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薄典型经验

2024-06-17

改薄典型经验(精选8篇)

1.改薄典型经验 篇一

“三会一课”典型经验材料5篇_经验材料1

今年以来,街道党工委着力完善机制、创新载体、丰富内涵,发挥“三会一课”磁铁引力作用,不断推动基层党建在城市建设中的新动能,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让“三会一课”落地生根、末端见效。

一、落实责任,严明组织纪律。

街道党工委坚持以提升为重点,突出党组织战斗力建设。

首先,严格考核问责。将“三会一课”制度落实列入全年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任务清单,并根据机关事业单位、六大社区、各居民区以及“两新”组织等不同领域,对“三会一课”定人定责定内容,健全完善责任链条。

其次,严肃组织纪律。对“三会一课”落实不到位的党组织进行“约谈提醒”,党组织书记本则不能评优;对无故不参加活动的党员,进行批评教育,详细记录在册,纳入年终党员评议。

再次,严格党性教育。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三会一课”主要内容,将持续深入推进xx主题教育化作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让“三会一课”真正成为党员经常性接受党性洗礼的“精神殿堂”,建立从而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强化规范,严格程序到位

街道党工委坚持以规范为抓手,强调“三会一课”品质建设。一是实现“三会一课”全程记实。做到会前有计划、会中有记录、会后有档案。每个基层党组织年初制定每月活动计划,同时根据各支部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活动。二是明确“三会一课”主题内容。各级基层党组织每月活动做到明确学习日、服务日等时间节点,坚持开会前明确会议主题、活动议程、具体方式并进行公告,实现“三会一课”常态化、制度化。三是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提高“三会一课”质量。各级党组织把认真查找问题和着力解决问题贯穿于“三会一课”始终,引导和激励党员讲原则、讲真话、讲实话,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武器。做到主动自我揭短、直言开诚布公、真诚帮助同志,自觉经受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锻炼,增强党性修养,从而提升“三会一课”品质。

三、丰富形式,确保务实管用

街道党工委坚持以创新为载体,激发“三会一课”时代性。首先,更新理念求实效。从供需两端发力,实行分层分类实施,丰富学习内容,贴近实际、贴近工作、贴近党员,避免讲者“空洞无物”,听者“食之无味”,提升“三会一课”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创新载体求引力。运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调动党员尤其是年轻党员参加“三会一课”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利用微信、微博等“互联网+”,打造数字化、直播式、互动式教育载体,推动“三会一课”传统手段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提升“三会一课”感召力和吸引力。再次形式出新求“趣味”。倡导“现场式体验”、“开放式讨论”和“课题式调研”等形式,让“三会一课”走出会议室,进现场、到岗位,注入新活力,提升“三会一课”新气息。同时,积极探索“主题党日+”、“电影党课”、“专题党课+主题展演”等模式,以互动式、体验式、引领式等形式开展组织生活、党课和民主生活会激发党员参与热情。

四、凝心聚力,增强服务功能。街道党工委坚持以服务为目标,强化“三会一课”服务功能。一是在教育群众上下功夫。注重邀请居民群众参加“三会一课”有关活动,宣传十九大精神、国家惠民政策、社区发展规划等,有针对性地做思想政治工作,启发、提高群众认识,同心同德、凝心聚力搞建设。二是在听取民意上下功夫。各居民区党组织注重与群众交流“接地气”、聆听呼声“民意”。尤其是在重点工程、重大事项中,邀请居民群众代表列席有关会议,征求老百姓对党组织、“两委”班子和党员的意见建议,帮助基层党组织、党员改进提升工作。三是在融入工作解“难点”上下功夫。注重与群众的生活相对接,把“三会一课”制度融入群众需求、群众关切。通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党员志愿服务、扶贫帮困救助、就业创业、文明创建等活动,及时解决群众“家门口”的急难愁,提升居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会一课”典型经验材料5篇_经验材料2

地处xx县xx乡东部川道的xx村,距县城xx公里,辖xx、xx、xx、xx四个自然村,耕地面积xx亩,共267户xx口人,党员xx名。近年来,村党支部着眼于解决会议召开人不全、政令发布不到位、党课学习不积极等问题,创新“三会一课”形式,吹响党员“集结号”,提升了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阵地议事,让在村党员聚起来。长期以来,村党支部“三会一课”主要是组织党员学文件、学讲话,很少讨论村里的重大事项,愿意参会的人越来越少。有些党员说道:“只是开会学习,村里在干什么、党员要干些什么都不清楚,开会有什么意思”。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村党支部把“三会一课”与党员议事结合起来,坚持凡是基础设施建设、民生项目实施等重大事项都采取支部提议、党员大会审议的办法进行,并及时在党员会上公布进展情况,让党员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价值”,从“叫不来人”到“争相参加”,甚至有些老党员让家里人搀扶着参加“三会一课”,实现了把党员聚集起来的目的。

上门沟通,让体弱不便党员站出来。xx村xx名党员中有x名因为年龄、身体等原因不能正常参加“三会一课”,但是这些党员辈分威望高、说话有人听,是村里的“宝贝疙瘩”。为了发挥这些党员的作用,村党支部建立上门送学和联系沟通制度,坚持每月至少上门一次,为老党员讲新政策、讲新规定、讲新形势、讲新任务,征询对村里发展的意见建议,求教棘手问题的解决办法,让他们发挥余热。今年,在村上要进行产业转型,许多群众观念难以转变,村党支部让老党员担当政策宣传员和矛盾调解员,解决矛盾纠纷xx起,使xx余亩油葵、xx亩香紫苏得以按时令完成种植。

网络互动,让流动党员动起来。流动党员管理难、作用发挥难是村党支部头痛的一个大问题。结合xx主题教育,村支部建立了“xx村党员微信群”,支部通过微信群向流动党员传达上级要求、党支部动态,让流动党员在“线上”定期汇报工作学习情况,并有效发挥流动党员信息灵通、对外宣传等方面的优势,吸引全国游客来村投资或观光旅游。目前,村支部通过4名流动党员牵线引资建成榨油厂一处,吸引深圳、西安等地游客到村玩赏香紫苏、油葵花xx余人次。

积分考核,让后进党员好起来。20xx年x月的一次党员会上,支部书记xx就如何处置两名党员多次无故不参加“三会一课”征询大家意见,参会的党员一致认为“应该按照星级创评要求,把党员参加‘三会一课’情况作为任务固定下来,在季度任务分里进行扣分,年终进行积分评定,不合格就处置”,支部将处理结果告知了缺会党员,并进行了公示。通过积分考核,部分党性观念淡薄、长期不参加组织活动的后进党员态度发生了根本改变,参加“三会一课”成为了大家的自觉行为。

xx村党支部根据党员群体的不同特点,通过落实阵地议事、上门沟通、网络互动和积分考核等办法,实现了“三会一课”常态化,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效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会一课”典型经验材料5篇_经验材料3

为进一步打造“精编提效服务发展”党建品牌,健全党的组织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加强党员教育、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支部的战斗力。编办支部多措并举,创新“三会一课”制度,推进xx主题教育,激发党建活力,提高机关党建工作水平。

一、创新形式,增加“三会一课”的吸引力

一是将支部大会、周一例会和业务学习会相结合,将党规党纪与实际事例相结合,采取“编办大讲堂”的形式,采取“轮流讲”方式,每周选取一名党员干部自己讲、一起论,打破领导一人讲的会议模式,使支部会议更加生动活泼,同时也搭建了普通党员展示自我和相互交流的平台,增强支部凝聚力,进一步提升机关服务水平;二是坚持“六个一”学习制度。坚持每周组织1次集体学习,制定1份学习计划,每人1本学习笔记(不少于10000字),1篇心得体会,1份学习总结,1句经典名言;三是充分利用QQ、微信党建群,将学习重点、最新政策、党政法规发送到编办支部党建群,让全体党员随时随地开展学习;四是开展走出去学习,组织党员干部到红色教育基地、廉政警示教育基地等接受教育,使“三会一课”成为发挥党员先进性的平台,从而增强党员积极投身各项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二、创新内容,增强“三会一课”的针对性

