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技术就业自荐信

2024-10-01

数控技术就业自荐信(精选8篇)

1.数控技术就业自荐信 篇一

自荐信

敬爱的领导:

您好!

首先衷心感谢您在百忙之中阅读我的自荐材料!

我叫某某某,是某学校行政管理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

虽然我很平凡,但我不甘平庸。我诚实稳重,乐观大方,积极向上且爱好广泛。大学四年,我不仅学好了本专业全部课程,而且对计算机知识有一定了解,能够熟悉计算机基本操作。短短的四年里,我始终以“天道酬勤”自励,积极进取,立足扎实的基础,对专业求广度求深度。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我学习了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并以优良的成绩完成了相关的课程,为以后的实践工作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其中,对招聘、培训、绩效等环节有颇深的了解,在学习过程中加入自己个人的思考,学习效果明显。同时,我注重外语的学习,具有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通过了大学英语国家四级考试;参加过剑桥商务英语考试,使自己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更大的提高,口语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在计算机方面,我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并顺利通过了山东省计算机二级考试。

四年来,我参加、组织过多次班队活动,培养了我的团队协助精神,提高了我的组织协调能力;同时努力培养自己的各种兴趣爱好,积极参加文体娱乐活动、社会实践调查等,通过组织活动和参与活动,我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处世态度。

在异地求学四年,培养了自己坚韧的意志和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同。

尊敬的领导,相信您伯乐的慧眼,相信我的实力,我真诚地期望能投足你的麾下,牵手事业路,风雨同舟,共同构筑美好的未来。

“给我一个舞台,送您一台好戏”这是我的承诺,也是我的决心。此致

敬礼

自荐人:某某

2.数控技术就业自荐信 篇二

在当今新技术革命的时代背景下, 作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技术进步对经济社会的诸多方面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而就业问题则是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头等民生问题, 因此, 技术进步与就业的关系问题也就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近年来, 学术界对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 以及促进就业发展的技术政策选择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王晓和崔友平 (2013) , Marco Vivarelli (2014) 等人对此进行了相应的评述。由于技术进步影响就业增长的作用机理非常复杂, 加之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的差异, 迄今为止, 学术界对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的研究并未达成一致意见。但不管是正效应还是负效应, 抑或是技术进步对就业不存在显著的影响, 这些结论背后的原因分别是什么?目前对此问题的深入探讨显然比较薄弱, 而且它几乎只停留在理论分析的层面, 甚至无法对此提供实证研究的依据。比较普遍的看法是, 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既具有基于过程创新的“就业破坏”作用, 又具有基于产品创新的“就业创造”, 或者叫“就业补偿”作用, 如果“就业创造”的作用力度大于“就业破坏”, 那么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则体现为正效应, 反之亦然。但却无法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来分析说明技术进步的“就业创造”和“就业破坏”的具体情况, 比如说技术进步的“就业破坏”作用摧毁了多少旧的工作岗位, “就业创造”作用又增加了多少新的工作岗位。这是这一领域研究中的令人遗憾的地方。在国外, 通过利用微观数据分析说明过程创新和产品创新对就业的影响, 从而得到技术创新影响就业的净效应, 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地解决了上述对“就业创造”和“就业破坏”的实证分析问题, 但在国内, 由于微观数据的不可得, 这仍然还是一片空白。

有别于以往研究, 本文利用最近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 在重新检视我国技术进步的就业增长效应的基础上, 结合有偏技术进步概念, 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解释其原因, 说明为什么技术进步对我国就业增长的影响为负效应,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不同技术进步路径与就业增长的关系, 来说明技术进步和就业增长之间和谐发展的可行性, 从而为制定有助于我国就业持续增长的技术政策提供依据。有偏技术进步, 即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性问题最早可以追溯到希克斯在1932年的论述, 他把技术进步分为资本节约型、劳动节约型和中性技术进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 在Acemoglu, D (2002, 2003, 2007) 等人的推动下, 技术进步的偏向性概念再次受到重视, 被广泛应用于经济问题分析。有偏技术进步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技术进步的宏观经济意义, 帮助我们理解技术创新的决定因素, 从而对相关技术政策做出合理的分析和评估。从就业的角度讲, 有偏技术进步由于对某些生产要素有利, 但同时又直接或间接地降低其他另外的要素报酬, 因此, 有偏技术进步的方向决定生产要素中谁是技术进步的受益者, 谁是受损者, 以及决定不同群体接受新技术的意愿, 从而影响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

1 有偏技术进步与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

1.1 对技术进步就业效应的重新估计

技术进步对过去我国就业增长究竟是起了推动作用还是抑制作用?多数实证研究结论是倾向于负效应的。本文利用我国目前最近的宏观统计数据, 即1990~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 结合回归分析的稳健性检验对此重新进行估计, 估计模型采用最普通的就业需求方程, 它可以从生产函数很容易推导出来。

其中, L、Y、AW和Tech分别表示就业人数、实际GDP (1990年价) 、用CPI缩减的实际平均工资 (1990年价) 和技术进步因素。至于技术进步指标的度量, 目前常用的有两种方法: (1) 基于索罗余值的全要素生产率; (2)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 (DEA) 方法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为了方便对模型估计结果的稳健性检验, 本文分别测算了这两种结果 (表1的回归结果中用DEA表示Malmquist生产率指数, TFP表示全要素生产率) 。其中, 各地区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计算, 使用的投入变量包括就业人数、实际资本存量和人均受教育年限表示的人力资本, 产出变量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而基于索罗余值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标, 一般情况下是指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本文采用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而非增长率指标, 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计算, 借鉴了Cristiano Antonelli&Francesco Quatraro (2008) 的方法, 即

