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进展的分析论文

2024-07-09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进展的分析论文(精选6篇)

1.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进展的分析论文 篇一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分析

摘要:基因技术的产生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基因技术带来的转基因食品也越来越多地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之中。与此同时,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引发了一系列广泛地思考。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正确对待转基因食品,本文主要通过比较转基因食品的利弊和介绍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分析了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和生态环境已经产生的或潜在的危害,提出应建立科学的转基因食品开发体系,做好安全性评价和风险性评估。

关键词 :转基因食品 食品安全 基因漂移 生物多样性

前言:一般而言,消费者认为传统食品是安全的。当采用自然方法开发新食品时,食品的某些现有的特性可以正面或负面的方式发生改变。对于转基因食品,大多数国家认为特定评估是必要的,并且已建立特定系统,严格评价与人类健康和环境有关的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而对于传统食品一般不开展类似评价。因此,对这两类食品,在投放市场之前的评价程序方面存在显著差别.1.转基因食品介绍及现况

1.1 介绍

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GMF)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1.2现况

近十余年来,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在农业上显示出强大的潜力,并逐步发展成为能够产 生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的产业。1999年,全世界有12个国家种植了转基因植物,面积已达3990万公顷。其中美国是种植大户,占全球种植面积的72%。世界很多国家纷纷将现代生物技术列为国家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扶持生物技术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我国的转基因食品技术仅次于美国与加拿大。欧洲国家的转基因食品技术并不是非常的发达,这是因为他们明白转基因食品危害十分大,并通过立法来达到防止转基因食品的过分播种,甚至有些国家完全禁止转基因食品的播种与生产,欧洲各国民众也纷纷抵制,发生过很多起民众破坏转基因实验田的事件,所以我们也要认识到转基因食品所存在的潜在危害,而不能把利益放在民众健康的前面。

2.转基因食品对人体的危害

2.1 转基因食品的毒性

毒性的产生有以下2个原因:①提供基因的生物很可能是不能作为食物的有毒生物,其基因转入作为食品的生物后,产生有毒物质;②新基因的转入,打破了原来生物基因的“管理体制”,使一些 产生毒素的沉默基因开启,产生有毒物质。自然界中任何生物的存在与繁衍,都不是以作为人类食物为目的的,而是 根据生存的需要和规律生长及代谢。目前已知的植 物毒素有1000余种,如生物碱、酶类、过敏物质、天然致癌物等;微生物毒素

主要有细菌毒素、霉菌毒素和真菌毒素等。科学家对获准在西班牙和美国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玉米和棉花进行针对性研究后认为,转基因作物可能引起脑膜炎及其他新病种。也有资料证实,转基因食品可能导致生物体系统失调、诱发癌症并传递给下一代,此过程可能需要30a或更长 的时间。

2.2 转基因食品产 生过敏原

食物过敏是1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全世界约有2%的人群对某些食品产生过敏性反应。1996年美国先锋种子公司将巴西坚果某基因转入大豆中,结果对巴西坚果过敏的人群也对该大豆过敏,该大豆种子最终没有被批准商业化生产。

2.3 使人体 产生抗药性

将1个外来基因转入植物或动物中,该基因将会与其他基因连接在一起。人们在食用了这 种改良食物后,食物会在人体内将抗药性基因传给致病细菌,使人体产生抗药性。2002年英国进行了转基因食品DNA的人体残留试验,7名做过切除大肠组织手术的志愿者,食用过用转基因大豆做成的汉堡包之后,在其小肠肠道的细菌中检测到了转基因DNA的残 留物。转基因食品对人健康的严重影响,可能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逐渐表现和检测出来。

1.4 改变食品的营养品质

人为转入外源基因极有可能使原有的基因发生缺失和错码等突变,从而使所表达的蛋 白质发生变化,这有可能降低食品的营养价值。美国生产的1种耐 除草剂转基因大豆的抗癌成 分 异 黄 酮 就 比一 般 大 豆 低 12% ~14%。

3.转基因食品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3.1 破坏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

很多转基因生物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或抗逆性,这样的生物一旦进入环境 中,就会间接伤害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如植入抗虫基因的农作物会比一般农作物更能抵抗病虫的袭击。长此下去,转基因作物将会取代原来的作物,造成物种灭绝,但这种问题在转基因生物发展的初始阶段很难发现,可能要经过许多年后才能显现出来,但等问题出现的时候,为时已晚。

生态系统是1个有机的整体,任何部分遭到破坏都会危及整个系统。如一些盐碱、沼泽、雨林及有寄生虫的地区,以前原本不适合农业种植,由于转基因作物的出现,一些农作物可以耐盐碱、耐高温高湿以及抗病虫等,这些地区都被用来种植农作物,从而使原本生活在这里的生物栖息地遭到破坏,不得不退出该系统,造成生态系统失衡,最终导致物种退化、减少甚至灭绝。

3.2 转基 因生物对非 目标生物 的影响

释放到环境中的抗虫和抗病类转基因植物,除对害虫和病菌致毒外,对环境中的许多有益生物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甚至导致一些有益生物死亡。另外,转基因生物将增强目标害虫的抗性。研究表明,棉铃虫已对转基因抗虫棉产生抗性。转基因抗虫棉对第1~2代棉铃虫有很好的抵抗作用,但第 3~4代棉铃虫已对转基因棉产生抗性。专家警告,如果这种具有转基因抗性的害虫变成具有抵抗性的超级害虫,就需要喷洒更多的农药,而这将会对农田和自然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危害。

