残疾人满意率在98%以上。在推进信息交流和公共交通无障碍建设上,配备了无障碍公交车,方便了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日常出行。并购置了电视数字手语翻译机,已在东营新闻联播中试运行。对516户中心城区家庭和650名农村残疾人家庭进行了无障碍改造,安装了无障碍扶手、语音门铃和闪光门铃。注册成立了东营市阳光导盲犬培育中心,培育幼犬18只。2012年12月初,东营通过“十一五”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国家验收。2012年,东营开展“你行,我行———爱心不找零”活动,在东营出租车、公交车、商场等共设立爱心捐款箱1617个,募集助残资金10万余元。各级残联为考入高校的残疾学生报销80%的学费。市特殊教育学校和市聋儿语训学校实现了全免费就读。
2.东营市出台的关于残疾人的就业政策
东营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为了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规范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根据《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和《山东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 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2012年,东营将继续实施“百千万残疾人就业创业扶贫工程”,新建残疾人扶贫基地10处以上,发展庭院经济50户,扶持个体从业30名,培训残疾人3000人以上。并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安排一定数量的优秀残疾大中专毕业生到市直机关党政事业单位工作。并且年内计划救助残疾人8000名以上,做好残疾人托养“阳光家园计划”项目,鼓励社会力量创办残疾人托养机构。并建立完善未入学残疾儿童少年教育求助政策,确保不因贫、因残失学、缀学,力争将东营市特殊教育学校打造成“山东省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定点学校”。
3.东营市“助残日”开展的活动
五、具体案例
2012年7月28号,我们社会实践小队来到了东营市利津县利津街道刘星昌老人的家中。带着几分胆怯与同情我们推开了刘大爷家的门,刘大爷带着几分疑惑招呼我们坐下,我们说清来历之后老人热情的招呼我们并与我们小队成员聊起来。刘星昌老人今年64岁,是利津街道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全家人住在土胚房里,仅仅享有农村合作医疗这一项医疗保障。五年前他患了严重的脑血栓致使半身瘫痪,经过疗养下肢虽有所好转但走路时仍然一瘸一拐的,如果不拄拐杖根本无法正常行走。因为经济原因刘大爷耽误治疗以致左手臂瘫痪。
刘星昌老人是需要我们关心的残疾人,但他更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老人并不因为身体的残缺而垂头丧气,愁眉苦脸,也并不因身体的残缺而自卑。他坦然面对生活,从容面对命运带给他的一切。从刘大爷的身上我体会到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其实大多数人都是像刘大爷一样的平凡人,身体残缺的刘大爷在平凡的生活中乐观的生活,坚强的面对挫折。从这位老人身上我们学到的是一种人生哲学。
六、实践报告总结
6.残疾人抽样调查工作总结 篇六
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调查网络,是做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基础。
县政府对残疾人抽样调查十分重视,主要领导专门听取了汇报,并做出了重要指示和安排。2005年10月成立了以副县长刘培国任组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统计、民政、卫生和残联负责同志担任副组长的阳谷县残疾人抽样调查领导小组;2006年1月,县委、县政府领导调整后,县政府又及时调整了残疾人抽样调查领导小组,副县长王同章任组长。抽中乡镇成立了以乡镇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分管残疾人工作的乡镇党委副书记任办公室主任,统计站长、残联理事长任副主任。抽中村由村支部书记任陪调组长,计生专职、会计、村民小组长等7人任陪调员。县成立了25人的调查队,县残联理事长方勇任队长,县统计局纪检组长张祥伟任调查员副队长,县卫生局红十字会主任牛钟岷任医生副队长,设统计员1人、调查员14人、医生7人,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完整的调查网络体系。
副县长王同章担任2006年1月上任后,正是残疾人抽样调查摸底、登记的关键阶段,他不辞劳苦跑经费,虽说我县属国家级财政补贴县,但没有享受到上级的补助,只能靠县里解决。经过王县长艰苦细致的工作,最终落实经费5万元,尽管还不能满足调查的需要,但在我县调查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对于调查的顺利开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采取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宣传,使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和支持调查工作。