假定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完全竞争, 则要素的产出弹性等于总收入中该要素所占份额。例如劳动的产出弹性为:

W为工资率, 在规模报酬不变条件下,

不管用那种方法测算技术进步指标, 均要用到就业人数、实际GDP、实际资本存量, 其中全国及各省资本存量的估计采用张军 (2004) 的方法。模型估计中使用的我国1990~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 包含的地区数为29个 (重庆和四川合并, 西藏因数据不全略去) 。所有初始数据除就业人数外均来源于1991年以来的中国统计年鉴, 就业人数取自地方年鉴。

注:***代表显著性水平为1%, **为5%, 括号内为标准差。

对面板数据模型 (1) 的估计, 豪斯曼检验 (Hausman Test) 结果表明宜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估计方法。从估计结果看, 1990~2012年间, 技术进步对我国就业增长的影响表现为负效应, 换句话说, 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会产生就业的挤出作用。为了检验估计结果的稳健性, 本文分别用上述两种不同方法测算的技术进步指标来对模型 (1) 进行估计, 比较表1中模型1-1和模型1-2的估计结果, 可以发现变量Y和AW的系数估计值和显著性水平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而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弹性值虽然大小有差别, 但均为负数, 并且都是显著的。这说明模型 (1) 得到的估计结果是稳健的、可信的, 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表现为负效应。这一结果不仅和近年来对此问题研究的大多数结论相符合, 也和作者所在课题组在2008年得出的结果一致 (参见叶仁荪、王光栋、王雷 (2008) ) 。

进一步要探讨的问题是, 技术进步影响我国就业增长的净效应为负, 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或者说技术进步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 为什么却对就业增长产生负作用?诚然, 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的净效应和“就业破坏”与“就业创造”的关系有关, 但我们认为, 更深刻的原因在于技术进步本身的要素偏向性, 在于过去我国技术进步的方向偏向了不利于就业增长的一边, 从而导致“就业破坏”的方面大于“就业创造”。

1.2 有偏技术进步与技术进步就业效应的关系

本文认为, 过去20多年间, 技术进步对我国就业增长之所以产生负面效应, 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过去我国的技术进步是有偏的, 技术进步的方向偏向于资本使用, 也就是说偏向于劳动节约的。为了验证这个观点, 本节首先对1990~2012年间我国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性进行测算。

近年来, 国内有不少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我国技术进步的偏向性进行了测算, 比如戴天仕和徐现祥 (2010) , 雷钦礼 (2013) , 王班班和齐绍洲 (2014) 等。本文采用雷钦礼 (2013) 的方法来测算全国及各省份1990~2012年技术进步的偏向性。按照雷钦礼 (2013) 的方法, 技术进步偏向于何种投入要素, 取决于技术进步偏向指数D。技术进步偏向指数D大于零则意味着技术进步偏向于资本, 或者说偏向于劳动节约的, 反之, 若D小于零, 技术进步则偏向于劳动, 也可以说是偏向于资本节约的。技术进步偏向指数由下式给出:

式中σ、γK和γL分别代表投入要素资本和劳动的替代弹性、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增长率以及劳动增强型技术进步的增长率。

通过对下面 (6) 和 (7) 式的联合估计, 可以得到上面3个参数, 从而计算出D值。

其中Q、K、L分别表示总产出、资本和劳动, r和w表示资本报酬和劳动报酬, τ为税率, t为时间项, σ为替代弹性, δ是常数项, ε为随机误差。这些变量的数据来源及处理, 除了资本存量, 其他均采用和雷钦礼 (2013) 相同的做法, 本文使用的资本存量指标采用的是张军 (2004) 的计算方法。然后分别利用各地1990~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 使用带约束的似不相关回归的估计方法对对 (6) 和 (7) 式进行系统估计, 得到替代弹性σ和时间变量t的系数, 再计算出γK和γL的值, 最后利用 (5) 式计算技术进步偏向指数D的值。表2为测算结果。

注:对 (6) (7) 式的联合估计结果, 除江西省之外, 其他省份拟合效果均很理想。

从表2的测算结果看, 本文得到的我国技术进步偏向性结论和雷钦礼 (2013) 一致, 都是资本偏向的技术进步, 且要素替代弹性也几乎没有差别, 都在0.38左右, 替代弹性小于1, 说明要素之间是互补关系。此外, 本文还测算了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 (重庆和四川合并, 西藏因数据不全略去) 各自的技术进步偏向, 虽然各地估计值大小有所差异, 但他们代表的含义本质上一致, 1990~2012年间各地区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性均为偏向资本使用的, 也就是说是偏向劳动节约的技术进步。

上述结论验证了本文先前的看法, 即有偏技术进步是我国过去技术进步就业效应的重要原因。换句话说, 技术进步产生的“就业破坏”效应大于“就业创造”效应, 导致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的总效应为负, 是和过去我国技术进步偏向资本使用, 或者说偏向劳动节约的技术进步方向相联系的。

