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度解读

2024-10-15

2015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度解读(精选8篇)

1.2015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度解读 篇一

十八届四中全会报告全文深度解读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于10月23日闭幕。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3日下午,官方媒体发布了全会公报,全会公报都有哪些亮点?传递出哪些信息?一起了解一下吧!

【专家解读十八届四中全会报告全文】

四中全会公报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全会公报的这一重要表述,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极强的现实意义。

首先,进一步明确了依法治国与依宪法治国的关系,强调了依宪治国在战略布局中的重要性。现行宪法规定,“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但在实践中,存在“违法有后果、违宪无所谓”的现象,少数人甚至认为宪法只是一纸宣言,不具有直接法律效力。全会公报突出依宪治国的基础地位,进一步明确表明了依宪治国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布局的基石。

其次,明确了党的领导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系,强调了依宪治国在战略布局中的根本性。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就是坚持党的领导,是党的领导、人家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最佳实现形式。

再次,强调了依宪治国在全局部署中的优先性。现行宪法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并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宪法还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解释宪法,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监督宪法实施。但是,因为各种原因,距离形成全民遵守宪法、保证宪法实施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只有首先确立宪法权威,才能确立法治权威。全会公报对于“首先要”的强调,突出了依宪治国在全局部署中的优先性;公报还对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进行了具体部署,这让我们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伟大实践更加充满信心。

【四中全会公报关键词解读】

——关键词:党的领导

全会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专家解读: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行政法学教授马怀德认为,我国在宪法中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全会把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阐述的非常清楚,应该明确的是,推进依法治国将加强党的领导,不是削弱党的领导。

马怀德说,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推进法治建设进程中,必须发挥带头作用,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

——关键词:依宪治国

全会指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专家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认为,“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是法治建设的重要推进,是依法治国更深入、更透彻的体现。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遵守宪法不仅是公民的义务,更被融入为执政党的执政理念,这是此次全会的亮点之一。

——关键词:党内法规

全会指出: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形成配套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运用党内法规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

专家解读: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姜明安:“这次四中全会公报不仅强调了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还首次提出了将党内法规体系纳入法治体系建设,这是党践行法治理念、坚持依法执政、实现党的执政方式领导方式法治化现代化的重大抉择,也是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实践。”

“十八大后,党中央集中清理了党内法规,在党的历史上首次发布了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公布了两部党内‘立法法’,可以看出党正在积极进行党内法规系统化建设。相信今后,党内法规体系将更加健全,配套党内法规将更加完备,与各项国家法律也将更为协调统一。”他说。

——关键词:法治政府

全会指出: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专家解读:“国家行政机关直接和群众打交道,大部分的法律、法规都是由行政机关来执行,用法治精神来建设现代政府尤为关键。”姜明安说。

姜明安认为,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还需要完善行政组织法,行政程序法、行政责任法。以制定政府职权清单与负面清单保障公民权利为核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行政职权配置法治化;建立健全行政决策程序,增强政府执行力;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严格公正文明规范执法;推进政务公开,提高政府透明度和公信力;建立健全严密规范的行政责任制、过错追究制,才能提高行政监察效能,增强政府公信力。

——关键词:重大改革于法有据

全会指出: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专家解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卫东表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充分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体制机制的改革,本质上是法律的改革,只有改革与法律同步才能避免冲突。改革要有所突破,必须先进行法律的修改,不能先破后立。

——关键词:法治体系

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专家解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徐汉明认为,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目标,要求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五个体系,这对于加快法治中国建设具有划时代意义

一、简答题(共2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它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它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有: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各类不同企业都进入市场,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市场运行中发挥主导作用。

(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鼓励先进,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缓解社会分配不公,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在宏观调控上,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把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社会主义国家是公有制和人民民主专政为主题的社会主义国家滞后政权,对市场的调控具有雄厚的物质基础、牢固的政治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对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比资本主义过加强的多,能更好的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把市场调节同宏观调节结合起来。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答:特点主要有: 第一,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多党合作的核心,是一项不可动摇的政治原则。

第二,多党长期合作。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没有在朝在野之分。民主党派是与中共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合作是长期的合作。

第三,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即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第四,具有宪法保障。我国的宪法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并明确规定了各政党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因而,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政治领导,同民主党派在宪法规定的权利、义务范围内享有政治自由、经济独立和法律地位的平等是统一的。

二、辨析题(共2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答:(1)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之一,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2)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用之义。只有民生问题解决好了,才会有社会的安宁稳定。当前我国民生问题突出,焦点在于教育、就业、住房、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所以我们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社会建设从民生问题入手,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2.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因此,无需加强军队和国防建设。

答:(1)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把中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

(2)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也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中华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渴望和平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还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3)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但并不意味着无需加强军队和国防建设。因为:中国的和平和发展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虽然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是国际环境复杂多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战争威胁并未根本消除。为了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必须加强和巩固我国的国防。人民解放军作为祖国的保卫者,担负着保卫祖国,维护祖国统一和安全的神圣使命。搞好军队建设,增强国防实力,是全面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是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人民军队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大局,积极支持和参加国家建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重要贡献。

三、材料分析题(共1题,30分)

下列是有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民主政治的材料

材料1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于2005年10月19日向全世界公开发表了《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这是中国政府首次以政府文告的形式全面阐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指出,当前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正处于一个全面推进、快速发展的时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材料2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生活幸福的长期斗争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领导人民进入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时期。„„近2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实践中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国家民主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材料3 1945年,抗日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风尘仆仆地从国民党统治的重庆来到延安。面对革命圣地团结向上的新气象,他连连赞叹“看到了中国的希望”。感慨之余,他也提出,从历史上看,许多新兴力量和团体往往创业时齐心协力,朝气蓬勃,而事业成功后却松懈涣散,终至“人亡政息”。中国共产党能否跳出这个“历史周期律”?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黄炎培难题”。摘自《2005理论热点面对面》

结合上述材料请回答:

(1)结合上述材料,正确评价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现状。

(2)你认为那种将三权分立原则视为普遍原则的观点正确吗?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3)结合材料3,分析“黄炎培难题”的实质,并指出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答:(1)衡量一种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关键要看最广大人民的意愿是否得到了充分反映,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是否得到了充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了充分保障。建国60多年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人民今天享有着过去从未有过的全面、真实和充分的人权。另一方面,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仍有许多需要克服和解决的问题。但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暂时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将越来越完备,其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必将越来越充分地展现出来。

(2)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情况说明,世界上并不存在唯一的、普遍适用的和绝对的民主模式。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珍惜自己的实践成果,同时借鉴其他国家政治文明的有益经验和成果,但绝不能照搬别国政治制度的模式,对三权分立也是如此。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遵循以下原则: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②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③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④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尊严;⑤符合渐进符合渐进有序发展的客观规律。(6分)

(3)“黄培炎难题”的实质是一个党,尤其是一个执政党如何加强自身建设,如何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进而加强和巩固执政地位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固然不容易,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新世纪,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国内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新现象、新问题层出不穷,对党的的执政能力提出新的考验。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经得住各种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2.2015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度解读 篇二

