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下语文教案正式

2024-09-09

一年下语文教案正式(精选9篇)

1.一年下语文教案正式 篇一

《图书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3.感受数的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二、重、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难点: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理解“满十进一”的运算规则。

三、教具学具

课件、小棒、计数器、笑脸卡等。

四、教学过程

(一)、互动热身,口算激趣

师:上学期我们班上有孩子获得了“口算王”的称号,其他孩子也想成为口算小能手吗?

开火车,完成口算(准备不同类型的口算习题)(二)、引发问题,探究交流 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1)谈话引入情境

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学校图书馆买了许多适合你们的图书,想去看看吗?现在我们一起去图书馆看一看,呈现情境图(课件)。(2)看图提问题,列式

师:仔细观察,学校图书馆为我们准备了哪些图书,各有多少本? 学生自主回答。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加法问题? 学生自主提问并列式,能解答的直接口算解答。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汪汪乐园》和《海底世界》一共有多少本?”生列式,师板书算式。2.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师:28+4怎样计算呢?孩子们,试着用想到的方法算一算。(1)摆小棒的方法(凑十法)请生1上台演示并说明摆法。

师:后面这一捆小棒表示几个十?它是怎么凑成的呢? 师:用小棒摆的,还有其它不同的摆法吗?

(2)看算式直接口算,先算8+4=12,再算20+12=32。(3)拨计数器

师叙述,请生1示范在计数器上拨数。

师:先在计数器上拨出28,再拨4个,这4个珠子应该在哪位 上拨呢?(师做犯难状,请其他孩子帮助解难)。个位只有2个珠子,先从个位拨2个,还有2个怎么办呢?

引导学生发现把个位的10颗珠子换成十位的1颗珠子。10个一换成了1个十,个位满十了要向十位进一(满十进一)。(4)竖式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写竖式计算时候要注意什么?又是怎么算的?(生说,师写竖式)

师:先算个位8+4=12,满十怎么办?(生回答,师板书进位1)谁还会说个位相加满十了怎么办?(指名回答)

师强调进上的“1”要写在个位和十位之间,横线之上,小一些与十位上的数字区分开。请孩子观察这个竖式,十位上明明是2,结果怎么成3了?怎么多了1?这个1怎么得来的?

师:真不错,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有了几种方法计算28+4,淘气也用了这些方法,还给我们展示了愉快的过程,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投影教材上的几种方法)那么请孩子们仔细看一看这几种方法有没什么一样的地方?引导发现个位相加都满十了,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师:在每种方法中你都能找到那个新的“10”吗?我们一起试一试。(预设)

3.加法算式比较,揭示课题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加法算式和以前学习的加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出示24+5与28+4比较)板书副标题: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生齐读标题。

三、多层次练习,巩固进位加法 1.解决“试一试”中问题

让学生独立试做,在此基础上组织交流和汇报。体会加法的含义,以及明白算理。2.圈一圈,算一算。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讨论交流。进一步理解满十进一的道理。3.我是小当家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含有多余信息,培养学生选择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回味进位加法

1.这节课你们学的开心吗?谁来说说你学到了什么? 2.你想提醒大家在计算中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能有幸承担一堂教研课,全程参与学校的教研活动。收获多多,感悟多多,感动多多。课后自我反思如下:

1.能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让孩子体会数学就在身边。但不能很好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按部就班地按教材上的内容创设情境,缺乏有效整合运用教材的能力。对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未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特别是几种算法,缺少有效交流沟通,这样会扼杀孩子学习数学时思维发展的能动性。

2.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的培养,但方法太单一,指令训练刺激,效果不明显,缺乏儿童化的语言,肢体语言不丰富。注重过程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注意力,但形式枯燥,实用性和操作性不强。

3.专业素养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还有低段教学的因材施教。教师深读教材的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教育机智,理答方式、对于学生“错误”资源的巧妙处理等等,都需要在以后的日常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学习提高。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全过程,我有机会聆听各位前辈的宝贵意见,他们对教学的严谨,对每一细节的关注,对每一个用词的讲究,我学到很多,收益匪浅。在教学过程中我看到自己的不足,感到自己底子的薄弱,我真正感觉到任重而道远。

