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英语阅读附翻译(共8篇)
1.初一英语阅读附翻译 篇一
比较阅读答案附翻译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17分)
甲文: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乙文:梁君①出猎,见白雁群。梁君下车,彀弓②欲射之。道有行者,梁君谓行者止。行者不止,白雁群骇。梁君怒,欲射行者。其御③公孙袭下车抚矢曰:君止!梁君忿然作色怒曰:袭不与其君而顾他人,何也?公孙袭曰:昔齐景公之时,天大旱三年,卜④之,曰:必以人祠⑤,乃雨。景公下堂顿首曰:凡吾所以求雨者,为吾民也;今必使吾以人祠,乃且雨,寡人将自当之。言未卒,而天大雨者方千里,何也?为有德于天而惠于民也。今主君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袭谓主君无异于虎狼⑥!梁君援其手与上车归,入庙门,呼万岁,曰:幸哉今日也!他人猎皆得禽兽,吾猎得善言而归。
(选自刘向《新序·杂事》)
注释:①梁君:即魏国国君。②彀gòu弓:拉开弓。③御:车夫。④卜:占卜,古时迷信活动。⑤祠:祭祀。⑥无异于虎狼:跟虎狼没两样。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4分)
读之竟日( ) 他日补缀旧纸 ( )
卒用其人( ) 必以人祠,乃雨 ( )
12. 选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 )
A.太祖常劝以读书 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
B.复奏如初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C.跪而拾之以归 袭不与其君而顾他人
D.凡吾所以求雨者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译文:
(2)今主君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袭谓主君无异于虎狼!
译文:
(3)他人猎皆得禽兽,吾猎得善言而归。
译文:
14.甲文中的赵普是一个 的良臣,乙文中的公孙袭讲故事的目的是想讽劝梁君 (用原文语句填空)。(4分)
参考答案:
古文阅读:11.整日 连结 终于 下雨 12.D
13.采分点一点一分,扣完为止。
(1)采分点:既 发 则 (2)采分点:以 故 谓 (3)采分点:猎皆
14.而能以天下为己任 有德于天而惠于民
附古文翻译:梁君出去打猎,见到一群白雁。梁君下了车,拉满弓想射白雁。路上有个走路的人,梁君叫走路的人停下,那个人没停,白雁群受惊而飞。梁君发怒,想射那走路的`人。他的车夫公孙袭下车,按着箭说:您别射。梁君气愤地变了脸色生气地说:你不帮助你的主君反而帮助别人,为什么呢?公孙袭回答说:过去齐景公的时候,天大旱三年,占卜时说一定用人祭祀才下雨。齐景公走下庭堂磕头说:凡是我求雨的原因,是为了人民。现在一定让我用人祭祀,才将要下雨,我将自己充当祭品。话没说完,天下大雨达到方圆千里,为什么呢?因为齐景公对天有德对人民施恩惠,现在主君因白雁的缘故而想射人,我认为主君的话跟虎狼没有什么不同。梁君拉着公孙袭的手,和他上车回去。进了庙门,粱君喊万岁,说:今天真幸运啊:别人打猎都得到禽兽,我打猎得到善言回来了。
2.初一英语阅读附翻译 篇二
阅读是语言大量输入的一个过程, 是一个汲取知识, 认识事物, 发展智力与情感的重要途径[1]P1。阅读不仅能够拓宽知识面, 巩固已有的语言知识, 在考试中还占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例如, 在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中, 其分值比重占了百分之二十。对英语专业的同学来说, 阅读理解也是一个学习难点。考试中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在规定时间内不能按时完成阅读任务, 或者是能够按时完成, 但最终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此外, 阅读材料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 涉及各个领域。若读者不了解某方面的具体知识, 将直接影响阅读理解的能力与速度。由此可见, 阅读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对阅读的学习方法与策略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国外, 加拿大应用认知心理学家基思·斯坦诺维奇 (Keith E.Stanovich) 在1980年就提出了“阅读能力的层次互补模式” (an interactive compensatory model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 。这个模式表明, 词语识别、语境知识和句法分析等都对阅读的效果有直接的、显著的影响。而且在阅读过程中, 可以将高层次的语境和语义与低层次的句法、词汇互相作用[2]P76。1977年, 美国心理学家戴维·鲁梅哈特 (David Rumelhart, 1942-2011) 提出了“相互作用阅读理论 (interactive reading approaches) ”, 他认为文本中的文字意义是在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积极参与解码和再创造的, 而不是被动的符号[3]P8。在国内, 有如2013年出版的闫嵘的专著《外语篇章阅读理解的抑制机制研究》, 他以英语专业大学生为对象, 采用行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对外语篇章阅读理解抑制水平的发展特点等进行了研究, 最终揭示了外语篇章阅读中抑制与阅读效率间的相互作用[4]P85。对于阅读, 专家学者们从不同方面进行了有效而实用的研究。
翻译与阅读有着内在联系, 阅读文章的同时, 便在心中翻译着, 这样的情况普遍存在。因此本文着重分析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课程间的交叉融合, 从翻译角度, 对阅读课程的学习进行了分析探索。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翻译学习技巧;第二部分分析了翻译学习技巧在阅读中的应用;第三部分为结语。