残疾人抽样调查与以往调查有所不同,具有特殊性、专业性、技术性,涉及范围广,参与部门多,难度大。我县抽。
14块,每块刊登2期内容;乡镇广播站播发残疾人调查宣传稿件20篇,累计140小时,村广播室8个,累计宣传240小时;悬挂条幅累计70幅,累计悬挂时间45天。
三、扎实认真培训,逐人逐户摸底,精心做好登记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调查质量,为此,我们从编制抽样框到培训、试点、制订方案等环节,环环相扣,仔细、扎实、认真的进行。
1、科学编制抽样框。县统计局于2005年10月25日编制完成全县18个乡镇(办事处)抽样框,11月21日编制完成村级抽样框,对抽样框中的人口数据与公安、计生等部门进行了仔细核对,对村级人口数据与抽中乡镇进行了仔细核对。对8个抽中村按照要求划分小区,并给制了村级图,对村级图的绘制统一了标准:即西北角为第一小区,按顺时针方向进行划分。2006年1月16日绘制完成上报了抽中小区的小区图。
2、结合实际搞培训。我县对培训工作极为重视,学不好等于调查不好。2006年1月9日,我县17名调查员赴济南参加全省残疾人抽样调查培训班,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李庆娥行前代表县政府对调查员提出了希望和要求。在济南培训期间,我县成立了2个学习小组,由县抽调办主任高纪录、县统计局纪检组长张祥伟分别负责,复习白天讲的知识,结合我县情况,探讨下步调查方法,对有争议的指标,第二天请教老师。这次培训锻炼了我们调查队伍,凝聚了人心,增强了搞好调查的信心和决心。
2006年3月11日,我县召开了残疾人抽样调查动员暨培训会。副县长王同章在会上做了重要讲话并与各乡镇签订了责任状。县残联理事长方勇提出明确要求,县统计局纪检组长张祥伟详细讲解了这次调查的组织方式、调查步骤、调查方法、指标涵义、填表规则及注意事项。25名调查员、64名陪调员通过培训掌握了做什么、怎样做的调查方法与技巧。
3、结合试点搞预案。2006年2月18日至28日,我县3名业务骨干参加了全省残疾人抽样调查龙口试点。试点期间,他们根据入户调查遇到的问题及表中出现的错误,制订了《阳谷县残疾人抽样调查工作方案》及调查注意事项,为调查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逐人逐户搞摸底。摸底工作是做好入户调查登记的基础。我县为了切实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对摸底调查实行责任到人,即从摸底、登记、审核、汇总全过程负责。对上报的摸底表认真审核,审核重点是0——6岁儿童数及疑似残疾人数。按照人口出生率评估0——6岁儿童数,对0——6岁儿童较少的左洼村和谷南社区组织全体调查员重新核实。依据残疾人发证人数与全县疑似残疾人的比例,对常楼、许庄两个村进行了重新核实,真正达到了摸底的作用。
四、克服一切困难,细致周到安排,一丝不苟的做好现场登记工作。
现场登记是这次抽样调查最核心的环节。为做好现场登记工作,克服急燥、麻烦、疲劳、情绪波动等不利因素,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1、领导关心,鼓舞士气,以身作则,同甘共苦。
现场登记期间,副县长王同章先后3次到调查小区慰问调查员,抽中乡镇党委书记、分管副书记慰问陪调员。安乐镇党委副书记崔行飞在登记现场坐阵指挥,专门派人送来水果、矿泉水,村委会特意安排专人烧开水。县统计局局长谢振仁下村慰问调查员,县中医院院长钟慎清下村慰问医务人员,并带去慰问品。各级领导的关心,鼓舞了士气,增强了调查员、陪调员做好调查的信心和决心。
县抽调办为了克服调查员上火、疲劳等不利因素,专门为调查员配备了茶叶、大饮水杯等生活用具。
为节省经费,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县残联理事长方勇与调查队员同吃“大碗菜”,同调查队员一样入户调查,每天步行10多里。
2、想法设计,提高见面率
我们在宣传发动的基础上,首先提前通知村民在家等候。其次,我们专门为农户购买了洗衣粉,按照见面的人数分发。三是调查队员利用晚间入户调查。这样,我县入户调查见面率达到80%,大大高于规定要求。
3、精心安排,提高检查率。
为保证儿童到站检查人数,阳谷县抽调办专门为儿童购买了玩具,使儿童能够顺利前去体检。为确保疑似残疾人到站检查,我们一是对到站检查的疑似残疾人发放宣传画,进行慰问,二是安排医生到家检查。这样应检人数全部进行了体检,没有失查人数。
4、掌握进度,克服急燥情绪
调查期间,我们对前两个小区的进度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经验,针对各组调查的不平衡性,我们分配了各小组任务。小区的第一天每组不允许超过6户,以后不能超过10户,剩余时间进行自查,确保质量。
5、做到“五个确保”,严把数据质量。
为确保调查指标的真实可靠,县抽调办结合被调查村实际,做到了五个确保:即确保0——6岁儿童一个不漏、确保疑似残疾人一个不漏、确保婚姻状况真实可靠、确保农户收入的真实性、确保能耗指标的真实性。
