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个性化教学(精选8篇)
1.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个性化教学 篇一
小学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浅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课程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注重学生阅读实践,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个性化阅读教学新理念伴随新课程改革步入了我们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风靡课堂,且异彩纷呈。但诸多教师在教学中无视学生的阅读需求,使学生处于被动阅读状态,让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有失个性”。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在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多元化见解的同时,应满足学生个体的阅读愿望,在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的同时,正确对待学生个性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决不能无主见地附和学生、无原则地迁就学生、无标准地夸赞学生。面对动态万变的语文课堂,教师应关注每一位阅读个体,充分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认真倾听学生的每一句话语,正确审视学生的每一处体验,及时巧妙地应对学生在读书、感悟中存在的问题,将学生的阅读引向正确的轨道。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倡少做题,好读书。”兴趣是阅读行为的最佳动力。兴趣总是与情感密切联系着的,消极的情绪体验往往会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情绪体验在阅读活动中的作用,要根据学习材料培养和发展学生阅读的充沛情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阅读活动之中来。小学语文教材课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教学中应从课文内容入手,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多种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灵活设计教学过程,吸引学生,激发其情感,提高其阅读的积极性。如《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会摇尾巴的狼》等课文,教学时,可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寓阅读于活动之中,学生很容易进入教学情境,进行自主阅读。教学中创设某种问题情境也会引起儿童迫不及待的阅读兴趣。如教学《看电视》一文,可以这样导入:“我们全家人心中都有一个秘密,这个秘密到底是什么呢?你们想知道吗?”为了寻找这个秘密,学生纷纷打开课本读起来,想尽快找到答案。总之,教师把握好阅读的激趣点,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真正领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形成内在的学习动机,阅读的愿望会更强烈。
二、及时指导,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要加强读书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必须面向全体,指导学生培养语感,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朗读是阅读活动中重要的形式,它能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教科书中丰富的学习内容,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在获得语感的同时能积累词汇、增强体验、陶冶性情。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在教学中,我们倡导个性化阅读,首先要正确把握“读”这个层面的个性化。目睹语文教学现状,在语文个性化阅读新理念的引领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自主读书,但忽视了让学生自能读书。一节语文课下来,“读”充盈课堂,读书形式多样,有齐读、个别生读、小组赛读、男女生对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但在读书指导过程中,教者唯恐抑压了学生的个性,不论学生读得怎样,都予以无标准的夸赞,“你读得真棒!”之类的激励语给以每一位学生。有些学生连“正确、流利地读”的要求都没有达到,教者还说“你读得真有感情!”;学生腼腆地站起来小声地读完课文之后,教者还说“你读得真不错。”试想,这样无原则地褒奖学生,久而久之,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何以养成,学生的读书能力何以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针对读书个体在读书过程中存在需要注意、值得改进的地方,适时指导学生练读,逐步提高其读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读书实践中逐步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书,并从中习得大胆地、声音洪亮地、举止大方地陈述自己思想的语文基本素养。
三、尊重主体,张扬学生阅读个性。《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当学生进行阅读时,学习氛围愈宽松,学生的阅读个性愈能得到张扬。
(1)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方式。教学中,让学生自由初读课文时,有的喜欢大声诵读,有的喜欢轻声朗读,有的则喜欢无声默读。无论采用何种方式的读,只要学生专注读书,身心处于与文本的真情互动中,教师就应该去支持他们,去指导他们,而不应该以大众化的模式去束缚他们。
(2)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由于学生对文本知识理解、接收的个体差异,从满足学生的个体学习需求出发,在初读课文时,教师可让学生愿意读什么内容就读什么内容,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给学生以自由选择的权利。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让有相同爱好的学生自由组合,进行选择性学习,学生按小兴安岭四季的不同景色分成四组展开研读后,各小组自主推选代表,以不同形式分别向大家介绍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季美丽的景色。在此过程中,学生选择哪些同学作为自己的学习伙伴,学什么,用什么方法学,用什么方式展示学习成果,给学生以自主选择的自由。