一、翻译学习技巧
1981年, 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 (Peter Newmark, 1916-2011) 在其《翻译问题探索》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一书中提出了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这两种翻译策略[5]P44。纽马克认为, 语义翻译不特别注重目的语的语境和表达方式, 而是更加注重作品作者的意图和该作品的形式。因此, 语义翻译在词、句的语义分析上尤其受到重视。交际翻译注重的是读者, 译者为了让读者能够顺利、准确地理解阅读的内容, 会尽力使译文靠近读者的语言、文化及习惯。交际翻译中, 注重的是译文的“效果”, 以译文简单、通顺、符合特定语域的形式清晰地展现出来。因此, 再难的翻译, 也会被翻译成通俗易懂的文章, 但是这样就会造成欠额翻译。为此, 纽马克主张把两种理论结合起来, 在翻译时, 只是哪一种策略用得多或少而已[6]P117。
根据语义翻译及交际翻译的核心要义, 在学习翻译的过程中, 应重视词类的转换、增减、重复等, 或是句式结构的调整, 以及文章翻译的效果。此外, 语义翻译中未加重视的语境, 在翻译过程中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何少庆的《英语教学策略理论与实践运用》中[7]P179, 通过其对翻译策略理论的学习和笔者自己翻译经验的总结, 归纳出以下几个翻译学习技巧:一是推理策略。即根据语境, 以现有的知识经验推导出额外的信息, 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传达原文。二是猜词策略。即通过词的构成, 结合语境, 联系上下文, 结合实例或者换用词语来推测生词词义。三是整体观。即通过交际翻译核心观点来看, 通读全文后, 知晓原文主要传达的意思, 然后用通俗易懂的方式, 翻译出原文的总体意思。
二、翻译学习技巧在阅读中的应用
在学习翻译的过程中, 何少庆总结出来的三条翻译学习技巧 (推理策略、猜词策略和整体观) 对阅读同样适用。对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 其在专业上应该有一定的积累, 如词汇、文化知识、文学背景等。对文章的推理、单词的猜测, 应具有一定的归纳能力。如果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词汇、文化文学背景等方面具备一定的基础, 将有助于将这三个翻译学习技巧在阅读中进行有效的运用。
1. 推理策略在阅读中的应用
运用推理策略, 往往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增加信息, 有效把握事物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是文本与生俱来的内部特征, 而非人凭空想象创造出来的。推理策略希望可以通过读者的自身知识储备、经验等, 将所读文本中的相关内容联系在一起, 从而使读者能更加清晰地理解文章。下面将通过专业四级与专业八级阅读题, 分析探讨推理策略在文本阅读过程中的运用。先来看两个专业四级的阅读题。
Example 1.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fundamental to Harrington’s success?[8]P3
推断题常常会出现关键的提问词, 如:infer, learn, assume, imply等。该例子中并没有出现相应的关键词, 但它同样是一个推断题。首先, 通过审题可以推测Harrington成功的根本原因, 但这种推测应该从这篇文章来推测, 而非随意猜测, 因此要有一个整体观。其次, 应根据题意找到目标所在的段落, 通过具体的某一句或几句, 结合上下文推断出相关隐含的信息。
Example 2.
Which statement is NOT true about the Internet shopping?
A.Many people still don’t trust it very much now.
B.There will be a great growth in the sales.
C.It will become a major form of purchase within four years.
D.A wider variety of goods will be purchased via the Internet.[8]P55
该题意在考察哪一个关于网购的选项是不正确的。这是一个隐形的推论题, 四个选项都是一个推断, 而每一个选项都并非独立存在的。因此, 锁定每一个选项在原文中的位置, 通过上下语境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在专业八级的阅读中, 推论题的模式与专业四级有相仿, 也有差异。下面分析推理策略在专业八级阅读中的应用:
Example 3.
Wha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2nd and 3rd paragraphs?[9]P35
该题中“infer”一词明显地表明该题需加以推论。首先, 题目明确表明需在第二段和第三段中进行推测, 因此只需要看这两段。其次, 这是一篇与能源相关的阅读, 如果有这方面的知识经验, 在进行推断的时候, 就会相对于容易些。若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 那么应该有效地利用语境, 即上下文进行推导。
Example 4.
It can be learnt from Chief Justice John G.Roberts Jr.that____.[9]P38
同样, 问题中出现了短语“learn from”, 因此, 应对该题进行推理分析。首先, 找到问题中的关键词, 此处为该人名“Chief Justice John G.Roberts Jr.”。其次, 迅速找到人名, 锁定其前后的信息。根据四个选项, 联系语境, 分析即可。
2. 猜词策略在阅读中的应用
在翻译学习技巧中, 总结出的猜词技巧, 是通过信号词和词的构成, 结合实例或者换用词语, 结合语境来推测生词的词义。在阅读中, 这种方法同样适用。如在专业四级阅读中:
Example 5.