2 技术进步路径与就业增长

过去20多年间, 我国技术进步总体偏向于资本使用, 不利于劳动力就业规模的扩大, 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也体现为负的净效应, 但这并不意味着说政府鼓励科技创新, 促进技术进步就必须以牺牲就业为代价。实际上, 一个国家或地区技术水平的提升是多方因素的一个合力作用的结果, 在导致技术进步的多方因素中, 有的因素不利于就业增长, 但有的因素又有助于促进就业, 因此, 选择和发展那些既可以提升技术进步水平, 又有利于就业增长的方面, 无疑是当前就业形势下技术政策的合理选择。技术进步路径的选择就是这样一个问题。从技术进步路径的角度来讲, 促进技术进步可以选择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 也可以选择技术引进, 通过技术模仿来实现。不同的技术进步路径和就业增长的关系存在差异。为了说明这个问题, 本文在模型 (1) 的基础上构建以下面板数据模型:

其中变量IN、F和B分别表示自主创新、外商直接投资和技术购买, 后两个变量用来作为技术引进这一路径的代理变量。比较模型 (1) 和 (5) , 实际上是假定技术进步可以表示成不同技术进步路径的一个函数, 即

并设定f (IN, F, B) =φln ZL+γln F+ln B

这一设定借鉴了吴延兵 (2008) 的做法。在模型 (8) 相关变量的数据来源中, 就业人数 (L) 、实际GDP (Y) 、实际平均工资 (AW) 和上文相同, 自主创新 (IN) 的衡量一般采用产出指标专利申请 (或授权) 数, 或者采用投入指标R&D存量, 由于1990年以来各省专利数的统计数据比较完整, 故采用专利申请数来衡量。外商直接投资 (F) 采用人民币汇率 (年平均价) 转化成本币计量, 技术购买 (B) 采用技术市场成交额来衡量, 两者最后均简单使用GDP缩减指数进行平减。所有数据均来源于1991年以来的中国统计年鉴和地方年鉴。

对于面板数据模型 (8) 的估计, 豪斯曼检验的结果表明宜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方法, 估计结果如表3的第二列模型 (8) 所示。从估计结果看, 不同技术进步路径对就业增长的影响差别很大, 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路径对就业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而以外商直接投资和技术购买代表的技术引进这一技术进步路径对就业增长的影响均呈现出负效应。这表明, 基于就业发展的角度, 走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道路对促进我国就业增长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而选择技术引进, 通过技术模仿来提升我国技术水平的路径, 必须要注意克服其对就业的不利影响。

注:***代表显著性水平为1%, **为5%, 括号内为标准差。

进一步, 我们继续探讨促进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和就业的关系。自主创新不能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 必须要有各级政府的政策措施来加以推动。自主创新的基础离不开教育发展, 而最终推动自主创新不断发展还必需要有资金的支持, 包括政府投资和企业投资。从这一意义上讲, 相关的政策对推动自主创新的发展肩负重要使命, 这些政策包括促进和加快教育培训事业的发展, 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的力度, 以及采取措施鼓励企业进行研究和发展活动方面的投入等。为了说明这些方面的政策和就业增长的关系, 本文构建下面 (10) 式用来分析上述政府促进自主创新的三方面相关政策对就业的影响。

和前面模型 (8) 式的构建相类似, 我们假定自主创新产出是关于教育投入、科技投入和企业R&D经费支出的函数, 则可以由 (8) 式推导出上面 (10) 式。式中变量ST代表地方财政支出中科学技术方面的支出, E代表地方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 QY代表各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经费内部支出, 因为统计口径的变化, 2009年以后这一统计指标改为分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经费支出, 本文做了适当的调整。最后使用GDP缩减指数对这3个变量进行平减。其他变量的数据处理和上文一样, 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以及部分年份的地方统计年鉴。

基于豪斯曼检验, 面板数据模型 (10) 的估计同样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方法, 估计结果见表3的最后一列。结果表明地方财政用于科技和教育的支出对就业增长的影响为正效应, 且显著性水平高, 同时, 企业用于研发的经费支出也有利于就业的增加, 但在统计意义上不显著。从3个变量对就业的影响程度看, 地方财政科技支出的影响最大, 其估计的弹性系数为0.046, 意味着科技支出提高1%, 则能够增加就业人数0.046%。值得一提的是, 在不同的技术进步路径中, 自主创新路径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得到了不少研究的印证, Pluvia Zuniga&Gustavo Crespi (2013) 还认为自主创新对就业的影响在不同的创新方式中是第一位的。

所以, 促进自主创新, 扩大就业, 政府增加教育方面支出, 特别是加大科技支出极为重要。同时, 政府对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突出的企业减免税收和给予其他奖励, 并大力宣传, 在全社会营造一个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的氛围, 激励企业提高研发活动的积极性、增加研发经费支出也是必要的。

3 结论和政策建议

对我国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以及技术进步偏向性的测算结果表明, 1990~2012年间技术进步对我国就业增长的影响表现为负效应, 同时, 这一时期我国技术进步是有偏的, 偏向于资本使用, 或者说是偏向劳动节约的技术进步。这种资本偏向的技术进步有利于资本使用却不利于全社会均衡就业量的增长, 使得技术进步对就业增长产生抑制作用。