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正视自己的不足。多想办法,多学习,多请教。1.认真解读教材,认真备课,多收集资料,整合提炼,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课后勤反思、总结。

2.充分利用师徒结对的平台,多像师傅学习、请教。就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与师傅交流,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多与同年级或以前教过一年级的老师交流、学习。

3.多学习低段教学的艺术,儿童化的语言,丰富的肢体语言。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4.注重低段孩子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5.多读增强专业素养方面的书籍,多看课堂实录等教学录像。6.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共促学生发展。

2.一年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篇二

转眼间,愉快的假期就过去了。当重新回到学校,看着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还是感觉到了一种新的气象。同学们,一个个看起来意气风发,生机勃勃,神情当中又少了几分稚气,多了几分成熟。面对着他们的崭新面貌我踌躇满志。下面从学校工作和学生思想实际出发,结合我班实际情况,特制定2013----2014班主任工作计划。

一、做好控流保学工作:

1、了解学生动向,多关心、多帮助学生,做好学生稳定工作。

2、合理安排班级干部,增强班级凝聚力。

二、加强道德教育:

1、开展以“自主与责任”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和情感以及把事情做好的行为和能力,并努力依据校计划,从五个途径(认识自我,对自己负责、对小事负责、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加强“自主与责任”教育.2、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充分利用板报、宣传栏、主题班会等主题教育,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我能行,我一定能行”的自信精神,做到班级无空地,班级无空时,处处时时教育人。

三、学风建设:

1、经常与各门学科的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了解学生情况,做好协调工作。

2、.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3、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利用班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知识竞赛,专业交流会,等。

4、加强学生早晚自习,午自修等时段的自主管理。

四、加大家庭学校联系力度:

3.六年下语文教案3课 2 篇三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文言文神话故事,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讲的是巨人夸父追赶太阳,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作桃林的故事。这篇古代神话表现了夸父胸怀大志、英勇顽强的精神,反映了古代先民探索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的意志。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培养学生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兴趣;了解这个神话故事的内容,感悟古代先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欲望和顽强的意志,体会故事蕴含的意义;引导学生体会神话故事的特点。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文言文神话故事,要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特点,培养学生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兴趣。教学时要结合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让学生自主交流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然后再放手让学生自学,讨论疑难问题,弄懂词句的意思。注意朗读的指导,并能讲述和背诵课文。鼓励学生多元的理解人物和评价人物,体会这个故事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道学生朗读并背诵课文。

2、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逐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

3、引导学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和意志,体会神话故事的特点。

4、帮助学生会认“渭、邓”两个字。教学重点:

教会学生结合注释,或查阅阅读工具书理解一些文言文字词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的内容。教学难点:

引导理解这个故事所揭示的意义。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让学生了解《山海经》,阅读《山海经》相关的故事。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让学生说一说《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读过哪些神话故事?

2、让学生说说《夸父逐日》的故事。

3、播放动画片《夸父逐日》。

4、让学生谈谈体会。

5、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出自《山海经》的神话故事——《夸父逐日》(板书课题)。

3、读课题,并理解。

(夸父:神话传说中善于奔跑的巨人。逐日:追赶,赛跑。)

二、通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指名学生朗读。

三、理解课文

1、让学生回顾以前学习文言文的过程和方法。

2、教师总结,出示自学提示。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句子的意思。

(2)在逐句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3)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后,讨论:夸父逐日表现了夸父怎样的精神?这篇神话寄托了古人怎样的愿望?