深刻认识做好就业工作的战略意义

实现比较充分就业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的根本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战略和必经步骤。普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之一和重要价值尺度。实现充分就业是中国人民共同参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前提、重要目标、主要途径。小康不小康, 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亿万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全面小康才能真正造福于全体人民。《建议》明确提出“就业比较充分, 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充分就业过程是中国人民创造更加丰富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过程, 也是实现自身价值过程, 更是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过程, 本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 是全国人民在各自岗位上共同创造创新创业的过程。实现充分就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价值目标和方法途径的辩证统一。

更加注重扩大就业是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的重要价值选择。如何把人口大国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大国优势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考量重大问题。2010年以来, 我国就业市场求人倍率均大于1, 表明我国就业市场比较宽松。但是, 重点人群就业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每年城镇新增就业1300万以上, 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 (含往届未就业和留学回国人员) 接近1000万, 2亿多在城镇务工的农民工, 900多万失业人员等特定人群等等。同时, 我国还有1800万左右低保人口, 7000万贫困人口, 1.3亿65岁以上老年人。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是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协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在宏观调控中, 必须把扩大就业作为重要价值选择。只有全国人民实现就业, 才能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才能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社会事业进步、产业转型升级。

农业人口转移就业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举措。“四化同步”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和动力源泉, 在相互融合、互动、协调中共同实现。城镇化是工业化的产物, 工业化创造供给, 城镇化创造需求。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都是农村农业发展的路径和手段, 以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 以农业现代化促进城镇化。衡量城镇化发展水平最为重要的标志就是城镇人口占人口总量比重。我国必须坚持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本质就是“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 并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通过改革户籍制度, 为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创造政策条件。

切实做好就业服务是实现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总要内容。促进公平正义是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和鲜明特征。加强公共服务均等化, 促进社会公平是坚持共享发展理念的本质要求, 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就业是人民群众安身立命之本, 也是社会和谐稳定之基。就业服务是现代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 也全国人民最为迫切需要的服务。因此, 必须把就业服务作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来抓。实现全国各个阶层、各个类型、各个群体充分就业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

推进有效就业工作是全面持续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手段。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到2020年, 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贫困县全部摘帽, 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打赢脱贫攻坚战, 既要发挥政治优势和政策优势, 又要加强基础社会建设, 更要实现贫困人口有效就业。只有实现贫困人口有效就业, 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脱贫。实施精准扶贫, 分类扶持贫困家庭, 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 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只有进一步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 延长劳动者受教育年限, 提高劳动者思想品德修养、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劳动技能和创造能力, 才能切实提高贫困人口脱贫、防止返贫的能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必须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牢固确立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的基本理念

《建议》明确提出“坚持就业优先战略”。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首次提出“坚持就业优先战略”, 具有里程碑的战略意义。1997年, 党的十五大提出“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02年, 党的十大提出教育“实施优先发展战略”。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就业优先战略”, 揭示了就业工作的基础性、关键性、战略性的本质属性, 奠定了我国就业工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大胜利中的战略地位。

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 必须落实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政策是党和国家为了解决就业工作中问题, 促进就业提出的各种指示、意见、方案和举措的集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 我国就业政策也在不断调整中不断完善,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新世纪以来, 我国就业形势发生深刻变化, 国务院下发系列通知要求做好就业工作, 同时也提出并实施了系列促进就业重大举措。全国上下必须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各项促进就业政策。

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 必须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就业岗位是实现就业的充分条件。没有充足就业岗位, 实现就业就是空谈。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积极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为实现就业奠定坚实基础。要保持经济稳定持续增长, 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构建产业新体系, 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和智能制造工程, 大力发展战略新型产业, 以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增加更多就业岗位。

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 必须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我国就业市场总体属于宽松就业市场, 需求大于供给。就业困难着重表现为结构性就业矛盾, 高校毕业生、下岗再就业、农转非就业、贫困人口就业等就业矛盾比较突出。就业优先, 必须将四大群体就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来抓, 大花力气解决四大群体就业工作。

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 必须深化创新创业工作。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党和国家实施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完善创业扶持政策, 着力加强就业环境和服务体系建设, 在融资、税收等领域给予优惠和扶持, 鼓励以创业带就业, 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特别是要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在创新创业中的引领作用。加强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 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 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扎扎实实落实我国就业工作的各项任务

着力建设就业市场体系。要倡导公平原则, 破解就业市场中因身份和性别等造成的不公平难题, 推进城乡、地区、行业就业市场紧密衔接和有序互补, 实现就业市场体系一体化、就业环境公平化。要发挥主体能动作用, 尊重就业主体意愿, 顺应时代发展趋势, 积极开拓新的就业形态, 促进大学生等就业群体灵活就业、自主就业、自主创业, 拓展新的就业市场空间。要积极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创新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 营造创新创业教育环境, 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 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要加强就业援助, 建立和完善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和援助机制, 着力提高就业困难群体就业能力, 着力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就业指导和经费补贴, 帮助就业困难者顺利就业。

着力加强就业技能培训。要构建就业技能培训体系, 全面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全体提高就业主体职业能力;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等特殊群体进行免费职业技能培训。要创新就业技能培新模式, 积极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先进培训模式, 大胆探索新型学徒型培训模式。要完善就业技能培训支撑体系, 深化分配体制改革, 提高技术工人工资待遇;完善职称评定制度, 更加注重考察职业实际技能和工作水平;推广专业技术职称、技能等级等同大城市落户挂钩做法。

着力创新就业体制机制。要完善就业机制, 着力在提高劳动者劳动技能, 加强劳动纪律提高劳动者劳动车参与率, 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要增强劳动力市场灵活性, 打破体制机制障碍, 搭建人才流动立交桥, 促进劳动力在地区、行业、企业之间自由流动。要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切实落实劳动者权益保护法律法规, 加强党组织和工会组织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提供职工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品质, 促进企业和员工对话协商机制, 维护职工和企业合法权益。

3.2015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度解读 篇三

关键词:司法公正;司法体制改革;法治中国

中图分类号:D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122-02

作为法治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司法的基本功能就是在公共权力的基础上对诸多法律争端提出终级的权威性解决方法。司法公正就为实现司法功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知,人民自由、权力平等、社会正义等的实现必定是建立在司法公正的制度之上。人民法院审判工作是司法公正的生命和灵魂,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一、司法公正的含义

(一)秉持良知

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的立法精神、立法目的、法律原则及法律手段的实现与运用,均要靠法律的实施、执行和具体适用来体现和实现。而法律的具体施行离不开法官的品质和良知。

(二)平等对待

天秤具有平等和公正的涵义,也正因为如此,天秤成为了法律职业的象征。而平等的实现要以公平为前提。公平正义得以实现的一个具体方式就是法官在工作中平等地对待不同的人。司法工作要做到“对事不对人”,不能因当事人的社会身份不同而区别对待,也不能让部分在社会中处于劣势的人受到歧视和不公正的待遇。

(三)合理合法

合理合法不仅是对一名合格的司法人员的行为准则规范,更是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准则,具有法律约束力。依据职权范围,合理地按照法律的规则行使自由裁量权,在遵守法律的同时兼顾情理,同时要避免“一刀切”和机械照搬。同时要警醒自己行使权力的过程中滥用职权,以免与法律的本意偏离。

(四)程序公正

公正是抽象的,程序是具体的、看得见的。因此,程序是司法公正的有效手段和重要环节。在对案件的处理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到遵守法律规定的关于方法、步骤、途径、时限等方面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实现公平正义,还应当以人们感知得到的方式来实现它,让公平正义变得透明化,有血有肉有灵魂。

