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作文

2024-09-10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作文(精选10篇)

1.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作文 篇一

蜗牛背着那重重的壳,一步一步往上爬。

——题记

盛夏初雨后,还泛着浑水边的池塘的一棵嫩绿的桑树上,一只只小小的蜗牛正努力地往长有鲜嫩桑叶的高枝爬去。它们背着那重重的壳,一步一个脚印,跌倒了再爬起来继续前进,最终吃到了嫩绿的桑叶。

而和它们同行的则有蚂蚁。蚂蚁总是以飞快的速度前行。因为,它们没有像蜗牛那样重重的壳。虽然很快地吃到了甘甜的露水,但更容易饥饿。

从蜗牛和蚂蚁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要有压力才有动力,得来的东西才更实在。轻而易举获得的东西总是比一步一步得来的东西消失得更快。

倘若蜗牛背上没有那重重的壳,它会怎样呢?我想,它一定会很轻松地就爬上树枝,吃到的是白味的露水,而不是香脆可口的桑叶。因为,没有了壳,它就缺少了一种压力,就不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食物。

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一样。有的人缺少的就是那快重重的壳。往往有的人是生活在小康家庭,就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不知道农民伯伯种粮食流了多少汗水。从来都是不视粮食的重要。总以为父母的钱来得容易,总以为自己的后半身早已由父母安排妥当。他们有没有想一想,终究有一天他们的父母将不再陪伴在他们身边,不再对他们嘘寒问暖,不再为他们风里雨里……他们该怎么办?用什么在这社会上站稳脚跟。所以,我们现在就得有些压力,有些得以生存的资本。就像蜗牛一样,一步一个脚印,向上爬去。

作为一个21世纪新青年,我们应该明白我们肩负的责任的重大。所以,我们必须用知识、技术武装自己,使自己在众多的奋进者中不被淘汰。

2.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作文 篇二

书中一段对于伏尔塔瓦河的描写, 道出了捷克人对于伏尔塔瓦河的特殊情感。特雷莎在心情烦乱的时候很想看看伏尔塔瓦河, “她想站在河岸上, 久久地望着河水, 因为望着流动的河水, 可以让人心静, 可以消除人的痛苦。河水一个世纪一个世纪在不断流淌, 人间的故事就在河边发生。它们发生, 第二天就被遗忘, 而河水依旧在不停地流淌。”时光在流淌, 人间的故事在一天天上演, 但是伏尔塔瓦河以它不变的情怀, 包容着人们的喜怒哀乐, 凝聚着捷克精神。

经历过战争与侵略, 捷克人的内心反而更坚强。如今的伏尔塔瓦河沿岸是游人游览的必去之所, 人们可以在河上游船, 岸边也有很多休息的座椅, 累了坐下来享受清风拂面的惬意时刻。环境对人的心情可以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特雷莎想要找的感觉也许就是这样。

在伏尔塔瓦河周围, 遍布着捷克著名的城堡, 在没有现代战争的年代, 高高的城堡是君王高枕无忧的保障。布拉格城堡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城市经历了现代空中战争居然还是毫发无损。布拉格堡的确保存得非常完好, 自下而上的斜坡并不是很陡, 沿途各种用途的保护建筑和军事设施也依然完好, 到达城堡的最上端之后, 就是布拉格古代的王宫所在。

由圣维特教堂和各种大小宫殿组成的建筑群包含了各个时期各种风格的建筑艺术, 圣维特教堂作为布拉格堡的中心建筑, 主要还是以哥特式风格为主, 虽然在建设初期是有着罗马式的大圆顶, 但是随着时代轮换, 逐渐被修葺成哥特式的尖顶。可见, 它们经历了几许朝代的变换, 与伏尔塔瓦河一样, 这些城堡同样见证着布拉格的历史。

傍晚时分, 小道旁点起来一盏盏小蜡烛。即使天还微亮, 浪漫诗意的气氛已经被渲染得足够迷人。蜡烛这个古老的照明工具, 在欧洲还非常普遍地使用着, 大街小巷里各式各样的烛台和小蜡烛随处都可以买到。但是在国内, 蜡烛早已沦为供奉祖先和佛像的一种用具了, 还有就是在一些西餐厅里才有这样的小蜡烛烘托气氛, 可见西方人更注重生活情调。在这梦幻的烛光里, 伏尔塔瓦河仿佛更有韵味。

3.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篇三

前两天,我班举行班队活动,确定了班级文化主题:美化班级。这不,今天同学们就带来了小金鱼、小蝌蚪、兰花等,并错落有致地摆放起来。

一下课,大家纷纷围上去观看,兴致盎然:

“看,这条小黑鱼游得多快!”

“咦,原来兰花也可以长在水里面!”

……

突然,一个不和谐的声音传来:

“养这些小鱼有什么用?还不如捞出来烧烧吃掉!”

我面带愠色,回头一看,原来是那个要求养蛇的男孩小王。蛇可是我的“天敌”,听到他要养蛇,我浑身鸡皮疙瘩都起来了,自然不会答应。今天倒好,他竟然要吃掉活泼可爱的小金鱼!真是够残忍的!本想狠狠批评他一顿,但转念一想:批评也无济于事,不如让他负责养小金鱼,借此培养他的爱心。

我对大家说:“金鱼还是有专人负责比较好,我看,就交给小王来养吧。”

孩子毕竟是孩子,刚才还说要把鱼吃掉,可一听说让他负责养鱼,小王又乐得手舞足蹈起来。

“金鱼很娇贵的,容易死亡,一定要好好养哦。”我把一些注意事项都耐心地告诉了他。

听完后,他看着我,信誓旦旦地说:“老师,您放心吧,我保证完成任务!。”

真不愧是男子汉,说到做到。瞧,一下课,他就把事先盛好的清水端来给金鱼换水。看着自由自在游着的小金鱼,他的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同学也在一边夸奖:“看不出来,你还真细心!”

在小王的精心照料下,小金鱼长得非常好,它们悠然自得游弋的身影给孩子们带来了不少乐趣。同时,我发现,原先粗枝大叶、不大合群的小王跟同学的关系也融洽了许多,大家渐渐愿意和他一起做游戏,一起学习了。而他呢,吃饭的时候不再抢菜吃,遇见老师也会友善地叫声:“老师,您好!”我看在眼里,自然是喜在心里。

一个月后的一天清晨,小王急匆匆赶来向我报告:“老师,不好了,死了一条金鱼!”我一惊:“走,去看看!”