年初结合省市县学习重点和全县中心工作,拟定全年党建工作要点及学习计划,设置好“三会一课”内容。一是认真学习党章、党规党纪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党员意识;二是加强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机构编制违纪行为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与业务工作相关政策法规的学习和讨论。坚持每周学习1次,每季度开展专题讨论1次,每季度讲党课1次。目前,已开展集中学习xx次、讲党课x次、知识竞赛1次、参观教育基地1次、专题讨论3次。通过集中学习、集中讲党课、知识竞赛、参观教育基地以及交流讨论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创新“三会一课”内容,进一步增强学习实效,创新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积极为xx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机构编制保障。

三、严格考核,增强“三会一课”的时效性

一是严格做好“三会一课”考勤,做到有签到、有记录、有照片,确保活动扎实开展;二是建立督查通报制度,对无故不参加的党员,及时提醒,并给予批评教育甚至通报批评,督促及时整改;三是将“三会一课”制度落实情况作为党员年终评议、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从而保证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三会一课”典型经验材料5篇_经验材料4

市人民检察院着眼新形势、新任务,坚持实处着力、创新求活,以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为抓手,严格规范党内生活,积极营造党内政治生活新常态,切实激发检察机关党建工作活力,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得到有效提升。

一、突出“着力点”,凝聚共识抓责任

为切实落实好“三会一课”制度,解决党员干部对“三会一课”认识不到位,灯下黑的问题,市检察院机关党委以提升重视程度为“着力点”,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引导。

1、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重要作用。注重发挥党支部书记、党小组长的“龙头”作用,不断加大对支部书记、支委的培训力度,机关党委不仅自行组织党委委员、支部书记、支部委员前往河北正定党校学习,优先安排支部书记参加市直机关党工委组织的学习培训5人次。引导支委们从思想上认识到“三会一课”是基层党支部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制度,增强各支部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的自觉性。

2、建立层层抓落实机制。签订机关党建工作责任书,进一步明确党组书记、总支书记、支部书记主要责任,建立党组书记抓决策、党委书记具体抓、各支部书记抓落实的领导体制。同时,完善党组成员、党委委员联系支部制度,帮助支部解决“三会一课”落实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指导意见,帮助所在党支部创优出品牌。

3、突出以上率下作用。将“三会一课”制度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充分联系普通党员的重要途径,院领导班子成员积极参加所在支部“三会一课”各项活动,做到“六个带头”:带头宣讲上级党组织的重大决策、带头讨论支部会议议题、带头上党课、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带头落实支部决议、带头遵守各项制度规定。

二、找准“切入点”,精心组织保质量

为杜绝“三会一课”落实过程中出现层层递减、搞形式、走过场的情况,市检察院以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组织实施为“切入点”,通过扎紧制度篱笆,有效保障了“三会一课”质量。

1、健全制度规范化。进一步完善“三会一课”制度,明确支委会、支部大会、党小组会、党课的参加人员范围及主要任务、组织程序和组织方法。进一步健全学习考勤、请销假和会议记录等相关配套制度,通过明确要求、量化标准,督促指导各党支部组织生活正常有效开展。做好“制度上墙”工作,将党员权利义务、入党誓词、“三会一课”制度制成宣传栏挂进党员活动室(党员之家),让党员干部在氛围中感受,认同学习教育,让“责任上心”,使新党员加强学习,老党员时刻谨记,提高做好“三会一课”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丰富内涵科学化。不断强化党员的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通过召开思想分析会,征询建议,收集“点子”,了解不同年龄段、不同部门党员个性化需求,提升学教效果。在形式上处理好化整为零与积少成多的关系,破解工学矛盾,督促干警把工作与学习有机融合在一起。在方法上,处理好集中与分散、灌输和启发的关系,针对办案不能参加集中学习的党员,规定好完成学习任务的时间和检查验收学习情况的时间,方便支部、党员灵活安排学习内容。

3、考核督查常态化。充分利用“厦门党建e家”的平台功能,相继开办两期培训班,强化支部管理人员操作“厦门党建e家”平台的技能,及时解决处理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并利用“党建e家”将党员参加组织生活、党课学习等情况量化积分,每半年对各党支部党建工作进行全面考核,并将考核情况作为支部党建工作创先评优的重要依据。通过检查考评,认真查找支部建设、“三会一课”制度落实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通过动态管理,激励各党支部补齐党建短板、提升工作水平。

三、把握“兴趣点”,创新形式激活力

在明确责任落实、加强组织实施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新途径、搭建新平台,牢牢把握党员干部“兴趣点”,不断丰富和改进“三会一课”形式,增强组织生活的吸引力和教育效果。

1、在活动形式上下功夫。改变支部学习一人说、大家听的单一学习方式,采取党员轮流讲、集体点评、观看党建专题片、现场观摩等形式,让全体党员干警参与到“三会一课”主题和内容的筹备、计划、安排当中,通过加大参与度,调动其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努力创新形式讲党课,打破书记讲党课的常规观念,倡导党员中优秀业务骨干、劳动模范结合本职岗位工作,讲微党课,使党员的党性修养在聆听与讲授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2、在学习载体上动脑筋。充分利用省、市组织部开发的“党员E家”、“厦门党建E家”等“互联网+党建”学习的平台拓展党员学习渠道,让学习教育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确保党员“不辍学、不漏学”。在市检察院内网开辟“学习党的十九大”“党务公开”专栏,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不定期发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章党规等学习资料和各党支部开展活动情况。建立“支部书记、党委委员、支部联络人”微信群,及时推送重要学习内容,为党员提供交流平台。

3、在特色活动上见真招。开展主题党日活动,通过组织党员重温入党誓词,重思入党历程,举办演讲比赛、歌咏比赛,参观革命教育基地,老党员讲检察史,开展党建书画摄影作品展,与海关、公安等单位共建。入学校进行法制教育,下社区进行法制宣讲等灵活多样的主题党日活动,广泛深入进行党性教育,增强党员参与支部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

四、抓实“结合点”,服务大局见实效

为更好发挥“三会一课”在提升党建工作水平、服务检察工作发展方面作用,进一步抓实“结合点”,将落实“三会一课”与做好检察中心工作相结合、与服务发展大局相结合,切实将党建工作取得的实效转化为推动工作发展的强大动力。

1、发挥党员主体作用服务检察工作发展。发挥党组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主动融入机关整体工作运行和日常管理中,做到关键岗位有党员把关、关键任务有党员承担,切实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发干事创业热情,引导党员干部在本职工作中创先争优,带动检察工作整体上水平。

2、发挥党员引领作用,服务发展大局。今年以来,机关各党支部组织党员深入社区,帮助社区进行垃圾分类宣传、交通文明督导等落实市委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结合检察工作,分别到xx小学、xx小学、xx中学、xx中学等学校,开展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校园禁毒等法制宣传活动;请退休老党员为社区矫正人员上人生教育法制课,在兴隆社区开展“讲古话仙谈法治”;组织党员深入xx村开展帮扶工作等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服务大局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带动全体干警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谈,实打实服务,落实群众意愿,维护群众利益,服务群众需求。

“三会一课”典型经验材料5篇_经验材料5

为加强党员干部日常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双塔镇党委始终认真贯彻落实党章党规,将“三会一课”作为严肃党的组织生活,提升组织力的重要抓手,以“五个突出”将“三会一课”制度落到实处。

一是突出政治引领。将政治学习和教育作为“三会一课”重要内容,每月月头制定周密的理论学习计划,组织党员学习、领会、宣传党的政治理论、方针政策及十九大精神等,引导党员干部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党员政治觉悟和政治站位,做到政治上合格。