为了做到五个确保,我们在调查入户时,首先让村计划生育专职主任将1999年4月1日以后出生的儿童及其父母的姓名与《摸底调查表》一一核对;通过召开村文书、计划生育专职主任、村小组长和被调查户代表座谈会,对抽调小区逐户分析,重点核对老年人身体状况、核对未婚青年的残疾状况等。在排查摸底的基础上,调查员入户时,有针对性地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确保上报数据真实可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农户对收入概念不明确,认为收入仅仅是装入口袋里的现金数,有的甚至怕露富、故意隐瞒收入,有些未婚青年对残疾状况避讳,有些再婚、离婚者羞于启齿等情况,我们采取先由村小组长提前统计各户从事的耕地亩数、养殖的数量及从事的副业项目,然后由村会计计算出调查户的初步收入,在调查中注意对照,对出入较大的进行重点核实,直至被调查户认可。对婚姻状况让计划生育主任拉出底子,在调查中调查人员针对重点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征得被调查户的理解和支持。对能源消耗,由村电工按照上交费情况拉出用电情况。从而,确保了调查数据的真实性。
五、采取奖惩机制,做好复查与互查,确保调查数据准确规范
1、自查。每天调查结束后,调查员按照《检查规则》,逐户逐人逐项审核,对入户时没有计算年龄的,要补填。检查的重点看项目是否齐全、填写是否规范、逻辑是否正确,然后填写《调查组进度表》
7.残疾人社会工作调查报告 篇七
关键词:残疾人,心理康复,干预
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世界残疾报告》,该报告表明,在世界总人口中,大约15%的人有某种残疾,他们因残疾而普遍存在与健全人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强烈的自卑感和孤独感、焦虑与抑郁情绪,并在认知和行为上有异常表现。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残疾人康复服务特别是心理健康的干预,尚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旨在了解残疾人心理健康状况,探索社区残疾人士身心康复服务的方法,为他们回归社会创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徐家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的持有残疾证、登记在册的残疾人中随机抽取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后因动迁、搬家等原因各脱落2例,最终完成116例。其中,对照组58例,男35例,女23例,平均年龄为(51.60±12.34)岁;干预组58例,男36例,女22例,平均年龄为(54.26±11.31)岁,见表1。对照组和干预组对象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和文化程度等基本情况经卡方检验或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评定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自行设计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等人口学资料、社会支持情况、以及焦虑自评量表(Zung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Zung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SAS和SDS量表由Zung编制,因使用简便,在国内外应用颇广,故作为研究对象心理健康评定工具。量表先由研究对象自评,当场收回后再由工作人员将粗分转换成标准分。
1.2.2 心理干预方法。
由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社区医生和助残员组成的干预小组实施心理干预措施,主要采取了团体咨询、个别辅导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的综合心理干预,为期12个月,具体措施如下:(1)团体咨询。它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由咨询员根据社区残疾人所遇到的心理问题的相似性组成训练小组,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和引导,彼此启发、支持鼓励,使大家共同了解自己的心理和他人的心理以改善人际关系、增加团体适应性、促进人格成长和心理发展[1]。团体咨询活动将干预组分成5个小组,每组10~12人,共干预6次,每2周1次,每次120分钟。团体咨询大致分4个阶段:创建阶段、过渡阶段、成熟阶段和结束阶段。干预内容主要包括营造氛围、互相认识、培养凝聚力和信任感、接纳和重塑自我、人际交往训练、情绪管理、改变认知、团体协作、挫折训练及结束与告别等。同时每2月组织1次集体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巩固团体咨询效果。(2)个别辅导。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心理健康服务指导点,对有需求的或存在明显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对象进行每周1次的心理辅导。个别辅导坚持尊重和保密原则,主要运用提问、倾听、共情、复述、反映、澄清、鼓励、消除疑虑和提供保证等一般心理支持,帮助研究对象认识问题、改善心境和提高信心,从而促进其心身康复过程。对存在严重心理障碍的残疾人及时转诊。(3)家庭干预。主要针对研究对象家庭及其主要成员,以改变家属的情感表达、改善患者生活直接环境来促进研究对象身心康复。不定期地根据需求进行。