3、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4、读议交流。(1)弄懂词句的意思。

参考:

逐走——追赶,赛跑。

入日——太阳落山的地方。

欲——想要。

饮——渴。

河、渭——黄河与渭水。

大泽——大湖

至末——道途中。

弃——遗弃。

邓林——桃林。

(夸父口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那么,什么是“邓林”呢?“邓林”实有基础,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邓林”为地名之说,与“邓林”即“桃林”之说并不矛盾。我们可以认为,“邓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邓林”这一地名是因“邓林”的“桃林”之义而得名的。此处,“杖”与“桃林”同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处;夸父的口渴如焚,与提供甘甜多汁果实和成片绿阴的“桃林”,在内容上也是相合的。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2)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夸父追赶太阳,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他喝,又去北方的太湖喝水。还没赶到太湖,半路上就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作了桃林。)

(3)讨论:

你怎样看待夸父这个人物?夸父逐日表现了夸父怎样的精神?这篇神话寄托了古人怎样的愿望?

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的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

(4)成语“夸父逐日”(“夸父追日” “逐日”)意为: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四、体会这个神话故事的特点

(从夸父其人以及他追赶太阳,可以感受到古人想象力丰富;从文中夸父“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弃其仗,化为邓林”等细节中体会这个故事想象奇特,塑造了一个无比顽强的巨人形象。)

五、背诵课文

六、布置作业

阅读《语文同步读本》中的《杞人忧天》和《神农尝药》的故事。板书设计:

夸父逐日

饮 胸怀大志 英勇顽强 弃

课后练习: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讲述《夸父逐日》的故事。

3、说说你对夸父的评价。

4、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渴,欲得饮,饮于河、渭。②弃其杖,化为邓林。教学反思:

1、本文篇幅短小,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且课文配有注释,因此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鼓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并通过互助学习来解决这些疑难问题。

2、对于怎样看待夸父这个人物,鼓励学生多元的理解。

3、可以让学生想象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4.小学语文5年下《白杨》学案 篇四

训练点:《白杨》的第12―16小节爸爸的脸上露出了严肃的神色。他想了一会儿就告诉儿子和女儿:这白杨从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在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么?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他们只晓得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晓的爸爸这回到奶奶这里来接他们到新疆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晓的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坐几天火车,还要再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而它们不管到哪里,总是那么直,那么高大。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忽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方,在一株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面着风沙成长起来。训练目标:1、体会并理解会议深刻的句子。2、感受爸爸热爱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训练重点:理解白杨的本质特征和爸爸的心。训练难点:对含着意思的复杂句子的深入感悟,体会爸爸的心。训练过程:一、理解白杨品格特征:1、听12―16小节的录音,找出过渡句。2、用上关联词把过渡句说一说。(爸爸不但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而且表白自己的心。)3、爸爸向孩子介绍了白杨的.什么?请快速读这几小节找出句子。4、这几句含义较深刻,需要我们仔细揣摩。(学单元提示)出示幻灯:课文中有的句子会义比较深,需要仔细揣摩。阅读时,可以先从字面上想想句子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理解含着的意思。⑴齐读第一句,理解“揣摩”的意思。⑵引读第二句。5、自学12小节,要求:⑴这些句子分别写出白杨树的什么特点?⑵从哪些词语可看出?用 圈出。6、反馈(指名学生喜欢说哪一句就说哪句)生:第一句写出了白杨的高大挺拔,从“这么直,这么高大,向来”等词体会出来。生:第二句写出了白杨的生命力强,我从“哪儿……哪儿……”“很快”等词体会出来。要求学生举例说说来体会白杨生命力强的特点。如:大戈壁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大戈壁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干。生:第三句写出了白杨的坚强,从“不管……不管……总是……”体会出。为了加深学生对白杨坚强的理解,可做如下填空:(多指名说一说)遇到风沙, 。雨雪白杨, 。干旱, 。洪水, 。7、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什么感情?(崇敬)

那么,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几句话。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齐读)