(五)及时高效

只有效率才会有公正。迟来的公正在一定程度上其实就是对当事人的不公正,即便是当事人能够在以后获得赔偿但是其因此遭受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这就要求提高司法效率,节约办案时间,及时结案。

二、我国司法制度现状对司法公正的影响

(一)现行司法体制制约并妨碍了司法公正

在我国,虽然独立审判原则已被写入宪法并作为其支撑点,但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和具体运行时,法院依然会受到来自同级或上级政府的诸多限制,给司法公正带去很多负面影响。我们甚至可以在现实社会上看到有的地方党政领导法律意识淡薄,对法院存在认识错误,要求法院服从党委领导,这无疑是司法不公最客观的外部因素。

由于司法机关的经费来源、人员编制及工作条件的改善、装备更新依赖于地方政府,造成了法院无法独立。这些现象导致有些领导干部利用手中权力插手干预司法机关正常的司法活动,严重影响其公正性,使案件越来越复杂,弱势群体的利益也受到极大损害。如不进行彻底的变革,促进司法独立、司法公正就会变为空谈。

(二)法院内部管理机制存在的弊端影响了司法公正

根据我国现行的有关法律,法院案件审理一般实行的是两种制度,即合议制和审委会制(除简单案件实行法官独任制外)。这两种制度不仅是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体现,也可以保证司法公正和防止产生司法腐败。但从现实来看,这两种制度剥离了审判与裁决,造成了由庭长或主管院长“把关”、“拍板”最后裁决的现象。

另外,法官作为一个自然人,处在一个由各个社会角色组成的网络中,仅依靠回避制度在审判的实践中很难充分发挥法律效力。再加上我国成文法中出现的弹性条款、弹性幅度,大大增加了裁决结果的主观性、任意性。这显然与现代文明所一致的“法治”精神背道而驰。

(三)监督力度的缺乏影响了司法公正

能够熟知司法审判过程就能够对司法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目前,我国法官裁判过程仅是对庭审活动进行部分公开,并且没有使公开的庭审活动发挥其积极意义。在这方面我们确实应该向其他国家多多学习和借鉴,争取早日实现法官裁判意见的公开。另外,中国百姓的法律意识淡薄,“关系案”思想根深蒂固,一定程度上怂恿了司法腐败,也就酿成了司法不公正的恶果。中国长期的“官本位”、“人治重于法治”的错误理念深深影响着大众,百姓一听到“打官司”,首先想到的是“认识人”、“搞定”、“摆平”,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已严重扭曲,而承办案件人也在长期的“关系案”中迷失了执法方向,法官一度被贬称“吃了原告吃被告”,司法腐败在部分社会民众的怂恿下和部分法官的自身堕落下愈演愈烈,继而使司法公正更成为屡屡成空的美好期望。

三、通过对司法体制的改革来实现司法公正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只有通过对当今司法体制加以整改和完善,才能逐步实现司法公正。

(一)注重法官的高素质培养,实现法官职业化

把国家司法考试作为进入司法行业的必备条件,为甄选高素质人才做好铺垫。根据司法工作的特点,法院内部应有目标地培养尖子人才,培育专家型、学者型的法官。国内司法考试制度的完善,为司法部门选择高素质的法律人才提供了保障,并为培养高素养、专家型的法官队伍铺平了道路。

(二)加强法院体制改革,完善审判方式

健全完善司法公正制度,并使之行之有效就必须使地方法院与地方政府脱钩,这样才能实现司法独立,完善法院的组织人事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法官的回避制度,全力减少甚至消除法官违背规章制度单方面接触当事人。

(三)完善相应监督制度,避免各种干预

人大监督是最高权威的法律监督,是保护司法公正的重要措施。人大对法院工作进行监督的主要目的就是监督人民法院是否严格依法办事。要杜绝直接参与案件的现象(除了特别重大的案件),以防因监督过度而适得其反。

(四)推进司法改革,建立心证公开制度

法官参照法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行使自由裁量权的实践过程是一个自由心证的过程。自由心证要在诉讼过程中及裁判文书中充分展示。裁判文书其实就是使案件的当事人以及社会大众对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正当化有一个可以看到的外在的判断标准。要实现公正司法,必须实行司法公开、审判公开,推行阳光审判,将司法工作置于公众的视觉之中,真正实现公正司法。

(五)提高司法效率,着力缩短诉讼周期

没有效率,何来公正?迟到的正义,就是非正义。一个案件的审理,若得不到及时的审判,实现诉讼目的,原、被告双方就会无休止的耗下去,为诉讼付出时间、付出心血、付出巨额的成本,生产生活不能正常进行,弱者得不到及时的救助,最后却是赢了官司输了钱,输了事业,输了信心。所以,在效率服从公正的原则下,要充分注意效率在司法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它可以摧毁公正,否定司法公正的价值。

诉讼法对审限的规定都是3个月、6个月等,有的时间还不计算在审限内。但对于牵扯之中的当事人来所,也许就是漫长的岁月。事实情况是一个案件了结之后还会有一审、二审及执行等程序,且一审、二审之间还有时间差,不能连续计算。所以我们要尽量缩短诉讼周期,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得以实现,让当事人感受到司法公正及司法的温暖。

综上所述,司法公正对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起着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虽然在新的时期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为推进司法公正提供了良好的法治环境。但我们仍然应清醒的认识到中国是人治传统浓厚的国家,实现司法公正的道路还很漫长,但中国的司法公正一定能够在不远的将来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而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2-03.

〔2〕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而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困[N].人民日报,2014-10-29.

〔3〕中共中央关于全而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江必新,工红霞.法治社会建设论纲[J].中国社会科学,2014,(01).

〔5〕龙宗智,李常青.论司法独立与司法受制[M].重庆:西南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

〔6〕程竹汝.依法治国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7〕孟建柱.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N].人民日报,2014-11-07.

〔8〕何皞.破解无诉讼行为能力人参加民事诉讼的法律难题——以规范司法精神病鉴定为路径[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2,(03).

4.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 篇四

核心提示

五中全会直面很多发展难题其经略方策也气势恢宏但落脚点还是普通百姓。这次全会已经明确要坚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共享式发展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依归。有效的制度安排将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将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注重机会公平将使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颜晓峰教授受哲学熏陶多年常能洞察发展难题并力图慎思之明辨之运筹之破解之。以此国士之学养作为宣讲家五中全会解读之开篇当不负诸君 很高兴来到宣讲家网和大家交流十八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十八届五中全会是2015年10月29日落下帷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以下简称《公报》也公开了。我们就学习《公报》来领会五中全会的精神。这次交流的题目叫“牢固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想通过这个标题来表达我对五中全会精神的理解。

一、五中全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的一次重要会议

五中全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的一次重要会议,怎么理解它的历史意义,学习五中全会精神,主要是通过五中全会的重要文件来把握。主要有这样几个重要文件。一是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做的工作报告。二是习近平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讨论稿的说明。三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四就是《公报》。这次会议的精神主要是通过《公报》得到了集中反映。我们对五中全会精神的把握我做一个大致的梳理叫做“六个准确把握”。

