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利益与大国战略

2024-10-01

大国利益与大国战略(通用8篇)

1.大国利益与大国战略 篇一

巴西的“大国外交”战略

吴志华

【作者简介】吴志华,曾任《人民日报》常驻巴西记者、首席记者,现任人民日报国际部高级编辑。(北京 100733)【关 键 词】巴西/外交政策/大国外交/南美/发展中国家 【参考文献】

[1]Luiz Felipe Lampreia,“ Diplomacia Brasileira: Palavras Contextos e Razes”,Prefácio,Lacerda Ed,Rio de Janeiro do Brasil,1999.[2]Amado Luiz Cervo & Clodoaldo Bueno,A Politica Externa Brasileira: 1822-1985,Editora tica S.A.So Paulo,1986.[3]Raquel Landim,“ Brasil Faz Concesses Agrícolas aos Andinos”,Valor Econmico,2004-01-08.[4]Serguei Lavrov,“ Em Via de uma Parceria Prática”,Jornal do Brasil,2004-11-22.[5]Denise Chrispim Marim,“ Países Acumulam Atritos Políticos e Comerciais”,O Estado de So Paulo,2004-01-10.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应对冷战结束后出现的国际战略新格局,巴西对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巴西在继续稳定与美国和欧洲国家传统关系的基础上,更加积极地发展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同拉美邻国和发展中大国的关系,以便在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促进和维护世界和平的进程中,体现和发挥巴西作为一个地区大国的政治作用和影响力,在新的国际战略格局中为巴西争取有利的国际地位,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与国家安全。卢拉政府执政两年来所推行的外交政策以及在国际上展开的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外交活动,是巴西外交新战略的体现,是前政府外交政策的延续和发展。国际关系

2004年,巴西政府继续奉行“大国外交”政策,展开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外交活动。卢拉总统先后出访印度和中国,出席在墨西哥举行的美洲国家首脑特别会议,在秘鲁主持南美国家共同体成立大会等。同时,巴西先后接待了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俄罗斯总统普京、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韩国总统卢武铉、越南国家主席陈德良、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黎巴嫩总统拉胡德、加拿大总理保罗·马丁以及一些拉美国家领导人的到访,并与这些国家签署了一系列双边合作协定。在2003年就任总统的第1年,卢拉出访27次,足迹遍布全球,其中包括对非洲5国和中东5国的国事访问。卢拉总统就职两年即已出访了35个国家,巴西工商外贸部长则走访了50多个国家。卢拉政府的外交活动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同时也体现了巴西大国外交的风范和特点。

一、从“美国化外交”到“大国外交”

巴西是南美大国,其国土面积约占南美洲的48%,其经济实力在南美洲首屈一指。然而,巴西却是南美洲惟一讲葡萄牙语的国家,也是接受非洲黑奴最多、受非洲文化影响最深的南美国家,这在绝大多数以西班牙语为官方语言的南美国家中显得别具特色。正是由于这种文化背景和语言的不同,在很长历史时期内,巴西与南美邻国往来并不密切,甚至相互之间还存在着隔阂和戒心,巴西在南美洲的政治影响力也就十分有限。

1902年,罗德里格斯·阿尔维斯就任巴西总统后,任命里约·布朗科男爵为巴西外交部长。布朗科是一位学识渊博、卓有远见的外交家,曾任巴西驻巴黎、利物浦的总领事,巴西驻德国公使衔参赞等。19世纪下半叶,美国在美洲大陆崛起,英、法、德等欧洲国家势力逐步“淡出”美洲。布朗科清醒地看到了这种不可逆转的新趋势,他指出,美国已是美洲最强大的国家,正在成为世界上新的经济大国和军事强国,拉美必将落入美国的势力范围,拉美也不可能组成一个能够与美国抗衡的集团。为此,巴西必须搞好与美国的关系,这是保障巴西国家安全与利益的必要条件,也是解决巴西同其邻国领土和边界问题的基础。他为巴西制定的外交战略是,“在维护本国利益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支持华盛顿的对外政策。”(注:Luiz Felipe Lampreia,“ Diplomacia Brasileira: Palavras Contextos e Razes”,Prefácio,Lacerda Ed,Rio de Janeiro do Brasil,1999.)1905年1月,巴西政府将其驻美国外交机构升格为大使馆,这是巴西第1个驻外大使馆,著名法学家若阿金·纳布科被任命为首任驻美大使。

正是在里约·布朗科制定的这一外交战略指导下,在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巴西把“尽可能地”搞好与美国的关系作为外交工作的重中之重,主动或被动地“与美国结盟”,支持美国在美洲和世界范围内的活动。为此,有人将20世纪的巴西外交称之为“美国化外交”或“美国主义外交”。(注:Amado Luiz Cervo & Clodoaldo Bueno,A Politica Externa Brasileira: 1822-1985,Editora tica S.A.So Paulo,1986,pp.57-67.)巴西通过这种与美国结盟的外交战略,不仅有效地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防范南美邻国的“威胁”,而且从中得到了许多实惠。布朗科在1902~1912年担任巴西外长期间,借用美国的政治影响力,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妥善地解决了巴西与10个邻国的领土划界问题,使巴西疆土扩大了90万平方千米。巴西从此没有同邻国发生过边界争端、冲突或战争,为巴西创造了持久的和平环境。一战和二战期间,巴西站在美国一边参战。二战后,巴西积极倡议接受美国主导下的泛美主义。冷战时期,巴西又追随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在与美国结盟的外交战略下,巴西得到了美国经济上的援助和政治上的支持,美国也成为巴西20世纪最大的原材料和食品出口市场。

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战略力量开始了重新分化和组合。美国利用其惟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大力推行单边主义,试图建立一个美国主导下的国际新秩序;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则主张世界多极化发展,建立一个和平、稳定、公正和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同时,由贸易、金融和信息产业带动的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加深。发达国家借经济全球化为本国产品打开更多的市场,而发展中国家却面临着双重的挑战,希望建立一个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将影响巴西今后的发展道路。作为南美最大的国家,巴西只有调整外交战略,以一个大国的姿态出现在国际舞台上,才能在未来的世界新格局中占据主动和重要的地位,才能够在国际事务决策中发挥政治影响力,为国内经济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利益提供保障。卡多佐总统认为,“时代在改变,我们必须随着时代而改变。”“两极的结束并非有利于一极的形成。在这个多极的世界里,巴西应当是其中的一极。”“巴西是世界大国之一,希望今后能实行一种更有进取性的外交政策。巴西应当跻身于世界政治舞台之中,而不应该在作重大国际决策时被排除在外。”1996年7月,巴西外长兰普雷亚在巴西最高军事学院发表讲话,系统地阐述了卡多佐政府的外交政策。他说:“巴西外交是全方位的、非排他性的。巴西同欧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和亚洲有着平衡的关系。„„在巴西所发挥的国际作用上,我们努力与其他国家加强和建立伙伴关系。我们愿把这种伙伴关系推进到世界的各个地区,特别是那些最有活力的地区,如亚洲国家。”

在卡多佐总统执政(1995~2002年)的8年中,巴西大力推行“大国外交”和“总统外交”,积极发展与其他拉美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协调与其他拉美国家的对外政策,同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主动修复和增强与欧洲和美国的关系,特别是着力于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这与巴西20世纪70年代以后所强调的谨慎的、低调的、“负责的实用主义”和“非自动结盟”的外交政策形成了鲜明对照。

那么,在冷战结束后的国际战略格局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巴西有哪些条件来改变它的“美国化外交”,进而推行“大国外交”呢? 第一,巴西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巴西已经从20世纪初的“农村—农业社会”进入“城市—工业社会”,有了自己较完备的民族工业体系,现代农业发展迅速。20世纪70年代以后,巴西的GDP一直名列西方国家前10名,成为20世纪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与此同时,巴西建立和巩固了议会民主制度。政局稳定、经济复苏的新局面增强了巴西人的自信,这种变化自然也会反映到巴西的外交政策上。

第二,来自阿根廷等拉美邻国的安全威胁已消失。90年代初,巴西和阿根廷都表示不再发展核武器,同意相互监督,由此达成互信,并联手建立了南方共同市场。这与20世纪初两国都想争夺地区霸权的形势有了根本性的不同。

第三,巴西对美国的经济依存度下降。20世纪上半叶,巴西对美国出口占其外贸出口总额的30%~56%,从美国的进口占其进口总额的30%。美国还是巴西最大的直接投资国。20世纪末,巴西外贸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主要贸易伙伴基本形成了美国、欧盟、拉美和亚洲“四足鼎立”的格局。巴西外长兰普雷亚说,“在巴西的对外贸易中,美国和亚洲各占1/5的份额,欧盟和拉美则各占1/3。”(注:Luiz Felipe Lampreia,“ Diplomacia Brasileira: Palavras Contextos e Razes”,Prefácio,Lacerda Ed,Rio de Janeiro do Brasil,1999,p.113,p.116.)此外,巴西的对外贸易已从20世纪初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面向少数几个欧美国家转变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并重、面向全球市场。而且,受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巴西对美国出口受到限制。因此,摆在巴西面前可供选择的道路就是开拓新的市场,而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的发展中大国的市场自然成为巴西的优先发展目标。

第四,从国际格局来看,一旦美国单边主义主导下的世界新秩序形成,必然对巴西不利。作为拉美的第一大国和最大的消费市场,巴西将受到美国更大的政治、经济甚至是军事干预的压力,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也将受到影响。可供巴西选择的出路就是与其他发展中大国联合起来,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从而维护本国的利益。

因此,巴西的“大国外交”战略是随着国际战略格局和自身条件的变化而发展起来的,卢拉政府的外交政策是这种外交战略的延伸和发展,并进入一个更加活跃的时期。

笔者以为,巴西推行“大国外交”战略有两个重点:一是强调发展同南美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二是重点发展同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大国的“新兴大国关系”。前者是巴西“大国外交”的基础和出发点,巴西在这一领域所要发挥的是“领导者”作用;后者是巴西“大国外交”所要依靠的政治力量,巴西是其他发展中大国的“同盟者”。这两个重点是巴西“大国外交”战略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巴西实现其世界大国目标的“两个轮子”。

二、巴西与其他南美国家的关系

实现南美国家的“地缘一体化”,是巴西“拉美睦邻外交”的集中体现,其进程就是以南共市为核心向外延伸,最终建立一个将南美国家联成一片的经济实体。兰普雷亚1995年4月在陪同卡多佐总统出访美国时明确指出,“南共市现在是我们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仅次于欧盟和美国。毫无疑问,它也是我们走向南美一体化的第一步,是南美地区对现代国际关系的挑战所作出的合情合理和影响深远的回应。南共市增强了我们的政治和经济力量,加强了我们同邻国现有的贸易联系,扩大了我们的经济规模。”(注:Luiz Felipe Lampreia,“ Diplomacia Brasileira: Palavras Contextos e Razes”,Prefácio,Lacerda Ed,Rio de Janeiro do Brasil,1999,p.113,p.116.)

