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改经验交流

2024-10-15

高中新课改经验交流(共8篇)

1.高中新课改经验交流 篇一

贯彻新课改理念 深化教科研改革

——推进新课改经验材料

三年来,我县师生以前所未有的激情积极投身到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之中。回眸这三年,我们不时为课改带来的新理念而惊奇,为课改促进师生的发展而欣喜,为课改面临的困惑而忧心。作为新课改,我们始终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积极谋划,不断撮合,深化推进,负重超越。以新课改为依托,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充分挖掘教师潜力,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学科教学资源,开展新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搭建了一个可操作性平台。这三年是我县教师专业得到发展的三年,是教育发展最快的三年,是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主动性明显改变、学习能力普遍提高的三年,也是取得丰硕成果的三年。2011年高考上线率达到99.65%,本科上线率达81.05%,重点率达6.12%,2012年高考上线率达到100%,本科上线率达65.16%,重点率达4.03%,2013年高考同样实现100%上线率,本科上线率达75.8%,重点率为3.56%,全面实现了“高上线、多本科、出重点”的目标;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考)连续12年平均分和优生率名列全市第一,县职中连续15年超额完成招生任务,毕业生就业、升学率多年保持在95%以上。小学、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幼儿美术作品多次在国际、国内获奖。易门教育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打牢教育内涵民展根基,举全力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易门教育新课程推进工作取得成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一、在实施中摸索前进,在学习中理解提高

1、营造参与支持课改实验的氛围。我县在深入推进新课改实验过程中,为保证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扎实进行,县教科所及各校把课改实验工作列为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点,成立了由分管教学的副局长及各校校长主要负责的课改领导小组,为一线实验教师“架桥铺路”。利用教师政治学习、教研活动宣传课改的重要性,不管是不是实验教师都要关注课改,了解课改。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光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赢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我县实验学校开展的的“课堂教学开放日”活动,把家长请进新课程课堂,让家长感受新课程、体验新课程。通过召开家长会、座谈等交流形式强化家长对课改工作的认识,向家长宣讲课改实验工作的重要意义,拓展了家长对学校课改等多项工作的了解渠道,逐步建立起有效的家长参与机制,赢得家长对学校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支持和配合。

2、研究制定科学的实施方案。科学的切合实际的方案是完成课改工作的有利保证,能克服工作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三年来,我们认真制定了深入推进新课改工作实施方案,每学期制定课改工作计划,制定了综合实践活动纲要,成立教研组,每个教研组也围绕课改相应的制定出本校的活动计划,实验教师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了个人的学科实验计划、学习计划等,使实验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正像新课程改革中倡导的那样,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对于所有人,尤其是参加科学研究实验的教师,学习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教师是课改的主力军,只有学习,才能转变固有的陈旧观念,而观念恰恰决定教师的行为。所以学习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是课改成功的关键所在。

二、抓好常规工作是实施课程改革的有效方法。

1、有效备课。从新课标的要求出发,依据有效教学理论,为促进学生发展而提供一个实现课堂教学结构优化的备课方式势在必行。我县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各年级各教研组坚持每周开展一次活动,注重高质量地开展单元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均建立在个体精心备课的基础上,开展以说课为主要形式的集体讨论,同时做好集体备课后的二次备课,及时调整教案,提高实施的效率。同年级同学科教学做到“四统一”: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训练目标、统一检测评价,达到资源共享,提升整体教育水平。在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的指导下,通过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备课与上课的一体化,实现“集体备课”与教研活动的有机结合,与校本培训的高度融合,让集体备课活动与新课程改革携手同行,使备课过程成为教师合作、实践、创新的研究过程,从而能大大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2、有效上课。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要树立有效上课的教学理念。有了这个理念还不行,我们还必须落实到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使这个理念变成现实。要求教师准确把握学习目标和教学要求。研究和把握课程计划

规定的学习目标,依据课程计划、参照教科书确定教学内容,防止凭应试的经验和教辅练习来决定该教什么,教的深广度。要求每一位教师每一堂课多要体现教学的价值、效果、效率和魅力。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作为有效教学的核心内容。在教学中,改革教学方法,诱发兴趣。

3、有效反思。反思,指的是教师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的过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三方面反思:为了教学实践的反思----踏进教室前的行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反思----教室中的行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要及时反思新课引入情境是否得当,所提问题或例子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激活学生思维;二要反思教学难点是否通过分析已经解决,提问和例子是否恰当,是否再补充实例进行讲解;三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注重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学实践后的反思----离开教室后的行为。一要总结精彩之处,反思遗憾片断;二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会对学生有伤害;三要反思教育教学是否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我县坚持把教学反思当作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基础。

4、有效研究。学校是教研工作的主阵地,我们立足于校本搞培训搞教研,充分挖掘学校内部潜力,实行“带教”制度,校长、主任和教研员亲自带教,长期深入课堂听课,指导备课、说课、上课和评课。组织开展全员参与的课堂教学达标活动,把课堂教学达标考核的结果作为履职考核、评聘和晋职评优的一项依据,促进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探讨教法,自学自练,夯实基础,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文、理科交叉进行,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制度,以教研组、学科组为依托,认真抓好备课、说课、上课、评课、辅导、作业批改、三笔字等各项基本技能的研究和培训。通过开展上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课堂教学达标、教学技能竞赛、专题研究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定内容、定时间、定中心发言人的办法,使常规教研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促进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尤其是在课堂教学技能竞赛中,我们严密组织,层层筛选,领导带头参与,群策群力,精心指导,取得优异成绩:2010年来,我县中小学教师参加市级以上的高效课堂教学竞赛,获得优异成绩:省一等奖2人,二等奖5人,三等奖5人;获市一等奖13人,二等

奖7人,三等奖6人,其中,参加玉溪市高效课堂竞赛一等奖学科获奖率达50%。教师撰写的论文、教案等200多篇科研论文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2194篇论文、教案和课件等在各级评比中获奖。

三、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点

1、我县教科所与时俱进,超前研究,在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全县的教育教学实际,经过不断的试验、研究,进行几经修改、补充和完善,几易其稿,总结提炼出了中学10个学科、小学5个学科的“中小学互动探究课堂教学模式”。“互动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在全县中小学推广使用后,有效地克服了教师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广大教师实现了从接受、熟悉到自如地应用,从只应用一种模式到博采众家模式之长。通过“模式”的过关考核,70%的教师能上合格课,20%的教师能上优质课,为我县教育改革发展和质量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师资基础。

2、逐步构建了“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小组合作探究式模式操作中遵循自主性原则、个性化原则、交互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激烈性原则等,达到了面向全体与个别化教育的和谐统一,自主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其基本模式如下:科学安排分组,教授合作方法,形成合作基础—— 提出研讨问题,明确相关要求,引发独立思考——适时分组研讨,给足研讨时间,开展合作探究——全班交流评价,提高合作质量,激发创新思维。

①科学安排分组,教授合作方法。分好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小组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成员的组成既要考虑学习成绩好、中、差的搭配,又要考虑他们原有的性格、情感特征等非智力型的合作基础。组内成员要有具体的明确分工,在一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人、记录员、资料员、首席发言人,第二发言人,甚至是专提反对意见的“反对人”,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同时我们还积极地对分组的形式加以尝试与优化,而不局限于固定不变的分 组模式,比如有时为了营造竞争的氛围,尝试按男女生进行分组,有时为了合作的密切按兴趣进行分组,也有时为了合作的便捷按座位实施组际合作形成大组等多种做法。

②提出研讨问题,明确相关要求提出恰当的研讨问题是实施分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一个好的研讨问题,可以使学生有的放矢,在既定的目标下

积极合作探索,使合作效果达到最优化,否则可能适得其反。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这才是最好的教学。根据他的理论,我们在教学中设置的问题应该尽可能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既要把握学生能够达到,又要有一定的难度,而又不能轻易达到。还要含有一定的趣味性,让学生觉得研讨这样的问题有劲、有趣、有意义,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③适时分组研讨,给足研讨时间分组研讨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这里的研讨时间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小组研讨前必须有一个较为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即在自己原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基础上感知新知,进行思考。第二阶段进行合作研讨,小组成员交流各自思考成果,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小组共识,并整理汇报。合作学习是需要花时间的,这也是该模式让人想投入而又往往不大敢投入的重要“瓶颈”,但我们认为:这个时间应该花,而且非常值得花,因为那是属于孩子们自己的合作探究的时间。

④全班交流评优,提高合作质量是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流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有效进行这一环节可使各小组之间互相学习、互相竞争、互相促进。通过交流可以把小组的认知成果转化为全体组员的共同认知成果,可以互相启发,开拓思维,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也可有效地纠正在学生中带有共性的错误认识。同时,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还能使每个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这样可以从若干个横向纵向的比较,让生生、组组意识到相互之间的差距,而达到使每个学生共同进步。以上是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由于年级的不同,各学科内容的不同,其程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灵活地运用。

四、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关键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长期以来,对教学的评价,往往只重视结果,不看过程,导致教的过程“走过场”;对学习的评价也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或只注重记住结果,而忽视亲历亲为的重要性,这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病根所在。“因材施教”已讲了两千多年,“启发式”教学早