3.3 破坏 生物多样性

由于转基因作物特性优良,很多人选择种植转基因作物,使某些作物的多样性大大降低。保持生物多样性是减少生物遭受疫病侵袭的重要方式。1864年的爱尔兰马铃薯枯死病,造成 100多万人死,数百万人流离失所,原因就是当地人只种植2个土豆 品种,而这 2个品种又特别脆弱,一旦发生意外则无法挽救。20世 纪7O年代,印度尼西亚和印度的稻 田发生草病毒,非常幸运的是,在6273个品种 中发现了1个品种对这种病毒具有抗性,现

在该品种已被广泛种植。1970年斯里兰卡、巴西和中美洲地区的咖啡作物爆发咖啡锈 ,在 咖啡的故乡——埃塞俄 比亚发现了1种具有 抗性 的品种,从而挽救了整个局势。

3.4 基因漂移产生不 良后果

转基因作物可能将其抗性基 因杂交传递给其野生亲缘种,从而使本是杂草的野生亲缘种变为无敌杂草。基因漂移的过程很难人控 制,其后果也难以预测。加利弗尼亚大学的 NormanEllstrand先生及其同事认为,世界上较重要的 l3种粮食作物中有l2种与其野生近缘物种进行了杂交。在加拿大,被用于试验的油菜,只具有抗草甘膦、抗草胺膦 和抗咪唑啉酮功能中的1种功能,后来发现了同时具备这 3种功能的油菜,说明这3种油菜间产了杂交,而这种油菜对周围的植物造成了很大影响。结语

转基因生物一旦释放到环境中,就会在自然界中继续繁衍,人类将无法控制,因此应慎重对待转基因问题。通过分析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和生态环境已产生的或潜在 的危害,提醒人们应持谨慎态度,对转基因食品的危害性不能视而不见,但也不能 因为存在风险而全面否定转基因食品,应建立科学的开发体系,做好安全性评价和风险性评估。

参考文献 :

[1]王永杰,陈克平,陈宇.理性认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7):2103,2105.

[2]陈乃用.生物技术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论[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1,27(4):53—59.

[3]李传印.转基因食品的利和弊[J].生物学通报,2001,25(9):10—11.

[4]孙海燕,张威.转基因食品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9132—9133,9135.

[5]王国英.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评价[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1,(9):205—207.

[6]胡静洁,杨昌举.转基因食品政策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J].南方经济,2002,(2):45—49.

[7]贾士荣.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评价争论及其对策 [J].生物技术通报,1999,(6):1—7.

[8]周世祥,杨丽珠.试论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问题及其社会控制 [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4(1):11—15.

[11]武芸,丁莉.转基因农作物的安全性及其发展前景[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7):2096—2097.险性评估。

2.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进展的分析论文 篇二

1 转基因食品概况

转基因食品根据来源可分为:转基因植物食品、转基因动物食品、转基因微生物食品。转基因食品的生成主要有重组转化子生成和外源基因在不同生物体内表达两个环节。在初级过程中,其实验室操作大体分为以下步骤:从供体细胞中寻找所期望的目的基因,并分离出基因组DNA;在特定的位点将供体DNA进行酶切,筛选目的基因片断,分离、纯化;将细菌或病毒的DNA环形片断作为目的基因的载体,在特定位点进行酶切;利用DNA 连接酶将外源基因的DNA片断和载体重组成DNA重组子;利用不同的载体,借助转化、转导、转染等手段将重组子引入到受体细胞中;培养扩增重组体细胞,获得大量细胞繁殖群体;严格筛选、测试并鉴定转化细胞从而获得外源基因高效、稳定表达的基因工程菌或细胞。

转基因食品的社会价值及优点显而易见:①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作物抗杂草、抗病虫害能力。②提高农产品的耐贮性,延长保鲜期,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求。③提高作物单位面积产量。④大大缩短农作物开发的时间。⑤打破物种界限,不断培植新物种,生产出有利于人类健康的食品。

2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

目前来看,转基因食品主要存在以下5方面的问题。①食物毒性。许多食品本身含有大量的毒性物质和抗营养因子,如蛋白酶抑制剂、神经毒素等用以抵抗病原菌的侵害。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自身的代谢途径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毒素表现,即沉默代谢,但在转基因过程中,基因的导入可能使病毒蛋白发生过量表达,产生各种毒素。②过敏反应。扩大食物过敏者的食品过敏范围,如从巴西坚果中提取的2S清蛋白基因转入大豆后,产生了与巴西坚果的2S清蛋白分子量及性质都非常相似的致敏性成分[2]。③抗生素抗性。为促进细胞、组织和转基因植物的转化,在基因转移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抗生素标记基因。人体摄入后,通过水平基因转移和重组可能会扩散到很多肠道细菌及病原体中,产生新的病原细菌和病毒,从而产生抗生素抗性。虽然有时转基因食品危害仅仅引起人体微小的变化,但经过长期积累可能产生严重伤害。基因工程食品中的外源DNA不易在肠道内消化,可能被机体细胞摄取并整合到基因组中引起细胞突变,这对人类健康存在着潜在的危害。④营养问题。外来基因可能会以一种目前还不甚了解的方式破坏食物中的营养成分。⑤威胁环境。转基因植物对环境的威胁是指它作为一个新物种进入生态系统,对生态平衡可能产生负面效应。那些不在改良范围之内的其它物种有可能成为改良物种的受害者,这种基因在物种间的横向漂移会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