1994年12月17日,阿根廷、巴西、巴拉圭和乌拉圭4国在巴西的黑金城签署议定书,决定建立南共市关税联盟,并从1995年1月1日起实行对外共同关税。10年后,当4国首脑于2004年12月17日再次聚会黑金城时,南共市已有了智利、秘鲁、玻利维亚、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6个联系国,形成了“4+6模式”,扩大了南共市的地域范围和影响力,为南美国家共同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南共市还与南部非洲关税联盟(由南非、纳米比亚、博茨瓦纳、莱索托和斯威士兰5国组成)和印度签署了关税优惠协议,相互给予近千种产品的关税减免优惠;南共市正在与埃及、葡萄牙语国家共同体、加勒比共同体等国家和区域组织谈判关税优惠和贸易协议。南共市还加强了内部的协调机制,如建立常设代表机制,设立“结构性差别补偿基金”,为经济实力较弱的成员国提供融资帮助,以及在2006年12月31日前建立南共市议会以加强彼此间的政治和外交协调能力,等等。

南共市为巴西改善和加强同南美邻国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平台,也为巴西融入拉美国家、建立拉美经济和政治联盟铺平了道路。正是在南共市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巴西提出了建立一个类似欧盟的南美国家共同体的构想。卡多佐总统于1999年倡议举行南美国家首脑会议,得到南美国家的积极响应。2000年9月,第一届南美国家首脑会议在巴西利亚举行。这次会议发表的决议指出,南共市和安共体将相互开放市场,以便构筑一个涵盖整个南美洲的共同市场。2002年,第二届南美国家首脑会议召开。卢拉政府执政后,继续把建立南美国家共同体作为重大外交任务。2004年10月,南共市和安共体在乌拉圭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2004年12月,南美国家共同体如期在秘鲁的库斯科成立,这个共同体由南共市4国、安共体5国以及智利、圭亚那和苏里南等共12个南美国家组成,成员国的国土面积总计为1700万平方千米,GDP总额达9700亿美元,人口为3.6亿,是仅次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

南共市的发展和深化,南美国家共同体的成立是巴西大国外交政策的重大成果。虽然其他南美国家对这个共同体有着不同的看法,如阿根廷、乌拉圭和巴拉圭的国家元首没有出席这次会议,各国对如何协调南美共同体与南共市、安共体之间的关系也有不同的想法,然而,南美国家共同体的成立确认了巴西在南美洲的领导地位和领导作用。笔者以为,巴西取得这些成果与其近年来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近年来巴西通过对拉美国家的外交斡旋,在南美国家中逐渐树立了威望。巴西曾成功地调解巴拉圭的军事政变,调解委内瑞拉政府与反对派之间的政治冲突,妥善解决秘鲁与厄瓜多尔之间的领土争端和军事冲突,等等。在这些外交活动中,巴西充分展示了它的外交能力。2004年1月美洲国家特别首脑会议召开之前,美国报纸大肆渲染拉美地区出现了一股“左倾化”和“反美”趋势。卢拉利用与美国总统布什会谈的时机,“断然否认在拉美地区存在一个反美运动”,他还强调,“查韦斯总统不可能把委内瑞拉变成一个恐怖主义国家,变成一个洗钱的国家或者为恐怖分子提供假证件的国家。”巴西的公正立场得到了拉美国家的赞赏。

(2)巴西改变了多年来对邻国漠不关心的态度,开始向较为贫穷的邻国提供资金和贸易上的帮助。巴西《时代》周刊发表的报道说,作为卢拉政府外交政策的“金融手臂”,巴西经济和社会发展银行制定了一项雄心勃勃的南美大陆一体化的计划,即对南美24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30亿美元的信贷支持(注:Isabel Clemente,“ Soy Loco por Ti,América”,poca,2003-12-29.),其中包括支持玻利维亚修建一条经巴西领土出口其天然气的管道建设项目;与秘鲁共同投资建设巴西—秘鲁公路,以打通大西洋与太平洋之间的通道等。2004年2月4日,巴西、玻利维亚、阿根廷和智利4国的代表签署了修复4国间铁路运输网的意向书。根据这个意向书,4国将联手修复从巴西圣保罗桑托斯港通往智利安托法加斯塔的铁路线。这条铁路线全长7000千米,可将货物运往太平洋沿岸港口,有利于对亚洲国家的出口。这条铁路也称为“两洋铁路”,打通了大西洋与太平洋之间的陆地联系,沿途国家的大豆、化工产品和矿产品将通过这条通道运往大西洋或太平洋。(注:Alexandra Penhalver,“ Recuperao de Ferrovia Ligará Brasil ao Chile”,O Estado de So Paulo,2004-02-05.)

在贸易方面,巴西决定购买阿根廷的小麦、玻利维亚的天然气和委内瑞拉的石油,而过去巴西大多是从南美以外的国家进口这些产品的。为促使南共市与安共体达成自由贸易协议,巴西在与安共体的农产品贸易谈判中作出较大让步。哥伦比亚也是拉美重要的产糖国和糖出口国,它担心结成自由贸易区后,巴西的糖出口对其构成威胁。为了消除哥伦比亚的顾虑,巴西决定不将蔗糖列入自由贸易的产品目录。巴西还同意安共体对牛肉和鸡肉实行进口配额管理。巴西的让步显然是有其政治考虑的。一些专家认为,巴西放宽对安共体的贸易要求,主要目的是阻止美国在这一地区的渗透(注:Raquel Landim,“ Brasil Faz Concesses Agrícolas aos Andinos”,Valor Econmico,2004-01-08.)。巴西还加大了对邻国的投资。据统计,最近10年,巴西已逐渐成为阿根廷的主要投资国之一。2002年,阿根廷遇到经济危机时,欧洲国家和美国的企业纷纷撤资,而巴西企业却在继续投资。1994年以来,巴西企业在阿根廷的投资累计达37.3亿美元(注:Coluna Economia,“ País é um Dos Principais Investidores da Argêntina”,O Estado de So Paulo,2004-12-27.)。

(3)巴西在事关地区安全和稳定的问题上表现出坚定的立场。在美洲国家组织内,巴西旗帜鲜明地对美国提出的一些有损于拉美国家主权、干涉拉美国家内政的举措表示异议,得到了拉美邻国的尊重。在2004年美洲国家国防部长会议上,巴西明确表示,不同意动用军队开展缉毒和反恐、把军队变成一支警察部队的做法。巴西的立场实际上是反对将拉美国家的军队置于美国的反恐战略之下。2004年年初,美国国务院批评“委与古结成联盟将对拉美的民主造成不稳定”,美国安全事务助理赖斯在记者招待会上批评查韦斯在拉美没有发挥“建设性的作用”,认为委内瑞拉因支持古巴政权而导致同哥伦比亚的关系恶化等。巴西对此明确表示,“不赞成”美国的说法,认为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是“不好的”。(注:Denise Chrispim Marim,“ Países Acumulam Atritos Políticos e Comerciais”,O Estado de So Paulo,2004-01-10.)在美洲国家组织首脑会议上,美国提出将反腐败列入该组织的原则之一,主张对卷入腐败丑闻的国家进行惩办,甚至将其排斥在美洲国家组织之外。巴西则表示,认定一个国家是否属于腐败国家的标准并不确定,而且美洲国家组织已有民主条款,可以动用该条款对有关国家进行制裁,从而婉拒了美国的建议。巴西的立场得到了拉美国家的信任和支持,挫败了美国企图控制拉美国家的图谋。对此,《纽约时报》在2004年发表的一篇年终报道说,“美洲已不是过去的美洲。这一地区的国家在很长时期里都被视为‘听话和值得信赖的盟友’,现在它们都公开表示不同的意见,在贸易和安全问题上公开表示不同的看法,一些国家认为这是仇视它们的国家利益。”(注:Chistopher Marquis,“ America Latina no Teme Mais EUA”,The New York Times,2004-01-09.)

(4)巴西努力维护和推动南共市的发展,为建立南美国家共同体奠定了基础。南共市建立10年来走过了曲折的道路。1994~1998年,南共市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额迅速增长。1999~2004年,南共市经历了巴西和阿根廷的两次经济危机,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波动较大,贸易争端特别是巴西同阿根廷之间的贸易争端不断,显露出南共市自身的某些弱点。但是,巴西依然把南共市的发展列为外交的核心,积极与阿根廷进行磋商。两年来,南共市不仅没有后退,而且在艰难的环境下得到了发展。一是成员国间的贸易有所增长,建立了一些协调机制,如设立了南共市常设代表委员会,并请阿根廷前总统杜阿尔德出任委员会主席。二是继智利、秘鲁和玻利维亚之后,2004年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也相继成为联系国。另外,墨西哥也表示有兴趣成为新的联系成员国。三是巴西在其外交活动中注意发挥南共市的集体作用。2004年卢拉总统访问印度时,特意邀请杜阿尔德随同出访。这种随访的意义在于,它表明巴西的确是在关心本地区的自由贸易,并将南共市其他成员国也带入到它同“新伙伴”国家的谈判中来。

上述外交活动表明,巴西关心和维护本地区的民主和政治稳定,愿意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愿意在国际事务中为本地区争取更多的利益,从而得到了邻国的支持。这种互信的建立对于发挥巴西的领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有利于巴西加强同这些国家的经济关系。

三、巴西与其他发展中大国的关系

加强同其他发展中大国的关系是巴西“大国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1月27日,卢拉总统在新德里出席巴西—印度企业界主办的“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时,对巴西为何要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大国的关系作了这样的解释:“21世纪应当成为像印度、俄罗斯、巴西、中国以及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世纪。这些国家曾经被大型贸易集团视为二等公民。„„发达国家不会伸手来救我们,我们也不能继续哭泣下去。„„我们要利用自己的力量来拯救自己。”(注: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 Brasil-ndia-Desenvolvimento Sustentável: Perspectivas e Possibilidades”.http:

//ea Viagens no Fim da Semana“,O Estado de So Paulo,2003-11-10.)巴西圣保罗大学前沿科学院客座教授、瓦加斯基金会研究员保罗·巴蒂斯塔认为,“巴西的外交政策就是努力加强与世界各个地区的经济和政治关系,加强南南合作,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起,使现有的国际组织更具有代表性,更加独立于发达国家。„„我们同南美国家的政治经济关系,我们同被世界体系边缘化的大国如印度、中国、南非和俄罗斯发展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关系已具有了经济分量并不断增加。„„巴西外交政策的目标是使巴西外贸结构多元化。巴西想利用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大国的关系来增强我们在WTO、美洲自由贸易区和其他国际贸易谈判中的地位。”(注:Paulo Nogueira Batista Jr.,” A Aliana Brasil-ndia“,Folha de So Paulo,2004-01-29.)

但是,卢拉政府的外交政策也受到一些人的反对,特别是受到国内工业界人士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卢拉政府过多地从政治角度来处理贸易问题,不注意保护本国企业利益;卢拉政府强调南南合作却忽视发展与欧洲和美国传统的经贸关系。圣保罗州工业联合会甚至批评政府轻率地承认并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这样将导致中国产品大量进入巴西,对巴西工业造成损害。另外,他们还批评卢拉政府对安共体给予过多的优惠,等等。巴西专栏记者若奥·内托发表评论说,“在卢拉总统4年执政期的上半段,巴西政府最大的政绩是在经济领域。„„遗憾的是,经济政策所采取的现实主义没有反映到卢拉政府的对外政策上。„„我们对中国作出了不可想像的让步,但并没有给我们换来什么。我们以南共市的名义承受了阿根廷不断采取的贸易保护壁垒,我们对此却没有要求回报。我们减免了非洲国家的债务,非洲国家也没有作出回报。我们在同美国和欧盟的贸易谈判中采取了强硬的态度,我们却没有利用这些机会来同美国人和欧洲人达成有利的协定。”(注:Joo Mello Neto,” Brasil Vai Salvar o Mundo? “,O Estado de So Paulo,2004-12-17.)

对此,卢拉政府反驳说,政府不能仅仅关注企业界的利益,政府需要从全社会的利益出发来处理国家间的关系。阿莫林姆外长强调,发展同南方国家的关系对巴西是有利的。他举例说,2004年前9个月,巴西与南美国家的贸易比2003年同期增长了61%,其中巴西的出口额为11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40亿美元。“我们正在改善我们的地理贸易”,巴西外贸委员会执行秘书马里奥说,“巴西每年同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的贸易额约占巴西外贸总额的60%。我们怎么会对此不管不问呢?”(注:Clóvis Rossi,” Empresários Aumentam Crítica a Itamaraty",Folha de So Paulo,2004-11-28.)

2005年是卢拉执政的第3年。据巴西报纸报道,卢拉总统将继续大力推行其“大国外交”战略,计划出访的国家至少有13个。2月,卢拉总统对圭亚那和苏里南进行了访问,这两个国家是卢拉此前没有到访过的南美国家。显然,卢拉此行是为了进一步扩大巴西在南美国家的影响力,凸显巴西“地区大国”的作用。5月23~28日,卢拉总统对日本和韩国进行了国事访问,此行主要目的是与日本协调“4国集团”在联合国“入常”问题上的立场,争取韩国对巴西“入常”的支持,同时也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亚洲资本到巴西投资和发展双边贸易。

最引人注目的是,2005年5月在巴西利亚召开了首届南美—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这是巴西2005年外交活动的重头戏。巴西积极倡导召开这样一次跨地区的首脑会议,除了吸引中东和北非国家投资南美国家的经济一体化建设、扩大南美国家同阿拉伯国家的经济贸易联系外,更重要的是检验和体现巴西在新组建的南美国家共同体中的主导作用。

由此看来,2005年巴西政府的外交目标仍然是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进一步发挥巴西在拉美地区的领导作用,大力推动联合国改革,积极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新的常任理事国,等等。

2.大国利益与大国战略 篇二

2014年中国连续3年保持了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地位。“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 涵盖44亿人口, 经济规模达21兆美元, 涉及60多个国家, 将给中国企业打造国际品牌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其实, 当中国在国家品牌建设方面越来越有力量时, 背后是中国涌现出越来越多强大国际品牌的支撑。当国外品牌纷纷耕耘中国市场时,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全球化之路已经走了10年甚至20年。有成功、有失败、有喜悦、有辛酸, 更多的则是无所畏惧的探索之路, 这也可以称之为中国企业国际化丝绸之路。