(一)准确把握“十三五”时期的历史意义

五中全会的主题就是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就涉及我们怎样理解“十三五”规划怎么理解“十三五”时期这是我们对全会精神所要准确把握的第一点。“十三五”时期的历史意义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述。第一句话就叫做确保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决战决胜。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到建党一百周年时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在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就剩下五年。可以说我们当前所处的历史时期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决胜阶段。能不能取得胜利呢

这就有一个总体的规划。第二句话奠定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坚实基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时要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样的话,“十三五”时期可以说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奠定一个更加坚实的基础。通过这两句话的概括我们就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十三五”时期的历史意义。“十三五”时期的历史特征是什么呢?是规划期与决胜期的重合。“十三五”时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重合的。同时“十三五”时期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过渡期。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到2020年就算是实现了实现以后紧接着又要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过渡。我想这是我们对全会精神的第一个“准确把握”。

(二)准确把握“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

“十三五”时期做规划首先就要理解我们现在所处的发展环境。五中全会是这样定位的即重要战略机遇期与严峻挑战并存。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我们仍然存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们在发展的道路上面临着这样那样的严峻挑战这是并存的。这就构成了“十三五”时期的基本特征。“严峻挑战”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呢?就是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多种多样这样那样的矛盾叠加在一起,矛盾的复杂性更凸显了。前进的道路上有这样那样的风险和隐患。在这样一个条件下,我们就要清醒地认识我们所面临的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我想用十一个我们面临的课题来表达我们对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理解。第一利益分化多元如何凝聚人心随着我国的发展利益格局发生了变化分化成不同的利益格局,利益关系也是多元的利益关系。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对我们党和民族来说凝聚人心这个问题很重要。第二需要核心价值,如何明确导向,我们现在有13亿人口,这样一个大国,必须要有一个核心价值观来把各个民族、群体、地区凝聚在一起。这

就需要我们明确发展导向。否则我们这个民族就失去了凝聚人心的基本核心价值。第三安全形式复杂如何总体安全我们的安全面临这样那样的挑战,无论是周边地区还是我们的东海、南海问题,还有国内的这样那样的社会矛盾,我们怎样能保证我们的总体安全,前几天美国军舰在南海挑衅,它实际上就是对我们的国家安全环境、安全底线来进行挑战。第四发展动力减弱如何推动发展因为我们现在看到了,我们发展的速度从两位数降到一位数还有下行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推动发展,与此相关的是,第五,经济增速放缓,如何提高质量,大家都很关心经济形势,增速放缓了,我们仍然要发展,我们就是要在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做文章。,第六,人民积极参与如何扩大民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权益意识、民主意识、自主意识也在增长。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参与公共决策要有自己的表达渠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呼应人民群众这种积极性来扩大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第七,制度效能受限,如何有效运行,我们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还有各种具体制度。我们有我们的制度优势但是在现实的运行当中我们的制度的优势、制度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第八,治理方式滞后,如何现代治理,2014年召开的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就是说,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把法制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我们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呢,就是我们要实现从传统的人治到现代的法制的转变,这对于我们各级政府、领导干部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课题。第九,信息方式变革,如何主导话语,我们知道,信息传播方式和过去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大大不一样了。在这样一种互联网成为主要的信息传播方式的形势下,我们如何主导我们的话语,如何建立我们的话语主导权这也是我们面临的课题。,第十,腐败频发多发,如何重整行装,我们党有这样一个重大的任务,也就是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怎样往前走的问题。,第十一,大国地位增强,如何经略世界。经略世界,不仅是经略周边。我们看到,我们国家的大国地位增强了,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也经常在国际的重要会议、重要场合和多国外交中显示我们的大国风范。这样的话,如何处理好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如何在世界的发展中更好地发展中国,都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也是我们的挑战和考验。这是第二个“准确把握”。

(三)要准确把握“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

制定“十三五”规划首先就是要明确“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公报》已经把我们发展的指导思想明确了。其中提到了一句话就是“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这个表述是第一次。大家怎么理解呢?首先新常态就具有在新的发展阶段的阶段性特征。在这样一个经济发展新常态面前,我们党就是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特别是要引领新常态;(四)准确把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六;“十三五”规划的发展目标就定位在“十三五”时期;“六大原则”;“立”什么呢,立法;(五)准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大家在2012年学习十八大报告时都已经看到,十八;充实了新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反映了什么呢?;反映了我们党和国家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的丰富;我想有这样“五个是要引领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依靠什么呢,依靠相应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这是“十三五”规划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问题。“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把握。一是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我们过去强调的是高速发展,现在新常态,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保持那样的高速增长,因为那样的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与此相适应,虽然我们的发展速度降低了,但是我们的发展质量和效益要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怎么提高呢?根本来说,就是要依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实现。二是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这是发展方式的转变。三是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这是经济结构。四是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过去,我们的发展速度依靠资源,利用资源的大量投入。另外,我们的劳动力成本较低,以此来吸引投资,提高利润,但也是不可持续的。所以,转向创新驱动的发展机制和发展方式是我们对“十三五”规划指导思想的理解。在总体理解把握的基础上我们对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要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这是对五中全会精神的第三个“准确把握”。

(四)准确把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六大原则”

“十三五”规划的发展目标就定位在“十三五”时期怎样才能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呢五中全会提出了

“六大原则”。,第一个原则,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就解决了我们发展的价值目标问题,也就是说,它让我们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为了谁、是依靠谁、是服务谁的问题。所以要把人民主体地位作为我们的基本原则。第二个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这就回答和解决了我们的发展方式问题。有了发展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有了发展的价值要求,是为了人民的全面小康。同时,我们还要探讨,我们依靠什么样的发展方式才能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以我们提出了科学发展的发展方式。第三个原则,坚持深化改革。这就是回答和解决了发展的动力机制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十八大之后的第一件大事提了出来,也就解决了我们发展的动力机制问题。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那样的因素阻碍着生产力的积极发挥,阻碍着人民群众积极性的发挥,以及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这怎么办,那就要改革。改革那些妨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利益关系、利益格局,改变那些阻碍、妨碍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所以我们看这两年,全面深化改革,一件一件地推行,从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社会领域、生态领域、文化领域,还有党的建设领域、国防和军队领域,全面推进的举措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来了一个强大的不竭动力。第四个原则,坚持依法治国。这是解决我们发展的制度基础问题,解决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度基础问题。因为我们讲,改革是“破”和“立”的辩证统一,既要“破”也要“立”。

“立”什么呢,立法。通过法制体系的完善,通过立法、执法、司法到全面守法,通过整个法制程序、法制体系的建立,使国家的发展有一个基本的法律制度保障,有基本的法律制度来维护发展秩序。否则,人们就会对发展缺乏良好的预期,因为不知道会有什么情况,会发生什么变化。但是我们坚定地推进依法治国,就能让人民群众看到确定性,看到未来,对未来有一个良好的预期。第五个原则,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两个大局实际上就是解决我们发展所需要的战略思维问题。发展是我们国家的发展,但是我们国家的发展又不可能脱离国际社会,脱离世界的发展而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把“两个大局”统筹起来,也就是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不仅仅是要把国内的事、国家的事情做好就可以了,因为我们不可能在脱离外部环境、外部世界的条件下进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所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样的战略思维,也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基本条件。第六个原则,坚持党的领导。这是解决我们发展的领导核心问题。也就是说,要实现“十三五”规划,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样一个奋斗目标,必须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

(五)准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 大家在2012年学习十八大报告时都已经看到,十八大报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一系列的目标要求。这次的“十三五”规划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在十八大提出的基础上又充实了新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反映了什么呢?