资本偏向的技术进步在一定时期虽然会加剧“就业破坏”效应, 但促进技术进步并不意味着必须以牺牲就业为代价。选择合理的技术进步路径, 可以实现技术进步和就业的和谐发展。本文的实证分析说明, 基于就业发展的角度, 走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道路对促进我国就业增长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3.数控技术就业自荐信 篇三

关键词:数控技术 课程体系 构建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体系和人才培養模式,着力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工人。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灵魂,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执行者和参与者;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咨询者和伴随者;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课程建设,与教师共同开发校本课程。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积极参与真实有效的技能训练,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实现。

一、数控技术课程体系的开发过程

1.调研人才需求,分解岗位过程

选择规模企业,就人才规格的需求、工作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等方面进行调研,分析工作任务和岗位目标,全方位了解社会对数控应用技术人才的要求。组织企业技术骨干、行业协会专家和人力资源管理者成立行业指导委员会,对数控专业的专业群和专业链进行充分的论证,就培养目标、就业前景、实训教学等方面提出教学建议。收集、分析企业对数控机床操作技术人才的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等相关信息资料,对主要岗位的典型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确定各岗位工作职责,分解具体工作任务,得出岗位群的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

2.构建课程体系,创设教学情境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归纳形成由简单到复杂的典型工作任务,由任务推进项目教学的实施。教师对行动领域进行教学归纳,针对专业技能的要求,完成这些能力学习内容的重构组合,选择合适的载体将学习领域分为若干个学习情境。根据确定的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按照认知规律和能力递增的原理,合理安排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的顺序。

3.选择教学方法,变革教学模式

数控专业教学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教师要针对教学实际需求,选择性采用项目教学法、一体化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法,并辅以多媒体、仿真模拟和网络教学等各式教学手段,切实提高专业教学实效性。组织专业教学时,构建真实的生产环境,实施“七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切实让学生体会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专业技能教学实施理实一体化与项目式教学,探索“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努力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4.开发校本教材,改革评价体系

针对盐城地区数控岗位目标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策划编写数控技术专业核心内容作为校本教材。课程内容充分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体现实用性和先进性,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同时根据专业的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对课程结构实行整体优化,积极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实行学分制和灵活的学习方式,同时强化考试环节,建设试题库,较好地满足学生就业、升学和个性发展的多元化需要。

二、数控技术课程体系构建的创新之处

数控技术课程体系构建按照“工作岗位—岗位能力—工作任务—课程体系”的方式,调整重构了数控应用技术的课程结构。根据每个课题培养目标的不同要求,专业核心课程实施突出职业能力要求的课题化,依据学生个体设置工作任务,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承担具体工作任务的责任人,进而实现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的目的。

数控技术课程体系构建以工作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课程考核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参照职业岗位标准制定评价与考核方法。在考核过程中,把工作的条理性、安全性、经济性等列入评价的范围,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科学评价学习成果都有积极的意义。

三、数控技术课程体系构建的价值取向

新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典型的项目、任务、产品为载体的传授知识的过程。教师成为引导者,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学生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不仅丰富了理论知识,而且提高了实践和合作探究等综合能力,缩短了工作和教学之间的距离。

在数控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施中,以企业的“7S”要求为标杆,注重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劳动,为今后走向社会、实现就业、自食其力、创业成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陈东.基于工作过程设计职业教育课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8).

4.就业自荐信 篇四

您好!

我将於今年毕业纽约大学研究所。获得理学硕士后,希望立刻就业,自信能担任通信工程师工作,得知贵单位现正招聘,特拟此自荐信自荐。

就我所了解,贵公司为一标准机械商业,对贵公司之发展,本人至为感佩。我希望阁下能赐与为贵公司服务机会,自信能把工作做好,这也许是将使我成为一物理学家之大好机会。

我在研究所选修之物理课程,特别与贵公司发展工作,有著密切关系。因为我主修的课程是物理学,故我在选修方面,特别强调集成电路,在这方面课程,曾作过很多实验。

再次感谢您阅读我的求职自荐书,贵公司如需我个人简历,我愿随时提供参考,只要阁下方便,我愿随时前来贵公司应试。

自荐人:x

5.毕业就业自荐信 篇五

尊敬的领导:

您好!衷心的感谢您在百忙之中翻阅我的这份材料,并祝愿贵单位事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现在,我就我的个人实际情况作一个简单的个人自我介绍,我是安徽新华学院中文系新闻与网络2005届毕业生,自从进入大学校园之后,那种结束高考的轻松和获知被录取的喜悦随风而逝,因为我知道自己将面对的是另一个挑战。大学三年是我思想、知识结构及心理、生长成熟的三年。惠于学校的浓厚学习、创新氛围,熔融其中三年使我成为一名复合型人才。

在校期间学习勤奋扎实、积极进取,工作认真负责,并努力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与2004年7月进入铜陵日报社《铜都生活》记者部实习。在实习的一个多月里,自己参与、独立发稿20余篇,有《聚焦我市夏季供电》、《夏季供水》和《夏季出租车不打计价器缘和多》等多篇连续报道。

在校两年多来,本人历任班级的学习委员,并在2003年担任了中文系学生会宣传部的部长一职,主要负责中文系学生会各项活动的策划、宣传,以及海报的设计和制作等工作。由于自己的杰出表现,从2003年12月至今获得了系“三好学生”、院“入党积极分子”、学生会“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的荣誉称号。

此外,在电脑方面能够熟练操作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和基本的图象制作,并且在2004年5月的国家物流师的考试中获得国家3级物流师证书。

“器必试而后知其利钝,马必骑而后知其良驽”,我无意以华美的字句来修饰我的人生,只希望有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我满怀信心地期待着与您的握手!