走出去:海外风景也好

要实现国际化乃至全球化, 首先要有走出去的勇气。或oe M, 或与国外代理商及渠道曲线合作, 或建立自有渠道, 或进行调研然后本国生产出口到国外等等。

在经历了多年技术积累、与其他国际品牌在中国厮杀获取的经验后, 中国企业开始拥有这种勇气。早在1994年, 华为老总任正非就喊出“十年之后, 世界通信制造业三分天下, 必有华为一席”的“狂言”, 标志着国际化、全球化是华为无法选择的战略抉择。海尔也提出国际化目标, 国内生产国内销售1/3, 国内生产国外销售1/3, 国外生产国外销售1/3。最贴切的莫过于张瑞敏提出的“国门之内无名牌”振聋发聩的世纪之声, 才有了海尔今天70%以上的海外销售比率和连续6年获得全球大型家用电器品牌零售量冠军。

中国企业要进入国外市场, 首先要了解当地风俗、文化、用户需求等, 这必须经过科学、细致地调研、分析与判断, 否则会吃大亏。很多企业想当然认为“金砖四国”发展状态和商业环境与中国类似, 殊不知巴西市场关税高, 印度市场产品必须低成本、政府效率低下、文化不统一等, 盲目出海必然会血本无归。

中国企业国际化最先采用的模式便是oe M及渠道合作, 包括海尔、t C l、华为等等。华为审时度势, 避开和原有市场大佬死磕, 选择曲线进入, 示好i NQUa M成功进入葡萄牙市场, 相继打开德国、法国、西班牙和英国等大门。海尔与三洋电器、t Cl与飞利浦等采取渠道共享方式合作, 海尔在美国、东南亚, 格力在巴西建设渠道。

在“快鱼吃慢鱼”的时代, 中国企业如何后发而先至非常重要, 特别是面对欧美等苛刻的市场而言。英国电信 (bt) 是发达市场战略客户桥头堡, 起初bt都不给华为竞标资格, 华为的坚韧与真诚最终打动了英国人。2003年, bt给了华为两个试探性项目, 华为怀着拼最后一个机会的信念, 接下这只有世界巨头阿尔卡特才敢接的项目。华为组织了跨四个产品线的团队日夜研发, 在bt的C t o第一次到访深圳总部时, 就演示给bt高层看, 让他们见识到了华为以市场驱动的高效流程组织, 实现一线和总部的无缝协同, 快速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自此, 华为逐步进入英国电信21世纪网络建设的主要供应商序列。

海尔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认为, “海尔和著名跨国大公司相比, 无论资金、技术、规模都没有优势, 但我们有的优势别人没有, 那就是速度。”快, 并不意味着品质不高, 甚至还要超越客户期望, 做一个有智慧的“笨”公司。华为用品质赢得欧洲最后一个堡垒德国电信 (dt) , 完全满足dt的NGf项目特性, 击败了竞争对手, 全面验证了NGf可行性, 实现了华为和dt双赢。某著名咨询公司统计:世界巨头平均需求满足率在80%左右, 而华为超过95%。

无论是渠道突破、还是超越期待, 都离不开这些企业扎实的功底。华为虚心吸取世界先进研发机制、营销方法、管理手段和竞争规则, 戴上美国帽, 穿上美国鞋, 装上德国芯, 逐步构建起了以客户为中心, 以市场为驱动的端到端流程型组织。长虹手机在中国西部建立千万产能手机基地, 进行精益生产, 坚持“科技研发智慧化”路线, 在数字信号处理上代表行业最高标准, 在通用性技术上领先世界。

走进去:融入的力量

将产品打入国外市场还不是真正融入, 企业只有汲取全球性精髓和资源才有可能真正进入当地市场, 建立全球性商业生态系统。苹果、ib M、鸿海、谷歌等著名企业都通过全球化运营, 使企业利益最大化和全球资源利用最大化。苹果公司系统设计和开发在美国, 软件激活和销售在爱尔兰, 生产制造在中国。

中国企业正在从国际化迈向全球化, 国际化是以企业自身资源去创造国际品牌, 全球化是将全球资源变为共赢生态, 创造本土化主流品牌。

借助国际研发资源是中国企业首要的战略举措, 徐工集团总投资5000万美元设立欧洲研究中心, 聘用高水平工程师、与高水准供货商合作, 在海外培养高端技术人才, 获得全球范围内人力资源配置。

除了研发, 还要有作为真正国际品牌的全能效应, 有效利用全球资源为本土服务。华为轮值Ceo胡厚昆说:“全球化公司”和“本地化公司”这两个过去常被分离的概念正变得越来越统一, 华为的商业实践要将二者结合在一起, 整合全球最优资源, 打造全球价值链, 并帮助本地创造发挥出全球价值。

海尔作为一家消费品公司, 更把整合全球、融入当地做到极致。在全球竞争战略中采取当地化战略, 洛杉矶有“海尔设计中心”, 纽约有“海尔美国贸易公司”, 南卡罗莱纳州有“海尔生产中心”, 在美国形成了设计、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经营格局。在美国硅谷、日本东京、法国里昂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0个信息站, 6个研发设计中心, 与西门子、爱立信等国际跨国大公司建立技术联盟, 与国内25所院校合作, 成功实现了从“三位一体”到“三融一创”, 即实现设计、制造和营销当地化, 并且能够实现当地融资、当地融智以及当地融文化, 真正实现了生产经营本土化。

融资方面, 美国海尔工业园也对南卡罗来纳州当地社区、周边城镇的就业、税收、发展等产生了积极影响, 南卡罗莱纳州政府授予海尔“创造就业奖”、“社区贡献奖”等荣誉;融智方面, 海尔“以企业为中心卖产品”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卖服务”的“即需即供”模式;融文化方面, 海尔在美国的广告语是What the world comes home to, 在欧洲则用Haier and higher。

海尔也善于利用全球资源进行传播, 这离不开中国公关公司在中国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推动作用。数字华夏以善于挖掘数据的优势, 与海尔冰箱联合策划了一亿台冰箱下线事件, 并进行了系统传播。2010年9月7日, 海尔第一亿台冰箱产品在意大利生产线下线, 实现全球销量过亿突破。数字华夏将数字演化为海尔对世界冰箱业所做的贡献, 从智造中心到引领世界潮流, 比当地品牌更本土化, 进入全球用户“倍增时代”等传播点, 传播海尔的跨国品牌形象。

走上去:主流中的一流

真正从融入到成为主流, 主要有两种途径, 一是并购, 二是做与当地人主流价值观相一致的战略布局。

2015年9月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国际化报告显示, 2014年中国企业在海外完成并购数量154起, 交易规模达261亿美元, 并购主体从it、家电等向金融业、房地产、t Mt行业倾斜, 越来越多企业希望海外并购获取市场份额及核心技术。

然而, 中国企业并购成功率仅为67%, 与表现最好的美国相差近20%, 主要原因是企业并购战略不清晰和文化差异。很多中国企业缺少清晰并购战略以及充分调查研究, 主要依靠自己或寻找第三方咨询机构, 获取信息质量水平不高且获取费用较高, 并购后也没有激活“休克鱼”的本领。

在对待当地文化方面, 中国企业不容易融入到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中去, 习惯性使用中国思维来管理欧美企业, 易引起员工误解和不满, 导致重要人才流失。中国企业要做的是吸收别国及并购企业文化优秀成分, 防止不良思潮渗入, 在国际经营中保持和发扬自身文化优势, 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

海尔的目标是融合世界优秀文化, 建立不断创新的海尔企业文化。在收购三洋电机日本和东南亚部分地区白色家电业务后, 通过差异化文化融合和机制创新模式, 海尔将“创业创新”品牌文化基因成功输送给并购的组织和员工。在这方面, 联想走了弯路, 业绩下滑, 两任外籍Ceo先后离职, 柳传志开始了“到底谁才是联想的主人”等一系列针对性文化的重建, 让联想文化通过融合与创新, 串联起全球的联想。

3.大国战略与未来的航母 篇三

目前,世界上共有9个国家拥有22艘航空母舰。按其排水量大小可分为大型(6万吨以上)、中型(3万~6万吨)和轻型(3万吨以下)3种类型。其中美国12艘,英国3艘,俄罗斯、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印度、巴西以及泰国各1艘。中型航空母舰一般可载机40架左右,制空范围为500千米~700千米,在区域性制空制海作战中可发挥较大作用;轻型航空母舰则适用于近海海域作战和实施威慑。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巴西、印度和泰国的现役航空母舰都属轻型航母。

美国继续保持海上霸主地位

2009年1月10日,以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名字命名的“乔治·布什”号(CVN-77)航空母舰正式服役。“尼米兹”级航空母舰是美国第二代核动力航母,也是目前世界上吨位最大、载机最多、在役数量最多的航母家族。“布什”号作为一名新秀,光荣地加入“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家族,成为其第10名、也是最后一名家族成员。如今,“尼米兹”级家族成员分别隶属于美军两大舰队司令部——太平洋一印度洋司令部与大西洋司令部。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三大洋的海面上,我们时常见到“尼米兹”级航母威风凛凛巡航的身影。纵观全球1980年以后的历次局部冲突,“尼米兹”级航母都在战场上担当了重要角色。“尼米兹”级家族中零星参战的成员暂且按下不表,单说说“西奥多·罗斯福”号(CVN-71)的战斗履历。该舰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大显身手,后参加过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是同级舰中实战经验最丰富的航母。在海湾战争中,“罗斯福”号进入波斯湾,与其他舰只一起打击伊拉克军事目标,共击毁伊军舰艇57艘、重创16艘,摧毁陆地目标几十个,舰载机每昼夜起飞150余架次,创造了空前纪录。历史往往有着巧妙的安排,就在“布什”号服役20天后,“小鹰”号航母作为美国最后一艘传统动力航空母舰正式退役。至此,美国完全步入核动力航母时代。打造“全核化”舰队将成为未来美国海军的发展方向。据介绍,美国海军下一代航母“福特”号(CVN-78)依然是全新的核动力航母,预计今年秋季铺设龙骨,2015年交付舰队。军事专家预计,不久的将来,美国海军将大力推行“全核舰队”计划,他们的战斗舰、巡洋舰将全部换成核动力系统,并与核动力航空母舰及核动力攻击潜艇一起,集结成世界上威力超群的海上核打击编队群。

美国经过专门论证,得出结论:1艘航母的作战效能相当于13~16艘核潜艇,其对空对海(陆)的效能是核潜艇没法比的。

俄罗斯重振大国雄风

自1991年苏联解体以来,曾经强大的俄海军一蹶不振,象征其海军实力的航母也陷入悲惨境遇:有些被出售成为旅游设施,有些被当废铁拆得七零八落……最终,俄海军只剩下唯一的一艘航母——“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该航母用途单一,还因缺乏资金维护,很少出港执勤,成为最昂贵的摆设。近年来,随着俄罗斯经济的稳健恢复,俄海军的“航母梦”重新苏醒。今年1月,俄海军总司令马索林上将对媒体透露,今后20年内将组建6个航母攻击群。2月27日,俄新社再次向外界“爆料”:俄海军新一代航母将采用核动力,排水量在6万吨左右。新航母将配备能垂直起降的第5代战机,现役的苏33战机将被替换。除了歼击机、直升机,新航母还将装备无人机。根据《俄联邦海军未来10年发展规划》,勾勒出俄海军未来蓝图:预计到2025年左右,俄罗斯海军将拥有300~320艘现代化作战舰艇,其中包括6艘航空母舰……届时俄海军将具备纵横各大洋的远洋作战能力。

中国将向“蓝水”海军转变

80年代初以来,尤其是在90年代,国外媒体开始大量谈及中国建立“蓝水”海军的雄心壮志。国外军事分析人士大都确信,到2000年或稍后一段时间,解放军海军将拥有“绿水”(沿海海域)海军的地位,并具备向西太平洋投送有限作战力量的能力。到2010年,将完成向“蓝水”(深海海域)海军的转变。据此,《简氏防务周刊》认为:中国实施航母研制项目的主要原因在于,只有先获得制空权,才能夺取制海权。这一现实是中国对发展航母寄予厚望的根源所在。未来的中国航母很可能将是一艘中国自行建造的中型航母。根据国外媒体的推测,中国未来航母满载排水量应在4万~5万吨左右,因为过小的航母并不会对中国海军的远洋作战及突破岛链的能力有大的提高,且在舰载机型号选择和配置上有困难。而5万吨以上的大型航母对于中国来说技术风险、经济压力和政治风险都过大。新型航母在飞行甲板的布局上可能采用斜段角度较小的斜直两段式飞行甲板,这与俄制航母相似,可降低建造难度,且与美制航母比更有利于飞机起降。俄国在未完工的乌里扬诺夫斯克级航母上已经解决了弹射器的技术问题,如果能得到俄方技术支持,再加上国内过去的研制,中国未来航母就可以安装2部蒸汽弹射器。相对于滑跃方式使舰载机能够充分发挥其战斗力。且在航母数量不大(第一批可能为2艘)、载机数适中的情况下,因能搭载各类特种功能的固定翼飞机而使其有较大的多用途作战能力。在动力系统配置上,中国未来航母很可能采用国产大功率蒸汽轮机方案,因为核动力的技术风险和造价过高(如戴高乐级),且目前中国海军的战略需求也不需要航母拥有无限动力。蒸汽轮机在美俄法航母上已经有非常成熟的应用,国内的相关技术储备也较为充分。在大功率蒸汽轮机的推动下,中国未来航母的最大航速应能超过30节。因为中国海军一向有重视高速航行的传统。在舰载装备方面,选用远程三坐标雷达配以完善的舰队自动化指挥系统即可,无需安装多功能相控阵雷达,武器装备上可能安装中国国产的近程防空系统,加装远程防空导弹,反潜装备俄制的深水炸弹。最关键的是舰载机的选择-和搭配方面,主力作战飞机可能为引进的苏-33改进型,中国未来航母也有可能选择自研舰载战斗机(歼-10舰载型)。反港直升机可能选用俄制卡一28。中国未来航母的载机数可能为40架左右。