[1] [2] 下一页

二、体会爸爸的心:1、引读(13、14小节):师: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生: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师:而这孩子们现在还能理解,他们只晓……(生接读)2、他们不晓得的是什么?(多指名)3、教师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他们不晓得爸爸妈妈为什么在新疆工作?爸爸妈妈为什么带他们到新疆去念书?为什么到新疆偏远的地方去工作?他们不晓得爸爸的心?4、他们不晓得,你们知道吗?生1:新疆需要人去开发,爸爸像白杨一样,到祖国需要的地方扎根。出示课后第2题第⑴句(齐读):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应该像白杨树那样,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生根、成长。在文中划出与它相应的句子。(体会句子会着意思)生2:爸爸也希望孩子也像自己一样,在新疆扎根一生,也希望孩子接好班,把新疆建设好。生3:爸爸带孩子到新疆去不只读书,更主要的是让他们在新疆扎根落户。生4:爸爸感到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需要人去建设,越是锻炼人意志。出示课后第2题⑵句:一个热爱事业的人,应该像白杨树那样,在任何因难面前都不动摇。在文中找出与它相应的句子。(体会含意)生5:爸爸主动把孩子带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带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5、爸爸的心是什么,谁来总结一下?6、引读第15小节:爸爸借白杨勉励自己,教育孩子父子两代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原先孩子不认识白杨,现在呢,孩子们多一点知识:……(生接读)引言:爸爸介绍的有关白杨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这粒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7、小组讨论放手让生学习第16小节,要求:⑴你不懂的是什么?读懂了什么?⑵这小节有些句子含义较深刻,我们也根据刚才学习方法,先(生接读)再(生接读)来学习。8、反馈:⑴围绕以上两个要求,指名生说,若个别小组提出不懂的,可由其它小组帮助解决。⑵反馈重点理解:①爸爸为什么陷入沉

5.2012年下学期语文组工作计划 篇五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教学有效性为最根本出发点,切实做好各项教学常规工作;积极探讨有效教研模式,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在教研组内形成协作、探究、切磋、研讨的良好氛围;利用和整合组内师资资源,同时借助县市各类各级教研活动,拓展眼界,兼收并蓄,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教科研工作,锐意进取,不断创新。

二、工作思路

以提升本组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能力为基础,以全面提高我校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积极探索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用性和科学性。

增强语文教育科研意识,开展语文校本教研,加强语文课堂管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争做学生喜欢的语文教师,将语文教研组打造为具有较高水平的学习型的教研团队。

三、工作目标

1、营造和谐、互动型集体

2、打造学习、反思型团队

3、构建教研、科研型群体

四、具体措施

(一)常规工作:

1、全组教师按照学校和教务处提出的各项教学管理规定,严格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认真备课、上课、辅导学生、批改作业、检测等。

2、加强集体备课。备课组长要带领本组成员做好教研工作,认真进行集体研讨、集体备课,确定每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找出突破重点难点的方式方法(可采用“备课—说课—讨论—再备课—上课—反思”的方式)。备课组务必做到“五个统一、四个确定”,即“工作思路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内容统一、使用资料统一、重要测试统一”,“确定时间、确定地点、确定主题、确定人员”。

3、认真完成学校、教务处以及其他处室交办的各项工作。

4、组织老师认真完成考试试卷命题和阅卷工作。

(二)课堂教学工作

1、各年级备课组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落实工作重点。例如:初

一、高一年级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为主;初

二、高二年级可以大力开展课外名著阅读活动,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拓宽眼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初

三、高三年级在系统复习整理笃实基础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通过整体感悟,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从而提高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此外还要重视学生心理调节,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让学生做到轻装上阵,正常发挥。

2、坚持初(高)中语文三年一贯制原则,实施两考渗透方案,即会考渗透方案与高考渗透方案,特别是高考渗透方案。如:力争在高一高二年段完成高三基础知识的复习任务,分点、分批、分阶段初步完成对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点与基本能力点的首轮复习。例如:名句的积累、文言实词的掌握。

3、培尖和补差齐头并进。既要重视语文学习培尖活动,发现学有余力的苗子,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计划,在各级各类的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和个性;又要积极探索课堂教学中的个别教育策略,充分践行“个别教育,多元发展”的教育理念,备课预设到个人,课堂活动充分到个人,差异作业照顾到个人。