充分尊重学生,让他们享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课堂上每个学生都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的个性会得到充分张扬,潜能会得到充分发挥,能真正发现自我并发展自我,语文课堂将成为学生个性化阅读地乐园。
四、适时引导,体现文本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教学中,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珍视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他们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阅历和人生体验,面对同一文本,会产生异样联想启迪和个性化感应。教学中,教者不能无视所接触的文本材料的价值取向,任由学生“信马由缰”,而应珍视个体差异,联系生活,适时引导,在师与生和生与生的对话交流、思想碰撞中提高认识,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端正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如教学《中彩那天》一文,在拓展交流环节,师生围绕“诚信”话题展开讨论,各自畅谈学习本文的收获。大家纷呈自己的见解,其中一位学生却说:“老师,我觉得这篇课文不真实,生活中哪有这么傻的人,连„奔驰‟汽车都不要。”笔者一愣:“哦!说说你的看法?”这位学生说:“前不久的一天夜晚,两位骑摩托车的在街道上相撞,一方当场晕倒,另一方却逃之夭夭。一位三轮车司机路过此地,连忙将人送进了医院,谁知这人的家人赶来后,却一口咬定是这位好心人撞的。您说这世道还有诚信吗?”他话刚说完,好多同学也跟着嚷嚷起来……学生说的是实话,此时若任由学生言说,教者不进行正确的引导,本文的学习目标将无法达成。“小课堂,大社会。”这位学生的偏差解读,实质上是他们情感思维的真实写照。因为它植根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引起很多同学的思想共鸣。但我们不能因为其来源于真实的社会生活就肯定它的价值,而否定“做一个诚实而守信的人”这种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教学中,对于如此客观存在的偏差解读,教者决不可闭口缄言,态度暧昧,应该旗帜鲜明地加以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多不多见?我们应该怎么做?”通过讨论,让学生感悟到,这种社会想象是事实存在的,但并不是普遍想象,而是社会的阴暗面,是社会生活中极个别现象,应该被我们所唾弃。多元解读不等于多元价值观,教者要适时引导学生辨析、明理,从而使学生个体的阅读体悟与文本的价值取向趋于一致。
正确把握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从满足学生个体学习需求出发,给学生创造自主阅读的时空,充分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于学生读书存在问题时,及时指导,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读书能力;于学生对文本解读发生偏差时,适时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从而实现语文教学既教书且育人的终极目标。
2.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个性化教学 篇二
一、追求新奇,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喜动不喜静,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教师要抓住学生兴趣点,把学生关注力聚拢起来,需要把每一句话都说到学生的心里,学生自然会为之所动,并建立良好互动基础。语文课堂上,有个别学生喜欢接老师话茬,这本是学生积极思考响应教师教学的行为,如果教师不能正确看待这种情况,对这样的学生讽刺挖苦,学生学习积极性必然会受到打击。因此,教师要利用学生好奇心,积极激发学生兴趣点,点爆课堂学习气氛。教师有丰富的语言技巧,也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还需要教师用真诚、博学、热情的语言来打动学生。
如教学《触摸春天》时,教师先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然后在音乐伴奏下,设计了一大段导语,渲染出一种别样的意境:“春天来了,来得五彩缤纷,来得轰轰烈烈。田园中有春风,河塘边有春雨,校园内有春花,小道边有春草。春天有形、有色、有味,我们真幸福,能够享受这美丽的春光。上帝也会疏忽,他忘记打开一些人的听觉,无意关上一些人的视觉,这些人又如何欣赏这明媚的春景呢?有这样一位盲童,用他特有的方式欣赏到了春光,而且一点也不差比我们这些正常人,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学生被教师的一番话深深打动了。因为在我们的身边就有身体残疾的人,他们有正常人的一切情感。教师提出的问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大家都想知道这些残疾人怎么欣赏春光的,学生学习兴趣点被点燃。
二、追求幽默,启动学生探索思维
教师幽默诙谐的语言有超乎想象的感染力。据相关调查显示,在受学生喜爱的教师推选中,有超过八成的教师都具备说话幽默这一特质。教师幽默不是和学生乱开玩笑,而是利用智慧语言,展现语文教学的魅力。正如斯维特洛夫所说:“教育家最重要的也是第一位的是幽默。”可见教师语言幽默的重要性。课堂教学中,遇到教学难题时,如果教师能够利用幽默诙谐的教学语言对问题展开解析,很可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引导效果。
小学生思维非常活跃,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意外情况的发生。如教学《将心比心》这篇课文时,教师讲到扎针环节,有个学生忽然愤愤地说:“现在医院医生都不是好人,小病大治,就知道赚钱。有的医生还收红包,上次我感冒,花了一千多元还没有治好,这不是坑人吗?”大家都没有想到会出现这种情况,学生都把目光转向老师,不知老师会如何处理这个问题。教师脸上依然挂着笑容,不仅认真听这个学生的发言,还不时点头表示赞同:“这位同学说得太对了,现在医院的确有一些不良现象。但我们不能以偏概全,说医院没有好人当然是不对的,如果医院没有好人,你出生时是谁负责接生的呢?你长这么健康,如果不是医生采取措施,你早就小命不保了,还能在这里慷慨激昂吗?”学生都笑了,课堂气氛很轻松。
教师面对教学意外,并没有出现情绪波动,而是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化解了学生的误解,这就是语言艺术的典型应用。如果教师义正词严地指责学生,学生积极性肯定会受到打击,下回谁还敢说心里话呢?
