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阅读题及答案(精选10篇)
1.灯塔阅读题及答案 篇一
(1)谁是佛山这片沃土的最早开拓者?史学界的传统观点认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来自北方,岭南地区在远古时期是没有人类活动的蛮荒之地。但是,1958年,西樵山文化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旧石器时期,珠江流域已有原始先民繁衍生息,正是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在佛山这片通江达海的岭南沃土上,建立起了“珠江文明的灯塔”。
(2)据考古分析,西樵山文化遗存分别为早期、中期和晚期,是珠江三角洲腹地目前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人类文化遗存,西樵山出土的细石器是一种复合工具。有的呈现为锯刀、刮削或切割之类的工具;有的还是小石镞,属于箭镞之类的渔猎工具;还有的是雕刻器等,细石器往往与早期的渔猎经济相联系。中期文化遗存绝大多数为霏细岩,器型以有肩石器为代表,包括斧、锛、铲等。西樵山的大规模石器制作,生动说明了早期佛山人类的手工业已经逐渐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它既不同于以粤西封开黄岩洞、粤北英德青塘类型为代表的早期洞穴遗址,也不同于韩江三角洲以潮安陈桥村、池湖凤地贝丘遗址类型为代表的中期遗址,还有别于粤北以石硖遗址下层为代表的石峡文化。粤西、粤东、粤北反映出的都是以狩猎、采集乃至种植为主的文化,而西樵山遗址反映的则是以渔猎、捕捞经济为主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期文化。
(3)此后的考古发现,西樵山遗址的遗物,尤其是具有代表性的霏细岩有肩石器,广泛分布于珠江三角洲许多遗址之中。这可能有一些氏族直接派员到山上采集,但更有可能是不同的氏族通过交换获得了石器。看来,史前时期的佛山,就是当时的制造中心和商品交换中心,今日佛山之制造文化和商业文化,真可谓渊源有自。西樵山文化甚至传播到了更大的范围:有肩石器通过西江水系从岭南向西经云贵高原一直传播到印度河,欧亚大陆古文化就在那里分界;有段古锛则联系着环太平洋地区直到新西兰岛。显然,以石器创造为核心的西樵山文化,由于它所处的通江达海的地理位置,一开始就呈现出强烈的开放性和辐射性,将中国大陆与印度洋和环太平洋地区的文化联系起来,从而成为我国原始文化中面向海洋,并产生深远影响的一支。
(4)1960年,著名的人类学家贾兰坡教授在《未来希望》一书中,首次将西樵山遗址代表的.文化命名为“西樵山文化”。人们把“西樵山文化”看作是珠江文明发展的一个标志,称之为“珠江文明的灯塔”。
1.为什么说“西樵山文化”是“珠江文明的灯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
2.第(2)段除了举例子以外,还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分析第(3)段画线句子中“更”字的表达效果。(2分)
答: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4分) ①西樵山文化遗址证明旧石器时代珠江流域已有原始先民繁衍生息(珠江三角洲的文明火种,是在佛山本土上萌芽的)(1分);②西樵山文化遗址反映了以渔猎、捕捞经济为主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文化,见证了珠江文明的发展(1分);③西樵山文化遗址证明史前时期的佛山,就是当时的制造中心和商品交换中心(1 分),且具有强烈的开放性与辐射性,是珠江文明繁荣的标志。(1分)。(评分说明:第②③中没有答出“见证了珠江文明的发展”“是珠江文明繁荣的标志”不扣分。)
2.(2分) 示例一:运用了分类别、作比较(1分)的说明方法,说明西樵山文化遗存反映的是以渔猎、捕捞经济为主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期文化。(1分)示例二: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说明了西樵山文化遗址反映了早期的渔猎经济(早期佛山人类的手工业已经逐渐从原始农业中分析出来)(1分);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西樵山文化遗存反映的是以渔猎、捕捞经济为主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期文化(1分)。(评分说明:示例一说明方法1分,只答其中一种或答错其中一种不给分;作用1分。示例二答对其中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可得1分。)
3.(2分) “更”字强调了西樵山遗址的遗物广泛分布于珠江三角洲的主要原因是不同的氏族通过交换获得了石器(2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评分说明:没有答出“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不扣分)
2.《传递》阅读题及答案 篇二
传递
⑴夜色凄冷,阵阵江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颤。
⑵一年前,她禁不住好友的怂恿,拿出所有的积蓄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火锅店。生意本来红红火火,不料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尽管她们第一时间为对方治疗,火锅店的声誉还是受到了影响,顾客开始越来越少。关键时刻,好友撤资,一走了之,她内心十分痛苦。
⑶风更大了,她走到自己的汽车前面,竟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趴在车前睡着了,手里拿着一个脏兮兮的蛇皮口袋,看样子是捡废品的。
⑷她轻轻摇醒小男孩:“你怎么趴在这里睡觉?”男孩揉揉眼睛问:“阿姨,您丢东西了吗?”她下意识地一摸口袋,手 机居然不见了!小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这是您的吗?”原来,小男孩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竟睡着了。
⑸真是个好孩子!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她非常感动,问道:“天晚了,你一个人在这儿不怕吗?”男孩笑着说:“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学费呀!”
