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里的植物教学反思

2024-08-24

校园里的植物教学反思(精选15篇)

1.校园里的植物教学反思 篇一

太空里的植物是想象课,在上课之前我觉得孩子不太容易理解植物,于是看了许多不同的植物以及漫画植物之后,让学生进行畅想,太空里的植物可能会是什么样子的。但是在画画过程中仍然有人问:“老师,这样画可不可以?”“老师这样画对不对?’我思考学生为什么这么问我呢?艺术美的东西没有对与不对之分的,我们培养学生的并不是要要求每个人以后都能成为艺术家,我们要培养学生是如何审美的能力和如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我告诉学生老师没见过太空里的植物,也不知道他长得什么样?你想他是什么样都可以,因为我们没见过,所以我们画的画每个同学都可以画的不一样。你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没有对与不对的。学生听了我的话后,很积极的表现他们的想法,纷纷把他们的画拿给我看。这回孩子们不问对不对了,而是说:“老师你看我的画,我是这样想的。

在之前研讨课上组里老师就对我提出,在引导学生画画时一定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不能让学生禁锢在老师的范画中,在这一方面我会继续下功夫,思考能够开拓学生思维的方法。

2.校园里的植物教学反思 篇二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地处鄂西北, 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比较温和, 年平均气温15.9℃。校园植物资源非常丰富, 植物种类繁多, 据初步调查, 有植物300余种。丰富的校园植物资源, 为做好植物学教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充分利用校园植物资源进行现场教学

实地观察活植物, 是学生掌握植物形态和各种特征的基础。而校园就是一座活生生的“植物标本馆”, 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2]。如在上“茎”这一节时, 各种生长习性、分枝方式的茎, 各种变态茎基本都能在校园中找到。杨、柳等的直立茎, 爬山虎、络石草等的攀援茎, 牵牛、紫藤等的缠绕茎, 虎耳草、蛇莓等的匍匐茎;雪松、水杉、银杏等的单轴分枝, 无花果、桑、桃等的合轴分枝, 丁香、石竹、茉莉等的假二叉分枝, 石松、芒萁等的二叉分枝, 芦苇、白茅等的分蘖;文竹、竹节蓼的叶状枝, 葡萄的茎卷须, 皂荚、橘等的茎刺, 仙人掌、莴苣等的肉质茎, 芦苇等的根状茎, 马铃薯等的块茎, 慈姑等的球茎, 洋葱、大蒜等的鳞茎。利用校园活植物进行现场直观教学, 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加深理解和记忆, 而且学生能掌握相应的植物学应用技能。

在上植物形态解剖这一部分内容时, 不仅在“茎”这一节可采用现场教学, 在叶 (叶的组成、叶的形态、叶脉、单叶和复叶、叶序和叶镶嵌、异形叶性、叶的变态等部分) 、花 (花的组成、花托形状、花萼类型、花冠类型、花序类型等部分) 、果实和种子等章节部分内容也可以采用现场教学, 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充分利用校园植物资源培养学生识别植物的能力

在高等院校生物专业的诸多课程中, 《植物学》课程分类部分的内容常常被认为是最枯燥、最令人头痛的一门课程[3]。几乎每堂课都是“木本”、“草本”、“对生”、“互生”、“辐射对称”、“两侧对称”、“子房上位”、“子房下位”等枯燥无味的专业术语, 上分类课给学生的感受是“分类越分越累”[4]。

植物分类学有很浓的地方色彩, 其与本地植物相结合便构成乡土植物学, 它使《植物学》教学理论更紧密地联系实际, 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5]。校园植物是学生最常见、最熟悉的植物种类, 基本上能反映学校所在地的园林、庭院、行道、花卉、观赏等绿化树种, 所以, 是当地气候条件下的园林、野生植物的一面镜子。了解和认识当地常见的植物种类, 最便捷的途径是认识校园植物[6]。

1. 建设校园植物资源网。

近几年来, 利用带领学生实习的机会和空余时间, 对校园植物资源的分布做了比较详细的调查。选择每一种植物的典型部位 (包括植株全貌、叶、花、果实、种子等) 进行摄像, 并将所拍摄的植物图片上传于网页, 制作成了校园植物资源网。网页上对每种植物的形态特征等情况 (校园分布除外) 都做了介绍, 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对网页进行浏览, 认识校园植物。

2. 编写校园植物名录。

虽然制作了校园植物资源网, 但有部分学生并不一定会去浏览网页, 再加上不去实地观察植物的话, 是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为此, 要求学生实地观察校园植物, 并编写一本不少于200种植物的校园植物名录, 同时要注明每种植物的校园分布情况, 以防止个别学生抄袭网站上的内容。

3. 给校园树木挂牌。

为了能更好的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带领学生给校园树木挂牌, 可进一步提高学生识别植物的能力。每块牌上介绍植物的中文名、学名、科属名、原产地、特征特性、用途;背面写上“爱护树木, 人人有责”字样。学生亲身参与给校园树木挂牌, 不仅锻炼了学生识别植物的能力, 还提高了大家的环保意识。

三、充分利用校园植物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单一地介绍植物的形态特征、分类地位,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也容易引起听觉疲劳。事实证明, 在介绍某种植物时如若能将其具体的或潜在的应用价值穿插进来讲解, 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平时在带学生识别校园植物就应注意这一点。比如:半边莲主治蛇伤, 夏枯草清热解毒, 马蹄金用于肝炎、胆囊炎, 天胡荽治肾结石、跌打瘀肿, 费菜止痒、对高血压有奇效, 女贞子明目等;荠菜、马兰、马齿苋等幼嫩植株可食用并具一定的药用功能;蛇莓、马蹄金、石蒜、蒲公英、阿拉伯婆婆纳紫花地丁等可以开发作为优良的地被植物;野大豆是具有一定科研价值的种质资源;鸭跖草、苔藓植物、紫花苜蓿等可以用来监测大气中的SO2等。同学们深深体会到:“学了分类手里拿的是宝, 不学分类眼里全部是草”, 从而间接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7]。

