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活动简讯

2024-09-10

心理活动简讯(精选15篇)

1.心理活动简讯 篇一

心理知识竞赛活动简讯

为了加强同学们对心理知识的了解,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团总支学生会举办了以“心理知识伴我行”维主题的心理知识竞赛于2013年3月24日下午5:30分工程楼310正式开始。参赛的队伍共有十一支,经过选择题、限时判断题、风险题3个环节激烈的比赛,有六只队伍进入了同年4月3日的决赛。在决赛中各组比分跌宕起伏,经过必答题、案例分析及风险题3个环节的比拼,产生了3支优秀的队伍并给他们颁发了奖状。

这次活动同学们表现积极热情,比赛公平公正。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也使大家增长了许多心理学知识。为了这次活动,每个成员都竭尽全力,努力做到最好,得到了评委老师及观众的好评。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2013年4月10日

2.心理活动简讯 篇二

一、对高音的控制主要依赖于个人音准的心理感受

个别学生害怕唱高音, 但当他没有意识到所唱的音高是平时自己所恐惧的高音时, 就会较自然地唱出。可一旦是教师告诉他这个音的实际高度后, 再让他唱一遍, 往往就唱不好甚至不敢唱了, 以至于发出的声音听起来很白, 或者是直接卡在嗓子眼里, 发不出来。教师如果启发学生唱歌不要害怕, 要敢唱、喜欢唱, 就像玩一样唱, 学生就会意识到“玩”是用不着紧张害怕的, 思想上也就没有什么负担了。于是他们会把“怕”字当头变成“敢”字当头, 有了胆量和勇气, 就会比较容易找到感觉歌唱。沈湘教授说过这样的话:“感觉高音不高”, “唱高音不是力气活, 而是心理劲”, “到了高音区要兴奋打开腔体有一种振奋感”, 指的正是心理活动的巨大作用。意志的力量要大, 生理的力量要小, 换句话说, 就是精神的力量要积极、紧张, 肌肉的力量要协调、松弛。其次沈湘教授在解决恐惧高音的心理障碍时, 常常提醒这样一句话:“唱高音之前要相信唱法, 相信位置, 而不是相信自己去蛮干, 能不能唱好高音, 关键是前面的那个音能不能唱好。在高音之前的那个音就要在思想上做好准备, 心理非常安静, 嗓子周围很放松, 就在唱高音的一刹那, 施展你的高音技巧, 毫不犹豫地把它唱出来, 这样的话, 唱高音不仅不害怕, 而且有把握了。”沈先生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科学方法, 教导学生用理智与科学去挑战盲目与恐惧。

二、换声点也是歌唱心理问题的一个表现

当你从低音往上唱时, 唱到一定的地方, 就会感到困难, 容易卡壳, 这就是到了换声区了,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换声点, 它是真声与假声转换的一个音区。有的老师总是反复地强调, 譬如:“这个音区就是你的换声点, 唱好它是很难的”;“只有换声点唱好了, 你的高音才会唱好”等等。这样的话语都会给学生的心理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 使学生过分地重视换声区, 总是心存顾虑, 使得其害怕这个音区, 造成的歌唱呼吸紧张, 肌肉群紧张, 声音不通畅等诸多不足。在这个地方, 希望老师不要过分地提醒学生, 过分地注重这个地方, 必须注意培养正确、稳定、平和的心理状态, 这样才能克服由于异常心理造成的歌唱呼吸紧张、声音不通畅等诸多不足, 逐渐走上健康的歌唱道路。

三、怯场

一些初登歌坛者, 在台下唱得不错, 一上台就大打折扣, 紧张得不能自制, 这也就是通常所指的“怯场”。比如心跳加速、身体僵硬、两腿打颤、气息上浮等症状都是怯场的一些表现。如果出现这种现象, 演唱者可以试着用几次均匀的深呼吸来减轻紧张的状态, 以此来增加轻松感, 或者可以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没问题, 我一定能行”, 摒弃消极的态度。大凡优秀的歌唱者都是在反复不断的舞台实践中锻炼成长起来的, 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 消除心理障碍, 实现自我调节。随着舞台经验的不断积累和表演技巧与艺术修养的不断提高, 歌唱者越来越对自己充满信心, 越是充满信心, 演唱也就越成功。艺术界流传这样一句老话:“艺高胆大, 胆大艺高。”这是治疗“怯场”心病的良方。心理对于歌唱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歌唱者要告诉自己要自信, 不能胆怯, 不能软弱无力, 要相信自己是真正的歌唱家。因而, 心理素质的锻炼与歌唱技巧的训练同等重要, 二者缺一不可。这样才能尽可能正确、规范、完美地去表现声乐艺术。歌唱者就是在大量的巩固训练与反复的歌唱实践中, 通过记忆、联想, 以及触类旁通的积累, 丰富提高自身的技艺水平。

歌唱者在学习过程中要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 不断利用情感的激励机制建立百折不挠的意志, 建立健康良好的心理机制, 通过正确的心理调控, 逐步掌握歌唱发声的科学方法, 从而迈向成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徐行效, 《声乐心理学》

[2].王唯, 《声乐初学者的生理与心理关系》

[3].罗小平、黄虹, 《音乐心理学》

3.写好心理活动 篇三

语文课开始了,老师把批好的试卷发了下来。在拿到试卷之前,我紧张得要命,生怕自己考砸了。看看同学们,大家也都和我一样很紧张。试卷拿到手以后,我一看成绩,才七十几分,顿时我十分伤心。

【诊断报告】

这位同学写的是他在老师分发试卷前后的心理活动。片段中虽然写了 “紧张得要命”、“和我一样很紧张”、“十分伤心”,但我们读完后并不为之所动,我们并没感觉到他有多紧张、多伤心。为什么呢?因为从他的字里行间我们读到的只是抽象的描述,而不是具体可感的心理描写,当然就不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他能将发试卷前自己的感受、拿到试卷时的想法、知道成绩后的心理活动进行具体的描述,就会生动得多。

【病愈出院】

4.慰问活动简讯 篇四

为更好的关爱弱势群体,让生活困难的特殊群体过一个愉快祥和的春节,大广高速公路大庆管理处通过调查走访,决定在春节即将来临之际到相对更需要帮助的如家敬老院慰问。

1月18日下午,管理处处长带领全处所有干部职工来到如家敬老院,并带来了粮食、水果等慰问物品和全处的真诚问候。每个人为了展现自己对老人的关爱,还带来了自己准备好的各种新年礼物。