⑹原来,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她看了看他的蛇皮口袋,里面放着几个饮料瓶子。她忽然想起来,放在汽车后备箱里的空饮料瓶还在。她赶快从后备箱里搬出来,又找出车内散落的旧报纸和杂志,全倒在男孩的蛇皮口袋里。男孩开心地笑了。
⑺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不久,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筹钱开了一家新的火锅店。从那时开始,不管生意好坏,她都坚持资助小男孩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男孩能自食其力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尝试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她把那些钱又重新汇给男孩,并打电话告诉他不必这样做,因为她出资援助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善良,根本不求回报。
⑻又过了几年,因房子要拆迁,曾经红火的火锅店生意再次变得冷清,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付不起房租。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小城电视台的记者忽然跑来采访她。原来当地的小学收到一笔捐款,捐款人正是她。她沉思了片刻,很快就明白,这件事的幕后策划者一定是男孩。这条新闻播出后,很多人被她的善良感动了,宁肯绕很远的路,也要到她的店里来吃饭,火锅店的生意很快又好转起来。
⑼重新赚到钱的她,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继续资助贫困孩子。每次捐款,她总写下那个男孩的名字。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
(原文有改动)
1.请将“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这个句子,正确、工整地抄写在答题卡相应的方格中。(2分)
2.通读全文,根据下面提示找出表现“她”情感变化过程的词语。(2分)
十分痛苦 → ① → 重拾希望 → ② → 十分感激
3.选文中的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4.第(6)段划线部分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4分)
5.结合上下文说一说第⑺段“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一句中加点词语“温暖”的含义。(2分)
6.分析结尾划线句“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在选文的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3分)
7.请结合选文的内容,谈一谈你读了本文之后的感受。(3分)
《传递》阅读答案
1.抄写正确、工整即可(2分)
2.①非常感动(或感到温暖)(1分)②心急如焚(1分)
3.善良(拾金不昧)、懂事、勤劳、乐观、知恩图报、(答出三点即可)(3分)
4.插叙。(1分)交代了小男孩贫苦的家境和捡废品的原因,(1分)突出了小男孩懂事、善良、乐观的品质,(1分)为下文写“她”给男孩废品并资助他上学做铺垫。(1分)
5.既指风停了,“她”的身体感到暖和,(1分)也指小男孩的善良、懂事使“她”内心倍感温暖。(或小男孩的乐观坚强使“她”深受鼓舞,重拾希望。)(1分)
6.总结全文,(1分)照应题目(或点题),(1分)点明善心的传递可以温暖人心这一主旨。(1分)
7.能联系选文(1分),谈感受(1分),语言连贯、通顺(1分)。
3.经典阅读题及答案 篇三