随信附个人履在表,再次感谢您在百忙中亲阅我的自荐信!

此致

6.应届生就业自荐信 篇六

尊敬的领导:

您好!首先衷心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浏览我的自荐信,为一位满腔热情的本科生开启一扇希望之门。

我是石河子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系的学生xxx。孟子有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来自农村的我血管里流淌着的是泥土的清香和农民的憨厚。在田间劳作时经受的严寒酷暑、风吹雨打和腰酸背痛等等一方面将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精神渗透进我的骨髓,另一方面从小催生了我靠知识改变家庭和个人命运的强烈信念。

三年来本着严谨求学的态度,我不仅认真学习了专业知识,荣获“石河子大学校级三好学生”称号,还培养了自己多方面的技能。擅长国标舞、摄影,自学Microsoft Office 2007、会声会影实用软件,于天业热电厂实习更是提高了我的专业技能。此外,在任班级生活委员期间,坚持记账、服务同学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是雄鹰必求搏击万里长空!愿您的慧眼,开启我人生的旅途。

在这里冒昧引用一下贵单位的企业精神“努力超越,追求卓越”。对此,我想对贵单位表达的是,如果我不能同时具备能令贵公司满意的各方面能力,那么,就让我从能对企业理念产生共鸣并付诸实践,表现潜质开始吧。鲁迅说过,“所谓天才,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了。”如果我有幸得到您的赏识,成为贵单位的一员,我一定会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谦虚地向前辈学习,竭尽所能地做到努力超越、追求卓越,与贵单位一同开拓进取。

最后,再次感谢您阅读此信。愿贵单位前程似锦。

此致

敬礼

7.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研究 篇七

(一)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基础条件现状

全国范围来看,社会、企业、高校等纷纷投入技术研发中,我国具有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基础条件。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企业拥有技术研发机构57199个,但绝大部分技术研发机构对待技术创新活动态度怠慢,而且这一态势呈现加剧趋势。数据显示,我国有科技活动企业占比由2000年的10.6%增长到2014年的16.9%,虽略有提高但增长速度相对缓慢,表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严重受阻。

(二)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资金及人力投入现状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从资金投入方面看,2002—2015年间,我国企业科技活动投入经费从2002年的787.8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1.1万亿元,但是企业科研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不足3%,明显处于较低水平。在高端技术人员的投入方面,2015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超过7100万,研发人员超过535万,其中企业研发人员398万。然而我国企业科技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仅为10%左右,科学家和工程师占科技人员的比重仅为70%左右,均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整体来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明显不足,并非真正的技术创新主体。

(三)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产出及绩效现状

目前我国企业在专利发明方面拥有绝对的优势,在技术交易市场我国企业技术购买合同金额占技术市场合同总金额的比重高达65%,出售比例也达到15%左右。但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在产出和绩效方面表现不佳,据统计推算,目前我国企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不到50%,远低于发达国家70%的水平。这说明,我国依然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技术创新还没有成为主导。

二、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就业创造效应

(一)技术创新扩大生产规模,劳动力需求增加

技术创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艺革新;二是产品创新。工艺革新是指原有产品在配方、工艺、生产流程等方面的改良,短期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抑制就业;长期来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降低产品价格,进而刺激消费,推动企业规模的扩大,最终提高就业率。产品创新就是打破“生产可能性边界”,创造新产品,一旦成功就会有其他企业的跟风模仿或技术购买,产品创新产生扩散效应,就业规模扩大。

(二)技术创新强化劳动分工,劳动力需求增加

技术创新强化劳动分工提高劳动者生产率,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得劳动者收入增加同时拥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休闲娱乐、信息咨询、文化教育等第三产业需求增长,这就要求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从而为就业大军提供大批岗位。调查显示,对第三产业投资每增加1万元,就可以解决7-8个人员就业。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极强,充分发挥其作用有利于扩大就业。

(三)技术创新创造更多的创业机会,就业率提升

技术创新充分释放全社会创业潜能,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电商、微商平台大大激活市场主体的创业热情和创业积极性。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1月底,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1321.5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14.1%,其中企业389.5万户,增长19%,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1.17万户。据中国社科院专家测算,新创企业的增加可带动将近20%的城镇新就业增长,表明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效应显著。

三、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就业破环效应

(一)技术创新提高了资本有机构成,减少就业

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指出: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过程就是总资本中可变资本的占比相对减少的过程,也就是说资本对劳动的需求相对减少。一方面,有机构成提高后既定的资本额形成较少的劳动需求;另一方面,资本投入的增加资本的竞争力日益增强,从而使得大量手工劳动者失业破产。工业化发展初期高效率机器设备代替手工工具所产生的劳动力排挤现象最为突出。

(二)技术创新加大企业风险性,就业下降

技术创新一方面使得企业面临来自企业自身的风险,如研发资金不足、人员素质较低、经营管理水平缺乏等;另一方面企业将会面临多种市场风险,诸如新产品满意度与接受度、

市场竞争力、生命周期及扩散速度与市场效果等。总之相比于技术购买和技术引进,技术创新具有较高的风险。技术创新一旦失败就会导致资金的大量外流,企业实力大大削弱,生产规模萎缩,就业下降。