“This”in Paragraph Two refers to____.
A.insecurity.B.sense of failure.C.public speaking.D.pressure.[8]P72
该题考查代词“This”指代。代词可指代人或物, 因而其指代不易辨别。在阅读时应联系上下文, 弄清语义, 找出其指代意义。若找到目标后觉得模棱两可, 则应仔细阅读文中是否有其他指代词, 或者将文中的句子仔细整理, 弄清楚其句子结构。
Example 6.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best substitute the word‘caliber’in Para.6?
A.Desire.B.Curiosity.C.Habit.D.Competence.”[8]P222
该题选自专业四级阅读题, 大部分同学不知道“caliber”的意思, 但是四个选项简单明了。方法一:将四个选项分别带回原文, 结合上下文看是否正确。方法二:找到“caliber”, 直接结合语境, 联系上下文及句子结构猜测出这个单词的意思。
在专业四级的阅读中, 对单词猜测的题目并不多, 但是在阅读过程中对自己不认识的单词的意思进行猜测必不可少。而在专业八级阅读中, 对单词的意思进行考查理解的题则相对较多。例如:
Example 7.
What does the word“glut”in Paragraph 4 mean?
A.Excess.B.Portion.C.Range.D.Type.[9]P48
首先, 问题中出现了指定的单词, 并且在答案中给出了四个选项, 目的在于选择其一代替“glut”。其次, 单词“glut”, 无前缀、后缀或者词根, 因此不能通过构词法推测出其词性或者词义, 此时就需要把单词带回原文, 结合语境, 加以分析。
Example 8.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closest in meaning to the expression“at bay”in Paragraph One?
A.Being trapped.B.Well-known to the world.
C.Staying active.D.Hidden from others.[9]P148
该问题中, 直接给出了短语“at bay”, 若知识储备足够大, 便可知道其意为“陷入困境”。但即便知道本意, 还应将其带入原文核实。若在不知道其本意的情况下, 则应找到第一段中该短语所在的位置, 结合第一段内容及短语前后文, 采用替换的方法, 将答案中的四个选项带进文中, 选出最恰当的选项, 这样便可有效率地完成此类问题。
3. 整体观在阅读中的应用
整体观这个学习技巧也是笔者通过交际翻译核心观点总结得出的。它需要读者通读全文, 知晓原文传达的主要信息, 然后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 翻译出整个原文的大概意思。这样的总思路, 在阅读中可得到体现。在专业四级阅读中有类似的句子:
Example 9.
What does this passage mainly talk about?[8]P158
整体概念在主旨大意题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这类题需要把握文中某一段或者整个文章大意。
方法一: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 通读整篇文章, 可利用阅读技巧对文章进行快速阅读。
方法二:在时间不够的情况下, 选择首尾段阅读, 答案可能出现在首尾段。
Example 10.
Which would be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8]P126
该题是为文章选择一个最恰当的标题, 整体观由此体现。这类题概括性强, 因此应对文章进行整体阅读。在阅读过程中, 利用一定的阅读技巧, 如略读, 将文章快速浏览, 了解文章主要传达的意思, 再从文章中选择出正确答案。
Example 11.
What is this passage mainly concerned?[9]P76
由题得知, 此题为主旨题。对于主旨题, 最重要的就是对全文进行概括, 而整体观正好就是这样的一个策略。通读原文, 在这个过程中, 可能会遇到很多生僻的单词、句型, 或者修辞等。这时, 应该以整体这个大观念为重, 可以适当地忽略掉那些细小的问题。从整体出发, 抓住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概念。此时需充分利用语义翻译, 揣摩原作者的意图, 尽可能贴近作者的想法, 以便选择最佳的选项。
结语
对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 阅读是一门关键的课程, 但是很难教授学生正确而有效的阅读方法。大多数老师和学生惯守着多做题就能够在阅读题部分拿高分的理念, 但实际上, 在多做题的同时, 需要掌握一定的学习和解题技巧。在学习和解题技巧的帮助下, 往往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 一定的学习解题技巧, 也是解决同学在做阅读题时速度较慢的一个重要方法。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 效率提高, 正确率便随之提高。
通过总结翻译学习技巧, 并以课程间学习策略上的交叉融合为枢纽, 将三种翻译学习技巧 (推理策略、猜词策略、整体观) 在阅读中的应用做了分析探索。由系统的分析可看出, 这三种翻译学习技巧可顺利有效地运用于英语阅读学习中。英语阅读学习和解题过程中, 运用翻译学习技巧, 将有助于解决英语专业学生在阅读中学习难的问题, 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高学生英语专业四级和八级及考研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李英涛.实用英语阅读技巧讲解与实践[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2.
[2]黄雪娥, 林裕音.近十年内英语阅读研究文献述评[J].惠州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4, 第27卷 (2) .