三、追求温暖,鼓励学生展现自我
俗话说:“一样话十样说,会说的让人笑,不会说的让人跳。”语文课堂教学也是这样,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热情和关怀,并用足够温度的语言感化学生,课堂教学才会呈现高效性。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交流。”教师对学生展开教学时,需要亲切自然,要用充满爱的语言,让学生感觉到温暖。
如教学《全神贯注》这篇课文,教师提出思考问题:罗丹修改女像的动作、语言、神态是怎样的?说明了什么?修完女像后发生了什么事?学生开始讨论探究,教师巡视学生谈论情况,并不时给予指导。学生展示谈论成果时,教师不是让学生用语言来回答,而是用“慢动作回放”的方式,让学生来演绎。学生对教师突如其来的决定有些措手不及,都不敢轻易举手。教师一遍遍地鼓励,让学习委员带头。学习委员别别扭扭地完成了动作,教师连用三个“好样的”给予表扬,并带头为其鼓掌。其他学生这才有勇气接受挑战,纷纷要求登台表演,课堂学习气氛相当浓烈。教师的鼓励充满温馨,学生自然会感觉到力量。
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个性化教学 篇三
【关键词】小学教育;语文教学;口语交际与个性阅读
新课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新的要求,口语交际能力可以作为综合素质的一方面,是学生日常交流沟通所必需的能力,小学生初步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口语交际是小学语文教育重要侧重方面,而个性化阅读则是通过一种新颖的阅读方式,学生在阅读中注重文章的情感表达,再通过课堂的练习,能够将文章的情感很好的表达出来,这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有直接关系。
1 个性阅读概述
所谓的个性阅读并不是传统形式的阅读,个性化阅读注重的是朗诵和情感,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对所学文章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阶段需要朱总语气语调,在朗读过程中将文中作者蕴藏的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这种阅读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在朗读中学到更多表达性的词语和句子,这两点对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很关键。日常生活中小学生在与人沟通时所表现出来的不连贯或者意思表达不清晰的现象,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学生的词汇量较少,同时思维表达能力较低,很难通过语言将自己内心情感表达出来,导致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不到提升。
2 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口语交际能力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能力,同时语言发展水平也是衡量其智力水平的重要指标,可以说口语交际能力与小学生智力开发密切相关,擅长沟通交际的小学生会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与其他人接触的机会更多,这对其心智发展有促进作用,同时在小学阶段提升其口语交际能力,对其日后的成长很重要,会让其变得更加自信,在中学甚至步入社会时具备表达自己的能力。
同时口语交际需要学生对其感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让小学生更好去学习它,个性阅读正是针对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特点,在语文课堂上积极开展个性阅读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在有更大的勇气与人交流。所以说提升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小学阶段必不可少的任务,需要得到充分重视。
3 课堂中口语交际与个性阅读探究
课堂的个性阅读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在重音、停顿、节奏等方面需要教师进行引导,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个性阅读与口语交际的关联性。
注重轻重音的运用。轻重音的运用能够将文章对话内容中角色的内心情感更好的演绎出来,通过轻重音的突出能够凸显出当时角色的情感波动,帮助小学生更好的融入到文章描绘的情境中去,这种轻重音的运用在对话内容上体现的最明显,不同的轻重音读出来的内容效果有很大的差别,例如“你好”的读音,将重音用在“你”字时是一种问候语,但是用在“好”字时则变成一种反诘的语气,差距很大。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设备向学生进行对话展示,让学生进行模仿,利用模仿式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轻重音的运用能力。
注重把握停顿时机。停顿是一篇文章必须要有的,很好的把握停顿时机,能使文章朗读变得很优美,让人听起来感觉内心舒适,相反不注重停顿时机则让人感觉很不舒服,甚至还会产生歧义,影响文章意思表达。停顿的类型一般有三种:自然停顿、逻辑停顿和感情停顿。自然停顿往往体现在文章标点符号上,教师要教给学生关于标点符号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把握自然停顿时机。逻辑和感情停顿都需要对文章情感进行整体把握,小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比较低,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朗读展示,充分运用模仿教学的方法。
注重节奏变化。文章朗读的节奏同说话一样,需要时快时慢,有一种跌宕起伏的美感,这对自身情感的表达有很大关联,呆板的读文章并不是个性阅读课程提倡的,这样也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个性阅读更多的是要求阅读同实际口语交际接轨,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口语交际能力。在把握节奏的同时还要注重自身气息的控制,这是轻重音、停顿以及节奏配合的关键,气息控制得当才能使阅读按照我们设想的情况表现出来。
注重同表情相结合。有感情的朗诵,不仅要求对语气有要求,同时对学生的表情也有一定要求,需要学生通过表情将情感表达出来,更好的模拟实际口语交际的情景,促进个性阅读同口语交际的联系。
4 总结
口语交际对小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在课堂上通过个性阅读,对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很大的提升,这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学校和教师要充分重视口语交际同个性阅读之间的联系,注重个性阅读技巧的掌握,教师充分运用模仿教学法,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个性阅读方法,不断提升口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杜丽,张佳慧.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口语交际与个性阅读[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2:226.