一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设计了各种奇妙的鞋,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
演员们穿上了我设计的音乐鞋,只要一踏上地面,鞋就会发出美妙的乐曲声。她们在舞台上唱呀,跳呀,歌声是那么悦耳,舞姿是那样优美。台下的观众一次又一次为她们喝彩。
观光旅游的人们穿上我设计的变速鞋,这种鞋上有个小型遥控器,可以控制行驶的速度。在风景优美的地方,按一下“徜徉”键,就可以尽情徜徉于柳堤湖畔、椰林海滨;按一下“急驰”键,一眨眼的工夫,就到了另一个景点。穿上它旅游观光,既方便又快捷,真是开心无比。
漆黑的夜里,出现了一些亮光,这些亮光有的去了医院,有的进了工厂。这是值夜班的叔叔、阿姨穿上了我设计的夜光鞋。这种鞋的鞋尖有个灯泡,夜里穿上它,灯泡就会发光,照亮要走的路。
大家穿上我设计的调温鞋,夏天比穿凉鞋还凉快,冬天比穿棉鞋还暖和……
“龙龙,起床了!”我睁开眼睛,那些奇妙的鞋顿时从眼前消失了。但我有信心将梦想变为现实,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奇妙——( )快捷——( )悦耳——( )
2.作者设计的奇妙的鞋有 鞋、鞋、鞋和 鞋。
3.我设计的 鞋可以 。
参考答案:
1.奇特 快速 动听(答案不唯一)
2.音乐 变速 夜光 调温
4.父亲阅读题及答案 篇四
②我几次请求父亲放下担子让我挑一气,都被顶了回来。没办法,我值得借着电筒发出的可怜的光跟在父亲修长的身子后面,背上背着个装有几件衣服的旅行包和一把红色吉它,样子潇洒的要命。
③我很清楚父亲此刻的心情。中学时我因母亲病逝,被迫从滇东北转到滇东南就读。6年多来,父亲都是形单影只地过着独身生活,一大把年纪了,仍起早贪黑地劳作,其苦不言而喻。今年大学毕业,在众亲友的劝说下,我最终放弃了在昆明一报社工作的机会,回到离别多年的家乡。这一决定出台后,最高兴的当然是父亲了。“这会有个说知心话的地方了!”父亲逢人便说。
④一路上,父亲重复着那句重复了多年的话“(做人不做浮漂草,要做水上捕鱼人)。”碰上熟人问:“要干什么?”他就抬高本来就很洪亮的声音“秀才搬家———尽是书。帮娃娃挑书到他舅舅家,请他家的客车送到城里去,明天娃娃就要大城里上班去了。”“这回算得了!”对方回敬了一声,“嗨!”
⑤农村里的“要干什么去”是路上招呼的客套话,今晚做的是又是父亲盼了很多年的,于是,在回话时父亲理所当然地欣慰了一番,就好像辛苦几十年就是为了等着几句让人欣慰的话从内心里流出来,以至于每一个字都吐得相当有力,像钉子落到玻璃板上一样,发出的声音乐曲般悠扬。尤其是那个“嗨”字。只可惜。父亲的身子摇出来的每一个动作,都使我联想到“蹒跚”这个词,加之脚下不时地打滑,父亲几乎是踉跄而行了。⑥我没有再要求父亲让我挑一气了。这个时候,即使在加上一百斤,只要是书———能照亮我的人生之路的赋予我智慧的书,父亲也会固执地把它挑在肩上。我小心地跟在后面。看着被书的重量挤压成弓形的父亲,眼里溢满了一中闪亮的东西,让我觉的满天都是星星,(我也想是借着这满天的星星发出的光前行了)。
⑦希望赋予人的力量是何等的巨大啊!
⑧从今以后,我想我会更加珍爱这些书———即使不能为父亲做些什么。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让它像春风跟随种子一样跟着我———玩忘不了这个雨夜。白发苍苍的父亲为我挑着沉重的书踉跄在一跳又稀又滑的泥巴路上。
阅读题与答案
1.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父亲是个倔强的人,但并不像表面那么简单,很伟大,为了让“我”能够读书,宁愿付出一切。
2.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答:本文围绕着书,来描写父亲的坚强,父亲的辛苦,父亲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是却用行动用生活中点点滴滴来教育我。让我有志气,为了理想奋斗。
3.试端摩文中括号内句子的真正含义。
⑴做人不做浮漂草,要做水上捕鱼人。做人不能甘心漂泊,要有自己的理想,要做有本事的“捕鱼人”
⑵我也像是借着这满天的星星发出的光前行了。朝着自己的理想迈进
4.文章塑造父亲这一形象,除用了语言,行动描写,还有什么?请举例说明!