4、利用网络和多媒体,在阅读课上,师生同选共读经典篇目,精选精读大家之作、美文时文,强调与经典同行,与名家对话,与美文结伴,享受精神文化的饕餮大餐,提升学生语文阅读鉴赏品位。

5、教师要针对我校学生基础差底子薄的特点,从抓习惯入手,用兴趣带动学生,每个年级需根据本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全年级性的语文教学活动,如作文竞赛、书写竞赛、演讲比赛、剪报竞赛、读书竞赛、朗诵竞赛、课本剧竞赛等专项竞赛。

6、以随堂课为突破口,以各级比赛为契机,老中青齐上阵,骨干教师上示范课,年轻教师上研究课,新教师上汇报课。

(三)推进课题研究,深化教学改革

1、教学常规工作的管理要加大力度,围绕教研课题,教研组根据本学科教学实际自拟课题,要继续加强教育教学反思,勤于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实践中摸索、研究,学期结束将进行阶段性小结。

2、每个备课组定一个专题进行研究,并在全组内专题发言。

3、每位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研究课题,上一节研究课,并撰写有质量的教学论文一至二篇。

五、教研活动要求

1、教研组活动要求准时出席,不能无故缺席,遇特殊情况须事先请假。

2、教研活动内容:

①学习新知识、新理论,细化解读新课标,以此指导教学实践工作; ②认真参加组内公开课的听课评课活动;

③交流、反思教学体会,互助互促,形成有活力、有文学氛围的教学集体; ④各备课缓统一进度,共同商讨教研活动项目等。

总之,希望我们语文组通过营造人文、和谐的氛围,构建互动型教研绿色群体;立足反思,打造学习型蓝色团体;建构教研组科研红色体系,促进语文教育思想更新、语文教学改革,促进语文教研组整体水平与学养水准的提升与个体专业化可持续发展,最终促进教师由教书型、经验型向研究型、学者型转化。

6.五年下语文《景阳冈》教学反思 篇六

(2012——2013学第二学期)

《景阳冈》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改编的。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

课文中武松的形象栩栩如生,让人过目难忘。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方法来刻画人物,特别是在动词的运用上,很有特色,对表现武松打虎时的惊心动魄的场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文章大大增色。因此我特别注意在教学中抓住人物的特点进行教学。

一、打虎前写喝酒,抓语言见特点。教课文描写武松打虎前的内容,先让同学们快速默读这一部分,并画出武松的语言。通过武松的语言,体会武松有什么特点?然后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完课文后同学们举手回答:通过武松的语言,我体会到武松具有倔强的特点。通过武松的语言,我体会到武松这个人比较豪爽。我觉得武松很勇敢。我还觉得武松有点爱面子。„„ 我根据同学们的口述板书豪爽、倔强、勇敢、胆量过人。然后我趁热打铁追问,你是通过哪些句子体会到武松具有这些特点?学生个个举手发言,非常踊跃。

二、景阳冈上打虎时,我抓住武松和老虎的动作进行教学,提问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是通过他的什么来写的?(动作)板书 ⑴、力量超人。“武松双手抡起哨棒,„„把那树连枝带叶打了下来。„„把那条哨棒折成截„„”“„„揪„„按„„提„„打„„” ⑵、机敏过人。从武松三次“闪”突出武松的“机智”或“机敏”。老虎的动作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来体会,学生找出动词为“一扑„„一掀„„一剪” 通过学生的回答我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老师高兴地看到,同学们能够根据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体会人物的特点。在今后的阅读中,希望同学们能够根据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准确把握人物的特点。在你写作时,也要为你笔下的人物设计出符合他的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这样,你笔下的人物就会栩栩如生,你的文章就会更加具有感染力。

7.人教语文五年下第4单元复习提纲 篇七

主题:他们让我们感动

内容:《再见了亲人》《金色的鱼钩》《桥》《梦想的力量》

一、字

1、正音字。(课件出示,学生先自己试选,在指名领读)