4.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个性化教学 篇四
充分尊重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是搭建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的关键,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重要前提。要坚持用“师爱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这一理念信条指导教学实践,不断丰富和提升新的教育理念,让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微笑中生活、在微笑中学习、在微笑中合作探究。这样学生面对的不再是严厉的老师,而是笑容可掬的朋友、合作学习的伙伴,使学生在微笑中得到了自尊、找到了自信、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友谊。
老师要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给教师提提建议、说说心里话,老师帮助学生解决一个个难题。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只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应该走下讲台,走进孩子中间,心贴心地交流;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交流对话的合作伙伴,参与学生的讨论,倾听学生的发言,走进学生的心灵,敢于让学生给自己提出不同意见……把自己摆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营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氛围。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老师用一声友好的问候,一句表扬的话,一朵小红花,一个赞赏的目光,一张简短的鼓励便条,简单的摸摸头、拍拍肩、握握手等动作,就能增强师生间的亲情、友情,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起学生的自信,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教师节,学生一句句祝福的话语,会让你感到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无怨无悔。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充分地张扬自我没有个性,就没有鲜活的人的发展,就没有创造型人才,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背景下学习,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是培养学生个性的有效途径。如学习《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怎样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有的同学选择了“当小小朗诵家”,通过有感情地读体味人物的内心变化;有的同学选择了“当小小表演家”,通过入情入境的表演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还有的同学选择了“小小讨论家”,在与同学的交流中理解课本内容。正是重视了学习性的培养,学生潜在的才能和智慧被激活了。“向老师挑战”,给教材“挑刺”,“让我去吧”,“我能行”,许多个性化的语言和思想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
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充分地结合自身爱好特点、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用不同方式、不同的表现手法,自己给自己设计特色作业,学生的创造空间有了,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自己本身的潜力也就发挥出来了。如学生自己设计的课内特色作业“生活中的乐趣”、“生活中的科学”、“智慧大舞台”等;学生给自己设计的课外特色作业更是丰富多彩,如“学习乐园”、“我的创造”等。这些富有个性的特色作业是学生怀着极大的热情去精心设计的,这里闪烁着孩子们创造和智慧的火花。
三、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为学生的发展搭建平台
新课程标准强调,应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与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综合实践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自然、社会和生活实际中选择并确定课题,到实践中调查取证、走访相关人员、收集信息等,注重的是研究过程和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身边科学,感受自我成功。自从开展研究性学习以后,学生自豪地说:“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和磨炼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使我们在自主选题、自主研究、自主管理中获得了一种新的学习经验,了解了社会,体验了童趣,完美了人生。”
四、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在教学实践中,要以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为实验突破口,教师应“放下手中的教鞭,面带微笑”与孩子一起交流学习,共同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用活教材,学活教材,激活课堂,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真正活跃起来。如学习古诗时可以采取给古诗配画、配乐诵读、仿写研读古诗、表演古诗等不同的方式,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表现自我的途径。再如学完《万能胶水发明记》后,学生根据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己也设想发明一些东西。教室的玻璃经常被风刮破,能不能制造一种刮不破的弹性玻璃呢?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也会不断地长高,再用以前的课桌对身体不利,能不能设计一种自动增高的桌椅,让自己用得更加舒心呢?教室里学生较多,环境卫生很难搞好,能不能设计一种能自动吸灰尘的地板,让我们能健康地学习呢?……教师对这些想法要充分加以鼓励,教育学生从现在就要好好学习,将来实现自己的愿望,真正体味一下当科学家的滋味。这不仅用活了教材,而且学活了教材,真正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能力,激活了学生的学习。
5.浅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 篇五
王深港小学 王艳丽
高效课堂教学是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简单点说就是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效率,这是每位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
而反观我们的教学,在新课改已经开展多年的今天,虽然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课堂的人文性有所加强,但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师“低效” 的工作。也许,我们真的需要静下心来考虑一下什么是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又该如何使我们的教学更有实效,从而达到高效呢?结合我个人在教学中的一些感悟,谈一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及想法:
1.教学课前准备要充足
作为一名教师要想上好一节课,课前必须做充分的准备。即备课,即一备教材,二备学生知识储备,三备学法。备教材就要钻研教材,本节课需要学生学会哪些知识,具备哪些能力,有什么发展前景,这些都是老师提前要预想到的。老师的文化知识、培养能力、对待人生的态度等都影响着学生。原来有一种说法是“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有人说这种说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因为学生的思想、知识也是时刻在变化的。于是有人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变成一个永不干枯的泉水。”也就是说老师要时时刻刻在学习。所以说要实现课堂高效,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工夫。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只有在课前亲密与文本接触,认真地解读文本,制定恰当可行的教学目标,并完成详细的教案,才能胸有成竹地应对各种动态的生成情况,才能对症下药,游刃有余。
二、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磨刀不误砍柴功,学习知识同样要作好准备工作。
记得我讲五年级下册第六课《冬阳·童年·骆驼队》,课前我指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预习,让学生读通课文,学习生字,对一些难理解的词语查查资料,找一找课文分别写了哪几件童年往事?上课后检查预习这一块进行的非常顺利,学生对字词的掌握较好,也能找出课文中的几件事分别是看骆驼咀嚼、谈驼铃、剪驼毛、找骆驼。这就为后面的品读课文挤出了时间、做好了铺垫。
针对这节课,我进行了反思,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好课前预习也是很关键的一步,而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也会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自学能力,养成一些自学的习惯,这样不仅能提高听课效率,更能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对智力的开发是十分有益的。
预习时,教师要作充分的指导.从预习内容上,要指导学生前后联系、融会贯通、扩展延伸;从预习方法上,要指导学生多读、深思、会问、善议、精评;从学习习惯上,要指导学生逐步做到一丝不苟、持之以恒。充分的课前预习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三、扎扎实实上好课
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而课堂能否高效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对课堂的组织与调控,在于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在于教师对教学材料的取舍与提炼,在于让学生既能进行长时间的充分实践活动,又有大量的知识积累.老师又能不失时机的引导和提升,使得在单位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率。课堂上,教师要积极营造一种健康和谐的教学氛围,努力达到以下目标:气氛和谐、民主,学生敢问,敢说,敢下桌讨论,形成一种积极主动、争先恐后、紧张活泼的学习气氛,读、说、议、评、写贯穿始终;拓展、挖掘、提高,重视能力培养;学生活动人次多,密度大,人人参与;课堂效率高,效果好,达标率高。
四、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是关键
教学效率的提高关键在于老师,首先教师要转变思想,树立素质教育理念,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目标,通过提高课堂效率 “把时间还给孩子”、“把健康还给孩子”、“把能力还给孩子”。其次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要想教好一门课,教师只具备该学科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去对待某一学科知识。教学中既给学生以必要的基础知识,又开拓学生的视野,促使他们勤于思考,使各种知识相互联系,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探索,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才能使自己有能力提高课堂效率,才能担当起培养高素质学生的重任。
6.浅谈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 篇六
巴中市恩阳区花丛镇镇庙小学 柏述珍
课堂是教育实施的主阵地,关于生态课堂教学的研究是生态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
语文学科教育是一种塑造人、培养人的教育。它的目标设定要围绕学生的身心发展考虑,要围绕国家的教育方针考虑。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它要承载传承文明的重任。因此,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用人性化的氛围润泽学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用生活化的气息感染学生,使学生体验到知识和生活的联系;用实践性的操作来引导学生,使学生感悟到知识的内涵,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的课堂、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溢着“生态美。”
如何通过小学语文教学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利用生态系统的原理有机的渗透整合于现实的课堂活动,成为我们今天研究的主要目标。
一、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目标
生态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是生态课堂主体——学生学习生态的建立。在课堂教学生态过程中、要树立全面依靠学生的观念,要相信学生具有的学习的天性和无限的潜能,学生学习是有个性和独立性的,要一切从学生的学出发,把全新教育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这是现代人本教学伦理价值的根本体现,也是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根本目标。
二、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内涵
什么是生态课堂呢?“生”意味着课堂的生命性特征、生动性特点和生成性特点;“态”包含着课堂上师生的态度、师生教与学的状态和师生的动态。生态课堂应该是这样一种课堂:教学气氛民主、和谐,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教师引导点拨与学生自主探究和谐统一,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知识得到积累,个性得到张扬,情感得到熏陶,思维得到培养。
生态课堂不是“知识课堂”、“能力课堂”和“智慧课堂”的对立面,不是要颠覆和重建现有课堂,而是对新课程理念的发展理解、时代要求和具体体现。生态课堂是新课程理论基础中生命观、发展观和生态观的教学论诠释,是对传统课堂的解构和合理性超越。
生态课堂是顺应学生“自然生长”,适应师生生命成长需要的“自长”与“助长”有机结合的课堂,是自主、自学、自由的课堂,也是生存、生长、生命的课堂。生态课堂通过构建平衡、协同、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实施多样化教学策略,达成理想的教学境界。生态课堂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具体分为两种情况。其一,相对于课堂生态环境而言,师生共同构成课堂生态主体。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完整的课堂生态系统。其二,师生彼此互为参照,构成两类课堂生态主体,即教师生态群体和学生生态群体。这两类课堂生态主体不仅各自内部关系错综复杂,而且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塑造、有机联系。