二是突出党性锻炼。将“三会一课”作为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改进作风的重要途径。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通过用好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武器、开展警示教育等方式,让“红脸出汗”、自我警醒成为常态,帮助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永葆党员本色,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切实将“三会一课”打造成为党性锻炼的大熔炉,不断提高党内生活的原则性、严肃性、战斗性。

三是突出学用结合。始终抓牢“学”这个基础,抓实“做”这个关键,将开展“三会一课”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起来,与打好冲刺脱贫攻坚战结合起来,拓宽学习内容,丰富学习方式,严格学习纪律,提高学习实效,真正使学习入脑入心,切实将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四是突出“头雁效应”。始终坚持双重组织生活制度,主动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三会一课”,为全体党员树立了标杆。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以高标准严要求,带头参加“三会一课”,带头谈体会讲党课,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带头立足岗位做表率,在全镇上下形成讲党性、比贡献、促工作、树形象的良好风气。五是突出纪律建设。将坚持“三会一课”制度作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的重要载体,从严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切实将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把党员干部参加“三会一课”情况与党员管理、评先评优结合起来,抓严抓实纪律作风,不断提升机关党支部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推动“三会一课”制度常态化、规范化。

2.改薄典型经验 篇二

据统计, 在粮食作物、制种作物、优质瓜菜、特色林果等高产高效作物上, 至2014年底, 河西、沿 (引) 黄及东部3大灌区48个县区 (含兰州5区) 及省农垦、有关农业龙头企业推广高效农田节水技术面积1016万亩, 占计划任务的102%, 水资源利用率提高了4%左右。其中膜下滴灌累计达到202万亩, 垄膜沟灌658万亩, 垄作沟灌156万亩, 项目区平均亩节水80~100立方米、亩增收100元左右, 实现了年“节水10亿立方米, 增效10亿元”的目标, 示范推广成效明显, 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生态成效, 为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发展现代农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也为生态恢复与保护作出了有益贡献。2010~2014年甘肃省累计推广高效农田节水技术面积达到3352.54万亩, 其中膜下滴灌累计达到201.94万亩, 垄膜沟灌2413.78万亩, 垄作沟灌510.92万亩, 共实现节水35.72亿立方米, 增效30.90亿元, 年平均节水9亿立方米左右, 增效7.7亿元左右。高效农田节水技术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为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发展现代农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也为生态恢复与保护作出了有益贡献。

单位:万亩、亿立方米、亿元

技术体系先行

甘肃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 陆续从以色列、美国等引进滴灌技术, 并零星在大的农场试验推广, 2004年在农业部的支持下, 开始推广膜下滴灌技术。同时, 通过与科研院所、企业的深入合作, 依托省、市、县、乡四级农业技术、土肥技术人员的广泛参与, 开展了以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和单方水产出率为目标, 以节水、节能、增产、增效为核心的相关试验研究, 着力推进现有成熟技术的集成配套与关键技术环节的创新提升,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县 (市、区) , 共开展各类试验1000余项次, 特别是自动控制测墒灌溉、物联网水肥一体化技术在甘肃省试验成功, 在农田节水、节本增收、防止保墒等方面具有明显效果, 可缓解农村因劳动力缺乏而导致农田无人耕种、管理的趋势;创新提出了密植作物 (如麦类、油菜等) 全膜微垄节水技术, 可有效防止春耕开沟起垄导致土地跑墒, 节水保墒作用十分明显, 解决了垄作沟灌技术存在的缺点与不足。

由于膜下滴灌投资大, 甘肃省财力有限, 在总结农民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了保墒又节水的垄膜沟灌技术, 同时针对小麦、大麦等密植作物, 提出了垄作沟灌技术, 并提出垄上中三行沟里种一行的种植模式, 保证产量不减或略有增加, 但节水效果明显。现在又探索微垄节水技术, 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合于甘肃河西及沿黄灌区的节水技术推广体系, 为甘肃省“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的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专项资金是保障

甘肃省财政厅、农业综合开发办、水利厅等省直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积极协助配合, 并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农田高效节水技术推广。从2010~2014年, 甘肃省财政、农业综合开发办共安排资金3.75亿元, 重点补贴了垄膜沟灌、垄作沟灌等技术面上推广和核心示范区建设;水利等有关部门也安排了大量资金, 重点建设了滴灌设施;同时各市县也积极配套资金, 支持农田节水技术推广。据统计, 各市、县共配套资金1500万元左右, 相关企业共配套资金10亿元左右, 用来购置节水所需的设备器材、地膜、机具、发放作业费补贴等。

领导重视是关键

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近年来, 对全省灌区农田高效节水工作进行统一安排部署, 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性文件, 大力扶持高效农田节水技术的推广。2010年、2012年甘肃省政府先后在敦煌、张掖召开了高效节水农业现场会, 2013年甘肃省农牧厅在武威召开了高效节水农业现场会, 大大促进了工作的有效推进。此外, 灌区各级党委、政府按照甘肃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 加强组织发动和行政推动, 出台配套政策措施, 整合筹措专项资金, 保证了推广任务的全面落实。各级农牧、水利、财政、发改、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相互配合, 密切协作, 形成了部门联动、各负其责、各有侧重、合力推进的工作氛围。甘肃省农牧厅多次派出督导组和专家指导组, 到市县区督导检查任务落实情况, 开展巡回技术指导与服务, 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水利部门以工程节水为重点, 加强灌区渠系配套和节水改造, 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 合理调配和高效利用水资源, 有力地支持和保证了农田节水工程措施的落实。承担项目任务的市、县 (区) 由政府牵头, 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 负责当地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 实行行政、技术双轨责任制和分级负责制, 严格进行目标管理, 把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各项工作逐级分解落实, 形成了领导重视、职责明确、上下齐抓、政技协调的工作格局, 有力地推动了各项任务的落实。

示范带动是引领

各地加大农田高效节水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 紧紧围绕主要作物、优势产业, 根据当地经济、水资源、土壤、作物种类等基础条件和农业生产实际, 选择适合的农田节水主推技术, 建设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田高效节水示范区。示范、带动农民科学用水、规范种植, 把示范区建成了节水成果展示、农民现场观摩、技术集成转化的平台。目前全省灌区共建立核心示范点2000个, 示范面积200万亩, 其中万亩示范点50个, 千亩示范点600个, 千亩以下示范点1500个。同时, 通过举办培训班、印发技术明白纸等方式, 为节水农业的顺利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撑。

因地制宜发展最适合的农业节水技术

按照“结构调优、科学用水”的原则和“水耗调低、效益调高”的要求, 各地因地制宜, 在光热、水土条件丰富的灌区, 大力发展高效制种、特色林果及高效经济作物;在高海拔冷凉灌区, 大力发展以垄膜沟灌技术为支撑的高原夏菜及优质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在水资源供需矛盾较突出的灌区, 培育发展中药材、饲料、制种、优质瓜菜、特色林果等产业。通过积极培育高效节水的特色优势产业, 初步建立了与水资源状况相适应的高效节水型农业结构, 形成合理用水、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

开展灌区农田节水技术示范推广是甘肃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 需要灌区各级党委、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密切配合、相互协作, 逐步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 量化任务、细化目标, 层层考评, 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通过技物结合、补贴物资等方式, 激发广大群众的节水积极性, 使广大农民积极主动节约用水。建立用水指标考核体系, 通过“倒逼”机制督促各级干部把解约用水作为战略任务来落实。

二是建立健全节水管理机制。研究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办法和监督机制, 灌溉用水实行按量收费、定额配水、节约有奖、超用加价的办法, 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大力培育水权交易市场, 建立农民用水者协会、水权交易与流转市场, 鼓励农民参与水权、水价、水量的管理和监督。鼓励用水者协会进行水权交易, 让利于民, 让农民得到节水的实惠。