已写进了语文教学大纲,至今我们也没有很好地落实。这与我们忽视对教学过程的研究、管理和调控不无关系。在教学中我们倡导:一是教师要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对教学过程实施有效地调控。二是要落实教学的具体环节,使过程“到位”,每个环节中还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并做到各种方式、方法综合贯通,做到教学流程合理。三是要因人施教,教师走进每个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和学习过程,因材施教,尤其注意使学习的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四是要使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建构的需要,循序展开。五是要转变教学评价指向,即由侧重评价教师教的过程和艺术,转变为侧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五、开展专题研究,强化新课改理念

我县的教科研工作是在省教科院和市教科所专家的指导下开展的。三年来,省教科院和市教科所的专家多次进驻我县指导教研工作。他们开展专题讲座、深入学校听课、参加教学研讨,通过专家多次指导,我县教研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形成了“校校有课题”“每周有反思”的教研模式。

1.树精品课堂。在学校开展的诸多教研活动中,“精品课堂”是最成功的案例之一:通过集体备课、讲示范课、评课、复讲,确定精品课堂,进行课堂录像,并通过办公网站实现全县资源共享。

2.“教学反思交流会”是我县教研活动的又一个亮点。围绕“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结论即成果”的教科研目标,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有普遍性且有价值的问题一一记录后作为课题进行研究,并通过“反思交流会”、“经验介绍会”等形式将研究成果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定期就新课程教材教法问题进行探究讨论,答疑解惑。每次检测后认真举办了“学生学情分析会”、“质量分析会”等专题活动。

3.实施名师引领活动。我县建立了优秀教师的培养、评价、使用、流动、激励机制,实施了培养骨干教师的“名师工程”,加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严格按照《易门县骨干教师考评认定方案》的要求,遵循“坚持导向、公平竞争、保证质量、宁缺勿滥”的评审原则,采取自下而上“推、查、考、评”的方法步骤,在各中小学校推荐考核的基础上,经县中小学骨干教师考核组全面认真细致的考核,通过县教育局审核,再报县评选工作领导

小组审定,县委、政府发文先后于2001年、2005年、2007年、2009年认定了第一、二、三、四批县级骨干教师共423名,并分批召开了骨干教师认定表彰大会,一支符合时代要求、能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的骨干教师队伍已初具雏形。通过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培养造就了一支敬业精神强,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高的教师队伍,他们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脱颖而出取得了丰硕成果,涌现出3名省级特级教师、11名省级骨干教师、36名市级骨干教师。

4、加强课题管理,提升科研引力。

教育科研工作要立足于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校持续发展。我们制定了《易门县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一是抓好教育科研课题立项、研究过程、结题与成果推广的管理;二是抓好已立项课题研究过程的指导工作。做好教研室立项课题的研究工作,防止重申报与结题,轻过程与推广的现象,确保课题质量;三是认真开展小课题研究工作。做到教师人人有小课题,要形成问题即课题的思想,学科教研员要加强对学校学科立项课题研究的指导工作,确保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积极开展在研课题、学校小课题的阶段性总结工作,广泛开展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活动,推广教研成果,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五是认真开展好高中课改课题、职教课题、特教课题、幼教课题的研究工作。深化课改理念,转变教与学方式,改进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三年来,县、校两级都从教学实际出发,选择了一批有实际意义,针对性强的课题进行实验研究。先后开展了省级课题“运用信息技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益”“应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市级课题“中小学学科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实践研究”、县级课题“ 优化课题教学策略研究”“小学开放式课堂教学研究”“山区少数民族中学新课程实施中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协调性研究”等一系列课题的研究,这些课题成果的取得和推广,不但解决了当前困扰我县教育教学发展中的许多重大问题,大大提升了教育科研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贡献率,而且还培养和锻炼了一批教研教学骨干,促进了全县教师教学业务能力的全面提高,为我县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狠抓三环节 确保新课改的实施

1、注重对校长、教研员和教师的培训。我们以建设一支“专家型、科研

型、创新型”的校长和管理人才队伍为目标,不断加强对学校管理人员的培养、选拔力度和激励机制。制定了《中小学校教育教学及科研工作目标管理考评方案》,从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实施民主管理、提升队伍素质等方面考核校长的业绩,并将考核结果作为选拔、继续任用、交流的重要依据。同时在校长主任中开展了以读好一本专著、发表一篇文章、编写一个优秀教案、上一堂公开课为主要内容的“新课改四个一”活动,并组织了全县中小学校长主任教学综合技能竞赛,通过上课、评课和作专题讲座待等多种形式,建立一支教育理念超前、专业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的专家型、学者型、科研型校长队伍。我县从2009年以来,共选派中小学校长、主任近32人次到华东师大及北京、上海、山东、江苏等地挂职培训,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学校管理方法,提升管理水平,为建立一支作风务实,既善于管理,又精通业务的教育家办学的校长队伍奠定了基础;教研员尽管不是领导,却重任在肩,要分管承担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重任。他无论身处哪一个位置,都应该始终站在教育教改的前沿,始终将教育创新放在第一位,因此我们极为重视教研员业务素质建设,不断提高服务教育教学的本领。

首先是注重发挥好教研员的指导示范作用。指导示范中突出“三个示范、四个务必”,三个示范:公开课教学示范、理论专题讲座示范、学科质量检测分析示范。四个务必:务必指导教师学习理论,确立正确教育观,使理论先行指导实践;务必指导教师钻研课程标准、教材,认真备课,在个人、集体备课时给予点评指导;务必指导教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课堂教学;务必使命题的指导思想导向好平时的教学,引领教育教学改革健康发展。

其次是要增强服务意识,形成勤勉务实的工作作风。教研员的根在学校,教研员的实践在基层,教研员的活动要在教师中开展,教研员的研究成果必须回归教师实践应用。教研员的工作一定要务实,这个“实”主要体现在:一是研究课题务实,根据学校条件,教师素质来确定符合校情的研究课题。二是教研基地务实,有自己的课题实验基地,能正确处理点上经验与面上推广的关系,做到手中有典型,同时又能驾驭分管学科的教研工作。三是指导务实,能上好研讨课,写好论文,介绍推广教育教学先进经验。广大教研员服务上门到学校,做到与学校脉搏一起跳动,热血一起沸腾,目标同向,行为同轨,发挥了学科教学的示范和引领作用;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持续

发展的前提,我县大力实施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开展好以新课程、新理念、新方法等为重点的校本培训和研本培训,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一是抓好新教师培训,制定《新教师培训方案》,对每学年新来的教师进行岗前培训,采取结对子、引路子、压担子的办法,安排优秀教师做导师,在备课、上课、辅导等环节上具体指导,全程跟踪,学年末进行认真考核。二是抓好在职教师培训。对在职教师按“研训一体化”要求,以教研组为依托,针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广泛开展“教学思想与理念、教学内容与形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的研本培训,坚持开展集体备课、上研究课为形式的文、理科交叉每周进行一次的校本教研活动制度。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定内容、定时间、定中心发言人的办法,以“研究一个课题,解决一类问题,培养一支队伍,打造一批名校”为出发点,结合教育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热点,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全方位、多形式组织开展系列教育科研活动,切实解决全县中小学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使学校教师有什么问题就研究什么问题的校本教研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出经验、出成果、出精品,较好地发挥了教育科研的先导和引领作用。开发、汇编了《易门县中小学学科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等多本校本培训丛书,供全县教师学习使用,促进教科研与教师培训的有机整合,收到明显成效。

2、抓好“校本教研”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校本教研就是生产力,抓好了校本教研就抓住了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我县教研活动在内容、时间、课题、程序等方面都具体规定,在形式上主要采用三种模式。一是小学实行的乡(镇)中心校为单位的联片教研,组织同年级同学科教师组成小教研组、全乡同学科教师组成一个大教研组,每周一定期开展理论学习、听报告、问题讨论、集体备课、讲评课、优质课观摩等活动,教育局不定时对各乡镇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教研员深入教研组与教师们进行研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出相应指导。二是初中各学校每周文、理科交替进行集体教研活动,解决教学中的难题,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科所以各学科教研员为组长,各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为成员的大教研组。三是城乡联动,以强带弱。教育局组织教研员与各乡(镇)中心校结成了校际帮扶对子,定期下乡作示范课、交流、解答各校教师提出的问题。使教师素质不断提高,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整体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显著增强。校本教研已成为我县校本教研的又一面旗帜。