三、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
生态课堂最本质的特点是生态性,或曰生命性。它的宗旨就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状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持续发展。”致力于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精神品质,张扬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风采,还孩子一片清新明朗的心灵空间,让每一个孩子有尊严地学习,让每一个生命个体发出夺目的光彩,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持续、健康的发展。
生态课堂是以生态理论辩证地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价值核心的思维方法和发展思路。生态课堂具体表现为如下基本特征:
(一)整体相关与动态平衡的统一
自然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每一个系统都不是孤立的,它处于纵向的各个系统中,也与横向的系统发生着各式各样的联系。平衡与不平衡能够在这些大小系统里流动与转移。课堂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整个生态的一部分,也是一个整体的有机系统。课堂中有各自的组成要素,也有各自的运演规律,但它们之间绝非是相互独立、互不相干的,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组成部分之间进行自发转移和人为的推动,促进课堂系统由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方向发展。其中的“有机物”(教师、学生)、“无机物”(环境等)、“气候”(学习氛围)、“生产者”(教师)、“消费者”(学生)之间时时刻刻都存在着“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与交换。每种成分、过程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其他成分和过程的变化,课堂生态系统也是由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方向发展着。正是由于系统中这种不平衡的存在,才使得系统的演进产生了动力。系统中对立面之间的斗争通过此起彼落的较量,总是向着更高的景观螺旋式前进。生态课堂把学生作为教育本体,作为教学的第一资源,为他们建立一个自由、和谐、富有个性的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态环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整体协调发展,使课堂中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转换由不平衡到平衡、由新的平衡到新的不平衡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从而使课堂教学效益与生命质量不断获得提升,实现课堂整体与动态的统一发展。
(二)多元共存与和谐共生的统一
人类在对自然的探索、改造过程中,需要始终以一种宽阔的视野、胸怀和眼光对待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切忌为了眼前的、局部的利益而牺牲自然界本身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影响生物系统的和谐共生。在课堂教学中也是一样,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多样性的丰富个体。多样性是课堂生态系统内在丰富联系性的外在表现。在课堂教学中,要承认学生的多样性,允许并注意保护课堂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存在。生态课堂应遵循个体的生命发展规律和原则,促进学生的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谐,体现教育本质的回归,走进学生的生命世界,促成课堂教学的各因素之间和谐运作,使师生在丰富多样的环境中共同发展,实现多元共存与和谐共生的统一。
(三)开放性与交互性的统一
生态课堂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之一,既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又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交互关联的系统。开放性意味着系统内外各要素之间彼此的联系性,交互不仅仅是在一种独立系统内的相互作用,与环境之间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因此,相对独立的开放性和交互性的统一是生态课堂系统的存在方式。生态课堂作为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有“物质”、“能量”、“信息”的进出和交换,有其自身能量交互作用的规律。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知识的同时,要考虑其认知上的接受能力、心理上的承受能力,保证学生能够对新知识进行同化,使新旧知识之间建立相互联系。在生态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展不应仅停留于知识教学、能力训练的层面上,更是一种生命为了求得发展而进行的师生之间、与教学环境之间交互作用的活动,师生在这个过程中享受着生命过程成长的快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生命价值,提高思维品质,形成教师、学生各自发展与互动发展的生态链条,构建师生之间及其与教学环境之间自由对话的生态发展场,建立和形成生态课堂和谐发展的有机生命体,实现生态课堂开放性与交互性的统一。
(四)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自然界所蕴涵的物质财富似乎是无限的,人们只向自然无限索取,而缺乏保护和建设自然的意识。其实,相对于满足学校、教师、家长各方面的需要来说,学生作为自然生态环境的价值资源也是有限的,把学生当作可无限填充的接受知识的容器,过度灌输,无限供给,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精神资源临近“枯竭”状态。人的潜力的挖掘可以是无止境的,然而这种盲目发展观忘记了人也是自然的产物,人的发展不仅要全面、个性化,也应是可持续、终身的发展,无限度地对学生进行枯竭性的智能挖掘会如同对地球资源的毁灭性利用一样是十分危险的。学生作为独立的自成一体的生命,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无视学生的个体需要和成长发展而进行过度开发,必将会付出比破坏自然生态更大的代价。同时,就人的认识而言,学生的认识发展潜力又是无限的,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辩证否定的发展过程,知识是一种可以重复使用而又不会损耗的无限资源和无污染资源,伴随着学生生命的成长,学生的认知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学习是终身的行为,认知的发展也是终身的追求。因此,生态课堂教学中既要保护学生的认知需要,也要不断促进学生新的认知的生成,实现课堂教学中知识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五)差异性与标准性的统一
生态课堂教学中要特别重视“人本性”问题,尊重人的差异性、多样性、独特性,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主体性以及潜能的开发,及时满足学生合理的需求等等。同时,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之中,教师既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他们的选择,又要根据一定的理性“标准”加以引导,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养成学生严谨的生活态度和责任感,教师也在不断地约束自己走向正确的发展方向。这种理性“标准”既体现了某种真理及人类的共识,又体现了现代教育的规范、导向作用。如果没有对真理、规律的探索,没有依据规律而制定的教学标准,课堂将跌入无序、混乱的深渊,任何“人文”的东西也无从谈起。生态课堂有秩序、可持续发展需要并且也有“规律”、“共识”、“标准”可循。正是凭借这样的“理性精神”,课堂教学克服了人作为动物界一员的狭隘眼界,超越感性的局限性,使自身的科学、系统、理论的思维不断进化和发展,避免了象其他动物那样完全受自然界支配的命运,这是生态课堂所要遵循的差异性与标准性相统一的重要规律。因此,生态课堂要体现差异性与标准性的统一。差异是有标准的差异,标准也是在差异基础上的标准。课堂教学既需要差异,更需要基于规律、真理的标准和规则。当然,强调标准,并不是要像传统那样,用标准的霸权去压制差异,课堂中不能只有教科书、教师的“标准”而无学生的“多元体验”、“多元理解”。