反映了我们党和国家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的丰富性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和把握。,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在《公报》中有一段话说得很清楚。通过比较“十三五”规划建议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和十八大报告中所提的目标要求我们又有哪些新的内容、新的内涵呢?

我想有这样“五个强调”。这“五个强调”是有新的要求、新的内涵和新的信息的。第一,强调保持中高速增长。在全面建成小康的过程中,我们对发展速度的要求是保持中高速增长,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只要保持每年6.5%的经济增长速度,就可以叫中高速增长,就可以达到2020年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这样一个发展目标。这是对发展速度的要求,明确提出来的。第二,强调发展的包容性。我们的发展,不是单方面的发展,不是单个价值目标的发展,也不仅仅是某一类、某一个地区、某一类人的发展,我们的发展要有更大的包容性。也就是说,各个地区、民族、群体都要纳入我们的发展框架中,都要享受我们的发展成果。这是“十三五”规划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强调发展的包容性。第三,强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我们知道,拉动经济增长有投资、出口、消费这“三架马车”。现在,在这“三架马车”当中,我们更加强调的是消费,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怎样才能鼓励消费呢,怎样才能让居民既有比较全面、厚实的社会保障,没有更多的后顾之忧,同时又能够有自己的收入,能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消费支出,这也是我们在“十三五”期间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第四,强调脱贫。摆脱贫困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还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所以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脱贫的重要性,规定的细致程度和要求的标准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要求和标准。因为,如果脱贫问题不解决,大面积的地区性贫困问题不解决,我们很难说是全面小康。从目前我们国家的贫困人口来看,如果按照我们中国的标准来看,我们现在还有7000万人没有脱贫,还有5年的时间,我们能不能让7000万没有脱贫的人口中绝大部分人脱贫,如果按照联合国的标准就更高了。按照联合国的标准,现在我们国家还有2亿左右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2亿左右的人实际上已经接近总人数的1/6。所以说,脱贫的重要性、迫切性,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的攻坚战。第五,强调国家治理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十八大之后,三中全会提出来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对国家的社会建设、政治建设等各个方面建设的一个新认识。也就是说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经济建设方面、社会经济方面、文化建设方面、生态建设方面的全面小康而且也是政治建设方面的全面小康。也就是说要通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来提高我们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涵的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可以说如果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六)准确把握“五大发展理念”;《公报》用较大篇幅来阐述“五大发展理念”要求我;

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确立新的发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要务;发展方向问题最后要找准发展着力点;种各样的问题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和西部地区发展;会已经明确要坚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

三、五大发展理

时也可以说如果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不能取得显著的进展和成效的话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也很难实现。我们要依靠国家治理现代化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这是理解五中全会精神的第五个“准确把握”。

(六)准确把握“五大发展理念”

《公报》用较大篇幅来阐述“五大发展理念”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并且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必须确立新的发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要务是发展发展就是要回答和解决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我们党从新中国成立后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一直在深入探讨发展理念问题,并且也在不断地创新、丰富发展理念问题。从世界来看各国在近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对发展理念问题也在进行深入的认识和反思意在提出符合现代化和新经济的发展理念。因此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确立的新的发展理念可以说是我们党在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问题上做出的又一次新提升、新成就。因此在理解、把握发展理念问题时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第一发展理念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首先要通过明确发展来筹划发展其次要解决好发展方向问题最后要找准发展着力点。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发展环境下面临的发展着力点也不同。因此集中思考和回答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问题就形成了一定的发展理念。第二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这也涵盖了思想和实际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发展需要靠实践来推动而发展又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论、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我们在实现理论创新、思想解放、价值观变革的过程中也是在为实践和行动提供理论指导。因此用新的发展理念和新的发展成果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对于我国的发展而言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第三发展理念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而发展理念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从发展的角度可以归纳出五点发展难题。一是发展动力怎样转型。我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时间中所取得的发展成就是巨大的这些成就一部分是在传统发展方式的基础上取得的。面对新的环境如何实现发展动力的转型也逐渐成为我们所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二是发展矛盾怎样处理。邓小平曾说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也就是说在推进发展以后也会相应地产生新的、大量的矛盾和问题。例如在近几十年的发展进程中一方面是社会发展速度和经济发展速度得到快速提升人民的收入逐年提高生活水平也得到相应的改善。另一方面快速的发展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和西部地区发展存在较大差距、不同社会群体间收入差距较大、社会资源分配不平衡等。这些都是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问题也是我们应该极力解决的难题。三是发展环境怎样保护。在发展过程中部分地区环境被破坏土壤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程度严重部分地区资源面临枯竭植被、地表遭到严重的破坏。如何在发展的过程中处理好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同样是我们应该解决的难题。四是发展空间怎样拓展。发展既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一定的时间段内进行的发展同时也是在一定的空间内进行的发展。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社会人员和物资的大量交互我们所面对的发展空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地域上更广阔的、多维的、新颖的发展空间已经出现。例如“互联网+”这一新兴产业模式实际上创造了一种新的发展空间而发展空间越大发展余地就越大。因此怎样更加有效地实现发展空间的拓展也是有待解决的问题。五是发展成果怎样分配。发展会产生财富的增加而财富的增加不仅要看财富增加的总量也要将财富的分配情况考虑在内。因此怎样更加明确地表明财富分配的实际情况让更多的人共享发展成果也是在今后的发展当中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重大的分配问题。面对这些发展难题我们要解决它、改变它要明确发展目标、发展价值和发展道路力求实现健康、有序的发展。核心提示五中全会直面很多发展难题其经略方策也气势恢宏但落脚点还是普通百姓。这次全

会已经明确要坚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共享式发展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依归。有效的制度安排将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将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注重机会公平将使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颜晓峰教授受哲学熏陶多年常能洞察发展难题并力图慎思之明辨之运筹之破解之。以此国士之学养作为宣讲家五中全会解读之开篇,当不负诸君。三、五大发展理念反映党对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我们讲了我们党一直在探索发展规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都做出了自己应有的理论贡献提出了每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发展理念使我们在发展规律的认识上不断推进、不断深化。现在我们这“五大发展理念”实际上可以说是我们党对发展规律的一个最新的认识成果。下面我根据《公报》的精神、内容把这五大发展理念的要点也把自己的学习体会给大家介绍一下。

(一)坚持创新发展

创新发展的要求,就是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为什么要把创新发展放在发展理念之首,要把创新提到当今时代条件下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因为仅仅依靠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样一种发展方式是难以为继的。我们怎么样能够在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条件下保持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呢,那就是挖掘内部潜力这就是创新。通过创新来生产出新的财富、新的资源、新的功能和效用。这是我们现在发展的一个着力点。所以在五中全会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对于创新发展也讲了很多我们在这里也就提示几个要点。一是培育发展新动力。二是拓展发展新空间。这两个我们刚才都讲了。三是构建产业新体系。我们原有的产业结构更多地依赖于传统产业那么新兴的产业凸显它的成长、成熟使我们的产业体系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四是构建发展新体制。就是如何在新的体制机制下使我们的发展有一个大的提升。这是我们讲五大发展理念的第一点坚持创新发展。