[3]蔡文静.中国学习者英语阅读心理过程的认知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 2002.
[4]闫嵘.外语篇章阅读理解的抑制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
[5]Jeremy Munda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M].2nd ed.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Taylor&Francis Group, 2008.
[6]方梦之.应用翻译研究:原理、策略与技巧[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3.
[7]何少庆.英语教学策略理论与实践运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8]王长喜.专四考试—阅读周计划[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12.5, 第4版.
[9]黄任.英语专业8级标准阅读100篇[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4.
3.初一学生如何培养英语阅读能力 篇三
我们迫切希望初一时期学生就能在英语阅读力能力方面打下良好基础,那么该如何培养英语阅读能力呢?在这里我给大家提几点学习建议。
一、培养英语阅读兴趣,强化学习动机
教学实践表明,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巨大心理推动力,是学生进取向上的潜在力量,学生学好英语要靠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要求和兴趣。对学生来说,英语阅读兴趣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材料的种类及内容,因此“投其所好”,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阅读材料是首要大事。教师应该尽量多地为学生创造英语阅读的机会及环境,给学生提供难度适当的任务,与学生一起创办英语班报,让学生找来自己喜欢的英语文章或自己写英语文章,编辑成班报,让学生传阅,让学生阅读他们感兴趣的英语阅读材料,如幽默故事等。总之,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过程中应当选择一些饶有兴趣的英文读物,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渐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快乐,真正让他们认识到阅读并非空洞乏味的活动,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总而言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成功的基础,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也是中學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一旦对英语阅读产生了浓厚兴趣,把学习看成是他自己的愿望和需要,学起来就会精神愉快,不知疲倦,爱上英语。
二、拓展学生阅读知识面,增强阅读信心
课文是学生英语学习最重要的语言素材,但是只阅读教科书上提供的语言材料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搞好课文教学的基础上,增加阅读材料,拓宽阅读范围。英语课外阅读作为教材阅读教学的延伸,是巩固课堂阅读教学成果、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对教科书内学到的东西,加以充实、巩固。课外阅读对课内知识有补充和促进作用,但在选择材料方面要特别注意。在一个教学班里,学生程度不等,因此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不可千篇一律,学优生和后进生分别给予难易适中的阅读材料,因材施教,让学生拓展阅读范围,同时掌握独立阅读技巧,从而使学生增加词汇量,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思维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增强他们阅读的信心。
三、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强化阅读意识
良好的阅读习惯会提高英语阅读速度,对英语学习者产生持久深远的影响。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生词不敢自己尝试读出单词;在阅读时不能根据上下文猜测单词意思,对于一词多义的单词不能准确判断单词在句中的语义;不能熟练进行句型转换,在阅读理解方面不能得心应手。在学生进入中学时,我们就应告诉他们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做到及时指导。我们不仅为学生提供或推荐课外阅读的资料,而且有意识地给他们安排课外阅读的时间,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不少学生在阅读时缺乏信心,或被动,或急于求成。为此,我们让学生利用假期读一些简易的英文书籍,开学后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材料的交流活动,以引导学生逐渐增强阅读意识。
四、学会把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并加强训练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必须在平时多加练习。怎样在平时的训练中掌握阅读方法呢?
1.让学生平时养成泛读的习惯。大多数中学生由于学业压力等种种问题,往往只注重完成课堂上或是课本里老师所强调的内容,而对于课外阅读英语,大多觉得是一个沉重负担,殊不知,课外的泛读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中国学生生活在一个没有英语语境的环境中,如果在课外还不加强阅读,那么光靠学校里的几个小时,是远远不能达到英语学习效果的。这里讲的泛读是指学生在课外广泛阅读大量及不同领域的书籍、报刊、文章,要求读得快,理解和掌握书中的主要内容就可以了。除此之外,每学期教师要帮助学生精选一本课外读物,并确定一个明确的读书定额,定额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切实可行,可多可少。例如读一本小说,每天读4页,一个学期以20周计算,就可以读完一本中等厚度的书(每本书约80页)。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布置一些课外阅读。
2.教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章。一般学生都是先阅读短文,再看问题,回头看短文,然后选择答案。我指导学生的另一种做法是先看问题,后读短文,再做选择答案,这样使学生的阅读速度大大提高。在平时的阅读课训练当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根据文章的难易程度及训练方向,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如果是记叙类的文章,就学会了解故事的人物(who)、地点(where)、时间(when)、原因(why)及如何解决问题(how)。如果是议论类的文章,就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态度和观点及中心论点,然后根据这些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如果是科技或说明类的文章,则要学生注意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据此答题。有了这些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就可以依“题”而行,有目的地进行阅读。