处长首先向院长了解在这里生活的老人的基本情况。参观了寝室、食堂、活动室,详细了解了老人医护、生活、健康等情况。

在一个老人的寝室内,吴处长仔细询问了几位高龄老人的衣食与生活情况,了解老人们的内心需求和真实想法。并和已经80余岁高龄的老人亲切交谈,还送去了新年祝福和亲手准备的围脖等新年礼物。

5.活动简讯 篇五

工会活动简讯

春风和煦,阳光明媚,今天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国际“三八”妇女节。为了庆祝这个全世界妇女同胞的节日,使全体女性教职员工过一个和谐温馨、轻松快乐的“三八”妇女节,罗坪小学工会特别组织了一次工会活动。和以往不同的是,本次活动,我校联合关口小学一起开展,获得了所以教职员工的积极响应和参与。

中午两点,所有人员到齐,我们便开展了多项活动:乒乓球比赛、篮球赛、呼啦圈比赛和拔河比赛。比赛结束后,女同胞们到华艳草莓基地采摘草莓,体验采摘的乐趣。五点半,所有教职员工一起吃饭,饭桌上,其乐融融,交流工作的经验,生活上的乐趣。

通过上述活动,既缓解了女教师们工作的疲惫和压力,又陶冶了性情,增长了知识,既有益于女教师的身心健康,又增添了教职员工们的凝聚力,提高了女教职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为以后学校工作的开展和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罗坪小学

6.“三八”活动简讯 篇六

“三八节”活动报道

阳春三月,暖意融融,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来临之际,为感谢公司全体女员工长期以来的辛勤工作,我公司工会因地制宜的制定了一系列的活动方案。一分公司举行了以庆“三八”为主题的女职工健身展示活动;二分公司和瑞邦机关组织全体女职工进行 “阳春三月,我们一起观花吧”户外旅游活动;三公司组织全体女职工到广汉连山开展踏青野餐的活动。在赏花、运动,品尝美食中,在游玩和交谈中,消除了平日紧张忙碌的情绪,放松了心情,也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度过了一个愉快的节日。这次活动调动了广大女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激发了女同胞们爱岗敬业的热情,增强了单位的凝聚力。

7.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健康心理 篇七

目前,在幼儿中存在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挫折容忍力低,经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发脾气。2缺乏与人交往和应付人际事件的能力。那么,什么是幼儿的健康心理呢? 我觉得,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与愿望得到满足之后, 情绪与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 良好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和谐,个人的聪明才智能得到充分的施展与发挥。 幼儿期的心理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 孩子性格特征的优劣直接影响他今后的健康成长与对待未来的态度。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通过数年的研究分析认为:“ 各种道德几乎可以从游戏中得来。什么自制、什么克己、什么诚实、什么理智的服从,这种种美德之形成,没有再比游戏这个利器来得快, 来得切实。”游戏是最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形式。在游戏中,幼儿不仅可以自己变换动作,多次重复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满足自己身心的需要,而且可以获得影响与控制环境的能力,建立起行为准则。因此,我认为在游戏中加强对幼儿健康心理培养是一项有价值的工作。 要在游戏中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创造性和与人合作的心理品质,使之成为培养幼儿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

一、兴趣是培养幼儿心理健康的前提

“ 兴趣是活动的源泉 ”。 兴趣对幼儿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 。 如果幼儿对事物没有兴趣,消极感知,就易产生攻击行为或哭闹、宣泄。 这些都阻碍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游戏是幼儿园的主导活动,它能最大地满足幼儿生理和心理的需要,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是童心嬉戏的世界。 幼儿年龄小,易受游戏的内容、材料及角色的吸引而调动积极性。充分调动幼儿各种感官及情感体验,丰富幼儿各种表象,使之萌发各种各样的游戏兴趣,如模拟爸爸妈妈做家务,去 “ 豪客来 ”享受美味 ,参加“ 旅游团 ”浏览祖国大好河山 ,建造高耸的 “ 摩天大楼 ”、贯通东西南北的“ 高速公路 ”,参观“ 水族馆 ”,表演“ 喜洋洋与灰太狼”“ 葫芦娃”,开展科学活动“ 跳舞的小礼物”“ 镜子中的娃娃”……幼儿在各种各样的游戏中感到自由、快乐、自信。教师在组织游戏的过程中应尊重幼儿的意愿, 激发他们积极探索的兴趣,利用幼儿的长处发展他们特有的能力,为幼儿创造一个富有情感色彩的环境,让幼儿体验各种各样角色的快乐:扮演能干的妈妈, 体会妈妈的辛苦;扮演“ 白雪公主”,体验人性善良;扮演“ 老巫婆”, 坚定战胜邪恶的决心。 幼儿在各种各样的游戏中宣泄自己的情感, 激发起对生活的热爱,加深对周围事物的兴趣。

二、学会与人合作,是培养幼儿健康心理的关键

“ 合作是游戏成功的阶梯 。 ”让幼儿学会合作游戏 ,体验合作的乐趣是很重要的。要针对幼儿以单独游戏为主的特点,让幼儿先单独玩,然后再合作玩。 在不同的玩法中,让幼儿感受一个最简单的道理: 合作玩经单独玩更有趣。 为了使幼儿能更好地融入游戏环境,也为了使幼儿能从被动合作进入主动合作,教师除了要创造宽松的游戏环境外,还应让幼儿学习言语与非言语的交往方式,如拍拍肩、拉拉手,克服合作中的障碍;学会商量,“ 你先扮演小兔,我扮乌龟,待会再换”“ 你那个娃娃家的篮子借我一下,好吗? ”;学会合作,“ 你俩建房子,我们来建街道”“ 你在那边讲话,我在这边听听这棍子是不是会传播声音”,还有,在游戏活动中,也可加深体验进行交往语言迁移,如:幼儿学会说:“ 请你帮帮我,好吗?”“ 请借给我彩笔,好吗? ”这种“ 请……好吗? ”的句式迁移到游戏中,能强化幼儿的交往行为方式。 引导幼儿与同伴交往中,应及时根据情况,使用合适的交往行为,提高社交技能。 这样,幼儿在轻松愉快充满友谊的语言环境中,就会学习谦让、等待、轮流、共享、分工合作等技能。 让幼儿不断丰富各种各样的游戏内容, 比最初的固定双向合作发展到多向合作,从命令式合作发展到协商式合作,也给游戏注入了新的生机。在游戏中,幼儿感受到自身的力量、同伴的帮助、朋友的支持,体会到成功的游戏离不开伙伴,合作可以给大家带来甜蜜与快乐,合作将在他们心目中成为一件向往的事、一种美好的感觉。