四、校园植物是植物学实验的材料的理想来源

植物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且生长发育的季节性也很强, 实验教材中所选择的实验材料, 要么是当地找不到或不容易找到的, 要么最佳的取材时间与实验时间不相符。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是否能够在校园中寻找到合适的替代材料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在做了大量的调查和预备实验的基础上, 根据当地的植物种类和植物的开花时间来合理地开设、安排实验内容, 很好地达到了实验教学目的。比如:用鸭跖草、丝兰的叶来观察植物细胞结构, 用费菜叶、韭莲花冠观察气孔, 用蚕豆侧根、吊兰根尖来观察有丝分裂, 用丝兰花、牡丹花来观察减数分裂, 用繁缕、紫竹梅观察各种类型的导管, 用菠菜叶、鸢尾叶来观察叶绿体等。另外, 在做有关花、果实、种子、蜡叶标本的制作等有关实验时, 通过适当调整课时, 都可以在校园找到适当的材料。每次做实验之前, 由学生自己到校园去寻找实验材料, 这样既让学生参与到实验的准备工作中来, 提高了实验的积极性, 又能使学生更好的识别植物, 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总之, 方寸之围的校园, 在大自然中只能称之为弹丸之地, 几百种的校园植物对于植物界来说只是沧海一粟。然而, 这些校园植物它不仅装扮了学校的容装, 净化校园的空气, 陶冶师生的情操, 使校园环境更加美好、舒适, 让师生的生活充满色彩和诗情画意;同时, 它在植物学教学活动中又是一个内容丰富而充满生机的实验基地[7]。只要充分利用好校园植物资源, 可以把植物学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胡国富, 胡宝忠, 常缨, 等.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初探[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7 (1) :30-32.

[2]李建忠.把校园建成植物学教学实习基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24) :52-53.

[3]罗利群.寓教于乐《植物分类学》[J].植物杂志, 2002, (6) :34.

[4]廖富林.突出“四性”改革植物分类教学[J].植物杂志, 1997, (5) :40.

[5]廖亮.植物分类学教学改革及实践中的几点做法[J].生物学通报, 1996, 31 (12) :33.

[6]施利祥.校园植物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19 (2) :167-169.

3.将校园变成教学植物园 篇三

最初,我是在生物课堂上带着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们分小组选择他们喜欢的路线在校园中进行植物观察,制作各种形式的观察路径图,并展示汇报交流。一些喜欢植物的学生报了生物兴趣小组。我们一起查找资料为校园植物挂牌,捡拾落叶制作精美的叶画,感受着校园植物四季的美丽。在此基础上,我们组建了校园生态社团,在社团活动中,学生逐渐掌握了一些较简单的植物识别方法,尝试着从相对专业的角度去区分一些常见的易混淆的植物。例如,从花瓣数量、枝条颜色形状及内部结构等,区分都在早春开花的迎春和连翘;从树皮颜色裂痕、每束针叶长短数量等区分四季常绿的油松和白皮松。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校园植物现状,更准确地认识校园植物的种类、特点、作用及其分布情况等,我和学生们想为学校编写《校园植物名录》,从而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校园植物资源,也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能为学生、老师们了解校园植物提供参考,为学校的生物学教学以及将来的绿化工作提供科学翔实的资料。

本着锻炼、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我们从比较熟悉的植物开始,先到校园中做好植物的观察记录,再根据名称上网查找相关资料,然后通过与观察内容的比对从中筛选出正确的信息。当网上没有或资料不完备时,我们就参考《北京常见植物》《北京植物检索表》等书籍来补充相关内容。对于我们不认识的植物,学生最初想通过检索表或植物志进行查找,但复杂的查找体系使他们遇到了困难,而且又有一些是新的栽培品种,很难查到。在学校的帮助下,学生咨询了栽种植物的绿化工人,并借来了《园林绿化》等专业书籍作为参考。有些仍然不能确定的,我们就请来石景山区绿化办公室的专家给与指导。为了更清晰地展示出植物的整体和局部特征,方便其他人参考识别,我们还向爱好摄影的老师学习了植物拍摄技巧,拍摄了不同季节的植物照片近千张,绘制了校园植物分布图,力求能够最细致、真实地展现校园植物的种类和位置。

经过了一年多的努力,共101页(2万7千多字、160多张照片)的京源学校《校园植物志》编写完成。这个过程不仅激发了我们关注校园、关注生活的热情,更锻炼了我们不断坚持、遇到问题想办法解决的坚韧意志,同时也培养了我们分工合作、寻找利用社会资源等多方面的能力。每当看到同学、老师们翻阅《校园植物志》,观察校园植物时,我们心中都无比快乐。

4.校园里的花教学反思 篇四

春游芳草地,夏赏荷花池,秋观菊花景,冬吟白雪诗,校园里的花教学反思。本课教学目标是 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各种植物枝叶生长的结构,叶片、花瓣的形状特征以及枝杈的前后穿插变化。能运用不同大小的点,流畅富有变化的单线条来写生各种植物,并将点与线结合添加上背景使画面的构图更完整。通过写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发现美,表现美,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和动手能力,教学反思《校园里的花教学反思》。

教学时在教室里分别摆放几盆盆栽,请学生观察,教师引导学生讲植物枝叶的结构,叶片或花瓣的形状特征。植物的枝叶是怎么生长的?叶片或花瓣什么形状?有什么特征?枝杈之间如何穿插的?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和表述能力,得出画画前要先仔细观察对象的认识。等学生心中有数了,再下笔去描绘。这时再针对学生尝试中的问题,讲解绘画形式和步骤要领,本课大部分同学学会了观察的方法,画面构图较合适,只是线条还不够丰富,对照盆栽写生有一点难度,学生绘画还是主要以临摹为主。