3.要让学生学会自己提问。在阅读教学中,也要注重创新能力培养。一般都是教师根据课文或文段举例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我在阅读教学中,先示范提出一两个有关文章的问题,并阐述提出问题的依据和方法,说明这些题目的设置是作为阅读效果的检查题,然后指导学生按此方法相互提出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到提问的方向和依据。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较为肤浅,教师应给予鼓励和认可,让学生增强信心,为以后提出更加适合的问题打下基础。这样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朝不同的方向思考,用开阔的思路提出疑问,并能达到阅读效果,学生课堂上的阅读积极性更高。
4.指导学生形成自己的阅读方式。在阅读实践中,指导学生摸索出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让学生在练习中摸索出各种题型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善于从文章当中的某些词、句子做出推理和判断,因为每篇短文都有作者自己表达意思的内涵。如果遇到难以决定的句子和单词,则要从文章的另一方面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文章的话为什么要这样表达,从而推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意思,以此辅助答题。
5.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平时的阅读当中,学生要有目的地进行阅读训练,如果遇到不认得的生词或短语,则要自己通过查找工具书或字典弄明白,并且用一个小本子将它们记下来。语言的学习是靠积累的,只有在平时的学习中认真阅读,积累丰富的课外知识和解题技巧,才能在阅读的应试中以不变应万变。
4.《秋夜曲》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篇四
秋夜曲
张仲素①
丁丁漏水②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注:①张仲素,中唐诗人。其诗多为乐府歌词。②漏水:漏壶(古代计时工具)滴水。
【翻译】
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天幕上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
暗处的秋虫通宵一直在鸣叫着。
突然想起还没有给丈夫准备寒衣,此时千万不要下霜。
题一:
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
1.请描述诗歌前三句所描绘的景象。(3分)
2.“征衣未寄莫飞霜”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2分)
3、一、二两句各从什么角度写秋夜?(2分)
4、赏析“秋逼暗虫通夕响”中“逼”字的妙处。(2分)
答案
1.①漏壶滴水,“丁丁”作响,秋野何其漫长;②无边的轻云缓慢移动,月光时隐时现;③深秋时节,天气寒冷,暗处的秋虫通宵鸣响。(3分,每点1分)
2.表达了主人公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关心之情。(2分,“思念”“关心”各1分)
3、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来写秋夜漫漫,难以入眠。(2分)
4、秋夜又长又寒,“逼”得暗虫鸣了一个通宵,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妇转而想到丈夫的寒衣,自然引出抒情的末一句。(2分)
题二:
阅读练习及答案:
1.第三句中,“逼”字妙在何处?
2.简析这首诗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3.请描述诗歌前三句所描绘的景象。
4.“征衣未寄莫飞霜”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5、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龙点睛之笔,透过它可以推知诗中主人公的身份及感情。主人公是个什么人,有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回答。(4分)
6、“秋逼暗虫通夕响”一句在整首诗中起到哪些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逼”字用得神妙,既“逼”出了秋虫的叫声,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妇转而想到丈夫缺少寒衣,自然引出抒情的末一句。(3分,大意对即可)
2.这首诗前三句以情取景,末一句画龙点睛,读者读至未句顿时明白:原来是思妇在漫漫秋凉的夜晚,担忧着远征的爱人尚无御寒的衣物。诗人在诗中所要弹奏的,正是思妇心上那根幽思绵绵的情弦。(3分,言之有理即可。)
3.漏壶滴水,“丁丁”作响,秋夜何其漫长;无边的轻云缓慢移动,月光时隐时现。深秋时节,天气寒冷,暗处的秋虫通宵鸣响。
4.主人公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关心之情。
(5)诗中主人公是位丈夫远行的思妇(或“……的妇女”,或“……的闺中女子”)。(2分)诗歌表现她丈夫远行独守闺中的凄清孤寂和关怀(关心)丈夫的无限深情。(2分)
(6)照应诗题(1分);表现秋虫呜叫时间之长(1分);暗示思妇(主人公)彻夜不眠(1分);衬托思妇(主人公)离情萦怀和难耐的寂寞(1分)。
题三:
(1)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是个什么身份的人?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诗中的主人公是位丈夫远行的思妇(或“……的妇女”,或“……的闺中女子”)。(1分)诗歌表现她因丈夫远行,独守闺中的凄清孤寂和她对丈夫的关心、思念之情。(1分)
从“征衣莫寄”可知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夜正长”、“通夕”表现了她一夜未眠,曲折的反映了夜的凄清,人的孤寂;而“莫飞霜”则表现她对“征人”的关心和惦念。(2分)
(2)借助动景,以动衬静创造意境、表达情感。“丁丁漏水”,动中显静,突出了夜的凄清;“暗虫通夕响”,不仅以动衬静,而且曲折地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凄清孤寂。(或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分析合理,亦可得分。)(4分)。
【赏析】:
这首诗写闺中人一夜间的情思,抒情细腻,结构工巧。篇中的女主人公因丈夫远行,离情萦怀。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一滴滴、一声声,仿佛都敲打在她心坎上。她听着,数着,心里着急地在想:“夜怎么这么长啊!”她百无聊赖地把目光投向天空,天幕上无边无际的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思妇在失眠时的所见所闻,无不引动并加重着她的凄清孤寂的感情,并且写出了秋夜十分漫长、寂静、清冷的特点。
在失眠的长夜里,暗处的秋虫通宵都在鸣叫着。听着听着,她突然想到该是给丈夫准备寒衣的时候了。诗歌三四两句琅琅上口,照应了诗题,暗示秋虫鸣叫时间之长,暗示了思妇对征人的关切和思念。第三句中的“通夕”二字明是写秋虫的鸣叫的时间之长,实际是暗示思妇通宵达旦未能成眠。“逼”字用得神妙,既“逼”出秋虫的叫声,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妇转而想到丈夫没有寒衣,自然地引出了抒情的末一句。第四句“征衣未寄莫飞霜”是思妇内心的独白。她既是在向老天爷求告,又是在径直命令上天。无论是求告还是命令,都可以从这天真的出语中窥见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
5.《老马识途》阅读答案附翻译 篇五
阅读《老马识途》,完成8—11题。(14分)
管仲、隰朋①从②于桓公而伐③孤竹④,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⑤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⑥乎?