三、张开创造的翅膀,是幼儿健康心理的展现

游戏材料丰富,宽松、自主、能自由操作与创造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幼儿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创造力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必备能力。“ 创造的源泉来于生活”。我们从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入手,挖掘幼儿内在的创造潜能。 加大教育信息量,把游戏的内容延伸到商业闹市、公园郊区,让幼儿体会“ 万新商业广场”的繁华, “ 天福茶庄 ”的典雅 ,西湖公园的秀美等等 ,并把幼儿有创造性的游戏介绍给大家,欣赏大班哥哥姐姐的游戏。 在丰富多彩的感性刺激下及宽松的心理环境的诱发下,幼儿思维灵活了,在游戏中大胆想象,大胆创造。把一根小木棍当话筒,把纸箱当电视机,自己当上主持人,当评委打分,模仿着“ 智慧树”表演出一场场好看的节目。 特别在结构游戏中,孩子凭着自己的想象与意愿,用积木、积塑、各种空瓶等等拼插出各种建筑物,在玩沙玩水中任意塑造物体,在主题 “ 未来乐园 ”构造中建筑出气势宏伟的卫星发射塔 、妙趣横生的机器人城堡餐厅、精彩有趣的水上乐团、五彩缤纷的环岛公路、小别墅式的“ 幼儿园”,古色古香的“ 酒店”等等。 这些构思奇特的设计图,是孩子友好合作的成果,是幼儿智慧的结果、友好合作的结晶、 想象创造的缩影。 在老师热情洋溢的赞许中,幼儿饱尝了创造前的艰辛,创造后的喜悦,从而激励他们不断开拓、创新。

8.心理活动课的三种基本活动途径 篇八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及情绪情感体验,取决于他对情绪的认知反应。如果认知反应积极、正确,那么他的情绪情感体验则是积极的,采取的相应行为也是积极的。反之,情况则不相同。认知式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认知方式,通过学生的感知、想像、思维等认知活动实现活动目标。

(1)故事联想式

引入故事 教师在活动开始或活动中,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心理,提供学生阅读或倾听故事。

联想活动 通过学生的观念联想活动,训练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以及表达内心感受和经验的能力。

(2)讨论—澄清式

专题讨论 针对当前学生关心的敏感性问题、热点问题、困惑问题展开讨论。

辩论 就争论性问题进行分组辩论,提出正反两方面的意见。

配对讨论 就一个题目,先两人讨论,提出一个意见,然后再与另两个人讨论,形成四个人的共同意见,再与另四个人一起协调,获得八个人的结论。这种讨论必须经过深思熟虑,参与感会比较高,讨论的效果会比较好。

六六讨论分组进行,每组六人,在小组中每个人发言1分钟,在发言之前要给出个人思考时间。

2 情境式

通过提供、创设一些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感悟。

(1)氛围式

利用录像、录音、电影多媒体手段,真实地再现某些生活场景,利用音乐渲染、富有激情的语言描述,营造出与主题相映衬的气氛。

人际氛围是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通过活动增进相互沟通,形成一种相互关心,相互尊重、平等的关系。在活动中教师能切实体验学生的情感,学生能感到教师的真诚期待,师生共同体验活动的乐趣、活动的收益。

(2)角色体验式

根据活动需要,让学生扮演活动中某一人物角色,按角色需要思考、行动,体验该角色人物的思想、心理,学习模仿好的一面,清楚地认识到其不恰当的思维方式及行为,进而增进自我认识,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

哑剧表演辅导教师提出一个主题或一个场景,要求学生不用语言而用表情、动作表演出来。比如,让学生表演与新同学见面的情景,表演赞美别人、喜欢别人或讨厌别人的情景,以揭示学生的内心活动,促进学生非语言沟通能力的发展。

空椅子表演 将两张椅子相对摆放,学生先坐在其中一张椅子上,另一张椅子虽空着,但假设坐着一个人(或是异性同学,或是另一位同学,或是老师,或是父母),让学生先表演彼此间曾经有过的对话,或心中所想的话,然后坐到对面去,扮演对方的角色,以对方的立场说话,如此重复多次,增进学生对他人的了解。

角色互换 与前者相似,但参与的人是两个以上。比如,辅导教师让一个学生扮演失败者,另一个学生扮演助人者。两人对话一段时间后,互换椅子或角色。

双重扮演两个学生,一个是有“ 问题”的学生,一个是助理演员。有“问题”的学生表现什么,助理演员就重复表现什么,帮助“ 问题”学生清楚认识自己。

(3)游戏式

游戏是最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活动形式之一。它具有趣味性、自主性、虚构性、创造性、社会性(契约性、互动性)的特点。

游戏的趣味性 使学生能在紧张中放松,在不安中坦然,充分放松自我、表现自我、流露真情。

游戏的自主性 表现在允许“自由选择”和“自由加入与退出”,让参与者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不必一定按别人的好恶行事,当参与者在游戏中兴致很高时,其自主性表现得最淋漓尽致。

游戏的虚构性 表现在它可以在一个虚构的情境下活动,在这个情境中,不同于现实生活,参与者抛弃了原来的生活角色,来扮演游戏中的角色,大家无论平时课堂上学习好坏,品德优劣,只要参与进来,善于出谋献策,都会得到同伴的尊重。因为具有虚构性,在游戏中的喜哭怒骂都不会太在意,参与者可以摘掉面具放松自己。

游戏的创造性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游戏是思考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游戏中,参与者的身心处于放松状态,由于是自主参与,积极性高涨,其思维也最活跃,他们可以自由地创造游戏内容、形式、规则,最大限度地发掘、展示自我。同时,由于游戏的团体性,团体成员之间的思维碰撞成为创造的又一源泉。

游戏的社会性 游戏的组成是团体形态,因此,也要求成员之间协同、合作、配合。在游戏过程中,成员之间会形成大家认可的各种规则、契约。这种不成文的规则、契约,约束和规范着成员的活动。成员有共同的目标、规则、契约,在互动中产生的感情成为凝聚团体的力量,在团体中能够达到彼此互相信任、经验分享。

一般游戏辅导的过程包括五个阶段:建立伙伴关系阶段,创设开放接纳的气氛,学会表露自己和倾听别人;共同承担义务阶段,学会与伙伴共同商议、执行任务、承担责任;相互信任互助阶段,在帮助别人和接受别人帮助中增进自我认识和建立尊重别人的态度;交流分享领悟阶段,交流领悟合作的价值,分享成功的体验和在游戏中产生的友谊感、成功感等各种真实感受;正确认识自我阶段,找到现实的我与自我概念的距离,萌发改变自我的愿望,建立新目标。