5.校园里的植物作文 篇五

我在桂花小学读书,里面有许多植物。

一进校门,就可以看到一尊被鲜花包围着的石像,石像下那些不知名的小花正欣然怒放,有红色的、有紫色的、有黄色的、有白色的……五彩缤纷,美丽极了。

石像后面有一条小路。小路的一边种着一排高大的榕树。榕树的枝干上长着无数长长的须根,有些须根是垂下来的,风吹来时会随风舞动;有些却缠绕在树干上。还有一些大树,枝叶长得密密层层的,叶片却很小;有几棵树,枝叶长得很稀疏,叶片却很大。校园里的树,大部分叶子都是绿色的。地上有许多从树上飘落的黄叶,如果踩上去,就会发出像我们吃饼干时发出的咔嚓声,有趣极了。

教学四周还有一棵棵高大的棕榈树。棕榈的树干是白色的,树叶一缕一缕的,都垂下来,好像一个个披着长头发的小姑娘,美丽极了。

停车场旁边的花圃里有一棵橘树,树上结了许多小橘子,像一盏盏绿色的小灯笼。橘树下面还有一株株开出艳丽花朵的万寿菊。

围墙边还有几棵变色木。变色木长着一片片五彩缤纷的大叶子。树下还有许多小蚂蚁在搬粮食准备过冬呢。

6.小学美术太空里的植物的反思 篇六

知识目标:能对太空里的植物进行想象、设计。

技能目标:能用各种材料制作太空里的植物。

情感目标:体验想象和创作的乐趣及相互之间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想象的方法,能对太空里的植物进行想象创作。

教学难点:能用各种材料来表现太空里的植物,体验创作的乐趣。

1、教师教具:范画、图画纸、彩色工具

2、学生学具:水彩笔、油画棒、彩色卡纸、吸管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

二、启发与想像

1、说到太空植物,老师这里有三个问题要大家帮忙解决:太空植物和地球植物是一样的吗?太空植物有什么特点(漂亮、新奇、有趣…)呢?太空里的树、花等植物会是什么样子的?

2、学生自由交流讨论,汇报讨论的结果。

三、欣赏作品:

1、师:翻开课本第11课《太空里的植物》,你看到了还有怎样的太空植物?

2、学生讨论回答。

3、师在黑板上演示作画。

4、请一名学生归纳作画步骤。

四、自主表现:

师:想得可真好!这说明只要我们肯动脑筋,大胆地去想象,就一定有更多更神奇的太空植物出现,对不对?你们能不能也把自己想到的最漂亮、最新奇或者是最有趣的一种太空植物表现出来呢?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表现,你准备用什么方法?

生:我用画画的方法;线描;撕贴;橡皮泥塑……

展示作业要求:表现一种最漂亮、最新奇、最有趣的太空植物,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播放节奏欢快的背景音乐。学生作业,老师巡视辅导。学生先后完成作业,并自己送到黑板太空上进行粘贴展示)

五、评价小结:

1、自评、互评。

看看黑板上这些作业,有没有吸引你的太空植物?你认为你自己做的太空植物新在哪?奇在哪?对这节课有什么好的建议吗?这节课里你自己的表现如何?

7.校园里的植物教学反思 篇七

反思之一:选修课的定位

《都江堰》这一课, 使我们对选修课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最初集体备课的过程中, 我们一直致力于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选修课与必修课到底有什么不同我们甚至将新课程标准中必修与选修课的教学目标逐条对照, 希望在文字的比较中窥得生机。但是就像种子在冬天被冰封在大地里一样, 我们很难让它破土而出, 我们似是而非地理解着, 对照着《都江堰》, 便有了第一次的教学设计。在第一次教学设计中, 我们所设置的教学目标中的重点为体会散文“以小见大”的艺术特色, 难点为理解文本通过写《都江堰》来写李冰、写文化精义的启示和反思。我们将探究散文的内容作为课堂的主要内容, 在第一次的课堂上, 有四分之三的时间是在引导学生就文本内容不断地理解深化, 而散文的艺术特色作为最后的总结展示给学生, 上完课之后, 我们全体教师都有一种挫败感, 这种感觉是来自学生的压力, 我们感觉在这种设计之下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是沉闷与无聊。然而余秋雨的文字本应该是有穿透心灵的震撼力的, 换用《都江堰》中的话是我们没有看到学生“踊跃着生命的激情”, 因此第一次的教学设计可以说全军覆没。

我们非常痛苦的与最初的教学设想分手, 这其实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种巨大的冲击, 看似推翻的是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实际上推翻的是我们先前一贯秉持一贯固守的某种理念, 在那个时刻我的心里是空荡荡的, 我甚至开始怀疑我以往的教学, 不断地在思考我应该何去何从

反思之二:选修课教什么

那么选修课究竟应该给学生什么我们经过和周健教研员长时间地沟通交流之后, 才逐渐领悟到它不应该再是就文本而文本, 而是以文本为媒介, 至少有两方面的拓展与提高:1.拓展与作家相关联的东西, 包括作家其他作品、艺术特色、创作风格;2.拓展与文本相关的文史、其他作家作品等。而第一次课的设计目标太大、太空, 很难落实到实处。

明确了这一点后, 我们重新设置了教学目标, 我们将教学重点难点设置为理解与体会《都江堰》中的景物描写及其表现方法;理解与体会本文中对比的作用;理解与体会《都江堰》中的语言风格特点;难点为理解本文通过写《都江堰》来写李冰最后提升为文化精义的启示和反思的创作风格。拓展的部分为简单的文化史的回顾与串联;余秋雨其他作品中的语言体味;文化反思在其他作品中的体现;提高的部分是学生通过领悟余秋雨以“山水”之小作为出发点而牵引出“现实拷问、文化反思”之大意的创作风格, 来尝试着开拓和发展自己的思维, 对自然景物、人文景观也能做有意识的独特的思考, 提升自己的思想高度, 扩大自己的思维空间。