由于转基因技术对食品、健康、环境、物种等的影响,转基因还有许多未知领域,大众对转基因技术了解甚少。如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某些酶类的表达异常,进而可能对健康带来潜在危险。2002年,英国科研人员对转基因大豆的安全性进行了人体试验,发现有极少量的结肠细菌摄入了外源基因;但科学界认为,这个实验并不能证明这种转移对人体存在副作用[3]。Raffaele Mazza等研究证实,用转基因玉米喂养的猪,在其血液、脾、肝、肾等器官也发现转基因的碎片[4]。而Jeffrey M Smith 的研究发现,在老鼠的食品大豆中添加含转基因成分后,这些老鼠的日常行为发生了变化,紧张好斗,而且老鼠的肝脏和睾丸都呈病态反应。喂饲转基因食物的老鼠,繁殖的后代体内不同部分出现了致命的病变,55.16%的小鼠在一出生或是出生3周内就死亡[5]。喂饲转基因大豆的老鼠,其后代出现不同程度的伤害,实验结果令人震惊。转基因食品能够对一些动物的后代产生严重危害,实际上相当于一个具有延时伤害能力的“生化武器”。由于啮齿类动物在形态学和生物化学方面都与人类相似,因此该结果引起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警觉。虽然还有许多科学家做了许多相关实验,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尚无定论;迄今为止,尚没有一人因为食用转基因食品而发生安全事故。

3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评定与监督管理

建立农业转基因食物评价制度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之所以要对转基因食品进行评价,是由于转基因技术可以使基因在动物、植物、微生物体中表达。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环境安全性和食品安全性两方面。环境安全性指转基因后引发植物致病的可能性、生存竞争性的改变、基因漂流至相关物种的可能性、演变成杂草的可能性以及对非靶生物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等;食品安全性主要指营养成分、抗营养因子、毒性和过敏、基因改变引起的营养效果及其它不必要的功能等。

3.1 安全性评价的原则

一是实质等同性原则。实质等同性比较的主要内容有生物特性的比较、营养成分比较。若某一转基因食品或成分与现有某一食品具有实质等同性,那么就不用考虑毒理和营养方面的安全。如果存在差异,就要针对可能存在的差异和主要营养成分进行比较分析。二是预先防范的原则。如果研究中一些有害物质扩散到环境中将对人类造成巨大的灾难,所以必须对转基因食品采取预先防范。三是个案评估原则。目前已有300 多个基因被克隆用于转基因生物的研究,这些基因的来源和功能各不相同,受体生物和基因操作也不相同,因此必须对不同的转基因食品进行逐个评估。逐个评估的原则就是要求在每个环节上对转基因食品进行风险评估,并且以前一步的实验结果作为依据来判定是否进行下一步的开发研究。如1998年在对巴西坚果2s清蛋白的转基因大豆进行评估时,发现可增加大豆的甲硫氨酸含量而引起某些人群过敏,因此进一步的开发研究被终止了。四是风险效益平衡的原则。对转基因食品进行评价时应采取风险和效益平衡的原则综合进行评估,以求获得最大利益的同时将风险降到最低。

3.2 安全性评价的主要内容

转基因食品外源基因表达产物的营养学评价:毒理学评价,如免疫毒性、神经毒性、致癌性、繁殖毒性以及是否有过敏源等;外源基因水平转移而引发的不良后果,如标记基因转移引起的胃肠道有害微生物对药物的抗性等;未预料的基因多效性所引发的不良后果,如外源基因插入位点及插入基因产物引发的下游基因转录效应而导致的食品新成分的出现,或已有成分含量减少乃至消失等。

3.3 各国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

联合国2000年制定的基因修饰作物(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ze,GMO)贸易协定已由62个国家签署通过了《卡塔赫纳生物安全协定书》规定[6]。2001年,出席“蒙特利尔生物安全国际会议”的130 多个国家的代表通过了《生物安全议定书》。该议定书规定基因改良产品的出口商必须在产品标签上加标注“可能含有基因改良成分”字样;同时各国有权禁止他们认为可能对人类及环境构成威胁的基因改良食物进口[7]。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01年联合宣布:联合国食品法典委员会已经制定了世界首批评价GMF 是否符合健康标准的原则。即GMF在推向市场前,其卫生标准必须经过政府的检验和批准,特别需要检验的是“引起变态反应的能力”[8]。2002年3月8日FAO和WHO宣布,食品法典委员会的特别工作组已经达成生物技术食品的风险评估的最后草案,协议规定了必须逐案对转基因食品在投放市场前进行风险评估的原则[9]。2003年7月1日,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通过的3项有关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标准指出,在转基因产品投放市场前应首先进行安全评估[9]。

1992 年美国FDA公布了转基因作物作为食物的政策[8]。2000年1月7日美国政府对转基因玉米的种植颁布了限令,以防止害虫对转基因玉米中毒素形成抗药性。1990年4月欧盟颁布实施的欧盟理事会90/220令中规定了转基因生物的批准程序[10,11]。1997年5月15日批准的《新食品法》规定,如果经基因工程修饰使新食品或食品成分不再等同于已经上市的食品,则应对该基因工程食品加贴特殊标签。欧盟议会于2003年7月2日通过了有关转基因食品和动物饲料的新法规,强制对所有转基因食品进行标识。日本厚生省1991年5月7日制定了转基因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审查准则[12,13,14];1996年1月31日进行部分修订,追加了直接食用转基因种子植物的安全性审查;2000 年4月1日实施的《转基因食品的标准值内容及实施办法》,对28种含有可检测量转基因配料的食品(包括大豆、玉米和马铃薯) 进行强制性标记。我国政府十分重视转基因农作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条例[15,16]。1993年科技部发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主要从技术角度对转基因生物进行宏观管理。2002年3月20日我国农业部开始实施《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其中规定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转基因及其产品,含有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或其产品成分的产品进行标识。2002年8月8 日,我国正式核准加入联合国《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我国在转基因产品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法规尚需进一步完善;有关法规的执行力度不够;对转基因产品的研发、种植、加工和流通等领域还需严格监管,以确保我国转基因产品市场健康、持续发展。