3、重视教学实践,探索适合本县实际的教育教学模式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县教科所在抓常规教学的同时,加强高效课堂的建设,引领全县教师在学习外地先进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大胆引用和创造性使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提出给课堂要成绩,给40分钟要效益的口号,推广: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学习使用江西金太阳教育研究有限公司推出的《辩证看,务实办——课改理论篇》和《学习小组建设与授课流程——实操篇》以及《打造主题班会,健全学生人格——理论篇》和《高效主题班会设计与操作流程——实践篇》。从我县的实际出发,不断丰富互动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开发出与各学科课程标准和实验教科书相配套的小学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科学,中学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生物、体育共十四个学科的“教学资源包”,每个“教学资源包”中主要包含教学设计、导学案、教学课件、练习以及与此内容相关的有参考价值的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各种资源素材。通过教育信息平台供全县教师使用,实现教研成果及优质资源的共享。为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有效支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轻负担、高效益”,逐步构建适用于我县各学科教学需求的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三年来,来我们深刻体会到:新课改为教育教学探索出一种竞争激励机制,极大地调动了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教育注入了勃勃的生机与无限的活力,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搭建了一个可操作性平台,为推动范县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过去的三年,我们虽然做了一定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课改之路仍是曲折漫长,课改路上仍是任重道远,需解决的问题很多。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我们有信心,但也有很大的压力。我们将满怀信心,与时俱进,把压力变动力,工作上出新思路,方法上想新举措,实现课改新突破,开创课改新局面。

2.高中新课改经验交流 篇二

一、“交流展示预习延伸”教学法简介

1. 操作流程

(1)小组内交流。课始10分钟左右,各学习小组内学生之间,针对本节课导学案的预习成果,进行互问互评交流,统一导学案各问题答案及疑惑,准备分配给本组的问题讲评事项、并板书提纲。

(2)班上展示。课中20分钟左右,各小组依次派代表当着全班的面展示讲评事先布置的问题和小结。

(3)课末预习延伸到课外。课末10分钟左右,发下节导学案,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预习,阅读课本、解决导学案问题等,并把此预习延伸到课外的自主探究,以便下节顺利进行交流展示。

2. 实施保障

(1)物质保障。最好教室四壁都装上黑板,或每小组都至少有一块小白板,以便多位学生同时板书。有多媒体设备,以便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地展示片段式课件,以及及时投影学生作品。课前印制好本节需发的导学案。

(2)组织保障。按6~8人为一组分配学习小组。分好优生一对一帮扶对象。让学生明确实施“交流展示预习延伸”教学法三阶段中各阶段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强调自觉遵守纪律对合作交流学习取得效果的重要作用。学校统一安排课外预习自习,但科任教师不一定亲临指导。

3. 实施要求

(1)编写导学案要求。导学案是实施“交流展示预习延伸”教学法有效、高效的重要保障工具,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总抓手,必须花大力气反复研讨编制。一般先分给教师个人按课时编制,再在备课组活动中深入研讨,精心修订后才能印制使用,同级教师们使用后再根据实际效果作取舍,修订完成第三稿,以便来年使用,或作为复习时再选用,这实际上就是一项校本教研的重要成果。

(2)学生在三阶段教学活动中的要求。课末预习阶段,拿到下节导学案后,相当于开始了新课学习,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边看导学案边听老师是怎么引入课题的、强调了哪些目标要求、知识体系大概是怎样的、课本哪些内容、题型要重点研究等,之后从阅读课本开始预习,读完课本后才独立思考导学案问题,把会做的都做完后,才寻求同学、老师帮助解决不会做的问题和讨论似懂非懂的问题,这后面的预习可能多半放在课外,在下节上课之前,甚至做好争取在班上展示讲评分配给本组的任务的心理准备。

在小组内交流阶段,要与结对的同学一起互相检查本节学了哪些知识、题型、思想方法,与其他同学一起订正答案,配合小组长提出疑惑点,并进行积极讨论,为下阶段更好地展示讲评分配给本组的任务出谋划策,主动承担展示主讲、补讲角色和板书展示提纲等。

在班上展示阶段,若是主讲者,则大胆地依据本组讨论结果进行有条不紊的讲评;若是听众,则要仔细听出知识的来龙去脉,注意与自己的解答、思考对比,看谁优谁劣,及时做好补充订正,要注意换位思考,若叫我讲,我将怎样讲;对于自己疑惑的部分,要大胆提出来;别人提出的问题,若懂则大胆讲出来;注意老师插入的讲评、提示和小结,及时做好笔记;解训练题碰到问题时,注意与老师、同学讨论,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3)教师在教学全程中的要求。课前精心备课,特别备好用导学案怎样引导学生预习;小组内交流时,针对导学案某些重、难点问题,需关注哪些学生,怎样启发引导他们,怎样和他们交流;全班展示讲评时,哪些问题或环节需要适时地介入,提出疑惑,给予点拨、评价、总结、强调等;尽量设想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事情和出现的资源利用契机。

在课末预习阶段,发导学案后,要言简意赅地、生动有趣地、新奇激昂地引入课题,强调目标要求,提示知识脉络体系结构,要求重视重点研究课本哪些内容、题型等;分配好下节各小组在班上展示讲评的任务。在课外预习阶段,及时到班进行个别指导。

在课后,及时做好反思总结,及时修订导学案,及时做好突出表现学生的档案记录。

4. 实施优点

“交流展示预习延伸”教学法融合了目标教学法,合作交流教学法,自主探究教学法,先学后教教学法等以学生为本的许多教学法的优点。它一改问题、疑难留作课外作业的毛病、学生不阅读研究课本文本的毛病。一节成功的“交流展示预习延伸”课应该努力达到“旧课问题、疑难的终结,新课目标、任务的明确。”

5. 实施局限

实施“交流展示预习延伸”教学法,适宜的条件是:(1) 40人左右的小班额教学,利于每节课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得到表现和指导。(2)学习内容易分割、易问题系列化。(3)信息技术装备、及应用水平较高。

二、“交流展示预习延伸”教学法能适应高中数学新课程教材教学要求吗

1.“交流展示预习延伸”教学法践行高中数学新课标提出的教学要求

从“交流展示预习延伸”教学法的操作流程可以看出,在课末预习延伸到课外阶段,学生以阅读自学、自主探究探索为主。在课堂教学的主要阶段,即小组内交流阶段和班上展示阶段,让组员间互问互评、互相检查交流,统一导学案各问题答案及疑惑,准备分配给本组的问题讲评事项、并板书提纲,让各小组依次派代表当着全班的面展示讲评事先布置的问题和小结,即让学生代表充当小老师角色等活动,充分展现了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合作互助交流学习方式方法的优越性,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极好地体现了新课标对教与学方式的要求精神。

总之,“交流展示预习延伸”教学法是在生生、师生思维交汇碰撞中实施的。改变了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教师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导演,学生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演员,而课堂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展现精彩节目的舞台。

2.“交流展示预习延伸”教学法适应高中数学课标教材人教A版的编写特点要求

高中数学课标教材人教A版的编写,注重具体到一般、问题化、活动化、信息技术化的再创造探究过程,有利于我们在实施“交流展示预习延伸”教学法过程中的导学案编制,有利于体现课堂教学主体是以学生合作交流展示活动为主、教师设计片段化多媒体课件适时点拨为辅的。

高中数学课标教材人教A版的编写,讲背景、讲联系、讲应用、讲思想、讲方法,注重选才的典型性、时代性、可接受性,语言表述具有亲和力,内容设计富有弹性。如,向量概念的引入,就注重联系分析物理背景中的具体例子。有些概念、结论的引出还谈到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如函数概念的学习,配有“函数概念的发展历程”这样的阅读与思考栏目。教材的这些编写特点,易于引导学生自学阅读研讨,这正好适合开展“交流展示预习延伸”教学法的“课末预习延伸到课外”阶段的自主学习。当然,用这种教学法要落实好教材讲联系、讲应用、讲思想、讲方法的特点,还要在课堂教学的主要阶段(小组内交流阶段和班上展示阶段)动许多脑子,主要是引导学生挖掘交流讲评知识的来龙去脉、反思总结所蕴含的思想方法上下功夫。

3.高中新课改经验交流 篇三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生物 课堂交流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B-0036-02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建立“努力从‘知识传授者转型为‘知识构建者”的思想,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促进他们“想学、愿学、乐学”,从根本上让他们喜欢高中生物课堂。为了尽快适应高中新课改,把课堂还给学生,要找到课堂师生交流的好方法,尽可能地创造出让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学习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笔者在加强师生交流上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创新活动课堂,促进交流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学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除了传统的教室内授课,笔者尝试对一些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把生物课堂转移到了室外上活动课。比如笔者以《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一节课为例,将之设计为活动课堂。我们知道,“转录和翻译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之一。在前一节新授课中,学生已经初步构建了相关的知识结构体系,在此基础上,笔者设计以活动课的形式来巩固这节课的重点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加强他们对“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两个阶段”的理解。这节活动课以5人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并将之贯穿于整节课中。活动主要分为问题导入、活动体验、知识互答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问题导入。包括:(1)基因如何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简述)(2)DNA的遗传信息是怎么传给mRNA的?(转录)(3)mRNA是如何翻译成蛋白质的?(翻译)以问题引导学生回顾重点知识,并紧紧抓住关键的知识点:转录、翻译过程的场所、模板、原料、酶、能量及结果等,为第二阶段“活动体验”奠定基础。第二阶段,活动体验。以小组为单位,竞争性地完成以下几项活动(尝试用七巧板色块拼组完成):(1)转录的过程;(2)翻译的过程;(3)分泌蛋白的合成;(4)密码子、反密码子、对应DNA的基因组成推测;(5)氨基酸的查找比赛。最后以各小组完成每项活动的时间快慢来计分。第三阶段,知识互答。各小组依次循环,共同完成10道相关题目的解答。首先由任意一组抽题,另一组来回答。然后,答对的组可加1分并抽出下一题给另一组回答;答错的组则减1分且需在课外准备一个小节目,在下节课上表演。其中,如遇到学生有质疑,教师和学生都可进行现场讨论、解答。通过三个阶段学习,既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观察图表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互助能力,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其实,学生在课前预习和做导学案,就已经是学习的开始了。在课堂结束后,教师又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生生之间的交流,解决自身的知识盲点,这相当于向课外延伸了一个继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平台。