心血(xiě,xuâ)供应(gōng,gîng)情谊(yí,yì)乘机(chãng,chân)炊事班(cuī,chuī)和面(huî,huï)宿营(sù,shù)作料(zuō,zuî)尽可能(jǐn,jìn)支吾(wū,wú)结实(jiē,jiã)收敛

(jiǎn,liǎn)

勉强(qiǎng,qiáng)挨日子(āi,ái)立即(jí,jì)着慌

(zhuï,zháo)

芦秆(gān,gǎn)抽噎(yē,yâ)掣起(châ,qíng)奄奄一息(yān,yǎn)

咆哮(xiāo,xiào)狞笑(nín,níng)放肆(sī,sì)祭奠

(dàn,diàn)

赚钱(zuàn,zhuàn)颠簸(bō,bǒ)筹款(chïu,cïu)

2、多音字(课件出示,学生先自己试做,在指名汇报)

和()()()()——()

供()()乘()()

强()()换()()

作()()

3、同音字(课件出示,学生先自己试做,在指名汇报)。

lán()天花()()花()住

mù()捐羡()坟()屏()夜()降临朝三()四

jì()祀()念()录日()世()边()()然yáo歌()()洞()晃()远()池

4、易错字:嫂、炭、祭奠、瞪、肆、搀、豹(说说哪里容易错)

二、词语

1、词语盘点:

()中送()()归于()()情()谊()不可()跌()()撞()出()外 热气()()无()无涯()()不醒()()一息()不()待()()苦苦 一()不()

2、补充:()不转()、狂()而()、()()大雨、()()大雨

3、理解:“咆哮、雪中送炭、势不可当、奄奄一息”的意思。

4、日积月累中的四字成语。

关于磨砺意志、艰苦奋斗、尽职尽责、不怕困难的成语。

()卫()海()公()山含()()苦任()任()()苦卓()百()不()千里()()()胆相()()雨无()()()不屈赤()()心全()全()()()尽()()危()困赴()()火冲()()阵()门立()

三、句子

1、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这是反问句,换个说法)

2、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的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反问句)

3、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反问句)

4、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比喻 拟人)

5、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拟人)

6、他像一座山。(比喻)

7、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的呻吟。(拟人)

第二课时阅读

一、整体把握:

1、回忆单元主题:他们让我们感动

2、本单元写了哪些令我们感动的事?认识了哪些让我们感动的人物?()的()

二、重点复习两篇精讲课文

(一)《再见了,亲人》把要点变成问题。

1、主要内容:本篇课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体裁:叙事抒情散文。

3、课文结构有什么特点:

A、前3个自然段的写法大体相同。首先,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饱含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密不可分的亲情。

B、3个自然段还以反问句结尾,具有充分肯定语意,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C、3个自然段中间叙述的内容又主要是由送别时的情景和追忆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所组成,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

D、课文的最后3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4、课文中的亲人指: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

5、重点段落:第一自然段。

(1)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几件事?(1、洗补衣服;

2、送打糕;

3、丢下小孙孙救伤员)

(2)“雪中送炭”什么意思?文中为什么说“这真是雪中送炭”?

答:雪中送炭是指下雪时送碳给别人取暖,比喻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文中“雪中”指指志愿军面临的困境。“送碳”指:朝鲜老妈妈冒着危险给志愿军送打糕.表达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热爱,和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感激之情。

(3)文中最后一句是()句,换个说法。

6、我还知道的有关抗美援朝的故事: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杨根思(抗美援朝四英雄)

(二)《桥》

1、主要内容: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3、表达方法上有哪些特点?