3 行为训练式

行为主义关于行为强化的学习理论认为,通过奖惩等强化手段可以建立新的、良好的行为或消除某些不良的行为。

(1)示范

这是一种借助模拟来习得或掌握新行为的方法。比如用“大声思维”法让起示范作用的学生大声陈述其思维过程,把对问题的分析、处理过程示范给其他人。注意力、想像力的训练以及学习处理解决矛盾冲突的方法时可运用此法。

(2)奖赏

利用实物如糖果、文具、分数、奖章等强化物或语言肯定学生的某种行为并增强该行为,同时增强其自信和自我效能感。这其中教师的鼓励尤为重要,但也不要忽视学生的“自我奖赏”。当自己某方面经过努力做得不错时,自我鼓掌、喝彩或给自己一个放松机会,奖励自己一粒糖果或其他物品也很重要。

(3)惩罚

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要慎用惩罚,但巧妙地运用惩罚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比如,游戏犯规时可罚掉一次参与机会。

(4)契约

9.爱心义卖活动简讯 篇九

爱心义卖传递温情

近日,秦楼街道城市花园社区开展了以“奉献爱心传递温情”为主题的爱心义卖活动,通过义卖携手居民帮扶社区一个残疾人家庭,传递正能量,培养和增强社区居民的公益爱心。

城市花园社区有个特殊家庭,夫妻二人都患有听力残疾,唯一的经济来源是妻子微薄的退休金,他们还要抚养上高中的儿子,生活并不宽裕,心灵手巧的妻子便想通卖手工艺品来增加收入,在家编制了很多精美的手工艺品,但因没有销售渠道只能堆在家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城市花园社区便组织开展了“爱心义卖”活动,帮助他们打开销售渠道,增加经济来源。活动吸引了很多热心居民购买,大号手工品很快销售一空,一些没买到居民还留下了联系方式进行预定,目前共卖出手工艺品40余个,社区将长期开展义卖活动,帮助这个特殊家庭减轻生活压力,更好地融入社区生活,有需要的居民可以到城市花园社区服务大厅购买手工艺品。

10.《学会倾听》心理活动设计 篇十

1.认识倾听的重要性。

2.体验不同的倾听态度和倾听行为带给人的不同感受,辨别什么是不良的倾听行为和良好的倾听行为。

3.有意识地利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培养自己成为一个良好的倾听者。

二、活动形式

心理训练、故事、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心理游戏等。

三、活动对象

小学高年级

四、活动准备

表格

五、活动过程

(一)热身游戏

1.教师导语: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放松一下,玩个游戏。请大家听一篇名为《花雨》的文章。文章中会多次出现“花朵”和“雨滴”这两个名词。听到“花朵”时,女同学起立,听到“雨滴”时,男同学起立。如果连续听到两个相同的名词,则站立不动;站立的同学要等另一组同学起立后方可坐下。出错的同学自动退出游戏。

《花雨》

当花朵最需要雨滴的时候,雨滴适时而来。在我们的故乡,称此时的雨滴为“花雨”,此时的花朵为“雨花”,因为只有这个时候,花朵才最艳丽动人,雨滴才最晶莹光彩。

怎样才能描述两者“结合”的情景?曾经让我苦苦思索。近来读一位台湾诗人的新作,才让我惊喜读懂了我理解的诗的美:花朵是雨滴的最佳归宿,雨滴是花朵最爱恋的宝贝。雨滴流进了花朵,自己充满了花的欢笑,花朵迎进了雨滴,焕发着雨滴的晶莹。雨滴感染了花朵的颜色,花朵呈现了雨滴的光泽,他们共同映出了天光,并使天光与他们的颜色结合,雨滴进入了花朵,成了花的一部分,花朵融入了雨滴,它的生命是由雨滴构成。

2.反馈,交流

(1)出错的同学来说说,你为什么会错?(有的同学是因为没有注意听游戏规则,所以开始并没作出反应;有的同学则是没听完就急着作出反应,如听到“花”这个字就作出反应,其实接下来这个词并不是“花朵”而是“花雨”;还有些同学则由于没有集中注意力听,看到别人作出反应,自己才作出反应,因此使得反应延迟。)

(2)刚才完全没有出错的同学请站起来,说说你为什么做得这么好。

(二)讲述故事,导入主题

1.师:游戏我们先玩到这儿。今天这节课,老师先给大家讲个故事,题目是《三个小金人》。

《三个小金人》

曾经有个小国的使者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金碧辉煌,极其精致,把皇帝高兴坏了。可是小国使者却出了一道题目: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皇帝想了许多办法,请来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的。怎么办?使者还等着回去汇报呢!泱泱大国,不会连这么个小问题都回答不出吧?

最后,一位已退位的老大臣说他有办法。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竹地拿着三根稻草,分别插入三个金人的耳朵里。插入第一个金人耳朵里时,稻草从另一边的耳朵出来了。到了第二个金人,稻草从嘴巴里直接掉了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肚子里,什么响动也没有。

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默默无语,答案正确。

2.讨论:为什么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

3.教师小结: 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的。善于倾听,才是成熟人最基本的素质。本节课我们活动的主题就是“學会倾听”。

(三)游戏体验,学会倾听

教师导语: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游戏。

1.游戏规则:老师发给同桌两个人两个信封,信封上面分别写有“A收、B收”,要求同桌的两个人在打开信封之前,首先协商谁作为A,谁作为B。然后两个人分别打开相应的信封,按照信中任务的要求去做,不告诉对方任务内容。 (注:A的任务:请你认真地给同桌讲一讲你周末的经历或你最开心的一件事,时间不少于一分钟,不多于一分半钟。B的任务:对方的任务是给你讲一件事情。要求你在听的时候不专心听,或东张西望,或收拾东西,或摆弄笔,或背转身子,或做出其他动作;还可以打断他的话,突然转到其他的话题上去;表情严肃、冷漠、皱眉、不耐烦等。但是做这些的时候,请你稍微自然一些,等对方开始讲之后再开始做。不要让对方觉察到你是故意这么做的。)

2.游戏分享:请拿到A任务的同学说说在刚才的活动中,发生了哪些事情?你有何感受?

教师导语:那么,我们在倾听的时候到底应该有怎样的表现呢?