于是在第二次教学设计中, 我们以“先丰富、再拓展、后提高”的阶梯式上升, 增加了大量的文本以外的知识和材料, 先后引进了文化史、余秋雨个人情况的详细介绍, 几部作品的介绍, 余秋雨的作品中的文化含义介绍, “苦旅”二字的解读, 余秋雨的语言风格介绍, 其他艺术特色介绍, 甚至为了使学生有亲临之感, 我们还引进了游览都江堰的视频、大量的图片等, 一堂课下来, 教师大汗淋漓, 学生非常紧张, 由于过于庞杂, 教师本身把握也显得力不从心。但是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看到学生开始对作家作品显现出了兴趣, 目光变得专注, 变得深邃起来。

当然我们对这一节课还是有着巨大的失落感的, 我们本以为将知识以排山倒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头脑轰炸, 应该是有着巨大的成果的。但是学生明显疲倦的神态再次暴露了我们的备课还没有完全将学生的感受吸纳进来, 同时也说明我们所谓的拓展与提高并不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 部分拓展也显得毫无意义。

反思之三:选修课的度

这之后, 我们再一次与周健教研员进行交流, 周健老师指出我们教学设计上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1.教学设计的整体框架比较模糊, 课堂显然是有着块与块的痕迹;2.文本探究过程中内容赏析与艺术特色赏析经常杂糅到一起, 知识传授不明确;3.知识拓展方式太笨拙, 对学生有强迫之嫌。4.大量的图片与视频干扰了学生对文字内蕴的体味, 严重破坏了散文鉴赏本应形成的享受美、分享美的氛围。

虽然不像第一次那般痛苦, 但是这一次我们还是有些留恋不舍, 尤其是我们所准备的大量资料, 是备课教师于乐和我花了几个晚上搜集整理的。这几周来学校的网络不通, 我们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在家上网, 在正常上课、带实习生实习、听评课之后再来分析和筛选资料, 我们认为我们所留存下来的都是精华, 我们还一度沾沾自喜, 所以最后忍痛割爱的感觉是异常的苦涩。但是我们必须做出正确的选择, 借此也明白了一个道理, 就像周健教研员所说的那样, 我们的选修课应该有一个度, 既不能是必修课那样以文本知识为主, 也不能像大学中文课那样恣肆, 要恰到好处。

针对以上周健教研员给我们提出的问题, 我们再一次地探讨解决的策略。之后我们的教学设计终于有了较为清晰的思路。我们先进行初步的赏析。这一部分是由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完成的。在课堂上以反馈汇报的方式呈现, 我们要求教师在尊重学生的理解基础上, 针对学生的部分误解给予明确的指导。第二部分是进行文本的深入赏析。文章分为三部分, 我们在每一部分都抓住一个重点问题进行深入体会与挖掘, 每个重点问题又包含内容分析和艺术特色赏析, 这样我们将第一部分内容重点落实到《都江堰》的价值, 艺术特色落实到对比的写法和作用, 这是对表现方法的赏析;第二部分内容落实到水的情形, 艺术特色落实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进行写作。这两部分中艺术特色的鉴赏又离不开语言的鉴赏, 所以两部分过后, 我们有一个余秋雨语言的回味与拓展;第三部分内容为李冰的形象, 他的形象是建立在作者对李冰人物的认识之上的, 所以我们让学生找出评价的语句完成对李冰形象的理解进而领悟到作者借人物对现实进行拷问, 引起文化反思的意图。艺术特色还是落实到对比。因为本部分是文章的创作风格最集中的显现, 所以我们之后进行了余秋雨创作风格的总结与拓展。我们所进行的拓展还有两方面的意图, 一是针对艺术特色使学生加以验证和体会, 二是借此希望能有个别学生对余秋雨的其他作品或这位作家产生兴趣, 而能进行个别阅读与研究。那么作者的介绍及其他相关知识是怎样穿插进去的呢我们经过几次反复, 将它放在学生初步赏析之后, 在学生对其作品有了初步认识之后再进行作家的介绍也是符合学生的阅读规律的。提高的部分显然是在课堂体悟与创见的部分, 让学生以作业的形式对人文景观做有意识的文化思考。

反思之四:我得到了什么

课堂上所呈现的内容尽管只有短短的一个小时, 但这背后隐藏的却是准备的辛劳、挣扎过程中的焦灼、蜕变时的痛苦、化蝶后的诗意。作为一个互助的同伴, 我从他人身上既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又发现了自己的不足, 我暗自庆幸我有了默默改正的时间。从和周健教研员的互助交流中, 我不仅对教学设计有了清晰的认识, 更感觉到教学理念的高度、科学的态度对教学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之前我总是感觉自己困守在一个瓶颈之内, 面前是一条弥漫灰尘的土路, 但是有了这一次的全程参与, 我感觉我的教学工作有了另一片天地, 至少我开始面对的是一片大海, 内心也播种了一粒种子, 期待着春暖花开!

当然今天呈献给大家的这堂课是有着很多的不足的, 但是我们还是非常幸运的, 因为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尽管被硬壳划破了嘴角, 毕竟还是尝到了味道的鲜美, 这鲜美的味道我们愿意和大家分享, 但收获还是成熟在我们的心里的!

8.校园里的植物教学反思 篇八

这节教学结束了,我的心情却难以平静下来,课堂上的情境历历在目,从来没有的感受在心中荡漾,执教时的热情又被重新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激情在感染着我,学生的执著精神在激励着我,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冲动,督促我拿起笔回顾和总结本节课的“成功之作,失败之笔”。

从本学期开始,展现在师生面前的是《生物课程标准》、新教材,重新定位学科课程的价值取向,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和由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向科学素养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创建适应课改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构建和掌握新的学习方式,构建听、看、动三位一体的学习方式(听会忘记,看会记住,动手才会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生成过程、探究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实现三维并重(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四围并举(知识围度、方法围度、目的围度和提示围度)。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本着少即多、以深求广的原则(理解深而不是难度深,理解质量不是理解数量)。教师一言堂,学生背手听的局面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适应课改理念,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探究中发扬合作精神,发挥群体优势,培养学生表达和交流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动手、强调反思、强调分享交流,看到学生亲自动手解剖花时那认真的神态、娴熟的动作和兴奋的表情,感到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表现在课程改革给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供了时间和空间;意料之外表现在所谓“薄弱生”也动了起来,尽管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他们对这种学习方式产生了兴趣,重新燃起了学习的信心,给教师的印象不再是失望,给学生的印象不再是“干坐生”,相信他们会越来越好。