当然,还可以在课外通过“整理知识框架图”的书面交流形式(分为教师梳理的、学生自行整理的两类,可进行对照、补充和完善)、班级Q群或微信群上的网络平台的交流形式、电话直接交流等不同平台,来拓宽师生交流的时间与空间。通过多种形式的师生互动,传递了积极信息,使得师生既轻松又紧凑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从而为实现自我目标而不断努力。师生之间在潜移默化的交流中逐渐形成了轻松和谐的关系,营造了良性发展的课堂生态氛围。

笔者认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最终目的都是希望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模式,从传统的教师讲授逐渐转变为学生合作互助的学习交流模式,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形成一定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用激励的方式,增进交流

师生交流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在教学中采用激励的方式,可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表扬和激励他们,如教师赞许的眼神、肯定的话语、包容的举动等,都能使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更顺畅。在讲台上,教师笑容满面,让学生感觉如沐春风;教师说话流畅、富有感情,让人听起来心情愉快;一句充满正能量的、鼓励性的话语,如“勤奋给人更多的机会”“不要怕困难,勇敢地推算下去”“讲错没关系,给我一个帮助你的机会”等让学生充满着信心与勇气。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对学生的肯定,给学生鼓励,让师生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

除此之外,笔者还会在课堂上给默写重点知识点正确率较高的学生予“奖”字印章,当这“奖”字印章积累达一定数量就可以换取一个小奖品;也会在考前给学生送祝福的话,把最美好的祝福语送给学生;或者把带有激励意义的印章(奖、你真棒、加油、优秀等)带到教室,给学生当场盖印章进行激励。这些做法向学生传递了积极的信息:老师是爱他们的,是关注他们的进步的,是希望他们能够成为优秀的人的。以这样的方式,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

通过多种多样的激励方式,传递积极信息,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让师生之间在交流中逐渐形成轻松和谐的关系,营造出良性发展的课堂生态氛围。

三、通过小组合作,加强交流

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笔者根据教学需要,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6个人左右,在组内推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主导和协调小组活动中组员之间的关系。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承担具体角色,完成任务。在组内人人相互提醒、监督,不漏人、不漏事项,做到人人互动、相互交流、全覆盖。在具体的小组合作学习中,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良性的学习竞争活动,构建积极的学习交流模式。以习题讲评课为例,在课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提问,被提问的小组不仅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还要回答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评价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和不好三个等次,由各组长代表本小组对被提问小组的答疑解惑的表现举手表决评分。这样,每个小组既是被评价者,又是评价者。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既可锻炼组内成员的多方面能力,如组织、协调、表达等能力,又能够化整为零,人人参与。这样,全班学生基本都能参与到讲练结合的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比较轻松和愉快地完成习题的讲练。进一步促进学生之间建立一对一、多对多、多对一的学习交流模式,加强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体验到教与学不同角色转换的乐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在新课改背景下,构建合作交流的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实效、高效、有魅力的课堂。

【参考文献】

[1]韩立福.有效评课——知识建构型视野下的评课问题与对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孙宏安,廖玉萍.有效的知识学习[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2

[3]韩立福.有效评课——知识建构型视野下的评课问题与对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高中历史课改工作经验和反思 篇四

2005年秋,我们怀着敬畏的心情走进课改。因为我们深知,作为新一轮基础教育高中历史课程的改革,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高中新课程体系,更有利于培养一代真正具有时代特点、现代意识的民族脊梁。因此,课改便成了国家意志的一种体现。

三年课改回头看,一路走来的南京高中历史改革,其中不乏坎坷与艰辛,困惑与矛盾,但由于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专家的专业引领,学者的指点迷津,还由于市教研室“基于问题解决,致力行动跟进”的总体方针策略的指引,依靠我们团队的集体力量,依靠我们历史同仁的大胆探索,我们终于勇敢地走出了第一步。

为了谋求自我进步,也为了将南京高中历史课改工作向深度和广度推进,现藉全国课改协作体研讨会召开之际,我们做一总结和反思,以就教于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和同仁!

一、锻造教师团队,提升课改的支撑力

三年前,当我们直面新课改时,深深感觉新课程改革的准备工作不足。一方面与新课程相配套的政策、制度、资源等滞后,另一方面,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由理解到接受再到转变,还有个相当长的过程,实施难度较大。

怎么办呢?千头万绪中,深感最重要的因素还是教师。因为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实践者,师资队伍是课改成败的关键。为了使队伍适应课改需要,我们把师资培训作为推进课改的一项重点工作,并超前谋划。

1.贯彻课改理念,掌握三维目标

推进课改,理念先行。理念是行动的指南。我们首先从自己开始,系统地全面地认真学习、反复研读与课改相关的论著、文件等,探究其理念与政策,使自己在思想上认识上真正理解并领悟课改的精神和实质,理解课程改革的深刻内涵和外延。然后,我们就始终不渝地坚持在各种教研活动中、各类培训班上,把课改的理念、精神和实质反复宣传,大力弘扬。并在教学实践中用“三维”目标衡量和检测执行的情况。发现偏差,立即纠正。

2.坚持“先培后上”原则,做到三个“确保”

课改三年来,市教育局师资处和教研室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原则,先后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每年组织各个学科、各个年级进行假期集中研训。历史学科积极响应,在培训的师资队伍、培训的内容形式、考勤、考绩等方面严把质量关。有关教师还被要求反复轮训。

与此同时,我们坚持三个“确保”,即确保培训人员的全员性;确保培训时间的连续性;确保培训内容的实效性。每年还组织南京市历史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班和南京市农村历史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班。并选送部分骨干教师参加省教育厅和高校组织的培训,收到较好效果。

3.健全三大机制,建设三支队伍

健全以三个梯度(青优、学科带头人、名特教师),一个教研网络(以专兼职教研员、学科中心组成员、学科命题组成员为核心的学科骨干教师群体)为核心的长效人才培养机制;以考核、评比、使用、管理为抓手,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以学科中心组成员专业成长为目的的组织机制。

建设一支有新课程理念,基于行动研究的学科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一支适应教研方式变化,立足学科,服务学校的区、县教研员专业引领队伍;建设一支关注课改、服务课改、研究课改的名特教师专家队伍。

4.坚持专业引领,实施三年培训

专业引领是有效推进课改发展的重要途径。一线教师新课程的专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新课改的成败优劣。因此,课改三年,专家讲座,名师引领,我们始终坚持不懈。其中,主要分为两类:

(1)省内外的专家级讲座。如历史课标组组长朱汉国;人教社陈其、李伟科、许斌、余桂元、芮信等;《历史教学》主编任世江,南京大学的高华、陈晓律;南师大的刘军、姚景祥等一批专家、学者、教授。他们就历史学科的课程观、教材观、新史学观、评价观,以及教材的知识概念重点、难点等若干问题进行讲解剖析,较好地弥补了中学教师知识老化、理论功底较弱的问题。他们不吝指教,如醍醐灌顶,令人豁然开朗,受到广大教师热烈欢迎,也保障了我市历史课改的顺利进行。

(2)本市的一批教授级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名师引领。如朱绍坤、蒋孝天、马学松、卢新建、任家林、李华、胡玉娟、郭东辉、杜娟、陈红、唐云龙等老师,他们就“问题情境” 设计,如何操作三维目标,如何实现知识迁移,如何解决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问题,如何解决学生思维训练与技能训练的关系等进行讲解。由于他们身临一线,并率先垂范,故讲座令人耳目一新。

由于课改培训,教师在课改中得到了各种锻炼机会,也获得了更多的教学观摩、参观考察、课程开发和交流分享的机会,丰富了自身的专业体验,提升了自身综合素质,特别是一批青年教师和新课改同步成长,而且进步很快。

二、改革课堂教学,提升课改的实施力

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都是围绕课堂来实现的。课堂是课改的前沿阵地,也是三年历史课改重点、难点所在。因此,我们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教师:“三大力”、“三切实”

1.大力发扬教学的“三用”精神,切实做到转变角色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的地位和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生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的过程,变成教师针对学生学习,选择不同学习方式的过程,倡导教师教学中,要真正“用力、用脑、用爱”去组织教学。

2.大力坚持教学的“三性”原则,切实做到务实求真 教学原则的“三性”是指目标性、针对性、实效性。

“目标性”教学,是要求教师每节课必须组织学生学习并解读本课课标,江苏省教学要求;并要求师生明白本课要达成的具体目标。

“针对性”,是指为达成目标,教师以人教版为主,有效整合人民版等相关知识。做到“三不讲”:学生能自己掌握的知识不讲;学生根本无法接受的知识不讲;与“目标达成”无意义的话不讲。