(1)构思新颖,设置悬念,前后照应。课文最后揭示了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

(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如,课文开篇就写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短短的四个字,构成了两句话,不仅描写出雨水之“大”,而且表现出雨水的来势凶猛,为下文的山洪暴发作了铺垫。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4、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分别用两个成语表示:瓢泼大雨、倾盆大雨。

5、画出描写老汉语言、动作、神情的语句,体会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

他是一位具有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的老共产党员,在洪水肆虐、人们慌乱的危急情况,他沉着、镇定,是一个具有威信的干部。

6、桥的含义:

三、简单回忆一下略读课文的内容。

《金色的鱼钩》

1、主要内容: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2、题目的含义: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3、我还知道的长征中感人的故事:《一袋干粮》、《倔强的小红军》、《飞夺泸定桥》

《梦想的力量》

1、主要内容:课文通过记叙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希里杰克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修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而不懈努力,终于使梦想成真的经过,体现了瑞恩的一颗善良、坚定执著的、金子般的美好童心。

8.一年下语文教案正式 篇八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如果有兴趣,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学习重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A案

教学流程

一、学习《我想》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指名读导读部分的前三句。

师导: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儿童诗。刚才同学们读的这几句话实际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首赞美童年的诗。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读,看看它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二)诵读诗歌,感悟想象

1.生自由读诗。想想每个小节作者所表达的愿望。

2.指名分小节读诗,想一想,每节写什么?

3.指名说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

4.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一个小节,为什么?

5.学生自由品读诗句。

(1)“我”为什么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

(2)“我”为什么想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如,平日里看见阳光的感受、脚踩土地的感觉以及结合天空、白云的样子和土地上草木葱翠的情景,谈感受。

6.生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在读的过程中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7.比较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三)回归全诗,感受意境

1.师:让我们把整首诗串起来完整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这首诗在表达上有哪些值得我借鉴的地方?

2.生谈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每一小结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每一小结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

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4.全体齐读。

二、学习《童年水墨画》

(一)自读自悟,理解大意

1.自读全诗,要求基本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并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等。

2.指名读诗,交流预习所得,概括全诗大意。

3.学生质疑,释疑。尤其是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语句教师有必要加以解释。如:“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让学生体会“笑声”怎么会蹦跳?这说明什么?

(二)赏读诗句,学习借鉴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

2.欣赏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瑰丽多彩。

(三)比较鉴赏,模仿习作

1.默读两首诗,想一想,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2.生探究、发现。

3.交流感悟。

4.师小结: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第二首主要是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5.想一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模仿这两首诗中其中的一首,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与童年往事。

6.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7.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四)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师: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两首儿童诗,再一次打开了通往儿童世界的大门,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福建省宁德师范附小章淑勇)

[1] [2] 下一页

B案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朗读诗歌

1.出示课题《儿童诗两首》,说说你知道那些儿童诗。可以说说诗歌的题目,也可以背诵其中的一两句。

2.朗读课文。

二、感情朗读,体会意境

1、指导学习《我想》

(1)朗读诗歌,想象体会“我”的愿望。

①朗读诗歌,说说“我”的那么多愿望中,那一个最令你神往?

②默默诵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

◇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你有什么感受?比如:“牵着万缕阳光”是怎样的感觉?“成为柳絮和蒲公英,飞呀,飞”是怎样的感觉?

③有感情的朗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

(2)想象一下,“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美好的愿望的?具体说说。

◇春暖花开的时候,坐在绿绿的草地上……

◇在阳光下,春风中起舞……

……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指导学习《童年水墨画》

(1)朗读诗歌,比上眼睛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①静静地在街头阅读《水浒传》。

②鱼儿钓上来了,鱼在草地上蹦跳。

③在江面上打水仗。

……

(2)细细朗读有关的诗句,体会其中的快乐。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三、比较朗读,理解诗歌

1.反复朗读两首儿童诗,比较:这两首儿童诗有什么不同?

2.在充分朗读、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

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我想》是一首诗歌,《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

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区别:组诗有小标题;每一节诗歌写的是不同的内容……

(2)《我想》是押韵的,《童年的水墨画》不押韵。

引导学生朗读这两首诗,体会押韵和不押韵的区别,了解儿童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3)《我想》描写的是“我”的一些美好的愿望,《童年的水墨画》描写的是童年的生活学习场景。

①说说《我想》描写了“我”的哪些愿望?