4 转基因食品的市场前景

目前,转基因技术发展很快,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转基因食品也拥有很多优点: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减少农药使用,避免环境污染;节省生产成本,降低食物售价;增加食物营养,提高附加价值;增加食物种类,提升食物品质;促进生产效率,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全世界已有1000多个转基因作物批准上市,其产品多达4500—5000种,但大面积推广商业化种植的作物仅有20余种。1996—2002年种植的转基因植物种类主要有:大豆(54%),玉米(28%),棉花(9%),油菜(9%),马铃薯、西葫芦和木瓜的比例均不足1%。按转基因植物的性状划分,1996—2002年抗除草剂一直为主要转基因性状,高达71%;抗虫位居第二(17%),双价抗性基因为第三位(8%)。2000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总面积约为4420万hm2,占世界总耕地面积的2%,到2005 年底增至4%。2000 年转基因作物的市场交易额为30亿美元,2001年增加到38亿美元,分别占全球作物商品市场份额310亿美元的12%和300亿美元的13%。2002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市场额约为42.5亿美元,2005年转基因作物的市场已超过50亿美元。据估计,到2010年转基因作物的市场份额将达到200亿美元。随着转基因技术的深入发展和转基因食品管理机制的加强和完善,转基因食品的市场前景会更加广阔。

5 结语

3.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进展的分析论文 篇三

关键词 转基因技术;食品安全性;生态环境;政策管理

中图分类号 TS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52-0219-01

转基因指利用生物技术将生物中某种基因抽出后植入另一种生物内,如科学家将北极鱼体内某个具有防冻作用的基因抽取出来植入番茄内,培育出耐寒性较强的新品种番茄,这种被作为原料而制造出的食品则成为转基因食品。随着转基因技术的蓬勃发展,转基因技术成果不断推广于食品行业等应用领域,传统食品概念由农业食品、工业食品发展到了转基因食品。近年来,转基因食品以其独特的品质和特性成为庞大食品家族中一名新成员,人们在寄予转基因食品厚望、以此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对基因移植、改性工作进行程度等造成的食品安全性提出质疑,这种技术究竟带给人类的是福还是祸,主动权是否还能掌握在人类自己手中,是否给人类健康和环境带来风险等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论问题已成为全世界热门话题之一。加强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管理成为转基因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世界各国陆续出台了各自针对转基因食品发展的政策,通过政府政策导向手段来控制转基因食品潜在风险,规范转基因食品的健康发展,我国积极执行“积极发展、规范管理、消费知情、自主选择”的开发政策,不断完善转基因食品管理政策,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促进转基因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

1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分析

1.1 食用安全性分析

转基因食品的食用安全性是安全问题中最为重要和现实的问题,对于消费者来说,食用安全性直接关系到自身健康。受传统文化及思想意识影响,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概念认识模糊,对这种新鲜事物接触相对较少,而商家和媒体在转基因食品的宣传报道方面过于热情夸张,人为炒作偏多,缺乏客观性报道;政府部门对转基因科普教育宣传工作不到位,公众无有效渠道了解转基因食品客观情况,在未确定转基因食品为安全食品时,消费者对这种改变了传统食品或作物本质特性的新品种始终坚持保守和观望态度,认为转基因食品存在着短期或长期危害。

1.2 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对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和破坏也是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由于转基因生物相比自然生物有着很大优势,释放在环境中可能会打破原有生态环境,使生物竞争关系扰乱;尤其一些转基因植物竞争能力极强,可能排挤原有物种基因结构,威胁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或生成其他新的物种;转基因食品还可能会引起基因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1.3 消费知情权和选择权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更加关心食品安全、质量,提高生活质量和档次,尽管还尚未发现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有确切方面的不利影响,但消费者理应具有自己所消费食品的安全性和潜在危险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在关于消费者选择、涉及标识等公共政策监管方面应尽快进行不同国家之间的统一,以适应今后转基因食品普及后消费者明白消费和知晓如何消费。

1.4 伦理问题分析

人类利用基因工程创造产生各种转基因物体,对自然进化过程和生命直接进行人为篡改和彻底干预,这样人类似乎有了“任意改变上帝作品”的本领,甚至可以改变自然进化速度,这种自然及生命本身直接被干预的现象冲击着人类传统观念及内在价值,不得不令人担忧。转基因食品为人工制成而非经自然生长后加工制作,如将人的某些基因导入动植物食品加强其性状或增加生长速度等,这种非“天然”食品是否违背自然及其伦理道德,人类会不会产生“人吃人”等心理反应等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2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分析

2.1 育种安全性

选择育种、人工杂交及转基因育种是当前动植物的主要育种方法,其中前两者必须限制在种内进行,为常规育种法,常以基因突变和有性杂交为基础,种内或同一种属之间的基因重组和交换时间偏长;而转基因育种可以跨越物种属性、界限,短时间即能将其中一种生物或人工合成基因转移至其他生物体内,彻底打破生物物种界限。实际上,自然界中生物基因重组一直处于缓慢的不断进化过程中,且其安全性需经历长时间过程才得以证明,转基因食品的基因再重组,仅是人为的加快了常规育种自然选择和进化速度,在理论上是与由常规育种获得的食品本质基本无二。

2.2 食用原理安全性

动植物及微生物食品中构成基因的DAN物质经食用进入人体后即被分解为小分子,转基因植物中的抗生素抗生基因为一种蛋白质,其在人体肠道内扩散的最大障碍是DNA的降解与失活,而人的胃液为强酸环境,在胃液降解酶的作用下,易能消除DNA生物活性。而且,先进的技术使得被转入动植物体内的基因只能在特定组织和条件下表达,如只在转基因植株茎杆内表达,完全不作用于食用种子,这样就不存在食用安全性顾虑。

2.3 伦理方面安全性

根据生命本质的一致性分析,动植物及微生物基因组中大量的基因存在同源性,这就说明,很多基因不是为某种动物或植物所特有的,其中一些动植物的基因组还与人的基因组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我们当前所食用的所谓的“纯天然”的生物食品也是经过人类长期人工培育、驯化得来的,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的更新、生物伦理的发展,我们不能仅停留在转基因食品或生物冲击了“谁在扮演上帝”传统的伦理观和进化论的现代自然观的狭隘思想认识上,而需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新生事物的出现。