未来,隐形航母将居中心地位

航母虽然集各种先进武器于一身,是当今世界攻防能力最强大的战舰,但也并非无懈

可击。其一,航母必须与巡洋舰、驱逐舰或护卫舰及潜艇等舰只组成作战编队,阵容庞大,难以隐蔽,很容易被探测到,成为攻击的靶子。其二,航母作战能力会随自然条件的恶化而降低,舰载机受天候影响极大,一旦风力达到8级、海浪为6~7级时,大部分舰载机难以起飞。航母编队在地形复杂、岛礁众多的近岸海域活动时,机动能力下降,不利于反潜作战。航母编队燃油、弹药等物资消耗量大,在海上进行补给时防御能力明显降低。其三,造价和维持费用巨大。根据美国国防部的说法,现有“尼米兹”级航母每艘平均造价40亿美元,每年开支达20亿美元,且不算每艘航母上80架舰载机所需的保养费用。为了克服航母的弱点,未来形形色色的航母将出台:

一是隐形航母。据测试,仅“尼米兹”级航母上层建筑的雷达反射面积就与“阿利·伯克”级驱逐舰整舰的反射信号相当。因此,加强航母的隐形性是各国主要的发展方向,而高科技的发展已经为这种梦想提供了可能,由此也将使得未来航母与现代航母变得面目全非。在隐形技术广泛应用于水面舰艇和潜艇之后,军事专家已为未来的隐形航母勾画出了美妙的设计蓝图。未来的隐身航母舰体高度将大大降低,目前设置在桅杆上的巨型雷达天线将被镶嵌在船体之上。航母的体积也将明显缩小,并采用圆滑的外形和倾斜的艇侧,从而使吃水线以上部分的雷达散射面积降到只有常现舰体的百分之一。舰身将大量采用先进的吸波材料,降低航母的雷达及红外信号。此外,机载电子设备也将重新设计,尽可能减少电子设备向空中辐射的电磁能量。未来航母隐形主要是彻底改变传统航母的上层结构,大大降低光学特征和雷达反射截面积。未来的航母将取消传统突出的桅杆、旋转雷达天线、烟囱和各种通信天线,而采用与母舰融为一体的封闭式桅杆和传感器,并将导弹、舰炮等各种武器放置在舱面以下,外形更显扁平、低矮、光洁。除此之外,采用新型动力推进系统,大大降低舰艇的自身噪声,减小音响特征,如现代潜艇般安静。

二是水下航母。日本曾秘密研制巨型潜水航母,被命名为“伊400”的潜水航母能搭载3架水上攻击飞机。70年代中后期,由于技术的进步,军事专家们希望将航母的大吨位、多载机、强攻击力与潜艇的隐蔽性好、生存力强等优点实现成功嫁接。他们认为大型潜艇经过系列设计和改装便可以扬航母之长,抑潜艇之短,使航母、潜艇两者达到完美的结合。

三是超大型航母。拥有超大型航母,就意味着能够拥有更大的海上投送能力、更强的海外派遣能力和作战能力。未来的超大型航空母舰能搭载200架以上的飞机,母舰上可装备更多、更先进的自卫武器,有效地对付核武器和导弹的攻击,并具有超强的生存能力。设想中的超大型航母满载排水量可达50万吨,舰长400米,宽85米以上,母舰采用核动力和常现动力复合推进装置,能够使航母的最大航速达到30节。虽然航母费用昂贵、消耗巨大、保养费力,但大型化仍是其主要发展方向。如美国虽然已拥有12个大型航母战斗集群,但在美国海军重新制订面向21世纪的新航母发展计划、研究未来航母采用何种设计方案时,面对有关研究机构提出的吨位分别为大、中、小,载机量分别为80架、60架、40架3种方案,美国海军仍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大吨位、大甲板的CVNX方案。其原因是:“两大”航母的作战效能比中、小型航母大得多。据研究,一般10万吨级的航母由于所载的飞机、航空燃油和弹药多,其攻击威力及战斗持续能力几乎等同于两艘6,5万吨级中型航母的作战效能,而两艘这样的中型航母的建造费和使用费则要大于一艘大型航母。再者,“两大”航母的适航性更好。无论是实施远洋作战,还是跨越大洋实施由海到陆的近岸作战,大吨位航母比较中、小吨级航母的适航性都更好,也有利于舰载机的作战。除此之外,大型航母在作战使用的灵活性、自身的生存性、舰员生活的舒适性等方面较中小型航母都具有优势。

四是全电力推进系统航母。未来航母将采用现代化的全电力推进系统。综合全电力推进系统是一种将舰上动力机械能源改成电力能源同时向全舰提供日用和推进用电的综合利用与统一管理的系统。该系统具有诸多优点,如:采用模块化、系列化、标准化产品,降低造舰的采购费用;对舰上能源实行综合管理,减少能源消耗及机器磨损,运行经济性好:装机数量减少,节省操作和维修人员:发电机组布置灵活,电网多路供电,系统更安全可靠:噪声低,隐形效果好;便于现代化改装,较易兼容先进技术,有足够的功率储备,可为电磁弹射器、阻拦装置、升降机等提供充足的电力。因此,该系统被誉为21世纪舰艇最先进的推进系统。目前,美、英、法、德等国在这些方面已取得重大研究进展。

五是小型航母。航空母舰虽然具有强大威慑力,但缺点也不少,不要说它的庞大体形等于是一个巨型的箭靶,就是补给也十分不容易。因此,美军将改建成更小、更难被敌方瞄准的小型航母,如CVN77、CVNX1和CVNX2。其主要特点是:将继续使用核动力,但对核反应堆可以进行重新设计,以简化工作程序,减少人员配置;它将是一种大甲板航母,具有承载75架战斗机的能力;采用新的弹射技术在甲板上起飞和降落飞机,使航母能抛弃传统的飞机起降方法,从而使航母的设计更具灵活性;采用与现在不同的新的推进系统,它包括一种使用核燃料和其他能量形式的复合推进系统;采用先进制造工艺降低舰艇的信号特征;装备先进的通信及自动化系统,减少人力,便于操纵。

4.大国利益与大国战略 篇四

周国平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他的意思是说,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宇宙间任何东西都能致人于死地。可是,即使如此,人依然比宇宙间任何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人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我们当然不能也不该否认肉身生活的必要,但是,人的高贵却在于他有灵魂生活。作为肉身的人,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惟有作为灵魂的人,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人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乃至高贵和卑鄙。

两千多年前,罗马军队攻进了希腊的一座城市,他们发现一个老人正蹲在沙地上专心研究一个图形。他就是古代最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

他很快便死在了罗马军人的剑下,当剑朝他劈来时,他只说了一句话:“不要踩坏我的圆!”在他看来,他画在地上的那个图形是比他的生命更加宝贵的。更早的时候,征服了欧亚大陆的亚历山大大帝视察希腊的另一座城市,遇到正躺在地上晒太阳的哲学家第欧根尼,便问他:“我能替你做些什么?”得到的回答是:“不要挡住我的阳光!”在他看来,面对他在阳光下的沉思,亚历山大大帝的赫赫战功显得无足轻重。这两则传为千古美谈的小故事表明了古希腊优秀人物对于灵魂生活的珍爱,他们爱思想胜于爱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把灵魂生活看得比任何外在的事物包括显赫的权势更加高贵。

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这是古往今来一切贤哲的共同特点。英国作家王尔德到美国旅行,入境时,海关官员问他有什么东西要报关,他回答:“除了我的才华,什么也没有。”使他引以自豪的是,他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他拥有不能用钱来估量的艺术才华。正是这位骄傲的作家在他的一部作品中告诉我们:“世间再没有比人的灵魂更宝贵的东西,任何东西都不能跟它相比。”

其实,无需举这些名人的事例,我们不妨稍微留心观察周围的现象。我常常发现,在平庸的背景下,哪怕是一点不起眼的灵魂生活的迹象,也会闪放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

有一回,我乘车旅行。列车飞驰,车厢里闹哄哄的,旅客们在聊天、打牌、吃零食。一个少女躲在车厢的一角,全神贯注地读着一本书。她读得那么专心,还不时地往随身携带的一个小本子上记些什么,好像完全没有听见周围嘈杂的人声。望着她仿佛沐浴在一片光辉中的安静的侧影,我心中充满感动,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时代。那时候我也和她一样,不管置身于多么混乱的环境,只要拿起一本好书,就会忘记一切。如今我自己已经是一个作家,出过好几本书了,可是我却羡慕这个埋头读书的少女,无限缅怀已经渐渐远逝的有着同样纯正追求的我的青春岁月。

每当北京举办世界名画展览时,便有许多默默无闻的青年画家节衣缩食,自筹旅费,从全国各地风尘仆仆来到首都,在名画前流连忘返。我站在展厅里,望着这一张张热忱仰望的年轻的面孔,心中也会充满感动。我对自己说:有着纯正追求的青春岁月的确是人生最美好的岁月。

若干年过去了,我还会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列车上的那个少女和展厅里的那些青年,揣摩他们现在不知怎样了。据我观察,人在年轻时多半是富于理想的,随着年龄增长就容易变得越来越实际。由于生存斗争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我暗暗祝愿他们仍然保持着纯正的追求,没有走上这条可悲的路。

十八岁出门远行

余 华

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这年我十八岁,我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所以我格外珍重它们,我在这条路上走了整整一天,已经看了很多山和很多云。所有的山所有的云,都让我联想起了熟悉的人。我就朝着它们呼唤他们的绰号,所以尽管走了一天,可我一点也不累。我就这样从早晨里穿过,现在走进了下午的尾声,而且还看到了黄昏的头发。但是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

我在路上遇到不少人,可他们都不知道前面是何处,前面是否有旅店。他们都这样告诉我:“你走过去看吧。”我觉得他们说的太好了,我确实是在走过去看。可是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我觉得自己应该为旅店操心。

我奇怪自己走了一天竟只遇到一次汽车。那时是中午,那时我刚刚想搭车,但那时仅仅只是想搭车,那时我还没为旅店操心,那时我只是觉得搭一下车非常了不起。我站在路旁朝那辆汽车挥手,我努力挥得很潇洒。可那个司机看也没看我,汽车和司机一样,也是看也没看,在我眼前一闪就他妈的过去了。我就在汽车后面拚命地追了一阵,我这样做只是为了高兴,因为那时我还没有为旅店操心。我一直追到汽车消失之后,然后我对着自己哈哈大笑,但是我马上发现笑得太厉害会影响呼吸,于是我立刻不笑。接着我就兴致勃勃地继续走路,但心里却开始后悔起来,后悔刚才没在潇洒地挥着手里放一块大石子。

现在我真想搭车,因为黄昏就要来了,可旅店还在它妈肚子里,但是整个下午竟没再看到一辆汽车。要是现在再拦车,我想我准能拦住。我会躺到公路中央去,我敢肯定所有的汽车都会在我耳边来个急刹车。然而现在连汽车的马达声都听不到。现在我只能走过去看了,这话不错,走过去看。”

公路高低起伏,那高处总在诱惑我,诱惑我没命奔上去看旅店,可每次都只看到另一个高处,中间是一个叫人沮丧的弧度。尽管这样我还是一次一次地往高处奔,次次都是没命地奔。眼下我又往高处奔去。这一次我看到了,看到的不是旅店而是汽车。汽车是朝我这个方向停着的,停在公路的低处。我看到那个司机高高翘起的屁股,屁股上有晚霞。司机的脑袋我看不见,他的脑袋正塞在车头里。那车头的盖子斜斜翘起,像是翻起的嘴唇。车箱里高高堆着箩筐,我想着箩筐里装的肯定是水果。当然最好是香蕉。我想他的驾驶室里应该也有,那么我一坐进去就可以拿起来吃了,虽然汽车将要朝我走来的方向开去,但我已经不在乎方向。我现在需要旅店,旅店没有就需要汽车,汽车就在眼前。

我兴致勃勃地跑了过去,向司机打招呼:“老乡,你好。”

司机好像没有听到,仍在弄着什么。

“老乡,抽烟。”

这时他才使了使劲,将头从里面拔出来,并伸过来一只黑乎乎的手,夹住我递过去的烟。我赶紧给他点火。他将烟叼在嘴上吸了几口后,又把头塞了进去。

于是我心安理得了,他只要接过我的烟,他就得让我坐他的车。我就绕着汽车转悠起来,转悠是为了侦察箩筐的内容。可是我看不清,便去使用鼻子闻,闻到了苹果味,苹果也不错,我这样想。

不一会他修好了车,就盖上车盖跳了下来。我赶紧走上去说:“老乡,我想搭车。”不料他用黑乎乎的手推了我一把,粗暴地说:“滚开。”

我气得无话可说,他却慢悠悠地打开车门钻了进去,然后发动机响了起来。我知道要是错过这次机会,将不再有机会。我知道现在应该豁出去了。于是我跑到另一侧,也拉开车门钻了进去。我准备与他在驾驶室里大打一场。我进去时首先是冲着他吼了一声:

“你嘴里还叼着我的烟。”这时汽车已经活动了。

然而他却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这让我大惑不解。他问:“你上哪?”