◇“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

◇“我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

9.一年下语文教案正式 篇九

第一课时

第()周 2009年

日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教学重点: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初步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西湖“绿”的特点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

小黑板

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情,导入新课(出示课文插图)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确杭州的湖光山色之美堪称国内之最。这(指图),就是美丽的杭州西湖。有谁到过那个地方?能谈谈感受吗?老师也去过杭州西湖,想不想听听我对西湖的独特感受?(板书课题)

二、范读课文(生静静地听)

三、初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遇到生字,用已掌握的方法识记字音、字形。2.引入竞赛机制,比一比哪个同学课文读得最流利。3.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课堂小结

由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作小结,布置预习内容。

四、布置作业

1.写自己喜欢的字或词语。2.朗读课文。板书设计: 3-1西湖的绿

苍翠

蜿蜒

古怪

鲜嫩

心旷神怡 漫步

蓬勃

布局

幽静

亭亭玉立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第()周 2009年

日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3、领略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欣赏西湖的美,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受到热爱美的教育。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难点:

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苍翠

蜿蜒

古怪

鲜嫩

心旷神怡 漫步

蓬勃

布局

幽静

亭亭玉立

2、谁来说一说通过昨天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通过读课文,你还有哪些问题是需要大家一起讨论来解决的。2、请学生自由畅谈对课文的了解:

(课文中的哪几个自然段说到了西湖的“绿”?{3、4、5})⑴ 请同学们再读这几个自然段,看看课文中是怎样来写西湖的“绿”的。从哪些方面来写? ⑵ 读懂哪一处就说哪一处。并理解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的特点来写对西湖的印象。⑶ 选择你喜欢的句子,再读读。

除此之外,你还知道了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进行教学,学生说到西湖的“绿”则重点抓住西湖的“绿”来讲。)

三、巩固

1、出示写西湖的诗文进行比较认识。(根据学生的资料灵活进行。)

2、学生出示资料,并进行学习。

四、小结

作者用了比较,对比的手法描绘了西湖的“绿”,赞美了“绿”的生机,“绿”的茁壮,这一切的美都是作者观察出来的,我们来时要多观察,多体会,才能写出好的文章来。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

2、学生按要求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板书设计: 3-1西湖的绿

灵隐——苏堤——花港观鱼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第()周 2009年

日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复习本课生字,完成练习册上相关习题。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精彩段落。

3.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湖的“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精彩段落。教学难点:

了解西湖的“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听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苍翠

蜿蜒

古怪

鲜嫩

心旷神怡 漫步

蓬勃

布局

幽静

亭亭玉立

二、形近字组词。

倾()炯()栀()潋()访()

顷()迥()桅()敛()防()

般()溅()堤()

股()浅()提()

三、填空。

1、《西湖的绿》抓住了西湖“绿”的特点,作了具体的描绘:一是(),看到的西湖的“绿”;二是(),看到的西湖的“绿”;三是在(),看到的西湖的“绿”。每一次看到“绿”,给作者的感受也不一样。

2、雨中去访灵隐,作者抓住了层层叠叠的树木:“()。”峰下蜿蜒的小径:“()。”此外还有溪水:“()”。

3、漫步苏堤,作者抓住了树木身上绿茸茸的青苔:“()。”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

4、在花港现鱼,作者抓住了(),与()相比,“()。”

四、阅读欣赏:

读下面两首诗,体会一下不同作者眼里的西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题 临 安 邸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林 升

苏轼 山 外 青 山 楼 外 楼,黑 云 翻 墨 未 遮 山,西 湖 歌 舞 几 时 休 ?

白 雨 跳 珠 乱 入 船。暖 风 熏 得 游 人 醉,卷 地 风 来 忽 吹 散,直 把 杭 州 作 汴 州。

上一篇:学校少年宫管理制度下一篇:高中时评文集锦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