经过仔细排查,水是干净的,鱼没有撑死的迹象,也没有猫光顾过。究竟怎么回事呢?他低下头:“是我没有照顾好金鱼。”看着他那伤心的样子,我不忍责备他,摸摸他的头安慰道:“不是你的错,你已经很认真、很尽心了。”

之后的几天里,他始终闷闷不乐。伴随着小鱼接二连三的死亡,直至统统消失,他更是不愿开口说话了。

为了查明原因,我们特意请来了科学老师。经过福尔摩斯般地侦查、分析,终于找到了“真凶”,那就是鱼儿赖以生存的条件——水。原来我们学校水管里的水并不是自来水,而是井水。水的硬度大,水面有层水化的物质,如果不及时捞掉,时间长了,就会水中缺氧,水变质,最终导致金鱼死亡。科学老师还建议,最好三天换一次水,这样鱼儿才能健康成长。

事情终于水落石出了。我找来小王与他谈心。

“小鱼死了,你很伤心,是吗?”

他点点头。

“现在还要把金鱼烧烧吃掉吗?”

他摇摇头。

“这一个多月的时间,老师发现你变了,越来越受老师和同学的欢迎了。你自己感觉到没有?”

他又点点头。

“有什么想对老师说的吗?”

想了许久,他抬起湿润的眼睛,说:“老师,我懂得了生命的可贵。哪怕是一条小鱼,也是一个生命。以后我再也不会无视它们的存在了。我一定会好好对待它们,对待每个小生命。”

【反思】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大家都知道珍惜。而对于万物生灵,它们生命的可贵孩子们(下转第37页)(上接第38页)却还不能完全领会。所以,看到小金鱼才会说 “不如捞出来烧烧吃掉”。这,对于大人而言,未免太过残忍,而对于吃惯鸡鸭鱼的孩子来说,也许他们看到鱼就会想到餐桌上的美食。童言无忌,我们无需过多的指责,重要的是如何教会他们懂得每一个生命的可贵。面对孩子,我们只有巧妙地引导,让他们亲自养养小动物,才能从心底唤起他们的爱心和同情心,从而懂得生命的轻与重。由此,他们才能学会关爱他人,关爱生命。

(作者单位:江苏溧阳市社渚中心小学)

4.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作文 篇四

“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职责重负。”但这种重负在这个轮回不存在的世界里,没有好处---“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在书的开头,作者就将我们引入了一个轻的世界,一个没有存在感的痛苦的空间。我们在没有好处的一次性*中,不断妄图证明自己的存在,不断期望得到肯定与唯一,故事便在这种徘徊挣扎中拉开序幕。当托马斯将特蕾莎比作树脂的篮子里抱出的孩子时,他们俩命运的缉畔便开始将他们牢牢束缚,再也不能放开。正因他们是昆德拉笔下的第三类人:“务必活在所爱的人的目光下。”他们透过爱来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重,没有了爱,就务必应对那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生命的殿堂也将陷入黑暗之中。”但这种重也使他们的处在不断斗争的过程中,正因人类的爱并不是只有无条件的付出,每个人都期望得到回报,期望得到和自己付出说相同的一份爱,正因只有这种回报才能让我们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的存在的好处。在存在主义的世界里,认为人是无法知道自己的存在的,只有透过与他者的交流来找到自我。托马斯与特蕾莎也正是如此,为了找到自己在对方心中的位置,他们互相爱着也互相纠结着。正如故事中所提到的,“他们为彼此造了一座地狱,尽管他们彼此相爱。”

文本中提到特蕾莎:“她来和托马斯生活在一齐就是为了证明他的肉体是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而他呢,她却在她和所有其他女生之间画上了等号。”能够看到她对于生命之轻的恐惧。幼年时期,她的母亲一向期望磨灭她对于特殊的渴望,因此想尽办法去告诉她这个世界只但是是一个巨大的肉体的集中营,没有灵魂的特殊只有肉体的相同。而特蕾莎则想尽一切办法逃离这个没有羞耻的世界,找到灵魂深处的真正自我,而托马斯正是拯救她灵魂的天使。但是,这个世界上是没有谁拯救谁的,我们只是在互相伤害,也互相拯救着。托马斯与特蕾莎在性*观念上的不一样注定了他们永无止境的斗争。托马斯认为感情与性*爱并没有直接的关联,甚至认为爱是透过:“和她共眠的欲|望来体现的。”而不是性*。对于托马斯来说性*是了解一个人的手段,它帮忙他认识到女生与女生之间那些最本质的差别,透过与不一样情妇的交往,他窥视着她们的内心,找到她们身上与那百万分之一的不一样只处。这种心理,反应出了一同对与生命差异性*的强烈渴望,他期望看到的是这个集中营中不一样的一角---一种完全的真实。而这些在特蕾莎的眼里成为了一种巨大的背板,一种对她灵魂的藐视。于是她开始被那些恐怖的梦所惊扰着,在这些梦中,无不回荡这一种

声音:“你和所有人一样,你没有个性的权利。”这种恐惧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一种强烈的控制欲,她不断的改变着人生的轨迹,以便让托马斯追随她的脚步。这种考验,不是为了证明托马斯的价值,只是找到自己的那份重。因此在卡列宁的微笑那一章,充满了对这种爱的怀疑,她甚至觉得她对卡列宁的爱才是真正的感情,“她养它不是为了改变它(而男生总想改变女生,女生亦想改变男生)”只是期望它能够快乐。而在人类的感情中,幸福来的困难的多,正因我们的欲|望并不是“对重复的渴望”,时刻的变化让人处在一种永恒的无法摆脱的不安之中,谁都害怕被未来所弃,谁都不愿成为无足轻重。应为没有他者,我们什么都不是。

除了第三类人的轻与重,值得思考的还有其他几类人的轻重徘徊,追求那种被无数不知名的人注视的目光,追求熟悉的目光的注视,最求想象中的目光。无论那一种其实都是一种对于存在感的追求。我真的存在吗?有了我世界又会怎样?我的生命之重真的存在吗?这些问号存在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不一样的是每个人证明自己的方式截然不一样,这种方式能够是浪漫的,比如追求唯一的感情,也能够是媚俗的,比如为了拯救越南人民而丧生的弗兰茨,还能够是虚荣的,比如美国女明星。甚至能够是残忍的,透过屠杀来证明自己对于世界的巨大影响,。但无论是那一类,我们都不能少了目光,正因没有了目光,我们就不再是我们了。