(二)坚持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的要点就是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发展全面小康强调的是全面全面就是要把我们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当做一个整体来推进不能单向独进不能把每一项建设、每一个地区、每一类人群的发展置之不理。如果出现发展的矛盾那么实际上就是不够协调。所以我们说把协调发展作为我们“五大创新理念”的第二条强调发展的整体性。对于协调发展全会也做了深入地、全面地阐述这里有这样几点可以再提示一下。一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目前来看我们推进城镇化势头很快成果也很显著但是在城乡之间发展上的差距以及各种各样的条件差异还是有不少的问题的。还有区域不同区域之间也要协调发展。二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发展需要社会发展作保障如果社会建设之后社会管理混乱社会治理属于比较初级的阶段那么经济发展也很难有一个很好的;(三)坚持绿色发展;绿色发展事实上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通过这;(四)坚持开放发展;坚持开放发展的要求就是要形成深度发展的互利合作格;的、很管用的举措来体现我们的开放发展理念;(五)坚持共享发展;共享发展,也就是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共;康,不能把某个民族排斥在于比较初级的阶段那么经济发展也很难有一个很好的社会环境、社会条件所以我们强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三是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讲我们“四化”的协调发展问题。新兴工业化和信息化怎样协调发展如何为我们的新型工业化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城镇化的发展怎样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能够同步以及农业现代化。“四化”要协调发展。四是国家硬实力和国家软实力的协调发展。我们知道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构成了国家的硬实力但是一个国家要富强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光有硬实力还不行还要有软实力。软实力对于国家的发展起了一个支撑的作用。就像人一样人是有精神的、有意志的人虽然看不见但是对一个人的成长对一个人能力的提高、贡献的付出都起到一个实实在在的支持和支撑作用。民族的发展也是一样。所以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也就是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物质上的富强也是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强盛不仅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准提高了而且我们的文明素养、我们的精神世界、我们的文化生活也提高了。五是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我们要发展就要有安全的保障我们要富国就要有强军的支持。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如果我们没有巩固的国防没有强大的军队那么民族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今天我们经济要发展国家的经济实力要提高我们也要有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来为全面小康提供安全保障。这是第二大发展理念。

(三)坚持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事实上就是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要达到的效果要达到的目标就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一个重要的发展理念。人类生活依赖自然界离不开自然界但是同时人的生活又是在消耗自然界的资源。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如何保持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对于我们来说是很现实的问题。我们国家的资源容量比如人均水的拥有量、人均矿产的拥有量、人均森林面积拥有量在世界平均水平上来看都是比较低的。这就是说我们的生态环境是比较脆弱的就是说绿色发展对于我们国家来说特别是一个要实现全面小康、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这个矛盾一定要得到很好的解决。也就是总书记所说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如何把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统一起来这是我们发展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首先我们要确立绿色发展。只有绿色发展这条道路才是可持续的道路。黑色发展、白色发展都是以自然资源的破坏和不可修复为代价的实际上是吃祖宗饭给子孙留下了大量的后遗症。所以全会精神也提出一些新的关于绿色发展的思想理念。一个是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新贡献。我们提出国家安全包括生态安全生态并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生态它实际上是一个世界性的生态是全球性的生态。所以我们要在全球生态的大的视野下来看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第二个要点我们强调怎么样能够实现绿色发展全会提出就是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通过这些科学合理的格局来使我们的发展符合绿色发展的要求。再一个要点这次全会提出了资源观的概念要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就是说如何使我们的资源使那些能够循环利用的、能够节约使用的更好地为我们人类的生活来服务。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确实看到了仍然有不少资源浪费的现象。这是第三个新的发展理念。

(四)坚持开放发展

坚持开放发展的要求就是要形成深度发展的互利合作格局这也是这次全会所强调的发展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就是说我们的发展必须放在全球经济发展的格局中来推进。因为现在世界经济深度融合人类不仅形成了经济的交往、交换、贸易关系有不同程度的经济共同体关系同时在这个基础上又具有利益共同体的关系具有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开放发展是我们必然的一种选择。所以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对开放发展也做了很多深入的论述。比如提出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那么我们要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有一个利益共同体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开放发展所要解决的问题。再有就是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说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使我们国家的对外开放和国际战略融为一体是一个大手笔、大布局。再有就是强调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通过这些很实际的、很管用的举措来体现我们的开放发展理念。这是第四大发展理念。

(五)坚持共享发展

共享发展,也就是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共同建设、共同享有。这是我们发展里所强调的、所落实的。也就是说我们即使推动了经济保持中高速发展即使经济财富按照既定目标提高了、增长了但是如果全体人民在经济发展的成果面前缺少获得感缺少共享感缺少公平感这样的发展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要的发展。所以我们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必须要有共享发展。共享发展的专门提出也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性质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所以在共享发展问题上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也提出了很多很切实、很符合当前人民群众愿望要求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一是要求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是获得感而不是剥夺感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标准。大家感到改革发展我是受益者我是获得者这是我们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标准。二是强调注重机会公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怎样让大家共享呢首先就要从机会公平做起给大家有一个共同发展的起点、机会和权利。我们讲全面小康不仅是各个领域的小康而且是各个人群的小康、全体人民的小康。所以为什么习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每个民族都要全面进入小康,不能把某个民族排斥在小康之外。习总书记还讲“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是检验全面小康最重要的行业和地区。怎样保证我们的农村能够同时进入小康社会三是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这也是我们解决共享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公共资源、公共服务比如说医院、学校还有各种各样的公共资源如何能够让人民群众都能够享受到都能够得到同等的、同样的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四是强调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五是使我们的教育均衡发展。让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教育。六是促进就业创业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使劳动力能够有就业的机会能够通过就业来改善自己的生活。七是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也是讲在收入分配上我们要通过这样一种指标来体现和坚持共享的问题。八是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这也是我们要着力推进的问题就是说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在社会保障方面医疗是一个大头要通过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改变那种因病致贫的问题。九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十三五”规划提出一个“健康中国建设”。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通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使人民群众不仅生活水平提高了而且健康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十是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以上是对“五大发展理念”做了大致的梳理;

四、树立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树立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规定了和导向了我们的发展要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去进行;育两个孩子政策。这次“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些都表明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的道路上通过这些具体的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包括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等等方面来让全体人民都能够享受得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自己、家庭以及人民群众所带来的幸福感、满足感和获得感。

以上是对“五大发展理念”做了大致的梳理。当然我们今天也只是初步的学习以后随着我们读到更多公开发表的文件通过更多的学习、思考和研究对新的发展理念会有更多更全面更为深入的认识成果。

四、树立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5.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 篇五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

同志们:

按照演发„2015‟2号《关于开展大演乡2015农村党员干部主题教育的实施方案》的要求,今天借召开 “小学教”动员会的机会,与大家一起对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进行探讨和学习。

我今天的讲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进入法治新时代”。侧重讲一下四中全会的历史意义、理论意义、政治意义、国际战略意义。

(一)四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四中全会的历史意义,必须把它纳入到历史长河中去,用历史视角和历史视野来看。170多年前,鸦片战争让中国从一个骄傲自信的东方文明大国坠入到深渊,已经成型几千年的中国封建制度的那一套发生了致命性的缺陷,与此同时西方国家的制度发挥了优越性,使得他由弱转强、由衰转盛,在历史的大竞争中中国落后了、而且挨打了。