【注】①隰(xí)朋:人名。②从:跟随。③伐:攻打。④孤竹:国名。⑤师:学习。⑥过:过分。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春往冬反 ( ) ②迷惑失道 ( )
③行山中无水 ( ) ④夏居山之阴 (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老马之智可用也
A.项为之强(《幼时记趣》) B.是吾剑之所从坠(《刻舟求剑》)
C.至之市 (《郑人买履》) D.故时有物外之趣(《幼时记趣》)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蚁 冬 居 山 之 阳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乃掘地,遂得水。(2分)
译文:
(2)果如鹤立云端。(《幼时记趣》)(2分)
译文:
11.文中谈到人们获取知识有两种途径,请你概括出这两点。(2分)
参考答案:
8.(1)①反:同“返”,返回。②惑:糊涂。③行:走。④阴:山的北面。
(2)D(例句中“之”,意为“的”,而A中“之”为代词,这样;B中“之”为助词,无实意;C中“之”为去、往;D中“之”,意为“的”。)
9.蚁/冬居/山之阳(只标对第一处得1分,只标对第二处不给分)(2分)
10.(1)就发掘蚁穴,找到了水源。(“掘”“得”各占1分)
(2)果真像白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果”“唳” 各占1分)
11.一是多和日常生活接触,积累宝贵经验;(1分)二是向圣人学习,获取已有的知识。(1分)
译文:
管仲、隰朋跟从齐桓公北伐孤竹,春往冬返,由于没有熟悉地理的向导带路,在回家的路上迷失道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于是就纵老马于军前,任其所至,随而从之,竟得道而归。在山中行军,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高出地面一寸的蚂蚁的`巢穴下面一仞之处就有水。”就发掘蚁穴,找到了水源。
6.颜之仪阅读答案附翻译 篇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一12题。
颜之仪,字子升,琅邪临沂人也,晋侍中含九世孙。祖见远,齐御史治书。正色立朝,有当官之称。及梁武帝执政,遂以疾辞。寻而齐和帝暴崩,见远恸哭而绝。梁武帝深恨之,谓朝臣日:“我自应天从人,何预天下人事,而颜见远乃至于此。”当时嘉其忠烈,咸称叹之。父协,以见远蹈义忤时,遂不仕进。梁元帝为湘东王,引协为其府记室参军协不得已,乃应命
之仪幼颖悟,三岁能读《孝经》。及长,博涉群书,好为词赋、尝献《神州颂》,辞致雅赡。梁元帝手敕报日:“枚乘二叶,俱得游梁;应贞两世,并称文学我求才子,鲠慰良深 。”
江陵平,之仪随例迁长安。世宗以为麟趾学士,稍迁司书上士。高祖初建储宫,盛选师傅,以之仪为侍读。太子后征吐谷浑,在军有过行,郑译等并以不能匡弼坐谴,唯之仪以累谏获赏。即拜小宫尹,封平阳县男,邑二百户。宣帝即位,迁上仪同大将军、御正中大夫,进爵为公,增邑一千户 帝后刑政乖僻,昏纵日甚,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深为帝所忌。然以恩旧,每优容之 。及帝杀王轨,之仪固谏。帝怒,欲并致之于法。后以其谅直无私,乃舍之。
宣帝崩,刘防、郑译等矫遗诏,以隋文帝为丞相,辅少主。之仪知非帝旨,拒中弗从。防等草诏署讫,逼之仪连署。之仪厉声谓防等日:“主上升遐,嗣子冲幼,阿衡之任,宜在宗英方今贤戚之内,赵玉最长,以亲以德,合膺重寄。公等各受朝恩,当思尽忠报国,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之仪有死而已,不能诬罔先帝。”于是防等知不可屈,乃代之仪署而行之a。文帝后索符玺,之仪又正色日:“此天子之物,自有主者,宰相何故索之?”于是隋文帝大怒,命引出,将戮之,然以其民之望也,乃止。出为西疆郡守。
隋文帝践极,诏征还京师,进爵新野郡公。开皇五年,拜集州刺史。在州清静,夷夏悦之。十年正月,之仪随例入朝。隋文帝望而识之,命引至御坐,谓之曰:“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古人所难,何以加卿.”乃赐钱十万、米一百石。十一年冬,卒,年六十九。有文集十卷行于世。
(《周书》列传第三十二)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武帝深恨之 恨:怨恨
B.然以恩旧,每优容之 优容:宽容
C.奈何一但欲以神器假人 假:授,给予
D.命引出,将戮之 引:拉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颜见远乃至于此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B. 世宗以为麟趾学士。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 之仪知非帝旨,拒而弗从。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D. 乃代之仪署而行之。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常。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体现颜之仪敢于“直言”的一组是( )
①当时嘉其忠烈,咸称叹之