在这个故事中,萨比娜是个独特的存在,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她才是故事的主角,当特蕾莎,托马斯,弗兰茨,玛丽克洛德,政治家,革命者,都在不断追求着从轻到重的过程中时,她却用背叛,朝着相反的方向走去。在萨比娜的眼中,美是一个被背弃的世界,要发现美只有不断击破。背叛在萨比娜眼里有着无语伦比的美妙,“背叛,就是脱离自己原来的位置。背叛就是摆脱原位,投向未知。而萨比娜觉得再没有比投身未知更美妙的了。”在这种背叛中,她不断抛弃自我,变换主角*,将生命的重的好处抛在脑后,而追求的就是一种破坏的快感。但是在不断的背叛中萨比娜最终发现她得到的只是一种虚空,那是“一切背叛的终极”,她开始明白;“赋予我们行为以好处的,我们往往全然不知”到最后发现自己什么都不知道,自己的追求没有任何好处,作者在那里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目的就是这个吗?自从离开了日内瓦,她已朝这个目的越走越近了。”我之因此说萨比娜才是故事的主角,原因就是,她才是真正走到终点的人,其他人都不断追求的生命之重,这也就导致了他们永远也不能意识到自己之因此会无法停止脚步是正因害怕生命的无所适从。而萨比娜一向朝着相反的方向走着,最终在一片寂寞和恐惧中走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穿插在故事中的关于媚俗的定义,自然而然的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这部经典中,作者用生动辛辣的笔调,将媚俗的实质反讽的揭露出来。而萨比娜在那里扮演了一个与媚俗坚决对抗的主角*。作者幽默的从上帝是否排泄的问题入手,将媚俗虚伪的一面很好的展现,于是就有了上帝只吃喝不排泄的可笑理论。“媚俗是把人类生存中不予理解的一切都排除在视野之外。“那是一种虚假的完美,他将一切对人类不利的对立都排除,甚至成了”掩盖死亡的屏风”,强调绝对,反对相对,作者将它概括为一种对于生命的绝对认同。萨比娜痛恨游行,正因媚俗在那里展现的无以复加,一致的口号,坚信绝对的真理,这些在萨比娜看来才是真正的恶。这让我想到了王小波对于“”的看法,一群善良的人发疯是最可怕的,正因媚俗掩盖了一切,人性*的真实被研磨在迷狂似的发疯的口号中。米兰昆德拉在那里用一种辨证的角度看待了人类间的所谓的绝对的正义,“每一次反对的是一方的屠杀,每一次支持的是另一方的屠杀。”这就是人类的实质,正义实际上是胜利者的欢呼,比弱肉强食更可怕的是----忘记真实。弗兰茨最终为他的媚俗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我看来,这种媚俗的实质是对自己价值的过度肯定,当整个人类都坚信自己能够战胜死亡,代表正义时媚俗就显现出它的最大化。在媚俗面前,生命之轻被完全忽略了。

但作者也看到了后现代主义的悲哀,他们痛恨媚俗,却又时时刻刻体现出媚俗。就像作者所说的;“不管我门心中对它如何蔑视,媚俗总是人类境况的组成部分。即使我们开始用怀疑的眼光看待一切,即使我们知道了自己的轻,那有如何,我们需要力量来抚慰我们时刻恐惧着的心灵,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上帝和科学是一样的,媚俗和反媚俗也是一样的。

人生就是一个异乡者的旅行,转瞬即逝,但这终究不能改变我们证明自己来过的信念,我们期望在那里留下足迹,我们期望得到“重”,对于人也好,对于世界也好。因此就注定了我们被逐出伊甸园。轻与重,徘徊其间,蓦然回首,又有几个人能够看清自己走过的路呢?

5.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篇五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

三明学院中文系09汉本蔡文文

第五遍仔细研读了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灵魂再一次受到拷问。不止是对托马斯每一次行动选择的认识态度,更是在托马斯面临一次又一次徘徊在“轻与重”、“灵与肉”的时候,就像残酷的罗马统治者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受难一样,我也再一次被钉在沉重的十字架上,如此般锥心的疼痛。我不禁沉思:人生在世,何为轻,何为重,何去何从?

书中的主人公,托马斯,游离于特雷莎和萨宾那之间,游离于情感与肉欲之间。特雷莎的单纯,天真,萨宾那的成熟,他一直在抉择。后来,他选择了与特雷莎隐居小山村,最后双双死于车祸当中。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地上。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轻这个字,比重更让人捉摸不透。因为它的虚无缥缈,因为它的难以定义,这也正是最让人承受不了的字眼。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轻如鸿毛,却让人难以承受。

或许这是最好的结局,白玫瑰与红玫瑰中,他选择了那抹白。这也是我最爱的结局。

孰轻孰重?在我看来,人生在世至轻莫过于责任。

正是因为对特雷莎的责任,使托马斯终究放下了一切,与她隐居山村。

责任这种无形的东西,比任何一种有形的东西都来得让人喘不过气。

因为背负对父母的责任,我们不敢轻易选择死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因为背负着对家庭的责任,我们忍受了工作上的一切艰辛;因为背负着对子女的责任,我们的心头总是放不下在远方的游子;因为背负着对朋友的责任,我们的心与他们同在。

当然,还有对自己的责任。这是最复杂的责任了。生命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既不能把它同以前的生活相比较,也无法使其完美之后再来度过。匆匆人生,如白驹过隙,恍恍惚惚。何为生命终极的意义?一路执着追求着的又到底是什么?我想,人生是要有一种信念的,不能被交给机遇和偶然,甚至是一种媚俗。对人,我们真诚相待,包容理解;对事,我们尽心尽责,恪尽职守。纵然曾经受到过伤害,我们也无愧于心,因为我们对自己尽到了责任。但求无愧于心,海阔天空。

6.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篇六

——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摘要:《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用四个人纠结的感情故事来向我们展示生活中“轻与重”的对立,从而探讨生命的本初问题,给我们以启示去寻找自己的生活态度。“轻与重”对立,让我们学会背负生活的重,然后把“轻”作为我们人生的终极目标。面对生活,总是处于被动,为了能看清百态的世事,我们要学会谦卑的对待人生。