看到学生饱含真情的作品和充满激情的诗朗诵,听到热烈的掌声,谁还会怀疑他们的能力呢?教师的表扬此时已成多余。通过探究学习,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唐吉祥同学说:杨絮非常烦人,能不能培养一种没有杨絮的杨树,用这种杨树美化我们的环境。我用鼓励的语气说:“你的想法非常好,你可以调查,如果没有,希望将来你能完成这个任务。”刚刚从外地转来的卞野同学小声地问我:“老师,我们以后总是这样上课吗?”我说:“你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吗?”她会心地一笑。从她的笑容中我体会到了她对这种学习方式的认可,也增强了我继续摸索和完善这种教学模式的信心。

本节课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和完善,比如,由于班额较大,在课堂调控掌握上不尽人意;教学设计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全体现出来;为了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原则还不能全部体现出来;对课堂时间控制不准等。另外,我也感觉到了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有外在的和自我的。外在的表现为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学科间的整合,学生的渴望;内在的表现为自身的素质有待提高,对教学信息收集和处理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拓宽和挖掘,由学科教师向全能教师的转变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把课改理论转化为“生产力”还需要同行的帮助和自己的钻研。总之,课程改革的路刚刚起步,机遇和挑战并存,坎坷和光明会共现。以前的是历史,一节课只是初燃的蜡烛,从这节课中找到自己的不足是最大的收获,希望自己成为一个能找到方向的“孺子牛”。

评析

朱庆国老师的这篇教学设计思路清晰,图文并茂,给人一种美的感受。他首先创设声音、图文于一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音乐的殿堂和花的海洋,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活动中有观察、有讨论、有评价,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过渡自然、顺畅、简洁。课后探究中向学生提供了相应的材料。教学评价的内容新颖,吸引学生,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这篇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朱庆国老师对《生物课程标准》理解得透,对教材挖掘得深,对学情分析得足,贯彻了课改的理念,体现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点。

评析者:

讷河市教师进修学校寇友清

责任编辑/张烨

9.校园里的植物教学反思 篇九

春天,梧桐树上颗颗绿芽探出了小脑袋。在春雨的滋润下,渐渐长出了嫩绿的叶片,在风中起舞,在雨中歌唱。

夏天,梧桐树在阳光的照耀下,长得枝繁叶茂,好像一把撑开了的绿绒大伞。一下课,梧桐树下自然就成了我们的避阴处。有许多小朋友在树下嬉戏、打闹;还有一些哥哥姐姐在树阴下看书,可热闹了!

秋天,梧桐树叶变得金黄金黄了。一阵风拂过,一只只金色的“蝴蝶”从梧桐树上飘落下来,在空中翩翩起舞。

冬天,冬婆婆把梧桐树剃得光秃秃了,心的善良的雪娃娃为梧桐树披上了一件雪白的棉袄,让梧桐树不畏严寒,傲然挺立。

10.《校园里的号令》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目标

1、知道上课铃声响了以后该做些什么。

2、明确每种铃声、哨声、广播声音的含义并按要求做到、做好。

3、初步懂得遵守学校生活的规则与纪律的重要性,形成规则意识。

教学重点

能分辨校园铃声的不同含义,初步形成规则意识。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器材、课间不同安排的图片、奖章、毽子、跳绳、皮球。

2、学生准备:提前让学生找一找、看一看课间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们在做什么。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问:上课铃响后应该怎么做?

2、板书课题:校园里的号令

二、新授

1、活动一:上课铃响后(1)听听铃声。

(2)讨论:上课应该做什么?

(3)体验:老师边放录音边给学生讲故事,音量放小。(4)问:

①怎样才能听的好?

②当老师进行讲解或同学发言时,眼睛看着哪? ③耳朵听什么,脑子想什么? ④认真听时怎样?认真听时怎样?

⑤当自己发言时,别人在下面说话、玩东西,会是什么感觉?

2、学生上课的纪律要求

(1)要按老师的要求做好课前预习;要穿着整齐,带齐当天上课需用的课本、作业本和文具。体育课要按体育教师的规定着装。

(2)预备铃响后要有秩序地进入课堂(体育课要在现场列队),将课本、文具放在指定位置,安静地等待老师上课。

(3)老师进课堂,全体学生要听值日生的口令起立向老师致意,待老师还礼后,轻声坐下。

(4)上课时要端正坐好,集中注意力听教师讲课。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要认真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发言时要先举手,老师允许后起立回答。发言声音响亮、清晰、说普通话,别人发言要注意听,不随便讲话,不打断别人的发言。发言完毕,自动坐下。

(5)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进行实验操作。进行科技、劳动制作,要听从老师指挥,注意

(6)要根据老师的要求认真做好课堂作业练习。要保持正确的看书、写字姿势。做作业练习时要做到书写规范、书面整洁、格式整齐统一。做作业或自习时,要保持课堂安静,不随便下位,以免妨碍他人学习。

(7)要学会自己学习,要学会提问题。对不懂的问题要主动问老师,弄清问题的答案,不要不懂装懂。

(8)上课时,不得进行与本课学习无关的其他活动。在上课时间内,要进出教室,必须先向老师说明原因,经允许后,才能出入教室。

(9)上课时要注意教室或场地清洁,不乱丢纸屑,泼洒墨水,不随地吐痰,不在上课时吃东西。上课前,上课后,值日生都要及时擦黑板。

(10)下课铃响,老师宣布下课后,听值日生口令起立,待老师还礼后方可离开座位自由活动,室外上课时,由老师整队宣布下课。下课后,一般应在室外活动,当天值日生要将当堂教师对上课情况的评定结果记入《班务日志》。

三、升国旗,奏国歌

学校每周一都会举行升旗仪式,要升国旗,奏国歌,那么每当国歌歌声响起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国歌吧!《义勇军进行曲》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四、保健节拍

我们每天上午都要做两种操,你们知道是哪两种操吗?配合的音乐又分别是什么样的呢?