我说:“随便上哪。”

他又亲切地问:“想吃苹果吗?”他仍然看着我。

“那还用问。”

“到后面去拿吧。”

他把汽车开得那么快,我敢爬出驾驶室爬到后面去吗?于是我就说:“算了吧。”

他说:“去拿吧。”他的眼睛还在看着我。

我说:“别看了,我脸上没公路。”

他这才扭过头去看公路了。

汽车朝我来时的方向驰着,我舒服地坐在座椅上,看着窗外,和司机聊着天。现在我和他已经成为朋友了。我已经知道他是在个体贩运。这汽车是他自己的,苹果也是他的。我还听到了他口袋里面钱儿叮当响。我问他:“你到什么地方去?”

他说:“开过去看吧。”

这话简直像是我兄弟说的,这话可多亲切。我觉得自己与他更亲近了。车窗外的一切应该是我熟悉的,那些山那些云都让我联想起来了另一帮熟悉人来了,于是我又叫唤起另一批绰号来了。

现在我根本不在乎什么旅店,这汽车这司机这座椅让我心安而理得。我不知道汽车要到什么地方去,他也不知道。反正前面是什么地方对我们来说无关紧要,我们只要汽车在驰着,那就驰过去看吧。

可是这汽车抛锚了,那个时候我们已经是好得不能再好的朋友了。我把手搭在他肩上,他把手搭在我肩上。他正在把他的恋爱说给我听,正要说第一次拥抱女性的感觉时,这汽车抛锚了。汽车是在上坡时抛锚的,那个时候汽车突然不叫唤了,像死猪那样突然不动了。于是他又爬到车头上去了,又把那上嘴唇翻了起来,脑袋又塞了进去。我坐在驾驶室里,我知道他的屁股此刻肯定又高高翘起,但上嘴唇挡住了我的视线,我看不到他的屁股,可我听得到他修车的声音。

过了一会他把脑袋拔了出来,把车盖盖上。他那时的手更黑了,他把脏手在衣服上擦了又擦,然后跳到地上走了过来。

“修好了?”我问。

“完了,没法修了。”他说。

我想完了,“那怎么办呢”我问。

“等着瞧吧。”他漫不经心地说。

我仍在汽车里坐着,不知该怎么办。眼下我又想起什么旅店来了。那个时候太阳要落山了,晚霞则像蒸气似地在升腾。旅店就这样重又来到了我脑中,并且逐渐膨胀,不一会便把我的脑袋塞满了。那时铁脑袋没有了,脑袋的地方长出了一个旅店。

司机这时在公路中央做起了广播操,他从第一节做到最后一节,做得很认真。做完又绕着汽车小跑起来。司机也许是在驾驶室里呆得太久,现在他需要锻炼身体了。看着他在外面活动,我在里面也坐不住,于是,打开车门也跳了下去。但我没做放手操也没小跑。我在想着旅店和旅店。

这个时候我看到坡上有五个骑着自行车下来,每辆自行车后座上都用一根扁担绑着两只很大的箩筐,我想他们大概是附近的农民,大概是卖菜回来。看到有人下来,我心里十分高兴,便迎上去喊道:“老乡,你们好。”

那五个骑到我跟前时跳下了车,我很高兴地迎了上去,问:“附近有旅店吗?”

他们没有回答,而是问我:“车上装的是什么?”

我说:“是苹果。”

他们五人推着自行车走到汽车旁,有两个人爬到了汽车上,接着就翻下来十筐苹果,下面三个人把筐盖掀开往他们自己的筐里倒。我一时间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那情景让我目瞪口呆。我明白过来就冲了上去,责问:“你们要干什么?”

他们谁也没理睬我,继续倒苹果。我上去抓住其中一个人的手喊道:“有人抢苹果啦!”这时有一只拳头朝我鼻子上狠狠地揍来了,我被打出几米远。爬起来用手一摸,鼻子软塌塌地不是贴着而是挂在脸上了,鲜血像是伤心的眼泪一样流。可当我看清打铁那个身强力壮的大汉时,他们五人已经跨上自行车骑走了。

司机此刻正在慢慢地散步,嘴唇翻着大口喘气,他刚才大概跑累了。他好像一点也不知道刚才的事。我朝他喊:“你的苹果被抢走了!”可他根本没注意我在喊什么,仍在慢慢地散步。我真想上去揍他一拳,也让他的鼻子挂起来。我跑过去对着他的耳朵大喊:“你的苹果被抢走了。”他这才转身看了我起来,我发现他的表情越来越高兴,我发现他是在看我的鼻子。

这时候,坡上又有很多人骑着自行车下来了,每辆车后都有两只大筐,骑车的人里面有一些孩子。他们蜂拥而来,又立刻将汽车包围。好些人跳到汽车上面,于是装苹果的箩筐纷纷而下,苹果从一些摔破的筐中像我的鼻血一样流了出来。他们都发疯般往自己筐中装苹果。才一瞬间工夫,车上的苹果全到了地下。那时有几辆手扶拖拉机从坡上隆隆而下,拖拉机也停在汽车旁,跳下一帮大汉开始往拖拉机上装苹果,那些空了的箩筐一只一只被扔了出去。那时的苹果已经满地滚了,所有人都像蛤蟆似地蹲着捡苹果。

我是在这个时候奋不顾身扑上去的,我大声骂着:“强盗!”扑了上去。于是有无数拳脚前来迎接,我全身每个地方几乎同时挨了揍。我支撑着从地上爬起来时,几个孩子朝我击来苹果。苹果撞在脑袋上碎了,但脑袋没碎。我正要扑过去揍那些孩子,有一只脚狠狠地踢在我腰部。我想叫唤一声,可嘴巴一张却没有声音。我跌坐在地上,我再也爬不起来了,只能看着他们乱抢苹果。我开始用眼睛去寻找那司机,这家伙此刻正站在远处朝我哈哈大笑,我便知道现在自己的模样一定比刚才的鼻子更精彩了。

那个时候我连愤怒的力气都没有了。我只能用眼睛看着这些使我愤怒极顶的一切。我最愤怒的是那个司机。

坡上又下来了一些手扶拖拉机和自行车,他们也投入到这场浩劫中去。我看到地上的苹果越来越少,看着一些人离去和一些人来到。来迟的人开始在汽车上动手,我看着他们将车窗玻璃卸了下来,将轮胎卸了下来,又将木板橇了下来。轮胎被卸去后的汽车显得特别垂头丧气,它趴在地上。一些孩子则去捡那些刚才被扔出去的箩筐。我看着地上越来越干净,人也越来越少。可我那时只能看着了,因为我连愤怒的力气都没有了。我坐在地上爬不起来,我只能让目光走来走去。

现在四周空荡荡了,只有一辆手扶拖拉机还停在趴着的汽车旁。有几个人在汽车旁东瞧西望,是在看看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拿走。看了一阵后才一个一个爬到拖拉机上,于是拖拉机开动了。

这时我看到那个司机也跳到拖拉机上去了,他在车斗里坐下来后还在朝我哈哈大笑。我看到他手里抱着的是我那个红色的背包。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背包里有我的衣服和我的钱,还有食品和书。可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

我看着拖拉机爬上了坡,然后就消失了,但仍能听到它的声音,可不一会连声音都没有了。四周一下了寂静下来,天也开始黑下来。我仍在地上坐着,我这时又饥又冷,可我现在什么都没有了。

我在那里坐了很久,然后才慢慢爬起来,我爬起来时很艰难,因为每动一下全身就剧烈地疼痛,但我还是爬了起来。我一拐一拐地走到汽车旁边。那汽车的模样真是惨极了,它遍体鳞伤地趴在那里,我知道自己也是遍体鳞伤了。

天色完全黑了,四周什么都没有,只有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我。我无限悲伤地看着汽车,汽车也无限悲伤地看着我。我伸出手去抚摸了它。它浑身冰凉。那时候开始起风了,风很大,山上树叶摇动时的声音像是海涛的声音,这声音使我恐惧,使我也像汽车一样浑身冰凉。

我打开车门钻了进去,座椅没被他们撬去,这让我心里稍稍有了安慰。我就在驾驶室里躺了下来。我闻到了一股漏出来的汽油味,那气味像是我身内流出的血液的气味。外面风越来越大,但我躺在座椅上开始感到暖和一点了。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

我躺在汽车的心窝里,想起了那么一个晴朗温和的中午,那时的阳光非常美丽。我记得自己在外面高高兴兴地玩了半天,然后我回家了,在窗外看到父亲正在屋内整理一个红色的背包,我扑在窗口问:“爸爸,你要出门?”

父亲转过身来温和地说:“不,是让你出门。”

“让我出门?”

“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后来我就背起了那个漂亮的红背包,父亲在我脑后拍了一下,就像在马屁股上拍了一下。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十六日北京

今生今世的证据

刘亮程

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没用处了。我们搬去的地方会有许多新东西。一切都会再有的,随着日子一天天好转。

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去告别,不知道回过头说一句: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啊。房子,你能撑到哪年就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把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留下,把破瓦片留下,最好留下一小块泥皮,即使墙皮全脱落光,也在不经意的、风雨冲刷不到的那个墙角上,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块吧,留下泥皮上的烟垢和灰,留下划痕、朽在墙中的木和铁钉,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那是我曾有过的生活吗。我真看见过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我真听见过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整个村子静静的,只有那只鸟在叫。我真的沿那条黑寂的村巷仓皇奔逃?背后是紧追不舍的瘸腿男人,他的那条好腿一下一下地捣着地。我真的有过一棵自己的大榆树?真的有一根拴牛的榆木桩,它的横杈直端端指着我们家院门,找到它我便找到了回家的路。还有,我真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在那时候,那些东西不转身便正面背面都领受到月光,我不回头就看见了以往。

现在,谁还能说出一棵草、一根木头的全部真实。谁会看见一场一场的风吹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把所有所有的风声留在他的一生中。

这一切,难道不是一场一场的梦。如果没有那些旧房子和路,没有扬起又落下的尘土,没有与我一同长大仍旧活在村里的人、牲畜,没有还在吹刮着的那一场一场的风,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

我回到曾经是我的现在已成别人的村庄。只几十年功夫,它变成另一个样子。尽管我早知道它会变成这样--许多年前他们往这些墙上抹泥巴、刷白灰时,我便知道这些白灰和泥皮迟早会脱落得一干二净。他们打那些土墙时我便清楚这些墙最终会回到土里--他们挖墙边的土,一截一截往上打墙,还喊着打夯的号子,让远远近近的人都知道这个地方在打墙盖房子了。墙打好后每堵墙边都留下一个坑,墙打得越高坑便越大越深。他们也不填它,顶多在坑里栽几棵树,那些坑便一直在墙边等着,一年又一年,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

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一只早年间日日以清脆嘹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鸡、一条老死窝中的黑狗、每个午后都照在(已经消失的)门框上的那一缕夕阳„„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还有,在它们中间悄无声息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

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我曾经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纪伯伦

第一次,当它本可进取时,却故作谦卑;

第二次,当它在空虚时,用爱欲来填充;

第三次,在困难和容易之间,它选择了容易;

第四次,它犯了错,却借由别人也会犯错来宽慰自己;

第五次,它自由软弱,却把它认为是生命的坚韧;