关键字:轻、重、灵魂、生命

文章讲述捷克首都布拉格的一位外科医生托马斯是个固执地拒绝“媚俗”的人,他背叛父母的意愿离了婚,有着众多的情人,其中最为亲密的情人是画家萨宾娜。在托马斯的“六次巧合”理论下认识了那里的女招待特丽莎。他们相爱而结婚。但是托马斯却认为“爱情不会使人产生性交的欲望却会引起同眠共寝的欲求”,他拒绝家庭责任,又不甘于平淡。特丽莎既渴望托马斯带她摆脱“集体营式”的生活却在婚后的生活中依旧陷入另一种集体化。托马斯无数的情人让她恐慌、颤栗,但她却摆脱不了。灵与肉,轻与重出现第一次对立。托马斯的亲密情人萨宾娜渴望摆脱媚俗,却又在享受着媚俗带来的好处,在追逐“轻”的过程中渐渐地迷失了,最后才发现自己追逐的“轻”是自己不能承受的。她是托马斯的情人,她用祖父的黑礼帽向沉重宣战,用一种亢奋的姿势挑战“媚俗”。她的另一个情人弗兰茨渴望沉重觉得只有“忠诚”才能好好地生活,他却在萨宾娜的引导下追逐“轻”,与妻子离婚,找学生做情妇,用一种堂吉诃德式的进军,赴柬埔寨义诊丧生,却得到前妻真诚的爱。轻与重再次对立。在前苏联领导人所指挥的坦克,在“主权有限论”等等旗号下,以突然袭击的方式,一夜之间攻占了布拉格的境遇下,他们经历了由重走向轻,然后发现所谓的轻是自己不能承受的,又拼命逃离的过程。最后托马斯和特丽莎出车祸死了,终于超脱。萨宾娜也在不断地抵制“媚俗”之下出走美国然后客死他乡。米兰.昆都拉用死亡的形式结束了“轻与重”的追寻,也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很多关于人生我们苦寻不到的答案。

喜欢《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不仅是它的“轻与重”的探讨,也喜欢作者的写作技巧。

一、轻与重的启示

1、学会背负生活的承重;

在米兰.昆都拉看来,人生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源于我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把握。世上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追求自己的生活,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不论是放浪形骸,还是循规蹈矩,最终都是无休止的重复前人,因此,最后陷入“媚俗”,然后又渴望脱逃,然后又陷入另外的纠结,人生更多的时候形成了一种循环。

米兰.昆都拉用了尼采的“永劫回归”开始了对轻与重的探讨。“永劫回归”隐含一种视角,它使我们所知的事物看起来是另外一回事,看起来失去了事物瞬时性所带来的缓解环境。在“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我们有着不能承受的沉重。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总在追逐轻松地生活,诗意的栖息。我们不断地摆脱我们不喜欢觉得沉重的生活,渴望生活在别处。但是摆脱了一个困境我们又陷入另一个困境。文章中特丽莎从小就排斥母亲赤裸的躯体,像在“肉体巨大的集中营”,是看不见灵魂的,恐惧、害怕、厌恶伴随着她成长。她渴望逃离。托马斯是“是陌生者同时又是个与她有友谊默契的人”,她借助他逃脱她的世界,却又陷入另外的无法抗拒的世界。她不得不每天都生活在托马斯有情妇她不是唯一的境况里,想逃脱却又逃不脱。最后在矿泉小镇摆脱了这样的惶恐,却也走向了生命的尽头。她终于获得了轻。其实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拼命的摆脱自己觉得沉重的生活,渴望自由,渴望“轻”。可当我们以为自己获得轻的时候,却发现那轻是自己不能承受的,我们又进入一种奇怪的境地:回不去,也不能向前走。有一种新的负担把我们压住。我们渴望灵魂浮出我们的肉体,我们可以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与世俗宣战,可是最后才发现我们错了。只是面对生活的沉重,一刻不留的逃脱是对还是错?渴望“轻”付出的代价到底值还是不值?

生活本就是个沉重的命题,我们摆脱不了。我们努力挣脱生活“枷锁”,却发现我们被弄得遍体鳞伤,然后只是换了一副枷锁。我们依旧有新的不快,新的不开心。“重”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脱离的一部分。我觉我们应该承认生活中的“重”,即使我们不安于现状追逐“轻”时,我们也该明白的认识生活中的沉

重。我们生活在世俗中,不论我们怎么追逐,我们都必须承担生活的责任、担负生命本身赋予我们的负荷。基督教义里我们每个人一出生就有原罪,我们生下来就是为了赎罪。生活的沉重一开始就如此,如果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别处,每天都处于轻的状态,我们会不会“失重”呢?“轻”是我们生活的终极目标,而“重”让我们更好的落在地面上,从而让我们的灵魂更加充盈。接受生活的沉重,学会背负生命之重。

2、永远保持对“轻”的追逐

托马斯爱特丽莎,但是他不想承担婚姻的责任,却又不甘于平淡。他用“三三原则”周游在各情妇间。而当特丽莎不能忍受选择离开时,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轻”,而这种“轻”却是他不能承受的。到底在“轻与重”的对立间,什么才是我们的最终的归宿呢?萨宾娜一直用自己的方式拒绝着“媚俗”却得益于“媚俗”。她拒绝自己国家,却因“媚俗”在美国居住安详,客死美国,扬灰风中。“轻”的追逐是想摆脱世俗,摆脱自己讨厌的境地,却又陷入新的困扰,我们都是带着镣铐生活在世间的生命个体。不论何种途径,我们很快又陷入“重”。所以我们应该承认和接受生活的“重”,然后追逐“轻”。其实在我看来追逐“轻”的方式很多,不定是生活在别处,或是用极端的方式抗击。萨宾娜祖父的“黑礼帽”既是沉重的代表,却又是萨宾娜挑战“媚俗”的道具。尽管那是她和托马斯的性爱亢奋的道具,其实也是因为萨宾娜裸体带黑礼帽才让托马斯兴奋,因为那是他们抵抗沉重,追逐“轻”的亢奋标志。当萨宾娜带黑礼帽和弗兰茨一起时,弗兰茨却不理解,萨宾娜期待受挫。

生活本就是沉重的,我们欲罢不能。我们只有承认了“重”,才能更好的追逐“轻”。就像国平先生说的一样,人出生到死亡,就是人的一辈子,是一个人的期限,活着就去历练吧!(周国平《人与永恒》)如果我们生下来到死都一直处于“轻”的状态,我们怎么体会生命的本初呢?只有生命的沉重才让我们真实的经历生命的这个过程。对于“轻”,我们要保持对它的渴求,把它做为生命的终极目标,达到灵魂的最终轻盈和充实。