3.任务分配:(1)小组合作——发给每组一张表格。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表格。内容填写要尽可能全面、详细。 (2)小组填写完表格之后,请小组代表发言。在小组发言的同时,教师根据小组的发言把内容填写到黑板上相应的表格中。一个小组发言完毕,教师和其他组学生可以针对本小组填写的内容作补充,直至全班学生填完表格(见下表)。

倾听的技巧

教师小结:通过交流,我们懂得了怎样倾听。现在,我们把刚才的游戏重做一遍。

4.游戏再分享:请拿到A任务的同学说说这一次又有什么感受。

教师小结: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学会倾听,用心听对方所传达的信息,就会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会拥有更多的朋友。

(四)游戏训练,准确倾听

教师导语:当然,学会倾听,不仅仅是掌握一些技巧,更要学会准确把握对方说话的内容,这是可以训练的。接下来我们就通过一个游戏来练习一下。这个游戏我们称它为“传声游戏”。我们全班分成八个小组,我给每组第一个同学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一句话,这个同学把这句话悄悄传给第二个同学,注意不要让别组的人听到。第二个再传给第三个,以此类推,最后一个同学到老师这儿汇报听到的内容,看是否与第一个同学说的一样。又快又正确的小组获胜。

1. 南边来了个哑巴,手里拿着个喇叭;

2. 山顶有座白庙,白庙里有只白猫;

3. 王婆卖瓜又卖花,一边卖来一边夸;

4. 小华和胖娃,两人种瓜又种花;

5. 小牛放学去打球,踢倒老刘一瓶油;

6. 小溪流水哗啦啦,小华溪里捞河虾;

7. 天上一群大白鸽,河里一群大白鹅。

8. 坡上立着一只鹅,坡下就是一条河。

(五)教师总结,提出希望

结束语:今天,我们的耳朵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按摩和锻炼,希望大家今后学会用耳朵和心灵去倾听我们这个世界的声音。

(作者单位:丹阳市开发区中心小学

江苏镇江212300)

11.浅析心理活动课的分享环节 篇十一

那么, 如何成功有效地进行分享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巧妙的问题设计

科学合理、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设计是一堂精彩的心理课的前提条件, 其中分享的问题设计尤为重要。

1.层层深入原则

为了更好地进行分享, 教师应该遵循问题设计层层深入的原则, 引导学生由浅入深, 逐步挖掘他们的所思所想, 促进活动效果的提升。通常, 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设计分享的问题: (1) 你在这个活动中有什么收获?你的感受如何? (2) 你认为活动的意义是什么? (3) 我们从中有何感悟?总之, 问题的提出, 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明确中心, 防止盲目提问现象的出现。在层次分明、逐层递进问题的引导下, 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性思维的发挥, 提升自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实现活动教学目标。

2.开放具体原则

分享的问题比较开放的话, 学生就拥有了自主性, 有助于他们开放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但分享的问题又不能过于笼统。在《假如我是一棵树———认识自己》一课中, 让学生做一幅画, 画中必须有代表自己的一棵树, 对于每个人的作品没有限定, 根据自己的感觉用笔去画想画的树就可以。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 画出内心真正的想法, 但在分享时可以将问题具体化:“你画的是什么树?长在什么季节?有什么特点?”这样学生会有更多的思考, 很多内心的东西也会自然而然流露出来。

3.善于运用投射技术

为鼓励学生积极分享内心想法, 大胆发言, 克服害羞、恐惧心理, 摆脱心理负担, 可以适当运用一些投射技术。例如, 我们可以尝试角色扮演的方法, 在《青春期异性交往辅导》一课中, 让学生组成临时家庭, 要求小组中既有男生, 又有女生, 两个异性学生分别扮演中年父母亲, 另一个学生扮演十七八岁的儿子或者女儿, 然后开展讨论。 (1) 父母在一起讨论:希望儿女以什么样的态度与异性交往, 找一个怎么样的伴侣, 什么时候恋爱, 什么时候结婚。 (2) 儿女与父母一起讨论以下问题:可以单独与异性约会吗?怎样和异性约会?如果自己很喜欢的异性向我提出建立起超出友情的关系我该怎么办?如果不太了解的人向我提出超出友情的关系我该怎么办?这样的分享, 使学生在积极的讨论与交流中, 不仅得到了问题的答案, 而且表达出了真实的内心, 有助于增强活动效果。

二、良好的课堂气氛

在民主、和谐、彼此理解与信任的氛围下, 学生能够增强安全感, 进而打开心扉, 与教师形成强烈互动, 如此有助于情感体验的生成。

1.课前先约定

在上课前, 教师要强调倾听的重要性, 强调这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 强调这是对他人的尊重, 还要强调保密性原则, 这是保护、尊重学生的体现, 能够增强学生对团体的安全感与归属感, 为真诚的分享奠定良好基础。一般新接触一个班级时, 笔者都会跟学生做好40 个字约定“认真倾听、用心感受, 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坦率真诚、相互尊重, 遵守纪律、和谐有序, 保守秘密、助人自助”。对于隔了一段时间没上心理课的班级, 此举也非常有必要。有时还需做好具体的约定。比如, 约定一个手势, 大家全部安静下来;约定一个声音, 所有人停下手头的事情。还可以约定, 如果没做到, 该怎么惩罚。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学生在课堂上不听、私下讨论、同学分享时随意插话起哄等问题, 从而保证分享能够更好地进行。

2.发挥主动性

部分教师存在过强的控制心理, 总觉得自身拥有绝对的权威地位, 学生只能听从安排, 如此导致学生的思想被严重束缚, 情感被压抑。在心理活动课上, 教师要真正放下身段和架子, 卸下防御, 以真正的自我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尊重学生的人格, 营造平等、民主、轻松的相处氛围,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此, 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无条件地积极关注、接纳每一个学生, 想学生所想, 急学生所急, 真正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 同时多鼓励学生,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但需要注意的是, 鼓励形式应该多样, 不可过于单一。例如, “你说得真好”“你真棒”这种鼓励话语显得苍白无力, 无法发挥实质性的效果。倘若教师能够在鼓励学生的同时, 运用一些类似于“对!你说得很好, 我很高兴你能说出自己的心声”“你的回答很有创意”这种贴近实际的话语, 则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 调动他们的热情和积极性, 从而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3.丰富分享方式

教师如果经常使用“自我分享”“全班分享”这类传统方式, 则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参与热情, 不利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对此, 笔者收集了大量相关资料, 并发现与传统分享方式相比, “匿名抽签法”“临时重组法”等形式, 更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情绪, 从而促进活动目标的实现。如在组织异性交往———《萌动的青春情》活动课教学时, 教师可以采取“临时重组法”这种分享方式, 按照性别, 对学生进行临时分组, 然后明确主题, 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分享自己的想法。这有助于促进学生热情的高涨, 实现最大化的活动教学效果。