1、眼保健操

2、课间操

有很多同学都表示自己做操做的不够好呢?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做好吗?大家讨论一下并与其他人进行分享。

11.教室里的“植物角” 篇十一

附属学校四(5)中队

王星霖:我们团结友爱,肩并肩克服困难;我们以身作则,为同学们做榜样。

侯天引:44颗小星星,组成了闪亮强大的双子中队,这是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集体,这是一个团结友爱的团队。

吴毅铭:晋元双子班,欢乐每一天;雏鹰翔蓝天,人人勇争先。

明士尧:能成长在这个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集体中,我感到无比的自豪。

高尔文:双子中队大家庭,充满能量正义心。互帮互助共前进,相亲相爱真温馨。

李星瞳:一个快乐的中队,老师像母亲一样关怀我们,同学像兄弟姐妹一样团结友爱。

大队辅导员:王笠春

中队辅导员:庞秀梅

大 队 长:王星霖

中 队 长:王紫苓

学 习 委 员:宋籽言

卫 生 委 员:仇文韬

宣 传 委 员:周子瑜

文 艺 委 员:刘晶晶

体 育 委 员:陆永祺

我们教室里有一个植物角,那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植物,不但植物品种繁多,连花盆样式也都千奇百怪。

在这些盆景中,有一盆花很受大家欢迎,它是在鸡蛋壳里种上各种多肉植物,再把蛋壳放入专门储存鸡蛋的纸浆盒里,然后再点缀一些充满童趣的装饰而完成的。你要问我为什么知道得这么清楚,因为这个作品的作者就是我。我为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星霖的花园”。

在植物角中,还有一个花盆也很受大家欢迎,每次值日生浇水时,都会小心翼翼。它是用洗衣液的瓶子做的,先将瓶子攔腰截去一半,再在瓶底空的地方填上土,种上植物,周边的塑料剪了些镂空装饰,可精致了!

我们的植物角还有很多漂亮的植物。

看!一旁的“小猫”也咧开嘴笑了,它头上五颜六色的鲜花像头饰一样美丽;那边的玻璃盆中,婀娜多姿的水仙花静静地开放,洁白的花像仙女一样翩翩起舞。

这些创意植物都是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出来的,既环保,又美观。我们将来也要善于废物利用,这样,不但省钱,还可以布置房间净化环境,真是一举两得!

12.《校园植物鉴赏》教学设计 篇十二

科学概念:

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

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有关共同特征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植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了解植物的一些共同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资料来总结植物的一些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图片,植物一生的图片;

学生: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回忆引入

1.我们前面学习了哪些植物?它们分别生活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2.小结:在我们的周围生长着许多植物,有高大的木本植物,也有低矮的草本植物,有生长在陆上的植物,也有生长在水中的植物。但是,它们都称为植物,为什么都属于植物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物的共同特点。(揭示课题)

二、植物生长的条件

1.我们已经认识了大树、狗尾草、水葫芦和金鱼藻等植物,你还知道哪些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呢?把你想到的记录在记录本上。(学生填写)

2.学生汇报。

预设:陆生植物有:杨树、桃树、樱花、菊花、车前草、油菜、小麦……

水生植物有:莲、菱、满江红、茭白、荸荠、菖蒲、芦苇……

3.这么多陆生植物,它们要健康生长,需要什么条件呢?(水分、阳光、空气、土壤、营养)

那么水生植物的生长又需要什么条件呢?(水分、阳光、空气、营养)

4.学生记录在记录本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设计表格。(可用维恩图记录)

5.小结:不管是陆生还是水生植物,它们共同的生长条件是什么?(水分、阳光、空气、营养)

三、植物的一生

1.向日葵的一生

(1)人的一生要经出生、婴过儿、幼儿、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死亡等生长阶段,那么植

物的一生要经过哪些生长变化?你能举个例子吗?(学生举例)

(2)观察向日葵的一生图片(课件),思考向日葵的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

(3)学生汇报。(种子-出芽-破土-子叶张开-幼苗-花蕾-开花-结果-种子成熟繁殖后代)

2.大树的一生

(1)刚认识了向日葵的一生,那么大树的一生又经历了哪些变化呢?(出示课件大树图片)

(2)学生汇报。(小苗-小树-大树-落叶-枝逐渐枯萎-死亡,大树靠种子、茎等繁殖后代)

3.比较大树和向日葵

(1)大树与向日葵的一生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寿命长短)

(2)大树与向日葵的一生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经历了从生到死的过程,会生长发育,还会繁殖后代)

4.从大家的思考和交流中,认识了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一生的变化,从植物这么一生的变化,从中你明白了什么?(植物是有生命的,会生老病死,会繁殖后代)

四、植物的共同点

1.在我们对植物进行了这些观察和研究之后,我们能够说出植物的哪些共同特点?我们又是通过哪些方法知道的?

2.学生小组合作整理和交流、汇报。

3.小结:植物都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过程,这些都说明植物是有生命的,我们要爱护生命。

4.你想怎么来爱护植物呢?