我们害怕被世俗同化,渴望用一种别样的方式区别于大众,却逃避生活的沉重,所以我们最终被世俗同化。我们要承认生活的“重”,勇于的承担生活的责任,才能更好的体会“轻”。我们的生活就像带着镣铐跳舞,我们改变不了的现状。不论何种方式,地球引力永远存在,我们永远不会失重,只要我们活着,我们都要感受生命的“重”。要怎样诗意的生活,要怎样的追逐“轻”,每个人都不一样。对于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对于“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有的人选择接受“沉重”,却在沉重下丧失追逐“轻”的勇气,最后痛苦的死去。有的人却选择放逐自己,拼命地追赶“轻”,忘记体会生命的沉重。一生就这样飘忽的过了。我觉得生活中的沉重和痛苦是上帝给我的财富,我不会拼命的挣脱和逃避,但是我会用我自己的方式,追逐“轻”。即使在别人看来也许很愚蠢。我会努力的用我的有生之年去历练,去丰富我自己,用心的感受上帝给我的短暂的一生,然后从中获得“轻”。或许轻与重是对立的,但是万事无绝对,在我看来“轻”其实就是人自己对“重”体悟后的一种高层次状态。正如柏拉图所说的,灵魂是由理性、情感、欲望三个部分组成的,灵魂的本性是理性,情感和欲望都得服从理性。我们只有认真的体会生活中的情感纠葛,欲望的煎熬、理性与感性的斗争,才能体会到生命的本真,才能获得理性,才能达到灵魂的至高境界。

灵魂的至高境界,我们才能真的感到“轻”。只有历经所有,才能获得明净的魂灵,灵魂才会飘出肉体,获得前所未有的“轻”。如果脱离了“重”,我们所追求的“轻”就成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轻”是我们的最终目标,也是我们一生不懈的追求。

3、用一种谦卑态度对待生活;

杨绛告诉我们要在人生边上看人生,“世态人情,比明月更饶有滋味;可比作书读,可当戏看,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不要总想着挑战生活,向世俗宣战,生活的“重”或许更能让你体会到生命的本源,更能体会到“轻”。生活其实是很无奈的,不论你怎么试图,你都逃不脱。有些时候生命就像一道等待解决的二律背反题,你不知道真确答案在哪,不知手里心里的答案是对是错,人就会想着逃离。但是尽管我们从一地逃到另一地,我们依旧摆脱不了生活、生命丢给我们的命题,依旧没有解决问题所在。

喜欢杨绛,因为她或许帮助我理解了我成长的过程中的困扰。喜欢米兰.昆都拉,他把生命的纠结命题展示了给我们。生活是沉重的命题,我们摆脱不了它,我们可以用杨绛那种谦卑略带些幽默的态度看待生活。生活在别处,玩的是精神上的超脱;诗意的栖息,选择的是在都市里隐居。你接受或者不接受,生活就在那里,不离不弃,要的只是我们生活的态度。不论对爱情、家庭、亲人都是一样。生活就是这样,他的沉重,你改变不了,也难以改变。那么我们就选择一种态度更好地生活下去。

有的人讨厌卑,他爱张扬,其实那就是他对待生活的态度。生命是可敬的,面对浩瀚的生命群体,我们的生命个体微不足道;面对奇妙如神造的生活,我们卑微的残喘。在我看来,谦卑才能看懂人生,才能理解生活带来的命题,才能更好的触摸生命的本质,才能得到超升,超脱“重”,进入“轻”。

二、写作技巧的启示

1、重叠叙述

文章分为七个部分:轻与重、灵与肉、误解的词、灵与肉、轻与重、伟大的进军、卡列宁的微笑。第一部分轻与重中写了托马斯对待爱情和性爱的态度及他与特丽莎的相遇、相爱、婚后生活。第二部分灵与肉中是以特丽莎的视角写了她对自己生活的不满意和与托马斯的相遇、相爱、婚后生活。作者采用重叠叙述,采用不同的视角讲述同一个故事,却不显得啰嗦重复。正是这样的重叠叙述才让读者更加了解故事里透露出的厚重命题。有点尼采“永劫回归”论的感觉,把爱情、生活中的“重”沉重的展现给我们。让我们更加的体悟到生活的沉重,引起读者的关心,共同探讨生命的“轻与重”以及如何栖息。萨宾娜的黑礼帽及和托马斯做爱在第三章详细描述,在第六章有重述。突出了萨宾娜渴望突破“媚俗”,追逐“轻”的疯狂。

2、不同视角叙述

对于托马斯和特丽莎的爱情,作者用一、二部分不同的视角讲述。让读者既了解女主角的心里变化,也了解托马斯的态度和看法。在一定的程度上加深了对“轻与重”探索。

3、设置叙述圈套

文章经常在叙述故事时,在开头插入作者的感想和体悟。作者在作品露面,叙事只是为了验证作者的观点和看法,既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故事传达的命题,又能让文章不是纯小说化的叙述。

4、插叙、倒叙交叉

作者在叙述的时候,会先叙述故事的结尾,而后才慢慢到来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局。这样加深读者对文章的理解,达到引读者入胜的目的。

7.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作文 篇七

关键词: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特丽莎,悖谬

特丽莎是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人物形象, 昆德拉对特丽莎梦境的独特描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特丽莎与托马斯在性爱方面灵肉难以统一的恐惧和无助绝望的心境, 她从一开始逃避的母亲世界继续在自己的婚姻生活中上演, 而社会政治舞台更是母亲世界的进一步扩大和延续, 犹如她的生命也是母亲生命的延续。“在写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时》, 我意识到这个或那个人物的编码是由若干个关键词组成的。对于特丽莎, 它们是:肉体、灵魂、眩晕、软弱、田园诗、天堂”。[1]可见特丽莎寄托了作者深沉的思考和对生命形态的自我探求。

一、母亲的世界

在母亲的世界里没有羞耻, 母亲会不顾廉耻地当着众人的面掉自己的牙套, 在夏天不拉窗帘裸体在屋子里行走, 斥责特丽莎洗澡插门栓等属于她个人隐私的事情, 还公然在众人面前取笑特丽莎, “‘塔莉莎对人要撒尿、要放屁的想法都耻于承认呢, ’她说。塔莉莎脸红了, 可她母亲不肯放过她, ‘那有什么可怕的呢?’并以一个响屁回答了她自己提出的问题。全部女人都笑了”。[2]母亲把自己青春的流逝、婚姻选择的失误和自己不顾廉耻的行为全算在特丽莎身上, 这导致在特丽莎幼小的心灵中潜藏着一种负罪感和对生活的莫名恐惧感, 在母亲的世界里特丽莎没有了自我选择权, 失去了个人的尊严和隐私, 被母亲剥夺了受人尊重的权利。在这个意义上说母亲的世界代表了一切专制和强权, 在这个世界中个人毫无言说自主权, 个体在失语状态中慢慢沦为一个他者形象。在家庭中迷失的自我在社会中能否得到确立呢?作者进一步安排特丽莎逃离家庭走向社会。婚姻是她走出母亲世界的第一步。