3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公共政策演变

当前,在针对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上,存在着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政策观念,首先以美国为代表的对转基因食品采取宽松的政策,其次欧盟相对较为严格的政策,还有就是我国等一些国家在对待转基因食品开发与消费方面保持着积极态度,实施政策较为灵活。针对转基因食品的开发与消费,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确保积极稳妥发展转基因技术,主要有:

1)2010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卫生部制定《新资源食品卫生管理办法》。

2)原国家科委于1993年颁布《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

3)1996年,农业部制定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

4)2001年国务院制定颁布《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5)2007年卫生部发布实施《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取代了《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随后我国又先后酝酿制定了一些新的政策等,如《国家生物安全法》等。

4 小结

转基因食品是解决食品短缺、营养匮乏及相关资源、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只要开发政策合适,评价、监管措施得当,转基因食品均可以做到不比传统食品危险的保证;根据转基因食品及其特点,应以“积极发展、规范管理、消费知情、自主选择”为开发政策方针执行并调整控制转基因食品开发利用方向;同时,注重建设、运用非营利性机构,加强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检测能力和评估体系的建设,加大科普宣传力度,为公众参与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提供表达愿望和意见的机会,有利于消除消费疑虑,提高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理性认识。

参考文献

[1]丁存宝,刘海燕.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探讨[J].生物学通报,2006,41(3):25-26.

[2]洪涛.我国转基因食品政策及其效应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4,3:4-7.

[3]邓心安,于卫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分析及其政策完善环节[J].中国科技论坛,2008(6):104-108.

作者简介

4.转基因食品的安全—中期小结 篇四

一、转基因食品的定义与发展前景

1.转基因和转基因食品的定义:

“转基因”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改变生物的基因片断,或将一种生物的基因片断植入另一种生物,使其生物性状或机能发生部分改变。这一技术称为转基因技术,或基因工程技术。经转基因技术修饰的生物体常被称为“遗传修饰过的生物体”。以转基因生物体直接作为食品或以其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2.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前景:

美国是转基因食品的发源地,转基因技术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也是世界上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最广泛的国家。1983年,美国成功培植了世界上第一例含有抗生素药类抗体的烟草。1993年,第一种市场化的转基因食物——保鲜延熟型西红柿在美国上市,高科技产物转基因食品从此就与普通市民的消费联系在一起。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全力进行转基因技术开发并促其商品化,转基因食品以惊人的速度向全球扩散。

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前景在这场争论中似乎变得扑朔迷离,其实这也并不是转基因食品才独有的现象。回顾历史上技术产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不难发现,任何技术产品的形成与发展方向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需求引导了它的出现,它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推动了它的发展,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相互争论与“磋商”的结果决定了它的演变方向,这一过程并不是事先可以预测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越来越明显地成为社会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整个社会大系统及其子系统之间的复杂联系与相互作用也变得越来越突出。

对于转基因食品,我们应看到,对其社会需求是存在的。它承负着人们渴望缓解饥饿与贫穷的沉重期待,也凝聚着人们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水平的喜悦憧憬。这就是它赖以存在与发展的意义所在。

无论如何,零风险是不存在的,也没有什么绝对安全。但是,因噎废食,无所作为才是最大的风险!

二、转基因食品的利弊

转基因食品的“利”大于“弊”

1.过去改变植物的品种主要是通过育种,这种传统的育种方式需要的时间长,杂交出的品种不易控制,目的性差,其后代可能高产但不抗病,也可能抗病但不高产,也许是高产但品质差,所以必需一次一次地进行选育。而转基因技术就不同了,可以选择任何一个目的基因转进去,就可得到一个相应的新品种,不用再花那么长的时间筛选了。

2.传统的育种只能是水稻对水稻,玉米对玉米,进行杂交,不能水稻对玉米,水稻更不能和细菌进行杂交。而转基因技术不但可以把不同植物的基因进行组合,而且还可以把动物的基因,甚至人的基因组合到植物里去。比如:科学家看中了一种北极熊的基因,认为它有抵抗冷冻的作用,于是将其分离取出,再植入番茄之中,培育出耐寒番茄。

3.通过转基因技术可培育高产、优质、抗病毒、抗虫、抗寒、抗旱、抗涝、抗盐碱、抗除草剂等特性的作物新品种,以减少对农药化肥和水的依赖,降低农业成本,大幅度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改善食品的质量,缓解世界粮食短缺的矛盾。例如:马铃薯植人天蚕素的基因后,抗清枯病、软腐病的能力大大提高,过去这两种病每年会带来近三成的减产,一种抗科罗拉多马铃薯甲虫的马铃薯,可使美国每年少用37万kg的杀虫剂;阿根廷播种转基因豆种后,大豆抗病和抗杂草能力大为增加,使用农药和除草剂的量减少,生产成本比原来下降了15%。

4.利用转基因技术生产有利于健康和抗疾病的食品。杜邦和孟山都公司即将推出多种可榨取有益心脏的食用油的大豆。两大公司还将联手推出味道更鲜美且更容易消化的强化大豆新品种。艾尔姆公司与其他公司合作,正在研究高含量抗癌物质的西红柿,以及可用于生产血红蛋白的玉米和大豆。此外,含疫苗的香蕉和马铃薯也正在加紧研究中;日本科学家利用转基因技术成功培育出可减少血清胆固醇含量、防止动脉硬化的水稻新品种;欧洲科学家新培育出了米粒中富含维生素A和铁的转基因稻,这一成果有可能帮助降低全球范围内、特别是以稻米为主食的发展中国家缺铁性贫血和维生素A缺乏症的发病率。