(三)技术创新导致结构性失业,失业人数增加

技术创新的不断出现促使产业结构大规模调整,高科技产业繁荣发展,大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应运而生,相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言,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劳动生产力提高,技术含量提升,因此对劳动力的需求在数量上急剧下降,而在质量上则表现为直线上升。这样原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人员就不能满足技术创新推动下产业的需求,面临失业的困境。

(四)技术创新提高管理的有效性,提高失业率

在生产过程中通过管理将各种生产要素组织协调起来,从而提高生产的效率。21世纪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渗透到各行各业,改变了传统的管理环境与管理模式。技术创新带来的管理创新一方面使各项生产要素的协调组织更加有效,在生产规模保持不变的前提下,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另一方面通过裁减冗员,进一步降低单位产品的劳动投入,从而失业率升高。

(五)技术创新缩短产品生命周期,导致失业率上升

技术创新对于企业最大的影响即缩短了产品的生命周期,降低了产品的利润回报率。一方面,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使得企业的利润回报期缩短,从而利润空间大大缩减,短期中企业可能面临生产萎缩的风险,劳动需求大大降低。另一方面,企业利润回报期的缩短使得企业营运风险显著上升,从而削弱投资吸引力。一旦外资撤离,大量企业规模缩减甚至破产,导致社会就业岗位减少。

四、消除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就业破环效应的对策

(一)推动劳动力吸纳型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首先企业应充分利用国家对于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大力投入劳动力吸纳型技术的研发,加快形成标志性产业;其次以中小微企业作为劳动力吸纳型技术的研发主体,激发中小微企业的市场活力,深入挖掘中小微企业的就业创造效应;最后依托高新技术园区推广劳动吸纳型技术,扩大劳动力吸纳型技术应用规模,从而实现技术创新与就业增长的协同发展。技术创新带来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造成劳动力排挤现象,劳动力吸纳型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有助于消除技术创新的就业破坏效应,最终扩大就业。

(二)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条件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我国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在以创新带动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面临较高风险,通过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条件,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性,确保充分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扩大就业规模方面的独特优势。

(三)积极培育科技型人力资本

技术创新带来的产业结构的变化使得劳动力的知识和技术结构需求发生变化,大量劳动力资源由于不匹配从原有产业结构中游离出来,由此劳动者就必须改变原有的知识和技术结构。推动高校改革培养模式,主动满足市场经济发展技术创新的需求,提高人力资本的整体素质,增强其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以降低劳动力转移中的摩擦系数,扩大就业。

(四)完善和畅通产业转移渠道

随着我国技术创新的不断发展,东部地区呈现低端产业竞争力不足的局面,通过产业转移一方面升级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中西部地区丰富的资源,低成本的生产要素以及优良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运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就业水平。东部地区低端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延伸原有产品的生命周期,扩展产品的利润回报期,从而吸引更多投资,增加就业。

(五)发挥大数据技术优势作用

技术创新下的大数据技术消除信息不对称的弊端,大数据技术实现了海量数据存储以及信息共享,打破就业者信息缺乏的不力局面。岗位空缺与失业人员共存的尴尬局面是信息不对称的典型表现,大数据技术的出现能够平衡就业者与雇主之间的信息鸿沟,匹配就业者与空缺岗位。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优势,有利于就业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方建国;尹丽波;技术创新对就业的影响:创造还是毁灭工作岗位——以福建省为例.中国人口科学.2012年06期

[2]朱翠华;李建民;技术进步就业效应新解.财经科学.2012年04期

[3]李俊江;范思琦;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与风险投资的关系——美国小企业的经验与启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5期

[4]李正友;毕先萍;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一个理论分析框架.经济评论.2004年02期

8.现代技术对就业形势的影响浅析 篇八

关键词:职业岗位新型职业技术性失业就业难去工人化专业设置

2013年新闻,大学生签约率不到30%。今年也不断看到大学生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意愿普遍下降的消息。2014年,同样看到很多大学生就业难的报道。

2011 年夏末,美国经济落到了一个糟糕的程度,政府公布了一份报告,表明7月份创造了11.7万个就业岗位。这代表形势较5月和6月有所好转,因为五六月份总共只创造了不到10万个就业岗位。11.7 万个新增的就业岗位,还跟不上劳动人口增长的速度,美国还有1200万人需要再就业,这些人是在2007年到2009年的经济大衰退中丢掉工作的。按经济学家劳拉·迪安德亚·泰森(Laura D’Andrea Tyson)的计算,就算新创造的就业岗位数目翻上一倍,达到2005年间的每个月20.8万个,也要到2023年才能弥合经济衰退期间拉开的大口子。反过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2011年7月观测到的就业岗位创造水平,只会让就业美国人所占比例越来越低。而到了9月,政府报告说,整个8月都没有再创造出新增就业机会。

然而,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就算经济恢复了增长,失业的人仍然找不到工作。2011年7月,经济衰退正式结束25个月之后,美国的失业率仍然维持在9.1%,只比形势最糟糕时略降了不到1个百分点。截至2011年中期,失业的平均时间已经暴涨到了39.9周,几乎是此前战后任何一次经济复苏期间的两倍。这也直接导致了席卷美国到整个欧洲的占领华尔街运动。