三是建立健全合作推广机制。将灌区农田节水技术的推广作为确保全省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的重点工程来抓, 逐步形成部门协作、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 以及行政推动、行政技术结合、示范户带动引导的推广机制。各级农业部门重点搞好高效农田节水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 加强农田节水机具的研发配套, 促进农机农艺结合。积极拓宽资金渠道, 逐步形成国家支持、地方政府引导、农民支持、社会广泛参与的农田节水投入机制。 (据《祁连山的呼唤》等资料整理)

附:甘肃省农田节水农业发展历程

2004年: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 开始在棉花、加工型番茄、籽瓜、枸杞上推广膜下滴灌技术。

2006年:创新提出了保墒、节水、投资少的垄膜沟灌技术。同时针对小麦、大麦等密植作物种植中农民传统平作大水漫灌的习惯, 在借鉴永昌县经验, 规范了垄作沟灌技术。

2008~2009年:甘肃省农牧厅实施农田节水行动, 并作为“十大推广技术”之一和为民兴办的十件实事之一。2008年, 推广农田节水技术69.22万亩。2009年, 共完成农田节水技术示范推广面积78万亩。

2009年:甘肃省政府提出了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科学构想,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甘肃省河西及沿黄主要灌区高效农田节水技术推广三年规划”, 通过3年努力, 力争达到“累计示范推广高效农田节水技术1000万亩、节水10亿立方米、增收5亿元”的目标。

3.改薄典型经验 篇三

一、我国城市管理的典型做法

(一)沈阳市做法

1.城市管理体制

沈阳市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执法职能分别由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市城市建设管理局、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以下简称市城管局)承担。其中,市城市建设管理局负责制定城市建设管理中长期规划、拟订设施维修养护和日常管理资金计划等事项。市城管局专门负责城市管理执法工作。该局共设13个分局,集中行使城市规划、市容和环境卫生等14个方面的行政处罚权。

2005年2月,沈阳市成立了城市管理委员会,市长担任委员会主任,主管副市长担任常务副主任,其组成委员包括市建委、市城建局、市城管局等20余家机构。该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城管局。城市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审定全市城管领域的综合性规划、计划,决定城市管理重大事项。办公室主要负责全市城市管理计划编制汇总工作;负责协调城管系统各部门,组织落实城管委工作安排;负责综合整治活动的协调组织工作;负责对城市管理重大决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考核工作。

2010年7月,沈阳市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理顺道路桥梁和环境卫生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沈政办发[2010]77号)将该市的城市管理格局定位为“市级为主导、区级为主体、街道为基础、社区为前沿”。具体来说,市城建局是城市管理的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区政府是城市管理的主体,对辖区内城市管理事务负全责。街道办事处是城市管理的基础,负责具体组织所属区域内各种设施的养护及环卫工作。

2.主要管理机制

(1)行政执法勤务区工作模式

沈阳市以全市街道办事处管辖区域为执法范围,对应设立具备行政执法处罚职能的责任区域,实现了每个街道都设置一个勤务区。执法人员以勤务区为基本执法单位,在区域内统一行使处罚权,办理简易处罚案件,这里的处罚权涉及城市规划、市容和环境卫生、市政、房产、城市园林绿化、建筑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公用事业(自来水、燃气)、人防工程等14个方面。从本质上讲,勤务区模式的核心是执法责任制,实行的是一种网格化的工作方式。这种模式很好地解决了多头执法、交叉执法、执法扰民的问题,实现了由粗放式执法向精细化执法的转变;由事后执法向执法工作前置转变;由突击整治向长效管理转变;由注重行政处罚向注重执法服务转变。

(2)执法共建机制

所谓执法共建,就是城市管理执法者与管理相对人,通过开展知法、执法、学法、守法等一系列活动来共同参与城市的管理,其核心就是 “变事后处罚为前置服务”,“变我查我管为组织和发动社会力量共同搞好城市管理”。市城管局以勤务区为单位,重点明确了八个方面的服务对象,即学校、医院、社区、物业公司、开发建设单位、街路市场管理单位、锅炉房和地铁站管理单位。该局具体的共建活动形式很多,比如与共建单位、商户代表座谈;发放共建联系卡、执法便民工作卡等各类宣传卡片,等。

3.基本评价

沈阳的做法,可称为大执法局模式,因为这种模式下的城市管理执法部门相对集中行使城市管理领域的多数行政处罚权。此模式有利于精简执法机构,提高执法效能,有利于对城市管理权的行使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

(二)上海市做法

1.城市管理体制

上海市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分别由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承担。其中,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除负责城乡建设管理、交通管理等事项外,还承担着一定的城市管理职责,如综合协调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同时挂上海市林业局和上海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牌子,负责对绿化、市容环境卫生、林业的行业管理以及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

在管理模式上,上海市已全面实施网格化管理,即依托统一的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监督和处置相分离,主动发现、及时处置城市管理的问题。此种模式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注重使管理重心下移。该模式以街道、社区为基础,以1万平方米左右区域为基准划分单元网格,采用市、区、专业工作部门和网格监督员四级联动的管理模式和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目前,网格化管理已覆盖全市所有区县,管理内容涉及公共安全、市政设施、市容市貌、交通管理等。

2.主要管理机制

(1)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联席会议制度

根据相关的规定,上海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联席会议(以下简称上海市联席会议)是在上海市政府的领导下,负责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综合协调的机构,其主要职能是:讨论、研究和完善城管执法体制机制等重大问题和重大措施;综合协调城市管理方面的执法资源,组织协调全市性重大执法工作,等。上海市联席会议由市政府批准的相关职能部门分管负责人组成。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城管执法局综合执法处,负责联席会议日常事务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市城管执法局分管副局长兼任。联席会议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按照联席会议确定的任务,负责做好日常事务的处理及有关活动的组织服务工作;加强调查研究,组织对热点难点问题及市政府重点工作和下一步工作开展调查研究,等。

(2)城市管理监督机制

上海市在创新城市管理监督机制方面构建了以下机制:一是强化城市建设和管理监督平台。通过市政道路平台、网格化平台、12319城市建设热线、12369环保应急热线等城市管理和服务平台,及时受理和处置群众反映的问题,接受社会监督。二是建立城市管理考评机制,市城市管理部门对全市各区县开展单月评估和百日考评,同时,组织城市建设和环境文明指数市民测评,对各区县评估、考评和测评结果进行排名,并纳入区县年度工作绩效考评体系。三是建立健全城市管理“市、区(县)、街(镇)”三级巡视督查机制,坚持执行城市管理巡视督查日志制度。[1]

nlc202309040032

3.基本评价

上海市在城市管理上同样采用分权模式,即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职责分别由不同部门承担。需要注意的是,其建设和交通委员会的职责设置具有一定特色,即该部门在负责城市建设管理的同时,还承担着一定的城市管理职责。这种职责设置使城市建设和管理部门的关系更为密切,便于落实“建管并重”的理念。在管理手段上,上海市注重采用信息化管理方式,已在全市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

(三)深圳市做法

1.城市管理体制

深圳市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分别主要由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市住房和建设局、市城市管理局承担。其中,市城市管理局主管园林绿化、林业、环境卫生、城市市容综合管理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方面,市城市管理局目前行使着城市规划、市容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环境保护、工商管理(对无照商贩的管理)、公安交通管理(对侵占道路的管理)和房产管理等方面的行政处罚权。

在管理格局上,深圳市委、市政府于2002年就作出了“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的决策,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通过采取财政全额拨款方式,充实街道办、社区居委会等基层城管力量,保障其人员经费。此举充分调动了基层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管理职能、运作机制、工作方法和管理手段的转变。各区级城管部门则把执法队伍组建成若干分队,下派到各街道办,执法队伍实行区、街道双重领导。