7.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个性化教学 篇七
一、全面了解学生情况
学生是一切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的目标。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 是进行个性化教学的前提条件。
第一, 全面把握学生的基础水平。数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各知识点间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 是一个递进的过程, 也就是前面所学知识是后面学习的基础。因此, 要搞好教学就要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 即了解学生对前面知识的掌握情况, 这样才能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不至于使学生出现“知识断层”。
第二, 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 正确对待学生间的差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全班几十个学生, 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 而不是工厂里生产出来的标准零件。他们有着不同的特点, 这使得他们的学习方法有着明显的不同。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特点, 看到学生间存在的差异, 才能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 制定个性化的发展方案。
第三, 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经常就是教学的重点, 因此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 看学生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 不要局限于预设的教案, 要根据学生当堂的表现情况随时调整教学方案, 要运用教学机智来合理地运用生成资源, 造就生成的精彩。
第四, 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包括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部分, 其中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 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兴趣、爱好、情绪、意志等。在同等智力水平下, 非智力因素对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会以一种积极愉悦的心态参与到教学中来, 这对其个性化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学实践表明:在全面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学情, 更易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从而利于个性化教学的实施, 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新课程改革标准也明确提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教学中, 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一统天下”的地位, 以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中来, 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那么, 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第一, 由课堂教学的控制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是绝对的权威者与控制者, 严格地控制着教学进程, 学生只是被动接收知识的容器。教师眼中的高效课堂就是学生一言不发, 全心地记教师所讲的每一个知识点。教师一股脑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不给学生思考与消化的时间, 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知识只是由教师传向学生, 缺乏师生间的多向交流与互动。在个性化教学的课堂里, 我们要实现知识间的多向交流, 把课堂让给学生, 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第二, 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促进者。传统的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 讲课时是面面俱到, 恨不得将知识嚼碎了一口口喂给学生吃, 学生学到的知识都是教师经过精心“咀嚼”后的, 没有一丝悬念, 学生也没有经过思考, 这样所学到的知识是死的, 不利于学生的运用。教师要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与指导者,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 开发智力、激活思维, 促进学生主动地构建知识。教师只有真正实现角色的转变, 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突出, 学生才能积极参与、主动思考, 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张扬, 这样个性化教学才能得以顺利实施。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的教学方法更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激情与课堂教学参与度,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卢梭说过:“重要的不是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学好问的兴趣, 并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强调获取知识的结果, 而忽视知识的学习过程, 这种单一被动的接受学习方式, 压抑了学生的个性。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 是一种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方式, 以学生的研究学习为主, 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使学生的学习从单纯的接受与消极的情感体验转向深层的认知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内容时, 我提出:“对于任何一个三角形, 我不用测量, 只要你们说出其中任意两个角, 我就能准确地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学生对此半信半疑, 纷纷来提问, 对于老师的回答, 学生在经过测量后发现都是正确的, 此时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这时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三个内角度数规律的研究学习活动。各小组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独立思考, 充分发挥集体优势, 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与交流。此时教师来回巡视, 适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大胆猜测、进行不断的验证, 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得出结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8.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 篇八