这些大量的失业人口,在互联网的组织下,进行了长达半年多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但这次运动,没有明显的组织者,也没有明显的行动纲领,也没有解决方案。他们所反对的华尔街的银行家,其实都是在做合法生意的人。失业,生活没有着落,但他们似乎并不了解导致他们失业的真正原因。

现在的西班牙,失业率高达30%,大部分是年轻人。年轻人的失业率超过60%。在西班牙的1700万家庭中,有200万家庭没有一人工作。

严峻的失业统计数据让许多人感到困惑,因为2009年6月大衰退正式结束之后,其他商业健康指标都迅速反弹。经济衰退结束后的7个季度里,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2.6%,比1948年到2007年的平均速度快75%。美国企业的利润创下新高。到2010年,设备和软件领域的投资恢复到了历史峰值的95%,也是整整一代人里设备投资复苏最快的一次。

经济历史告诉我们,企业发展、赚取利润、购买设备的时候,也会招聘工人。但是,大衰退结束之后,美国企业并未大规模地招聘人手。裁员的数量很快回到了衰退前的水平,也就是说,公司不再裁人了。但新招聘的数量仍然低得可怕。公司购买新机器,却不招新工人。

1800年,在美国,90%的人是农民,传统农业解决了90%的就业岗位。1900年,在美国,只有41%的人是农民。现在,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只有2%。200年的时间,消失了绝大多数农业就业岗位。农业人口的锐减,是因为蒸汽机的使用,引发的工业革命。大量机器的使用,取代了人,使得劳动人口从农业向工业转移。

中国自有文明以来的几千年也是祖祖辈辈都一直重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业生产。直到改革开放前,农业人口依然占大多数。78年起的改革开放30年,让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200年的工业革命进程。现在农村土地在向种田大户转移,小田并大田,使得大型农业机械得以应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大量农业就业岗位消失了。

就在十几年前,每辆公交车上,都有两个工作岗位,一个司机,一个售票员。现在售票员基本上看不到了。这个工作岗位被刷卡设备取代了。

以前,一个公司要配一个会计,计算机记帐软件的应用,让一个会计可以代十几家公司的账。这样的趋势并没有停止,还在发展。中国准备对每个人建立信用账号,可以上每个人的财务透明化。这种底层的电子信用的建立,可以让电子支付能力大面积普及,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收银,出纳岗位也会像公交车上的售票员一样,迅速萎缩乃至消失。

每当我们不从收银员而是从ATM提款机里取出现金的时候,每当我们在机场使用自助检票机换票登机的时候,我们都看到了技术取代人力劳动的活生生的证据。以计算机,互联网为基础的新技术大量涌现,使得很多工作岗位消失。1995年,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提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大胆假设:“我们进入了世界历史的一个全新阶段——为全球人口生产商品、提供服务所需要的工人,正变得越来越少。”

这一重大转变是计算机带来的。“未来岁月,”里夫金写道,“更先进的软件技术,会让整个文明变得越来越‘去工人化’,今天,经济的所有部门都经历着技术换代,逼得数百万的人口进入失业状态。这很可能是下个世纪最紧迫的社会问题。”

2009年,软件业高管马丁·福特(Martin Ford)出版了《未来之光》(TheLights in the Tunnel)一书,他认为:“到了未来的某个时候——可能是从现在起几年或几十年——机器便能完成相当大比例的‘普通人’的工作,而这些人,则再也无法找到新的工作。”

正是因为技术创新的步伐太快,才把许许多多的人抛在了后面。很多人,在跟计算器的竞争中出了局。技术进步——尤其是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网络的发展,速度之快,人们都深切体会到了。现今的许多组织、机构、政策和思维方式都跟不上了。经济日益全球化也是技术无处不在且越来越强势带来的后果。

技术进步会对数百万人的薪资和就业造成影响,现在的计算机正做着许多过去只由人来完成的事情。计算机对人类技能的这种侵蚀,其速度和规模几乎前所未有,并有着深刻的经济意义。数字化进程的发展做大了经济整体这块饼,但与此同时,它也恶化了一部分人(甚至许多人)的境遇。

未来,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网络)只会变得越来越强劲,越来越能干,对就业、技能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问题的根源并非我们身处经济大衰退,或者大停滞当中,而在于我们正经受着“大重构”的初期阵痛。我们的技术竞相发展,我们的技能和组织却落在后面。

过去,我们曾颇有信心地认为,自己明白计算机和人类的相对优势和弱势。但计算机逐渐开始在一些出人意料的领域取得了进展。这点事实,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过去动荡的这几年,以及数字技术对就业的真正影响。

2004年经济学家弗兰克·利维和里查德·默南出版的《劳动新分工》一书,这本书描述的是计算机和人类工人的相对能力。书中以在车流中驾驶汽车作为此类任务的一个例子,并断言它无法实现自动化,因为司机面临着环境中接连不断涌入的(视觉、听觉和触觉)信息流。驾驶汽车是计算机还无法轻易替代人类的。