二、在婚姻性爱世界中

对托马斯而言特丽莎像是一个孩子, 被人放在树脂涂覆的草筐里乘水漂来, 而他在床榻之岸毫不费力地把她捞起。这个弃儿的隐喻更加凸显了特丽莎的孤独无助和生活的没有方向。她把一切生活的希望全寄托在了营救她的托马斯身上。可是在母亲世界中没有得到承认的灵肉合一在托马斯的世界中依然没有实现。她的肉体不能成为托马斯的唯一, 这对于她来说就是最沉重的审判, 人容易成为别人的镜子, 而自己却很难看到真实的自我, 特丽莎不希望通过别人的眼光确立自我的存在, 然而托马斯的性混乱让她成为了肉体集中营中的其中一员。为了寻找那个独特的自我, 她经常站在镜子前探寻自我质疑自我, 镜子成为特丽莎确立自我存在的一个外在意象, 文中多次出现特丽莎站在镜子面前凝视自我的情形, 她一直想通过镜子看到隐没在肉体里面的灵魂, 她苦恼于自己的身体不能成为托马斯的唯一。她希望能在镜子里看到自己的灵魂, 然而她在镜子里探寻不出藏在肉体后面的灵魂, 镜子里只会呈现一个令她本人都会感到惊讶的表象, “特蕾莎站在镜子前面迷惑不解, 看着自己的身体像看一个异物, 一个指定是她而非别人的异物”。[3]米兰·昆德拉说:“特丽莎在镜子里看着自己。她问自己如果她的鼻子每天长出一毫米会怎样, 多少时间她就会变得认不出来。如果她的脸不再像特丽莎, 特丽莎还会是特丽莎吗?自我在哪儿开始在哪儿结束呢?您看, 在灵魂的不可测的无限中没有任何惊讶, 倒是在对自我和认同的无把握面前感到惊讶。”[4]她在镜子里看到的也是一个令自己惊异的非我。她找不到本真的自我存在。她在自己的软弱中日益眩晕下去, 托马斯时不时把她搀扶起来。梦成为她眩晕生活的重演和延续。作者说:“她的梦如同音乐主题·舞蹈重复动作或电视连续剧一再重演。”[5]特丽莎的梦中反复出现一只猫, 窜跳着要抓她的脸。在另一轮梦中, 她总是面对死亡的场面。在一个包括特丽莎在内的约有二十个女子的室内游泳池, 托马斯站在房顶的篮子里, 拿枪射击对他跪得不合他意的边走边唱、边唱边跪的女子, 尸体遍地, 很可能下一个射击的对象就是她。在第三轮梦中, 她死了。在死亡的场景里她依然还有知觉存在, 呼喊着自己没有死还有要小便的感觉, 但死者告诉她这种感觉每个死者都会存在一段时间, 让她再次滑向绝望的边缘。第四章作者写了一个特丽莎爬培林山的梦, 这个梦境也是一场赴死的梦, 她在梦中亲历死亡的经过, 只不过在这个梦中她有选择是否死亡的权利。作者说她想念那个拿枪的人, 害怕托马斯。在第五章中特丽莎又在噩梦中吓醒继而哭泣, 她对托马斯说自己被活埋, 眼睛里都是泥土, 托马斯每周来坟墓看她一次, 但是她还担心托马斯不喜欢她的样子, 在梦中她一直担心托马斯因为自己的变丑而变得失望, 可以说这些梦一次比一次悲惨, 一次比一次令人心碎, 不是梦见猫在抓自己的脸, 就是梦见自己死去后还有知觉的存在, 而这残存的知觉依然在经受着灵魂的折磨, 梦中托马斯依然在和别的女人做爱, 依然在梦中向她发号施令, 依然让她在死亡中还残留着生的痛苦。

特丽莎梦见各种各样的死, 在死亡的边缘痛苦地徘徊, 也许死亡对于她是一种解脱, 可是在她的梦中灵魂依然得不到安宁, 她继续经受着嫉妒的折磨, 经受着死亡的威胁, 经受着死人的惊扰, 在她的梦里, 梦不再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是愿望的满足, 梦成为她灵魂经受折磨的现实的延续, 梦再现了她在白昼的恐慌心理。作者把特丽莎内心的恐惧和绝望以梦的形式再现出来, 不但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而且让读者深层体验到特丽莎恐惧绝望的内心世界所经受的灵肉折磨。她所渴求的灵肉合一的境界在托马斯的世界中不会存在。文中安排了一段特丽莎和与一位陌生的工程师发生性关系的描写。从这段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她一直追求的灵肉合一的幻灭, 肉体是可以独立灵魂得以短暂存在的, 她的肉体出卖了灵魂, “她的灵魂在不知不觉间已经默许了身体的举动”。[6]特丽莎不能让灵魂说服自己, 她期待看到工程师的再次出现, “她每天都害怕工程师的出现, 害怕自己没有力量说一个不字”。[7]从这个角度看人在可能的境遇中也会做出自己意想不到的事情, 灵魂沦落为肉体的奴隶, 人成为了一个可怜的存在物, 这段偷情的作用在表面上看是特丽莎想验证托马斯的性欲与爱的分离说, 但我认为这未尝不是作者对人的内心深处最本质的揭示, 特丽莎的各种梦境在小说中多次出现, 她的梦让我们再次思考人的灵肉是合一还是分离的古老命题。思考人在可能存在的世界中的各种作为, 特丽莎最终没有成为自己灵魂的主人, 在性爱的世界里她不能自主。那么在社会政治舞台上她是否能找到自我的存在呢?在祖国遭遇苏联入侵的情况下, 特丽莎仿佛找到了自己生活的目标, 她不顾生命危险拍摄了很多入侵者斑斑劣迹的照片, 结果照片成了秘密警察逮捕爱国者的证据, 这次事件和她的生命开了极大的玩笑, 让她直接晕倒在大街上, 在一个到处都是集中营的世界里她无处逃顿, 她依然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