三、灵活的应变能力

心理活动课往往触及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内心世界, 所以它不可能是死板地完全照着教案走, 尤其是分享环节很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意外状况, 这就需要教师懂得灵活变通。

1.共情的反馈

教师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上, 组织学生进行内心感受分享环节时, 不仅需要注意倾听, 而且需要予以及时的点评, 注意观察学生情绪的变化, 把握他们的心理活动状况。有的时候, 学生愿意说出自己的心声, 愿意将自己的经历与他人分享, 但可能会出现情绪波动现象。针对这种状况, 就需要教师采取措施, 给予学生安慰, 以稳定情绪, 如果学生愿意接受, 还可以予以适当的课后辅助与心理咨询, 引导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比如, 在一堂《丰富多彩的情绪》活动课上, 教师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借助幻灯片播放笑脸、平常脸、哭脸, 要求学生根据此刻的心情进行选择。针对选择哭脸的学生, 教师关心地问道:“你为什么会选择哭脸呢?遇到了什么不开心的事吗?”学生刚开始不作声, 然后教师又温柔地说:“或许说出来就不会那么难过了, 你愿意说出真实原因吗?”学生抽泣地说:“最近学习压力很大, 人际关系也遇到了问题, 情绪很不好……”在教师共情式的回应中, 学生愿意敞开心扉, 说出自己的内心所想, 教师也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上, 势必会出现一些突发情况, 尤其是学生的情绪, 这就需要教师灵活变通, 及时给予共情的反馈。

2.机智的回应

另外, 教师在组织分享时, 往往会预设好问题的回答, 然后有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但有时学生的回答可能与教师的预设有所不符, 如此, 就对教师提出了教育机智要求, 这是一种很大的挑战。在教学《做最好的自己》一课时, 开展活动“优点大轰炸”, 请学生写一写自己的二十个优点。有个学生一个都写不出, 他说“我没有优点”。于是笔者引导班上其他学生帮他找, 一下子找到了不少, 比如班里饮水机里的水总是他换, 主动为宿舍同学打开水, 对同学很友善。说到这里, 笔者问学生:“这位同学每天都为班级打水, 我们是不是应该为他鼓掌, 向他表示感谢?”顿时, 教室里掌声雷动, 那位男生感动极了, 笔者还趁热打铁, 请他把优点写在黑板上。教师运用教学机智, 及时给以激励、肯定式的课堂回应, 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在这种环境下, 学生更愿意分享自己的内心想法。再如, 一位教师在组织《异性交往准则》相关内容教学时, 针对学生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异性之间需要交往吗?为什么?”有学生回答:“有必要, 为了生育下一代。”顿时, 课堂上充满了笑声, 教学似乎陷入了异常尴尬的境地。这位教师却有条不紊地说:“这是异性之间交往的高级阶段, 正是爱情的伟大之处啊。”这样机智、从容的回答, 使学生都向教师投来了敬佩的目光。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尴尬的情况, 但只要懂得灵活变通, 恰当处理, 就能够实现趣味教学、高效教学、快乐教学。事实上课堂生成问题, 不仅是对教师教育机智的一种考验, 也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宝贵资源, 教师应该懂得充分利用, 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真诚的开放

在组织心理活动课的过程中, 教师要以平等的地位与学生相处和交流, 真诚地开放, 主动与学生分享个人经历, 从而促进分享活动更加顺利地进行。同时要从行动方面, 为学生树立好榜样。比如, 在感恩父母主题的课堂中, 教师让学生用叙事的方法写下一份 “爱的清单”:从小到大父母为我做的事情、我给父母增添的麻烦以及我给父母做的事情。教师和学生一起写, 在分享环节中教师首先分享了自己的 “爱的清单”, 再让学生分享, 学生就很积极很真诚。

笔者通过归纳总结心理辅导活动分享过程, 感受颇多, 收获丰富, 为日后完善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学环节,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希望能够带领学生在分享环节, 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实现快乐、健康成长。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成功的分享可以使学生的收获得到升华。从巧妙的问题设计、良好的课堂气氛、灵活的应变能力三个方面阐述如何有效分享。

关键词:心理活动课,分享,现状,策略,升华

参考文献

[1]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M].宁波:宁波出版社, 2010 (12) .

[2]王静.提高心理辅导活动课分享环节有效性的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3 (19) .

12.数学组活动简讯 篇十二

第21期

精河县第二中学

2015年9月8日

立足现在,营造教研文化 展望未来,构建优秀团队

——精河县第二中学数学组教研活动简讯

新学期伊始,精河县第二中学数学组全体老师很快调整状态,投入到了紧张而又忙碌的教学工作中,9月8日开展新学期的集中教研活动,对教学常规进行了互查,并开展了以老带新的教学经验交流活动。

活动开始,教务处副主任许雪玲老师首先组织全体数学组学习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教学常规基本要求》,认真领会了课程管理与开发、备课、课堂教学、教学反思、作业布置与批改等教学规范要求。随后,各备课组之间进行了集中研讨,研讨中,老师们结合平时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就个人在钻研教材时碰到的疑难,如何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教学目标如何实现?对教材如何补充、纠正、拓展?和教案的编写等展开研讨,全体教师你一言,我一语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讨论激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此次研讨氛围浓厚,相互交流活动开启了大家的智慧,拓宽了彼此的视野,教研活动富有一定的时效性。

由于学校数学组新进教师和年轻教师较多,想提高教学专业水平的呼声较高,于是在本次活动中经大家一致要求,确定了在今后每两周进行一次奥数题的精讲精炼的活动计划。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数学教研组的教研氛围会更加浓厚,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会更加迅速。

教师在学习教学常规要求

教案互查中

13.社区宣传活动简讯 篇十三

为开展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宣传月活动,8月12日召开全体干部职工会议,安排部署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宣传月活动工作。一是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宣传月活动实施方案,明确分工,确保活动扎实有序开展。二是,积极采取多种宣传方式,宣传法治教育,弘扬法治精神,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法治意识、法治观念,努力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三是进一步完善集中宣传与经常性宣传相结合的宣传机制,适时开展宣传活动。

综治宣传月工作立足“早、实、好”,迅速动员、周密部署、强化举措,促使各项活动扎实有效开展,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14.简讯 篇十四