2014年是建党93周年,这次四中全会报告,实际上是建党93年来第一次专门以法治为主题做的报告、做的决议,这是前所未有的。新中国建国65年来,第一次以如此高规格的会议去讨论法治问题也是前所未有的。

如果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中间点,前后我们就可以分为两大时期。

第一个时期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到1956

年,把它称为新中国法治的初创期,什么叫初创呢?用毛主席的话说,就是百废待兴,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于是,1951年“惩治反革命条例”率先出台,1950年的《婚姻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先后出台,法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第二个阶段,就是从1956年到1966年这十年,法治的建设可以说是乏善可陈,这个阶段称之为相对停滞的时期。这个相对停滞不表示一点进步没有,比如说,有“工业70条”、“农业60条”、“商业40条”,这一些文件,不是正宗的法律文件,某种意义上它属于党的政策,所以说把它整个这个阶段称之为停滞不前,或者是相对停滞时期。第三个阶段,就是1966年到1976年,文革十年,十年倒退,在这个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砸滥公检法,造反有理、革命无罪,整个法治建设都谈不上,公检法机关都没了,相关的工作人员都没了。所以说,现代化的法治建设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完全谈不上,把他叫做法治的彻底破坏时期。以上就是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基本情况。

接下来我们进入下一个历史时期,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我们首先进入到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恢复建设时期,从1979年到1996年。以十一届三中全会宣布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为起点,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推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我们的法治走上了正轨,取得了不少的成就。接下来进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的新阶段。这个阶段把它的时间节点放在2012年,就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四中全会的《决议》,是三次会议的三个文件。十八大的文件讲到,中国未来建设和发展的总目标:到205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 2

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手段、唯一途径。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我们才有可能让我们国家更强、人民更富,最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保障。如果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角度看,两个全会的《决定》就像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是两个轮子。如果站在法治保障的角度看,法治保障本身不是目的,在他的保障下、保驾护航下我们全心全意地全面深化改革,最后达成小康社会的建设,基本上就是这个观点。所以说三次重要的会议、三个文件,内容非常丰富,逻辑是一体的,大体是这样一个情况。以上是他的历史意义,主要从新中国成立65年,跟大家进行了分享。

(二)四中全会的理论意义

四中全会的理论意义可以从两个角度跟大家讨论。首先,确立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思路、新目标和新任务,这儿罗列了六个方面。

第一,未来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吴邦国委员长宣告,2010年建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现在提到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从法律到法治一字之改,内涵更加丰富了、外延更加扩大了。法律指的是法律规范本身,这个体系基本上形成了,但是光有规范能行吗?我们古代的圣贤孟子说:“徒法不足以自行”。就是说光把法律白纸黑字写出来,能自我运行吗?不可能的事情,怎么样把法律从纸面上转化到行动上,转化到实施当中,这才是重要的。这种转变在本次全会的《决定》当中就提出了,法治体系既包含了规范体系,还包括法律实施体系、法律保障体系,还有监督体系。

第二,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句话是两个意思,第一,我们要走法治道路,而不走人治道路,第二个意思是说,是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然不是全盘照搬西方的那套、全盘西化的那套,这是第二个基本任务。

第三,坚定不移贯彻新十六字方针。刚才已经给大家介绍了,小平同志讲了16字方针,新16字方针是什么呢?针对立法,要科学立法;针对执法,要严格执法;然后是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针对法治的四大环节,用最重要的那个价值来对他进行限定,就是科学立法、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全民守法。

第四,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我们党对整个社会,所谓治国理政的整体研究和判断越来越科学了,现在讲的国家治理不仅仅是国家法律法规体系,还包括了党规政治体系、政治协商制度体系和基层自治制度体系等等,整个中国要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方方面面都起作用,不能只靠国法,还要靠党规,还要靠社会制度。因此我们说,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重要的任务,或者说重要的目标。

第五,要树立宪法法律的权威,依法制约公权力,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英国是大西洋上的一个岛,他很小的面积、很少的人,但是却造就了近代世界的首强,建立了日不落的帝国,为什么?关键是法治。在大清朝,乾隆皇帝的时候,英国人曾经派了一个使团,马嘎尔尼使团到中国来,当时乾隆很傲慢,我们国家没有任何有求于你的,你们来恳求我给你做贸易,而我还不太愿意给你做贸易。等于说我们国家应有尽有,中华之大应有尽有,我什么都不需要,但是我可以在你走的时候赏赐给你一些东西。请注意这样一个时间节 4

点,当乾隆皇帝以万分傲慢的心境把马嘎尔尼使团送走的时候,马嘎尔尼所代表的国家却如日之初升,像旭日东升一样,英国的生产力、人家的制度建设都在一天天进步。英国,这么一个小国寡民,却能够成为日不落帝国,关键在治理,不在于人口。你可以想象一下,英国占领印度,印度当时就有4、5亿人,他得派多少人,如果全靠人,全靠武力、部队的话,需要多少部队才能把这样一个国家占下来。事实证明,他没有靠军队,他没有主要靠人,靠的是一整套完整的殖民制度或者殖民法律。大家可以看一下我国香港地区以及新加坡,同样是华人社会,经过了英国的殖民,虽然我们说殖民主义是糟粕的,有很糟糕的一面,但是英国这个国家,他给香港、新加坡、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泰国这些国家、这些地区,留下了法治,很重要。就是说把殖民主义赶走的同时,不能把法治这样一个“孩子”也扔出去,但凡保留了法治的地方或者国家,社会秩序井然,他的建设有预期,可保障。英国法治的精髓其实就是两句话,一个就是制约公权力;第二个就是尊重和保障私权力。第六,坚持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和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相结合。这是四中全会的核心点,就不展开讲了。

(三)四中全会的政治意义

政治意义就是说只有建成社会主义的法治体系,推进良法善治,才能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第一,怎么看待法治,这非常重要。法治和人治息息相关,也就是说一提起法治,就有另外一个词,人治与他如影随形,如果问人治好还是法治好,根据我们今天的文件,显然似乎该回答是法治好。

建设法治国家为什么比人治好,中国走向法治有什么样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呢?这里有四大原因:第一,中华文明五千年的“人治”历史有深刻的教训。我们说罪行没有法定、刑讯逼供等等这样一些东西,在古代的文献当中比比皆是。第二,市场化取向改革的决定性推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体的地位需要法律来保障,主体的财产需要法律来保障,主体与主体之间处理财产关系、人身关系必须平等,这样一个地位、程序都需要法治来保障。市场经济要求法律保驾护航,从这个意义上看,市场经济每往前走一步,都呼唤着法治改革向前进。我们现在已经取得的诸多法律成就都跟市场取向改革有关系。第三,对外开放,接轨国际通行规则的必然结果。中国全面推进法治,走依法治国的道路,是对外开放的结果。对外开放以后,国际上的许多国家、许多文明类型,都是搞法治的,我们不搞说不过去。加入世贸组织,参与到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环境全球化、公共事务全球化,势必要求我们法律全球化,也就是说我们国家的法律制度要与世界的法律制度接轨。

以上是关于这个政治意义的解读,从最近媒体报道的张辉、张高平叔侄冤案、赵作海冤狱、佘祥林杀妻冤案,可见一斑。

(四)四中全会的国际战略意义

最后一个意义,就是四中全会的国际战略意义。只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才能在国家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毛主席在建国的时候就说过,要让中华人民共和国傲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但是这样一个伟大梦想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呢?靠什么来实现呢?这是一个问题。有些同志说,靠经济来实现,这话是对的,但不全面。如果 6