“有效性”,是指改变学生学习过程,切实做到先学后教,不学不教,先练后讲,不做不讲,注意及时训练。切实围绕“务实求真”下功夫。

3.大力实施教学的“三新”要求,切实做到教学的灵活多样

针对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大力实施“三新”要求,即新课件、新材料、新方法。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影像资料、实物模型、学生展示等,要切实做到“三化”,即灵活化、多样化、有效化。杜绝教师上课“五个一”形象,即仅用一张嘴,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本教参,一本老教案。

(二)学生:解决四大问题

1.学习的态度,即动力与责任心问题;

2.学习的过程,即先学、先练与教师教学和谐统一的问题; 3.学习的模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问题; 4.学习的效率,即知识迁移与知识应用的问题。

三、变革教研方式,提升课改的保障力

教研工作是引导教师成长不可或缺的工作,也是课改的基本保证,教研工作的成败直接关系到课改效果的优劣。因此,我们始终牢牢把握教研的质量,并力求变革教研的方式,以期达到预定效果。

(一)形式上

1.将集中研训与常规教研相结合

常规教研,始终坚持“务实求真,质量第一”的原则。在每个单周四上午,历史学科必定组织全市高中两至三个年级的教研活动。在确保教研质量的前提下,厉行考勤制度,除请假批准以外,实行“一个不能少”原则,否则予以事后查询,上网通报。2.将大市教研与区、县教研相结合

积极推行分层、分片、分区、分县的教研活动。大力支持区县教研员在每个双周举行不同层次的教研活动,发现优秀教师或好课,鼓励在全市展示。鼓励边远地区优秀教师借班上课,“送教进城”;也组织市区名特优教师“送教下乡”,相互学习,相互促进。3.将学校备课组、教研组的教研与校本培训相结合

通过对学校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培训,先进教研组的评选,优秀教研组长的示范引领,加强各学校的校本教研。鼓励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大课堂教本等。4.将教师教学实践与专业成长相结合

鼓励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注意总结经验,善于写论文、立课题。

(二)内容上

1.加强各种课型的探究

(1)以新授课、常态课为特征的结构与模式研究

日常的新授课是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也是最易“疲倦”、老套的课。通常,一个教师“磨上”一两节好课并不难,难在每天的教学中是否有新意、有创意,是否有超越自己的意识和勇气。我们大力鼓励教师创新,鼓励教师用心用脑去上课,而不是仅仅用身体去上课。要求教师每课有亮点,课课有进步。

(2)以公开课、示范课、研究课等为特征的典型示范

市教研室精心组织、精心设计的每两周一次的全市性观摩课,已深入人心,反响也较大,已成为我市历史教师教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舞台上,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教师。他们在代表南京市参加省级和全国性赛课活动中,要么第一名,要么一等奖。

(3)以复习课、试卷讲评课、二轮通史专题复习课等为特征的结构与模式研究

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组织各种类型的课型进行示范,提供各种课型模式给予参考,这是我们教研活动的一个宗旨。如高三年级总复习的模式已不能采取过去那种“一轮通史,二轮专题,三轮热点、重点,四轮查漏补缺”模式,而是经过反复研究,实行“一轮单元专题,二轮通史专题,三轮强化训练专题,四轮热点专题复习”的模式。尤其是二轮通史专题复习,我们进行较多典型示范,补上学生通史知识欠缺的问题,收到很好的效果。2.加强教学课件、案例的交流与研究

分区县,分层成立若干研究小组,组织收集编写教学课件,通过典型的课例,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如课程和教材的整合问题,教材与学生学习实际有效结合的问题,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有效达成的规律、途径问题等。

3.加强对新材料的收集与研究

新课程要求创设新情景,必然要有大量的新材料做支撑,而新材料包括大量的文字材料、图片、影像资料、实物等,由于其内容浩繁,因此我们依靠团队力量,共同收集,共同分享。

4.加强对课题、教后记的思考与研究

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不能仅靠体力做支撑,更要靠智力的发展。课题研究是推进课改实验的有效途径之一。从课改开始,我们就要求每个老师必须进行课题研究,既要在省、市、区县科研课题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科研领域,增加科研项目,也要自立课题,申报市级以上重点课题。

及时总结,不断反思,也是提升教师课改水平的一个步骤。我们坚持要求教师每天课后写教后记,写教学实录。《问题与问题解决》就是教师实践基础上的一个片断。

(三)方法上

1.注重专业引领,提升教师新课程的专业素养(略)2.厉行点评制度,提升教师新课改的评课素养

毋庸讳言,教师的业务水平相差较大,相当一批教师即使认真听课也是听不出所以然的。而长期形成的公开课,公开场合点评教师,也都是讳言缺陷,大唱赞歌的,结果授课人飘飘然,听课人茫茫然。因此,课改以来,我们厉行点评制度,要求授课人先上课,再说课,然后名师点评。要求各位教师以此为案例,以批判性、建设性眼光,“毫不留情”地点评。既提高了听课者水平,也深化了公开课的内涵,还造就了一批闻名的“点评师”。

3.设置竞赛平台,提升教师参加新课改的活力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中学历史教坛,需要活力,需要引入竞争机制,设置各种竞赛项目,才能“搅动”教坛“一池春水”,激发教师的比拼意识、竞争意识,才能促进人才“又好又快”地成长。三年来,主要有

(1)荣誉性称号,如特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市区优秀青年教师,市区教学先进个人的评选等等。

(2)文字性竞赛,如市区新课程优秀教学案例评选,市区优秀论文、课题评选。(3)上课评比,如市区新课程好课评比,说课竞赛等。(4)“擂台”课竞赛。以“同课异构”为特征,以同一版本教材,同一课题为主题,采取风格迥异的至少2人以上的方法进行竞赛。这种“擂台式”上课,既锻炼了授课者的能力,又激发了听课者的思维,深受欢迎。

(5)考查制度,每学期新课程集中研训时,为了检验培训效果,都要采取考试方法,以验其果。对于前20名的教师,给予大会表彰,并颁发证书、奖品。

4.开发课程资源,提升新课改的意义

课改前,一个优秀历史教师钻研历史教材可以将五本教材烂熟于心,甚至连标点符号、页码都了如指掌。因为一套教材,一本教参,便能连教十多年。而新课程强调的新材料、新情景,促使教师不得不开动脑筋,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好在历史课程资源极为丰富。如:

(1)教材资源。以课标,省《教学要求》为纲,以“人教版”为主,辅以“人民版”、“岳麓版”、“大象版”教材、教参、教案。

(2)上网搜索。南京教师的电脑装备早已普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课程资源,已成为一般教师每天的必修课。

(3)图书馆资源。各种历史典籍,包括可做教学辅助资料的历史书籍、现代历史作品、教育类书籍等。

(4)开发课程资源。三年多来,我们广大教师做了许多尝试。如南师大附中历史组主 4 持编写的《为了明天,积极和平——12·13历史校本课程》系列专题已成为高中三个年级上学期的必修课。此外,他们还设置了“中日韩三国历史体验夏令营”,《以二战和抗日战争为背景》的诗歌朗诵与表演,对话“历史专家”的沙龙等系列活动。南京外国语学校历史组编写了《电影中的历史》、《楹联知识中的历史学问》等校本课程。金陵中学历史组编写了《古代文化史》、《新中国外交史》、《晚清人物谈》、《漫步石头城》等校本教材。南京十二中的《下关史话》,南京十三中《历史大课堂学本》等等,不胜枚举。可以说,几乎每个学校都各自开设了历史校本课程,编写了校本教材。

四、强化课改的五个意识,提升课改的推动力

课改的理念和精神,我市高中教师已普遍受到洗礼。尤其在城区高中,已经深入人心。但要进一步深化课改,推动课改可持续发展,经过三年实践,我们认为仍要强化五个意识。

1.课改是教师的发展机遇意识

新课改由于是国家意志的表现,各级政府部门通过各种政策法规,用行政的方法,都使广大教师进入了“熔炉”,新鲜感过后,特别是行政的效能“松弛”后,课改能否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是否会“回潮”?这直接关系到课改能否继续,或向广度、深度发展的问题。我们认为,目前阶段一定要使广大教师清醒地认识到,课改是挑战,更是机遇,是教育变革的需要,更是教师自身思维与知识结构更新的需要,是社会(包括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难得的阶梯。只要将课改意识变成教师必需具备的意识,课改的可持续力,就会得到保证。

2.教师要有做“研究型人才”的意识

随着大批研究生进入中学师资队伍,也随着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队伍淘汰的步伐也在加快。课改中,要想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只有自身具有“造血功能”,也就是要做“研究型”的教师。

要做成功的“研究型”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研究意识,其次要有研究能力和方法,再其次要将研究的成果与教育教学相结合,不能为研究而研究。

要研究真的问题,更要解决真的问题。目前有不少教师专门“研究”网上的试卷、教案,然后下载,据为己有,这种“拿来主义”的照搬研究,非但不会有什么出息,更与课改无益,也是与课改的理念背道而驰的。