2.主要管理机制

(1)城管外包机制

2007年底,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通过培育市场组织,购买社会服务,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协同、公众参与”的城市管理格局。西乡街道将13项城市管理职能交给物业公司,包括:环境卫生方面,如清洗垃圾桶、站标、路标等市政设施,清除乱张贴;市政道路方面,如换铺人行道水泥砖、换铺道路路牙等;绿化整治方面,如整修绿化带,美化道路园林、灯光等景观;公共秩序方面,如进行街区管理宣传,劝离在交通要道等重要公共场所经营的小摊贩和乞丐。[2]西乡街道引进物业公司之后,形成了政府、企业、市民“多元共治”的局面,提高了城市管理与服务的效率和水平。需要说明的是,深圳城管外包的对象是某些服务事项及辅助管理事项,并不涉及行政权力的委托行使。

(2)公众参与机制

深圳市非常注重构建城市管理的公众参与机制,主要做法有:一是引导公众参与社区管理,如宝安区西乡街道成立街道市民街区管理委员会,通过推举产生的5名热心市民为街区管理委员会委员,代表市民参与街区的管理。二是围绕城市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活动,如深圳城管部门坚持开展“百名市民走近城管”、“城管义工行动”等一系列吸引广大市民参与的大型活动,使广大群众既亲身参与城市管理过程,又切实享受到城市管理成果。让公众在参与公共事务中加深了对决策的认知度,极大地削减了城市管理政策执行中的障碍,成为“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的一个典范。[3]

3.基本评价

深圳市城市管理的特色在于其城管外包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这两种机制注重发挥企业和公众在城市管理过程中的作用,体现了深圳市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的努力,顺应了城市管理主体多元化、机制民主化的趋势。其做法和经验值得其他城市学习借鉴。

二、上述典型做法对今后城市管理改革与立法的借鉴意义

(一)合理界定城市管理范围

城市管理改革的基本前提是明确城市管理的范围。客观来说,国内就城市管理的范围没有统一的界定。上述几个城市在此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其总体特征是对城市管理范围界定持谨慎态度。如沈阳市将城市管理的范围界定为市政管养、市容卫生、园林绿化、环境保护、交通管理、市场管理等;上海市则把城市管理的范围界定为市容卫生、市政工程、绿化、水务、环境保护、交通管理、工商管理、建设管理等。概括来说,这两个城市的城市管理范围主要集中于市容卫生、市政管养、园林绿化、环境保护、交通管理等领域。作为国内首部关于城市治理的地方性综合立法,《南京市城市治理条例》也采用了这种思路。根据该条例第2条的规定,城市管理涉及城市规划建设、市政设施、市容环卫、道路交通、生态环境、物业管理、应急处置等事项。

(二)切实发挥城市管理委员会的高位协调作用

目前,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分立已经成为国内较大城市城市管理的基本模式。三项职能的分立有利于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实现三种权力的制衡,但同时也对部门间的综合协调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更好地协调城市管理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实现城市的良性、有序治理,一些城市成立了城市管理委员会。要切实发挥城市管理委员会的高位协调作用,需要构建一系列的制度加以保障。沈阳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推行的城市管理重大决策执行情况监督检查、考核制度,恰恰是为了使城市管理委员会的作用实效化。在这方面,《南京市城市治理条例》第9条至第11条对南京市城市治理委员会的职责、组成方式、会议规则等作出了明确规定,有利于委员会的良性运作。

(三)适度下移城市管理工作重心

纵观上述几个城市,无不注重管理重心下移,如深圳市很早就提出并切实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沈阳市的城市管理格局则是“市级为主导、区级为主体、街道为基础、社区为前沿”, 在每个街道都设置一个勤务区。这种格局的实质是分级管理、管理重心下移。也就是说,市、区政府及有关部门主要承担指导、监督、考核等职责,街道和社区特别是街道成为城市管理的主力军。这其实是为了满足城市管理实际需要的必然选择,因为大量的城市管理事项主要集中在街道和社区这个层次上。许多城市已经意识到管理重心下移的重要性,并开始采取一些有成效的措施加以推进,在新形势下应坚持这一改革方向,同时须克服在此过程中出现的盲目下移等问题,使街道和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王喜全.创建“三优”文明城市可借鉴上海经验[N].黑龙江日报,2010,8,23.

[2]黄明钢,等.城市“保姆”巧手治“顽疾” [N].深圳商报,2009,6,10.

[3]陆云红.深圳荣获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N].深圳特区报,2011,9,16.

(责任编辑:赵静)

4.典型经验材料 篇四

关注民生 全力维护全县社会和谐稳定

开鲁县社会矛盾化解 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 2010年6月21日

今年3月份以来,按照市委、政府的统一部署,我们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了社会矛盾化解专项整治活动,以“化解矛盾就是维护社会稳定,解决信访就是解决民生”为工作思路,坚持“边排查、边梳理、边化解、边整治”的基本原则,把这次专项整治活动作为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有效化解了一批社会矛盾纠纷,维护了全县社会和谐稳定。今年以来,我县没有发生到呼进京非正常上访事件。

一、强化“五个保障”,为专项整治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是加强领导,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了由县委书记、政府县长任组长,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纪检委书记和组织部长任副组长,29个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活动《实施方案》,确定了26名县处级领导干部包联镇场(街道),并负责7个专项工作组的矛盾化解工作,在县直单位抽调了120名党员干部参与到此次活动中。同时,结合全面动员,1

专门对抽调的工作队员进行全员培训,编印了《开鲁县社会矛盾化解专项整治活动工作手册》,编入了活动方案、流程、工作职责、包联单位及相关法律法规,增强了工作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为专项整治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是搭建平台,强化制度保障。从制度创新入手,积极探索工作新途径、新办法。进一步加强基层综治工作中心、工作站软硬件建设,充分发挥综治工作中心整合资源的优势和受理化解矛盾的基础平台作用,建立了联合大接访制度,对群众来信来访进行集中接待和处理,提高了工作的规范化、效能化、法制化水平,为建立矛盾化解工作长效机制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是争取资金,强化经费保障。为保证社会矛盾化解工作顺利开展,县财政先期划拨10万元,用于购买办公设备等。为了妥善化解疑难信访问题,县财政把“涉法涉诉救助基金”50万元和“信访储备金”60万元列入预算,保证了对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及时救助和矛盾纠纷的及时化解。

四是加大投入,强化技术保障。针对当前案件高发态势,我们进一步加大了社会治安技防力度。县财政累计投资330万元,在各镇场、街道重点部位、重要路口都安装了视频监控设备,在嘎查村安装了“平安互助网”,对不法行为予以震慑,有效减少了各类案件的发生,同时为政法机关办案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和证据。我们在全市率先与移动公司合作,投资300余万元,开发建立了社区矫正信息综合管理、司法心理预警及社区矫正风险评估

系统,并依托这一网络,建立了政法政法信息化建设平台,除了社区矫正系统外,还加入了涉法涉诉上访动态预警系统、纠正防止超期羁押管理、政法工作电子政务等管理系统,实现了“四个系统合一”,特别是在涉法涉诉上访动态预警系统中,建立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和信访人员登记管理、分流处理、网上督办和预警系统,实现了对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动态控制管理,有力地推动了政法综治工作信息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

五是夯实基础,强化基层政权保障。把基层组织巩固做为专项整治活动的一项重点。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加大村级“两委”班子的培训力度,组织学习中央和地方的惠农政策及涉农法律法规,提高村干部的履职能力。对上次村委会换届选举遗留问题,按照有关法律程序彻底解决,对村委会班子不健全的村进行补选,选能人进班子,加强规范化管理,强化村务公开,确保筑牢基层政权基础,打好社会矛盾化解攻坚战。