1.2.3 统计学方法。
资料采用Epidata 3.02建立数据库进行录入,运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独立样本t检验,与全国常模比较用单样本t检验,干预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 社区残疾人心理健康状况
通过基线调查发现,本项目116名研究对象的SAS量表标准分为(42.08±8.61)分、SDS量表标准分为(43.84±10.39)分,两量表分数均明显高于全国常模(P<0.05),见表2。
2.2 两组对象SAS评分比较
表3显示,干预前,干预组的SAS评定为(41.62±7.98)分、对照组的SAS评定为(42.53±9.25)分,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干预组的SAS评分(35.91±7.16)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干预前比较,经配对t检验,干预组的SAS评分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的SAS评分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
分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5。
2.3 两组对象SDS评分比较
干预前,干预组的SDS评分为(44.56±11.45)分、对照组的SDS评分为(43.12±9.26)分,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干预组的SDS评分为(35.83±10.79)分,对照组的SDS评分是(40.03±10.73)分,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干预前比较,经配对t检验,干预组的SDS评分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的SDS评分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
2.4 干预后两组对象的家庭支持变化情况比较
表4显示,经过干预,在改善家庭支持方面,干预组的改善率(58.6%)明显高于对照组(34.5%),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表明心理干预改善了家庭支持环境。
例(%)
2.5 干预后两组对象的周围人际关系变化情况比较
干预后,两组对象在人际关系方面,干预组的改善率(55.6%)明显高于对照组(41.4%),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这说明心理干预能够改善其人际交往,见表5。
例(%)
3 讨论
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加大对残疾人的关怀照顾是社会和谐的一个标志。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残疾人总数已超过6 300万人,他们因残疾而普遍存在与健全人不同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而心理干预对于帮助残疾人恢复身体功能、克服障碍,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充分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2]。本研究显示,通过对社区116名残疾人进行基线调查,结果发现,本次研究对象的SDS、SAS分数分别高于全国常模,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社区残疾人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普通人群。这由于不少残疾人因为身体缺陷和康复困难的存在,劳动力的丧失,经济的贫乏等使其心理防卫机制产生了“否认”心理,长期的“否认”就会使得他们的自我概念、情绪和行为等发生偏差,容易把生活中的困难和苦恼都归结于残疾,产生自卑感、孤独感和焦虑或抑郁情绪,同时形成自我封闭,渐渐失去对周围人或物的兴趣和热情,进而产生与外界社会环境的疏离。同时社会对残疾人也存在着不正确的认识,社会福利机构对残疾人的帮助有限,使他们对自己的未来产生了无法掌控的恐怖心理,就使本来就社会适应困难的残障者更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所以,社区残疾人士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我们应积极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服务活动来帮助其早日康复。