5.《秋柳》阅读题及答案 篇五
秋柳
王士禛
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①。
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
愁生陌上黄骢曲②,梦远江南乌夜村③
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
注
① 白下门,即指六朝古都南京。②黄骢是唐太宗的爱马,此马死后,太宗命乐人作《黄骢叠》曲,以示悲悼。③乌夜村是晋穆帝皇后荣华富贵的发祥地。
1、本诗颔联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5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复杂的内心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对比,(2分)春日里有燕子穿翔其间的柳枝,到如今秋日也只能憔悴地在晚风里摇荡了。颔联便是一个春秋对照,对比强烈。(2)透露出良辰易逝,历史变迁的感伤。(1分)
2、(1)对良辰易逝,历史变迁的感伤。首联颔联,白下门最销魂,然而销魂之时确是秋,销魂之景是秋柳,此时此处的销魂便也是对良辰易逝,历史变迁的.感伤。(2分)
(2)富贵功名过眼云烟,感喟朝代的盛衰无常。颈联诗人借用典故,黄骢是唐太宗定天下时所乘,想来作者也借此对清初的动荡有所暗指,乌夜村也说明了荣华富贵的生活犹如浮云,感喟朝代的盛衰无常,一种时过境迁之感油然而生。(2分)
6.《海光》阅读题及答案 篇六
A.本文结构严谨,前有伏笔,如“预示着风雨即将降临”;后有照应,如“起风了”、“狂风越逼越近”、“下雨了”等。
B.本文写观日出要从黑暗中徒步穿过三十多公里的盐碱荒滩,从而说明了实现目标就必须借助外物的指引(如“道路”“灯光”等),否则就到不了目的地。
C.作者笔下勾勒的一幅夜行图,是用眼观察、用脚寻路、用心思索的现实过程。
D.“车辙的消失”,“灯火的熄灭”,“狂风的逼近”,让夜行者退缩和恐惧;而“海光”的时隐时现,则使夜行者感到前路的茫然。
E.文章写得波澜起伏,柳暗花明。而等待日出时的沉思,就更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解析 B项“就必须借助外物的指引,如‘道路’‘灯光’等”概括不全,还应有“要有坚强的意志,历经磨难挫折”。D项“退缩”有误,文中无此信息;“茫然”有误,海光出现的时候,给人以希望。
2.文章第⑨段“这是海光”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文章去看日出,可结尾处却说“连日出也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这是为什么?
7.江南阅读题及答案 篇七
江南 阿坤
①从北方落下最后一片雪花后,在坚冰迸裂时发出的第一声脆响中,江南早春的气息,开始从瓜洲渡起程。然后,绿意就在古梅的斜枝上微颤着,在迎春花的枝条上含苞着。待到湿湿的、微微的南风吹过,那些蜷缩着、沉睡着的绿色生命,就从褐色的泥土中苏醒过来,那些被风雪凋零过的树木,走出了寒冷的边境之后,便展开了万千绿旗,在风中飘摇。就这样,江南被三月风的纤纤素手,轻轻抚过之后,绿就蓬蓬勃勃地疯长起来,蔓延开来 ,铺展开来,以至把整个江南染得碧绿碧绿。
②江南人最知道“随风潜入夜”和“润物细无声”的含意,因为绿风是迈着轻轻的脚步走进江南的,春风在点染江南的时候,是悄然默声的。适才还感觉冬天的影子就在身边,几阵春风一吹,绿意就弥散开来了。江南韵味,就在那些街头墙角、小桥河边、山溪流泉、阡陌池塘、小巷庭院……无声无息地坦露着、蔓生着、蓬勃着。与怡静的绿江南相伴相随,是在阳光明媚的时空里,充满着曼妙的翅膀,燕的翅膀、蝴蝶的翅膀、蜜蜂的翅膀、蜻蜓的翅膀、鸽子的翅膀……所有的翅膀,在绿肥红瘦中,尽情地飞翔着舞蹈着吟唱着,将绿意浓浓的江南,点缀得酣畅淋漓鲜嫩欲滴俏声娇语。
③在春风绿意的江南,会使人想起“三吴风景,姑苏台榭”的清秀美姿,会让人产生一种“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闲适雅致。要是这时和着春天的脉搏,走出去感受一番天赋的绿,去领略一幅幅绿江南的画景,那是一件多么快哉悠哉的事呀!当我走近绍兴,看乌篷船木橹在静碧的河面上划出一朵朵笑靥。走在姑苏幽长的小巷里,听那一声声吴侬软语的评弹从粉墙中传来。在春风春雨中,走进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夜,去听竖箫横笛的浅唱低吟。登上钱塘江畔夕照下的六和塔,远闻灵隐寺悠悠的钟声。或者去“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西子湖,沿着杨柳依依的苏堤泛舟。或者去无锡的鼋头渚,听太湖涛声依旧……置身在绿江南的每一幅画中,最差的心情也会舒展开来,感觉有如春水漫过心灵的湖泊,碧波荡漾。
④面对江南,思念结成了茧,在我的心目中,绿江南是栖息在狮子林“暗香疏影楼”屋檐上的一只紫燕,是留园水榭旁雨点撞击池沼溅出的一朵水花,是暮霭沉沉笼罩的`沧浪亭在夜色中悬挂的一轮皎月,是穿过拙政园漏窗里传出来的江南丝竹,是寒山寺外的枫桥边永远泊着的一条聆听夜半钟声的客船。绿江南啊绿江南,你让多少文人墨客:放眼江南河山,醉了春风词笔!