第六次,当它鄙夷一张丑恶的嘴脸时,却不知那正是自己面具中的一副;

第七次,它侧身于生活的污泥中,虽不甘心,却又畏首畏尾。

俞敏洪:成长和成功

当我们说一个人成长了,通常意义上不是指他的身体长高了,或者年龄长大了,而是指他在精神和思想层面更加成熟了。成长,意味着一个人的思想更加丰富、心灵更加充实、能力不断增加、经验日益丰富、意志更加坚强、个性更加圆润。而停止成长,则意味着一个人停止了对思想和精神境界的追求,就像一棵树的树枝不再伸向天空,没有了触摸蓝天的渴望,就算活着,也没有了梦想和激情。

很多人在看待人生时都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更加看重成功,而常常忽略成长。成功是什么?按照世俗的定义,当一个人在社会上取得了财富、名誉和地位时,我们就说这个人成功了。但事实上,这一成功的定义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因为从本质上讲,成功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一个人成长的自然结果。成功不是某种静态的东西,可以任人平白地“拿来”,因为凡是唾手可得的东西也极有可能随时失去;成功是一种成长,而成长源自一个人的内心,得到了就是永恒。人们在看待成功时,通常用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只看成功本身,而不去探索如何成功的路径。成功是怎么来的?是通过自身艰苦卓绝的努力得到的?还是通过权钱交易的阴谋得到的?如果一个人得到的财富、名誉和地位不是通过自身不断的完善和光明磊落的努力得到的,那他所谓的成功就是令人鄙视的,这种成功也和成长毫无关系。如果一个人的成功是和成长相连的,是通过不断努力而取得的,那我们就有理由相信,这样的成功会比较长久。

成长是一个人不断取得成功的加油站。如果一个人继承了一笔遗产、中了一份彩票,或者因为考试猜对题目而得到了一次高分,这不叫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因为它与成长无关,不可复制,存在极大的偶然性。试想,如果此人想要再继承一份遗产,再中一次彩票,或者再猜对一次题目,还会那么容易吗?但相反,如果一个人勤奋工作、努力学习,每天进步一点点,最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那么他的成功就是一路成长的必然结果,未来更多的成功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复制。所以,持续不断的成功必然和成长相关。当我们谈论一个人成功的故事时,其实就是在谈论他不断成长的过程。并非所有的成功人士都值得尊敬,除非他有一个令人感动的成长过程。

现在的年轻人只追求成功,不追求成长,这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情。这就像造一所房子,只追求房子的高度,却不努力把地基夯实,房子到了一定的高度必然轰然倒塌。大学是一个人成长的最好时光,认真读书、独立思考、探索真知、广交挚友,让美好的青春留下一路成长的轨迹是令人着迷的一件事情。同时,前途的迷茫、失恋的痛苦、人生的徘徊、现实的苦闷都是成长的一部分,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可惜,现在的很多大学生认识不到这一点,他们选择用一种浅薄的方式——或打游戏或上网——来刻意回避自己成长所必须经历的努力和痛苦。不过,任何逃避都只能是暂时的,现在的一时逃避通常意味着未来以成倍的努力和痛苦来偿还。我见过太多的人,由于在大学时不愿意主动成长,不追求知识,不丰富自己的心灵,不思考自己的人生,结果走上社会后变成了毫无用处的人,在社会的边缘游荡,不能融入社会,也不被社会所接纳。

只追求成长,不追求成功,让成功成为成长的必然结果——这就是通往成功的最正确的道路。所谓的“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其实表达的也是同样的意思:耕耘是不断的成长,收获是必然的结果;如果我们只向往结果,人生必然拔苗助长,最后枯萎而死。我们都见过飞舞的蝴蝶,在展翅飞翔的一刻,她是如此美丽,但请别忘了,在美丽的背后,她曾经有过毛毛虫笨拙的爬行、织丝成茧的辛劳、黑暗之中的等待,以及破茧化蝶的痛苦。

[大国战略]原来怎么不知道中国是这么一块宝地+福地。

作者:秋波媚媚

对于这个问题,知道答案的人不多,知道怎么回事的人更少。中国人自己是身在福中、不知道什么是苦,老外平民则是被封锁了消息,没机会知道世界上还有中国这块神地。

随着中国的影响力不断放大,老外就想办法扭曲中国,所以在海外获奖或者有影响力的中国电影都不会是以当代为背景的,难得有一部,那也是三峡好人。上海浦东机场T2航站楼里时常能看到张着大嘴现惊叹状的老外说,这么大啊。当然,边上也有人会很配合的说‘巴子’。

纬度是指某点与地球球心的连线和地球赤道面所成的线面角,其数值在0至90度之间。位于赤道以北的点的纬度叫北纬,记为N,位于赤道以南的点的纬度称南纬,记为S。纬度的高低也标志着气候的冷热,如赤道和低纬度地区无冬,两极和高纬度地区无夏,中纬度地区四季分明。

中国最北的城市是黑龙江省的漠河市,位于北纬53度。由于偏远和严寒,素有“中国北极城”之称,“神州北极”之美誉。漠河,年平均气温在-5.5℃。各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月份长达8个月之久。气温年较差为49.3℃。常年寒冷如冬。夏季只有半个月左右,最高温度也不过20℃,夜里只有10℃左右,昼长夜短,白昼长达19小时以上。冬至日时日照时间四五个小时,且日照很弱。

俄国莫斯科,北纬55度45分21秒。德国柏林,北纬52度32分07.28秒。

英国伦敦,北纬51度30分28秒。法国巴黎,北纬49度。

加拿大温哥华,北纬49度。中国哈尔滨。北纬45度。

地球上比较接近或者相同纬度的不同地区温度不一定相同,这与具体地区的地理环境相关。但纬度越高越冷是绝对的,这是太阳的事。

夏半年:全球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北半球昼长于夜,南半球昼短于夜。

冬半年:全球越往北昼越短,夜越长。北半球昼短于夜,南半球昼长于夜。

赤道上永远昼夜平分。春分、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有了这些自然知识支撑,我来告诉大家所谓的西方现代化国家的真实痛苦。

他们感觉不到四季,一年只有夏、冬两季,而且冬季极长夏季很短,日照极其不平均,北欧和北美北部(主要是加拿大)的那些国家一年内的大部分时间(冬季长达8个月以上)每天只能看到3---5小时的太阳,光线还极弱,因为纬度高,人感觉天空很近,长时间的灰暗天空对人的精神会产生巨大的杀伤。到短暂的夏季(只有3---4个月)来临时又反过来,晚上11点天才黑,凌晨2---3点就大天亮了。

知道什么是鬼城吗?人口密度再高的城市晚上的马路上,人总是少的,半夜里没人属正常,欧洲本来人就少,半夜却烈日当空,大白天里出现的死一样的寂静,没经历过的人是很难想像的。当然,四季并不会让人发财,但没有被春润、夏秀、秋平、冬藏滋润过的人们,大多身体不太协调脑子容易一根筋。

为什么老外晒太阳那么玩命?那么使劲的脱衣服?那么全世界跑的旅游?热爱大自然?别恶心老外了,人家是被太阳蹂躏的不知所措了,在晒太阳的问题上,男女之间的尴尬已不是问题了。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原来中国人享受着的四季,这个万物之终始对老外而言竟然是一种奢侈。

美国《旅游与休闲》杂志,2008年选出的十佳旅游城市是:

1:曼谷,北纬13度。2:库斯科,南纬13度。3:南非开普敦,南纬33度。4:澳大利亚悉尼,南纬33度。

5:布宜诺斯艾利斯,南纬40度。6:旧金山,北纬37度。

7:纽约,北纬40度。8:意大利罗马,北纬41度。

9:伊斯坦布尔,北纬41度。10:佛罗伦萨,北纬43度。

从这十个城市来看,8个集中在33度至41度的纬度之间。另2个的纬度在13度。这说明人类公认的适合生存的地方就在33度至41度的纬度之间。因为这里四季分明,冷热适度。此外如果服务好,价格实惠可以考虑到热点的地方,不过也就在纬度13度之处,再热不行了。有一点绝对明确,冷的地方没人喜欢,根本不在适合生存的考虑范围之内。

打开世界地图找到纬度在33度至41度的地块。南纬一线,几乎全是海,仅有一点点陆地,派不了大用。北纬一线,欧洲处是地中海,西亚还算凑合有一块地皮,但那大部分是高原。除了中国这一大块绝好地方,能看得上眼的也就美国了。

中国有山脉美国也有,美国有海岸线中国也有,中国有平原美国也有,中国有黄河长江美国有密西西比河。简单一看大家都差不多,这事不能仔细,仔细对比中国与美国又是一件让中国人暗爽美国人矜持的事了。

中国的地势是由西向东从山脉慢慢转到平原再到海岸线,中间有黄河长江滋润。黄河靠着北纬40度,长江贴着北纬30度。中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第二级阶梯上分布着大型的盆地和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第三级阶梯上分布着广阔的平原,间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从中国陆地的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面以下延伸,就是浅海大陆架,这是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一般深度不大,坡度较缓。从西部的大高原,到中部的盆地,再到东部平原,西高东低,呈阶梯状逐级下降的地势特点十分明显。在中国东部的大平原上感觉一下吧,这不就是教科书里面说的‘背山面水’吗?人靠着山,‘仙’?确定一定以及肯定!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这简直就是天人合一的人间仙境啊!!

美国东西两条长长的迷人海岸线错搭了阿巴拉契亚山脉和科迪勒拉山系两根大肋骨,完全是金莲配武大,膈应死人不偿命。美国平原在两根大肋骨中间,接着膈应的是这块平原又被密西西比河一分为二。密西西比河是由北向南走,由高纬度向低纬度走,不同纬度间的人类生活习惯是不同的,这也就决定了密西西比河沿线不可能产生文化,哺育不了人类的河流就是障碍,更倒霉的是此河的出口是墨西哥湾。墨西哥湾的西边是墨西哥,墨西哥几乎是北美洲的龙骨,东边有古巴,所以密西西比河出口处的新奥尔良不是美国的第一大港口城市。更纠结的美国如果要把货物从东岸向西岸运,历史上真就是开着船从北美洲向南美洲冲,越过南美洲的最南端再向北回。近代有了巴拿马运河虽然可以别绕南美洲了,但这条线有古巴管着,困难是可想而知的。现在可以站在美国中部的大平原里想想了。上面的加拿大不是自己的,下面的墨西哥也不是自己的,虽然这两家都已拿下,但谁又能保证不会翻盘呢?最讨厌的是墨西哥湾对面那群小点点和要了老命的古巴,完全压住了美国东南出口。接着看左边,那是世界上最长的褶皱山系,名字叫科迪勒拉山系,右边是古老的阿巴拉契亚山脉。玩笑是不是开大了?四面被围,人陷在中间,“囚”!!怎么掩盖“囚”呢?把环境恶劣的无人区改名为“国家公园”,美国共有58个国家公园。谁见过城市中心建野生动物园的?美国也没办法啊,身处“囚”境当然就凑合了。

这就是真实的世界。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中国的政策从来是不向外扩张、而老外却挖空心思一心想侵占中国的一个自然因素。中国人就住在仙境里有必要扩张吗?老外指着中国说“凭什么你们住那么好的地方”。老外和汉奸们造谣的中国崩溃论就是其背后推手急于拿下中国、拆迁中国人民,换他们自己到中国来享受四季。这是西方所谓发达国家千年阴功的最终目标,当年抢下美洲只是练手,什么时候动手就看形势与时机了。至于最终能否成功?!呵呵......看到这里,再想想老外给国人洗脑的各种手段,相信这些垃圾有意义吗?用住在这个世界仙境的权力去换大半夜晒太阳的地方的移民证?用北京户口去换美国(或加拿大)大肋骨上那渺无人烟的自由?

为什么中国会有别的地方不可想像的灿烂文化?就是因为中国地方好,中国人的脑子才不缺筋,文化自然饱满。这才有了“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

纬度,三角函数,世界地图。想计算出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地区任何时段的日照数据,只要掌握此三样。再想知道哪些国家有四季,同样简单!