二、落实“四项措施”,推动专项整治活动向纵深开展 一是广泛宣传,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为了加强对活动的宣传报导,专门成立了宣传报道组,县电视台、广播电台、《开鲁工作通讯》、《开鲁政法》等宣传媒体通过开办专题或专栏以及插播宣传标语等形式,对专项整治活动进行广泛的宣传报导。我们还投资1万多元,对县内主要公路两侧的宣传牌进行了更新,在明显位臵刷写或悬挂宣传标语,发送手机宣传短信,增加了专项整治活动的宣传内容。专项整治活动办公室专门编印了专项整治

活动《简报》,目前,已印发了36期。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对这项活动的重视程度,推动了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是联动排查,对存在的矛盾摸清底数、主动化解。全县各镇场(街道)、重点领域都把专项整治活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党政“一把手”亲自挂帅,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落实,相继召开动员大会进行动员部署。县包联领导深入所包联的单位进行指导,包联工作队积极配合,帮助解决所包联单位在专项整治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如东风镇在县包联领导和工作队的指导和协调下,群策群力,依法、依情、依策成功化解了一起久拖未决的道德村陈刚赴呼信访案,受到市、县领导的关注和好评。开鲁街道办事处在此次矛盾化解专项整治活动中组织开展了“近百家门、知百家情、解千家难、暖万人心”载体活动,充分发挥“三会五员”(三会:居民诉求恳谈会、治安联防员月例会、驻社区单位联系会;五员:社区协警员、矛盾排查化解员、民情观测员、治安联防员、舆情收集员)的作用,对城区矛盾纠纷与隐患进行了全面细致地摸底排查,形成了层层联络、上下联动的矛盾化解排查网络,使影响社区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在基层得到及时解决。在嘎查村,充分发挥协警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随时排查和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最大程度地把矛盾纠纷处臵在了初始阶段。今年以来,协警员共上报信息2453条,4

协助公安干警侦办案件62件,直接排查化解矛盾纠纷527件。全县通过耐心细致的边排查,边化解,摸清了底数,并进行疏理归类,登记造册,为下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至目前,全县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673件,已化解589件,化解率达到87.4%。

三是条块结合,确定重点领域集中化解。为了保证专项活动取得实效,结合我县近年来矛盾纠纷和信访情况,我们确定了条块结合的工作方法,除了由各镇场、街道按照属地管理自行组织开展工作外,还明确了矛盾纠纷比较集中的七个重点领域,即:农村工作、城市建设、教育系统、涉法治安、基层政权、企业遗留问题、社会保障和中区市直企业遗留问题等七项重点,并相应成立了由县委、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明确了每个小组的工作职责。各重点领域结合部门职能,积极开展工作,如:为了解决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医疗待遇问题,维护全县的社会稳定,经县政府研究决定,将2009年底前退休的国有和集体企业人员3397人全部纳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这一惠及百姓的民生工程,受到了广大退休职工的欢迎。基层政权领域工作组利用2周时间,深入基层调研,排查梳理出5类重点矛盾,对这5类重点矛盾都从维护大局稳定的角度,分别制定了解决方案,对选举不成功的3个村寻求解决办法,适当时间进行选举;对社区工作人员缺少问题,准备公开考录大学生村官、招聘社区工作者,同时,针对村级组织运行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了加强转移支付 5

管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强集体服务功能等措施,使基层政权建设得到进一步巩固。涉法涉诉领域工作组特别是政法机关都成立了专项整治组织机构,抽调精干人员深入到各镇场,积极协助当地党委、政府化解了建华镇先胜村、东风镇道德村等一批疑难矛盾问题。目前,全县重点领域共排查各类矛盾135件,已妥善化解121件。

四是领导包案,保证整治活动整体推进。为了保证专项活动总体进度,县专项整治办公室对全县各地各重点领域工作情况进行了3次督查和通报;还专门召开了3次调度会、4次办公室全体会议,对阶段性工作进行总结部署。集中、有效地化解前期排查出来的各类社会矛盾,县矛盾化解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地各部门上报的一类案件逐件梳理分析,并确定了其中的85件为重点案件。根据案件复杂程度、涉及范围等具体情况,办公室对重点案件再次梳理分类,确定需要市里帮助协调解决、由县委、政府解决,和由县矛盾化解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协调相关单位、部门解决三个类别。对于一些重点案件,县委、政府及时召开了党政联席会议,逐一研究制定解决方案。

三、健全“三项机制”,全力维护全县社会和谐稳定 一是健全了县级领导接访和包案制度。我们在原有县领导接访制度的基础上,调整为每个工作日都有县领导接访。县四大班子领导每月到所包联镇场、街道下访一次,对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及所包案件进行深入调研,并督促镇场、街道开展社会矛盾纠纷

排查化解工作。对排查出来的重点矛盾纠纷和信访案件,按照县领导分工和所包联单位,由县四大班子领导分别包案,并一包到底,直到案结事了。

二是健全了风险评估和联席会议制度。我们进一步健全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在城市建设发展、重大项目建设、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及征收征用、机构改革等方面制定政策时,都围绕可能存在的稳定性风险,开展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等评估工作,从而在源头上规避、预防、降低和控制可能产生的社会稳定风险。对不同时期排查出来的重点疑难复杂矛盾问题,及时召开联席会议,逐案分析、研究解决。今年,已召开联席会议6次,集中化解重点社会矛盾问题33个。

三是健全了责任追究制度。始终把社会稳定工作纳入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范畴,明确县镇两级党政“一把手”是维护社会稳定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层层落实责任,并明确提出,因重视不够,工作措施不力,造成群体性事件或上访人多次重访,产生社会负面影响的,对责任人和当事人进行责任追究。

5.班组建设典型经验 篇五

********调度控制中心配网抢修指挥班

********调度控制中心配网抢修指挥班是一个由10名青年员工组成,充满活力的年轻班组。主要负责全***市1.58万平方公里、410万电力客户的配电网抢修指挥工作。自2013年1月成立以来,我们班以凝练“三种精神”为载体,以“青年创新工作室”为牵引,通过班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质量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有效激活了班组这个企业的“细胞”,提高了班组生产和管理水平,成为一支勇于创新、善打硬仗的一流班组。先后获得“******省公司优秀创新工作室”、“***省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等荣誉。

一、努力超越,勇攀高峰的学习精神

我们班的努力方向是把班组打造成一个学习型组织。班组提出愿景:“打造一流的高素质团队,让人人成为创新能手”。我们成立了******省公司第一个以“青”字号命名的“万强青年创新工作室”,在班长带领下,班里开展“三个三”人才培养模式,即:三个贴近、三个适应、三个延伸。三个贴近即:贴近本职、贴近专业、贴近工作。三个适应即:与配电网的发展相适应、与专业理论相适应、与承担的任务相适应。三个延伸即:向完成抢修任务延伸、向相关知识延伸、向未来配电网发展方向延伸。具体实施“一人一课题、一师带一徒、一岗一轮换、一周一主题”的四个“一对一”学习法,极大地激发了全班学技术、练技能、搞创新的积极性。我们班成员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全面掌握了《配网异常及事故处理管理执行文件》、《配网检修工作票管理规定》等相关配网专业技术知识,为各项工作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同时,我们班始终坚持有目的培养青年职工,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每逢公司开展技术攻关,班里都选派青年职工参与。攻关课题结束时,参加人员必须撰写论文或技术报告,参加论文评比。自觉、自发、自主学习已成为我们班集体和个人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仅2013年就有17人次完成QC成果12项,11篇技术论文参加公司的论文交流。班长万强不仅自己具有高超的配电网抢修指挥控制技能,对自己的“绝活”也毫不保留,主动向年轻职工传授技艺。他编写的《缩短配网故障停电时间》、《缩短配网临时操作票出票时间》两本QC成果册,成为配网抢修过程中解决难题的“金钥匙”。