⑤行走在绿江南,总觉得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牵引着,隽永得抹也抹不去。我真想与大自然一起编织这片绿色,让古朴的江南舒展绿色的诗意、让充盈生命力的青春,浪漫江南的境界。
15. 文章以“绿江南”为题,读文章后,你认为“绿江南”的“绿”字用得好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第②段开头引用杜甫的诗句写春雨的特点,用意何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第③段中的划线句用了较多笔墨描写在江南各著名景点的活动,与文章着意表达的江南之绿有什么密切联系?营造了怎样的意境?(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第④段 中划线的句子作简要赏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本文结尾写“ 总觉得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牵引着,隽永得抹也抹不去”,纵观全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答案:
15. 绿字既体现静态描写的春色,突出春天色彩之美;又体现动态描写,突出江南的青春与活力,富有生命力;寄托作者对江南的特殊的情感。(从动词和形容词的角度分析可以)(3分)
16. 借春雨润物,细而无声,写出了春风的柔和寂然无声,突出江南春绿是在人们不经意间随着春风悄然而至。同时也为文章增添诗意,引发读者的美好联想。(3分)
17. 从听觉,视觉描写江南春,写出人们的活动正是在江南绿色的环境之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诗情画意般的闲情雅致,消解了心灵的不快和羁绊,找到一种精神上的寄托。(4分)
18.暗喻(比喻),排比,抒写了作者漫游在这些景点时所感受到的绿江南所给予的感染,气韵饱满流畅,富有节奏,突出陶醉与思念之情的强烈。(3分)
8.门铃阅读题及答案 篇八
小题2:自然环境描写,交代了天气的晴朗,烘托了人物愉快的心情。
小题3:一丝不苟是十分认真的意思,表现了帕皮对铃铛的珍爱和不舍。
小题4:(12)段中“质疑”的原因:自己要这么便宜地把门铃卖给小女孩。(14)段中“质疑”的原因:门铃已经卖出去了,可是现在又听到了铃声。
小题5:语言描写;表现了小女孩的可爱和对外公的关心;与前文帕皮的话相照应。
小题6:(1)是全文的线索。(2)是连接帕皮和亲人情感的纽带。
小题7:示例:帕皮是个善良的人。虽然他很珍惜铃铛,但为了成全小女孩美好的愿望,宁愿贱卖给小女孩。
9.《梅雨》阅读题及答案 篇九
梅 雨
柳宗元
梅实迎时雨①,苍茫值晚春。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②。
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③。素衣今尽 化,非为帝京尘④。
【注释】①梅雨:江南一带在杨梅成熟时,常阴雨连绵,这段时间,就称作梅雨季节。②楚、越:指江南的永州,作者当时被贬谪于此。③北津:北去回乡的渡口。④素衣:本句诗谢脁诗“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的化用。
8.本诗的颔联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5分)
9.结合全诗,体会 尾联的思想情感。(6分)
【答案】
8.塑造了一个被贬谪于江南,深夜难眠,满腹忧愁的诗人形象。(2分)诗人被贬于永州,内心压抑,字面上说猿啼鸡鸣扰人清梦,实质上是因为内心烦忧。(3分)
10.《秋寻》阅读题及答案 篇十
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①子赴友人孟诞先之约,以有此寻也。是时秋也,故曰“秋寻”。
②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积,山川澹而不媚。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僧于浣衣洗钵也;比之夏,如辞贵游①而侣韵士干清泉白石也;比之冬又如耻孤寒②而露英雄于夜雨疏灯也。天以此时新其位置,洗其烦秽,待游人之至,而游人者不能自清其胸中以求秋之所在,而动曰“悲秋”。予尝言宋玉有悲,是以悲秋。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予悲夫悲秋者也。