3.切实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意识

新课改的落脚点,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因素,而历史思维又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式思维和辩证思维的综合。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获得,在于教师提供一个生动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深思,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反思,启迪他们的心灵,形成个人的见解。历史教学要使学生能用自己的理解分析历史情景或社会问题,产生历史的共感。

历史教师不仅要考虑“怎样教”,更要考虑“教什么”。现在一些教师仅围绕历史表面现象做文章,组织学生对话、讨论或活动,从感性的角度分析、评价历史事件,似乎学生参与了教学,实际上学生的历史认识可能很浅薄,对学生的学习、性格的塑造无益。

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地探究、质疑、批判,冷静而又深刻地看待问题,从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我教育。只有学生体验、重演、反思、解释与推理,历史知识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认识,然后才可能逐渐内化为指导他们自己未来人生活动的价值观、人生观。

4.应试教育中的质量意识

评价是课改的焦点,因为评价对课改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而在应试教育时代,学科的分数、等级,是莘莘学子的命根子,稍有闪失,整个社会、家庭、舆论 5 将成排山倒海之势一边倒,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应试的质量就是课改的第一生命。

因此,我们从课改初期就紧紧把握评价与质量这个环节,针对江苏省的考试模式,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积极应对的措施。这些措施的特点有:

(1)所教班级的目标性。目标就是航标,每个教师(包括学生)都要制定近、中、远期赶超的目标和计划、措施,并予以公布。

(2)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略)

(3)学生训练的系统性。实时训练、限时训练、探究训练,强化训练、周周练、月月清等等,系统训练,以务实求真的态度,讲究实效。与此同时,市教研室组织中心组、核心组成员,定期研究,系统编制符合课改理念的针对本市高中三个年级实际情况的教辅资料、参考资料,供师生选择使用。效果较好,影响较大。

5.强化教师的反思意识

由于江苏省高考方案的影响,也由于这几年南京市历史高考成绩的逐步提升,目前我市选考历史的考生人数较多,高中历史教师普遍很忙很累很苦。但即使这样,我们仍然坚持反思制度,并形成强烈的反思意识。如每节课后的课后记,阶段性学习与复习的总结(当然学校还要组织年级各种考核)。

我们大力鼓励教师动笔写作。中学教师由于工作的特性,往往“述而不作”,这样不利于课改向纵深发展。于是采取“逼”和“奖”的办法,引导教师写出了许多优秀论文、教学案例和教学随笔。

五、解决五对矛盾,提升课改的成功力

反思三年课改,始终存在着许多矛盾。我们也正是在想方设法解决一个个矛盾中走过来的。但我们认为下列几对矛盾,是否有效解决,直接关系到课改能否成功。

1. 课改与应试的矛盾

课改的重要性、性质、意义,应该说,南京的历史教师耳熟能详。应试(尤其是高考)的重要性,也无需我在此赘述。尽管有很多领导、专家和学者反复论证,课改与应试是不矛盾的,是相互统一的,甚至是相互促进的,但只要深入基层了解到真实情况,我们只能说,矛盾多多,困惑多多。

例一,课改的理念强调“选择性”,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如果任其学生任选版本、任选选修内容,无疑会导致灾难性后果。后来,学校基本统一教材,统一选修内容,但2008年高考试卷试题的难易度不统一(事实上也绝不可能统一),结果家长、学生意见很大。怎么办?

例二,“三维目标”,如何实现统一?如何考查?目前纸质考试很难真正考量学生的价值取向,其能力状况充其量也不过是文字分析和文字表达的能力。

例三,新课程强调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导致目前的教学往往一味地“追新”,“求新”,强调大量地使用材料阅读,是不是淡化了原有的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积累?要说考“能力”,这也是考语文阅读理解能力,以至于有不少教师和学生质疑:你们是在考历史还是考语文?虽说文史不分家,但历史学科的独立性在哪里?这历史基础知识还要背、记吗?因为目前流行的试题,基本上与教材没有直接关系。不少人怀疑,语文、外语、政治学科的社会性可以这样做,历史学科也应该这样做吗?

2.教材的多版本矛盾

多样性也是课程设计的理念之一。这确实也是时代的需要。目前课改地区,全国有四套教材,幸亏江苏只用两种版本,即人教版和人民版。即使这样,也是矛盾重重。两个版本许多内容与结论或说法不一,或你有它无,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请问,师生该相信谁说的结论?试题怎么命?不论试题出在哪一版本,另一版本的师生皆有意见,造成人为不公,相 6 互指责。其结果是高考只能考其中相同的部分,而这样的内容少之又少。如何再考?结果两个版本上的材料和内容都不考,或考岳麓版、大象版,或考课程新资源,师生常常质疑,我们究竟要不要用人教版上课?

3.初中与高中历史学习衔接的矛盾

尽管这几年初中历史教育也在不断发展,特别历史中考的推行,历史考试从无到有,但远不能令人乐观。相当多的学校(尤其是农村基层学校)缺乏专业或专职教师。即使中考,由于初中历史知识体系系统性弱化,分值也较低,学生也是临时突击,历史基础知识的储备严重不足,而高中历史新课程教科书的体例结构新,知识容量大,内容要求高,专业性较艰深,在实际教学中又与课时数量矛盾。学生们需从相对“低幼化”的初中课程进入比较“专业化”的高中历史课程,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很难适应高中正规教育;只能一再降低要求和难度,甚至一切规范和基础知识要重新开始,这种衔接情况的严重脱节,大大制约了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4.通史与专题的矛盾 我们认为,目前这种模块专题的结构,是课标设计者与教材编写者的一种理想主义的做法。让一个连通史常识都不清楚的学生,开始就接受过去只有高三文科班“二轮”专题复习才接受的知识,无疑是新时期的“大跃进”。目前的高中历史教材,知识体系破碎,专业化和学术化增强,历史内容的跳跃、缺失和重复,屡见不鲜。历史有其自身的体系,目前断章取义的教学,本身违反了历史认识规律。结果,课堂上如不补充再补充,学生根本听不懂,如要补充,课时不够,如要给学生探究,学生没有历史基础知识的积累,探究要么冷场,要么胡扯,学生困惑,教师痛苦。

5.城区与郊县、重点与普通学校之间的矛盾

学校之间差异很大,这是客观存在的。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是课堂的内容和实施应该与经济社会生活实际、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充分考虑地区、学校的差异性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多样性。这既客观上承认了差异的存在,又在客观上拉大了这种差异。但是,头顶一片蓝天,同样的课改理念,同样的高考试卷,又如何能几重标准呢?毋庸讳言,目前出现了城区高中尤其是重点高中,课改如火如荼,而郊县特别是农村高中课改,仿佛只是春风轻轻吹拂,课改与否变化并不大,如有人检查听课,自然要“做秀”一番,而平时上课则差别较大,我们认为这绝不是课改设计者的初衷。

课改三年,几多问题,又几多解决,几多困惑,又几多欣慰。我们已经走出了第一步,我们还将坚定地走出第二步和自信的第三步,因为我们一直在努力,我们仍将继续努力。

5.高中新课改经验交流 篇五

各位老师,下午好!

本学期,在我校实施“三三六”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中学英语教师也做了大量的摸索性的教育教学工作,下面就本组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感受与大家共同分享一下。

一、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已发生改变

新课改一再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和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关系。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通过讨论和探究,组内交流分享,形成集体智慧。这些教学模式的应用实际上也是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体现。学生面对面的就座,四人或六人的组合,加强了学生间相互学习的关系,打破了传统模式中只与同桌交流的方式。学生更在意的是组内大家对知识的理解、认识和共同学习的感受以及维持好相互间的友好关系。仅这一教学形式的改变,就足以颠覆了传统教师的课堂主宰地位。教师不得不把课堂教学活动重新设计,逐渐将话语权交给学生。否则课堂纪律的保证也会受到冲击的。本学期期末,因考试个别教师将座位调整到原来模样,结果换上课的老师进门时很不习惯,发现学生个个死气沉沉,离开小组的学生,仿佛是鱼儿离开了水,组员离开了组长和其他组员后,失去了主心骨,进入不了学习的状态。稍后又将座位调整过来。这种心理感觉的变化,让我捕捉到了一点,我们已不可能再回到从前----几十双眼睛盯着同一个人的时刻。无论我们愿意还是不愿意,新的教学模式只能使我们朝前看,向前走。