5.基因食品可以摆脱季节、气候的影响,让人们一年四季都可吃到新鲜的瓜菜。同时,人们还发现转基因作物结出的果实,无论外形还是味道都别具风味。英国的科学 家将一种可以破坏叶绿素变异的基因移植到草中,可以使之四季常青,除了具有绿化 功能之外,还使畜牧业受益,因青草的营养比干草高,而使肉的质量提高。

6.利用转基因技术,把生长素基因、多产基因、促卵素基因、高泌乳量基因、瘦肉型基因、角蛋白基因、抗寄生虫基因、抗病毒基因等外源基因导入动物的精子、卵细胞或受精卵,可培育出生长周期短、产仔多、生蛋多、泌乳量高,生产的肉类、皮毛品质与加工性能好,并具有抗病性的动物。

转基因食品的“弊”大于“利”

1.首先是毒性问题。一些研究学者认为,对于基因的人工提炼和添加,可能在达到某些人们想达到的效果的同时,也增加和积聚了食物中原有的微量毒素。

2.其次是过敏反应问题。对于一种食物过敏的人有时还会对一种以前他们不过敏的食物产生过敏,比如:科学家将玉米的某一段基因加入到核桃、小麦和贝类动物的基因中,蛋白质也随基因加了进去,那么,以前吃玉米过敏的人就可能对这些核桃、小麦和贝类食品过敏。

3.第三是营养问题。科学家们认为外来基因会以一种人们目前还不甚了解的方式破坏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4.第四是对抗生素的抵抗作用。当科学家把一个外来基因加入到植物或细菌中去,这个基因会与别的基因连接在一起。人们在服用了这种改良食物后,食物会在人体内将抗药性基因传给致病的细菌,使人体产生抗药性。

5.是对环境的威胁。在许多基因改良品种中包含有从杆菌中提取出来的细菌基因,这种基因会产生一种对昆虫和害虫有毒的蛋白质。在一次实验室研究中,一种蝴蝶的幼虫在吃了含杆菌基因的马利筋属植物的花粉之后,产生了死亡或不正常发育的现象,这引起了生态学家们的另一种担心,那些不在改良范围之内的其它物种有可能成为改良物种的受害者。

6.生物学家们担心为了培养一些更具优良特性,比如说具有更强的抗病虫害能力和抗旱能力等,而对农作物进行的改良,其特性很可能会通过花粉等媒介传播给野生物种。

三、转基因食品的种类

第一类,植物性转基因食品

植物性转基因食品很多。例如,面包生产需要高蛋白质含量的小麦,而目前的小麦品种含蛋白质较低,将高效表达的蛋白基因转入小麦,将会使做成的面包具有更好的焙烤性能。番茄是一种营养丰富、经济价值很高的果蔬,但它不耐贮藏。为了解决番茄这类果实的贮藏问题,研究者发现,控制植物衰老激素乙烯合成的酶基因,是导致植物衰老的重要基因,如果能够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抑制这个基因的表达,那么衰老激素乙烯的生物合成就会得到控制,番茄也就不会容易变软和腐烂了。美国、中国等国家的多位科学家经过努力,已培育出了这样的番茄新品种。这种番茄抗衰老,抗软化,耐贮藏,能长途运输,可减少加工生产及运输中的浪费。

第二类,动物性转基因食品

动物性转基因食品也有很多种类。比如,牛体内转入了人的基因,牛长大后产生的牛乳中含有基因药物,提取后可用于人类病症的治疗。在猪的基因组中转入人的生长素基因,猪的生长速度增加了一倍,猪肉质量大大提高,现在这样的猪肉已在澳大利亚被请上了餐桌。

第三类,转基因微生物食品

微生物是转基因最常用的转化材料,所以,转基因微生物比较容易培育,应用也最广泛。例如,生产奶酪的凝乳酶,以往只能从杀死的小牛的胃中才能取出,现在利用转基因微生物已能够使凝乳酶在体外大量产生,避免了小牛的无辜死亡,也降低了生产成本。第四类,转基因特殊食品

5.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研究进展浅析 篇五

1 转基因食品的概念

转基因食品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一种或多种外源性基因由生物体外转移到某种特定的生物体中,进而促使其能够有效地表达出相应的多肽或蛋白质等产物,这个过程即所谓的“转基因技术”。[1]转基因食品就是指在转基因生物原料的基础上加工生产而成的食品。科学家依据转基因食品的来源将转基因食品划分为动物性转基因食品、植物性转基因食品和微生物性转基因食品这三大类。

1.2 转基因食品对社会和人类的影响

随着转基因生物种类的日益繁多和全球范围内转基因食品原料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转基因食品成为了世界食品消费市场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板块。在转基因农作物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消费需求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考虑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转基因农作物的种植是否会对生态环境带来潜在的影响等问题。具体而言,这种质疑表现在: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发展是否会改变新食品的成分构成;转基因食品添加剂是否会对人体健康带来不良影响;转基因食品是否会影响到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新基因在转基因食品的流通中是否会影响和破坏食物链和农作物生长环境;转基因食品是否会对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不利影响等。

1.3 转基因食品存在的问题

转基因食品在现阶段成为了一种模棱两可的争议食品,到目前为止,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均很难给出确切的答复,也没有充足的证据和严肃的科学报告能够证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永久性和环保性,因而成为了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正在实现不断市场化的转基因产品需要建立一种准确、快速的转基因食品定量检测方法和食品定性技术,来进一步完善我国转基因食品监管方面的科学规范。常规的转基因食品评价方法其灵敏性往往比较差且耗时比较长,容易出现统计误差。加上我国有关转基因食品的生产规范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体制保障,使得我国转基因食品市场出现鱼目混珠的情形,不利于保障我国国民的身体健康。