本研究采取的心理综合干预是由团体咨询、个别辅导和家庭干预等有机结合的手段对社区残疾人士及其家属给予指导和帮助,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改善家属的情感表达,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各种事件的应对能力,从而促进其自我调节能力,达到身心健康和发展,效果明显。表3、表4结果表明,在干预前,两组的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分数无明显差异。经过为期1年的心理综合干预后,干预组的焦虑、抑郁量表评分均明显降低,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这说明,心理综合干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区残疾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一致[3,4]。表5、表6显示,干预后,干预组的家庭支持和人际关系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心理干预提高了其人际交往能力,改善了家庭支持情况。可见,对残疾人实施心理干预,尤其是通过团体咨询环节提供真实的社会生活情景和社交机会,在充满信任的集体围中接纳自我、培养自信和发展自我,同时辅以针对性比较强的个别咨询和以改善家庭康复环境的家庭干预,这种综合性的心理干预技术比单一的心理咨询技术更具优势。然而,笔者在活动中感觉到,大多数的残疾人士能够主动和容易融入到团体中,但部分长病程的精神残疾者主观能动性略显不足。尽管综合性的心理干预对残疾人心理康复效果明显,但对不同残疾类型残疾人的心理干预疗效差异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同时,根据国家卫生部、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工作的要求,随着家庭医生责任制签约服务的开展,更多的问题暴露出来。就本中心来看,目前国家二级心里咨询师资格的全科医生只有10余名,这远远不能满足目前社区居民的需求,需要加强对社区全科医生心理咨询能力方面的培训。
参考文献
[1]傅安球.心理咨询师培训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54.
[2]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3]黄凌谊,张翔.心理干预对提高残疾人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1,2(23):2968-2969.
8.残疾人社会工作调查报告 篇八
关键词:残疾人;保障性住房;法律权益
衣食住行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要求,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又以住房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由于高房价低收入,现在社会的一些弱势群体,把保障性住房当作拥有住房的唯一希望,残疾人作为弱势群体中最困难的部分,对保障性住房有着极为强烈的期望。需要通过保障性住房,来改善他们简陋的生活居所,脱离危房的恐惧。
1、甘肃省残疾人保障性住房建设现状
1.1法律和政策保障
保障性住房作为社会福利的一种形式,在立法时就应该考虑到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考虑这种社会福利的适用范围,突出残疾人在住房困难群体中的地位,做到科学立法。残疾人作为一种特殊群体,在国家的发展规划中更应出台特殊的照顾政策,党中央国务院也下发文件精神,解决低收入残疾人的住房问题,住房是民之根本,有了住房残疾人可以更好的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政府的关爱。在党中央领导的关怀下,全国各地已就残疾人保障性住房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
1.2典型实例:临夏和政县“交钥匙”工程
临夏和政县的“交钥匙”工程在保障性住房方面做出的相关措施极大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走在了全省残疾人保障性住房的前列。由于许多特困户都是单身或残疾,存在着智力劳力等方面的问题,一般的扶助手段难以从肯本上解决他们的贫困问题。为了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和政县对缺乏智力劳力的特困危居人群,积极探索创新,实施了“交钥匙”工程,使这部分特困群众圆了“住房梦”。为了解决当地残疾人的住房问题,从2010年到2013年,和政县整合残联、城建、民政等部门危房改造资金,在全县共实施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1336户,户均补助资金达3.1万元,总投入资金达4000多万元。