二、追求卓越,打造精品的创新精神

“追求卓越,勇攀技术高峰,打造精品”是我们班的重要特征。我们结合班组实际,鼓励班组成员立足岗位,持续创新,大力开展“集体研讨、相互学习、举一反三”活动,形成了追求卓越,努力打造精品的浓厚氛围。

我们班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在配网发生故障时,对故障点柱上的开关快速进行定位分析。公司为我们定下了每次故障定位时间≤60分钟的质量目标。但通过对2013年1月至6月的故障点柱上开关定位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定位的平均耗时达到了79分钟/次,没有达到标准,班组的生产质量存在着隐患。面对 2

困难,我们班深入分析查找原因,并籍由我们班倡导的“经验交流传帮带、一专多能促成才”活动,深入公司相关部门、班组进行调研,获取了交叉配合专业的实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标准对照,最终确认了产生问题的3个主要原因。

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班多次召开“你说我听大家谈”主题班会,集思广益,制定措施。综合运用“TPM”法,“统筹”法,自动化等手段,及时掌握线路联接关系,缩短审核故障点柱上开关线路图时间。同时,引入“5S”质量管理办法,优化抢修指挥流程,缩短确认非低压用户故障时间。通过对2013年7至12月的213次故障点柱上开关定位时间进行效果检查,定位时间达到了平均52分钟/次。2014年,经过公司制度性的推广和成果转化,故障点柱上开关定位时间进一步稳定在50分钟/次,有力地提升了配网故障处理的效率,减少了每次事故的停电时间,年均创造经济效益100余万元。这一成果也获得了2013年“中电联(第五届)全国电力行业职工创新成果二等奖”,并在全国进行推广。

三、凝聚人心,和谐奋进的团队精神

我们班是一个和谐奋进的团队,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我们深入推行内部事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充分尊重员工、关爱员工、凝聚人心,促进了班组与企业、班组与员工的和谐。我们班充分认识到班会的作用,通过班会进行有效沟通,促进班组工作顺利开展。我们班明文规定班长必须每日召开班前班后会,每月月初召开工作布臵会,月中召开检查工作会,月末 3

召开总结工作会及每月一次的全体员工会议,凡是班内建设、技术改造或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问题,都提前向每个员工征求意见,并在全体员工会上通过员工讨论形成一致的意见,并严格按照计划、开始、扩展、回收、结论、追踪七步执行程序进行落实,确保会议收到良好的效果。班长在适当时候对工作进行总结,表扬先进,鼓励后进。这一套有效的沟通机制,如同班组工作的粘合剂、润滑剂,激发了全体成员做好本职工作的积极性。

我们班有不少参加工作一、二年的青年员工,有人认为他们的专业技术素质和职业心理素质都不成熟,对于工作还难以胜任,一些年轻的员工为此背负了沉重的心理压力。我们在提升青年职工专业素质的同时,创建了“阳光访谈室”(心理舒缓中心),了解青年员工思想工作生活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解决实际困难,使青年职工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大家的心贴得更紧了,心更齐了,都能自觉地服从班组的整体利益,主动加班开展技术攻关成为了大家的经常行为。

6.专业典型经验编写 篇六

专业名称: 二次专业管理 日期:2013.09.26 填报单位: 滨海供电分公司

[摘要] 为进一步提高继电保护、安自装置管理,规范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水平,滨海供电分公司从继电保护、安自装置实际设备出发,按照天津市电力公司对继电保护、安自装置管理提出的整体要求,将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管理工作与“标准化建设和管理创新相结合,积极开展“设备基础数据管理”、“设备缺陷管理”、“月度工作管控”三个方面的工作,不断提高继电保护、安自装置管理水平,有效的控制了继电保护、安自装置现场运行的风险,保证了变电站内继电保护、安自装置的安全稳定运行。

一、专业管理的目标描述 1.专业管理的理念或策略;

以“过程管控保安全、标准化建设促发展、交叉培训强队伍”为原则,提升二次系统管控、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深入落实“高、严、细、实”工作理念,以“三个不发生”为根本目标,通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工作方法,坚持“管理制度化、工作规范化、业务流程化”的工作思路,构建调控中心和检修工区通畅的联系制度,建设执行力强、信息反馈全面高效的二次系统队伍,实现电网二次专业全方位、全过程管控,建立安全生产长效工作机制,提高电网二次系统安全生产“可控、能控、在控”水平。

2.专业管理的范围和目标; 2.1 优化设备基础数据管理

继电保护、安自装置管理过程中基础数据起着决定性作用,规范了调控中心和运维检修部的二次检修专业工作,从设备检修、缺陷处理、技术监督、备品备件管理、工程管理等方面入手,保障新模式下二次系统的良性运转。

2.2 提升缺陷管理水平

继电保护、安自装置缺陷对电网安全稳定起着关键的作用,缺陷管理的闭环控制是专业管理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2.3 月度工作管控

3.专业管理的指标体系及目标值(指标体系是指专业管理的过程控制指标)。

二、专业管理的主要做法

主要做法是介绍专业管理的组织架构、工作流程及流程正常运行的支持保障系统等。

1.专业管理工作的流程图(建议使用VISiO绘制并编号)。2.主要流程说明。

主要是描述流程各阶段的工作要求、主要工作及主要成果或记录等,回答在流程各阶段做什么、怎么做、何时做、由谁做、谁参与、如何实施流程过程控制、形成什么的成果或记录、要指明流程中的关键节点并加以必要的说明。

3.确保流程正常运行的人力资源保证(即组织机构、岗位设置及要求等情况)。

4.保证流程正常运行的专业管理的绩效考核与控制。介绍与专业管理指标体系相对应的绩效评价指标与考核管理、有关配套的标准或规章制度(列出制度体系清单,重要的管理制度可作为附件)及专业管理信息支持系统(主要描述本专业管理信息化的情况,管理信息系统功能的简要介绍等)。

三、评估与改进

根据专业管理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变化或国内标杆单位专业发展情况,评估专业管理标准、制度的执行情况,业务流程的科学性,技术水平和管理手段的先进性,制度和管理的适应性和有效性等,发现专业管理仍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明确今后的改进方向。

1.专业管理的评估方法(包含专业管理评估所采用的方法、评估的内容,评估步骤和衡量标准等);

2.专业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专业评估相衔接,可从PDCA方面来分析);

3.今后的改进方向或对策。

7.农配网工程专业化施工典型经验 篇七

1 主要做法

1.1 统一实地勘察

坚持对每项立项工程实行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现场实地勘察线路设备及配电设施等供用电管理现状, 取得第一手信息数据资料, 为合理“规划设计”提供客观的技术支撑, 并与统一规划设计相衔接, 互相促进, 完善推进。

1.2 统一规划设计

从所辖农配网配电变压器布局不够合理、低压线路供电半径过大、低压侧三相负荷不平衡以及工程点多、面广、线长等可变性因素出发, 把农配网工程的“勘察、规划、设计”作为抓好工程质量的首要环节, 严格按照相关技术标准、典型设计、节能降耗、提高电压质量、提升专业等级的总体要求, 由生产技术部、基建工程部对农配网工程实行“统一勘察、统一规划、统一测量、统一设计”, 并统一编制工程预算, 从技术上为农配网实行统一的专业化标准提供有力保障。

1.3 统一组织施工

针对农配网工程施工所涉及的点多、线长、面广及施工工序和施工环境相对复杂、施工工艺难控制等实际问题, 对农配网工程采取“统一组建施工班组、统一组织施工”的施工方式。为便于对工程施工整个过程的安全管控, 由公司根据年度的农配网工程量, 从多经企业和供电所农电工队伍中抽调技术骨干组建若干个专门施工班组, 长期专门从事农配网工程的施工, 施工队伍基本达到了专业化。