2 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2.1 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的内容和分类

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是检测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技术方法。现阶段,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包含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Western印迹法、Southern印迹法和聚合酶链反应法等检测方法在内的D N A检测方法和蛋白质检测方法以及核酸以水平上和蛋白质水平上检测技术的联用。[2]如果根据检测目标将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分为核酸检测方法、蛋白质检测方法和使用频率极少的插入外源基因检测方法这三类。其中,核酸检测技术是指以食物内的核算为基础进行测序、凝胶电泳、巢式PCR等标记基因序列检测。如果根据转基因食品检测原理和检测水平进行分类,可以将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分为外源蛋白质的测定和PCR检验方法这两种。由于蛋白质水平检测方法仅适用于未进行加工的食品检测和新鲜食品范围,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因而现阶段外源基因测定方法的使用范围较为广泛。

2.1.1 转基因食品外源蛋白质印迹检测法的应用发展

蛋白质印迹法属于转基因食品外源蛋白质测定方法的一种,该法也被称之为“Western blot”方法。蛋白质印迹法的检测原理主要将具有较高分离能力的电泳、具有特异性的抗体和具有较大灵敏性的显色酶反应充分结合起来,进而实现含有复杂混合物的转基因食品中特异蛋白质的有效检测,实现食品杂质的有效分离。这不仅有利于实现对灵敏度为1~5ng的特异目的蛋白质的有效检测,又有利于精确确定转基因食品中目的蛋白质的预定限值。该转基因食品检测方法主要适用于对转基因食品样品的定性检测,尤其是对不可溶蛋白质的深入分析,比如对转基因大豆的CP4合成酶含量方面的检测。

2.1.2 复合扩增PCR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应用

复合扩增PCR检测法也被称之为“多重PCR”,是目前国际上较为广泛应用的转基因食品检验方法。一般而言,常规的PCR技术每次只能检测一种转基因食品目标片段,其主要是在PCR的反应体系内增加2对以上的引物,进而实现PCR反应的多个靶序列。食品检测人员为了获得全面完整的转基因食品信息,应当对被检测的转基因食品通过运用PCR反应试剂和PCR反应原理,再进行较多次数的PCR检测,与普通的PCR检测方法相比,更有利于实现数个靶位点的共同检测,提升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的效率。由于普通的PCR食品检测技术在实践中往往操作比较复杂,且投入的成本也相当高,容易造成潜在的环境污染问题,这些弊端使得普通的PCR转基因食品检测方法的使用范围受到限制。而复合PCR方法能够有效避免这些弊端问题的出现,可以同时获得多个基因目标片段的信息,提升PCR检测的灵敏度,增强复合PCR检测技术的适用性,简化操作程序,降低转基因产物污染的程度,实现转基因食品品系鉴定的准确性和效率性。

2.1.3 外源DNA的检测技术

转基因食品的外源基因主要包括目的基因、调控基因和标记基因这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转基因食品的调控基因含有终止子和启动子。以转基因食品的外源为基础的DNA检测方法的原理主要是以被插入转基因生物体内的特异外源基因为主,再按照转基因食品DNA序列为目的进行检测的方法。

转基因食品核酸水平检测作为最主要的转基因产品检测技术,其主要检测启动子、基因和终止子,有利于为检测转基因食品创造便利的条件。

2.1.4 基因芯片检测技术

基因芯片是将大量DNA或寡聚核苷酸探针密集排列并固定于玻片或者硅片等载体所形成的微矩阵。[3]它可以将通用的报告基因,抗性基因,启动子和终止子的特异片段(靶片段)固定于玻片上刺成检测芯片,将从待检样品中提取的DNA扩增,标记后与芯片进行杂交,杂交信号由芯片扫描仪检测,再经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判断,进而可以获取样品中基因序列特征或者基因表达特征等生物信息。基因芯片技术可对样品进行集约化和平行处理。但是成本较高,导致该方法不易普及。

2.1.5 LAMP检测

[4]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即LAMP,是新型恒温核酸扩增方法。该技术可以在恒温状态下完成反应,因此仅需水浴锅即可完成。另外,LAMP的扩增产物在存有高浓度染料的条件下可以呈现颜色反应,通过肉眼可直接观察,并且反应过程中会形成白色沉淀的副产品,可以通过浊度仪检测其浑浊度进行判断,简化了检测过程。但是,该技术目前尚不成熟,引物设计和条件摸索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2.1.6 联用检测技术

不同的检测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将相关技术进行联用是一种取长补短的好方法。目前有将PCR技术与ELISA技术联用,PCR与基因围。芯片技术结合,多重PCR技术结合激光诱导荧光技术以及PCR技术与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相结合等。

3 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的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的种类多种多样。在食品检测的实践过程中,由于针对不同的转基因食品所采用的检测方法也不同,转基因食品中也含有不同的片段,因而食品检测人员应当根据不同种类的转基因食品,选用灵活的行之有效的检测方法,实现促进转基因工程技术高效、快速的发展目标,能够有效避免转基因食品内部引物间的相互干扰,进而扩大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的适用范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在我国农业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同时转基因食品的生产也为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扩大了农业的发展空间。近些年来,虽然我国的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已经趋向成熟,但是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提出了担忧。本研究通过对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的进展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我国未来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相应的借鉴。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霍飞.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安全性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03(9):13-14.

[2]宋姗.转基因食品及其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2(1):11-13.

[3]顾爱国.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06(3):180-183.