到2014年底,全县的农村贫困残疾人全部告别土坯房、危房的历史,提前6年实现全县残疾人危房改造规划,为广大残疾人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交钥匙”工程,很多贫困的危居残疾人,住上了梦寐以求的新房,重新又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1.3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如此,甘肃省残疾人保障性住房问题仍很严重,在省内的一些偏远农村地区还有大量特困残疾人居住在危房土房中,城市的残疾人还有大量居住在棚户区、待拆迁等老房子中,居住环境不容乐观。没有相应法律法规的要求,有些地方政府对残疾人保障房的建设不够重视,依然热衷于“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的建设,不能好好贯彻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往往以资金不足为由延缓搁置残疾人保障性住房的规划和建设。
2、阻碍甘肃省残疾人保障性住房的因素分析
2.1残疾人保障房准入标准高
在保障房的分配过程中,我们要着重关注残疾人群体,放宽残疾人保障房准入标准。残疾人是社会特殊群体,基于其自身的残障智障,我们在保障性住房的分配中,应对其降低标准①。残疾人创造财富能力较差,在与正常人获取相同财富是他们要付出多于常人几倍的努力,而且残疾人在普通生活中所要担负的医疗费用是健全人的两倍。所以在此建议降低残疾人参加保障性住房的分配标准,努力调查排查残疾人的生活状况,做到不漏一人一户,扩大残疾人进入保障性住房的范围。
2.2各部门配合不协调
各级残联将调查统计结果向当地政府汇报,协调保障房实施部门把残疾人危房户纳入本地扶持对象并参与组织实施。及时掌握本地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实施的基本情况。土地、财政、建设等部门联合,积极吸取临夏和政县保障房建设经验。残疾人保障性住房应纳入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政策项目,确保每年有固定资金投入在残疾人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上。04年国家实施了残疾人事业专项彩票公益金农村牧区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这样就实现了对农村贫困残疾人住房项目的专款专用,保证了建设资金的常态化。
2.3残疾人保障房分配退出机制不健全
对于残疾人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国家和地方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政策,残疾人拥有安全住房要达到相应的比例、每年要确保改善多少户残疾人的住房环境,这样可以保证残疾人住房的开工建设率。在残疾人保障性住房的分配中应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把好严格关,特困残疾人、居无定所、生活环境实在不宜居住的残疾人要优先住上保障房,用法律进行保障。残疾人保障性住房的分配退出严格用法律进行规范和保障,做到有序建设,公平公开分配。
3.优化和改善甘肃省残疾人保障房建设的对策
甘肃省残疾人保障性住房、危房改造已纳入住建部项目。2014年甘肃省共帮助14750户残疾人家庭完成了危房改造,这项惠民工程从2009年开展至今6年时间里,甘肃省共有6万多户农村残疾人家庭住进新居②。笔者从残联获悉,国土部门对符合用地条件的残疾人申请宅基地,给予优先安排,对生活确有困难的,由当地有关部门减免宅基地管理费。房产部门对符合租住公房条件的残疾人,优先给予安排,并酌情减免租金。拆迁残疾人房屋时,将本着就地、就近、方便的原则,在安置的地段、楼层上予以适当照顾。拆迁者在发放临时补助费、停业补助费时,对特困残疾人则按规定标准提高20%的比例发给。乡镇人民政补贴府和土地管理部门应当优先为符合申请条件的农村残疾人家庭办理宅基地审批手续,将贫困残疾人家庭优先纳入农村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规划项目,依照有关规定减免个人应承担的相关费用。城市各级住房管理部门应当对符合廉租住房保障条件的残疾人家庭优先安排廉租房或给予保障性住房。只有这样,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才会更加和谐完美。
参考文献:
[1]我国保障性住房研究.法律教育网,2012,03
[2]和政:交钥匙工程圆了特困群众住房梦[N].甘肃经济日报,2015.01.28
[3]张朝霞.健全和完善保障性住房的法律规制[N].甘肃日报,2012.07.27
注释:
①应该放宽残疾人保障性的准入条件.人民政协报
②12年前四月甘肃省已建设保障性住房10.3万套.新华网
【残疾人社会工作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关爱残疾人社会调查报告06-30
残疾人申请补助报告09-22
残疾人护理补贴申请报告07-03
对残疾人的调查问卷11-23
残疾人志愿者活动报告07-18
残疾人社会工作目标09-18
残疾人社会工作案例09-20
残疾人联合会关于2021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安排的报告10-21
关于村级残疾人情况的调研报告09-05
残疾人专职委员09年述职报告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