1.4 统一班组管理

为避免施工班组进驻各村后施工人员在吃、住、行和工程施工等方面给百姓增加负担或带来其他不良影响, 从完善班组管理机制、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入手, 不仅制定了相关管理制度, 还将施工人员吃住自理, 工程施工中使用的民工按统一标准支付工资等事项写进与各行政村签订的工程建设协议中, 严格加以落实。施工班组实行“统一居住、统一就餐、统一管理”, 为农配网工程的有序实施消除了障碍, 也调动了各行政村和村民主动配合工程建设的积极性, 为工程建设顺利进行提供了便利条件。

1.5 统一施工标准

为避免由于施工标准不统一造成规划、测量、施工凭个人经验进行的问题, 杜绝随意性, 切实提高工程质量, 实行统一规划标准、统一施工标准。首先从源头上推行统一规划标准的控制管理。按照典型设计要求, 遵循“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安全可靠、减少维护、提高电压质量、降低损耗”的原则, 以计量表计产权置换、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等智能电网提升工程建设为契机, 淘汰高能耗配电变压器, 对80kVA以上配电变压器安装无功补偿, 同时适度加大导线截面积, 既避免盲目追求高标准, 又防止建设标准过低造成重复改造。其次注重统一施工标准的控制管理。针对10 kV线路、配电台区和下户线施工、安装等方面的关键点, 以相关工程技术导则为标准, 现场派驻技术人员跟班指导, 并在施工中不断总结和提高, 有针对性地组织施工班组间的互比互学, 将班组工作负责人和相关人员集中到施工质量和工艺较好的施工班组, 现场进行观摩学习, 进而达到统一施工标准的目的。其三突出实际效果, 切实抓好施工过程中技术标准的落实。

2 取得成效

2.1 施工质量和工艺标准的提升

针对施工班组相关人员不够注重施工工艺的习惯, 对施工班组人员进行适当调整与搭配, 从组织管理上力求做到班组成员搭配合理, 以减少施工班组之间的施工质量与工艺上的差异化问题, 使施工质量和施工工艺在实施中得到了不断改进和提高。

2.2 供电可靠性的提升

对施工班组在具体施工中严格管理, 尤其是安装表计接线时, 依据设计要求和现场各分表计量表计的布局, 推行三相合理搭配接线, 对单相用电负荷较大的用电客户, 采取三相四线进线的方式, 而一般照明用电客户, 则推行两表位的表箱采用单相两线进线, 四表位的表箱采用两相三线进线, 六表位的表箱采用三相四线进线的具体安装管理, 以实现配电台区低压侧负荷就地平衡, 降损增效突显, 供电可靠性进一步得到了提升。

2.3 专业化管理的提升

8.改薄典型经验 篇八

关键词:国外城市 会展业 经验

欧洲会展业发展历史悠久,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和强大的综合服务能力。其中,德国和意大利会展业非常发达,米兰位居世界五大展览中心之列。根据综合评估,德国的法兰克福、汉诺威,法国的巴黎,意大利的米兰等被列为国际一线会展城市,具有最强的综合能力①。

一、意大利米兰

米兰会展经济发达,拥有悠久的会展发展历史,曾举办过1906年的世界博览会,全球展览业协会(UFI)于1925年在意大利米兰成立。意大利大型国际展览会举办地主要集中在米兰、波洛尼亚、巴里、维罗纳和帕多瓦等城市。作为意大利重要的经济中心,米兰因建筑、时装设计、艺术、制造业和金融业闻名。基于这些优势产业的“米兰时装周”、“米兰建筑双年展”等展会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2015年米兰还将主办“世界博览会”。米兰在促进城市会展发展方面的主要做法是:

(一)促进旅游和展览的互动式发展,满足参展商全方位需求

除了具有完备的设施基础和专业的营销服务之外,米兰不仅是时尚中心,更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历史悠久、风景如画,名胜古迹众多,文化艺术活动异彩纷呈,形成了米兰独特而综合的旅游、城市营销形象,着力推动会展商务同旅游度假之间的良性互动,并通过网站运用各种语言推介米兰的文化旅游魅力。针对2015年的世博会,米兰已经与世界各地160个旅游机构签订了协议,提供多样化的旅游套餐,推广米兰世博会。

(二)促进优势产业同品牌展会的互动式发展,夯实产业基础

意大利的产业优势主要集中在制革、制鞋、服装、纺织、家具、厨房设备、瓷砖、丝绸、首饰、酿酒、机械、大理石开采和机械工业等方面。米兰是国际时尚之都和设计之都,机械工业、机械制造业、设计与时尚是其主导产业。依托米兰乃至意大利的优势产业,米兰积极拓展了一系列的专业展会,主题涵盖纺织面料、家具、皮革皮草、机床、自动化、酒店用品、太阳能等多个领域,并且专业分工详细,为意大利的众多中小企业构建了良好的信息交流和营销平台。例如围绕服装和纺织的“米兰国际纺织面料展览会”、“意大利米兰国际皮革皮草展”、“米兰国际男装展”、“米兰设计周”等,围绕建筑装潢主题的“意大利米兰家具展”、“米兰国际照明展览会”、“意大利卫浴展”、“米兰灯饰展”等。系列化的发展形成了一批颇具影响力的著名展会,例如“米兰国际照明、新能源、电气及楼宇自动化展“已经成为意大利最大、最权威的工业商业照明类及能源技术展览会,米兰马契夫春季国际家居用品博览会已经成为意大利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家具用品、装饰品、礼品展览会。同时,系列化的发展也促进了服装、家具、太阳能、建筑等产业的集群式发展。米兰主要品牌展会见表1。

二、英国伦敦

英国展览业发展仅次于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但近几年来发展迅速,每年举办上千次会展活动,有私人会展公司400多家,最大的利德会展公司已经在世界各国举办440次会展,英国本土三分之二的会展集中在伦敦和伯明翰。伦敦每年举办的世界旅游交易会(WTM)是世界三大旅游展之一,伦敦书展是最有影响力的图书展览之一。在促进会展业发展方面,伦敦的做法包括:

(一)围绕文化创意产业培育品牌会展

近年来,英国会展业已经成为连接金融服务、创意产业、旅游产业和电子产业等支柱产业的重要纽带。作为英国的创意之都和全球的创意中心,伦敦的支柱产业包括文化创意产业,创意产业各部门在全国的比重非常大。伦敦集中了全英国90%的音乐商业活动,70%的影视活动,有1850家书籍及杂志的出版商,拥有1/3以上的英国设计机构,2/3的国际广告公司总部,是全球三大电影制作中心之一。立足优势,伦敦重点培育了世界旅游交易会、伦敦书展、伦敦国际时装展等品牌展会。艺术、文化、休闲、体育以及服务业等主题展会占到所有展会的42%,是展览业中最大的门类,形成了展会同文化创意产业和服务业的相互促进。

(二)政府扶持和高度市场化的企业运作相结合

上世纪70年代开始,英国政府就意识到会展业的对旅游、贸易、投资等的重要拉动作用,1980年成立的伦敦会议局专门为会展业发展提供咨询和服务。政府加大了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在场馆建设方面给予资金补贴。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英国对会展场所建设的补贴占公共补贴的37.5%,其中33%的补贴投向私营会展场所建设,这一政策带动会展场馆迅猛增加。同时,会展市场准入却非常宽松,不需要经过特殊审批即可进行展览业务,展览公司商业注册也没有额外要求,内容合法即可,不需要审批。政府并不过多干预市场发展。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设立展览的官方网站,提供信息服务。这种政府和市场的分工明确,高效配合推动了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美国拉斯维加斯

拉斯维加斯会展业的兴起和该市经济转型紧密相关,作为世界级的娱乐目的地,原有的基础设施、优势产品、市场基础、品牌知名度、分销渠道等都为会展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形成了博彩娱乐业同新兴会展业的良性互动,具体做法可以概括为:

(一)复合发展、业态创新提升综合效率

上一篇:幼儿园世界地球日活动总结下一篇:鲁教版初中政治说课稿