四季并不会让人发财,但没有被春陈夏秀秋平冬藏滋润过的人,身体不协调脑子一根筋。

现在国内的普通鸡蛋一斤在5元之内,个大,量沉,色重。另一种散养蛋在10元以上。个头舒服,份量合适,颜色平。鸡蛋和鸡蛋的区别怎么就这么大呢?鸡下 蛋本来是一天一次的,人发现鸡分不清阳光与灯光,就让鸡晚上看电灯。鸡脑子转不过来,一天就改下两次蛋了。产量高了,可是这蛋也就不协调了。

水压越高水送得越远,电压同理。所以现在全国都在造超高压输电系统,就是为了以后把巨大的低碳电能送到足够远的地方。

血压呢?有一种病叫高血压,西医发明了降压片,有意思。血压高是因为正常供血不足后人体启动了应对机制,提高血压为的是增加供血。降压片把血压降下去 了,但供血依然不足,应对机制必然再次启动,所以降压片只能终生吃了。供血不足引起的其他症状再议。中医当然是直接处理供血不足。

有意思的不止是降压片,还有越喝越渴的可乐,吃了就不会再瘦的KFC,没钱就抢银行,吵架直接用枪。扭曲的人性化邪恶了自由,高中生的子女得到了高中附属幼儿园的服务。

笑喷了的那是„犯错不要紧,只要去忏悔,灭了全世界,还有耶和华‟。

一根筋的人组织了一根筋的社会,干了一根筋的事,结果必然一根筋,所以需要打补丁。于是又用一根筋的人去弥补一根筋的社会,代代相传。一根筋N次方后,社会粗看成熟,细看滑稽,精看就凄凉了。人和人的区别怎么就这么大呢?善哉啊善哉!

对人来说,在这个地球上四季分明,冷暖适度的地方就在33度至41度的纬度空间里。打开地图,如此纬度中的大块陆地只有中国,美国和伊朗高原了。

在第一轮„天时‟PK中,胜出者寥寥,谁让这是以„地球上的人间仙境是哪个国家?‟为主题的全球选秀呢?还好,缺少日照可以用电灯,日照连续时间太长可以拉窗帘,冷了热了有空调。现代科技不就是用来打补丁的吗。

伊朗高原包括了伊朗全部及阿富汗、巴基斯坦部分地区。由于他不是一个国家所以在第二轮„地利‟PK中,先于中美退场。结果,中美站上了终极PK台。

美国本土东西各自面对太平洋与大西洋。挤着西海岸线的是由一系列平行山脉、山间高原和盆地组成的美国大西部,山体宽度在800~1600公里,海拔 1500~3000米。东部以平原低地为主,平坦辽阔,绝大部分海拔在300米以下。临近东海岸线时有一条全长2600 公里,宽度130至560公里,一般海拔1000至1500 米的阿巴拉契亚山脉拔地而起。山脉之间有深谷,密契尔山是最高峰,海拔2037 米。

美国本土南北各自面对不同的国家。北接加拿大,南摸墨西哥并通过墨西哥湾与一群岛国相望。

现在可以站在美国中间的大平原里想想了。上面的加拿大不是自己的,下面的墨西哥也不是自己的,虽然这两家都已拿下,但谁又能保证不会翻盘呢?最讨厌的是 墨西哥湾对面那群小点点和要了老命的古巴,完全压住了美国东南出口。接着看左边,那是世界上最长的褶皱山系,名字叫科迪勒拉山系,右边是古老的阿巴拉契亚 山脉。

不是说美国东西两条长长的迷人海岸线错搭了阿巴拉契亚山脉和科迪勒拉山系两根大肋骨,也就是膈应人的金莲配武大,怎么变了?玩笑是不是开大了?四面被围,人陷在中间,„囚‟!!

怎么掩盖„囚‟呢?

把环境恶劣的无人区改名为„国家公园‟,美国共有58个国家公园。谁见过城市中心建野生动物园的?不是规划出错就是城市选址有问题,抢来的地方当然就凑合了。

用航空运输代替铁路网。空中交通快,但运力有限,成本高。美国也没办法,抢来的地方不适合全面铁路又能如何呢?别说美国人有钱,只愿坐飞机。沃尔玛就是便宜货的代名词,沃尔玛以营业额计算却是全球最大的公司。

2007年美国城市排行榜的前5名分别是纽约,洛杉矶,芝加哥,华盛顿,旧金山。

芝加哥,美国最重要的铁路、航空枢纽。位于密西西比河水系和五大湖水系的分界线上。

密西西比河,北美洲河流之冠,世界第四长河。五大湖,大致自西向东流注入大西洋,为人类提供了进入北美洲大陆腹地的便利通道。所以芝加哥境内有两条河 流。由此看来,虽然芝加哥并不在美国本土中央,承担起交通枢纽的功能也是无奈,因为只有这地方能接通囚境内外。虽然被„囚‟包围,但还是能接根吸管喝点大 西洋的水。

除了芝加哥,另四位都在„囚‟的包围圈外。不过,旧金山在1906,1989年各出现过一次大地震,洛杉矶在1994年也有一次大 地震。《美国地震学会的公报》表示,纽约正面临比先前想象的更加严重的大地震的威胁。就连很少发生较大地震的华盛顿也在2010年出现了一次3.6级地 震。为什么奥巴马对这次地震笑称没感觉?为什么被大地震威胁着的城市却是美国的最好的城市?因为美国精英层对„囚‟的理解是透彻的。

谁进去谁死。

中国。由北纬32度线自西向东作一幅中国地形剖面图,从西部的大高原,到中部的盆地,再到东部平原,西高东低,呈阶梯状逐级下降的地势特点十分明显。

中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分布着大型的盆地和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地势 的第三级阶梯上分布着广阔的平原,间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从中国陆地的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面以下延伸,就是浅海大陆架,这是大陆向海洋自 然延伸的部分,一般深度不大,坡度较缓。

在中国的大平原上感觉一下吧,这不就是教科书里面说的„背山面水‟吗?

人靠着山,„仙‟?确定一定以及肯定!

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

西方人在欧洲龌居了千年,他们需要阳光,于是拿出了千年阴暗倒霉了数千万印第安人。千年功力居然只换来了一个山寨版的中国。

一样有山有水有阳光怎么就不是仙境倒是个囚境呢?

重新装修一下美国本土?都是承重墙,不能敲。

就这么住下去?这房型也太不着调了。

5.大国与将军的读书笔记 篇五

马歇尔的最大特点就是善于把复杂问题转化为基础性问题。

在极度沮丧的情绪中,潘兴将军展露出不可动摇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

马歇尔的用人之道。

一是乐观和足智多谋的降临,他们能够快速进行判断,又冷酷无情的决断力。

二是足够的理智。可以避免因为快速作出决定和行动,而导致荒唐的错误。

马歇尔对置身事外者,个人主义者,特立独行者和空想家,更加的不齿,不信任。马歇尔需要的是沉稳,头脑冷静的团队合作者,他极看重个人能力,也看重团队合作精神。

一旦新的领导者走上领导岗位,那些人就要对他们进行测试,以确定他们之中谁真正具有才能。我会让这些人接受最严格的考验。

马歇尔认为军队的核心价值观是团队合作。二战期间,马歇尔最关键的做法也许就是创建了一套激励体系,激励美军在谨慎的基础上再加一定的冒险精神。这个体系达成了产生军事效能的目标。

马歇尔很清楚的看到,艾森豪威尔老练到了令人惊讶的地步,他博学多才,见多识广。在质朴的乡下男孩性格的背后,艾森豪威尔确实是一位富有创造力,同时又雄心勃勃,积极进取的军事思想家。

成功的为将之道所包含的,首先是知道应该做什么,然后再寻找合适的人选,这就是一只脚踩着批判性思维的知识领域,另一只脚踩在管理和领导的人事领域。简言之就是想和做。

任何问题都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但是战略家必须透过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那你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艾森豪威尔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她伟大的人格魅力,幽默感,逻辑性以及诚恳和正直,它激发人们心目中的爱和无穷的忠诚,在处理摩擦问题和性格冲突上有着神奇的方法,他知道为了解决问题如何做出让步,而不会背离任何原则。

马歇尔将艾伦描述为,能让所有下属精神振奋,而且可以完成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稀有人才。但艾森豪威尔想要的是有团队合作精神的人,而不是离经叛道的独行侠。艾森豪威尔相信现代战争变幻无常的本质,让这种不守规矩的做法变得十分危险。

艾森豪威尔将功绩归于下属,通过宣传他们的成就,来提升他们的名望,是他们在同行中脱颖而出,能得到历史学家更多的关注,而麦克阿瑟却刻意拒绝,让下属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可。

在陆军中,麦克阿瑟最终成了一个坏榜样,是未来的陆军军官,要避免模仿的对象。今天的美国陆军,对大胆、激进、过度张扬的个性依旧谨慎。

一位将军的才能体现在他于战争爆发前所做的准备工作。

强而有力,坚定不移,深思熟虑的领导方式,是大有好处的。

泰勒几乎是在和乔治马歇尔的理念对着干,他热衷于政治,没有努力消除将军们之间的不信任,而是利用那些不信任,他形成了一个习惯,不说那些他明知道是正确的事情,只是说那些自认为应该说的事情。

用直接真诚的对话是观点上的不合能被发现并解决,是制定政策的最好方法。但林登约翰逊却惧怕这些观点上的差异。相反,他试图通过避免对话来掩盖和减少差异。

在接下来的几年,陆军对装备进行了现代化的革新,对训练进行调整,使它更符合实际,编写了新的战斗手册,详细的讲解如何与苏军对抗。

在那些具有才能,但是也无法更上一层楼的军官的军旅生涯中,我发现了一种共性,他们无比顽固,不愿去完成自己必须履行的义务,因为他们认为那些任务蠢透了。他们总是抵触自己认为愚蠢和无关的事情,却未能熬到可以做他们认为至关重要的事情的时候。---鲍威尔

鲍威尔一直卑躬屈起,直到他爬上可以摆脱这种行为的位置。

拒绝从政治角度考虑问题是不切实际、不合理的,因为战争的存在就是为了达成政治目的。

他知道如何在战争中将对手打的落花流水,但却不知道需要得到什么样的结局。

拉姆斯菲尔德是个糟糕的微管理者,他不断干涉下属的工作,却又不给出明确的指示。

从历史的角度思考、分析战争,积累可行的经验一直是将领的核心任务。

将领们卷入党派斗争之中,这是一个他们不熟悉的领域,因此将领们不可能表现的很好。

6.大国利益与大国战略 篇六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 夏克传 邮码:528100

一、英国的崛起

1、开始崛起:1588年,打败西班牙,开始建立海上霸主地位。原因:(1)地处大西洋沿岸,地理环境优越。(2)资本原始积累;能够把金银等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霸权确立:18世纪后期,英国打败了荷兰和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逐步建立起“日不落”的殖民帝国,在世界上拥有最广大的殖民地。

原因: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克服了专制制度,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3、达到顶峰: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在世界工业中居垄断地位,有“世界工厂” 之称,是当时世界无可争议的头号霸主。

原因:(1)最早开展和完成工业革命,在工业革命中重视科技的创新,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强国。(2)占有世界上最大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3)自由主义的兴起,取代了重商主义。

二、美国的崛起

1、开始成为经济大国:1894年,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原因:(1)幅员辽阔,地理环境优越,资源丰富。(2)西部领土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和广大的国内市场。(3)欧亚移民,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必要的技术与经验。(4)内战后政治相对稳定,大量欧洲资本涌入。(5)重视科技和教育。

2、一战后势力扩大,在华盛顿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原因:充分利用第二次科技革命成果;一战中大发战争横财,力量更加强大。

3、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确立:二战后初期,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北约组织成立,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

原因:(1)二战中获得巨大利益,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黄金储备。(2)西欧国家普遍衰落。4、20世纪60、70年代霸权地位受到挑战:如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原因:(1)西欧、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美国经济发展落后于西欧与日本,在经济领域上对美国发起挑战,在外交上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2)第三世界兴起,在国际舞台上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5、霸权地位进一步加强:两极格局解体后,美国霸主地位加强,妄图建立单极世界,霸权主义倾向有所增强。

原因: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战略地位相对提高。

三、德国和日本的崛起

(一)德国的崛起

1、第一次崛起:(1)1871年,结束了分裂割据状态,打败了欧洲两大传统强国法国和奥地利,完成了国家统一,成为欧洲的新兴强国。(2)19世纪末,德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二。(3)一战前,组建了以它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并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原因:(1)国家实现了统一,有了统一的国内市场,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在统一的过程中,得到了法国50亿法郎的赔款以及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矿藏,为经济的起飞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和资源。(3)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强国,重视科技和教育等。

2、第二次崛起:(1)20世纪20年代,经济复苏,并重新成为政治、经济大国。(2)30年代,为解决经济危机,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对外疯狂扩张,最后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势力达到了鼎盛。

原因:(1)利用美国等国的经济援助,20年代经济复苏。(2)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内镇压,对外疯狂扩张,势力急剧膨胀。

3、第三次崛起:(1)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成为西欧最强大的经济大国。(2)1990年,两德实现统一,德国再度成为欧洲大国。

第三次崛起原因:(1)战后实行民主改革,清除法西斯主义,为经济的发展奠定政治基础。(2)充分利用美国的援助(经济非军事化)。(3)重视教育和科技,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4)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5)两德统一,综合实力逐步提高。