没有政治力量、没有文化的力量,没有制度的力量,经济再强大也会被打败。未来我们国家面临的竞争是残酷的,是国家与国家的竞争,特别是中西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竞争会很激烈,怎么样才能够在这样一种竞争中决战决胜呢?关键在制度。回顾1500年前,中国唐朝,整个东亚区域的周边国家,比如说日本、韩国等,这些国家纷纷派人不远千里、万里,穿越惊涛骇浪来到中国、来到长安,就是要学习唐朝的典章制度、礼仪风貌。学这些东西他们国家才会变强、他们国家才会变好。当年的唐朝之所以很厉害,就在于制度和文化被世界人民向往,世界人民愿意模仿、愿意借鉴、愿意跟从、愿意复制。如果中国的社会治理体系、中国的法律法规体系被世界人民向往,世界各国愿意借鉴、吸收、复制,中国才真正成为世界强国。

同志们,刚才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了关于十八届四中全会相关精神,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见谅!

6.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篇六

12日下午,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为期4天的全会听取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2日晚,新华网邀请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宋世明、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做客新华访谈,权威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十八届三中全会有两个独特历史使命】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宋世明说每次三中全会都承担着独特的历史使命,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历史使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独特的历史使命:确定的全面改革,也就是五项改革实际上是为五个建设提供体制支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所以再也不能单打一了,它是五个改革支撑五个建设,并且是一体化。

第二个独特的历史使命:中国的转型期不能无限地拉长。宋世明说今年是2013年,离2020年满打满算七年多,时间不等人,所以中国的转型期不要无限制地拉长,中央进行全面部署、系统推进,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全面改革方案有三个亮点、三个难点】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内容有三个亮点:第一是全面、综合、协调;第二是长期性,比如十年内,或者到2020年的话起码是一个七年内的改革方案;第三就是遇到的问题更加复杂、难度更大,所以必须得要有一些突破点。

三个难点:一是对改革的一些阻力,总书记和总理在很多场合都说了一些利益的藩篱要破除;二是这次也提到一个更高层次的开放,就要和国际的一些体制接轨。比如说我们建立的上海自贸区,到底怎么建立?我们过去的管理都不适应;三是人们对改革的思维方式,人们的思想是不是解放,公报里也提出胆子要大一些,这些方面也要有一个观念意识的跟上,也要对全会的公报、中央的决定要有一个共识。

【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性突破】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认为这次经济体制改革有所突破的,一个是对国有经济提出一个“活力”,这个以前是没有的。第二是这次提出要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创造力我觉得就是从现在国外以及我们国家的情况来看,许多创新是民营经济进行的,包括技术研发,所以要调动这些活力和创造力。另外又提出了一个产权保护制度,混合所有制经济,公报里第一次提出来混合所有制经济,也就是以后国有的里面可能也有民营的股份。

【行政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宋世明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确保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政治体制改革当中的亮点。

宋世明认为权力的职权法定、行为法定、程序法定、责任法定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政府治理有三个亮点,在做什么上更加清楚,在如何做上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落脚点有新内涵。如果在学术上讲,中国的政府治理是慢慢地在从传统的公共行政迈向公共管理。

【生态保护是政治问题、民生问题、科学问题】

十八届三中提出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要有自然资源和产权制度用途管制,划定生态红线,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以及改革生态环境的保护管理体制。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认为这么几个层面,一是把一些资源的产权变得更加清晰,并且保护起来。还有一个就是资源要有偿使用,比如说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等,要有一个补偿机制。生态保护管理体制体现了这么几个意思:首先,在干部考核机制上,不能GDp为重了。其次就是要有严格的法律制度。还有一个就是要调动社会的积极性,老百姓要去监督。最后一个就是税收和市场,税收就是一些排放高的要征税,要征环境税,另外比如可以有一些碳交易等现代市场机制要建立起来。这就是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体系。

7.2015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度解读 篇七

通知指出,要认真组织学习、全面准确宣传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引导人们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全会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切实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全面落实党内监督责任,突出抓好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通知强调,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要注意把握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基本精神,《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基本要求,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落实全会确定的各项任务。

通知指出,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问题,审议通过《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对于深化全面从严治党,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应对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准则》和《条例》紧紧围绕全面从严治党这个主题,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充分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新经验新成果,并结合新的实践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为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提供了根本遵循,对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更好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通知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视野开阔、总揽全局、求真务实,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进一步深化了对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开创党的建设新局面的行动纲领。

通知指出,全党同志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更加坚定地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更加扎实地把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继续奋斗。

通知要求,要分层次组织学习。认真抓好广大党员、干部学习。要把学习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为全党理论武装工作的重点任务,纳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定周密学习计划和方案,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全面准确掌握全会精神。重点抓好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学习。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要把学习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为重点内容,列出专题进行研讨,力求学深学透、融会贯通。突出抓好省部级以上高级干部学习。要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研讨班、培训班,推动高级干部带头学习、带头研讨,为全党作出示范。

通知要求,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宣传分两个阶段进行。从全会结束到明年春节为第一阶段,主要是全方位、大力度宣传阐释全会精神,迅速形成规模、形成声势,营造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的浓厚氛围;从明年春节到党的十九大召开为第二阶段,主要是加强深度新闻宣传和理论研究阐释,把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引向深入,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为党的十九大召开营造良好氛围。

8.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心得 篇八

关键词: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改革;人民群众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中國的改革走进了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必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带来更加幸福美好的前景,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将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一、从国家繁荣强大看人民群众受益

中华民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了深重的苦难,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中国人民始终以不屈不饶的精神,不断奋起抗争。在起伏跌宕、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挣脱了几千年苦难深重的枷锁,开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伟大进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初步繁荣昌盛,全国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广大人民群众是国家繁荣强大的最大受益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路决定命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是中华儿女几代人前赴后继奋斗的梦想,是全国人民共同的追求。祖国的强大与否,与每个中国人都是息息相关的,每个中国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老百姓都盼望国家好,因为只有国家好,大家才会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战略目标和任务,保证了我国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才能使我国的发展沿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轨道前进,从而让老百姓放心,使全国人民群众更加受益。

二、从社会经济发展看人民群众受益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认为,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发展前进的,只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社会才能前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体现了先进生产力的要求,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历史观,将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到历史唯物主义高度做出的正确决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适应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推动了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相适应,适应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必将推动我国经济更好地发展,也必将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我们将欣喜地看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目标完成之日,也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之时。到那个时候,中国的面貌必将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呈现出更加广阔的前景,广大人民群众必将享受到深化改革带来的美好成果。

三、从关注民生看人民群众受益

全面深化改革十分关注民意、关注民生,随着我国改革的全面深化,全国人民将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这是执政党的庄严承诺,也是亿万人民的共同心声。中国共产党在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任务时,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深化改革的奋斗目标,总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把惠及人民群众利益,让人民群众受益,作为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也是深化改革的落脚点和目标。我们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人民群众是深化改革的动力源泉,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就是为人民群众着想,让群众过上期望中的美好生活,让群众有干劲,有希望,有奔头,最终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上一篇:外贸公司实习报告范文下一篇:××年度××非公有制经济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