②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
③及帝杀王轨,之仪固谏
④之仪知非帝旨,拒而弗从
⑤之仪有死而已,不能诬罔先帝
⑥此天子之物,自有主者,宰相何故索之
A。①③⑥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①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颜之仪幼年颖悟,长大后,喜欢写词赋,曾经给梁元帝进献了一篇《神州颂》,文辞典雅富丽,梁元帝亲自回书称赞他的才能。
B.颜之仪曾被选为太子侍读,可后来太子征讨吐谷浑时,在军中有不轨行为,其他人都因不能纠正辅助而受到责罚,只有颜之仪因为屡次劝谏而获赏。
C.宣帝去世后,刘防、郑译等人伪造遗诏,让隋文帝接替宣帝做皇帝,颜之仪知道不是宣帝的旨意,拒绝相从。
D。隋文帝做了皇帝后,将他征回京师,加封了他爵位,认为颜之仪是一位能“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人。
四、文言翻译 10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后刑政乖僻,昏纵日甚,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3分)
(2)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古人所难,何以加卿。(4分)
(3)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3分)
参考答案:
8 答案 A(遗憾)
9.答案 A 解析 : A项都当副词“竟”讲;B项前一个“以”是介词“把”,后一个“以”是介词“因为”;C项前一个“而”是连词表顺承,后一个“而”是连词表并列;D项前一个“之”是代词,后一个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10.答案 B 解析: “让隋文帝接替宣帝做皇帝”错
11.答案(1)颜之仪屡次冒犯主上的尊严进谏,虽然未被采纳,始终未停止上谏言。(“犯颜”1分,“见”1分,语句通顺2分)
(2)危难时刻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改变节操,古人也难做到,用什么来嘉奖你。(“夺”1分,“何以”1分,语句通顺2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颜之仪字子升,是琅邪临沂人,晋侍中颜含第九代孙。祖父颜见远,任齐御史治书。在朝中神情庄重态度严肃,居官称职,为人称扬。到梁武帝执政时,以疾病为由辞官。不久齐和帝突然而死,见远大哭而致气绝。梁武帝深感遗憾,对朝臣说:“我自从顺应天命和顺从人心临政以来,参与干涉天下人事,而颜见远竟至于如此。”当时称赞他忠烈,都为他感叹。
之仪幼年颖悟,三岁时能读《孝经》。长大后,博览群书,喜好写词赋。曾经进献《神州颂》,文辞典雅富丽。梁元帝亲手回书说:“枚乘父子都能与梁王游学,应贞两代,都被称赞为有文学才能。我寻求才子,心中的郁塞得到很大宽解。”
江陵平定后,颜之仪按照规定迁到长安。世宗任其为麟趾学士,不久迁升为司书上士。高祖刚设立太子,认真替他选择师傅,选之仪为侍读。太子后来征讨吐谷浑,在军中有不轨行为,郑译等人都因不能纠正辅助而受到责罚,只有颜之仪因为屡次劝谏而获赏。因而授任小宫尹,封平阳县男,食邑二百户。宣帝即位,晋位上仪同大将军、御正中大夫,进爵为公,增加食邑一千户。宣帝其后刑法政治乖僻,越来越昏纵,颜之仪屡次冒犯主上的尊严进谏,虽然未被采纳,始终未停止上谏言。宣帝十分忌恨他。但由于有旧恩,也一直加以优容。当宣帝杀王轨,颜之仪坚持进谏。宣帝大怒,想将他也处死。后来以他诚实正直而无私心,没有执行。
宣帝去世,刘昉、郑译等伪造遗诏,以隋文帝为丞相,辅助少主。颜之仪知道不是宣帝的旨意,拒绝相从。刘昉等人草诏而署名之后,逼迫之仪接着署名。颜之仪厉声对刘昉等人说:“主上去世,继嗣之子年幼,朝廷大权应该由才能杰出的宗族掌握。现在皇亲之中,赵王年龄最大,以亲以德来说,都应该寄以重任。你们备受朝恩,应一心尽忠报国,怎么能一下子就将朝庭大权交给别人!之仪只是一死罢了,不能欺骗先帝。”因此刘昉等人知道他不可屈服,于是代替之仪署名而公布。隋文帝后来又索要符玺,颜之仪又正色说:“这是天子的信物,自有主人,做宰相的为什么要?”隋文帝因此大怒,下令带出去,想杀掉他,但是因为他在民众中声望很高,才放掉他。出朝做西疆郡守。
7.初一英语阅读附翻译 篇七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1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2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注释:
①〔朱家、郭解〕西汉著名游侠,《史记·游侠列传》详载二人事迹。
②〔方山冠〕古代的一种帽子。汉时为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唐宋时隐士多戴这种形状的帽子。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奉
B.折节读书 折:改变
C.方山子亦矍然 矍然:欣喜的样子
D.往往阳狂垢污
阳:通“佯”,假装
5.C/矍然:吃惊注视的样子。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欲以此驰骋当世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B 犹见于眉间 多于周身之帛缕