三、田园牧歌的世界

在小说第七章作者给我们安排了一个田园牧歌式的世界图景。在这个世界里特丽莎仿佛成为了自己的主人, 找到了自我的原初存在。在这里特丽莎不再闻到托马斯头上留下的其他女人的下体异味, 不再听到她工作的酒店里男人的下流言语, 不再看到布拉格丑恶的社会现状, 夜里也不会出现死亡的噩梦, 在这里她的肉体成为了托马斯的唯一, 实现了她长久以来所追求的灵肉合一的生命境界, 可是在牧歌吹响的同时天堂的钟声也在敲响。“天色还灰蒙蒙的, 月亮挂在上面, 就像是死人房间的一盏灯, 早上忘了熄灯整天都在亮着。”[8]这个苍凉的开头让这个章节都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挥之不去的怅然, 在短暂的温情后留下的是长久的落寞, 它隐喻着特丽莎的悲剧结局, 也暗含了没有冲突与隔膜的人间乐园是不会存在的, 这样的世界是难以存在的极易破灭的幻想世界。因此不能成为特丽莎母亲世界的延续而只能成为一个美好的憧憬。作者在给我们创造一幅美好的田园生活图景的同时也在有意识地进行着解构, 有意给读者传递这种生活的不可能, 进而让读者沉思在一个灵魂不能安生的社会人的最终归宿问题。

四、结语

悖谬, 又称悖论, 原本是一个哲学术语, 是一种哲学思想的逻辑学展示。文学批评家艾布拉姆斯认为, 悖谬是一个自相矛盾或者荒谬的陈述, 但在这矛盾和荒谬之中, 却包含着这一陈述的真正含义。在文学创作中, 悖谬经常被一些文学家借用来当作一种思维方法和修辞方法。米兰·昆德拉在塑造特丽莎形象的同时一直在思考一种存在的可能, 特丽莎是他“实验性的自我”, 特丽莎行动的结果和原初动机往往是呈现一种悖谬处境的, 特丽莎追求灵肉合一的境界, 结果自己却用行动实践了灵肉合一的难以达成, 一直追求成为自己的主人结果发现不但在性爱中难以实现, 连社会都在和自己开着一个巨大的玩笑, 一直渴望脱离母亲的世界, 结果还是情愿忘却从母亲那里得到的所有磨难, 选择回到母亲身边。特丽莎始终是一个试着逃离母亲自小给她设置的专制世界, 但始终却在这个集中营式的世界中生活的可悲的一个他者, 她所试图逃离的世界其实正是她所生活的世界, 她永远都逃不掉, 也许生命真是一个悖谬循环体, 走到尽头才发现自己还在原点打转。她在寻找自我和确立自我的过程中, 一次又一次以悖谬而告终。

参考文献

[1][4]米兰·昆德拉著.艾晓明译.小说的艺术.小说的智慧——认识米兰.昆德拉[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2.

[2][3][5][6][7][8]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M].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8.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篇八

很多伟大的思想家,都认为忽视死亡会导致较差的生活。对死亡的沉思会给我们一个新的远景,使没有价值的事物更加微不足道。每一个日子都是一件礼物,我们要在拥抱我们所拥有的一切的同时享受它。

【流感里隐藏着什么】

大多数人都知道汞是一种有毒发亮的银白色液体金属,有时被染成红色放到温度计里面,人们觉得只要接触不到这种物质就不会有机会死于汞中毒。然而,汞进入人体的另一条途径却是通过疫苗,以汞为主要原料的一种消毒原液作为一种防腐剂加入到成人和儿童的流感疫苗当中。2004年,免疫安全审查委员会建议,在现有库存用完后,儿童疫苗中不再使用汞防腐剂。在美国,汞开始被作为防腐剂加入到疫苗的1930年以前,降生的孩子中自闭症的比例是1∶20,000,而今天,这一比例高达1∶144。

每年有6530人因汞中毒入院,500人因汞中毒送命。

【超车的救护车】

在美国20世纪30年代,很多救护车相互竞争,以创纪录的速度把病人或伤者送到医院里。由于熟悉道路,并且不需要很多培训就可以被安排到鸣着警报器的大型运输工具驾驶座上,很多出租车司机被招聘到救护车服务公司。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救护车的车头撞车和侧面擦撞事故比城市道路上的任何其他商用交通工具要高出3倍。

每年有1795人死于救护车交通事故。

【劫匪偏爱的头饰】

图森是一个18岁的男子,他知道穿着对于一个人角色的重要性。去抢一家店到底有多难?他清楚唯一值得担心的是那些摄像头。他已经见过很多笨头笨脑的家伙因为他们的脸正好出现在录像带里而被逮住。想成为小偷的他可不想让那事发生在自己身上。他去了当地百货商店买了一条女士连体袜。当晚把它套在自己的脑袋上。他把袜子加固了的裆部放在嘴上,把袜腿在自己的脖子上缠了几圈并打了个结。可他一走进商店,报警器就响了。一分钟后他觉得有水,是顶棚上面的洒水器打开了。这个情况他并没有预料到,于是他沉不住气了,趔趔趄趄往回跑。几小时后该男子在百货公司浴袍展架下被发现,带着的面具导致他窒息而死。

1990年以来犯罪分子在犯罪活动中的死亡人数是19,867人。

【牙签比闪电更危险】

舍伍德·安德森是一名美国作家,他承认自己只有在喝酒之后才会写出更好的作品。1941年他在参加一次鸡尾酒会时,显然为了酝酿写作的情绪,他开始抨击政治保守分子。在他慷慨陈词的同时,一盘开胃小菜端了上来,他抓起一小块法兰克福香肠,没有看到上面还带了一根牙签,就整个吞了下去。为了避免小题大做引来尴尬,或还有更多要紧的事情要做,他要了一杯酒把牙签涮了下去。一周之后,当他在乘坐飞机时,突发腹膜炎而死亡,这正是那根牙签作祟。

1900年以来由牙签导致的死亡有17,903人。

【减肥V.S厌食症】

厌食症是对于食物和故意限制饮食的一种强迫观念,它改变了人的心理状态。医学界认为它是一种强促分泌的疾病。100万得了厌食症的人中,大多都不认为自己是在过一种非正常的禁食生活。相反,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他们愿意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让他们在自我控制上有胜利感的生活方式。每一个时期,人们对于饮食、性、爱情和时尚的观念都在发生着变化,厌食症在女性人口中达到顶峰。节食减肥,让这些女孩占了年轻人中与厌食症有关的死亡的90%。