二、英语课堂教学方法已发生变化

为了顺应角色的变化,让学生多说多做,自己少讲,英语课堂中的教学方法也在发生变化。根据一学期中学英语组教师的交流,集体备课和公开课的听课,观课情况,总结出有以下的变化。学生在学习单词时(主要在早自习),过去教师总是自己带着拼读,然后讲解词汇的用法。一个早自习下来,只能讲一两个课时的单词,自己很累。学生对读音掌握显然也不够牢靠。现在教师将一个单元的单词分派给各个小组,让组长带领组员去拼读,然后得到证实之后,组长带领组员读单词。几个组都完成任务之后,让各个小组中掌握读音较好的学生在全班人面前领读。虽然一个早自习下来,没时间讲单词的用法,但学生拼读单词的能力确实提高了。整个单元的单词发音也传授给了学生。更让人心慰的是,学生对音标的恐惧没有了,成就感增强了。所谓有放手才会有惊喜。课堂教学中,老师都改变了自己以往的教学模式,七年级多采用导学案预习,让学生提前找出本课时的重点单词,重要的短语和对句型的认识。八年级,九年级多采用给小组划分不同的预习任务,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共同分享。在讲解短文阅读时,会如同导学案一样,由老师在黑板上板书出来预习要点和任务,组长根据要求带领组员完成任务。充分发挥组内合作,共同学习和分享。课中老师会在必要之处,提出问题或讲解单词和句型的使用。除此之外,会将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展示和反馈。所有教学以任务为模块。个别教师还采用每日英语,学习警句格言来激励学生。3 在单元要结束时,让学生搜集题型和归纳知识点,在黑板上板书,分组进行练习,由组长来讲解各种类型的习题。这种课型是展示也是反馈。同时,也给英语学习优等生即组长提供了出彩的机会,优秀的小老师就此产生了。我们可以很肯定地说,在实施了小组合作学习之后,组长作为学生中的领袖人物的地位确实在不断的巩固和提高了。组员离不开他,老师的教学和管理也离不开他。

三、学生学习有了几个方面的改变学生自学能力提高

一学期来,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的预习能力有了提高,如对单词的拼读,短语的构成,词汇的运用,特殊句式和时态的掌握,上下语句的逻辑关系,写作的着眼点,单元相互间的知识联系等,部分学生都开始有针对性的,理性的学习英语。学生的板书质量有了提高。

因教师角色的转变,老师让出了话语权,让出了讲台,同时也交出了黑板的使用权,学生想表现自己的书写欲望得到了实现,板书热情高涨,粉笔字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课堂表现主动性提高

因实行小组内相互合作的学习,以小组长为核心的团队合作学习模式的形成,组员发言,是集体智慧的反映,增强了组员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言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四、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课后预习远没有课上预习的好,主要是课后时间无法监控或学生根本没有时间预习。导致在课上预习,教学任务延后。课时量被迫增加。在英语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未发挥出来,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和学习动机不足。而英语又在学习的道路上必不可少,所以部分学生很苦恼,表现出来也很烦燥。繁重的教学任务,让老师的脚步无法放慢去顾及部分学生的学习困难。3学生的听说读写四项技能都要发展,如何将读,写最终体现在试卷上,这其中的权重如何把握得好,对老师也是挑战。

4小组评价和组间竞争机制还有待于完善。这是学生学习动力充电的有效方式。5 应挤出更多的时间举办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课外活动有,如英语对话表演,英语朗读,英语演讲,英语讲故事,英语小话剧表演等。

6.新课改中英语工作交流材料李倩 篇六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新课程改革的主战场在课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开展和日益深化,我校在新课改工作中,本着“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要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促进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和素质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现阶段绝大部分教师由都能自如地运用新的课改理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新课改理念下课堂英语教学的现状

在新课改的进程中,绝大部分教师由原先的猝不及防、困惑疑虑、无所适从到今天的步步推进、有条不紊。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教师的教学观念与行为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逐步成为广大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评价方式注重多元性、过程性、发展性等已逐步进入教师的教学视野。

深化课堂教学的举措和成效:

1、优化课堂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彻底放下了“师道尊严”的架子,把学生当作是和自己平等的人来看待。尊重、信任和关心学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建立起了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亲切、自然,富有感染力,为学生营造一份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无拘无束地学习,大胆思考,勇于创新,学会的才敢说一说,不懂的才敢问一问,有不同的意见才敢争一争、议一议,真正体现出主人的姿态。

2、创设情境,强化学生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引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目前在我校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这一载体,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促使他们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变被动吸收为主动探求。

3、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学。

在本学期我校在7年级英语科目进行学案教学实验,在学案设计和使用过程当中,特别重视学法指导,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尝试构建“学生自学、教师评讲”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用结合上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中心地位: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仍占据的中心地位,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仍是教师说了算,问题的提出,结论的得出,都是教师作出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教师是课堂的主要活动者,学生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缺少自主性。

2、部分教师不能准确把握教材,理解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新教材以较少的描述,较多的活动给师生教学留有较大空间。新教材内容决定了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只

是在把教材上的知识明确无误、完整全部的教给学生,仍在延续着教知识的老路子,学生学的是死知识。

3、合作学习。大班额下如何有效组织进行合作学习?常态教学中是不是都需要采用合作学习?这些问题考虑、研究的不够,往往是在喧闹中进行合作,至于为什么要合作?怎样合作?合作学习如何安置?由于教师对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思考与设计,自然导致只是有形式而无实质而已。在学生方面,缺乏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结果往往是组长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胆怯与有困难的学生就成了陪衬和听众,他们的意见往往被忽视。

4、学生活动流于形式。有时学生活动不为教学服务,活动主题不突出,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学生活动以讨论为主,学生虽三五一群,但由于问题太难或太易,学生相关的知识储备不足,使讨论不深入,思维不开放,学生的回答要么直接从教材上读出,要么不知从何处作答。满堂问答看似主动参与,实质是盲目追求“学生参与”,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偏差:低思维量的“假问题”充斥课堂,影响了教学重难点的解决;采用简单的“问答式”,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展开。课堂气氛看似热热闹闹,实质是形式参与、被动参与、部分局部的参与。

解决措施:

1、学理念,见行动,让理念体现在教学行为中。做好新课程改革,理念是先导。组织教师继续深入认真学习有关新课改的文章,把

理念吃透,理念指导教学,教学体现理念。在研究教材,设计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时,要时时体现新理念,教学行为与新理念的有机结合是深化新课改的必由之路。立足新课标,联系教学实际,活用教材。正确理解课标、教学实际及教材的关系。

2、树立“以人为本”的课程观。真正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与主体意识的培育,强调对学生个体生命发展的关注。教师应依托新课程中的人文因素,使教学中的情意因素和过程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以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3、提高素养,提升技能,探索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新课程教学需要高素质的教师,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提高思考问题的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参与讨论,得出结论,获得启示,学会方法,掌握技巧,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基础。

4、给教师一个“安全自由”的心理空间。新课改是一个创新过程,学校要尽可能给教师创造一种宽松而自由的心理环境,让教师们大胆探索,努力创新,从而使教师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二、围绕课堂教学开展的校本教研

1、围绕课堂教学,开展有效研讨活动。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依托教研组、备课组开展活动,全员发动,全员参与,以新理念引领选修,强调团队协作,通过实践研究,在反思中提升素质。研究备好课,上好课,开展互动听课、评课活动,要求教师在听课、评课过程中做到发现亮点,找出问题或建议建议,探索方法。

2、倡导创新实践,促进持续发展

几年来,我校通过学习新课程、实践新课程,依托校本教研,激活了我校师生创造的潜能,实现了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特色建设的“双赢”局面。虽然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但是已走上正轨。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探索性工作,我们不能奢望短期内的成功和完善,也不能过份强调现实而无所作为,它需要的是一种精神,对理想的孜孜追求;需要的是一份理性,在常态中寻求超越,我们坚信,只要能抓住教师这一推进课程改革的决定性因素,立足课堂教学,深化校本教研,加强课程建设,勤耕不辍,持之以恒,新课改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7.高中体育新课改初探 篇七

一、高中体育课新课改的开展

1. 实验范围是课改实施的首要前提

从本学期开始,我市所有高中的起始年级同时起步,首批有近万名学生进入新课程实验。我市将市区的二中、城郊的十五中的学生作为实验比较对象。

2. 教师培训是课改实施的重要基础

一是对教师的培训,二是对学校领导的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观念、改革目标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以及体育课程标准的解读,使领导与教师深入了解各学科改革的突破以及对教学的实施建议等。培训方式是请专家讲学,教师培训主要采取案例教学的形式,以问题为核心,主体参与、突出重点、各有侧重、加强交流,对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课程标准、教师的教学行为及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深入的讨论并对当前的教学进行反思,培训后教师持证上岗。

3. 激发和增强学生的运动兴趣是课改实验的根本保证

兴趣和爱好本来就是个性化的东西,兴趣是激发和增强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我们以往的体育教学,由于教学的内容过于竞技化,教学的方法过于刻板等因素,导致许多学生虽然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能够坚持的就更少,更谈不上终身体育了。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学生对体育课没有兴趣。因此,新课程改革要求把激发和增强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重要位置来抓。要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应努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与学生要建立合作互动的关系,要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尽量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和爱好;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少竞技化多趣味性的运动项目;教学的手段和方法要多样化。我们在今年高中体育教学中实行了以上方案,以此验证,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和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新课程改革给体育教育带来了光明的前景

体育与健康实验工作是课改中一个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阶段,从研制标准、试验教材到有关的管理、评价的方案、政策等,都需要在实践中加以验证、修订和完善,教师和管理队伍也需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得到培训和提高。因此,课程改革的实验,决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方案验证,更是一个充满探索、创造和建设的教育改革的实践过程。尽管学校的课改实验工作还是刚刚起步,但是,新课程已犹如清晨东方的云霓,显露出灿烂的光芒。