中泰当代美术展于2008年2月21日在曼谷泰国国家美术馆开幕,共展出中泰两国三十多位当代艺术家的近百件作品,种类包括工笔画、书法、水墨画、油画和雕塑。

全国政协委员书画精品展于2008年3月1日在北京举办,展出十余位新老全国政协委员的作品百余件。

首届海峡两岸寿山石文化交流展于2008年3月8日在北京开幕,福建寿山的三百余件寿山石精雕作品与观众见面,展览为期15天。本次活动由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福州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台湾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等机构共同主办。

胡佩衡中国画精品回顾展于2008年2月29日至3月31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办,展览汇聚了北京画院以及胡佩衡后人收藏的胡佩衡书画成品78件,画稿32件,诗稿7件,还陈列了记录胡佩衡艺术活动的文献及实物资料。其中,临摹稿、写生稿以及构图稿多是首次公开面世。

何香凝美术馆馆藏当代艺术作品展于2008年2月26日至3月23日在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举办,展出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不同门类的作品共103件。

杂烩川美:2008北京SHOW于2008年2月16日至28日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办,展品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部分是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冯斌及其8位硕上研究生的中国画作品,策展人由邹跃进担任;另一部分的展览整体性地推出了四川美术学院学生的油画,策展人为冯斌。两部分展览共汇集了54位作者的237幅绘画。

我和这座城市——2008成都当代油画邀请展于2008年3月10至18日在成都画院举办,汇集了何多苓、周春芽、刘虹、何工、罗发辉等16名活跃中国西南地区画家的作品共四十余件。本次活动的主办方是成都市文化局。

古典与唯美——西蒙基金会藏欧洲1 9世纪绘画精品展于2008年3月8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开幕,100幅绘画作品出自欧洲19世纪近四十位画家之手,包括莱顿、罗塞蒂、透纳、柯罗、米勒、莫奈、雷诺阿、毕沙罗、提索特、蒙克、佐恩等人的作品,其中大部分作品是第一次在中国展出。这批作品在北京展出后,将赴上海、长沙和广州巡展。

“来自爱尔兰的媒体艺术”展于2008年3月16日至30日在北京皇城艺术馆举办,展出沙妩若、马尔科姆·麦克林等艺术家的摄影、多媒体作品多件。本次活动是北京爱尔兰文化节的项目之一。

吴冠中走进798—2007新作展于2008年3月1日在北京798艺术区开幕,展出的48幅作品是从吴冠中近期创作的八十多件作品中挑选出来的,其中包括他的“汉字春秋”系列作品10件。本次展览无开幕式,不邀请领导前来剪彩,也不收门票。

画内境外——蔡秀月个展于2008年3月8日至4月6日在北京大山子798艺术区举办,共展出艺术家三十余幅油画近作,作品多以土地、山川、河流、少女、草木、昆虫为母题,吸收了毕加索、马蒂斯、夏加尔、莫迪里阿尼及马格里特的绘画语言,并糅进了个人风格。

考古

陕西安塞发现北魏佛教雕像洞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安塞县大佛寺新发现了一些佛教洞窟清理后发现,其中的6座石窟保存有大量珍贵的北魏时期佛教雕像,其艺术价值之高,在陕西省目前发现的石窟中少见。

兰州发现战国琉璃龙凤佩和出廓璧两块文物均是琉璃制品,呈淡黄色半透明状,有约小半个手掌大小。其中龙凤佩为双龙对称状,出廓璧则是圆形环状,外侧有两条盘旋的龙。在两块琉璃中,凤隐藏于龙中,所以从外观上基本上看不到凤的形状。依照它的造型风格,有关专家初步判断它是战国时期楚国境内的遗物。

成都平原沱江流域首次发现“宝墩时期”遗址成都市新都区发现一处距今四千多年的“宝墩时期”文化遗址,遗址出土的两件小型磨制石锛和一件石矛通体磨光,做工精美。遗址中发现的古蜀人人骨也具有重大研究价值。

出版

《中国书法现代创变理路之反思》近日由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著者为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刘宗超。该书把书法创变放在现代社会转型的“问题情境”下进行考察,对当代书坛的格局进行了分析,对当代书法创作方式进行了多角度评判。

《设计概论》近期由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著者为北京工商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教授高丰。该书是一本艺术设计理论研究专著,也是一本高校教材。著作结合新的材料,从新的角度探讨了艺术设计理论。

其他

韩国书艺“申遗”引起中国学者的关注韩国在“端午祭”申遗成功后,又在积极将申遗项目投向了书法,甚至提出要废除中国“书法”、日本“书道”等名称,而统一使用韩国的“书艺”。这一做法引起我国不少学者的密切注意。

莫高窟启动最大规模保护工程日前,《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这项总投资预计将达2.61亿元的工程项目,是莫高窟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保护工程。根据批复,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总投资2.61亿元,其保护利用设施2亿元,崖体加固及栈道改造工程近两千万元,风沙防护工程1381万元,安防工程2132万元。而依托先进数字技术打造的数字陈列展厅建设将是整个保护利用工程中投资最大的项目。

国家斥巨资维修、保护西藏文物“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再投入资金5.7亿元,对扎什伦布寺、大昭寺、桑耶寺等西藏22处文物单位进行重点维修保护,工程将从今年起陆续开工。

三门峡灵宝千佛洞损毁严重千佛洞位于河南灵宝市境内的小秦岭主峰北侧的白石山上,史载开凿于宋代。目前残存的几十座洞窟损毁严重,有的佛像没了头,有的佛像缺少四肢,有的佛像则整体被毁。

15.心理活动简讯 篇十五

2014年下半年,江苏省镇江市举办了首届“镇江市好课堂教育教学评比”活动,参选对象为全市各中小学普通教师。其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也是参加活动的一门课,这是镇江市教育教学大规模比赛中首次出现心理学科。比赛先由各区自行选拔,最终产生区选手代表参加市决赛。

我积极参加了这次比赛,遗憾的是没有拿到名次。比赛后在中心组教研活动中,教研员对我此前的参评课作了一些简评,认为课程的整体框架是比较好的,活动也恰当,互动、分享均没有什么问题,最终落选的直接原因是我在课堂上对情绪ABC理论的分析用过了力。 初中组区内选拔参评课的主题是“情绪管理”,由各选手自行组织内容。在最初的设计中,我曾反复思量,既然是心理课,一定要有它的“心理味”,如何体现呢?在参赛文件设计要求一栏中提到“教学设计要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特点,做到重点突出、内容完整,系统性、逻辑性强,切忌华而不实……”,在教法中提到“运用适当的心理辅导技巧与方法……”基于此,我反复思量最终设计了五个环节:由“演员”导入主题,通过游戏了解基本情绪,模拟情境看待不同的情绪,通过情绪ABC理论调适情绪,最后分享感悟和课外延伸。