由厌食症造成的死亡每年有90,500例。

【身体穿孔:酷并危险着】

2004年,美国有70万人至少在身体上有过一次非传统的穿孔经历,即把金属饰钉戴到眼皮、鼻孔、舌头、嘴唇、肚脐以及生殖器上。不对器具进行消毒可以使穿孔爱好者有感染艾滋病病毒和乙肝的危险。

1991年以来,因为身体穿孔而导致的败血病死亡人数是9981。

【为时尚而死】

20世纪20年代的艺术圈中,人们流行佩戴长长的丝巾,借以彰显一种傲慢而优雅的时尚品味。1927年9月14日,现代舞蹈界的传奇人物伊莎多拉·邓肯乘坐一辆布加迪跑车,她长长的丝巾在风中飘扬起来。但是意外发生了,那条丝巾和汽车的后轮缠在了一起。司机在继续飞速行驶了15英里之后,这才发现伊莎多拉已经被活活勒死。她的死亡证明书上写着:“死者死于由工具导致的勒杀事故。”其实,这个证明书完全可以写得更加精确:“死于追逐时尚的路上。”

从1850年至今,死于人造织物的收缩的总人数为29,865。

【打嗝的世界纪录】

憋住呼吸数30个数,在你的舌头下面放一块方糖或者让别人吓你一下,这是一些比较熟悉的家常缓解打嗝症状的方法。但是对那个打嗝时间最长以至于成为世界纪录保持者的人来说,这些都不管用。查尔斯·奥斯本是爱荷华州的一名农民,他很清楚地记得这件事发生时的情况。那是1922年,他正举着一头猪称重。这时候他开始打嗝了,通常打嗝只是持续几分钟,但是查尔斯一打就打了68年。他娶了两任妻子,有8个孩子,最终死于1990年,在他死前,他每分钟要忍受40次痉挛,或者说在他一生中共打了43,000万次嗝。

1900年以前因为打嗝所导致的死亡,每年约有3245人。

【购物中心】

在罗得岛州的克莱布特雷商业街的购物中心附近,一个59岁的老年男子正坐在一辆车的副驾驶位上,而他53岁的妻子正驾驶着汽车在停车场里游荡,以寻找一个空位。由于妻子总是转来转去却一无所获,男人开始变得烦躁起来,他坚持认为应该守在原地,然后跟着那些提着袋子去找自己车的人。一场舌战随即爆发,男人叫嚷着要下车并打开了车门,而他的妻子这时正好加速转弯,男子一下子从车上滚了出去,恰好后面也有一辆找车位的汽车,男子被车轮从身上碾过,不久即由于内伤而亡。

每年在美国的购物中心死亡的人数是11,345人。

9.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作文 篇九

真正悟到这句话内涵的却是一则童话:很久以前,鸟是不会飞的,因为它们没有翅膀,有一天,上帝把翅膀放在它们身边,要它们拾起来放在自己的背上,大家都带着观望的态度,不愿背上这沉重的翅膀,但又不敢违抗上帝的命令,只好背上它,没想到,它们觉得只会加重负担的东西,却让它们飞上了天空。”人的一生负重是在所难免的,因为他是生活赋予我们的,上帝在送我们礼物的时候往往会用困难去包装他,这可能就是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吧”。虽然这则童话以及孟子的这句话都有一些天命论的成分在里面,但是不妨碍我们通过这些去理解什么是生命不可承受之轻。

不可承受生命之轻”是相对于““不可承受生命之重”而言的。人的生命中有很多“不可承受之重”,比如来自工作、生活、感情、人际关系等等。但人们往往忽略掉,生命中还存在着“不可承受之轻”!一个人活在一个没有压力的环境里,可能有多种原因,比如他家境很好衣食无忧;比如他不思进取,无所事事;比如他逃避现实,看破红尘,等等……这些都是消极的行事方式,这种没有压力的生活,不会让人感到沉重,而让人感到轻松,但是这种轻松会毁掉一个人,正所谓人无压力轻飘飘,所以这种“轻”是要不得的,是生命中不该承受之轻。

10.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 篇十

米兰.昆德拉以“布拉格之春”为故事背景,讲述了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弗兰兹四人的感情纠葛,四人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件,从而逐步揭示出小说的本意:生命中有太多的事情,看似轻如鸿毛,却让人难以忍受。

书中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比,也不能在来世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

是啊,生命仅此一次,有太多事让我们难以承受。对待生命,我们只能比前一刻认真,比前一秒仔细,否则一切都无法挽回。千万不能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情,不然这一次珍贵的生命是往往承受不住的,那样的生命就注定是漂泊的,无定力。因为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学会寻找什么是心中真正想要的,确立目标或品质,坚定心中的信仰,朝着信仰来完全你的生命。一个人一定要有信仰,要找寻自己所坚信的,让生命有激情,有向积极奋斗地昂扬拼劲,否则生命会是颓废,毫无生机可言。富有激情的生命才能撑起看似“轻”如鸿毛的一切,才能有真正的承受一切的能力。

米兰?昆德拉将英俊、机智、富有、健康、高贵、有文学修养、热爱旅游、音乐能力、男子气概等品质分别放在九个人身上,特蕾莎妈妈只能从中选择一个,但她却不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然后什么都想要,结果她的贪婪让她来到一个一无所有的人身边。于是,她开始失去,失去了美貌,失去品质,失去灵魂,最终也失去了女儿。特蕾莎的妈妈正是那种心中缺乏信仰的人,没有信仰,她的生命就缺少了元素,让她无法支撑,无法走向光明的道路,所以她无法理解承担与责任,无法体悟生命的重量。也正因为她从来没有承担过生命中属于她的责任,无论是对社会、对家庭、还是对至亲,她都没付出,她的死就只是轻轻一闭眼,不会有任何能够称量的重量。

像特蕾莎母亲这样的一次生命是令人惋惜的,我们可以在生命的旅途中彷徨、迷茫,但却不能失去灵魂,迷失本真,失去信仰。学会看清楚人生需要什么,抓住一切轻如鸿毛的事。或许现在我们的生活并不令人十分满意,但你可以安排属于自己的时间,规划自己所要完成的目标,使生命向你所希望的方向迈进,坚定地一步一步走下去。同时,学会享受哭与痛,学会领悟轻与重,改变生活,改变心态,但别背离生命,否则会陷入怪圈,相信生命是如此美好和珍贵。

上一篇:扶贫先进事迹材料-扶贫事迹材料下一篇:毕业报告的自我鉴定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