C 而其家在洛阳 与其骑会为三处
D 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是何楚人之多也
6.C/A.介词,凭借;介词,把。B.介词,在;介词,表比较。C.均为代词,他的。D.助词,的;代词,这,这么。
7.下列用“/”给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B.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C.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D.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7.B 8.下列各项对文章的分析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出身微贱,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终不得意;晚年放弃了富贵生活,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记主人公少年时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可见作者对“异人”的仰慕,也隐含有对方山子超脱世俗、淡泊自守的赞扬之意。
D.结合苏轼被贬黄州的处境可知,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己之“不遇”,本文可以视为作者当时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8.A/“出身微贱”与原文不符。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4分)
译文:
⑵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3分)
译文:
⑶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3分)
译文:
9.⑴(他的家里)四壁空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给分点:“环堵”“萧然”“妻子”“自得”)
⑵ 因而(他)就在马上和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给分点:“因”“马上”“自谓”)
8.明史·杨靖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篇八
答案:4.B(靖公忠有智略,善理繁剧,治狱明察而不事深文。宠遇最厚,同列无与比。译文:杨靖公忠而有智略,善于处理繁杂的事务,治狱明察而不事深文。他得到的宠遇最丰厚,同行没有人可与他比。)
5.A(“院试”改为“殿试”)
6.C(“坐事免”,此时是平民身份。)
7.(1)在外地的官吏所思量的,又怎么能全面呢?你们应详细上奏,然后派遣官吏审决。
(得分点:所,所字结构;拟,思量;岂能尽当,又怎么能全面呢;谳,上奏。每点1分,整体1分。)
(2)三十年七月,因替乡人代为修改申诉冤屈的草状而犯罪,被御史弹劾。太祖大怒,于是赐他死罪。
(得分点:坐,因犯……罪;为,替;状草,草状、诉状;为……所,被动句。每点1分,整体1分。)
(3)那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唯恐不能杀尽,惩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
参考译文:
杨靖,字仲宁,山阳人。洪武十八年(1385),中进士,选拔为吏科庶吉士。第二年提升为户部侍郎。当时担任诸司者,一般是进士和太学生,但经常有不法者。太祖御制《大诰》,举通政使蔡蠧、左通政茹王常、工部侍郎秦逵及杨靖赞扬说:“这也是进士、太学生,但都能尽职而令我满意。”他受到了如此的称赞。
二十二年(1389)晋升为尚书。第二年五月,诏令在京为官三年的.都能升迁,并成为规定。太祖要刑部尚书赵勉和杨靖交换官职,谕曰:“百姓犯法,就如饮食一样容易。设法防范,违犯者越多。推恕行仁,或许能感化。从今开始,犯有十恶罪并杀人的一律处死,犯其他罪的都让他们向北边输粟。”又说“:在京城的囚犯,你等应复奏,我亲自审决,尚怕有所失误。在外地的官吏所思量的,又怎么能全面呢?你们应详细上奏,然后派遣官吏审决。”杨靖领旨研办,大多数得以平反。太祖予以嘉奖,并采纳了他的意见。曾抓了一武弁,卫兵搜了他的身,得到一颗大珠,属僚十分惊异。杨靖却慢条斯理地说:“这是假的,怎么能有如此大的珠呢?”于是将珠打碎。太祖听说后,感叹道:“杨靖的这个举动,有四点值得称道。不把它敬献给我以讨得欢喜,这是其一。不穷追投献,这是其二。不奖励门卫,杜绝了小人的侥幸心理,这是其三。千金之珠猝然而至,毫不动心,说明杨靖有过人之智,应变之才,这是其四。”
【初一英语阅读附翻译】推荐阅读:
简短的英语自我介绍附翻译08-25
我的英语老师英语作文初一10-10
初一英语期中总结06-23
初一英语学习07-09
初一作文英语作文10-02
初一怎么学好英语11-09
初一英语下册单元测试07-04
初一英语上册课本单词08-31
初一作文英语人教版09-22
初一上册英语作文模板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