(二)日本的崛起

1、第一次崛起:(1)明治维新后,成为亚洲新兴强国,打败中国。(2)一战中力量逐步增强,独霸中国。(3)30年代,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对外疯狂扩张,最后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势力达到了鼎盛。

原因:(1)明治维新使之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2)善于学习西方先进文化。(3)重视教育和科技,充分利用两次科技革命的成果。(4)一战中大获其利。(5)在国家的扶植下,日本垄断组织建立并迅速发展。(6)建立法西斯专政,疯狂扩张,势力急剧膨胀。

2、第二次崛起: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努力想成为政治大国。

原因:(1)战后进行改革,清除了封建残余。(2)充分利用美国的援助;国民经济非军事化。(3)重视教育和科技,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4)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5)利用朝鲜战争美国的订货,经济迅速发展。

(三)德国与日本崛起的共同原因

1、第一次崛起的共同原因

(1)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革新了生产关系。(2)通过战争方式打败了强邻,强签不平等条约,获取巨额赔款,割地等特权,成为地区强国。(3)交叉运用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4)走军国主义道路,积极推行殖民侵略扩张政策。

2、第二次崛起的共同原因

(1)推动政治改革,社会形势稳定。(2)实行非军事化。(3)美国的扶持。(4)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5)劳动者素质高和劳动者的辛勤劳动。

3、德日两国两度崛起的启示

(1)侵略扩张道路最终必然失败。所有企图靠战争来征服,压迫和掠夺其他国家的大国,其结局总是和他们的愿望相反。德国和日本完全由国家主导的现代化虽然带来了迅速的经济崛起,但缺乏民主自由传统导致这两个国家出现了法西斯政权,它们所选择的通过对外侵略实现大国梦想的道路不仅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灾难,而且也在同时毁灭了自己的国家。

(2)近代以来,一个国家真正的崛起,取决于它是否在经济上崛起,纯粹靠军事征服和领土扩张而实现的崛起,很难长久维系。而德日真正意义上的崛起,是在二战后通过政治民主,经济自由与和平发展而实现的。

三、主要大国崛起的共同原因

第一、大国崛起都经历了思想解放的历史过程,都是以思想解放为先导的。英国的崛起经历了早期的新教运动,为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大国崛起都是以体制创新为条件的,日本的明治维新从根本上改造了传统的封建体制,美国的资本主义体制则是在英法资本主义体制上进行了新的创新。

第三、大国崛起都是抓住了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英国抓住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产业革命标志,美国则在电力为标志第二产业革命中占得先机。同样,在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产业革命中,美、日又居于先导地位。由此可以看出,大国崛起往往是以科技的迅猛发展为标志的。

第四、大国崛起都是以经济的强盛为基础的,没有经济的支撑很难成为世界性的大国。第五、大国崛起与文化复兴和软实力的增强也是分不开的。

四、中国崛起道路的选择

1、中国走和平崛起道路的原因

从中国的国情来看,中国有着爱好和平的历史传统,中华民族是一个温和的民族;近代倍受列强的侵略,中国不会再去伤害别的世族;和平崛起符合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目前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大国非和平崛起及其衰落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

从时代的需要来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我们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经济的全球化,我们有可能通过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与合作,逐步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

2、目前制约中国崛起的因素

(1)美日等西方国家的抑制(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2)地缘因素:周边强国的存在。美、日、俄、印等国势力存在。(3)人口、能源(资源)。(4)台湾问题。(5)科学技术落后,人才缺乏。

3、中国如何实现和平崛起

7.数学发展与大国兴衰的辩证关系 篇七

一、鼠疫,微积分与工业革命

令人吃惊的是,微积分的发明和工业革命的诞生,都与一种可怕的流行性疾病有关,它就是鼠疫。“1346年,在蒙古军队进攻黑海港口城市卡法(又译克法,现乌克兰城市费奥多西亚)时,用抛石机将患鼠疫而死的人的尸体抛进城内,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细菌战”。[1]2年后,鼠疫开始在全欧洲流行,并在接下来的3个多世纪中夺去了1/3欧洲人的生命。鼠疫改变了欧洲社会的结构,使得原本非常便宜的劳动力因为短缺而昂贵起来,即使英国国王出台严厉的法令禁止涨工资,也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技术革新,以降低劳动力的需求量,节约生产成本,成为贵族和新兴资本家的迫切需求。

1665年,鼠疫在伦敦大流行,靠近伦敦的剑桥大学被迫停课2年。一名23岁的剑桥研究生回到了剑桥郡北面的林肯郡伍尔斯托帕村,在那里,他作出了一生中最伟大的成就:万有引力定律、光的微粒说和微积分,后者成为了工业革命的数学基础———他就是艾萨克·牛顿。

在客观需求和理论基础同时具备的情况下,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了,并且使得英国很快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强国。

二、法国,欧洲数学的中心

牛顿和莱布尼兹在微积分发明权上的争夺,使得英国数学界长期使用与欧洲大陆不同的数学符号来描述微积分,这妨碍了英国在数学上的进步。于是,一个地处英国和德国之间的强国崛起了,它就是法国。在高等数学的发展历史上,法国数学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高等数学教材上出现的法国人的名字,比起任何其它国家都要多:业余数学之王费马,19岁升为教授的拉格朗日,因为论文太多而不得不自己创办期刊来出版论文的柯西,仅受过初等教育却凭着业余时间刻苦学习而最终进入法国科学院的罗尔,等等,奠定了法国数学在欧洲的核心地位。

直至今日,法国数学依然处于世界的巅峰。截止2006年,获得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的数学家共计44人,其中法国数学家就有11人,仅次于海纳百川的美国。凭借着包括数学在内的强大的软实力,虽然自从拿破仑之后,法国在军事上几乎从未单独取得过任何胜利(从鸦片战争算起,清政府唯一击败的西方国家就是法国),甚至被英国人嘲笑为“可以在战争打响时投降,然后指望别人替你赢得战争”的国家,然而其对于世界的影响力,绝不在英国之下。1945年法国光复之后不久,美国妇女便集体改穿巴黎设计的服装。“当她们鱼贯走进教堂通道时,她们也就向全国———也就是说向她们叫苦连天的丈夫———表明,在所谓‘上流社会’(haut monde)的风尚这问题上,她们仍是惟外国之命是从。而‘上流社会’这个词来源于法国,绝不是偶然的”。[2]

法国向世界表明了,武力征服不是控制别国的唯一途径。

三、数学与冷战

美国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周边也没有足以阻止其发展的力量,于是美国顺利地完成了工业革命,并且利用两次世界大战的机会,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然而在1957年之前,美国的数学并没有什么像样的国际地位,原因在于美国人并不喜欢数学。40年代初期,著名数学家罗素因为写过一些与正统礼教观念不符的书,而被纽约州的法官撵出了纽约市立学院。原有的积分学等较难的内容被从中学课本中取消,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全面发展’———成为懂得个人目标和社会目标完全一致的人”。[2]

在美国人醉心于人际关系学问的同时,另一个国家正在悄悄超越着他们。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美国人才发现,原来苏联上完十年级的中学毕业生,其数学能力一般比美国的大学生还要强。落后的美国人感觉到了耻辱,于是他们开始改革教育体系,网罗人才,加大投资。终于,美国成功地培养和搜罗了大批顶尖的数学人才,成为了世界数学的中心,为冷战的最终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科技基础。

四、中国的衰落与重新崛起

中国数学曾经在世界历史上拥有非常显赫的地位:刘徽、祖冲之、祖暅、杨辉、朱世杰、秦九韶等,都作出了领先世界的成就。中国很早就使用了负数,并且广泛应用于商业活动之中,而欧洲直至17世纪才开始承认负数的合理性;中国使用二项式定理比欧洲早600多年;中国最早得出圆周率的小数点后七位精确值。然而,1368年元朝灭亡之后,中国的数学便开始迅速衰落,原因是朱元璋取消了科举中的算科、术科等科目,使得四书五经八股文成为天下读书人的唯一选择。

随着数学的衰落,中国的整体科技实力也急剧下滑。明朝末年,中国的火器已经开始落后于西方,不得不靠进口的红衣大炮来抵抗清军的入侵;清朝自鸦片战争起便被各国轮番蹂躏,其中甚至包括卢森堡、海地、汤加、摩纳哥等弹丸小国;到了1945年,中国已经由世界最先进的国家,沦落到不得不出卖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来换取苏联对日作战的地步。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得中国数学迎来了新的历史时期。华罗庚、苏步青、陈建功等老一辈数学家,为新中国数学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改革开放以后,很多数学系学生和教师远赴海外留学,使得中国数学的发展开始追上世界的步伐。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第一次在北京举办;2004年,潘成桐的学生王小云破译了MD5密码;2010年,彭实戈成为第一位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一小时报告的全职中国教授。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中国的重新崛起,中国数学也将重新回到世界的顶端。

五、结语

数学是科学的语言,科学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数学的创新。一个国家可以依靠掠夺和投机获得一时的繁荣,但是要长期在国际政治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强大的科技实力,尤其是数学水平,是非常重要的条件。“笨猪四国”(葡萄牙、意大利、希腊、西班牙)也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而今却沦为欧洲的乞丐,它们的教训是我们的前车之鉴。

重视和发展数学,是强国的必经之路。大学生在未来的人生规划中,如果欠缺了必要的数学基础,那么未来的成功之路可能会变得异常艰难。“据英国《每日电讯报》6月3日报道,一名叫‘改革’的智囊团称,由于教育政策的宽松,有些原本很有天赋的学生在获得普通中学教育文凭就不再学习数学了。自1990年以来,近44万学生在拿到中学文凭后放弃了数学。而调查发现,那些数学成绩为A的学生比那些放弃数学的人一生多挣13.6万英镑”。[4]

中国虽然没有类似的统计,但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将来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尽力学好高等数学。

参考文献

[1]百科词条.黑死病[DB/OL].百度百科.

[2][3][美]威廉·曼切斯特.光荣与梦想[M].海南出版社, 2006.

8.大国战略互动新态势 篇八

国际格局是由一段时间内大国力量对比的总态势决定的,国际形势的变动也首先是由大国战略互动的态势决定的。

准确把握大国战略互动态势,推动国际格局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我们就可以获得战略优势。冷战时期一个极好的例子是196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的“关岛讲话”,他首先作出了世界不再只有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而是存在美、苏、中、欧(欧共体)、日“五大力量中心”的战略判断。“五大力量中心说”提出后,美国开始考虑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协调与欧、日的关系,结果导致冷战从美、苏1:1游戏,变成了美、中、欧、日共同应对苏联的4:1游戏。美国的战略态势大大改善,并最终赢得冷战。

国内学界一般将冷战时期的国际格局称作“两极格局”,冷战后格局则称为“一超多强”,这大致是正确的。但是,2008年华尔街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的软硬力量受损,加上对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两场战争不顺,美国的优势有所削弱。同时,中国异军突起,大有在诸强中脱颖而出之势。同属“金砖俱乐部”的印度和巴西也被认为是新兴大国,加上原有的俄罗斯、欧盟、日本,大国的数量肯定是增加了。有人用“一超不超,多强不强”来形容今天的格局,这不准确。阎学通教授认为,至少在亚太地区已经形成了中美两极格局(G2),但也有人不同意。意见的分歧反映了事实的复杂性,今天的国际格局的确不明朗。

在格局不明朗的情况下,各大国都在进行战略调整。其共性是:第一,都将国内事务放在首要位置,启动或深化改革,练好内功,这是大国力量的基础;第二,在坚持自己的利益和原则的前提下,稳定或扩展与其它大国的关系。

今天的大国俱乐部应该是有层次的,美国仍然是唯一超级大国,但受到的内外牵制很多;中国、俄罗斯、欧盟是第二层次,力量不如美国,但有一定的全球影响;日本、印度、巴西是第三层次,综合国力比第二层次国家再弱一点,影响力主要在所属地区。

由于乌克兰危机,俄罗斯与美、欧关系恶化,其战略处境是最困难的。自2010年7月美国提出“回归亚洲”战略以来,美国希望实现全球层面战略收缩,在亚太地区突进,但受“伊斯兰国”崛起和乌克兰危机干扰,加上国内问题牵制,这一战略并不成功。欧盟受限于内部经济困难,对外战略很难有大的作为。围绕“正常国家”这个大目标,日本外交非常积极,但安倍实施其战略的方式存在问题:国内,“安倍经济学”不成功;对外,通过与中、韩对抗来扩大影响是绝对行不通的。相比之下,以“一带一路”、亚太自贸区、金砖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标志的中国外交最为积极,但这个战略极其宏大,能否顺利实现仍有待于实践和时间来证明。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一篇:一字开头成语下一篇:2007年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