在引导学生调适情绪时,先创设情境——此刻,下雨了,你的心情如何?通过学生的心情分享、比较引出关键点——自己的看法,接着导入情绪ABC理论,并对它进行一番介绍和分析,其最初目的一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通过改变认知调适情绪中获得理论支撑,增强课程内容的可信度,二则隐约有想借此体现我专业水准的意图。虽然最终目的达到了,但却是有问题的,对于这一点我在此后的优质课观摩研讨中有了进一步认识。 如火如荼的“好课堂”比赛落下帷幕不久,市教研室为了以此为点形成辐射力量从而带动整个区域内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对其中的一部分优质课堂进行了公开展示。在强烈渴望一睹优质课真正面目的动机趋使下,我有幸听到了几节初高中优质心理课,并参加了此后的研讨活动。几番下来回顾自己参赛课程的设计颇有感悟,我的确对理论讲述中度的把握出了偏差。

“思维导图”是一节高中段优质课,上课教师在课堂中花了很长时间介绍思维导图的由来、依据、方法、意义和要求,然后引导学生练习。我当时非常疑惑,在这一点上他的做法是与我对情绪ABC理论的阐述相同的,那为什么优质课也是这样上的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参加了研讨会,各位教研员及听课教师直抒己见,纷纷对此节课作出评价,亮点当然很多,但也提出了不足,其中最大不足便是理论味太重,讲解太多、内容太深以致学生难以理解,其之所以会被评为优质课,是因为高中段参评课较少,相对来说是胜出的,但这个弊端却是显然存在并值得我们注意的。

爱迪生说过,“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因此,“失败的课”也可以是“收获的课”,在总结教训、学习反思中,我明白了心理活动课要想保证它的“特质”,需要把握好一些度,否则就极易变了味。

第一,把握理论之度。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在教师引导下,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思考、感悟而获得心理成长,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的课程,由此可见,心理活动课绝不能上成心理学课。那么是不是一旦在课堂上进行了心理理论的讲解就成了心理学课呢?当然不是。理论依据除了是我们活动设计时的基础支撑之外,在课堂上适时适量地讲授也能起到使学生知晓、内化的作用,但对理论的讲解一定要运用得当。

例如,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应尽量减少理论的讲述,而更多地通过活动去引导。对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则可以在必要时适量引入一些理论的讲述,但一定要浅显、简短、易懂,最终通过活动、练习去深化学生对理论的实践、体验,这样理论才更易被学生所认知、理解,学生也才更能通过体验深化认知、改变心理。真正有较高专业积淀和水准的中小学心理教师应通过有效的课堂组织和设计使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悟,切莫将专业知识不问对象、不加变通地灌输,否则便将“心理味”变成了“学科味”。

第二,把握活动之度。

我们都知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生命力是“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是其核心所在。

例如,暖身活动对于辅导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成功是十分重要的,主题活动则能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中获得发展……

但我们也应把握活动之度。 例如,在我曾经听过的一节心理活动课中,教师想调动学生的情绪,在课上鼓励大家和她一起跳《小苹果》,她卖力地跳着,极力邀请大家跟她一起,可是响应者寥寥,更多学生以一种近似于看“闹剧”的想法嘻哈观望。很显然,这位教师没有考虑活动应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实际环境相结合。我们的心理活动都应是精心设计、挑选出来的,与我们所预设的目的相吻合,各个活动或情境以目标为靶心开展,之间环环相扣、自然衔接、收放有度,同时一定要考虑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要能被学生所接受,否则对活动形式不加甄别,为了活动而活动,很容易只留热闹的空壳,使“心理味”变成了“娱乐味”。

第三,把握分享之度。

心理活动中的分享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参与获得了自己的感悟,但感悟尚处于潜意识之中,我们需要让它从潜意识上升到意识层面,让学生自己看到它,更深切地感知到它,同时让学生在分享中融合、碰撞、整合,最终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感知被学生内化。

心理活动课的特点之一在于它努力挖掘学生最真的东西,是真诚、开放、自由的,也因此而充满活力,如果对分享环节把握不好,很容易使心理变了味。例如,有一次,我们听一位教师上关于诚信的课,她准备了唱反调、情景模拟、表演、辩论等活动环节,最后她请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感想,第一个学生说:“今天我很高兴,特别是唱反调游戏特别好玩。”她微微一笑,请学生坐下。第二个同学说:“在表演的时候,我好紧张呀,不过表演完了也没什么害怕的了。”她仍然微笑着请这位同学坐下,接着说:“今天我们活动的主题是诚信,其他同学是怎么看的呢?”第三位同学说:“这节课让我明白了,诚信是很重要的。”她高兴地对这位同学竖了竖大拇指:“你说得真好!”第四位同学说:“不诚信是可耻的,今天的课让我深深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做诚信的人。”她提高音量表扬道:“真好,我想你一定会的。”接下来的分享中,所有的学生都跟复制粘贴一样紧紧围绕诚信发表了感想,学生们一定想:“噢,原来老师是让我们说这个。”于是,像其他学科一样,学生们统一朝着“标准答案”进军,而这恰恰违背了心理活动课应有的原则。在同一个活动中,每一个个体会因为他的立足角度、触动点等不同而生成不同的感受,在感受的碰撞中又生成新的感受,因为真诚而易触动人心,从而促其发展。只要是学生真诚的感受我们都应该给予平等的回馈与肯定,否则学生总在“老师期望我说什么”的思维中分享,那心理课分享的魅力在哪里?也使本应开放的“心理味”成了“答题味”。

第四,把握点评之度。

在心理活动课上,我们最应期待看到的,正如罗杰斯所说便是学生们能够抛掉那些可能用来应付生活的面具,真正发现其中更本质、更接近他自己的东西,能真诚面对与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因此在活动中应当充分有效调动学生自身的潜能,鼓励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探索、自我感悟,并在与同伴的分享中获得经验内化,最终获得自我发展。指导教师只需积极关注,简短反馈,例如专注地倾听、适时地点头、微笑、简要重复学生的感悟、适时地正面强化等。切莫好为人师,点评过度,陷入说教化、灌输化模式,将想法凌驾或强加于学生之上,这样极易造成学生的抵触情绪,也将“心理味”变成了“思品味”。

当然,上好一堂心理辅导活动课,不是仅仅把握好了这些度就行的,它还需要我们在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准的基础上,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探究、改善,这样才能让“心理味”不变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三山中学,镇江,212143)

上一篇:校医工作小结下一篇:3_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_教学设计_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