五、课外延伸

1.我们是通过哪些方法来学习植物的知识的呢?(学生讨论)

小结:实地观察,小组讨论,画图,填表,记录观察内容。要想知道更多的植物知识,我们还可以查找资料。

2.布置课外活动:查找有关植物方面的知识,并记录在观察记录本中,下节课进行交流。

3.准备材料:观察记录本

【板书设计】

7.植物的共同特点

生长条件:植物的一生:

水分、阳光、生长发育、繁殖后代

空气和营养从生到死的过程

13.植物细胞教学反思 篇十三

在《观察植物的细胞》一课,把实验分为制作并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制作并观察蕃茄果肉细胞、观察叶表皮永久装片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实验过程是老师先讲实验操作的要领、做示范,然后学生再独立操作、观察。学生操作观察时老师巡回辅导,一个阶段完成后再进行下一个阶段。各个阶段完成后,老师以问答的方式让学生说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洋葱表皮细胞近似长方体,蕃茄果肉细胞近似球体,叶表皮细胞形态不规则,但它们都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老师再补充说明,植物细胞都有细胞膜,但由于它太薄,而且紧贴细胞壁,用光学显微镜是不易观察到的,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不同的细胞形态不同,但它们都有相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分段实验不仅给学生提供独自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逐渐学会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资料,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从而主动获得知识。

七、教学反思

关于请学生站着操作,一方面,初一的学生个子本身比较矮,站着操作比较方便,另一方面,根据站着的人数,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全班已经成功完成观察的学生人数,更好地掌握上课的进度。当然,这个阶段不能时间太长。

虽然已经学习过使用显微镜的有关内容,也亲自操作过显微镜,但由于遗忘和不熟练,学生在观察时常常遇到各种困难,因此,实验报告的作用在这里尤其突出。它的使用便于学生条文清晰地发现自己实验中的问题所在,也便于教师、其他成功学生的指导和帮助,而教师、成功学生的鼓励、帮助、学生之间的合作对全体学生都顺利完成实验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课后把该实验报告上交,可以很好地让老师了解所有学生的掌握情况。

教学反思:七年级上册《观察植物细胞》一节,我按计划组织全班复习了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然后,引入新课的学习。我说:“同学们都知道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可到底细胞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却从没见过,本节课我们将借助显微镜一睹细胞的芳容……”上节课学生只是用显微镜看了玻片上的“上”字,总觉得不过隐,听说现在可以见识一下神奇的细胞,心里是何等的兴奋啊!没等我说完,学生们已经按捺不住了,纷纷好奇地拿起实验桌上整片的洋葱鳞片叶等往显微镜的载物台上放,都迫不及待地想到细胞王国遨游……

没想到,刚上课就偏离了我预设的轨道,看着这意料之外的一切,到底该不该用纪律去强制学生停下来,继续听我讲述临时装片的制作以及植物细胞的观察方法呢?我犹豫了一下,忽然想到,让学生先尝试一下不是更好吗,于是我决定把计划中由我讲述的“生物材料需要经过怎样的处理才能看清细胞呢?”这个问题改为由学生自己探究,于是我不动声色,让孩子们继续看下去。

2分钟之后,学生们陆陆续续地抬起了头,满脸疑惑地相互询问:“你看到吗?细胞是啥样子的?”、“黑黑的,什么都没看见!”、“我也是,到底怎么回事?”、“明明对好光,可就是看不见。”……

大家都热切地把目光投向我,希望我能帮帮忙,可是,我把问题又抛回给他们:“是啊?为什么我们没看见细胞呢?请你分析是什么原因?”话音刚落,课室里就沸腾起来了,一阵热烈的讨论之后,一个学生说:“细胞太小,可能放大倍数不够。”反驳的声音马上就出来了:“课本说虎克用140倍的显微镜就看到了软木里的细胞,我们组刚才用的已经是150倍了。”另一个学生附和道:“是啊,我们组用高倍镜试过,还是没看到。”接着,又一个学生起来说:“我认为是因为这些材料外面裹着一层皮,遮住了里面的细胞。”不少人在点着头,表示赞同,我插了一句:“可表皮本身就是细胞组成的呀。”课室里又再度议论纷纷,有个男生忽然醒悟过来似的,一边高高举起手,一边喊着“我知道了,刚才把材料放进去后,突然变得漆黑一片,我想可能是材料太厚了。”我对这个学生的想法给予了肯定。至此,水到渠成,这个知识点已经不必我去讲述了,学生们自己得出了结论,要在显微镜下观察生物材料有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要非常薄……

课堂是开放的,是生机盎然的,学生们兴致勃勃的观察、凝神的沉思、叽叽喳喳的讨论、激烈的争辩……其间折射出了孩子们的自信和成功感,也让师生都共享了教育的幸福。

课后我仍为自己面对课堂中出现的“意外”不压制,不漠视,而是能巧妙地与预设融合而感到欣慰。一个巧妙的引导使同学们经历了一次来自他们自身内心所需的探究,在这样的主动探索中他们获得了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假如当时我只想到我的预设,只想到自己的进度而把孩子们急于探索的热情扑灭,同学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主动学习、自我教育的情感将受到多大的打击啊!

《观察植物细胞》教学反思

李文静老师:1演示时不要帮学是操作,也不要做过多讲解。让下面的学生指正,然后老师小结。

2由于紧张“撕”写错了。

3玻片都可分为永久的和临时的,不止是装片这样分。

4盖盖玻片是如果产生了气泡,但气泡的特点没有讲清楚。5滴碘液后吸水纸放置在哪里,需强调盖玻片的另一侧。6绘图时细胞不能先画圈,只能用细圆点表示。

7时间安排不当,植物细胞的结构没有讲完,略显仓促。

陈小云老师:1显微镜的镜箱不能放在讲台上,应在试验台左下放或者右下方。

2观察视野时应强调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

3不能替学生完成操作步骤,否则起不到复习的效果。

4做零时装片的7个步骤要强调学生记录。

5临时装片的材料不能写“撕”应该写“取”,应为不是所有材料都可以撕。

6细胞的简体画应该带挂图。如果是自己画,图必须大。

7汇报课前应先请师傅反复听课,再反复修改,最终形成一堂完美的汇报课。

彭敏老师:

1上台观察临时可请2、3个同学为代表,然后问他们看到的内容。如果全班同学轮流上台,时间太仓促,观察不清楚。

2活细胞和死细胞的比较不用提及。

3有些习惯需要改正。例如:语言重复,会使学生厌烦;扩音器不要用手拿;讲课要有激情;课堂气氛不要太严肃;由于紧张所做的一些动作讲课时不能有。

总体来说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课堂时间要安排合理。课堂诸多细节需要注意。一些习惯需要改正。知识点不能有任何遗漏和差错。应该努力使课堂气氛活跃。

14.《花边饺子里的爱》教学反思 篇十四

长埫口第二小学 周涛

《花边饺子里的爱》这篇课文以朴素的语言和典型的场面、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展示了感人至深的母子之爱。通过品析词句理解这种母子之爱是本课的重点,再深入一层理解爱是可以延续,可以代代相传的是本课学习的难点。由于现在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对自己所受到的爱臵若罔闻,更不要谈去回报爱了,所以,在教学中,如何能在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之后能潜进文本理解母亲是如何爱孩子,孩子又是如何回报母爱的,尤其对是通过后者的理解和感悟,认识到爱的真谛,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提升,是我本次备课时重点考虑的问题。在具体实施中,我从题目中的“爱”字入手,以“整体感知——重点品析——拓展资料——回归提升”的教学思路使学生入情入境地理解花边饺子里的爱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再通过以“浏览课文,概说爱的故事——赏析词句,品味爱的细节——情动辞发,追寻爱的足迹—— 拓展练笔,引发爱的延续”的重点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品评语言、想象说话中深入体会母子之间的浓浓真情,真正达到了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走近人物,与人物情感共鸣的效果。

下面就这节课我谈自己的几点感受

一、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和发展

以情入境,体验母子情深。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文中的哪些地方体现了爱的情感?”为交流的主题,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自由说、补充说、选择说、异样说。学生人人都说,人人都有体会,人人都有收获,人人都有发展,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学以教为主,以学为辅,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以动带静,以优促困,全班同学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高了。课文重点,难点在学生说的过程得以突破。更重要的是语言表达能力在师生间,生生间交流过程中得到提高,许多孩子的精彩发言也是我们所不能企及的。

二、抓准关键字词感悟文章的主题

在教学中教师把主题由“母爱子、子爱母”升华为“传承、感恩”。母亲那种无私的爱、包容的爱、充满智慧的爱、细致精巧的爱……一句句、一行行作者没有把爱写得惊天动地,但分明让读者感受到母亲那颗跳动的爱子之心!儿子的辛酸与愧疚,他对母亲的了解与回报,那种别出心裁、无以言表、不露痕迹的爱更是表达得淋漓尽致,仿佛那感人的一幕幕场景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老师不是让大家空喊“爱”,而是通过咀嚼重点字词进行品析,既有理有据,又让学生在品析中提高了自身的赏析能力。

三、适当的拓展,适时的延伸,适量的补充,适宜的情感激发

这篇文章饱含深情,尤其是当读者真实地了解了肖复兴的家境和经历后会对这位母亲的了解有质的飞跃,于是,我在学生品析到了母子之间的爱后,通过适当补充关于这位继母和作者之间的故事、想象生活中爱的记忆进行想象说话等让学生对爱的理解上升为“大爱”!这样,再通过“此时的你还认为妈妈教会我们的仅仅是包花边饺子吗?”一题的探究,学生对于爱的理解就更加深入了,本课的难点也就很好地得到了突破。

课后,通过反思我深深意识到,如果能在板书设计、教师的语速和语气等方面在进行一下琢磨与改进,会取得更好的效果。真的,正如大家所说,好好上一次课,对自己无疑是很大的一次提升。

15.校园里的植物教学反思 篇十五

情。 特别喜欢去看梅,冰天雪地里满山满树的梅,看了有令人恍人仙境的感觉。 梅确实美,美在形状,美在姿态。呈立体状的娇贵花瓣聚合成玉碗状,通常成深色的花萼轻盈又牢固地抓住花的底座,于是梅的独特效果就出来了。冬风呼啦啦地吹,吹得梅枝微抖,梅树发颤,人们明知寒梅不凋,却不免生出千丝万缕的担忧与揪心来。 梅还美在颜色。天地万物间,梅树怕是最擅长渐变术的造型师了。每棵梅树,几乎都用尽全力施展这一神奇的魔法,于是你会看到它们把自己的梅花都染成了仙女指甲的模样:较深的梅其实由绛、朱、赤三种不同程度的红组成,色较浅的则由嫩粉向白色过渡,而那些远看是白色的梅,凑近了瞧,却也有明显而和谐的变化。花瓣从纯白渐变到半透明再蔓延成与雪几乎相同的颜色,于是你才弄明白,为何墙角处凌寒中独自生长的几枝梅,九百年前的王安石还是要凭得花香,才隐隐认得出哪是冰雪,哪是梅花。 古人总爱吟诵“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式的诗句,来赞赏梅不怕打击和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虽没有松竹那样坚硬挺拔的身姿,梅花在寒冬腊月里莞尔一笑,凭借的是与生俱来的高洁傲骨。 梅妃江采萍,活在大唐最艳丽的牡丹——杨玉环的阴影下。正如张晓风形容的一样,“春风里牡丹腾腾烈烈煽火一般的开着”,梅妃却不得不迁到上阳宫那荒苔凝碧、垂帘寂寂,没有宦官奔走传讯、宫娥把盏侍宴的冷殿去。但她并没有自寻苦楚,带着对生命的执著,一句“何必珍珠慰寂寥”,以梅的骄傲高贵,掩藏自己的娇弱,在天宝年间的风云冬日里开得如火如荼。 于是知道梅虽身娇,但因始终高洁,默默承受千年风吹雨打,拥有无形而坚硬的外壳。 于是想到了故乡南京,以梅为市花的城。生在锦绣富贵、娇小动人的江南,却在几百几千年的岁月里,像梅一样,炼就了一身的刚毅不屈。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其实我们这个上古以来就多经磨难却生生不息的民族,也应用梅来比拟。只可惜我们的国花是牡丹,唐王朝富贵强盛的象征。

上一篇: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调查下一篇: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