一、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
教师关注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以平等心态和学生交流,尊重学生的个性,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读文本,允许他们拥有不同的阅读理解,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只有这种宽容的心境才能使学生个性之花绽放,促使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有一位老师在巴金《海上日出》一文品读教学中,一个个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出自己对日出的理解——日出的景象美和精神美,但品读到“有云的日子的日出”时,谈朗读感受时,出现了一个不和谐的声音:这乌云象征国民党。教师并没有脱口加以否认,更没有批评他,而是微笑着说:“你的回答真与众不同!”在精心呵护下,我们的个性化阅读之路越走越广,每节课总是热闹而有质量的。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像一位出色的指挥家,不仅仅强调音符的准确,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用激情唱自己的歌。
二、搭建民主自由的阅读平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其实是一个和谐共生的过程。教师要为学生的个性阅读起引领作用,为学生搭建一个适度的教学平台,学生才能在阅读中体悟文本的精妙。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思考,充分展示个性和智慧,能动地谋求自身发展。因此,必须创设民主、平等的阅读氛围,在这个“平台”上教师民主对待学生,善于倾听,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这样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彰显,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解放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培养和提高。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赠汪伦》时,有学生提问:“我觉得汪伦送别的方式很特别,李白很爱喝酒,那汪伦为什么不以酒相送而要送歌呢?”教师让学生先思考讨论,然后出示了《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渭城曲》等送别诗,通过讨论发现,虽然李白、高适、王维等送别方式不同,但相同的是他们都是以情相送。这样一来,学生加强了对文本的感悟,也拓展了知识视野,更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教师只有为学生搭建好平台,学生才能达到共享、共鸣、共识、共进,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个性阅读,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三、重视文本意义的阅读感悟
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带有个体的特点,老师应从不同层面去指导,并认可不同知识经验背景的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文本意义在于揭示圆明园毁灭的意义,激发读者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文章的第三段主要通过写圆明园的建筑宏伟来展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对圆明园的辉煌感悟有多深,对毁灭的惨痛的理解就有多深。个性化的阅读与文本意义的解读要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从文本的言语形式入手,从圆明园的几个“有”去体会圆明园的建筑宏伟,其次引导学生联系有关知识或生活经验体会,如:对圆明园的建筑宏伟,你还了解多少,是怎么了解的?你到过平湖秋月等风景名胜吗?身临其境,你有过什么感受?有关知识与生活经验参与的个性化阅读,能使学生更加深刻体验圆明园的建筑宏伟;再次,播放有关圆明园建筑的图片,引导想象和谈感受。圆明园图片的欣赏和由此引发想象,对拥有有关背景知识和生活经历的同学,是对个性化阅读的一次整理和提高,对缺乏有关背景知识和生活经历的同学,对文本意义的个性化阅读,是非常有效的帮助。
四、强调个性化的朗读方式
阅读教学中的活动,首当其冲的应该是朗读。朗读是理解文本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小学生来说,朗读无疑是表现学生对文本理解和内心感受的有效形式。学生摇头晃脑地读,抑扬顿挫地读,咬文嚼字地读,甚至是带有表演和夸张地读,无一不是展示学生个性独特体验的亮点。
一位老师执教四年级《桂花雨》时,是这样来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的:
师: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读完后,想想、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读这一部分?为什么这么读?
生1:老师,我喜欢读的是“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总是问母亲: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呀?”
师:请你说说为什么喜欢读这一句子。
生1:因为我从这个句子体会到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
师:那你觉得该怎么读?
生1:我觉得这个“妈”字应该读长一些。学生试读。
师:谁有不同的看法?
生2:我觉得这个“妈”应该读得短、快一些。
师:为什么?
生2:因为读得短、快一些才能读出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学生试读。
师:谁还有不同的看法?
生3:我觉得这个“妈”可以读得长一些,不仅可以读出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也可以读出作者的撒娇。学生试读。
师:请同学们用你自己喜欢的语气读读这句话。
全体学生试读,读出自己喜欢的语气。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个性化教学】推荐阅读: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0-25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论文10-18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课堂07-14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导入10-19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07-17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浅谈10-07
浅谈小学语文词语教学----解读教材10-12
小学语文情境化课堂识字教学分析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