6.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之争 篇六

方崔二人的论战,其实是当前转基因食品在国内处境的真实写照——其安全性一直处在争议的漩涡当中……

转基因食品已经争论了好多年的时间。近来,因为农业部的一番表态,以及方舟子等人的倡议,转基因食品再次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虽然,迄今为止,没有1例由转基因食品引起的食用安全事件被证实,但民众以及不少专业人士仍然认为,转基因食品非天然,会对健康和环境造成破坏。

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范围内,公众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疑虑,给转基因作物的审批和推广都带来了很大压力。

“yes”和“no”的对立

对于转基因食品,世界上存在两大截然不同的阵营:美国、加拿大、阿根廷等国组成的“迈阿密集团”,生产和出口转基因产品,支持转基因生物和产品越境转移;欧盟和部分富裕亚洲国家,以保护消费者和生态环境为由,提出“谨慎原则”和“身份标识”管理制度。

1996年,转基因番茄酱首次在英国超市售卖。很快,从土豆片、干酪到意大利面,英国市场上开始有越来越多的食品中含有转基因成分。在过去15年间,英国人已经吃了超过3万亿份含转基因食品的食物。

不过,欧洲民众的压力,仍使欧盟在1998年下禁令,暂停批准新的转基因农产品上市。这一政策的影响超出了欧盟本土,它使很多发展中国家担心一旦种植未被欧盟批准的转基因作物,其农产品可能就被欧洲市场拒之门外,因而对发展转基因作物怀有顾虑。

为了克服公众疑虑,研究转基因技术的生物安全性,欧盟已经投入3亿欧元。在超过25年的时间里,有500多个独立研究小组的多个研究项目得出结论:转基因技术并不比常规育种技术风险更大。

这也是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医学会、美国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等众多机构的共识。

转基因技术,是根据人类需要,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从而获得具有特定优良性状的新品种。实际上,今天的农作物都经过人工改造,比如杂交育种,就是不同品种的个体间杂交后,选育具有优良性状的纯合品种,这一过程发生了大量的基因交换。

与这种基因交换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必须经过几代的选育相比,转基因育种可以直接转入选定基因,获得优良性状,一般一代就能育种成功。

不过,无论有多少科学研究给出安全风险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可怕的结论,仍无法阻挡在转基因作物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出现声称给动物喂食转基因食品导致消化紊乱、不育、肿瘤,甚至早死的种种说法。

2012年,法国卡昂大学教授塞拉利尼团队的一项研究就称抗草甘膦的转基因玉米有致癌风险。不过,欧洲食品安全局在总结比利时、法国、德国、丹麦等6个成员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意见后,否定了这一实验。

尽管如此,类似的消息总是能挑动公众对食品安全脆弱的信心,对“非天然”粮食作物的恐惧依然坚挺。

农业部回应转基因质疑

近日,农业部网站刊文《转基因食品与非转基因食品具有同样的安全性》,断定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这被看做是对转基因食品质疑的强硬回应。

今年6月农业部对3款转基因大豆新品种发放安全证书,而在2009年,农业部就曾对两种转基因水稻颁发安全许可证。只是,这两次为转基因主粮“放行”一直伴随着争议。

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林敏称,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全球转基因商业化应用已经17年,食用转基因产品的人口占到全球人口的4/5,还没有发生1例被证实的食用安全问题。林敏未提供全球4/5人口食用转基因的来源。不过,根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组织ISAAA今年2月发布的最新数据,2012年,转基因作物在全球种植面积达到1.7亿公顷,世界耕地面积约为14.8亿公顷,即使以ISAAA数据计算,转基因种植面积也只有全球耕地的1/10左右,而其中不少转基因是用作饲料或加工原料。

美国人食用转基因食品成为转基因争论的风向标,如林敏所说,美国是世界上转基因作物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也是食用转基因农产品时间最长的国家。美国种植的86%的玉米,93%的大豆和95%以上的甜菜是转基因作物。

旅美学者曹明华指出,美国国内的转基因玉米和大豆虽然种植面积较大,但主要是用于工业材料,比如燃料能源、工业制品原材料,美国的转基因大豆油有相当一部分用作生物柴油原料和动物饲料,还向不发达国家出口。

有媒体称,仅是引用美国的转基因食品总量试图说明转基因食品对于人来说安全,是不严谨的。美国的转基因食品,用作饲料、工业原料的数量也很多,如果不把这个数据列出来,就不能笼统地说明其对人的安全性。

林敏指出,“转基因安全问题本质上还是一个科学问题,转基因争论只能本着科学的态度,以事实为依据,才能正本清源,远离谬误。”坦白说,转基因是一门现代科技,科技的本原是中性的。但是否有利于人类,主要看它用来做什么了,以及投入使用的过程是否以人的利益为最先考虑的因素。比如,从研发到投产再到消费者手里,过程是否透明?监管是否到位?以及消费者的权利是否能够受到很好的保护。

有人认为,尽管一些专家说经过安全论证过的转基因食品就是安全的,但是到了厂家生产那一环,监管是否到位依然是个问题。以现时人们最热的有机食品为例,花钱买认证的厂家可能并不少见。那么转基因食品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北大教授刘华杰指出,无法证明通过安全评价上市的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一样安全,正如 “不能说通过环评的工程就没有环境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袁隆平口述自传》中表示,“总而言之,我认为,转基因生物技术是科学发展的必然。”

现在,袁隆平本人主持了两项水稻转基因项目的研究。他所在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布的55项在研项目中,与转基因技术相关的已有十余项。

编后 现代社会,舆论多元,对一件事物的争议也许永远存在,但一旦进入实际操作层面,争议各方遵守法律就成为一个基本原则。种种迹象表明,转基因食品正在悄然逼近人们的生活。无论如何,转基因食品的推广或上市,必须严格遵循现有法律法规,其中尤其需要尊重消费者的选择权和知情权。在不违背这些原则并严格遵守法律的前提下,转基因的推广或上市才能得到更广泛的支持。

上一篇:美国热门专业与行业分析:金融专业--金融分析师下一篇:应聘空姐求职英文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