仅仅6年之后, 2010年10月,谷歌宣布,被他们改装后的丰田普锐斯车队,基本上完全实现了自动化驾驶:其中,在美国公路上行驶了1000多英里,全程无人干预;又行驶了14万多公里。计算机控制汽车,比人类驾驶员更敏锐、更警醒,反应时间更快。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只出过一次意外事故,但那是因为它停在交通灯前面,被后面一辆由人类司机操纵的汽车追了尾。

也有人说不同语言的翻译是计算机无法替代的,因为人类语言的语法和词汇都十分的复杂且多具歧义。然而,2011年1月,翻译服务公司莱昂布里奇(Lionbridge)公布了GeoFluent技术的试点企业客户。只要向它输入一种语言写成的文字,它就能准确又快速地将之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经过测试, GeoFluent的自动翻译软件已经足以应付商业用途了。这些技术表明,计算机进行复杂沟通的能力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美国培养一名放射科的医生,要十几年的时间,他们工作后,年薪都在30万美元上下。而现在计算机模糊识别技术的发展,替代的医生,成本只有放射科医生的几十分之一到几百分之一。

1965 年,英特尔公司的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在《电子杂志》(Electronics Magazine)上发表文章指出,集成处理电路上的晶体管数量,每12个月会翻一倍,他预测,这一发展速度未来将会持续下去。事实证明他所言不虚,这就是摩尔定律。后来,人们修正了集成晶体管翻倍所需的时间,目前最多人接受的时间期限是18个月。摩尔定律也适用于磁盘驱动器容量、显示分辨率和网络带宽的发展。在上述和其他众多的数字进步案例中,翻倍是定数,而且速度极快。

软件也和硬件同时进步。计算机学家马丁·格罗谢尔(Martin Gr?tschel)分析了1988年到2003年计算机处理标准优化问题的速度。他发现这期间计算机的处理速度提高了4300万倍。进步主要来自两个因素:处理器更快,软件内置的算法更好。处理器速度提高了1000倍,算法在同一时期改善了43000倍。

就像在国际象棋棋盘上的64个格子上,从第一个格上放一粒米,第二个格上放两粒米,依次翻倍一样。前面的格子上放的米并不多。在棋盘的上半场,大米堆并不显得特别离谱。在经过32次平方之后,就达到40亿粒大米,相当于一大片耕田的价值。到了棋盘的后半场,每翻一倍,大米会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最后堆得像珠穆朗玛峰一样高。

从摩尔定律诞生的1965年到现在,已经过了32个周期,进入了棋盘的下半场。在这个全新的阶段,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基础的技术将会大跨度地指数增长,将带来了令人瞠目结舌的技术革命,并给整个社会经济形式和规模、社会分工、工作岗位的变动带来巨大变化。信息技术正改变着制造、分销、零售、传媒、金融、法律、医药、科研、管理、市场营销和几乎所有其他经济部门及企业的功能。

2011年3月,约翰·马科夫(John Markoff)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一篇报道,着重强调了法律行业如何大举利用计算机的模式识别能力,据估计,在案卷调查过程中,从人力劳动转为数字劳动后,一名律师能完成过去需要500人才能做完的工作。2013年1月份,加利福尼亚州帕罗奥图的“黑石探索”(Blackstone Discovery)科技公司,就以不到10萬美元的价格,帮忙分析了150万份文件。计算机e-discovery软件重新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公司律师们所做的工作。人类同事们的准确率只有计算机的60%。

缺乏就业岗位并非单纯因大衰退导致大规模裁员带来的问题。相反,它说明深层结构问题持续恶化了十多年。劳工统计局的《职位空缺和劳工流动调查》(Job Openings and Labor Turnover Survey,简称JOLTS)表明,自2000年以来,人才需求急剧下降。目前大部分的失业,是缺乏聘用需求所致,并非裁员增加。

随着技术不断向前挺进,机器能比人类更廉价地完成越来越多的工作,我们可以想象,未来总有一天,技术会取代从前专属于人类工人的就业岗位和任务。现在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苹果公司,在美国本土只有4万多名雇员,全球雇员6万人。Facebook只有几千人,Twitter只有几百人。维基百科只有57人。而50年前最大的公司,美国通用公司,在美国本土就有60万名雇员。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很多公司只要以前的十分之一的人就可以完成同样的工作。

电子制造商富士康创始人兼董事长郭台铭2011年宣布,未来3年将购买100万台机器人,取代目前绝大部分的员工。这些机器人将接手喷漆、焊接和基本的装配等日常工作。富士康目前拥有10000台机器人,下一年预计将有30万机器人上岗。现在富士康与谷歌合作,生产机器人。

就连信息技术最不密集的行业,如农业和采矿业,每年也会花费数十亿美元为自己进行数字化武装。技术变革提高了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同时减少以至消除了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大量的工厂自动化就属于这类情况,例行的重活累活交给了机器,更复杂的编程、管理和营销决策等仍保留在人类手里。现代商业技术让企业变得更为精简。

很多传统职业和工作岗位已经消失,有的正在消失。但也有很多新兴职业和工作岗位正在出现。快递工,贴膜工,月嫂,高端木匠,私人裁缝,婚庆服务,装饰装修等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将面临一次大调整, 职业学校的领导们应注意就业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参考文献:

[1][美]埃里克·布林约尔松 [美]安德鲁·麦卡菲.与机器赛跑.译者:闾佳.

上一篇:三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几分之一教案 苏教版下一篇:雪花的伤痕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