1. 新课程催生了教师新的教育理念

体育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新课程的改革不仅是教材的改革,更是文化的改革和观念的改革。我们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体育教师,更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新课程一起成长,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围绕着培养人的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从所使用的新教材来看,新课改的课程功能由过去的单纯强调知识和技能、技术转向同时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更加强调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新教材构建了新的编写体系,按照学习领域和水平目标组织学习内容,突破了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改变了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不再以构建知识体系为目的进行编写,而是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把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科技发展密切联系起来,注重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

2. 新课程引发了学生新的学习方式

本次体育课程改革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摆在突出位置,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与动手。新课程改变了过去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新课程是对被动接受、机械练习的旧的学习方式的彻底否定。在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逐步转向主动学习、探究式学习;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参与实践、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新课程中,学生独特的个性和富有个性的理解得到赏识和鼓励,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通过各种途径探索解决问题,再从不同角度总结问题,锻炼了从不同途径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兴趣高涨、思路活跃,恢复了活泼好动的天性,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潜能得到最大开发,同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三、新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把教师和学生都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前准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不同需求等情况,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一个生动、活泼的环境和气氛中进行切合自己实际的练习,学生的情感得到满足,身心健康得到发展。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锻炼能力,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

1.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

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受到同等的尊重和关注。由于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体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很大,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目标的制定等都不能搞“一刀切”,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要让绝大多数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达到自己的目标,都能体验到体育学习成功的快乐,使他们在充分体验体育学习乐趣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还应侧重于采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争取胜利的进取动机,将学生体验体育活动中愉快的心情,逐渐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2. 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体育运动本身就是在不断地发明、创新中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因此我们要十分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为了充分挖掘这些能力,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学习需求和爱好,充分发挥他们的求索精神。要让学生自己去重新掌握、重新建立和重新发现真理。现代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智慧产生于行动,让学生主动学会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在准备活动中我们改掉以往老套的徒手操练习将其改成学生喜欢的游戏,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提高。

四、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一是选修课的开设。由于师资水平的限制,有的选修课可能无法按要求开设;比较灵活的教学班级可能导致有的教师的学生特别多,有的教师则可能是“无人问津”。二是学生的现有基础就是教学的起点。学生的问题、困惑、思考、见解、兴趣、经验、感受、智慧等等,都是教学的重要生长点。教学的重点是教师必须“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服务。三是教师的研究范围更加广泛。所以,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必须同时跟进才行。

8.高中新课改经验交流 篇八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词汇+语法+阅读+听力 “六步教学法”

我们江苏省从2007年实行新的高考方案,把语、数、外三门功课提到一定的高度。作为影响、甚至决定高考成绩的英语也不能被懈怠。但我们有些农村学校的英语成绩却不容乐观:高分不多,低分却不少。这一方面有其客观原因:高一生源差,尤其是初中英语成绩好的学生没有几个。大家都知道,英语基础对高中英语成绩的提高几乎起着决定性因素,这就意味着基础不好的学生再怎么使劲学,成绩也提高不快,有的甚至因此而失去英语学习的信心,结果成绩不升却降。另一方面,我们的英语教学又没能灵活运用新教材:新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形式,如果想面面俱到,平时只顾赶进度,完成教学计划,却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结果是学生常常抱怨:考试时书上一题也考不到!

所以,本人认为我们高中英语必须实行新课改。主要是从课堂教学模式和对教材整合两方面进行。

一、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是适应新《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的要求。长期以来,我们的英语教学授课方式单调,效率低下,基本上以教材为中心,按照英语教学大纲和教材上所列的语法点、知识点进行着机械呆板的“填鸭式”教学。尽管也曾在教学方法上进行过尝试,但始终未能摆脱“教师苦教、学生乏记,学生死背、学生滥做”的怪圈,收效甚微。结果随着我们毫无生机的“满堂灌”讲授,学生们逐渐失去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与学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其次,由于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日常生活中少用或不用,学生只有在课堂上才有极少的机会用英语进行交际,课后失去使用英语的环境,而学生又迫于分数和升学的压力刻苦学习,不仅使学习效果越来越差,复习时间加倍,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使课堂教学失去应有的活动。英语课型单一,英语教学环境较差,制约着英语教学的发展,不利于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因此,基于对传统学习方式,特别是以接受式学习为代表的传统学习方式弊端的清晰认识,必须进行新课改。

1、形式上改变课堂座位形式

将班级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引进竞争机制,小组成员以4—6位为最佳结合,然后各组选出本组组长,负责对学生纪律、学习督促、检查等工作。

2、改变学生学习形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

其突破点在于相对过去的“被动、机械学习”提出高质量的“自主学习”,相对于过去的“个体学习”提出“合作学习”,相对于过去的“接受学习”提出“探究学习”。新的学习方式最终要形成的局面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即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一是要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发展自己的个性。二是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色彩,充满激情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整合教材

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是新课改的外在形式,是新课改的保障,对教材的整合是教改的关键。根据本人10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尝试着以下教学模式:词汇+语法+阅读+听力。高考有如下六种题型:听力、单项选择、完形填空、阅读理解、任务型阅读和写作。在这六种题型中单项选择和写作是考查学生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听力是考查学生听的能力。而完形填空、阅读理解、任务型阅读都是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我们英语教师可以发挥集体的智慧,对教材进行整合,针对不同的高考题型进行强化训练,逐项提高。

1、词汇和语法的教学是教改的基础

词汇和语法是英语学习的基础,词汇好比珍珠,语法好比是丝线,只有把词汇和语法相结合,才能串成美丽的项链,才能把英语学好。我主要采用“六步教学法”:

第一步:自主预习。预习单词时以单元为单位,全面预习,主要是解决发音问题,并识记其汉语意思。每位同学先自己试读单词,然后找出不会读的单词,组内互相帮助解决,之后由组长领读两遍。最后老师放录音,各组模仿跟读,进行正音。在预习的最后,学生要对单词进行分类:一类是只需识记型的:会读会写知其意便行,有助于扫除词汇障碍,提高阅读水平。另一类是单项选择和完形填空中高考常考词汇,必须达到“三会”:会读、会写、会用。以Module 5 Unit2为例,以下词汇必须牢记:in addition ,run out of ,in the form of ,pick out ,raise ,concern ,rely on ,result in ,lead to ,advise ,under way ,focus on ,appreciate 等。对语法的预习,首先要自学定义,理解语法规则,然后找出不明白之处。

第二步:讨论合作。学生是具有差异性的个体。这种差异性表现在学生的智慧类型、学习速度、个性特征等各个方面。创新性课堂教学不能像过去那样“一刀切”、“齐步走”,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发展的需要。 因此组内对预习时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互相讨论,取长补短,合作解决,也可以小组间合作解决,不会的题目求助老师,师生共同解决。这样学生学起来印象深,能够知道自己到底存在哪些不足,然后对症下药,查漏补缺。

第三步:专项练习。光学不练,等于白学。因此教师要精选试题,最好是高考题,对重点词汇进行强化训练。学生独立思考,自主答题,教师要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挑出易错题。

第四步:展示对抗。教师根据所做练习,给各小组分工,小组上黑板展示自己学习成果,小组之间对抗辩论,最后共同解决问题。

第五步:反馈总结。教师要根据本单元中学生易错的知识点,高考的考点进行反馈总结,帮助学生抓住学习重点。

第六步:竞赛评比。每个单元结束时,必须对学生进行检测,主要是以竞赛的形式进行,比如小组之间,组与组之间比赛记单词,做听力,作演讲,写作文,评出最佳记忆之星,写作之星等,并进行适当的奖励。因为他们毕竟是孩子,哪怕是老师的一句表扬的话,也能激起他们学习英语无限的动力!

2、阅读是关键

词汇和语法只是学好英语的第一步。不少同学觉得自己平时词汇也明白,也会默写,语法也懂,可为什么完形填空、阅读理解、任务型阅读得分不高呢?其实,他们忽视了学英语的关键一步是阅读。阅读的材料多种多样,比如教材中的Reading和Project,各种报刊杂志上的短小文章等等。通过阅读,可以把词汇和语法放在一定的语境中去理解,比死记硬背孤立地记忆要强得多;通过阅读,还可以了解英文国家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科技文化、时事政治等方方面面,拓展我们的知识面;多读,还可以为我们积累一些美文佳句,写作模式,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水平。

3、听力是辅助

听力贵在坚持。最好从高一开始就坚持每天一听,最好选些高考模拟题。听后贵在反馈,学生对着答案一定要再听一遍,最好还要参考听力原文,找出没有答对题的原因,比如是听前没来得及先看题目,是单词没听清,还是听不懂其意,还是涉及到数字的计算,还是注意力没有集中等等。训练形式要多种多样,比如可以听录音默写单词,听并口头回答问题等。教师还要适时地指导一些听力技巧。

总之,我们各位高中英语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领会其实质,认真进行新课改,解放自己,解放学生,给他们带来真正的实惠。

参考文献:杨九俊、吴永军《学习方式的变革》

上一篇:圣诞节爱情的祝福语下一篇:论高效物理课堂教学的助教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