③天下山水多矣,余不足以了其半,而辄于耳目步履中得一石一湫,徘徊难去。入雷山恍然,入洪山恍然,入九峰山恍然,何恍然之多耶?然则予胸中或本有一恍然,以来而山山若遇也。予乘秋而出,先秋而归。家有五弟,冠者四矣,皆能以至性奇情佐予之所不及,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亦可乐也。
④曰“秋寻”者,又以见秋而外皆家居也。诞先日:“子家居诗少,秋寻诗多,吾为子刻《秋寻草》。”
[注]①贵游:无官职的王公贵族。②孤寒:贫寒无依靠的人。
22.第②段画线句用不同的形象对应一年四季,好在哪里?(2分)
答案:2分。形象直观地(1分)表明作者对秋的喜爱(1分)。
细解:首先要明白其语句的特点:比喻、比较。然后,就可以分析出这样写的好处是:形象直观地表明作者对秋的喜爱。答题的模式是:修辞效果+表达的情感。
本题考查的能力点是:能理解常见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本语段为明代谭元春的《〈秋寻草〉自序》。与上一大题的考查点不同的是本大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以及分析、综合能力。没有涉及到鉴赏、评价能力,所以较往年的试卷难度有所降低。
23.对“予悲夫悲秋者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对悲秋者的因秋而悲感到悲伤。
B.我与那个悲秋者有着强烈的共鸣。
C.我为悲秋者的情不由衷感到悲哀。
D.我为宋玉那样的悲秋者深感悲伤。
答案:3分。C。
细解:根据文意,作者所悲的是“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即“为悲秋者的情不由衷感到悲哀”。所以,这道题目不是简单的句子翻译,而是在翻译之上的理解。既需要理清句子——“悲”为“为……悲哀”之意,是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动用法”,表示为了某一目的或原因而施行某一行动。例如:(1)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死国:为了国家大事而死。(2)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龚自珍《病梅馆记》)泣之:为了病残的梅花而哭泣。(3)君子死知己。(陶渊明《咏荆柯》)死知己:为知己而死。
同时,还需要结合语境才能真正理解他的.悲哀所在。所以,需要从整体上读懂全文。
本题考查的能力点是:能读懂文章的内容,能结合语言环境辨析词句的意义。
24.“悲秋”是古人常有的感慨,文中能体现这一现象的一个字是__。(1分)
答案:1分。动。
细解:这道题目相当于考查“动”字的释义,“动”是“动不动”的意思,只有它才符合“古人常有的感慨”这一要求。
本题考查的能力点是:能读懂文章的内容,能结合语言环境辨析词句的意义。
25.第③段可分为两层,概括层次大意。(3分)
(1)__ (2)
答案:3分。(1)与山相知之乐(2分),答“恍然之乐”得(1分)(2)家居之乐(1分)
细解:从本段“亦可乐也”入手,可知该段主要谈“可乐”之事。这是“亦”(“家有五弟,冠者四矣,皆能以至性奇情佐予之所不及,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还有什么呢?还有“天下山水多矣,余不足以了其半,而辄于耳目步履中得一石一湫,徘徊难去……予乘秋而出,先秋而归”。概括两层内容就是:(1)与山相知之乐(2)家居之乐。
本题考查的能力点是:能分析段内层次及归纳层次大意。
26.本文首尾都提到“秋寻”,分析其作用。(4分)
答案:4分。开头交待了“秋寻”的缘由(1分),结尾点明诗集的主要题材(1分)。首尾呼应,结构严谨(1分)。“秋寻”作为线索,贯穿全文(1分)。
细解:回答“作用”类题目,需要从内容、结构两方面来思考。具体到本题,就要思考:开头写“秋寻”目的是什么,结尾写“秋寻”目的又是什么;首尾都提到“秋寻”,目的又是什么,都表达了什么,在结构上的意义又是什么。所谓结构,它包括,呼应、过渡、铺垫、线索等。这里主要牵涉到呼应与线索。所以答案是:开头交待了“秋寻”的缘由,结尾点明诗集的主要题材。首尾呼应,结构严谨。“秋寻”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灯塔阅读题及答案】推荐阅读:
风筝阅读题及答案09-18
散步阅读题及答案10-01
白牙阅读题及答案10-25
《竞选》阅读题及答案11-12
落红阅读题及答案08-17
八年级阅读题及答案10-22
神话故事阅读题及答案07-13
江南江南阅读训练题及答案08-04
天外财富阅读题及参考答案09-09
《马说》与《史记》阅读题及答案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